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调研】高考政治 第三单元 单元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

时间:2019-05-12 01:54: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调研】高考政治 第三单元 单元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调研】高考政治 第三单元 单元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篇:【高考调研】高考政治 第三单元 单元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

单元过关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2011年11月3日起,备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草案)》公开征求民意。社会各界群众可直接登录中国人大网提出意见,也可将意见寄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这表明()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立法活动中坚持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②开门立法有利于促进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

③开门立法体现了公民在立法上的平等

④人民群众在立法活动中享有提案权

A.①②

C.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广泛征求民意体现了人大与人民的关系,是民主集中制的表现之一,也有利于促进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①②正确。我国法律代表的是人民意志,③观点错误。提案权是人大代表的权利,人民群众是参与民主决策的权利,④错误。

2.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和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近日首次共同邀请人大代表监督工作。21名代表受邀在法院旁听了由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公诉、北京市一中院审理的一起职务犯罪案件,随后两院共同与代表座谈,听取意见,查找工作差距,提升案件质量。这一做法()

①表明人大代表有权进行具体司法工作

②拓宽了人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渠道

③表明人大代表在行使公民的监督权

④有助于司法行为公正性、规范性、科学性的提升

A.①②

C.②③

答案 D

解析 法院、检察院邀请人大代表监督工作,有利于发挥人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进而提升司法行为的公正性、规范性、科学性,②④正确。人大代表进行监督是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而不是公民个人的监督,也不是进行具体司法工作,①③观点错误。

3.2011年10月2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就国务院关于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B.①③ D.②④ B.③④ D.②③④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伟新等到会接受委员询问。材料表明()

①我国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具有最高监督权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具有质询权

④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A.①④

C.①②

答案 A

解析 材料体现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之间的监督和被监督关系,故①④符合题意。全国人大具有最高监督权,人大代表具有质询权,故②③表述有误。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回答第4题。

4.全会首次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科学命题,明确提出要把文化发展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地方政府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再次突出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命题。这些都体现了党()

①坚持科学执政

②坚持民主执政

③代表我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④履行文化职能

A.①③

C.①②

答案 A

解析 全会提出这些命题,说明党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科学执政,①当选;体现了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当选。②不符合题意;党不履行国家职能,故④不选。

5.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接受栗战书辞去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省长职务的请求。日前,中共中央决定:栗战书同志任贵州省委委员、常委、书记。材料反映的政治生活道理有()

①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行政机关对人大负责

②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人大工作要接受党的领导

③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中国共产党要遵守人大通过的决议

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现在任命党和国家机关领导干部上

A.①②③

C.①②④

答案 A

B.①③ D.③④ B.①④ D.③④ B.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作为国家机关的领导干部,党组织可以提议,但要由人大来任命,④观点错误。①②③正确说明了我国的政治制度、人大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故选A项。

6.2011年7月21日,中共中央召开各民主党派中央等党外人士座谈会,通报了当前经济形势和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的考虑,听取了党外人士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稳定物价和房地产调控等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这说明()

A.我国坚持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与执政

B.民主党派积极进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

C.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是全面领导与接受监督的关系

D.政协是推动国家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形式

答案 B

解析 中国共产党听取民主党派的意见、建议,民主党派就多个问题提出建议、意见,表明我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党派积极进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B正确。A中“民主党派参与执政”的说法错误。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实施政治领导,与民主党派互相监督,C错误。题干材料没有直接涉及政协,D不选。

7.2011年,19个省市对口援疆资金总规模将超过100亿元,以后还会逐步增加。同时,通过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等渠道,中央投入资金规模将数倍于对口援疆资金规模。这种援助

()

①有利于加快新疆发展、维护新疆稳定

②是发展新疆自治区经济的根本举措

③是增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障

④体现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A.①②③

C.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发展新疆自治区经济,根本上要靠新疆各族人民的努力奋斗,②错误。加强对新疆的对口支援,是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体现,有利于促进新疆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①③④正确。

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文化,要弘扬多党合作文化,传承民族团结文化,挖掘宗教和顺文化,构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信义文化,打造海内外同胞同根文化。回答8~9题。

8.丰富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要传承民族团结文化,是因为民族团结是()

①民族平等的政治基础

②民族区域自治的基础和前提

③我国社会稳定的前提

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

B.①②④ D.②③④

A.①③

C.②④

答案 D B.②③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①错误;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基础和前提,②错误。③④正确说明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9.挖掘宗教和顺文化,体现了()

A.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B.国家鼓励宗教文化的大发展

C.我国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D.我国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答案 C

解析 挖掘宗教和顺文化,即要发挥宗教对我国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故选C。A、D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我国不会鼓励宗教文化的大发展,B说法有误。

10.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应该()

①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

②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③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④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

A.①③

C.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不属于政治体制改革内容,②与题意不符。①③④属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1.2012年,又闻民工荒。不仅沿海地区劳动力缺乏,就连劳务输出大省安徽等内陆省份由于目前正大规模地承接产业转移也闹出了“民工荒”。在城市的舆论场里,社会很少能够听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声音。他们的户籍在乡村,但是很多人没有回乡参加村委会选举,而在城里他们又往往难以参与政治选举与公共生活。他们应该尽可能被纳入到政治参与的进程中来,从而能够理性、大声地表达利益诉求。

从政治制度上怎样保证新生代农民工“理性、大声地表达利益诉求”?

