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信息化基础知识

时间:2019-05-12 12:1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八讲 信息化基础知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八讲 信息化基础知识》。

第一篇:第八讲 信息化基础知识

第九讲 信息化基础知识

信息的定义与特征

企业信息化:企业资源管理、企业应用集成、商业智能

电子政务

电子商务

信息的定义与特征:

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并称现代科学的“三论”。

信息是系统有序程度的度量,表现为负熵。H(x)P(Xi)log

量的单位是bit。

乌家培把信息的定义分为3个层次:

语法或结构形式层次,反映信息的确定度;是对信息的量的研究,构成经典信息论。语义或逻辑内容层次,反映信息的真实度,语用或实用价值层次,反映信息的效用度;是对信息的质的研究,构成现代信息论。

信息的特征:客观性(客观事物的反映);普遍性(无所不在);无限性;动态性(随时间变化);依附性(需有物质的承担者);变换性(经处理可以变换);传递性(时间上是存储、空间上是转移或扩散);层次性;系统性;转化性(信息与物质、能量间的转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企业资源计划(ERP):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如何实施ERP,ERP实施的关键和难点、注意事项,ERP的发展趋势。

企业资源包括三大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ERP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继承企业所有资源信息,并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和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系统化的管理平台;ERP是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ERP利用企业的所有资源,包括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市场资源,为企业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创造最优的解决方案,最终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ERP理论和系统都是从MRPII(制造资源计划)发展而来的。

ERP将管理重心移到财务上,在企业运营中贯穿了财务成本控制的概念,以财务成本为中心。

ERP的设计和开发应把握住一个中心:以财务管理数据库为中心,两类业务:计划与执行,三条干线: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整体思路。

ERP设计时常用工具:业务分析、数据流程图、实体关系图以及功能模块图。

ERP软件实施方法论的核心是实现管理思想革命和管理信息化技术的提升;整个ERP实施可以分三期:前期是基础数据准备和标准化;中期是进行交接面界定和业务链的重组;后期是实施适应期,手工和计算机并行作业或新旧系统同时运行,逐步解决不适应性。

ERP软件项目实施过程包括项目启动、组建团队、设计、编码、测试、数据准备、软件安装、软件调试、项目试运行、项目正式运行等多个环节;做好12个方面的工作: 明确观点,统一认识,建设实施团队;

明确目标,制定实施计划; 2P(Xi),Xi代表n个状态中的第i个状态;P(Xi)代表出现第i个状态的概率;H(x)是以bit为单位的负熵。信息

根据企业人员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组织培训;

根据企业现状进行业务需求分析;

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建模,进行原型分析;

根据实际业务流程和具体情况,进行系统功能和参数配置,系统实施;

根据业务原型进行试运行试验;

制定技术解决方案;

测试环境、培训、测试;

上线准备,数据准备(ERP囊括了企业所有资源的数据库,需要进行数据库整合和统一); 系统上线,投入运行;

系统优化(随着系统中数据量的扩充,系统需要定期进行优化),周期性系统运行审查。ERP的主要发展趋势:

系统更加人性化,更灵活地适应企业变化的需求;

应用范围广泛化,渗透到了各行各业;

功能深度化;

对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支持;

朝Internet技术靠拢;

构件技术应用更加深入;

安全保密性更高;

成本更低,易用性更好;

系统自助化。

客户关系管理(CRM)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集成了信息系统和办公系统等一整套应用系统,确保了客户满意度的提高,并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全面管理来降低企业的成本。

CRM在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基础上,重构了包括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在内的各业务流程。CRM的目标不仅要使业务流程自动化,而且要确保前台应用系统能够改进客户满意度、增加客户忠诚度,以达到使企业获利的最终目标;需要以客户为中心的应用与能提供客户经验的内部后台系统的集成。

CRM是一个概念、理念、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新型管理模式,是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模型,由集成了前台和后台业务流程的一系列应用程序来支撑。

CRM的根本要求是与客户建立起一种相互学习的关系。

CRM解决方案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与客户的接触,收集客户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并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提供完善的个性化服务。

CRM由两部分构成,即触发中心(客户和CRM通过多种方式触发进行沟通)和挖掘中心(CRM记录交流沟通的信息和进行智能分析)。

一个有效的CRM解决方案应具有三个要素:畅通有效的客户交流渠道(触发中心);对所获信息进行有效分析(挖掘中心);CRM必须与ERP很好地集成。

CRM的实现过程包含三方面的工作:客户服务与支持(通过控制服务品质以赢得客户的忠诚度)、客户群维系(通过与顾客的交流发展客户)和商机管理(利用数据库拓展客户)。

企业门户

按实际应用领域,分为信息门户、知识门户和应用门户。

信息门户(EIP)的基本作用是为人们提供企业信息,强调对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收集、访问、管理和无缝集成,提供数据查询、分析、报告等基本功能;对访问者来说,通过信息

门户这个单一的访问入口获得个性化信息和服务,了解企业的相关信息;对企业来说,信息门户是展示企业的窗口,可以无缝地集成企业的信息。

知识门户(EKP)是企业员工日常工作所涉及相关主题内容的总店,使用对象是企业员工,可以大大提高企业范围内的知识共享,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还应具有收集、整理、提炼的功能,可以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分类,建立企业知识库并随时更新知识库的内容。

应用门户(EAP)是对企业业务流程的集成;以商业流程和企业应用为核心,把商业流程中功能不同的应用模块通过门户技术集成在一起。

通用型的企业门户将以上三类门户有机整合在一起,随访问者角色的不同,允许其访问企业内部网上的相应应用和信息资源。

企业应用集成(EAI)技术是将进程、软件、标准和硬件结合起来,在两个或更多的企业信息系统之间实现无缝集成,使它们就像一个整体一样工作。

EAI是企业信息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标志;原因是企业需要新旧系统的无缝集成,需要尽量减少数据冗余,并保持数据同步更新,需要调整业务流程。

EAI主要包括两方面:企业内部应用集成和企业间应用集成。

企业内的应用集成,要确定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和数据流量,包括业务流程是否进行自动流转,或怎样流转,以及业务过程的重要性;企业应用集成就是要维持数据正确和自动地流转。从应用和技术上综合考虑,EAI分为五个层次,界面集成(把用户界面作为公共的集成点)、平台集成(实现系统基础的集成,使底层的结构、软件、硬件以及异构网络的特殊需求都必须得到集成)、数据集成(首先对数据进行标识并编成目录,确定元数据模型,保证数据在数据库系统中的分布和共享;是应用集成和过程集成的基础)、应用集成(为两个应用中的数据和函数提供接近实时的集成)和过程集成(必须对各种业务信息的交换进行定义、授权和管理,包括业务管理、进程模拟等)。

企业间的应用集成,使应用集成架构中的客户和业务伙伴,都可以通过集成供应链内的所有应用和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

集成模式有三种,面向信息的集成技术、面向过程的集成技术和面向服务的集成技术。在数据集成的层面上,信息集成技术是必选的方法。信息集成采用的重要数据处理技术有数据复制、数据聚合和接口集成等。其中,接口集成是一种主流技术,它为应用系统创建适配器作为自己的代理,适配器通过其开放或私有接口将信息从应用系统中提取出来,并通过开发接口与外界系统实现信息交互;极大地简化集成的复杂度,并有助于标准化。

