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

时间:2019-05-12 01:36: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篇:中国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

08西班牙语A班曹美珊学号:20080500160

中国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全球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加大,世界各国都暗藏危机。在这种状况下,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大国、特别是作为一个亚洲经济大国,理应担当起维护亚洲乃至世界经济稳定的重任。这次的金融风暴既是一次危机,同时也是对我国金融事业、经济发展的一次考验和机会。

此次金融风暴源自美国,但从资本市场表现看,似乎中国受到的冲击比华尔街还要大;这背后一个非常深刻的原因就是国内的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创新滞后于经济发展趋势,导致在资本市场上所付出的代价比美国还要大。美国金融市场的调整不能简单归因于金融创新。事实上,只要施以严格周密的金融监管,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即可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中国本土金融市场的一大缺陷就是金融创新远远不足,无法提供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去满足企业和个人的需要。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在国家的政策倾斜下享受了较高的存贷差,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这一政策福利的空间会越来越小,金融机构必须大力发展除存贷业务之外的其他金融产品和工具,拓宽自身的盈利空间,同时也可提高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缺乏,还会产生大规模的“期限错配”,使本土金融市场蕴藏着巨大的脆弱性。比如中国保险资金运用中所面临的一个困境就是,绝大部分的资金都是30~50年以上的长期资金,国内金融产品的稀缺使得这些资金的配臵受到很大限制。而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是,资产负债表里负债方的期限越来越短,而资金运用方面如住房抵押贷款、大型基础设施的期限大多在数十年。如果说商业银行是“借短用长”,那么在保险公司面临的问题就是“借长用短”。“期限错配”使得这些微观的个体金融机构在外部冲击下显得非常脆弱。本土市场不发达导致许多企业到海外上市,其在国外融到的资金又以外汇的形式汇回国内,给中央银行增加了货币投放的压力,导致了“货币错配”现象。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有高达近2万亿美元的外币资产,而它的负债方全部是人民币,汇率风险很大程度上由人

民银行承担。这也是金融市场不发达和金融工具稀缺所造成的。经验表明,动荡的市场环境往往是推出金融创新工具的良好时机。这一方面是因为动荡的环境下更需要多样化的金融风险管理工具,一些特定金融衍生产品的推出,还可以为中国在应对危机冲击方面赢得更大的政策空间和主动性;同时动荡的市场环境也是培养和锻炼中国金融机构应对能力的良好时机,不经历市场波动的洗礼中国的金融业可能也难以成熟起来。

所以,我们要及时捕捉金融危机中出现的机遇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深深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中。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传导和影响渠道的多样化,也迫使中国必须及早把握金融危机的发展演变脉络,以理性和建设性的态度,量力而行,参与全球应对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体系的完善工作。

第一,在参与全球金融危机应对中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美国通过大量发行货币进行金融危机的救援,为未来的美元泛滥留下了隐患,也增大了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迫切性。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中国可以多种方式提供流动性支持,同时也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例如,可以允许美国、IMF以及其他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在中国内地或者香港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此举有助于防范汇率风险,促进中国本土债券市场的发展。

第二,以赢得更大国际金融话语权为原则,在现有的国际金融格局下适当参与全球金融救援行动。基于当前中国的经济金融实力,在参与国际救援时,应当主要依托现有的国际金融框架,同时在主要国际组织中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在购买美元及其相关金融资产时,可以要求更高的权利保证和更为优惠的价格,在确保投资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分享被救援企业的成长性。

第三,重点放在对可能出现支付危机的发展中国家的救援,辅之以相应的国家资源战略和产业整合战略。由于部分过于依赖外部融资的新兴市场国家可能出现债务危机,结合中国现有的产业整合能力和资源需求状况,中国可以把参与救援的重点放到那些拥有战略性资源的发展中国家以及中国企业具有产业整合优势和整合能力的特定行业,而不能将大量资金投向中国缺乏整合优势的发达国家的金融业等领域。

第四,国际资源价格的大幅下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资源相对稀缺的加工制造大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十分有利的机会。资源价格大幅下

跌会显着改善中国的贸易条件,减少中国因为大量购买高价资源导致的福利流失。从长期来看,金融危机导致的资源价格大幅下跌,也给了中国以更为从容的机会来重新部署全球的资源战略。

第五,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各国日益关注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目前,尚有规模庞大的次贷证券没有清算,这些证券分布在不同国家的不同金融机构中,无从判断其规模及其损失程度,也就无从进行相应的监管和应对,因此,建立国际性的专门清算机构,是掌握全球次贷证券现状和演变趋势等重要信息的关键。中国还可以利用当前时机呼吁国际间拟定对场外衍生市场和对冲基金进行监管的国际准则,幷通过参与这些准则的制定过程提升新兴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知情权和话语权。

第六,为了避免因欧美等国通过大量发行货币来应对金融危机而引发的汇率风险,中国作为最大的外汇储备持有国,可以呼吁建立主要储备货币汇率的稳定机制和货币发行限制机制,防止欧美利用其储备货币地位滥发货币,在设计相关的限制机制时,中国可以主动提出建立“美元-欧元-人民币”的发行联动机制,相应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金融危机在上半年仍将深化,年内见底可能性不大,西方经济要走出衰退泥潭,消费回到原先水平尚需相当时日。这场危机为促进我国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可以转化为动力的外在压力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坚定实施宏观调控,力图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扭转经济发展过多依赖国外市场、内需相对不足的局面。这对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战略意义。然而,前些年面对外需旺盛带来的可观眼前利益,一些地方和一些行业的企业很有些“现钱难舍”,对国家宏观调控的认识不到位,对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并不主动积极,甚至不惜牺牲环境和劳动者利益片面追求出口规模。现在,外需持续不足的严峻现实将会使一些企业或地方不再对原有发展模式恋恋不舍,从而更好地凝聚扩大内需的共识,更加积极主动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一、抓住储备资源的有利时机

