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年人在当代的角色定位与作用
青年人在当代的角色定位与作用
时代在不断地进步与发展,青年人作为发展的推动力和时代的继承人,在很多方面,青年人都需要看清时代任务和世界动向。
一 如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是由其国家本身的物质财富和文化软实力两方面决定的。两者同样重要又相辅相成,当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升时,经济实力也必然会增强;相同,经济的发展也带动文化建设。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现状:中国凭借文明古国的文化积淀,在世界文化中也占有相当一部分的分量,但是也正因文传统文化的继承,反而忽略了对文化的创新与改造。文化创新,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原生态”继承的否定,而是我们需要改变单调继承的现状,在文化宣传,和新文化的建设工作上加大力度。
中国对文化传播并没有建设过多。虽然世界各地已经有许多诸如“孔子学院”这样的中国文化传播渠道,但是真正认同中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又占多少?而同样是亚洲国家的韩国和日本,在文化软实力上的建设就多于中国。韩国只有4900万人口,却在海外有12个韩国文化院。2004年韩国文化产品已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5%,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业强国。韩国成功地输出了自己的文化,拯救了韩国经济。为了塑造东亚大国形象,韩国新办的“世宗学院”将面向世界,尤其是东亚民众免费教韩国文字和文化,使得现有学习韩语的百万余人借“韩流”大潮迅速膨胀。
中国当然也在不断地为提高自己的文化软实力而努力。中国不断加强民族文化建设,民族文化传播;对外,通过形象建设和宣传,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要努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些措施及指导政策的推出对中华文化的传播是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措施。
二 看美国战略重心转移
从2003年伊拉克战争开始,美国已经逐渐将战略重心向东偏移。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也成为了影响当今及未来一个时期国际战略格局变化的三件大事之一。
美国全球战略重心转移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美国战略遏制重心东移;而是战略注意力重心东移;三十资源投放重心东移;四是战略部署重心东移。美国这些动作无论在经济还是政治上对中国都是强势的威胁。实际上美国正在对中国采取一系列战略措施,遏制中国未来的发展。
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中国当然不能坐视不管,首先要清楚国际局势,分清敌我。关键时刻一致对外。政治分明。但是就目前中国所采取的措施看,明显还没有意识到形式的严重性。中国现在已经被西方势力成“C”字形包围,东面海域也在不断遭受日本韩国的屡屡挑衅。这无疑对未来中国是相当大的威胁。中国政府也是做出回击的时候了,否则历史也极有可能被重新演绎。
三 环境保护的新道路
中国的环境问题也是当前比较棘手的问题,我们没办法吧中国的环境问题一概而论,中国是一个跨地域非常大的国家,环境问题彼伏此起,而且个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恨不均衡,环境治理也困难重重。作为大中城市,有效地环境监测机制对环境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同时提倡绿色出行,将节能减排进行到底。环境治理也必须要求国民素质带到一定层次,就目前的中国教育来看,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不断地加强。中小城市及偏远地区受交通及城市污染不大,但是必须认识到自然资源在不断地被破坏,植被覆盖面在减少,大量极端天气的出现与环境密切相关。而近几年环境关注度明显有所下降。对环境保护显然不利。环境保护是一个大问题,也是长期问题,需要更广大人民的支持。“环境保护无小事”,如果每个人都可以这样想,中国的环境压力必然减缓。
科研也是环境保护的一个支持。科技改变生活。随着科技的发展,更进步的垃圾处理技术出现,是实现环境优化的新转机。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以将废旧生活垃圾经过处理做成建筑材料为例,如今城市进程加快,需要不断的扩大城市。同时又在使用建筑材料的同时减少了垃圾污染。如何让此种建设材料硬度达到标准,也是应该决绝的问题。一旦解决,环境压力就会减小。
前几年,荒漠化进程加快,如今看来也得到了有效地抑制。
第二篇:爱国主义与当代青年
爱国主义与当代青年
论“爱国”的不可选择
在钓鱼岛问题持续保持高温的环境下,“爱国问题”逐渐成为了热议的话题,尤其在各地反日游行中相继爆发混乱后,人们开始以理性角度重新审视“爱国”这个似乎已经老套的词。
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看重“国家”这一概念。从很早以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四个词就成为读书人一生追求的目标,其中“治国”既体现了人的政治抱负,更是读书人对于国家负有责任的一种象征。在之后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这种责任又与忠君、爱国联系在了一起,无法分割,构成了中国传统的“爱国”文化。
近代以来,随着清王朝的腐败、积弱,以及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传入,新一代有识青年,以救国为己任,运用先进思想,推翻了封建统治,从此,“忠君”退出了历史舞台。近三十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改革的方向已经逐渐从经济向政治、思想扩散,西方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思潮不断影响着国民的意识形态。结果之一,便是在“爱国”这一传统话题上,出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矛盾与纠葛,以及随之而来的难以选择。那么“爱国”真的是我们的选项吗?
