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革命的动力在哪里范文
中国改革的动力在哪里
李培林表示,实际上从中国社会转型的角度看,中国目前仍然处于结构变动弹性很大的阶段,仍然充满着机遇。中国未来的发展,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动力,这些新的动力主要可能会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市化推动。
李培林表示,今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城市化水平超过50%,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国从一个具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历史的农民大国,进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一个城镇人口百分比的变化,意味着人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职业结构、消费行为以及价值观念都会随之发生及其深刻的变化。
李培林指出,城市化将继中国工业化之后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已经成为拉动中国发生巨大变迁的三架马车。
李培林称,中国在城乡关系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今年是连续第二年农民的收入增长超过城市的局面形成。此外,随着快速交通的迅猛发展,城市化已经进入第二阶段,由农民进城发展到打造都市一小时生活圈,新型城乡关系正在形成。中国农村已经结束百年来无社会保障的状态,2亿多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今后的发展动力可能更多的来自于城市化推动。”李培林如是说。
二是国内消费的推动。
李培林表示,在投资、出口和国内消费拉动经济的“三架马车”当中,过去一直是投资和出口占有主要的优势,而国内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率,过去一直在持续下降,但是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国内消费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在持续增强。中国消费结构正在发生一个非常深刻的变化,过去主要是衣食住行类的消费,正在转向休闲、享受以及走向中产生活的消费类别增长快速上升。
李培林称,同时,为了推动居民消费,国家继续执行了“家电下乡”的政策,所以农村的消费也在快速增长。
李培林指出,我们在国内消费这方面还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当然这方面做的非常不够,我们居民消费率在全世界相比还是非常低的,但是这方面通过社会消费改革,有巨大的潜力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是社会体制改革的推动。
李培林表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体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社会体制的改革,将是继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又一项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将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社会体制改革将如何进行,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民生体制保障方面的改革。二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改革。三是社会分配体制的改革。
李培林总结指出,城市化推动、国内消费的推动、社会体制改革的推动这三个方面,将成为未来一二十年中国改革和发展新的动力。而且,从社会变迁来看,我们仍然处于社会结构变动弹性很大的阶段,这和欧美以及其他发达国家情况来看,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变动弹性可以使我们吸纳由于经济增长造成的一些问题,在发展中化解这些问题。
“总的来说,以当前比较普遍悲观的情绪,我们课题组还是有一些差别,我们既看到当前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但是总的来说,从一二十年长周期来看,我们仍然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李培林如是说。(据中国网文字直播整理)
第二篇:实事求是这一精髓在中国革命
实事求是这一精髓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班级:软件1412 姓名:王琦 王茂潭孙宇孙克琪盖晨阳
摘要
实事求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在反对其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的思想路线。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实事求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实事求是精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举足轻重
实事求是是指,我们在从事革命和建设、开展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不唯书、不唯上,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在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时,既要坚持基本原理,又要反对教条主义,既要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又要用实践来检验理论,尤其不能用那些已被实践证明是过时的、错误的个别理论观点来束缚实践的发展,而是必须要用实践的成果去推动理论的发展和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但是由于左倾错误思想逐渐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渐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致发生“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给党和国家带来深重灾难的严重错误。在民主革命时期,教条主义曾经在党内盛行一时,给中国革命带来严重危害。毛泽东为我党确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30年,他明确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坚决反对在党内讨论问题时,开口闭口拿“本本”来的行为,标志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已经从具体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理论。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件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中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至此,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地位,在全党形成共识。正如邓小平所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使中国共产党摆脱了教条主义带来的精神枷锁,实现了一次思想的大解放。中国共产党从此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所以,上说,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正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胜利。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是关系我们党的生死存亡的思想路线。我们党80年的历史证明:能否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关系到革命、改革和建设的成败。思想路线问题的解决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经常讲、反复讲,始终不渝地坚持,从而才能不断取得改革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毛泽东同志在概括革命实践经验时说过,要想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就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这也就是说一切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谈到什么叫理论联系实际时他还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且进一步地从中国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这里,毛泽东同志所强调的“理论性创造”,不只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应有含义,是实事求是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是它的精义和真谛所在。毛泽东当年对中国国情的科学分析,他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他所开辟的中国革命的道路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科学分析,他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他所开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都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实现一系列“理论性创造”的结果。邓小平理论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邓小平同志多次说过,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随着客观过程的推移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新事物层出不穷,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人们不断地进行研究。因此,坚持实事求是,也必然是研究新矛盾、概括新经验和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开拓前进的过程。江泽民同志说:面向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形势,我们必须加快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开拓前进。他还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生产力的重要变革,经济体制创新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变革,把这两种变革都搞好,我国经济就会更好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无论是体制变革还是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都是与是否具有创新精神紧密相联的。坚持实事求是,就要关注实践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就不能没有创新精神。
以实事求是为核心和精髓所建构的邓小平哲学思想,首先,充满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对人对己对整个世界的看法都坚持从实际出发,是对就承认对,是错就承认错,是先进就承认先进,是落后就承认落后。只肯定应该肯定的东西,是否定应该否定的东西,不走极端,不搞绝对化。其次,注重从社会实践出发的主体认识论,突出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纠正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认识,纠正教条式的理解和超越现实发展阶段的不正确思想。再次,处处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倡导“按辩证法办事”,注重整体的宏观系统思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用辩证法精神改变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同时,特别重视历史唯物论,强调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中心,突出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的建构,应该说是既全面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列宁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整体精神和浓重底色,又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的新义和异彩。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这三个基本方面是有机的统一.其中,实事求是是最具特色、最根本的原则,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一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党和人民在实事求是的旗帜下艰苦奋斗的历史.事实胜过雄辩只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就会得到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前进。违背客观规律、偏离实事求是的原则革命事业就会受挫折甚至失败。
第三篇:幸福在哪里
幸福在哪里?
