第一篇:《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课题阶段研究计划和工作总结
《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课题阶段研究计划和工作总结
课题组负责人 卫红霞
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5月—2012年2月
着重分析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情况,并探索优化组合教学媒体的途径,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完成。
一年来,我们认真地学习了课题的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紧密围绕课题组的实施方案,对本阶段课题研究总结如下:
一、制定研究的实施方案
1、学习不断更新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技能,努力提高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2、培养学生现代教育技术搜集、处理、应用信息能力。
二、研究的具体措施
1.紧密围绕课题研究进行理论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2.认真制作课件、整理学科所需素材,丰富学校教学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3.在博客中设立课题研究板块,及时更新课题研究方面的博客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建立博客或QQ进行学习交流;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主页的管理维护工作。
4.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选用合适的现代教育技术,并确定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式和教学方法,坚持进行课题研究为基础的教学设计,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5.注重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引导和指点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并转化为自己的一种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书刊、电视等渠道来开展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6.积极参与课题实验研究课及研讨活动,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7.利用课题研究实践中,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和反思以及系统科学的研究,不断提高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并形成个人研究过程文字材料,如:研究札记、案例分析、研究论文等。
8.和课题组其他组员共同合作、探讨、解决课题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增强协作能力,提高研究效率。
第二篇:《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课题开题报告(实施方案)
《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课题开题报告(实施方案)
山西省临猗县临晋中学课题组负责人 卫红霞
陈至立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现代教学媒体作为现代教学的主要工具,是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重要元素,如何有效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实现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已成为当前中学教师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一、课题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当今社会,小到启蒙孩童,大到八旬老翁都或多或少知道甚至感受到电脑、手机对生活的影响,这些现代化的科技应用不仅能够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更对我们社会需要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我们千辛万苦培养的学生能否成为社会需要,就要看学校能否教育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提高课堂效率上下足功夫,电教理论表明,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但是教学手段的改革,而且将促进教学方法和课堂结构的变革。如果我们开展教学结构的研究,运用系统方法,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从整体上优化英语课堂教学过程,就能够为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条有创意的新路。
目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发扬民主教学,引进竞争激励机制,调动全体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人关心现代教育技术,个个参与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课堂教学,以其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多样性,教学信息传递的高容量、高效率和教学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交互性和个别化,使得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活泼,其智力、能力、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显示出传统教学不能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力争使其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
国外早在上世纪就已经开始了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的研究,而计算机的出现也不过短短几十年,所以,这些研究国内外都仅处于初级阶段。
从国际背景看,步人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就深层次的意义而言,联网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而是人类智慧的联网,是把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智慧汇集在覆盖全球的巨大复杂的网络之中,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脑延伸”。教育信息化的过程率先出现于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几年的整合研究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潜力,推动了整个教育思想、教学模式突破原有旧体制的束缚,走向一条新的发展之路,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的教育改革,也为其他国家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我国政府根据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总趋势和我国发展的总体战略,及时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措施。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年—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信息技术的普及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给教学带来革新机遇,将促进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直至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在我国,关于如何看待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一直是教研人员和一线老师关注和争议不休的问题。大体上可分为三种观点:
1、英语教学需要中国化,应当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外语教学体系;
2、英语这门语言本身就应当本土化,提出所谓的多元英语理论,把英语概念复数化,即“Englishes”,认为印度有印度英语,加拿大有加拿大英语,中国就该有中国英语;
3、认为英语学习应当美国化或英国化,要求学习者的口形、发音、腔调等各方面都要与国际接轨,掌握地道的美式发音或伦敦腔。
