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八讲 欧洲政治革命(推荐)
《欧洲文明史》讲义
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
周一、三晚6:30—7:50
南校F309、北校六B214
第八讲
欧洲政治革命
导入:革命背景—英法政治革命——在欧洲文明史中的意义及对世界的影响
欧洲不仅以瓦特的蒸汽机、斯蒂芬森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领先世界,也以《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共产党宣言》影响全世界。
欧洲政治革命的实质是结束人类分成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由神注定的观念,不再认为政治高于人民,人民在政府之下,民众开始觉醒参与政治并视为自己的固有权力。
一、欧洲政治革命的背景
政治革命的对象是君主专制(注意不是封建专制),那就首先要了解欧洲封建专制的来龙去脉。欧洲封建专制是与民族主义联系在一起的。欧洲在迈向近代的时候,需要君主、也需要民主,所以君主立宪制。
(一)民族主义形成的基本路径:
1、欧洲早期国家是地理名词,封建庄园相互独立,国王虚君,没有统一的国家机构、常备军、税赋等,而只是基督教的普世主义,导致王权开始就受到限制。
2、工商业发展导致国内市场形成和统一,需要民族意识,民族国家以君主国为载体,王权加强为内容,在早期代表进步、秩序,如英国的都铎王朝、法国的波旁王朝。
3、经过王朝斗争: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形成英吉利民族、法兰西民族,三十年战争(1618-1848年)《维斯特伐利亚条约》确定欧洲全权、边界促进民族意识和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
4、有共同的敌人—教会。
5、民族国家与君主专制: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傅丹《国家论》反映君主专制与民族国家意识。
(二)英国君主专制的形成
1、亨利七世(1485-1509)经过玫瑰战争(1455-1485年30年战争)打击贵族、加强王权,战后亨利七世登位开始都铎王朝,获得封建贵族、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共同支持。
2、亨利八世(1509-1547年)经过宗教改革与教会分裂,使王权空前强大。
3、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封建王权鼎盛,1588年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败荷兰。后斯图加特王朝开始衰落。
(三)法国君主专制的形成
1、英法百年战争,法兰西民族意识初步形成。
2、路易11打败勃艮第公国,扫除中央集权障碍。
3、法兰西斯一世,用御前会议代替三级会议,撤销自治城市,设常备军。
4、通过胡格诺战争(1562-1593年)建立波旁王朝,君主专制加强。
5、路易13(1610-1643年)黎塞留改革,教会纳捐税、削弱地方贵族、总督权力、重商主义增加王室财源。
6、路易14,(1643-1715年)封建王权鼎盛,不任首相,亲自管理,“朕即国家”“朕即法律”“君权神授”,国王对上帝而不是人民负责。修建凡尔赛宫,发动战争。
(四)君主专制的内在矛盾:
1、积极因素(15-17世纪)
顺应资本主义早期发展、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废除国内关卡,有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奖励工商业和殖民扩张。
调整成长中的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之间的关系、代表正在形成的民族国家。《欧洲文明史》讲义
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
周一、三晚6:30—7:50
南校F309、北校六B214 早期资本主义与君主王权相互促进和利用结成同盟,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都想借助王权,王权成为他们的保护者和仲裁者,是民族国家的象征和代表。
2)消极因素:专制王权毕竟是封建社会的维护者,与资产阶级的同盟关系式暂时的,当王权侵犯资产阶级利益时,革命就成为必然了。
二、英国政治革命
今天24万平方公里,6000万人口,殖民面积930万平方公里、3亿人口。
(一)革命进程(1)议会斗争
——苏格兰1603年后与英国共有一个国王,但有独立的教会和议会。
——查理1世强迫苏格兰信仰英国国教,苏格兰《民族公约》1638年派兵反英。——查理1世1640年4月13日被迫召开议会以求征税,议会没有通过征税筹集军费、乘机提出权利要求,5月初又解散议会(史称“短期国会”)——苏格兰军队进逼,查理1世与苏格兰签订《停战协定》(赔偿苏格兰30万英镑)被迫1640年11月重开议会(直到1853年,史称“长期国会”),英国革命开始。
——议会斗争首次胜利:处死斯特拉福,逮捕劳德大主教,国教改为长老教会脱离国王隶属议会,议会至少3个月开一次。
——议会内部保守长老派和革命独立派分歧,1641年以159:149微弱多数通过《大抗议书》,谴责查理1世滥权、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工商业自由、和政府对议会负责。——查理1世利用议会内部矛盾拒绝《大抗议书》,逮捕议会激进人员,后1642年逃亡法国。(2)内战时期
——1642年8月22日查理1世讨伐会议叛乱分子,拉开内战序幕。王军(西北部地区)与议会军(东南部)发生战争。——克伦威尔组建“铁骑军”(自耕农、手工业者)参战。后于1645年组建“新模范军“(自耕农、手工业者和学徒工匠)。
——1643年议会与苏格兰签订《神圣同盟和公约》 ——1647年议会40万英镑赎回查理1世,结束内战。——议会内部分裂:
—长老派(结束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
—独立派(限制王权保留上院,年入40英镑才有选举权)
—平等派(取消国王和上院,建立一院制共和国,按人口比例分配议员代表名额)。——1648年2月王党分子在南威尔士起兵,1648年9月克伦威尔占领苏格兰首都爱丁堡结束内战。
——1649年杀查理1世、废君主制取消上院、实行一院制共和国(3)克伦威尔军事独裁
以反对一个人的独裁开始看,又以另一个人的独裁结束
1653年解散议会 ——没收王室、贵族、教会地产高价拍卖给资产阶级新贵族; ——镇压平等派、掘地派;
——征服爱尔兰败苏格兰拥查理2世复辟斯图亚特王朝; ——武力驱散国会召开小议会,实行护国主制度。
——护国主:决定国务会议人选、批准议会法案、掌握军权。
——评价:打击王党分子、镇压贵族势力和下层革命、稳定秩序和巩固成果。(4)王朝复辟光荣革命
——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其子继位,陷入混乱。《欧洲文明史》讲义
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
周一、三晚6:30—7:50
南校F309、北校六B214 ——1660年英军司令蒙克控制伦敦,迎查理2世谈判,复辟: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承认土地变更事实、报复革命者,滑向君主专制。——1679年议会颁布《人身保护法》
——1685年查理2世去世,信仰天主教的詹姆斯2世继位,要求恢复天主教,会影响土地关系利益格局。
——1688年 废詹姆斯2世,迎立其女玛丽及女婿威廉为英国国王,“光荣革命”。——1689年 《权利法案》1694年《三年法案》 1701年《王位继承法》。
(二)意义:
——奠定英国世界强国地位 ——为世界文明带来曙光
