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概论》(共5篇)

时间:2019-05-12 00:40: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泽东思想概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泽东思想概论》》。

第一篇:《毛泽东思想概论》

厦门大学网络教育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毛泽东思想概论》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权力机关是()

A.国务院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全国政治协商会议 D.人大常委会

2.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B.中共六届六中全会C.中共六届七中全会D.中共七大

3.毛泽东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践经验在1956年提出了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必须加强发展的是()

A.轻工业B.农业C.农业和轻工业D.商业和服务业

4.五四运动以前的历次中国人民革命运动,遭到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

A.没有先进阶级的科学革命理论作指导B.没有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C.没有分清谁是真正的敌人,谁是真正的朋友D.没有实行革命的统一战线

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是()

A.国民党 B.共产党 C.西北军 D.东北军

6.1956年1月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知识分子工作会议上,周恩来谈到我国科学技术同国家需要的状况时指出()

A.我国科学技术领先于国家建设需要

B.我国科学技术完全适应国家建设需要

C.我国科学技术基本适应国家建设需要

D.我国科学技术状况同国家建设需要很不相称

7.毛泽东提出十大军事原则是在()

A.1927年B.1937年C.1947年D.1957年

7.毛泽东提出对待传统文化的方针是()

A.批判继承B.古为今用

C.区别对待,具体分析D.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

A.民族资产阶级B.小资产阶级C.无产阶级D.农民阶级

10.中国共产党提出要把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

A.八七会议B.遵义会议C.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1.人民民主专政是()

A.民主和专政的统一 B.自由和纪律的统一C.民主和集中的统一 D.个人和集体的统一

12.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

A.革命的对象不同B.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C.革命的前途不同.革命的动力不同

13.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

A.小资产阶级B.工人阶级C.农民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

14.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

A.人民群众B.独立自主C.中国的实际D.党的领导

15.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概念的人是()

A.张如心B.刘少奇C.王稼祥D.邓小平

16.毛泽东提出对待外国文化的方针是()

A.批判吸收B.以中为主,以洋为辅 C.洋为中用D.鉴别真伪,吸收一切优秀文化

17.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将“没收一切土地”的规定,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的文件是()

A.《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B.《兴国土地法》

C.《井冈山土地法》D.《中国土地法大纲》

18.把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解放战争时期的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政策的文件是()

A.《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B.《在不同地区实施土地法的不同政策》

C.《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D.《中国土地法大纲》

19.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提出党的组织工作、政权机关工作都是围绕着的中心工作是()

A.思想教育 B.阶级斗争 C.科学实验 D.生产建设

20毛泽东说,由于大革命的失败,于是有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是()

A.创造红军的新时期B.开辟根据地的新时期

C.进入土地革命的新时期D.进入统一战线的新时期

21.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中共三大D.中共四大

22.我国的根本国家制度即国体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人民民主专政C.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3.我国社会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所以要优先发展()

A.农业B.重工业C.轻工业D.国防工业

24标志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完全形成的著作是()

A.《新民主主义论》B.《论联合政府》

C.《将革命进行到底》 D.《论人民民主专政》

25.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A.湘鄂西革命根据地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D.陕北革命根据地

26.毛泽东说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

A.非武装斗争B.武装斗争C.工人运动D.农民运动

27.邓小平在毛泽东晚年错误中总结了一条最基本的经验教训是()

A.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B.如何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C.如何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D.如何迅速发展生产力

28.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政体是()

A.政治协商会议制度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C.参议会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9.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

30.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

A.实事求是B.群众路线C.独立自主D.武装斗争

31.中国共产党产生“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主要思想影响是()

A.资产级思想B.小资产阶级思想C.封建主义思想D.修正主义思想

32.毛泽东提出对科学文化领域内矛盾处理的方针是()

A.自由讨论方针B.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3.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

A.革命性与反动性B.革命性与妥协性C.进步性与落后性D.民主性与独裁性

34.第一次确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人民民主政权组织形式的会议是()

A.第一届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一次会议

B.中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筹备会常委第一次会议

C.第一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3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是()

A.武装斗争 B.没收封建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C.建设农村根据地D.政权建设

36.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方针是()

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B.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

C.努力发展生产力D.实现国家工业化

37.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循序渐进的步骤是()

A.初级社、互助组、高级社 B.高级社、初级社、互助组

C.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D.互助组、高级社、初级社

38.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土地法是()

A.《中国土地法大纲》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C.《中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9.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的方针是()

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B.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D.团结教育的方针

40.中国共产党在五十年代初开展的“三反”运动的内容是()

A.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B.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C.反贪污、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D.反腐化、反贪污、反官僚主义

41.1956年,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

A.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B.新民主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共产主义社会

42.中国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

A.民族资产阶级B.贫农C.城市小资产阶级D.农民阶级

43.中国民主革命中最主要的革命对象是()

A.封建军阀B.地主阶级C.官僚资产阶级D.帝国主义

4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其所有制结构所呈现的状况是()

A.完全的公有制B.基本单一的所有制

C.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

D.国营经济为领导,多种经济形式并存

45.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是()

A.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B.没收一切土地

C.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D.减租减息

46.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是()

A.加工订货 B.经销代销 C.统购包销 D.和平赎买

47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B.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8.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设想的是()

A.毛泽东B.刘少奇C.周恩来D.陈云

49.在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思想的是()

A.陈云C,周恩来D.毛泽东D.邓子恢

50.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是()

A.封建地主阶级B.中国小资产阶级C.中国大资产阶级D.中华民族资产阶级

51.正式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任务的会议是()

A.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52.毛泽东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的文章是()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联合政府》 C.《将革命进行到底》 D.《论人民民主专政》

53.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是()

A.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B.建立统一战线C.开展武装斗争D.建立中国共产党

54.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和方法是()

A.人民民主专政B.发展社会生产C.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社会主义制度本身

55.毛泽东提出并阐明的党的建设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党的自身建设要密切联系党的()

A.思想路线B.政治路线C.组织路线D.群众路线

二、多项选择题

1.标志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著作是()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B.《井冈山的斗争》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E.《反对本本主义》

2.建国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有()

A.没收四大家族的官僚垄断资本

B.对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的企业采取管制、征用等做法,使之逐步归国家所有

C.没收民族资本家的企业D.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

E.把分散的个体经济引导向合作社经济方向

3.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实行的基本原则有()

A.民主选举制 B.个人服从组织 C.少数服从多数

D.下级服从上级E.全党服从中央

4.1949年组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政治联盟有()

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城市小资产阶级D.爱国民主人士E.民族资产阶级

5.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构成中,具有社会主义、半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是()

A.个体经济B.国家资本主义经济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D.合作社经济E.国营经济

6.为加强执政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措施有()

A.不给党的领导者祝寿B.不送礼

C.少敬酒.少拍掌D.不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

E.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思.列.斯并列

7.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

A.推翻资产阶级专政B.推翻帝国主义C.推翻封建主义D.建设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共和国E.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8.1928年到1930年,毛泽东撰写了形成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著名文章有()

A.《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井冈山的斗争》D.《反对本本主义》E.《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9.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是()

A.现代农业B.现代工业C.现代国防D.现代教育E.现代科学技术

10.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是()

A.土地革命B.武装斗争C.党的建设D.统一战线E.农村根据地建设

1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主要内容是()

A.没收官僚垄断资本 B.没收民族资本 C.没收地主的土地

D.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E.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是()

A.发展进步势力B.争取中间势力C.孤立顽固势力D.又联合又斗争E.以斗争求团结

13.正确开展反对党内错误倾向的斗争,应把握的基本原则有()

A.调查研究,实事求是B.反对教条主义

C.正确认识“左”和“右”的根源、实质和危害 D.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方针

E.认真吸取经验教训,反“右”时要注意防“左”

14.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有()

A.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教育

B.加强以党章为主要内容的党的基本知识教育C.加强党的政治路线教育

D.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教育E.加强党的优良作风教育

15.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构成有()

A.国营经济B.合作社经济C.个体经济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E.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16.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有()

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B.帝国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D.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E.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17.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是()

A.统一战线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C.武装斗争 D.密切联系群众 E.党的建设 18.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提出的口号是()

A.和平B.民主C.团结D.统一E.富强

19.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包括()

A.工人、农民B.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C.开明绅士D.少数民族、海外侨胞E.其他爱国分子

三、简答题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

3.简述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及其相互关系。

4.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条件是什麽?

5.简述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

6.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7.为什么说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8.为什麽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四、论述题

1.试述1956年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原因及其意义。

2.如何认识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

3.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什么是历史的必然?

4.试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及其作用。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概论》

网院考试复习题

绪 论

一、基本理论问题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

2、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重点掌握的具体问题

1、中共七大

2、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3、中共十二大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一、基本理论问题

1、社会矛盾学说及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及中国革命任务的确立。

3、试图改造中国社会的各种理论以及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4、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

二、重点掌握的具体问题

1、《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近代中国没有完全沦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3、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

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5、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6、近代中国因西方列强侵略而发生的两方面变化以及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7、太平天国运动。

8、辛亥革命。

9、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10、五四运动

11、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2、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3、共产国际

14、新文化运动

15、《新青年》

16、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表现。

17、三民主义理论

1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19、毛泽东思想萌芽的标志。20、“八七”会议

2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三次“左”倾错误。

22、《反对本本主义》

23、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

24、遵义会议

25、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时间断限。

26、延安整风运动

27、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

28、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

三、重要人物

1、林则徐

2、魏源

3、洪秀全

4、洪仁玕

5、康有为

6、梁启超

7、孙中山

8、李大钊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基本理论问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动力、对象、性质与前途。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与文化纲领。

二、重点掌握的具体问题

1、中共一大

2、中共二大

3、中共三大

4、中共四大

5、“新民主主义革命”概念的首次提出。

6、《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7、《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8、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区别的根本标志。

9、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10、无产阶级领导权与工农联盟思想的首次提出。

11、如何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

12、新民主主义革命动力的阶级构成。

13、近代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特点。

14、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15、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内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

16、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来源及两面性特点。

17、中共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

18、中国资产阶级两个组成部分的科学划分。

19、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20、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及联系。

21、“二次革命论”

22、“一次革命论”

