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及演艺市场发展状况[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2 01:20: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文化产业及演艺市场发展状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文化产业及演艺市场发展状况》。

第一篇:中国文化产业及演艺市场发展状况

中国文化产业及演艺市场发展状况

据了解,澳大利亚政府是从1994年开始实施“创造之国度”文化政策的,并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一种经济性质的文化活动。中国文化部是1998年成立的文化产业司,2002年文化产业被正式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在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概念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2004年我国共有文化产业单位34.6万个,个体经营户36.2万户;从业人员996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3.8%;文化产业年增加值3440亿元,占GDP的2.15%。目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一个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表演艺术历来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现代社会文化中最具多元发展和产品衍生能力的原创性门类。据2004年底的统计数字,我国共有国有文艺表演团体2759家,全年演出场次46.2万场,演出收入9.8亿元人民币(约合1.23亿美元);演出经纪机构642家,从业人员6340人,注册资本7.2亿元人民币(约合9000万美元),营业收入10.7亿元人民币(约合1.3亿美元);专业演出场所1928家,全年演出9.2万场,演出分成收入3.1亿元人民币(约合3876万美元)。此外,还有民营文艺表演团体5000多家,其演出收入尚无法准确统计。

中国演艺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城市居民文化娱乐消费的不断增长,为演艺业发展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消费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性、多元化的趋势。现在,休闲时间观看文艺演出、欣赏音乐舞 蹈已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据分析,中国未来五年包括演艺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年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5%左右,城乡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日常消费支出的比重将达到5%以上。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拉动了国内对外来演艺产品的需求。仅2004年一年,经文化部审批的进口商业性演出项目就达639项,另外还有参加艺术节和交流活动的非商业性演出项目267项。我认为,中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观众可能是世界上最幸运的观众。他们不仅能够欣赏到像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以色列爱乐等一流交响乐团,欣赏到俄罗斯芭蕾舞团、法国国家歌剧院芭蕾舞团、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等一流芭蕾舞团和阿尔文•艾 利舞蹈团、兰伯特舞蹈团等一流现代舞团的表演,而且可以观看到百老汇《狮子王》、《歌剧魅影》、《猫》、《芝加哥》、英国莎士比亚话剧团原汁原味的莎翁名 剧,观看到德国纽伦堡歌剧院的瓦格纳四联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意大利实景歌剧《图兰多》、《阿依达》等精彩演出。经营运作这些演艺项目的经纪公司,大 都名利双收、满载而归。据悉,西澳交响乐团今年5月访问过中国,悉尼交响乐团、澳大利亚国家歌剧院、澳大利亚芭蕾舞团、詹姆斯•莫里森爵士乐团和澳大利亚马戏团近期也有访华的意向。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对中国演艺市场的巨大消费潜力作出客观的判断。

二、中国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是艺术表演产品创作与生产的不竭源泉。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延绵不断、一脉相承的悠久历史。从闻名遐迩的长江、黄河、长城、兵马俑,到家喻户晓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花木兰,从充满东方智 慧的老子、庄子、孔子的哲学思想,到中国的古琴、昆曲、新疆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等世界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物遗存,都为演 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目前,中国演艺市场已经出现多元共荣的发展格局,交响乐、歌剧、芭蕾、现代舞蹈和音乐剧,民族戏剧、民间歌舞,杂技、曲艺、木偶、皮影和通俗流行的爵士摇滚乐,以及夜总会、卡拉OK厅等娱乐场所的歌舞音乐表演等,精彩纷呈,竞相斗艳。

多彩的中国文化元素也为世界表演艺术生产做出突出的贡献。如普契尼的歌剧 《图兰朵》、马勒的声乐交响作品《大地之歌》、雷哈尔的歌剧《微笑的国度》、克莱斯勒的小提琴作品《中国花鼓》,无不受到中国文化素材的影响。美国迪斯尼 根据中国历史故事花木兰改编的动画片,韩国媒体公司根据中国历史名著《三国志》制作的网络游戏软件,也都取得不凡的业绩。“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期待着独具慧眼的澳大利亚演出商、经纪中介机构和艺术编导们能够到中国来,与我们共同研发生产中国元素的演艺产品,深度开发中国的演艺市场。