美元指数的长期图显示,美元在70-72点一带构筑中期底部,即使在此次金融海啸中,依旧呈趋势性大幅度不断走高态势。美元指数走高不仅使大宗商品的牛市结束,同时压制资源出口国的贸易顺差,加剧全球汇市动荡,甚至资本外逃。这种汇市动荡有利于转嫁美国的金融风险,美国不想甚至根本不想自己独自买单次贷和金融危机,负债必须像金融海啸式地传递出去。但由于美国已经从一个债权国沦落到一个债务国,因此,即使这一轮美元走强,也难现已往的辉煌,可以预计美元走强的空间和时间将小于前两次(1980年-1985年;1995-2001年)。

美元强势导致大宗商品进入中期调整,中国可以充分利用目前丰富的外汇储备,积极稳妥地抓住储备资源的有利时机,为中国工业化积累廉价资源的储备。同时,我国单一美元的外汇储备在美元下降周期中已经显示出明显的风险,因此在美元上涨过程中可以积极进行外汇结构的调整,适当提高外汇储备的灵活性,甚至利用部分外汇储备在市场低迷时加大国外资源的开发。

二、世界资本再度选择中国

目前中央提出的新农村改革是农村迈向现代化的一次深层次的大变革,中国的农业生产有望实现分散到集中,更有效地集约化大生产,从而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新一轮改革将最终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让农村分享现代化的成果。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农村将提供巨大的建设和消费市场,保障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遭受金融海啸大背景下继续保持持续、稳健、健康地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目前美国经济衰退了,欧洲、日本也面临衰退,原油价格回落导致中东地区、俄罗斯经济以及那些过分依赖资源单一性的国家也受到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金融海啸导致其它国家汇率动荡下跌,资本流出加剧,而我国人民币坚挺并继续保持对美元小幅升值态势的有利因素。看来,资本的去处就只剩下中国了。

三、重视房地产问题保持国民经济稳定

反思次贷问题引发的金融海啸,我国应重视房地产问题。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实际上并不像想像的那么顽强和红火,投资和销售的可持

续性要求较高,一旦周转不灵,系统性风险很大。因此,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政策,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从而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解决房地产行业问题,可通过配合农村改革,开放蓝印户口、减免交易税、甚至减免个调税等多种手段,让利于消费者,让房地产市场软着落;而对于二手房交易市场,为了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大起大落,应出台不鼓励投机购房的政策。如买入3年内进行转让的增值税全额征收,买入4-9年内进行转让的增值部分按80%到20%依次递减征收,购入10年以上进行转让的免征增值税。这样可以避免房地产市场成为一个投机场所,从而资源合理利用,反映房地产市场真实的客观需求,有利于宏观政策地制定。

在当前全球爆发金融危机的特殊阶段,我们必须重视我们国内存在的问题,如房地产问题,解决好农村改革问题,充分利用我们所积累的充足的外汇储备的有利条件,利用大宗商品进入熊市周期积极储备和开发外部资源,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又好又快的发展。维护全球经济增长和世界金融稳定,符合世界各国共同的长远利益。随着经济的快速崛起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中国正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领袖角色。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是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全球范围的产业大转移。由于存在WTO协定,明目张胆赤裸裸的贸易保护主义多少会受到遏制,但各种变相的、隐形的贸易保护主义必然会变本加厉。西方国家为保证就业,也会出台各种政策,鼓励跨国公司尽可能将就业机会留在本国,产业转移的方式和节奏将会有新变化。经历这场危机,世界经济将调整发展方式并形成新格局,国际金融体系也将建立新的规则和秩序。

由此可以看到,当前形势有利于我国利用外汇储备充足、财政状况良好等优势,增加在重要国际组织的话语权,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促进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今后一段时期也有利于国有资本和民族资本增强对国家重要产业关键环节的控制力,并在争取国际市场定价权方面取得进展。

尽管经济危机的到来,但是中国由于运用好了很好的机制,国家的损伤并没有像类似美国韩国的等国的那么惨烈,于是中国成为一个在国际上有不小影响力的国家。现在很多国家和国际上的大企业都把经济的矛头转向了中国,对于经济危机下,危机对中国反而是转机,这不是很好吗?

之前就有不少的大企业来中国,夸奖中国措施,并且愿意,也很乐意将经济意向转投中国,金融危机是危机的同时也是机遇。对中国的机遇。

因此,我国在努力保增长的同时,要防止某些地方出现片面追求政绩,主要注重少数行业的发展而忽视结构调整、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不够重视的倾向;真正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重民生落实到位。

