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是一条大河
历史是一条大河,有一泻千里、波澜壮阔,更有一波三折、暗流险滩。
90年间,中国共产党一次次逆水行舟,一次次力挽狂澜,一次次峰回路转,一次次勇往直前……在挫折中奋起,在探索中反思,在挑战中超越,这张以镰刀与铁锤图案为标志的风帆,迎风破浪,指
引航向。
挫折每一次之后的奋起,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勇于攻坚的可贵品质
自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举起红色的旗帜,有那么多次千钧一发,那么多次生死攸关,又有那么多次百
折不挠,那么多次重新奋起: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长期用笔杆子说话的共产党人受到蒋介石枪杆子的镇压,党员数量由近
6万人急剧减少到1万多人。共产党面临生死存亡。
血雨腥风中的汉口,党的八七会议,除了中央主要负责人和会议主持人外,毛泽东发言次数最多,时间最长,反思最深刻。他疾呼:须知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正是在这次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上,中国
共产党人痛定思痛,从血泊中坚强地站起,竖起了武装夺取政权的大旗。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始了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在八角楼那盏斑驳的油灯照耀下,中国共产党思想一步一步走向成熟,找到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
最后夺取政权的大路。
1934年,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毛泽东在苏区的正确领导被排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
红军被迫踏上漫漫长征路。
五天五夜,湘江两岸,红军将士与五倍于己的国民党军展开殊死决战,险些全军覆没。突破湘江封锁
线后,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锐减为3万多人。
整个中国历史,直到遵义发生伟大的转折。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在这里举行。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党史专家陈胜华说:遵义会议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
决党内问题。
在中国革命历程中,无一例外体现着这样一个规律:每一次重大挫折,都随之以一个新的奋起。
探索每一次之后的反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政治勇气
距北京100余公里的河北省徐水县,在上世纪50年代曾经十分有名。在“大跃进”的浮夸风中,徐水发
射了一系列“高产卫星”:小麦亩产12万斤,白菜一棵500斤,皮棉亩产5000斤……
由于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加之急于求成,“大跃进”非但没有成功,反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受天灾人祸的双重影响,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少1000万。对于“大跃进”造成的工作失误,毛泽东反思道:“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盲目性,还有一个很大的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
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拉大了中国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对于探索中出现的严重失误,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正视、善于反思、敢于纠正。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纠正“文革”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
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够成功开辟,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刻地总结和汲取了历史经验教训,坚持真理,修
正错误,能够在失误和挫折中奋起,不断开辟正确的发展道路。
挑战每一次之后的超越,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坚强意志
1991年圣诞节,莫斯科迎来了又一个寒冷的夜晚。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色镰刀锤子旗帜,变成了白蓝红三色。风云突变的国际形势考验着中国。世界关注中国走什么道路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邓小平1992年视察南方时发表重要谈话。“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
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中国共产党人从容应对一系列国际国内重大事件,战胜了在政治、经济领域
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
挑战让中国更加成熟:从打破西方制裁到处理“炸馆”“撞机”事件,从反分裂、反恐怖活动到反“西化”、反“分化”图谋,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党中央既坚持原则,又策略灵活,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充分显示了中国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危机让中国更加自信: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国交出了出色答卷。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党中央见微知著、果断决策,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增
长、扩内需、转方式、调结构,仅仅一年,中国经济率先划出一个振奋全球信心的“V”形反转。灾难让中国更加坚强:从长江特大洪水到南方冰雪灾害,从汶川大地震到舟曲泥石流,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攻坚克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培育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精神。
考验让中国更加团结:拉萨“3·14”事件、乌鲁木齐“7·5”事件,5年中,违背国家民族利益的分裂活动几度上演。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指引下,各族群众紧密团结,休戚与共,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进一步夯实了国家认同的基础,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回望90年,面对一次次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不竭活力,为什么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始终充满蓬勃生机?
历史早已给出答案。75年前,第一位冲破封锁、进入延安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发现,中国共产党人
身上有一种不可征服的精神和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展望明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号”巨轮必将穿越一切险滩急流,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继续中
华民族历史上最壮丽的远航!
(据新华社北京6月21日电记者徐京跃、徐壮志、肖春飞、华春雨)
第二篇:历史是一面镜子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学习党的历史,了解我们的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如何学好党史、用好党史我觉得应该做到两个“牢记”和两个“必须”。
这两个牢记,一是牢记党的理想信念,始终不忘党的最终目标。理想信念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对于我们共产党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为将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就是我们的理想信念。失去了,就不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动力和理想源泉。我们党的历史之所以有着如此丰厚的底蕴,正是因为每一名共产党人都牢记党的理想信念,不畏流血、不畏牺牲,朝着它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建党九十周年演讲稿--党史学习心得体会,更多原创请访问中国职业写作!
