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明十五讲读书笔记(分享)

时间:2019-05-13 18:3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欧洲文明十五讲读书笔记(分享)》,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欧洲文明十五讲读书笔记(分享)》。

第一篇:欧洲文明十五讲读书笔记(分享)

书名:《欧洲文明史十五讲》

背景:去年在北大读历史期间,偶然读到陈乐民先生的《欧洲文明十五讲》(北大出版社的“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的书)。陈乐民先生是原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长,毕生观察和研究欧洲(夫人是美国所前所长资中筠,美国研究的权威,最近出版系列文集)。本书看似是为北大国际关系学院三年级的学生讲的欧洲文明史概论(近来我原本是不愿读概论类的书的),但读罢方知,先生对欧洲史博大精深的研究都通过这小小的概论体现出来,读来有种酣畅淋漓、意犹未尽的感觉。对我而言,至少有三个好处可以强调:

1.系统地了解欧洲史的“大脉络”和环环相扣的演进,每一讲不是关注具体的历史细节和事件,而是透过历史事件看到背后的“文明的进程”,思想颇为深刻且将其背后复杂的历史关系演绎的非常透彻;

2.“十五讲”中将欧洲史方面的经典书籍都做了推荐或介绍,如果想系统了解欧洲的历史或文明

史,可以将“十五讲”作为一个导读并进一步深入钻研;

3.十五讲本身是一个书系,已经出了差不多50种书目,每个领域都是大家驾轻就熟将所研究的领域的课程用十五讲的方式概要向读者介绍,有兴趣了解其它学科的知识可以按图索骥。思考:对于欧洲史,陈先生指出,他终生研究的一个问题,“欧洲何以为欧洲,中国何以为中国”。他提到,贺麟教授(贺麟,四川省金堂县人,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黑格尔研究专家、教育家、翻译家。早在20世纪40年代,贺麟就建立了“新心学”思想体系,成为中国现代新儒家思潮中声名卓著的重镇)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提出“应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中国的历史和学问,应该全面系统地研究西方的学问”。还有一位老先生说到“如果不读中国的历史,你就不知道中国为何伟大;你如果不读世界历史,你就不知道为什么中国近代落后”。

我在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我们的国家发展要选择哪条道路,用什么样的理论体系、价值观体系作为指导?我们个人就像应该选择哪个理论体系、哪个价值观体系去作为我们个人的信仰和精神依托?在中西马、儒释道之间我们要如何去权衡取舍?是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普世价值(科学、民主、平等、自由的精神/资本、市场经济、宪政法治)?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儒家是“游魂”吗?儒家能焕发新的生命力吗?道家和佛法的现代意义?„一系列问题等着我们去思考、研究和讨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想,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再学习,思考、再思考才能深化自己对文明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前提是先要沉下心来做些基本功,即中、西方面的历史、哲学和文明的系统了解。

在北大历史班对中国历史做了一个导读,今年开始在北大哲学系对国学做一年的研究,之后计划在北大乾元西学再学一年,对各方面的知识有个系统的了解和补课,然后再谈我们的选择、甚至是这个国家的选择吧。

原文摘录:

(第一讲-希腊)顾准对古希腊文明的总结:希腊古代学术文化,首先兴起于小亚细亚,那里是史诗、抒情史、自然哲学、自然科学的故乡,现在(雅典时期),雅典成为希腊世界的中心,它的建筑活动吸引了一大批建筑家、雕刻家来到了雅典,在它的内部,兴起了渊源于诗又超过了诗的戏剧。它的民主生活又使得议事会、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成为说话的艺术即雄辩术的广阔用武之地。雄辩术可以使得一个普通公民成为民众的领袖,这是讲它的民主生活。在这种情况下,雅典总的学术文化十分活跃,雅典公民在政治生活中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希腊世界各地的知识分子也群趋雅典,在伯利克里接近的人中有米利都自然哲学学派的哲学家、与偶雕刻家也有历史学家,都来自外邦。著名的诡辩学家都到过雅典,为富豪子弟当教师。在伯利克里的下一代,就在战乱频繁的伯罗奔尼撒内战时期,雅典的苏格拉底兴起为一代哲学宗师,此后希腊哲学的四大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斯多葛都起于雅典,学派的中心也一直在雅典,直到罗马时代。

(第二讲-罗马)自从皇帝们当政的时候起,历史就要更加难写了,因为一切都变成秘密了;行省的一些公文信件都送到皇帝的办公厅,人们能够知道的只有暴君们的愚蠢和大胆所不愿隐藏的东西或者是历史学家们所能够猜到的东西而已。“,没有比在法律的接口下和装出公正的姿态时所做的事情更加残酷的暴政了,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说不幸的人们正视在他们得救的跳板上被溺死的”

(第三讲-罗马到封建时期)基督教文明史从东方来的,从耶路撒冷来的,但是逐渐地受到阿拉伯人的排斥和压迫,基督教徒越来越往西集中,所以它虽然生在东方,但扎根在西方,成长在中世纪,中世纪的西方。“西方的文明礼貌从哪里来的?中世纪来的(《文明的进程》)”

(第四讲-中世纪)中世纪或者叫做欧洲的封建时代,对欧洲历史有一个大的贡献,这个贡献就是促使欧洲在近代时期成为民族国家的欧洲。(有国家形态的民族才叫Nation)。民族国家的意思就是大体上一种统一的语言、一种基本的文化、一种大体上统一的领土。然后一个国家的主权(民族国家-市民社会-工商业)。“基督教的神学和哲学史混在一起的,到了近代,哲学才从神学里面发展出来”。

(第五讲-文艺复兴,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影响:1)人生态度:人与神剥离,以人为本;2)社会活跃-市民社会和中产阶级;3)思想文化批判意识加强;4)教育学院制度;5)科学思维。中世纪的精神是人们的眼睛总是想着彼岸、天国、地狱,理性是由上帝掌握的,文艺复兴后,想着此岸、现世,理性从神性回归到人性中,信仰不再是唯一的人生态度。

(第六讲-宗教改革,14-17世纪上半叶,科学思维、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所产生的影响基本是在知识分子当中,知识分子在西方是一个社会的酵母。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知识分子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就没有了脊梁。”

“宗教宽容问题实际上也是西方人文主义、理性主义发展过程中俄曲折。为什么我们在欧洲包括美国,谈起自由主义或者理性主义来的时候,没有什么太难理解的。而在我们国家,为了一个自由主义,可以有那么多的争论。我想原因之一,是我们的历史经历没有这些曲折。我们的历史非常简单,就是朝代更替。19世纪以前全部是朝代更替。而西方这方面的俄曲折,给西方人一个教训,有希腊式的理性传统,求知式的传统,再加上这些曲折,西方就成熟起来”

(第七讲-启蒙,17-18世纪)康德说,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给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的自由。

培根(新工具)有三句话:1)读书使一个人丰富;2)讨论可以使一个人成熟;3)写作使一个人精确。

英国的经验主义加上法国的理性主义汇成了18世纪启蒙时期的全盛时代,最终形成德国的古典哲学。

(第八讲-英法革命):凡是我们做事,都得有两个过程,一个叫做“build up”就是把事情做起来;另一个叫做 “break through”,就是打破原来的格局,不断去撞击那层天花板,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主权在民的普遍意志:英国12世纪 大宪章-洛克的思想-权利法案-宗教宽容-美国的独立宣言-法国的人权宣言-联合国的人权宣言”

(第九讲-欧洲文明的辐射,16-19世纪欧洲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三个转变:1)君主制到民主制;2)农业国家、文明到工业国家、文明;3)思维模式的变化。

(第十二讲欧洲文明与世界历史)

 黑格尔《历史哲学》“世界历史归根到底是精神的而非现世的”,现世多要受人的主观意图和

不由自主的客观形势的控制和左右,而精神则是恒久有效的,精神便成了人类的理念或理想,如理性、自由、正义等。

 陈先生思考的“两条线”,一是了解欧洲,通其三史:1)欧洲通史;2)欧洲思想史、社会

史、哲学史。科学史;3)艺文史。二是了解中国何以为中国,中国的传统文化广大而精微,刻着悠久历史的沧桑痕迹,它深邃、幽远的哲理,独特的美学价值以及某些可以抽象继承的道德操行都是可贵的精神财富,但是在涉及现代化以及人类社会发展前途的问题时,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它所形成的“道德”无论如何却是无能为力的,中国没有也不可能从自己的土壤中生发出近代文明。

 欧洲精神或西方文明,在实质上点出了“世界历史的走向”,五四时期提出的“德赛二先生”

说到极处是对欧洲精神的高度提炼。

 “17实际的作用是启蒙的启蒙时期,是方法论的革新时期。英国的实证哲学、法国的理性哲

学、德国的古典哲学形成欧洲近代的思维体系”

 “这个精神世界,照我看,就是从两希文明发端,经过罗马-基督教文明,至英国的实证经

验、而后衍变为“英美传统”的自由和民主精神。在欧洲大陆,古典的文化传统加上英国的经验,经过启蒙的法国汇成了自由、平等、博爱、共和等近代的民主思想”。“总之,自由精神和民主精神在19世纪已经在理论上日渐羽翼丰满,概括地说可以叫做“自由主义”。

