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读书笔记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读书笔记
文/郭甲
沧海已变数千年。人类前进的脚步,永远经受着种种形式的历史质询。问题太多,答案太少。我们的文明史意识苍白得惊人,我们的文明史研究几乎是一片沙漠。原生文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入自觉生存状态的第一生命载体。是一个族群摆脱自发生存状态,进入到理性生存阶段的社会创造。作者孙皓晖通过《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对中国前三千年文明进行梳理,提出中华文明历经国家开端、文明爆炸、统一文明三大转折。
一、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国家开端
作者孙皓晖在厘清当下人们对于中国文明的迷茫与困惑,重新书写中国前三千年文明史,细致阐述了秦帝国之前中国历史七大历史性跨越,总结出中华民族五大生存经验。在这三千年当中,华夏族群历经七大时代——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帝国。每一个时代的开启,都预示中华民族曾经实现的一次次巨大文明跨越。在经历这七次历史巨变之后,中华民族终于登上了中国古典文明高原的最高顶峰——秦帝国时代。
秦帝国一统天下,不仅仅是领土上的完整,更是中国原生文化的承上启下者,在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芳
斗艳的思想基数之后,创建了中国的统一文明。秦帝国在揭示中国原生文明的强势生存本质,揭示中国原生文明在三千年历史实践中的强大生命力,对于华夏民族而言,具有重新塑造和定位的深远意义,是我们实现新文明跨越的最基本条件。
从汉武帝时代也就是从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起,中国文明开始出现“千丈瀑布式的历史大落差”。两个基本方面的标志是:其一,我们的文明与文化,从自由竞争人为地强制地转向了“独尊”;其二,中国文明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大变革与大飞跃,而呈现出不断衰落的总体趋势,唐宋之后,更是严重地僵滞下滑。也就是说,作为文明灵魂的文化与思想体系,我们僵化了;作为文明生命的国家创造性,我们萎顿了。
当然,作者写这本书意图能唤醒人文学界把历史当做文明史来研究的意识。这不是反对对具体历史事件做具体订正。具体的,比如,前三千年和后两千年在文明发展状态上有差别,后两千年在社会文明层面更丰富,但丢掉了很多,体现在独尊儒术使我们脱离多元化结构等方面。出现这种历史悲剧的直接原因,是汉武帝的“独尊儒术”。
二、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文明爆炸
战国时代是一个文明大爆炸的时代,诸子百家、技术创新、变法改革等。我们今天赖以前进的统一文明框架,我们熟悉的社会生存方式的基本传统,我们最重要价值观体系的历史根基,都产生于战国时代。
魏文侯的大国战争失败以及魏、赵、韩三家新兴大国相继完成了政治加冕礼,让魏国明白了要在大国战争中取得军事进攻的绝对优势,就要进行全面的变法,以寻求新的历史出路。于是有了魏文侯李悝变法……
韩国申不害“本于黄老而主刑名”。他在韩国的改革主要是“修术行道”,“内修政教”,即整顿吏治,加强君主集权。只可惜申不害死,韩国变法终结。历史的车轮又回到了原点,韩国从此一蹶不振。
后起之秀的秦国,为了对抗老牌的战国六雄,由商鞅提出变法改革,彻底使秦国的历史车轮碾压了其他老牌国家的道路,形成了崭新的社会文明发展史,成就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宏伟奠基。
三、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统一文明
统一首战,灭韩之战:秦统一中国的战争,是从公元前231 年开始的。这场历时十年的统一战争,第一个目标是山
东六大战国之一的韩国。这为秦帝国一统文明,为后人延续原生文明奠定了基础。
和平岔道,灭燕之战:燕关系,是战国时代一对比较特殊的国家关系。从两国根基上说,燕国是西周的开国大诸侯,是一等一的老牌贵族大邦;秦国则是东周的开国大诸侯,是典型依靠自身血战立国的后起实力之邦。燕国作为秦帝国一统天下的倒数第二站,不得不说是秦帝国的策略,更是一种文明意识的碰撞。后起之秀和老牌贵族之间展开的最为激烈的战斗。
在整部作品中,孙先生不厌其烦的为我们从头梳理中国原生文明的诞生、发展、传承。历经时代变迁,从以上朝代变迁荣辱交替中,我们的民族意识不断清晰,不断进行优胜劣汰组合。在这个过程中,历史的车轮被隆隆地推动。虽然在我们现在看来物质生活并不那么丰富,人们却可以尽抒己见,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坚韧顽强而优雅的生活。中国文化与生俱来的多变灵活,强悍的生命力无坚不摧,即便被强势压制依然顽韧的沉静气息,那面对民族危亡奋力一搏,不惧血溅三尺的豪迈……在这些种种之上,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到我们祖先重叠在一起的深深的烙印,哪怕历经千年依旧不改本色。
四、作为个人,我从这本书中读懂
从孙先生这部宏伟的作品中,我读懂了不能过多地去关注事物的现象,而忽视自己作为一个民族个人的内心,不能忘记自己走过的来路上去寻找根基寻找力量。世界多元化的文明有着各自的特点,彼此各有长短,那么作为个人来说,财务工作也应该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得到体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领导带头模范作用,充分建立财务信息化建设,使资金、资产管理能力得到稳步提升。强化执行、严格考核,圆满完成上级关于各项审计工作。