二是牢记党的历史经验。历史是一本严肃的教科书,我们的党史,正是一部描述中华民族走出劫难、挺起脊梁的鲜活教材。党 史记录着新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一个又一个奇迹,这其中的经验和智慧无不凝结于党的历史。
学习党史,必须深刻领会,用心思考。不仅要入眼入耳,更要入脑入心。党的历史虽然只有90年,但党的每一次进步都来之不易,每一个决定都经过深思熟虑、冷静权衡。如果只学其法、不究其义,一味效仿而失去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就很容易陷入迷惑不解的境地,寻求出路、解决问题就更无从谈起。
学习党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学促用。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今天,我们学习党的历史就是为了吸取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充分借鉴历史,解决好工作中的新问题、新矛盾。
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学好党的历史,了解过去才能把握今天,把握今天才能创造明天。从革命前辈的手里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这代人要做好承上启下的历史任务,不断保持和发扬党的胜利成果。
党的历史像一条河流,曲折但是坚定地向着一个方向流动。穿行在90年的历史长河,点点滴滴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我们要做这长河中的一滴水,任他洪水猛兽还是壁立千仞都无所畏惧、坚定不移的跟党走。
第三篇:历史是一面镜子(范文模版)
读党史故事有感
五年四班丁一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学习党的历史,了解我们的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
90年风雨历程充满艰辛与坎坷。中国共产党历经战火洗礼和历史考验,其历史凝聚着无数革命党人的智慧和力量,也失去了无数革命党人的生命。通过学习,我再一次深刻地体会到了今天我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党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立一个强大富强的中华民族。在我们伟大的党不断努力下,如今的中国已是一个强大的民族,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已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国际地位大为提高。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党已独立自主的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学好党的历史,了解过去才能把握今天,把握今天才能创造明天。从革命前辈的手里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这代人要做好承上启下的历史任务,不断保持和发扬党的胜利成果。
党的历史像一条河流,曲折但是坚定地向着一个方向流动。穿行在90年的历史长河,点点滴滴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我要做这长河中的一滴水,任他洪水猛兽还是壁立千仞都无所畏惧、坚定不移!我会一直坚定不移的拥护党的领导。
第四篇:历史问答题(一)
历史必修一复习第一单元:第一课:
一. 夏朝出现:约公元前2070年(出现了凌驾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皇位继承的传子制度)。二. 商朝出现: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
内服制度与外服制度:内服,即王畿,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外服是附属国直接管辖的地区。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但管辖权力有限。各附属国仍保留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有很大自主权。有的与商处于战争。弥漫着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三. 西周建立:公元前1046
镐京
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为了对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实行有效统治。(在保证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分封土地、大量的物资、武装和人口。异姓诸侯国有功臣、姻亲和原来的附属国。(把殷商遗民强制迁徙到姬姓封国,以及恢复原来的古国,来牵制商人。)
层层分封。好处: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望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加强。后期弊端:地方势力膨胀,争夺土地。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将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联系起来的制度)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确认了严格的大宗、小宗制度。(诸侯对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意义:不仅是家庭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的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和继承制度。保障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强化了贵族王权地位,将国与家紧密结合。
礼乐制度:周礼。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原则,成为维护宗法制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课总结:1中国早期政治特点: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拳色彩与王权相结合;不对周边地区实行管辖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宗法在今日:积极:体现家庭团结、民族团结、凝聚;消极:忽略个体,与平等、法制意识相违背。第二课:
东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春秋时期;战国,公元前475.著名变法:魏国的李立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改革、齐国的邹忌改革与秦国的商鞅变法。
秦国建立:公元前221年。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制度为代表的中央官制、郡县制、法律制度,以及考察与选拔官吏的制度等)。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1.皇权至上(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2.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检查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三方互不相熟,互相牵制。意义: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处于即牵制又配合的状态,任何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全最终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郡县制:(以地域划分为基础)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秦帝国的法律十分细密、严苛,是嬴政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工具。