第二篇:世界经济形势下的中国:机遇与挑战并存

世界经济形势下的中国:机遇与挑战并存

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出现了复苏,同时国际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中国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带动世界经济回温,促进经济复苏中起着重要而不可否认的作用。同时,在雨过天晴的经济形势下,角色的转变正给中国等发展中国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而对于能否把握住这些机遇,中国不得不先面对能否接受自身缺陷所带来的艰难挑战。经多方搜集相关经济资料,我将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今日经济形势、当今经济形势下的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当今经济形势下的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三个方面详细阐述如下。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今日经济形势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过后,世界经济出现了复苏并进入 慢速增长阶段,2011年世界经济总体增速将进一步放缓,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在2010年12月份发布了《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其认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不确定因素源于发达国家居高不下的失业率、脆弱的金融系统、主权债务压力,以及主要国际货币兑换汇率的大幅波动,预测今年经济增长更加缓慢,世界生产总值增长从2010年的3.6%下滑到2011年的3.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0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也认为,发达经济体主权债务危机影响纷纷削减预算,全球经济增长步伐将大幅放缓。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10年12月发布的《世界经济黄皮书》认为,全球总需求低迷、金融部门仍然脆弱、公共债务问题、美欧宏观政策空间缩小等因素将导致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并不乐观,全年增长率约3%,比2010年下降0.2个百分点。由于新兴经济体受危机冲击较小,家庭、企业、银行、政府等各部门资产负债表比较健康,加上经济刺激政策促进内需增长,有效减缓了外部冲击,复苏力度远比发达国家强劲,两者之间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在今年仍然非常突出。主要发达经济体进入相对低速增长期,新兴市场国家迎来赶超机遇。国际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普遍陷入困境,经济低迷,复苏缓慢。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较强,恢复速度比较快,与主要发达经济体差距有所缩小。新一轮产业革命蓬勃兴起,全球进入创新密集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当前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物联网、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国际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大型跨国公司加快调整全球战略和产业布局。国际知名企业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加快剥离淘汰低效资产,优化组织架构,加大研发投入,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抢占更大市场份额,争夺未来竞争优势。国际贸易摩擦更加频繁,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这些国际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和调整,既为中央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良好契机,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当今经济形势下的中国所面临的机遇

2011年全球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一系列重大调整,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尤其对发展中国家可能是实现赶超和跨越式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同时,中国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的转变趋势,正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历史性机遇。今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勾画全球经济形势时预期,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将延续发达经济体增长较慢、发展中经济体增长较快的“南高北低”双速复苏局面,新兴经济体将继续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中国在国际经济危机期间实现经济政策总体转变,从出口驱动的增长转向加强社会福利和生态平衡的国内经济增长。中国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还因为它正日益成为重要的资本来源地。巴克莱资本公司中国经济学家常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指出,中国的角色正在由商品输出国向资本输出国扩展。

当今经济形势下的中国所面临的挑战

在当今世界经济体系出现复苏,中国经济继续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中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等突出矛盾和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矛盾始终存在,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单纯依靠大量投入能源、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主要有以下问题:一是我国产业结构以传统产业为主,不少产业处在产业链低端,工业附加值不高。二是整体技术水平还比较低,技术储备不足,科技创新投入较低,缺少核心关键技术和知名品牌。三是一些领域产能过剩,市场长期处于低水平饱和竞争格局。如果这些状况不能得到有效改变,我国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就会长期处于被动地位。近些年来中央企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但要看到,中央企业发展还主要是依靠扩大规模、增加投入等外延性扩张模式,增长方式还属于粗放型。突出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的效益还不够好。许多中央企业“大而不强”,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在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经济增加值等重要指标上还有很大差距;二是经济发展的质量还不够高。部分企业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主业不够突出、片面追求规模扩张,许多产品还处在国际产业链低端;三是产业布局还不尽合理。中央企业大多分布在传统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还比较低,很多企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有待大幅提高;四是技术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不少核心关键技术还受制于人,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这些问题如果不尽快解决,将严重制约中央企业的科学发展。我们必须在未来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着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作为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只有面对这些挑战,才能把握住飞腾的机遇。

第三篇:2013~2014年经济形势 机遇与挑战

201~2014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2013年中国经济整体仍处于2008年以来的下滑周期中。中国经济此轮完整周期始于2002年,住房体制改革和加入WTO启动了内外需增长,中国经济在2002-2007年经历了史上增长最快的上升阶段。然而,次贷危机的爆发结束了美欧长期以来依靠资产泡沫和过度负债拉动需求的增长模式,支撑中国制造业的外需增长将大幅回落;而国内此轮地产调控的深刻背景意味着房地产调整或伴随整个经济转型时期,中国过去十年来快速推进的重工业化进程和以土地为中心的粗放型城镇化过程将明显放缓,原有增长模式下的内需增速将有所下滑。从供给面来看,持续多年投资扩张使多数行业面临较大的产能过剩压力,尤其是过去几年的四万亿计划开工建设了大量基础设施和制造业项目,很大程度上已经透支了未来进一步投资的空间,随着项目投产,未来产能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剧。同时,国内劳动力、资源、环境等要素供给已步入拐点;而在原有发展模式方式下,社会发展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要素生产率和收入的进一步提升面临巨大挑战。中国经济增长在短期内难以重回上升通道。

2013年美欧国家仍将面临房地产调整和去债务化的逆向过程,欧洲实体经济可能延续下滑,而美国经济复苏依然弱势,中国出口难以再现较快增长,资本流入可能维持低位水平。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放缓对中国出口的负面效应将进一步显现,2013年中国出口同比可能仍是个位数增长,外商直接投资(FDI)或延续同比下滑。与此同时,由于房地产过去几年的泡沫化发展已经对资源配置、经济结构、收入分配、通胀压力、金融财政体系稳健和社会稳定的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房地产调控成为推进经济转型、加快社会发展和维护政治稳定的客观要求,此轮地产调控持续时间很可能超过往年。随着中央对住房行业的定性回归民生角色,政府可能建立抑制房地产投机、投资的长效机制,至少在2013年中央针对房地产将保持偏紧政策。由于整体宏观政策趋松而住房供应持续增加,今年2季度以来部分刚需的逐步释放刺激了房地产需求回升和价格反弹压力,尽管后期住房销量有望维持回暖态势,但在现有房地产政策背景下,房地产投资、投机需求难以强劲回升,相对平稳的刚需很难支撑住房销量出现井喷式反弹。