23、《论联合政府》

24、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与政体。

25、没收官僚资本的双重革命性质。

26、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构成。

27、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三、重要人物

1、陈独秀

2、张国焘

3、王明

4、张闻天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现途径与胜利保证

一、基本理论问题

1、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

2、人民军队建设理论。

3、人民战争理论。

4、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理论。

5、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基本理论。

二、重点掌握的具体问题

1、暴力革命的基本原则。

2、“八七”会议

3、秋收起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

4、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内执行“城市中心论”的三起三落。

5、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6、为什么说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7、中国革命三大法宝。

8、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

9、三湾改编。

10、古田会议。

11、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12、人民军队政治工作三大原则。

13、人民军队三大民主制度。

14、人民军队的宗旨

15、人民军队三大任务

16、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

17、中国革命战争的三种基本作战形式。

18、洛川会议

19、十大军事原则20、《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21、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历程和特点。

22、第一次国共合作

23、国民党一大

24、孙中山三大政策25、1931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

26、瓦窑堡会议

27、西安事变

28、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2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阶级构成。30、抗战初期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31、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主要内容。

3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形成的标志。

33、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

34、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

3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36、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原则。

37、三大法宝之间的关系。

38、为什么要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39、从政治上建设党的含义。40、民主集中制

41、中国共产党三大优良作风。

三、重要人物

1、瞿秋白

2、李立三

3、王明

4、博古

5、张国焘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实践

一、基本理论问题

1、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

2、过渡时期总路线。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二、重点掌握的具体问题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3、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条件。

4、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5、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的历史必然性。

6、中国共产党关于农业合作化的理论。

7、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和平赎买资产阶级的设想。

8、新中国和平赎买民族工商业的可能性。

9、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两面性。

10、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11、“四马分肥”。

12、定息

第五章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

一、基本理论问题

1、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2、社会主义矛盾学说。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

5、执政党建设理论。

二、重点掌握的具体问题

1、《论十大关系》

2、中共八大

3、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过程。

4、中华苏维埃政权

5、瓦窑堡会议

6、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建国方案。

7、“三三制”政权。

8、“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

9、《将革命进行到底》

10、《论人民民主专政》

11、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

1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4、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矛盾。

15、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的方针和方法。

16、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17、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18、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20、中国特色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21、“两个务必”思想。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建设 第七章 新中国的外交和国防建设

一、基本理论问题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探索。

3、新中国的外交思想。

二、重点掌握的具体问题

1、中国工业化道路

2、“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

3、“两参一改三结合”。

4、“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5、“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

6、开国外交三原则

7、新中国与非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原则。

8、“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含义。

9、实施“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外交原则的具体措施。

10、建国初期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原因。

11、《共同纲领》阐述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有关条款。

1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3、“三个世界”划分思想。

14、建国初期人民军队军事建设的“三大制度”。

15、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时间。

三、重要人物

1、陈云

2、周恩来

第八章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一、基本理论问题

1、实事求是。

2、群众路线。

3、独立自主。

二、重点掌握的具体问题

1、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2、“思想路线”科学概念的首次提出。

3、《改造我们的学习》

4、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精髓的根据。

5、《九月来信》

6、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工作作风。

7、《反对本本主义》

8、遵义会议

9、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者间的关系。

10、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概论试题

全国200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1.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是在()

A.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C.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所反对的主要错误倾向是()A.经验主义 B.教条主义 C.宗派主义 D.冒险主义 3.做到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是()A.一切从理论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主观联系客观 4.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是()A.戊戌变法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五卅运动 5.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A.政权问题

B.军队问题

C.土地革命问题

D.分清敌友问题 6.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思想是在()A.中共三大 B.中共四大 C.中共五大 D.中共六大 7.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成分是()A.个体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D.国营经济 8.毛泽东在中共八七会议上提出的著名论断是()

A.兵民是胜利之本

B.将革命进行到底

C.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D.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9.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中心内容是()A.土地革命

B.武装斗争

C.政权建设

D.党的领导 10.人民军队的生命线是()A.军事工作

B.政治工作

C.经济工作

D.文化工作 11.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的核心是()A.积极防御的思想

B.战略决战的思想 C.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思想

D.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思想 12.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的革命统一战线是()

A.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B.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3.无产阶级对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主要是()A.政治领导

B.思想领导

C.组织领导

D.军事领导 14.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是()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D.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15.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对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是()A.消灭顽固势力

B.孤立顽固势力

C.争取顽固势力

D.排斥顽固势力 16.毛泽东明确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方案的著作是()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C.《论联合政府》

D.《新民主主义论》 17.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是()A.参议会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主协商制度

D.民主集中制度 18.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区是()

A.内蒙古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宁夏回族自治区 19.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A.资本主义社会 B.共产主义社会

C.新民主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20.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是()A.保护民族工商业 B.限制民族工商业 C.无偿没收

D.和平赎买 21.用法律形式把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确定为全国人民在过渡时期总任务的是()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2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化三改”,其中“一化”指的是()

A.私营工业国有化

B.个体农业集体化

C.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 D.个体手工业合作化 23.我国大规模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的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执行

D.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24.中国共产党内率先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领导人是()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邓小平

25.毛泽东提出的处理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关系的方针是()A.长期共存,同舟共济

B.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C.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D.同心同德,互惠互利

26.董必武在中共八大上指出,加强人民民主法制的中心环节是()A.有法可依

B.依法办事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27.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A.不要四面出击

B.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 C.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8.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

A.土地革命、统一战线、武装斗争 B.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党的建设 C.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D.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独立自主 29.中国共产党内产生“左”、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主要思想根源是()A.小资产阶级思想 B.资产阶级思想 C.封建主义思想

D.修正主义思想 30.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A.集体领导制 B.民主选举制 C.民主集中制 D.民主协调制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31.毛泽东思想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除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之外,还包括 A.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B.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C.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D.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E.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32.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

A.帝国主义 B.资本主义 C.封建主义 D.殖民主义 E.官僚资本主义 33.1936年12月至1939年12月,毛泽东进一步从理论上系统阐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著作包括()A.《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B.《论新阶段》 C.《战争和战略问题》 D.《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E.《<共产党人>发刊词》

34.毛泽东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中间”指的是()A.农民阶级 B.城市小资产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大资产阶级 E.地主阶级 35.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点是()A.衔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B.衔接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C.扩大了对人民民主的范围 D.扩大了对敌人专政的范围

E.在概念表述上准确鲜明

36.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土地改革完成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内主要矛盾是 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先进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 C.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E.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37.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针是()A.自愿互利

B.典型示范

C.国家帮助

D.积极领导

E.稳步前进 38.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采取的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有()A.委托加工 B.计划订货

C.公私合营 D.统购包销

E.经销代销

39.毛泽东提出了关于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是非的六条标准,最重要的是 A.有利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

B.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C.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D.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

E.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40.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正式宣布我国的“现代化”目标是()A.工业现代化 B.农业现代化 C.国防现代化 D.科学技术现代化

E.教育现代化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41.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42.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改革中必须注意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4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巩固和加强工农联盟的重要条件是什么? 44.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四、论述题(共3小题,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45.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鲜明特点是什么?

4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是什么?

47.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关于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全国2007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是()A.刘少奇 B.周恩来

C.毛泽东

D.朱德

2.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科学命题的会议是()A.古田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D.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3.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特点是()

A.战争与和平B.战争与革命 C.和平与发展 D.革命与发展 4.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是()

A.中国同盟会 B.中华革命党 C.中国国民党 D.中国青年党 5.近代中国第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A.新文化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6.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

A.人民大众参加 B.无产阶级领导C.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D.反对官僚资本主义 7.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是()A.党指挥枪 B.官兵一致 C.军民一致 D.民主建军

8.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A.赣南革命根据地 B.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C.闽西革命根据地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9.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A.工人问题 B.农民问题 C.城市小资产阶级问题

D.民族资产阶级问题 10.“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是()A.武装斗争 B.土地革命 C.根据地建设 D.党的领导 11.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将主要精力用于()A.发展工人运动 B.建立党的组织 C.解决农民问题 D.开展军事斗争 12.毛泽东指出,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是()A.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B.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实行人民战争 13.解放战争时期,以推翻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政权为主要目标的统一战线是()A.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B.工农民主统一战线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4.革命统一战线中最根本的问题是()A.革命动力问题 B.革命对象问题 C.发展前途问题 D.领导权问题 15.中国共产党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的会议是()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 D.西柏坡会议

16.1956年正式提出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是()A.毛泽东

B.周恩来

C.朱德 D.董必武

17.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完全形成的毛泽东的著作是()A.《将革命进行到底》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新民主主义论》

D.《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8.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是()

A.集体领导制

B.三权分立制

C.民主协商制

D.民主集中制

19.民族区域自治首次以法律形式正式载入《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是在()A.1940年 B.1941年

C.1944年

D.1945年

20.1951年底,首先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的“三反”运动是()

A.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

B.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官僚主义 C.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官僚主义 D.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盗骗国家经济情报

21.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A.集体经济 B.混合经济 C.国营经济 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22.在1953年开始实施的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集中主要力量发展()A.农业 B.轻工业 C.重工业 D.运输业

23.毛泽东提出,对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正确方针是()A.古为今用 B.全盘否定 C.全面继承 D.厚古薄今 24.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中心思想是()A.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B.突破苏联模式

C.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D.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5.1963年1月,周恩来指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A.工业的现代化 B.农业的现代化 C.国防的现代化 D.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26.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是()A.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B.大干快上,超英赶美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7.毛泽东提出,在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中处于首位的是党的()A.思想建设 B.组织建设C.作风建设 D.制度建设

28.毛泽东首次对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作出简明概括,是在()A.中共六大 B.遵义会议 C.洛川会议 D.中共七大 29.《甲申三百年祭》的作者是()A.毛泽东 B.刘少奇

C.鲁迅 D.郭沫若 30.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核心是()A.个人服从组织 B.少数服从多数 C.下级服从上级 D.全党服从中央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31.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是()

A.一切为了群众 B.一切依靠群众C.一切服从群众 D.从群众中来E.到群众中去 32.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A.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文化

B.以民主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文化 C.民族的文化

D.科学的文化

E.大众的文化

33.在中国革命中,与武装斗争这个主要斗争形式相配合的其他必要的斗争形式有 A.政权的斗争

B.经济战线上的斗争

C.锄奸战线上的斗争 D.思想战线上的斗争 E.工人、农民、青年、妇女的斗争 34.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主观条件是()A.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良好的群众基础

