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边经济形势与挑战

时间:2019-05-15 05:0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周边经济形势与挑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周边经济形势与挑战》。

第一篇:中国周边经济形势与挑战

中国周边经济形势与挑战

摘要:当今社会,世界经济济与科技迅猛发展,国际局势也变得甚为微妙,世界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样的形势对我国的外交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中国经济、外交进入全新阶段,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但是,国内形势与国际环境的深广变化,也使步入全新阶段的中国经济外交面临着多层面的问题与挑战。我国应当抓住机遇,同多边合作,才能在世界政治、经济活动中发挥大国作用。周边地区在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中处于”首要”地位,中国的周边包括六大“板块”,分别是中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以及西亚与南太平洋的部分地区.可将这六块地区统称为中国的“大周边”。当前中国周边动荡呈现普遍化、常态化、复杂化乃至一定程度的联动化,其中又以一国内部的政局不稳居多,也有两国之间的冲突甚至对抗,还有大国强权的介入与角逐,不同类型的问题相互交织,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并存。

关键词:国际形势 金融危机 共同发展 战略安全.前言: 虽然全球金融危机已经过去数年,世界经济已经走出了衰退,总体出现正增长,经济开始逐步进入正常发展轨道,但世界经济依然延续调整态势,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主要国家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呈两极分化。几年来,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还在蔓延,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主权债务达到了罕见的水平,仅希腊一国就需上千亿欧元的资金援助;另一边却是G20地位的凸显,推动中等强国群体性崛起。

中国的周边政治格局总体态势良好,局部地区比较动荡。我们只有与周边和睦相处,才能共同繁荣发展,只有贯彻“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才能有长期稳定与和平。但我们还应注意到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所激化的隐患,扫除和平发展的一切障碍,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适用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尽而实现中国的崛起。

改革开放促成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国际经济地位的逐步提升。但在直到20世纪末之前的很长历史时期,这一优势并未充分显现出来,从而也未能成为提升经济外交能力的坚实基础和有效手段,此间中国尚不具备“以经济促外交”的足够实力。其具体表现:一是在改革开放初的很长时期,中国开始大规模接受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的发展援助,而无力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对外援助,以实现必要的政治利益和外交诉求;二是在大规模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同时,却无力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如从1979年到1993年,中国累计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到635.9亿美元,而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累计仅有19.4亿美元,仅及外商直接投资的3.1%。三是为加入GATT、IMF等国际经济组织,中国外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难以有效利用这些国际经济组织为中国外交服务;四是被长期排斥在许多重要的国际和地区经

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全面成长中的新兴大国,近十多年来,全面发展与世界上各主要国家的关系,为自身的改革开放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应考虑如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与世界其他大国的关系,使之不但适应中国国内发展需求,而且能够在新一轮国际体系的构建中,为提升中国的地位和作用创造一个更为有利的国际空间。

中国应继续坚持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同舟共济的精神指导下全面发展与其他大国的关系。尽管国际力量的发展态势正日益多极化和均衡化,但在可预见的将来,大国仍然在国际力量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国是国际体系改革与转型的核心力量,是应对日益尖锐复杂的各类全球问题的主角。没有良好的大国关系,中国和平复兴所需的良好的国际政治环境就无从谈起。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全球公共问题挑战日益严峻,大国之间相互依存的利益纽带不断加强,大国合作共同应对、治理全球问题战略意义日益凸显,大国合作的空间也不断扩展。同时,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各国对中国的战略倚重势必持续提高,从而为中国与其他大国关系的均衡发展以及互利共赢提供了基础。

中国能源资源供求态势的上述变化,至少从两大方面对中国经济外交提出了严峻挑战。一方面,通过必要的外交途径确保中国能源资源稳定供应的难度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艰巨。实际上,近年中国企业为开拓海外能源资源生产基地所遇到的非经济障碍,足以说明多么需要有效的外交支持。2005年中海油收购优尼科、2009年中铝收购力拓等案例均可说明中国能源资源外交所遇到的挑战是多么严峻。另一方面,中国在经济崛起过程中越来越受到“能源威胁论”、“资源威胁论”、“粮食威胁论”等不同版本的中国威胁论的损害,从而越来越需要通过外交途径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国际能源机构(IEA)的一项分析即认为,在2005至2015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约1/3,煤炭需求增长的约4/5,是因中国和印度两国的需求增长所致,因而未来近期世界经济增长遭遇的能源瓶颈,也要在很