答案(1)健全基层民主制度,保证新生代农民工有序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立法工作,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3)中国共产党坚持与时俱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其他言之成理即可)解析 注意知识范围为“政治制度”,落脚点为“保证农民工”的利益诉求,故应从基层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科学民主执政等方面来回答。

12.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同时也是四级党委换届选举和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年。中纪委、中组部联合印发《关于严肃换届纪律保证换届风清气正的通知》,明确提出“5个严禁、17个不准”的纪律要求,用铁的纪律保证2011年全国省、市、县、乡四级党委和地方各级人大、政府和政协换届工作风清气正。

据此回答问题:

(1)从政治生活角度来看,为什么要保证党委和人大代表换届选举风清气正?

(2)请你为一名人大代表候选人拟定演讲稿提纲。

答案(1)①从根本上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强调各类选举的纪律性,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巩固国家政权。

②是由党的先进性、党的宗旨和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决定的。强调换届选举的纪律,才能更好地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更好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党的威信,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③是保障党员权利和公民基本政治权利的要求。

④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

(2)①认识到人大代表的地位、与人民的关系: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参与行使国家权力,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②明确人大代表的神圣职责;

③加强学习,增强履职意识和履职能力。

解析 第(1)问涉及党、人大代表,因此应该从党的角度、国家角度、公民角度等方面说明其原因。第(2)问实质考查对人大代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因此应该从人大代表的地位、如何履行职责方面回答。

13.温家宝总理在《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要走自己的路。高度的民主、完备的法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成熟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标志。我们要立足国情,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规律。

阅读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应该如何“走自己的路”,建设民主政治?

答案(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

(2)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3)要不断加强政治制度的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等。

(4)不断扩大人民民主,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5)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性政府。

(6)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照抄。

解析 本题考查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维跨度较大。应综合运用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知识来回答,并结合材料中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等关键词来从不同角度回答。同时注意“走自己的路”,应说明不能照抄照搬西方政治制度。

第二篇:高考政治总复习第四单元单元过关检测(十六)(必修4)

单元过关检测(十六)(时间:5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惨痛的教训警示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安全红线意识,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这说明()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解析:选D。天津特大火灾爆炸事故警示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安全红线意识,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2.2015年12月21日,“汉语盘点2015”最终结果揭晓,“跌”“拼”“创”“灾”“二孩”“雾霾”等众多候选词语中,“廉”“互联网+”分别成为最受关注的国内字词。这反映出()①不同的人对同一现实必然有不同价值判断 ②人们的意识是对外部世界作出的正确反映 ③特定的社会意识由相应的社会存在所决定 ④充分体现民生民意是这些字词共同的特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D。不同的人对同一现实的价值判断并非必然不同,①错误;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有正确与错误之分,②错误;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D项。3.根据《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央企高管薪酬将采用差异化薪酬管控办法,综合考虑国企高管当期业绩和中长期持续发展,重点对行政任命的央企高管人员以及部分垄断性高收入行业的央企负责人薪酬水平实行“限高”。央企高管薪酬改革旨在()A.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B.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 C.从根本上对我国的分配制度进行变革 D.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对抗性矛盾的解决

解析:选B。央企高管薪酬改革属于分配制度范畴,即生产关系范畴,进行改革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符合题意;A中的“上层建筑”与题意不符,排除;央企高管薪酬改革不是从根本上变革我国的分配制度,C错误;D中“对抗性矛盾”表述错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4.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深入推进的一年。之所以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是因为()①它能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②它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现阶段的政治制度 ③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④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属于调整上层建筑,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①④符合题意,③错误;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不会从根本 上改变我国现阶段的政治制度,②错误。

5.2015年 12月18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姚木根因受贿罪被判有期徒刑13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三百万元。这表明()①价值观是我们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

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导向作用 ③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④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具有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姚木根因价值观扭曲,犯受贿罪被判刑,从反面说明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导向作用,是人生的重要向导,②③当选。价值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①错误;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但并非起决定作用,④错误。

6.2015年8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意见》。意见提出年底前,大病保险要覆盖所有城乡居民,到2017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大病保险制度。这体现了()①在价值判断基础上的正确价值选择 ②政府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④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的规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A。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种正确的价值选择,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③与题意不符;④说法错误。

7.麦肯锡认为“在头等舱认识一个客户,就能给我带来一年的收益!”因而只坐头等舱,比尔·盖茨认为“头等舱并不比经济舱飞得更快”因而选择经济舱。二位富翁对飞机座位的选择表明()A.事物的价值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判断 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因人而异的 C.社会地位影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D.正确价值判断应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解析:选B。由于二位富翁对飞机座舱价值定位不同,导致其对座舱的选择不同,说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因人而异的,B项符合题意。

8.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这一要求是基于()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决定实践水平③认识过程总是不断的上升

④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B。“向人民群众学习”,体现了党的群众观点,其哲学依据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①符合题意。要实现“四个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说明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 性活动,④符合题意。②夸大了认识的作用,③干肢不符。

9.国家教育部决定在2018年高考中把传统文化纳入高考,对此社会上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他们各自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代表不同的观点。从哲学角度看,产生上述不同观点的原因是()①人们的阶级立场不同 ②价值判断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 ④价值判断具有主体差异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B。针对国家教育部决定把传统文化纳入高考,社会上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这是因为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价值判断具有主体差异性,③④符合题意;①②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10.2015年7月25日,万名党员放弃休息日,到一线开展“助力五水共治和给老人送清凉”活动。从人的价值角度看,这是因为()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

