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工程技工学校发展历史及当前基本情况等材料

时间:2019-05-12 08:27: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西工程技工学校发展历史及当前基本情况等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西工程技工学校发展历史及当前基本情况等材料》。

第一篇:江西工程技工学校发展历史及当前基本情况等材料

江西工程技工学校 发展历史及当前基本情况

我校原名江西省地质技工学校,一九七八年经江西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当时办学规模为450人,学校占地面积约六十亩,座落在南昌市进贤县城中心,现有在职教职员工75人,离退休职工59人。一九九八年经原地质矿产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江西工程技工学校”,其隶属关系及办学性质不变。

二十多年来,我校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积极探索技工教育规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学校的内部管理和建设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各项工作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97年通过了江西省劳动厅的合格性评估,以后连续多年被评为“文明单位”、“南昌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二五”普法先进单位、“安全生产达标先进单位”。1999年获省劳动厅授予的“技校工作先进单位”光荣称号。2001年获省地矿局“十五”双争竞赛“先进集体”称号。2002年晋升为省级重点技校,2003年度荣获局“十五”双争立功竞赛优胜单位、局第二届“文明单位”称号。

一、组织机构健全,管理日趋规范

我校隶属于江西省地矿局,具独立法人资格。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级领导配备正处级领导干部2人,副处级领导干部4人。校党委由6人组成,其中党委书记1人,校长1人,副校长3人,纪委书记兼工会主席1人。班子成员的知识化、专业化程度较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83.3%,具有高级职称的4人,占67%,中级职称的占33%。平均年龄48.3岁,呈现老、中、青结合的梯形结构。他们大都长期耕耘在技工教育战线,具丰富的教学、管理工作经验,在实际工作中能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勤政廉政,认 真实践“三个代表”思想。能团结和带领全校广大教职工,勤俭办校,开拓进取,顺利完成学校各项工作任务,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奋斗。

在管理机构设置方面,本校能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先后于85年、90年、95年、98年、2000年进行了几次较大的机构调整,现设有三科(教务科、学生科、财务资产科)、两室(办公室、招生与就业指导办公室)、一中心(后勤服务中心)、一公司(劳动服务公司)。党群方面设有工会、纪委、团委、学生会等。各科室岗位职责明确,分工协作,全员竞争上岗,年终考核。全校形成了一个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较为高效的工作格局。

在规章制度的建设方面,先后制订了学校各岗位职责、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计划财务管理、后勤物资管理、劳动人事管理等各项制度办法,并根据实行情况的变化和需要,进行了几次较大的修订、充实、完善。学校各项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证。

二、主动适应市场,优化专业设置

我校原属行业技校,从建校时的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我们一直是面向地矿行业办学,“立足行业和部门、发展地质教育,为地矿经济培养合格人才”是我们的主要任务。那时先后开设有钻探、坑探、地质、绘图、钻探机械维修、烹饪等专业,为全国六大区二十个省、市、自治区的地勘单位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中级技工人才,为地矿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随着技工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特别是地矿行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学生统招统分的格局已彻底打破,学校必须进入广阔的社会市场,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接受优胜劣汰的考验。对此,学校没有等、靠、要,而是主动适应社会,适应新形势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按需办学,将过去的我培养你接收,变为了你需要我培养。九三年开始 停办了坑探、绘图等老专业,以后逐年加大了调整力度,至九七年专业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新开设了计算机应用、电子电工、电脑财会、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并配备了相应的实习实验设备。目前这些专业已基本稳定,开设时间都达四年以上,有的达七、八年。由于专业调整及时,专业面拓宽,学校招生数量呈上升趋势。98年105人、99年176人、2000年167人、2001年208人、2002年473人、2003年484人、2004年711人。2004年在校生达1540人。

在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的同时,我们还采取以长为主、长短结合的方法,利用现有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的优势,开办了公务员、电工、汽车驾驶员、钻探工、会计职业资格等培训班。98年培训各类学员58人,99年108人,2000年260人,2001年374人,2002年360人,2003年380人。所有参培人员均获得了相适的职业资格证书。短训班的开办为学校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办学实力