面向过程的集成技术是一种过程流集成的思想,只处理系统之间的过程逻辑,和核心业务逻辑相分离。面向过程的集成方法在面向接口的集成方案之上,定义了另外的过程逻辑层,在该结构的底层,应用服务器、消息中间件提供了支持数据传输和跨过程协调的基础服务。基于SOA(面向服务架构)和Web服务技术的应用集成是新一代的应用集成技术,集成的对象是一个个的Web服务或者是封装成Web服务的业务处理。Web服务技术是新一代的面向服务的应用系统构建和应用系统集成的基础设施;基于开放的技术标准,支持服务接口描述和服务处理的分离、服务描述的集中化存储和发布、服务的自动查找和动态绑定以及服务的组合。

供应链管理(SCM)的核心是供应链。

供应链是指一个整体的网络用来传送产品和服务,从原材料开始一直到最终用户,它凭借一个设计好的信息流、物流和现金流来完成。有两层含义,任何一个企业内部都有一条或几条供应链,包括从生产到发货的各个环节;一个企业必定处于市场更大的供应链之中,包括从源头供应商道最终消费者的每一个环节;供应链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商业循环系统。

供应链管理至少包括六大应用功能:需求管理(预测和协作工具)、供应链计划(多工厂计划)、生产计划、生产调度、配送计划和运输计划。

供应链中的信息流覆盖了从供应商、制造商到分销商,再到零售商等供应链中的所有环节。其信息流分为需求信息流和供应信息流,是两个不同流向的信息流。

对供应链中的企业进行流程再造,建立网络化的企业运作模式是建立企业间的供应链信息共享系统的基石。

统一的信息系统架构是决定信息能否共享的物质技术基础,包括为系统功能和结构建立统一的业务标准和建立统一信息交流规范体系等。

信息技术对供应链的支撑可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由标识代码技术、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基础信息技术构成;

第二个层面是基于信息技术而开发的支持企业生产的信息系统。

商业智能(BI)是企业对商业数据的搜集、管理和分析的系统过程,目的是使企业的各级决策者获得知识和洞察力,帮助他们做出对企业更有利的决策。

商业智能技术是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OLAP)和数据挖掘等相关技术走向商业应用后形成的一种应用技术。

商业智能系统主要实现将原始业务数据转换为企业决策信息的过程,在处理海量数据、数据分析和信息展现等方面具有突出性能;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建立数据仓库、数据分析及数据展现四个主要阶段;数据预处理包括数据的抽取、转换和装载三个过程;建立数据仓库是处理海量数据的基础;数据分析是体现系统智能的关键,采用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两大技术;数据展现主要保障系统分析结果的可视化。

商业智能的三大组成部分:数据仓库、OLAP和数据挖掘技术。

电子政务:形式、本质、和传统政务的区别、四种类型及相关系统

电子政务是指国家机关在政务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和办公,并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是一项重要的政府创新行为,是政务活动新的表现形式,导致政府结构调整和业务流程重组,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是对现有的、工业时代形成的政府形态的一种改造,利用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来构造更适合信息时代的政府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

政府以两种身份参与信息化建设,既是公众信息平台的使用者,也是建设的组织者,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电子政务四种模式:

政府与政府(G2G):政府与政府之间致力于政府办公自动化建设,促进信息互动、信息共享以及资源整合,提供行政办事效率。包括电子法规政策系统、电子公文系统、电子司法档案系统、电子财政管理系统、电子办公系统、电子培训系统和业绩评价系统等。

政府与企业(G2B):政府与企业之间致力于电子商务的实践,营造一个安全的、有序的、合理的电子商务环境,引导和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包括电子采购与招标、电子税务、电子证照办理、信息咨询服务和中小企业服务等。

政府与公众(G2C):政府与公众之间致力于网络系统、信息渠道以及在线服务的建设,为民众提供获得信息的便捷性、高质量、多元化服务。包括教育培训服务、就业服务、电子医疗服务、社会保险网络服务、公民信息服务、交通管理服务、公民电子税务和电子证件服务等。

政府与公务员(G2E):政府部门对内部工作人员的电子政务,包括电子办公系统、电子培训系统和业绩评价系统。

电子商务

广义的是以计算机和电子通信为基础的商务活动;狭义的是指利用Web提供的通信手段在网上买卖产品或提供服务。

参与电子商务的实体有四类:顾客、商户、银行及认证中心。

网上银行、在线电子支付等条件和数据加密、电子签名等技术在电子商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电子商务按从事商务活动的主体不同,分为四种类型:

企业内部电子商务:企业内部之间,通过企业内部网的方式处理与交换商贸信息;以增加商务活动处理的便捷性,对市场状况能更快地做出反应,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

企业间的电子商务(B2B):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因特网或专用网方式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B2C):企业通过因特网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新型的购物环境-网上商店,节省了客户和企业双方的时间和空间,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节省了开支; 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主要体现在个人开办的网上商城和二手交易上。

电子商务按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类型分为两种:间接电子商务(有形货物的电子订货)和直接电子商务(无形货物和服务)。

第二篇:信息化基础知识

信息化基础知识

1.1

要求

建造、开发等活动有一个科学的名字叫项目。

1.2

信息化基本概念

1、信息与信息化

1)信息

信息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信息就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的自我表述。

同时信息也会被人们认识并加以利用,此时信息就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人们认识事务的“状态和方式”的含义并把他们描述为信息以利用信息来创建价值,从而为其后的决策提供依据。2)数据

数据是反映客观事务属性的记录。3)决策信息

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称为决策信息。决策信息是建立在数据基础上的。4)知识

知识就是知道什么、知道为什么、知道怎么做、知道谁。这样的界定可以概括为“知识是4个W”。

智慧是以知识为根基的,加上个人的运用能力、综合判断、创造力及实践能力来创造价值。智慧是人类基于已有的知识,针对物质世界运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根据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对比、演络进而找出解决方案的能力。5)信息化

信息化的核心是通过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在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充分应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生产工具,创建信息时代社会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使国家的综合实力、社会的文明素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达到现代化水平。信息化过程通过一个个的项目来完成。这些项目建成的信息系统作为各行各业、各单位的数字神经系统,支持和推动相关行业和相关单位的发展。

信息系统的功能就在服务各行业、各单位业务发展过程中得以体现。如一个企业的MRP系统,它的功能不仅要支持企业的进销存,还要支持生产和财务,根据具体企业的需要MRP还可以具有其他一些功能。

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不再是孤立分散的单个技术的应用,而是组成具有庞大规模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去支持、改造各行各业的业务。这种网络作为各行各业业务的数字神经系统已改变和正在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将使人类社会发生及其深刻的变化。

2、国家信息化体系要素

国家信息化体系的六大要素即:

① 信息资源 ② 国家信息网络 ③ 信息技术应用 ④ 信息技术和产业 ⑤ 信息化人才

⑥ 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

这个体系是根据中国国情确定的,与国外提出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有所不同。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如下:

我国信息化发展包括指导思想、战略方针和战略目标。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坚持以改革开发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军事等领域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走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促进我国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方针是: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深化应用,务求实效,面向市场,立足创新,军民结合,安全可靠。