三、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使我国演艺企业的实力得到不断壮大。上个世纪50年 代以来,我国的文化体制基本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一些掌 握大量文化资源的国有文化单位,长期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缺乏活力和竞争力。当前,根据改革开放的发展要求,我国正在对全国文化体制包括国有艺术表演团体 和经纪中介机构进行深化改革。对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艺术院团,重点是加大扶持,转换机制;对国家办的艺术研究机构、艺术学校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重点是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对国办的演出中介机构和一般性的艺术院团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重点是创新体制,面向市场。同时,通过资 源整合、强强联手,培育一批代表国家艺术水平的文艺团体和中介机构。如把文化部直属的中央实验话剧院和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合并为国家话剧院;将中国对外演出 公司与中国对外展览中心合并为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等等。这一系列举措大大提升了中国演艺机构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演艺产品的生产和演艺人才的培 养。另外,我们还对演出经纪人的资格提出专业要求,规范演艺经纪机构的经营,促使中国演艺市场出现一批资信可靠、运作专业、有能力经营涉外演出业务的演艺 经纪机构。

四、各类国际国内的艺术节活动,为中国演艺产业迅速发展打造了宽阔的舞台。目前,在中国由国家文化部参与主办的重大文化节庆活动主要有:一年一度的“相约北京”国 际大联欢活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北京国际音乐节、南宁国际民歌节、中国吴桥杂技艺术节、中国武汉杂技艺术节等等。在办节过程中,我们注意学习借鉴包括 澳大利亚阿德雷德艺术节、悉尼艺术节和墨尔本国际艺术节等国际上享有盛名的艺术节的成功经验,采取了中央、地方政府资助与商业化运作相结合的模式,既给承 办商和举办城市带来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为各类优秀艺术演出项目和演艺经纪机构提供了展示和交易的平台,从而带动了中国演出市场的繁荣与发 展。此外,中国演艺产品,在参与国际双边、多边事务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演艺机构通过官方或民间渠道,走出国门,积极参与海外各类艺术节、艺 术比赛和演艺交易会,使中国演出团体和演艺经纪机构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每年5月中旬在深圳举办的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演艺产品交易是展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演艺业的发展,积极推进中外演艺业的合作与交流,具体采取了如下举措:

一、加强官方文化交流活动,鼓励演艺产品商业化运作

近几年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除每年举办的20多个国家参与的“亚洲艺术节”外,2004-2005年,由中法两国元首倡导举办了“中法文化年”,主题活动多达700余场,囊括了中法表演艺术的精华。2005年10月,中国文化部与美国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在华盛顿合作举办了“中国艺术节”,参节演职人员近900人,共推出24台文艺演出和8项视觉艺术展示,是中美建交以来中国表演艺术在美国规模最大的一次集中展示。今年,“中俄国家年”和“中意国家年”分别在中国、俄罗斯和中国、意大利举办,“阿拉伯文化节”活 动也正在北京等城市顺利进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大型官方文化交流活动中,我们越来越多地采用符合市场规律的商业化运作方式,如将项目通过招标交给 演出团组和演出经纪机构承办,在对方国家举办的演出活动尽量委托对方国家主流演出机构市场化运作。今天举办的中澳表演艺术经纪人研讨会,是“2006中国文化澳洲行”系列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此前在澳演出的中国芭蕾舞团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央民族乐团的“盛装民乐”,悉尼交响乐团演出的中国音乐家谭盾的多媒体交响乐《地图》、北京现代舞团的演出,以及春节期间悉尼的中国盛装游行和北京庙会等,其中一些项目采取政府资助、商业化运作的方式,是一种宝贵的尝试。

二、完善政策服务体系,吸引国外演艺产品走进来,支持中国演艺产品走出去

中国政府于2005年发布了新修订的《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简化审批手续,放宽演出经营资格要求,取消了演出经纪机构涉外与非涉外的资格区分。此外,中国政府规定“在中方控股51%以上或中方占有主导地位的条件下,允许外商以合资、合作的方式设立和经营演出场所、演出经纪机构”,为外国演出商在华投资敞开了大门。在演艺产品出口方面,我们正积极探索有力的扶持渠道,通过我驻外机构加强对海外演艺市场的调研,为国内演艺机构提供咨询 和指导,创造中外演艺机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鼓励支持更多的优秀中国文化产品走进国际市场。今天我们来参加这个研讨会,就是抱着这样一个愿望而来的。

