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盐藏起来》教学反思
《把盐藏起来》教学反思1
1、《把盐藏起来》一课的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线,使学生亲身经历“问题——假设——验证——总结——应用”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的发现、思考、感悟、交流,很好的实现了三位目标的落实。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到猜想与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与验证等环节,我都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关注学生的思维走向,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注重培养学生“动手”之前先“动脑”,“动手”之后再“动脑”,真正把动脑与动手有机的机会起来。从而使我们的科学教学从“盲目”的活动中走出来,从浮躁的“形式主义”变得实实在在起来。
4、对比实验中涉及到控制相同条件,改变单个变量,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无论从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把验证“搅拌可以加快溶解”的实验活动作为“扶”的重点,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了细致的指导,使学生学会了对比实验的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验证“用热水加快盐的溶解”和“用压碎加快盐的溶解”两个实验。使学生的探究活动非常成功,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5、在应用拓展环节采用吃糖比赛的形式,生动有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通过活动使学生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加快溶解方法的理解,形成了知识的迁移,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
6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由于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很多,每个环节的时间很紧。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表达与交流的机会和时间不是很充分,显得有些“以点带面”、“急于求成”。同时,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单向交流较多(一问一答),忽视了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忽视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
《把盐藏起来》教学反思2
1、《把盐藏起来》一课的教学过程以学生的为主线,使学生亲身经历“问题――假设――验证――总结――应用”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的发现、思考、感悟、交流,很好的实现了三位目标的落实。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到猜想与假设、方案的设计与验证等环节,我都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关注学生的思维走向,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注重培养学生“动手”之前先“”,“动手”之后再“动脑”,真正把动脑与动手有机的机会起来。从而使我们的科学教学从“盲目”的活动中走出来,从浮躁的“形式主义”变得实实在在起来。
4、对比实验中涉及到控制相同条件,改变单个变量,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无论从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把验证“搅拌可以加快溶解”的实验活动作为“扶”的重点,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了细致的指导,使学生学会了对比实验的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验证“用热水加快盐的溶解”和“用压碎加快盐的溶解”两个实验。使学生的探究活动非常成功,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5、在应用拓展环节采用吃糖比赛的形式,生动有趣。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通过活动使学生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加快溶解方法的理解,形成了知识的迁移,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
6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由于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很多,每个环节的'时间很紧。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表达与交流的机会和时间不是很充分,显得有些“以点带面”、“急于求成”。同时,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单向交流较多(一问一答),忽视了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忽视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
《把盐藏起来》教学反思3
情景的导入对任何一个学科来说都非常的重要,我们的科学课本也是励志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讲《把盐藏起来》一课中,引用课本中的故事加以丰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本课是以一个故事“小红军巧带盐”而吸引学生的兴趣。故事说:一年冬天,敌人把红军封锁在山上,红军缺少食盐。小红军化装成农民下山去买盐。买盐返回时,敌人搜查很严。怎么办?小红军急中生智,到农民家里把盐倒在锅里,然后通过封锁线时,敌人没搜查出什么东西,就放他过去了。小红军顺利完成了任务。
这个故事本身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去猜想并深入拓展的教学内涵。
首先,小红军急中生智,到农民家里把盐倒在锅里,然后怎么办?要让学生充分猜想:有的可能猜想小红军在锅里加很多水把盐藏在水中,这就是溶解;有的可能猜想小红军在锅里加适量的水,使盐最大限度的藏在水中,这就是饱和溶液,因为只有制成饱和溶液,才能在水中藏最多的盐。
其次,通过封锁线时,敌人没搜查出什么东西,就放他过去了,小红军是怎样把盐带上山顺利完成了任务的?也要让学生充分猜想:有的可能猜想小红军把棉衣浸在锅里的盐水中。让盐水完全渗透到棉衣里,然后把棉衣穿在外面通过敌人封锁线;有的可能猜想小红军把棉衣穿在里面通过敌人封锁线。
猜想之后,再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帮小红军选择藏盐的正确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对溶解概念的充分猜想:像盐这样“消失”到水里的现象就是溶解。“消失”到哪儿去了呢?有的可能猜想说:盐在水中肉眼的确看不见而消失了;有的可能猜想说:盐在水中实际上并没有消失,只是变成了均一的、稳定的液体,盐仍然藏在液体中。猜想之后也要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也为下一课“水落盐出”做好铺垫。
通过故事的引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的高,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是更应该注重课堂的引入。