深入思考,客观分析,不因传统脉络地忽视而迷失自我,迷失了原来的方向。作为分管财务领导并非易事,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公司的台阶一步步提高,财务部分也就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像人的中枢神经控制着整个公司的正常运转,预算、决算、工程投标、项目决策等等一系列都与财务有关,每一个数字都来自财务,每一个信息都来自财务,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有敏锐的洞察力,思考力,掌握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随时调整工程方案,用数字说话,用日积月累的财务经验随时为工程服务。所以,要求我们财务人员必须能够遇事沉着冷静,切不可自乱分寸。不可因为曾经是这样办事,现在也依然按照曾经地脉络来,必须看准客观实际,一切按照实际需要出发,不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
无论顺境逆境,都时刻按照公司财务规章制度办事,绝不低头,也不放弃,因为我们的祖先铭刻在我们骨子里的乐
观自信忍耐发奋的血液一直在我自身当中流淌,深信每一步脚印都是踏踏实实地迈出。相信,孙先生写这本书的目的也是希望国人能够克服当前社会某些不良环境所带给人们的影响,坚信社会在进步,人也在进步。
第二篇:献给中国原生文明的光荣与梦想
浩浩大争 赳赳秦风
献给中国原生文明的光荣与梦想
姓名:班级:学号:
献给中国原生文明的光荣与梦想。
《大秦帝国》
一个动荡的时代,一部国家的兴衰;激扬的文字,雄厚的历史。穷尽词语依然不能表达这本书所带来的震撼。四百三十万的笔墨,带我们穿过两千五百年的历史,重回大争之世,伴随大秦七代君王励精图治一统六国,为日后华夏文明的崛起奠定坚实的基础。
提到“秦”第一印象是秦始皇统一六国,而后便是“焚书坑儒”、“刑法残酷”。自《史记》起,秦国乃至整个秦朝都是暴政的象征,而且很成功的将“秦暴政”烙入人心。曾经学过的些许历史,毕竟只是大河中的几朵浪花,无法在脑海中构建一个战国全图。
商鞅变法,苏张连横合纵,四君子风流倜傥,大秦军团攻城掠地。原本支离破碎的历史知识在在这里串联了,丰满了。
秦孝公启用庶人商鞅,开府为相,统领国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工,为田开阡陌而封疆,对内重农,对外重商。这一举措不仅仅极大地激励了老秦人的积极性,从成产建设到行军作战,大秦王朝沸腾了,沉寂了三百多年的西方部落强势股崛起,以全新的面貌和独有的魅力吸引山东六国的百万民众入秦定居。对外招商入秦的政策使咸阳城短短数年间便成为与临淄比肩的商业大市。
在这稍早之时,魏国大败马陵道,秦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尽出五万新军,摧枯拉朽般全歼魏国铁骑与闻名天下的魏武卒,收复河西千里失地。如果说商鞅的政治经济措施是为秦国雪中送炭的话,那么收复河西失地便是锦上添花。这一战非但一举恢复了始封诸侯时的广大国土,而且将脚步迈出了黄河与函谷关,为日后东进中原逐鹿天下奠定了基础。
孝公驾崩,商鞅身亡,但是秦国的变法并没有想魏国那样停止。秦孝公与商鞅制造的变法机器仍在运转,大秦国这部黑晶钢铁制成的战车仍在前进。
秦惠王即位后拜鬼谷子弟子张仪为相,以“横”破“纵”,南下夺取汉中,设汉中郡,使关中和巴、蜀连成一块,排除了楚对秦本土的威胁;从此秦又伸展到中原,占有函谷关和武关以东重要据点,既便于防守,又便于进取中原。随着汉中的的占领,秦国的国力变得更加强盛。
自秦孝公至始皇帝,秦国七代君王皆有名垂青史的文臣武将相辅佐,更有幸的是没有出现昏君误国或是权臣乱政的事,仅有的一位没有多大才能的秦武王仅仅在位三年便去世。所以说大秦国这部强大国家机器一直在高效的运行着。
大秦被各国封锁在西部边陲,经济文化相对于中原各国有较大差距,被中原国家视为“蛮夷之邦”。或许正是基于此种原因,秦人才有山东六国没有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不仅仅存在于统治阶级,更重要的是深深地根植于大秦子民的心中。
没有奢侈糜烂的生活,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励精图治的国君与死而后已的臣子。或许是上天的眷顾,每当大秦需要,便会出现一位旷世能臣,或文或武,保证大秦的战车不会偏离轨道。商鞅、张仪、白起、王翦,任何一位都足以睥睨天下。他们站在秦国这座金字塔的塔尖,他们就是整个大秦的的核心,因为
他们,大秦的旗帜才在烈风中飘扬。这时的秦国如同后世的普鲁士,支撑整个国家的,是长矛利剑,而决定国家命运的便是商鞅、白起这些站在权力顶峰的人们。
历史是包罗万象的,而我们所能看到的记载,仅是零碎的片段。当我们仰望这些站在顶峰的人们,看到的仅仅是他们的丰功伟绩,忽略的他们平凡的一面。他们同所有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家庭朋友与喜怒哀乐。
在《大秦帝国》巨大的篇幅中,作者拥有丰富的空间来描绘这些巨人们平凡的一面。作者对他们的言谈举止做了详尽的描写,真实性无从考证,但这毕竟是小说,总是需要一些想象力的。
不得敬佩作者,让两千多年前的英雄复活,带我们穿越时空,看尽二百五十多年的战国风云,虽然无法参与重要的决策和旷世的战役,但却是身临其境的伴随着七代君王完成了统一大业,与战国才子连横合纵,同七国将士浴血奋战。
作者以“大秦”命名,也就明确了整部书以秦国的崛起为主线。我们也就在绝大部分视角以大秦的视角观察一切,以秦人的心态关注视天下。强秦的君王或许不知大秦之前的贫弱,但是作为读者,伴随数代君王与臣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艰辛变法浴血奋战,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造大秦铁血长城,用鲜血染红了大秦的猎猎战旗;看着无数的忠魂英骨,用他们的躯体铸成巍巍大秦的根基。不是不觉我已经将自己融入大秦,仿佛自己是一位年国百岁的老秦人,亲眼见证了大秦的崛起,参与了每一次战役,走过了每一片土地,躯体融入了山川,血液化作了河流„„
读到第十卷的我已经不忍再读了,在这卷,热血激奋的秦王已经一统天下,赵高不是奸佞,而是情义坚决的忠仆;李斯是不仅法家大出的佐世能臣,更是布衣致仕的千古 表率,我偏颇的历史认知在此斧正、重塑了,然而,我却清楚的记得“焚书坑儒”、“指鹿为马”、“矫立二世”的亙久骂名,于是我不忍心读下去,因为此刻我心 中的大秦帝国如同乌托邦一般,完美而雄伟,在剩下不到一卷半的记载里,我明白接下来是一连串的失序、崩坏,我仿佛成为那个时代的先知,预知到后来的劫难,却自知无力挽回。
倘若大秦休整数年,不急于鲸吞六国,而是逐步蚕食,倘若大秦最后的君王不是嬴政,而是孝公嬴渠梁,以战养战,边战边休,秦国没有耗尽国力,没有大兴土木,历史是否会改写!大秦是否真的会既寿永昌!
