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明》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4 16:58: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东方文明》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东方文明》读书笔记》。

第一篇:《东方文明》读书笔记

《千年科举》读书报告

在写这篇读书报之前,我有必要对《千年科举》这本书以及作者李兵做一些大致的介绍。《千年科举》的作者李兵,为岳麓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科举史与书院史研究①。曾于2008年应湖南教育电视台“湖湘讲堂”之邀,主讲《科举古今谈》。而《千年科举》就是这次电视学术讲座的讲稿,以专题的形式讲述科举千年历史,图文并茂,增强了读者的感性认识②。

了解了这本书及作者的后,接下来我就对书中几个问题做一些总结及探讨。

一.盘点历史上部分名人志士们的科举经历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多年之久(公元605-1905),那么他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势必是巨大的。在科举的道路上,当然存在着古代大批知识分子不可磨灭的印记,就让我先来盘点一些名人们的科举经历吧。

王维,凭借着出众的才华以及在上流社会中的良好人际关系,接连考中了京兆府解试的解元以及进士科考试的状元,成为唐代著名诗人中极少有的状元③。

陈子昂,摔添加古琴而名声鹊起,得到达官贵人们的赏识,于公元684年考中进士④。

白居易,通过行卷得到赏识,并在29岁时以第四名的成绩高中进士⑤。

杜甫,多次行卷都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参加进士科考试亦名落孙山,一生科举之路极具坎坷⑥。

唐寅,因涉嫌科举考试作弊而被革除功名,终生不被录用⑦。

张謇,因冒籍参加考试而被受尽凌辱,后发奋读书,于光绪二十年殿试一举夺魁⑧。

从历史上这些名人们的科举经历中,我们可看出科举考试能够选拔出一定的人才,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公正性。然而,科举制度并非完全公正与科学,它也埋没了不少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暴露出不少的弊端。在接下来的部分,我将会分析科举制度的好处与弊端。

二.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好处

科举作为一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沿袭了上千年,必然具有它的优势。

在探究科举制度好处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在科举制度实行前的中国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

在上古时代,联盟通过禅让选拔部落联盟首领。禅让实际上包括了两个重要的环节,一个是推荐,另一个是考察。这种选拔方式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局限性和主观性,容易导致人才的埋没。到了夏商周时代,人才选拔方式采用的是世卿世禄。这是以血缘关系为唯一标准的待遇制度,导致了官位的垄断。而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壮大实力,纷纷招贤纳士。这些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都只是统治者依据个人的设想进行的,并无形成严格、规范的制度。直至西汉时期,中国古代才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文官选拔制度,即察举制⑨。察举的确能相当有效地选拔出人才,如董仲舒,司马迁,东方朔等人都是通过察举选拔出来的。但察举的弊端也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出现,主要表现为推荐范围的局限性以及不公正性易导致权力的垄断,而在操作过程中又难以形成客观的、可操作性的衡量指标,这是察举制的致命缺陷。

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社会呼唤着一种新的更具操作性、客观性的人才选拔制度,那就是从隋唐时期开始实施的科举选拔制度。隋代正式确立进士科举,在允许自由报考的基础上,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与否的关键。在从此以后的一千三百多年里,无论考生的出生贵贱、贫富,只要答卷能让主考官满意,考生就有可能被录取,这是科举制度公正性最重要的表现,也是它能在不断的改朝换代中却能始终沿袭下来的基础。科举制度的实行,为1300多年以来广大读书人想要实现做官的理想提供了可行的途径,在这个意义上讲,科举制度是空前伟大的,深刻的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各个方面。

三.不同时期科举制度的各种弊端

相较于隋唐之前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度显露出了他不少的优越性和公正性。然而,尽管科举为广大读书人提供了踏上仕途做官的机会,但这机会对于每个人来说并非都是绝对意义上的平等的。历史上有不少仁人志士在科举制度下被埋没,只能空叹报国无门。

在隋唐科举的初创时期,推荐制并未被完全废除,而是与科举制并存,其中以通榜与行卷制度为典型。这种制度虽然选拔出了王维,白居易等一批人才,但由于通榜制度的存在导致了读书人能否及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推荐者,而并不仅仅是由考试决定的,这使科举的公正性受到很大的影响。从陈子昂摔天价古琴从而实现科举梦想一事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个时期普通读书人想要获得推荐,实现金榜题名的梦想是很难得,并非仅仅有了才华就能得到推荐。在这种制度下,很多读书人都不能平等的参加科举考试,也就导致了不少人才的埋没,如杜甫感慨“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但即便如此,他也得不到有效的推荐,导致了杜甫科举的失败。