搞好校舍、师资、设备等基础建设是保证办学质量的关键。建校之初只有一些简陋平房,师资设备十分缺乏,经过二十多年投资建设,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大有改观。如今校园建筑总面积达到21881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生均宿舍面积、生均教室面积、专门教室面积均超过省级重点技校标准的要求,办公用房、食堂、礼堂、教工宿舍等能满足教学和生活的需求。学校拥有图书资料一万二千余册,报刊杂志近百种。运动场地总面积为5148平方米,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室、田径运动场及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近年来,技校生源竞争十分激烈,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我们更加重视办学条件的改善工作,千方百计挤出资金加大教学投入,1997年购置教学设备达23万元,以后每年都是十几二十万元,约占年经费总支出的10%。现在计算机室,可满足220人上机(以两班制计算,下同),电子电工实验室可提供实习工位48个,电子装配室可提供装配工位 108个,机加工车间可提供实习工位80个。实习实验设备完好率90%以上,基本能适应现有各专业教学的需要。

在加快技校发展,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中,得到了主管部门---江西省地矿局的大力支持,年度事业费拔款,2001年达到219万元,2002年209.1万元,2003年346万元,为改善办学条件,稳定教职工队伍,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

在师资建设方面,我们一方面是加强师德教育,强调教师要为 人师表,言传身教,教书育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一方面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进修学习,参加各种专业学会和学术活动、教研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每年都有一些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此外,我们还逐年接收一些大专院校毕业生和引进专门技术人才来校工作,注重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由此建立起了一支思想稳定、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专职师资队伍。目前,全校现有教师44人,其中高级10人,中级17人。同时,外聘教师30余人。理论教师与学生之比为1∶21.2,技术理论教师本专业操作技能水平达到初级工以上者占50%;实习教师与学生之比为1∶30.6,具技校以上学历,专业操作技能达中级以上者为100%。

四、狠抓教学改革,确保教学质量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为保证教学质量,我们调整了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把重点放在学生素质的综合提高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上。一是逐步改革学科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以能力培养为主体的模块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不强调专业基础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不求难度和深度,但求体现实践性,突出专业应用和能力培养。据此,我们对文化基础课的调整是:删减与专业课关系不大的课程或章节,增加实用课程的课时,如政治、体育、语文、数学、英语为各专业必修,物理、化学视具体专业而定,语文、英

语适当增加课时。文化基础课占总课时比由传统的40%降至30%左右。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调整原则是:删减过高或过时的理论知识,注重新工艺新内容的传授与灌输,如在机电专业添加了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内容,车工工艺在老车工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了数控机床车工工艺等内容。所有专业都增加了计算机课时,使学生基本掌握了DOS及汉字输入,字表处理、数据库和BASIC语言。教学方法上,将原各专业课划分为若干模块,学生边理论边实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至2001年底现有各专业的教学模块设计已全部完成,形成了《计算机应用专业模块教学计划》等一系列的教学文件。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动手能力普遍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明显,受到学生的欢迎。二是建立健全教学各项管理制度,加强质量考核。多年来我们先后建立健全了《教务科管理暂行办法》、《任课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任课教师工作质量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狠抓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把教学实绩与奖金、工资、晋级晋职挂起钩来,并辅之以交流听课、观摩教学、教案抽查、听取学生意见,现场检查等措施,对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监控管理,保证了各年级各年度教学任务的园满完成。近四年来,各届毕业生毕业率在98%以上,中级工达标率平均达82.7%,在省劳动厅历次的各科教学统考检查中,我校均取得较好成绩。

五、加强学生管理、提高综合素质

学生管理是学校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十分重视,并有一名专职校级领导分管。学生科是学生工作的专职部门,保卫科、团委与 其合署办公。多年来,我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抓得紧抓得实:一是选拔优秀中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并以学校红头文件下发,班主任实行聘任制,严格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班主任津贴挂起钩来。二是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学生管理制度,如《学籍管理制度》等,所有规章制度汇编成《学生手册》,人手一本。学生在校所有表现都在科、班两级管理之内,党、政、工、团对学生工作齐抓共管。严格 的管理促进了文明、勤奋、好学、上进校风、学风的形成。学生操行优良率历年都在95%以上,体育达标率在90%以上。三是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我们在注重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举办各种知识讲座,多种文体竞赛,书法、舞蹈、绘画兴趣小组等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参与识意、实践意识,竞争意识。很多学生参加了第二课堂活动后,胆子更大了,信心更足了,才干也增长了,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普遍增强。四是服务育人,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我校设有校医务室一个,校医2名,负责全校师生员工的日常医疗与保健工作。学校食堂宽敝明亮,配备有专职炊事员和管理人员,成立了膳食委员会,加强成本核算和质量监管,定期公布帐目,确保食堂供应的食品价廉物美,清洁卫生。学生宿舍配有专职管理员,全天侯值班。宿舍有检查评比制度,每周检评一次,优胜者悬挂流动红旗。对困难学生,我们采取了勤工俭学、困难救助等一系列措施,切实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六、拓宽就业渠道,确保合格毕业生就业

