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及反思
《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预测各种物质与水混合的结果。
2、通过操作“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各种物质进行分类,用自己的话说明溶解的含义。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培养学生相互配合的精神;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喜欢科学,热爱生活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教学准备:
烧杯、玻璃棒、药匙、适量沙子、铁粉、白糖、食盐、锯末、水、纸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出示一杯盐水,一杯清水,问:你知道这里装的是什么吗?你能猜一猜吗?(生猜测)
到底是什么呢?最好的验证方法是什么?(尝一尝)请学生亲自尝一尝,提示学生:如果不明确是什么物质不能轻易品尝。(一杯清水,一杯盐水。)
2、导入:盐水里能看见盐吗?那么盐到哪里去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盐到哪里去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师:盐水里的盐不见了,那么盐刚刚加入水中时发生了什么呢现象呢?如果将白糖、锯末、沙子、铁粉也分别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展开合理的猜想,教师适当板书。
2、如果要验证预测结果,科学中最好的方法是什么?那好,接下来我们就进行实验验证。不过大家先别急着动手,实验前要明确实验要求。
出示实验要求:
(1)小组进行合理分工,注意安全,不要大声喧哗。(2)往每只烧杯中加入同样量的水和固体,搅拌相同的次数。(3)每种材料只取一药匙(不要太满),药匙取完一种材料要擦净再取下一种;玻璃棒搅拌时尽量不要碰到杯子,搅拌完一杯后擦净再搅拌下一杯。
(4)认真观察每种物质与水混合后有什么现象,认真做好实验记录。
师演示搅拌方法,指导学生认识实验材料。
3、小组进行分工,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汇报
小组代表发言,并将实验结果与自己的猜想对照。(根据学生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5、指导分类
师:你能把这五种物质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吗? 小组制定标准进行分类,并汇报分类情况。(板书分类)
6、总结溶解定义
2(1)根据分类的结果,引导学生围绕物体在水中的变化有什么不同进行讨论,推测盐和白糖可能跑到哪里去了。
(2)出示白糖水,让学生从不同的方位尝一尝,说说有什么发现。(说明白糖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微粒后,均匀分散在水中。)
(3)用高锰酸钾演示溶解过程,(4)请学生说一说什么是溶解。(师适当板书)
三、应用拓展
1、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能够溶解在水中。(洗衣粉、肥皂、奶粉、咖啡、味精、冰糖、化肥等)
2、介绍:在生产生活中,不光固体能够溶解在水中,有些液体和气体也能溶解在水中。液体比如牛奶、果汁,气体比如我们喝的雪碧,有沙口的感觉,这实际是因为有二氧化碳气体溶解在其中。
四、课堂总结
盐在水中溶解成看不见的微粒,你们能想办法把盐从盐水中找出来吗?请同学们课后思考,可查阅资料,也可动手试一试,相信你们一定能行,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板书:
食盐 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微粒 溶解
白糖 均匀分散在水中 锯末
沙子 不溶解
《盐到哪里去了》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四年级下册《有趣的变化》单元中的重要内容。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我以此为原则,以生为本,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的活动中,通过“猜测勾起悬念——动手实验操作——总结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仅学到科技知识,同时也培养了科学探究的技能。做实验、观察现象、讨论交流,学生在活动中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为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整个教学过程从效果看来,比较成功的地方就是给学生创造了“自由、平等”的探究环境,让学生进行的自我尝试和合作探究。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新课伊始,我在讲台上准备了一杯水和一杯食盐水,然后提问:“同学们,你怎么知道这两种物质是什么?”通过尝的方式判断出一杯是水,一杯是盐水。我借机拿起食盐水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看到这杯食盐水里的盐么?那么盐到哪里去了呢?”这就为后面的合作探究活动做了铺垫。
新课标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我这样提问:“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五种材料,沙子、白糖、铁粉、食盐、锯末。如果我们把它们分别放入水中,大家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著名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猜想是合作探究结果的雏形,有了猜想,学生便会兴趣盎然的探究。学生们汇报出预测结果,接着让学生分组实验。这一环节 的教学,我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实验要求,这样学生有了明确的方向,操作起来才会有的放矢、有条不紊。让学生合作探究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撒手不管。因此,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我深入各组,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如有的组看到铁粉有浮的现象就不知道怎么记录了,我及时告诉他们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