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只有一个选择,国家利益大于个人利益。
我认为,国家利益大于个人利益是毫无疑问的。国家,作为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实际上是代表了整个民族,整体群众。而我们处于这样一个群体之中,应当对这个群体负有责任,这种责任根源上来自于人类的群体性以及我们更高级的感情归属问题。人类的群体性是无可争议的,我们成长、生活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身边人的努力付出,我们的身份只不过体现了我们的不同分工,而不是我们的地位。因此,从生物学根源上讲,我们的个体利益需要服从于群体利益。现代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犹豫与怀疑其实是由于我们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个体思想。个体思想的产生不可否认是一种进步,它是人类思考能力,创造性,丰富情感的来源,也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源动力之一。但是,个体思想并不意味着否认我们的群体性,而极端的个人主义以及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导致了放弃群体利益,这在某一层面上市“不爱国”的体现。
那么,现代社会,人类的群体性是不是已经消失或者不重要了呢?明显不是,我们的生产生活依旧依赖于群体,利益总量是不可无限增长的,对个人利益的过分追求必定会对群体利益产生危害,这样的选择无疑是对我们所在的群体的一种背叛,是不负责任的行为。而损害群体利益最终也一定会损害到自己的个人利益,最终得不偿失。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的爱国方式是多元化的,爱国不等于抵制外国货,不等于敌视外国人,而是利用自己的能力,为国家创造更大的利益。
第三篇:孝道与当代青年
孝道与当代青年
摘要: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照顾好、关心好自己家的老人,是做人的道德底线,也是建设和谐社会重要的一环。一个人没有父母的养育之恩,就不可能有在世的今天。为什么在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有些人却漠视老人的存在,不孝顺、不赡养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关键的一条还是缺乏孝敬老人意识,把老人当累赘、当负担。殊不知生命是一代一代繁衍,人都会有老的一天,今天你不孝,下一步落泪的可能就是你。
【关键词】孝道教育 青少年 德育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听着父母那无私的声音学会了叫第一声:爸爸,妈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灾灾病病使父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读书升学费去父母多少心血;立业成家铺垫着父母多少艰辛。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 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所在。
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现在的我们应该更要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事实好象有点相反,历史的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人还要父母来“孝敬”他们,在他们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要为他们做牛做马的观念。只要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把他人的苦难置之度外。但他们可否想过十月怀胎的痛苦和把一个小婴儿拉扯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所忘却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社会的唾骂和抛弃。
如果让我用爱去排名的话,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
在中国,关于孝的文化更是由来已久,先秦时期,孝道教育已经理论化,其标志就是《孝经》、《礼记》的出现。西周时期,天子一般要定期察看学校,亲行养老之礼。在太学设宴款待三老,以敬亲尊老的实际行动对太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推行关于孝道的德行教育,要求学生行孝立德、效命国家。春秋时期,孔子融六经之精华集著而成《孝经》。这本被奉为经世宝典的著作,是在原始道德教育基础上集结而成的,是孔子同学生曾参关于道德教育的对白,是一本关于孝道的讲义和教科书。身为师长的孔子对学生曾参讲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体现出孝是中国传统教育、社会教化得以产生的根源、起点和基本内容。自秦以后,历代朝廷都把孝道教育作为德育的核心。
两汉至唐代,孝道教育进入了政治化、社会化时期。这标志着孝与孝道教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得到完全确立。魏晋时期沿袭了汉代的习风,继续倡导以孝治天下。南北朝时期还运用了由中央监察官出面弹劾和清议相结合的方式,来监督和提高孝道在全社会的实施。唐代的统治者也继承两汉以来重视社会教化、政治表彰的孝道教育传统。
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政府的大力褒奖,孝道在宋代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孝子辈出,孝行惊人,单方面强调子女对父辈的绝对服从。孝道教育日益绝对化、片面化、极端化。元朝统治者不重视孝道,但是,由于民间受历朝孝道教化的影响和熏陶,孝道传统并未受到削弱,反而出现了在中国教育史上孝道教育的重大突破,即通俗化、深入化、平民化。在中国孝道教育通俗化方面最具影响的《二十四孝》和《二十四孝图》也产生在元朝。到了明清时
代,这类孝道教育的通俗读物越来越多。根据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安琪日前对上海、成都等城市的800位80后男女进行的调查显示,“孝敬老人”的得分最高,在所有29项择偶标准中的得分都排在第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的择偶观经历了5次重要的变化,1949年-1966年,老实可靠排第一;1967年-1976年,关注家庭出身等;改革开放初期,青年男女要求对方合脾气;1987年-1996年,这段时间比较看重经济条件。
现代的青年男女把“孝敬老人”放在首位,这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他们在择偶的时候更看中孝敬老人,也应该是我国中华优秀传统的回归。