不论以上哪种观点,我们都无法回避一个事实——中国长大的孩子首先是掌握汉语,然后再在汉语这个母语环境里学习和掌握英语。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也不是我们的第二语言。英语教学是一种基于母语环境的外语教学,我们不可能把教室搬到英语国家去学英语,也没有条件给每个学校或每个班级都配备外教,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给中学英语教学提供了飞翔的翅膀,因此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课题探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四、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组成员对现代教育技术有着浓厚兴趣,教改的积极性很高。从事教学工作时间长,有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研究能力。我学校有两个语音室,四个微机室,卫星接收室,而且每个教室都配有全套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全。因此,在这种大趋势下,我校英语组决定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的研究。以便探索一条适合我校的教学新方法和新路子。
五、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 即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将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高中教育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运用于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技术则是一种推动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使传统的教学方法产生突破性的变革。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告诉人们,整体的功能大于各孤立部分功能之和。将每单元的Warming up、Pre-reading、Reading、Comprehending、Learning about language、Using language六部分进行有机地整合,作为一个相应联系的整体,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面,既学习语言知识,又培养语言运用能力,既考虑教师教,又兼顾学生学,使整体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建构能力。必须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占有信息资源,为学生感受情景、探索发现、验证假设、建构意义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多媒体形式的信息资源,领悟所学内容的情感基调及基本内涵。必须让学生把我自己的教育,创造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创造力去研究并表达信息,深刻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内容。现代教育技术能提供直观形象的多重感官刺激的学习资源,是一种最有效、最直接的信息传递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引入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条件。
六、研究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设计
本课题初步研究高中英语教育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研究多元教学方式的创建。通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先进的电教资源,采用计算机的交互性和集成性,自制多媒体课件进行上课。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教育叙事法,并辅之于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本课题研究拟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1、课题准备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4月中旬 撰写课题的实施方案,完成学情分析报告。
2、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5月—2012年10月
着重分析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情况,并探索优化组合教学媒体的途径,主要以问卷调查和行动研究的形式完成。
3、课题总结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底 整理收集有关数据材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障措施
本课题采取紧随教学进度,实时与各科教师保持联系,有效避免了可能造成中断研究的外部因素。学校领导重视,研究组成员都非常有责任心,都对本研究课题感兴趣,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钻研课题。
八、预期研究成果 发表一篇科研论文。总结几套成功案例。参考文献:
1、《浅谈高中英语写作课的开展》 曹慧情 《时代报告》2012年第1月
2、《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最大化应用》刘春根《时代英语报(教师版)》5-6期合刊
3、《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陈至立《中国教育报》1998年5月18日
4、《计算机辅助教学》何克抗高等教育出版社
5、《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张立新[D];河北大学;2002年
第三篇: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为英语学科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多媒体技术和英语的结合,有利于创造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消除传统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手段简单的弊端,促进教学形式多种多样,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结构。多媒体课件通过视听结合、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的展示了教学内容,大力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效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将课堂教学引入一个新的境界。学生不但可以阅读文字、听录音、看图片动画、做练习,还可以回答问题,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从而使英语课堂教学结构得到优化。
2、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分层次教学。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会使教学效果更优,因为它具有交互性。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积极的。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教师可把设计的练习题分为A,B,C三个等级来练习,从易到难,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组或几组来做,每做完一组,计算机会自动提示学生是否进入下一等级的练习。这样的练习有交互性,有提示,允许不同的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学习,从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信息技术也发挥其优势。只要很大限度地优化课堂的教与学,就能实现教学质量的飞跃。
3、利用计算机媒体,让学生进行网上对话训练或会话训练。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计算机语言和一些技术编制用于听力教学的软件。这些软件能创造仿真的语言环境,提供好的交互性,让学生进行模拟对话训练。教师还可以知道学生通过计算机上网,利用一些控件,与外籍朋友直接进行英语会话。这是真实的语言交流不是模拟,是最理想的英语听力训练途径之一。
4、利用录音媒体,对学生进行听闻猜字训练。利用录音磁带进行这种形式的训练,简便易行。我们将现有的材料中哪些不适合听力测试的测试题做些调整就可以利用了。比如,选定一篇短文,让同学有针对性的去听,这种根据上文猜测下文的方法,是一种很好的听力和综合能力相结合的听力训练形式。
5、利用广播媒体,培养学生听力和表述能力。广播新闻资源丰富,内容新颖,利用广播媒体教学不难操作。通过全班同学的努力,每位学生都能听懂整篇新闻。这种形式的联系目的是帮助学生听英语时克服困难,增强信心,提高听力水平。