为保证招得进,出得去,学校切实加强了毕业的就业指导工作,成立了专门的招生与就业指导办公室。开设了毕业生就业指导课,每周2节,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了解就业政策,转变就业观念,提高择业技巧。建立了毕业生推荐就业信息档案。特别是加强了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多年来,我们先后与东莞利昌钢模有限公司、翠宁电子公司、珠海佳能公司、昆山沪士公司、广东源兴科技电子厂等单位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技工供求关系。与省劳动厅驻深办事处、南昌市劳动局、国土资源部驻苏州、惠州、宁波办事处等劳动服务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基本上形成了本校毕业生推荐就业网络。至二OO三年底,我校毕业生除少部分自谋职业外,其余已全部顺利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的已成了单位的技术骨干,有的已晋升为中层管理人员,大大地提高了学校的声誉。

七、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的台阶。

在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 都要硬的方针,切实把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特别是近年来,我们遵照江总书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舆论引导人,高尚情操塑造人”的指示,在广大教职工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帮广大教职员工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去占领校园思想阵地;大力加强图书馆阅览室建设,购

置了一大批健康有益的书报杂志供广大教职员工阅读,严禁低级庸俗的读物在校内传播,用先进的科学的东西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努力办好职工俱乐部,学生娱乐室,积极开展卡拉OK比赛、演讲比赛、书画比赛,各类体育比赛,既丰富了教职工的业余生活,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现在学生中已呈现讲纪律、比学习;讲荣誉、比进步;讲团结、比文明的新风尚。由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显著,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2003年荣获局第二届“文明单位”称号。

二OO四年十一月十六日

第二篇:当前技工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修改)

当前技工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

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

安徽六安高级技工学校校长 汪传和

技工学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载体。办好技工学校,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既有利于促进劳动者的就业,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几十年来,技工教育为工业现代化培养了大批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不仅在经济发达地区,就是在我们这个发展中的中小城市也出现了“技工荒”现象。但是技工学校的发展状况堪忧,学校领导整天为资金犯愁,为生源担忧,以及诸多问题都将严重制约着技工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一、当前技工学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费问题是制约技工学校发展的根本。

长期以来,技工学校经费投入主要靠自身积累,国家财政支持有限,发展到今天这种水平已经非常不易。近几年来我校通过自筹和银行贷款,基本建设投资增加了9600多万元,添臵了数控加工等大、中型设备946多台(套),但仍满足不了学校实际教学的需要。我校自2005年升为省级重点技校以来,发展迅猛,2007年评上国家级重点技校,2008年被批准为高级技工学校。近几年学校毕业生供不应求,不少学生都在全国和全省技能大赛中获得奖项,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但是学校规划的学生宿舍、教学楼群以及教学配套设施的资金缺口达数千万元,急需购臵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先进教学设备也有较大的资金缺口。

(二)招生问题是困扰技工学校发展的关键。

近几年来,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就业优势已逐步被社会、家长所认可,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在社会上十分抢手,但技工学校的招生环境仍然处于劣势,困难重重。具体表现在:

一是缺乏统一的招生平台,生源组织困难,招生成本很高。一直以来,技工学校招生完全依赖所谓自主招生,没有统一招生平台和招生渠道,生源很难保证,有时就是靠天吃饭。市场的动荡与分化,加上无序竞争在搅局,没有稳定的生源保证,直接威胁着技工学校的存在与发展。

二是由于机制和体制的原因,技工教育游离于职业教育之外,使得技工学校社会认同度低,大大降低技工学校的职业教育资源吸引力、积聚力,使得技工学校师资、校舍、教学设备等方面没能在高水平中运行,降低了技工学校职业教育功能,不能充分发挥技工学校技师摇篮的作用。

三是高校盲目扩招带动普通高中教育的飞速发展,导致整体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技工学校生源紧张的矛盾。

四是受传统观念影响,鄙薄技能和技能人才的现象仍然严重存在,“学而优则仕”的陈旧思想依然盛行,同时由于舆论、政策和利益的导向不利,使技工学校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与冷落。

(三)机制体制是影响技工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是技工学校的发展未能实现与经济发展同步,不能适应规模发展的需要,特别在办学条件的配套和改善方面还需要大量的投入,未能完全达到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二是在培训层次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其成长“通道”尚需进一步拓宽,专业设臵、培养方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三是由于资金短缺,学校无法添购一些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使得现代化教学手段无法得以运用实施,制约了教学水平的充分发挥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四是技校教职工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其中理论教学与生产实习一体化教师偏少,尤其是生产实习指导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是很高。