电视上的白岩松,总是眉宇间拧成一个蝴蝶结,似乎有说不完的困惑,这些困惑,可能是人生的终极问题,也是国家的终极问题。10 多年前,白岩松写了《痛并快乐着》,思考他30年的人生;现在他又出了本《幸福了吗?》,把人生感受直接的快乐与痛苦上升到抽象的幸 福。但他额头上的那个“蝴蝶结”似乎扎得更紧了。
白岩松曾从梁漱溟提出的“人的一生要解决三个问题,而且顺序不能颠倒,第一个是人与物的关系,第二个是人与人的关系,第三个是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角度浅谈过幸福。现在我也从中寻觅幸福。幸福不等于物质,幸福是非物化的东西。就从人和物关系来看,我个人觉得,人和物之间的关系,不管是从个体的角度,还是从时代的角度,是大部分解决了,但不能说全面解决了。你要是GDP 第二了,从国家的目标来说,解决了物的问题,已经跨了很大很大的一步了。从给人角度谈,我们不必再为饥饿而担心,不会再担心无家可归。然而,30 来年的改革,你离它已经很近了,在物化的东西上,大多数人都有了很大提升。可是发现即使你得到了这些物化的东西,并不直接跟你原来以为的幸福画等号,这时候反差就出现了。英国有一个调查,说衣食无忧解决的最方便和最快的那群人,幸福指数是成反比的。美国人格雷格·伊斯特布鲁克写的《美国人何以如此郁闷》,通过美国近30 年的物化的对比,最后得出来一个结论:现在的美国人的幸福指数在逐渐降低。
第四篇:幸福在哪里
幸福在哪里
有时我们常常抱怨,想得到幸福则么这么难;有时我们会抱怨什么是幸福,幸福在哪?还有人会抱怨,一天这么累还想要得到幸福。他们的想法完全错误,其实幸福就近在咫尺啊!只是我们没有想开。想开了,才能看看到幸福原来这么简单。
有一个故事:一个人生前是好心人,死后成了天使,常来人间寻找幸福。他给农民一头水牛,给路人盘缠,感到了幸福。次日,又遇诗人,他富有、英俊,妻子貌美。可他又幸福,天使犯了难,天使拿走了他的一切,一个月后,天使再来看他,他饿得半死不活,天使把一切还个他,他知道了什么是幸福。
幸福有时就在人们身边,只是人们没有觉察,也不懂得珍惜,只有失去了才觉得可贵。我们在学习之外的是要知道知足,只有知足才会发现原来自己拥有很多很多以前没有的东西,这样人才会幸福。
人们永远是幸福的!
西平行路小学五年级一班 刘培龙
第五篇:幸福在哪里
幸福在哪里
寒假到了,老师让我们去寻找幸福,幸福到底在哪里呢?
春假期间,妈妈带着我去爬紫金山。刚开始登山,我精力充沛,浑身都是力气。于是便向山上跑去。忽然感觉太阳高高的挂在天上朝我微笑,鸟儿站在树枝上欢快的唱歌。我感觉我幸福极了,因为我很快乐。
再看看上山的人,有健康的老人、强壮的青年,还有妈妈鼓励调皮的孩子呢,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欢快的笑容。他们也是幸福的。
可是,渐渐地,我感觉越来越吃力了。到了最后一段路程了,我连走路的力气也没有了,大腿像石头一样硬。还是妈妈鼓励我:“宝贝,在坚持一会儿,马上就到山顶上了”,我才好不容易走到山顶。即使这么艰难,我也感觉自己很幸福,因为爸爸妈妈都陪着我,一起陪我爬山。
我站在山顶,眺望蓝天,感到胸怀澎湃;俯视长江,感到心胸敞开。这也是很幸福的。
原来,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它只给细心的人去发现并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