——贯彻了自由主义原则(宗教信仰自由-公理会、浸理会、贵格会、长老会及圣公会和谐共处,和人身财产安全)
(三)从《权利法案》解读英国政治革命
通常认为《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政体,其实并非如此,并没有新内容:
1、英国议会-王权背景:从1308年威廉一世开始英王室有正宗的血统,开始封建王朝统治。2、1215年大宪章63条,后又先后颁布40多次,积累起深刻的契约和法律传统,成为英国人思想的基础。
3、14世纪议会就获立法、财政监督行政及部分司法权力。
4、15世纪后,议会言论自由不受迫害,议员选举自由权利得到保证。国王和贵族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权力界限,约定俗成。一直是宪法惯例,英国式崇尚传统的国家,在都铎王朝时已得到确认。
6、伊丽莎白遵从大宪章推定,竭力维持王权与贵族议会的平衡,每年召开议会,专制但不横暴,统治45年。
1、《权利法案》不在于提出议会的权利和自由,而在于改变它的存在形式,即由惯例变成成文法,这些改变不在于宪法惯例失去了生命力,而在于受到干扰和破坏,即权利法案例举的詹姆斯二世的种种恶行。(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对请愿判罪或控告,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
2、革命的目的,为确定和维护遭到破坏的传统权利和自由。
17世纪因为苏格兰的因素,苏格兰斯图亚特王朝詹姆斯1世及其儿子查理1世入主英格兰后,按苏格兰传统任意侵害议会权利
查理1世11年不召开议会导致1640年革命,后出轨侧滑导致王权议会两败俱伤,第三势力克伦威尔凌驾议会-王权之上,1649年建立共和军事独裁,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不仅是君主制恢复,还是政治传统的回归,不是简单的反动。
复辟的同时,议会传统权利和地位也得到恢复,这正是革命之初的要求。
因此有意见认为以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为革命的终点,然后是长达25年的查理二世的统治,回归到议会-王权的平衡。
但1685年詹姆斯二世继位,再次独断专横,破坏与议会的平衡,革命再起,导致1688年光荣革命,用和平而非暴力进行妥协,是1640年革命的继续。再次回复王权-议会的平衡。
3、《权利法案》只是用文字的方式将传统和惯例明确下来,最终确立君主立宪制,所以严格来说,政治革命后果不是建立君主立宪制,而是以成文法的形式将早已存在的传统确立,明确议会-王权界限,避免再次模糊而斗争,进入稳定期。《欧洲文明史》讲义
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
周一、三晚6:30—7:50
南校F309、北校六B214 从此,统而不治的国王与治而不统的议会的平衡,结束了一个人统治一个国家的时代。《权利法案》的根本意义在于,那时,法国式君主统治鼎盛时期、俄罗斯还在南征北战处于专制帝国、德意四分五裂呼唤专制君主、日本封建幕府、中国大清王朝268年的统治开开始44年。由此英国历史地成为日不落帝国。
三、法国大革命
18世纪后期,法国是欧洲大陆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法国大革命具有欧洲划时代的革命。从1787年到1873年共86年14部宪法,2个帝国、2个王朝、2个共和国,政治实验场。不仅标志资产阶级胜利,也标志民众充分觉醒,出现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和各阶层的民族主义,先后表现为贵族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民众革命。
不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操纵经济大权,导致政治权力的斗争才是严格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从结果上是如此,但是从过程上看,并非如此,因为资产阶级在其中的作用很小:法国工业资本不发达,没有足够的力量领导革命;目标不是资本主义而是平等主义,主体是中下层城乡贫民;资产阶级激进派雅各宾派对民众让步,无偿分配土地给农民。
1、旧制度的危机
等级情况:第一等级:天主教僧侣
10万人
第二等级:封建贵族
40万人
2%的人口占有35%土地且有免税等特权
第三等级:资产阶级、平民、工人、农民
2400万人(其中2000万农民)
“僧侣以祷告为国王服务,贵族以宝剑为国王服务,第三等级以财产为国王服务。”
三级会议背景:
三级会议是法国中世纪的等级代表会议。参加者有教士(第一等级)、贵族(第二等级)和市民(第三等级)三个等级的代表。通常是国家遇到困难时,国王为寻求援助而召集会议,会议不定期召开,主要职能是批准国王征收新税,三个等级各自讨论议案,只有在拟定对国王的回答时才举行联席会议。不分代表多少,各等级只有一票表决权。1300年,法国与佛兰德交战,财政支出增加。腓力四世向法国教会征税遭到拒绝发生冲突。为了争取社会各阶层的支持,1302年腓力四世召开第一次三级会议。英法百年战争时期,为了抵抗外敌,三级会议有权监督政府。16~17世纪初,专制王权加强,三级会议的权力被削弱。从1614 年到路易十六统治时期,三级会议中断了175年。
——路易16继位以来,1756-1763年英法7年战争战败,丧失加拿大、路易斯安那、塞内加尔、印度等殖民地,殖民地收入减少。——出兵参加北美独立战争,军费开支加大。导致路易16更换5任财政大臣也无济于事。
——1787年召开显贵会议以土地税代替人头税,遭贵族和法院拒绝,提议召开三级会议。
2、大革命进程
(1)大革命爆发与1791年宪法
——1789年5月5日在凡尔赛宫召开三级会议,三级会议已经中断了175年,讨论征税问题,但因投票表决权问题第三等级与第一、二等级发生冲突,后第三等级于6月17日自行组成国民会议,后改称“制宪会议”,部分贵族、教士也加入国民会议,终结三级会议,“网球场宣言:不制定出一部王国宪法并使宪法得以实施,国民会议绝不解散”。路易16镇压导致革命爆发。
——7月14日攻陷“巴士底狱”,7月15日路易16承认制宪会议合法,但顽固派逃到国外勾结外国势力干涉革命。《欧洲文明史》讲义
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
周一、三晚6:30—7:50
南校F309、北校六B214 ——8月5日,制宪会议通过《八月法令》,废除农民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及劳役、废除地主免税权司法权等特权、废除教会什一税。
——8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将启蒙运动思想用法律规定下来。最民主思想孕育在最专制的地方。
——1791年6月20日,路易16乔装出逃被抓,君主立宪派领导的制宪会议因怕外国势力干涉及反对共和,宣布国王被劫持、暂停职留王位,加紧制定宪法。——1791年9月3日,制宪会议通过《1791年宪法》,以《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为指导,实行君主立宪政体,三权分立(立法议会立法权、国王行政权、法官司法权),公民有信仰、出版、集会、言论、结社自由,每年纳税3天工资以上者为积极公民有选举权。
——普鲁士、奥地利、俄国、瑞典、西班牙等反对法国革命,1792年4月法国对奥地利宣战,号召民众包围祖国,7月30日马赛盟军一路高歌(即后来的《马赛曲》)进入巴黎。——路易16反动、外国势力干涉、革命气氛高涨,使得《1791年宪法》的君主立宪政体过时了,1792年8月10日巴黎群众起义,推翻君主制度,结束君主立宪政体,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掌权,普选产生国民公会,9月22日成立第一共和国,投票表决处死路易16;没收贵族土地分小块出租或出售,农村公有土地无偿分配,——1793年2月1日,英国、普鲁士、奥地利、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国内王党叛乱,巴黎人民第三次起义,推翻吉伦特派,建立雅各宾专政,颁布《1793年新宪法》:无条件废除一切封建权利,彻底完成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取消选民财产资格限制。恐怖统治:政治上设立断头台、统治经济、全民皆兵、非基督化“理性崇拜”。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走向革命的反面。38分钟砍21个头,40000人被处死,断头台酒吧,革命行动背离了革命理想。