②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物质贡献 ③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④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B。材料强调奉献,是因为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①③符合题意;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但这个贡献不一定就是物质贡献,②错误;④与题意不符,排除。11.“如果你能成功地选择劳动,并把自己全部的精神贯注到这里面去,那么幸福本身就会找到你。”这句话体现的人生价值观是()①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实现价值 ②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④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题干说明人只有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实现和创造价值,拥有幸福,①③符合题意;②④说的是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与题意不符。12.下边漫画《买个帽子戴戴》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要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②必须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③要勇于突破和改变现状

④应实事求是,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漫画《买个帽子戴戴》启示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故②④正确;漫画体现不了要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也体现不了创新的观点,故排除①③。本题答案选C。13.“时代楷模”阎肃从艺65年来,始终坚定爱党报国的理想信念,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弘扬时代主旋律作为崇高使命,把真诚为民为兵服务作为价值追求,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感染和激励了几代中国人。阎肃的先进事迹启示我们()①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正确的价值观 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③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④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主客观条件,①错误;题目的侧重点是主观努力,而不是客观条件,③排除;②④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D。

14.有人说:“把困难扛在肩上,胜过把困难挂在嘴边。”该观点旨在表明()A.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奉献精神 B.实现人生价值,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 C.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价值观的指引

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解析:选D。与其把困难挂在嘴边,不如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战胜困难和挫折,D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与题意不符,排除;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C项说法错误。15.右边的漫画说明,要实现人生价值,除了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还需要()A.努力发展自身的才能 B.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

C.有正确的理想信念指导自己 D.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

解析:选C。只有翅膀是不够的,即实现人生价值只有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是不够的,还要有对蓝天的渴望,“渴望”比喻要有理想,故选C项。A、B、D三项均与漫画寓意不符,应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40分)16.2015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为我国进一步深化价格机制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意见》明确了价格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择机放开成品油价格、全面实行居民用水用电用气阶梯价格制度、推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一项项重磅政策陆续出台。

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有关知识,阐明我国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必要性。(18分)解析:本题的知识限定是“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有关知识,问题指向“我国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必要性”。解答时,可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改革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答案:(1)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推进价格机制改革,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6分)(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我国推进价格机制改革遵循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6分)(3)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推进价格机制改革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6分)17.2016年2月14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揭晓。热心公益的磨刀老人吴锦泉,高节卓不群;帮助“宝贝回家”的志愿者夫妇张宝艳、秦艳友,阳春布德泽;重夺世界杯的女排教练郎平,雄心志四海;中国首位获诺奖的本土科学家屠呦呦,春草鹿呦呦;琴弦上的放歌者阎肃,弦歌感人肠;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徐立平,大国多良才;鞠躬尽瘁的“化缘校长”莫振高,化作光明烛;拯救“东方之星”落水乘客的当代大学生官东,天下英雄气;促进民族团结的基层村干部买买提江·吾买尔,盛德表一乡;为养育孤儿卖唱的老艺术家王宽,君子抱仁义;精忠报国的抗战老兵、爱国侨胞,已变成一个民族基因,在我们血脉当中流淌!他们的先进事迹,感动你我,感动中国。作为中国人的“精神史诗”,《感动中国》这个节目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弘扬了主旋律。它体现了媒体的高度责任感,并与时代紧密相连,全面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特色,大力弘扬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与社会普遍的价值判断标准相一致,从而形成了一种共鸣。

(1)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的认识。(10分)(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有何启示?(12分)解析:本题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为载体考查价值观和人生价值的知识。第(1)问,可结合材料,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和最高价值标准方面分析说明。第(2)问,可从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方面作答。

答案:(1)①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反作用,对人生具有导向作用。“感动中国”人物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为社会作出了贡献。(5分)②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的价值标准,《感动中国》节目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弘扬了主旋律,给人以鼓舞和力量。(5分)(2)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4分)②要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社会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4分)③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4分)

第三篇:第三单元过关检测卷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卷

一、认真审题,细心计算。(每题10分,共20分)

1.直接写得数。

52+38=  29+45=  62-27=  80-43= 690-40=

15+26=

18+100=

700-260=

420+360=

236+59≈

2.算一算,填一填。

2米-8分米=()分米  46厘米+34厘米=()分米

5千米-3000米=()千米 298毫米-98毫米=()分米

5吨-2000千克=()吨  4厘米+8毫米=()毫米

6千米-4500米=()米 5吨40千克=()千克

30米÷5=()厘米    4分米×5=()米

二、用心思考,正确填写。(每空0.5分,共19分)

1.1米=()分米=()厘米  80毫米=()厘米

9千米=()米     600毫米=()分米

6000克=()千克    13吨-3000千克=()吨

48毫米=()厘米()毫米 70厘米+50厘米=()分米

2.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大树高约10()。

5角硬币厚约2()。

课桌高约6()。

一只鸡重2()。

大象约重4()。

一袋食盐净重500()。

长江全长约6300()。小亮身高128(),体重30()。

3.在里填上“>”“<”或“=”。

980千克1吨   28毫米2厘米  1米5厘米150厘米

1000千克1000克

50分米5厘米

6001米6千米

4.把3千米、30分米、30厘米、230毫米、2米30厘米按从长到短的顺序排列。

()>()>()>()>()

5.钥匙长()毫米

铅笔长()厘米()毫米

6.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长400米,两圈长()米,还差()米是1千米。

(2)一名同学的体重是20千克,()名这样重的同学重1吨。

(3)飞机每小时飞行800千米,2小时飞行()千米。

(4)一头小牛重500千克,()头这样的小牛重1吨。

三、反复比较,慎重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14分)