重要意义:由秦代开始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王朝的制度的基础。中央与地方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额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的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一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促进经济文化发展。消极:皇帝的专制权威使阶级矛盾激化,促使秦二亡
第三课:
关于丞相权力的变化:秦:中枢机构的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汉武帝:尚书、常侍组成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与之抗衡。东汉: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魏晋南北朝:改称尚书省,又设立中书省和门下省
三省六部制度:隋唐时期实行。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别负责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中书省(起草袑令)和门下省(封驳审议);三省掌管都为丞相。意义: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宋朝:三省掌管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中书门下‘,座位宰相的办公机构,相权已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财政贵度支、盐铁、户部三司,其长官又称为’吉祥‘;宰相只保留行政权。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直接下设六部。其长官为宰相。
选官制度:战国时期:以军功受职替代了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秦和汉初基本沿用。汉武帝:察举制(向国家推荐人才)和征澼制(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东汉末年:九等中正制;魏晋南北朝:家事和门第大地逐渐成为了选官标准。隋朝:科举制: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不仅扩打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不断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唐以后沿用。
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谊三省六部制度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检查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这就是大一统中央集权权国家的炫耀,非此不足以进行控制和管辖 第四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1.西汉建立:长安。汉武帝:推恩令,酌金夺爵。唐末期间:藩镇割据,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
2.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即宋太祖。从‘兵’‘权’‘钱’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收精兵,发兵权归枢密院;削实权,有文臣在州郡做官,不得武官;制钱谷。改变了唐末以来的分裂局面,但是造成了冗官冗军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更加突出。
3.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事务、并且规定以后历代不可设立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明成祖在文渊阁正式设立内阁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皇帝朱笔批示成为‘批红’。
4.清:议政王大臣会议(负责决策);军机处:处理军政,但无监管职能,通判有;
选择题错点;1.秦、隋短命却为后世奠定了基础其共同的历史贡献为:制订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政策和制度。2.西域都护符设立在公元前60年,不为汉武帝所设立,汉武帝设立了刺史制度。3.府兵制:西魏设立;均田制:北魏。4.陈縯鮥称隋唐的社会之变革为‘科举制’:扶植庶族、抑制士族。5.宣政院管理西藏事物。6.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惩戒秦孤立之戒’。7.刺史加强地方的控制8.明承宣布政使司直接管理地方财政9.八旗制:请设立,特点为:兵民和一10.宋设通判。11.五军通督府:有统兵之权,屋调兵职权。12.商周时期为出现王权。13.宋代可直言进谏王帝的过失。(2007年山东卷第29题)
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1)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山东在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地位。
材料一
登州文会馆是美国传教士狄考文1876年创办的一所教会学校,表3为该校正斋(中学部分)开设的主要课程:材料二
试办山东大学堂章程规定:“以四书、五经为体,以历代史鉴及中外政治、艺学(注:艺学指算、绘、矿、医、声、光、化、电)为用。”——安作璋等《齐鲁文化通史》
答案:政治:山东境内的齐国和鲁国是西周时期的重要封国。经济: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促进了中国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思想: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孙膑的军事思想)影响深远。(2)共同之处:都有中国经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容。作用:培养了新式人才,促进了山东近代经济的发展。(3)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胶济铁路沿线地带(或沿济南、淄博、潍坊、青岛一线)地理位置;经济基础(产业、工业基础);基础设施(交通);政策。(4)有利影响:有利于生产要素向东部沿海和胶济沿线地带集中,带动山东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东部沿海和胶济沿线地带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有利于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利影响:扩大山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5)①特点:境外投资的主体多元化。②建议: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制定正确的境外投资经营战略;依靠科技创新,提 高企业境外投资的竞争力;加强境外投资主体合作,避免恶性竞争;不断优化境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领域,提高投资效益;遵循和利用世贸规则,维护企业合法权益。(6)①省政府正确行使了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为对外开放营造公正透明的行政环境,优化全方位的服务环境;②省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依法行政,依照法律政策规定,为各类企业创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006年广东卷第26题)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摘自《札记》材料二
