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抗日战争与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感

时间:2019-05-12 00:57: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抗日战争与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抗日战争与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感》。

第一篇:读《抗日战争与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感

读《抗日战争与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感

在抗日战争之前,中国一直没有一个进行民族解放战争的外部联盟。1840年自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后,其他列强接踵而至,中国迅速形成了被若干资本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而当时的中国则顺其自然的形成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局面。尽管那时的各帝国主义国家在利益上存在着分歧,但仍不可能让中国摆脱接踵而至的悲惨命运。在当时的中国,不懂也不善于争取同盟者。不过,列强在那时的矛盾还没有尖锐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因为中国的势力范围尚没有瓜分完毕,而且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都还不具有将其他列强排除出中国的实力。所以,在三国干涉还辽后,很快掀起帝国主义共同瓜分中国的狂潮。然而,中国在20世纪初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在当时的民主与法西斯尖锐对立的情况下,为遏制日本独霸中国和远东乃至世界的野心,在这种综合的形势下,与英、美、苏联合对抗法西斯的国际条件也就随之成熟。

而在抗战前得中国,随着争取民族独立运动的广泛开展,在这一过程中不仅结束了清的封建统治,同时也开拓了中国的民主新篇章。20世纪30年代国内出现了三大变化:一是中国人民经过民族解放运动的挫折和锻炼,民族意识空前觉醒,反抗精神日益强烈,表现出一种与民族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二是有了历史的进步因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因而使抗日战争能够“在这种进步的基础上得到了持久战和最后胜利的可能性”。三是国民政府是一个抗战政府。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后期指出:“中国近百年来一切斗争都遭

到了失败或挫折,而这是因为缺乏国际的和国内的若干必要条件,那末,这一次就不同了,比较以往历次,一切必要的条件都具备了。”这就决定了中国必然要与日本展开一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斗争。通过抗日战争,中国国际地位得到了怎样的变化呢?具体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一、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为世界反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战后直接参与了联合国的创建过程。创建联合国的思想源于《大西洋宪章》。宪章声明在消灭纳粹暴政后重建世界和平,在世界上建立一个“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这实际上提出了联合国思想的雏形。中国对《大西洋宪章》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积极支持,这等于间接地加入这一宪章。1942年1月1日,中国与美、英、苏等26个国家一起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与盟国结成广泛的反西斯统一战线,从而奠定了联合国的组织基础。1943年10月,中国又与美、英、苏三大国一起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中国作为四大国之一签署莫斯科等宣言,表明中国大国地位由此开始确立。后在1943年11月中、美、英开罗会议上,罗斯福明确表示中国应以平等与四强之一的地位参加四强组织的机构以及各项决策,并与蒋介石协商了有关战后重大国际问题。开罗会议是对中国大国地位的进一步认可,并初步确定了中国在后来联合国安理会中常任理事国的地位。1944年10月中国被邀请参加敦巴顿橡树园会议。就中国在创建联合国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来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参与决策;组织协调;小国代言人。中国正是在经过了这一

系列创建联合国的主要过程,并做出了重大贡献,才最终以四强之一和主要创始国的资格走向旧金山,走向联合国制宪大会的神圣殿堂。中国在创建联合国过程中所起到的这些重要作用,有力地奠定了它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大国地位。

二、中国在美国面前地位的提升。在抗战中,为加强中国这个“第一线”,罗斯福采取了两项重大举措:经济上援助中国和政治上提高中国的大国地位。“在欧洲战场上,由于俄国的地理位置和人力资源的条件,她在对付德国时处于最有利的地位;在太平洋,中国对日本的关系与此相似。我们的基本政策应是向俄国和中国的人力提供必要的装备,使他们能够战斗。”在美国人眼里,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不仅可以遏制日本侵略,而且还可以遏制德国侵略。这说明美国已从战略角度考虑对中国的援助问题。

可以用列宁的观点来审视抗战期间中国国际地位问题,即“真理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虽然中国国际地位在此间有了提高,但程度很有限。但相对于以前来说,平等新约打破了这种束缚,应当说是国际地位的提高。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看到,不平等条约的废除与国际地位的有限提高,非实质性的平等与独立。既然平等与独立尚未真正取得,因此大国地位必然带有虚幻性。这就是国际地位的争取还是给予问题。只有通过自己努力争取到的地位才是实实在在的地位,中英、中美不平等条约的废除即是中国人民努力争取的结果,是通过牺牲千百万人民生命所换取的。但那时我们国家还没有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的地位,还不具备与大国地位相称的实力。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要充分肯定自己努力争取已取得的成效,又不能忽略这一点。