此外,中国在演艺产品生产和经营方面缺乏商业化、国际化运作的经验,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在此,我们也真诚地希望听取来自澳洲同行们的意见和建议。

三、适应国际文化市场的消费需求,努力打造兼具艺术水准和商业价值的品牌演艺产品在座各位也许对中国的演艺产品并不陌生。近年来,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推出的功夫剧《少林雄风》、上海东方青春舞蹈团编导的舞剧《野斑马》和甘肃歌舞剧院的舞剧《大梦敦煌》,都曾在澳洲演出。2004年,北京红樱束女子打击乐团还应邀参加了堪培拉国家多元文化节。最近,上海城市舞蹈有限公司正与澳大利亚悉尼舞蹈团联合编排舞剧《花木兰》。

目前中国拥有自主版权、较高艺术水准和商业化运作前景的演艺产品日益增加。北京天创国际演艺制作交流有限公司与加拿大杰出艺术家公司联合制作的功夫剧《功夫传奇》,2005年在北美演出150场,观众11万人,演出收入300万美元。今年下半年还将在北美巡演。2006年5月,由上海城市舞蹈有限公司推广、广州杂技团的杂技版芭蕾舞《天鹅湖》,在俄罗斯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演出引起强烈反响,莫斯科的票价最高卖到8000卢布(约合300美元)一张。中国国家歌舞团(东方歌舞团)的歌舞晚会《华彩唱风流》,2005年在日本演出128场,收入逾百万美元。上述演艺产品已被列入文化部2005-2006年度国家商业演出展览指导目录,从我们带来的两张DVD中,大家可以欣赏到其精彩的片断。此外,值得推荐的还有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梦幻杂技舞剧《时空之旅》、交响乐京剧《图兰多》、舞剧《霸王别姬》等剧目。另外,一些经典戏剧也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如中国京剧院的《白

蛇传》在英国演出被业界评为“五星级”。昆曲《牡丹亭》、《赵氏孤儿》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茶馆》、《雷雨》等,都曾在海外实现票房收入和舆论评价的双丰收。

四、加强与海外主流演艺机构的联系,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

这次研讨会为中澳双方演艺界的同行提供了面对面交流沟通的机会。通过这次 研讨会,大家不仅可以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可以成为项目合作的伙伴。我们欢迎澳洲的同行能够把你们的演艺产品带往中国,积极参与制作和经营中国的演艺 产品,同时采取合资、合作的方式投资中国的演艺市场,共同谋求在国际演艺市场上的大发展。我们还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能够在我驻澳使馆文化处的积极支持 下,与澳大利亚演出协会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保持畅通的联络渠道和共享的信息资源,为促进两国演艺业界的合作共赢搭建一座友谊的桥梁。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在即将结束演讲的时候,我不由想起澳大利亚的一个童话故事。说的是,有一个澳大利亚的小男孩,在家中的花园里挖了一个洞,洞 越挖越深,越挖越远,洞的那一头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好奇的小男孩一直坚持挖下去,结果终于挖到了出口。爬出洞口的小男孩又惊又喜,原来他来到了神秘的 国度——中 国。中国和澳大利亚虽然相距遥远,但同为环太平洋国家,是重要的文化贸易伙伴。我深知在座的各位都对中国的演艺市场满怀期待,我认为今后我们无须采取打洞 的办法,完全可以借助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来积极促进两国演艺事业的共同繁荣和发展,不断加深中澳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了解。

第二篇: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思考

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思考

一、公共文化建设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文化社团培养以及提供文化服务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村基础设施覆盖面逐年增加,截止目前,农村文化广场覆盖面达100%,农家书屋覆盖面100%,基本文化设施投放面90%以上。

通过建立有效的培训和扶持机制,面向广大群众,开展一系列培训、引导和扶持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民间文化领头人和社团组织,这些文化领头人和社团组织在群众文化方面起着引领和组织的作用。