古人读圣贤书意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本,且以“百善孝为先”。今天要求我们中学生要关心他人、集体、社会、国家,首先就是要关心自己的父母,不难想象,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的人,怎能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爱心呢?父母、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做一个孝顺的孩子,可我们中的一部分同学,却让父母反过来“孝顺”自己,平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的生活,不仅对父母的关爱未有丝毫感激,反而对待父母极端无礼,我想,这样的人读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诗句时不知会有何感想?父母给予我们的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正如孟郊写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中饱含浓浓的亲子之情。我们青少年要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应等到将来有了工作能赚钱的时候,而应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个体贴、关心父母的好孩子、好少年。
有一种人常将“孝敬父母”挂在嘴边,并以此来“教育”别人,这些语言上的“巨人”往往却是行动上的“矮子”,这实在是一种悲哀。我认为孝敬父母不应是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必须要有实际行动,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实际行动,也比那些美丽动听的语言要强千百倍。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孝敬父母的优良品德呢?比如:当父母身体不适时端上一杯水,问一问身体好些没有;经常与父母聊聊天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妈妈买菜回来,主动上前去接一接;能够自强自立,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等等。此外,作为青少年学生,能够勤学上进,不负父母的期望,这也是以实际行动做出的对父母最大的孝敬。如果我们都这样去做了,一定会看到爸爸妈妈都露出幸福的微笑„„
将孝心献给父母,关心、理解父母,这不是件辛苦的事,而是一件愉快幸福的事,是亲情关爱的真情流露,是个人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的体现,是你我都必须做而且完全可以做得好的。我们现在能做一个孝敬的孩子,将来也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拥有一个幸福的家。有句歌词说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如果我们人人都这样去做了,必能促进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这正是我们所期盼的。
孝道的本质是感恩,感恩包括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感恩,以感恩教育为主线开展德育工作,孝道教育应是关键,居于基础地位。“百善孝为先”,孝道教育既是感恩教育首先要实施的,同时也是感恩教育的基础。血缘关系和父母的养育都使感恩之情更为自然、真诚。孝道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一个人的道德发展奠定一种坚实的情感基础。孝就是感父母之恩,并由此推广到对社会、对他人的感恩和爱。
现在城市里的大多数老人,虽然儿孙满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钱花,但是孩子因为工作的缘故几乎都不在身边,平时恐怕很少见面,所以,在他们的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与所有的亲人团聚。就象陈红首中<常回家看看>.不但要很好父母应尽的物质生活,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别对年迈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顾,耐心安慰。因为是父母养育了我们;是父母让我们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是父母让我们懂得了:爸爸,妈妈的含义.所以将来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要记着爸爸、妈妈;而且更要趁现在在他们身边的时候,多孝敬他们。
晚唐著名诗人白居易年老时儿子不孝,病倒在床,没人送饭送水,伤心之极,忽见隔墙儿子在喂孙子,他感慨万千,遂吟诗一首:“隔墙望见儿喂儿,好似当初我喂儿;如今儿子将我饿,只怕日后儿饿儿。”但愿这首诗能对我们今天的儿女们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传统孝道对当代青少年德育的价值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作者:李 敏 汪受宽:《孝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万本根 《中华孝道文化》
第四篇:浅谈当代青年
浅谈当代青年“要善于创造”
天地实验小学潘璟
共青团是党缔造的,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共青团与党的特殊关系,以及自身的先进性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共青团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跟党走,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在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党对当代青年提出了三点希望,分别是“要勤于学习”;“要善于创造”;“要甘于奉献”。其中,我对“要善于创造”这点感触颇多。
人类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人类的创造精神。创造精神——绝不是背诵几条“创造发明技法”,绝不是阅读科学伟人传记,绝不是会用电脑、会背书、会依葫芦画瓢式的动手所能培养的。创造精神是一个人个性的综合表现,它渗透于一个人的认知、情感、需要、行为等各个方面。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人至少他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尊重现实和客观规律的人;至少他是能生疑、发疑、存疑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疑的人;至少他是不顾虑世俗偏见勇于表达自己见解,并不惜承受重负的人;至少他懂得如何自己去获取知识,并从纷繁的支离破碎的知识与经验中整理出一定的体系,由此形成自己处理信息的策略。
创造精神是渗透于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的。作为一名青年,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勤于问,敢于问,碰到难题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这些都是创造精神的实际表现。作为一名教师,创造精神也是不可缺少的,我们一直在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如果教师自己也缺乏创造精神,那么怎样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呢?那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创造精神更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必备素质,必须通过“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更新观念、接受新知,强化创造精神。从而真正做到能善于创造!
