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题十五第五讲作文
专题十五第五讲
一、阅读下面两道作文题,思考可以从哪些方面选择作文素材。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记者到江西瑞金采访,先问了许多年轻人,他们都不知道这个地方曾经是”红都”,也不大清楚红军时代的事情。后来又去采访了一位曾在这里打过仗的老红军:”现在年轻人都把你们忘了,您老怎么看?”老人淡然地说:”忘了就忘了吧,我们当年参加红军打江山,并不是要让后人记着。”
(2)李大钊说:”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请以”使命”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
【选材示例】(1)来源于教材
作家铁凝:写作对我而言是一种使命
著名作家铁凝是这样诠释使命的,她说:”写作对我而言是一种使命,我别无选择,只有写作才能使我获得满足感、成功感和乐趣。写书是希望带给读者快乐,如留下一份礼物。”铁凝正是怀着这样的美好愿望从事文学创作的,难怪读者能从她的作品中获得美的享受。她凭着强烈的使命感,创作了一批描写农村题材的文学佳作,获得1983年全国短篇小说奖的《哦,香雪》中的那个对文明充满向往的香雪至今让我们记忆犹新。她写的人物虽然千变万化,但其精神内核是不变的:好奇、善良、积极向上。带着这样的使命感,她的作品显得厚重大气,给读者积极向上的力量。
(2)来源于社会
企业家李惠森:企业的使命与民族的使命是一致的16年,短短16年间,一个企业从名不见经传到赫赫有名,它就是南方李锦记,我国有名的健康企业。企业成功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南方李锦记董事长李惠森总结了四个字——思利及人,并总结出三个重要的原则——造福社会、务实诚信、永远创业。南方李锦记之所以能壮大,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因为企业的使命始终与民族的使命保持一致。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曾困难重重, 甚至面临难以为继的困境,但从创业开始,南方李锦记就拥有一份民族情怀,并坚定不移地扎根内地,造福社会。实践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正是这种高度的民族使命感使得企业获得了长远的发展并不断壮大。
(3)来源于生活
教师于漪:教书与育人都是使命
于漪是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全国教书育人的楷模,她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并用自己的一生维护着师道的尊严。她说:”我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让自己的生命和我肩负的教书育人的使命结伴同行。”生命和使命结伴同行的信念,让于老师始终站在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高度,她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她教学生学习,更教学生做人,教书与育人是她教育生涯的两个方面。她的一个事业有成的学生曾说:”于老师教学生,教得顶好的是教做人。她要我们做一个正直的人,要敢于负责任。”于老师是这样教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几十年前,于老师曾断然拒绝过一个民营教育机构60万高薪的诱惑,只因为她有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是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一位新生的第一个理念。它要求每一位学员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寻找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有人说,”没有借口”太绝对,不公平;有人说,”没有借口”就是要求我们直面问题,反思自我,承担责任。
请以”没有借口”为标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叙述你自己或别人的经历,也可以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选材示例】(1)来源于自然
如果墙脚的花不以生于墙脚为借口,而是积蓄力量喷薄开放,又怎么会被人忽略?如果笼中的鸟不以困于笼中为借口,而是韬光养晦,在开笼的那一刹那振翅高飞,又怎么会老死于鸟笼之中?如果树下的草不以长于树下为借口,而是争取阳光不断自强,又怎么会枯萎凋零?
(2)来源于教材
面对邹忌委婉的批评,齐王没有为自己的不知民情寻找借口,而是欣然采纳邹忌的建议,宣布”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从谏如流,致使齐国日益强大;刘邦没有为自己贪恋女色找借口,而是虚心听取樊哙张良的建议,封锁秦宫、驻军霸上,终于战胜项羽成就霸业;唐太宗没有为自己偏听偏信找借口,而是以魏征为镜,谦逊地采纳魏征的逆耳忠言,因而创造了繁荣昌盛的”贞观之治”。
二、思考下列两则素材如何多角度运用
1.两位雕塑家
有两位雕塑家在国际上都享有盛名,可是两人谁也不服对方。两人时常对着记者互相批评:”他最近的那个作品,手部的雕刻太匠气了!”要不然就是:”他的刀法过于粗糙,都不知道雕的是个什么!”这两人不相往来,却又密切关注彼此的一举一动。
有一次,其中一位雕塑家为了赶上一个国际大展的展出时间,在工作室中连续雕塑了三天三夜,对外界的一切都不闻不问,甚至连吃饭睡觉都在工作室里。
就在雕塑工作接近尾声的时候,有一位朋友来看他,这时雕塑家正在用刀修饰雕像的肩膀。朋友似乎有话要说,但是还未开口,雕塑家就忽然大叫出声:”我那个死对头,一定又会在这个部位鸡蛋里挑骨头的!”朋友不解地问:”你既然知道他会批评这个地方,却又为什么不先修正好呢?”
雕塑家微微一笑回答:”我就是要让他挑剔才这么雕刻的,如果他不再批评我,那么我的创意也就没有了。”
朋友这才开口说:”可是, 他昨天心脏病发作去世了。”雕塑家手里的刀”锵”的一声掉到地上。从此,这个雕塑家再也没有独具创意的作品出现了。
【运用方向】
(1)方向一:镜子
李世民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人要想看清楚自己的模样,要看清自己的脸是否干净,就需要一面镜子。人要看到自己的思想是否端正,艺术是否有瑕疵,就需要身边有敢于说真话、提出批评的人。只会说奉承话的人,对你的进步提高没有任何帮助。故事中的雕塑家没有去怨恨爱挑他毛病的死对头,而是把死对头当做自己的镜子,以鞭策自己进步,这是非常明智的态度。
(2)方向二:内因与外因
人的进步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身的勤奋努力。但是,如果一个人闭门造车,不与外界沟通,即使很勤奋努力,但未必就选对了方向,走对了路。所以,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要忽视他人对自己的引导和批评。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说,自身的勤奋努力,是推动一个人前进的内因,而他人的引导和批评,则是推动一个人前进的外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因此,一个人要在勤奋努力的同时,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从故事中可见,雕塑家是深明这个道理的,所以,他不但不怨恨死对头对他的批评,甚至有意期待他的批评。每一个渴求进步的人,都应该有这样的态度。
(3)方向三:虚心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虚怀若谷的人,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听进去批评的话语。故事中的雕塑家就是有这种胸襟的人。虚心是一种优良品质,可是,真正能够做到虚心的人却并不多,能够坦然面对他人的批评,特别是错误的批评的人就更少了。我们每个人都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从而不断进步。
2.汪洋中的一条船——郑丰喜
郑丰喜是台湾人,出生时右腿自膝盖以下,前后左右弯曲,左腿自膝盖以下突然萎缩,脚板翘上。他的母亲悲痛不已,当场晕了过去。在祖父和妈妈的细心照料下,郑丰喜慢慢长大。6岁时,祖父去世,郑丰喜被父母遗弃,跟随耍猴卖药的赵老伯流浪卖艺。8岁时,郑丰喜跟哥哥在距家数里外的鸭寮放鸭,以维持生计。一次,遭遇狂风暴雨,大水泛滥,郑丰喜差点被淹死。而他最终凭借自己不懈的努力生存了下来,还争取上了学,取得了优异成绩。在中学校长和矫正医院徐院长的支持和鼓励下装上假肢后,他不怕摔破手脚,学会了骑自行车上学。为完成中学学业,郑丰喜到处打工。他以一篇《汪洋中的一条破船》参加征文大赛,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很多人表示愿意资助他完成学业,而他不愿过多依靠他人。后来郑丰喜圆满地完成中学的学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台湾中兴大学法律系。大学毕业后,郑丰喜回到家乡的中学任教,立志建设图书馆,深得乡亲和学生们的尊敬。他在妻子的支持下,续写完成自传体小说《汪洋中的一条破船》,发表后引起轰动,重版10次。他的事迹广为流传。蒋经国颇为关注郑丰喜,并予以褒扬,还建议他将书名改为”汪洋中的一条船”。1974年,郑丰喜列名台湾第12届”十大杰出青年”。
根据郑丰喜同名自传体小说《汪洋中的一条船》改编的电影造成空前的轰动,创造了极高的票房纪录,更一举囊括了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多项桂冠,在乡土电影刚刚回潮的当年可谓盛况空前,甚至影响到了内地的无数影迷。
【运用方向】(1)方向一:冷与暖
虽然普天下的父母都对儿女有着本能而无私的爱,我们也以各种方式了解到很多感人的亲情故事,但是,凡事总有例外。郑丰喜的父母把腿有残疾的儿子抛弃了,这是让人心寒的行为。不过,人间总有真情在。不幸的郑丰喜后来遇上了像中学校长和矫正医院院长那样的好人,体会到了人间真情的温暖。
(2)方向二:感动他人
有些事只能感动少数人,而大多数人会无动于衷;有些事可以感动很多人,连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潸然泪下。郑丰喜的故事就属于后者。他的自传体小说重版次数之多、影响之大,以及依此改编的电影的影响度正说明了这一点。
(3)方向三:感恩之心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长大成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总会得到很多人的关爱与帮助。虽然郑丰喜遭到父母的遗弃,但社会给了他另外一个春天。他努力读书上大学,之后回乡教学,办图书馆,写自传等,都是他回报社会、感恩社会的方式。
第二篇:思想汇报第五讲
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在这次的党课学习中,我仔细聆听了郑伟老师的激情满满的党课讲座,从中获益良多,自此更加坚定了加入我党的决心与信念,坚持以一名共有主义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郑老师就这次的主题《学生党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我们进行了深层次的讨论与探索。那么我想问,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我们应该如何体现与发挥出我们自身的先进带头作用呢?