 自由主义的基本点:1)自由与人:自由主义是以个人主义(不是自私主义)为基础和前提的;2)自由与法律:法律部仅仅是对违法者的惩罚,尤其是对人的权利的保护(康德:法律限制我们的自由只是为了使得我们的自由可以和他人的自由及全体的公共利益相一致;这种自由随带着这种权利,那就是把我们自由还不能处理的各种思想和疑惑公开付诸讨论而且这样做时不会被人污蔑为捣乱的有危害性的公民,这是人类理性原有的权利之一,而人类理性除了从在其中都有发言权的那种普遍人类理性之外,并不承认其它裁判者,而且既然我们的状态多能有的改善要得自这种来源,所以这样的权利是神圣的而且必不可剥夺的,他把自由、道德、幸福串在一起了,视为纯粹理性的“”最高目标);3)自由与平等:自由和平等终其极是一致的;4)自由与民主:以自由为精神,以民主为制度。

(第十三讲欧洲文明与中国文化的自主性)

 “中国的历史同西方的历史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中国不变,西方总在变,西方一个世纪一个

世纪地在变,中国史一个朝代一个朝代地循环”

 “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不同,文化传统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政治的或者道德性的‘道统’,即政治文化。“中国史从上到下的‘专制主义’,从下到上的‘臣民主义’”。

 三本书了解近代中国知识分子:1)围城 20世纪20-30年代;2)洗澡 50年代;3)干校六记

文革

 我们的新文化是什么样子?属于中国自己的新文化应该是既有科学又有民主,同时保存了传统

文化中的好东西,什么是传统文化的好东西?中国的哲学、中国的美学、中国的伦理中可以抽象继承的那部分,应该是一种融合,而不是一种拼凑。

陈先生提到的书:

陈衡哲.《西洋史》(经典推荐)

《西方的遗产》

黑格尔.《历史哲学》(比较难,至少读导读概论)

德尼菲.《欧洲史》

雷海宗.《西洋文化史纲要》

《荷马史诗》(远古时代各部落和邦国的战争)

希罗多德.《历史》(两河流域、埃及公元前6世纪以前的远古时期,波斯文化通过两河流域、通过埃及流入希腊,希腊文明的源头)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里面有一段著名的伯利克里讲演词,是欧洲古代精神的精彩诠释)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史笔记》

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

但丁.《神曲》

马基雅维里.《佛罗伦萨史》、《君主论》(国际关系首先是利益问题,首先不是道德问题)薄伽丘.《十日谈》

伊拉斯谟.《愚人颂》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

茨威格.《一个古老的梦:伊拉斯谟传》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恩格斯.《论日尔曼人的古代历史》和《法兰克时代》(收录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书目待续,3月26日记)

狄德罗.《达朗贝的梦》,载《狄德罗哲学选集》

伏尔泰.《哲学通信》(《英格兰通信》)

伏尔泰.《论宽容》、《路易十四时代》、《风俗论》

培根.《新工具》

康德.《答复一个问题:“什么叫启蒙?”》,载《理性历史批判文集》,何兆武译 约翰·密尔.《论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托马斯潘恩.《论人权》

洛克.《论政府》

雨果.《九三年》

福泽渝吉.《文明论概略》

托克维尔.《在美国的民主》(经典推荐)

弗雷德里希.赫尔 《欧洲思想史》

第二篇:欧洲文明十五讲读书笔记(分享)

书名:《欧洲文明史十五讲》

背景:去年在北大读历史期间,偶然读到陈乐民先生的《欧洲文明十五讲》(北大出版社的“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的书)。陈乐民先生是原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长,毕生观察和研究欧洲(夫人是美国所前所长资中筠,美国研究的权威,最近出版系列文集)。本书看似是为北大国际关系学院三年级的学生讲的欧洲文明史概论(近来我原本是不愿读概论类的书的),但读罢方知,先生对欧洲史博大精深的研究都通过这小小的概论体现出来,读来有种酣畅淋漓、意犹未尽的感觉。对我而言,至少有三个好处可以强调:

1.系统地了解欧洲史的“大脉络”和环环相扣的演进,每一讲不是关注具体的历史细节和事件,而是透过历史事件看到背后的“文明的进程”,思想颇为深刻且将其背后复杂的历史关系演绎的非常透彻;

2.“十五讲”中将欧洲史方面的经典书籍都做了推荐或介绍,如果想系统了解欧洲的历史或文明史,可以将“十五讲”作为一个导读并进一步深入钻研;

3.十五讲本身是一个书系,已经出了差不多50种书目,每个领域都是大家驾轻就熟将所研究的领域的课程用十五讲的方式概要向读者介绍,有兴趣了解其它学科的知识可以按图索骥。

思考:对于欧洲史,陈先生指出,他终生研究的一个问题,“欧洲何以为欧洲,中国何以为中国”。他提到,贺麟教授(贺麟,四川省金堂县人,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黑格尔研究专家、教育家、翻译家。早在20世纪40年代,贺麟就建立了“新心学”思想体系,成为中国现代新儒家思潮中声名卓著的重镇)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提出“应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中国的历史和学问,应该全面系统地研究西方的学问”。还有一位老先生说到“如果不读中国的历史,你就不知道中国为何伟大;你如果不读世界历史,你就不知道为什么中国近代落后”。

我在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我们的国家发展要选择哪条道路,用什么样的理论体系、价值观体系作为指导?我们个人就像应该选择哪个理论体系、哪个价值观体系去作为我们个人的信仰和精神依托?在中西马、儒释道之间我们要如何去权衡取舍?是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普世价值(科学、民主、平等、自由的精神/资本、市场经济、宪政法治)?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儒家是“游魂”吗?儒家能焕发新的生命力吗?道家和佛法的现代意义?„一系列问题等着我们去思考、研究和讨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想,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再学习,思考、再思考才能深化自己对文明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前提是先要沉下心来做些基本功,即中、西方面的历史、哲学和文明的系统了解。在北大历史班对中国历史做了一个导读,今年开始在北大哲学系对国学做一年的研究,之后计划在北大乾元西学再学一年,对各方面的知识有个系统的了解和补课,然后再谈我们的选择、甚至是这个国家的选择吧。

原文摘录:

(第一讲-希腊)顾准对古希腊文明的总结:希腊古代学术文化,首先兴起于小亚细亚,那里是史诗、抒情史、自然哲学、自然科学的故乡,现在(雅典时期),雅典成为希腊世界的中心,它的建筑活动吸引了一大批建筑家、雕刻家来到了雅典,在它的内部,兴起了渊源于诗又超过了诗的戏剧。它的民主生活又使得议事会、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成为说话的艺术即雄辩术的广阔用武之地。雄辩术可以使得一个普通公民成为民众的领袖,这是讲它的民主生活。在这种情况下,雅典总的学术文化十分活跃,雅典公民在政治生活中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希腊世界各地的知识分子也群趋雅典,在伯利克里接近的人中有米利都自然哲学学派的哲学家、与偶雕刻家也有历史学家,都来自外邦。著名的诡辩学家都到过雅典,为富豪子弟当教师。在伯利克里的下一代,就在战乱频繁的伯罗奔尼撒内战时期,雅典的苏格拉底兴起为一代哲学宗师,此后希腊哲学的四大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斯多葛都起于雅典,学派的中心也一直在雅典,直到罗马时代。

(第二讲-罗马)自从皇帝们当政的时候起,历史就要更加难写了,因为一切都变成秘密了;行省的一些公文信件都送到皇帝的办公厅,人们能够知道的只有暴君们的愚蠢和大胆所不愿隐藏的东西或者是历史学家们所能够猜到的东西而已。“,没有比在法律的接口下和装出公正的姿态时所做的事情更加残酷的暴政了,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说不幸的人们正视在他们得救的跳板上被溺死的”

(第三讲-罗马到封建时期)基督教文明史从东方来的,从耶路撒冷来的,但是逐渐地受到阿拉伯人的排斥和压迫,基督教徒越来越往西集中,所以它虽然生在东方,但扎根在西方,成长在中世纪,中世纪的西方。“西方的文明礼貌从哪里来的?中世纪来的(《文明的进程》)”

(第四讲-中世纪)中世纪或者叫做欧洲的封建时代,对欧洲历史有一个大的贡献,这个贡献就是促使欧洲在近代时期成为民族国家的欧洲。(有国家形态的民族才叫Nation)。民族国家的意思就是大体上一种统一的语言、一种基本的文化、一种大体上统一的领土。然后一个国家的主权(民族国家-市民社会-工商业)。“基督教的神学和哲学史混在一起的,到了近代,哲学才从神学里面发展出来”。

(第五讲-文艺复兴,14-16世纪)文艺复兴的影响:1)人生态度:人与神剥离,以人为本;2)社会活跃-市民社会和中产阶级;3)思想文化批判意识加强;4)教育学院制度;5)科学思维。中世纪的 精神是人们的眼睛总是想着彼岸、天国、地狱,理性是由上帝掌握的,文艺复兴后,想着此岸、现世,理性从神性回归到人性中,信仰不再是唯一的人生态度。

(第六讲-宗教改革,14-17世纪上半叶,科学思维、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所产生的影响基本是在知识分子当中,知识分子在西方是一个社会的酵母。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知识分子就不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就没有了脊梁。”

“宗教宽容问题实际上也是西方人文主义、理性主义发展过程中俄曲折。为什么我们在欧洲包括美国,谈起自由主义或者理性主义来的时候,没有什么太难理解的。而在我们国家,为了一个自由主义,可以有那么多的争论。我想原因之一,是我们的历史经历没有这些曲折。我们的历史非常简单,就是朝代更替。19世纪以前全部是朝代更替。而西方这方面的俄曲折,给西方人一个教训,有希腊式的理性传统,求知式的传统,再加上这些曲折,西方就成熟起来”