臆想终归是臆想,大秦不可能冲破时间的禁锢而复生。但赳赳秦风却深深的烙入心中。
浩浩大争,赳赳秦风!
浩浩大争,赳赳秦风„„
第三篇:坚强中国――抗震救灾启示录
坚强中国――抗震救灾启示录
公元2008,注定会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平常的年份。
继年初发生的低温冰雪灾害之后,又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灾难不期而至――5月12日14时28分,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
这场无情的灾难,让我们失去了许多,也让我们收获了许多。两周多来,我们被一幅幅震撼人心的场景,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感动着、感慨着、感叹着。尽管抗震救灾行动还在继续,尽管对这场斗争进行全面深刻总结尚需时日,但凝望汶川,我们读懂了什么叫不屈,什么叫尊严,什么叫信念,什么叫担当,什么叫坚强。
从惊天地、泣鬼神的救灾实践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伟大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传承升华,看到了华夏儿女不可战胜的力量,看到了一个正在崛起国家挺直的脊梁!
一、自然灾害――人类从远古以来都会面对的挑战。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无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比文字记载更早,我们民族就有了关于灾难的传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的神话,寄托着远古时代人们战胜各种灾害的信念和期望。
《左传〃昭公四年》早就说过:“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当国家民族处于多灾多难的非常时期,往往会激起人民发愤图强的精神和气概,团结一致,战胜困难,因而使国家更加强盛。
“多难”能够“兴邦”,但并不意味着“多难”必然“兴邦”。古埃及只留下金字塔在诉说当年的辉煌,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成了遥远的传说,曾记载佛经的梵语在它的故乡印度早成了固化的语言,古罗马帝国也已化作了历史的尘迹。因此,在灾难面前,做何种选择至关重要。选择坚强而坚强,选择怯弱而怯弱。
北川――英雄大禹的故乡。大禹治水,在灾难中开启了古老中国的文明秩序。而大禹“徒居山野”、“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民族精神传承的源头。
都江堰――李冰父子的杰作。这项建于公元前256年、地震中岿然不动的伟大水利工程,维系着“天府之国”两千余年的安宁富庶。而李冰父子带领百姓“以火烧石”、“凿山穿水”的壮举,正是中华民族抗击灾害百折不挠、众志成城的象征。
可以说,灾难始终伴随着我们这个民族繁衍、成长。经受一次次浩劫,一场场灾难,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从未中断。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地震灾情时所说,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面前不屈不挠、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历磨难而不衰,遭挫折而不馁,临逆境更坚强――靠着这种特有的性格、勇气和毅力,靠着这种特有的民族精神,我们这个民族一次次化险为夷,战胜困难,并在五千年后依然昂首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汶川大地震的突然降临,使我们这个经历过无数次灾难考验的民族,又一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
在地震灾害面前,我们又一次选择了挺住,选择了坚强。
二、选择坚强,是因为我们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快速反应和正确指挥,有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社会动员能力和应急能力。
人们关注到,灾情发生半个小时后,胡锦涛总书记就作出了抗震救灾的重要指示;两个多小时后,温家宝总理就从北京飞赴灾区;当天晚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专门会议,并迅即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在抗震救灾的紧要关头,胡总书记亲临一线指导救灾工作;社会救援应急机制迅速启动,各部门、各行业、各省市紧急行动,各路救助大军从四面八方赶赴灾区,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灾区,迅速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动人局面。
党的“坚强领导”不是空洞的口号、抽象的说教,而是有着具体、实在而又与时俱进的丰富内涵。
坚强领导,是以能力为基础的。能不能有效应对危机,是检验一个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联系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突发事件,可以清楚地看出,国家越发展,越繁荣,安全需求越强烈,危机管理要求越高、越迫切。汶川大地震,其震级之高,破坏力度之大,波及范围之广,世所罕见:数十万计人员伤亡,无数房屋倒塌,灾区道路被毁,电力、通讯完全中断……一旦应对不得当、不及时,现代危机可怕的“传染效应”、“连锁效应”就会显现出来。在这场空前的抗震救灾中,我们党和政府表现出非凡的反应能力、决策能力、动员能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交出了一份令世人赞叹的答卷。
党的坚强领导,源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源于我们党是一个负责任的执政党。人们不会忘记,在震区的废墟上,“政府要管你们的生活”,“我们一定能够渡过难关”,“一定能重建美好家园”,这洪亮的声音穿透了震区大地,响彻了半壁河山。这不仅是对灾区民众的承诺,也是对国人和世人作出的庄重承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行动凸显了这样一个最基本的政治学原理:执政党和政府领导有其权力,就有其责任,就必须对人民负责。当人民遇到自然灾害危害时,应当责无旁贷地确保遇险公民“享有免于匮乏、免于恐惧的自由”。勇敢地担起为生民立命之任,解民于倒悬之责,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党和政府的表现。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在个人博客上撰文指出,“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在抗震救灾过程中表现出的专注和积极的态度,更值得所有外国朋友尊重和赞扬”。
