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莫言热现象的看法
对莫言热现象的看法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在北京时间10月11日晚揭晓,我国作家莫言获奖,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很多中国人欢呼雀跃,因为这标志着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一定的认可。一时之间掀起了一场“莫言热”,媒体大肆地宣传、报导,各书店的莫言小说几乎抢购一空,家乡政府扩建纪念馆,文学史家认为中国文学史该重写,莫言足可与鲁迅比肩„„
这些戏剧化的反应让我有些迷惑。坦言说,在这之前,根本就没有读过莫言的书,在听到他获奖后,搜了一下他的资料,莫言,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着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19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代表作有《红高粱》、《蛙》、《丰乳肥臀》等。另外也看了一下别的学者对他的评价,说他是中国新时期以来一位极具个性特征的作家,他以先锋的姿态进行写作,他的富有民族特色、同时又充满人类共同性的东方文化的书写,他塑造的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他对本民族文化的批判和弘扬、超越和归根,无论对中国和世界来说,都称得上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
那么,这样一个优秀的作家,为什么在几个月之前还鲜有人知,他在各书店 的书还是滞销呢,难道说他没得诺贝尔奖他的书就不好了吗,答案我们心里都明白,虽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们理当祝贺,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他的获奖,为中国文学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让更多的目光在此聚焦。这对促进中国文学和繁荣中国文学有着积极的意义,有利于推进中国文学的发展。但是,我们是不是把诺贝尔奖给神化了呢,当人家外国人给予肯定和奖赏,国内人士才纷纷出来评价、赞扬,发感慨,来祝贺„这是民族自卑感的表现吗?我认为不管中国人获不获诺贝尔文学奖,我们都要对自己的文学自信,毕竟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学底蕴深厚。中西方文化的隔阂,翻译水平的限制等等都能影响一部作品的内涵,鲁迅、沈从文还有很多很多作家都与诺奖擦肩而过,但他们的文学成就同样不能磨灭。其实就获奖而言,莫言也许是被选择的,难以排除诺委会“讨好中国”的内在愿望,也不排除诺奖评委只在乎依靠作者扩大自身影响力,而忘乎其余。虽然现实很残酷,写作的处境不同,公平的竞争不在,但是我们并不能忽视那些被遗忘在国家社会边缘的作家,很多人就是为了一个梦想写作,而且作品质量某些并不次于莫言,但是他们无疑被抹杀了。中国应该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完善的奖项设置,我们传承着几千年来的文化思想精髓,又何必一定要去迎合别人的品味呢?
莫言的热现象真的值得我们反思并且要有所作为。中国文化界缺乏自信,又缺乏良好的媒体及舆论环境对中国作家进行支持,而能潜心对中国文学进行研究和阅读的人就更少了。正像一位网络作者说的那样:“他的获奖,不能改变文学类书籍江河日下的发行量;不能改变小说类文字多数千字不满百元的稿费现状;不能改变越来越多的作者‘我手不能写我心’的创作状态;不能改变许多作家视现实为畏途而将眼光放到遥远的古代创作方向;不能改变出版商们将文学定义为哄小孩子零花钱的小儿科游戏;不能改变绝望的作家们丢开小说和散文转行成为各类口水影视剧编剧的职业走向;不能改变读者们因为选不到自己心中想阅读的文字而不再买文学类作品的现实;不能改变至今仍然是某些官员将文学与文化当成为别的东西唱戏的搭台工具;它甚至不能改变当看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这条新闻之后,网上如潮的发问:“谁是莫言?”。
另外,对于获奖,莫言反而是最冷静的那个人。有人采访时问他,你幸福吗?他说,我不知道。我突然为他感到一丝心疼。作家最幸福的事应该是遇到读懂并且欣赏自己作品的知己吧,可是面对突然一夜之间冒出来的读者,他恐怕更多的是悲哀吧!这让我想到我以前看的一个故事,一个顶级的厨师,他却从来不把他精心烹饪的食物给自己的小孩吃,而是给一些简单的食物。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的美食只给能欣赏它们的人吃。我想,那也是创作者最大的幸福吧!