2013年住房销量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宏观政策整体松紧节奏和供应增长情况,这两个因素决定了刚需释放进度,我们预计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基本与今年持平或略低于今年。由于开发商现金流仍相对偏紧而需求前景仍属平淡,土地购置可能延续同比下滑,而房地产投资增长难以大幅反弹。整体来看,2013年房地产对内需的拉动可能进一步有所下降。房地产和出口相关需求下滑和四万亿刺激后进一步加剧的产能压力将严重制约制造业产能扩张,2013年制造业投资增速相比今年可能进一步回落。而地方政府和相关融资平台在经历了四万亿刺激之后,其负债率也大幅攀升,房地产调控带来的土地收入下滑和资产缩水增加了地方政府和融资平台企业的偿债压力,无论从需求空间还是资金保障角度来看,未来基础设施投资很难再重现09年那样的高速增长。预计在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信贷政策支持下,今年4季度到明年3季度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业投资增速有望逐步回升,从今年上半年的11%回升到今年全年的12%-15%和2013年前三季度的15%左右;但随着刺激效应减弱和基数提高,2013年4季度可能再度有所回落。

整体来看,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可能进一步有所放缓,基准情境下从今年的17%-20%降至2013年的13%-16%。而在房地产调整和经济下滑背景下,居民消费可能延续目前增长态势,短期内加速增长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在经济回落背景下,2013年宏观政策将延续今年以来的宽松趋势,但房地产问题和美欧量化宽松背景下物价回升风险可能制约到货币政策放松步伐,政策在具体操作上可能延续相机抉择。在基准情景下,中国2013年GDP同比增长7.3%-7.6%。受房地产回暖和政策延续宽松支撑,今年4季度到明年上半年GDP同比可能缓慢回升,CPI同比也将有所抬升,随着刺激效应减弱和房地产市场可能重新回落,明年下半年GDP同比可能再度有所放缓。货币政策方面,今年年内可能还有1次降息和1次下调准备金率的可能性,2013年降息和下调准备金率的空间为1次和1-3次。从窗口期来看,今年10月份降息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一是房地产2季度以来反弹明显,目前进入金九银十的季节性旺季,为抑制房地产反弹压力,降息的窗口期可能推迟,尽管经济3季度表现依然偏弱。二是美联储推出QE3还是略超预期的,中国决策层也需要评估、观察下它对中国流动性、通胀压力的实际影响。如果4季度经济回升不太明显(GDP

增速仍低于2季度7.6%)而住房销量和价格反弹势头明显减弱(最新8月数据显示有所减弱),那么今年11、12月下调一次基准利率的可能性会增加。如果今年11、12月降了一次息,那么2013年降息的窗口期可能就在下半年了。

未来决定中国经济是否超预期的主要因素有三个:美欧经济形势、国内房地产情况以及国内货币宽松和积极财政政策力度。如果美欧经济形势或国内房地产情况好于我们预期,那么中国经济表现可能超出我们的预测。如果未来货币宽松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大幅超过预期,那么2013年前3季度的GDP增速可能超出我们的预测,但这种简单的总需求刺激将透支中长期内的增长潜力,随着刺激效应减弱,2013年4季度以后的经济增速可能明显回落。

有利条件

环境改善和活力增强兼具

我国经济基本面依然较好,外部环境趋于改善,市场预期不断好转,体制机制改革有望激发经济增长活力

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基本面良好、外部环境趋于改善、市场预期好转等有利条件。

我国经济基本面依然较好。总体看,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消费结构升级、收入较快增长阶段,且一些新的增长拉动因素正在形成,经济基本面仍然良好。一方面,内需增长仍有广阔空间。从消费方面看,对文化、教育、医疗、养老和旅游等服务类需求增长迅猛,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信息家电等已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住房汽车等消费持续增长。网购等新兴业态的发展则有力地促进消费潜能的释放。从投资看,我国在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治理、城市排水、保障房(包括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着极为迫切的需求。另一方面,要素供给质量明显提高。从人力资本积累看,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人以上,劳动力整体素质持续提高。从研发投入看,近年来中国研发投入增长较快,保持在20%左右,2012年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98%,绝对量为世界第二。从资本存量质量看,近年来我国建设了一大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重大装备、重要基础设施,为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按照要素供给测算,2014年我国潜在增长率与2013年基本持平甚至略高,这为2014年的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基础。外部环境趋于改善。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在波动中逐步加强,美、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复苏趋势得到进一步确认,发达经济体重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预计在财政紧缩力度减小、货币条件仍然有利和私营部门活动增强等因素的带动下,2014年美国经济增长有可能达到2.5%。美国经济的好转将对其他发达国家乃至全球经济产生较大带动作用。欧洲经济近期表现超出预期,随着政策措施逐步消除尾部风险和财政拖累减少,预计2014年欧洲经济增速可达1%左右,改变数年来持续衰退的局面。受提高消费税等财政巩固措施的影响,预计2014年日本经济增速将有所回落,但仍可保持正增长。2014年,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仍低于潜在水平,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减速,预计全球通胀形势仍将保持稳定。