C.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D.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E.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35.毛泽东提出的在人民军队中实行的三大民主是()A.教育民主 B.军事民主 C.经济民主 D.政治民主 E.制度民主 36.毛泽东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两头”指的是()A.农民阶级

B.城市小资产阶级

C.无产阶级 D.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

E.民族资产阶级

3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主要表现为有利于()A.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 B.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C.维护社会主义长期稳定 D.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E.推进“一国两制”的进展,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38.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有()A.自愿互利 B.典型示范 C.国家帮助 D.公私兼顾 E.重点突破 39.董必武在中共八大上提出的依法办事的意义是()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E.依法治国 40.中国共产党处理党内矛盾的正确方针是()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B.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C.团结—批评—团结

D.有错必纠,有反必肃

E.宽大与惩办相结合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4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是什么? 42.怎样正确处理劳动者联盟与非劳动者联盟的关系? 43.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的内容是什么? 44.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建设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请任选2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题评分。45.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46.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7.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全国200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 D.自力更生 2.毛泽东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命题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D.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3.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A.组织路线

B.解放思想

C.艰苦奋斗

D.群众路线 4.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是()A.中国同盟会

B.中华革命党

C.中国国民党

D.中国农工民主党 5.近代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D.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6.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是()A.新文化运动 B.五卅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7.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A.军队问题 B.农民问题 C.统一战线问题 D.党的建设问题 8.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始于()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百色起义 9.人民军队建设的最根本原则是()

A.党指挥枪的原则 B.官兵一致的原则

C.军民一致的原则 D.民主建军的原则 10.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A.议会斗争 B.罢工斗争 C.地下斗争 D.武装斗争 11.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主要精力放在()

A.发展党的组织 B.领导工人运动C.进行土地革命 D.开展军事斗争 12.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是()A.团结——批评——团结

B.大鸣大放,创作自由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13.1923年6月,中共三大讨论的中心议题是()

A.建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 B.加强党的自身建设C.巩固工农联盟 D.开展武装斗争 14.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民主党派的性质是()

A.小资产阶级政党 B.各阶级的联盟 C.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联盟 D.资产阶级政党 15.毛泽东明确而完整地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方案的著作是()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B.《<共产党人>发刊词》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人民民主专政》 16.中国按民族区域自治原则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是()A.内蒙古自治区

B.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宁夏回族自治区 17.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A.新民主主义性质

B.半社会主义性质

C.社会主义性质 D.共产主义性质 1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最高国务会议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联席会议 19.毛泽东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来源是()A.马克思的合作化理论

B.恩格斯的合作化理论 C.列宁的合作化理论

D.斯大林的合作化理论

20.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国营经济建立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是()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没收民族资本

D.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A.封建主义社会 B.新民主主义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22.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策略方针是()A.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B.不要发号施令 C.有理有利有节 D.不要四面出击 2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调整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24.在中共八大上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设想的是()A.刘少奇

B.邓子恢

C.董必武

D.陈云

25.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A.加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 B.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C.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D.突破苏联模式,走自己的路

26.1963年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强调,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 A.工业现代化 B.科学技术现代化

C.农业现代化 D.国防现代化 27.中国共产党内产生“左”、右倾错误的主要思想影响是()A.小资产阶级思想 B.资产阶级思想 C.封建主义思想 D.修正主义思想 28.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D.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9.通过《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会议是()A.黎平会议 B.洛川会议 C.中共六届五中全会 D.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30.延安整风运动中列为干部必读文件的刘少奇的代表作是()A.《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B.《论党内斗争》

C.《论党》 D.《答宋亮同志》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3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是()A.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C.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D.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E.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32.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

A.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文化 B.以民主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文化 C.民族的文化

D.科学的文化

E.大众的文化

33.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八七会议确定的方针是()A.组织工人运动

B.开展土地革命

C.建立统一战线 D.加强党的建设

E.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34.我国首创并得到世界认同的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互不侵犯C.互不干涉内政 D.平等互利E.和平共处 35.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三三制”政权在人员构成上是()A.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 B.非党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

C.中间派及其他分子占三分之一 D.知识分子占三分之一E.少数民族人士占三分之一 36.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是()A.自愿互利 B.典型示范 C.国家帮助 D.公私兼顾 E.重点突破 37.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逐步实现()A.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资产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E.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8.新中国建立初期,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成分主要有()

A.国营经济 B.集体经济C.个体经济 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E.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9.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将社会主义社会划分为()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C.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D.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E.十分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40.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大论述的党的优良作风有()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B.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C.和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D.自我批评的作风

E.艰苦奋斗的作风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41.近代中国社会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是什么? 42.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改革中必须注意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4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是什么?

44.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四、论述题

45.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鲜明特点是什么?

46.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中存在着哪两个联盟?怎样正确处理两个联盟的关系? 47.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两类矛盾学说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全国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是()A.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B.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D.20世纪前中期中国政局的变动 2.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标志是()A.人民战争思想的形成 B.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提出 C.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产生 D.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论述 3.中国共产党人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文献是毛泽东所写的()A.《<共产党人>发刊词》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反对本本主义》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作出科学评价的历史文献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B.《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D.《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5.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B.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C.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

D.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6.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是()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7.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A.革命对象不同 B.革命动力不同 C.革命领导阶级不同 D.革命前途不同 8.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A.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B.资产阶级专政 C.工农联合专政 D.无产阶级专政 9.中国共产党开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在()

A.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10.中国共产党颁布的第一个土地法是()A.《兴国土地法》 B.《土地问题决议案》 C.《中国土地法大纲》 D.《井冈山土地法》 1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是()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打仗、筹款、做群众工作 C.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军民一致、军政一致、官兵一致 12.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3.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内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出现的主要错误倾向是()A.王明右倾错误

B.王明“左”倾关门错误 C.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

D.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 14.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主体是()A.各革命阶级的联盟

B.劳动者的联盟 C.非劳动者的联盟

D.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

15.在革命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处理同资产阶级关系的政策是()A.一切联合、否认斗争

B.一切斗争、否认联合 C.又联合、又斗争

D.联合为主、斗争为辅 16.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最高组织形式是()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最高国务会议

D.共产党和党外人士座谈会 17.毛泽东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概念的文章是()A.《新民主主义论》 B.《论联合政府》

C.《将革命进行到底》 D.《论人民民主专政》 18.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

A.民主和集中的统一 B.自由和纪律的统一C.个人和集体的统一 D.民主和专政的统一 19.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民主党派是()A.在野党 B.参政党 C.反对党 D.执政党

20.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方针是()

A.利用、限制、改造 B.利用、限制、批评C.利用、团结、教育 D.利用、团结、改造 21.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22.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中心任务是()A.消灭国民党蒋介石的残余势力

B.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C.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D.统一管理全国财政经济工作 2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调整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24.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最初主要是照搬了()A.日本模式 B.德国模式 C.美国模式 D.苏联模式 25.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是()A.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B.大干快上,超英赶美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6.毛泽东认为,中国工业化道路中最重要的问题是()

A.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问题B.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 C.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D.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 27.毛泽东指出,对待传统历史文化的正确方针是()A.洋为中用 B.推陈出新 C.百家争鸣 D.古为今用 28.毛泽东提出的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方针是()A.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B.有错必纠,有反必肃 C.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D.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29.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A.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B.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C.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统一战线 D.土地革命、党的建设、统一战线 30.中国共产党首次明确提出执政党建设问题的会议是()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七届三中全会 D.中共八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31.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方面是()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C.独立自主 D.谦虚谨慎E.艰苦奋斗 3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E.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33.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条件是()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C.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D.良好的群众基础E.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政策的正确 34.国民革命联合战线中包括的阶级主要有()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C.城市小资产阶级 D.大资产阶级E.民族资产阶级 35.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总方针是()

A.联合地方势力 B.打击反动势力C.发展进步势力 D.争取中间势力E.孤立顽固势力 36.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处理与民主党派关系的方针是()A.长期共存 B.互相监督C.肝胆相照 D.荣辱与共E.团结合作 37.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两个联盟是()A.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B.一切爱国者的联盟 C.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D.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联盟 E.农民阶级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38.我国农业合作化的步骤是()A.建立农业生产互助组

B.建立人民公社 C.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E.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9.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应当处理好的政治关系有()A.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B.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C.党和非党的关系

D.是非关系

E.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40.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是()

A.个人服从组织 B.少数服从多数C.局部服从全局 D.下级服从上级E.全党服从中央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41.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2.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43.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是什么?

44.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设想是什么?

四、论述题

45.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46.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是什么?

47.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建设的有利条件与特殊困难是什么?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概论》题库

二、多项选择题

1.毛泽东思想是()

A.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C.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E.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2.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初步阐述了()

A.实事求是的思想

B.群众路线的思想 C.统一战线的思想

D.反对经验主义的思想 E.独立自主的思想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小资产阶级 D.大地主阶级 4.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构成是()

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个体经济

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E.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F.中外合作经济 5.“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A.党的建设为中心 B.农村政权为根本 C.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 D.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E.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 6.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形成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是()

A.武装斗争

B.土地革命

C.党的建设

E.统一战线

F.独立自主

7.1924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是()

A.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

B.国民革命的联合战线 C.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E.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8.抗日民主政权实行“三三制”,其政权中的成员是()

A.共产党员

B.非党进步分子

C.中间派

D.八路军

E.共青团员

9.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有()

A.积极领导

B.自愿互利

C.典型示范

D.国家帮助

E.公私兼顾 10.延安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A.整顿思想、反对腐败

B.整顿学风、反对主观主义 C.整顿党风、反对宗派主义 D.整顿文风、反对党八股 E.整顿组织、反对官僚主义

11.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方面包括()

A.实事求是 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

D.艰苦奋斗 E.解放思想 12.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A.革命的 B.进步的 C.民族的D.科学的 E.大众的

1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中处于中间地位的阶级和阶层有()

A.无产阶级 B. 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地主阶级 E.民族资产阶级

14.建国初期,在全国解决土地问题以后,国内主要矛盾是()

A.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B.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E.人民对于经济文化生活的要求与社会不能满足人民经济文化生活的要求 15.抗日战争时期“三三制”政权所代表的阶级和阶层有()

A.无产阶级 B.农民 C.小资产阶级

D.中等资产阶级 E.开明绅士 16.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 C.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D.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17.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有

()