二、解决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要重视,政策要保证,财政要支持。

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按照《职业教育法》及相关政策规定,严格依法办事,切实把技工学校纳入当地职业教育的范畴,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体现其重要性,纳入发展规划,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促使技工学校欣欣向荣地发展和壮大。

一是国家要积极加强技工学校的宏观管理,建立统一的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将技工教育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技工教育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岗位的作用。

二是要规范技工学校学制教育,把学制教育和学历教育结合起来,把职业培训和职业培养结合起来,把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解决技工院校毕业生学历问题,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学历体系,体现技工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应有地位,提高技工院校社会认同度。三是要建立统一的职业教育招生体系,将技工院校纳入各地统一的教育招生平台,按照与办学水平相应批次统一招生,保证技工院校生源数量和生源质量,为技工院校持续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四是要建立统一的职业教育社会评价和监测体系。统一评价包括技工学校在内的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公平客观地评价技工院校的社会价值,营造学校发展的公平环境。

五是要进一步加大对技工学校的扶持力度。技工学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发展职业教育,各级政府要在经费上予以支持,要增加对职业学校建设的投资,技工教育经费应与当地经济增长同步增长。地方教育费附加要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技工学校增加教学设施、设备添臵。

(二)职业教育改革要深化,人才培养质量要提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方面,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都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做了系统规划和部署,职业教育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前所未有的重视。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都迫切需要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职业教育在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服务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中的地位前所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是国家的需要和人民的期盼,是当务之急和长远大计。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规模能力与质量结构不合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在教育教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质量还有待提高。为此,必须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推动职业教育由比较多地注重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质量提高转变。努力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三)学校地位和教师待遇要提高。

一要实行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并重的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社会用人制度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改革用人制度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要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二要提高技工学校毕业生的待遇。技工学校毕业证书应等同于中等专业学校文凭;高级技工学校毕业证书应等同于大专文凭,在升学、就业、参军、评职称时视为同等学历。

三要随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建立和完善对高级技工和技师的使用地位的确认,按照受教育者的修业年限和所具有的职业资格建立有明显梯度的高低工资标准及相关待遇制度。

四要随着技工学校办学层次的上移,应完善技工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体系,与普通教育接轨,增设正高级技工学校教师技术职称这一层次,以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持续发展。

(四)教学管理制度要完善。

要制订或完善技工学校教学管理办法、技工学校技能竞赛实施办法、技工学校教学评估和督导办法,修订技工学校学籍管理条例等,使技工学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有序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同时,要建立激励机制。每年对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四个层面上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创优评比活动,通过评比活动来比“学”、比“教”、比“管理”,培养一批优秀师生,促进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效激发广大技工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五)、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强。

师资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抓好技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是发展技工学校的又一个关键环节。努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理论教师队伍要具有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精通一门基础课或专业课,胜任一至二门相关课程的教学,专业理论课教师还应具有中级工及其以上的专业操作技能;实习指导教师要具有大专及其以上学历,专业工种技术等级达到高级工及其以上水平,能胜任本工种专业理论课的教学。要建设好这样一支师资队伍,当前首先要加强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的培训,加强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争取“名师出高徒”。

二○一○年十二月

第三篇:物联网报告发展,历史,现状,应用等

一、物联网概念

“物联网概念”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

现阶段,物联网是指在物理世界的实体中部署具有一定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网络设施实现信息传输、协同和处理,从而实现广域或大范围的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需求的互联。

二、物联网历史

1999年 MIT Auto-ID Center提出物联网概念,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2004年日本总务省提出u-Japan构想中,希望在2010年将日本建设成一个“Anytime,Anywhere,Anything,Anyone”都可以上网的环境。同年,韩国政府制定了u-Korea战略,韩国信通部发布的《数字时代的人本主义:IT839战略》以具体呼应u-Korea。

2005年11月 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2008年11月 IBM提出“智慧的地球”概念,即“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地球”,以此做为经济振兴战略。如果在基础建设的执行中,植入“智慧”的理念,不仅仅能够在短期内有力的刺激经济、促进就业,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为中国打造一个成熟的智慧基础设施平台。

2009年6月 欧盟委员会提出针对物联网行动方案,方案明确表示在技术层面将给予大量资金支持,在政府管理层面将提出与现有法规相适应的网络监管方案2009年8月 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考察传感网产业发展时明确指示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并且明确要求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