(第七讲-启蒙,17-18世纪)康德说,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给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的自由。

培根(新工具)有三句话:1)读书使一个人丰富;2)讨论可以使一个人成熟;3)写作使一个人精确。

英国的经验主义加上法国的理性主义汇成了18世纪启蒙时期的全盛时代,最终形成德国的古典哲学。

(第八讲-英法革命):凡是我们做事,都得有两个过程,一个叫做“build up”就是把事情做起来;另一个叫做 “break through”,就是打破原来的格局,不断去撞击那层天花板,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主权在民的普遍意志:英国12世纪 大宪章-洛克的思想-权利法案-宗教宽容-美国的独立宣言-法国的人权宣言-联合国的人权宣言”

(第九讲-欧洲文明的辐射,16-19世纪欧洲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三个转变:1)君主制到民主制;2)农业国家、文明到工业国家、文明;3)思维模式的变化。

(第十二讲 欧洲文明与世界历史)

 黑格尔《历史哲学》“世界历史归根到底是精神的而非现世的”,现世多要受人的主观意图和不由自主的客观形势的控制和左右,而精神则是恒久有效的,精神便成了人类的理念或理想,如理性、自由、正义等。 陈先生思考的“两条线”,一是了解欧洲,通其三史:1)欧洲通史;2)欧洲思想史、社会史、哲学史。科学史;3)艺文史。二是了解中国何以为中国,中国的传统文化广大而精微,刻着悠久历史的沧桑痕迹,它深邃、幽远的哲理,独特的美学价值以及某些可以抽象继承的道德操行都是可贵的精神财富,但是在涉及现代化以及人类社会发展前途的问题时,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它所形成的“道德”无论如何却是无能为力的,中国没有也不可能从自己的土壤中生发出近代文明。

 欧洲精神或西方文明,在实质上点出了“世界历史的走向”,五四时期提出的“德赛二先生”说到极处是对欧洲精神的高度提炼。

 “17实际的作用是启蒙的启蒙时期,是方法论的革新时期。英国的实证哲学、法国的理性哲学、德国的古典哲学形成欧洲近代的思维体系”

 “这个精神世界,照我看,就是从两希文明发端,经过罗马-基督教文明,至英国的实证经验、而后衍变为“英美传统”的自由和民主精神。在欧洲大陆,古典的文化传统加上英国的经验,经过启蒙的法国汇成了自由、平等、博爱、共和等近代的民主思想”。“总之,自由精神和民主精神在19世纪已经在理论上日渐羽翼丰满,概括地说可以叫做“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的基本点:1)自由与人:自由主义是以个人主义(不是自私主义)为基础和前提的;2)自由与法律:法律部仅仅是对违法者的惩罚,尤其是对人的权利的保护(康德:法律限制我们的自由只是为了使得我们的自由可以和他人的自由及全体的公共利益相一致;这种自由随带着这种权利,那就是把我们自由还不能处理的各种思想和疑惑公开付诸讨论而且这样做时不会被人污蔑为捣乱的有危害性的公民,这是人类理性原有的权利之一,而人类理性除了从在其中都有发言权的那种普遍人类理性之外,并不承认其它裁判者,而且既然我们的状态多能有的改善要得自这种来源,所以这样的权利是神圣的而且必不可剥夺的,他把自由、道德、幸福串在一起了,视为纯粹理性的“”最高目标);3)自由与平等:自由和平等终其极是一致的;4)自由与民主:以自由为精神,以民主为制度。

(第十三讲 欧洲文明与中国文化的自主性)

 “中国的历史同西方的历史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中国不变,西方总在变,西方一个世纪一个世纪地在变,中国史一个朝代一个朝代地循环”

 “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不同,文化传统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政治的或者道德性的‘道统’,即政治文化。“中国史从上到下的‘专制主义’,从下到上的‘臣民主义’”。 三本书了解近代中国知识分子:1)围城 20世纪20-30年代;2)洗澡 50年代;3)干校六记

文革

 我们的新文化是什么样子?属于中国自己的新文化应该是既有科学又有民主,同时保存了传统文化中的好东西,什么是传统文化的好东西?中国的哲学、中国的美学、中国的伦理中可以抽象继承的那部分,应该是一种融合,而不是一种拼凑。

陈先生提到的书:

陈衡哲.《西洋史》(经典推荐)《西方的遗产》

黑格尔.《历史哲学》(比较难,至少读导读概论)德尼菲.《欧洲史》 雷海宗.《西洋文化史纲要》

《荷马史诗》(远古时代各部落和邦国的战争)

希罗多德.《历史》(两河流域、埃及公元前6世纪以前的远古时期,波斯文化通过两河流域、通过埃及流入希腊,希腊文明的源头)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里面有一段著名的伯利克里讲演词,是欧洲古代精神的精彩诠释)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史笔记》

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 但丁.《神曲》

马基雅维里.《佛罗伦萨史》、《君主论》(国际关系首先是利益问题,首先不是道德问题)薄伽丘.《十日谈》 伊拉斯谟.《愚人颂》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 茨威格.《一个古老的梦:伊拉斯谟传》 茨威格.《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恩格斯.《论日尔曼人的古代历史》和《法兰克时代》(收录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书目待续,3月26日记)

狄德罗.《达朗贝的梦》,载《狄德罗哲学选集》 伏尔泰.《哲学通信》(《英格兰通信》)

伏尔泰.《论宽容》、《路易十四时代》、《风俗论》 培根.《新工具》

康德.《答复一个问题:“什么叫启蒙?”》,载《理性历史批判文集》,何兆武译 约翰·密尔.《论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托马斯潘恩.《论人权》 洛克.《论政府》 雨果.《九三年》 福泽渝吉.《文明论概略》

托克维尔.《在美国的民主》(经典推荐)弗雷德里希.赫尔 《欧洲思想史》

第三篇:美学十五讲读书笔记

摘要

本书对艺术之美本质的揭示始于对艺术作品本源的追问。总的来说,在朱光潜先生看来,审美直觉是境界的起点,并且贯穿在存在者真理显现过程始终,审美直觉既是创造亦是欣赏。审美直觉作为欣赏,是蕴涵有丰富的有机构成的整体经验的,直觉不是单纯的表象、想象、“灵感”,而是有理性参与的包含情趣、性格在内的综合的心理机制。审美直觉作为创造,在诗的境界中,它是表现与传达意象的统一活动。

关键词:审美、美感、表现意象、创造意象

美是真理的显现(《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很少有学术著作能给人一种馨香典雅的阅读记忆,《美学十五讲》就做到了。拿到这本湛蓝底色的图书,翻看渗透着美之操练的目录:美从何处寻,人物的品藻,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美乡的醉梦者,《奥德赛》和“退潮的沧海”,从西南联大的校歌谈起„„不觉中陶醉于书中洋溢着的纯净而深刻的美学气息。

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这是一个难解的斯芬克斯之谜。古希腊不区别创造艺术和手工技艺,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事物的低劣摹仿,而现实事物又是对理念的摹仿,艺术之美只是灵魂依附肉体之前在天上所见到的真美的影子。在近代,鲍姆嘉通将美定义为感性认识的完善,康德则认为审美判断是连接纯粹理性判断和实践理性判断的拱顶,于是,美又与真和善三分人类精神世界。当然,真正有价值的美学理论都应当要积极回应时代课题和关注当代人的精神文化困境,《美学十五讲》亦不例外。对此,书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美学观念,即艺术之美既不是对真的摹仿,也不是与真比肩而立的东西,而是存在者“真理”的显现。存在者“真理”在日常生活中是被遮蔽和隐匿的,而在艺术中却被敞亮和开启出来。本书对艺术之美本质的揭示始于对艺术作品本源的追问。在通常的理解中,作品源于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但是,反过来看,却是作品成就了艺术家的声誉,似乎艺术家又源于作品。从艺术家到作品,再从作品到艺术家,两者互为本源,彼此不可或缺,但其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完全包含另外。根据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定义为人的社会性,与此相应,美感的本质就是美感的社会性,美感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即对像是存在者。因此,艺术,或者说艺术之美,是存在者“真理”的显现。存在者真理究竟是如何显现的?表现意象,主要凭借理智、情感、灵感于一体的创造的想象,理智的基本功能在于存在者的选择与综合;情感的主要功能在于驱动想象去选择与创造意象,发现真理。灵感属于潜意识,是一种缺乏理智支配而受情感和外界环境指使的自由联想,它的基本作用在于蕴蓄、酝酿、涌现真理,它“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美借助理智、情感、灵感以营构一个完整的真理。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由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觉悟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去。艺术的活动是“无怕为而为”的。艺术作品开启一个领域,作品在这种开启中成其本质,并且仅在这种开启中成其本质,作品之为作品,惟属于作品所开启出来的领域,因此,作品无疑是自立的。尽管如此,作品一词本身已经暗示了作品是一种制成品,作品对于“此在”来说具有切近而显明的物因素,作品的这种现实性是无法回避的。作品是一种制成品,显然只有根据制造过程才能得到把握,这个制造过程就是艺术家的活动。作品有一个本质之源,那就是艺术,同时,作品无可置疑地具有物因素,是艺术家的创作活动的结果,不深入领会艺术家的活动,纯粹根据作品本身来规定作品的作品存在,不可能完全切中艺术作品的本源。所以艺术是“真理”进入“存在”的突出方式,艺术是艺术作品的本源,也是历史性“此在”的本源。