郑老师运用了一个 “人”字,帮助我们深层次的了解了这个问题。人字左半边的一撇代表了道德、气质、知识和技能等内在特征。而一捺代表了体能、体态和体型等外在的表现。=。=外在条件并不是我们能左右的,可是我们可以通过各种人格塑造的方式来改变自身的内在特征。在我们成长中所处到的环境、所遇到的人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人格的塑成。这些影响中良莠不齐,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分清好坏,择优取之。在这种锻炼中逐步完善自我,为日后更大的挑战做好准备。(这到底是个啥?)
纵观现代国际社会,不难发现,一国之富强,其根本在于人,首先立人,人立而后万事举!各国之间国民素质、民族精神的比拼的激烈程度已经不亚于经济实力、科技力量的比较了。而作为正在大学这个微缩社会中塑造、磨练自身素质的大学生们,我们就是迎接这份社会挑战的主力军。作为一个有志向的大学生,应该决心做党的事业的接班人和坚强的后备军,作为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这段时间党课学习之后,(不能欺骗我党=。=)我觉得我们应从以下几点中体现出我们自身先锋模范作用: 首先,作为学生党员,我们必须要有着过硬的政治素质。
坚决拥护共有主义党,拥护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与党保持一致,热爱祖国,拥护贯彻执行党的大政方针,关心国内外大事,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秉持共有信念,为工农创明天!(笑~)其次,我们要做到不断提升自我道德品质,要做到吃苦耐劳,敬业奉献,团结协作,积极进取
在日常行为中,学生党员要遵守党的组织纪律,切实履行党员义务,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带头参加公益活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要做到一尘不染、一身正气,(哪个党员不贪污?那个党员做实事?)在行为上能处处起到率先垂范作用。
而后,我们还要保证健康的心理素质。重视大学生党员的心理素质教育,重视其心理调适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引导大学生党员正确运用科学心理学的规律自觉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克服在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培养自信心与意志力,这既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激发大学生党员奋发成才的内动力的客观需要。
接着,我们还不能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党员的人文素质至关重要。他们是大学生群体中的骨干力量,他们的人文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大学生人文素质不高,在复杂的情况下就难以明辨是非,就容易被环境左右。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实践证明,优秀人才不仅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更需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否则就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以上就是我在《学生党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一讲中的一些心得体会,请党组织批评指正。
第三篇:第五讲 见微知著(范文模版)
第五讲 见微知著
见微知著,不过见微知著这四个字并不是老子的原话,这句成语出自东汉初期的史学家,袁康的著作,《越绝书·越绝德序外传》中“故圣人见微知著,睹始知终”也就是说从事物刚刚发生有点细微的变化,开始量变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很清醒地觉察到它可能导致什么样的质变,从而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尽管这句成语不是老子的原话,但是,在《道德经》中我们能够更真切地领悟到,见微知著的深刻内涵,老子告诫我们,小中见大,易中知难,人们经常会因小失大,其实困难的事情,往往是从容易处开始的,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段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务,以恬淡无味当做有味,以小为大,以少为多,只用德行来报答怨恨,从最简单容易处入手来克服困难,从细小微末处着手做大事,一切的难事必定都是从简易发展而来的,一切的大事必定都是从细小处开始积累而成的。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诸葛亮,诸葛孔明,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的智者,他不仅谋略过人,在选人用人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他从人的这七个方面,总结出了观人选人之道,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词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意思是说,了解一个人的本性,有七个办法,首先是用离间的办法询问他,对某一件事的看法,以考察他的志向和立场,接下来用激烈的言辞故意激怒他,以考察他的气度和应变能力,就某个计谋向他咨询,征求他的意见,以考察他的见识和智慧,告诉他你即将大祸临头,以考察他的勇气和胆识,利用喝酒的机会使他大醉,以观察他的品性和德行,用好处对他进行百般利诱,以考察他的操守和清廉。把某一件事情交付给他去办,以考察他是否有信用,值得信任,可以说诸葛亮的观人七术,其实也是从一点一滴的细微处着手,对一个人能够做出的回应,进行判断,从而得出,此人是否可以重用的结论。这其实也是见微知著的道理,韩非子的著作《说林》中讲到,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这句话概括的是韩非子讲述的,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纣王象箸,被后人称为暴君的商纣王,其实在刚刚继承王位的时候,并不是一个荒淫之君。他勇武过人,屡立战功,备受百姓的拥戴,臣子们也认为他是一个明君。有一次纣王用一双象牙筷子在吃饭的时候,正好他的叔父来汇报工作,箕子看见拿着象牙筷子吃饭的纣王,吓得直冒冷汗,惶恐不安,也就是韩非子所说的,纣王象箸,箕子怖,是不是有什么可怕的东西,把见多识广的箕子老先生吓着了呢,非也,箕子之所以感到恐怖,是因为纣王手里拿着的那双象牙筷子,把他给吓到了,这双象牙筷子,可以说是做工精细,雕刻精美,完全可以称得上一件艺术精品,但是箕子却从这双精美绝伦的象牙筷子上感到了大事不妙,他在想,如果纣王用象牙筷子吃饭的话,那么就必须得有配得上这双筷子的餐具,很显然,一般的粗瓷大碗一定不能用了,怎么也得用上金银玉器犀角杯啊,那么如果有了这个金银玉器犀角杯,吃饭的时候,上点档次也是应该的了,一般的白菜萝卜的,就得下岗了,燕窝鱼翅当然少不了了,再来点儿象拨蚌,熊掌,鲍鱼,那才配得上这精美的餐具,你想,这么有品位的纣王,一定不会再穿着那件粗布短衣,在装修一般的宫殿里用餐了,他得换上绫罗绸缎的衣服,宫殿也要做得高达,台也要筑得很高,所谓非壮观无以重君威嘛,可是如果任由这种情况长期发展下去,就会耗费民众大量的劳动力和钱财,官员们为了满足纣王的要求,就会横征暴敛,人们就会对纣王和他的官吏的行为,表示不满并且进行咒骂,纣王因此也会对反对者进行镇压,性格也会变得残暴起来,到了那个时候,岂不是要天下大乱了吗?他把自己的担心讲给了其他大臣,大家听了都不以为然,嘲笑箕子说,你这不是杞人忧天吗,堂堂一国之君,用一把象牙筷子吃饭,后果有那么严重吗,箕子见别人都不理解,就没再说什么,只是不停的摇头叹息,可是事情果然就不出箕子所料,没过多久,纣王就变得荒淫无道起来,整天是沉迷女色,吃喝玩乐,还残忍地大开杀戮,他杀死了忠臣比干,箕子为了保护自己只好装疯,最后逃离了国都,有良心的臣子也都纷纷背叛了纣王,投奔了周武王,最后纣王因为奢华过度,暴虐无道,遭到了周武王的讨伐,国家就此灭亡,自己也送了性命,从一双象牙筷子开始,纣王最后竟然断送了江山,这样的教训可谓是沉痛而深刻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仔细观察细微的地方,可以知道可能发生的结果,事无巨细,以小见大。恶性循环必然招致祸害,明智的人往往可以从事物的开端预见到事物发展甚至结局,我们应该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即使是在小事上,也不能过度地放纵自己,要学会防微杜渐。那么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高,那么分工可以说是也越来越细致了,这就要求人们更加认真精细地做事,否则就会影响整个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转,一辆小汽车有上万个零件,需要上百家企业生产协作,而一架波音客机,总共有几百万个零件,那么涉及的单位更多,而这由成百上千乃至上万、数百万的零部件所组成的机器中,每一个部件都不容易,哪怕是百分之一的差错,否则的话,你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不仅仅是残次品、废品的问题了,甚至会危害人的生命,所以,要想保证一个,由无数个零件所组成的机器的正常运转,就必须通过制定和贯彻执行那么我们要从技术上和组织管理上,把各方面的细节有机地联系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这样才能保证生产和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庞大的系统都是,由无数个细节结合起来的统一体,我们忽视任何一个细节,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有一个很有趣的欧洲民谣,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撅;战马撅,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民谣说的是有一个国家与别国发生了战事,为了请求援兵,就派出了一个战士,骑着一匹快马传递求援的书信,可是由于马掌上缺了一个钉子,这样就导致战马在飞奔途中,马掌脱落了,战马扑到了,勇敢的战士不幸被摔死了,求援的书信当然也就没被送到,援军未到的结果是什么呢?战争失败了,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这就是你所想象不到的,一个小马掌的巨大力量,我们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注意细节,从小事做起,我们应该牢记老子的这句话,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在我们周围好像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是愿意把小事做细做好的人却很少,我们似乎并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我们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于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我们要想成功,就必须改变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缺点,注重细节,把小事做好,所以老子教导我们说欲成大事者要先做好小事。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这段话的意思是,圣人始终不自诩伟大,因而才能成就了他的伟大,轻易许下的承诺,必定很少能够兑现,因为,你许的诺太多了,你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的结果,必然会遭受很多的困难,因此圣人总是起初,就把事情看得很困难些,最后反而就没有什么困难了,大家都知道沙丁鱼是大海中十分普通的鱼类,但是你别看它们身体瘦小,却可以杀死一条巨大的鲸,那么它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实沙丁鱼群杀死鲸的方法很简单,当它们遇到鲸的时候就拼命地逃,鲸鱼就张