三、物联网现状

㈠主要发达国家物联网发展现状

目前,物联网开发和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发达国家和地区抓住机遇,出台政策进行战略布局,希望在新一轮信息产业重新洗牌中占领先机。日韩基于物联网的“U社会”战略、欧洲“物联网行动计划”及美国“智能电网”、“智慧地球”等计划相继实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也在加紧部署物联网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物联网成为“后危机”时代各国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⒈美国在物联网基础架构、关键技术领域已有领先优势

美国在物联网产业上的优势正在加强与扩大。国防部的“智能微尘”(SMART DUST)、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全球网络研究环境”(GENI)等项目提升了美国的创新能力;由美国主导的EPCglobal标准在RFID领域中呼声最高;德州仪器(TI)、英特尔、高通、IBM、微软在通信芯片及通信模块设计制造上全球领先;物联网已经开始在军事、工业、农业、环境监

测、建筑、医疗、空间和海洋探索等领域投入应用。

⒉欧盟出台系列政策促进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

欧盟将信息通信技术(ICT)作为促进欧盟从工业社会向知识型社会转型的主要工具,致力于推动ICT在欧盟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应用,提升欧盟在全球的数字竞争力。欧盟在RFID和物联网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应用,通过FP6、FP7框架下的RFID和物联网专项研究进行技术研发,通过竞争和创新框架项目下的ICT政策支持项目推动并开展应用试点。2009年9月15日,欧盟发布《欧盟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提出欧盟到2010、2015、2020三阶段物联网研发路线图,并提出物联网在航空航天、汽车、医药、能源等18个主要应用领域和识别、数据处理、物联网架构等12个方面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目前,除了进行大规模的研发外,作为欧盟经济刺激计划的一部分,欧盟物联网已经在智能汽车、智能建筑等领域进行应用。

⒊日本国家战略推动物联网发展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泛在”(源于拉丁语的Ubiquitous,简称U网络,指无所不在的网络)战略的国家,2004年日本政府在两期E-Japan战略目标均提前完成的基础上,提出了“U-Japan”战略,其战略目标是实现无论何时、何地、何物、何人都可受益于ICT的社会。物联网包含在泛在网的概念之中,并服务于U-Japan及后续的信息化战略。通过这些战略,日本开始推广物联网在电网、远程监测、智能家居、汽车联网和灾难应对等方面的应用。

⒋韩国通过国家战略在物联网应用方面抢占先机

2004年,韩国提出为期十年的U-Korea战略,目标是“在全球最优的泛在基础设施上,将韩国建设成全球第一个泛在社会”。2009年10月13日,韩国通信委员会(KCC)通过了《基于IP的泛在传感器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传感器网确定为新增长动力,据估算至2013年产业规模将达50万亿韩元。KCC确立了到2012年“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传感器网基础实施,打造未来广播通信融合领域超一流ICT强国”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确定了构建基础设施、应用、技术研发、营造可扩散环境等四大领域、12项课题。

㈡我国物联网发展现状

⒈支持政策: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无线传感领域的研究,中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2004年开始在军民两个领域展开标准化研究工作,2009年以来开始积极推进产业化。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指示要迅速在无锡建立中国的“感知中国”中心。3个月之后,在“让科技引领中国持续发展”讲话中,温家宝再次明确,物联网为五大重点扶持的新型科技领域之一。

目前,物联网已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无锡则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的物联网产业研究与示范中心。同时,上海、北京、浙江、广东、福建、山东、四川、重庆、黑龙江等地区纷纷出台物联网发展规划,三大运营商、广电、国家电网乃至产业链多家企业也已制定了物联网发展规划。

四、物联网发展前景

㈠发展阶段:分四个阶段发展

根据欧洲EPOSS研究机构在《Internet of Things in 2020》报告中分析预测,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2010年之前的RFID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主要处于闭环的行业应用阶段;2015-2015年物体互联,2015-2020年物体进入半智能化阶段,物联网与互联网走向融合;2020年之后,物体进入全智能化阶段,无线传感网络得到规模应用,将进入泛在网的发展阶段

㈡规模预测:2020年市场超万亿元

物联网为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供了革命性的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将通过与传统产业的全面融合,成为全球新一轮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

据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联网业务将达到互联网业务的30倍,物联网将会形成下一个万亿元级别的通信业务。其中,仅是在智能电网和机场防入侵系统方面的市场就有上千亿元。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长城战略咨询联合发布的《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2010)》报告预测,未来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将经历应用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3个阶段,形成公共管理和服务、企业应用、个人和家庭应用三大细分市场;到2015年将超过1万亿、2020年将超过5万亿。