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干饭类食品;羹:有浓汁的食品)——摘自《礼记》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燕;通宴)——摘自《周礼》材料三
羹之有莱者用挟,其无菜者不用挟。(挟,筷子)——摘自《礼记》材料四
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 ——据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不得直译和摘抄原文)
答案第一层次信息:宴饮时,按身份(等级)分配食品;食具有筷子;食具有叉子;食品的摆放有一定的规定;食具的使用有一定的规矩;饮食行为有礼仪要求。第二层次信息:饮食之礼起到加强宗族团结,沟通社会关系的作用;周代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饮食礼俗;饮食礼俗体现了等级有差,贵贱有序的思想。00000以礼入法:礼是指等级。
04年江苏卷29题。①三幅地图分别反映了哪三个时期?(3分)②这三个时期的政治特点分别是什么?(7分)③概括这三幅图(三个时期)所反映的我国历史发展趋势。(2分)
答案: ①春秋,战国,秦朝。②春秋:诸侯争霸,奴隶社会瓦解。战国:兼并战争,一系列变法运动的开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秦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③由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由奴隶制走向封建制。
注意:秦朝所修建的灵渠是最早联系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人工运河。而隋朝的大运河联通了五大水系。
(2005年全国卷二第39题)根据图8和资料回答问题。
(1)图8所示范围的地形自北向南大致可以分为A、B、C三大部分,其中A属于_______高原,B属于________平原,C属于________山地。(6分)(2)简述B平原发展耕作业的自然条件。(12分)
在历史上,以图8所示地区为中心,兴起了强大的秦国。秦实现全国统一,但二世而亡。(3)从经济的角度分析秦国强盛的原因。(8分)(4)简述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所采取的政策措施。(6分)(5)指出导致秦朝速亡的经济原因。(6分)
据记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阿房宫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以西13公里处,隔渭河与咸阳相望。(6)请用符号“●”在图8中标出阿房宫的大体位置。(2分)
阿房宫一直被视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曾生动地描绘了它的恢弘壮观;一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也记载了项羽火烧阿房宫事件。根据国家文物局要求,阿房宫考古队于2002年10月开始对阿房宫遗址开展了多学科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当年阿房宫工程只完成了前殿建筑基础和部分宫
墙建设,由于宫殿建筑基址以上部分并未营建,也就不存在被大火烧毁的事实。
(7)从上述材料可以得到哪些认识论的启示?(9分)(8)无论阿房宫是否建成,它的遗址依然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积极发展旅游等服务业,不仅能进一步发掘文化遗产的价值,而且可以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物质文化消费需要。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服务商品与普通商品的区别。(9分)(9)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各级政府在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事业的同时,努力保护文化遗产。从政府职能说明政府应保护文化遗产的基本理由。(10分)
答案:
(1)黄土
渭河(关中)
秦岭(2)B平原地形平坦(在黄土高原和秦岭之间,这片平原更显珍贵);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从黄土高原和秦岭冲积下来的深厚、肥沃的土壤);
气候温暖湿润(属暖温带,年降水量接近800毫米);
水源丰富(有渭河及其支流),便于灌溉。(3)商鞅变法在经济上的一系列措施,促进秦国经济发展;
郑国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推动了农业的发展。(4)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5)徭役繁重,赋税沉重,生产不能正常进行。6)标注位置在西安与咸阳之间、渭河以南,即可得分。(7)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对历史的认识随着考古实践的发展而深化,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深化了我们对阿房宫的历史状况和项羽火烧阿房宫史料的认识。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历史记载是基于当时条件对历史的一种认识,其正确与否要经受考古实践的检验。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有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对阿房宫及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记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2008年上海卷B组第16题)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曾说:文明,无论其范围广大还是狭小,在地图上总能找到它们的坐标,它们的本质特征取决于它们的地理位置所带来的局限或便利。因此,人类在迈向文明时代的进程中,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便在不同的地理空间中形成了。问题:(8分)(1)这些“不同的地理空间”主要是指哪些区域?(3分)
(2)在这些区域内建立起了怎样不同的政治制度?(2分)(3)“农耕文明”政治制度的共同特点是什么?(3分)
答案:(1)举出至少3个属于两个文明类型的区域,如: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黄河长江流域、地中海东岸的古腓尼基、古希腊、古罗马。2)农耕文明:中央集权制度;海洋文明:城邦政治或民主政治。(3)全国听命于国君,有庞大的官僚机构,各地官员由中央或国君委任。
(2007年上海卷B组第16题)
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案例一
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
案例二
汉武帝推行币制,主管财政的官员颜异表示反对,武帝不悦。后来,有人在颜异面前批评朝政,颜异未加反驳,只是冷笑一声。廷尉张汤弹劾道:身为九卿重臣,不公开表示意见,而是在肚子里诽谤皇帝,这叫“腹诽”,属“大不敬”!颜异因此下狱,死在监狱里。问题:(7分)
(1)从以上案例来看,汉朝廷尉的职责是什么?(1分)(2)张释之和张汤对冒犯皇帝的行为判决轻重悬殊,排除其他因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有什么不同?(3分)(3)案例一如果发生在唐朝,是否会维持原判?为什么?(3分)
答案:(1)负责司法。(2)从“无为”到“有为”,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以礼入法、礼刑结合成为立法的指导思想。(3)不会,中华法系至唐朝完全形成,触犯皇帝罪不可恕。或者,会,因为我国古代司法具有“人治”的特征,遇到开明君主或明智的司法官会维持原判。