我们这节课探究的中心主题是盐到哪里去了,由此引出“溶解”的含义。这个定义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极小的微粒”;另一个是“均匀分散”。第一个关键点我让学生讨论解决。第二个关键点主要通过高锰酸钾溶解过程的演示来突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交流中,把溶解的定义具体化。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他们体验到了研究成功的喜悦感、成功感,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乐趣。同时,在课堂上我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和不足之处:
1、如何放,如何收,如何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如何关注那些接受能力较弱的或是实验习惯稍慢的学生?如果过多关注,会影响课程进度,过少关注又会造成差距的拉大。这也是我们值得去讨论的。
2、在突破“均匀分散”这一关键点时,只举了白糖水的例子,如果让几名学生亲自尝一尝白糖水,会更深一步体验每处都是甜的。再就是有条件的话可以制作电脑课件,形象地演示一下固体颗粒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分散在水中的过程。
3、没有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是我在这节课教学中的一大遗憾。比如有的学生说盐变成液体了,没有及时进行点拨 是我在这节课教学中的一大遗憾。
4、时间分配不够合理,课的结尾有点仓促,在举例时没有让学生利用溶解的概念作进一步的解释,在实验操作的环节时间用得多了一点。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教学中自认为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的一点点反思,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第二篇:《盐到哪里去了》教学反思
本周的教学内容是四年级下册《有趣的变化》单元中的重要内容《盐到哪里去了》。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新课伊始,我在讲台上准备了一杯水和一杯食盐水,然后提问:“同学们,你怎么知道这两种物质是什么?”通过尝的方式判断出一杯是水,一杯是盐水。我借机拿起食盐水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看到这杯食盐水里的盐么?那么盐到哪里去了呢?”这就为后面的合作探究活动做了铺垫。
新课标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我这样提问:“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五种材料,沙子、白糖、铁粉、食盐、锯末。如果我们把它们分别放入水中,大家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着名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猜想是合作探究结果的雏形,有了猜想,学生便会兴趣盎然的探究。学生们汇报出预测结果,接着让学生分组实验。这一环节的教学,我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实验要求,这样学生有了明确的方向,操作起来才会有的放矢、有条不紊。让学生合作探究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撒手不管。因此,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我深入各组,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如有的组看到铁粉有浮的现象就不知道怎么记录了,我及时告诉他们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
我们这节课探究的中心主题是盐到哪里去了,由此引出“溶解”的含义。这个定义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极小的微粒”;另一个是“均匀分散”。第一个关键点我让学生讨论解决。第二个关键点主要通过高锰酸钾溶解过程的演示来突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交流中,把溶解的定义具体化。学生们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训练学生运用多种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充分准备了活动材料,设计了三个分离混合物的活动:分离沙子、水;分离铁粉、水;分离木屑、水的混合物。要求学生们能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为了使学生们想出的办法能充分得以实施,为每个小组准备好各种实验器材。筛子是这几个实验中需要普遍使用的工具,为了使工具比较统一,我让学生准备好小筛网,在分组实验时使用。
在分离铁粉与水的活动中,大部分学生积极进行三个分离混合物的活动,亲身经历了多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在每个分离活动时,每个学生都是那么认真仔细地去做,通过学生去做实验,不仅知道分离木屑与水的活动,纱布是最好的分离工具;分离铁粉与水的活动,磁铁是最好的分离工具;只有通过亲身经历的探究活动,才能让学生真正懂得要有选择性地使用工具,进行科学探究的效果就会提高,合作精神也会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面临的问题,把科学课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他们体验到了研究成功的喜悦感、成功感,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乐趣。
第三篇: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盐到哪里去了》教学反思
提要:我们这节课探究的中心主题是盐到哪里去了,由此引出“溶解”的含义。这个定义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极小的微粒”;另一个是“均匀分散
本周的教学内容是四年级下册《有趣的变化》单元中的重要内容《盐到哪里去了》。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新课伊始,我在讲台上准备了一杯水和一杯食盐水,然后提问:“同学们,你怎么知道这两种物质是什么?”通过尝的方式判断出一杯是水,一杯是盐水。我借机拿起食盐水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看到这杯食盐水里的盐么?那么盐到哪里去了呢?”这就为后面的合作探究活动做了铺垫。