毛泽东对抗战时期中国国际位问题这样说:“中国人民欢迎许多外国政府宣布废除对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并和中国订立平等新约的措施。但是,我们认为平等条约的订立,并不就表示中国在实际上已经取得真正的平等地位。这种实际上的真正的平等地位,决不能单靠外国政府的给予,主要地应靠中国人民自己努力争取,而努力之道就是把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建设成为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否则便只会有形式上的独立、平等,在实际上是不会有的。就是说,依据国民党政府的现行政策,决不会使中国获得真正的独立和平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艰苦努力,推翻了三座大山,最后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国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并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日益繁荣富强,国际威望不断提高。这时,中国才作为一个伟大的国家而屹立于世界东方,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第二篇:国情——中国国际地位浅析

国情——中国国际地位浅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1102 简文浩

材料:

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上升

国际地位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国际力量对比结构中的状态。衡量和评估一国国际地位主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综合国力.二是外部世界。综合国力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基础;外部世界是影响一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和外部联系。中国现在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变化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从纵向看,中国正处在过去几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时期:从横向看中国的发展变化正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变化一: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是综合国力增强

1.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1世纪头8年中国经济在世界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台阶2008年GDP达到 4.4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今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增长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

2.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度空前增强。中国广泛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0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近22%。中国同国际社会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在反恐、防扩散、打击海盗等国际事务上发挥着负责任的建设性作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3.其他主要力量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实力地位发生变化。美在伊战后国际形象和软实力受损,其秘密监狱、虐待战俘等行径使美国“民主、自由、法治、人权”旗手形象大打折扣,国际地位和声誉下降。国际金融危机又使其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受到冲击。俄罗斯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欧盟一体化进程放慢,日本经济发展面临新困难印度、巴西等发展中新兴大国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增大。

变化二:中国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力量

1.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9862亿元同比增长7,1%。在美欧日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世界普遍寄希望于中国率先走出危机带领世界经济复苏。中国一再表明,将继续同国际社会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积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稳定为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作出应有贡献。可以说中国一直在向世界传递着战胜危机的“中国信心‘’。

2.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的积极姿态和果断行动。大多数国家认为中国的一系列举措展现出了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责任感。欧盟财政规划和预算事务委员达莉亚•格里葆丝凯特的观点颇有代表性:“虽然具体问题如何解决还需各方的磋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这轮金融危机是无法完全得到解决的。”国际社会认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可望在危机后进一步提升甚至有专家认为,“金融危机将成为中国从地区大国崛起为全球性大国的标志性事件”。变化三:中国深入参与国际体系调整,将牵动世界格局走向 国际金融危机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拉开序幕。受金融危机影响西方国家深陷衰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从金砖四国的迅速崛起到发展中国家有一席之地的二十国集团峰会,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作为金砖四国中最大的经济体,中国正从世界舞台不太中心甚至一度边缘的位置向中心位置靠近。作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二大进出口国、第三大经济体同时也是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国家,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及国际秩序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备受瞩目。美欧等西方国家主动深化与中国的合作,新兴大国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协调发展中国家希望中国维护其利益各国对中国的借重明显增强。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话语权提高,在联合国改革、气候变化谈判、粮食和能源问题等其他重要国际议题方面中国的主张和建议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英国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公开称“历史学家将会审视:2009年发生的一切.看到中国在稳定全球资本市场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人们相信中国将成为国际舞台上更为引人瞩目的力量。

变化四:“中国模式”等软力量大幅提升,推动发展模式多样化

次金融危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影响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框框,又不盲目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而是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相结合。在强有力的国有经济支持下政府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监管.使得中国具有较强的规避危机与应对危机的能力。

一些舆论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苏联模式”、“拉美模式”、“东亚模式”相继失败之后“中国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一种真正可行的“替代方案”。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等学者认为“中国模式”代表了世界发模式的未来潮流。如果说欧洲“莱茵模式”和美国“盎格鲁一撒克逊模式”分别在19世纪和20世纪引领风骚“中国模式”’将主导21世纪。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希望学习借鉴中国发展经验,“中国模式”的影响在全球范围日益彰显。分析:

森林里看不见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地球上也找不到两个一模一样的人。世间的每一种物质的或精神的存在,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中国也有自己特有的国情,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过去,一提到我国的国情,就是“人口多,底子薄”,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国情已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概括已经不能反映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全貌。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我国的国情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国际环境下走出来的。今天所取得的种种辉煌成就,是全国全党各族人民共同奋斗57年的结果,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值得我们骄傲与自豪的!拿今天的中国和旧时的中国相比,相信每个国人都会由衷的感到振奋与荣耀!