那么,美在何处?绝对的理性中很难产生美的想像;事实上,情感在更多的时候主宰着我们的感官。但可不可以说纯粹就是不美的呢?显然不能。因为价值取向的不同,就象朱光潜先生所举的那个有关松树的例子,我们对于美的观念事实上是模糊的,所谓的条条框框都是主观臆断之结果。思维的局限性决定了对艺术的欣赏能力甚至创造能力。不错的,这就是生活。像一条静静的河,映照着天光,闪烁着人格,而艺术--也就是朱先生所谓的美,乃是其源泉所在。无声地流淌,慢慢地行走。于是,我们的精神,才得以汇合与传承为一条更大的河流,通向那个永不触及的远方。

很少有学术著作能给人一种馨香典雅的阅读记忆,《美学十五讲》就做到了。拿到这本湛蓝底色的图书,翻看渗透着美之操练的目录:美从何处寻,人物的品藻,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美乡的醉梦者,《奥德赛》和“退潮的沧海”,从西南联大的校歌谈起„„不觉中陶

醉于书中洋溢着的纯净而深刻的美学气息。

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这是一个难解的斯芬克斯之谜。古希腊不区别创造艺术和手工技艺,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事物的低劣摹仿,而现实事物又是对理念的摹仿,艺术之美只是灵魂依附肉体之前在天上所见到的真美的影子。在近代,鲍姆嘉通将美定义为感性认识的完善,康德则认为审美判断是连接纯粹理性判断和实践理性判断的拱顶,于是,美又与真和善三分人类精神世界。当然,真正有价值的美学理论都应当要积极回应时代课题和关注当代人的精神文化困境,《美学十五讲》亦不例外。对此,书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美学观念,即艺术之美既不是对真的摹仿,也不是与真比肩而立的东西,而是存在者“真理”的显现。存在者“真理”在日常生活中是被遮蔽和隐匿的,而在艺术中却被敞亮和开启出来。

本书对艺术之美本质的揭示始于对艺术作品本源的追问。在通常的理解中,作品源于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但是,反过来看,却是作品成就了艺术家的声誉,似乎艺术家又源于作品。从艺术家到作品,再从作品到艺术家,两者互为本源,彼此不可或缺,但其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完全包含另外。根据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定义为人的社会性,与此相应,美感的本质就是美感的社会性,美感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即对像是存在者。因此,艺术,或者说艺术之美,是存在者“真理”的显现。存在者真理究竟是如何显现的?总的来说,在朱光潜先生看来,审美直觉是境界的起点,并且贯穿在存在者真理显现过程始终,审美直觉既是创造亦是欣赏。审美直觉作为欣赏,是蕴涵有丰富的有机构成的整体经验的,直觉不是单纯的表象、想象、“灵感”,而是有理性参与的包含情趣、性格在内的综合的心理机制。审美直觉作为创造,在诗的境界中,它是表现与传达意象的统一活动。表现意象,主要凭借理智、情感、灵感于一体的创造的想象,理智的基本功能在于存在者的选择与综合;情感的主要功能在于驱动想象去选择与创造意象,发现真理。灵感属于潜意识,是一种缺乏理智支配而受情感和外界环境指使的自由联想,它的基本作用在于蕴蓄、酝酿、涌现真理,它“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美借助理智、情感、灵感以营构一个完整的真理。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由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觉悟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去。艺术的活动是“无怕为而为”的。艺术作品开启一个领域,作品在这种开启中成其本质,并且仅在这种开启中成其本质,作品之为作品,惟属于作品所开启出来的领域,因此,作品无疑是自立的。尽管如此,作品一词本身已经暗示了作品是一种制成品,作品对于“此在”来说具有切近而显明的物因素,作品的这种现实性是无法回避的。作品是一种制成品,显然只有根据制造过程才能得到把握,这个制造过程就是艺术家的活动。作品有一个本质之源,那就是艺术,同时,作品无可置疑地具有物因素,是艺术家的创作活动的结果,不深入领会艺术家的活动,纯粹根据作品本身来规定作品的作品存在,不可能完全切中艺术作品的本源。所以艺术是“真理”进入“存在”的突出方式,艺术是艺术作品的本源,也是历史性“此在”的本源。

那么,美在何处?绝对的理性中很难产生美的想像;事实上,情感在更多的时候主宰着我们的感官。但可不可以说纯粹就是不美的呢?显然不能。因为价值取向的不同,就象朱光潜先生所举的那个有关松树的例子,我们对于美的观念事实上是模糊的,所谓的条条框框都是主观臆断之结果。思维的局限性决定了对艺术的欣赏能力甚至创造能力。不错的,这就是生活。像一条静静的河,映照着天光,闪烁着人格,而艺术--也就是朱先生所谓的美,乃是其源泉所在。无声地流淌,慢慢地行走。于是,我们的精神,才得以汇合与传承为一条更大的河流,通向那个永不触及的远方.参考文献

《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4-1作者:凌继尧 《奥赛的》(Odusseia,Odyssey, 又译《奥修德记》)作者:荷马

第四篇:《欧洲文学史》读书笔记

绪言

古希腊文学,重点:荷马史诗,希腊悲剧,柏拉图《对话录》,亚里士多德《诗学》,他们是欧洲文学传统中最根本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中世纪欧洲文学,重点,法国。法兰西文学吸收了日耳曼民族文学和凯尔特民族文学的精华。《罗兰之歌》亚瑟王的故事《玫瑰传奇》《列那狐传奇》

中世纪过渡到文艺复兴,重点《神曲》

文艺复兴:英国代表,莎士比亚的戏剧和诗歌。法国拉伯雷《巨人传》反应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和教育改革要求,西班牙《堂吉诃德》最早的一部欧洲现代小说

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文学,法:雨果,德:莱辛,歌德,席勒,英:华兹华斯,拜伦,雪莱,欧洲近代史的积极意义,斯本格勒(Oswald Spengler)《西方的衰落》西方历史分为三个时期:

一、古代,阿波罗精神(the Apollonian Soul),二、中世纪,“东方贤人精神”(the Magian Soul),三、近代,“浮士德精神”(the Faustain Soul)。歌德晚年将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融合在一起,是他以前欧洲文学传统的集大成者。

欧洲文学传统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第一章,古希腊文学 第一节,概述

欧洲古代文学主要指公元前9世纪到前1世纪产生在欧洲本土上的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是希罗。

古希腊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一是欧洲本土的上古文化,二是埃及、亚细亚文化。上古文化:克里特—迈锡尼文化(前30-12世纪),即爱琴文化

前30世纪后期,克里特岛进入青铜时代,前16世纪中叶全盛,线形文字A,前14世纪毁灭,火山地震

迈锡尼,前20世纪中叶,亚该亚人所创,他们与前20南迁,征服土著,线形文字B,前12-11世纪,北方多里安人(多利斯人)南下摧毁之。

前11-8世纪,荷马时代/英雄时代,欧洲上古文化从此让位于古希腊文化 第二节,希腊神话

两部分:神的故事,英雄传说

神的故事:关于开天辟地、神的产生、神的谱系、天上的改朝换代、人类的起源和神的日常活动。万物都是神的身影,万事取决于神的意志。古希腊人常在神话中嘲笑神的邪恶,指责神的不公正。荷马史诗:“神给可怜的人以恐惧和痛苦,神自己则幸福而无忧地生活着。”

英雄传说:对于远古的历史、社会生活和人与自然做斗争等事件的回忆。英雄传说以不同的家族为中心形成了许多系统:赫拉克勒斯的12件大功,忒修斯的为民除害,伊阿宋取金羊毛,特洛伊战争等。

神话中包括一部分关于生产知识的传说。

神话是古希腊文学的土壤,此后的诗歌、悲剧等都以神话和英雄传说为题材。第三节,荷马史诗

荷马年代无定论,约前10至前8、9之间。

荷马是盲人的说法相当流行,因为古希腊卖唱者“行吟诗人”多半是盲人。

两个时期:口头流传时期,文字流传时期。史诗最初形成在前12-9前后,前6世纪,僭主庇西特拉图命人用文字记录下来,前3-2世纪,由亚历山德里亚学者编订,每部各分为20卷。

产生过程:小歌说,核心说,统一说

小歌说:荷马史诗是由若干各自成篇的“小歌”连缀而成,并非荷马个人成果。[德]沃尔夫:荷马史诗中有若干前后矛盾、重复之处,很像是若干民间口头创作的短歌集合体。

核心说:承认荷马史诗的基础很可能由若干短诗构成,但又进一步指出荷马及其门徒并未停留在这一基础之上,而是由此将短篇有机地建构,加工成长篇巨制。集体创作+和人修改补充。

统一说:荷马的两部史诗具有统一的艺术结构,只可能出自一人手笔。因此作者就是荷马。

《伊利亚特》较早,24卷,15693行,背景:阿喀琉斯父母婚礼,不和女神厄里斯,特洛伊王子帕里斯,阿弗洛狄忒,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海伦,迈锡尼王阿伽门农,十万大军战舰千艘,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帕里斯之弟,战争第十年,阿喀琉斯拒绝参战,是为楔子,讲述51天。帕忒洛克罗斯,普里阿摩斯(老国王),葬礼。