第五篇: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与作用发挥调查报告
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与作用发挥调查报告
近几年,我国社会出现了一个新生群体——大学生“村官”,这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形势和机遇下,经过一定招录程序,遴选出的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特殊青年人才群体。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自身独特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也面临许多实际问题。其中,组织对大学生村官如何进行科学定位;大学生村官自身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好自己的作用等几个问题亟需得到回答和解决。本课题组围绕这几个问题对当地部分镇村进行了调查,现陈述管见,以期相关部门和大学生村官参考。
一、大学生村官的群体特征概述
目前,全国80%以上县、市的村居中已配备了大学生村干部,根据中组部要求,近几年每年还将以2万名的速度为农村配备大学生村干部。江苏省如皋市面向全国公开招录了来自8个省、65所高校的388名大学生村干部,其中211重点高校本科以上毕业生170多名,截止目前除13人因考取公务员和研究生离开岗位外,其余全部坚守在村(社区)一线工作,全市332个村(社区)全面实现了大学生村官“村村有”。这些大学生村官总体上积极向上,给农村带去了活力,其群体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热情高昂。如皋市近400名大学生村干部,绝大多数都积极拥护党和政府新农村建设的举措,热爱自己的村官职业,有志于在农村施展自己的才华,干出一番事业,从而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近三年来,如皋市大学生村干部共举办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班800场次,培训农民达50000余人次,培植特色产业32个,引进农村致富项目236个,联系帮助贫困农户1325户。这充分说明了大学生村官这个群体的政治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二)发展理念先进。大学生村干部能较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到村后,一般都能积极协助当地村干部理清发展思路,客观辩证地看待发展过程中的成绩与存在问题,做到合理规划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前景。不少大学生村干部,对发现和培育当地的优势或特色产业,使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如皋市常青镇海圩村党总支副书记黄宏佰到村工作后,带动308户农户发展獭兔养殖,增加农民收入1500多万元。东陈镇徐湾社区大学生村干部戴峰建立泥鳅养殖合作社,带动80多户农户开展泥鳅养殖,增加农民收入60多万元。郭园镇大学生村干部集体参股创办的创业园区“和林鸽业有限公司”已成为苏中地区最大的养鸽基地。吴窑镇大学生村干部参股创办的创业园区“皇家园林有限公司”被《新华日报》等媒体推广。通过大学生村干部的积极努力,全市镇村已陆续形成了种养殖板块、花卉苗木板块、毛巾纺织板块、设施农业板块、服务外包板块等特色板块经济。
(三)文化素质突出。大学生村干部是传播先进文化的使者,他们到村,能将社会主义文化的宣传教育渗透于各项工作的过程中,致力于新农村文化建设,这大大改善了乡村民风民俗,增强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民主法治意识,提高了所在地竞争软实力。他们还充分发挥文化素养高的优势,针对群众集中学习少、娱乐活动少的实际,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在农村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四)创业意识浓厚。大学生村干部思想解放,眼界开阔,善于接受新事物。他们用把市场观念带进农村,用国际眼光审视所在村的经济社会发展,通过网络使闭塞的乡村与外界沟通,使农民走向国际舞台。他们打破传统农业因循守旧的习惯,善于创新,走出了一条高
效发展之路。他们在学中干、干中学,在推动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成果转化方面寻找创业项目。目前,如皋市已有96名村干部成功申请创业贷款1289万元,305名大学生村干部采取独立、合伙、入股等形式,创办项目268个,注册资本达1.32亿元,创办创业园36个,合作社32家,吸纳农村劳动力4600余人,助推121个村实现了小康,带动17000余名群众脱贫致富。东陈镇女大学生村干部潘海燕在中央电视台第7套《农村致富经》节目上看到养黄粉虫的报道后,萌生了养殖黄粉虫的念头。她在十六大代表、华珍禽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美珍的帮助下,开始了黄粉虫养殖试点,目前,已建起了200多平米的养殖基地,带动了周边30多户农户参与养殖,预计今年可增加农民收入150多万元。
调查中我们也了解到,部分大学生村干部到村后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他们有的把大部分精力用在收发文件、打字复印甚至端茶倒水、接听电话等日常琐事上;有的成为市镇两级机关的“跑腿”和“打杂”;少数人甚至工作作风漂浮,感到无所作为,存在混日天的现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组织角色定位的欠缺、大学生村官自身观念行为的错位问题,也有政策实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