A.加工订货 B.统购包销 C.经销代销 D.委托加工 E.公私合营

18.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

C.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传播

D.十月革命的影响 E.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19.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应当处理好的政治关系有()

A.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 B.党和非党关系 C.革命和反革命关系 D.中国和外国关系

E.是非关系

20.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特殊困难是()

A.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比较严重 B.党的理论准备不足

C.封建主义的影响比较严重 D.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

E.修正主义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

21.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这主要表现为()A.创建了中国共产党 B.领导国民会议运动 C.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

D.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E.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因为()

A.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B. 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革命纲领 C.没有发动农民 D.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 E.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F.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3.1928年至1930年间毛泽东撰写的有关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重要著作有()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反对本本主义》

E.《战争和战略问题》

24.毛泽东指出人民军队的基本任务是()

A.打仗消灭敌人 B.发展壮大革命队伍 C.建立健全民主制度

D.做群众工作 E.开展生产建设

25.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总路线是()

A.依靠贫农 B.限制富农 C.团结中农 D.发展农业生产

E.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26.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党和政府领导农民创造的过渡形式有()

A.临时农业生产互助组 B.农业生产互助组

C.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D.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E.人民公社 27.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点是()

A.民主与集中的相互对立 B.衔接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两个时期

E.概念的表述准确又贴切

C.扩大对敌人专政的范围 D.扩大人民民主的范围

28.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将帝国主义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企业收归国有的主要形式有()

A.管制 B.征用 C.代管 D.转让 E.拍卖 29.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即()

A.基本矛盾 B.敌我矛盾 C.人民内部矛盾

D.人与自然的矛盾 E.生产和需要的矛盾

30.毛泽东把利用敌人内部矛盾的策略思想归纳为()

A.利用矛盾 B.争取多数

C.反对少数 D.各个击破

E.以斗争求团结

31.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表现在()

A.民主与专政性质不同 B.民主与专政是相互割裂的 C.民主与专政有各自不同的对象与方法

D.民主与专政是可以互相代替的E.民主与专政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

32.毛泽东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作出全面、系统和完整阐述的著作有(A. 《中国革命战争和战略问题》 B.《论新阶段》

C.《战争和战略问题》 D.《〈共产党人〉发刊词》

E.《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3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括的社会力量有()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E.亲英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34.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内容是()

A.巩固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 B.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

E.采取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形式

35.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

A.政治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B.组织上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C.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 D.执政党与反对党的关系

E.团结合作的友党关系

36.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

A.加强人民军队的建设 B.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7.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逐步实现()A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E.对资本家和帝国主义的改造)38.毛泽东提出在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是非最重要的标准是

()

A.是否有利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 B.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C.是否有利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 D .是否有利于民主集中制的实行 E.是否有利于共产党的领导

39.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加强执政党作风建设的措施有()A.不给党的领导人祝寿 B.不送礼 C.少敬酒、少拍掌 D.不用党的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 E.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并列

40.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进入创造红军新时期的著名起义有()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平江起义 D.左右江起义 E.广州起义 F.白色起义

41.工农联盟在统一战线中具有重要地位,主要依据是()

A.农民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 B.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 C.农民具有迫切的革命要求 D.农民是中国各命的主力军

42.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A.出现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B.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C.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D.中国资本主义走上了正常发展的轨道 E.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国家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4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对象是()A.个体农业 B.官僚资本主义 C.个体手工业

D.资本主义工商业 E.小资产阶级

44.毛泽东思想作为科学体系,它具有的鲜明特点是()A.科学性 B.独创性 C.完整性 D.两面性 E.多重性

45.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前后,毛泽东多次提醒全党()

A. 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娇、不躁的作风

B. 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C.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进攻 D.要防止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 46.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A.保护民族工商业 B.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C.没收封建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D.没收帝国主义在华财产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47.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基本思想是()A.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B.积极防御 C.集中优势兵力 D.战略进攻和决战的思想 E.政治上瓦解敌人 48.人民战争武装力量的体制指()

A.主力兵团和地方兵团相结合 B.正规军和非正规军相结合 C.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 D.人民和军队相结合 49.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两翼”是指()

A.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B.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 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E.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0.官僚资本主义具有()

A.封建性 B.买办性 C.垄断性 D.崇外性 E./妥协性 51.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A.一切为了群众 B.一切依靠群众 C.从群众中来 D.到群众中去 E.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52.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任务是()

A.推翻军阀官僚的反动统治 B.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D.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E.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53.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是()

A.发展生产 B.繁荣经济 C.公私兼顾 D.劳资两利 E.四马分肥 54.国民革命时期,组成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政治联盟的阶级有()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E.大资产阶级

5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是()A.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 B.国民革命的联合战线 C.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E.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56.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是()

A.劳动者之间的联盟 B.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 C.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联盟 D.工人与农民的联盟 57.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提出和继续巩固和扩大的时期是()A.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E.国民革命时期

58.集中体现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理论成果的著作有()A.《论人民民主专政》 B.《论十大关系》 C.《关于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的矛盾》 D.《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 E.《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59.毛泽东提出的我国对待古今中外一切文化成果的方针是()A.去粗取精 B.全面继承 C.兼容并包 D.古为今用 E.洋为中用 60.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表现为()A.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B.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

C.与人民群众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D.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E.坚持民主集中制的作风

61.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前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 党内反对的主要错误倾向是()

A.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B.把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 C.把苏联经验神圣化 D.把中国经验神圣化 E.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

6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特点是()A.党外合作 B.缺乏共同的政治纲领 C.具有共同的政治纲领 D.党内合作

63.毛泽东思想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它除了关于新民主义革命理论之外,还包扩()A.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B.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C.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D.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E.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

64.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是

A.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B.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C.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 D.消灭资产阶级

E.渐次达到共产主义

65.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八七会议确定的方针是()A.组织领导工农运动的方针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C.土地革命的方针

D.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方针 E.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66.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主要目标是()A.反对封建压迫

B.反对中间势力 C.反对北洋军阀

D.反对顽固势力 E.反对国民党新军阀

67.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

A.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逐步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逐步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E.逐步实现对文教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8.1950年12月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镇压反革命运动集中打击了()

A.土匪(匪首、惯匪)B.恶霸

C.特务

D.反动会道门头子

E.反动党团骨干分子

69.根据毛主席的提议,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正式宣布了我国的现代化宏图,即实现社会主义的()A.工业现代化 B.农业现代化

C.国防现代化 D.科学技术现代化

E.交通现代化

70.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是()

A.个人服从组织 B.少数服从多数

C.局部服从全局 D.下级服从上级

E.全党服从中央

7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统一战线的组织,它所包含的阶级和阶层有

()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E.一切爱国民主人士

72.人民政协的主要特点是()

A.广泛的代表性

B.严肃性

C.灵活性

D.存在时间的长期性

73。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专政的对象是()

A.美帝国主义

B.蒋介石反动派 C.官僚资产阶级 D.地主阶级

E.民族资产阶级 74.建国初期,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有()

A.没收了官僚资本

B.完成了土地改革

C.建立了各级地方人民政府

D.实现了大陆的解放和统一 E.消灭了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残余势力

75."四马分肥"是指()

A.所得税

B.企业公积金

C.工人福利基金

D.资本家的利润(包括股息和红利)E.奖金

76.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A.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建设

B.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

C.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稳步增长

77.建国初期"三反运动"的内容是()

A.反行贿

B.反贪污

C.反浪费

D.反腐败

E.反官僚主义

78.建国初期,我国开展的重大政治运动有()

A.抗美援朝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

C.三反五反运动 D.反右派运动

E.镇压反革命运动

79.毛泽东指出,在一定意义上讲农业就是工业,因为农业为工业提供()

A.粮食

B.原料 C.市场

D.资金 E.劳动力

80.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领域内,实行的基本方针是()

A.百花齐放

B.百家争鸣

C.洋为中用

D.古为今用

81.毛泽东多次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大国的基本国情是()

A.人口多

B.底子薄

C.经济文化落后

D.科学技术水平低 E.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

82."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内容是()

A.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和集体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 B.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主体,在国家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补充; C.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的自由市场是补充; D.在生产价格上,国家价格是主体,一定范围内自由价格是补充;

83.中国共产党八十年中,共作出过俩个历史决议()。

A.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B.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C.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 D.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决议

84.抗日战争时期,王明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错误主张表现为()

A.一切经过统一战线

B.一切服从统一战线 C.一切服从蒋介石

D.一切服从国民党

85.新中国成立后党所面临的两大问题是()

A.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以发展中国

B.中国向何处去 C.人口多

D.底子薄

86.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和适合中国国情的()

A.政权组织形式 B.无产阶级专政 C.人民民主主专政 D.根本的政治制度 E.政党制度

87.中国无产阶级的“特殊的优点”是()

A.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 B.富有组织性和纪律性

C.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 D.人数虽少但比较集中

E.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压迫 88.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是()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统一 C.农业轻工业协调发展 D.社会经济缺乏活力 89.毛泽东在战略和战术的关系上提出了()

A.树立必胜信心 B.在战略上藐视敌人 C. 敢于夺取胜利

D.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90.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有利条件是()

A.良好的思想基础 B.良好的阶级基础 C.有一个完整的建党学说D.党的队伍的壮大

91. 封建主义在党内生活中的表现有()

A.一言堂 B. 家长制 C.个人专断 D.人身依附关系 92.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依据有()

A.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 B. 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矛盾学说

C.实现共同富裕 D.发展社会生产力 93.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可能分两个阶段()

A.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B.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94.“两个务必”指的是()

A.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B.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C.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 D.保持共产主义信念 95.毛泽东认为民主集中制与群众路线的关系是()

A.先民主 B.后集中 C.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D.领导同群众相结合 96.邓小平指出对党的监督来自()

A.党的监督 B.群众的监督 C.社会的监督

D.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

97.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上,党内曾流行过的错误倾向有()

A.两次革命论 B.一次革命论 C.三个时期理论

D.毕其功于一役

98.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在的主观条件件有()A.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 B.共产党领导的正确 C.良好的群众基础 D.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 99.新民主主义土地改革中必须注意的原则是()A.满足贫雇农的要求 B.坚定的团结中农 C.照顾富农的利益 D.满足小资产阶级的要求 100.三大决战是()

A.济南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辽沈战役 答案:

!——10:acd abe abcd abcde cde ace cde abc bcd bcd 11——20: abc cde bce ab abcde ab abcde bcde abcde abc 21——30:cde abcd abcd ade acde bcd bde abcd bc abcd 31——40:ce abcde abcde abde ace bcd abcd abcde abcde abcdef 41——50:abcd ae acd abc abcde abc abcd abc cde abc 51——60:abcd bd abcd abcd cde ab cd bc de bcd 61——70:ab cd abcde abc ce ae abcd abcde abcd abde 71——80:abcde ad abcd abcde abcd abcd bce abce abcde ab 81——90:abcd abc ab ab ab ad cde ab bd abc 91——100:abcd ab ab ab abcd abd ab bd ab bcd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概论.doc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2009.9—2010.1学期期末考试应重点复习的主观题

第一章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答:(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经济文化都较落后,这就要求我们进行中国革命和建设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必须结合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这就要求要了解和懂得中国的历史情况、社会状况、中国的国情等,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完整、统一、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它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照搬,也不是对中国文化的复制,而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结合进而达到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文化进行认真的清理,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又用中国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深人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2、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答:(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尽管我们所面临的时代主题、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国际、国内和党内的情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具体来说,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正是在上述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背景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答:(1)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三,邓小平理论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尽管现在国际国内的形势比起当年有很多新的变化,但是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二,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第三,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等重要思想,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4、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 答:(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3)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5、怎样才能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答:要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就必须全面创新,与时俱进。任何党、任何思想都必须在创新和前进中获得发展,我们党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创新发展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是发展的、前进的,不是凝固不变的。她要随实践的变化而发展。因此,全党必须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才能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创新进取,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才能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6、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答:(1)能否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关于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的问题上,存在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认为凡是毛泽东的一切决策、指示,都必须坚决维护、始终遵循;另一种是借口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错误,全面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和指导作用。

(3)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作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毛泽东是继孙中山之后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伟人,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实践,人们对如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还缺少规律性认识,加上当时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发生过曲折。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但是,他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原苏联模式有何原则区别?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全面突破。这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打破封闭僵化和因循教条,坚持不断创新,把我国融入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大潮中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重视民生,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实际需要出发,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实行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所有这些,构成对苏联模式的全面突破。从新时期一开始,邓小平就是领导全党从体制模式层次上进行改革的,一步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原则区别,这里着重指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对待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和如何构建新社会的问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存在原则区别。

邓小平吸取了苏联和中国的深刻教训,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果断地提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一次全局性的拨乱反正,使党的工作方针发生了战略性的转变。自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所有这一切,都深刻地总结了苏联和我国的历史经验教训,是对苏联模式和斯大林体制的一个巨大突破。

其次,在对待商品市场和资本主义的问题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存在原则区别。邓小平高瞻远瞩,正确地处理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辩证关系。他把市场和计划看作一种方法和手段。资本主义既能利用“计划”,社会主义也同样可以利用市场。正是从这一创新理论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这样,就找到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巨大驱动力,既适应于中国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也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便于吸收世界文明的最新成果,以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无疑是对斯大林否定市场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的重大突破。

第三,在发展观上是坚持“民本”思想还是坚持“国家至上”(实质是“君本”思想),是坚持科学发展,还是“唯意志论” 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存在的另一原则区别。

邓小平深刻总结了这一教训,十分强调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要实事求是,要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出发,要从民生需要出发。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民生,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还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地科学发展。这样,便以科学发展观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这种以民本、民生、民需为根本,以科学发展为核心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无疑是对苏联国民经济片面以重工业化和重工业军事化发展模式的突破,也是对苏联“唯意志论”的赶超发展战略的突破,尤其是对斯大林那种国家至上、忽视民生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突破。

第二章

1、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的理解理论创新?

答: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恢复和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重要的思想基础。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然而,如果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回顾党的奋斗历程,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离不开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与时俱进,要特别重视理论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

在理论创新问题上;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错误的、有害的。实现理论创新,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理论创新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任何标新立异的观点都是理论创新,有的可能是已经被实践否定的旧的理论观点的沉渣泛起,有的可能是适合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历史发展条件的理论观点的简单照抄,也有的可能仅仅是杜撰的新名词的堆砌和脱离实际的空想。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孤立地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

第三章

1、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今天,如何看待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艰辛探索?

答: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最早的探索者和开拓者。虽然最终未能在这一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上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功,但他在探索中取得的初步成果,对后来者,却具有基础性、铺垫性的作用,从内容上、理论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毛泽东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取得的探索上的初步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第二,毛泽东探索的初步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第三,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过程中所表现的敢于创新的精神和理论品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开辟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

探索是一种开拓,总会有成功和失误,探索本身是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毛泽东的探索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失误,为后来者在同一问题上的成功探索提供了重要借鉴。正如邓小平所说,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已经提出、但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做好。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存在着一种连续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的关系。

第四章

1、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答: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上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但是,不能因为出现一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 划时代的历史巨变。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的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第五章

1.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答: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思考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

1956年,苏共20大以后,毛泽东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道路。他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在这个探索中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比如,党的八大的正确思想、毛泽东在1956年和1957年先后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讲话,以及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这些都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后来也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同时,也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良好的开端,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基础。

第六章

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强调公平正义?

答:温家宝总理2007年2月发表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的长文。文章谈及,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统一的整体”。

中国处于“初级阶段”,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这好理解,因为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毕竟我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不高,还有2000多万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也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

然而,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并不表示我们就可以忽视民主法治的建设,以及对公平正义价值的追求。公平正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它反映的是人们从道义上、愿望上追求利益关系特别是分配关系合理性的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人们期待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困难群体得到有效救助,全体人民在各尽所能、创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社会的公平正义,首先表现为公民个人法律地位的平等,表现为每一位公民都能平等地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如果缺乏上述平等,就没有起点意义上的公平,也谈不上正义。但在经济生活中,一些官员和垄断集团把公共权力变成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取私利的工具,获得法律规定之外的种种特权,破坏了公民权利的平等;滥用公共权力侵害公民个人依法享有的权利,造成某些领域权力和权利之间法律地位的不平等。这些腐败行为污染了社会环境,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成为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有所提升,但也要看到贫富差距有扩大趋势,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公共产品供求失衡等问题凸显。以当前人们关心的收入分配为例,无论从城乡、地区还是阶层和行业,差距正越拉越大,贫富两极分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与财富差距相连的,是人们的发展起点、发展机会、表达意愿与享受社会公共资源和服务的不平等,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成果不能惠及全体人民,部分贫困人群甚至被社会排斥而日益边缘化。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在初级阶段,因为社会财富并不富裕,如果做不到分配公平,极可能使少数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受到威胁。

所以,当前如果我们不能妥善处理因公平正义问题产生的种种社会矛盾,不能解决公众关心的民生问题,不能保证公众民主权利的有效实现,那么,经济发展的可持续也很难实现。

当前,强调公平正义,就需要政府实施一系列公共政策,包括从各个层次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改革政府体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改革收入分配,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不断增强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保障网,等等。

总之,公平正义和发展生产力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尤其在社会财富分配分化的当下,更需要通过公平正义来弥合大众心理的“不公平感”。

第七章

1、怎样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应该如何应对?

答: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深刻背景和根本趋势。正确认识和妥善应对全球化,不仅有利于我国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国际体系转型、和谐世界建设与人类文明进步。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远远超出经济领域,正在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

一、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主要有:

(一)促进发展模式创新。全球化促进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产要素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跨国公司已发展到在全球布设研发、生产、销售链条的全球公司阶段。经验显示,一国经济开放度提高与其人均GDP增长之间成正比。无论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如何调整变化,不考虑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机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进的发展模式。

(二)促进国际利益融合。利益融合既表现在经济领域,又表现在其他领域;既表现在双边领域又表现在多边领域。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逐步深化,俱荣俱损局面开始形成。全球经济链条越拧越紧,一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依赖增强。除国家利益外,共同地区利益和全球利益明显增多。利益融合有利于国家关系改善,国家间协调合作增多,出于不同利益而形成的不同“志愿者联盟”不断出现。谋霸权、搞对抗,坚持集团政治和冷战思维越来越不得人心。

(三)促进安全内涵扩展。安全已从传统安全领域扩展到非传统安全领域。恐怖主义、经济安全、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增大,涉及到经济、民生、社会和自然等广泛领域。非传统安全主要由人类发展的不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不协调引起,其实质是发展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模糊了安全与发展的界限,增大了国际安全合作的紧迫性,挑战着传统安全的主导地位,缓和了国家间的军事对抗关系。如恐怖主义和气候变化不是任何单一国家能够解决得了的,美国在反恐中不得不多方借重国际社会。又如,美俄在导弹防御问题上矛盾尖锐,但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总的来说合作顺利。

(四)促进国家主权转移。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组织的发展。仅1990至1998年,国际组织就从26656个增至48350个,其中政府间国际组织25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成为全球性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实施者、全球性问题的管理者和全球性争端的解决者。WTO在其《关于解决争端的规则与程序的谅解》中,全面规定了WTO解决贸易争端的政治方法、法律方法、裁决执行与监督以及救济办法等,并专门设立了争端解决机构(DSB)。的确,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国家主权仍然是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利,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国家主权在越来越多地向政府间国际组织转移。比如,向联合国、地区组织转移政治、外交和军事权利,向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全球公司转移经济权利,向各种各样的其他非政府国际组织转移社会权利。全球化还促使一国的国内规则尽可能与国际规则协调与一致。

(五)推进国际体系转型。现行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是:由西方特别是美国主导、国家间名义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国际组织作用有限、霸权主义和“问题国家”得不到有效制约。现行国际体系在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方面日渐乏力,其调整、完善和转型乃大势所趋。今后几十年内新的国际体系有可能基本形成,其主要特征:一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由于新兴大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振兴,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有利于多强不利于“一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不利于发达国家的变化,“一超”与多强、南方与北方两个力量对比失衡问题有望最终解决。据国际权威机构预测,2020年世界排名前20位的经济大国将重新洗牌,中国将跃居世界第二位,俄罗斯、印度、巴西将跃入前10名,另有部分发展中大国将跃居前20名。美、中、欧、日、俄、印度、巴西等新的各极之间利益融合与相互依存度提高,彼此发生尖锐对抗与全面战争的危险性降低。二是西方与非西方国家共同主导。将来随着美国“一超”地位和西方力量优势的逐步丧失,西方的主导地位将难以维系,多极、西方与非西方将共同主导新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民主化将得到发展。三是国际组织作用增强。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将进一步充实、完善和强化,对大国和“问题国家”的约束将得到加强。四是国际治理多样化。全球性问题增多将促进国际治理模式多样化,如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大国共治与中小国家共治、全球性国际组织治理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治理等相互结合和相互补充。五是和平渐进性。以往国际体系的变革都是通过战争实现的,这一次国际体系转型可能在保持总体和平状态下通过大国之间、南北方国家间的斗争、协商、妥协以渐进式改良逐步完成。