是的。在灾害面前,我们党的领导核心是坚强的,各级党委和党的基层组织是坚强的,作为党的细胞的党员个体是坚强的,真正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不愧为国家、民族的“顶梁柱”和“主心骨”。
三、这是一个从未有过的历史时刻――5月19日14时28分,在汶川大地震发生7天后的同一时刻,国旗低回,警报拉响,汽笛长鸣,路人止步……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群众,举国上下肃立默哀,为地震遇难同胞哀悼。
汶川大地震之举国悲痛,以国家意志和最高仪式抒怀表达,使人无不意识到,降下的是国旗,升起的是人的生命的尊严;俯下的是头颅,腾起的是人性的光辉。珍爱人的生命,把抢救人的生命作为头等大事,是这次抗震救灾的一个鲜明特色,也是凝聚举国之力的最大亮点。从胡总书记深情亲吻震区受伤的小女孩,到温总理向遇难遗体三鞠躬;从“首先救人”、“救人第一”、“救人仍是重中之重”、“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的真诚表达,到救援人员千方百计、分秒必争的自觉行动……这一切,无疑是这次抗震救灾给出的又一个历史性标高: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中国共产党人真正站在当代世界文明的制高点上。中华民族向来就有重视人的生命和以人为本的传统。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管子曰:“夫王霸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无疑遵循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本的思想精髓和价值理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得十分明白:“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则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
他们的意识。”人是一切社会的本源,因为有了人,有了万家灯火、袅袅炊烟,才有五彩斑斓、生机盎然的社会。对人的生命存在、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关注,无疑成为衡量一个社会进步与否的根本性标志。民之难,国之难;民之伤,国之殇。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无论生活如何变化,人的生命始终是至高无上的。执政者把人的生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什么样的高度,其自身就站立在什么样的高度。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其他任何事物能够像对人的关怀那样体现一个民族的文明,也没有哪个政党或政权能够像对人的关怀那样展示它的价值和魅力。中国共产党人打天下是为了人民,治天下同样也是为了人民,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把“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作为一切决策和行动的出发点。
抗震救灾无疑升华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观念和态度。以人为本,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核”。坚持以人为本,保护每一个生命,爱护每一个公民,我们的爱国主义才有强大的生命力,人们才会发自内心的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家园。每一个生命都是伟大的,每个公民都是国家的主人。视生命高于一切,视人民高于一切,不仅诠释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真正主人”宪法精神,而且昭示了普通国民在国家政治天平中的分量,使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得以张扬。
营救每一个人,就是营救共和国的每一滴血液;关爱每一个人,就是关爱共和国生命的每一个细胞。无比珍惜每一个国民的生命和权利,把每一个国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这正是一个伟大国家的伟大之所在!
“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大爱无疆,仁者无敌。这种出自人类本真而又高度自觉的大仁大爱,是比地震、洪水、病毒更强大的力量!
四、兵强安国。一个坚强的国家,不能没有一支坚强的军队;一支坚强的军队,是一个坚强国家的最有力支撑。
突发的地震灾害,考验着我们的国家,考验着我们的人民,也考验着我们这支军队。灾情就是命令。就在震后不到半小时,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中国军人闻震而动,从大江南北的一座座军营、内地边疆的一处处练兵场火速集结,在余震不断、房倒路绝之时,义无反顾向着灾区开进!开进!开进!
震后,韩国《朝鲜日报》记者发自都江堰的一篇报道说,为了解救受灾群众,解放军和武警10万官兵背着铁锹和救急粮食,徒步走向震区。中国军人为了和灾难搏斗“开始展开第二次长征”。
这是一次人民军队史上罕见的大进军,这是一场与死神展开殊死搏斗的“生死大营救”,这是一场演绎舍己为人、顾全大局品格的大爱壮举,这也是一场检验部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特殊考场。
同样的血肉之躯,与废墟瓦砾进行着血肉之争;同样的骨肉亲情,在大灾面前让位于大爱大情。余震袭来不却步:“我还能再救一个”;失去亲人不回家:“救人是对亲人最好的怀念”;身体受伤不离队:“我还能坚持”……这就是被人民群众称之为“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在红军当年长征走过的四川大地上,抗震救灾官兵一次次奋不顾身的救援壮举,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人们在唐山抗震时看到过,在’98抗洪时看到过,在今年年初的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时也看到过,但今天再次看到,人们依然被这些场景深深地感动着。
人民子弟兵坚定的信念、无畏的气概、过硬的本领,来自于人民军队的宗旨、使命,来自于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来自于对祖国无比深沉的热爱。我军是以“人民”命名的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始终不渝的根本宗旨。人民军队与人民血脉相连,人民的安危疾苦是子弟兵最大的牵挂。人民群众养育了我们,急人民群众所急,解人民群众所难,是党的重托、人民的期盼,也是人民子弟兵义不容辞的责任。胡主席在视察四川地震灾区时称赞广大官兵:“你们不愧为人民子弟兵!”这是对救援部队官兵的高度评价,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在这样拯民众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的“主力军”身后,一个坚强不屈的民族傲然屹立!