市场预期转好。今年以来,我国通胀压力持续缓解,价格总水平(CPI)处于调控目标3.5%以内,这为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供了有利条件。二季度以来中央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增长的上限、下限和底线,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对稳定市场预期产生了积极作用,促进市场主体投资意愿的回升,这一趋势有望延续,并有助于继续改善市场预期。通过调研发现,目前企业家信心普遍回升,投资意愿上升,采购活动加快。

体制机制改革有望激发经济增长活力。今年以来已经推出简化和下放行政审批权等多项改革措施,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势必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有利于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促进非公经济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调研中了解到,目前企业家对改革均寄予厚望,不少企业愿意借改革先行先试政策,创新企业投资和管理方式,挖掘自身增长潜力,将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发挥重要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国

内有利条件增多。金融利好有利于促进贸易的发展。深圳前海和上海自贸区探索的跨境金融交易和资本流动管制,不仅是在资金跨境方面简化了跨境人民币业务流程,和贸易相关的资金流转也将加速,尤其是上海自贸区以推进贸易企业结售汇便利化、放松外汇管制、通过贸易流带动资金流构建在岸金融中心的思路,将对我国外贸开展有质的提升。

不利因素

矛盾隐患和不确定性共存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财政金融领域矛盾和隐患较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问题短期内难以明显缓解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IMF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认为,全球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世界经济下行风险持续存在,这些因素也可能拖累我国经济发展。一是新兴经济体近期增速明显放慢,今年二季度,金砖国家中的巴西、印度和南非经济增长分别为1.5%、5.5%和3%,均为近年来的低点。由于新兴经济体在我国外贸中的比重已经显著上升,其经济减速对我国的影响也要高于以往。二是发达国家的政策调整带来的不确定性。美联储2014年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几率很大,由此可能对新兴经济体的资产市场、汇率和贸易等多方面产生较大冲击。三是国际地缘政策的风险仍然存在。中东地区持续不稳定,我周边地区的安全环境也更趋于严峻,对我正常经贸关系产生了一定干扰。

财政金融领域矛盾和隐患较多。今年以来,我国财政金融形势变化较大,财政金融领域存在多种隐忧。在财政方面,一是地方融资平台筹资能力和偿债能力趋于下降。虽然目前对地方债务有多种测算,但政府债务高企,债务占财政收入比重持续上升几成不争事实。调研发现,部分三、四线城市由于土地出让金收入的减少,地方融资平台违约风险有所显现,银行也增加了对其放款的谨慎性,一些平台公司的筹资形势不容乐观。同时,债务高企也将影响到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二是局部地区财政收支矛盾可能加剧。受进一步扩大营改增试点、加大减税力度、房地产相关税收增幅明年可能有大幅回落等影响,加之取消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部分地方政府财政增收难度将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为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调整经济结构、保障改善民生等,财政投入不断增加,财政支出压力相应加大。在金融领域,由产能过剩、地方政府债务等问题所引发的金融风险在累积,银行信贷的不良贷款率在提高。金融机构规避监管,高风险业务扩张过快,存在着一定的系统性风险。

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问题短期内难以明显缓解。近年来,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局面趋于严重,明年仍然可能难以有效缓解。一是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目前工人工资基本以年均20%至30%的速度上涨,用工成本高企,加之需企业支出的附加在工资上的各类社保支出与工资的比例已达到0.5比1,企业负担加重。二是税负水平较高,部分企业反映,目前企业所缴税费占企业利润总额的50%以上,甚至占营业收入的20%以上,企业难以承受。三是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日益突显。目前中小企业依然普遍面临着审批周期长、贷款规模较小等问题,银行在收取正常利息之外,还以咨询费、顾问费等名义收取其他费用,导致融资成本高企,目前正规渠道得到的贷款加上各种成本年利大约在9%至10%左右,其他渠道的融资成本更高。四是目前产能过剩矛盾依然严重,从传统行业向新兴行业蔓延,也向上游资源类企业蔓延,持续影响企业总体经济效益。房地产市场运行的不确定性增加。房地产价格持续攀升,引发社会矛盾,并挤压其他产业发展空间,通过各种渠道对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也产生不利影响。随着房产税的扩围、按揭利率水平的上升、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和一些三、四线城市供过于求,房地产市场也存在着一定的调整压力。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尽管我们仍然具备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已发生很大变化。今年以来,一方面,世界经济仍然处于后金融危机的深度调整之中,发达经济体出现了一些积

极迹象,但增长后劲不足,世界经济复苏弱势难以改变;另一方面,我国发展中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增长速度面临换挡、结构调整引发阵痛、政策效应尚待消化,处于一种多周期叠加的阶段。

对此,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说,中国正处于一个关键转折点,需要寻找面向未来的发展新模式。过去30年的经济发展使几亿人摆脱了贫困,但基于政府投资、高储蓄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长久维持。新一届领导人所面临的挑战在于寻求新的增长模式,即扩大内需、加快发展服务业、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同时推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秘鲁经济和财政部长卡斯蒂利亚也认为,在经历10年高增长之后,中国应寻找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并适时加以调整和改革。

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在党的十八大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要把“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为全年工作的总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深化改革,加快调整结构和转型升级,不断改善民生,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良好开局。

良好开局来之不易,体现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政策自信”。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政府没有对经济进行大规模的直接干预,即使当国内外舆论纷纷猜测有可能“出手”之时,仍然平心静气、静观其变。这种“不变”给了市场和企业以“定心丸”。20年来的市场经济改革,市场机制已经广泛发挥作用,有些事不用政府去做,市场会自动调节。当然,“不变”不等于“不作为”。“我们既不能盲目刺激经济增长,也不能放任经济减速跌出合理区间。”实际上,经济环境的严峻性,给宏观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宏观政策恰到好处,实为不易。