(2006年江苏卷第27题)
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11分)答案:(1)史实: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北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2)总体发展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3)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2007年江苏卷第25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宋史》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辙《栾城三集》材料四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1分)(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4分)(3)依据材料
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2分)(4)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3分)答案:(1)冗官。(2)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3)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4)持肯定意见:王
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
(07海南34)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代指蒙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 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摘自《清圣祖实录》)
(1)康熙为什么不再修补长城?(2)今天我们对长城价值的认识与康熙有何不同。答案:(1)清朝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蒙古诸部与朝廷的关系更加密切;康熙认为修德安民方是守国之道,随着军事武器的变革,长城原有的防御作用降低。(2)康熙主要从政治、军事角度来认识长城;今天我们主要从历史文化角度认识长城,认为长城是中华民族团结、顽强抗争精神的象征(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第二单元:第五课:1.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公元前2000年至前1700年,古希腊的克里特岛产生了君主专制的国家,王宫建筑群和象形文字的出现是其标志。公元前约1600年,迈锡尼文明进入繁荣时期,手工制作技术有了大的进步,宫殿规模宏大。特点:一系列新的君主国兴起伴而出现了一系列东西。公元前12世纪,彻底毁灭。2.古希腊城邦:城邦是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的村社。居民主体为拥有政治参与权的男性公民集体。地理环境对古希腊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适宜耕地的土地少,三面环水,港湾众多,通往希腊的航路上遍布岛屿,有利于航海与文化的交流,因此航海业与海军对希腊人有重要的意义,地少人多的希腊人借此海外扩张)3.古希腊城邦的政体:主要特征为:小国寡民,各帮长期独立自治。城邦的自治权利或多或少的属于各城邦公民(具有公民身份的,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男性成员)。根据各帮公民在公民大会的参政权力大小可将政体化为若干类型,其中贵族制与民主制最流行。还存在:君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
课外拓展:古代大河文明:大陆平原,大河闭塞的内陆环境,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重视礼仪、人情、宗法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代西方文明: 山地、海湾开放的海洋环境,手工业和航海业为主的商业经济崇尚的自由平等的个性发展,实行民主制度。
第六课:古希腊城邦是民主政体的发源地。1.君主制——贵族制(公元前8——7世纪)集体领导的,实行鹏等协商的、少数服从多数,为民主制演化准备了条件——平民准备以武力推翻贵族政权(公元前7世纪末)——梭伦改革即将国家引入民主轨道(公元前594年)奠定了古代世界的新政体——民主政体的制度基础与社会基础。——克里斯提尼在雅典确立了民主制(公元前509年)2.雅典民主制的特点为: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公民(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和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高级公职人员的任职资格由其决定)是民主政体的充分体现。规模不大的行政军事机关也体现人民主权。3.雅典民主的意义与局限: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势,创造出了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民主有利于正确决策,民主有利于修正错误,民主有利于监督政府为公民服务,民主有利于促进文化广泛深入人心。只属于由公民权的公民,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残忍的抑制了另一部分人的自身发展能力。
第七课:古罗马共和制由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
1.公元前27年,屋大维正式确立了个人统治,称为元首制。3世纪始,戴克里先实行公开的君主专制。2.罗马法:最初形式《十二铜表法》(内容庞杂,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过去习惯法的汇编。它明确的维护了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这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基本法);三世纪以后,形成严肃的罗马法体系,其中代表为查士丁尼法典(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了完备阶段,保留了法学方面的创造性成果,对人的行为做出了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节社会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
3.公元前286年,确立了阿奎里亚法。4.总结:谊《十二铜表法》为开端的,《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在维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为西欧很多封建国家所沿用。
(2007年海南卷第26题)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文“民主”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该书提到:“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这里说的是: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
材料二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在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来,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的才能。”(摘自《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1)材料一中“民主”和“民”以及材料二中的“任何人”分别是指什么?