莫言曾在媒体发布会上讲过:”我不希望引起什么“莫言热”,如果不幸引起来,我希望这个热尽快冷却,顶多一个月,让大家尽快忘掉这件事情。由此会不会引起文学的热潮,我很期待。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读书,希望更多的作家能够创作出无愧于读者的作品。“听罢莫言的这番话,在由莫言热引起的”图书热、股市热、家乡热“的背后,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当今这个时代,与其说”莫言热“是跟风浮夸时代下”头脑热“的产物,不如让这次的诺贝尔奖成为我们每个人回归阅读的新起点,品味经典,让书中的淳朴滋养我们的大脑。一个月亦或是两个月,正如莫言所说,”莫言热“会慢慢退去,这时,我们就要冷静的想一想,我们从这股热潮中收获到了什么。当一股热流袭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去关注,去喜欢,去感受,但是不应该大肆借机热炒和盲目跟风。欣赏名家作品是积极向上的举动,但是当这股热潮过去后,还会有多少人会举起书架上的昔日名作,去感受那”魔幻现实主义“所带给我们对于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不过,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好的一面,那就是莫言热”引发民众对于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注,在现代这个时代这是一种让人欣喜的现象,当然这是对于“莫言热”现象值得肯定的部分。同时对于“莫言热”,我们应该持有的最佳心态就是回归文学,回到莫言文学作品的本身,细细品味莫言通过作品中的山东高密东北乡,他传达出的立足于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的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思考中国文学如何更多地发展,得到更
多的世界认同。当下社会商业化气息严重,中国文学其实面临着边缘化的危机。如何重振中国纯文学的繁荣应该是我们都要关注的问题。
希望莫言的热现象能快点冷下来,让我们真正关注中国的文学;希望莫言在铺天盖地的名利面前,依旧能秉持一颗淡定、从容、率直的心,创作出更多不朽的传世佳作;希望中国文学能改进,变革,开放,从现在的尴尬中解脱出来,在承袭传统中走向新生。
第二篇:对莫言热现象的看法
对莫言热现象的看法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在北京时间10月11日晚揭晓,我国作家莫言获奖,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很多中国人欢呼雀跃,因为这标志着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一定的认可。一时之间掀起了一场“莫言热”,媒体大肆地宣传、报导,各书店的莫言小说几乎抢购一空,家乡政府扩建纪念馆,文学史家认为中国文学史该重写,莫言足可与鲁迅比肩„„
这些戏剧化的反应让我有些迷惑。坦言说,在这之前,根本就没有读过莫言的书,在听到他获奖后,搜了一下他的资料,莫言,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着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19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代表作有《红高粱》、《蛙》、《丰乳肥臀》等。另外也看了一下别的学者对他的评价,说他是中国新时期以来一位极具个性特征的作家,他以先锋的姿态进行写作,他的富有民族特色、同时又充满人类共同性的东方文化的书写,他塑造的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他对本民族文化的批判和弘扬、超越和归根,无论对中国和世界来说,都称得上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