大程度上归因于中印两国,尤其是中国

中国将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新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中国将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深化区域合作。进一步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努力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中国将积极参与国际多边外交活动,维护和加强联合国及其安理会的权威和主导作用,在国际和地区组织中做出建设性的努力。中国将全面加强经济外交和对外文化交流,积极维护中国公民在海外的生命安全和合法权益。

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看,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和现实的矛盾和冲突;一是大国在我国周边争夺地缘战略利益。二是西方大国对我国周边调整与实施“民主改造”战略,激化干涉与反干涉矛盾,加剧周边动荡。三是各方大国对我国周边资源与能源争夺加剧,彼此围绕陆地能源运输管道建设与海上战略通道展开复杂博弈。四是各方围绕“海洋权益”与“制海权”展开较量,加紧角逐“海洋国土”,海上战略通道,海洋资源等,致使岛礁归属,专属经济区与外大陆架划分等海洋争端更趋复杂。

在。

无论从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还是保障国家战略的实施,认清威胁的来源及其战略企图,进而做必要的准备是必须的。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国防实力的现实已经出现了巨大反差。在缺乏资源、市场和高科技主导权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更需要国防力量的保护。李际均先生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只有具备强大的国防力量、稳定的社会政治基础和相应的经济实力,才能平等参与严酷的国际竞争。否则,具有再古老文化的国家也难避免古希腊、古波斯、古巴比伦的命运。”

第二篇:中国周边经济外交的形式与挑战

近年来,中国外交本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总体战略,依据“睦邻、富邻、安邻”的政策,与周边国家的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密切联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塑造出极为有利的区域环境。这其中,经济外交功不可没。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经济外交已成为各国谋求合作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日益受到重视。在不同时期,随着国际时局的变化,经济外交的侧重点也会不同,一般说来,在世界经济萧条时期,为促进经济复苏,各国政府会侧重“以外交促经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随后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或失业居高不下,或两者兼之,纷纷将经济外交的重心从“以经济促外交”转移到“以外交促经济”。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大幅增加,成为大多数国家的最大贸易市场,周边国家对中国市场的倚重增加,尤其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趋缓,国际市场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中国市场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维护与扩大同中国的经贸关系成为周边国家重要的政策取向。对外援助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外交中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对外援助对象主要是老挝、缅甸等东盟新成员国。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重要内容,截至2009年底,中国在东南亚完成了昆曼公路老挝段、缅甸大湄公河次区域信息高速公路、柬埔寨7号公路等项目,援建了缅甸国际会议中心、老挝国家文化宫、万象凯旋门公园、老挝国家电视台三台、老挝地面卫星电视接收站、中菲农业技术中心等公共设施和体育设施,成为当地社会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和城市标志性建筑。印度和巴基斯坦是中国在南亚地区的主要经贸伙伴。作为南亚地区最大的经济体,印度的对华贸易在区域发展中影响巨大。中国对印度主要出口商品有钢材、肥料、电话机、医药品、农产品、化工产品、纺织品及家具等。中国自印度主要进口商品有铁矿砂、棉花、塑料、汽车零件宝石及贵金属等。对中国而言,印度既是巨大的潜在出口市场、潜在投资目的地,又是重要的原材料来源地。随着印度对外经贸政策的日趋自由化,积极与印度进行经贸往来应成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任务之一。2010年,巴基斯坦遭遇洪灾,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了共计1.2亿元人民币的人道主义援助以及援助物资。中国的长期援助对于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并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双边友好关系。对于日本、韩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我国主要是通过搞好政治安全关系,疏通经济关系来保障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外部环境,参与生产网络的建设,加速推进地区一体化。

在区域合作方面,中国一东盟自贸区的建成是中国与东盟关系中的亮点,也是对中与东盟关系的未来有重大影响的合作安排。从目前各国扩大经贸的实践看,建立自贸区是发展和扩大经贸关系的有利工具,也可为政治安全合作奠定基础,有助于促进双方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定义来看,经济外交注重政治与经济两者的关系。一般而言,单纯以经济手段推进经济关系发展的做法不能称之为经济外交,因为经贸往来有时纯粹是市场经济行为。这或许也是有些学者提出“对外经济关系”不等同于“经济外交”的意思。同样,外交如果仅仅围绕传统的国际政治,那么更谈不上经济外交。不过,随着我国确立总体外交战略,越来越宽泛地使用外交这一概念,可以预计今后越来越多的对外交往将融合经济目的和经济手段。随着中国经济实力进一步上升,一举一动可能都有很强的外部性,这种外部性有时对外交和对外战略也会产生意料不到的影响,也就是经济外交中的外交含义突出更多一些。