开大嘴,跟在沙丁鱼后面,那么沙丁鱼离沙滩越来越近,但是鲸浑然不知,等到鲸以极快的速度接近海滩时,巨大的身躯在惯性的作用下,就冲上了海滩,结果它沉重的身体,就陷在了海沙当中,没法动弹了,可是沙丁鱼呢,他们身体很小,只需要很少的水就能够维持生存了,可以说在这场力量悬殊的争斗中,最终是以鲸的死亡而结束的,我们看,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悲剧,是因为鲸从刚开始的时候,以为自己很强大,它就轻视了渺小的沙丁鱼。没有从看起来很安全的状态中,察觉到正在慢慢地发生的巨大危险,所以打败自己的经常是我们自以为是的骄傲自大,战国时秦国横扫六国,势如破竹,秦王嬴政就想要彻底消灭楚国,他认为年少壮勇的李信,可以担此大任。李信曾经领兵数千大破燕国军队,追击燕太子丹到衍水,最终俘虏了太子丹,亲王就问李信,如果要打败楚军,需要多少人马,李信拍了拍胸脯说,破楚军嘛,小菜一碟,给我二十万精兵就行了,秦王又问老将王翦,王翦回答说,楚军的力量比我们想象的可要强大,要破楚军要给我六十万人,秦王就感叹说,王将军老矣,好像有点儿胆怯了,李将军果然骁勇,我就给你二十万大军,把楚军给我灭掉,秦军就在李信的率领之下,攻下了平舆,那么大将蒙恬又攻下了寝丘,大破楚军,李信又乘胜进攻鄢郢,都获得了胜利,于是引兵向西,与蒙恬率领的军队在城父会师,就开始休息庆功,楚国大将项燕率领的楚军,乘机积蓄力量,尾随秦军三天三夜,最后终于打破李信军队,攻下了两个营垒,杀死了七名都尉,秦兵败逃,秦王这个时候才后悔,没有听老将王翦的话,后来还是派出了老将军率领六十万大军,终于消灭了楚军,李信兵败正是应了老子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的论断,没有充分的分析敌我双方的态度,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就轻易地许下诺言,最终食下了轻敌的苦果,见微知著的要点,还在用我们做事要善始善终,老子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说的是,在局势稳定的时候那容易维持,那么事物在还没有变化的迹象的时候,我们就容易谋划它,脆弱的东西容易使它分裂,细小的东西容易消散,大事总是从小时开始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是有一个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对于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我们应该时时刻刻加以注意,最好在它有征兆的时候,容易解决的时候我们就采取措施,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更大的问题了,《韩非子·喻老》里记载了名医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说是有一天扁鹊觐见桓公,站着看了一会,说道,大王,您好像有点小病在皮肤的纹理间,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就很不高兴,你才有病呢,扁鹊离开后,桓侯和左右说,你看,这医生总是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他们的病当做是自己的功劳去炫耀,你看本来我好好的,那个什么神医扁鹊非说寡人有病,真是岂有此理,过了十天扁鹊有觐见,他看了看桓侯说,您的病现在已经到了肌肉里了,如果再不医治恐怕会很严重,桓侯根本就不理睬他,扁鹊又走了,桓侯又是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又来觐见,他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桓侯还是不予理睬,扁鹊只好又走了,就这样,又过了十一天,扁鹊远远地看了桓侯一眼,好像吓了一跳,转身就跑,桓侯就很奇怪,心想,这家伙怎么不来说我有病了,就派人去问他,扁鹊就回答说,在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捂,有药物去敷,就可以治好,在肌肤里面的病,如果用针灸治病,也是可以治好的,在肠胃里的病,用汤药可以治疗,可是在骨髓里的病,那就是司明申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什么办法了,桓侯的病现在已经到了骨髓,所以我就不敢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侯开始浑身剧痛,这时候才想起扁鹊的话,急忙派人去寻找他,扁鹊早就逃到了秦国去了,于是桓侯就这么死了,所以老子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
下。民治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在事情还没有露出端倪的时候你就要做好准备,要在没有发生祸乱的时候,就着手准备治理,合抱的大树萌发于细小的幼芽,九层的高台起于一小筐土,遥远的旅途,要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平常人做事,往往在即将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如果你做事能够从始而终地,小心谨慎,毫不懈怠,就不会有衰败之事了,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更多地人会热衷于去做,那些扶大厦于将倾或者力挽狂澜的壮举,因为这样的做才会立即得到举国上下的认可与敬仰,到了这种时刻,大家会把这个人认同为,解万民于倒悬的侠士,可是却早已忘记了自己,为先前这段痛苦的经历,已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还有这种代价其实,本来就是可以避免的,假如我们做事能够始终保持冷静,小心驶得万年船,那么失败就与我无缘,2010年在新西兰,曾经发生过两瓶酒,毁掉了一位部长前途的事,那个时候新西兰的房价,在整个太平洋地区都是最低的,吸引了许多国家的人,前来采购,买房,投资,带动了新西兰经济的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和新西兰的房屋部长,希特利的出色工作是分不开的,这个人是一个自身的内个高官,作风很果断,有魄力,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新西兰的房屋改革,而且希特利是当年总统竞选,最热门的候选人之一,他本人已经着手,筹备竞选班子了,话说2010年2月5号这天,他约好了几个同事和朋友,到自己家里边共进晚餐,下班后路过了一家超市,想到家里的酒好像没有了,于是就进去买酒,但是在掏钱包的时候,发现钱包没带,但是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张信用卡,是一张什么卡呢,是一张政府专用的信用卡,主要是用于公务接待,希特利将这张卡,就递给了超市收银员,刷了约1000新西兰元,大约人民币4800元,就买了瓶好酒,那么在聚会结束后的第二天,希特利就回到部里,拿着账单来到财务部门报销,对这瓶酒的用处,他谎称是上次参加会议的餐费,是用于公务接待的,又过了一个星期,政府的审计员,对希特利的报销账单进行审计,就发现那张购买两瓶啤酒的账单,好像有些问题,于是审计员把这一被他称为是重大的发现,向审计长做了汇报,审计长一听,认为如果这是公款私用的话,将是一起十分严重的腐败现象,直接影响到政府的信用,他就立即成立了一个以自己为组长的调查组,对希特利买酒的事立案调查,很快,调查组就掌握了希特利,买酒的整个过程和用途,并且向内阁会议做了报告,这件事被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出来了,被推到舆论风口浪尖上的,希特利马上退还了那两瓶酒的钱,而且还通过媒体向公众,做出了诚恳的道歉,向总理又递交了辞呈,随后,检查机关又向法院提起诉讼,要追究希特利的法律责任,那么希特利的腐败丑闻,还在惠灵顿,奥克兰,汉密尔顿等地引起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因为在新西兰的老百姓看来,两瓶酒的腐败,那就是天大的腐败,我们可以说,正是因为新西兰政府的公务人员和民众,对腐败零容忍和较真,才成为透明的国际所评定的,全世界最廉洁的国家,而对希特利来说,如果他能自始自终地坚持廉洁从政,就不会因为一点蝇头小利而葬送了自己的美好前途,可能有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刚刚从事一件工作的时候,我们由于对工作不熟悉,会很小心谨慎,甚至谨慎到了畏手畏脚但是当时间久了,我们对这份工作已经很熟悉的时候,就会粗枝大叶起来了,殊不知此时危险已经悄悄地向你走来了,所以,老子的这句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说得是多么深刻呀,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蜀主刘备临终前对儿子刘禅,嘱咐的一句话是什么,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他告诫刘禅不要轻视小事,的确小众有大,小水滴不断地滴下,力可透石,小火星足以燎原,小小的一句话,足以影响一国之兴衰,小不忍则足以乱大谋,如果每天我们做一件小小的善行,就足以广结善缘,勿以善小而不为,善小并不是不足道的善小也含有大义,勿轻小罪,以为无缺,水滴虽微,渐盈大器。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读书说明与指导
第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内容简介
作者龚鹏程为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长期任教于台湾各大学。作者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兼之熟悉西方文化,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别具匠心。本书从文化史的视角,通过中外比较,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与意义。尽管作者抽取了十五个较为抽象的理论范畴作为切入点,但是就内容而言,既讨论了中华的物质文明,又触及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发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与反思。语言上,论述提纲挈领,又能深入浅出,在写作中巧妙地将述史与论辩融为一体,使阅读无乏味之感,却能引发深刻思考。