(六)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人类有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问题、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础上,形成人类新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类文明,打破西方在人类文明中的主导地位,实现对西方文明的总体超越。

二、在看到全球化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对其逐渐积累的负面作用也不能忽视。

(一)经济危机。随着全球经济链条日益紧密,能源价格大幅攀升、金融秩序严重失控、大国经济明显衰退诱发全球经济衰退甚至危机的可能性增大。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其传导的速度、影响的深度可能远远超过以往的世界经济危机。此外,气候变化、环境恶化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也最终会威胁全球与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全球化导致国家间和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都有可能激化。如美、英、法等发达国家传统产业大量外移,失业问题突显,社会风潮增多。全球化还使各国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的联系与互动增强,国际问题诱发国内动荡、国内问题引发国际动荡的机率都在增大。

(三)大国对抗。有的国家背离全球化的演进方向、背离人类历史前进的步伐,没有放弃搞霸权主义,没有放弃搞战略扩张,没有放弃搞军备竞赛,没有放弃遏制其他新兴大国。特别是它还将在一二十年内保持战略优势,一旦摆脱当前的战略困境,仍有再次挑起大国对抗的可能,那将对国际体系的转型、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产生严重危害。

(四)地区动荡。全球化中边缘化的国家、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核扩散等,可能使用21世纪头20年内地区热点不是随全球化深入逐步减少而是继续增多,使地区热点对全球安全形势的牵动作用增大,使国际形势在总体和平状态下局部动荡继续加剧。

三、置身全球化浪潮,要增强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和全球战略意识。

完善国家发展观、利益观、安全观、主权观与国际秩序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五个统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化发展间良性互动。摒弃绝对排外的国家利益观,远离霸权主义那种维护一己私利的国家利益观,把更多的全球利益和地区利益纳入国家利益视野,在推进与外部世界互利共赢中发展并延伸国家利益。创新国家安全观,促进国防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国家和平发展的协调,促进维护传统安全与维护非传统安全的协调,促进维护本国安全与维护国际安全的协调,促进军事手段与其他手段间的协调,力争摆脱“安全困境”羁绊,推进安全与发展统一,努力维护国家综合安全。妥善应对国家主权转移的趋势,以是否有利于国家利益发展取舍国家主权让渡,以是否有利于本国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稳定决定对国际干预的立场。充实国际秩序观,在适当参与全球治理中推进和谐世界建设。

增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互动增强,要善于利用全球化机遇促进国内发展,善于利用全球化压力推进国内制度创新,善于规避全球化风险维护自身安全,善于防范国内问题冲击地区和全球安全与发展。

第八章

1.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答:(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大意义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是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的一个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经济所走的都是粗放型增长的路子,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经济发展慢,资源的供求矛盾不是很明显。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各地经济发展步伐加快,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资源稀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软肋”。由于资源消耗大,资源供应短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资源对外依赖程度越来越大,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加快,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步伐加大,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对资源的需求必然大幅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总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势的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对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节省资金和资源消耗,提高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不足和资金短缺的矛盾;

第二,提高消费品的档次和质量,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第三,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可以促进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国际竞争能力。(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现代农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的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

第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3)统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

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作出的正确选择。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人口过多,大大增加了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

第二,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三,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威胁着人的生存和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也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第九章

1.怎样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答:(1)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情况说明,任何一种民主的本质、内容和形式,都是随着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并不存在唯一的、普遍适用的和绝对的民主模式。

(2)民主的形式是多样的,没有统一的标准。民主的形式很重要,没有特定的形式,民主的实质性内容就体现不出来。但是同民主的实质相比,形式毕竟是第二位的。

(3)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是为广大劳动人民所享有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形态的民主,它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它和资本主义民主的最大不同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获得了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利。社会主义民主是真实的民主。它公开承认自身的阶级性,认为统治阶级的民主就意味着对于被统治者的专政,民主和专政,两个方面,相辅相成。

(4)民主建设是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它的发展程度同一定的经济文化状况相关联。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仍不够完备,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丰富和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

(5)自由同样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有其实际的内容。社会主义自由解决了资本主义自由无法解决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际行使自由权利的问题。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政权在人民手中,这是最大的政治自由;公有制为主体,从经济基础上铲除了金钱对自由的束缚。与此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使人们在思想上获得了空前自由。

(6)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人权作为权利的一般表现形式,是社会的产物。人权的基础是生命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强调,人权不仅包括个人权利,还包括集体人权,不仅包括政治权利,而且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权利。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人权。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组织扶贫开发,解决了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它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对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高度重视。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由于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比较落后,我们现在建设的社会主义还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民主自由人权的经济文化条件很不充分,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民主。公民权利的实现和发展,都要通过国家政权,依赖国家政权。只有人民掌握政权,巩固和发展政权,人民才会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民主、自由和权利。

总之,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本质上优于和高于资本主义,在实现民主、自由和人权方面不受资本和金钱的束缚。但如同社会主义本质的充分实现需要一个过程一样,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充分实现也需要有一个历史过程,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逐步创造条件,同时需要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具体实现形式,以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当家作主。

第十章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答:(1)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愚昧无知,失去理想,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2)它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内容。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实力、技术实力等物质力量,也包括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发展状况和建设成果,蕴涵着推动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因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提高综合国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产生凝聚和激励社会成员的巨大力量。

(3)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够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各方面的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使蕴藏在人民群众中无穷无尽的创造力发挥出来,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文化建设能够使人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准则,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劳动者的生产和工作热情,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引导人们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引导和教育人们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去认识社会主义;引导人们以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帮助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答:(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第十一章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党中央还明确提出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动力。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保证。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条件。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上述六条重要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包含丰富内容,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这九条目标和主要任务分别反映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总要求的各个方面,充实和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

3、怎样认识构建和谐社会与利益关系调整的关系?

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是社会各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协调。因此,在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中,首要和关键的是要研究利益关系不协调的表现及其产生的根源,并通过政策措施及制度建设逐步加以调整。

(1)当前利益关系不协调的主要表现

当前我国矛盾较为突出因而需要通过改革加以重点调整的社会利益关系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城乡利益关系。到目前为止,我国13亿人口中仍有近60%生活在农村。现代化过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相当一部分农村人口吸纳到非农产业中去,以提高他们的生产率水平、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但我国农业人口数量庞大,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尖锐,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在二元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如何妥善解决农村和农业领域人口的增收问题与发展问题,使他们也能分享到国家发展的成果。

二是区域利益关系。虽然对于我国不同地区居民之间在收入和生活水平上的差距有不同算法,具体结果也有差异,但区域之间居民收入水平和福利水平差距过大且呈现扩大的趋势,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东部沿海、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这样大区之间和行政区域之间,也表现在发达地区与各类问题区域之间,比如资源枯竭地区、老少边穷地区、生态脆弱地区等等。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发展条件不同,在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是正常的。但国家应通过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遏制并逐步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三是行业利益关系。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不同行业间的收入水平呈现扩大的趋势。行业间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相差几倍之多。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行业之间存在收入水平差距是一种正常现象,但目前不同行业的收入水平差距,既有行业特点的影响,也有行业体制和政策的影响。特别是一些行业由于改革措施的不配套,其高利润和高收入水平并非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的结果,而是利用其垄断地位抬高价格,获取的超额收入。这是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调整的。

四是群体利益关系。在群体收入差距问题上,广大干部群众不满情绪最集中的,并非因为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而形成的收入差距,而是由于体制和政策的不健全所造成的机会不均等,以及由此产生的收入差距的拉大。特别引起人民群众不满的是由于权钱交易等违法腐败问题导致的收入不公平,等等。因此,治理的重点应当放在打击非法收入和解决由于政策缺陷而造成的机会不公平及其导致的分配不公平。

五是非公有经济成分中的劳资利益关系。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经济社会处于从传统二元经济社会向现代社会、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过程之中。这三个因素的同时存在,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面临巨大的劳动力过剩和就业压力。加之我国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健全,在资本与劳动的博弈过程中,劳动者常常处于不利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事件常有发生。特别是在大量使用低技术水平劳动力和农民工的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等领域,问题尤为突出。

除了上述五种利益关系外,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严格说来不属于社会利益关系,但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也会产生重大影响,也需要通过改革加以调整。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问题、干群关系的协调问题、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协调问题、内外资关系的协调问题以及国际关系的协调问题等。比如,如果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质量安全事故频发,将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又比如,如果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不能很好协调,经济摩擦不断,也无疑会对国内的和谐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2)利益关系不协调的根源

分析我国社会利益关系不协调的主要原因,首先与我国经济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改革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来看,当前我国人均GDP只有1700多美元,仍然处于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收入差距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客观必然性。具体来讲,第一,从产业结构来看,工业化过程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比重提高,而在参与非农产业发展方面,人群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条件不同,因而不可能实现齐头并进的发展和致富。第二,我国的工业化过程,同时伴随着市场化过程,相对于传统的计划经济而言,市场化的推进无疑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第三,工业化初级阶段也是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阶段,而经验和实证分析也说明,大量的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人群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

除了由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客观的、难以避免的原因外,还有经济体制不健全和政策不完善方面的原因,而这正是今后需要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整重点加以解决的。

市场竞争的条件和机会不平等。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历史原因和改革不到位,旧体制弊端没有完全打破,公平竞争的格局没有真正形成。比如农村户籍人口在就业、收入、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均等待遇问题、不同行业在公共资源占用和发展环境方面面临的不公平问题等,基本上就是由这种原因造成的。二是改革以来某些政策的不完善、调整不及时,形成了竞争条件和机会的不均等,比如区域之间、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之间竞争条件的不公平问题等。