6、利用影视、录像、影碟等媒体,进行泛听训练。这些媒体直观生动,情景逼真,视听效果好,使学生对英语语言交流习惯有深入的了解,更好的领会听力材料的意思,培养口语交际能力,运用这些材料训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教学效果很好。
7、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苦熬大信息输入量。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教学要传递的信息越来越多。现代化教育的合理运用可以增加坑塘容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在英语教学中增加信息量是学生学好英语的一个重要因素。
8、利用网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在多媒体电脑上交流,自学将会成为未来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而教师将真正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服务者。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络在世界上最好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科技资料管理漫游,查询资料,听世界上最好的教师讲课。
二、将信息技术作为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一个手段
1、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具有集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的特征,改变了传统的“粉笔+黑板”的信息单一的表现形式。这有利于创设英语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变抽象为直观,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
2、教学课件一定要做到适时、适度、适量。课堂上对课件灵活处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知道教学时学生的提问、完成、创新等方面,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测验、考试情况分析,我们利用所获信息可调整教学计划,完善教学的侧重点,针对个别学生的不同情况对症下药,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信息化教学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有很大差别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它利用文本书籍,光碟软件,网上资料三大资源,强调的是以学生自学为主体,培养他们的存储能力。现代信息化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理念,能力评价、协作学习、大胜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总之,利用多种现代教学媒体进行中学英语教学是教育新形势的需要,也是英语教学自身规律的要求,利用多种现代教学媒体,是学生学英语学的主动、快乐,给英语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元素,使英语课堂焕发出无限生机,使英语课堂精彩无限。
第四篇:阶段小结《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英语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
《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学英语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
阶段研究报告
赖瑞文
2004年5月,本课题组开始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实验。一年来,本课题组成员本着“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一边学习培训,一边实验探索,结合英语学科教学内容和特点,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之路,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也酝酿了有益的反思。下面从三个方面作简要汇报。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有效整合的思考和认识
1.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代表,它是英语教与学中的一柄双刃剑。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就是根据英语教学的需要,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网络设备的工具性功能和互联网丰富强大的共享资源的优势,使信息技术恰当、有效地融入英语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有效整合,一方面,可以创新教学模式,增大教学容量,突出教学重点,尽可能给学生提供真实或准真实的语言情景,增强学生学习的实践性,主动性和自主性,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另一方面,这种整合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并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应用英语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在信息时代必不可少的认知、创造的工具。
2.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是现代教育给英语教师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教育部新制定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就现代教育技术提出了明确的建议与要求:“利用音像和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个性化学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图书馆和网络等多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探索出新型的创新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成为通向现代化教育的桥梁。教师在教学法中应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将教学内容,以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呈现并有机地集成,通过电子课件、网络等途径传递给学生,实现对教学内容和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大幅度地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学习兴趣,逐步实现教学方法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变,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模仿再现、封闭读书”而变为“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
3.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学习英语的园地
在新《课标》的“课程目标”中,对学生在多媒体方面的要求作了以下的“目标总体描述”:(7级目标要求,即达到中学英语学科毕业要求)能主动扩展和利用学习资源,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并能利用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清楚和有条理的表达。(8级目标要求)能有效地利用网络等多种教育资源获取和处理信息,并根据需要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我认为,对学生而言,这既是一个学习目标,也是一种学习手段和工具。要通过教学实现这一目标,也要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并使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有效整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有效地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扩大的知识面,同时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有效地提高其听、说、读、写的整体能力。多媒体的工具性功能再加上互联网丰富强大的共享资源的引入,更给学生的英语学习插上双翅,最大限度地凋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潜能,从而为学习英语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的应用,使学生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组织者、加工者甚至是信息的创造者,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特征,充分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全方位亲身体验英语。