第二部分 读书总体要求和读书目标
读《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一书,要注意作者的思考方式。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不是用现实反观传统,更不是用现代社会的标准拾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是彻彻底底地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用中国自有的词汇去解析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大量的中西比较,寻找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精髓。是一种试图摒弃西方的视角,试图让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个能够平等地与西方文化对话的文化体系。通过本书目的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涵,了解中国传统的思考方式,达到认清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脉搏,得以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持一丝敬意与温情的终极目的。
第三部分 书目基本内容
第一讲[体气:感诸万物]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了解审美取向的不同是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更注重内在,所以中国人的认知方式不能用西方标准进行说明,中国实际上是依赖主、客观两方面了解事物的。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古希腊、古印度多是以人的形体去感知人的性格,注重形体,所以才会有发达的造像艺术,而古中国则更注重从才德方面对人进行判断。所以中国既缺乏造像艺术,也认为裸体不美,中国传统文化中才会更为关注服饰文化。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完全忽视身体,而是采取了不同的关注方式,格外重视心,即人的内在。而心与形的关系并不是基督教文化或者佛教文化那样二元对立的,而是主从关系。也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心,所以中国的认知方式并不是单纯依赖知识性的认知活动,而是主客观交融的一种状态。
重点知识解析:
(1)我国讲人的尊贵,主要是从才德能力上说,希伯来则首先由形体上说。这就是针对人的思维有所不同。因这个思维不同、两大文明的身体思维遂也不同。(p2)依中国思想的一般特征或重点而言,中国人是重内不重外的。(p5)因此他们主张不必论形相之美恶。(p6)
(2)中国体相观的第一个特点是不重形相之美,亦无人身形相崇拜。第二个特点是形德分离,“美人”未必指形貌好,通常是说德性好。三是不以形体为审美对象,而重视衣裳之文化意义及审美价值。(p6-7)
(3)心固然重要,固然也可视为内在部分,与其他的形体部分相对起来,形成“心/形”、“内/外”的关系,然而,我国并不像希伯来宗教或佛教那样,发展成重内轻外、二者对立的态度。(p10-11)中国则非“肉体/精神”、“神性/欲望”之类二元截然对立之格局,而是主从关系。心,一为五脏六腑之主,二亦为体之一部分,非能与体相对之物。(p11)
(4)体会、体验、体贴、体察等到,都是以体验之、而又验之于体的行为,得之于整个身心,故与仅赖知识性的认知活动并不相同。认知性的理解及依此方法建立的认识论,只依据理性与知识。(p13)
三、思考题
.中国认识论具有那些特殊性。
第二讲[饮食:礼文肇兴]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许多都是根源于对饮食文化的不同见解。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对于文化的衡量标准,以往都是依靠西方的模式进行思考。实际上,中国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就表现在饮食文化。中国重视饮食文化由来已久,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就,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是由于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特殊性。第一,中国的饮食思维成为儒道诸家思维的传统与习惯。第二,饮食文化的发达导致中国的宗教观是乐生的。从饮食思维出发,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礼而非法。
重点知识解析:
(1)所谓“石器时代”、“铜器时代”,是以生产工具为标准的划分。(p3)作者提出“玉器时代”。“玉器时代”的特殊性在于玉非实用性生产工具,重视玉是中国人思想的一种表现。玉器在各个时代都受到重视。玉器的制造本身标志着工艺水平的先进。玉的来源多源,表明古代的商贸发达。
(2)古人的观念认为人要生存就需脱离竞争抢夺资源的状况,以“货力辞让”来安排分配之,此即礼之所由起也。觅食求生是古时最基本的问题,故礼亦起于会餐分食之顷。(p22)
(3)中国人却在四千年前已用餐叉了,以黄河中游为多。用匙更早在七千年以前。至迟在商朝时则已开始用箸。„„箸,明朝以后称为筷子。(p24-25)
(4)中国人的宗教,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最大的不同,在于以生为乐,不认为人生有罪、人生是苦;而且缺乏彼岸之向往,„„中国人的极乐世界就在这个我们所生活的人间,所以中国人不是劝人“往生极乐”,而是招呼死者“魂兮归来”。换言之,一种贵生的、此岸的、现世的宗教性格,即本于一种特殊的人生态度。(p30)
(5)凡祭祀,皆须献牲敬酒。为什么?因为大家都相信饮食的沟通功能。我们用饮食祭献鬼神,代表我们对他示好;鬼神吃了我们的东西,表示它们愿意“福我”。(p31)
(6)礼与法同样是要为人生社会提供一套秩序、规范,让人遵守。但礼不是法。法不论来自习惯还是契约,都是对人与人之间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但礼的核心不是权利与义务问题,而是情。(p37)此即所谓礼教,中国人看一个人是否有教养,就从此等生活仪节、饮食进退中见出。(p37)
三、思考题
试证明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第三讲[男女:人伦渐备]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人伦关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来源于古代中国对男女性别的关注。正是因为有了性别意识,使得中国式的思考区别于西方哲学。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男女关系的处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出发点。人伦礼制得以建立的基础就是对于男女关系的重视。而对于男女关系的考察并不能套用西方的理论。根据姓氏的来源和祖先崇拜的缘起,我们可以看到对女性的重视一直遗存于中国传统社会。换言之,男性意识并未控制整个生活领域,在中国传统思维中,仍然维持着两性架构及性别意识。而这导致了中国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无性别意识之间的不同,从而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性。
重点知识解析:
(1)有了这种礼(嫁娶),人才有父母、兄弟、夫妇、亲戚、上下等各种人伦关系。故婚姻制度亦可说是整个人伦礼制的起源或基础。(p42)
(2)生命的共同性与一体性,由图腾崇拜转移到祖先崇拜身上,祖先崇拜与宗庙制度便产生了。(p45)
(3)纪念始妣生育族人之意,转而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媒人神、送子神,出现“送子观音”、“注生娘娘”之类女神,不再只对自己这一族具有意义了。(p50)
(4)西方传统哲学的核心部分无性别意识,只有在当地西方哲学中,这种意识才正在觉醒;中国传统的主流哲理思想则有鲜明的性别意识。这种区别,造成了中西传统哲学的重大不同。比如有性别意识的中国哲理传统会看重相对相济的动态生成关系,并重视这关系所生成的世代结构,也就是家庭、家族、民族与文化的长久延续;也善于领会活的生存境域中的时机,认为人的互动互感是获得真知的最有效手段,而非逻辑与科学。(p53)
三、思考题 注重性别对中国传统哲理思维的影响有那些方面。
第四讲[封建:立此家邦]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封邦建国是周代,即中国传统形成时期最主要的制度。而封邦建国不仅仅是政治层面的国家结构,更是宗法制度的表现,是一种道德的反映。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礼的一个最重要作用是敬鬼神,但实际上中国古代的敬鬼神更注重“德”。而周代围绕着敬鬼神这一中心,构建了完善的制度从而形成了周朝的封建体制,使周的君统与宗统的完美结合。
封建来源于血缘,而不同的是,封建制度的基础是宗法制度,起作用的是宗庙,形式是封邦建国。而宗庙更多地表现为道德意义层面上的思想意识。
重点知识解析:
(1)礼,始诸饮食,人伦又肇端于夫妇。由饮食之礼,发展出了其他各种礼;由男女夫妇,又形成了尊卑上下长幼等各种礼文、礼的架构,渐渐就形成了一个包裹人文世界的网络。(p65)
(2)古人之祭祀天地、鬼神、山川等,并不是信这些,乃是因它们能福佑自身。(p67)故从西方超绝的神或人信仰神的感情看,会觉得中国这种宗教态度近乎功利,神能福佑我,我才敬事之,是一种报酬式的宗教态度。(p67)但实际上,人神是互动的,非一主一从,一操控者一被宰制者之关系。也是“崇德报本”的观念。
(3)无论亲族或异宗,凡共祭周之宗庙者,即确定了封建的关系。(p72)(4)天命、宗庙、封建在此连成一体。封建邦国提供甸服与王共祭,透过宗庙,以上达上帝及天地社稷。(p72)
(5)宗庙实质上代表着族群整合的原理法则。这种法则的产生,一方是宇宙天地所命令的,是环境及血缘的力量,一方面又是人类自身团结的意识和对环境的适应。(p74)
(6)孝是祭祖的宗教仪式加上一层道德意义而形成的思想意识,然而透过对“德”的掌握,它可以拓及整个人伦关系与道德指向。(p75)
(7)以宗庙制度为核心的封建体制,足以形成一有秩序的结构,在内实现敬哀忠孝等内容,在外支撑社会组织,作为各种政治社会组织的内部秩序力量与中心根源。(p75)
三、思考题
封邦建国为核心的周代封建制度的思想核心是哪些。