那么,这样一个优秀的作家,为什么在几个月之前还鲜有人知,他在各书店 的书还是滞销呢,难道说他没得诺贝尔奖他的书就不好了吗,答案我们心里都明白,虽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们理当祝贺,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他的获奖,为中国文学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让更多的目光在此聚焦。这对促进中国文学和繁荣中国文学有着积极的意义,有利于推进中国文学的发展。但是,我们是不是把诺贝尔奖给神化了呢,当人家外国人给予肯定和奖赏,国内人士才纷纷出来评价、赞扬,发感慨,来祝贺„这是民族自卑感的表现吗?我认为不管中国人获不获诺贝尔文学奖,我们都要对自己的文学自信,毕竟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学底蕴深厚。中西方文化的隔阂,翻译水平的限制等等都能影响一部作品的内涵,鲁迅、沈从文还有很多很多作家都与诺奖擦肩而过,但他们的文学成就同样不能磨灭。其实就获奖而言,莫言也许是被选择的,难以排除诺委会“讨好中国”的内在愿望,也不排除诺奖评委只在乎依靠作者扩大自身影响力,而忘乎其余。虽然现实很残酷,写作的处境不同,公平的竞争不在,但是我们并不能忽视那些被遗忘在国家社会边缘的作家,很多人就是为了一个梦想写作,而且作品质量某些并不次于莫言,但是他们无疑被抹杀了。中国应该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完善的奖项设置,我们传承着几千年来的文化思想精髓,又何必一定要去迎合别人的品味呢? 莫言的热现象真的值得我们反思并且要有所作为。中国文化界缺乏自信,又缺乏良好的媒体及舆论环境对中国作家进行支持,而能潜心对中国文学进行研究和阅读的人就更少了。正像一位网络作者说的那样:“他的获奖,不能改变文学类书籍江河日下的发行量;不能改变小说类文字多数千字不满百元的稿费现状;不能改变越来越多的作者‘我手不能写我心’的创作状态;不能改变许多作家视现实为畏途而将眼光放到遥远的古代创作方向;不能改变出版商们将文学定义为哄小孩子零花钱的小儿科游戏;不能改变绝望的作家们丢开小说和散文转行成为各类口水影视剧编剧的职业走向;不能改变读者们因为选不到自己心中想阅读的文字而不再买文学类作品的现实;不能改变至今仍然是某些官员将文学与文化当成为别的东西唱戏的搭台工具;它甚至不能改变当看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这条新闻之后,网上如潮的发问:“谁是莫言?”。
另外,对于获奖,莫言反而是最冷静的那个人。有人采访时问他,你幸福吗?他说,我不知道。我突然为他感到一丝心疼。作家最幸福的事应该是遇到读懂并且欣赏自己作品的知己吧,可是面对突然一夜之间冒出来的读者,他恐怕更多的是悲哀吧!这让我想到我以前看的一个故事,一个顶级的厨师,他却从来不把他精心烹饪的食物给自己的小孩吃,而是给一些简单的食物。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的美食只给能欣赏它们的人吃。我想,那也是创作者最大的幸福吧!莫言曾在媒体发布会上讲过:”我不希望引起什么“莫言热”,如果不幸引起来,我希望这个热尽快冷却,顶多一个月,让大家尽快忘掉这件事情。由此会不会引起文学的热潮,我很期待。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读书,希望更多的作家能够创作出无愧于读者的作品。“听罢莫言的这番话,在由莫言热引起的”图书热、股市热、家乡热“的背后,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当今这个时代,与其说”莫言热“是跟风浮夸时代下”头脑热“的产物,不如让这次的诺贝尔奖成为我们每个人回归阅读的新起点,品味经典,让书中的淳朴滋养我们的大脑。一个月亦或是两个月,正如莫言所说,”莫言热“会慢慢退去,这时,我们就要冷静的想一想,我们从这股热潮中收获到了什么。当一股热流袭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去关注,去喜欢,去感受,但是不应该大肆借机热炒和盲目跟风。欣赏名家作品是积极向上的举动,但是当这股热潮过去后,还会有多少人会举起书架上的昔日名作,去感受那”魔幻现实主义“所带给我们对于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不过,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好的一面,那就是莫言热”引发民众对于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注,在现代这个时代这是一种让人欣喜的现象,当然这是对于“莫言热”现象值得肯定的部分。同时对于“莫言热”,我们应该持有的最佳心态就是回归文学,回到莫言文学作品的本身,细细品味莫言通过作品中的山东高密东北乡,他传达出的立足于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的价值观念。在此基础上思考中国文学如何更多地发展,得到更多的世界认同。当下社会商业化气息严重,中国文学其实面临着边缘化的危机。如何重振中国纯文学的繁荣应该是我们都要关注的问题。