由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中心、江苏中科物联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版的《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蓝皮书(2010)》显示,2007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700亿美元,2008年达到780亿美元,增长10%以上。报告预测,未来5年全球物联网产业市场将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预计2012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超过1700亿美元,2015年更接近35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接近25%。

五、物联网应用

1、零售行业

沃尔玛首先在零售领域运用物联网,通过使用RFID标签技术,零售商可实现对商品从生产、存储、货架、结帐到离开商场的全程监管,货物短缺或货架上产品脱销的概率得到了很大降低,商品失窃也得到遏制。RFID标签未来也将允许消费者自已进行结算,而不再需要等待流水结帐。

2、食品行业

欧洲非常重视RFID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RFID标签的应用,将使消费者能够跟踪食品的生产源头,并且也能帮助欧洲保护农村的多样性与乡村生活。

3、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可以定义为一个过程或者一个系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综合布线技术、将与家居生活有关的各种子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统筹管理,让家居生活更加舒适、安全、有效。

4、智能交通

据介绍,通过将天翼无线通信芯片嵌入汽车装置,就能实现车辆运行状态和轨迹监控、智能导航、移动数据传输和车载通信、应急自动告警等,让汽车成为一台随时随地与外部交换信息的“移动电脑”。目前,已经有1.5万辆装备onstar的汽车畅行全国,年内更将有超过10万辆加入智能汽车阵营。

5、远程会诊

当身体不适时,只需取出手机,点击进入其中的智慧医疗程序,并将便携式心电监测仪贴在胸前,采集的心电检测数据,会自动通过蓝牙传输到手机上,再由手机自动传输到医疗的后台专家服务系统。医院的专家在对数据进行分析后,给出的诊疗建议立马就会以短信的方式到达用户手机。

6、智能电网

按照美国能源部的定义,智能电网是指一个完全自动化的电力传输网络,能够监视和控制每个用户和电网节点,保证从电厂到终端用户整个输配电过程中所有节点之间的信息和电能的双向流动,其构成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信息集成、分析优化和信息展现五个方面。

六、物联网目前存在的问题

1、知识产权

在物联网技术发展产品化的过程中,我国一直缺乏一些关键技术的掌握,所以产品档次上不去,价格下不来。缺乏RFID等关键技术的独立自主产权这是限制中国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2、技术标准

目前行业技术主要缺乏以下两个方面标准:接口的标准化;数据模型的标准化。虽然我国早在2005年11月就成立了RFID产业联盟,同时次年又发布了《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指出应当集中开展RFID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标准。但是,现在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RFID产业仍是一片混乱。技术强度固然在增强,但是技术标准却还如镜中之月。正如同中国的3G标准一样,出于各方面的利益考虑,最后中国的3G有了三个不同的标准。物联网的标准最终怎样,只能等时间来告诉我们答案了。

3、产业链条

和美国相比,国内物联网产业链完善度上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虽然目前国内三大运营商和中兴华为这一类的系统设备商都已是世界级水平,但是其他环节相对欠缺。物联网的产业化必然需芯片商、传感设备商、系统解决方案厂商、移动运营商等上下游厂商的通力配合,所以要在我国发展物联网,在体制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加强广电、电信、交通等行业主管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信息化、智能化交通系统的建立。加快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进程。产业链的合作需要兼顾各方的利益,而在各方利益机制及商业模式尚未成型的背景下,物联网普及仍相当漫长。

4、行业协作

物联网应用领域十分广泛,许多行业应用具有很大的交叉性,但这些行业分属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要发展物联网这种以传感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应用,在产业化过程中必须加强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与互动,以开放的心态展开通力合作,打破行业、地区、部门之间的壁垒,促进资源共享,加强体制优化改革,才能有效的保障物联网产业的顺利发展。

5、盈利模式

物联网分为感知,网络,应用三个层次,在每一个层面上,都将有多种选择去开拓市场。这样,在未来生态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商业模式变得异常关键。对于任何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来说,出现一种新型而能成熟发展的商业盈利模式是必然的结果,可是这一点至今还没有在物联网的发展中体现出来,也没有任何产业可以在这一点上统一引领物联网的发展浪潮。目前物联网发展直接带来的一些经济效益主要集中在与物联网有关的电子元器件领域,如射频识别装置、感应器等等。而庞大的数据传输给网络运营商带来的机会以及对最下游的如物流及零售等行业所产生的影响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观察。