(2)说明材料二中“民主”的含义。根据伯利克里的说法,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
答案:(1)最高统治者,被统治者;有限定的公民(除奴隶、妇女、未成年人、外邦人以外的居民)。(2)人民主权;少数服从多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人唯贤。
(2006年上海卷B组第16题)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不同区域的文明,产生了不同特征的法系,观察下图,回答问题。(7分)
(1)写出图中A、B两个区域的法系名称(2分)(2)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一个国家的民情、民风、民俗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法律特征。传统中华法系具有怎样的特征?决定这一法系特征的思想文化背景又是什么?(2分)
(3)如何认识传统中华法系的解体?中华法系的解体对以后中国法制建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第三单元:政治特点:国家元首;行政权;立法权;权力中心。
第八课:1.中世纪后期英国国王加强集权,13世纪初,签署了限制王权的《大宪章》。1688年,共荣革命。1689年,接受《权利法案》确定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由人治转为法治。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国王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内阁首相掌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承担行政职责,由议会产生,并对其负责】;权力中心为议会。注意点: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负责,并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在法律上,国王有选择和任命首相的权利,但实际上只可接受结果。内阁名以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3.意义: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的。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新型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通过1832年议会改擇法案,取得更多席位,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不断扩大。
第九课:
1.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1783年,独立战争结束。1787年宪法于1789年正式成立依据为孟德斯鸠分权理论。是近代世界的第一步成文宪法。是美国成为一个实行联邦制的总统制共和国。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1787宪法,【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民主原则】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体制。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权利。如立法、征税、管理洲际和国际贸易、发行货币、统领全国军队、对外宣战和缔约等。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联邦政府有权强制个州市是联邦法律。但是,联邦政府只拥有在宪法中列举的有限权力,而其余未列明的权力都属于各州或人民。
宪法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对联邦政府的权力进行分割。国家权力氛围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部分,分别由过会(分参、众两院)、总统和最噶法院行驶,又互相制约。
宪法坚持人民主权的原则,规定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人民选举产生。众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出,参议员有各州议会选出。总统由个州选举团选出,即先由个州议会选出候选人,在由选举人选举总统。总统和议员均实行任期制。
3.美国的政治特点:国家元首:总统;行政权;总统、内阁;立法权;国会;权力中心;总统。第十课: 1.法国:1870年建立法兰西共和国。1875宪法:【1】参政院及众议员共有创议并制定法律之权。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妇女、军人屋投票权)【2】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共和国总统由两院联合组成的议会绝大多数票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可任命文武百官,提出法案,可在参议院同意的条件下解散议院。内阁由总统任命,但是对议会负责。总统的命令必须经过各部长部署 2.3.法国的政治特点:国家元首:总统;行政权;总统、内阁;立法权;议会;权力中心;议会。
.1871年德意志帝国(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国家)成立。四月,宪法出台。宪法规定,帝国实行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宪法【1】帝国是一个永久性联邦,基本权利都属于中央政府。【2】普鲁士国王是世袭的联邦主席,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军队由皇帝统帅,军官均由皇帝任命。【3】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首相是帝国唯一的大臣,首相之下不得设立各部。【4】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国会的立法必须获得议会绝大多数的同意,皇帝对此有否决权,3.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德国历史上的重大进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但帝国的专横统治也引起了社会的不满,拖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政治特点::国家元首:皇帝;行政权;首相;立法权;议会;权力中心;皇帝。第四单元:
第十二课:1.1839年道光帝。林则徐禁烟运动
2.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南京条约》此外,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以及租地等特权。3.影响: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4.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了扩大在华利益、提出了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1856年,英法联军侵华:1858.6,《天津条约》;1860.10《北京条约》。5.意义:清政府权力结构(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总税务司)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官绅开始认识到西方‘长计‘,自强求富,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第十三课:1.1851年,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1850年。攻克南京。1856.《天朝天亩制度》。1856内杠。天京事变之后《资政新篇》具有资本主义色彩。1864年,失败。2.失败原因: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领导素质差;中外联合实力的绞杀;(根本)农民阶级的局限性。3.影响:扫荡了王朝只需,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他颁布的《天朝天亩制度》,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并破天荒的提出了近代中国的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该则方案——《资政新篇》,这一体质的伟大尝试,是当时中国人像西方寻求真理的智慧结晶。
第十四课:1.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马关条约》2.影响:几《南京条约》之后的危害最为呀中的不碰等跳跃。从此,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腹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是国家财政不负重堪,不得不举借外债;中华民族陷入例如极其慎重的危机;拉开了列
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此后数年,列强景象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清政府开始进行军事改革;中国的知识结合各界民众,继而奋起,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3.1898,义和团;1901年《辛丑条约》4.影响: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使中国的税收被列强控制。
第五篇:历史作业一
历史作业一