希望莫言的热现象能快点冷下来,让我们真正关注中国的文学;希望莫言在铺天盖地的名利面前,依旧能秉持一颗淡定、从容、率直的心,创作出更多不朽的传世佳作;希望中国文学能改进,变革,开放,从现在的尴尬中解脱出来,在承袭传统中走向新生。
第三篇:莫言热
莫言热
莫言获奖了却为各行各业带来了热潮:影视界的搞有关莫言的影视、旅游业的搞有关莫言的旅游、酒界的搞有关莫言的酒等;莫言的获奖可以说是中国纯文学被发现并拯救的一位作家之一,还不能说是中国纯文学的回归,莫言红了、火了,同时他有了个好的身价,对于一个拥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古国来说出现个文学奖是件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可偏偏莫言被发现了呢?我们值得去深思……或许我们还有很多像莫言这样的人的存在是被告扼杀掉了,在这个什么都是以利益为中心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代我们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可以拥有的……我们还有什么可以去传承的?若是传承了或许也是被传承的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为了精神世界与感官世界的各种需求而服务的,文化产业与商业有效地结合达到各自的所要的目的是一种双赢合作,若一个民族只是纯粹为了商业的价值而去做文化那么这样的民族是空虚的、是没有希望的。
拿电影业举例:我们的什么电影都是要刻意性地去用一些大明星,再加上顺应这个时代庸俗的剧情去换得票房,甚至于是些低俗的剧情;而这些一个个明星就正如莫言,莫言红后一系列的东西也跟着去红;同样,明星红了电影也红了,同时电影也收益了
谈到国外影视业,《泰坦尼克号》中的演员与音乐在影片红后成为经典的;《阿凡达》与我们的《孔子》主题上都是在表达两个国度各自的思想,可影片《孔子》表达的那么差;还有就是我们的产业尽然被别人利用的那么完美,《功夫熊猫》一片中的太极推手完全是我们的东西……对于文化的传承影视业本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可对于我们来说看场电影却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年轻的情侣来讲是一种多么浪漫又是多么奢侈的一种生活体验啊!
孙涛
2012/11/18
第四篇:反思莫言现象
2012年岁末给人带来的惊喜莫过于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这对于中国广大文学爱好者、读者及莫言本人无疑是最大的喜事,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给国人或是中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光彩。
然而对于这样的一种景状,我们看到的不是惊喜,却是一种悲哀。莫言获得了诺贝尔奖,固然值得围观和庆贺,可是当全国人民都为此而陷入了一种极度崇拜和迷恋之中的时候,这是不是一种畸形的狂热,是不是一种堕落的表现?——从莫言10年前的手稿飙升至120万元、网店出现特别标注“莫言故乡”的“高密火烧”和烤鸡,到莫言签名书在网上加价售卖,最贵的《透明的红萝卜》网上要价10万元;从莫言家乡要种万亩红高粱、打造莫言体验区建旅游大县,到6年前以1000元随意注册白酒商标“莫言醉”飙升至1000万元。难怪对于这种颇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消费现象,作家北村发出了“好端端的一个莫言就要被你们给毁了”的无限愤慨。
一个成熟的社会是应该用一种比较平和的态度来面对莫言获奖的。而网络和媒体对莫言获奖的持续深挖和追踪、公众对莫言的狂热和迷乱,却不亚于作家创造的那个虚构世界,甚至还多少带有一些荒诞的色彩。这说明了什么?是美德还是低俗,是褒扬还是诋毁,是中肯还是功利?
“消费莫言”的形式花样百出,归根到底就为了借助名人效应来获取自己的财富。对于此种状况,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陆建德教授提示国人应“走出诺贝尔奖的迷失”。莫言本人则说,“围绕着诺贝尔文学奖这个问题诸多的争论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看到了人心,看到了世态。”可见我们并没有做到正确对待诺贝尔奖,更没有做到正确对待莫言!