——1794年7月27日被雅各宾派镇压的右派分子发动“热月政变”,拨乱反正,处死罗伯斯庇尔,通过《1795年宪法》:共和国,上院和下院,选民有财产资格,督政府体制—5名督政官组成行政机构,另设独立司法机关。——督政府镇压激进的巴贝夫社会主义运动,但无法应对王党叛乱和第二次反法同盟,1799年11月10日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登上历史舞台,5年共和国执政和11年法兰西第一帝国,巩固了大革命成果。建立强有力政府,整顿经济发展资本主义,承认天主教合法地位但变教会成新政权工具,颁布1804年《法国民法典》。三次打败反法同盟,建立“莱茵邦联”,对应实行“大陆封锁政策”,直至1815年6月18日比利时滑铁卢、拿破仑1821年5月5日病逝。
关于拿破仑:
“拿破仑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
拿破仑第一帝国,选举产生皇帝,成年男子中357万人赞成,2569人反对。代表一种政府欧洲的希望,渴望强力带来安稳、秩序,《民法典》忠于1789年原则,沉淀了启蒙思想和大革命精神,延续理想,尊重人权、自由、平等,102次会议讨论,拿破仑参加97次。1811年拿破仑兼任莱茵联邦保护人、瑞士联邦仲裁人、兄弟分别担任西班牙、葡萄牙、那不勒斯、荷兰、维斯特伐利亚国王、波兰统帅、奥地利、普鲁士是其战败国、俄罗斯是其小伙伴。37岁奠定凯旋门第一块基石。
(现在的法国:第五共和国,戴高乐自由法国运动。1953年法德和好。1964年与中国建交的第一个西方大国。1966年退出北约。)
3、历史影响(1)是对封建制度最彻底、最坚决、最完整、经典型、代表性的否定,而称为“大革命”,(2)在人类政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人民主权、平等、民族主义等观念。《欧洲文明史》讲义
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
周一、三晚6:30—7:50
南校F309、北校六B214(3)是彻底的、激烈的、曲折的,立宪君主、共和国、帝国、王朝复辟等交替进行、政体形式变化急促。
(4)专制王权强大、资产阶级新贵族太少、经济利益尖锐对立,下层群众参与,推动革命狂奔,卢梭人民主权、直接民主加上情绪化、非理性化。
(5)使世人知道世界的真相,以前以为国王是地球上的神,认为国王有理由说自己不管做什么都做到很好,通过这次革命,统治人民更困难了。
我的评述:
介绍托克维尔(1805-1859年)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议员,外交部长,参与第二共和国宪法起草
《旧制度与大革命》
1、迅速增长经济导致不稳定,而非旧制度最深压迫最严重的地方革命。法国是当时欧洲大陆封建压迫最轻的地方,是旧君主最繁荣的时期。路易16是开明的,1789年7月14日 日记“14日 星期二 无事”取消特权,向所有人征税、“加上我”支持第三等级、撤走军队不制裁闹事者、批准否定封建制度的《1791年宪法》是最早立宪的君主、361:360公开唱票非无记名,被栽赃处死。类似晚清政府“对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就在它开始革命时刻”。
2、农民成为土地所有者,渴求摆脱领主统治,对残存的封建制度更难以容忍。
3、经济发展不能解决问题的全部“夹肉骂娘”相对剥夺理论
4、大革命导致更专制的民主专制制度。
5、文学化的启蒙政治思想,时髦的政治话语导致非理性,卢梭作品不在于正义性科学性而在于文学性鼓动性,画了一张最大的纸而不能实现。废除宗教是灾难性的。大革命是从旧制度自动产生。6、1787年开始贵族反叛,贵族希望恢复16、17世纪丢给王室的政治权力(国王官吏代替贵族总督和各地统治权),当路易16于1787年因为支持美国独立战争发生财政危机时要向所有地产征收统一税时,贵族想借此恢复权力,要求召开三级会议才能决定是否征税。没有预期由此导向革命。7、1789年7月14日攻陷巴士底狱(当时只关押了7个人,是政治犯和精神病人)只是对国王反夺权斗争的反击,1789年6月17日国民议会宣布成立,拒绝纳税。狭义的革命结束于1789年8月26日《人权及公民权宣言》,广义的革命结束于1830年7月的“七月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或者1814年帝国灭亡拿破仑统治结束。
8、是非理性的群众运动、扩大化的恐怖统治。
9、对中国影响:梁启超《罗兰夫人小传》“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认识人越多,我就越喜欢狗”孙中山“民族-自由
民权-平等 民生-博爱”。陈独秀、李大钊 动摇否定 将法国大革命与俄国十月革命联合起来。
三、革命影响
(一)民族主义:
1、欧洲民族主义在中世纪没有以可辨的形式存在: —天主教会(普世主义)—民族教会 —拉丁语(统一语言)—方言及文学
—神圣罗马帝国(基督徒—某地居民—法兰西人)—封建王朝 资产阶级就是以国家名义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的,认识到国家由有财产的公民组成,如法国大革命时的国民军队。
2、法国革命对民族主义的促进:
动员公民组成军队、全民讲法语、灌输国家意识、国旗国歌国家节日象征。《欧洲文明史》讲义
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
周一、三晚6:30—7:50
南校F309、北校六B214 3、1815年维也纳会议强烈表现民族主义,后爆发民族反抗运动: —1821年 希腊起义独立于土耳其 —1830年 比利时独立于荷兰
—1820、1830、1848年意大利经三次起义,于1859-1871年建立独立统一国家 —1871年 德意志统一
1871年民族主义原则在西欧取得胜利,4、但是中欧、东欧的哈布斯堡王朝、沙皇帝国、奥斯曼帝国还是民族牢狱 —1878年 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黑山独立 —1908年 保加利亚独立
—1914年 哈布斯堡王朝王储裴迪南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暗杀导致“一战”,一战导致所有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兄帝国、俄罗斯帝国、土耳其帝国毁灭,出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等。
(二)自由主义
核心是把个人从阶级、社团、政府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主要内容是反对王室任意干涉宗教信仰自由和人身财产安全。
1、在英国革命期间首次明确提出并得到贯彻:议会控制统治权、独立政党存在、承认反对党必要性及其权利。
2、美国革命得到发展、解释、应用:限制奴隶制、扩张宗教信仰自由、扩大公民权、确立三权分立防止暴政。
《人权法案》保证宗教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集会自由,但通过限制公民权,规定对总统、议员的间接选举,和对不同时期对政府各部门的选举,保护有产者利益,这种安排目的是使一个激进的民众运动在任何时候都无法获得对整个政府的控制,而引起危险的变革。
3、法国革命:《人权宣言》是18世纪自由主义的典范陈述,强调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拿破仑法典明确禁止组织工会和罢工。