《奥德赛》波塞冬,第十年,斯刻里亚岛,艾菲克斯人,阿尔喀诺俄斯,忘忧果之乡,独眼巨人库克罗普斯,爱奥里亚,风神之袋,变猪女巫岛,冥界,塞壬妖女岛,太阳神岛,神女卡吕浦索,奥吉吉亚岛,七年,宙斯雅典娜等天神,四天造小船,斯刻里亚岛,求婚者,佩涅洛佩。

荷马史诗的主题是歌颂希腊全民的光荣史迹,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美德,讴歌乐观主义精神,肯定人与生活的价值。许多英雄人物同时是劳动能手,劳动不是卑贱之事。荷马史诗把人的命运归于神的意志,充满了浓厚的宿命论思想,人的斗争常常是神的斗争的缩影。荷马史诗极为生动丰富地展现了古希腊英雄们的战斗生活及种种历史场面。反映了政治军事制度,反映经济生活、社会生活,阶级、私有制和奴隶劳动制。为父系家长制社会提供了丰富例证。荷马史诗是古希腊人生活的百科全书,体现了古希腊人对天文、地理、历史、宗教、社会、哲学、艺术、神话一切知识。

荷马史诗不做价值判断,是一种对人本身的歌颂。人物形象主次分明,详略有度,褒贬客观,毁誉得当,栩栩如生。

阿喀琉斯,两次发怒。“阿喀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 赫克托耳,成熟的悲剧英雄:1.预知特洛伊及其整个民族、家庭的毁灭,依然肩负大任,抗争命运。2.富于正义感,却为了民族利益违心地义不容辞地战斗。强烈的责任感和刚柔相济的善良人性。

奥德修斯,荷马史诗及整个欧洲文学的中心形象。聪明的领导者,劳动能手,勇敢的战士,受人爱戴的奴隶主,好丈夫。

荷马史诗的结构:重点突出,繁简分明。开场颇具匠心(《伊利亚特》以矛盾开场,有戏剧性)。细节描写方面非常出色。语言艺术为人称道(善用比喻,不用连接词的排比,固定形容词绰号,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交相辉映)。

缺点:失实描写,文风枝蔓,渲染过重,陈词滥调(古典作品难以避免的现象)。第四节:古希腊诗歌和伊索寓言

赫希俄德,前8末7初,祖籍小亚细亚,荷马之后第一为伟大的诗人。教谕诗《农作与时日》《神谱》。与其前辈大相异趣,但还是属于传统派。

《农作与时日》828行,六音步诗行。弟弟珀耳塞斯。具有史诗的体裁,可以看做道德格言集和农业历书。两种竞争:自食其力勤劳刻苦/奸诈或暴力。劝告弟弟做事要公正,不要从事充斥于市场和法庭的那种竞争。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盗天火,潘多拉打开装满邪恶的罐子,诸神本和凡人同根。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在道德上不断堕落的历史,黄金白银青铜黑铁。古希腊文学中第一个动物寓言:鹰教训夜莺不要愚蠢地和强者竞争。全诗以相当篇幅咏唱农夫的年历,较详细记载了种种宗教祭日和从事不同工作时的黄道吉日。《农作与时日》是古希腊流传下来的第一首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平易简洁;后来成为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农事诗》范本。古希腊抒情诗:双行体诗,讽刺诗,琴歌,牧歌。琴歌分为独唱琴歌、合唱琴歌。双行体(芦管诗体)抒情诗中最早的诗体。最早的诗人,卡里诺斯(前7上半叶,以弗利所人)。最擅长者,西摩尼得斯(前6中叶-前5中叶)。前7下半叶的提耳泰俄斯(政治)、明涅尔摩斯(爱情)、梭伦(前640-558)

讽刺诗,源于民间的口头嘲讽。阿尔喀罗科斯,最著名,尖锐有力。前6世纪之后,讽刺诗一蹶不振,逐渐衰落。

琴歌,龟壳琴伴奏。独唱琴歌,各节音步节奏相同。合唱:首节次节末节。独唱琴歌著名诗人:萨福(女),阿尔凯奥斯,阿那克里翁

萨福(前612-?),莱斯博斯岛,古希腊最杰出的抒情女诗人,在民主派反对贵族的政治斗争中曾被迫流亡国外,后来在故乡办音乐学校,教授音乐、诗歌。九卷诗,两卷比较完整。大都描写爱情,词句艳丽无比,情调感伤,感情真挚。《致阿克纳托里亚》。同性恋。1703诗作于罗马、君士坦丁堡公开焚毁,罪名是有伤风化。诗国女荷马,柏拉图称之为“名列第十的缪斯”。因失恋而跳岩自杀。

阿尔凯奥斯(前620?-570?)莱斯博斯岛,米蒂利尼城贵族,萨福之友,卷入政治斗争,被放逐,戎马一生。作品多为应酬答和诗、政治诗、战争诗、饮酒诗、情诗。饮酒诗最具体色,最有名,称“轮唱体”,后成为一种固定的诗体。其诗总体上洋溢着乐观的战斗精神和年轻人的朝气,不时流露出忧国忧民,缅怀故土的情思。行文流畅,自然优雅,音调和谐,他和萨福使古希腊抒情诗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阿那克里翁(前550?-465?)忒俄斯岛,声名不佳。传世六卷诗,歌唱醇酒、爱情,被后世模仿,称“阿那克里翁体”

合唱琴歌题材较为广泛:颂神歌、日神颂、酒神颂、酒歌、少女歌、婚歌、葬歌、赞美歌和胜利歌(颂扬竞技活动中胜利者)

品达罗斯(前518-前442/438),17卷,4卷胜利歌(共计45首诗)。早期成名作《皮托竞技胜利者颂》第10首(前498)。品达罗斯的诗富丽堂皇,辞藻华丽,形式完美,影响后世。17世纪古典主义时期被奉为“崇高的诗歌”的典范,影响弥尔顿、歌德等人。

牧歌主要兴盛于亚历山德里亚时期。史诗体、双行体。忒奥克里托斯,最有名。前3世纪上半期的比翁、中期的摩斯科斯曾模仿过。

《伊索寓言》前6上半叶伊索所作,现在的伊索寓言是前4-公元2世纪收集整理的,其中2世纪古希腊作家巴布里乌斯用格律诗改写120余则伊索寓言很有名。动物寓言,短小生动。狮子与老鼠,狐狸与仙鹤,兔子与乌龟,狐狸和葡萄,披着羊皮的狼,牧羊人和狼。

第五节古希腊戏剧

公元前5世纪初,希波战争胜利,战后雅典控制提洛海上同盟,古希腊文学迎来黄金时代。前5世纪登峰造极,前4世纪衰落。

古希腊悲剧,狄奥尼索斯,山羊之歌。

古希腊悲剧的变化:首先,在演出形式方面,古希腊悲剧脱胎于民间歌舞,因此最初的歌舞气氛特别浓厚,尤其是合唱歌队,在悲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次,演出者的角色作用变化。最初酒神颂歌队提问,作者口占作答。前534年,特斯庇斯首次采用一个演员与歌队对话,并使他轮流扮演几个角色。“戏剧之父”。

古希腊悲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反映的事件和情调都很严肃。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的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宣泄陶冶升华)。严格地说,希腊戏剧所产生的悲剧效果不是悲,二十一中具有人生哲理意义的困惑与恐惧之情,一种对戏剧中人物遭受苦难的深刻同情。命运变幻莫测、报应屡试不爽,神秘主义因素。布局简单、人物精炼、性格鲜明、语言质朴、风格雅致,诗人具有具足轻重的地位。埃斯库罗斯(前525-前456)古希腊最伟大的悲剧作家。第一个采用故事连贯的“三联剧”,有内在联系又独立成篇,唯一流传的三联剧《俄瑞斯忒斯》(血亲复仇代之以法律)。使用具有异域风格和恐怖的服装和面具,创造舞台效果。“悲剧之父”。七部传世之作:《俄瑞斯忒斯》三联剧《阿伽门农》《奠酒人》《复仇女神》,《乞援人》(血亲通婚制的瓦解),《波斯人》(反应希波战争,现存其唯一以现实为题材的悲剧),《七将攻忒拜》(内容与形式高度完美结合,第一演员第二演员合唱队的关系显出一种必然性的命运关系,古希腊悲剧中唯一做此种艺术处理的剧本),《(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影响最大,主题崇高,风格雄伟庄严)。他是古希腊悲剧的真正创始者。增加了第二演员,戏剧性增强。歌队的重要地位:一推动情节发展,二自始至终保持浓厚的抒情气氛。诗句庄严、雄浑,夸张;语言优美,词汇丰富,比喻奇特,偶尔堆砌。直到19世纪才受到广泛重视。

索福克勒斯(前496-前406)雅典奴隶民主国家全盛时期。“生前完满,身后无憾。”肯定民主,反对僭主。120-130部剧作,仅流传7部。《埃阿斯》《安提涅戈》《俄狄浦斯王》《厄勒克特拉》《特刺喀斯少女》《菲罗克特忒斯》《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涅戈》两部最有名,前者高超的结构技巧。“命运悲剧”继埃斯库罗斯之后,彻底把合唱颂歌变成戏剧,侧重写人而非写神,个性遭遇,对照手法,性格鲜明,安排情节,演员增至3人。结构复杂、严密、自然,布局紧凑、完美。前43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成为思想的社会背景。

