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想汇报:农民怎样改变了中国
尊敬的领导:
虽然曾被看做是保守、落后、愚昧的代名词,占中国总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无论在历史的哪个时期,都肩负着重任,挽救中国于水火之中,尽管有的成功,有的失败,都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轨迹,书写了一段血与泪的传奇。在古代,农民是被剥削阶级,社会地位很低,可他们仍用勤劳的双手耕种、收割,为国家创造税收,用于各项国家事业的建设,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中国古代盛世中的“五谷丰登”不就是质朴的农民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吗?丝绸之路上的物质文明不就来源于生丝养殖业吗?新疆的长绒棉,天山的瓜果,吐鲁番的葡萄,都见证了农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
在近代,列强入侵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奋起挽救国家于水火之中。农民阶级也不例外。1951年到19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它是中国历史上大规模最大的起义,拉开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对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提出的《资政新篇》更是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后来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失败原因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没有放手发动农民的力量。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后,又是农民以义和团的形式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阻止了帝国主义迅速使中国殖民地化的企图。农民始终是近代史上革命的主力军,但是只有在先进阶级领导下,才能充分发挥革命主力军的作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基本上是领导农民的问题。资产阶级放弃了对于农民的领导,辛亥革命没有给农村带来一个大的变动,这个革命要失败是必然的。
所以共产党人看到了这一点,在它诞生之日起就与农民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把他们作为民主革命的天然同盟军和主力,团结他们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而奋斗。因此,中国革命战争实质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工人阶级只有与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建国之后,农民对中国的改革更是起到了历史性的影响。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是从土地承包开始的,土地承包又是从安徽的小岗开始的。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当天,18位勇敢的贫苦农民正是在这里摁下鲜红的手印,开始了土地承包责任制,掀开了中国农村历史崭新的一页,中国千百万个乡村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1984年生产责任制和联产承包制被运用到全国。随之而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乡镇企业的兴起为农村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现在,农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仍存在许多普遍问题,如农民工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社会保险、基础设施等。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必然也代表着农民的利益,党所践行的“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方针也包括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农村建设。农民改变了中国,中国也要改变农民的地位与生活,让他们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二篇:《他改变了中国》读书笔记
《他改变了中国》读书笔记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带领全国人民走向解放,是一位伟大的开国之父,尽管毛泽东也犯过很严重的错误,但是总体来说是功远远大于过;邓小平带领中国走向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春天的故事更加被歌颂不断。他们都是伟大的中国领导人。但是,我们却很少听到歌颂江泽民的声音,有些人甚至认为江泽民的出台除了保持社会稳定和享受经济发展的好运之外,没什么值得称赞的贡献。我个人也曾经这样愚蠢地认为,直到我读了这本书----《他改变了中国》。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江泽民的了解才进一步加深。他坚持自己的理想毫不动摇,他有进行政治活动的高超技巧,他把中国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放在第一位,使饱受创伤的中国过渡到了一个稳定、自信而繁荣的社会,并正在新的世界秩序中迅速崛起。如果说毛泽东同志拯救了华夏、邓小平同志给予了中国新生,那么在继承和发扬前人精神遗志的同时,江泽民同志必将带领我们走向辉煌,他是新时代中国的伟大领袖。他改变了中国。
