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亲历中国共产党90年》读后感[范文模版]
《亲历中国共产党90年》读后感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仿如一道曙光划破夜空,在东方闪烁。中国革命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穿越历史滚滚烟尘,迎着时代隆隆雷声,中国共产党雄健地走过了90个春秋。此刻,我面对着庄严的党旗,无限地感慨:是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保持泱泱大国的稳定!
有人不信,说,难道别的社会集团就不能稳定中国?请让事实来说话,请让历史来证明。翻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你会发现,连续10年没有战乱的和平年代,凤毛麟角。即使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强盛时期也不例外。特别是1840年开始,西方列强用坚船和利炮轰开了中国古老而沉重的大门,美丽的国土,刹那间野兽横行,山河破碎,国将不国,民不聊生。落后就会挨打,挨打谈何稳定!多少爱国志士,在奋起抗争的同时,也不懈地探求富国强兵之路,然而结果都只是一场空梦。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功不可没;但也没有解决中国的稳定问题——从1911年到1949年的38年时间里,中国年年有战乱。特别是1931年9.18事变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竟然蹂躏大中华长达14年之久!
新中国成立伊始,美联社一位记者扬言说:中国“这个国家太大了,又穷又乱,不会有一个集团统治太久,不管他是天使、猴子,还是共产党人。”时光荏苒,五十年后的某一天,还是美国记者,在《纽约时报》的头版,赫然登出长篇大论:《中国的半个世纪,充满着壮丽、骄傲与希望!》。沧海桑田,神州巨变。如今的共和国,两弹一星举世震惊,神州6号,绕月飞行;南极上空五星红旗迎风招展,万里边防有我们强大的陆海空三军;一座座现代化的城市拔地而起,一条条现代化的铁路、高速公路遍布神州。2003年联合国经济年报惊叹:全球水泥的消耗量有一半在中国!
综观《亲历中国共产党90年》,我党的发展走的是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发展,在发展中又用实践中总结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实践,走出一条在前进中曲折、在曲折中前进的艰辛之路,但不管多么艰辛,只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动摇,党的发展之路永远是畅通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深为党的辉煌而骄傲,为自己能投身党的伟大事业而自豪,同时也为自己奉献的渺小而愧疚!人事争议仲裁工作非常平凡,但平凡联系着伟大——它在构筑和谐社会,维护共和国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一庄严的日子里,我们仲裁办全体同志向党组织保证:我们一定齐心协力把厅党组交给的这一任务完成好,为党的执政大业,为共和国的稳定大业,做出自己的奉献!怀着这一追求,捧着这颗红心,鼓足这股干劲,我们不断进取,向着新的目标冲击。我们即便是一块砖,也要去构筑共和国雄伟而稳固的大厦;即便是一颗石子,也要去铺垫中华驶向辉煌的路轨;就算是一棵小草吧,也要为祖国的春天奉献出自己生命的绿色!
第二篇:《亲历历史》读后感
在译林出版社狂轰滥炸般的对希拉里回忆录《亲历历史》进行大肆宣传之前,我就已经对这本书大加关注。在剑桥的书店里,我还一手捧书,一手按快译通地读过一章的英文版。而在回国后的第一天我就把它的中文版买了回来,开始悉心研读。我是抱着对第一夫人的崇敬,以及对美国政治体系,乃至国会的运作方法的好奇去读这本书的。
作为一
位六年级就为自己写过自传的现代女性、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妻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希拉里在书中不只是白宫岁月,她写到自己的父母、自己的信仰,以及从小就开始的“从政生涯”;从她的童年写起到步入著名的女校韦尔斯利,从初遇克林顿到恨不得把他“掐死”,直至“向这座我用了8年时间去亲历历史的房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说再见”。
这本书怎么看怎么像是近十几年来美国生活与历史的一部小百科全书(而且备有“权威人士”的“全文注解”),希拉里一家人的生活着实将美国的许多内容夹缠了进来。很多人想问,如果书中不写莱温斯基那一段会怎样呢?首先这会成为一个轰动性大新闻;其次,这就是残缺的“亲历历史”,使得全书都失去的一半的真实感。但话又说回来,当事人(特别是像希拉里这种地位显赫的人)写出来的文字又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相与真情呢?倒是那一章节的标题耐人寻味:勇往直前。
希拉里的文笔不算极为精萃(或许是翻译之故),但他着实将自己的理智与情感写得颇为动人。尤其是当人们问她摊上克林顿这么个老公怎么还不放手时,她说他最能理解她,她写到:“1971年春,比尔.克林顿和我开始交谈,三十多年后,我们仍无话不谈”。
在书中,希拉里善于天真地告诉你“在小学时,我被认为是个假小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也会老到地说“在我作为第一夫人的岁月里,我更好地学到了政府如何能够为人民服务”,并把莱温斯基的名字从头到尾掩盖得严严实实。
也许正因为如此,《亲历历史》吸引了全球几亿读者的目光,并开出了100万的发行量,也为希拉里本人转来了800万的稿费。