欧里庇得斯(前485-前406)雅典奴隶主民主国家危机时期。三大悲剧作家中反映现实生活最真实最具体的一位。信奉民主,晚年反对战争,反对雅典对联邦的暴政。80-90部戏剧,18部流传下来:《伊翁》《海伦》《赫卡柏》《美狄亚》《圆目巨人》《阿尔刻提斯》《希波吕托斯》《俄瑞斯忒斯》《厄勒克特拉》《安德洛玛克》《酒神的伴侣》《请愿的妇女》《腓尼基妇女》《特洛伊妇女》《疯狂的赫拉克勒斯》《赫拉克勒斯的儿女》《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伊菲格涅亚在奥利斯》。对政治现实的怀疑否定。《特洛伊妇女》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侵略战争后果的作品。海神:“你们这凡间的人真是愚蠢,你们毁了别人的都城,神的庙宇和死者安眠的坟墓,你们种下了荒凉,日后收获的也就是毁灭啊!”欧里庇得斯另一主题是家庭问题,主要是妇女问题。18个剧本中,12个一妇女为主要人物,其中以《特洛伊妇女》《美狄亚》《希波吕托斯》妇女形象塑造最成功。美狄亚:“在一切有理智、有灵性的生物当中,我们女子算是最不幸的。”《美狄亚》动人的悲剧,情节集中,美狄亚具有典型化特征。接受了诡辩派的怀疑主义,攻击神,描写的不是英雄而是现实的人。他使悲剧接近了生活。创作手法两大贡献:写实手法和心理分析。歌队失去重要性。有的悲剧大团圆结局,有的甚至带有浪漫情调与闹剧气氛。不大注重戏剧结构,有两点遭到指责:1.“开场白”有一个剧中人先说明剧情2.往往用“解救天神”来解决临近剧终的矛盾。

第二章,古罗马文学 第一节,概述

王政时期,前753-前510。共和时期,前510-前27。屋大维执政,前27-14。罗马和平时期,前27-193。公元2世纪,早期基督教流传。395,罗马分裂。746,西罗马灭亡。

前3世纪,安德罗尼库斯(前280-前204)希腊俘虏奴隶,将《奥德赛》译成拉丁文,成为第一个罗马诗人,并编译了希腊悲、喜剧。恩尼乌斯(前239-前169),也改编希腊戏剧。

共和国中期,米南德式引人发笑的讽刺世俗的轻松戏剧发达起来。代表作家普劳图斯,泰伦斯,反映罗马现实,墨守希腊陈规。

共和国末期(西塞罗时期)。加图首开演说文创作先河,西塞罗把古代雄辩术推到高峰,凯撒散文。诗人有卢克莱修、卡图鲁斯。屋大维时期,“麦凯纳斯文学集团”,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李维(前59-前17),大散文家。奥古斯都时期,缺乏前一时期的哲学探索精神和政治辩论热情,文学风格不及前一时期遒劲豪放,单技巧却更趋成熟。

共和国末期与屋大维时期合称古罗马文学黄金时代。屋大维死后二百年为白银时代。宫廷趣味日趋浓重,2世纪前半叶达到高潮。悲剧作家塞内加,寓言诗人菲德鲁斯,讽刺诗人马希尔、朱文纳尔,传记文学家塔西佗、普鲁塔克,希腊语散文家琉善。文艺理论作品《论崇高》作者相传为朗吉努斯。

帝国末期文学创作进一步衰落。著名宗教作家基洛尼姆斯(340-420)、奥古斯丁等。帝国东迁后,形成拜占庭文化,混合希腊传统、基督教和亚洲文化。教会排挤世俗文化,4世纪焚毁亚历山德里亚图书馆。

第二节古罗马戏剧

“黄金时代”成绩寥寥,“白银时代”有所发展。早期喜剧:普劳图斯、泰伦斯,晚期悲剧:塞内加。

普劳图斯(提图斯·玛丘斯·普劳图斯,前254-前184),语言俏皮,风格粗犷。用序幕、尾声解释题材来源、作者情况等,用对话表现手法代替了古希腊的歌队,接近近代喜剧。《吹牛的军人》《孪生兄弟》(莎士比亚《错误的喜剧》取材于此)《俘虏》《一坛金子》(莫里哀《悭吝人》取材于此)《商人》《驴》《蝗虫》。

泰伦斯(普布留斯·泰伦提乌斯·阿非尔,前190-前159)生于迦太基的奴隶六部喜剧《婆母》《两兄弟》《佛尔缪》《安德洛斯的妇女》《自责者》《阉奴》,前三部占有重要位置。站在贵族立场,认为穷人不干坏事是因为没钱,富人有钱,所以免不了要干荒唐事,应该原谅。

塞内加(鲁齐乌斯·安奈乌斯·塞内加,前4-65),罗马最重要的悲剧家。做过一任元老,公元41年因为同情共和理想被流放科西嘉岛八年,期间致力于斯多葛派哲学(劝导人们用内心的宁静克服生活中的痛苦)研究,表现了帝国时期罗马贵族的柔弱与悲观。其作品充满了悲怆的绝望情绪和令人畏惧的恐怖场面,作者注重表现人物内心的痛苦,常常采用鬼魂和巫术渲染悲剧气氛。塞内加的剧作不仅诗的格律严格,而且模仿一些希腊剧,把剧情的时间限制在24小时之内,把地点限制在一个地方。影响了后来英法古典戏剧家倡导的“三一律”。《变瓜记》《特洛伊妇女》(诗体写成,不分幕,宣扬斯多葛派哲学,女人们虽然命运悲惨,但却是精神上的胜利者)。

第三节古罗马散文

后三头:屋大维、安东尼、雷必达。

古罗马散文发源于加图(前234-前149)的演说文,繁荣于黄金时代。

西塞罗(马尔库斯·图留斯·西塞罗,前106-前43)主张元老派的“贤人政治”,恢复共和政体。哲学上的折中主义,综合希腊田园学派、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学派,并加以通俗化,对希腊哲学在欧非亚的传播做出贡献。主要成就是演说词和书信。900封信,58篇演说词(法庭演说、政治演说)。其演说注重材料程式组织,句法考究,词汇丰富,段落对称,音调铿锵,称为“西塞罗句法”。善于通过设问、驳对等手段调动感情,增加说服力和鼓动力。演说主要是打动听众情绪而非诉诸理性判断。西塞罗使拉丁散文达到极高艺术水平,确立了拉丁文“准确、流畅、清新、雄浑”的原则,成为欧洲散文的楷模。凯撒:“你的功绩高于军事将领,扩大知识领域比之于扩大罗马帝国的版图,在意义上更为可贵。”

凯撒(盖尤斯·裘里斯·凯撒,前102?-前44)《高卢战记》七卷《内战记》三卷。凝练简洁朴实无华,是与西塞罗判然有别的另一种拉丁文散文典范。

琉善(鲁齐阿努斯,125-200)约80篇,希腊语,《诸神的对话》《死者的对话》《伯列格林努斯之死》《一个真实的故事》。讽刺宗教、哲学流派、希腊诸神。欧洲古代文学最后一位重要作家。风格轻快,机智,引用古希腊,雕琢。

第四节,古罗马史诗

古罗马文学成就最高的是诗歌。

卢克莱修(提图斯·卢克莱提乌斯·喀鲁斯,前99-前55)共和国末期。《物性论》六卷,每卷千余行,1473年出土。“无物能由无中生,无物能归于无”,宇宙一切皆由原子构成,基本的唯物论观点。史诗,哲理诗。词语新颖,比喻生动,规模宏大,风格崇高。

维吉尔(普布留斯·维吉留斯·马罗,前70-前19)“麦凯纳斯文学集团”。30多岁《牧歌》一举成名,打开了通往奥古斯都周围上层社会的大门。前26左右,受奥古斯都建议,为罗马创作史诗。《农事诗》。

《埃涅阿斯纪》最后杰作,12卷,近万行,成于诗人最后的11年。歌颂罗马祖先建国的功绩和罗马的光荣,埃涅阿斯的儿子尤鲁斯是凯撒和屋大维的祖先,确定新统治者出身“神统”,“遵命文学”。从《埃涅阿斯纪》开始,欧洲文学出现了所谓爱情与责任相冲突的主题。流露出哀伤的情绪,同情失败者。

模仿荷马史诗,但有不同:1.情调不同,前者乐观勇武蓬勃向上乃至凶狠,后者严肃哀婉悲天悯人乃至多愁善感;2.创作方式和形式特点,后者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六步音英雄体,流畅简练,音节响亮;3.前者注重英雄毛冒险本身,后者重在写英雄的使命感、责任感,是“遵命文学”典范;4.前者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个性显著,后者缺乏个性和生气。5.语言特色,艺术手法,前者语言朴实,后者辞藻华丽,前者富戏剧性,有叙事技巧,后者平铺直叙,略显呆板,但首创运用梦幻、象征、暗示、讽刺等手法,重视心理刻画。

包罗万象,注重细节,修辞韵律,影响巨大。《神曲》中地狱和炼狱的向导。斯宾塞《仙后》弥尔顿《失乐园》模仿他。

伊泰利克斯(25-101)白银时代。《布匿战争》17卷12000行,第二次布匿战争,拉丁文学中最长的史诗。

第五篇:欧洲文明史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欧洲文明史基佐著

10300700042周博言

第一讲

在第一讲中,他说:“法国是欧洲文明的中心和焦点。”其他地方崛起的文明思想和制度,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在法国接受新的预习,才能从法国出发,征服欧洲。(下划线为引用原文)虽然这么说有夸耀法国之嫌,但从地理上看也确实如此,法国基本处于欧洲中部,我虽不完全赞同地理环境决定论,但无疑,法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注定他将要在欧洲文明史上扮演重要角色。