1.一支铅笔原来长7厘米5毫米,用去了7毫米,现在这支铅笔长()。

A.5毫米   B.7厘米2毫米

C.68毫米   D.7厘米5毫米

2.一头大象重6吨60千克,合()。

A.6600千克

B.6060千克

C.66千克

D.660千克

3.3个苹果大约重()。

A.1千克

B.3克

C.3千克

D.3吨

4.一根木料,每4分米锯成一段,锯了3次,正好锯完。这根木料的长是()。

A.12分米

B.16分米

C.8分米

D.9分米

5.把两根长1分米的铁丝接成一根后,长度变成了195毫米,连接处长()毫米。

A.5

B.10

C.50

D.95

6.下列描述合理的是()。

A.1分钟可以做12道口算

B.学校大楼高约230毫米

C.小红走1千米用了3秒

D.两个小朋友共重约1吨

7.把24分米长的绳子对折3次,每段长()厘米。

A.80

B.40

C.30

D.24

四、动手操作。(第1题2分,第2题4分,共6分)

1.画一画。

(1)画一条比3厘米少5毫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1分米多2厘米的线段。

2.先量一量,再算一算。

三角形的三条边一共长()毫米,合()厘米。

五、活用知识,解决问题。(第1、2题每题5分,第7题7分,其余每题6分,共41分)

1.还剩多少毫米?

2.小芳从家到学校有250米,她每天上学要往返两次。小芳每天上学要走多少千米?

3.一条彩带长3米,把它剪成长度一样的6段,要剪几次?每段长多少分米?

4.东东的爸爸坐汽车从A地到B地出差,汽车每小时行80千米。爸爸早上6时出发,上午10时能到达B地吗?

5.公司需要将下面的货物从厦门运往福州,现在有载质量都为3吨的货车两辆,怎样才能将这些货物一次运走?

6.一辆汽车的载质量是4吨,仓库里有4台机器,每台机器重900千克,能用这辆汽车将4台机器一次运走吗?

7.三(1)班有44名师生去秋游,如果每辆车都坐满,可以怎样租车?哪种租车方案最省钱?

答案

一、1.90 74 35 37 650 41 118 440 780 300

2.12 8 2 2 3 48 1500 5040 600 2

二、1.10 100

9000

4 8

2.米 毫米

分米

千克 吨 克 千米 厘米

千克

3.< > < > > >

4.3千米 30分米 2米30厘米 30厘米

230毫米

5.51

6.(1)800 200(2)50(3)1600

(4)2

三、1.C 2.B

3.A

4.B 5.A 6.A

7.C

四、1.略 2.略

五、1.5厘米=50毫米

50-7=43(毫米)

2.250+250+250+250=1000(米)

1000米=1千米

3.6-1=5(次)3米=30分米 30÷6=5(分米)

4.10时-6时=4小时

80+80+80+80=320(千米)

320>300

上午10时能到达B地。

5.(答案不唯一)1200+1000=2200(千克)

800+1500+700=3000(千克)

3吨=3000千克 2200<3000

一辆车装1200千克、1000千克的货物,另一辆车装800千克、700千克和1500千克的货物,可以将这些货物一次运走。

6.900+900+900+900=3600(千克)

4吨=4000千克

3600<4000 能一次运走。

7.方案一:

4×11=44(名)租11辆出租车。

租金:30+30+30+30+30+30+30+30+30+30+30=330(元)

方案二:6×6+4×2=44(名)

租6辆面包车和2辆出租车。

租金:40+40+40+40+40+40+30+30=300(元)

方案三:6×4+4×5=44(名)

租4辆面包车和5辆出租车。

租金:40+40+40+40+30+30+30+30+30=310(元)

方案四:6×2+4×8=44(名)

租2辆面包车和8辆出租车。

租金:40+40+30+30+30+30+30+30+30+30=320(元)300<310<320<330

可以租11辆出租车,或租6辆面包车和2辆出租车,或租4辆面包车和5辆出租车,或租2辆面包车和8辆出租车。租6辆面包车和2辆出租车最省钱。

第四篇: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三单元过关检测卷

必修四第三单元过关检测卷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2·南昌模拟)2016年夏季奥运会将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巴西成为了第一个举办奥运会的南美洲国家。奥林匹克运动最根本的宗旨是建立一个和平的更加美好的世界。消除各种歧视和偏见是全世界青年聚集在奥林匹克旗帜下的基本目的。把奥运会首次交给南美举办,无疑是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发展最明智的选择。各国人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要忘记珍惜和捍卫和平。从哲学上说明()A.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 B.物质对意识的依赖性 C.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D.规律是客观的,能被人们改变 【答案】C 【解析】A项正确但未体现题干内容,B,D两项本身错误,不选。奥运会首次交给南美举办,能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体现了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2.(2012·长沙模拟)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在南非德班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大会第17次全体缔约方大会。科学家预测,随着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到本世纪末全球升温范围将在1.1~6.4 ℃之间。更加令人震惊的是,从最新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速度来看,地球气候已经开始朝着 6~7 ℃严酷升温发展,大大超出2℃的地球生态警戒线,几乎宣告了生态系统的死刑,世界处在毁灭性的气候混乱状态边缘。这表明:()A.事物的联系具有必然性 B.事物的联系具有偶然性 C.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D.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答案】C 【解析】随着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全球气温升高,地球生态进入警戒线,体现了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故选C。

3.2011年11月1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强调:中国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的大趋势下,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同世界的前途与命运联系在一起。这说明()A.联系是客观的,任何具体的联系都是不可改变的 B.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C.事物的联系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创建的

