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研究性学习选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研究性学习选题
(任选一题,2000字以上。请交手写稿。独立完成。“小题大做”。在文末列出参考文献。2013年4月11日,即第6周星期四交作业。)
1、述评近代中国的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主张。
2、如何认识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所带来的影响?
3、比较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4、如何理解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驳“告别革命论”)
5、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6、评析近代中国历史上的改良与革命。
7、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角度研究一个历史人物,如张骞、严复、李鸿章、鲁迅,„„
8、为什么说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9、为什么要把官僚资本主义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10、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1、从领导中国革命的角度比较同盟会与中国共产党
12、什么是长征精神?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13、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4、抗日战争时期我的家乡
15、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16、如何评价中国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17、述评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政策的演变(或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1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19、如何理解共产党得民心者得天下,国民党失民心者失天下?
20、如何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1、自选题目
第二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2011-2012学年春季学期)
论抗日战争的胜利 及其历史意义
姓名:高金雪 学号:01115018 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
摘要:简述抗日战争时期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及其影响,叙述抗日战争的大体进程,综述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抗日战争 九一八事变 华北事变 卢沟桥事变 一二·九运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国共合作
参考文献:
论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1945年8月15日,经过中国人民8年的誓死抵抗,残酷的日本侵略者在各种压力下宣布无条件投降了,中国人民胜利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一、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发展成为军国主义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进一步控制日本政权,对内镇压人民,对外侵略扩张。日本成为亚洲的战争策源地。1929年,为摆脱经济危机,日本军国主义者决心加紧实施其既定的侵华政策。
1、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1932年2月,中国东北全境沦陷。同年次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伪满洲国建立。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日本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阶段由此开始,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
2、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又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端,要求使华北政权“特殊化”,自由出入华北,策动“防共自治运动”,制造傀儡政权。此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已处于亡国灭种的关键时刻。
3、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向卢沟桥一带开火,炮轰宛平楼,攻击卢沟桥。由此,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在东方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
二、从国共分裂到携手抗日
强大的外部压力促使内部的团结。面对日本全面侵华的威胁,也同时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国共两党最终终于达成共识,停止内战,开始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国人民共同抗战。
1、国共分歧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的大举侵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一再退让,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认为“日本此举不过寻常寻衅性质”,下令采取不予抵抗态度。就在这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与当时国民党采取的不抵抗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即发表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的目的是使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并发布一系列文告,号召全国工农武装起来,进行民族的自卫战争。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作战。
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1935年12月9日,北平(今北京)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打到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这就是一二·九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2、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1936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的对象。然而,蒋介石还没有根本改变对日本的态度,1936年12月初,仍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攻打陕甘红军。于是,导致了西安事变的发生:12日凌晨,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哭谏”无效后,发动西安事变,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不计前嫌,为实现国共联合抗日,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进行和平谈判,蒋介石被迫作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3、共赴国难
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同胞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1937年9月,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共同抗日的战略态势。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新时期。
三、抗战进行时
1、战略防御阶段
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在此阶段,日本侵略者以国民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因此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然而,由于日军力量的强大,以及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上的一些失误,导致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取得大捷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的。虽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阻滞了日军侵略的推进,但仍丢失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国民政府亦迁都重庆。而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条依靠人民群众的全面抗战路线,并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1937年8月,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华中前线。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主要从战略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
2、战略相持阶段
从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如彭德怀司令领导的百团大战就发生在这一阶段)。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持久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实行保守的收缩战略,以保存实力;反共倾向日渐增长,蒋介石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妄图消灭共产党和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则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领导解放区人民一面抗击日伪军的“大扫荡”,一面打退了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至1943年12月,日军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被迫收缩战线,华北方面军停止向抗日根据地的进攻。
3、战略反攻阶段 1945年上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阶段。5月,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法西斯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战争宣告结束。1945年8月,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作战胜利。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掷了两枚原子弹。8月上旬,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中国人民军队对日军的战略反攻全面展开。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中、美、英、苏等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至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胜利结束。
在八年的全国性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等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其中日军52.7万余人。他们为坚持抗战、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永远辉耀史册的贡献。当然,这其中的抗日联军司令杨靖宇,狼牙山五壮士,王二小放牛郎,是千百万抗日军民不畏牺牲、血战到底的缩影。除了这些为后人传诵的英雄,更多为国捐躯的是普通士兵。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留下遗骸,甚至没有留下名字。
四、抗战胜利的意义及启示
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促进了民族团结,弘扬了民族精神。中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的实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正是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人民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范例。中国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惨痛的民族历史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回忆这段历史,仿佛我们也曾经历那个战乱的年代,因此,我们深深知道和平来之不易。作为祖国的新生力量,我们更应记住这段历史,珍惜和平,时刻提醒自己:要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让世界见证东方雄狮的崛起而努力!!