《把盐藏起来》教学反思4
情景的导入对任何一个学科来说都非常的重要,我们的科学课本也是励志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在讲《把盐藏起来》一课中,引用课本中的故事加以丰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本课是以一个故事“小巧带盐”而吸引学生的兴趣。故事说:一年冬天,把红军封锁在山上,红军缺少食盐。小红军化装成农民下山去买盐。买盐返回时,敌人搜查很严。怎么办?小红军急中生智,到农民家里把盐倒在锅里,然后通过时,敌人没搜查出什么东西,就放他过去了。小红军顺利完成了任务。
这个故事本身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并深入拓展的教学内涵。
首先,小红军急中生智,到农民家里把盐倒在锅里,然后怎么办?要让学生猜想:有的可能猜想小红军在锅里加很多水把盐藏在水中,这就是;有的可能猜想小红军在锅里加适量的水,使盐最大限度的藏在水中,这就是饱和溶液,因为只有制成饱和溶液,才能在水中藏最多的盐。
其次,通过封锁线时,敌人没搜查出什么东西,就放他过去了,小红军是怎样把盐带上山顺利完成了任务的?也要让学生充分猜想:有的可能猜想小红军把棉衣浸在锅里的盐水中。让盐水完全渗透到棉衣里,然后把棉衣穿在外面通过敌人封锁线;有的可能猜想小红军把棉衣穿在里面通过敌人封锁线。
猜想之后,再让学生充分讨论,帮小红军选择藏盐的正确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对溶解概念的充分猜想:像盐这样“消失”到水里的现象就是溶解。“消失”到哪儿去了呢?有的可能猜想说:盐在水中肉眼的确看不见而消失了;有的可能猜想说:盐在水中实际上并没有消失,只是变成了均一的、稳定的液体,盐仍然藏在液体中。猜想之后也要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也为下一课“水落盐出”做好铺垫。
通过故事的引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的高,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是更应该注重课堂的引入。
《把盐藏起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把盐藏起来》是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水和盐的故事》的第一课。本册的训练重点是猜想与假设,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的单元。
本课首先通过小红军巧送盐的故事,创造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一起为小红军想一个办法的探究欲望,并大胆设法试一试。在学生大胆猜想并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溶解现象,并随即引领学生对“加快溶解的条件”进行探究。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的影响下,学生对盐的溶解已有初步的认识,但是他们关于盐的溶解的知识还不太系统、不太完善,存在很多的问题,本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再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想与假设,感受猜想与假设的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习目标
1.经历对盐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过程,经历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培养学生对实验所需要条件的猜想能力。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3.培养敢于和善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等科学态度。4.引导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实验过程,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评价任务
1.观察盐的溶解现象并描述溶解过程。2.设计对比实验,认识加速溶解的方法。教学准备
食盐、冷水、热水、筷子、烧杯、研钵、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讲述小红军巧带食盐的故事:1931年冬,敌人把红军封锁在山上,红军缺少食盐。小红军化装成农民下山去买盐。买盐返回时,敌人搜查很严。怎么办?小红军急中生智,到农民家里把盐倒在锅里,然后„„通过封锁线时,敌人没搜查出什么东西,就放他过去了。小红军顺利完成了任务。
/ 5
【设计意图】教师准备课件,进行生动的故事讲述,有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故事情节造成的悬念,有助于学生大胆的进行猜想,有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设疑与猜想
师:请大家开动脑筋猜猜看,小红军是怎样把食盐藏起来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主题。(板书课题:把盐藏起来)
生:小红军把食盐藏在帽子里带上山的。生:小红军把食盐装在口袋的夹层里带上山的。生:小红军把食盐化在水里,用塑料袋装着带上山的。生:小红军把食盐化在水里,藏在棉衣里带上山的。
三、确定实验方案
师:请大家分组讨论,选出我们的最佳方案,并简单说出理由。生:把食盐藏在帽子里不行,敌人一摸就能摸出来。
生:把食盐装在口袋的夹层里也不行,敌人一摸也能摸出来。生:我认为把食盐化成水藏在衣服里,这种方法好„„
师:大家一致认为,盐能消失在水中。到底猜得对不对呢?想不想通过实验来验证? 生:(齐声)想。
师:那么,做这个实验需要什么器材呢?(学生交流)生:我们组需要水、食盐、杯子。生:老师,我们组还需要一根筷子。
师:请各组组长来前面选取你们需要的实验用品。(学生实验)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自主交流选择最佳方案,自主交流选择实验材料,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伙伴。
四、实验探究1:食盐能在水里溶解
师:哪个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学生汇报)生:食盐真的能化在水里。
生:食盐慢慢的变小,不一会儿就看不见了。生:我们组用筷子一搅,食盐化得特别快。
师:食盐的确能化在水里。像食盐这样消失在水里的现象叫溶解。
【设计意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目标,将溶解这个基本的科学概念隐藏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让学生学到了知识。
/ 5
五、实验探究2:怎样加快食盐溶解
师:小红军很聪明,把食盐溶解在水里,他当时的处境一定非常危急。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帮小红军将盐尽快地溶解在水里呢?(学生分组讨论方法,交流汇报)
生:把食盐放在水里搅一搅,溶解得快一些。生:我们组认为把食盐放在热水里,化得快一些。生:把食盐弄碎后,再放在水里,化得快一些。
生:我们组觉得把食盐放在热水里,再搅一搅,化得快一些。
师:同学们的想法可真不少!老师把你们的方法归纳为几种:一是搅拌;二是用热水;三是碾碎;四是几种方法合用。(适时板书)
师:同学们的想法不错,这些想法到底行不行呢?我们能轻易下结论吗? 生:我们不能轻易下结论,还得通过实验来验证。
师:他说得太好了!现在请各小组选择自己猜想的方法及实验器材。(学生选择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商量好的,请告诉老师。(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指导)(教师在不同的实验报告单上,规定了各个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生:我们组选择用热水,需要热水、冷水、烧杯、食盐。
生:我们组选择几种方法合用,需要研钵、筷子、水、食盐、烧杯。师:大家真了不起,自己设计好了实验,老师很佩服你们!