成为一位领导人靠的不仅仅是他本人,它还涉及他的家庭传统、文化基根和革命背景。我深刻地记得,在1926—1943年 “我的背景就是我的家庭”那一章里有记录:江泽民去民族史可法的墓凭吊的时候,每当看到墓碑上的对联“数点梅亡国泪,二分明故臣心”,便激起一种抗日的激情,决心发愤读书,树立好的民族气节。在我看来,正是这种坚定不移的伟大决心,才成就了伟大的江泽民。
还有他对中国共产党的由始至终的信仰令我无比敬佩。还记得他念书时期,对于室友童想加入国民党的意愿表示强烈的谴责,用非常严厉的语气使得室友童面红耳赤,无言以对。这就是他往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共产党事业献身的雏形。
我想人们记忆犹新的是,在1999年5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向我们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投了5枚炸弹,引起全国人们的愤怒和对美国的霸权主义的强烈谴责。面对公众日益高涨的愤怒情绪,江泽民决定要加以引导,而不是与之唱反调。他采取行动导人们心中的怒火,努力使政府的政策与抗议群众的呼声相协调。他希望确保两件事,一是他的国家保持稳定,二是他的政府安然无恙。处于这样政治**的情况下,江泽民同志处变不惊,沉着应对,表现了“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的政治家风范。
当然不能不提的就是美国遭受恐怖主义袭击的9-11之后,江泽民首先做出的英明决策。江泽民是最早致电电乔治·布什总统向美国政府和人民表示深切的慰问,对死难者表示哀悼,并承诺中国政府一贯谴责和反对一切恐怖主义的暴力活动的国家领导人。尽管与在使馆被炸和撞机事件时江主席的愤怒态度相比,他有关“9·11”事件的“慰问与哀悼”似乎很像是一个大转弯,但事实并非如此。作为一位国家领导人的他,考虑到的是对中国长远整体的看法和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美国的认识相一致。江泽民相信,良好的中美关系对于改革中国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是十分必要的,这不是什么秘密。他是从中国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和落着点考虑而作出的决策。
江泽民在受到邓小平的委任的时候,他也曾担心、疑虑过能否当好国家最高领导人这个职位。但是,汪道涵用林则徐的一句诗来勉励他,使他恢复了自信,决心接受邓小平的召唤。那句诗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是要告诉他,他不应因为个人原因而放弃这个机会。不管前面是什么,他都应当接受这个重大挑战。这一次,他又把国家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
然而,他的事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他正式就任之后,他仍然感到担子很大。江泽民是独自一人,而且并不是真的高高在上。他在高层没有支持他的关系网,在北京也没有个人班底。他和军队没有任何关系。他知道,际上每一个人,从北京的内部圈子国外研究中国的学者,都认为他是个过渡领导人,一个临时看管职位的人。江后来评论说:“我感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但是他执政十三年给中国人民所作出的伟大成就就可以证明,他并不是一位过渡领导人。尽管失业、腐败、收入不平衡、法律体系粗陋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确实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下去,而且颇为棘手,但在广大人民中间仍然存在着一种新的活力和自信心。物质上的富足只是部分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是他们不再害怕讲出他们的心里话。数亿人用上了手机,甚至用它来收发政治笑话;超过10亿中国人看上了电视可供他们选择的频道有数十个。服饰和娱乐的多样性,从电影到时装的艺术形式,个人行为的灵活性——选择工作、不受限制的旅行、性教育,所有这些都证实了这场变革的非凡惊人。中国赢得了2008奥运会的主办权,把自己的第一个宇航员送入太空,开始了有步骤的法律和政治改革,重振了它的武装力量,并且参与了每一个重大外交问题的解决。
在江泽民执政的十三年时间里(1989--2002年),他一方面有效地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从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以及防止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图谋来看,江泽民是极为成功的。不管给予江泽民什么评价,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位目前已退出政治舞台的重要人物都将会给今后中国的发展留下持续而巨大的影响,他也毫无疑问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因为,他确实改变了中国。
第三篇:《他改变了中国》读后感
他确实改变了中国
——读《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有感
环科08020813200221号王磊
内容提要: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国内和国际上先后发生的政治**中,江泽民处变不惊,沉着应对,表现了“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的政治家风范。他采取一系列保持政局稳定的步骤,稳住了大局,并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开放,全国经济和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江泽民本人也因此在中国人民心中确立了自己的形象和威望。江泽民的确改变了中国。为什么他能成功?因为他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与传统的根基,有着受压迫而产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拥有受到早期社会主义影响的理想主义,他具有工程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知识分子涉猎百科的雅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的推动下,他成为永久性改变了中国的改革者。