总体来说,古典自由主义采取立宪议会政体制度形式,只关心平等的公民权利,不关心平等的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后来随着民众受教育和参加工会,古典自由主义迈向更加民主的自由主义,19世纪末成年男子选举权在西欧大部分国家适用由自由放任到积极干预,进行社会改革,养老保险、最低工资、疾病、事故、失业保险等。
(三)社会主义:18世纪至19世纪初作为古典自由主义的对立面存在
1、强调社会和社会集体福利,认为人类能理性决定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人的本性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目的是促进集体福利而非个人福利,促进集体合作而非竞争。强调集体、有计划而非个人自由放任。
2、柏拉图《理想国》—中世纪英国农民领袖约翰-保尔—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里叶、欧文—马克思
3、马克思主义
资本主义将因阶级斗争被社会主义代替:工人工资不够生产价值—工厂倒闭、失业、购买力下降—全面萧条—革命—社会主义 理论探索:社会主义因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没有私人雇佣、利润,不存在购买力不足问题。实践探索:
—1864年建立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
—1873年分裂:社会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主义、无政府主义等。
—1889年 成立第二国际 转向修正主义,路线温和(选举权扩大、工人生活水平提高),适合时代趋势,1914年,德、意、法等过社会党在国民会议选举中拥有更多的议席,但一战《欧洲文明史》讲义
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
周一、三晚6:30—7:50
南校F309、北校六B214 证明首先是民族主义者然后才是社会主义者,百万个人战死沙场,第二国际破产。—1917年 俄布尔什维克组建第三国际(共产国际)马克思主义越来越被异化。
第二篇:《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书笔记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书报告
时间回到19世纪中期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当时的欧洲经历了1848年革命的洗礼后进入了资本主义稳定发展和繁荣的时期,但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没有也不可能得到根本的解决,一切问题还掩盖在繁荣的外表下。而当时的中国,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压迫的加剧,爆发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马克思敏锐的捕捉到了这时期的矛盾,这篇文章主要是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所造成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爆发农民起义的原因以及中国的农民革命对欧洲革命的影响,并对欧洲即将到来的新的政治经济危机做出了预言。
初读此文,颇为不解马克思在开头所引用的关于“两级相联”的目的,直到通读全文在理解马克思所要表达的思想。马克思运用对立统一的原则,分析说明中国与侵略中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两极”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说明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本文取名为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在时代的大环境下,全球逐渐成为了一体,中国也不再是从前那个闭关锁国的中国。它的一举一动也深刻的影响着欧美的经济体系,而欧美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后,对中国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也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文章分析说,英国早期通过鸦片的贸易,打开了中国的市场,而中国,也因为鸦片的大量流入而由原来的贸易顺差转为了贸易逆差,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中国固有的封建的君主制度在鸦片的冲击下面临着解体的危机。皇帝等君主代表的威信不再。之后英国等列强又用铁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这些固然是出于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市场的要求,英国也借此保护了罪恶的鸦片贸易,随着中国市场的打开,大量外国商品的流入,对中国的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金银外流,政府机关腐化,这些最终都转嫁到了中国人民的头上。这些一切汇集到一起终于促成了中国革命的爆发。
中国爆发了革命同样又深刻的影响了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资本主义的扩张的原因在于他们需要寻找广阔的市场,而中国这个肥羊在爆发了革命之后,必然造成市场的缩水。此时的欧洲,农业歉收,导致国内对工业产品的需求进一步下降。正如马克思所说:“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这个普遍危机一旦扩展到国外,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马克思得出了这个结论,可谓一针见血。
马克思的这篇论文其中涉及了大量的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以及资本主义架构等问题,我只能对市场需求,扩大市场等方面有个粗浅的认识。贯彻本文的“两级关联”我只能做个大致的理解,至于文中提到的列强如果“干涉中国的农民起义,又会打断产茶的内地和出口茶叶的海港之间的一切事务联系”这句话更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不过这不妨碍我对这篇论文有个自己的见解,马克思已经尽可能的应用了他所能使用的最通俗的语言,甚至他还引用了中国的典籍和文献资料,引用了很多报刊的资料,使得文章有理有据,同时又便于理解。
我最为觉得困惑的乃是马克思所提的关于鸦片破坏了中国古老的君主制度,马克思指出,中国的那些纵容鸦片走私、聚敛私财的官吏的贪污行为,腐蚀着中国封建家长制的权力体系,“随着鸦片日益成为中国人的统治者,皇帝及其周围墨守成规的大官们也就日益丧失自己的权力。”显然,在我看来,这对于当时的中国基本是不可能的一件事。马克思过于理性或者说过于相信了经济的力量。我们可以在他的著作中发现,他十分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似乎社会所有的问题,包括政治斗争,革命起义等问题的根源,或许都来自经济问题,经济问题似乎影响了社会的所有方面。然而对于这点,我是觉得保有反对意见的。在我看来,马克思严重的忽略了文化对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刻文化底蕴的国家!