然而,除了激动之外,我们更应该冷静的审视现状,我国真的已经没有问题了吗?改革开放,科学发展有了成绩,是客观的事实,也是好的,但如果我们将这份鼓舞过分演化为自我陶醉或洋洋自得就不好了。正因为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所以我们不得不清醒认识到,我们是在崛起,但眼下我们还有诸多问题和困难有待解决。过早沾沾自喜,只会弱化我们进步的动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虽然世界第四,那么人均国民总收入呢?06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是2010美元,位居世界第129位。按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才刚刚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我们只是刚刚摘掉“穷国”这顶帽子而已!

所以我们不能盲目激动,应该在当前局面上认清中国的真实的经济状况。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谈到国际地位,或许有人会想到我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之一,有人会想到我国是“核俱乐部”少数几个成员之一,可事实是,无论我们现在国力有怎样的提升,我们现在依然只是个发展中国家而已。在法律意义上,俄罗斯属于前苏联的继承国之一,但是它并没有继承前苏联的共产主义,而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国才是苏联真正的“继承国”。我国的意识形态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主流意识形态本身就有着很大差异,而我国又历来明确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因此要说发达国家对我们的发展总是投以敏感和警觉的眼光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西方世界这种不安在上个世纪普遍流传的“中国威胁论”中就已经表露无遗了。举一个通俗的例子,我国在近代历史上曾遭受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殖民和奴役,这段屈辱历史我们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但西方世界可能就开始担心了,我国崛起之后会不会打击报复呢,会不会对外扩张呢?这种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我国始终强调,我国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所坚持的“和平崛起”似乎也可以认为是对此“中国威胁论”的应对。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在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在复兴的过程中,肯定会面对种种困难和障碍。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想我国外交部门都将始终努力减少这些困难,以竖立我国更加诚信重诺,遵守规则的良好国际形象。

而且在我国解决台湾问题和西藏问题上,西方列强百般阻拦,成为解决这两大问题的重要阻碍。而且“中国威胁论”已经被西方所深深接纳,西方便极力排斥中国。美国,欧洲列国,在想办法遏制中国的发展,而周边国家更多的是倚仗西方列强与中国讨价还价,希望在与中国的各项争议中获取更多利益。

同时,我国内部的社会状况也并不完美。我国依然存在着不少的社会问题,像人口问题,就业问题,教育体系不够健全,法制不够完善,环境问题和贫富差距的扩大问题等等。问题固然存在不少,但我们国家现阶段取得的成就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我们人骄傲。我们选择了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世界看到的是将是充满信心、无比坚实、一往无前的中国脚步。

第三篇:初中作文读《抗日战争》有感

写写帮文秘助手(www.xiexiebang.com)之初中作文大全:读《抗

日战争》有感

通过阅读《抗日战争》这篇文章,我知道沦陷区就有26个省,500余县市,面积有600余平方公里,人民受战争损害者至少在2亿人以上.从 1937年7月7日至战争结束,我军伤亡331万多人,人民伤亡842万多人。我还看到了炮火连天、浓烟滚滚的战场。一个个满身鲜血、汗流浃背、奋力拼搏的八路军战士们。万山丛中,青纱帐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健儿到处逞英豪;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使骄狂一时的日本侵略者陷入到敌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在《抗日战争》这本书中,我了解了许多着名的英雄人物,如:左权、杨靖宇、张自忠……他们有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视死如归,保家卫国,是战斗模范,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现在,我们的生活十分美好。可你,是否想过,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这可是战士用自己滚烫的鲜血换来的。这个代价太大了!在《抗日战争》中,我了解这段悲壮而可歌可泣的历史,作为一名中国学生,建设祖国,无疑是责无旁贷,却又是一件难以承载的任务。战士们就是这样抛头颅,洒热血,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新中国。让我们勿忘国耻,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将来振兴中华!革命战士永垂不朽!