6、使用成本

物联网产业是需要将物与物连接起来并且进行更好的控制管理。这一特点决定了其发展必将会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而催生出更多的应用。所以,在物联网传感技术推广的初期,功能单一,价位高是很难避免的问题。因为,电子标签贵,读写设备贵,所以,很难形成大规模的应用。

而由于没有大规模的应用,电子标签和读写器的成本问题便始终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成本高,就没有大规模的应用,而没有大规模的应用,成本高的问题就更难以解决。如何突破初期的用户在成本方面的壁垒成了打开这一片市场的首要问题。所以在成本尚未降至能普及的前提下,物联网的发展将受到限制。

7、安全问题

在物联网中,传感网的建设要求RFID标签预先被嵌入任何与人息息相关的物品中。可视人们在观念上似乎还不是很能接受自己周围的生活物品甚至包括自己时刻都处于一种被监控的状态,这直接导致嵌入标签势必会使个人的隐私权问题受到侵犯。因此,如何确保标签物的拥有者个人隐私不受侵犯便成为射频识别技术以至物联网推广的关键问题。而且如果一旦政府在这方面和国外的大型企业合作,如何确保企业商业信息,国家机密等不会泄露也至关重要。所以说在这一点上,物联网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有可能涉及到政治法律和国家安全问题。

第四篇: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发展历史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是在1952年全国最早设置的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基础上成立的。桥梁工程系设有“桥梁与隧道工程”和“风工程”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各类在校学生400余人,其中博士生100余人,全日制硕士生200多人。

桥梁系师资力量雄厚,全系现有教职工87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20人,教授等正高级职称25人,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27人。他们中有多人是有国际声誉的著名专家、学者,如已故的李国豪院士,我国桥梁抗风研究的开拓者、现任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副主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理事长等职的项海帆院士以及现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职的范立础院士等。

桥梁工程系拥有世界一流的抗风实验室,试验室,近年来承担了我国绝大部分大跨度的桥梁的抗风和抗震研究及风洞试验。获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数十项。

第五篇:新的历史起点上共青团事业发展的基本遵循

今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5周年。95年来,我们党始终把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为开展党的青年群众工作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亲切关怀青年,站在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战略高度,领导和部署包括共青团在内的党的群团改革,关心和指导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青年发展规划的制定出台,对青年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同志青年工作思想,深刻回答了我们党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把我们党对青年群众工作规律的认识提升到历史新高度,为做好新形势下党的青年群众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共青团必须珍惜和用好95年发展史积淀的宝贵经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青年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推动共青团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旗帜鲜明坚持党的领导。共青团是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光辉历史与光荣传统的群众组织。从诞生之日起,共青团始终坚持“党有号召、团有行动”,以党的政治纲领为奋斗目标,以党的指导思想为行动指南,以党的中心任务为神圣使命,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共青团都必须把自己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始终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带领广大青年跟党走这个政治方向,自觉坚持党对团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团的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更加坚定自觉地向党中央看齐,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始终把做好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站在理想信念的制高点上感召青年、凝聚青年,坚持不懈以当代中国最鲜活、最富有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武装全团、教育青年,把理想信念浸入全体团组织、团干部和团员青年的灵魂,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充分发挥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必须高度警惕脱离青年的倾向,始终坚持青年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把广大青年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习近平同志指出:“如果每个团干部都有二三十名贴心的青年朋友,那做工作就不一样!”共青团必须牢固树立“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的意识,转变机关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健全团干部联系青年的长效机制,落实好常态化下沉基层、直接联系青年、向基层服务对象报到等制度,畅通密切联系青年的渠道,促进团组织和青年紧密融合,让深入青年、凝聚青年的新工作机制内化为团干部的思维方式和工作自觉。把牢密切联系青年的核心任务,把思想政治引领贯穿团的工作和活动全过程,通过报告宣讲、分享交流、社会实践等途径,培养广大青年对党的深厚感情,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增强各级团组织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大幅提高来自基层一线的团干部和团员的比例,更广泛地听取和吸收各领域团员青年的意见,更好反映青年合理利益诉求。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让青年当主角,充分发挥青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青年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形式方法设计和开展团的工作,把党的决策部署转化为青年的自觉行动,把青年的呼声意愿转化为党的关心关切,形成与青年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更好地引领青年听党话、跟党走。