良好开局来之不易,体现在保持经济总体平稳的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从上半年情况看,各地区各部门推动结构调整的紧迫感和主动性明显增强。不仅北京和上海主动降速赢得转方式调结构的机遇,即使是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份贵州,同步建小康的任务很重,认识也很清醒,提出既要“赶”又要“转”,强调既要保持较快速度也要优化结构,既要发展经济也要改善民生、还要青山绿水。这两年,贵州的经济增速全国第一,“爽爽”的环境也被广为称道。东部在提质,中部在转型,西部在加速,区域经济发展趋向更加协调有序。

来之不易的良好开局,奠定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坚定了中国经济继续“领跑”的信心。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型升级,就一定能够巩固良好开局,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经济增速放缓也随之出现。一些人士惊呼中国经济“遇到了大麻烦”,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撰文直言,中国经济“撞上了长城”。这些观点放大了短期局部困难,更没有看到当前宏观调控“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正不断释放的政策红利,实在过于悲观草率。

首先,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依然很大。从居民真实收入国际对比看,2008年中国人均收入只有美国的21%,仅相当于日本1951年、新加坡1967年的水平。另一方面,我国的完全城镇化率还不足50%,到2033年前后才能达到70%,实现高质量的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依然大有可为。

从财政情况看,上半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7.5%。虽未达到预算预计的8%,但目前剩余财政资金应仍不低于3万亿元,对于购买公共服务、保障房安居工程建设、环境治理而言,政府钱袋子仍相对充足。

投资下滑需要警惕,但主要是部分过剩行业产能过剩所致,其中既有周期性过剩、也有结构性过剩,需要甄别对待。不过可喜的是,相对于第二产业投资增幅下降,公用事业投资增速6月份从6.4%升至22.7%,房屋新开工面积也明显增长,表明第三产业和房地产投资有望顶替制造业接力投资。特别是中共中央政治

局会议提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意味着在楼市调控不放松的基础上,房地产投资将继续为稳增长作出贡献。

此外,从通胀预期看,去年四季度以来,CPI已然企稳,PPI同比跌幅也有所收窄。物价平稳为货币政策预留了足够空间。目前消费短期内对GDP的贡献虽远低于投资贡献率,但随着金融改革、土地改革、户籍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以及减税政策的不断推进,私人部门投资环境改善,民营经济吸纳高成本劳动力的能力有望提高,从而引致未来收入增长预期形成,这将有助于国内消费的升级发展。

更重要的是,在稳增长、调结构的同时,利好长远发展的政策组合拳正密集出台,制度改革的红利将持续释放。自提出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六条措施,到央行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再到推出减税、贸易便利化和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一揽子政策,不难发现,兼容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组合已见雏形。随着市场利好预期的稳定形成,下半年尤其是进入四季度,这些政策措施的累积效果将开始显现。

对当前宏观政策框架,有人或解读为“不刺激”。事实上,中央一直强调不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是为了建立可持续的长期增长动力,并不意味着放弃短期、局部、适度的刺激措施。尽管新一届政府对经济下滑的容忍度在不断提高,但是当经济增长触及下限时,政府会适时出台适当的逆周期微调措施,确保经济增速保持在可承受区间内,避免经济的大幅波动。

不可否认,这些年中国已经为单纯保增长的调控思路交了不少学费,如今不可能再重走依靠大规模政府投资、货币超发实现经济增长的老路。但同样可以断定的是,我国也不会效仿拉美部分国家在经济转型期,采用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办法,使经济发展彻底暴露在硬着陆风险之下。

只要按照当前的宏观经济调控思路,措施得当、执行有力,保持宏观调控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协调性,我国经济完全能够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中国经济不但不会“撞上长城”,还将抓住时机“跨越长城”,使经济发展从低效益保增长之路驶入高质量稳增长通道。

尽管上半年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产能过剩仍有待化解,但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的亮点仍然不少,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加快,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不断上升,经济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这给踯躅不前的世界经济,抹上了一笔难能可贵的亮色。

投资结构逐步优化的走势明显。5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民间投资完成115584亿元,同比增长23.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63.7%,而去年全年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1%,今年一季度的比重为63.3%。比重的稳步提高,表明民间投资渐趋活跃,有望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从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来看,我国区域、产业、行业、企业出现积极分化,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调整出现了新的变化。

从需求结构来看,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持续增大。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是出口、投资、消费三大需求中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最为平稳、持久的力量,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因素。在上半年7.6%的经济增速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2%,投资贡献率为53.9%,两者合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9.1%,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从产业结构来看,现代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向好,而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持续丰收为稳增长、稳物价奠定了基础。今年第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标志之一。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有望在经济和就业增长中发挥“稳定器”的重要作用。高耗能行业继续“减速”,高技术行业则不断“加速”,特别是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3.4%,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6%,高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3个百分点,升降之间表明我国产业结构提升优化取得了积极成效。企业主动调整、创新驱动的意识明显增强。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不断融合和渗透,形成了众多新兴服务业,它们不仅充分发挥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而且有利于培育壮大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从区域结构来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展明显。东部地区转型升级起步早,调整步伐快,经济率先企稳,而且增速稳中略升。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快于东部,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对经济企稳也形成了一定的支撑。上半年,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中部地区增长10.0%,西部地区增长10.5%。中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增速“领跑”全国,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已走过了“东部快、中部慢、西部滞后”的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结构也得到明显改善。上半年,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两者的倍数比为2.83,同比缩小了0.08;与此同时,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为9.2%,继续快于城镇居民。随着夏粮的“十连丰”、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推进,这一好势头有望在下半年得以延续。