他花了一些篇幅以一种极为诚恳的方式来讨论什么是文明,“我们要注意不要陷入纯粹哲学中,不要定下某种推理原则,并由此演绎出文明的本质„„我们研究的是这个词一般的通俗的意义。„„通常意义来自普通见识„„一个词的通常意义是逐渐发展的,在事实的不断出现中形成的。当一个看来是属于某一词的意义范围内的事物出现时,它好像被自然而然地收纳进去了。词语的词义会逐渐伸展„„”我非常赞同他的看法,现在很多时候我们在讨论某个事物时,经常会陷入纠结于定义的怪圈,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看法。即大多数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普通含义,而普通含义就是我们脑海中的普通见识,我们不必每次都要用哲学的逻辑来讨论其普通含义(虽然有时仍然需要,但那是哲学范畴的),否则那会非常地累。他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发展的观点,及一个词语的普通含义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它不断吸纳进新的事物(有可能也会去除一些旧的事物),我们在讨论不同时期的同一词语时,不能简单地认为它们具有相同的含义,这点我也是比较赞同的。

他通过四个假设,提出文明的第一个概念: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后进一步提出第二个概念:人性的发展与进步。社会的发展未必会立刻带来人性的发展,我总是联想起中国古代的社会(尽管我对古代历史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取得巨大的成就,还有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文化艺术品。但人性的发展似乎并不是如此,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也并不总是停滞不前),甚至有些时候还不如先秦时期。作者认为,人的内心的一切巨大发展都给社会带来了利益,而社会状况的一切巨大发展都给个人带来了利益„„也许它们之间已经间隔几百年。如果真的隔这么久,还能够充分证明它们之间确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吗?我对作者这点略有怀疑。但也不是全无道理,毕竟如果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几百年也许也只是弹指一瞬。(恕我没有精力与篇幅彻底研究这一巨大的问题,只能随便说两句看法)

第二讲

作者认为,古代社会,一种唯一的,或者至少一种强大的胜过一切的势力支配着、决定着一切„„绝大部分战争以某一特殊原则的统治而告终„„而近代欧洲文明不是这样,各色各样的势力处于一种互相不断斗争的状态,然而没有一个能消灭其他势力而占有整个社会。单一性可能会使社会迅猛发展,但也有可能迅速走向衰落。因为单一的社会统治势力总能最大限度地调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但当他们做出错误的抉择或是不再适应时,灭亡也就不可避免了,作者在这里列举了古希腊的文明。单一性还可能导致另外一种社会结果,那就是社会陷入停滞状态,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仿佛冻僵了”。虽然没有举出中国的例子,但我觉得,中国社会似乎就是这样,当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确立后,当思想上独尊儒术确立后,虽然不断出现新的社会势力或社会思想,但都不够强大,难以动摇它们的统治地位。中国文明在经历了突然的早熟后,陷入了建立王朝和再推翻的循环(虽然不完全是这样)。

而近代欧洲则是君主政治政体、神权政治政体、共和政体、贵族政体等共存或是轮流占

有绝对优势。这种差别同样呈现在思想感情上。这种多样性既是一个不利条件,因为它在早期使欧洲发展极为缓慢;同时也是一个优越性,它使欧洲的发展从未停止过。构成社会诸阶层的有各色各样的因素,同时他们又处于不能相互排斥的状态,这就产生了今天盛行的自由。这是我刚刚接受的观点,既然大家都无法使除自己以外的人服从于自己,不如大家相互尊重对方的意愿,这便形成了自由,作为个人如此,作为社会各阶层,各势力也是如此。我想虽然这未必是自由唯一的起源,但至少也是起源之一吧。

罗马帝国的形成:一个城市→诸城市的联盟,罗马的扩张史是征服与建立城市的历史。地方自治的形式和精神占主导地位,这样一种制度极为松散,不像中国的中央集权,最后只能走向分裂与解体。

(下面并非是按原书一讲一讲来写的,有所忽略与跨越。)

宗教

与此同时,罗马内部形成了基督教教会团体。分为三个时期:1.最早时期表现为一个具有共同信仰和共同思想感情的单纯的团体;2.一批教义、教规、戒律和官吏开始出现;3.教士阶层的产生,是与人民截然不同的一个教士团体„„总之是一个完整的政府。

教会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它引入了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依靠人的信念,道德信条和情操的力量。这是一种可以用来对抗物欲的力量,贪婪是人类的本性之一,但给我们印象似乎有宗教信仰的地方,对物欲的渴求似乎是少一点的(我也不知是否正确,但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用宗教信仰的力量来对抗贪欲,也是方法之一,但也仅仅是之一而已。它支持和传播了一种关于规则、一种高于一切人类规律的规律的思想。记得有人从逻辑上证明了上帝的存在,而一般我们所理解的上帝只是那种高于一切的存在的拟人化形态。可能作者这里所指的正是那种“无与伦比”的存在。但关于逻辑,关于上帝,我仍还是没有一种清晰而具象的理解。同时,宗教开始与世俗势力分离。

但在5世纪时,教会还是产生了一些不健康原则。统治者想独立于被统治者,试图夺取世俗权力,实行专制统治。

宗教代表的不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宗教感情,还意味着一个宗教的社会,一个宗教的政府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而权力则不例外地落到最能干的人手中。

在这里,作者简单讨论了政府。政府不是靠高压手段成立的,也不应该依赖于高压手段维持,而是要探索出每种情况的“真理”——最合适的处理方法,使人们愿意接受,即使不再需要采取高压手段,政府的必要性和它的实际存在还是完全可以想象的。我们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想“专政”一词是否意味着作者所提出的这个理念,并没有为我们的政府完全接受呢?虽然政府似乎正在努力做出改变,但不可否认高压手段从来也没有消失。而良好政府的第二个条件则是对自由的重视。

门阀这个词不适用于基督教教会,因为它基本不存在世袭的情况。教会选择掌权人的两个原则:1.上级选择下属;2.下属选择上级。教会在这个时代里,由于尊重平等、尊重合格的优秀人士,取得了很大的势力。这也是教会受欢迎并取得较大发展的原因之一。然而,坏的原则也如影随行:1.否认个人理性的权力;2.擅自采取的强迫权。我觉得这是由其宗教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宗教总是有向外扩张的趋势,总是希望更多的人成为信徒,宗教有权威性,无所不能的上帝是不能怀疑的,因此它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人的理性的发展。它会告诉你某个事实就是那样,而不是为什么会那样。而那些怀疑者或是信仰其他宗教的人则会遭到无情的打击。这种对自由的抑制其实是违反宗教的原始准则的,其最后也会对宗教本身造成负面影响。

5到6世纪面对新来占领者时,宗教曾试图转变他们的信仰,但暴力最后占了上风,宗教提出:与世俗势力分离和相互独立的原则(客观上为思想独立铺平了道路)。与此同时修

道院制度得到发展。君主有时会尝试摧毁宗教的独立性,而宗教也在尝试取得对世俗社会的支配权。而当他们站在统一战线时,就产生了糟糕的结果——迫害异端。

野蛮时代即将结束时,查理曼做了一次恢复罗马帝国的尝试,但却没能成功。随着查理曼帝国的崩溃,宗教也陷入了混乱状态,虽然教会内部努力寻求统一,但却加剧了分化。

在12世纪前,教士完成了与基督教普通民众的合法分离。但人民在教会中的影响仍然是存在的,因为教士与各种身份的人均有联系,且作为封建组织的一员,难免与世俗社会不断接触。

教会的管理方式以及它对人民的影响

关注对人内心的发展,以温和的思想感情启发权势者,使他们与弱者之间的关系更合乎正义。同时关心教士团体的发展和教士个人的教育。而对于社会发展,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奴隶解放,禁止一些野蛮习俗,改善了刑法、民法。教会的悔罪制度也是有其合理性与先进性的。但仅仅靠这样一种道德上的约束还是很难维持社会的稳定。

对其作一个概括性的论断:宗教对近代欧洲的道德界和知识界,对公众思想感情和生活方式发挥巨大影响,总体来看对人的心智还是有益的但在政治秩序上则不然。

十字军东征

始于11世纪,持续到12、13世纪,这是一个全欧洲的事件,具有广泛性与自发性。精神上的原因是宗教情感与信仰冲动,社会方面的原因:国家、生活、思想都局限在狭窄的天地里,而人们对游动生活带来的刺激和惊险的爱好依然存在。

其最初的目的只是与伊斯兰教的斗争,在第一次东征时,伊斯兰还只是痛恨的对象,但后来则不把他们当做是妖魔一样的存在,毫无疑问,这其中经历了一次真正的思想革命。文明的交流也许最初是以冲突的形式,但十字军的参加者在途中的所见所闻使他们的眼界、思想更加开阔(一些重大发明如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可能是十字军战士带回欧洲的),有利于他们摆脱偏见,心智成熟。可以想象,一个与自己所处社会情况完全不同的文明与世界给人内心带来的冲击有多么的大。同时,许多教众目睹了教廷的政策和生活方式,了解了在宗教争议中私人利益起了多么大的作用。宗教信仰不再是思想活动的唯一领域。到13世纪末,发动十字军的精神原因已不复存在。而欧洲则向着思想自主、自由迈出了一大步。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文化之间的交流是多么的重要。正如我们的国家,不必将所谓的西方的价值观当做洪水猛兽,只有更多的交流才能使相互之间更加了解,才更有利于民众心智的发展,更何况现在的交流也比当初更文明、方便得多。我们要做的不是告诉民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而是应该尽量客观地向他们展示一切,让民众自己做出选择。组织神权政治的尝试