关键词:江泽民,功绩,原因
对我们80后而言,对高瞻远瞩的开国之父毛泽东,勇敢的社会改革家邓小平都没太多的直观感受。但对江泽民不会陌生,因为从我出生到高中之前,这十多年来都是以他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不断前进。小学时,听社会上有些人说的顺口溜:“毛泽东像太阳,太阳底下种庄稼;邓小平像月亮,月亮底下打麻将;江泽民像星星,照着星星去舞厅”,那时感觉江泽民不如邓小平,邓小平不如毛泽东。因为太阳比月亮亮,月亮比星星亮。
初三结束的那个暑假,第一次读了《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当时感觉到江泽民“很伟大”。对那个顺口溜有了另一个解释,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就是,毛泽东带领大家解决温饱问题,去种庄稼;邓小平带领大家富起来,可以打麻将;江泽民提倡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更多的娱乐生活。
这学期是我第二次读《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我已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结合党史、中国近代史,对这本书、对江泽民有了更深的体会。这本书是以江泽民同志从一名青年学生磨练成伟大的政治家、国家领导人的个人发展为线索,描绘了这个特定历史变革时代的历史。从这段历史,我看到了中国错综复杂的问题和社会现实。我感受到中国领导集体表现出对历史的责任感和改革的魄力,也从江泽民同志的身上对共产党人和共产主义事业有了更深的理解。
1989年4月在不流血的情况下恢复上海秩序;1995提出“精神文明”的概念、制订“科教兴国”战略;1997香港成功回归;1998抗击特大水灾;1999年“法轮功”分子围攻中南海、北约轰炸中国驻南大使馆、群众游行庆祝建国50周年、“神舟”飞船发射;2000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三个代表”思想;2001美国侦察机与中国喷气战机相撞、获2008年奥运举办权、“9·11”恐怖袭击事件,打击恐怖主义„„他严谨睿智,以非凡的韬略处变不惊,沉着应对,表现了“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的政治家风范。
读了此书,我有理由相信,江泽民缔造了中国共产党的未来、中国的未来。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进行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临危受命的江泽民既不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也不是军界强人。正如书中介绍,当年他接任总书记时,正值1989年**发生之后,中国政治出现裂痕,社会形势紧张,经济发展停滞,民众精神低落,在国际上孤立无援。他面对着无数难以解决的问题——失业加剧,腐败蔓延,国有企业日渐衰落,贫富严重分化——他还必须时刻防备着来自“左”的和右的意识形态方面的攻击。然而江泽民挺了过来,最终保持了社会稳定,放开了经济,加速了经济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扩大了经济和社会自由。他还把握住了中国社会中一些主要矛盾——贫富之间、城乡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私有制与公有制之间、劳资之间、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之间、中国历来的价值观念与传统的共产主义思想之间、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对外开放与保持中国特色之间等等,使之得以协调,采取一系列保持政局稳定的步骤,稳住了大局,并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开放,全国经济和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从一个因“天安门事件”而动荡不安的国家转变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发动机和商业文化中心,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开放的国家。10多年间,中国发展成为备受尊重的外交大国。如果说,江泽民最深切的愿望是使自己深爱的祖国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耻辱之后,重新走上复兴之路,那么他获得了成功。他的功绩超出了所有人大胆的预想,无疑也包括他自己的预想。
他为什么会成功?因为他是一位有广泛爱好的坚持共产主义操守的改革者。坚持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也许矛盾,但他灵活地找到了最佳的平衡点。
他深知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他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的观察,新的概括,新的发展。他扩充了“人民”的内涵。“人民”不再限于工人和农民,正如“三个代表”中的第三个代表所言,意指“最广大的中国人民群众”,这一范畴涵盖了那些发现知识和创造财富的中国精英。江泽民所塑造一个生机勃勃、以行动为导向的的共产党,它受意识形态远大目标的激励,但不受其教条的束缚。为使党获得新生,他在党内倡导一种民主气氛,即“党内民主”,使争论发生在党内而不是在不同党派之间,这巩固了执政党的地位。