第四篇:抗日战争有感

抗日战争有感--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

李嘉慧

建工学院土木类7班 学号:201304160616

[关键词] 抗日战争;共产党;国名党

[摘要]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中方的史料表明,在抗日战争中,保守估计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对外宣布向盟军投降,同时下令所有日本军人停止一切战争行为。中国因此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我们理应珍重和平,宣扬和平,歌颂和平,放下屠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踏上了飞速发展的道路,1950年,土地改革运动开始,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7月,抗美援朝结束。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7年,中国共产党进行整风,反右派斗争开始。1958年,“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反右派”斗争开始。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联合国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地位。1972年,中美,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等等。这一切都建立在抗日战争的胜利上,一个国土安全都存在担忧的国家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发展的,可见,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非常重要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当时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同胞书》,号召“攘外必先安内”、“故不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乃不能攘外“。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趁张学良调动东北军主力入关参加中原大战留驻华北之机,炮轰沈阳城,由司令本庄繁亲自策划,在沈阳附近的柳条湖破坏了一小段南满铁路,诬蔑此为中国军队所为,当夜向沈阳北大营之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标志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1932年淞沪抗战,日本海军陆战队进攻上海闸北,一·二八事变爆发。驻守上海的第十九路军(粤军)在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的带领下展开回击。同日,南京孙科政府因之前的软弱无力下台,汪精卫组阁任行政院长,蒋介石也复出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1月29日蒋制定对日应对原则为:“一面预备交涉,一面积极抵抗”。1月30日,国民政府发布《迁都洛阳宣言》,表示绝不屈服。2月1日,蒋介石命令中国空军参战。2月4日,军委会划分全国为4个防卫区,同时令川、湘、赣、黔、鄂、陕、豫各省出兵做总预备队。2月14日,蒋介石命令将第88、87师、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编为第五军,任命张治中为军长调归十九路军指挥参战。为补充十九路军伤亡减员,蒋介石还先后命令自上官云相、梁冠英、刘峙等处,运徒手兵2000名以补充十九路军并为十九路军和第五军补充大批武器弹药。此后蒋介石先后调动国军卫立煌第14军、第1师、第9师、第47师及陈诚第18军、独立第36旅等部队支援上海十九路军。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并肩作战,取得了诸如庙行大捷等胜利,给予日军一定打击。但3月1日,日军援军在我军防备薄弱的浏河一带登陆,形势逆转,我军被迫撤退到第二线防守。3月3日,日军在英、美、法等国“调停”下,宣布停战。中日双方签署《淞沪停战协议》,规定中国国民党军队不得驻扎上海,只能保留保安队,日本取得在上海驻军的权利,参与抗战的主力国军第十九路军不得不离开上海,赴福建剿共,第五军则撤退至苏州、南京一带,6月,日本军阀全部退回日租界。

1933年1月华北事变开始,日军进占山海关,开始向中国关内进攻。1935年1月中旬,日军制造了“察东事件”,迫使南京政府承认察哈尔沽源以东地区为“非武装区”。5至7月,其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和关东军奉(今沈阳)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又借口“河北事件”和“张北事件”,胁迫南京政府批准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与梅津达成的条件,即“何梅协定”,及察哈尔代理主席秦纯与土肥原签定的“秦土协定”,接受日军所提取消冀、察两省境内的国民党党部等多项要求,使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同年9月,日本再度制造舆论,要求华北五省自治。

1935年12月18日,终于在北平正式成立了既保存南京中央政府和宋的体面,又有一定“自治”之实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在日本侵略者的压力下,南京国民政府特派宋哲元为委员长,王揖唐、王克敏等为委员。在此期间,中国青年发起的反分裂、反割据爱国运动,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的一·二九运动。华北事变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标志。

21933年12月福建事变,国民党内的左派和蔡廷锴、李济深及蒋光鼐的十九路军领导人组织“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与红军签署《抗日停战协定》,力图挽救危局。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跟共产党合谋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变,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时称“西安兵谏”。

终于在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1937年7月16日、17日,蒋介石在庐山先后发表《对于卢沟桥事件之严正表示》谈话,表示:“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救国家生存。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地无分南北,年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他表明了对日军挑衅的退让底线,并且全面进入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军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经过了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但先后丢失了华北和华中的大片领土。1937年8月下旬,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0月间,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也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华中前线。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主要从战略上配合国民党军作战。直至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日本侵略军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中国共产党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领导解放区军民一面抗击日伪军的“大扫荡”,一面打退了国民党的三次反共高潮,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至1943年12月,日军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被迫收缩战线,华北方面军停止向抗日根据地的进攻。