我们会看马克思所在的年代,资本主义发展,金钱似乎成为了人们的所有。马克思一方面对现有的社会制度痛恨着,一方面又不由自主的收到了当时金钱观念的影响,加之他所在的国家缺乏中国悠久的文化奠基,所以他在看待问题的时候难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并且不能符合中国的国情。就中国而言,封建君主制的存在不是一两天,而是自秦代以来被无数王朝和皇帝改进了的中央集权制。而君主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必然在思想上统治他的民众。所以我们看到了从汉代起的儒家给人民灌输的忠君思想,到宋代的理学更为过分的封建道德,这其中几千年的发展,怕是让皇帝老子的观念深入到中国人的骨髓里去了!我们看到,即使今天的中国,也难免不能摆脱当官的最大的思想。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还在搞着个人崇拜。近代的革命也一直围绕着反封建而存在。当热今天的思想不能说是封建残余了,但是至少在中国人看来,权力是当官者所有,而平民们是没有权力只能听当官的。现在的大部分中国人,怕是任然持有这种观点。至于原因,自然是中国强大的文化力量!试想一下,即使轰轰烈烈的革命也不能完全斩断的观念何以凭借鸦片而得以实现?贪污一事在中国历来就有,而鸦片只不过是将这个问题严重的暴露了出来,而官员们在骨子里,任然对高高在上的天子保持着他们的敬畏!而阳奉阴违之事,在古代的中国政治里是玩的最多的把戏了吧,马克思不是中国人,对于中国的政治没有透彻的理解,可能才有此一说。
除了这点质疑,我对这篇文章更多的是赞叹。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两级相联”。对于一个普通学生的我,在我之前对近代史的理解就是:列强们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然后在中国肆意掠夺,中国只是他们的资源库而已。中国在当时渺小的地位对列强们完全不能产生影响,可以说,资本主义的问题只是资本主义内部的,于中国无关!而马克思则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看到了那个年代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看到了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本来在近代史资本主义发展中没什么地位的中国突然让我觉得它的地位很重要。而我更是头一次将太平天国起义与当时的大环境联系起来。
在我看来,太平天国起义乃是中国农民们最后的辉煌了,但是这是中国内部的矛盾,是家事。列强们需要的不是一个自强的中国,而是一个傀儡的中国,所以它会帮助清政府灭杀太平天国。而现在看来,太平天国运动显然影响了中国市场的稳定,加之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激化,它必然成为了众矢之的。这其中更多的复杂的联系以我现在的知识不得而知,但是我起码看到了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些必然关联,它们之间不再是相互独立的体系。这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感觉。
本文叫做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意在阐述中国的太平天国起义和欧洲资本主义革命之间的相互关联,欧洲的入侵引发了中国的革命,而中国的革命又激化了欧洲的矛盾,从而引发新的革命浪潮。环环相扣,马克思的结论令人信服。本文让我更深刻的理解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让我更深刻的理解了革命发生的内在矛盾是什么,这超越了历史本身,带给人的是无穷的思索!
第三篇: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书笔记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书报告
文章背景与主要内容:
1953年3月19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一举占领南京,自此南京成为太平天国首都。马克思密切关注中国革命,于5月20日写下这篇评论《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同年6月14日,此文作为社论载于《纽约每日论坛报》上。这一评论文章,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无情地揭露和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
读书心得
文章的前半部分,马克思用了大量笔墨阐释十九世纪四十到五十年代中国的国情。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惨败,签订《南京条约》,被迫打开国门,鸦片贸易合法化,英国的工业品也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市场。随之而来的是英国的思想文化及中国人民更深重的灾难。马克思在这里用了一个绝妙的比喻,“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中国从那时候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本国落后分散的手工业在英国机械化生产面前不堪一击,大量手工业者破产,鸦片更加横行,毒害着无数中国青壮年的身心健康,更严重的是,大量的白银外流,给经济发展带来极大损害。
政府为了偿还战争赔款,加重赋税,再经由各级官僚层层剥削,百姓已经不堪负重,当最终天灾出现的时候,百姓走投无路揭竿而起,接下来便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起义。太平天国,中国几千年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全盛时占据中国半壁江山,坐拥最为富庶的江南,但同时,也极大影响了中英贸易。
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完全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产出没有限制的增加,依靠不断扩张的海外殖民地和市场才能消耗那么多的产出,但市场的扩大人赶不上工业的增长,一场危机潜伏已久。那时,供给英国的茶叶涨价,中国的市场因太平天国而大大缩小,“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危机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
马克思此处的分析十分有趣,西方列强的炮火打开了中国国门,间接引起了中国革命,同时中国革命也简介引起了欧洲一场更大的革命,太平天国既是一场动摇“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统治基础的农民革命斗争,也给予英法等殖民主义者以最沉重的打击。这次革命加深了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欧洲大陆各国的政治革命。马克思始终密切地注视太平天国革命的发展,发表了许多热情赞扬太平天国革命的文章,他以鲜明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立场愤怒谴责外国侵略者的卑鄙和野蛮,对中国人民所采取的海盗政策。他在这里运用了对立统一,两极相连的分析方法。同时,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中国已经融入了世界市场,尽管是处在提供原料这样的低级位置,但中国的一举一动,开始受到世界的影响,也将深远的影响着整个世界。
文章中,马克思关于中国与鸦片的论述也很有趣,“中国人不大可能戒吸鸦片,就像德国人不可能戒吸烟草一样,新皇帝颇有意在中国本国种植罂粟和炼制
鸦片”。这与我以往的认识大相径庭,鸦片自一开始就毒害着中国人民,而且鸦片是一种毒品,已经在全世界被禁止,中国人当时难以戒鸦片,一方面是国家还没意识到鸦片的危害,另一方面鸦片作为毒品会令人上瘾。但当时,中国禁止鸦片的决心是坚定的,林则徐到广东主持禁言,拉开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序幕。中国对鸦片的态度是坚决毁灭,不可能为了收回流失的经济利益而打算自己种植罂粟炼制鸦片。无论从何种角度考虑,我都不愿意相信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是正确的。