新课标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我这样提问:“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五种材料,沙子、白糖、铁粉、食盐、锯末。如果我们把它们分别放入水中,大家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着名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猜想是合作探究结果的雏形,有了猜想,学生便会兴趣盎然的探究。学生们汇报出预测结果,接着让学生分组实验。这一环节的教学,我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实验要求,这样学生有了明确的方向,操作起来才会有的放矢、有条不紊。让学生合作探究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撒手不管。因此,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我深入各组,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如有的组看到铁粉有浮的现象就不知道怎么记录了,我及时告诉他们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
我们这节课探究的中心主题是盐到哪里去了,由此引出“溶解”的含义。这个定义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极小的微粒”;另一个是“均匀分散”。第一个关键点我让学生讨论解决。第二个关键点主要通过高锰酸钾溶解过程的演示来突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交流中,把溶解的定义具体化。学生们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学习分离混合物的方法,训练学生运用多种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充分准备了活动材料,设计了三个分离混合物的活动:分离沙子、水;分离铁粉、水;分离木屑、水的混合物。要求学生们能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为了使学生们想出的办法能充分得以实施,为每个小组准备好各种实验器材。筛子是这几个实验中需要普遍使用的工具,为了使工具比较统一,我让学生准备好小筛网,在分组实验时使用。
在分离铁粉与水的活动中,大部分学生积极进行三个分离混合物的活动,亲身经历了多种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在每个分离活动时,每个学生都是那么认真仔细地去做,通过学生去做实验,不仅知道分离木屑与水的活动,纱布是最好的分离工具;分离铁粉与水的活动,磁铁是最好的分离工具;只有通过亲身经历的探究活动,才能让学生真正懂得要有选择性地使用工具,进行科学探究的效果就会提高,合作精神也会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面临的问题,把科学课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他们体验到了研究成功的喜悦感、成功感,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乐趣。
第四篇:四年级科学盐到哪里去了教案
盐到哪里去了 小学科学 冀人2001课标版
评论(1)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指导学生操作“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现象。
2、过程与方法:从学生动手做实验入手,让学生展开自主讨论,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分类,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相互配合的精神;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喜欢科学,热爱生活的品质。评论(0)2教材分析
《盐到哪里去了》是河北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变化”里的第二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的范畴,研究物质的变化。本课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导入,设计了“物体与水混合”的探究活动。学生便动手操作,观察记录的过程中认识不同固体物质与水混合后,其变化是不一样的,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现象。
食盐、白糖、沙等物质与水混合,在生活中是经常见到的,但学生很少认真研究其中的科学道理本课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物质现象来研究变化规律,带领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收集整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过程。就是把常见的几种固体物质与水混合,观察变化,根据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对这些固体进行分类,同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现象。从本课的学习过程来看,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预测—实验—分析交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都得以提高。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留心观察、认真探索,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评论(0)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评论(0)活动1【导入】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动画,你们要认真听、认真看,一会老师要提问。(播放视频资料《驮盐的驴》)
师生共同回顾故事情节,教师提问:
1、这条河真的有魔力吗?
2、为什么驴子觉得身上的盐轻了?
思考:驴背上驮着那么多的盐到底去哪了?
让我们来一起研究——这样引起学生对探究“盐到哪里去了”这一问题的关注,揭示并板书课题:盐到哪里去了。
评论(0)活动2【活动】预测现象、指导实验
1、引入实验。
真的像大家说的这样吗?这需要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好,老师先给大家演示一下。(师演示盐溶于水的实验)
2、学生实验
同学们想不想也试试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用桌上的一个小杯来做实验吧!
3、猜想:
通过验证,我们知道盐到哪里去了?(溶于水中)盐能溶于水,那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溶于水里呢?