中国周边经济外交的任务增多,挑战更大。经济与安全的关系将日益紧密,中国很难再以较低代价获得美国提供的地区安全公共品,相反美国已经逐步加大安全的投入,包括挑动周边国家 进行军费扩增,特别是放纵日本在东南亚地区兜售武器,这将给中国的安全带来挑战。与此同时,周边要求中国继续加大经济的地区性投入,并且通过引入美国力量来约束中国的谈判能力。这一点尤其表现在东亚的海上安全挑战方面,由于美国介入和周边国家挑衅,海上安全问题牵涉了中国大量的国内政治成本,中国利用经济手段布局周边事务时遭遇国内民众的质疑,严重推高了中国经济外交的成本。过去多年来,中国经济外交中相对比较直接的手段已经很难以实现政府目标,目前需要以更加巧妙的方式进行,包括要求东道主更多社会性力量参与,提高透明度,增大东道国改弦更张的成本。最终,经济外交手段与目的的更加协调,要求中国的决策界对国际政策的国内效应做更多考量

当前中国经济外交中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运用经济手段为外交服务,减轻中国崛起的外部压力。比如,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密切,东盟享受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红利。但是,随着中国的崛起,东盟国家对中国的疑虑日益加深,试图在安全上借重美国之力,制衡中国,管控中国崛起所具有的不确定性。目前,东南亚地区形成了经济上依赖中国,安全上不得不依赖美国的态势。对此中国的外交应该深刻反思,如何运用经济手段为中国构建理想的周边安全环境服务。随着经贸往来的密切和经济相互依赖的加深,经济作为一种手段为中国外交服务的意识和实践正在探索中并为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在2012年4月中国与菲律宾在黄岩岛发生对峙,菲律宾态度强硬。在中国停止对菲律宾旅游以及加强对菲律宾进口香蕉的检疫后,菲律宾政府不得不在外交态度上有所缓和。在对外援助领域,中国需要进一步提升政策的国际、国内效果。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需要资金投入。但同时,中国长期进行对外援助,为维护与周边国家的外交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中国的对外援助更强调互利共赢,来自国内的压力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完全无偿援助,且不说这种方式得不到国内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就在国际上也会遭到质疑。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中国潜在的使用经济手段实现政治目标的机会、要求都会增多增强,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外交将日渐摆脱日本式经济外交特征,经济增长不再是唯一的战略目标。

第三篇:中国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

08西班牙语A班曹美珊学号:20080500160

中国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全球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加大,世界各国都暗藏危机。在这种状况下,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大国、特别是作为一个亚洲经济大国,理应担当起维护亚洲乃至世界经济稳定的重任。这次的金融风暴既是一次危机,同时也是对我国金融事业、经济发展的一次考验和机会。

此次金融风暴源自美国,但从资本市场表现看,似乎中国受到的冲击比华尔街还要大;这背后一个非常深刻的原因就是国内的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创新滞后于经济发展趋势,导致在资本市场上所付出的代价比美国还要大。美国金融市场的调整不能简单归因于金融创新。事实上,只要施以严格周密的金融监管,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即可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中国本土金融市场的一大缺陷就是金融创新远远不足,无法提供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去满足企业和个人的需要。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在国家的政策倾斜下享受了较高的存贷差,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这一政策福利的空间会越来越小,金融机构必须大力发展除存贷业务之外的其他金融产品和工具,拓宽自身的盈利空间,同时也可提高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缺乏,还会产生大规模的“期限错配”,使本土金融市场蕴藏着巨大的脆弱性。比如中国保险资金运用中所面临的一个困境就是,绝大部分的资金都是30~50年以上的长期资金,国内金融产品的稀缺使得这些资金的配臵受到很大限制。而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是,资产负债表里负债方的期限越来越短,而资金运用方面如住房抵押贷款、大型基础设施的期限大多在数十年。如果说商业银行是“借短用长”,那么在保险公司面临的问题就是“借长用短”。“期限错配”使得这些微观的个体金融机构在外部冲击下显得非常脆弱。本土市场不发达导致许多企业到海外上市,其在国外融到的资金又以外汇的形式汇回国内,给中央银行增加了货币投放的压力,导致了“货币错配”现象。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有高达近2万亿美元的外币资产,而它的负债方全部是人民币,汇率风险很大程度上由人