最后,谈到欧洲革命,“无论欧洲列强间的冲突怎样尖锐,无论外交方面的形式如何严峻,无论哪个国家的某个狂热集团企图采取什么行动,只要有一丝一毫繁荣的气息,国君们的狂怒和人民的愤恨同样都会缓和下来。”很多时候,战争的目的就是争夺利益,但战争最好的结果也只是一个零和博弈,当避免战争积极合作能使双方的到利益的条件存在时,没有哪一方愿意动武。想想我国近年来的外交争端,和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日益激烈,钓鱼岛扣押船长事件没过多久,菲律宾又在黄岩岛惹事端,双方剑拔弩张,军舰对峙上月,看似战争一触即发,民众沸腾,但过上几天,大家冷静下来想想就会发现,菲律宾无非是觊觎南海的油气资源,真的打起来他什么也得不到,而且这会给美国一个大好的插手机会,战争最终极有可能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我国现在处理领土争端的总体原则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避免矛盾能给这一区域的所有国家带来好处,尽管一小小点动静都会让大家紧张的想要开展全面战争,但最终还是会回归谈判,因为始终有“一丝一毫繁荣的气息”。
“历史好像是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能把他们从世代相传的愚昧状态中唤醒似的”。中华民族已经被唤醒了,当年被奴役被侵略被压迫的中国已经一去不返,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渐渐崛起。经过数次战争与革命,中国更加紧密的和世界联系在一起,中国对世界有着以往任何时候都没有的巨大影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第四篇: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后感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书报告
读过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太平天国革命, 是中国有着深刻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这次革命不仅沉重地打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而且也强烈地震动了英国和整个欧洲。马克思对中国人民的这次伟大革命运动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密切的关注。在文中,马克思以辩证统一的观点揭示了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的关系,颂扬了中国太平天国革命的世界意义。一:太平天国革命的背景与原因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对太平天国革命发生的原因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他指出:“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动了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历史的发展好象是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有可能把他们从历来的 麻木状态中唤醒似的。”
在我看来,一方面是中国社会内部矛盾,另一方面是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是这两方面原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
从中国社会内部矛盾看,当时的清王朝是 “一切都烂透了, 眼看就要坍塌了, 简直没有一线好转的希望”的衰老没落的社会。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之前,中国已经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但经济和政治的结构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反而激化了民族矛盾。严重的土体兼并和高额的赋税使得农业生产遭到破坏, 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趋于崩溃, 农民和手工业者难以自给自足。马克思还引用皇帝谕旨中的话说“庶儿吾民于颠沛困苦之时, ” “小民其何以堪?”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带来了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革命的发生也就有了其必然性。
马克思也强调了引发这场革命的直接原因——鸦片。鸦片的大量输入,造成了白银的大量外流,这就使战前本已严重的银荒更加严重。同时,鸦片的大量输入,也造成吸毒在中国更加泛滥成灾。它摧残了成千上万中国人的身体,给人民的精神、生活增加了无穷的困难和负担。正因鸦片走私有利可图,许多官吏也卷入其中,满清政权更加腐化。此外,由于洋货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加速了农民和手工业的破产,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土地兼并更加严重。这一切,就使中国社会固有的封建主义和农民大众的矛盾空前激化。广大农民再也不能忍受封建阶级的统治,只能选择反抗。
二:主要观点
首先,对于太平天国革命的原因,马克思的观点正如上文提到的:太平天国革命的起因 主要是英国的大炮和鸦片,这一点就不再加以赘述。
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革命是具有广泛人民参加的革命。马克思指出, 太平天国革命是在它之前十年之久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基础上“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的。从领导集团和政治经济纲领看,领导集团是阶级属性的政治代表, 而且它是决定一切的。太平天国的领导者也属于这样一批人物, 但这些人物不是单一的农民成分也不完全代表单一的农民利益和要求。马克思讲的 “中华共和国” 指资产阶级共和国, 绝不是农民革命所追求的政治目标。由此可见, 无论是 《天朝田亩制度》 还是 《资政新篇》 都不是单一农民阶级的经济政治要求, 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马克思还认为:帝国主义是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刽子手。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固有其 自身的弱点,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英美等帝国主义勾结满清政府镇压的结果。英国侵略者主张支持清政府,实行武装干涉。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完全撕破了虚伪的“中立”外衣,公开与清政府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革命。
另外,“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也是文章的重要观点。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危机一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以茶叶为例,英国急需扩大市场,于是降低了茶叶税,而这一做法直接导致中国茶叶涨价,由于农民革命的压力,茶叶商家规定只能现金交易,对英国的茶叶进口带来影响。外国势力如果干涉农民起义,那么中国与外国的一切茶叶贸易联系会受到严重的阻碍,英国的市场进一步扩大也会受影响。经济危机的发生必然导至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社会矛盾的进一步尖锐,随之而来的政治危机也出现并加剧。
太平天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存在着内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关系,太平天国革命使英法等国在中国的市场缩减,它们对中国的贸易输出停滞不前, 中国市场的日益缩小造成了欧洲的商业危机,继而引发政治危机。
三:马克思的预测
马克思在文中提出了几个预测,持论锋颖,富有科学的预见性。
马克思预言说:“⋯⋯有一件事终究是值得我们高兴的,就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坚固的帝国,因受了英国资本家纺织品的影响,近年来已处于革新的前夜,这种社会革新对于文明无论如何应有非常重大的结果.我们欧洲的反动派在最近的将来势必向亚洲逃跑,一跑跑到中国‘长城’,跑到这个最保守的堡垒门口,那时侯,安知他们在那里不会碰到‘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这几个大字呢?”事实证明,在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中国,已经证实和实践了这个预言。