从宋代开始,科举考试终于允许了读书人自由报考,而不需要达官贵人的推荐。但即便如此,并非所有报考的人都能到京城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因为按照科举制度的规定,正式的科举考试指乡试,会试,殿试,而在此之前每个考生都需参加童试,即官学的入学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这三个阶段。但由于县试和府试的考场环境条件参差不齐,加之考场纪律的松弛程度不一,不同地区的录取名额有所差异,导致这时的科举公正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实际上,尽管县试、府试的制度并不完善,但从整体上不会影响科举制度的公正性,因为大部分有真才实学的人还是能通过这些考试的。

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为八股文。即便在如今,我们只要一提到科举,就总会自然而然的想到八股,因为八股在历史上本身就充满争议性,也暴露了不少弊端。接下来,就让我来探讨分析八股文的功与过。

四.论明清八股的功用与弊端

八股文真正形成于明代,后发展为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最主要文体。历史上,八股文一直被人们所诟病,那八股文是否又真如人们所想的那样一文不值呢?八股文又怎能在明清时期一直被沿用500多年呢?

单纯从文学或语言学的角度而言,八股文是具有较高价值的。周作人⑩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对八股文有很高的评价:“八股文是中国历史上承先启后的一大关键。八股文不但是集合古今骈散的菁华,凡是从汉字的特别性质演变出的一切微妙的游艺,都包括在内,所以我们说它是中国文学的结晶。”

而从政治功用而言,八股文极好的契合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明清八股文命题范围和作答都有明确的要求,不允许考生自由发挥,这就要求了考生必须精通和恪守程朱理学家所信奉的孔孟之道。因此,八股文可用于统一人们的思想,有利于强化封建集权统治。除此之外,八股文固定的格式,不仅能提高阅卷者的效率,而且有利于考官公正、客观地阅卷,符合科举考试追求公正性的需求。

尽管八股文有如此功用,但从明朝后期开始,人们对八股文的批评就愈加频繁与严厉。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八股文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内容上于形式上。内容上,八股文要求答题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等程朱理学的观点为依据,且需模仿古人语气“代圣人而言”考生不能阐述自己的观点⑾,这就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而且,八股取士在选拔少量文官的同时,却诱使成千上万的读书人专研这种应试文体,耗费了无数读书人的时间与精力。形式上,八股文的题目要求只能选取“四书”“五经”中的一句话或几句话,而为了避免命题的重复,考官们往往会耗费心思命出“截搭题”“割裂题”,加大了考生破题的难度,使得八股文更像一种文字游戏,很难达到考察读书人真实水平的目的。

五.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不仅对国内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与推动作用。朝鲜、越南等国模仿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也都在自己国内长期实行科举制度选拔文官。不仅如此,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西方的文官制度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威尔·杜兰⑿在《世界文明史》中如此写道:“人类所发展出的选择公仆的方法中最奇特、最令人赞赏的方法就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后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可与四大文明相媲美。然而,西方文官制度并非完全照搬中国的科举制度,而是吸取了科举制度的精华,即考试的公平竞争和择优选择的方法。但它并没有像中国科举制度一样用死板的古典知识去考察读书人。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确是一大创举,对于这样的创举,我们应当公正客观地去评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如孙中山在《五权宪法》中所说:“现在欧美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老的制度。”

注:①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

②据《千年科举》引子记载。

③据《集异记》以及《千年科举》第一章记载。

④据《独异志》记载,后《唐诗纪事》也转引了改则故事。

⑤《幽闲鼓吹》以及《白居易集》都有白居易行卷的相关记载。

⑥《千年科举》第一章中杜甫行卷的相关描述。

⑦⑧于《千年科举》中均有记载

⑨这段时期内的各种制度于《千年科举》第一章中均有记载。

⑩周作人,现代著名文学家。

⑾摘自《千年科举》第六章。

⑿威尔·杜兰,美国著名学者。

第二篇:有感于忽然想到----关于爱国和东方文明.doc

对于作者 忽然想到的东西我不敢妄加评论,但我也要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 我想问一问作者 中国文化 难道就是些你所谓的封建东东吗?难道祖国的文明在你眼中就是如此的不堪吗?如果是那样 我们中国人干嘛还要活在世界上----------有点偏激,其次 作者不要只看到西方的文明 他们一样有甚至比封建社会 更令人不堪东西