民银行承担。这也是金融市场不发达和金融工具稀缺所造成的。经验表明,动荡的市场环境往往是推出金融创新工具的良好时机。这一方面是因为动荡的环境下更需要多样化的金融风险管理工具,一些特定金融衍生产品的推出,还可以为中国在应对危机冲击方面赢得更大的政策空间和主动性;同时动荡的市场环境也是培养和锻炼中国金融机构应对能力的良好时机,不经历市场波动的洗礼中国的金融业可能也难以成熟起来。

所以,我们要及时捕捉金融危机中出现的机遇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深深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中。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传导和影响渠道的多样化,也迫使中国必须及早把握金融危机的发展演变脉络,以理性和建设性的态度,量力而行,参与全球应对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体系的完善工作。

第一,在参与全球金融危机应对中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美国通过大量发行货币进行金融危机的救援,为未来的美元泛滥留下了隐患,也增大了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迫切性。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中国可以多种方式提供流动性支持,同时也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例如,可以允许美国、IMF以及其他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在中国内地或者香港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此举有助于防范汇率风险,促进中国本土债券市场的发展。

第二,以赢得更大国际金融话语权为原则,在现有的国际金融格局下适当参与全球金融救援行动。基于当前中国的经济金融实力,在参与国际救援时,应当主要依托现有的国际金融框架,同时在主要国际组织中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在购买美元及其相关金融资产时,可以要求更高的权利保证和更为优惠的价格,在确保投资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分享被救援企业的成长性。

第三,重点放在对可能出现支付危机的发展中国家的救援,辅之以相应的国家资源战略和产业整合战略。由于部分过于依赖外部融资的新兴市场国家可能出现债务危机,结合中国现有的产业整合能力和资源需求状况,中国可以把参与救援的重点放到那些拥有战略性资源的发展中国家以及中国企业具有产业整合优势和整合能力的特定行业,而不能将大量资金投向中国缺乏整合优势的发达国家的金融业等领域。

第四,国际资源价格的大幅下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资源相对稀缺的加工制造大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十分有利的机会。资源价格大幅下

跌会显着改善中国的贸易条件,减少中国因为大量购买高价资源导致的福利流失。从长期来看,金融危机导致的资源价格大幅下跌,也给了中国以更为从容的机会来重新部署全球的资源战略。

第五,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各国日益关注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目前,尚有规模庞大的次贷证券没有清算,这些证券分布在不同国家的不同金融机构中,无从判断其规模及其损失程度,也就无从进行相应的监管和应对,因此,建立国际性的专门清算机构,是掌握全球次贷证券现状和演变趋势等重要信息的关键。中国还可以利用当前时机呼吁国际间拟定对场外衍生市场和对冲基金进行监管的国际准则,幷通过参与这些准则的制定过程提升新兴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知情权和话语权。

第六,为了避免因欧美等国通过大量发行货币来应对金融危机而引发的汇率风险,中国作为最大的外汇储备持有国,可以呼吁建立主要储备货币汇率的稳定机制和货币发行限制机制,防止欧美利用其储备货币地位滥发货币,在设计相关的限制机制时,中国可以主动提出建立“美元-欧元-人民币”的发行联动机制,相应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金融危机在上半年仍将深化,年内见底可能性不大,西方经济要走出衰退泥潭,消费回到原先水平尚需相当时日。这场危机为促进我国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可以转化为动力的外在压力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坚定实施宏观调控,力图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扭转经济发展过多依赖国外市场、内需相对不足的局面。这对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战略意义。然而,前些年面对外需旺盛带来的可观眼前利益,一些地方和一些行业的企业很有些“现钱难舍”,对国家宏观调控的认识不到位,对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并不主动积极,甚至不惜牺牲环境和劳动者利益片面追求出口规模。现在,外需持续不足的严峻现实将会使一些企业或地方不再对原有发展模式恋恋不舍,从而更好地凝聚扩大内需的共识,更加积极主动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一、抓住储备资源的有利时机