不能忽略的是马克思关于太平天国革命对欧洲大陆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产生重大影响的预言。意大利民族运动高涨,北部诸邦反奥斗争剧烈。1860 年4月,西西里爆发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在波兰,从50年代起以华沙为中心的城市抗暴斗争风起云涌。在俄国,农民反对农奴制的革命运动不断发生。在英国,1859年7月,伦敦建筑工人举行了大罢工。在德
国,六十年代初,工人运动高涨起来,罢工斗争遍及柏林、汉堡、来比锡等许多城市。从以上事实来看,马克思的预言无疑是非常科学与理性的。太平天国革命不但给欧洲革命人民以巨大鼓舞力量,促进了欧洲大陆的革命运动。而且也有力地冲击着西方资产阶级在亚洲各国的殖民统治。
四:不同看法
首先来看一下原文:“欧洲各国人民下一次的起义,他们下一阶段争取共和自由和比较廉洁的政体的斗争,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要取决于天朝帝国(欧洲的直接对立面)目前所发生的事件,而不是取决于现时的任何政治原因,甚至不是取决于俄国的威胁以及后果。”
这些观点都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历史的发展并没有严格按照马克思的预料进行。马克思过高的估计了中国农民起义的力量,认为它可以推翻那个腐败的满清朝廷,没有想到它自己先腐败了。那个他预计的“中国在西方的世界中引起**,但是西方列强则借助英法美等国的舰队在上海,南京和运河口建立秩序”的场面,最后还是没有出现。
还有些观点是让人质疑的。其一:世界改革的方法不是只有革命,只要有一定的基础,和平演变也是有可能的。其二:若太平天国革命发生在欧洲,或许会成功,但是当时的中国与欧洲的情况不同,长期以来的愚民政策使得失败的结局成为必然。其三,美国的迅猛发展也是马克思未预料到的。
从今天看来,这次革命给清统治者和外国侵略势力以沉重打击,对欧洲革命产生很大影响的确是正确的,但是也不能过高地估计它的影响力。另外,同一件事件对双方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由于当时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早已千疮百孔,闭关锁国带来的封闭,思想上的腐朽,技术上的落后等等,早已注定中国受到的冲击是比已经经历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受到的冲击
大。西方列强具有资本、技术上的优势,民主制度也逐步建立与完善,无论从哪一点来说,中国农民起义的力量永远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而西方列强国内的经济危机与由此引发的社会危机都是短暂的,其制度因素终将解决这些危机,并发现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继而完善。五:启示
首先,这篇文章让我重新认识了太平天国革命及其影响。太平天国革命既具有不同中国以往历次农民革命的性质和特点, 又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分析问题的方法——矛盾的对立统一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文章运用对立统一的原则,分析说明中国与侵略中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两极”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那么,小至我们的日常生活,大至国际关系,都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面对矛盾,我们不能只看到矛盾的对立,要看到矛盾双方是相互影响的。
读完《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马克思的锋颖精密与远见卓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就其论述特点而言,持论新颖锋利,剖理精当周密,感情真切,文采夺目。“文如其人”。马克思政论这种文采洋溢的独特风格,基于作者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憎爱分明的阶级感情,发自作者对人民正义斗争的始终不渝的同情和爱护之心,对反动势力以及侵略行径的憎恶和鄙视之情。同时,这篇政论之所以具有远见卓识,剖理之所以精当周密,另一个重要原因正是马克思掌握了了解历史的钥匙。所以说,要写出能持论锋颖富有科学的预见性的政论文,必须要切身了解历史,也要明白自己的价值取向,感情明确,观点鲜明,政论写作如果离开了鲜明的感情,文采也就失去了动人的魅力。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关键,即锻炼一种独立的批判的思考的能力,这是把一切哲学原理和现实事件结合起来并且运用的基础。
第五篇:《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书报告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书报告
1953年3月19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一举占领南京,自此南京成为太平天国首都。马克思密切关注中国革命,于5月20日写下这篇评论《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同年6月14日,此文作为社论载于《纽约每日论坛报》上。时间回到19世纪中期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当时的欧洲经历了1848年革命的洗礼后进入了资本主义稳定发展和繁荣的时期,但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一切问题都掩盖在繁荣的外表下,新一轮的危机即将来临。而当时的中国,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压迫的加剧,爆发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马克思敏锐地捕捉到了这时期的矛盾,这篇文章主要是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所造成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爆发农民起义的原因以及中国的农民起义对欧洲革命的影响,并对欧洲即将到来的新的政治、经济危机做出了预言。
这篇文章中,马克思分析问题的方法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统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初读此文,有些不理解马克思在开头所引用的关于“两级相联”的目的,直到反复读了好几遍全文,才渐渐理解马克思所要表达的思想。马克思运用对立统一的原则,分析说明中国与侵略中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两极”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说明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时代的大环境下,全球逐渐连成一体,中国也不再闭关锁国、与世隔绝,它的一举一动深刻地影响着欧美的经济体系。而欧美强行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后,对中国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也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马克思在这里用了一个绝妙的比喻,“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在这篇文章中,矛盾是中国和英国及一些欧洲国家。表面上看来,他们是相互对立的,英国用战争的方式打开中国市场,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这些固然是出于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市场的要求,英国也借此保护了罪恶的鸦片贸易,随着中国市场的打开,大量外国商品的流入对中国的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由原来的贸易顺差转为了贸易逆差。白银大量流出,阻碍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经济赔款使税收负担加重,导致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中国部分官员纵容贩卖鸦片的恶行,贪污腐败,腐蚀了中国封建家长制的权力体制。还影响了社会风尚等其他方面,中国社会开始解体,而太平天国运动是推动中国封建社会解体的重要一环。百姓不堪负重,当最终天灾出现的时候,百姓走投无路揭竿而起,接下来便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起义。太平天国,中国几千年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全盛时占据中国半壁江山,坐拥最为富庶的江南。