2006-2020年期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具体战略目标是: 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 实现信息技术自助创新、信息产业发展的跨越。

 提升网络普及水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 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的能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能力和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3

电子政务

1、电子政务的概念、内容和技术形式

1)电子政务概念

电子政府是指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机构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电子政务模型可简单的概括为两个方面:政府部门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办公的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充分进行信息共享与服务、加强群众监督、提高办事效率及促进政务公开等等。

上述的为狭义的电子政务,广义的电子政务概念除包括狭义的电子政务外,还包括电子党务、电子政协和电子人大等。

2)电子政务的内容

电子政务的内容非常广泛,国内外也有不同的内容规范,根据国家政府所规划的项目来看,电子政务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 政府间的电子政务  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  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

当然政府部门的内部网络除支持政府内部业务之外,更是电子政务的网络基础。3)电子政务的技术形式

电子政务从技术上讲,包括如下内容:

第一:电子政务是必须借助于电子信息化硬件系统、数字网络技术和相应软件技术的综合服务系统:硬件部分:包括内部局域网、外部互联网、系统通信系统和专用线路等;软件部分: 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信息传输平台、权限管理平台、文件形成和审批上传系统、新闻发布系统、服务管理系统、政策法规发布系统、用户服务和管理系统、人事及档案管理系统、福利及住房公积金管理系统等十个系统。

第二:电子政务是处理与政府有关的公开事务、内部事务的综合管理系统,包括政府机关内部的行政事务外,还包括立法、司法部门以及其他一些公共组织的管理事务,如检务、审务、社区事务等。

第三:电子政务是新型的、先进的、革命性的政务管理系统。电子政务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原封不动的搬到互联网上,而是对其进行组织结构的重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因此,电子政府在管理方面与传统政府管理之间有显著的区别。

2、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模式和技术模式

电子政务不仅仅是政府信息中心的工作,不是体制改革办公室的工作,而是各级领导,尤其领导班子一把手的工作。

电子政务系统的建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是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在服务内容实施方面,是一个从试行到适应、由怀疑到自觉贯彻的长期过程。各层领导的决心、各层领导的示范和领头作用,既是建立电子政务系统的关键,也是实施电子政务的关键。

3、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适应改革开发和现代化建设对政务工作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管的有效性,更好的服务企业、公民和社会;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通过积极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增强政府工作的科学性、协调性和民主性,全面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快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原则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电子政务建设要坚持以下原则:(1)统一规划,加强领导(2)需求主导,突出重点。(3)整合资源,拉动产业。(4)统一标准,保障安全。

4、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1)目标

“十五”期间建成的或完善的各级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能够积极支持和大幅度提高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公共服务能力,电子政务体系框架将初步形成,为下一个五年计划期的电子政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主要任务

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任务有:

(1)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2)建设和完善重点业务系统。(3)规划和开发重要的政务信息资源。(4)积极推进公共服务。

(5)基本建立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6)完善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7)加强公务员信息化培训和考核。(8)加强推进电子政务法制建设。

1.4

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

1、企业信息化的概念、目的、规划和方法

1)企业信息化的概念和目的

概括地说,企业信息化就是“在企业作业、管理、决策的各个层面,科学计算、过程控制、事务处理、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引进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改革管理体制和机制,从而大幅度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通俗的讲,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和运营管理中,利用信息技术来改造和提升自己的业务和管理水平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贯彻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 理和销售等等,及时为企业的决策系统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决策信息和决策参考,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信息化首先需要从合理有效的规划开始。企业信息化规划,是指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在理解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与业务规划的基础上,诊断、评估企业管理和信息技术的现状,优化企业业务流程,结合所属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对最新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提出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的远景、目标和战略,制定企业信息化的系统架构、确定信息化系统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以及具体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选型和实施策略,协调发展的进行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及时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有效充分的利用企业的资源,以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企业信息化的规划和方法

将通过下面九个步骤来进行有效的信息化规划:(1)环境分析

环境分析是规划的依据。需要深入分析企业所处的国内外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企业具有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发展机遇与威胁等。其中包括要分析行业、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发展动力、发展方向以及信息技术在行业发展中起的作用,除此之外还要了解同行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包括具体技术、实现功能、应用范围、实施手段以及成果和教训等。(2)企业战略分析

企业信息化是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服务的,为了进行企业信息化的规划,在这部分,要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需求。通过分析,明确企业战略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使信息化更好的支持企业的发展战略。(3)分析与评估企业现状

对企业的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估应从一下两个方面着手:企业的业务能力现状和企业的信息技术能力以现状。

(4)企业关键业务流程分析与优化

分析并确定那些流程中不合理,效率低、与企业战略不符的流程与环节,发现能够在现有环境中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并使企业获得竞争力的关键业务驱动力以及关键流程,从而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和外部环境,进一步优化流程。(5)信息化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在企业战略分析和现状评估的基础上,按照优化流程的业务运作模式,制定企业适应未来发展的信息化战略,指出信息化的需求。需求分析包括系统基础网络平台、应用系

统、信息安全、数据库等需求的等。(6)信息化战略的制定

制定企业信息化的指导纲领并适时调整,争取企业以最适合的规模、最适合的成本、去做最适合的信息化工作。包括:

 根据企业的战略需求,明确企业信息化的愿景和使命,定义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企业信息化在实现企业战略过程中应起的作用。

 起草企业信息化的基本原则。它是指为加强企业信息化能力而提出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性的方针。

 制定信息化目标。明确信息技术对每一个业务支持的理想状态,即IT战略目标。(7)确定信息化的总体构架和标准

在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基于业务发展需求和对信息化的需求,首先从系统功能、信息架构和系统体系的三个方面对信息系统应用进行规划,确定信息化体系结构的总体构架,同时还需要拟定信息技术标准。(8)信息化项目分解

分析整个信息化过程中的资源投入和工作重点中存在的问题,确定弥补差距所需要的行动,将整个信息化过程分解为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若干项目,定义每一个项目的范围、业务前提、收益、优先次序、以及预计的时间、成本和资源;并对项目进行分派和管理,选择每一个项目的实施部门或小组,确定对每一个项目进行监控与管理的原则、过程和手段。(9)信息化保障分析

针对每个项目,进行保障性分析,即按重视性排列优先顺序,进行准备度评分,并根据结果做出初步取舍,形成路标规划,然后对项目进行财务分析,根据公司财力,决定取舍。

2、企业资源规划

ERP概念由美国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它是由MRP逐步演变并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而来的,大致经历了基本的MRP、闭环MRP、MRPII和ERP四个阶段。(1)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了基本的MRP(物料需求计划)。

(2)20实际70年代,出现了考虑了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的闭环MRP。(3)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制造资源计划。

(4)20世纪90年代,在MRPII中引入质量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形成了统一的企业资源计划,即ERP。一般来说,ERP是用来识别和规划企业资源,对采购、生产、成本、库存、销售、运输、财务、人力资源等进行规划和优化,从而达到最佳资源组合,使企业利润最大化。表面上看,ERP是一个软件,实际上他体现了最新的企业管理思想。

3、客户关系管理

CRM系统是基于方法学、软件和互联网的以有组织的方式帮助企业管理客户关系的信息系统。它的意义如下:

(1)CRM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注重的是与客户的交流,企业的经营是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传统的是市场或产品为中心。

(2)CRM在注重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同时,一定要把帮助企业提高获取利润的能力作为重要指标。

(3)CRM的实施要求企业对其业务功能进行重新设计,并对工作流程进行重组(BPR),将业务的中心转移到客户,同时要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有重点的采取不同的策略。

4、供应链管理

1)供应链的概念

供应链描述的不仅是企业间的采购、供应关系,还包括与外部供应链成员的联系。关于供应链的现代概念,有三个组成部分:(1)核心企业

供应链系统中一般都会有一个企业在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对网链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调度等工作协调中心的作用,称该企业为核心企业。供应链关注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以及与一切前向的关系,核心企业与用户、用户的用户以及一切后向的关系。(2)战略伙伴的关系

早期的自发企业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大都是各自为战,往往缺乏共同的目标;现在,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更加注重建立供应链中的战略伙伴关系,都积极的寻找有效方法,与重要的供应商和用户更有效的协同开展工作,以便对供应链这一复杂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进而从整体上降低产品或者服务的成本,取得更好的绩效。(3)增值练 供应链也是一条增值链,在整个供应链过程中物料会增加价值,给相关的企业带来收益。2)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思想和方法,是在满足服务水平要求的同时,为了使产品或服务成本达到最低而采用的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超市有效结合成一体来生产产品,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各种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并把正确数量的产品在正确的时间配送到正确的地点的一套管理方法。

5、企业应用集成

1)企业应用集成的概念

EAI是一个商业计算术语,指的是帮助企业升级、合并、整理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计划、方法和工具。通常,企业已经有一个旧的应用系统及数据库,当它增加或迁移到新的采用了Internet、e-commerce、Extranet以及其他新技术的系统时,常常还希望保留那些旧的系统。EAI会针对企业的业务和应用制定一个总体规划,并考虑如何使已有的应用适应新的方案,然后设计一些有效的方法,在增加新的应用和数据的同时,使已有的系统得到重新应用。2)EAI的目标 EAI有如下目标:

(1)使得企业具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开发的应用集成信息系统,建立企业的信息门户。(2)实现企业内保留的原有应用程序、数据源和新增的应用程序、数据源之间的信息共享、数据通信、功能交互、无限制的分享数据和业务过程。

(3)通过EAI。对企业的业务过程进行重组、再造,转变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加快资金流转,全面提升企业的运作效率、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系统的管理目标,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4)通过构建这样一个集成的、面向客户的、高度伸缩性的信息系统,为企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3)企业应用集成的层次

企业应用集成包括企业内部应用集成和企业间应用集成。

① 企业内部应用集成(Inter-EAI)又包括如下三个层次的集成:  部门内部集成  部门之间集成  企业内部集成

② 企业间应用集成(B2B-EAI)又包括如下二个层次的集成:  稳定集成  随机集成6、电子商务

根据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电子商务概念可分为原始电子商务与现代电子商务。1)原始电子商务概念

使用电子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商务活动。凡使用了诸如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传真以及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手段、工具与技术进行商务活动,都可以称之为电子商务。

2)现代电子商务的概念

使用基于互联网的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和在线支付方式进行商务活动,可以认为EDI电子数据交换是连接原始电子商务和现代电子商务的纽带。

通俗的讲,电子商务是指交易当事人或参与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主要是因特网)所进行的各类商业活动,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

电子商务可分为企业对终端客户的电子商务(B2C)、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B2B)、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电子商务(B2G)、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C2C)等四种主要类型。当然企业的内部网络除支持企业内部业务之外,更是电子商务的网络基础。

1.5

商业智能

1、商业智能的概念

商业智能能将组织中现有的数据转化为知识,帮助组织做出明智的业务经营决策。商业智能能够帮助组织的业务经营决策,既可以是操作层和战略层的决策。为了将数据转化为知识,需要利用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工具和数据挖掘技术。商业智能是数据仓库、OLAP和 数据挖掘技术等的综合应用。

商业智能是一种解决方案,是对商业信息的搜集、管理和分析过程,目的是使企业的各级决策者获得知识或洞察力。促使他们做出对企业更有利的决策。商业智能一般由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数据挖掘、数据备份和恢复等部分组成。商业智能的关键是从来自企业或组织的许多不同IT系统的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数据并进行清理,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然后经过抽取、转换和装载,即ETL,合并到一个组织级的数据仓库里,从而得到组织数据的全局视图,在此基础上利用合适的查询和分析工具、数据挖掘工具OLAP工具等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这时信息为辅助决策的知识),最后将知识呈现给管理者,为管理者的决策过程提供支持。

1.6习题及其分析

习题1

建设企业信息系统因遵循一定的原则,应该自上而下的规划和自下而上的实施。

支持整个企业需求的信息系统规模都比较大,这样大的系统应该是自上而下的规划和自下而上的分部实施,这样信息系统才能按部就班的以模块化的形式进行建设,并照顾到企业的重点部门和资金投入的问题。习题2 电子政务和传统的政务的业务流程不同。

所谓电子政务,是指国家机关在政务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和办公,并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电子政务建设不是简单将政府原有的职能计算化或网络化,由于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政府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难度大大降低,使得政府在行为方式和组织结构等方面的优化重组成为现实。

所以电子政务是一项重要的政府创新,是政务活动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它可以导致政府结构的调整以及业务流程的重组,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传统的政府办公以纸质文件或传统媒体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媒介,而电子政务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协同办公系统、WWW网站等交换、发布信息,办公手段和其与公众沟通的手段有了重大的变化,变得交互性更强和交互性更强,效率更高。习题三

财务管理强调的是事后核算,实际发生原则是财务管理的首要原则。

ERP软件强调的是“事前计划、事中控制、时候分析”的管理理念和及时调整。

而一般的进销存软件就是针对企业的库存开发的,是在库存模块的基础上加上了采购和销售的模块所构成的。使用进销存软件能够大致了解到企业某些原材料采购数量、库存数量、销售数量以及他们各自的资金占用情况,但是了解不到企业比较关心的每种产品的成本构成等信息。习题4 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是企业信息系统的重要目标。

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推动、替身和发展各个行业、造福于人类社会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和运营管理中,利用信息技术来改造和提升自己业务和管理水平的过程。

信息化的过程是通过一个个的项目来完成的。这些项目建成的信息系统作为各行业、各单位的数字神经系统,支持和推动相关行业和相关单位的发展。

信息系统的功能就在服务各行业、各单位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如一个企业的MRP系统,它的功能不仅支持企业的进销存业务,还要支持生产和财务,根据具体企业的需要,MRP还可以具有其他的一些功能,同时MRP要求各部门各业务的数据统一和集中。

因此,企业信息系统不仅支持企业的单个业务,集成的企业信息系统也支持企业的业务协同,进而支持企业的信息共享。

习题五

企业信息系统项目的基础是企业项目战略规划,规划的起点是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信息需求转换为信息系统的目标,实施信息系统项目是为企业建立数据处理中心,以满足各级管理人员关于信息的需求,它坚持以应用为中心的原则。

第三篇:第八讲 证明

第八讲证明

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是指证明责任的承担者运用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诉讼主张的活动。