美元指数的长期图显示,美元在70-72点一带构筑中期底部,即使在此次金融海啸中,依旧呈趋势性大幅度不断走高态势。美元指数走高不仅使大宗商品的牛市结束,同时压制资源出口国的贸易顺差,加剧全球汇市动荡,甚至资本外逃。这种汇市动荡有利于转嫁美国的金融风险,美国不想甚至根本不想自己独自买单次贷和金融危机,负债必须像金融海啸式地传递出去。但由于美国已经从一个债权国沦落到一个债务国,因此,即使这一轮美元走强,也难现已往的辉煌,可以预计美元走强的空间和时间将小于前两次(1980年-1985年;1995-2001年)。

美元强势导致大宗商品进入中期调整,中国可以充分利用目前丰富的外汇储备,积极稳妥地抓住储备资源的有利时机,为中国工业化积累廉价资源的储备。同时,我国单一美元的外汇储备在美元下降周期中已经显示出明显的风险,因此在美元上涨过程中可以积极进行外汇结构的调整,适当提高外汇储备的灵活性,甚至利用部分外汇储备在市场低迷时加大国外资源的开发。

二、世界资本再度选择中国

目前中央提出的新农村改革是农村迈向现代化的一次深层次的大变革,中国的农业生产有望实现分散到集中,更有效地集约化大生产,从而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新一轮改革将最终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让农村分享现代化的成果。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农村将提供巨大的建设和消费市场,保障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遭受金融海啸大背景下继续保持持续、稳健、健康地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目前美国经济衰退了,欧洲、日本也面临衰退,原油价格回落导致中东地区、俄罗斯经济以及那些过分依赖资源单一性的国家也受到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金融海啸导致其它国家汇率动荡下跌,资本流出加剧,而我国人民币坚挺并继续保持对美元小幅升值态势的有利因素。看来,资本的去处就只剩下中国了。

三、重视房地产问题保持国民经济稳定

反思次贷问题引发的金融海啸,我国应重视房地产问题。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实际上并不像想像的那么顽强和红火,投资和销售的可持

续性要求较高,一旦周转不灵,系统性风险很大。因此,必须采取灵活审慎的政策,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从而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解决房地产行业问题,可通过配合农村改革,开放蓝印户口、减免交易税、甚至减免个调税等多种手段,让利于消费者,让房地产市场软着落;而对于二手房交易市场,为了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大起大落,应出台不鼓励投机购房的政策。如买入3年内进行转让的增值税全额征收,买入4-9年内进行转让的增值部分按80%到20%依次递减征收,购入10年以上进行转让的免征增值税。这样可以避免房地产市场成为一个投机场所,从而资源合理利用,反映房地产市场真实的客观需求,有利于宏观政策地制定。

在当前全球爆发金融危机的特殊阶段,我们必须重视我们国内存在的问题,如房地产问题,解决好农村改革问题,充分利用我们所积累的充足的外汇储备的有利条件,利用大宗商品进入熊市周期积极储备和开发外部资源,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又好又快的发展。维护全球经济增长和世界金融稳定,符合世界各国共同的长远利益。随着经济的快速崛起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强,中国正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领袖角色。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是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全球范围的产业大转移。由于存在WTO协定,明目张胆赤裸裸的贸易保护主义多少会受到遏制,但各种变相的、隐形的贸易保护主义必然会变本加厉。西方国家为保证就业,也会出台各种政策,鼓励跨国公司尽可能将就业机会留在本国,产业转移的方式和节奏将会有新变化。经历这场危机,世界经济将调整发展方式并形成新格局,国际金融体系也将建立新的规则和秩序。

由此可以看到,当前形势有利于我国利用外汇储备充足、财政状况良好等优势,增加在重要国际组织的话语权,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促进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今后一段时期也有利于国有资本和民族资本增强对国家重要产业关键环节的控制力,并在争取国际市场定价权方面取得进展。

尽管经济危机的到来,但是中国由于运用好了很好的机制,国家的损伤并没有像类似美国韩国的等国的那么惨烈,于是中国成为一个在国际上有不小影响力的国家。现在很多国家和国际上的大企业都把经济的矛头转向了中国,对于经济危机下,危机对中国反而是转机,这不是很好吗?