是该对莫言现象进行反思了
莫言不自觉的成为东方文明的罪人。在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中,他不自觉的成为西方进攻的急先锋。
他的文章让世界对于中国的认识误解更加增大,让中国人特别是海外华人矮人一等。
在今天,大多数人西方人对于中国的认识还处在一种愚昧,落后和暴力的形象之中。仅仅是部分人对于中国有了一点新的认识。而莫言的文章加重了前一种认识。
中西方的文明碰撞,在古代仅仅是几个远途跋涉的人,像马可波罗一类,对于中华文明也不过是眼中所看到的描述,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仅仅是瞬间的表面。直到1840年,中西方开始了真正的碰撞,但在这个时候,西方已经完全放弃了因传说而对古中国的敬仰。因为西方的文化革命,变得强大起来,在世界各地进行殖民。在他们的征服中,诸如美洲,非洲,印度,那些落后的民族和部落都成为野蛮的代名词。而1840年以后,中国对于西方的侵略的暴力反抗也形成西方心中的野蛮形象。西方人一直都是这样,直到今天,他们所带来的流血在他们看来都是正义的和先进的,而对于反抗一概都被他们视为愚昧。落后和野蛮。
中华民族经历了一百年的痛苦,经历了一百年非人的折磨,就像一个长期被蹂躏的妇女,佝偻不已,即使我们的精英也在骂中国的落后。这一百年,无数的中华英雄用鲜血来捍卫华夏文明的延续。这一百年来的风风雨雨,在西方来看,就是野蛮,落后,暴力的。
所以,西方对于中国文明的认识是建立在一个这样的意识基础上。即使中国在建国后取得的伟大成就,比如战争的胜利,他们也认为是暴力的升级。而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由于长期的封锁,根本没有机会在世界上展示出来。故而西方即使在今天,大多数人对于中国的认识还处在一种愚昧,落后和暴力的形象之中。仅仅是部分人对于中国有了一点新的认识。
而莫言的作品为了用自己的审美特点来表现一种特殊的效果,把很多人写成扭曲的,甚至幻觉的,更增加了一种原始的味道。这种味道中不可避免的渗入了暴力,强力,野蛮和非洲式的夸张。如果从艺术的角度,这种形象 未必不可。但是,莫言生错了时代,也生错了地方。在一个被误解的国度和被误解的文明中,他的描述增加了西方对于他们原来固有的中国形象。这种形象来自一个中国人的书写,又怎能不让不理解中国人的西方人认为自己原来的认识是正确的?
这种认识会形成一种力量,那就是西方人会决定用西方的文明来取而代之。
历史证明,人类任何的流血冲突都是意识在作怪。几百年来,西方总是自以为是,以文明的卫道士来消灭了别人。而对于把愚昧落后和暴力从世界上抹掉也成为西方人的理想和伟大的象征。
中国人并不是莫言文章中的原始、野蛮、暴力。诺贝尔奖的评委不懂中华文明,莫言先生不能不说不懂。在人类的几大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融合了天地文明,道教文明,儒教文明,佛教文明,特别是中国的天地文明成为任何文明无法战胜的,也成为任何文明闯入,最后被融化的母体。中国的古代人敬仰天地,以天地之变化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种天人合一的文明营养了古代的中国人,从那时起,中国人已经摆脱了愚昧。道教文明中和了人本文明,增强了对于人本身这个肉体宇宙的认识,增加了人类对于未来的预感认识,这种对于未来的认识在今天也比很多仪器有用。这种文明在今天也不能说落后。而儒教文明则是对于人口聚集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伦理管理,这种管理既包含了对于生命如蚂蚁和蜜蜂的生态效仿,也包含了人身修养的行为方式,形成的人伦道德礼义仁智信不能不说是对于中华文明和世界的贡献。这种人本修养不能不说中国人已经摆脱野蛮。在世界的其他任何角落,都没有这样的文明,也没有这样的人民。佛教让中国人柔软,对于隐形世界有着畏惧,对于轮回有着信念。这一切的中和就是中国人。而不是莫言先生的野蛮和残忍。莫言先生反其道而行,增强了中国人的愚昧落后和野蛮,难道不是对于中国文明的背叛吗?一个忘记自己是怎样的人,是怎样的文明孕育出来的人,只能在毁灭自己文明的道路上越走越深。