五、在灾难面前,总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人让我们感动。
北川县有这样一位村书记,家人几乎全在地震中身亡,而他自己仍然战斗在抢救他人第一线。他满眼含泪告诉记者,村里死了500多人,其中包括他的父母、妻子,还有他的两个孩子……
看罢这篇报道,美国一位网民在网上写下这样的留言:“难以臵信甚至令人感觉有些虚幻……你能在世界别的地方找到这样的13亿人吗?”我们不会为这样的言辞而自负,但我们还是足以为是华夏子孙而自豪,为有如此的英雄人民而骄傲。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抗震救灾中,我们看到了同胞亲情、人性之美,也看到了公民精神的成长,国民意识的重塑,看到了一个真正大写的“人”,而这才是中华民族脊梁的“脊梁”。在灾区,在全国,多少这样感人的场面让人潸然泪下:废墟中,母亲已经死去,乳头却还塞在3个月大的孩子嘴里;为了保护课桌下4个学生,老师的身体趴在课桌上;还有那撂下自己孩子将乳汁喂给得救婴儿的女民警;还有那把乞讨得来的105元钱投进捐款箱的老翁;还有那使得血浆“暴库”却还排着长龙等待献血的队伍;还有战斗在废墟上数以万计的志愿者大军……山崩了,扑面而来的是爱的大潮;地陷了,喷涌而出的是情的暖流;楼垮了,笼罩天空的是义的云彩;家毁了,普照人间的是仁的春晖。
震灾发生后,一句“我们都是汶川人”的口号最为响亮。这不是平凡的声音,而是作为共和国的公民意识和国民素质的深情表达。是的,我们是炎黄子孙,也是共和国的公民。新时代的公民不应只选择权利,更要选择担当。
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连绵不绝历史的民族,她为何能屹立五千年而不倒?对此,有人作了这样形象的思考,原来我们并非“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原来我们的血液里流传着优良美德的“因子”――无私、团结、友爱、和谐、坚毅、勇敢、善良、奋发、仁义、知恩、体恤。这些传统美德在新的历史契机下绽放出更加璀璨的人文光辉,验证了公民精神的新高度。
有人曾担忧,市场经济的大潮,淘洗去的是社会责任和道德意识,沉淀的是纸醉金迷和唯利是图。而这次抗震救灾有力地证明,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作为人类最崇高的思想道德,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始终充盈在13亿中华儿女心中。当家国受灾、同胞有难之时,它就会唤起人们最强烈的道义责任和公民意识,凝聚起全民族的激情和力量。
正如一家国外媒体在文章中所说:“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百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
13亿中华儿女建立在自然灾害废墟上的道德文明与公民意识,不同样代表着一个民族崛起的希望吗?
灾难总会过去,我们所要做的是,将灾难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理念长期化、制度化。我们所要做的是,在平时的日子里,坚强地面对生活,面对未来。
第四篇:中国云原生用户调查报告
中国云原生用户调查报告
II
前言
2019 年我国公有云 PaaS 市场规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市场规模为 41.9 亿元,同比增长 92.4%。私有云市场规模为 645.2 亿元,同比增长 22.8%。云原生产业作为现阶段云计算 PaaS 市场的重要支点,也延续了高速增长态势,根据云原生产业联盟相关调研数据显示,2019 年我国云原生产业市场规模已达 350.2 亿元。数字经济大潮下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为云原生产业发展的强劲驱动力,“新基建”带来的万亿级资本投入,也将在未来几年推动云原生产业的发展迈向新阶段。为进一步掌握中国云原生用户的使用状况和特点,云原生产业联盟开展了 2020 中国云原生用户使用状况的调查。本次活动采用在线调查的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 487 份。本报告以调查结果为基础,结合行业专家的深度访谈,力争详实客观的反映云原生用户需求,为广大关注云原生产业的从业人员、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提供真实可信的数据支撑。
III
报告目录
前言.................................................................................................................................I 观点摘要.........................................................................................................................1 一、调查背景..................................................................................................................2(一)调查方法及样本....................................................................................................2 1、调查方法.............................................................................................................2 2、样本描述.............................................................................................................2(二)报告术语界定........................................................................................................3 二、用户云原生应用建设现状..........................................................................................4(一)云原生 IT 