之前就有不少的大企业来中国,夸奖中国措施,并且愿意,也很乐意将经济意向转投中国,金融危机是危机的同时也是机遇。对中国的机遇。

因此,我国在努力保增长的同时,要防止某些地方出现片面追求政绩,主要注重少数行业的发展而忽视结构调整、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不够重视的倾向;真正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重民生落实到位。

第四篇:世界经济形势下的中国:机遇与挑战并存

世界经济形势下的中国:机遇与挑战并存

金融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出现了复苏,同时国际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中国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带动世界经济回温,促进经济复苏中起着重要而不可否认的作用。同时,在雨过天晴的经济形势下,角色的转变正给中国等发展中国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而对于能否把握住这些机遇,中国不得不先面对能否接受自身缺陷所带来的艰难挑战。经多方搜集相关经济资料,我将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今日经济形势、当今经济形势下的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当今经济形势下的中国所面临的挑战三个方面详细阐述如下。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今日经济形势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过后,世界经济出现了复苏并进入 慢速增长阶段,2011年世界经济总体增速将进一步放缓,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在2010年12月份发布了《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其认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不确定因素源于发达国家居高不下的失业率、脆弱的金融系统、主权债务压力,以及主要国际货币兑换汇率的大幅波动,预测今年经济增长更加缓慢,世界生产总值增长从2010年的3.6%下滑到2011年的3.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0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也认为,发达经济体主权债务危机影响纷纷削减预算,全球经济增长步伐将大幅放缓。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10年12月发布的《世界经济黄皮书》认为,全球总需求低迷、金融部门仍然脆弱、公共债务问题、美欧宏观政策空间缩小等因素将导致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并不乐观,全年增长率约3%,比2010年下降0.2个百分点。由于新兴经济体受危机冲击较小,家庭、企业、银行、政府等各部门资产负债表比较健康,加上经济刺激政策促进内需增长,有效减缓了外部冲击,复苏力度远比发达国家强劲,两者之间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在今年仍然非常突出。主要发达经济体进入相对低速增长期,新兴市场国家迎来赶超机遇。国际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普遍陷入困境,经济低迷,复苏缓慢。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较强,恢复速度比较快,与主要发达经济体差距有所缩小。新一轮产业革命蓬勃兴起,全球进入创新密集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当前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物联网、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国际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大型跨国公司加快调整全球战略和产业布局。国际知名企业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加快剥离淘汰低效资产,优化组织架构,加大研发投入,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抢占更大市场份额,争夺未来竞争优势。国际贸易摩擦更加频繁,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这些国际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和调整,既为中央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良好契机,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当今经济形势下的中国所面临的机遇

2011年全球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一系列重大调整,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尤其对发展中国家可能是实现赶超和跨越式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同时,中国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的转变趋势,正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历史性机遇。今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勾画全球经济形势时预期,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将延续发达经济体增长较慢、发展中经济体增长较快的“南高北低”双速复苏局面,新兴经济体将继续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中国在国际经济危机期间实现经济政策总体转变,从出口驱动的增长转向加强社会福利和生态平衡的国内经济增长。中国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还因为它正日益成为重要的资本来源地。巴克莱资本公司中国经济学家常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指出,中国的角色正在由商品输出国向资本输出国扩展。

当今经济形势下的中国所面临的挑战

在当今世界经济体系出现复苏,中国经济继续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中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等突出矛盾和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矛盾始终存在,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单纯依靠大量投入能源、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主要有以下问题:一是我国产业结构以传统产业为主,不少产业处在产业链低端,工业附加值不高。二是整体技术水平还比较低,技术储备不足,科技创新投入较低,缺少核心关键技术和知名品牌。三是一些领域产能过剩,市场长期处于低水平饱和竞争格局。如果这些状况不能得到有效改变,我国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就会长期处于被动地位。近些年来中央企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但要看到,中央企业发展还主要是依靠扩大规模、增加投入等外延性扩张模式,增长方式还属于粗放型。突出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的效益还不够好。许多中央企业“大而不强”,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在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经济增加值等重要指标上还有很大差距;二是经济发展的质量还不够高。部分企业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主业不够突出、片面追求规模扩张,许多产品还处在国际产业链低端;三是产业布局还不尽合理。中央企业大多分布在传统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还比较低,很多企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有待大幅提高;四是技术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不少核心关键技术还受制于人,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这些问题如果不尽快解决,将严重制约中央企业的科学发展。我们必须在未来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着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作为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只有面对这些挑战,才能把握住飞腾的机遇。

第五篇:中国周边安全形势面临的威胁与挑战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面临的威胁与挑战