新《课标》提出:“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和语言运用”。互联网上的许多信息是以英语作为媒介传输,它的语言是实际生活中语言的真实反映;在学习一种语言时,只有学到最新和最真实的语言才能理解和融入社会,才能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沟通,从而实现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的紧密结合。我认为,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辅助英语教学能够让学生最大范围地接触到实际运用中的英语,它突破了“课上听讲、作笔记,课外复习笔记、写作业”的固有模式,激励学生在课外把英语作为一种娱乐和交流的工具,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也符合新《课标》提出的“要有利于学生学会多种媒体和信息资源,拓宽学习渠道,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这一基本理念。
二、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有效整合的初步尝试
新《课标》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多媒体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的整合,其主题应该是语言学习、语言技能和语言实践,其主体是学生,而信息技术只是一个教学的辅助工具,我们英语教师要做的就是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中的主、客体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1.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开拓获取信息的途径,扩展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的展示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很大。“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实验心理学家赫瑞特拉的著名心理实验之一)。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学习英语,脑、眼、耳、口、手并用,这种集图形、声音、动画、文字等多种信息功能为一体的教学,以全方位、多层次吸引学生,增加信息获取量使课堂英语教学更为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让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使学生自始自终都保持强烈的兴趣,从而易于接受、记忆新的语言材料和学习内容。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左脑是抽象思维的中枢,右脑则是形象思维的中枢。左右脑具有不同的功能。左脑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偏重于概念思维,适用于思维的实用化阶段;右脑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欣赏音乐和绘画,它偏重于直觉思维,长于形象思维,灵感思维。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是重语言知识的教学,不重视启发想象;重做题能力训练,不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造成学生惯用左脑,少用右脑;这种教学模式既费时,又沉闷,活跃不了课堂气氛,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局限在教材里的课文,教师只能依纲靠本按部就班,这样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十分狭窄,学到的知识也十分有限。在课堂上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教学的重点转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上,把精力集中到对学生的引导上。通过声音、图像等信息直接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使左右脑更好地协作,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促使学生感知迅速、记忆牢固、思维灵敏、想象丰富,开发大脑潜能。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了英语教学过程,开拓了获取信息的途径,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大幅度地增加语言的训练和实践,突出教学重点,提高语言信息的活动强度,扩大知识面,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新知识,丰富了语言的文化内涵,并能形成长期的记忆效果。
2.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制作适宜教学实际的CAI课件,实现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有效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认真钻研教材,依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开发出适宜课堂教学实际的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课件,真正发挥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效益,给整合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切切实实地提高课堂效益和教学质量。CAI课件的设计,必须结合教学实际,根据学科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因材制作,因人施教,灵活运用。作为英语学科,CAI的设计应从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出发,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启发、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并且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以高二Unit5 The British Isles的教学为例。本课是一篇初步介绍英国和爱尔兰的地理、历史、文化知识的文章,对学英语者来说是篇重点课文。我的教学设想是以语篇教学为基点,运用直观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地图、图片或相关影视材料),避免说明文因缺乏故事情节而造成的枯燥感,在尽可能真实的语境下,有针对性地将图片、音像等资料科学组合,紧密与教材结合在一起,从而把抽象的语言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画面和场景,使学生对本文中所体现的语言情境有更深的认识。首先,在课文导入阶段,以课文为画外音,分段分句制作幻灯片,并设置文字与画面同步播放,给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一个整体的感知;接着通过世界地图、欧洲地图和英国和爱尔兰地图的幻灯切换,让学生对英国和爱尔兰有一个准确的地理定位;然后分别以各首都为中心,插播与其相关的标志性建筑及地理特征、人文景观等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英国和爱尔兰的文化、艺术、风土人情。而后,引导学生从快速阅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并借助地图及图表回答问题,到精读课文、掌握语言知识、引出课文要点、抓住语言难点;接下来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用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讨论、交流,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地图描述英国和爱尔兰。这时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爱说,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语言交际氛围。最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提供所在城市的基本信息,先让学生口头描述,而后让学生模仿课文文体,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篇描述所在城市的书面表达。这样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也有利于学生语言知识的巩固与提高,达到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体现了活学活用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教学提供了一个宽阔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们由浅入深的感知课文提供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体验到教学中活用教材的乐趣,充分真实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圆满完成语言、能力、情感等教学目标。