师:提出实验要求:实验用品要轻拿轻放,注意安全;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探究活动;用简单的语言填写好实验报告单。(学生开始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学生汇报。)
生:我们小组的猜想是搅拌可以使盐加快溶解。我们的实验方案是在两个盛水的烧杯里放入一样多的盐,用筷子搅拌其中一个,结果被搅拌的杯中的盐先化了。我们的结论是:搅拌可以加快盐溶解。
生:我们小组的猜想是加热可以使盐加快溶解。我们的实验方法是在两个烧杯里,一个放热水,一个放冷水,然后放入一样多的盐,结果放热水的杯中的盐先化了。我们的结论是:加热可以加快盐溶解。
生:我们小组的猜想是把盐碾碎会使它溶解得快一些。我们在两个烧杯里倒入同样多的水,放入一样多的盐,其中有一份盐被碾碎,同时放入水中。我们的结论是:把盐碾碎会使它溶解得快。
„„
师:谁能总结一下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学生总结汇报)生:搅拌可以加快食盐溶解。生:把食盐碾碎会使它溶解得快。生:加热可以加快食盐溶解。
/ 5
生:搅拌、碾碎、加热这几种方法合用,也可以加快食盐溶解。
生:搅拌、碾碎、加热可以加快食盐溶解,这几种方法合用也可以加快食盐溶解。
师:刚才大家参与活动非常积极,实验做得很认真,还总结出了好多实用的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真是太棒了!
【设计意图】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请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只要学生动手参与、仔细观察并动脑思考了,就一定有收获。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与引导、再鼓励与再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探究活动获得成功后的成就感。
六、实际应用
师:溶解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途特别广泛。现在请大家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溶解?怎样加快溶解?
生:妈妈炒菜时,把盐放进锅里,然后翻炒几下,盐就化了。生:我吃棒棒糖时,先把糖果咬碎,糖就化得快。
生:我洗红领巾时,先用手把洗衣粉搅一搅,洗衣粉就溶解得快。
生:我洗红领巾时,先在盆中倒热水,再放洗衣粉,洗衣粉就溶解得快„„
【设计意图】科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教师及时把科学与生活进行联系,不但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而且也使溶解的知识更加适用,能为生活服务。
七、拓展探究
师:我们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不仅心细,而且聪明。故事中的小红军也很聪明。他把食盐化成水藏在棉衣里带上山。那么,食盐该怎么取出来呢?想知道吗?(生:想)请大家课后先进行猜想,试着探究,并记录下来,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发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将探究活动顺利延伸到课堂之外,也为下节课学习“水落盐出”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
在日常生活的影响下,学生对盐的溶解已有初步的认识,但是他们关于盐的溶解的知识还不太系统、不太完善,依然有很多的问题。本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再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想与假设,感受猜想与假设的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是以探究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重视开发问题情境、引导启发学生思维;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方式则主要是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在师生互动的结合下,达到理解科学与探究科学内涵的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把自主权还给学,让学生自主的交流
/ 5
方案,自主选择实验材料,使学生有一种我就是科学家的感觉,这样的科学活动才是愉悦的。
探究加快盐溶解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实验中相同条件的控制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三年级的孩子初次接触对比试验,如何在实验中控制好定量与变量,是难以把握的。教师在不同的实验报告单上,规定了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这一环节虽然显得有些牵强,但有利于降低实验的难度,减轻学生探究前的心理负担,让他们顺利完成各自的探究活动,小结出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