第三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计划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计划
开课机构:华南师范大学理论部
主讲教师:冯夏根
职称:副教授
专业:中国近现代史
教育背景:
1、湖南师范大学硕士
2、北京大学博士
联系方式:
电话:***
电子邮件:fengxgpku @126.com;fengxg@scnu.edu.cn;793360788@qq.com QQ:793360788
冯夏根的个人空间登录方式
1,网页登录:http://user.qzone.qq.com/793360788/infocenter
2,理论部网站链接登录:http://portal.scnu.edu.cn/wps/portal/sizh
点击进入:冯夏根老师的个人空间
课程排期:2010——2011学第二学期
课程时间:
1,星期二上午、星期三下午,面授时间
2,空中课堂:时间不限,网络互动
地点:石牌校区一教南楼301、20
5课程简介:
1,课程开设对象:华南师范大学一年级本科班多个专业,学生总数400余人 2,主要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授课
3,公共必修课,2学分,32课时。
课程目的:
1、促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进程有清晰明确的认识;
2、增强学生对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
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
考试形式:
1,期末卷面考试
2,课程参与度(问题的深度与频率,课堂讨论的参与)
3,学期论文
学习要求
1,出勤。要求每课出勤,缺课需有正当理由并向授课教师请假。
2,自学。每次上课之前,最好自学相关课程,阅读必要的文献。
3,自我探究。以团队方式课后自主探究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4,互动。登录任课教师的个人空间,提出问题,参与问题讨论,分享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的回答结果;
成绩评定:100分制
课堂表现及学期论文:50%
期末考试:50%
课程时间分布
第一周(2月22、23日)
专题一:回忆与反思——中国历史纵横谈(导论)
第二周(3月1、2日)
专题二: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一)第三周(3月8、9日)
专题二: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二)课堂辩论: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还是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第四周(3月15、16日)
专题三 睡狮的觉醒———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第五周(3月22、23日)
专题三 睡狮的觉醒———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二)专题研讨:戊戌变法何以失败?
第六周(3月29、30日)
专题四:帝制的覆灭———辛亥革命的功绩
(一)第七周(4月5日)清明节,放假
专题四:帝制的覆灭———辛亥革命的功绩
(二)专题研讨:辛亥革命是否搞糟了?
第八周(4月12、13日)
专题五:碰撞中的升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一)第九周(4月19、20日)
专题五:碰撞中的升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二)专题研讨:五四前后先进的中国人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第十周(4月26、27日)
专题六:开天辟地大事变———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一)第十一周(5月3日)
专题六:开天辟地大事变———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二)第十二周(5月10、11日)
专题七 惊天动地的伟业———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第十三周(5月17、18日)
专题七 惊天动地的伟业———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第十四周(5月24、25日)
专题八:两种前途的选择———人民共和国的锻造
(一)第十五周(5月31、6月1日)
专题八:两种前途的选择———人民共和国的锻造
(二)第十六周:(6月7、8日)
部分学习小组研究型学习成果汇报会及课程总结
备注:课程计划会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有所调整,具体变化请同学们注意通知。
第四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概述
课程概述
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首都师范大学具有55年办学经验,素有严谨治学的传统。建校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了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建校之初,我校即成立马列主义教研室,开设马列主义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经历了《新民主主义论》、《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等课程基础上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及实施方案的精神而新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开设上述课程当中,李松林教授始终坚持教学改革改革与实践,曾经主持编写《中国革命史》与《中国革命史论》2部教材,发表了多篇教学论文。
从2005年开始,我校认真贯彻中宣部、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05课程改革”方案,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开设作了充分的准备,有了扎实的教学和教研基础。2006年春,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精神,首先在我校2006级部分本科生中正式开始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按照教育部规定,我们严格使用全国统编教材,但在教学方面进行认真改革。一是加强协作交流,及时沟通信息,开展校际和校内听课评比;二是进行专题教学实践,并率先在北京市高校系统制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多媒体课件,及时应用于教学,受到学生好评。2006年9月,我校李松林教授参加教育部“精彩一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五章的录制。2008年,该课程成为学校精品课。2009年—2010年,先后主持北京市教育工委课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方法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模式研究》,2009年,北京市教育工委批准李松林教授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研工作室”负责人。
在试点的基础上,我院在2007级学生中全面推开。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方面,我们充分利用北京市近现代遗迹、遗址丰富的特点,深化和规范实践教学,初步形成师生互动、学院与团委协作,紧密围绕教学要求,探索出了一条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路子,开创德育一体化教学的新局面,为深入该课程改革奠定了更为牢固的基础。
为了使课程组教学规范,我们采取集体备课的方法,每一章进行一次集体备课,组织课程组成员集体讨论教学大纲和基本教学要点,同时指定有经验的骨干教师分别承担各专题教案和电子课件的撰写与制作工作。通过集体备课,不仅深化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入了解,而且统一了教案,并形成了完整的电子教案,提供给每一位任课教师。
这一时期我们的教学主要突出三方面问题:
一是紧密围绕教学重点,对大学生进行国情国史教育,深刻理解三个选择,阐述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指导、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本源和意义。