3.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增强、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新《课标》在“内容标准”部分对“文化意识”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给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文化环境。例如,在进行高二Unit12 Fact and Fantasy---Jules Verne: The Father of Science Fiction的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课前利用英语报刊、图书馆和网络等多种资源,分工查阅:1)Jules Verne的生平及主要作品;2)利用学生已接触过的知识简要阐述20,000 Leagues Around the World和Journey in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故事的历史背景;3)初步弄清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发展脉络;4)尝试以故事中的不同人物讲述故事。教师则在课前准备有关的视听资料,设计与课文有关的问题和必要的提示词以及能反映故事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的示意图,并按以下五个步骤设计、制作图文资料:(1)引导学生找出所读材料的主题段;(2)引导学生找出每一小节关键词或主题句;(3)引导学生用关键词概括所读的内容;(4)引导学生抓住所学文章中的时间和空间顺序;(5)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逻辑线索。课堂上先由学生根据所拥有的信息介绍作者生平及主要作品,分析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分述故事的发展情节文章;接着教师展示人物关系图和故事情节的示意图,并通过师生间就故事背景、人物、发展、意义等方面的双向问答和交流,使学生对故事有更清晰的轮廓,接着通过多媒体展示上述五个步骤的图文资料,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使学生进一步对该故事所赋予的内在含义有更深的把握,帮助学生透彻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而后分组讨论,交流课前各自查阅、检索的资料,互相补充和改进;最后由学生以故事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叙述故事,从而达到既从课文中获得语言知识,训练“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又通过英语这一语言工具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初步了解20,000 Leagues Around the World和Journey in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这两篇科幻小说的主题、基本情节以及great scientific achievements对科幻小说的深刻影响,培养对英美文学的欣赏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对科幻小说与科学技术等产生兴趣,也为他们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奠定基础。我认为,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有效整合的点滴体会 1.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必须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必须要以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目的。也就是说,整合是在课改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进行的,不是拘泥于一个知识点、一堂课、或者是一个课件,而是要形成新的教学观。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要有智能便捷的新平台
对每一个教师而言,朗读、演讲、板书、绘画等,都是传统的教学基本功。这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应当继续保持和发扬。但随着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必将要学习新的技能和方法。如搜集、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有效整合课程要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等等。比如,英语学科里出现了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等,教师不仅要对这些新知识、新领域、新发展有所了解,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去探究、讨论、学习。这就需要给教师一个智能便捷的备课平台和教学资源库,为教师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拓展空间。
我们学校近几年也不断加强了这方面的建设,如添置的科利华学校办公系统、K-12教学资源库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备课信息化的进程。但从教学的实际需要看,还是觉得智能化不够,便捷性不高。设想如果有了智能便捷的备课平台,我们还可以通过学校的局域网向学生提供多媒体信息,学生能够自己演示动画,学生通过备课系统中的练习题库,可以自我进行检测与反馈等。这样,才能真正让全体教师都动起来,降低教师的工作量,使得信息技术与教学真正做到了有机的结合。教师确实将计算机的使用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会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五篇: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程序
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程序(供参考)
教育科研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为了保证教育科研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且实现预期目标,需要按照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程序,逐项做好各个阶段的工作。
课题研究工作的全程包括这样几个阶段:
1.选题阶段
所选课题应参考《中央电化教育馆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指南》(见附件1),对县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或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2.申报课题阶段
填写研究课题申请书,主要填写内容:(1)课题组基本情况表;(2)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3)课题立项论证(即课题设计论证);(4)课题预期研究成果;(5)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意见。其中重要内容是课题立项论证。
课题立项论证是对选定的课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目的在于避免选题中的盲目性。进行这种课题论证,本身也是一种研究,它必须依据详实的资料,并以齐全的参考文献和精细的分析来支持自己关于课题的主张。通过课题论证,进一步完善课题方案,创设落实的条件。
课题论证一般包括五部分:(1)选题: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2)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重要观点。(3)价值:本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4)研究基础:已有相关成果,主要参考文献(限填10项)。
3.开题论证阶段(制订研究方案)
收到课题开题通知及课题申请·评审书后,课题负责人在规定时间内组织开题。开题论证是一个重要步骤,由课题组写出反映课题研究的全面设计和构思的开题论证报告,请专家评审组来进行评审、指导。根据情况必要时请专家评审组通过之后,课题组根据专家评审组的意见,将开题论证报告进一步完善,然后才能正式开始课题的实际研究。