但我要说的是 世界是文明和阳光的 我们不可偏听偏信发展是有先后的历史不是均衡的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文明嘛我们应该学习并赶超弥补自己先天的不足,但更重要的是 我们要发扬自己文化中的 精华什么是精华 就是至今仍被西方所学习也就是被世界文明所公认的东西建议您在读圣经的同时 也读一些中国的经典 比如《老子》 《庄子》这样 也许您对这个世界 更确切地说 是 我国 有更明晰的认识

谢谢垂听。

第三篇:东方小学创建文明厕所工作总结

东方小学创建“文明厕所”工作总结

为认真落实教育局对学校的创文要求,进一步优化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推动安全、文明、卫生、和谐新校园建设,学校根据广市教体函[2017]92号文件精神,并结合实际开展了一系列的“文明厕所”创建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学校领导与时俱进,按照教育局要求,切实加强对“文明厕所”创建工作的领导, 及时成立了以校长XXX为组长,副校长XXX、总务主任XX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和班主任为成员的创建领导班子。学校以改善育人环境为手段,以强化师生“创文”意识为工作重点,积极做到“科学管理、全员参与”,努力完成“文明厕所”创建工作为目标,并积极完善各项制度,做到创建职责分明。领导班子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动和激励广大师生全员参与“文明厕所”创建工作。

二、拟订方案,健全机制。

1、以广市教体函[2017]92号文件精神为依据,结合学校现状,拟订详实的计划和方案,为创建工作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2、坚持一把手领导下的各部门工作负责制,添补与修订卫生制度,明确工作任务和责任人,层层抓落实。

3、加强“文明厕所”创建工作引导。利用多种途径,宣讲卫生健康的基本知识,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师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4、保障“创建”经费。以资金为后盾,确保“文明厕所”硬件、软件建设开支。

三、强化教育,重点整治。

“文明厕所”创建工作是一项事关师生身体健康、事关社会稳定的重大工作,是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利用多种形式、手段,加强师生文明、卫生教育,并对特殊场所进行重点监管与整治。

1、宣传教育

A、认真开展“文明厕所”创建工作,开展“文明如厕,从我做起”系列主题活动。充分利用健康教育课、专题讲座、主题班会、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

B、积极开展文明厕所宣传活动,宣传厕所文明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在校内张贴、悬挂醒目的标识和温馨提示语等,倡导文明如厕行为;号召教师和学生“文明如厕,从我做起”,提升全校师生文明素养;使学生知晓率与参与率均达到95%以上。

C、广泛动员,从学生中招募厕所文明宣传志愿者,每节课下课时,在厕所边值日,监督、引导做好各项宣传工作。

2、环卫整治

A、在卫生管理上,制订了“厕所革命”行动方案和《文明入厕公约》;定期清理学校厕所卫生,做到“三清”,即墙面、地面、便池“清洁”,厕所内空气“清新”,学生如厕行为“清雅”。

B、开展“文明班级”流动红旗评比活动,倡导校园文明行为。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明入厕养成教育,真正做到“文明入厕不喧哗,行为规范杜陋习”,进而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养成举止文明、待人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

C、坚持班级卫生区每日两扫,周五进行卫生大扫除,并进行联合检查,及时公布评比结果

3、改善设施设备 A、在硬件设施上,学校投入经费,对学校厕所进行了改扩建,所有教学楼每层都设有厕所,所有厕所都按照标准设置了充足的蹲位、便池、洗手盆和水龙头。B、搞好消毒工作。学校安排专人喷洒灭蚊、灭蝇等药水,对校园(含厕所)定时消毒灭菌。

C、建立水的循环使用制度。将洗手池下水管与厕所大便池冲水相连。学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投入资金打水井、自建楼顶蓄水池,将天然雨水进行循环使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用水支出。学校还购买了自动冲水箱进行改造,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实现了自动冲水,使学校的厕所卫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改进。

四、下一步打算

在以后的工作中,一方面进一步加大文明入厕宣传和监管力度,积极引导教师和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自觉抵制不良入厕行为,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厕所文化。一方面争取资金支持,进一步改善厕所的硬件设施。总之,在“文明厕所”创建工作中,学校积极探索,努力进取,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学校今后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发扬团结奋进,以及求真务实的精神,使学校各项工作"更上一层楼。

第四篇:文明的交锋读书笔记

《文明的交锋》读后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我选择的书目是《文明的交锋》,本书的作者乔治·林奇是来自英国的战地记者,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从踏上中国上海写起,直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记下了随军进京的所见所闻,集成了此书。

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一点是:他并不是被派来中国的,而是自愿来的,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来到中国记录这场战争呢?