二是有针对性地结合当前大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批判新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不断增强大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文化道德观,学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
三是在实践教学、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认真与有效地探索。现在,我们正在继续推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的深入,努力突出这一课程蕴涵的优秀革命历史传统特色,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深化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积极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4-2 理论课或理论课(含实践)教学内容
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课程定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2005年根据中央政治局的决定,以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规定的大学生公共政治必修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近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主题,以中国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主线,进一步揭示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
课程中心任务是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建设目标:
第一,使大学生全面、系统掌握1840年以来至2007年中国社会和革命与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第二,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成为对当代大学生真心喜爱和终生受益的课程,提高他们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第三,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成为北京市级与国家级精品课。
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上 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840-1919)
综 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学时)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3学时)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3学时)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3学时)
中 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综 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1学时)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3学时)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3学时)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4学时)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3学时)
下 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6)
综 述 辉煌的历史进程(1学时)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3学时)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3学时)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3学时)
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课程重点:
(1)如何评价资本—帝国主义对于中国的侵略?
(2)如何认识中国的社会性质?
(3)如何评价太平天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4)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5)如何从戊戌维新运动正确认识救亡和启蒙的关系?
(6)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
(7)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8)如何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与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9)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0)怎样认识近代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主要特征是什么?
(11)怎样评价孙中山?
(12)怎样认识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3)如何认识毛泽东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创?
(14)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15)如何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后民主党派的兴起和“第三道路”的幻灭?
(16)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历史形成的?
(17)怎样认识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的中间路线?
(18)为什么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19)国民党在大陆失去执政地位并迅速崩溃的原因是什么?
(20)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1)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22)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的最伟大的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23)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
(24)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道路的开创者?怎样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25)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失误?
(26)如何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的历史转折?
(27)怎样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基本经验?
2.课程难点:
(1)如何理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兼评“侵华有功论”和“告别革命”论。
(2)辛亥时期的志士仁人为什么选择了革命?
(3)中国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5)如何认识毛泽东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6)如何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
(7)为什么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8)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9)怎样正确评价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道路中的地位与作用?
(10)怎样评价改革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的地位与作用?