4.研究阶段(实施研究计划)
开题论证后,尽快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将实施方案和开题情况通过单位管理部门及时报送上级管理部门,之后按计划实施课题研究,这中间要有中期总结与检查。
5.总结阶段(撰写报告或论文阶段)
课题完成各项既定研究工作后,在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分析与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研究成果,并对成果进行完善。在此基础上,课题承担人和所在单位要认真填写《课题结题申请书》,撰写课题研究成果主件(《工作报告》、《研究报告》),收集整理精选的附件(经验总结、论文、课件、资源库、校本教材等),提交课题档案副本、研究成果、成果的鉴定报告。具体包括:
(1)研究课题申请·评审书;
(2)课题研究方案及文献综述;
(3)课题分学实施计划和执行情况小结;
(4)课题工作总结报告;
(5)课题研究阶段成果、最终成果及成果鉴定书。
(6)课题经费的预算和决算;
(7)其它材料,如研究工具(问卷、测试题等)、研究个案、原始数据、数据统计方法、实验观察记录、电脑软件、有关的学术研讨活动记录,教师讲课、说课、评课情况的录音、录像等。
6.鉴定(使研究成果得到认可)
(1)课题完成以后,其研究成果,先由学校组织力量,进行初步验收。验收的内容不仅包括论文和工作报告、研究报告,还应包括研究计划以及研究过程所积累的主要档案材料,必要时,还需进行现场调查。对初步验收的成果,由学校提出初步验收和评价意见。
(2)经初步验收的研究成果,由学校报上级主管部门再组织课题鉴定组进行综合评议,并写出鉴定意见。
(3)结题方式可采用“通讯鉴定”或“会议鉴定”。
(4)参考上级鉴定小组的意见,对课题研究成果评奖。其中有重大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可由主管单位向有关部门推荐并组织宣传推广。
(5)对于未按时完成的课题,允许课题负责人提出不超过一年的延期申请,逾期仍未完成者,则撤消该研究课题。
7.应用和推广阶段
(1)课题通过鉴定后,课题科研成果应通过撰写并印发科研报告,召开适当规模的报告会、现场会、展览会等各种途径进行宣传、交流。确有推广价值的成果,由主管部门审定后,通过行政领导部门组织推广。
(2)对积极推广和应用科研成果并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将颁发科研成果推广奖。
附件:
1、中央电化教育馆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指南
2、参考立项课题列表
附件1
中央电化教育馆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指南
A、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实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综合实验研究
A1.教育技术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 A2.教育技术促进中小学课堂教学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研究;
A3.教育技术促进中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研究;
A4.应用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研究;
A5.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B、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教与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的研究
B1.适合于各学科教学的多媒体教育软件资源的研制、开发与应用;
B2.适合于个别化教学与协作学习的多媒体教育软件资源的研制、开发与应用; B3.中小学教育软件资源库的设计、开发、管理和评价;
B4.基于城域网环境下的区域教学软件资源库的设计、开发、管理和评价;
B5.教育软件资源编目、著录、检索的标准化、自动化的管理研究;
B6.数字化技术条件下,高质量的录像、投影教材的研制、开发与应用;
B7.适合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教学软件开发平台的设计、开发和应用;
B8.各类中小学教育资源的评价研究。
C、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C1.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C2.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C3.各种网络环境下(教师网、校园网、互联网等)的教学模式研究(讲授模式、个别学习模式、讨论学习模式、探索学习模式)。
D、教育技术促进学校教学管理现代化的研究
D1.网络环境下学校办公自动化研究;
D2.学校标准化考试和无纸化考试研究;
D3.学校管理工作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
E、现代远程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E1.现代远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E2.现代远程教育教学传输网络和技术的实验研究;
E3.网络教学和网络学习环境的研究;
E4.中小学校园网建设规范与评价标准研究;
E5.网络环境对学生品质培养的影响研究。
F、教育技术发展战略研究
F1.新时期教育技术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作用的研究;
F2.发展教育技术,实现西部开发教育先行的策略研究;
F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基础薄弱校建设,整体性提高区域教育发展水平; F4.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研究。
G、其它
G1.21世纪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术基本能力及培训方法的研究;
G2.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岗位培训研究;
G3.教育技术专业人员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教材研究;
G4.多种教育媒体手段的综合应用及效果的研究;
G5.全球最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G6.缩小数字鸿沟影响的研究。
附件2
参考立项课题列表
序号课题名称
1.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研究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3.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
4.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5.多媒体网络教学促进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
6.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7.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8.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
9.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10.在网络环境下构建学生学习模式实验研究
11.网络教室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研究
12.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
13.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
14.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下,构建各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15.在多媒体与网络环境下构建学科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
16.校园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研究
17.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研究
18.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课程整合的应用研究
19.网络环境下探索学习模式研究
20.网络条件下的个别化学习与个性培养研究
21.多媒体网络开放式教与学研究
22.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23.运用网络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物理的能力
24.多媒体教室、局域网环境下初中教学模式探讨
25.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