建设投入...............................................................................................4(二)云原生集群部署现状.............................................................................................5(三)云原生技术应用的价值及挑战...............................................................................8 三、云原生技术应用现状...............................................................................................10(一)应用及软件发布周期和方式.................................................................................10(二)容器技术使用现状...............................................................................................11(三)微服务技术使用现状...........................................................................................17(四)Serverless 技术使用现状...................................................................................21
观点摘要
用户云原生应用建设现状 现阶段已有 9%的用户云原生相关投入已占总 IT 投入的一半以上。28%的用户在云原生相关建设中的年投入占总体投入的占比低于 5%,28%的用户占比在 5%-10%之间,25%的用户在占比10%-30%之间,10%的用户占比在 30%-50%之间,但也有 9%的用户的占比已经超过 50%。
技术研发与运维成为用户云原生建设的主要支出方向。在云原生建设支出中,用于技术研发的用户占到 77%,用于运维的用户占到 59%,用于测试、硬件采购、软件采购的用户占比分别为 36%、34%、30%。
用户侧纳管的资源以中小规模集群为主。76%的用户纳管集群规模主要集中在 500 节点以内,10%的用户纳管的集群规模在 5000 节点以上。
服务部署形态趋于多元化,多云/混合云架构有望在未来成为主流。74%的用户已经在使用或未来 1 年计划采用多云/混合云架构,仅 26%的用户没有使用多云/混合云的计划。
云原生技术应用现状 用户软件发布方式正在向自动化转变。已有 25%的用户实现了自动化发布软件,55%的用户采用 自动化与手动相结合的发布方式,选择手动发布软件的用户仅为 20%。
60%以上的用户已在生产环境中应用容器技术。43%的用户已将容器技术用于核心生产业务,19% 的用户已将容器技术用于非核心生产环境,14%的用户在评估测试使用容器技术,14%的用户正对容器技术进行评估考虑,仅 10%的用户未考虑使用容器技术。
微服务架构已趋于主流,八成用户已经使用或计划使用微服务。在本次调研的用户中,50%的用户已经使用微服务架构进行应用开发,30%的用户计划使用微服务架构,仅有 20%的用户暂未计划使用微服务架构。
Serverless 技术显著升温,近3 成用户已在生产环境中应用。16%的用户已将 Serverless 技术用于核心业务的生产环境,12%的用户用于非核心业务的生产环境,36%的用户尚未使用Serverless 技术。
一、调查背景
(一)调查方法及样本 1、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在线调查的方式,共收集到有效问卷 487 份。
2、样本描述 参与调查用户所在行业:包括互联网、金融、制造、服务业、政府、电信、能源、医疗、化工等行业。
图 1 调查用户的行业分布
数据来源:云原生产业联盟 参加调查用户所在企业的规模:共分为 1-100 人、101-500 人、501-1000 人以及 1000 人以上四档。
图 2 调查用户所在企业的规模
数据来源:云原生产业联盟
(二)报告术语界定 容器技术:能有效的将单个操作系统的资源划分到孤立的组中,以便更好的在孤立的组之间平衡有冲突的资源使用需求的隔离技术。
容器编排技术:调度、分发和管理容器集群的技术,可根据应用状态需求自动调配容器资源。
微服务架构:一种架构模式,它提倡将单一应用程序划分成一组小的服务,服务之间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为用户提供最终价值。每个服务运行在其独立的进程中,各个微服务之间是松耦合的,服务与服务间采用轻量级的通信机制互相沟通。
无服务器架构(Serverless):将基础设施资源抽象成按需使用的服务,通过函数托管应用代码,允许 用户在服务级别构建和运行应用,而无需管理复杂的基础设施运维工作的应用设计方式。
函数即服务(FaaS):基于事件驱动的函数计算托管服务,是无服务器架构的一种实现形式。
二、用户云原生应用建设现状
(一)云原生 IT 建设投入 现阶段已有 9%的用户云原生相关投入已占总 IT 投入的一半以上。云原生技术价值已经在用户侧得到初步认同,新技术的普及推广仍需时间,但已有部分用户将 IT 建设的重心转移至云原生。从调查数据来看,28%的用户在云原生相关建设中的年投入占总体投入的占比低于 5%,28%的用户占比在 5%-10%之间,25%的用户在占比 10%-30%之间,10%的用户占比在 30%-50%之间,但也有 9%的用户的占比已经超过 50%。
图 3 云原生技术建设的费用占总体 IT 投入的比例
数据来源:云原生产业联盟 技术研发与运维成为用户云原生建设的主要支出方向。在云原生建设支出中,资金投入用于技术研发的用户占到 77%,用于运维的用户占到 59%,用于测试、硬件采购、软件采购的用户占比分别为 36%、34%、30%。
图 4 用户云原 ኞ 建设的主要支出方向
数据来源:云原生产业联盟
(二)云原生集群部署现状 用户侧纳管的资源以中小规模集群为主。76%的用户纳管集群规模主要集中在 500 节点以内(其中 37% 的用户纳管规模在 50 节点以内,18%的用户纳管规模在 51-100 节点之间),鉴于调查样本中的各垂直行业中的头部用户分布,超大型集群纳管规模占有一定比例,调查显示有 10%的用户纳管的集群规模在 5000 节点以上。
图 5 用户集群规模(包含虚拟机、裸服务器等)
数据来源:云原生产业联盟 服务部署形态趋于多元化,多云/混合云架构有望在未来成为主流。调查显示 74%的用户已经在使用或未来 1 年计划采用多云/混合云架构,其中 38%的用户同时采用 IDC 和公有云进行业务部署,28%的用户正在使用多家公有云服务进行业务部署,也有 18%的用户计划未来一年内使用多云/混合云。仅 26%的用户没有使用多云/混合云的计划。