第五讲[道术:内圣外王]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之所以礼能够成为传统中国的关注对象,是因为礼具有多重功能,扮演着重要的文化调试功能。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周代的封建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国人的权力较大,起到制衡作用。而其权力的基础就是礼。礼是一个涵盖非常广泛的词汇,对于礼的理解需要掌握几个方面:一是礼是出于节制人情而产生的,强调“情欲的适当化”。二是礼是规范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与角色。而礼的一个最主要作用,即沟通天人,构建人与人的关系。正是对礼的重视,使得中国成为一个关怀型的文化体系。
重点知识解析:
(1)礼是习俗,但非一般之习俗;礼是统治的手段,但又非一般手段,故其他民族、其他时代并未发展出这样一套礼文化体系。礼含有许多进退揖让之仪节,可是又非仪式、礼节而已。礼有规范的意味,但又不是法律式的规范,也不是道德的戒律。(p89)
(2)第一,“礼”是一套制度与文化的架构,是一个整合性的文明体系,具有多维度、多层面的特征。„„第二,“礼”又是一个历史概念。历经夏商周,礼的基本原则及其社会功能固然在千年间未曾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其内容、结构及适用的范围,则因王朝兴废、社会变迁而发生过多次重大改变。(p89-90)
(3)角色理论从不考虑个性、动机、态度之类问题,而是把人在社会关系网络中视如演员在舞台剧场上,扮演着某种角色,对该角色亦有其期望与需求。(p95)
(4)在世俗社会生活中,藉由礼来通人我之情;在面向神圣世界时,藉由礼则可以通鬼神而达天地之情。(p97)
(5)在封建体制之礼乐文化中,人与人因亲亲之仁而相联结,彼此相保惠、相教诲、相翼辅,形成的就是一个关怀型的文化体系。(p99)
三、思考题
作为整体的礼的作用包括哪些。
第六讲[天人:通乎神明]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宗教作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的核心,影响到西方文明的方方面面。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宗教的认识不同,导致中西方文化的分歧。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比较中西方的宗教和神话,二者的区别显然。第一,神人关系是截然不同的。西方的神是万能的,外在的,与人之间有着天壤之别,神和人之间的关系无法超越。第二,命运观的不同。在希腊神话中,命运是前定,无法改变的。中国则强调天人之间的互动,人能发挥自身的自主性,适应或改变天命。第三,正是在这基础上,中国中的人可以自我救赎,而西方的人由于是原罪的,只能自我否定。
重点知识解析:
(1)希腊神话中的神不为人类利益着想,所考虑的只是自己的统治。„„中国不是用神来表示或掌理精神性及理会性职能,而是将之作为人们对古圣先哲创造功业、泽被人群的感念。(p102)
(2)希腊神话中的神,对人起掌管、支配作用。后来自然神学的发展,不但没有改变这种神人关系,反而强化巩固之,建立了一个超强的神。他全知、全能、全善,人只能是他的创造物,永远不可能是神。„„中国为数不多的神话中的神,则被人们用来作为对古圣先哲的感念和追思,缺少了绝对支配性而更具有世俗意义。(p105)
(3)与希腊神话等相比较,中国的“天帝”不拥有高居一切具体事物之上,作为“第一因”那种的支配力。而是,这种支配是神人互动的,人透过修德或敬事,可以知天命,亦可改变帝令;透过占卜,可以与神沟通,趋吉避凶。(p105-106)
(4)一方面,天命对于人具有决定性的主宰效应,因而人必须服从;另一方面,人在必须遵循天命的同时,又可以对于天命产生反馈性的影响,或是积极实现天命,或是导致天命变更。(p107)(5)西欧文明的普遍化主要是通过三种制度或机制:一是社会科学;一是意识型态;一是运动。(p112)
三、思考题
中国和西方的神话或宗教在哪些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七讲[王官:理性的礼制社会]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诸子百家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来源,他们的产生来源于周代的王官之学。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诸子百家之学是本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夏商周的思想密切相关的,尤其是与“周公制礼”的关系尤为密切。而“周公制礼”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宗法制度。一是“周官”的官僚制度。正是这两个层面导致王官之学成为可能,也正是这两个支柱的崩溃导致周朝的瓦解以及诸子百家局面的形成。
重点知识解析:
(1)宗法制要成立,至少须满足下列七个条件:(1)家长必须拥有政治权力和职位,政治权力和职位不可分割,所以要求继承人的唯一性;(2)一妻多妾或一正妻多媵妾制,在众多儿子中必须区别嫡庶,这就是嫡庶制的必要性;(3)家族分化,所以有姓氏、有大小宗、有丧服制和封建制的必要;(4)宗族必须要有一个实体性的组织;(5)宗族内部的血缘关系,不仅需要有明确的系统,且必须能够对之进行严格与完善的范畴分析;(6)宗族成员的文明程度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准,要能够有系统、有层次地进行宗族活动;(7)宗族必须脱离原始的孤立状态,将自己的发展自觉地纳入等级制国家的整体发展之中。(p120-121)
(2)长子继承制的前提是一夫一妻制,它的继承人是固定的;而嫡长子继承制的前提是一妻多妾制,它要考虑姻亲的地位,所以要在众多儿子中确定哪一个具有嫡长子的身份。(p121)
(3)官吏制度或官僚制,依韦伯之见,是属于理性的法制型支配形态,其特征为:(1)有持续不断受规则所约束的行为与正式经营。(2)有明显范围的权限。这包括:①执行因系统分工而分化出来的特定功能的义务;②赋予在职者某些必要的权力;③有明确规定的必要强制手段,以及使用这些强制手段的明确限制。一个根据这种原则而进行经营的组织,就可称为“机关”。(3)各种职位的组织,是依照官职层级制的原则而建立的。(4)节制一个职位行为的原则,包括:①技术性的法规;②规范。但无论如何,这些原则的运用与实践必须有专业的训练。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适当的专业训练之后,才有资格成为这个组织化团体的一员,才有资格接受正式职位的任命。(5)行政措施、决议和规令都以文字的形式提出及记录。„„见之于文字的资料和官员的持续管理,两者共同构成“办公室”。这是现代任何“有组织行动”的核心焦点。(p122-123)
三、思考题
韦伯所言的官僚制具有哪些方面的特征。
第八讲[史学:史官与历史意识]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中国自古就有重史的传统,史官是这一传统得以延续的支撑力量。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王官之学之所以能够延续是因为史官的存在。而史官所掌管的并不仅是现在历史学科的范畴,而是作为文献保管者的面目出现的。史官能够延续是因为他们的家学传统。而史官的受重视是因为古代中国注重时间纬度的思考,即以史为鉴。
重点知识解析:
(1)王官之学,均由官吏职掌,而这些职掌的业务知识则存于其所掌理的文书档案。因此古人常说王官之学均由史掌。其实不是由史官所掌,而是王官之学具存于文书档案中,史则是主管文书典册的人。(p129)
(2)周朝平行着两个教育系统:一是学校,贵族子弟„„在学校中习礼乐射御,修成一个贵族子弟所应有的文化教养。这是一个系统,以通识教养教育为主。另一个系统则是家学。贵族往往世袭其职,关于这个职事的知识专业均得自家学,此即“旧法世传之史”的意义。(p140)
三、思考题
试分析古中国与希腊对历史的不同态度。
第九讲[用思:思维模式与方法]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中国式思维与西方哲学的不同之处,很多可以用思考方式的差别进行解释。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中国式的思维与西方哲学是截然不同的,是因为古代中国人更为关注本末、始终、阴阳、中和、系数等概念进行统括。之所以会有这些概念,是因为古代中国的思考方法以关系性联系为主。
重点知识解析:
(1)亚里士多德的十范畴,倾向于对事物作确定的描述,是客观性的说明。我们讲物的本末、事有终始,则重在体会事物内部之关系。(p154-155)
(2)关系性思考,是说一事通常不是孤立的,必与另一事有关,事物也应在关系、关联或脉络中才能被认识。„„这与西方常以定义一事的方式对一物予以定性定位非常不同,强调的是其关系与脉络。(p155-156)
三、思考题
关系性思考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法。
第十讲[抒情:气感愉悦的世界]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中国式思维中重视情感,这是古代中国的特点之一。重情感实际上有着深厚的哲学来源,而情感在哲学上的表现也是有诸多层面的。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中国哲学的底色是对气的重视。正是因为有了“气”,导致了风、气、声、乐这些概念的出现。而这些概念引发了中国式教育的与众不同。从而导致古代中国对情的重视,以乐作为最终衡量的标准。
重点知识解析:
(1)我国最初的国家教育体制,是以盲乐师为中心的非文字传授的诗歌礼乐之教。这些人,不仅是宗教知识的传授者,本身亦是以音声为手段,沟通神人、调节宇宙秩序与社会秩序的圣者。(p166)
(2)一是整个教育之目标,是让人成为有德行的君子人。但这种成德之教,是由感入,而非理入,是以乐音声诗,令人于“兴发感讽”中潜移默化,而非通过理性的讨论、辩难、教诲。„„另一个特点,是成德之教与成乐是合一的。(p173)
(3)显示了中国人一般思想倾向中其实更重视情感。我们说凡事情理法兼顾,做人要有情义、做事不能不合情理、要通情达理,情都在前。(p175)
(4)由情来讲道德,而不是以道德来克制、压抑感情,是周文明的基本型态。„„礼本身就是本乎人情也用以宣达人情的。礼不是理,而是情的适当化。(p178)
三、思考题
中国对情感的重视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十一讲[忧患:德业政治的担当]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相对于西方,我们往往认为古代中国是君权至上而无民主的集权国家。然而按照中国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实际上古代中国的君权权力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中国固然是帝制国家,但是实际上由于天(民)至上的思想存在,君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转移的过程中。这一转移过程就是革命。而在西方的思想中,革命思想是被屏斥的。就国家形态而言,中国的“国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国”与“家”的二元相依相斥的关系。
重点知识解析:
(1)整个政权成立的正当性及结构原则,不在血缘,而在天(也就是民,人民群体意志合起来,无法确指,故说为天。(p184)
三、思考题
古代中国是否是一个君权与民权截然不相容的政体?