2010年以来安全形势相对于2009年总体来说较为稳定,但出现了一些更多的尖锐的问题,如朝韩问题、中日钓鱼岛争端等。

2009年形势呈现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东缓西急,北和南优的态势。

在东边,中美、中日关系出现了多年少有的佳绩,安全压力减轻。美国奥巴马政府任职以来,积极寻求发展、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积极推进亚洲外交,中日关系明显改善。鸠山访华期间,表示在历史问题上坚持“村山谈话”精神,与中国弥合分歧,构筑可信赖的日中关系,推动战略互惠关系发展。

与此同时,北方安全持续改善。中俄关系纵深发展,军事合作领域成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重要内容,“和平使命-2009”联合反恐演习,再次展示两国共同应对新威胁、新挑战的坚定决心。中俄关系稳定发展,促进了上海合作组织安全协作,巩固了中国北部边陲的稳定。

但是,中国西部安全趋紧,南部亦存在重大隐忧。阿富汗安全形势已成为影响中国西部周边安全的重大威胁之一。阿富汗战火还向巴基斯坦境内蔓延,阿巴边境成为美军及其联盟与塔利班、“基地”组织交战场所。阿安全形势逆转,诱发巴国内宗教极端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活动反弹。恐怖分子活动猖獗,甚至重创巴陆军总部。巴国内持续动荡引发同印度关系紧张,两国口角不断。

中国南部,印度不断制造紧张气氛,数次向有争议的边界地区增兵,加强高技术装备部署,加速向该地区移民。尤其是印度政府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允许**喇嘛窜访达旺地区(我藏南地区),企图“以藏制华”。中缅边境亦不平静,缅甸政府军挥师北上,整编少数民族武装,突袭果敢地区,导致大量难民涌入云南。

在海上,中国与东南亚海上邻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摩擦显著增多。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案的最后期限临近,一些国家“浑水摸鱼”,圈海划界,同中国争夺岛屿与海域归属权,中国海上领土和海洋权益安全面临重大挑战。在东海方向,虽然中日关系整体改善,但两国海上权益的纷争依然。日本加强武力监控钓鱼岛,还力图拓展海洋战略纵深,准备在冲鸟礁(日方称冲之鸟岛)建造港湾设施,宣示“领土主权”。美国在南海周边地区投棋布子,同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举行联合军演。2009年,美国在南海权益争议问题上似乎更愿意从幕后走到台前,以军舰通过权与中国先后发生“无暇”号、“约翰·麦凯恩”号驱逐舰事件。

2010年以来北面较为平和,西面基于09年没什么重大事件,然而在南面随着印度的崛起以及中印之间的一系列的历史遗留问题双方的争端在所难免,南面局势较为忧心,特别是美国的介入更是让局势边的难以揣测;东南方向与南亚各国的海域争端仍就是主旋律;东面,与日本的海域、领土争端问题变得愈发的严峻,还在于高层之间还在进一步的沟通,中韩的黄海划界问题以及朝韩局势也对我国的安全形势有着很大威胁;值得欣慰的是台海问题暂时比较稳定平缓。但这一切的背后都有着一个身影在后面,山姆大叔这个国际 警察参合其中让一切变得更加的严峻。

整个中印边界全长1700余公里分西、中、东三段。在每一段边界上都有争议地区。在西段,双方争议面积为33500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赛钦地区,除巴里加斯一处外,其余都控制在我们手中。在中段,双方争议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分为4处,现控制在印度手中。在东段,双方争议面积约90000平方公里,即网上常说的藏南地区,现全部控制在印度人手里。在整个中印边境争端中,东西两段是争议重点,1962年的边境冲突也是在这两段打的。印度现有驻军约103.5万人的印度陆军将3个军用于警戒中国,番号为第4、33、15军。在“阿鲁纳恰尔邦(藏南地区)”、阿萨姆邦和锡金邦三个同中国接壤的地区,印度部

署有第4军和第33军。第4军靠后配置的方式就显示出印军仍害怕中国军队会像1962年那样穿插围歼其主力。但总部设在西里古里的印度第33军却十分危险,该军战斗力最强的第17山地步兵师就驻扎在乃堆拉以南40公里处,同属第33军管辖的第20山地步兵师(驻比纳古里)、第27山地步兵师(驻噶伦堡)则作为后应部署在二线。第15军下辖第19山地步兵师(驻巴拉穆拉)、第3山地步兵师(驻列城)和炮兵第3旅,直接威胁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唯一陆路咽喉喀喇昆仑公路(第15军哨所离公路最近处不过几十公里)。同时也威胁着去哦过西南边陲的安全。今年印度大量的购买军火,并研制一系列的导弹一旦发生争执对我国的安全又极大的威胁。美国售印度2艘退役扫雷舰 鼓励印加强沿海安全等,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陆海空三军在2012年前将斥资300亿美元从国外采购先进武器。印度与1月11日成功试射“阿斯特拉”短程导弹,成功试射可搭载核弹头的中程导弹,印度积极研究试图获得导弹防御与范围性能力等。