调节收入分配的制度不完善。即使竞争的条件和机会是公平的,市场竞争的结果也会造成收入差距的拉大。为了将收入差距控制在社会可承受和相对合理的范围之内,需要通过一定的政策和制度对收入差距进行调节。比如累进的个人收入所得税政策、遗产税政策等。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这些制度,但或者由于政策本身的不完善,或者由于执行过程的不力,未能达到有效调节收入差距的目的。比如,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收入较低的工薪阶层的所得税通过工资扣缴,一般都能做到如数纳税,而在收入较高的私营企业主、演艺明星等群体中,却存在着严重的偷漏税现象。

保护困难群众权益的制度不健全。各类工程的移民拆迁补偿问题、城市旧城改造中的移民拆迁补偿问题以及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中对老职工的补偿问题等等,是近年来利益矛盾较为突出和对社会和谐稳定影响较大的领域。出现这类问题的根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政策本身制定得不尽合理,标准偏低,难以补偿受损群众的损失,或不同补偿标准之间差距过大,形成心理不平衡;二是一些地方干部工作方式简单粗暴,缺乏必要的协商和沟通,致使矛盾激化。此外还有,由于保护劳动者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有效保护。

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不到位。为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建立必要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证困难群众能够获得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和人格尊严。面向困难群众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基本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和必要的就业培训等)、基本养老保障和基本的住房需要等。如果这方面的政策和服务不到位,就会使得困难群众产生严重的挫折感,产生不满情绪,不仅影响社会的和谐,甚至影响社会稳定。不仅如此,作为政府的公共服务,应当使处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困难群众能够享受到大体相当的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各种违法腐败问题。由于行政体制改革还未完全到位,一些政府职能部门不仅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过多,而且自由裁量权过大,由此导致了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违法腐败行为,这也是造成社会利益关系失调、干部群众意见较大的重要因素。

(3)调整社会利益关系需要制度保证

一是公平的市场竞争制度。根据以上分析,调整社会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首先要着力为各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此,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真正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规范国有企业内部分配秩序,尽快调整区域之间、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差别待遇政策。努力消除城乡壁垒,取消对农民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不均等待遇,扩大公共服务对农民的覆盖面。

二是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建立能够全面表达社会利益的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要充分发挥人大和政协在利益表达方面的功能,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要充分发挥各类人民团体、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鼓励它们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代表各自利益群体进行利益表达,提高各类社会利益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各级政府要建立有效的民意调查制度,特别要加强对困难群众生活状况和利益诉求的调查与了解,及时掌握利益关系变化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三是有效的利益调节制度。要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协调利益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多种形式听取群众意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充分发挥其在调节社会利益格局方面的重要作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要把工作的重心放在解决部分群众生活困难上,通过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和加大公共服务力度等,改善其生活状况。同时,通过严格执行党纪国法,严惩各种通过权钱交易、以权谋私获取不正当收入的行为。另外,还要健全政策执行的反馈机制,分析具体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评估政策手段作用的效果,以便对政策作进一步的调整。

四是健全的权益保障制度。要进一步完善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各类法律、法规和政策,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当前要重点加快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立法进程,依法加大对损害农民工权益事件的处罚力度。要进一步完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移民拆迁、身份转换等方面的利益补偿政策,转变工作作风,提高透明度。同时,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健全各类代表劳动者和社会困难群众权益的组织,从而使他们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

五是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对生活困难群众实施社会救助是各级政府、各社会群体责无旁贷的义务。建立健全对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制度,要以面向全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努力做到普遍性救助与专项救助相结合,现金救助与提供实物、服务相结合。在救助方式上,做到常规救助与临时救助相结合;在救助管理上,做到主管部门与相关部门的联动相结合;在救助主体上,做到政府救助与社会救助相结合。同时,通过扩大政府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在社会救助标准方面的差异。当前要重点解决困难群众在就业、住房、子女入学、医疗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使他们能够同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六是及时有效的矛盾化解机制。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而是一个有能力解决和化解利益冲突的社会。要教育群众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各种矛盾纠纷,逐步把处理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要加强和完善人民调解工作,真正发挥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稳定的作用;各种利益群体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协商对话,是减少、缓解乃至解决利益冲突的重要途径。要改进和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努力形成协调利益关系的强大组织网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直接联系群众、主动关心群众、经常反映群众要求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形成一个各利益群体之间和谐相处的局面。

第十二章

1、怎样认识香港回归后的成就与挑战?

答:香港回归以来,尽管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但均度过了难关,香港“一国两制”经受住了考验,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香港经济在波动中发展,呈现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央政府对香港支持不遗余力,是香港经济持续发展与政改循序渐进的重要保证。香港内部政改争议虽然激烈,但这也是香港民主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解决。

⑴ “一国两制”经受住了考验,并在实践中得到丰富与发展

香港回归以来,中央政府依据《基本法》处理香港事务,除了积极支持与配合香港政府及维护香港的自身利益外,未直接干预香港事务,保证了香港在“一国”下的“两制”的有效落实。香港特区政府在施政中,始终贯彻“一国两制”与“港人治港”的方针政策,维护了香港自由港地位与社会的相对稳定。

香港回归后,民众的抗议游行活动有所增加,甚至出现大规模的抗议游行,不论其动机如何,基本上均能依法行事,未引起严重的社会冲突,特区政府与中央政府并没有干预,这是香港“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成就,避免了在民主政治改革过程中的社会**的出现。尽管在政改与新闻自由等方面不时出现较大争议,但总体上香港依然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地方,左中右各种声音都有,特别是民主派的言论没有受到封杀,种种批评特区政府的言论没有受到限制。另外,香港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得到维护与发展。到2007年,香港连续十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也是香港第13次获此殊荣。该基金会认为香港仍为免税港、政府极低程度干预商业活动、对外投资障碍极低、金融与银行限制极少,这也是对香港政府与“一国两制”的一种高度肯定。

香港自由经济体制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维持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信息中心与商务服务中心地位。回归后,香港特区政府不断改革,完善相关制度,提高效率,使得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与航运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世界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集中香港;香港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最大的证券市场之一。香港的集装箱装卸量继续维持世界前列,香港新机场自1998年营运以来,航空货运量一直高居世界第一。这一切充分显示,香港回归后经济依然具有活力与发展潜力。

⑵ 香港经济在困难与调整中获得可喜发展

香港回归以来,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特别是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禽流感、SARS以及政治纷争等一次又一次的巨大冲击,香港经济发展出现了很大起伏。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香港经济出现50多年来少见的负增长。随后,在国际经济大环境及内地经济发展带动下,香港经济在2000年实现10.5%的高增长。然而,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再次逆转,东亚地区经济出现普遍衰退,香港经济也再次陷入低潮,2001年出现零增长。此后,香港经济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2002年增长2.2%;2003年增长3.2%。1997-2003年,香港经济平均增长为3.1%。2004年开始,香港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近三年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7.5%。这对一个成熟的经济体而言,是非常难得的发展成就。

回归后,经过特区政府多年的努力,香港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不少困难得到逐步改善。在回归初几年,特区政府财政赤字增加,到2002年一度达到700亿港元。为改善这一局面,特区政府已采取多种措施,财政赤字得到扭转,2006年已实现数百亿港元的盈余。曾经较为严峻的失业问题也得到大幅改善。1998年以来,香港的失业率接连突破4%、6%、7%,2003年接近8%(7.9%)。经过特区政府的不断努力与总体经济情况的逐步改善,近年来失业情况有所改善,2006年降到4.4%。不过,香港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主要是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制造业增长缓慢,近十年平均每年净产值实质下降9%以上。特别是高科技发展进展不大,没有出现新的亮点行业,经济结构转型任务依然艰巨。香港经济发展受外界经济与非经济因素影响大,仍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需要香港各界继续共同努力,为香港经济的平稳发展创造条件。

⑶ 制度建设与政改纷争问题日益突出,是香港民主政治发展中的问题

香港回归后,尽管特区政府依“基本法”行事,逐步推行政革,但因涉及面广,议题敏感,使得制度建设与政改纷争不断,成为影响香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香港特区政府为了提高执政效率,对香港官僚体制进行了适度改革,实施了“主要官员问责制”,即港府的施政成效责任由问责高官完全负责与承受。这一制度实施以来,尽管也有争议,推动较为顺利,特区政府基本能够落实。如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因“购车事件”而辞职。

在落实《基本法》关于制订“国家安全条例”即“23条立法”问题上,社会争议大,加上民主派将问题扩大化,引发了群众大规模抗议游行。

在香港行政长官与立法会选举问题上,香港内部争议更大。民主派不顾香港社会现实,急于提前进行全面直选,已涉及到对《基本法》相关条文的理解与解释问题,最后不得不通过人大常委会“释法”来解决争议。2004年4月26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决定,香港2007年第三任行政长官的选举不实行由普选产生的办法;2008年第四届立法会的选举,不实行全部议员由普选产生的办法,具体产生办法可依照基本法及其附件的有关规定做出符合香港“循序逐渐进”原则的适当修改。这一决定,对香港的改制指明了一条循序渐进的大方向,避免急进的改革与不成熟的普选对香港带来的负面影响。香港民众与各政治团体应该珍惜这一机会,在协商中解决政改争议,在完善制度建设中推进民主发展。随后,中央政府开始了与民主派的接触与沟通,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有助于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议,逐步推进香港政治制度的建立与民主发展。只要遵循《基本法》、本着为香港的利益着想,终能找到一条解决之道。

在对待香港政制建设与民主发展问题上,中央政府与特区政府对香港民主制度的发展应更有信心,与时俱进,逐步推进。关键是要培养熟悉民主运作的政治人才,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迎接挑战。无论如何改革,香港是中国的香港,香港是“一国两制”下的香港,中央政府与特区政府有信心按照《基本法》逐步推进香港的制度建设与政治发展。

⑷ 中央政府全力支持香港,香港与内地经济合作不断深入

香港回归后,中央政府全力支持香港,加上特区政府与人民的共同努力,香港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难,维护了香港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2003年6月,中央政府回应特区政府的提议,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香港企业界对香港经济的信心,而且也促进了香港经济的迅速回升。CEPA签署后,香港经济开始明显复苏,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CEPA不仅成为香港与内地经济深度合作的重要平台。CEPA本身也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06年底,港澳有1898家服务业机构按CEPA条件申请赴内地投资,港澳居民在内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达到2746家;到2007年5月底,特区政府有关机构共签发了超过2.3万份符合CEPA规定的原产地证书,总值超过83亿港元的货物在进口内地时获免关税。CEPA还促进了港台经贸往来,从而加快了海峡两岸与港澳地区的经贸合作。