3.解决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课堂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在重大政治问题上明辨是非。
(2)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加强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性。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特别是通过影视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有深刻的理解。
(4)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和社会调查,以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坚定广大同学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与信心。
(5)在教学中处理好理论和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力求理论和历史事实的统一。
4-2-4 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
本课程为学期课,课程安排一般由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两部分构成。为了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我们的做法是:
1.制订实践教学大纲
首先,我们将实践区分为课堂实践与课下实践和社会实践,根据教材教学内容特点,我们分别制订了课堂实践与课下实践和社会实践教学大纲,以便更好地指导大学生的实践教学。
2.明确实践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课堂实践与课下实践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形象地、生动地做到“两个了解”,进而理解“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用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史实,教育学生,要求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了解北京人民在近代革命时期的斗争历程,学习北京人民坚定革命信念,坚持革命斗争的英勇精神;并思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对祖国现代化建设负有重大责任的新一代,应如何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3.坚持教学实践内容与方式创新
一是课堂与课下实践,课堂实践以课堂讨论为主,课下实践以观看电视录像资料,读教材、原著及其他参考材料为主。通过这些做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结合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提高学生提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课上课下实践外,我们将教材内容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到中国革命的遗址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典型进行参观和社会调查。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曾经组织学生前往卢沟桥和北大红楼参观,前往北京市亦庄科技开发区、锦绣大地、韩村河、留民营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并写出调查报告,也曾经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回家乡进行社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学生对此反映很好。我们认为本课程实践教学应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有组织的调研,也可以利用寒暑假期让学生在家乡进行调研,要求学生写出调查报告,提高学生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教学,这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改革,而且也是考试方法的改革。我们力图通过社会实践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增强学生的实际能力,同时我们也将社会实践记入学生的学习成绩。
4.坚持社会实践与考试方法改革相结合
加强实践教学,这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改革,而且也是考试方法的改革。我们力图通过社会实践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增强学生的实际能力,同时我们也将社会实践记入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教学成绩作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成绩的基本组成部分,占总成绩的18%。如果是因为实践教学不合格导致学生总成绩不及格,必须重修实践教学。同时我们要求在组织实践活动时都要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做到覆盖所有上课同学,每名学生参加本课程实践活动不得少于2次。这就克服了过去的社会实践以点带面的问题,保证了全员性。
4-3 教学条件(含教材选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1.教材选用与建设
本课程除使用全国统一的国家教育部编写的最新教材和教参之外,同时,还选用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参考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生辅导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疑难问题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这些参考书在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李松林教授主持编写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ppt》,编写出版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该书已经有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今年初已经编写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40万字),将由高教出版社出版。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第一,李松林教授主持编写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ppt》,不仅为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提供参考,还为全北京市高校中国近现代史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第二,李松林教授主持编写出版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该书已经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该书稿电子版已经放在网上,供教师与学生参考。第三,今年初李松林教授集北京高校教师之力,完成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40万字)的编写工作,将由高教出版社出版。
第四,制订了实践教学大纲,用以指导大学生的教学实践。
第五,给全体教师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套教学录像资料,包括《世纪中国》、《百年中国》、《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共产党史》、《毛泽东》等。
3.实践型教学环境
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比如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展览;与郊区县搞共建活动;利用假期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等等。学校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成立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并投入了大量经费,为搞好本课程教学提供了组织保障。
4.网络教学环境
创设了网络教学环境,课程全部课件及教案上网,学生可以在网上看到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课程习题库、教学录像、参考文献等内容。任课教师与学生网上互动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答疑解惑。
4-4 教学方法与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中,我们根据教育学中关于教学方法的一般原理,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特点,在启发式教学的总原则下,灵活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其目的就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本课程教学方法的使用
(1)坚持教学理念创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始终坚持创新式教学方法。创新式的最重要之点就是优化教学体系,充实教学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就必须反映时代发展的最新要求;反映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应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等。我们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不同章节的内容,在教师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思想实际的基础上,在上课之初提出问题,然后经过学生的思索,提出答案。教
师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答案进行分析,经过师生的共同探索,得出比较正确的答案。李松林教授主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2006年12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已经出版。
(2)坚持分层次教学
针对学生的差异,如:文、理、外语、艺术等所学专业的不同;本科、专科层次的不同;不同届别学生成长的环境与面临社会的热点问题不同;对各部分内容、接受方式和接受心理不同等等,我们进行了对授课内容的深浅做适当调整。例如在音乐系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时,教师要求每一个同学交期中作业时,每人分析一首反映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歌曲,一位来自重庆的学生分析了“绣红旗”这首歌,文中结合她中学参观白公馆、渣子洞的经历,使她对“绣红旗”这首歌有了新的认识,思想与灵魂得到了进一步净化。一位来自东北的同学分析了“松花江上”这首歌,使她认识到作为中国当代大学生,应把个人命运融入到祖国的命运之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针对文学院的学生,教师让学生重点分析毛泽东诗词,从中体会领袖的人格魅力与胆略、气魄和追求。在外语学院,教师要求学生在本院刊物上翻译一篇有关毛泽东思想的文章。