南海区域,2月2日,菲律宾通过法案将南沙群岛和黄岩岛划为菲属,挑起了新一轮南沙群岛领海争端,中方则派出最大渔政船赴南海宣示主权。此事事出有因,局势仍在不断发展中。针对南沙群岛争端,美国10月4日主动提出,愿协助中国和其他国家解决这个问题。同时,美国方面还表示,基于华盛顿对菲律宾的安全承诺,美国将继续派军到菲律宾,直到该国阿布沙耶夫反政府武装组织被铲除为止。对此,有专家认为,美国这一系列的政治牌、军事牌,最终还是为了实现其经济利益最大化。香港《南华早报》报道,越南与埃克森-美孚达成了一项油气初步勘探合作协议,而勘探地点恰位于南海中越争议海域。美国官方7月15日表示,对中国和越南在南海的领土争端保持中立,但反对不让美国公司与越南合作开发油气资源的做法。

东海海域,钓鱼岛局势恶化,日本防卫省目前正在考虑在东海临近钓鱼岛的与那国岛部署陆上自卫队。日政府此举凸显日本防卫战略重心进一步向西南方向转移,而与那国岛靠近钓鱼岛与台湾岛的地理位置,不仅方便日本对钓鱼岛的侵占与掌控,更方便其未来以军事手段干预台海问题。防卫省上演“双簧”。同时日本驻兵与那国岛欲争取中日领土纠纷谈判筹码.。日本把“钓鱼岛是日固有领土”写入教科书,引起了我国的强烈抗议。钓鱼岛装船事件更是是中日关系进一步恶化。朝鲜半岛的局势也一度陷入紧张知中,朝韩争端越演越烈的态势,美国一军事同盟参与其中,先后举行美韩、美日军演,并一度挑战中方的极限。使得我国在东海、黄海的局势不容乐观。台湾今年来局势交稳定,两岸交流频繁,互通有无,取得了今年来比较好的势头,然台海问题仍旧是个不稳定的因素。

究其以上观察,我国与许多国家相邻使得我国与血多国家存在领土争端,然而由于利益的因素使得这些争端变得更加复杂难以解决,不仅如此还招引某些霸权主义国家的阻挠。根据国际惯例我国部分领土若在2020年还未收复则争议领土将有成为占有国的领土。这些问题只要有一个恶化都将威胁我国的安全,所以说我国的周边安全坏境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与挑战。

下载中国周边经济形势与挑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周边经济形势与挑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周边地区事件频繁,使中国所处的周边国际环境出现了日益复杂化的趋势。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陆上有10余个邻国,海上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最为关键的是中国与这些国......

    形势与政策——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的威胁与挑战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的威胁与挑战 摘要:周边安全环境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外部条件。我国周边多个方向频繁出现异常状况,我国周边安全问题关乎到国家安全形......

    2011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与中国

    08工商管理二班080145043郑永帅 世界经济政治形式展望2011年的世界政治局势是一个多事之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中东政局不稳,卡扎菲依旧难以解决。第二是本拉登虽然被......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内容摘要:2008年,中国经济能够在将核心CPI指数通货膨胀率控制在2%以下的同时实现接近10%的实际GDP增长速度。然而,中国经济景气从2008年起转折下行,已经......

    当前中国与世界经济形势

    当前中国与世界经济形势【摘要】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我们应正确判断和把握经济形势,看到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优势,增强战胜挑战、克......

    2013~2014年经济形势 机遇与挑战(含5篇)

    201~2014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2013年中国经济整体仍处于2008年以来的下滑周期中。中国经济此轮完整周期始于2002年,住房体制改革和加入WTO启动了内外需增长,中国经济在2002-2007......

    中国周边形势与对策

    中国周边形势与对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外交领域不断有大手笔,大作为,大布局。尤其是在周边地区,一年来周边外交亮点纷呈,成果丰硕。然而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

    形势与政策--中国周边

    中国周边形势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为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