我国正处于必须依靠经济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健康发展的阶段。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特别是一系列扩大内需举措的实施,经济增长还会不断出现新的亮点。当前,我国城乡居民对文化、环境的需求明显增加,对公共产品、社会服务的需求大幅上升,绿色产品、保健产品和服务产品受到广泛欢迎,旅游消费、文化消费和信息消费等快速增长。此外,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管网和市政设施的投资空间依然较大,人力资本条件不断改善,企业创新活力增强,加上中西部地区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后发优势逐步显现,沿海地区加快转型升级,竞争能力不断增强。这些都将转化为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

在展望2014年的形势时,李雪松表示,2014年中国经济仍将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与挑战,一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二是企业的资金成本,比如说贷款利率很高、劳动力成本很高、物流成本很高,这些综合成本上升较快。另外人民币持续升值,在资本项目未开放的情况下,特别是贸易顺差,今年比去年还是有所上升,除了外汇储备上升,释放出基础货币之外,使得人民币升值,也使资本价格的上涨,我们的资金也难以通过有效途径“走出去”,特别是居民的对外投资方面受到制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经营压力较大,今年中小企业竞争压力很大。三是部分地方政府负债水平比较高,而且最近一两年债务增长速度比较快。如果按照目前的债务增长速度增长下去,政府负债水平很快达到不可持续的状态,或者达到部分国际其它国家出现不同城市房地产市场分化加剧。四是农民工用工荒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状况并存。五是土地、水、大气等污染问题凸显,影响大众健康。另外,在中国一线城市房价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出现了像温州、鄂尔多斯的房地产价格下滑,带来了潜在的坏帐和债务违约的情况,加剧了银行的风险。

第四篇: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 要:从1999年的高校扩招开始,毕业生人数持续攀高,这也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本文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和网上自学的收获,从大学生整体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的困境与挑战、就业政策与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等几个方面来讨论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通过对就业的机遇与挑战的论述,可以让大学毕业生更好的抓住机遇,规避风险,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

关键词:就业形势;大学生;机遇;挑战

自1999年开始,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四大目标的高校扩招开始实施。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的经济和就业问题,但也对随后到来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刚刚踏出校门的毕业生面临着众多的机遇和挑战。

一、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1.高校普遍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

这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00万,2010年630万,2011年660万,2012年680万,4年之中增加了80万。2013 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近700万,遭遇了“史上最难就业年”,而 2014 年应届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 727 万人,比 2013 年多出约 27万人。

图1近年高效毕业生人数(万人)

预计今后还将会持续增长。毕业生存量迅速扩大,增长幅度也不断加大,毕业生数量呈现出跳跃式增长,但社会的人才需求增长相对缓慢,无形中增加了就业的难度。据统计,自 2007年以来,每年不能及时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都超过百万,这只庞大的“失业”大军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2.在就业地区、部门的选择上失衡,出现“难”就业状况

大学生就业存在趋同性,他们大都选择到省会及沿海大城市,势必造成择业方向上的集中,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分流下岗人员增多,大学生的就业模式又转为“双向”自主就业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大学生有一种普遍的不稳定和不安全感,他们更希望能够得到较为稳定的职位。而具有此种特点的高校、科研单位、医院、国有企业、中小学等部门,因报考人员扎堆,不断抬高部门就业门槛,也使得就业难问题愈加凸显。

二、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1.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多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为扩大学校规模,不断地扩大招生,这使得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每年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再加上以前未就业毕业生的数目,我们可以断定在未来市场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将愈加激烈。

2.就业结构调整越来越快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生产结构以及市场需求结构变化过快。相对落后的产业很快就被市场淘汰,而一些新兴产业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就需要大量的新型人才。但从高校教育情况来看,由于自身或外界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学校专业结构改变根无法适应社会结构发展的步伐,直接导致毕业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不符之间的矛盾。

3.用人单位要求越来越高

由于社会工作岗位供不应求,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俨然已成了用人单位的买方市场,用人单位自主权加大,导致其对毕业生的应聘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来说,现在用人单位很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以便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但一般来说,应届毕业生从学生到职员的转换期间需要一个较长的熟悉工作和岗位的过程,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所以对用人单位来说,为提高经济效益,他们宁愿找有经验的老员工也不愿要毫无经验的毕业生新手。另一方面,现在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在一般用人单位的眼里,学历越高,能力越强,同时高学历也可提升公司的知名度与形象。所以在招聘时,各用人单位很愿意招研究生,而本科生就备受冷落。同时,那些名牌高校毕业生相较于普通高校毕业生来说更受欢迎。

三、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以农业院校为例)

1.国家高度重视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首先,国家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大学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在基层学以致用、建功立业。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主要措施有: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补贴政策;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选聘招录优惠政策;继续实施和完善面向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扩大项目范围等。

其次,政府反对就业歧视,为困难大学生提供就业援助。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规定,对困难家庭的大学生.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免收困难家庭大学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对就业困难的大学生,实施一对一职业指导、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帮扶措施,按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援助政策。

再次,强化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规定:高校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重点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落实人员、场地和经费。通过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加高校投人和产出的效益,从而降低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失业。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拓展了空间