一、证明对象

所谓证明对象,是指需要证明主体运用证据来予以证明的与案件有关的事实。也称待证事实。

无需证明的事实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的经验法则,能_____________出的另一事实

4、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____________所确认的事实

5、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

6、已为有效________________所证明的事实

7、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举证责任

(一)举证责任的含义

在民事诉讼领域中,一般认为,举证责任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提出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这是________意义上的举证责任。

举证责任的另外一层含义是指如果当事人对自己的诉讼主张不能提供证据,或者虽然提供了证据,但是仍然不能证明自己的诉讼主张,将可能导致对自己不利的裁判结果的责任,这是__________意义上的举证责任.(二)举证责任的分配

1、合同纠纷中举证责任的分配

(1)主张合同关系_____________的一方当事人对合同订立和生效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2)主张合同关系变更、解除、终止、撤销的一方当事人对引起合同关系______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3)对合同是否履行发生了争议,由____________义务的一方承担举证责任。

(4)对代理权发生争议的,由主张______________的一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

2、侵权纠纷的举证责任

(1)一般侵权行为的举证责任的分配

侵权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过错。对于一般侵权行为,这四个要件都由原告来负责证明。

(2)特殊侵权行为举证责任的分配

①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被害人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承担举证责任。而被告人则对受害人存在_________承担证明责任。

【例题】(06年司法考试真题)齐某被宏大公司的汽车撞伤,诉至法院要求赔偿损失。下列关于本案举证责任的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原告齐某应当举证证明是被宏大公司的汽车所撞受伤

B.原告齐某应当对自己受到的损失承担举证责任

C.被告宏大公司应当对其主张的自己没有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D.被告宏大公司应当对其主张的原告齐某有主观故意承担举证责任

答案

②对于环境污染致人损害的损害赔偿诉讼,被害人对以下两项事实承担举证责任:存在_________________;存在_______________。加害人对以下两项事实承担举证责任:侵权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不存在__________________;存在法定的免责事由。免责事由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不可抗力并且经过加害人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损害的发生的【例题】(2005年司法考试真题)甲工厂的生产污水流入李某承包的鱼塘,致使鱼虾死亡,损失2万元。李某起诉,请求甲工厂赔偿。下列哪些事实应当由甲工厂承担举证责任()

A、甲工厂的生产污水是否流入李某承包的鱼塘

B、李某承包的鱼虾死亡造成损失的具体数额

C、鱼虾死亡的原因是否为甲工厂污水所致

D、是否具有免责事由

答案

③因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受害人对以下事实承担举证责任:存在_______________、存在___________存在_______________。建筑物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对其_____________承担举证责任。

【例题】(2003年司法考试真题)甲与同事丙路过一居民楼时,三楼乙家阳台上的花盆坠落,砸在了甲的头上,致其脑震荡,共花费医疗费1万元。甲以乙为被告诉至法院要求赔偿,而乙否认甲受伤系自家花盆坠落所致。对于这一争议事实,应当由谁承担举证责任()

A、甲承担举证责任

B、甲、乙均应承担举证责任

C、乙承担举证责任

D、丙作为证人承担举证责任

答案

④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被害人对以下事实承担举证责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害人(即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对受害人存在过错或者第三人存在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例题】甲养的宠物狗将乙咬伤,乙起诉甲请求损害赔偿。诉讼过程中,甲认为乙被咬伤是因为乙故意逗狗造成的。关于本案中举证责任的分配,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应当就乙受损害与自己的宠物狗没有因果关系进行举证

B.甲应当对乙故意逗狗而遭狗咬伤的事实负举证责任

C.乙应当就自己没有逗狗的故意负举证责任

D.乙应当就自己受到甲的宠物狗伤害以及自己没有逗狗的故意负举证责任

答案

⑤产品缺陷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被害人对以下事实承担举证责任:侵权行为(即存在缺陷产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品制造者对存在免责是由承担举证责任。免责事由包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

3、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足以发现缺陷的存在的。

⑥共同危险行为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被害人对以下事实承担举证责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害人的__________。实施危险行为的人对自己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_________________承担举证责任。

(3)专利侵权的举证责任:根据《证据规定》第4条的规定,因新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由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产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担举证责任。

(4)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纠纷,被害人负责证明存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由医疗机构负责证明不存在_____________以及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1】(2003年司法考试真题)患者甲与某医院发生医疗纠纷。甲认为由于该医院误诊,导致其疾病没有及时得到治疗,造成了财产和精神上的损害,故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医院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甲提出病历X光片保存在医院,只要医院出示病历和X光片就可以证明医院对此负有责任。原告对以下何种争议事实负有举证责任()

A、甲在该医院就诊的事实

B、医疗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事实

C、损害数额

D、医生诊断时是否存在过错的事实

答案

【例题2】下列有关诉讼案件中的案件事实,那些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

A、张三诉李四侵犯其产品执照方法发明专利,对于其产品的制造方法不同于专利方法

B、村民刘爱国诉县供电局安装的高压线太低而电死了他家的牛,请求损害赔偿,就受害人故意造成损害的事实

C、楼上的住户刘某的花盆掉下来,砸破王家的玻璃,王某诉刘某,就刘某的过错

D、李某诉梁某返还借款,就被告已经偿还借款的事实

答案

【例题3】下列案件事实中,哪些应当由原告承担举证责任()

A、因使用被告生产的电视机,电视机爆炸,造成原告身体受伤害,对于原告受伤害的事实

B、被告某水泥厂排放废渣,附近农田因受污染颗粒无收,农民诉水泥厂,对于农田受污染颗粒无收是因为排放废渣造成的事实

C、甲乙都在丙附近放爆竹,丙被爆竹炸伤,丙起诉甲乙承担赔偿责任,对于丙的伤害是爆竹炸伤的事实

D、张某养的狗将王某咬伤,王某起诉要求张某赔偿损失,就张某没有过错的事实 E、患者王某因腰痛在某医院治疗,医院对其采取理疗,后来疼痛加剧,继而发烧住院治疗,王某起诉该医院要求赔偿损失,就王某的病情加重是医院治疗方法不当引起的事实

答案

三、证明程序

(一)举证期限

举证期限,是指当事人应当在一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供证据,如果逾期未提供证据,视为放弃举证权利的制度。

1、举证期限的确定

(1)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人民法院_______________

(2)直接由人民法院_____________

2、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

(1)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证据的,视为__________举证的权利

(2)对于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人民法院在审理的时候,______________

(3)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的,应当在__________________提出

3、新证据的含义

(1)一审程序中的新证据

在一审程序中,新的证据是指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后____________的证据;或者当事人确实因为客观原因无法在__________________内提供,经过人民法院_____________,在延长的期限内仍然无法提供的证据。

一审程序中的新证据,应当在一审_____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____时提出。

(2)二审程序中的新证据

二审程序中的新证据也包括两种:一种是在一审庭审结束后_____________的证据。提出的时间:如果二审法院实行的是开庭审理,那么应当在二审__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_提出;如果二审法院实行的是不开庭审理,应当在人民法院_____________的期限内提出。

(3)再审程序中的新证据

原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现的新证据。应当在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提出新证据。