(3)坚持案例式教学
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上通过讲解精选的知识和精选的案例,使学生掌握一般的、有普遍意义的内容。这种方法经过如下几个环节:教师精选案例→教师课堂讲授→教师分析个别案例中蕴涵的一般特点→学生理解→教师归纳方法→学生掌握方法。
(4)坚持关联式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涉及到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如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历史学、哲学,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在讲课时,从各门课程知识相互关联的角度,根据不同的内容有选择地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问题。李松林教授撰写了《纲要、概论两门课交叉内容的讲授法》一文,发表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7期上;撰写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发表在《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第4 期上。
(5)坚持实践式教学
教学实践证明,不在课堂上系统地讲授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就不能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内容,学生就不能作到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但是,仅仅依靠课堂讲授,也不能使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社会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应该将课堂讲授和学生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切实能够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李松林教授撰写了《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发表在《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第7期上。
2.上课学生规模:我校原则上按照教育部要求,每个课堂100人左右,这一规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李松林教授撰写了《如何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中课堂教学》一文,发表在2009年《思想教育研究》第12期上。
3.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积极进行课程网络建设,开辟网络课堂教学平台。我院承接了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基地委托课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网络课件的制作。通过建设课程网站,我们已经构建一个课程的网络平台,使之成为课程的第二课堂。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简介、教学内容、教师介绍,教学研讨、教学资料等相对静态的资料全部上到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基地网站上,及时将最新的理论动态和社会热点、焦点反映到网站中来,加强与大学生之间的思想与情感的沟通交流。
4.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
第一,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关注学生思想脉搏,凸显思想教育功能,突出时代感,同时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第二,坚持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第三,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撰写富有学生特色的创新论文。2002年我院独立建制以来,一直坚持进行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到改革开发的前沿阵地进行考察。与此同时,我们的实践课还让学生到城市和乡村各自家乡进行调研,撰写小论文。许多学生撰写了富有学生特色的创新论文。
第四,积极开展“我上讲台”的教学方式。教师把讲课的空间留给学生,由学生介绍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观点和看法。组织这样的活动,既使“讲课”学生得到了锻炼,又使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升。
第五,注重课程网络建设,开辟网络课堂教学平台。要更好地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基本环节,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组织教学活动。创设了网络教学环境,课程的全部课件及教案上网,学生可以在网上看到课程介绍、教学计划、教学课件、课程习题库、教学录像、参考文献等内容。任课教师与学生网上互动教学,答疑解惑。
第六,坚持期中作业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学生撰写小论文相结合,改善考试方法。
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并根据相关内容布置教学作业和进行考核,将考试改革与教学方式改革紧密结合,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进一步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
第五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C1140030
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英文名称: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总学时:22 讲课学时:20 实践学时:2 学分:2 开课单位: 人文学院 授课对象: 全校本科生
一、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础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发展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其正确分析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一)课程的主要章节
1、上编综述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讲课1学时 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2、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讲课1学时 了解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其后果; 正确分析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引导学生加深对中国历史的了解、理解和思考。
3、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讲课2学时 了解近代中国不同阶级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认识无论农民战争、地主阶级的改良还是资产阶级的维新都不能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各阶层对国家出路探索的历史作用和历史意义。
4、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讲课2学时 理解近代中国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认识辛亥革命与中国历史的巨大变化; 认识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必然性。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5、中编综述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讲课2学时 认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比较分析近代中国三种建国方案,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方案最终成为人民的选择。
6、第四章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 讲课2学时 理解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体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7、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讲课2学时 认识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寻求到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理解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引导学生加深对选择中国共产党必然性的认识。
8、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讲课2学时 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分析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和意义。
9、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讲课2学时 分析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0、下编综述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6)讲课1学时 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11、第八章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讲课1学时 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2、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讲课1学时 认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实践中形成的理论建树;分析理解“大跃进”和“文化达革命”的深刻教训。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3、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讲课1学时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正确认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引导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其它教学环节
1.小组讨论
2.社会实践
(三)考试权重
课程考核按百分制计分,考试采用累加式的考试办法,即课程的总成绩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平时作业 10%(2)社会实践10%(3)出勤考核10%(4)期末考试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