在中国的历史中,有孔子,也有盗拓。不能说中国没有一点那种愚昧。但是从历史的长河中来看,毕竟盗拓是很少的一部分,而代表整个民族文明走向的还是正义的。这种少的东西也许也正是莫言先生所能申诉的理由。假如在一个强大的德国或者其他国家,这种对于愚昧的挖掘或许是一种鞭策,也是文人的为人的理由。但是在今天的中国,我一直说莫言先生生错了时代,也生错了地方,在现在的中国,存在着一个文明的战争。
这个文明和其他几个文明曾经在世界上放过异彩,那就是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再晚一点还有希腊文明。忘了,还有玛雅文明,从实际意义上来说,这几个文明都是在文明的碰撞中形成的战争中烟消云散。唯有中华文明存在下来。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从1840年开始,这种碰撞并没有停止,而这种碰撞的程度也随着正弦曲线在不断的往前延伸。这中碰撞带来的就是战争,融合,再战争,再融合。每次规模大小不同。
假如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也就明白了西方列强为何在我国周围摆下了弯月形的核包围。历史不是过去,在冷兵器时代,我们能够用长城挡住匈奴的大兵。现在科技的发展,把地球已经缩小,碰撞形成的种族灭亡时刻可能发生。
在几千年前,以色列人还能够在哭墙边痛苦,然后流浪世界几千年,而对于中国人来说,我们也去毁灭自己,我们恐怕连痛苦的机会也没有。别人也不会给我们和别人争饭碗的机会。当然,也有些人或许认为中华文明不见得很好,说不定西方文明更好。那我们就要看我们怎样接受西方文明。我们从来不排斥西方文明,哲学家毛泽东一直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假如这种接受掌握在西方的手中,我们就如同阿富汗、伊拉克。大量的人民会生灵涂炭。假如我们不能守住自己的家园,我们的下场不比古代以色列人好,在世界给各地会因为我们抢饭碗会对我们进行排斥,甚至屠杀。
莫言无形中在意识上帮助了西方,对于本民族进行了误伤,降低了本民族的威信,让海外华人都和野蛮,原始、暴力沾上了光,这种情况我们不能不进行深刻的思考。假如我们这样下去,我们不但不理解我们的文明,不去弘扬她,却在无形中糟践,而西方人更不懂我们的文明,那我们许多人或许几代后将后悔不已。
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莫言的《红高粱》。在莫言获奖之后,我也感到骄傲,但是听到是《红高粱》的作者,我很是不安。西方人按照自己的感知来发奖,会不会对我们是一种伤害。而莫言的作品能否像长江黄河的水一样,滋润我们的民族。最后看了他的一些书,我更是不安起来。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最深刻的莫过于《红高粱》了。一直到现在,许多人对于《红高粱》都是深恶痛绝的。因为《红高粱》的出现时晴天霹雳,彻底震毁了中国人的道德防线。
我们知道,有一位哲学家毛泽东用以权制权的方法来进行权利的共产主义运动,对中国文明进行改革。这个改革失败了。中国人没有上升到哲学人。这是毛泽东最大的手笔,但是用他的同志作了试验品,而且失败了。但是,在这种失败的后面却提高了一群人的素质。这群人就是当年的工人阶级,这个阶级养成了爱学习,爱劳动,爱生活,能吃苦耐劳,能自力更生,一不拍苦二不怕死,能够中西结合,能够古为今用,能够认真做事,踏踏实实,能够朴实做事,厚道为人,能够贫贱不能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他们爆发的生命力在那个时代焕发了青春。