真不知明年即将出版的克林顿自传中会对此事作何感想。
第三篇:1911-1912 亲历中国革命读后感
《1911-1912 亲历中国革命》
读后感
《1911-1912 亲历中国革命》
读后感
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
工程管理
学号
2012311327
姓名
夏琴英
《1911-1912 亲历中国革命》
读后感
目录
一、作者简介................................二、本书章节.................................三、摘要.....................................四、主要内容.................................五、本书特色.................................六、解析革命主要人物——黎元洪、袁世凯、孙中山
七、共和制OR君主立宪制?....................八、革命爆发的原因...........................九、细节描写.................................十、结语.....................................《1911-1912 亲历中国革命》
读后感
一、作者简介
埃德温·丁格尔(1881~1972),英国心理学家,作家和哲学家。1909年3月4日来到中国,给自己起了中文名丁乐梅。武昌起义时,他作为上海英文《大陆报》的特派员,从事战地采访。他是第一个在辛亥革命爆发初期,到武昌采访到新任都督黎元洪的西方记者。
1917年返回英格兰,将他的在华经历整理成书出版。1921年丁乐梅定居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市,1927年创精神意念治疗法,1972年1月27日病逝。
丁乐梅对中国有很深的感情与了解,特别注意将中国的情况介绍给西文世界,写了不少文章,其中包括《徒步穿越中国》、《我在西藏的生活》、《辛亥革命目击记》等。
二、本书章节
第一章 黎元洪:创建新中华的雄心/1 第二章 冲突的开始/18 第三章 革命战争/31 第四章 刘家庙战役/42 第五章 汉口大火/60 第六章 武昌的政治活动/73 第七章 黎元洪的和平请求/82 第八章 外国人的危难处境/96 第九章 汉阳陷落/107
《1911-1912 亲历中国革命》
读后感
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中国革命史以及正在实践民族复兴伟业的今日中国,都有着巨大的人之意义和价值。
辛亥革命为何发生?如何如发生?它给历史留下那些遗憾和疑问?历史在不同的场面,不同层次的人物,不同思想的交锋中展开,在那个混沌变革的年代,杰出的人物,勇敢的精神,伟大的报复,不屈不挠的奋争,阴谋、权利、人性、际遇等在风云变幻年代呈现出不可思议的奇观,上演着前所未有的精彩故事。志士们一旦拥有了报负,奔走呼号,投身革命,流血捐躯。这一切都被一位驻汉口的英国记者——埃德温·J·丁格尔——记录了下来。
四、主要内容
本书从革命的领导人黎元洪开始写起,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黎元洪几乎是被枪指着坐上革命领导人的位置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对革命所做的贡献。在作者对黎元洪的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这次革命看法:首先他认为整个这次革命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满人对汉人太不公平的待遇——没有其他原因了”导致的。“数年来,整个中国充满着愤慨的情绪,认为清政府绝不会给中国人带来公正”黎元洪的这种观点应该是这次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共和制的国家。这是黎元洪的主要主张,事实上,对于建立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在之后的和谈中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讨论。但我不得不说的是,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清政府几乎已经没有能力有条不紊的统治管辖中国如此庞大的疆域。中国人不仅仅受到西方势力的压迫,更多的是中国内部的矛盾。世界都在看着中国将会建立起一个怎样的政府,怎样实现和平?所以在当时,中国所需要的,革命的最终目的将不仅仅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更是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因此,黎元洪对于革命的看法是不全面的,但不得不说这次一种很有有力的武器,它激发了大多数革命者的爱国热情,让他们不顾生命危险投入到革命中去。
《1911-1912 亲历中国革命》
读后感
变——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国终于迈上了共和国的道路。之后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袁世凯最终得到了革命胜利的果实,当上了大总统。
在整个革命的过程在,外国人始终是观望的态度。即使在汉阳陷落,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外国政府也没有加派兵力保护本国人民的安全。他们认为这是中国自己的内战,不能像义和团运动时那样轻率地加入战局,以免陷入战争。
五、本书特色
《1911-1912 亲历中国革命》是海外辛亥革命英文研究的首部著述。这本别具一格,它有三个特点:
首先,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埃德温·J·丁格尔是一名英国传教士,1884年到中国,在华生活多年,取了中国名字“丁乐梅”,他对中国有很深的了解,为上海的《大陆报》写过不少的专栏文章。此前已著有《步行穿越中国:其内部的生活与改革运动》在英国与美国出版。武昌起义爆发时,丁格尔就住在汉口。南北和谈在上海举行时,他又去了上海、南京,接触过袁世凯的幕僚。他利用独特的身份,穿梭于各派之间,探寻政治内幕,撰写了大量独家新闻。
其次,该书出版于辛亥革命爆发后不到一年的时候,记录了作者刚刚经历的历史事实,是一个外国人对中国时局的实地观察,真实而又准确。书中有70余幅当时拍摄的照片,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和革命军以及清军的状态,更增加了读者的现场感,让读者感同身受,充分感受那个年代的社会状态。
最后,该书的体例独特,书中既有作者对一些重要当事人的采访,如袁世凯、伍廷芳、黎元洪等;又有其对时局深刻透彻的观察。同时,作者也对辛亥革命产生的原因作了深层次的分析,更像是介于新闻报道与学术研究之间的那种“深度报道”。
《1911-1912 亲历中国革命》
读后感
很多困难,首先,由于政府没有足够的钱将不得不举借外债而这恰恰是革命军抨击清廷的原因之一。最后,却是孙逸仙解决了这一矛盾。
八、革命爆发的原因
作者认为,关于此次革命爆发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办的学堂和大学,而且,传教士的宣传活动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它促使中国人产生一种愿望,那就是去掉头脑中的虚伪和不总。教育使得青年一代开阔视野,了解了世界,激发了他们改变现实世界的热情,所以他们积极投身于革命。
九、细节描写
除去宏观层面,本书所透露出的革命中出现的一些细节,这些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真实性自不待说,也让我印象深刻:
一场激烈的炮战持续到晚上,按理说,面对四面八方呼啸而来的炮弹,人们躲之唯恐不及,而很多外国人竟爬上房顶观看这一幕诱人的景色,“先是零星的几门炮发出细小的火焰簇成一小团,接下来就是重炮发出的更光亮的火焰”,一位躺在病床上的俄国海军军官期望尽快好起来,因为那样他就可以观看炮击了。
不要说外国人胆大,其实好多中国居民听到炮弹从头顶上疾驰而过,也会兴奋地大喊大叫,“并深信若冒雨直接跑到我们(英国人)所在的地方,一定能看到炮击。”而一位中国伙计更是对革命军射出的炮弹不屑一顾,不远处是隆隆的炮弹声,他却坐在甲板上读借来的书。
一场注定要为一个王朝画上句号的革命,一场满是杀戮与血腥的战斗,在老百姓眼里竟是如此,想来真令人哀伤。
孟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这场埋葬旧王朝开启新时代的革命中,究竟谁是得道者,谁是失道者,在当时看来恐怕很难定论,老百姓永远是那个“竭力伸长了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似的看客。若说老百姓都是看客,似乎有点言过其实。在一个小注释中,丁格尔引用一位作家的记述,讲述了一位善良妇女的故事:战争刚开始时,一位妇女救了四位受伤
第四篇:《亲历乳山》老干部回忆录读后感
急景流年苦与甘
——《亲历乳山》老干部回忆录读后感
郑华
时间如白驹过隙,岁月是急景流年,《亲历乳山》老干部回忆录读后感。20世纪的中国史充满了血泪,写满了屈辱,饱受着外国列强特别是日本侵略者的残酷蹂躏。在20世纪中后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劳苦大众推翻了旧势力的统治,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带领人民当家作主人。乳山地处胶东半岛,当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乳山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经历着同样的苦难、同样的抗争、同样的奋斗历程。
2011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中共乳山市委老干部局精心编写了《亲历乳山》老干部回忆录,作为建党90周年的珍贵贺礼,为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提供了一份来自20世纪的精神食粮。手捧这份珍贵的口述历史记录档案,上世纪的乳山历史,急景流年,有苦有甘。文字赋予历史鲜活的生活场景,文字再现老干部们为祖国为乳山为人民而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的大无畏英雄气概。20世纪的乳山历史,同新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也是一部满含血泪,为真理为解放为幸福生活白手起家的创业史,广大在乳山奋斗过的老干部就是20世纪乳山历史的书写者和见证人。
这是一部抢救历史,拯救记忆的史册。是众多亲历者回忆往事、重温历史的记忆结晶。因为亲历、亲见、亲闻,一些原本冰冷生硬、单薄苍白的历史,因他们的回忆而栩栩如生、愈加厚重;一些日渐模糊或鲜为人知的往事,因他们的回忆而轮廓分明,愈加清晰;一些历史没有记载或语焉不详的问题,因他们的回忆而拨云见日,豁然开朗。此举功在当今利在后世。
我出生于1969年,之前的乳山历史,于我所知甚少,至于发生在乳山境内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四清运动、农业学大寨等历史事件,是在我长大之后,聆听着父辈们的讲述,略微了解些点滴。虽然在学校、在各种报刊杂志中零星有过阅读,但对于发生在乳山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仅仅是模糊的认知。令人高兴的是,乳山市委老干部局创新思路,另辟蹊径,组织出版了这本由亲历者走过的历史回忆录,这给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后来人提供了解读历史的真实资料,并让乳山20世纪中后期的历史告别空白,变得血肉丰满。