D.联系是无条件的,人们不能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答案】B 【解析】题干主要阐明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应选B。4.下边漫画反映的哲理是()

A.矛盾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B.人生价值的实现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修养为基础 C.只有坚持不断创新才不会有烦恼

D.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答案】D 【解析】注意漫画中的文字,其中“无知”和“无忧”是对立统一的,“知识的增加”与“疑惑也在不断增加”是对立统一的,故选D。A的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实践的观点。B的说法错误,人生价值的实现以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为基础。C的说法错误。

5.没有经历过贫穷的人,永远不会体会到富裕的快乐;没有遭遇过战争的人,永远不会明白和平的可贵。这是说()①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②人要获得快乐必须要经过贫穷和战争 ③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 ④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C 【解析】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的表现,体现了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③④入选。①符合题意。②错误。

6.(2012·成都模拟)《红岩》的作者,在一次次查阅有关档案、走访烈士的战友、搜集先烈们感人事迹的基础上,成功塑造了江姐等典型人物形象。这启示我们要()①坚持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 ②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④重视做好量的积累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通过查阅档案、走访、搜集先进事迹等多种方式获取材料,体现了坚持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发挥了主观能动性,①②正确。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成功塑造了江姐等典型人物形象,体现了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③正确。一次次查阅资料获取材料体现了重视量的积累,④正确。故选D。

7.若将“腐败”二字拆解开来,就是“广(病)”“人”“寸”“肉(肌体、灵魂)”“贝”“文”6个偏旁部首,将这6个各具含义的字串起来,加以提炼,一句充满哲理的话便跃然纸上——“一文钱的不义之财就可以让人的肌体与灵魂一寸一寸地产生病变,直至腐败。”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C.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D.量变中包含部分质变 【答案】C 【解析】“一文钱的不义之财就可以让人的肌体与灵魂一寸一寸地产生病变,直至腐败”,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故选C。

8.如果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中,你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污水和酒的比例并不能决定这桶酒的性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匙污水。一匙污水坏了一桶酒的原因是()①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次要方面有时也能决定事物的性质 ②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可以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③事物的联系存在于具体的条件中,并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④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匙污水,从哲学上说一匙污水坏了一桶酒的原因是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可以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故选②。污水和酒的比例并不能决定这桶酒的性质,说明事物的联系存在于具体的条件中,并随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故选③。①观点错误。④与题干无关。

9.(2012·长沙模拟)湖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两个率先”是在“两个加快”的基础上提出的宏伟目标。“两个加快”即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必须推动“两个加快”,才能达到“两个率先”。“两个加快”与“两个率先”的关系从哲学上体现了()A.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 B.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相统一 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联系与发展的关系 【答案】B 【解析】推动“两个加快”,才能达到“两个率先”,说明“两个加快”是达到“两个率先”的基础和前提,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相统一,故选B。A,C,D与题干无关。

10.(2012·惠州调研)蜗牛慢慢往葡萄藤上爬,被甲壳虫看见了,“喂,树上一颗葡萄也没有,你爬上去干什么?”„„“可是等我爬到了藤上的时候,葡萄就该长出来了。”这则寓言的哲学寓意是()A.坚持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 B.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C.坚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答案】C 【解析】蜗牛慢慢往葡萄藤上爬,体现了量变的观点。“可是等我爬到了藤上的时候,葡萄就该长出来了”体现了质变的观点。整个材料告诉我们要坚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11.(2012·山东济南模拟)“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与“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共同蕴涵的哲理是()A.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B.要重视事物的质变

C.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D.要重视量的积累 【答案】D 【解析】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材料中的“集”“聚”“十步”“十驾”“不舍”,都是对这一方法论的具体展示。

12.(2012·安徽合肥调研)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不讲继承,搞历史虚无主义,发展就失去前提和基础,民族的长处和特征就难以保持。现实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不讲发展,不研究与时代结合,传统文化就失去生机,也不可能很好地继承。上述观点表明传承民族文化就要()①对其坚持肯定与否定、克服与保留的统一的态度 ②维护其纯洁性,防止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③通过发展创新维系其旺盛生命力

④对其进行“扬弃”,批判和克服其糟粕,弘扬和发展其精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通过对传承民族文化的做法考查辩证否定观的运用。②错误,完全否认西方文化的作用,割裂中西方文化之间的联系,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表现,故排除。①③④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对民族文化进行“扬弃”的具体要求,均入选。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52分)13.材料一:贝尔是法国的著名作家。一次,法国一家报纸举办智力竞赛,题目是:“如果法国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情况只允许抢救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在成千上万的答案中,贝尔以最佳答案得了金奖。他的答案是:“抢救离窗口最近的。”因为,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一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一个。

(1)请你依据所学《生活与哲学》知识,说明贝尔的答案好在哪儿?(12分)材料二:飞天梦想、千年夙愿。经过几代航天科研人员努力和奋斗,中国航天的传奇还在续写: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行“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而第一步的任务已经完成;第二步是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发射“神六”“神七”标志着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计划;第三步是建立永久性的空间试验室。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第二步的重要一环,2011年9月29日升空的天宫一号和将于11月升空的“神八”则要首度验证中国人自己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由于中国航天人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和掌握探索太空前沿技术,目前我国航天事业稳步发展前进,基本上没有走弯路。