每年利用节庆日、传统节日和消夏及周末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实、主题突出的各类由公众参与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实了辖区群众文化生活,并促进了辖区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步,与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的方面。一是处于城市中心的区级公共设施接近空白。文化馆没有独立的场所,与写字楼、商住楼一体建设,且布局受诸多制约,不利于最大程度的向群众开放,不能形成地标性的文化场所面向居民开放。美术馆和图书馆作为城市的又一文化象征,尚属于空白。二是街办均没有能与当地经济发展和商业建筑群相协调的公共文化站或集镇文化中心,居民无法就近享受文化服务。三是乡镇文化机构不健全,专职文化工作者,文化服务人员尚属空白。

以上情况是我区公共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应加强的重点工作。这些问题可以用一到两年的时间加以改善。

二、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文化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建设,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在我区初步形成包括新闻出版、图书音像、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体育健身、文艺演出、工艺美术、信息服务、茶秀、酒吧等行业在内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到目前为止,我区统计范围的文化经营单位已达512家,其中印刷装订复制场所268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86家,出版物、音像经销单位80家,文化娱乐场所31家,旅游景点21个,文化相关经营单位15家,文物博览馆10家,民俗文化村1个。从业人员总计6000多人,注册资本共计2亿余元,其中100万元以上的120家,50

万元以上的80家,10万元以上的30家,10万元以下的268家。按经济类型划分,民营企业和摊点占总户数的90%以上,占注册总资本的80%。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全区现实情况看,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很不充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存在文化产业组织规模小而分散、科技含量少和竞争力差、市场机制不健全、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以及宏观管理政出多门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一)文化产业的发展缺少战略性规划和统一指导

就全市而言,目前没有明确的城市定位,倾力打造文化古都名城的思路和规划还未清晰。文化产业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是主导产业,因而也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指导。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我区未将文化产业纳入重点进行统筹规划,没有形成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产业聚集区的规划,我区打造文化一条街还只是一个蓝图。要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群和项目还需要深入研究,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全市统一的规划与指导。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社会引导,市场结构不完善

文化产业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属性,正因为如此,它需要社会的引导,市场结构需要通过引导实现优化。目前我区市场中,传统产业中,如网吧、图书音像、打字复印、KTV占较大比重,仅仅是满足和适合了部分群体的休闲娱乐消费需求,新兴高端的和文化科技含量高、经营方式新颖的高品质产业项目尚属于空白。文化市场的投资及发展基本属于投资主体的自发行为,缺乏社会关注和政策的扶持引导,对一些能够传承和弘扬地方光辉历史文化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以及能够引导人们传统的正确价值观和寻求精神归属的产业项目,因没有特殊的政策扶持,在投资方面尚属空白,仅有的几个民办博物馆,也都存在个人投资不足、规模太小、地理位置偏僻等实际问题、并缺乏较高层次的策划和现代化的展示、多媒体演示手段而几乎无法运营,甚至长期关闭,未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文化旅游产业未做强做大

一般地域性文化产品及演艺很多是借助旅游发展,而我区由于旅游景点少,没有大型景点,限制着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地域性文化产品包括文化纪念品、民间工艺品和美食以及演艺项目,这些作为旅游产业链条中的项目,缺乏向社会推介的平台。

(四)文化招商难

由于我区城区内用地规划权受限,致使外来的文化投资很难在城区内成功引进,因这个原因我区已放弃了许多投资意向,同时也使文化部门策划包装和推介文化项目的积极性受挫。

四、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确立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路和战略性规划

我市具有悠久的古都历史和丰厚的人文资源,具有打造文化名城的先天条件和优势。建议全市进行文化资源和特色的摸底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制定全市整体的发展思路和战略规划。打破条块分割,按照“行业和区域互动,统一规划和统一指导,促进协调发展”的思路,整合各县区文化、文物、旅游等相关部门资源,确立龙头主导产业及辅助产业,规划产业园区。各市县区在全市的统一部署下,结合各自的文人历史和地域资源,寻找结合点和切入点,发展特色产业项目,打造特色产业平台。