随着指尖的轻翻,我眼睛所到之处,《亲历乳山》老干部回忆录聚集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工业、农业等各条战线上的55位老干部从20世纪四十年代初期的乳山历史中依次走来,读后感《《亲历乳山》老干部回忆录读后感》。乳山自20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的历史,也随着老干部们亲历的口述,变得脉络清晰。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要事及事发原由,随着老干部的亲历变得不再让后代人感觉模糊和困惑。
流年中的乳山历史经历着一拨又一拨的苦难。抗日战争时期乳山大众为了走出苦难为了赶走侵略者而勇于牺牲的抗争;解放战争时期乳山军民为了劳苦人民当家作主而努力争取的正义主张;大跃进的大锅饭、大炼钢铁、放卫星运动荒唐得令人握腕;四清运动毁坏的各种历史文物令人痛心;文化大革命时期各行各业知识分子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一刀切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劳民伤财……勤劳的乳山人民在动荡的历史时期经历着苦难的煎熬,无数老干部为了人民的幸福,在历史沉重的车轮前方奋力拉纤。
流年中的乳山历史也记录着一个又一个令人振奋的喜讯。《期盼再见我的儿》的乳娘肖国英,和平年代仍日夜思念着那个出生12天就由她喂奶到三岁的八路军的孩子远落,母爱的力量催人泪下,并激起乳山人民爱母敬母孝母的热潮。乳山各个村庄大批的青年姑娘奔赴到人迹罕至的新疆,组建了浩大的开垦新疆的援疆兵团;一支由90人组建的乳山青年男女队伍《激情奔赴北大荒》,把沃野千里的黑土地开垦成祖国的粮仓。《建国初军垦到新疆》的乳山女儿宋京华是新中国第一代女拖拉机手。《我两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栾良桐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电动石碾为乳山人在科技方面争了光。《我与乳山草制品事业》息息相通的房云璞设计的草编制品不仅走出乳山而且走向世界,这为乳山人在手工业方面填了彩。《乳山市志》三延下线,历时17年,凝聚了宋吉泽等修志诸君的汗水和心血。这是乳山文化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我当过赤脚医生》的辛明路勇当人民的“健康卫士”,在乳山需要他的时候,他毅然弃医从文,他在整理乳山地域文化方面做出的贡献,是乳山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财富。《1960年奔赴救灾一线》的胡发起,放弃城里的优越条件,把老婆孩子的户口迁到了农村,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在最困难的时期,他所包的村没有饿死一个人。愚公移山的战山河时代,乳山人民全民参战,挖山开河,拓展土地,整修梯田,为改变乳山大地的面貌立下了汗马功劳……
充满智慧的乳山人民在瞬息万变的历史时期树立起勇往直前的信念,无数老干部为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与时俱进,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像于天昌老先生口述的《我的人生流水账》那样,不碌碌无为,不虚度光阴,树立远大的目标,为国家服好务,给父母争点光,把爱国爱家融合在一起。于是,在祖国的大花园里,乳山发展到20世纪末,已经如一朵美丽的向阳花盛开在胶东半岛的东南端。进入21世纪,乳山的未来定会在母爱文化的熏陶下变得更加文明和谐昌盛。
第五篇:《亲历2013》心得体会
收看《亲历2013》专题片的心得体会
九龙县人民医院许敏
根据县委宣传部的要求,我认真观看了州委宣传部制作的《亲历2013》电视专题片,被专题片深深感动,现将观看心得总结如下。
2013年,中共甘孜州委、州人民政府以“团结带领全州广大干部群众,坚持贯彻落实中央部署不走样,坚持推进群众工作全覆盖不减力,坚持主动创稳不动摇,坚持加快发展不松劲,坚持改善民生不懈怠,让全州各族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党的温暖与关怀。”为主题,号召全州人民开展了群众工作全覆盖活动,使全州干部和农牧民群众结对认亲,真正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大家庭关系。
在2013年,我州还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从文教、卫生、环境旅游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全州形象得到了很到提升,使每一位甘孜儿女都看到了希望,感觉到生活在甘孜州是一件非常幸福自傲的事情。
作为县医院副院长及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收看《亲历2013》专题片后,我心潮起伏,更感觉到了自己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应该事事时时以身作则,以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在工作和生活中,全面学习毕世祥、菊美多吉、郑立军等先进典型人物的爱岗敬业、忠
1诚爱国、真情为民的崇高精神,积极投身于九龙县卫生事业建设中,爱岗敬业,带头学习政治和业务理论知识,带头实干工作,带头为民办实事,带头为患者解困难,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一切力量。为九龙县卫生事业的发展而奋斗!2013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