中国爆发了革命同样又深刻地影响了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资本主义的扩张的原因在于他们需要寻找广阔的市场,而中国这个广阔市场在爆发了革命之后,必然造成市场的缩水。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完全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产出没有限制的增加,依靠不断扩张的海外殖民地和市场才能消耗那么多的产出,但市场的扩大人赶不上工业的增长,一场危机潜伏已久。马克思以茶叶为例分析了中国农民起义对英国及欧洲的影响。英国急需扩大市场,于是降低了茶叶税,而这一做法导致中国茶叶涨价,农民革命给当地的政局以压力,茶叶商家决定不给现金不能进行交易,当时正处于金银缺乏的时候,对英国的茶叶进口带来影响。外国势力如果干涉农民起义,那么中国与外国的一切茶叶贸易联系会受到严重的阻碍,英国的市场进一步扩大的想法也会受影响。
从欧洲的角度,“茶叶这样一种必需品涨价和中国这样一个重要市场缩小的时候,将正好是西欧发生歉收因而肉类、谷物及其它一切农产品涨价的时候。这样,工厂主们的市场就要缩小,因为生活必需品每涨一次价,国内和国外对工业品的需求量都要相应地减少。”这些都影响到欧洲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这个普遍危机一旦扩展到国外,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马克思得出了这个结论,可谓一针见血。这次农民革命沉重地打击了西方列强,加深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马克思在文章中写道,“欧洲人民下一次的起义,他们下一阶段争取共和自由、争取廉洁政府的斗争,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要决定与天朝帝国(欧洲的直接对立面)目前所发生的事件,而不是决定于现存其他的政治原因,甚至不是决定于俄国的威胁以及其带来的可能发生全欧战争的后果。”西方列强的炮火打开了中国国门,间接引起了中国革命,同时中国革命也间接引起了欧洲一场更大的革命,太平天国既是一场动摇“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统治基础的农民革命斗争,也给予英法等殖民主义者以最沉重的打击。这次革命加深了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欧洲大陆各国的政治革命。这一次的天平天国革命,轰烈并且涉及范围广,其反帝爱国的精神和促中国劳苦民众觉醒反抗的意识力量,不仅仅限制于中国,并且也蔓延到了欧洲大陆,让欧洲大陆在这种摧毁封建腐朽统治和反对列强干涉的氛围下,开展了他们的政治革命。马克思始终密切地注视太平天国革命的发展,发表了许多热情赞扬太平天国革命的文章,他以鲜明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立场愤怒谴责外国侵略者的卑鄙和野蛮,对中国人民所采取的海盗政策。他在这里运用了对立统一,两极相连的分析方法。同时,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中国已经融入了世界市场,尽管是处在提供原料的低级位置,但中国的一举一动,开始受到世界的影响,也将深远的影响着整个世界。
马克思指出,“这次革命对于欧洲的影响一定比俄国的所有战争,意大利的宣言和欧洲大陆上的秘密社团所起的影响大得多„„”虽然说在太平天国革命时期,欧洲大陆并没有出现大范围的政治民主革命和暴力的起义,但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地酝酿,欧洲大陆与中国革命时期有了共通的一点便是,在人的思想上,对封建腐朽的专制统治出现了批判和觉醒的现象。
“当西方列强用英法美等国的军舰把“秩序”送到上海、南京和运河口的时候,中国却把**送往西方世界。”中国与英法美是对立的,但是他们也相互依存与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倘若外国列强对中国农民起义进行干涉,那么会引发危机,阻碍贸易的进行。
但是,读完此文,我对于马克思的看法也并不完全同意。例如马克思对于鸦片的论断,“中国人不大可能戒吸鸦片,就像德国人不可能戒吸烟草一样,新皇帝颇有意在中国本国种植罂粟和炼制鸦片”。鸦片毒害着中国人民的身体和精神,而且鸦片作为一种毒品,已经在全世界被禁止。中国人意识到鸦片的危害之后,一定会努力戒吸鸦片。当时,中国禁止鸦片的决心是坚定的,林则徐到广州主持禁烟,拉开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序幕。中国对鸦片的态度是坚决抵制和毁灭,不可能为了收回流失的经济利益而打算自己种植罂粟炼制鸦片。不知马克思为何会做出这样的论断。
另外让我十分不解的一点,是马克思提出的“鸦片破坏了中国古老的君主制度”。马克思指出,中国的那些纵容鸦片走私、聚敛私财的官吏的贪污行为,腐蚀着中国封建家长制的权力体系,“随着鸦片日益成为中国人的统治者,皇帝及其周围墨守成规的大官们也就日益丧失自己的权力。”在我看来,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一件事。我想是马克思过于高估了经济的力量,或者说低估了其他因素。他十分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似乎社会所有的问题,包括政治斗争,革命起义等问题的根源,或许都来自经济问题,经济问题似乎影响了社会的所有方面。马克思忽略了文化对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鸦片的力量还不足以毁灭中国根深蒂固、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即使轰轰烈烈的革命也不能完全斩断的观念何以凭借鸦片而得以实现?而且贪污一事在中国历来就有,鸦片只不过是将这个问题严重的暴露了出来,而阳奉阴违之事,在古代的中国政治里是玩的最多的把戏了吧,马克思不是中国人,对于中国的政治没有透彻的理解,可能才有此一说。马克思所在的年代,资本主义发展,金钱似乎成为了人们的所有。马克思一方面对现有的社会制度痛恨着,一方面又不由自主的收到了当时金钱观念的影响,加之他所在的国家缺乏中国悠久的文化奠基,所以他在看待问题的时候难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并且不能符合中国的国情。
我对这篇文章更多的是赞叹。对于我,我之前的理解就是: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中国肆意掠夺,对中国造成了极为深重的影响。而中国在当时除了给他们带去利益之外并不能产生其他大的影响。而马克思的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了那个年代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本来在近代史资本主义发展中没什么地位的中国突然让我觉得它的地位很重要。我也是第一次将太平天国起义与当时的大环境联系起来。
在我看来,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内部的矛盾,列强们需要一个傀儡的中国,所以它才会帮助清政府灭杀太平天国。而现在看来,太平天国运动显然影响了中国市场的稳定,加之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激化,它必然成为了众矢之的。我看到了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些必然关联,它们之间不再是相互独立的。世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历史好像是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能把他们从世代相传的愚昧状态中唤醒似的”。中华民族已经被唤醒了,当年被奴役被侵略被压迫的中国已经一去不返,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渐渐崛起。经过数次战争与革命,中国更加紧密的和世界联系在一起,中国对世界有着以往任何时候都没有的巨大影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而今后在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时候,也应当使用“对立统一”之原则,才能更全面地看待和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