(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

要使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战略规划落到实处必须要政策跟进。一是全面落实国家出台的税收及金融、融资等方面的文化经济优惠政策。我市文化产业几乎都是一些小微企业,国家在政策上已明确提出支持小微性文化企业;二是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政策,确立优势主导产业,扶持社会效益显著的产业项目,扶持新兴的文化科技、附加值高和具有先进经营手段的新兴高端产业,扶持自主研发的地域特色产品项目,扶持文化历史、文物、民俗展览和文化旅游等项目,在强大的政策支持下,营造良好地文化产业投资环境,引导鼓励投资的积极性,增强产业发展的活力。

(三)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民间文化的基因,以产业的方式对非遗进行保护与传承也是一项有效的措施。将非遗保护和传承与发展旅游产业相结合,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按照文化发展的要求,成立相应的机构和配备相应的人员,以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探索、管理和指导。其次是加强对文化行政管理层面和投资运营层面人员的培训,采取走出去选派学习的方式,学习领先地区的经验,同时利用市内大专院校开设文化产业研修办或轮训班,提高相关人员综合素质,培养一批具有前瞻性眼光,有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理念,掌握一定现代科技的文化和经济两栖人才,来引导新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按照全国、省、市统一要求,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降低文化产业进入市场的“门槛”,扩大投资领域,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共同经营,制定实施“国退民进”的文化产业民营化战略。特别是在文化产品集散地建设、文体用品制造业项目引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加强与省、市政府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联系与沟通,按照“三个有利于”和“特事特办”的原则,采取多种联合和多种经营的方式,激活文化产业经营机制,促进文化产业的兴盛。

第三篇: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作者:平凉市统…文档来源:本站原创

文化是传承物质文明的载体,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一般是与公共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文化事业单位主要靠政府扶持、社会赞助,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单位则主要面向市场,依法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其范围随着国家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2006年是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对2003年以来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进行了全面总结。《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确定了未来五年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党的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党清醒认识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在这一背景下调查研究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是将平凉市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现实需要。为了监测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2009年9月在《甘肃省文化产业统计调查实施方案》的指导下,在2007年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平凉市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我们对平凉市文化产业进行了全面统计调查,现依据调查和相关资料以及初步对平凉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总量规模、存在问题等方面作一专题统计分析。

一、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这次文化产业调查,范围涉及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商品批发和零售业;文化商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和娱乐业等行业大类。具体包括新闻出版业,文化艺术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文化用品印刷、记录媒介复制业,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用品批发零售业,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等行业。文化产业调查对象为平凉市范围内的所有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私营企业、个体户,即平凉市行政区划内从事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和提供文化服务的法人单位、私营企业、个体户。文化产业统计调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财务状况指标:反映文化产业单位的资产、收支和经营状况的价值量指标,如固定资产原值、主营业务收入、折旧、工资、税金、利润等等。财务状况指标按文化产业企业和单位执行的会计制度及其财务状况指标内容不同而不同,以系统反映文化产业经营和收支情况,同时满足增加值核算的需要。二是业务活动指标:指反映文化产业主要业务活动的状况和规模的实物量指标,如图书、报刊的种类和印数,艺术表演团体的演出场次和观众人数,广播电视播出节目套数及时间等。业务活动指标以部门的职责范围和现行统计制度为基础,力求全面反映甘肃文化产业活动的全貌,并尽

量贴近部门管理工作实际。三是就业人员指标:指反映文化产业就业人员的数量、素质等情况的指标,如年末就业人员数、专业技术人员等。

2008年,平凉市有文化产业单位2526个,其中文化行政事业单位127个,文化产品生产企业44户,文化商品销售、中价、服务企业30个,从事文化产业生产经营的个体经营户2256户;从事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14217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平凉市全部从业人员总数(118.56万人)的1.23%,占城镇从业人员总数(16.18万人)的9%;文化产业当年实现增加值19722万元,占2008年平凉市GDP总值(175.06亿元)的1.13%,比2007年的比重下降0.03个百分点;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共有资产56281.6万元,其中个体生产经营户共有资产7563.9万元;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28866.32万元,其中个体经营户收入8962.91万元。

平凉市文化产业单位户均资产24.09万元,人均资产3.86万元。这两项指标反映文化产业集约化水平、规模化水平,与全国和西部横向比较反映平凉市文化产的差距,全国文化产业单位户均资产583.61万元,人均资产18.62万元;西部为363.37万元和14.22万元,从文化产业集约化水平、规模化水平方面讲平凉市不能算文化大市。文化产业人均营业收入反映文化产业的经营规模水平。平凉市为1.98万元,全国为17.28万元,西部为9.91万元。户均、人均增加值反映文化产业经营效益,平凉市户均为7.3万元,人均为1.17万元,全国户均为108.21万元,人均为3.45万元,西部户均为68.28万元,人均为2.67万元。无论从文