莫言应该就是那个时代的人。那个时候,认真朴实是人生之道,是信仰之道。所以当这种语音还在的时候,《红高粱》的肉欲,野蛮,原始对于这个民族造成多大的精神震动是可想而知的。在破坏原来的中华文明精神方面,莫言虽然不是主力,但是在那个时代,却成为破坏者的急先锋。在很多中年人的心理都有着种感觉。很多年过去,许多人都能感觉到《红高粱》是个分水岭,之前的人吸取了中国的古人的文明,只不过多了一种向天斗,向人斗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在我的一篇关于红玉的的文章中进行了论述。中国古代文明实际上就是玉石文明。这种文明表现为一种礼义仁智信的道德规范。而在中国的毛泽东时代,由于敌人的包围,我们表现为一种斗争,一种敢于流血的红玉精神。我曾经给一位画家写的文章中就提到这种精神。
改革开放后,莫言没有描写时代的中国人,没有真实的挖掘中国当时的人心,却依照西方的审美意识来进行原始,野蛮的塑造。
诚然,艺术的变化对于文学家来说是应该的。在人们已经满足红高亮的时候,就像吃饭已经到腻味的时候,就要改变伙食的时候,改革开放开始了。恰恰在这个时候,我们还没有找到我们自己的新伙食,没有找到新的艺术方法,于是我们不少人就把传入的西方思潮作为一种模式进行运用。
但是我们从历史上知道,流感病毒最易传染,坏的东西跑的最快。从文艺复兴开始,正规的塑造成为一种模式,从而出现了西方文化的大繁荣,达芬奇,米格朗斯诺,拉斐尔无不是在正正经经的知识规律中徜徉。在几百年中,西方的艺术就在情感和写实中斗争,在富丽堂皇和朴实无华中斗争,在概念和非概念中斗争,在贵族和平民中斗争。这几百年的变化没有逃脱人类的形式和逻辑。而当印象派出现后,色彩深奥使人成为一种骗子,骗那些更不理解的人们。这是一种人类发展的足迹,因为知识的爆炸,我们每个人只能知道自己行业的知识。我们时刻可能接受知识的欺骗,成为被别人咋骗的对象。在艺术上也是这样,当西方人在左右冲突中寻找新的哲学突破的时候,垃圾就应运而生。有些人用自己的身体涂上颜料滚出了画,有人用小便池反成了高档艺术品。野兽主义,表现主义,连带蒙克的精神变形都成了艺术品。文学艺术也紧跟着美术,各种表现手法出现,甚至神经病的喃喃之语也会成为大师的作品。
西方的世纪末的神经的艺术如此堕落,说明自文艺复兴而来建立的一切在接受生命轮回的考验,在疯狂中走向没落。而他突然跑进了中国。就像一个华丽狐臊的人跑进了老实巴交的关中平原。却因为能够攫取,而受到一些精英的追捧。《红高粱》便应运而生。虽然在年轻的莫言来说,可能是为了追潮流,或许为了尽快出名,但是却成为西方进攻中国的急先锋。所有中年的人都能记得,从红高粱后,中国人的性情大变。虽然不尽是红高粱有这样巨大的威力,实用主义也起到了主要作用。但《红高粱》赤裸的先锋作用是很多人能看到的。从此中国人渐渐失去本来的伦理道德,假货满天飞,各种缺德的事情穷不尽。淫荡漂浮在中国的上空,一切在溃废中出现。无怪乎一个为民族呐喊的作家——贾平凹写了《废都》之后写废乡(《秦腔》)。
没有几个人能够看到这种文化的碰撞。本来是西方难以摆脱的世纪末情感,也就是让西方的情感危机,传染到中国,让中国疯狂。而西方得救了。这种传染真难以用逻辑说明。就像经济危机的输送,他送给你,他就得救了。实际上这也是意识危机的输送。也是大碰撞中的一种现象。就像要毁灭一个人一样,给你吃上几口鸦片,你就完蛋了。
1840年,英国人用鸦片撬开中国的大门,当代,西方人又把精神鸦片传进来,让我们的道德、我们的文明在崩溃。
我们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当我们做的符合西方的时候,西方还会给我们一些奖赏。这是中国的悲哀,在几十年前,阿Q只会对权贵哈腰,对下层怒喝,今天的人们还不如祖先阿Q。在自残中接受西方的奖赏,并且整个中国为之欢呼。
现在,是该对莫言现象进行反思了。假如我们不去思考,华夏文明也和其他文明一样消失,海外华人也和当年以色列人一会受到歧视。
有些人则不以为然,会说,中华文明不就是现在不如西方文明,我们本身就是有许多黑暗,难道还不能说出?非也,天时地利人和,中国人讲究在这个。