(2)结合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分析我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成就。(12分)【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贝尔的答案不是从美好的主观愿望出发,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的可以实现的选择。(4分)②用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贝尔没有单纯从艺术品的价值考虑,而是全面看问题,联系客观条件作出选择。(4分)③事物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要保存一件艺术品,会考虑选择价值较大的。但在火灾的具体情况下,贝尔选择的不是最有价值的艺术晶,而是能够抢救出来的艺术品,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分)(2)①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每一步都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4分)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中国航天人本着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遵循航天工程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探索和掌握探索太空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使我国航天事业稳步发展前进。(4分)③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经过几代航天科研人员的努力,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第二步正在实施完善,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从无人到载人再到空间站的建立,每一步都是经过从量变到质变,再由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的过程,不断前进。(4分)14.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创立于1998年11月的腾讯公司,曾经举步维艰。马化腾带领他的团队四处寻求出路。“高交会”及时为企业发展解困,为“小企鹅”插上腾飞的翅膀。同时,公司紧盯市场,通过革新技术,让QQ登录手机等无线即时通讯设备,拓展QQ的生存空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09年,公司市值突破400亿美元,2011年总市值达500亿美元,成为市值全球排名第三的互联网公司。腾讯公司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形成了政府、企业、消费者多赢的局面。

材料二:长期以来,国外动漫一直掌控着我国市场的主要份额,国内动漫产业在夹缝中艰难生存。由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的《喜羊羊与灰太狼》打破了这种格局。该动漫片自播出以来,已产生了4亿元左右的经济效益;“喜羊羊”身后的产业链也是枝繁叶茂,衍生品的种类从图书、玩具、服装扩展到了文具、日化,乃至食品、手机、QQ等,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喜羊羊”令国内动漫产业喜洋洋。

(1)联系材料一、二,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16分)(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分析腾讯公司是如何进行创新发展的?(12分)【答案】(1)①文化产业本身是重要的经济部门,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腾讯公司和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催生出众多的产业链,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5分)②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如腾讯公司成为市值全球第三大的互联网公司,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打破国外动漫垄断我国市场的局面等。(5分)③文化产业的发展,使社会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提高了全社会的文化消费水平。腾讯公司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喜羊羊”衍生出多种的文化产品,满足了人们的文化消费,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分)(2)①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所以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同时要勇于走曲折的道路。腾讯公司在举步维艰的困境中积极寻找出路,为“小企鹅”插上了腾飞的翅膀。(6分)②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所以要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腾讯公司从创立到抓住“高交会”的机遇,促进自身成长壮大,成为市值全球第三大的互联网公司,实现了质的飞跃。(6分)

第五篇:必修2第三单元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必修)

第三单元教学总体设计

田燕

一.单元综述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本单元所选游记散文都是传诵千古的游记名篇,语言或清新俊朗,或平实朴拙,或铺排繁复,各具其妙,但其共同特点是,文章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更重要的是借写景来抒发作者个人的感慨和志趣。

二.单元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游记类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识记有关文学常识。②了解作品的有关背景,以便于分析理解作品。2.过程与方法:

①积累文言文中常见的重要实词、虚词、句式的意义及用法。②理解并恰当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古人乐观豁达的胸襟,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材简析

1.《兰亭集序》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文中记录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抒发了对于生死的感慨。

2.苏轼的《赤壁赋》通过描写月夜之景和主客问答,虽然也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慨,但主旋律却是表达尽情享受山水之乐的豁达乐观的情怀。

3.《游褒禅山记》作者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文章借游山水的感受阐释做学问、做事情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并辨证的分析了“物”“志”“力”三者的关系,给人以深刻启迪。

四.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⒈了解和掌握书序的特点。

⒉掌握文言词语:咸、毕、惠、信、兴等词的意思和用法。3.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过程与方法:

⒈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意旨。⒉背诵课文,培养熟记能力。

⒊鉴赏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⒋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叙、议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

2.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掌握归纳多义词的义项。2.体味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的语言特色。3.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教学方法:

1.加强朗读,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反复诵读。2.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了解作者及“序”的有关知识。2.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3.讲读第一节。

一、导入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百世,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吧!

二、解题,介绍作者

(1)《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兰亭宴集序》。序,文体的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文字。书序一般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这里用以记事。

兰亭,地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县西南兰渚,此地有亭,故称兰亭。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盛大的文人宴会,临流赋诗,抒发情怀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2)介绍作者及写作目的。

王羲之,东晋琅邪临沂人,出身于士族名门。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杰出的书法家。青年时有美誉,朝廷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为王右军。

他写作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记叙兰亭景致和宴会盛况;二是借这篇序言表达自己的观感。全文既写出了作者与名士的宴饮之乐,又写出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的感慨,是一莴流传千古的名篇。

三、整体感知

⒈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音节,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⒉教师指导朗读:

会(ku„i)稽 修禊(xì)激湍(tuān)流觞(shāng)曲水 游目骋(chěng)怀 ⒊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一次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⒋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⒌请大家以小组学习的方式,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下标记,一会我们共同解决。

⒍提问: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作者的情感是在变化着的,好请大家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分析作者感情的变化。

⒎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要点。[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明作序目的。(悲)

四、赏析课文

⒈学习第第一部分,理解文意。(1)教师强调重点字词

(2)请两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3)教师提问:第二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文中都写出哪些“乐”? 明确:一是名士相聚之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二是环境优美之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三是气候宜从之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四是相聚狂欢之乐:“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是以畅叙幽 情。”

(赏心、乐事、良辰、美景——四美并具。)⒉指导学生背诵第一部分。

理清背诵思路:第一部分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周围的环境、场面,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五、总结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珠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这些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同时这为下文的议论和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六、布置作业