在香港回归七周年前夕,中央政府批准广东省政府提出的建议,建立“9+2泛珠江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目前已建立了正式的合作框架,确立了八大合作领域,这对加强香港与内地经济合作又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对维持香港在亚太地区经济枢纽地位与国际商贸服务中心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改善香港经济,中央政府还采取了许多具体可行的政策。一是扩大开放内地居民赴港旅游特别是推动“香港自由行”,赴港旅游的内地居民持续增加,大大刺激了香港的消费与旅游市场,成为带动香港经济回升的重要支持力量。二是内地与香港的金融合作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中央政府批准内地信用卡于今年初可在香港使用,以及批准香港银行可以经营人民币存款、兑换与汇款等业务,为香港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业务。三是为了支持香港政府发行政府债券及改善财政赤字状况,中央政府明确表示可动用外汇储备购买香港的债券,是对香港经济的又一有力支持。

香港与内地经济的联系不断增强,在香港企业加大内地投资与经贸合作的同时,内地企业纷纷赴港上市筹资,使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到2003年底,内地企业在香港主板与创业板上市的公司有258家,占香港上市总数的25%;市值达16950亿港元,占香港证券市场总市值的三分之一。2006年以来,又有蒙牛乳业与平安保险等多家大型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目前,内地在港公司达2000多家,资产总额达到2200亿美元。这些内地企业与资本已成为香港经济繁荣的另一支撑力量。

⑸ 西方势力对香港事务的干涉值得警惕

香港回归后,国际社会对香港回归的表现普遍给予肯定与高度评价。不过,西方一些势力并不完全公正与客观看待香港的回归及回归后取得的巨大成就。香港回归之前,美国就曾以“确保美国庞大利益”及“维持香港自由”为名,美国参众两院于1992年通过《香港政策法》,后经总统签署生效。此后,美国政府每年向国会提交关于《香港政策法》报告,成为美国干预中国内政与香港事务的法律依据。

特别是由于香港政改纷争增加,美国有人借此大做文章,加大干涉香港事务。在2003年关于香港“23条立法”争议问题上,美国政府(包括白官、国务院、国会与驻香港总领事)就该条例发表的声明或评论就达20多次。特别是美国驻香港总领事不仅指责“23条立法”,而且要一并落实全民普选行政长官与立法会。美国国会“美中经济及安全委员会”认为“国家安全条例草案”会削弱港人的基本人权,促请美国总统及国务卿向大陆表示强烈反对。美国白宫发表声明,关注“国家安全条例”损害香港的自治和自由,并敦促香港立法会修订有关“禁止组织”和“国家机密”的条文。美国众议院甚至要求美国及其他国家政府和人民发表反对限制香港现有自由的明确声明。2003年6月30日,英国外交部公开发表声明,对特区政府所提的“国家安全条例草案”中的有关规定大加指责,认为“取缔组织”这项规定不符合“中央联合声明”所维护的“一国两制”原则。2004年1月,美国参议院外委会东亚及太平洋事务小组委员会主席布朗巴克赴港,与民主流密切接触,公开表示草拟《基本法》时并未获港人认同,许多条文最终会损害香港民众的自由。同年3月该委员会小组就香港问题举行听证会,策划香港民主派人士到美国国会作证,严重侵犯中国主权与干涉中国内政与香港事务。六月中旬,美国国会发表报告,再次指责中国政府关于香港选举的释法问题,认为是在削弱香港的自治,建议美国政府重新审视对港政策,包括必要时变相制裁香港。日前,美国参议院又通过由布朗巴克提出的“支持香港自由”决议案,公然干涉中国内政。中国外交部就此发表声明,认为决议案“罔顾事实,对香港事务说三道四,这是对中国内政和香港特区事务的粗暴干涉。中方对此坚决反对。”可见,美国国内一些势力越来越明显的有意介入香港事务,并企图借香港问题遏制中国。对此,我们必须给予高度警惕。

第十三章

1、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答:(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中国的发展不能象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崛起那样靠对外侵略和掠夺,而只能选择和平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世界和本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

(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特别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是可以实现的。同时,中国政府也清楚地看到,世界上仍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人类还面临许多严峻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只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就能够逐步实现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目标。

2、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在外交工作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严格按照这一政策准则办事,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又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独立自主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宝贵经验之一。独立自主,就是坚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依靠自己的力量,同任何国家友好相处,但不容许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尊严和主权。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努力发展同各类国家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有着坚实的政治基础。在新形势下,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关切增多,在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

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的原则。在处理国际事务和对外关系时,既要坚决维护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涉及我国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问题上决不妥协退让,同时又要注意维护世界和平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紧密结合起来,把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前途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前途紧密结合起来。

3、中国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答: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目标。

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反对霸权主义,也严格约束自己永远不称霸。中国始终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世界上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无论是维护世界和平,还是促进共同发展,都要在国际事务中提倡和贯彻民主原则,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第三、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其它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是维护和平的政治基础;互利合作、共同繁荣,是维护和平的经济保障;平等对话、协商和谈判,是解决争端、维护和平的正确途径。第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

4、新时期中国外交理论有什么特点?

答:在新时期中国外交理论体系中,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基础,和平、发展、合作是旗帜,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长远目标,和平发展是道路,互利共赢是实现中国自身和平发展、推动实现和谐世界目标的基本途径。这一理论体系以和平发展为主线,始终贯穿着中华民族崇尚和平、合作、和谐的哲学理念,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思想精髓,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5、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的和平崛起?

答:中国的和平崛起,与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有着明显的不同,与它自己历史上的几个盛世王朝也不同。历史上大国的崛起无不通过战争、征服、扩张、侵略、掠夺和列强之间的争夺来实现的,整个过程充满了血腥和非正义。中国新崛起则完全通过和平的方式来实现。中国这条发展道路是在总结人类发展史,特别是大国兴衰史的经验教训后作出的抉择。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决不做损人利己之事;强大了也决不威胁他人,永不称霸。

中国和平崛起表现在,通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法,来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机制和环境,调整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调动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对外,则是敞开国门,大胆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勇于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充实自己。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坚定地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加强区域合作,把同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推向新水平;继续增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加强相互帮助和支持,按照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效果;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及区域性组织中发挥作用;坚持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下,同各国各地区的政党和政治组织发展交流和合作;广泛开展民间外交,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促进世界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国家关系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努力营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作为一个古老文明的东方大国,在不长的历史时期内和平地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使五分之一人类摆脱贫穷落后,走上富裕文明,这本身就是对人类的贡献。中国的发展不仅没有损害包括周边国家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利益,而且还使它们从中国的发展中不同程度地获益,这也是对世界的一个贡献。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虽然带有鲜明的中国个性,但具有世界的普遍价值和意义。

中国选择和平崛起之路,是基于对和平与发展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对当今世界脉搏的准确把握。全面审视人类历史会发现,人类的进步大多是在和平的变革中实现的,战争和暴力很少能带来真正的进步。和平是人类的最大福祉和最大的愿望。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潮流。选择和平发展,不仅符合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得到全体中国人民的拥护,而且符合亚洲和全世界的最大利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欢迎。

中国选择和平发展之路,并不是只求太太平平地埋头自我发展,而对世界事务不管不问。中国一向致力于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和稳定,一向伸张正义,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积极主张通过和平谈判方式化解地区纷争和危险,在亚洲出现金融危机时宁愿自己受损失也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确实表现它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中国和平崛起之路,迄今为止是成功的,总的来说是顺利的。但中国人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前进的路上也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障碍。但不管怎样,中国将排除任何障碍,沿着和平发展的道路走下去。

第十四章

1、如何理解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答: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一个巨大优势。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统一战线仍然是无产阶级政党总路线和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也需要团结各方面的力量。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绝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绝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决不能动摇。

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能否动员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地为之奋斗。我们要永远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精神,认真作好统一战线工作、民族工作、宗教工作和侨务工作,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使统一战线在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发展对外友好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十五章

1、怎样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答: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应该落实到党和国家的制度和与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首要的问题是必须保证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要保证决策正确,执行有力,必须建立和健全民主决策制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把那些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人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为此,就要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还要改革和完善监督制度,建立健全对权力的约束机制。要使权力与责任对等,权力与监督对等,干部掌握多大权力,就应负有多大责任,接受多大程度的监督。为了保证党的各级干部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首先必须加强党内监督,切实保障党员享有党章规定的批评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权利,充分发挥党员的民主监督作用。其次必须加强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发挥民主党派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紧紧依靠广大群众,把各种权力运作置于有效监督之下。再次必须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运行,保证党员干部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而不致把权力作为以权谋私的手段。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加大反腐败工作力度。党中央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务必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务必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工作,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下去。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反腐倡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

2、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答: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辩证统一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因为;第一,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历史性大变动之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从国内看,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党内存在着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组织不纯的现象,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损害了党的战斗力;在党的领导工作状况方面,一些党的组织不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领导工作涣散软弱,治党不严,一些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不高,某些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在党内滋长蔓延;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的领导制度方面也都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改善党的领导加以解决。

下载《毛泽东思想概论》(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泽东思想概论》(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泽东思想概论

    只有“诚”才能有“信”,也只有“诚信”,才能获得信誉。“信誉”是诚信的表现,诚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同样信誉也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一个获得社会广泛信誉的企业,一个获得消费......

    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概课感想 班级:生物制药1002班姓名:陶巧丽学号:201018360419 这学期上的毛概课,其内容很多都是在高中学习过的,只是毛概课是以前学过知识的深入,以前学习的理论是毛概课的铺垫。......

    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概论》经典必考文献要点归纳(一)《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 1、是中共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 2、是中共党内第一篇提出“思想路线”的文章; 3、提出“没有调查......

    毛泽东思想概论

    1.毛澤東思想產生和形成的時代背景是什麼? 答:毛澤東思想產生和形成於20世紀前中期。當時時代的主要特點是戰爭與革命。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造成革命形勢。1917年俄國爆......

    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概论》模拟试卷- -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将其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 1.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概念的人是() A.张如心 B.刘少奇 C.王稼祥......

    毛泽东思想概论

    第一章】 1、什么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是什么?) 2、什么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什么?两者的关系如何? 4、什么是新民主主......

    毛泽东思想概论[范文]

    论统一战线 革命统一战线曾在我国革命过程中起到过不可磨灭的作用。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路线之一,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从本质上讲,统一战线就是无......

    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概论 简答题: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②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