中国没有搞政治多元化,但他不断推进改革。中国正在走向经济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多元化。看一下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婚姻、教育、思想、言论、收入与消费方式、短信内容——中国人今天拥有的个人自由几乎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多。最近,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高层领导人通过网络关注民情,与网友交流看法。事实上,中国大多数城市居民所拥有的个人和社会自由与西方人相比毫不逊色。很多社会问题最先从网络提出,“草根”参与对国家大事的讨论,网络已成为民主的前沿阵地。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全国数量庞大的人口终于可以免受饥饿、瘟疫、流离失所、文盲、大规模政治运动和各种社会灾难的侵害。这是邓小平的构想,却在江泽民任期内得以实现。
深化改革的同时,江泽民却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信仰。因为他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统一和前途。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政治信仰,如今已经在“三个代表”思想中面目一新。长期以来江泽民的这些核心信仰坚定不移,正如辞职信中说的“我对党和人民始终怀着深厚的感情,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是我的生命,我永远忠于党和国家的事业,永远是中国共产党的忠实党员。”在当今世界上,社会制度或政治体制的差异几乎已经毫无意义了。江泽民反对在中国复制西方民主,但他执政期间所奉行的经济、社会、文化和道德价值观无疑更符合中国的最高利益,更能满足中国文明和中国人民的需要。
此外,江泽民工程师出生,总是以工程师的眼光来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学习先进技术,涉猎百科的雅趣;他还是一个文化爱好者,通晓文学、艺术、音乐、历史和哲学,这些都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作为中国的领导人,他鼓励振
兴中国的科学和艺术,他本人也喜欢与中国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作家、音乐家、演员和电影导演共度时光。在他看来,通过知识和文化来丰富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是一项终身使命。这就不难说明虽然他不是经济学家,但他实施了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引导宏观经济和产业政策安全驶过惊涛骇浪。虽然他没有从军经历,但他对军队实行了现代化改革,赢得了军队的拥戴。虽然他不擅政治伎俩,但他却成为协调众议、理顺党内关系、巩固权力的行家。虽然他不是律师,但他规范了党和政府的法律、法规和议事程序,让地方官员处在人大的监督之下。虽然他不是法官,却能惩恶扬善,给广大民众带来空前的财富。虽然他不是哲学家,却能阐明社会矛盾,传承文化、道德、文明和美德。
最后援引书中的一句顺口溜:“毛泽东的话一句顶一万句,邓小平的话一句顶一百句,江泽民的话一句就顶一句。”这句话或许意在贬江泽民,但事实上却是在赞美他。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权力越来越分散的社会,不再仰仗于某个人的心血来潮和反复无常。他不但改变了我们的物质生活,而且改变了精神生活。江泽民确实改变了中国。
第四篇:《中国教师报》改变了我
《中国教师报》改变了我一、《中国教师报》让我更热爱孩子
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爱孩子,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地教育过程。热爱孩子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必须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该热爱每一个孩子,包容所有孩子的一切差异和缺点,对所有的孩子公正无欺、一视同仁,不仅要偏爱懂事、听话的孩子,更要对那些调皮的和品格不健全的孩子多一份偏爱。我们对孩子的爱的直接表现就是相信每一个孩子,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必须抓住孩子的积极因素和独特的方面,鼓励他们进行大胆地探索,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中国教师报》让我对学生更宽容
我自小信奉“严师出高徒”,对学生所犯的错误一点也不宽容,也常常令自己不开心,影响情绪。是《中国教师报》,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生气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原谅是一种风格,宽容是一种风度,宽恕是一种风范,要学会宽容对待学生。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而宽容就是爱的精髓,它对孩子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当渐渐蹲下来看学生,赏识学生时,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是可爱的,他们都有巨大的潜能的,正等待着老师去发现,去挖掘。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责罚他。”陶行知就曾告戒:“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是她的一篇文章让我放下严师的架子,以宽容的态度来善待学生,以成长、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问题。“热爱、宽容、理解学生”的理念也融入了我的灵魂。现在,我与学生的和谐关系,都要归功于《中国教师报》。
三、《中国教师报》让我更解放孩子
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班级管理中,应该考虑每一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孩子的管理不能牢牢地固守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念,从而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差异。在具体的教学中,积极引导孩子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孩子的学习激情得到了激发、释放和展现。