1.翻译第一部分文字。

⒉结合课文,展开联想,写一段文字,描写兰亭的美景,2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两部分并背诵。2.总结全文,鉴赏本文的艺术特点。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第一节

二、讲析第二部分:

⒈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节,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

⒉指名学生翻译重点语句(教师提示重点字、词)。

①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或,悟,因)②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③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之、系)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化”、“期”的翻译)⒊学生齐读课文

⒋讨论分析:

⑴提问:本段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 明确:作者承接上文“乐”,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⑵由第一自然段的“乐”转入本节的“忧”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明确:“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⑶本节的议论与前一段的叙事是如何联系的? 明确: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是承上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趣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⒌学生试背第二部分

三、讲析第三部分(1)学生齐读第四段(2)指名学生口译第四段(3)讨论、分析:

①作者在这段中抒发了哪些感慨?

明确:一是“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二是“后之视今,亦犹今视昔”。②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认为死就是死、生就是生,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的意味。在对老庄哲学虚无主义世界观的批判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生的眷恋和热爱;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因为作者认识的局限性,更多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③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 明确: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舌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4)学生试背第三节。

四、总结全文(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明确:第一自然段中从作者对此次宴集环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道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从而与第一自然段的乐生之旨相一致。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2)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体现在哪里方面呢? 明确:本文仅325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略举数例如下:

1.写景。以“崇山峻岭,茂森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2.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趣。

3.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 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一二。2.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明作序目的。(悲)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赋”的特征,鉴赏本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能力目标:分析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作者处境,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如何理解。

2、景、情、理的融合,写景的技巧。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苏轼的《题西林壁》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三苏”和同时代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苏轼和“乌台诗案”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竹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这年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重读、韵脚),思考: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如何转化的?本文体现了苏轼的哪些艺术才情?

2、字词过关

3、集体朗读,初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重点研读

1、请一位学生朗读,重点字句的分析。

2、第一段的层次怎样划分?

明确: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笔法,如一首诗歌前的小序。第二层,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是月出之前的情况。

第三层,第五—七句,先写景后叙事,是月出之后的情况。

3、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4、本段的感情色彩如何?明确以喜悦为主。

五、第二段内容分析 疏通文字后提问

1、本段可分几层? 明确:可分两层。第一层写作者的歌声。第二层写客人的箫声。

2、本段刻画了怎样的意境?

本段刻画了一个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3、本段的“喜”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什么不同?

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4、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表达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5、本段的“悲”从何体现?

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中体现。

6、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

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7、本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转折过渡。

六、布置作业

背诵一、二段,预习三、四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分析第三段 疏通文字之后提问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

2、本段的感情色彩如何?明确:悲伤。

3、“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销声匿迹,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连影子都不曾晃动一下就悄然消失了。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的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遭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到这样的苦闷和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上也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三、分析第四段 疏通文字之后提问

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本段的感情色彩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答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3、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主要从观点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方面进行讨论)

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理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没有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辨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不科学,他是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区别。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4、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种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5、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主客实际是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积极和消极的两种心态。

四、艺术鉴赏。

1、写景、抒情和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是议论还是抒情,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缅怀历史人物,显示人生的变与不变的道理。

2、以文为赋的体裁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声韵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写作更为自由。如开头几句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以下直至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很适宜于朗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3、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习题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背诵全文;2.、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3、之以的用法。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借助游褒禅山,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1.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作者要游历褒禅山,作者是怎样介绍褒禅山的?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提示”已经说过,这里稍作补充如下: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二、讲解文章的主旨。

1、学生齐读全文。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正音”无物以相(xiàng)之 何可胜(shēng)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fǔ)

2、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 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4、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5、“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至洞之深处。)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无限风光在险峰”。)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随之”。)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四、学生齐读课文前四段。要求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尽吾志”的思想和文章布局上的特点,弄清作者的总体构思。

五、归纳文章布局的特点。前面在讨论文章主旨时,已经涉及布局的一些特点。这里只稍作补充,然后归纳。问: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可见第1、2段是记游部分。

问:作者发了哪些议论?(“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生发出来的?(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后一点呢?(“有碑仆道,其文漫灭”)可见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12段。

六、诵读第1段。

1、教师先范读一遍,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一词多义:

A.“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C.“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D.“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词性活用:

A.“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B.“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C.“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些词语的掌握揉进翻译通课文时。

2、然后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3、作者游褒禅山,介绍褒禅山的由来引出慧空禅院,又引出要游华山洞,可写那些仆碑以及仆碑上的文字好似可有可无,好象作者的闲笔,是不是因该删去呢?

(如果学生答不出,先留下来到后面解疑)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引领学生背诵这一段。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4、指点与答疑。

①为什么要先点出洞名?(下文主要记游华山洞经过,又由此生发议论。)②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古文无“花”字,“花”小篆中作■,像花之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华”分开。)5.学生齐背与个别检查。

七、布置作业。

1.顺畅地背诵第1段,熟读第2、3段。

2.完成练习第二题,将“其”的用法整理成表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先全班学生齐背,然后抽查个别学生1—3名,从中发现问题要做具体指导。

2、“其”的用法。先检查练习的第二题的完成情况。(1)代词。那(此系远指,指褒禅埋葬之时)。

(2)代词。这(此系近指,指慧空禅院)。(3)代词。它(代仆碑)。

(4)前“其”:代词。它(代“穴”)。后“其”:代词。那些(远指,作“好游者”定语)。(5)前“其”:代词。它(代后洞)。后“其”:代词。代游客,此处须用本名,不用现代语代词。(6)代词。自己(代作者本人)。(7)代词。他们(代“古人”)。