牢牢把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主线。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是共青团的工作主线和价值所在,也是新时期共青团带领青年建功立业的主战场。习近平同志强调,共青团要“组织动员广大青少年支持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共青团必须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找准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青年的热情和干劲,积极投身奋勇建功中国梦的时代洪流。共青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必须创新组织动员团员青年服务大局的载体和方式,深入开展“青春喜迎十九大·不忘初心跟党走”“学习总书记讲话·做合格共青团员”“青春建功十三五”等一系列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做强擦亮青年文明号、青年突击队、青年岗位能手、青年志愿者、创青春等工作品牌,引领广大青年在重大科技攻关、重点工程建设、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以及网上舆论引导等方面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在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建功立业。充分发挥共青团广泛联系青年的优势,积极做好青年人才工作,促进青年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为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选配输送急需的青年人才。着眼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出青年创业就业、青年志愿者服务管理、青少年校外教育、青少年事务社工人才队伍建设、预防青少年犯罪等领域,积极承接政府青少年事务职能转移,提升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水平。

坚持竭诚服务青年这一生命线。共青团的根基在青年、血脉在青年,传递党和政府温暖、为青年服务是共青团的天职。习近平同志指出,团组织要“千方百计为青年排忧解难,成为广大青年遇到困难时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共青团必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坚持以青年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着力提高服务青年的能力和效果。促进“青年之声”和“青年之家”融合,实现“线上”信息化服务和“线下”实体化服务相结合,解决供需对路的问题;“眼睛向外”和“眼睛向内”相结合,既争取党政资源、社会资源服务青年需求,又挖掘自身潜能把团内力量和服务资源向基层配备倾斜,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打破团的机关和基层分离状态,扩大青年对团的工作的参与度,组织活动请青年一起设计,部署任务请青年一起参与,表彰先进请青年一起评议,实现“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相结合,解决服务落地的问题。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向党和政府制度化反映青年的诉求,切实维护和增进青年的合法权益。落实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实施好党和国家的青年政策,把党的关怀送到青年中去,形成系统服务青年发展的“国家力量”,让青年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增强获得感。

以自我革新精神深化改革攻坚。青年是时代的晴雨表,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总是最先投射在青年身上。习近平同志强调,“团的工作要把握住广大青年的脉搏”。95年来,共青团之所以能够保持生机活力,正是因为始终注重团的建设、创新团的工作,自觉做到与时代同发展、与青年同步伐。在社会结构和治理方式深刻变化、经济组织和商业模式深度调整、技术变革和社会生活持续更新、资源配置和动员方式重大转变对青年带来深刻影响的新形势下,共青团唯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变革、把准青年脉搏,坚决解决思想方法、工作方式、组织制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方能挺立潮头引领青年,否则就可能成为青年的“尾巴”。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好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以自我革新精神推进共青团改革,是共青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共青团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深刻理解改革、坚决支持改革、踊跃投身改革,进一步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使共青团在正本清源、回归本质中不忘初心,在紧跟时代、自我革新中继续前进。紧紧围绕构建“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四维工作格局,坚持问题导向、刀刃向内、攻坚克难,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和作风深化共青团改革攻坚,促进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使共青团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大力推进团要管团、从严治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形成了全面从严治党新思想,开辟了党的建设新境界。习近平同志指出,团的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部分,抓党建就要抓团建。共青团必须贯彻党的要求,根据团的性质和特点,严格遵守党章,认真落实团章,大力推进从严治团,不断加强和改进团的自身建设。团干部是共青团工作的“领头雁”。大力推进从严治团,必须向全面从严治党的高标准看齐,按照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党的好干部标准和“坚定理想信念、心系广大青年、提高工作能力、锤炼优良作风”的要求,从严管好团干部队伍,加强对团干部的教育、监督和管理,让团干部真正成为青年的朋友和做青年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团员是团的肌体的细胞和力量所在。大力推进从严治团,必须从严管好团员队伍,严格入团程序标准,提高团员发展质量,坚持“严格标准、提高质量、控制增量、管好存量”,教育引导团员创先争优、实干争先,充分发挥在青年中的模范作用和对青年的凝聚作用,增强团员的先进性和光荣感。团组织是共青团凝聚团员青年的基本阵地和基石。大力推进从严治团,必须从严管好团的组织,把团的组织建设作为固本培元的治本之策,夯实团的基层组织,创新团的组织设置,严肃团的组织生活,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让团员经常感受到组织的存在、组织的力量和组织的帮助,常态化、长效化发挥团组织的大学校、大熔炉作用。

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不忘本来方能开辟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共青团将继承和发扬95年的优良传统,始终牢记共青团事业发展的基本遵循,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书写新的青春篇章!

下载江西工程技工学校发展历史及当前基本情况等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西工程技工学校发展历史及当前基本情况等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