四、《中国教师报》让我对生活更热爱
当人心变得浮噪,当人们对读书渐渐成为一种奢侈的行为时,我对《中国教师报》却情有独钟,渐渐读懂了她。这里就像是通向世界的窗口,除了了解教育信息,还有更多人文化的东西,她没有让众多像我一样热爱读书寄予厚望的读者失望,更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陶冶了情操。在这里,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提升,教师的文学风采精彩纷呈,我看到了教师的成功与艰辛,体验到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工作不再是一种养家糊口的需要,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阅读《中国教师报》的日子里,“热爱、宽容、解放孩子”的理念融入了我的灵魂,激发我更好地提高、成长。
姓名:刘山东
地址:江西省峡江县桐林乡中心小学
邮编:33141
3谢谢了《中国教师报》
今年,学校领导为每个教研组订了一份报刊,我们组里征订了《中国教师报》,这份报纸可是我梦寐以求早想拥有的呀,这下我可“解馋”了,每天不管哪位老师看完只要没把它用夹子加好挂在规定的位置上,我就会马上收起,连同我的那份整齐地挂好,一天也不知道要挂多少次,可我不觉得麻烦,反而觉得快乐和充实。一次,一老师在切西瓜,我没看见西瓜是大是小,可一眼就看见了西瓜下面紧紧地压着一张报纸,我急忙走过去看刊头幸好不是《中国教师报》。弄得同事们哈哈大笑,还以为我去抢西瓜吃呢。
报纸有很多板块,可我最喜欢的板块是《新观察》、《健康人生》这两个栏目,板块的文章选得非常贴近一线教师的心里与工作状态,文章写得实在、现实还透漏着风趣。
先说说《新观察》吧,这个板块引领我的思想走在了教育的最前沿,让我更清楚地了解了当代我们这个教师队伍中存在的诸多利弊,也把一线教师心中的酸甜苦辣展示在大家面前,让你去品味,去深思,尤其是遇事不走弯路子,组里的教师都很喜欢它。我们有时看到一篇文章,组里的人会针对一件事争论不休,就说《老王》这篇文章吧,道出了“一位教学认真的好教师,可就是没有一些教学中的荣誉证书,进而高级职称与他很遥远,老王为了把教学成绩拼命争成第一,抬手打了学生一耳光,接下来是家长不愿意了,再下来老王回家了……”组里的老师分成正反方,各持己见、互补相让,争得不可开交……可我对老王老师说,你本来就是一位敬业的好老师,你本来就是个能干的人,不就是少一张
纸吗?慢慢争取呀!人不常说吗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教学几十年了,虽然没评上高级,可评上高级的人还是少数的,如果您能再看开点,结果可能就不会这样了,关于那两个差生,咱先分析一下他们的情况然后对症下药,您说呢?哦,这也许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原因,其实,评高级职称的要求也应改一改,侧重老教师一些也不为过,干了几十年的教育吗。
教师呀,教师,当我们为了孩子的成绩而想训斥他们时,请您一定把握住自己的底线————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再说《健康人生》,是我喜欢的版块之一,它包括“人生感悟”、“健康方程式”、“休闲有道”、“职场心态”等,每当我阅读完这些文章我工作起来精神劲十足。自己平时也很喜欢运动,每天都是走路上班,再加上有《中国教师报》这个精神食粮我想我的业余生活会感到更充实的。
其实,“班级在线”、“杏坛春晓”、“阅读”等这些栏目,我也都是很喜欢看的。《中国教师报》是在催我成长,是在“逼”我读书呀!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读书看报是我们教师每天必做的“工作”,谢谢了《中国教师报》!
姓名:刘红梅刘山东
地址:江西省峡江县桐林乡中心小学
邮编:331413
第五篇:读书改变了什么
读书改变了什么
读书改变了什么?记得在高三的时候,我时常问自己这个问题,读书到底能改变些什么呢?
因为出身农村,并且有个姐姐也在一起读书,才出生多久,我的母亲便到了广东打工,而我,一直在奶奶的带领下成长起来,根本没有爸爸妈妈的印象。到了5岁那年,因为到了读书的年龄,父亲将我接回老家读书,这可能是我记事以来对父亲的首要印象,因为年龄比较小,那时说跟着谁便也就随之而去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姐姐和我的学费也渐渐增加了起来,单靠母亲在外打工所得的工资已经渐渐不能满足一家三口的生活,在我读5年级的时候,父亲也出去打工了。因为父母虽然读书比较少,但他们始终觉得必须要我们多学一点知识,做一个有文化的人,这样才会有出息。从此我便寄宿在伯父家中,成为了一名留守儿童,当然,那时的我还不知道这样一个词,更别说它代表的意义了。伯父的家是住在镇上,教育条件相对较好,在村里成绩能名列第一的我,到了镇里,才发现了差距,渐渐的自卑让我与同龄人的话渐渐减少,但也让我专心于学习,并最终以很好的成绩考入了镇上最好的中学——龙门中学。而进入初中,在小学没有接触过英语的我开始一点一点学习英语,同时也尽心的学好每一门功课,因为我知道,在这些同龄人的面前,我唯一的一点优势就是比他们努力。而当我初中毕业回到我所在的农村时,我发现,读书慢慢的改变了一些东西。
首先,她改变的我的一些基本素养,懂得世界的大致分布,知道历史长河的大致发展,而我的老一辈们,却很少能将美国与外国分清,很少知道皇帝和黄帝的差别;其次,她也让我有更高的文化追求,不说一定要读大学,但高中是必须要去学的。而我儿时的伙伴,则开始为以后的打工生涯做打算,或者就在家里帮忙种田,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去高中读书,而我,幸运的是这少部分的一份子。
而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读高二的姐姐突然说不想读书了,首先是姐姐的成绩不是很好,觉得再读下去没什么意义,而且那时侯的高中文凭有与没有已经没太大区别,而且她的很多同学也没读高中,现在在外地打工还能赚不少钱,而且自己读书也花发家里很多钱,父母很艰难的维持着我们姐弟二人的学费,她觉得不想在浪费家里的钱。于是就背着父母办了休学手续。最后,虽然父亲对这件事很生气,但也没有办法,只能安排姐姐也到广东去。这事对我的影响也很大,因为我也找不到很好的能反驳姐姐的话,甚至都觉得姐姐的话很对,读书到底能有多大收益呢?