可以这样的打比方,西方想让你洗牌,加入他们的文明与丑恶,不管你的文明还是丑恶都完蛋。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希望重新洗牌还是希望自我觉醒,进行系统修复。纯粹的自我揭露,给了洗牌以口实。对于修复没有很大的帮助。而希望修复的在揭露的同时对正义进行了歌颂。中国的华夏文明应该被洗牌还是被修复,在世界发展的今天,中华文明中的伦理文明,天地文明和修养文明都是对霸权后的地球之伤的维护和愈合。故而我希望不是洗牌,而是修复。
我希望我说的是对的,因为我长期身卧病榻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还有很多,虽然我不太写文章,将来我还会说出来。就像当年我发表《生命共产主义》一样,被人们现在广泛应用,并被表明生态文明建设。我不是来驳斥莫言老师,我毕竟是晚辈,也希望莫言老师提出批评,以后我也会写出造成黑暗的哲学原因,同时希望莫言老师今后多说些歌颂华夏文明的话语,那将比原来影响还大。我希望在文明大撞击中,我们不要被一些事物蒙蔽,我们的血液中已经打上这中烙印,假如要我们的行为造成我们文明的灭亡,我们就只能死亡。这就是生物界的生态选择。
第五篇:社会“莫言热”
社会“莫言热”
从得知莫言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起,“莫言”这个名字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成为谈论的话题。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更是在全国引起了“莫言热”。“莫言热”最大的表现,应该是在作品销量方面。自从得知莫言获奖的消息,各大书店都开设专架,打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名号,大力宣传销售莫言的作品。而《檀香刑》、《生死疲劳》、《丰乳肥臀》、《红高粱家族》等书籍,也被社会各个职业、阶层的人所知,这也算是对中国文学的一种振兴和发展。然而在“莫言热”愈演愈烈的同时,出现了一书难求的情况,更多人选择去买街边小贩卖的盗版书,这就使得盗版现象更加猖獗,这也是“莫言热”带来的一个弊端。
莫言作为中国当代作家,他的获奖,可以作为是世界对中国文学的一种认可。对于自己的成功,莫言认为是“立根于乡土,立根于个人经验”的结果,他站在人的角度上写人,将自己长期扎根民间所感触到的经验情感,用大胆的文字呈现给世人。诺贝尔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词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因此有人认为莫言之所以可以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他魔幻的文风和西方人的观念相吻合,而这也启示了许多企业和组织,应该向国际主流的方式发展,走出国门,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全国范围的“莫言热”当然少不了在商业方面的火爆。有关莫言的周边陆续出现,从邮戳到体恤,款式多样,品种齐全。莫言火了,他口中曾经“贫困、落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家乡高密,也不免要火一把。据说自莫言获奖的消息传出,他的故居就被各地媒体和访客们踏破了门,院子里的萝卜也被打上了“莫言”记号,还有村民建起了农家乐“红高粱庄园”。也许这对高密当地现代化发展而言是很好的商业机会,但是过分的商业炒作,便是对莫言文学贡献的一种亵渎。
对于自己引起的“莫言热”,莫言本人表现十分冷静,不希望引起过多的社会关注。他认为文学作品是严肃的,热闹代表不正常,这种对文学认真负责的观念,值得当代作家借鉴,也值得我们学生去学习。理性对待“莫言热”,从中找寻对中国文学的热情,这是学生的使命,也是每个国人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