1、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有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A、开始设立 B、仅仅负责监察地方 C、逐渐干预地方行政 D、丧失作用,形同虚设
4、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其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专0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A、秦汉三公制 B、隋唐三省制 C、宋代三司使制 D、元代的中书省制
5、有一段这样的表述:“
(宋真宗时)经济发展很快,国库充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担心真宁波知道了库藏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真宗,以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下列根据此段材料得出的认识,错误的是 A、宋代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B、真宗皇这帝的权力受到限制 C、李沆是个节俭的宰相
D、李沆是个关心民间疾苦的宰相
12、“昔者天子有争(同诤下同)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目的在于实现对各级官员的监察 B、目的是实现对天子和五侯的谏议 C、该制度能从法律的角度约束王权 D、该制度防止各级政府决策失误
13、有网友发表贴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节,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补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贴虽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度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15、1938年4月9日伦敦路透社电讯:“英军事当居,对于中国津浦(天津—南京浦口)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上述报导是对下列哪一战役发表的评论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20、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协定关税”,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货设厂”,其共同点是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为资本主义国家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22、《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公使曾说过一句话,你认为他讲的会是 A、外国公使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 B、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 C、中国征收关税应与我们协商
D、我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合法了,便利了
23、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款,以《辛丑条约》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多涉及开埠通商和割地等条款;后一阶段,列强要求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列强从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转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中国反对势力从对列强妥协投退让到成为列强在货的统治工具 C、条约内容的变化深刻反映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更进一步的加深 D、这种变化是列强对华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到资本输出的一种表现
27、春帆楼位于日本下关市一座小山丘上,当年谈判的会场依然保存完好;楼前的那块石碑上,还醒目地镌刻着“今之国威之隆,实滥觞于甲午之役”的字样,这句说实际上道出了
A、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客观形势 B、甲午海战中日本失利对国力的削弱 C、甲午之役加快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D、甲午之役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28、1955年,在北京各界欢迎东德代表团大会上,东德总理格罗提醒当年德军缴获的义和团旗交还给周恩来。周恩来随后提出:“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把其视为“奠基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A、有统一的作战计划和战略部署 B、主观上反对帝国主义和清朝封建统治 C、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滥觞 D、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处在感性阶段 历史作业二 4、1853年,英国一家报纸曾登文指出:“判乱运动的最后成功将是敌视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信号,我们的损失将是很大的,我们的所得将是零。”下列分析正确的有
1、文中所指的判乱是太平天国运动
2、表明该运动的斗争的主要对象是外国侵略者
3、暗示太平天国运动面临双重敌人
4、说明侵略者极端仇视中国革命
A、1 2 4
B、1 2 3
C、1 3 4
D、2 3 4
5、孙中山(1866-1925年)在回忆录中回忆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来推翻满清王朝。”孙中山28岁那年的主要行动是
A、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B、联合其他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 C、他与革命党人一起发动黄花岗起义 D、他领导同盟会会员推翻了清的反动统治
9、到1912年,各种政党纷纷建立,各种政纲,政见竞相宣示,据统计,当时政党政团数目高达312个,可谓社团迭现,政党林立,蔚为大观,随即喧闹一时,匆匆画上句号,上述材料意在表明 A、辛亥革命引发中国社会巨变 B、袁世凯制造宋案影响恶劣 C、中国照搬西方民主模式失败 D、中国社会结构复杂难以现代化
10、近代史一份史料称:“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鸎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中产宪国体。”对此材料的评述正确的是
A、这份史料出台标志着中国两千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崩溃 B、南中各省倡议指的是武昌起义后南方各省纷纷建立了共和制度 C、北方诸将的主体是袁世凯控制的北洋军阀,是清末新政的重要成果
D、清政府的理性,基本实现了“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产宪国体”的目标13、1927年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认为:“党的责任是努力领导工人日常斗争,发展广大群众的革命高涨,组织暴动,领导他们到武装暴动,使暴动的城市能成为自发的农民暴动的中心及指导者。城市人的暴动是革命的胜利在巨大得以暴动内得以巩固而发展的先决条件。这一主张表明 A、革命的重心已由农村转身城市 B、红军的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
C、中共的主要领导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D、中共领导没有认识到中国革命的特殊性
14、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起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C、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19、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把《共同纲领》作为新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施政纲和临时宪法。当时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要是由于 A、全国尚未解放,无法召集人大代表商议 B、代表来自社会各界,内部尚有较大分歧 C、缺乏社会主义宪法作为参考的借鉴 D、批准宪法的中央人民政府尚未建立
24、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与西方国家民主政治发展趋势相比,中国民主政治的突出特点是 A、各种民主形式得到实践和发展 B、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走向成熟 C、民主革命历经时间之长前所未有 D、政治发展走势和凸现跳跃式发展 历史作业三