第十二讲[周公:文化实践的圣王]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追述往往及于孔子。实际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做了更大贡献的是周公。正是周公确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周公虽然在地位上不断地下降,但实际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至为深远。而之所以周公的地位没有在今天被还原,是因为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如轴心时代的讨论实际上是误读中国文化。周公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承前启后的文化接续作用。二是中国观的确定者。三是制定礼乐以及与之相配合的政治社会体制。
重点知识解析:
(1)除了跨地域共同出现大批哲人外,轴心期还有如下几个特点:(1)轴心期结束了几千年古代文明,前轴心期文化,像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和中国土著文化,其本身规模可能十分宏大,但却没有显示出某种觉醒的意识。与轴心期相比,古老的文化似乎罩上了面纱,人方佛仍未真正苏醒过来。(2)任何未同轴心期获得联系的民族仍保持“原始”状态,继续过着已达几十万年的非历史生活。(3)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花。(p203)
(2)为什么轴心时期能有如此宏大之影响呢?雅斯培说:这个时代的特点是:三个地区的人全都开始意识到整体的存在、自身和自身的限度。„„这些信念和教义虽然途径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人能够在整体内不断地意识到自己而超越自己。(p204)
(3)“中国”作为一个相对于“四方”的概念,不只是空间上一在中央,一分列四方,更在于它具价值判断。中国所代表的文化价值意义,甚且超越了空间上的意义。(p209-210)
(4)中国人自认为是礼义之邦,中国人在文化意义上强调华夷之辨、对四裔邦国有文化自豪感,而且向来倾向以文化而非以政治体统治辖区来界定中国等,都与周公确定中国这个概念有关。(p210)
三、思考题
周公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有哪些。
第十三讲[画歪的脸谱:孟德斯鸠的中国观]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我们对传统中国的认识往往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的根源实际上是以孟德斯鸠为主的欧洲知识分子为了自己的目的而进行丑化的,近代知识分子不加选择地借用导致我们今天对传统中国的破坏和疏离。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欧洲知识分子对传统中国的描述充满了荒谬和想象的意象。这种想象的根源就是为了将以中国为主的亚洲作为对立面,书写他们自己想象中的理想社会,充满了西方中心论的观点。为了凸显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中国被想象成为一个专制的、停滞的社会。
尽管孟德斯鸠眼中的中国充满了不实和曲解,但是他却深刻地影响到了欧洲中国观。1748年的《论法的精神》成为欧洲中国观的一个转折点,从被赞美的对象变为被贬斥的对象。其后包括黑格尔在内对中国的论述都不出其藩篱。而这种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国观却成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批评专制的武器,从而进一步使得传统中国妖魔化。这最终导致包括中国人自己在内的今天对传统中国的摒弃。而实际上他们对传统的描述是不堪一击的。但是我们却仍在坚信不疑地接受。
重点知识解析:
(1)(君主立宪派、革命派的眼中),孟德斯鸠以中国为东方专制主义之代表的论述,当然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人诠释中国古代及清末民初当时存在的社会的典范。(p256)
三、思考题
对传统中国的丑化在近代以来的中国如何蔓延开来。
第十四讲[由法律看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中华法系作为罗马法相对的产物,充满了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解。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正是由于孟德斯鸠的恶劣影响,西方对中国法律的认识也出现了扭曲,其中一个观点就是中国文化重人治,西方文化重法治。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西方对中国法律的认识都是误读的。从中国法律的性质,到中国法律的应用情况上,西方人的认识都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偏差很远。
重点知识解析:
(1)这些在传统中国属于基本常识的东西,对西方人或现代中国人来说,或许反而最难理解,而我们要解释起来也很费劲。这是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无奈。(p291)
三、思考题 作者对中华法系的申辩是否是完全正确的。
第十五讲[华夏文明的异化与再生]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实际上一直在不断变动之中。在今天的大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随着变化必将对西方文明笼罩世界的今天产生新的变体,对世界产生新的作用。
二、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
重点内容:中国历史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大致上可以说分为三种,一种是进化,即文学体裁上的革新。一种是变化,即唐宋变革说。一种是异化,即五四以来的变革。而正是异化导致了今日中国的诸多问题。今日的中国处处都在采取西方的标准和思考方式看待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成为被摒弃和批评的对象。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尽管一直被排斥,但是它的顽强生命力一直使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地与现代中国社会在碰撞中变化。而在新时期以新的面貌出现的传统中国文化必然对今日的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重点知识解析:
三、思考题
中国传统如何与现代中国社会进行接轨。
第五篇:戏剧艺术十五讲(范文)
戏剧艺术 戏剧发生学原理:以戏剧“发生”研究的理论深度去寻找戏剧艺术的真实起源,以“起源”探索的历史眼光与扎实史料,来论证戏剧艺术的发生。(模拟观看表演)
戏剧的五大要素:剧本 导演 演员 剧场 观众 3 戏剧本质特征:综合性
戏剧的分类标准(依据):地域性(民族、国家)时代性 演出媒介(某一种样式占主导)情节构成方式 题材 从创作主体 追求目的 创作手法 矛盾冲突的性质和人物命运的结局和审美范畴(共九个)5 怎样理解话剧与中国戏曲的关系:在中国话剧与中国戏曲从相互碰撞、冲突到渐趋交流、融合的过程中,中国戏剧家才从戏曲中继承了民族美学和艺术精神,将“舶来品”的话剧逐渐创造成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民族戏剧。对立与融合关系。比较东方与西方戏剧变化:西方本也是诗、歌、舞合为一体,但后来就发生分化。但中国古典戏剧则基本没有发生过这种分化,最大的一次变化是由“戏曲一元化”到“戏曲—话剧二元化”;中国古注重写意与表现,今注重写实与再现。西方相反。(了解)木偶戏与皮影戏:中国的傀儡戏分为两种,一种为平面傀儡,即皮影戏;另一种为立体傀儡,即木偶戏。皮影戏: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木偶戏: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8 革命历史剧:反映20世纪发生的共产党领导的左翼革命历史的戏(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中国《辛亥革命后》)
什么叫戏剧(无固定答案):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什么叫戏剧性(同上):戏剧性,这是戏剧艺术审美特性的集中表现,是戏剧之所以为戏剧的那些基本因素的总和。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戏剧性存在于人的动作之中,戏剧性就是动作性;戏剧性来自人的意志冲突,普遍的说法是“没有冲突就没有戏”.(集中性、紧张性、曲折性)/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第一是距离感所带来的公开性与突显性;第二是赋予表情、动作以恰如其分的夸张性;第三是合乎规律的变形性。悲剧、喜剧、正剧: 喜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大众一般解作笑剧或笑片,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从而引人对丑的、滑稽的予以嘲笑,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基于描写对象和手法的不同,可分为讽刺喜剧、抒情喜剧、荒诞喜剧和闹剧等样式。内容可为带有讽刺及政治机智或才智的社会批判,或为纯粹的闹剧或滑稽剧。喜剧冲突的解决一般比较轻快,往往以代表进步力量的主人公获得胜利或如愿以偿为结局。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在悲剧与喜剧之后形成的第三种戏剧体裁。正剧中可以有悲剧的因素,也可以有喜剧的因素,但它决非两者相加之和。正剧是一个全新的审美范畴,也是一个全新的戏剧体裁。
两种发展趋势:第一,从悲喜对立到悲喜融合,再到超越此两极的新体裁的确立。第二,从重悲轻喜到抑悲扬喜。戏剧的第三品性(符合品行):文学戏剧;剧本要素:情节 性格 言语 思想 情节核:它是情节中的情节,也可以称之为情节之“母”.就是说,它是一系列事件的源头和基础,因了它,才会发生那一幕幕的好戏;细节:情节是由一系列细节组成的。如果把情节比做一根链条,细节就是这链条上的一个个环节。作为组成情节的一个单位,细节在剧中起着渲染冲突、刻画人物、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作用,有时候它还能“介绍时代背景,增加生活气息,或者调剂戏剧空气,使得剧本色彩更为浓厚”。14 戏剧结构:这里所说的结构,又称布局,不是指剧本精神内涵的“深层结构”,而是指剧本的外部构成,即前面提到的,戏剧情节构成与铺展的方式。简言之,就是一出戏是怎样开头、怎样展开、怎样结束的。戏剧性格与语言:p126 16 什么叫动作,内涵,性格化:性格化,就是话如其人,从人物的语言中见出其性格来。所谓动作性,就是指人物的语言要有力地表现其欲望、意志、内心的冲突,并使其内心状态通过语言转化为外部动作,而且要具有一种推动剧情向前发展的张力。内涵指所指的含义。17 演员与所扮演的关系应该:表现派——在表演上更重视外形的“肖真”,排斥主体情感的介入;体验派——反对过分理智化、技术化的表演,主张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创造角色;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综合了双方的长处,而又避免了两派的偏失。程式:这些程式,都是体验生活创造形象的结果,当它再创造时,程式又成为创造形象的手段了。戏曲四功,五法,舞台特征:唱念做打;手眼身发步;特征——以“乐”为本位的综合性、艺术表现的写意性、动作,语言,化装与唱腔的程式化、时空自由,结构铺展、舞台与观众的“直线”交流。20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苏俄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表演体系:指的是幕景化的、模拟现实场景的、创造生活幻觉的话剧表演体系。德国的布莱希特表演体系:指的是将舞台视为流动空间的、无场景无场次的、使演员与观众产生意识交流(即所谓演员与角色的“间离效果”),并带有某种哲理意味儿的戏剧体系。梅兰芳的中国戏曲表演体系:是“神形兼备”(即写意)的戏剧表演体系。导演:世界第一个导演——梅宁根公爵(德);中国第一个导演——张彭春,作品,《外侮》1915,《醒》《一念差》等。导演创作——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限制与自由? 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列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古希腊悲剧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这是人类戏剧的童年时期。但是这一段辉煌的戏剧到公元前2世纪末就告结束了。印度梵剧产生很早,但现存的剧本最早是公元1—2世纪的。到公元12世纪,随着梵剧古典文学的衰落,印度梵剧也就消亡了。23 印度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芭蕾舞剧)为中心 舞论、戏剧论,西方以布莱希特体系(西方歌剧)为中心 诗学,中国以梅兰芳体系(中国京剧)为中心 乐论 看书关于南亚,印度梵剧,日本戏剧,希腊戏剧
很快染上“萧伯纳病”并与政治剧合流,失去了现实主义戏剧精神。Q5.什么是传奇剧?