(8)语气助词。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二、诵读第2段。

1、教师示范背诵并穿插讲解。

第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一段中有那些对比: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2、作者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后悔”为什么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3、指导背诵: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4.学生练习背诵这一段。

前洞(平旷、记游甚众)——后洞(窈然、寒、深)——进入(深、难、奇)怠——俱——追记洞中所见(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自身,伏“悔”字(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以“悔”结束记游(既其出……游之乐也”)

5、学生齐背与个别检查。

6、指点与答疑。

①两个“盖”字的用法基本相同,但后一个的肯定意味要多一点。

②末句太长,有的选本断为两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表明“悔”的是“随以止”,“不得极夫游之乐”是“随以止”的结果。“极夫游之乐”与上文“其见愈奇”相照应。

三、诵读第3段。

1、教师示范诵读并穿插讲解。

①“于是余有叹焉”——“于是”承上,“叹”启下,由叙事过渡到议论。

②“古人……无不在也”——“无不在”就是“无不在心”,省“心”字,使行文简洁。全句意在颂古人博大精深,为下文立论根据。

③“夫夷以近……则至者少”——照应前洞、后洞。“而世之奇伟……在于险远”——照应上文“其见愈奇”。“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上文“则其至又加少矣”。“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事实推出结论,为下文“尽吾志”张本。

④“有志矣……不能至也”推开一层,点出“力”,照应上文“余之力尚足以入”。

⑤“有志与力……不能至也”再推开一层,点出“物以相之”,照应上文“火尚足以明也”。⑥“然力足以至……讥之乎”——用推理导出最重要的结论(即本文主旨),作者正意只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上。前有反衬,后有反问,语势节节上升。⑦“此余之所得也”——总收一笔。

2、教师领读。也要提示学生考虑如何划分层次。

3、学生分层练习背诵。

可分两层:第一层(开头到“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第二层(“有志矣”到段末)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提示〕这一段逻辑性很强,作者的推理过程明显,行文又处处跟前一段相照应——所有这些都在语气上反映出来。因此,本段使用虚词的频率较高。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必要时教师应二遍三遍地领读。这是本文思想内容的重点,也是诵读的重点。这段能否诵读得顺畅,是衡量这篇课文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

4、检查背诵。

可以采取三种方式:(1)全班学生齐背;(2)抽查个别学生背诵;(3)分别默写若干句。后两种方式可以同步进行。

5、指点与答疑。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天地”。“之”,助词,无义,有舒缓语气作用。“于”,这里表示观察的对象,译成现代语时可省略。

②“险”,这里用的是本义,即“高山”,因为后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说的是前洞地势。③“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实词性词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况下可省,但此处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语气,意思是确实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6、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总结: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四、布置作业。

1、连贯背诵第1至3段,准备背诵第4段。

2、绘作者游踪示意图。(据第一、二段绘制)。

3、整理“之”“以”二字的用法。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作者游踪示意图

小结:写游记须有明确的方位感。

2、连贯背诵前三段。教师先作示范背诵(速度稍慢,便于学生默诵),请三位同学依次背诵1、2、3段,最后全班同学齐背这三段。

3、整理“之”“以”的用法。

二、诵读第4段。

1、教师示范诵读这一段,然后提问: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追问: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何可胜道也哉”。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

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

2、讲述“三豕涉河”的故事。“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古书,非司马迁作)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吕氏春秋•察传》)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众口传闻的事、古书上记载的事都要仔细加以分析,辨明正误,不可盲从——这就是本文作者说的“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道理。)

3、学生练习背诵。

4、检查背诵。先背第4段,然后齐背第1至4段。

三、略读第5段。

先问:古代游记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几乎成为一种定式,同学们过去已经见过,请说出篇名。(《小石潭记》。)再问:试以这两篇游记为例,说说运用这种定式有什么好处。(①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②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

四、用做练习和讨论问题的方式总结全课。

1、做练习第一题进一步了解本文前后照应,用事实为议论张本的写法。

2、讨论问题: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下载【高考调研】高考政治 第三单元 单元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调研】高考政治 第三单元 单元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 单元过关检测(大全5篇)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 1.实践证明,随着民众对政务微博的新鲜感消失,只有那些贴近民生、值得关注的微博,才会受到越来越多的民众追捧;而那些依然官腔官调、华而不实的政务微......

    2012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精品学案 新人教必修3

    必修三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考点要求 1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

    高一政治必修二第三单元检测题

    龙驹中学2012春季高一思想政治5月月考 第Ⅰ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01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实施四周年。人大常委会的监......

    2014年山东高考政治必修四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考点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2、......

    2014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必修一第三单元高考题

    二轮复习经济生活第三单元高考题 1、(2013年天津卷,1)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一目标的提出,体现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2011届高考政治必修单元复习检测试题6(5篇)

    必修二 政治生活 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2课时 我国的政党制度 一、选择题 1.2009年,共和国迎来60华诞。60年前,在中国革命取得重大胜利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写下了“宜......

    必修2第三单元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2 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活动教案 2007.02 9、议论散文两篇 《窗》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体会课文的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学习于平凡中见深意的观察方法和......

    必修2第三单元训练

    友好三中 高一政治导学案 编制人:王洪敏 审核人: 王洪敏 姓名: 班级: 编号: 第 周 号 《政治生活》第三单元训练(文+理) 【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识记本单元基础知识点,培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