3、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的首要目标是 A、制定外交原则 B、提高国际地位 C、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D、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 8、1978年12月15日下午4时,仅距中美两国正式宣布建交18小时,美国使节伍德笠克又一次赶往人民大会堂,面见邓小平,邓小平再次郑重对这位美国使节指出:“中美建交后,希望美国政府慎重处理台湾的关系如果美国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从长远讲,将会对中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归回祖国的问题设置障碍。”邓小平的谈话明确地表达了
A、中国外交的灵活性 B、中国外交的反霸原则
C、中国外交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原则 D、中国外交维护世界和平的原则
10、下列关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说法正确的是
1、实现了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梦想
2、和苏联的结盟使中国得到苏联的保护和支援
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4、和资本主义大国美国和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 A、1 2 4
B、1 3 4
C、1 2 3
D、1 4 12、2010年9月9日到9月25日,历时16天的“和平使命——2010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圆满落下帷幕。此次军事演习充分说明了中国 A、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D、积极发展与同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13、国家主席胡锦涛2009年10月14日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俄罗斯总理普京时说:”中方高度重视对俄关系,始终把发殿中俄关系作为外交优先方向之一。“这主要是基于
A、苏联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B、履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共同发挥上海合作组织主导作用 D、中国的国家利益
19、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不 A、主张重罪轻罚 B、纵容犯罪 C、肯定证据 D、维护贵族利益
21、在公元116年的一天,定居小亚细亚(属罗马帝国)的商人艾哈迈德遭到当地一群无赖的哄抢。艾哈迈德立即投诉法庭,法庭很快开庭审理了此案,无赖们受到严惩。这表明当时罗马法律
1、承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注重维护帝国的社会稳定
3、提倡自由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通行于帝国范围内
A、1 2
B、1 2 4
C、1 2 3
D、1 2 3 4
22、从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两者的关系看
1、罗马文明是希腊文明的的翻版
2、二者同属于”海洋文明“
3、罗马文明继承和发展了希腊文明
4、它们的文明成果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A、1 2 3 4
B、1 2 4
C、1 3 4
D、2 3 4 历史作业四
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下列表述属于二者共同点的是
A、建立新型最高权力机关 B、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理论 C、政府内部实行三权分立
D、为本国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5、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件史事,”顺利地在旧瓶里装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的爆炸。“并认为:”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一种惊人的技艺“汤因比所评价的是 A、美国联邦共和国的确立
B、法国 共各制度战胜君主制度
C、近代德国宪法和议会装饰下的皇帝专制 D、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8、一学者这样评价某国政治制度演进:“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饱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他评价伯是 A、英国君主立宪制 B、德国君主立宪制 C、美国总统共和制 D、法国共和制
9、《共产党宣言》至今仍然合理的内容是 A、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B、无论别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 C、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D、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15、美国新闻记者约翰里德在其采访录《震撼世界的十天》一书中真实记录了亲眼所见的一段剧变的历史,其中有”反政府、反对战争、要和平、要面包、要土地、分娩之前的阵痛,正在生育出一个新的世界,等内容,此书反映的是 A、巴黎公社 B、俄国十月革命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0、恩格斯说“当《宣言》出版的时候,我们不能把他说做社会主义宣言。在1847年,所谓社会主义者是指两种人。一方面是指各种空想主义体系的信徒,另一方面是指形形色色的社会庸医,在1847社会主义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共产主义则意味着工人的运动。”1847年的社会主义之所以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主要是国为社会主义者 A、其理想社会是在当时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B、主张通过暴力革命实现理想社会 C、主张通过资产阶级改良实现理想社会 D、当时尚未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历史作业五
5、有政治家认为,二战后欧盟是冷战后和平的最大进步,而美国留驻欧洲、与欧洲伙伴紧密合作的最为重要的机构,则是冷战的最大化石。冷战的最大化石“当初是如何形成的
A、推开马歇尔计划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0、有学者提出:“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能够”撼动和挑战两极格书页的重要因素有
1、西欧国家走向联合
2、日本迅速崛起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4、中国的振兴
A、1 2 3 4
B、1 2 3
C、2 3 4
D、1 2 4
14、二战后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各类经济组织(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峰会(如G20峰会)大大增加,二是军事冲突此起彼伏(如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对此现象理解有误的是 A、经济民主化成为历史潮流 B、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C、一超多强格局遭受巨大挑战
D、和平与动荡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 16、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耕)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B、铁器牛耕已经普通使用 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 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17、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期,“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1、铁犁牛耕的推广
2、各国变法的推选
3、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4、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A、1 2 3
B、1 2 4
C、1 3 4
D、1 2 3 4
18、《易经》:“农工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其所无,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B、手工业发展不均衡 C、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D、商人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19、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文。上述言论
A、指出均田制被破坏是必然的 B、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C、客观地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 D、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