一类以曲折离奇的情节取胜,并不介意于人物性格的塑造或思想内涵的凸显。中国戏曲中有《西厢记》、《牡丹亭》等做到了情节、思想的统一,但也有大量剧目偏重于情节的构造而显得苍白与平庸。西方中也有这种剧,起源于法国,流行于英美。没有日常生活和人物心理的具体描写,但有紧张的戏剧冲突与悬念、引人入胜并带有一定惊险性的情节,人物类型化、公式化,大多结局是坏人得到惩治,好人得以团聚,以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Q6.“内心视像”?
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狄德罗称之为“理想范本”焦菊隐称之为“心像”,即在角色的创造的准备阶段,要求演员反复钻研剧本,把握人物性格,体验情感反应,并为之找到适当的外部表现形式,在心目中形成清晰、完整的艺术形象。表演的任务是演员利用自己的形体、声音和情感把这种心像转换成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Q7.“行当”的定义?
“行当”亦称“部色”、“脚色”“角色”,是演员专业技能的分类,是所扮的角色的性别、年龄、身份、性情以及审美特性的分类。各行当的扮演人物的表演也有相应的程式、技巧、手法等以呈现不同的艺术风格。四种基本形式是生旦净丑。每一个行当里又有更加详细的分工,粗中有细是京剧行当体系的一大特色。行当是连接抽象的表演程式和具体戏曲角色的一座桥梁,不经过这座桥演员便无法进入到角色。Q8.正剧的基本特征?
1.正剧是更加生活化的戏剧。所谓生活化,是指正剧所反映的现实在形态上更接近客观事物的原生态,取材于日常生活。
2.正剧是题材来源更加广泛的戏剧。正剧要写一切人、一切事,写悲喜剧之间的生活。它能载各种人,能走一切航道,去发现那非悲非喜亦悲亦喜的严肃而重大的人生问题。3.正剧是更加个性化的戏剧,亦即更加人化的戏剧。从整体上写人、写人性、写人的个性的复杂性。强调创作要真实、要人物的个性、要“整个的生活”,反对做作,反对“太像戏”。
Q9.悲剧精神以及其特征?
悲剧精神最核心的一点是对牺牲者的赞颂。悲剧的特征具体表现在: 1.崇高的境界:如《俄狄浦斯王》表现了人性的崇高。2.英雄的气概:如《哈姆雷特》《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的英雄气概表现在为万民造福而不惜个人受难的牺牲精神和绝不屈服于强权的反抗精神。
3.严肃的情调:无论是《俄狄浦斯王》《麦克白》还是《窦娥冤》,虽然观其演出乐趣无穷但是其情调是严肃的。Q10.怎么认识体验派与表现派?
表现派侧重于外部表现,强调理性对情感和形体的控制,反对随意发挥;体验派重视内心体验,要求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允许即兴创作。两派的分歧集中在表演阶段,核心是演出中的演员和角色的关系问题。表现派的源头追溯到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狄德罗,他认为,情感体验虽是表演的基础,但放任情感又会破坏戏剧的连贯一致,顾情感要服从理智的节制,表演要有“范本”可依。哥格兰在实践中发展了狄德罗的思想,认为,第一自我是扮演着,是理性;第二自我是工具是肉体,理想的境界是第二自我。亨利·欧文认为演员表演时需要动感情的,但并不意味着演员与角色完全合二为一。演员萨尔维尼认为演员是自我表现的工具,反对过分理智化、技术化的表演,主张在情感体验上创造角色。“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体验基础上的表现,综合了两者的长处,避免了两派的缺失。Q11.简述戏剧艺术的特征?
1.从言说的方式来看:戏剧是史诗的客观叙事性与抒情诗的主观抒情性二者的统一。一方面,当喜剧把一种完整的动作情节直接摆在观众眼前,并表现客观存在的历史内容时,是带有客观叙事性的;另一方面,在舞台上展现的那些动作情节、充满着冲突的情景,均源于人的内心世界,是立体化了的人的目的和情欲,这时又带有抒情诗那样的主观抒情性。
2.从艺术的构成方式来看:喜剧是一种集众多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是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统一,兼有诗和音乐的时间性、听觉性,以及绘画、雕刻、建筑的空间性、视觉性等。
3.从艺术运作流程来看:戏剧史包括编剧、导演、演员、作曲、舞台美术等多方面的艺术人才,在剧场里进行,并有观众欣赏或参与的集体性创造。这种集体性正式戏剧艺术综合性的另一表现,也可以说是它的补充和延伸。
4.从艺术的传播方式来看:戏剧艺术是具有现场直观性、双向交流性与不可完全重复的一次性艺术。
Q12.历史剧创作应该注意什么基本问题?
历史剧的题材与形式的矛盾,决定了它的基本特征以及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它所描绘的重大历史事件与主要历史人物都应该是历史上确有过的真事真人,不应该杜撰主要人物和核心事件。
2.必须具有历史主义精神。历史主义就是把历史看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结构,尊重他的本来面貌和内在规律性。把古人不可能有的思想和行为硬加在古人身上,是历史剧违背历史主义精神的主要表现形式。3.必须具有对当代现实生活的启示性。“古为今用”历史剧必然要对当代现实生活具有启示性,虽然在舞台上长线的是一段久远的历史生活,但全剧立意并不是“为历史而历史”,不是空乏“思古之幽情”。Q13.论戏剧语言的组成与特征?
组成:1.剧作家的“提示语言”——对人物外形、内心的描绘、对某些性格的强调等。
2.由演员讲出、付诸表演的语言,包括对话、独白和旁白。独白——由一个角色讲出,带有主观抒情性。旁白——角色暂且离开对话情景转而对观众或对自己说话。用于表现人物心理或用于向观众嘲弄剧中的另一人。
3.潜在语言——即“潜台词”,剧中有些意思是不能用语言传达的,这就要出现短暂的停顿。特征:
1.性格化:就是话如其人,从人物的语言中见出其性格来。与小说相通,只不过更加集中、突出一些。
2.动作性:是指人物的语言要有力的表现其欲望、意志、内心的冲突,并使其内心状态通过语言转化成外部动作,而且要有一种推动剧情向前发展的张力。Q14.如何认识戏剧性?