但在一开始就碰上了阻碍:基督教靠单纯的精神力量,没有管理事务的实权。

其他障碍:封建贵族的抵抗;宗教的独身主义,使其不能完全同化继承者(因为不是世袭);教士集团内部也存在纷争。

其最光辉的时代是11世纪末期,教皇格列高利掌权期间。他的主要思想是:教士掌管世界,教皇掌管教士,一个庞大的正规的神权政府掌管欧洲。虽然直到13世纪中叶,神权思想依然兴旺,但大规模的群众反教会行动在欧洲的大片土地上发生了。

15世纪精神领域的变革

15世纪前,未见除宗教外真正影响人民大众的普遍而有力的思想,教会所排斥的思想未能在人们头脑中普遍而长久地扎根下来。而然到15世纪初,出现了公开要求改革的呼声。

一方面,宗教会议寻求合法改革,一种明智而又羞羞答答的改革;另一方面则是来自教会外的,凶猛而热烈的改革。随着东罗马帝国的覆灭,希腊难民给意大利带来了更高深的古文化知识和大量文稿。我觉得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艺复兴,产生了一批自由的思想者。这也为16世纪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宗教改革

首要效果即是将欧洲国家分为两类:天主教国家和新教国家。这一对抗从16世纪初一直延续到17世纪中叶。

作者并未对这一过程进行详细记述,但给予这一运动相当高的评价。

我认为这是欧洲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当然这是一系列事件的集合)。耶稣会取代了原有的教会势力,宗教渐渐被驱逐出政治,神权不再具有世俗的权力。民族意识随之觉醒,以民族为基础的国家逐渐形成,这是政治上非常关键的一步。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人类心灵争取自治权的一次尝试,废弃了精神霸权,实行心灵的自主。以法国为例,思想独立和自由的原则得以确立。这是向着人类心灵的解放迈出的一大步。这也是我们的国家到现在也没能完成的事业。

虽然不可避免,宗教改革存在许多矛盾与弱点,但还是向所有信徒敞开了宗教的禁区。当信徒重新成为宗教的主人时,宗教也就离开了统治社会的地位。

野蛮时代

开始于5世纪,罗马帝国覆亡后,欧洲文明诸成分不断斗争,但没有一个能成功统治社会,直到9世纪左右。政治上正统的原则就成了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在一切权力的起源上,我们遇到了武力。作者指的是一切权力,即使起源不是武力,也必然会受到武力的影响。但所有的制度都否认武力是权力的起源,因为他们知道,凭借武力建立的权力不是稳固的,某一天,其他制度也会凭借武力取而代之。所以他们才会自称:他们凭借古老的历史获得了一个不同的资格(建立权力的资格)。这便是政治上的正统性:否认物质力量是权力的根源,而把政治上的正统与公理、正义与理性联系在一起。

个人的状况:四个阶级的人——自由人、leudes(通过伙伴与首领关系承担义务与获得土地)、获得自由的奴隶、奴隶。各阶层的人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会相互转换。

社会状况:贵族、王权与自由政体的并存。

野蛮状态产生的原因

物质上:连续不断的入侵,法兰克人的王朝更迭,东北方向的入侵逼迫着日耳曼人向西,同时阿拉伯人开始了对地中海的征服。

精神上:没有为大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核心思想。

野蛮时代结束的四个原因

1.欧洲试图从这种状态中摆脱出来的本能

2.辉煌的罗马帝国留下的回忆

3.基督教会的努力

4.伟人的出现

随着南方和北方入侵活动被制止,各族移民居有定所,财产固定,野蛮时代达到了它的终点。

封建时代

10世纪初,作为野蛮状态的第一个产物,封建制度控制了欧洲。是必要的、唯一可能的社会状态,一个有力的证据就是它已被普遍地建立起来(这似乎是存在即合理的逻辑)。

封建制度改变了人口在地面的分布,领地所有者和居住在这片领地上民众构成了一个小的社会,所有者在他周围的人的心目中必然具有惊人的重要性,而这种重要性不同于古代贵族,它完全来自于他本人,这将产生一种高傲与自负。五六个人处境优越而又疏远社会中其余的人,这就是封建家族。

作者认为:妇女地位方面的进步应归功于家庭生活方式在封建制度内的发展和必然优势。乍一看与我印象中,中国的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十分矛盾,其实细想后也不难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与欧洲的封建社会其实是完全不同的,其实中国的“封建”社会只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欧洲意义上的封建只是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而无内在的联系。再加上社会风貌、文化的截然不同,妇女地位的不同也就可以理解了。

但两种封建有一点似乎是相似的——世袭的观念。

封建制度还是引起了广泛的痛恨,因为它是个人对个人的控制权力,是一个人意志的统治。一旦他看出他的主人也仅仅是一个人,压迫他的意志纯粹是一个和他自己一样的凡人的意志,他便感到愤慨而强压住怒火忍受这种桎梏。

封建制度中即不存在高过一切的意志和权力,也不是公众意志和权力的体现,这样很容易产生反抗。

在我看来,欧洲的封建似乎是向君主制的一种过渡,人们由那种极为松散的野蛮状态,一点一点走向集中,先是集中于小的封建领主,下一步即是集中于大的君主,可以说也是为君主埋下了伏笔。

君主制度

几乎与十字军运动发动的同时,君主制开始了它的发展过程。这里的君主制,与我之前脑海中的君主制还是有所不同的。在中国古代,君主制几乎意味着个人意志的统治。但这里的君主制虽然以个人意志的面目出现,然而却是人格化的共同意志。这一意志基本上是合理的、开明的、公正的、不偏不倚的、超越个人意志之上的,正是以这种名义,个人意志才取得统治的权利。君主把自己描绘成绝对统治者的代表,因为他们在表面上有着极大的相似。君主制有时能加速社会的形成,因为它比起其他形式更强大地代表并行使了绝对统治权。君主制具有高度的灵活性,5到12世纪,蛮族君主、帝国君主和宗教君主同时出现。当封建制度盛行的时候,出现了第四种君主制度——封建君主制,然而此时的实权都存在于地方,国王有名而无实。自12世纪始,欧洲的君王以一种公共秩序的维护者的面目出现。而君王只有以一个英明的执政官的面目出现,才能成为为人民所支持的力量。

到17世纪,欧洲大多国家都实行了君主制。作为社会统一的象征和核心,君主制确实促进了了欧洲统一国家的形成。

后记

看完这本书,心中还是有不少感想。首先,如果怀着想了解欧洲具体历史的心态来看这本书,可能会觉得失望。但这本书似乎是从一个很“远”的地方来看欧洲文明的历史,还是给我展现了一幅宏伟壮阔的欧洲文明景象。它的立足点非常大,只描写文明的总体发展趋势,对于细枝末节的问题则相对提到较少。

这本书让我对欧洲文明的各因素,如宗教、政治制度、人的精神发展,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和总体的印象。其中有很多内容和我原先脑海中的印象截然不同,由于对欧洲的历史确实了解不多,只能是从本国的一些概念去想象,但实际上欧洲的封建、君主制和中国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宗教带来的影响也并不总是消极的,在一段时期内也发挥相当积极的作用。这也给我一些启示,认识事物不能仅从它们的名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同样的名词含义也许具有相当大的区别。

最后,我还是隐隐约约感觉到本书存在着一些片面性和时代的局限性。这也需要我通过更全面地了解欧洲文明去填补脑海中的空白。

下载欧洲文明十五讲读书笔记(分享)word格式文档
下载欧洲文明十五讲读书笔记(分享).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书笔记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书报告 时间回到19世纪中期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当时的欧洲经历了1848年革命的洗礼后进入了资本主义稳定发展和繁荣的时期,但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没......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书笔记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书报告文章背景与主要内容: 1953年3月19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一举占领南京,自此南京成为太平天国首都。马克思密切关注中国革命,于5月20日写下这篇评......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读书说明与指导 第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内容简介 作者龚鹏程为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长期任教于台湾各大学。作者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戏剧艺术十五讲(范文)

    戏剧艺术 1 戏剧发生学原理:以戏剧“发生”研究的理论深度去寻找戏剧艺术的真实起源,以“起源”探索的历史眼光与扎实史料,来论证戏剧艺术的发生。(模拟观看表演) 2 戏剧的五大......

    美学十五讲读后感

    由于假期闲时无聊,便在放假前在图书馆里拿了《美学四讲》、《沟通人神》两本书回家阅读,美学十五讲读后感。在上学期,我听了一场马来西亚设计大师设计人,神,生,死的精彩讲座,之后产......

    《红楼梦十五讲》读后感

    [《红楼梦十五讲》读后感] 这本书并不像刘心武说红楼那么好读典范说之于红楼梦研究 童元方 第十四讲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 周汝昌 第十五讲 永远的红楼梦 刘再复这十五个专题......

    《心理学十五讲》读后感

    了这十五讲之后,豁然开朗。想起了几天前,一个朋友微博上的一句话,“只要自己知道真正要到的地方在哪里,全世界都会给你让路;而路上的一切阻碍,只是风景而已。”也许,我也该学着用一......

    欧洲文明读书报告

    《欧洲文明十五讲》 读书报告这本书前前后后在我手里有近3个月, 第一遍从前到后慢慢看,中间停了一段时间,后来有了要写读书报告的任务,我决定挑选几章重读,分别是第二讲、第六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