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西方列强用了两个根据来说明这次战争的正义性。其一是国际法:国际法保护外交使团和使领馆,也保护侨居他国的外国公民的人身与财产安全。中国侵犯了使馆,毁坏了财产,还杀了外国人,应当受到制裁并进行赔偿。这一条是好理解的,换做是我们,虽然不至于发动战争,但也免不了要进行谴责和抗议。其二是:西洋国家作为先进文明的代表有义务和责任去晓谕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程度不够的居民并设法改进他们的野蛮状态。这一条在当时的中国显然是荒谬的,但在当时的西方世界却颇受赞同。于是基于“正义性”,这场战争打响了。但当作者和其他一些西方人了解到他们的外交官、士兵、传教士和平民在这场号称“正义”的战争中的野蛮表现时,产生了疑问:中国政府要遵守有关战时行为与平时行为的标准法则,联合干涉中国的列强就不应当遵守吗?就西方军队及其他一些人的野蛮表现来看,西方文明真的比东方文明先进吗?于是他决定亲自来中国寻找事情的真相。就这点来看,作者并没有民族的偏见,相反,他在努力从客观、平等的角度评价事件,这对

一个记者而非学者来说是难得可贵的。

本书中有几个方面让我感触深刻:

作者在本书的开始对自己的一生作了评价。少年时代对艺术品莫名的崇拜,跟乡亲们一同嘲笑一位德国人(猜测是瓦格纳)的音乐粗野低俗,后来发现除了嘲笑自己当年的可笑,已经无法再笑了;后来在古巴经历了美西战争,身边的人议论着敌人的种种恶行,屠杀伤兵、凌辱死尸,但他亲自查看了伤员与尸体,发现一切只是谣传;在布尔战争中,在成为俘虏一段时间内,他更加了解到万事都有两面,只有兼听则明,“经验似一道拱门,让光亮照彻未知的世界”。我想这也是他选择来到中国的原因吧。两个民族相隔甚远,清朝又是实行闭关锁国,知之甚少,文明也截然不同。作为一个西方人,自然会以西方的文明尺度来衡量我们中国。他不想被蒙蔽于一面之词。如此看来,西方人在近代史上对我们做的一些事也不是那么难以忍受了。大清朝把清朝以外视为蛮荒之地,把以外的人叫做蛮夷,而西方认为我们处于野蛮状态,需要先进的文明来改进。大家都是一旦发现非我族类,马上就给他们贴上野蛮愚昧的标签,只是对待难以理解的事物解决方式有不同,西方人显然更具有侵略性。我想当我们审视历史的时候,也要抛弃我们作为中国人的偏见,当然有些事情,无论从何种角度看都是错误的。

书中有作者对所看到的战争中的中国的描述,也让我印象深刻。“只是昏睡在英格兰的梦想中假如真的浮现出一幅幅真相影像,那将是什么样的梦魇呀!联军所经之处,一座座村庄化为一炬,一船船无助的苦

力死于河口,一群群父女为免受侮辱而投河自尽!西方残忍的十字军一路重复着暴君尼禄在古罗马所施过的暴行,像利刃直插北京的心脏,在皇宫汉白玉地面上践踏出一双双军靴的掌印!雄伟的城墙和碉楼弹痕累累,但屹立如故——恰如中华帝国,虽然低头,但并未崩溃——城头浮现出那位举世无双的奇女身影:中国的皇太后,叶赫那拉氏。”在对战争的描述中,我最喜欢的便是这一段。作者将真实的场景与内心的感受相结合,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在西方残忍侵略下的中国。他不但没有美化西方军队,而且饱含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同时坚信中国不会崩溃,正如他在本书开始说到的一样“这些难以理解的事物有时候会顽强的抵抗、坚决的存在,直到最终被理解,就如那个德国人和他的音乐。”从这段文字中,我认为他对慈禧太后是崇敬的,至少是尊敬的,而不是译者所言“他对清廷,尤其是对慈禧太后的评语,充满误解”。