【例题】(2007年司法考试真题)在民事诉讼普通程序中,根据有关司法解释,关于举证期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举证期限只能由法院指定

B.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确定,不需法院认可

C.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在举证期限届满之后申请延长

D.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不得少于30日

答案

4、提出新证据的后果

(1)一方当事人提出新的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对方当事人在合理的期限内提出意见或者举证。

(2)由于当事人的原因未能在举证期限内举证,致使案件在二审或者再审期间因提出新的证据被人民法院发回重审或者改判的,原审裁判_________________错判。

(3)一方当事人请求提出新的证据,结果导致另一方当事人由此增加了差旅费、误工费、证人出庭作证的费用等等,以及由此扩大的直接损失,对于这些损失,对方当事人要求提出新证据的一方当事人负担的,人民法院_________________

【例题】甲诉乙的合同违约之诉中,有一项证据因客观原因不能提出,乙也未申请延长举证期限。在举证期限届满后,乙发现了一项新证据。

问题1:对于乙新发现的证据,应当在何时提出()

A、发现之时立即提出

B、发现后的合理期限内提出

C、一审开庭审理前

D、一审开庭审理时

答案

问题2:对于该项因客观原因在举证期限内未能提出的证据是否可以作为新的证据提出?

问题3:该案一审判决后被告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对此案决定开庭审理,在二审未开庭前,乙又发现了新证据,其应当在何时提供该证据?

问题4:如果该案二审法院决定不开庭审理,那么乙可否提供该证据?在何时提供?

问题5:该案二审判决生效后,原告甲又发现新的证据,因而提出再审。原二审法院决定对该案再审,甲可否在二审法院开庭审理时提供新的证据?

问题6:该案经再审后,因甲新发现的证据而判决乙败诉。此时乙可否请求甲支付其参加再审开庭而发生的差旅费、误工费?

(二)证据交换

证据交换制度就是在开庭前,双方当事人向对方展示自己所掌握的证据。

1、启动方式。一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启动。二是________________启动。

2、启动的时间。一是当事人___________并经_______________确认;二是由________________指定。

3、交换的期限:在开庭前交换证据的,交换证据之日举证期限_________。

4、证据交换的次数:证据交换一般以___________为限。但是重大、疑难和案情特别复杂的案件,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再次进行证据交换的除外。

(三)公开质证

公开质证是指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由当事人质证。没有经过质证的则,不能用作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1)对人民法院调查收集的证据的质证

如果证据是依照当事人的申请调查收集来的,按照一般的程序进行质证。

如果证据是由法院依据职权调查收集来的,在庭审的时候进行出示,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并对调查收集证据的情形进行说明。

(2)公开质证的例外

①对于涉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法律规定的其他应当保密的证据,不得在开庭时进行公开质证。

②当事人在证据交换过程中认可并记录在卷的证据,经审判人员在庭审中说明后,不需要经过质证。

(四)证据规则

证据规则,就是指规范证据证据证明力和证据能力的规则。

1、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顾名思义,就是指采用非法手段收集的证据,不得用作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的规则。具体而言,在民事诉讼领域,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用作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二)补强证据规则

《证据规定》第69条规定,以下证据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1、未成年人所作的和其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状况____________的证据

2、无________________未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

3、无法与原件、原物核对的复印件、复制品。

4、存有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

5、与一方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有_________________的证人出具的证言

无需补强的证据:

1、书证原件或者与书证原件核对无误的复印件、照片、副本、节录本

2、物证原物或者与原物核对无误的复制件、照片、录像资料等

3、有其他证据佐证并以合法手段取得的,无疑点的视听资料或者与视听资料核对无误的复制件

4、一方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制作的对物证或者现场的勘验笔录

【例题】下列哪些证据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

A、当事人李某的妻子袁某向法院作出的有利于李某的证言

B、原告陈某向法院提交的其采取偷录的方法录下的用以证明被告刘某欠其5000元人民币的录音带,该录音带部分关键词的录音听不清楚

C、由16岁的赵某所作出的看见被告王某来过原告家中的证言

D、原告提出的字迹清晰的合同复印件,但该合同文书的原件已经丢失,且被告不承认其与原告存在有该合同文书复印件所表述的法律关系

答案

(三)证据推定规则

所谓证据推定规则是指:有证据证明一方当事人____________证据__________________拒不提供,如果对方当事人主张该证据的内容______________证据持有人,可以推定该主张成立。

(四)最佳证据规则

1、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依职权制作的_________________的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

2、物证、档案、鉴定结论、勘验笔录或者经过公证、登记的书证,其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

3、______________的证明力要大于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的证明力一般大于__________________

5、证人提供的对与其有亲属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当事人_____________的证言,其证明力一般小于其他证人证言

第四篇:五年级第八讲

晋文公守信得原卫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②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③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④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⑤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注释】

①原:原国。②期:约定。③金:钟。④亡:失去。⑤卫人:卫国人。阅读训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裹十日粮 裹: ②君姑待之 姑: 2、翻译下面的句子。夫原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3、从这个故事中你悟到了什么道理?

答案:

1、①携带 ②姑且

2、原国的粮食已吃光,力量用完了,国君您姑且等待一下吧。

3、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信用,明礼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重要前提。(意思对即可)

上①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如何?”曰:“如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②?”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注】①上:皇帝。②禽:通“擒”,捉住。

1、解释加点字。

能将几何

..上尝从容与信言 .

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②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

3、你能从上面的选文中提炼一个成语吗

4、从文中可以看出刘邦和韩信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

1、多少 曾经

2、①(带兵)越多越好,为何被我说捉住? ②陛下不能带兵,但是善于统帅将领。

3、多多益善

4、刘邦:胸怀宽广,知人善任,从容沉稳而又机智敏锐。韩信:才高过人,自信又自夸。

第五篇:第八讲教师资格制度(范文)

教师资格制度

一、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历史发展概况

(一)教师资格制度概念

我国1993年10月31日颁布的《教师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制度也称“教师资格证制度”、“教师证书制度”,它是指“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资格认定制度”。这里所谓“制度”是取其“行动准则”或“办事规程”之意。因而又可将教师资格制度界定为:一个国家对教师资格进行认定时规定的所应遵循的行动准则或办事规程。

我国的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实行的一种法定的职业许可制度。具体而言,教师资格制度至少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实行的一种职业资格制度,不是教育行政部门,也不是地方政府实行的。教师资格是由国家对符合相应教师资格条件并提出申请的人员认定的资格,属于国家资格性质。

第二,教师资格制度是法定的教师职业资格制度,必须依法实施。

教师资格作为国家法定的职业资格,对所有的申请人都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认定。教师资格一经取得,在全国范围内不受地域限制,具有普遍适用的效力。

第三,教师资格制度是教师职业许可制度,教师资格是公民获得教师职位、从事教师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师资格制度全面实施后,只有依法取得教师资格、持有教师资格证书的人,才能被教育行政部门依法批准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聘任为教师,没有相应教师资格的人员不能聘为教师;同时,教师资格只是从事教师工作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具备教师资格者只有在被学校依法聘任后,方能成为教师。学校应根据岗位需要,从具备教师资格者中择优聘任。

(二)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制规范初步建立阶段(1986—199

3年)1

1、《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5月27日)