含义:戏剧性是戏剧艺术审美特性的集中表现,是戏剧之所以为戏剧的那些基本因素的总和。好的戏剧作品总是同时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舞台性的。
一.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
1.戏剧性存在于人的动作之中,戏剧性就是动作性。①戏剧是对人物行动的模仿,剧情应尽可能付诸动作。戏的信息要借行动中的人演示给观众的。②剧作家在写剧本时要以“代言体”的言说方式让人物自己行动起来,给人以如临其境的感觉。
2.戏剧性来自人的意志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戏剧性就是冲突性。包括外显的戏剧性和内隐的戏剧性。
总:戏剧性的艺术特征——集中性、紧张性曲折性。二.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 源于观与演的关系。
1.距离感所带来的公开性与凸显性。20世纪学者们对于“第四堵墙的论争”便与此直接相关。
2.赋予表情,动作以恰如其分的夸张性。为了使得舞台上的表情、动作在剧场的空间里得到传播,使每一个观众得以感知,演员的对话,独白的声音和手势、表情的幅度都要加大、夸张。
3.合乎规律的变形性。变形,是戏剧表演中最原初、最核心的一个构成因素。戏剧表演的第一箴言是“不要当自己”,换言之,就是“成为另一个人”,演员把本人便成了剧中的角色,这就是变形。Q15.对于悲剧消亡论的认识? 提出:上世纪60年代,美国戏剧理论家约翰·加斯纳在《近代悲剧的可能和危难》中提出“悲剧消亡论”,指出现代写不出像古希腊时代那样的悲剧了。原因:①政治民主化的影响②悲喜剧的出现③哲学思潮的兴起与影响 现代悲剧的不足:①悲剧主人公的平民化问题 A.悲剧所代表的“普遍性”从帝王到民众的转移。帝王的普遍意义小于民间百姓的普遍意义。个体意识的觉醒,自我价值的认可与确立,追求人人平等。B.西方政治的民主化影响 ②题材的日常生活化问题
A.生命中的“悲剧意识”的产生。从19世纪,直到克尔凯果尔、黑格尔、尼采形成基础。20世纪是人类的悲剧意识空前觉醒的时期。B.人的异化是其根源,人类被物质所奴役。
Q16.结合《安提戈涅》分析黑格尔的戏剧“意志冲突论”? “冲突论”:黑格尔认为动作是实现了的意志,而意志无论就它出自内心来看,还是就它的终极结果来看都是自觉的。“自觉意志”是在矛盾冲突中实现的,是戏剧性的——一个动作的目的和内容只有在下属的情况下才能成为戏剧性的:由于这种目的是具体的,带有特殊性的,而且个别人物还要在特殊具体情况下才能定下这个目的,所以这个目的就必须在其他个别任务重引起一些和它对立的目的。每一个动作后面都有一种情致在推动它,这推动力量可以是精神上的、伦理的、宗教的。这些人类情感和活动的本质意蕴如果要成为戏剧性的,它就必须分化为一些不同的对立的目的,这样,某一个人物的动作就会从其他发出动作的个别人物方面受到阻力,因而要碰到纠纷和矛盾,矛盾的各方面就要相互斗争,各求实现自己的目的。示例:如在《安提戈涅》中,安提戈涅面对着家庭伦理和自然法的冲突矛盾。作为国王,克瑞翁有义务维护城邦的安全、维护政治权利的权威和尊严,必须惩罚叛徒,保证法令的统一执行,而安提戈涅感到有义务履行当时同样神圣的且有自然血缘关系为支撑的家庭伦理责任。黑格尔声称这种对立和矛盾,是“最高伦理性的对立,从而也是最高的、悲剧性的对立。”
Q17.结合《雷雨》分析戏剧情节的独特性?
1.戏剧的情节由显在部分和潜在部分构成。显在部分是指在舞台上让观众直接看到的那些情节;潜在部分则是“幕后”“台下”的故事,是虚写的,观众看不到。但是必须想办法让他们知道否则就无法透彻的看懂舞台上表演的那部分显在的剧情。如《雷雨》的矛盾冲突卷入了周、鲁两家三代人的爱和恨的层层波澜,事件时间跨度达30年之久,但这表现出来的冰山一角仅是一天之内在周家公馆与鲁家小屋里的事,而这一天之内的戏都是30年前纠葛、变故的结果。这些内容除了周朴园和侍萍相认一段,大都没有在舞台上演出。如周朴园保修江桥害死工人的“罪恶史”等都是幕后戏,是情节的潜在部分,是显在部分的“前因”。而显在部分就是第一幕到第四幕的充满着恩恩怨怨的人和事。
2.情节是有一系列的细节构成。《雷雨》第一幕周朴园强迫繁漪吃药,这一细节表现了周朴园的专横跋扈、周萍的懦弱、繁漪的屈辱之感,预示着这个家庭的“雷雨”即将到来。还有第二幕中,周朴园和侍萍相遇,提到的那件绣有梅花的衬衣,就是一个推动剧情的小细节。3.情节核,是一系列事件的源头和基础。《雷雨》中的周朴园和侍萍年轻时恋情的变故,就是全聚德“情节核”。没有这个最远处的事件,以后悲剧的每一个波澜(如周萍与四风的乱伦之爱、繁漪与周萍的乱伦之情、周朴园和侍萍老来相遇的惊讶和尴尬)都不会发生。情节核。情节之母,他是一系列事件的源头和基础。结构 又称布局,是剧本的外部构成,即戏剧情节的构成和铺展的方式,就是一出戏怎么开始,怎么展开怎么结束。三段:开始、中段、结尾(玩偶之家)四段: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雷雨》 五段 开端 上升 高潮 下落 结局
集聚型结构《俄狄浦斯王》、《群鬼》、《玩偶之家》 铺展型结构《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牡丹亭》
场面 戏剧结构的最基本单位。一出戏中 正在独白对话或行动的一个人或一组人就构成一个场面,有了变动就进入另一个场面。舞台调度导演把各种戏剧动作及环境因素,按照一定的审美原则组织起来,表现二度创作的立意构思,塑造舞台形象的艺术创作手段。舞台调度的对象是演员,重点是动作。作用有:一是突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揭示冲突的内涵,更好的刻画人物。二是调动观众注意力,激发观众的想象和思考,提高接受效果。
舞台空间的假定性。舞台具有物理、审美、实用三重属性。舞台意义的能指,首先是语言和形体动作,其次才是布景、道具、灯光、音响之类物质手段。
舞台美术是舞台上各种造型的总称。再现环境,支持表演。解释剧情、揭示心灵,表现创意。质感、色调、布局、手法、统一的风格。
景物造型由布景和道具组成。他的艺术功能包括:1呈现和说明。把人物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变化如实的呈现在观众面前,从而创造出一个虚构的生活空间。
2、为演员提供一个表演空间。
舞台灯光分照明光、形象光、情绪光。瑞士人阿庇亚舞台美术革命。话剧化装具有性格化和据史设计的特点。艺术功能包括:
1、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个性和心境,让观众从穿着打扮上看出他是干什么的,人品如何。2是展示戏剧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特点。3是区别人物的主次。
戏曲化装:类型与同化。脸谱:生旦不勾脸,讲究精神美观。净(大花脸)丑(小花脸)用夸张和象征手法把角色品类、身份摹写在脸上。脸谱功能:1凸显角色性情。2暗喻褒贬之意。
戏衣(行头)。首先美观,其次方便,不必写实,也不可能写实。错与对的标准是角色行当和戏剧情境,不是历史事实。
戏曲的景物造型为什么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戏曲通常只用软幕很少用硬片布景,是尽量把表演空间留给演员,写意。虚化布景、简化道具。
为什么说戏剧环境是实在和虚构的统一体?
剧场的特点在于转变,使舞台转变为戏剧空间,使演员转变为角色,使来宾转变为观众。剧场具有消解社会等级的作用。
剧场的文化整合功能。这种整合是通过演员和观众间的纵向交流,观众和观众间的横向影响进行的。
纵向整合功能,是把演员和戏的势能传达给观众,再从观众的反应中得到新的能量,从而达到互相认同的效果。好戏好演员总能使绝大多数观众看到他们想要看到的东西,始终保持高度兴奋状态,不知不觉得接受剧目中的文化观念。
横向整合,是把一部分观众的心理能量传导给其他观众,迫使其调整个人情趣,接受多数人的价值标准。问答题:
文艺复兴戏剧反叛中世纪?
文艺复兴时代的戏剧既是中世纪戏剧某些因素的发展,又是总提上对中世纪戏剧的反动。形式上是复古,复古了古希腊罗马戏剧那些被中世纪阻断了的戏剧精神;内容是是创新,因为她完全否定和超越了中世纪戏剧那种非人的、反人的宗教迷信思想,重建了戏剧舞台上的“人的世界”。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从神的戏剧到人的戏剧,从叫人愚昧、失却主体性的戏剧到叫人觉醒、发扬
主体性的戏剧,这是个伟大的转折和历史进步。文艺复兴始于14世纪下半叶,先在意大利,后在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家。资本主义发端期的市场经济使得剧院迅速增加。戏剧外壳的优化正是为了容纳和呈现这新的历史时期丰富多彩的新精神。
1.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这是全人类的一次觉醒,对以神为本的宗教迷信的大反拨。承认人的生存、本性、欲望,反对禁欲主义,主张人在物质享受上追求愉快的合理性。与此相联系,主张理性原则,认为人有权利思考和追求知识。2.主张人人平等,反对阶级特权。尊重个性的自由对独立,反对对人的个性压制和扼杀。与此相联系,反对矫饰、虚伪,崇尚自然、真诚。3.维护国家统一、民族独立,内反封建割据、外反侵略扩张的爱国主义精神。
启蒙主义戏剧的基本精神?以新的理性启人之蒙。代表人的觉醒和解放,是审判一切非人之事、非人之理的最高“法庭”,基本点就是人道主义、民主主义;就是自由、平等、博爱。提倡新题材正剧。启蒙主义戏剧宣扬民主、平等、自由等思想。1.在内容上从浮华回归现实,旨在反映市民的生活,表达他们高尚的情感和追求,贵族则变成了被嘲讽的对象。2.打破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等法规;3.对话不再是诗体,普遍使用散文体;4.取消戏剧在体裁、题材方面的严格悲喜划分,创造出“正剧”这种新的戏剧类型 ;5.强调戏剧的现实性和战斗性,把辛辣的讽刺和严密的说理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