伴随国家对农业生产重视程度的增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正在逐步推进。要保持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农业科技人才是关键。一方面,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具有现代生产意识、先进生产技能、科学管理方法的农业人才资源的支持;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也释放出大量就业空间,为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近年来,我国每年都有大批优秀的农业院校大学生前往基层和农村就业,并迅速成为农村基层管理者和受农民欢迎的科技骨干,尤其是农科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有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在农村的推广,推动农业科技和生产体制的创新,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水平。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3.贫困地区开发为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契机

2003年6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2008年4月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举行的 “2008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会议主要精神是要解决贫困地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键是对农业高科技人才的吸收。近年来,许多农业院校大学生投身基层,在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例如,部分农业院校大学生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农业科技示范、承包、基层管理,以及到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工作,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民企业家和新型农、牧场主。

四、小结

当前我国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用人单位要求高,这些都给毕业生就业带来挑战。同时,国家对大学生的就业十分重视,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积极地帮助大学生就业。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抓住机遇,积极锻炼、培养自己的工作技能,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努力迈好自己走向职场的第一步,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陈霁星.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4:141.[2]吕峰.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J].华章,2014,02:130.[3]杨继瑞.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高校理论战线,2009,02:44-47.[4]安书江,王川.试析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J].青春岁月,2012,04:74.[5]顾荣江.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0:12-13.[6]齐柳,叶琳.严峻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03:185+191.

第五篇:如何应对当前的机遇与挑战(修订)

如何应对当前的机遇与挑战

——学习钟总在“三整三提”第二阶段动员会上讲话精神的心得体会

在前不久召开的“三整三提”第二阶段动员会上,董事长发表了重要讲话,就上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并明确提出且周密部署了深入推进第二阶段活动开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会后,品质部唐部长迅速组织人员学习,及时准确地传达了会议精神,且要求品质部结合自身实际和本职工作,把握精髓,灵活运用,落到实处,为第二阶段的活动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科力远品质部的一员,我从钟总的讲话中深受启发、获益匪浅,我认为“认识自我,改变自我,自觉适应战略需要”的指导理念不仅高屋建瓴,更是公司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如何有效应对当前的机遇与挑战这一重大课题,我的思路更清晰了,目标更明确了,信心也更坚定了。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加之我国经济社会中尚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我们的外部环境仍在持续恶化。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同样我们也拥有产业结构调整和政府政策扶持的大好机遇。为了应对挑战和抓住机遇,我们应该坚持在钟总“认识自我,改变自我,自觉适应战略需要”先进理念的指引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苦练内功,厚积薄发,特别是要全面深入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钟总指出,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整个“三整三提”活动的关键环节,活动能不能收到实效,就要看我们在批评与自我批评过程中,能否真正触及灵魂,真正认识自我和改变自我。

总体来说,科力远是一个实力雄厚、管理严谨、制度完善、技术先进的优秀企业,创造了令每个员工引以为荣的辉煌成就。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并暴露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一是基层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思想觉悟有待提高。二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作用有待加强。三是对工作细节的把握不够重视。针对上述问题,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和结果。领导垂范带头,破除惯性思维和本位主义的束缚,严肃认真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抓好宣讲工作,树立正反典型,引导下属及员工自发学习,自我约束,不断进步。

2.提高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关注,加大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投入。文化建设彰显着企业开拓进取、发展壮大的内在品质,是企业提高凝聚力,打造独特个性,体现产品差异化的基础和前提。应当从组织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入手,系统谋划,多措并举,把企业文化当作灵魂来铸造。

3.重视细节,增强执行力。我们说“细节决定成败”,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因此我们应该把日常工作的点滴甚至言行举止作为“三整三提”第二阶段活动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切忌浅尝辄止,敷衍了事。

总之,科力远的伟大事业也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业,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深入贯彻落实钟总的讲话精神,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和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排除万难,把握机遇,共攀新的高峰!

下载中国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周边经济形势与挑战

    中国周边经济形势与挑战 摘要:当今社会,世界经济济与科技迅猛发展,国际局势也变得甚为微妙,世界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样的形势对我国的外交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阶段,中国经......

    当前中国与世界经济形势

    当前中国与世界经济形势【摘要】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我们应正确判断和把握经济形势,看到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优势,增强战胜挑战、克......

    挑战与机遇机遇与挑战

    挑战与机遇在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电影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1990年代中期,以好莱坞大片进 入中国大陆为起点,海外及港台资金、人员、技术大量涌入内地,往昔中国电......

    挑战与机遇

    挑战与机遇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很荣幸,能在这个美丽的季节和你们相聚在绿茵如画的经贸园,和你们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我们很是激动,能够凭着自己的努力从激烈的竞争......

    挑战与机遇

    【挑战与机遇】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贵有恒,何必三更灯火五更鸡,最无益,莫过一日暴十寒。我理解这些格言的道理:用心一处,不要蜻蜓点水。 www.chnch.net 07年,是挑战的一年。年初......

    机遇与挑战

    机遇与挑战 篇一:一带一路 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带一路 机遇与挑战并存 孤烟暮蝉 发布于2015年3月6日 15:34 两会召开,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自然是关注重点,一带一路作为国......

    挑战与机遇

    的确,我也认为新课程对一线教师是个很大的挑战,当然其中也蕴涵着机遇。 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制度改革、竞聘上岗、教学质量的稳定及怎样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不断提高自身......

    当前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形势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 ——挑战与机遇并存 摘要: 经济发展与就业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扩大社会就业岗位的基础。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就业问题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