改革开放伊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教育事业与社会其他各项事业一样,重获新生,开始走上正常、健康、迅速发展的轨道。与此同时,教师队伍建设也可谓是成绩斐然。据1977年统计,我国小学民办教师为343.9万,初中民办教师为111.3637万,高中民办教师为13.9万;他们分别占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65.8%、47.2%、16.8%,到了1985年,小学民办教师下降为275.9万,初中民办教师下降为41.35万,高中民办教师下降为0.29万,占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比例分别下降为51.3%、19.1%、0.6%。另据1978年统计,全国小学教师中,初师、初中毕业及中师、高中肄业及以下程度的占18.6%,初师、初中肄业及以下程度的占34.3%;初中教师中,师专肄业、中等学校毕业及以下程度所占比例为90.2%;高中教师中,师专肄业、中等学校毕业及以下程度所占比例为46.8%。经过改革开放后数年的努力,教师队伍学历素质不高的状况有了很大改观。据1985年统计,全国小学教师中,初师、初中毕业及中师高中肄业的比例下降为33.5%,初师、初中肄业及以下的比例下降为5.9%;初中教师中,高等学校肄业及专科毕业的比例下降为22.1%,中等学校毕业及以下的比例下降为72.5%;高中教师中,高等学校肄业及专科毕业的比例下降为43.4%,中等学校毕业及以下的比例下降为17%。尽管如此,我国教师队伍素质仍难尽人意, “不具备国家规定学历的约占半数,不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占比例较大,有相当数量的教师亟须培训提高。”教师队伍这一素质状况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的要求。

造成这一时期教师学历合格率不高、教师队伍素质整体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缺乏严格的管理规章,更缺乏担任教师的资格条件的法制规范,教师队伍建设的随意性很大;为弥补师资的不足,不按教师资格条件录用教师的现象较为普遍,以至大量的不具备教师资格条件者流入教师队伍。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 2 下简称《决定》)。《决定》从我国“基础教育薄弱”、国民整体素质不高的实际出发,做出了“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大发展基础教育力度的决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4月12日)

根据《决定》精神,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我国建国以来的第一部教育类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下简称《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纪元的到来,也标志着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新的里程碑,拉开了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制化序幕。《义务教育法》第13条提出:“国家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对合格教师颁发资格证书。”这里提出的“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不只是就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而言,它针对的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

为保障《义务教育法》的各项条款能切实地得以贯彻落实,在《义务教育法》颁布后半年,由国务院转发了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劳动人事部《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教师资格条件作了比《义务教育法》更为具体、详尽的规定。它是继《义务教育法》之后我国对教师资格条件做出规定的第二部法规性文件。

这一时期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除颁发了《义务教育法》、《意见》这两部内涵教师资格条件的重要法规性文件外,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考核合格证书制度”的实施。

3、《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试行办法》(1986年9月6日)

1986年9月6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了《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试行办法》规定1986年9月1日以前凡“不具备国家规定学历的中小学(含农职业中学文化课)教师”,应通过考试取得国家规定学历或“考核合格证书”才能担任教师。《试行办法》规定“考核合格证书制度”设《教材教法考试合格证书》、《专业合格证书》两种,并规定了“两证书”的考核内容、考核及考核申请的方法、考核组织与领导、考核要求、考核的时间、考核结果的认定、获得“两证书”的条件等事项。《试行办法》颁发后,全国各地随 3 即组织了《教材教法考试合格证书》的考试,并于1987年在一些省、市组织《专业合格证书》的文化专业知识的试考,在试考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国家教委决定将《专业合格证书》的考试推广至全国范围。1987年10月,国家教委召开“全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合格证书》文化专业知识考试试点工作总结会议”,会议“决定从1988年起,开始有计划地进行中小学教师《专业合格证书》文化专业知识考试。”同年12月,国家教委向全国各省市发出《关于开始有计划地进行中小学教师〈专业合格证书〉文化专业知识考试的通知》,“随《通知》还附发了《中学教师〈专业合格证书〉文化专业知识考试进度表》,对1989—1991年初、高中教师应考学科在每一年进行考试的科目分别作了安排。”“考核合格证书制度”实施后,大批学历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参加了“两证书”的考核,教师学历达标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仅1987,就有77万、37万、6万学历不合格的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参加了《专业合格证书》的考试,分别占小学、初中、高中学历不合格教师的67%、31%、24%。到1990年底,全国初中教师中,中等学校毕业及以下程度所占比例由1986年的70.8%下降到51.5%,高中教师中,师专肄业及中等学校毕业及以下程度所占的比例,由1986年的15%下降到7.8%。

《义务教育法》颁布前,规范我国教师资格条件的一直是行政性手段、政策性措施。《义务教育法》的颁发,实现了教师资格制度的质的突破,第一次以国家法律形式确立了教师资格条件的国家标准,教师资格条件第一次由政策规定上升到法制规范的高度;它的颁布是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建设的新的历史起点,标志着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标志着教师资格制度开始迈入法制规范阶段。它不仅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资格条件,而且在国家的法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国家建立教师资格制度”。但这还只能说是我国教师资格制度法制规范的初步建立阶段。

(三)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制规范完善阶段(1993—2000年)这一时期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诞生为发端,我国颁发了一系列规范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文件,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制规范体系得以形成。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10月31日)

1993年10月31日,由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教师法》不仅规定了教师的权利、义务及保障权益、保障教师待遇的具体措施,规定了教师的培养、培训、任用制度,同时还全面确立了教师资格的条件和教师资格条件的考核、认定等一整套法律制度;确立了我国现代教师队伍管理的新机制。《教师法》的颁布,不仅是全国1000万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大事,也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大事。《教师法》的制定,标志着我国教师队伍的建设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也标志着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开始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的完善阶段。

《教师法》开列专门一章———“第三章‘资格和任用’”提出了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制规范。其第10条、第11条、第12条、第13条、第14条分别对取得教师资格的对象及其条件、教师资格的认定机构、教师资格过渡办法、教师资格的取消等事宜作了规定。这从以下几方面实现了对《义务教育法》有关教师资格制度条款的超越:一是不只是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资格条件,而且规定了其他各级各类教师的资格条件;二是其规定的教师资格条件比《义务教育法》更为全面、具体;三是其规定的教师资格制度的事项也比《义务教育法》更为全面,除确立了教师资格条件外,还确立了认定教师资格的机构、教师资格的取消等事宜;四是《教师法》将《义务教育法》中确立的“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升格为“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但《教师法》提出有关教师资格制度的条款,也还只是原则性规范,不是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细则,更不是认定教师资格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教师法》规定的原则性规范要具有可行性、得以落实,还有待于进一步细化。

2、《教师资格条例》(1993年12月)

1993年12月,教育部颁发了细化《教师法》有关教师资格条款的《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条例》出台后,国家教委立即于1996年1月颁发了《教师资格认定过渡办法》。

3、《教师资格认定过渡办法》(1996年1月)

按照《教师资格认定过渡办法》的规定,对1993年12月31日在岗的人员,凡具有教师职务,考核合格,可以通过过渡取得相应教师资格。教师资格过渡实际上对《教师法》实施之前已在学校中任教的人员采取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政策。1997年底教师资格过渡工作结束时,全国属于规定范围的在职人员共计有1026万余人获得了教师资格。由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资格过渡工作顺利开展。