1944年1月至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在华北,华中,华南对日进行了普遍的局部反攻。与此同时,国民党正面战场却出现了大溃败的局面,先后丧失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1945年,八路军、新四军向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春、夏季攻势,扩大了解放区,打通了许多解放区之间的联系。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德军正式向盟军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战争宣告结束。1945年8月,美国军队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作战胜利,逼近日本本土。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8月9日,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在一切可能的条件下,对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美、英、苏、中四国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如果国共没有站在统一战线上,如果联军没有帮助我们,我们不可能这么快获胜,战后

3更不可能很快的恢复与发展,我们辛苦得来的和平如此不易。而且如果没有和平的大局,一切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都是空谈。

和平的珍贵,理应是众所周知的。不忘历史,是为了让我们让我们铭记战争的血泪,珍重和平,记住生灵涂炭的样子,用心去爱现在拥有的土地,而不是回忆战争的技巧,用刺刀刺进敌人心脏的血腥,以及掠夺的快感。

“和平用一粒粒仇恨的子弹,射进侵略者的胸膛用一把把怒火的大刀,砍向侵略者的头颅。用一枚枚斗争的地雷,炸飞侵略者的双脚,战胜比狼还狠的侵略者,以贪婪的阴谋,占领我们的和平,得到的只能是武力的反击。用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洞穿侵略者的野心,用一种种不屈的精神,抵御侵略者的妄想。用一次次欢呼的胜利,踩下侵略者的旗帜,战胜比虎还凶的侵略者,以蚕食的疯狂,占领我们的和平,收获的只能是失败的眼泪。”这是一首歌颂和平的诗歌,名叫《和平》。这首诗露骨的呐喊出对和平的渴望,正如六十几前陷入战争的中华民族由心底发出的“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一般激烈。对和平如此渴望的民族却一点也不珍惜这得来不易的珍宝。

2014年5月6日上午11时左右,两名年轻男子在广州火车站邮局前的广场,持刀砍人,砍伤正在出站的2男2女,其中一人被砍伤颈部。目击者称,警察到场击中了一名施暴者,另一名已逃跑。现场地面有血迹和血衣,警察现已封锁现场。

2014年3月1日晚发生在云南昆明火车站的严重暴力恐怖案,经公安部组织云南、新疆、铁路等公安机关和其他政法力量40余小时的连续奋战,已于3月3日下午成功告破。现已查明,该案是以阿不都热依木·库尔班为首的暴力恐怖团伙所为。该团伙共有8人(6男2女),现场被公安机关击毙4名、击伤抓获1名(女),其余3名已落网。

暴力无法解决问题,让和平的光辉照耀人间,让它的歌声叫醒一心侵略的心,和平铸就发展,成就未来。

第五篇:读《朱德与抗日战争》体会

读《朱德与抗日战争》体会

党支部要开展读书月活动了,在长长的书目清单中,我选了《朱德与抗日战争》这本书。选择读这本数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只是看到“朱德”这个名字的时候,脑海中就清晰地浮现出当年学过的语文课文——朱德的扁担。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一直到几近步入社会,尽管岁月的年轮早已把我许多或珍贵或琐屑的回忆都轧死了,但我竟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回想到这篇文章,同时那篇文章的插图仿佛还在眼前,不得不说朱德在已经成为我童年记忆中的一个经典。

记住了朱德,并不是因为他是十大将军之首,也不是因为他出色的军事作战能力,而是因为他的笑容。或许你会觉得这是很无稽之谈的一件事——你什么时候见过朱德的笑容了?其实那个笑容是书本中那个插图的笑容。关于那篇《朱德的扁担》的课文的内容,倒是记不太清楚了。大体好像是是讲朱德是一个亲民,和蔼、平易近人的大将军。对于一个大人物,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正如他的那个笑容,是那样的真挚,发自内心的笑。