图 6 多云/混合云部署现状
数据来源:云原生产业联盟 现阶段用户对多云/混合云部署模式下的跨云数据交换需求不高。80%的用户对跨云数据交换的需求较小,其中 36%的用户采用主/备方式部署用于备份的云环境,备份业务的数据访问量较小;30%的用户以多活方式部署于多个云环境同时服务用户请求,且多活环境下的实时交互的数据量较小;18%的用户业务应用独立运行在各个云环境中且数据较少跨云交换;14%的用户利用公有云弹性资源作为私有云的后备以应对突发流量或者处理大量计算的场景,平峰期访问量较小。仅有 20%的用户业务应用分布于多个云环境中且有大量跨云数据交换需求。
图 7 多云/混合云部署模式下跨云数据交换需求
数据来源:云原生产业联盟
(三)云原生技术应用的价值及挑战 提升架构弹性扩展能力与资源利用率是用户采用云原生技术的重要驱动因素。通过使用云原生技术,76%的用户提升了基础平台资源利用率并节约了成本,63%的用户提升了业务应用弹性伸缩效率和灵活性,38%的用户通过标准化交付提升了企业的交付效率,30%的用户简化了系统运维流程,25%的用户基于云原生的开放架构在已有系统上进行了功能扩展,加速了业务创新。
图 8 云原生技术的价值
数据来源:云原生产业联盟 规模化应用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连续性成为用户选择的主要疑虑。在选用云原生技术时,61%的用户对云原生技术在大规模应用时的安全性、可靠性、性能、连续性心存顾虑,47%的用户认为技术栈过于复杂导致学习成本高,46%的用户担心云原生技术无法与现有研发/测试/运维平台或流程进行整合、演进,40%的用户担心系统迁移难度大、成本高且迁移后效果不可预测,15%的用户认为云原生技术应用价值不明显、投入产出比有待评估。
图 9 用户采用云原 ኞ 技术存在的顾虑
数据来源:云原生产业联盟 三、云原生技术应用现状
(一)应用及软件发布周期和方式 云原生技术实现了应用的敏捷开发,大幅提升了交付速度,降低了业务的试错成本,能够快速响应用户需求,增强用户体验、加速业务创新。敏捷开发与 DevOps 理念持续在用户侧强化,伴随 CI/CD 等工具链的不断成熟完善,应用的迭代效率持续加速。
用户应用及软件发布趋于高频。有近6%的用户每日发布应用,每周发布应用的用户占 28%,每月发 布应用的用户占 27%,还有 39%的用户不定时发布应用。
图 10 应用及软件发布频率 数据来源:云原生产业联盟 用户应用及软件的发布方式正在向自动化转变。调查显示已有 25%的用户实现了自动化发布应用,55%的用户采用自动化与手动相结合的发布方式,选择手动发布应用的用户仅为 20%。
图 11 软件发布方式 数据来源:云原生产业联盟
(二)容器技术使用现状 60%以上的用户已在生产环境中应用容器技术。在本次调研的用户中,43%的用户已将容器技术用于核心生产环境,19%的用户已将容器技术用于非核心生产环境,14%的用户正在评估测试使用容器技术,14%的用户正对容器技术进行评估考虑,仅 10%的用户未考虑使用容器技术。
图 12 容器技术采纳情况
数据来源:云原生产业联盟 1000
节点规模的容器集群能够满足近八成用户的生产需求。46%的用户使用的容器集群规模小于 200 节点,19%的用户使用的容器集群规模在 200-499 节点之间,12%的用户使用的容器集群规模在 500-999 节点之间,5%的用户使用的容器集群规模在 1000-1999 节点之间,5%的用户使用的容器集群规模 在 2000-4999 节点之间,4%的用户使用的容器集群规模在 5000-9999 节点之间,鉴于被调用户中各行业中的头部用户应用现状,有 9%的用户使用的容器集群规模大于 10000 节点。
图 13 用户生产环境的容器集群规模
数据来源:云原生产业联盟 容器运行时多元化发展趋势已显,Docker 仍是现阶段最主要的选择。83%的用户容器运行时技术选用 Docker,9%的用户选用 Containerd,选用 Cri-o、Kata 技术的用户占比分别为 3%、2%,还有 3% 的用户选用其他技术。
图 14 容器运行时技术使用情况 数据来源:云原生产业联盟
Kubernetes 延续在容器编排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63%的用户容器运行时技术选用 Kubernetes,17%的用户选用 Docker Swarm,选用 OpenStack、CloudFoundry、OpenShift 技术的用户占比分别为8%、5%、4%,还有 3%的用户选用其他技术。
图 15 容器编排技术使用情况 数据来源:云原生产业联盟 容器技术应用场景广泛,微服务化应用承载与自动化研运流程构建是最主要应用场景。在本次调研的用户中,64%的用户将容器技术应用于部署微服务化应用,56%的用户将容器技术应用于 DevOps 自动化运维的构建,36%的用户基于容器技术进行大数据场景相关的应用,31%的用户将容器技术应用于 PaaS平台建设,24%的用户基于容器技术进行人工智能场景相关的应用,13%的用户将容器技术应用于边缘计算场景,还有 3%的用户将容器技术应用于其他场景。
图 16 容器技术主要使用场景 数据来源:云原生产业联盟近七成用户使用 Jenkins 作为容器的 CI/CD 工具。在本次调研的用户中,69%的用户使用 Jenkins 作为容器的 CI/CD 工具,24%的用户选用 Spinnaker,14%的用户选用 Drone,选用 Prow、Flux、Tekton Pipelines 技术的用户占比分别为 10%、10%、9%,还有 2%的用户选用商业 CI 产品。
图 17 容器 CI/CD 工具使用情况
数据来源:云原生产业联盟 容器安全问题成为用户应用的最大担忧。在容器技术使用中,63%的用户认为容器安全是紧迫的需求,56%的用户感到技术复杂度高,50%的用户感到技术支持力度不足,38%的用户认为监测系统不完善,36%的用户认为网络、存储方案选型适配困难,34%的用户认为日志系统不完善,还有 2%的用户存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困难。
数据来源:云原生产业联盟
(三)微服务技术使用现状 微服务架构已趋于主流,八成用户已经使用或计划使用微服务。50%的用户已经使用微服务架构进行应用开发,30%的用户计划使用微服务架构,仅有 20%的用户暂未计划使用微服务架构。
图 19 用户使用微服务架构的情况 数据来源:云原生产业联盟
用户微服务化建设多以旧系统改造为主。微服务架构在加速应用开发迭代效率、多技术栈引入等方面的优势已被用户广泛接受,基于传统架构的应用系统逐渐向微服务化转型,鉴于不同业务应用在拆分维度和拆分粒度上的差异性较大,有 38%的用户选择重新开发新系统,但仍有超六成的用户基于旧系统直接改造来微服务化重塑应用。
图 20 用户业务系统微服务化建设的方式 数据来源:云原生产业联盟