书中的“翰林院之毁”同样让我印象深刻。翰林院紧挨英国公使馆。在风朝着公使馆吹的那一天,中国人放火烧了整个翰林院。但翰林院着火后不久风向就变了,朝另一个方向吹去,再加上当时英国人的努力,使得火势并未向公使馆蔓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先人的抵抗外敌的决心感到自豪,为把外国侵略者驱逐出境,先人们愿意付出这所独一无二的翰林院作为代价;但同样也有一种可悲的感觉,翰林院中藏有中国近五千年积累下来的珍贵的书籍资料,它承载了我们的文化,连我们中国人自己都可以将翰林院烧毁,将民族的文化放弃,又该站在何种立场指责外国人洗劫了紫禁城,火烧了圆明园呢?我想只有我们国人更加珍重我们民族的文化,才能要求其他民族的人尊重我们的文化。

当然,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西方列强的确作为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他们轻视我们的国家、人民和我们引以为豪的文化。书中关于“强盗拍卖赃物”的描述让我感到愤慨。两匹上好的绸缎四元便成交,原本价值100英镑的衣服以20元成交··比起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那些新奇的东西往往出价更高。人们在谈笑中竞拍,更准确的说是公然的系统化的掠夺,每件物品都已极低的价格起价,最后以极低的价格成交。面对外国人如此的蔑视,我想不仅是中国人,任何重视文化的人都会感到愤怒。作者在描述这部分时也表达了他的愤怒,“无耻地”、“这场远征中国事件是皮耶罗时代之后最大的抢劫之旅”·当然,他对英国军队的行为几笔带过,甚至在某些方面赞美了英军,这的确是不太公正、客观的。但俗话说“弱国无外交”,作为弱者,即使再不公平,我们也没有发言的立场,更不要说改变局势。只有我们我们国家自己强大起来,才有言语权与行动权。

书中还有对义和团的描写,使我在教科书之外了解到了更加具体生动的历史。在一位中国文人川生的记述中我看到了义和团的另一面。“他们经过时碰到两个怀抱婴儿的女教徒,就在他们要对这两个教徒进行行凶时,我的悲哀让我无法承受眼看着她们死去··我在主街上看到几具尸体,听说是被义和团杀死的。”“义和团在放火烧门外大栅栏的药铺··他们说火只会烧到他们想烧的房子,不会危及其余··但是另外两三家也开始着火了,义和团在黄纸上写下符咒,声称他们把符咒贴在哪

里,哪里的火就会灭掉··几分钟后,火势蔓延开来··一个男人试图用污水灭火,这下义和团有了借口。他们说污水触怒了火神爷,因此大伙才会殃及无辜店铺。“最近义和团获得了随心所欲杀人的能力,在路上”

看到任何他们厌恶的男人、女人或者孩子他们会就地杀掉。”

第五篇:《疯癫与文明》读书笔记

《疯癫与文明》作为米歇尔·福柯的成名之作,在学界也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读罢该书,我也获益匪浅,在此略微论述一二心得。

关于疯癫的论述,古往今来不在少数。帕斯卡预言:“人类必然会疯癫到这种地步,即不疯癫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陀思妥耶夫斯基呼吁: “人们不能用禁闭自己的邻人来确认自己神智健全。”而福柯则直截了当地说道:“疯癫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癫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癫的历史。”与福柯同时代的思想家巴尔特评价:“它把‘自然’的一个片断交还给历史,改造了疯癫,即把我们当作医学现象的东西变成一种文明现象。……实际上,福柯从未界定疯癫;疯癫并不是认识对象,其历史需要重新揭示;可以说,它不过是这种认识本身;疯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随时间而变的异己感;福柯从未把疯癫当作一种功能实现,在他看来,它纯粹是理性与非理﹑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相结合所产生的效应。”并且这一“疯癫”话语只有且仅是在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下所产生的“名词”。虽然明代才子唐寅的《桃花庵诗》中“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也有“疯癫”一词,不过这种“疯癫”不是人类理性时代的精神术语,只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怀才不遇的隐逸文人的自我嘲解安慰而已。

也许读者会疑问:为什么福柯会对“疯癫”现象如此感兴趣?这里便不得不提及福柯的童年经历了。复旦大学哲学教授张汝伦先生在其《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一书中曾经介绍到:“福柯虽然出生在富贵之家,但他的青少年时代却始终感到压抑威胁和恐怖。他父亲为了锻炼他的勇气,把他带到医院手术室看截肢手术,血腥的场面给一个孩子的惊骇是不言而喻的。他家乡当地有一富人的女儿因未婚先孕,孩子出生后被溺死,她本人被宣布精神失常,先后被送进医院和修道院,最后被关在一间黑屋子里。这些可怕的事情对福柯的一生的思想都有潜在的影响,他一生的思想和行动都是要反抗这种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压迫和恐怖。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病和心理学》和他的博士论文《疯癫史》就是这方面最初的努力。”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我们不难知道福柯之所以关注“疯癫”的缘由了。