回到我看的那本《朱德与抗日战争》,书中的内容,大致也是讲朱德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如何奔波于各个分战场,如何正确地分析作战的形势,做出正确的决策,而后在他的领导下八路军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从太行山到延安,再到开发南泥湾,直到最后的抗战胜利,每一步,朱德同志,作为一个总司令,都能沉着冷静地分析局面,做好部署,为抗战胜利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的来说,对《朱德与抗日战争》这本书,我还是觉得挺不错的。不过并不是因为里面详细地讲解了每一次作战的细节,而是因为这本书的真实,有吸引我兴趣的内容。如果仅仅把这本书当做历史书得拓展阅读来看的话,那你除了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关于朱德领导的八路军的抗战历程之外,很少有其他的感悟。我认为这样的一种看书的方式是挺可惜的。当我艰辛地从图书馆的二楼中文阅览室中的军事类书目架中的倒数第三层书架中找到这本书时,稍显泛黄的封面仿佛在诉说着这本书几近被人遗忘的过去。当我打开书本的前几页时,出现的是朱德在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地点的相片。不管是刚到达华北抗日前线时的他,还是在延安向准备南下的华南敌后的指战员讲话的他,都让人觉得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仿佛就是小时候一直陪你玩耍的大伯——反正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朱德同志虽然革命一生,功勋卓著,位高至极,但他谦虚谨慎,勤勤恳恳,朴实无华,忠厚仁慈。这样的一组相片中,唯一让我觉得发生变化的,就是他脸上的自信。刚到达华北战线,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尽管前路未知,但是还是从朱德同志挺拔的身子以及含唇而笑的自信感染了,他坚信,站在这个战场上的他,将为成为这帮入侵者侵略中国过程中的一块大绊脚石;望着满目疮痍的战场,他相信,不久这种情况就会改变,中国人将从新过上和平,安乐的日子。而最后的一张照片,是他在全军南下前发表讲话的情形。高举的手臂,坚毅的脸庞都告诉着读者,他已经准备好了,中国人已经准备好了,准备好迎接即将来临的胜利。因此,他振臂高呼,因此,他嘴角不禁轻轻上扬,这是苦苦坚持了八年的胜利,这是千千万万名中国同胞期待多年的胜利,如今,即将完成抗日伟业。这就是我们的朱德同志,一个平易近人,和蔼的总司令,自信满满地总司令。

除了这一组照片,我还特别关注朱德同志的每一次讲话。作为总司令,一场好的演讲,可以激发士气,为胜利打下基础。而朱德的每一次讲话,都是那样振奋人心,那样有激情。抗日战争之初。在卢沟桥事变之后的中国,全国人名诚惶诚恐之际,朱德同志慷慨陈词,写下了《实习对日抗战》一文,他的那句“不管敌人怎样残暴,怎样强悍,在抗战到底的进程里,最后的胜利终会是我们中华人民的,我们不但有着这样坚决的信念,民族解放的灯塔亦在这样照耀着我们走向最后的胜利。”是的,正是这样的一种信念,一直支撑着他顽强地抗日,一直支撑着这个民族的抗日之魂。而在最后抗战胜利之际,他在七大中作报告,“中国共产党人可以自豪地说,我们不愧为中华民族最好的子孙,因为我们做了中国人民所最希望的事业,而且我们将继续不屈不挠地做下去…”正是这种激情,这种自信,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

合上书本,朱德同志的笑容依然清晰,朴实无法。

下载读《抗日战争与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抗日战争与中国的国际地位》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文:如何看待中国国际地位新变化(推荐)

    试述中国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 中国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是中国国际地位的一种体现,世界意义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所起到的作用,是该国在与其他国际行为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

    中国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取得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前付后继、不......

    正视中国抗日战争

    正视中国抗日战争 标题:正视中国抗日战争 作者:孙三里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轴心国集团对世界人民进行了残酷的侵略,生灵涂炭,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中国人民的抗日战......

    读《乡土中国》有感

    学号:I50914019 姓名:杨庆泽 专业:电子商务读《乡土中国》有感 一.对《乡土中国》的初了解 作为大三的一名学生,今年是第一次选社会学这门跨专业课,在这之前,我对“社会学”这个名......

    读《乡土中国》有感

    2011级公管班 59 胡伟 读《乡土中国》有感 拜读了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乡土中国》一书,感触颇深:我也是地地道道的、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乡下人”),好多乡土风俗、气息我都了解,以......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这本书,讲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

    读《中国简史》有感

    读《中国简史》有感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志”,读了《中国简史》我收获颇多。 《中国简史》这本书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各个朝代的兴衰。名说典故,文化发展,历史名人,将我带入一个......

    读《中国震撼》有感

    有感于中国震撼 理学院学生统计学第一党支部 12统计一班 姚润沐 看完《中国震撼》,小有感触。 回忆起许多年前的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呐喊,崛起是一个梦想。梦起于另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