微服务架构对应用开发效率的提升作用明显。通过使用微服务架构,77%的用户简化了持续集成持续交付流程,提升研发效率,58%的用户通过微服务间隔离提升了系统的容错能力和故障恢复能力,56%的用户实现了业务的弹性负载,26%的用户优化了组织架构。
图 21 微服务架构对应用系统开发的提升作用
数据来源:云原生产业联盟 现有平台微服务治理能力不足以及缺少应用微服务拆分的标准规范成为用户应用微服务的最大挑战。52%的用户使用的平台缺少完善统一的微服务管理能力,微服务状态监测与管理难以实现;49%的用户认为微服务拆分缺乏标准化规范指引,有 44%的用户现有组织架构下业务微服务化改造难度大,缺少成熟改造方案,缺乏典型的行业应用案例困扰着 36%的被调用户,还有 2%的用户感到来自其他方面的困难。
图 22 用户使用微服务架构的挑战 数据来源:云原生产业联盟 微服务项目选型丰富,Spring Cloud 是现阶段用户最主要的选择。SpringCloud 具备相对完整的全套分布式系统解决方案,成熟度较高且适用于Java 应用,调查显示有 76%的用户的微服务框架选用Spring Cloud;中国本土开源项目也有相当比例的应用,34%的用户基于 Dubbo 构建微服务,6%的用户选用ServiceComb;服务网格技术备受关注,但技术复杂尚未完全成熟,19%的用户选用 Istio 来治理微服务,17%的用户选用 Consul,5%的用户选择 Linkerd;鉴于微服务框架在云原生架构中的重要作用,为保证微服务框架与自身业务需求的高度匹配,有 19%的用户基于自研架构构建微服务。
图 23 用户微服务项目的选择情况 数据来源:云原生产业联盟
(四)Serverless 技术使用现状 Serverless 技术显著升温,近3 成用户已在生产环境中应用。在本次调研的用户中,16%的用户已将 Serverless 技术用于核心业务的生产环境,12%的用户用于非核心业务的生产环境,8%的用户在测试环境中使用 Serverless 技术,11%的用户在研究/学习环境中使用 Serverless 技术,17%的用户正考虑使用 Serverless 技术,36%的用户尚未使用 Serverless 技术。
图 24 Serverless 技术采用情况
数据来源:云原生产业联盟
部署成本是用户选择 Serverless 技术前最主要考虑因素。在采纳 Serverless 技术前,49%的用户考虑部署成本的问题,35%的用户考虑技术知识库完备程度,26%的用户考虑技术的厂商绑定情况,24%的用户考虑相关工具集完善程度,19%的用户考虑是否有成功实践案例,18%的用户考虑启动延时能否满足业务需求。
图 25 在采纳 Serverless 技术前主要的考虑因素
数据来源:云原生产业联盟 兼容Kubernetes 生态的技术框架是用户私有化部署的主要选择。Serverless 技术的价值已被用户认可,但特殊行业用户对数据的安全保密要求,只能进行私有化部署。Serverless 框架繁多,其中以兼容Kubernetes 生态的技术框架更受用户关注。调查显示 30%的用户基于 Knative 搭建 Serverless 化应用,23%的用户选用 Kubeless,23%的用户选用 OpenFaaS;14%的用户选用 Open Whisk,13%的用户选用 Fission,选用 Fn、Riff 的用户占比分别为 4%、2%,有 10%的用户选用自研 Serverless 技术框架。
图 26 Serverless 技术框架采用情况
数据来源:云原生产业联盟 阿里云和腾讯云是用户在公有云 Serverless 服务上的主要选择。移动支付是函数计算的典型应用场景,凭借电商领域的优势,阿里云函数计算服务积累了较多用户,有 35%的用户基于阿里云函数计算构建Serverless 应用;依托小程序的用户群体,腾讯云的函数服务有较强的竞争力,32%的用户选用腾讯云云函数SCF 服务来构建 Serverless 应用;其他选用 AWS Lambda、IBM Functions、百度云函数计算 CFC、京东云函数服务的用户占比分别为 5%、3%、3%、2%,还有 3%的用户选用其他 Serverless 服务。
图 27 公有云 Serverless 服务使用情况
数据来源:云原生产业联盟 用户在 Serverless 化部署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在应用 Serverless 化部署的过程中,由于现阶段平台产品的调试工具尚不完备,51%的用户在应用上线调试方面问题凸显,41%的用户认为动态变化的Serverless 环境监控存在问题,32%的用户在在线、离线的配套测试工具方面存在问题,也有部分用户在业务的配置、部署/打包和接入管理方面存在问题,比例分别为 26%、22%和 22%。
数据来源:云原生产业联盟
第五篇:第七届中国原生民歌大赛开幕
第七届中国原生民歌大赛开幕
2014-6-2 7李雪
中国文化报记者程竹报道:6月26日,由文化部主办,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甘肃省文化厅、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等联合承办的“第七届中国原生民歌大赛”在甘肃省和政县开幕。
中国原生民歌大赛自2002年创办以来,已举办过6届,是全国民歌选手的一次大聚会。本届大赛参加初评的有31个省区市48所院校的362组节目,参赛选手共计1098人,涵盖32个民族,设有多人组合组、院校组等4个组别。本届比赛在前几届原有组别的基础上,增设了“民歌改编组”,力求对各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播、交流和发展进行探索。经评委会对报名参赛节目认真、细致评比,最终从362组节目中评选出54组节目167名歌手参加本次原生民歌大赛。其间,还将举办“花儿音乐保护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近40位民族民间音乐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将围绕“花儿”音乐等传统音乐的保护、传承进行交流。
甘肃是华夏文明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当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世代传唱于汉、回等多民族之间的“花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2006年,“花儿”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花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甘肃省第一个世界级的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