4、《〈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2000年9月23日)

2000年9月23日起草制定、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并决定于颁布之日起正式实施。《〈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制规范体系得以确立。教师资格的实施经历了两个阶段:

(1)教师资格制度试点工作。按照教育部党组的指示,教育部人事司于1998年4月下发了《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教师资格认定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在上海、江苏、湖北、广西、四川、云南6个省(区、市)的部分地市进行教师资格认定试点工作。试点于1998年底基本结束。

(2)全面实施阶段。2001年1月4—5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全国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会议,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工作正式启动。陈至立部长在会上作了题为《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的重要讲话。5月中旬,教育部印发了《关于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对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和政策依据、教师资格的性质、认定范围、资格申请、认定程序、学历条件、教育教学能力考察、资格条件的特许条款、早期退(离)休教师认定教师资格问题、教师资格的丧失与撤销、证书管理、收费问题等首次认定教师资格的有关政策作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和细化。8月中旬,教育部印发了《教师资格证书管理规定》,对教师资格证书内容、证书管理、证书编码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截至2002年底,重庆等29个省(区、市)已基本结束学校在编正式任教人员教师资格认定工作,面向社会人员的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正在逐步展开。据不 6 完全统计,通过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工作,共有200多万1994年以后参加工作的学校在编正式任教人员取得教师资格,20多万1993年12月31日以前办理手续的退(离)休教师取得教师资格。重庆、上海、广东、海南4个省市首次面向社会人员认定教师资格工作已经基本结束,申请者共有6.95万人,其中认定4.58万人。

二、如何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

(一)教师资格认定的条件

根据《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规定,教师资格条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中国公民身份、思想品德条件、学历条件和教育教学能力条件。而教育教学能力条件一般又包括身体条件、普通话水平、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其中,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主要是指:选择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教学方案、掌握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管理学生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以及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而进行研究活动的能力等等,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一般通过面试、试讲等方式进行。

(二)教师资格认定的程序与要求

根据苏教师[2002]56号《关于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工作的通知》和通教政[2002]64号《关于做好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报名、咨询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现已我校2003届毕业生申请教师资格认定的有关程序和要求说明如下:

1、报名对象与学历要求:

凡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符合《教师法》规定学历条件的中国公民和大专以上毕业生均可报名申请。

①申请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必须具备本科学历;

②申请初级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必须具备大专学历。

2、报名材料要求:

①身份证、学历证书、普通话测试等级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②3张2寸近期免冠照片

3、报名方法:

师范类:填写《南通市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报名表》

非师范类:填写《南通市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报名表》、《南通市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补修、考试报名表》

4、申报程序

(1)报名与咨询。各级教师资格认定机构于每年11月24日至30日面向社会开展咨询活动,组织报名工作。今年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报名与咨询工作时间为12月24至30日。

(2)教育学、心理学补修与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考试时间为次年2月最后一周的周六。各级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根据省教育厅的规定,组织考前辅导与考试。

(3)体格检查。各级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应按有关规定及时确定体检医院,于每年3月份组织申请人进行体格检查。

(4)受理申请。教师资格认定机构于每年4月1日至7日接收教师资格认定申请人的申请材料。

(5)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测试。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根据有关规定,组织教师资格专家审查委员会对申请人的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进行测试。

(6)资格认定。各级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根据职责权限组织教师资格专家审查委员会对申请人的材料进行综合审查,提出审查意见。在规定时间内作出是否符合教师资格条件的认定结论,并将结论通知申请人。

(7)证书发放与申请材料处理。各级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向经认定符合教师资格条件者,颁发教师资格证书。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其《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一份存入本人的人事档案,其余材料由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归档保存;未取得教师资格人员,其全部资料由教师资格认定机构保留一年后销毁。

(8)信息统计上报。各级教师资格认定机构于每年7月将当年认定教师资格人员信息上报省教育厅。

5、报名费、体检费、教师资格认定费

①师范类毕业生报名费20元

②非师范类毕业生报名费20元,考试报名费50元,考试教材费22元(补修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由省统考)。

体检费每人100元、教师资格认定及证书费100+6元。

(三)教师资格认定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依法治教,使教师任用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的重要保证,是依法管理教师队伍的法律手段。

第二,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的重要步骤,有利于体现教师职业特点,使教师地位和队伍素质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有利于把住“入口关”,解决不合格教师问题,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第四,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多渠道培养和聘任教师的重要环节和制度保障,有利于推动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吸引优秀人才从教。

三、教师资格认定需要引起注意的几个问题

1思想品德素质。凡申报教师资格的毕业生必须填写“申请人思想品德鉴定表”,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表现、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情况、遵守社会公德情况、有无行政处分记录、有无犯罪记录等等。如果在校期间受到行政纪律处分的学生,将被取消教师认定资格。

2、普通话水平要求。凡申报语文学科教师的学生,必须具备普通话二级乙等水平;其他各学科必须具备二级乙等水平。

3、身体素质要求。凡申报的毕业生都必须参加由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组织的到指定医院进行体检,体检不合格的被取消认定资格。

4、教学基本技能。非师范专业毕业生体检合格后,还要接受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的述课测试。

下载第八讲 信息化基础知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八讲 信息化基础知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八讲 主要短文提示[★]

    第八讲 主要短文提示 一、申论考试的公文化倾向(一)通 知 通知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

    第八讲庾信范文大全

    第八讲庾信诗文赏析——《拟咏怀》和《枯树赋》一、从梁元帝被杀说起: 梁武帝晚年,深受梁武帝信任、来自北方的叛将侯景发动叛乱,很快就攻入建康,围台城,饿死梁武帝(时年八十六岁)......

    第八讲 浪漫主义文论

    第七讲 浪漫主义文论 一、德国浪漫派 弗·施勒格尔:《浪漫派风格——施勒格尔批评文集》,李伯杰译,华夏出版社,2005。 精神就是自然哲学。 浪漫诗是渐进的总汇诗。它的使命不仅......

    第八讲 文学叙事

    第八讲 文学叙事 学习目标: 1.了解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理论与叙事学;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叙事的构成 2.了解叙述内容:故事;结构;行动 3.了解叙述话语:本文时间与......

    中级班第八讲教案

    经典诵读中级班第八讲教案 一、复习上次课内容 1、《论语》为政篇(共二十四章) 第二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千字文》坚持雅操,好爵自縻。都邑华夏,东西......

    第八讲:《牡丹亭 惊梦》

    第八讲《牡丹亭·惊梦》 一、 中国古代戏曲基本常识: 由先秦宗教歌舞,到汉魏百戏、隋唐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中国戏曲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大致到宋、金时期,中国才有......

    第二讲基础知识(精选5篇)

    第二章 学习、教育与发展 第一节 学习与人的发展 一、学习的概述 (一)学习的涵义与特征 学习是个体凭借经验而产生的心理结构及其外显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二)学习的分类 加......

    期货基础知识 精讲

    期货从业基础知识精讲班第1讲课件讲义 考试科目设置 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介绍 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是期货从业准入性质的入门考试,是全国性的执业资格考试。中国期货业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