通过对人类历史文化的考察,福柯揭示出了:疯癫与文明的对立不是天然的,而是人为的;不是在蒙昧的远古,而是在理性的近代。在古世纪,麻风病曾被视为对社会的最大威胁。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麻风病被逐步控制,疯癫代替了原来麻风病的角色。但最初人们对疯癫的态度还是暧昧的,疯癫既是威胁,但也是达到某些真理的通道。“疯癫在人世中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符号,它是现实和幻想之间的标志错位,使最大的悲剧性威胁仅成记忆。……它是理性的流动。”但是到了古典时代,疯癫变成了一种需要用禁闭所来对付的完全的破坏力量和威胁,“文艺复兴使疯癫得以自由地呼喊,但训化了其暴烈性质。古典时代旋即用一种特殊的强制行动使疯癫归于沉寂。” 到了18世纪末,人们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对禁闭提出了批判,但批判没有解除禁闭,而是用新的疯人院的形式将禁闭进一步制度化。在疯人院里,医生借用科学的面具使自己成为最重要的角色,他对病人具有家长加法官绝对的权威。疯人院不但没有解放病人,反而使他们永远处于一种屈辱的地位。并且随着作为一种医疗机构的疯人院的出现,非理性的存在也不再表现出来,它们只能在现代艺术中出现。“从此,通过疯癫的中介,在艺术作品的范围内,世界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成为有罪者。现在它受到艺术作品的控制,被迫按照艺术作品的语言来规范自己,在艺术作品的压力下承担起认罪和补救的工作,承担起从非理性恢复理性再把非理性交给理性的任务。”

在《疯癫与文明》一书中,福柯运用知识考古学﹑谱系学方法深入分析了人类历史中理性和疯癫的形成过程,指出理性和疯癫并不是外在于个人客观的东西,而是一种反身性的社会现实,他们总是依赖于特定的社会情境而不断地建构。相应地,人类社会的文明史也是在理性与非理性的批判过程中建构而成的。然而福柯也指出“这种结构既非一种戏剧,也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个使历史陷入既得以成立又受谴责的悲剧范畴的地方。”这也就体现了作者深沉的人文关怀。

也许,在福柯的研究中还存在着诸多尚待商榷之处,但他开阔了我们对西方文化的独特认识,向我们提出了人类文明时代的疯癫历史这个话题,使得我们在理解事物的属性方面也有不少启迪作用。总而言之,这至少也能从侧面表明《疯癫与文明》不失为一本“智慧之书”。

下载《东方文明》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东方文明》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欧洲文明十五讲读书笔记(分享)

    书名:《欧洲文明史十五讲》 背景:去年在北大读历史期间,偶然读到陈乐民先生的《欧洲文明十五讲》(北大出版社的“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的书)。陈乐民先生是原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读书笔记

    《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读书笔记 文/郭甲 沧海已变数千年。人类前进的脚步,永远经受着种种形式的历史质询。问题太多,答案太少。我们的文明史意识苍白得惊人,我们的文明史研究......

    《文明少年·美丽地球》读书笔记

    美丽是什么?是长相,还是财富?看了《文明少年·美丽地球》这本书后,就会找到答案。书中有很多“美丽”的人,如最美工人郭明义、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医生周月华......

    《文明少年美丽地球》读书笔记

    《文明少年美丽地球》告诉我们:地球是美丽的,“一树一花一世界”便可以知道,不过是小小的植物的一部分,亦可以拥有地球的淋漓尽致的美。地球是微小的:从太阳的角度来看,地球不过是......

    欧洲文明十五讲读书笔记(分享)

    书名:《欧洲文明史十五讲》 背景:去年在北大读历史期间,偶然读到陈乐民先生的《欧洲文明十五讲》(北大出版社的“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的书)。陈乐民先生是原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

    东方 观后感

    2011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今年是我们建国90周年,《东方》选择了在这个时候播出,真的很有意义。 当《东方》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没多久,在网上已经有了很多评价,都说这部电视剧很不......

    《东方企业文化》

    国家一级经济类优秀期刊《东 方 企 业 文 化》 杂 志 社 一、杂志简介 《东方企业文化》杂志是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管的国家级优秀期刊,中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国纺......

    东方情怀

    东方情怀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又是一年的花开花落,又是一年的物是人非,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聚散本就是人生不变的规律。都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间各奔东西。匆匆告别校园,我们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