进入高三,因为高考,我们都能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但这时,我却开始不自觉的思。思考读书的意义,高考的意义以及未来的路我应该怎样走。那是的我一直在想,高考,真的是一个很讽刺的事,寒窗苦读十二载,却只是在一朝看出输赢成败。就是这一次的考试,也只有这一次,决定十二年的努力,而无论你先前十二年的任何情况,而这,决定与很多偶然因素,考试时的状态,心情,倘若一个不慎,就可能陷入万劫不复,而十二年的努力就付诸东流而已,难怪每年都会有那么多的高考后的跳楼,学生的压力也可想而知。同时,作为一名从农村来的学生,我却在这件事情上特别坦然,因为对我来说,对父母来说,读书,更多的是为了以后自己能有一个更好的环境,也让父母能更好的生活,因为父母为自己读书已经花费了太多精力,如果不读大学,自己可以去打工,以自己高中的学历,也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重要的是,自己足够年轻,也有很多的时间,而如果读大学,就将是至少少了4年打工的经历,同时也会让父母的压力变得很大,大学的学费的确是一个大问题。同时,当时高三的时候,正值全球金融风暴高峰时期,许多大学生出来找不到工作,最终也和一般的打工者差不多的收入,没有任何的优势,甚至因为经验的缘故,很多公司更远选择有经验的打工者,而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大学生。而且多在社会打拼几年,对于自己的发展也更有利,也就更容易在社会上立足,学到更多的能力,那时的我,一直觉得大学生除了多了一纸文凭外,在能力方面,肯定不如在社会打拼了数年的同龄人。虽然一直被这个读书无用论困扰,但我还是尽全力去面对高考,结果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北京理工大学。而作为村里唯一一名大学生,当时村里开了一个庆功宴,那时的我,看到了父母眼中的自豪,也看到了来自亲戚朋友的鼓励与祝福以及来自同龄伙伴的羡慕,这是我发现,至少读书改变了我的气质,改变了亲戚朋友的看法,改变了父母期待,他们相信,假以时日,我一定能凭借读书获得更好。
而现在,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大学里成长的那些岁月里,我渐渐发现读书给我带来的种种益处,她不断的改变着我的一切,由内而外,由表及里。
首先,她改变了我的眼界,改变了我对世界的看法,不再局限于国内,也将眼光放在世界,而这,对于曾经的小伙伴来说,却是不能想象的,同时,自己也不再局限与物质的满足,更有精神的追求,对素养的认识,对品位的感触等等。
其次,她也让我以更好的方式融入社会,接受社会,适应社会。大学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当初的我一直觉得越早进入社会,越能融入其中,从而更好的适应,但现在我知道自己错得很离谱,如果在很小的年龄步入社会,更多的会被残酷的现实击溃,因为这之间有太大的差别,一不小心,就会受到社会的毁灭性打击,而这对于年龄还小的我们,在心态上是一个很难跨越的坎。而大学不同,他能提供我们步入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平稳的步入,而非一蹴而就,这样的进入,给了我们更平稳的适应过程,更舒适的环境,更容易的方式,更巧妙的融入。
同时,读书能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能让我们更容易学习新的技能,学到新的能力,因为读书能增加我们学习的经验,加深我们对学习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另外,读书能提高我们自身的内涵,提升自身的气质。
总的来说,读书带给我们的益处很多很多,读书所改变的,也绝对不是这样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但我觉得,在我们读书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我们,正通过读书,将自己慢慢蜕化,逐步改造,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更加美好,通过读书,也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更富有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