4、边讲边出示课件:接下来让我们在小组内猜猜,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并把大家猜想的结果填入表格“预计的现象”这一栏中。比比哪组的动作最快,开始猜吧!
5、汇报: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你们的猜想结果?
6、老师欣赏同学们大胆猜想的勇气,但猜想并不是事实,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同学们说我们需要做什么?(“实验”)继续引导:“那么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你们小组怎样利用这些仪器和实验材料呢”然后放手让学生小组商讨、制定实验方案。
7、说注意事项
(1)你觉得在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自由说说)
(2)教师补充,看看还有什么是我们没想到的,谁来说?(电脑出示注意事项)
8、学生做实验,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上。教师参与小组的活动并适当指导。
9、小组汇报实验所见,依据标准分类。
师:这个实验先做到这里,哪些组来说说你们实验的结果与预计是否一样? 师:你可以根据物体在水中的实际情况把这五种物体进行分类吗? 能溶化在水中:食盐、白糖 不能溶化在水中:铁粉、沙子、锯末
评论(0)活动3【讲授】讨论溶解、明确定义
谁来介绍这些溶于水的物体,在水中是怎样变化的?
(食盐、白糖在水中化的非常非常小了,以致于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了,那么我们就说它们变成了极小极小的微粒。继续引导:我们喝糖水的时候是不是每一口都是甜的?这说明这些极小的微粒是均匀分散在水中的。)边讲解边出示溶解的概念:对,像前面几个同学说的那样,像盐、糖等物体这样,在水里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分散在水中的过程,我们给它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叫做溶解。
评论(0)活动4【练习】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拓展: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像盐这样容易在水中溶解的?哪些物体像沙子这样不易在水中溶解的?(学生举例)
2、出示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课前搜集的有关超市购物商品的图片,设计“请你快来帮帮忙”的师生互动环节。
“最后老师请大家帮帮忙,前两天我从超市买了洗衣粉、饼干、鸡精、面条,你们能帮我把这些物品分为“易溶于水”和“不易溶解于水”两大类吗?” 评论(0)活动5【作业】总结全课,激励评价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把食盐等五种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知道了白糖、食盐在水中能溶解,沙子、铁粉、泡末在水中不能溶解。
老师有一个问题:不溶解在水中的物体我们能想办法把它们从水中分离出来吗?
生:能!(跃跃欲试)
师:那么,已经在水中溶解的物体还能从水中分离出来吗?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那么这些内容就是我们下一节课要学的知识。对于这节课大家的表现,老师要对你们的动手实验获得知识进行奖励,也是一直一种鼓励。
师:请你们拿出桌里的水杯,这是老师提前放好的,你们猜猜水杯里是什么?老师告诉你们这些都是安全的,请你大口的喝,然后告诉我是什么味的。生:甜的。
师:对,水的甜的,就像我们今天这节课,只要亲自的尝试,才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学生齐读“只要亲自的尝试,才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第五篇:《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大杖子学区解放小学
史振丰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①结合日常生活,对蒸发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②利用感觉器官感觉水蒸发过程中伴随的热量变化。
③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出液态的水经蒸发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并带走一定的热量。
④能通过实验探究常温下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勇于表达的科学品质。
3、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发。
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例说明蒸发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研究水蒸发快与慢的因素的方法和过程。
三、教学用具
一杯水、湿布、酒精、温度计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在黑板上快速的写出一个“水”字,让同学们观察“水”有什么变化?
生:字不见了,“水”不见了……
(四)大胆设想,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分组探究,每个小组选择探究目标,共同协作,共同研究,设计自己小组的实验方法并请同学到讲台上演示他们的方法,请其他同学们评价这个实验方法的可行性。由于蒸发实验需要时间较长,具体操作要求学生在课下进行。实验结论将在下节课讨论交流,共同总结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五)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谈谈感受,启发学生关于水蒸发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鼓励学生们课下进行探究,成为学生新探索的起点。
板书: 水到哪里去了
在平常温度下:水 蒸发 吸热 水蒸气
(液体)(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