化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上讲,还是从文化产业的经营效益上讲都与全国和西部比,存在很大差距。

二、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观念滞后,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关系界定不清。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和束缚,很多人对文化产业认识不清,概念模糊,思维方式还未从“福利文化”、“公益文化”的圈子里跳出来,认为“文不经商”,文化形成不了产业,“文化知识无偿服务的”等等,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混为一谈,缺乏文化经济意识,对文化单位的管理仍用行政管理的老模式,无法使文化单位真正成为“自立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

2、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竞争不力。形象地讲,目前,平凉市的文化产业仅仅是亦步亦趋地跟进式发展,各行其是,档次不高,水平不高,活力和后劲不足,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文化管理体制没有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一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由政府全拨文化事业单位的经营体制,虽然这一体制已被逐步打破,但力度小,导致了文化产业经营者仍有依赖心理,难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二是各种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的投资渠道还远远没有建立健全起来;三是目前由文化主管部门管理所属文化事业系统的部门化管理体制有很多弊端,即不能很有力的把需要管理的事业单位管好。也不能把社会办的各种文化活动系统地管好;四是从事文化产业经营的主体大多数在运行机制上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要求。有问题不找市场,而是找政府,要求投入,减免

税费,在分配上“平均主义”,在人事管理上还未形成流动、竞争、淘汰机制,在经营中盲目投资,缺乏科学决策。社会办文化产业,缺乏正确引导,不健康文化占领一定市场,内部管理弊端百出,急功近利。

3、投入不足是制约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一是政府投入不足。平凉市是财政,面临一系列困难,尽管政府在文化建设上的投入不断加大,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而且绝大部门是“公益性文化”投入,产业化发展缓慢;二是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产业投入不足,由于事业单位基本上是“吃皇粮”的,积累少,机制不活,自身处于维持、萎缩状态,根本无力投入文化产业;三是社会力量投入不足,社会资金的吸纳渠道不畅,文化资源的盘活还缺少有力措施;四是文化产业投入产出低于一、二、三产业,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投资回报率低,影响投资者积极性。

4、缺乏文化市场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平凉市文化市场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知识面较窄,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更新慢,对现代企业管理和资产经营知识掌握较少,缺乏高素质的文化经纪人和文化市场中介机构。

5、文化资源整而不合。平凉历史、风俗、自然、人文文化资源源远流长,丰富深厚。除旅游资源近年开发发展较快外,文化产业的主要行业,如电影、电视、出版、演艺等基本上是空白。现有的文化产业主要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广播电视网络传输,文化产品的生产也是印刷、工艺品制造等较低层次的产品生产行业,其他资源开发还没有形成区域文化品牌。这些宝贵资源只要规划好,开发好,利用好,整合好,使其潜在价值和效益充分发挥出来,打是成最具特色的文化知识牌与旅游产业结合,就会极大推动平凉经济的快速发展。

6、缺乏支持和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目前,平凉市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文化产业支持和配套政策,与产业政策配套的保障体系也有待建立,有关经营主体的市场准入,市场竞争,市场退出规则不规范,使一些经营主体难以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竞争。特别是对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给予平等待遇,在土地、税制、分配、人才等方面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

第四篇:-县文化产业市场发展调查报告

*县文化产业市场发展调查报告

根据县委办的安排,最近,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文体、广电、教育、工商联等部门配合,对全县文化体制现状和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我县现有国办文化事业单位18个,在职职工105人。即:我县文化馆、我县图书馆、我县电影管理站、我县广播电视局和14个乡(镇)的文化广电工作站。有文艺表演单位1个,有表演职员50人,即:云南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职工艺术团。有文化企业2个,有职工36人。即:我县新华书店、我县电影公司。国营、集体、股份制和民营个私企业创办文化经营单位有232个,从业人员达800多人。其中:国营、集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创办文化经营单位有4个。即:我县福利公司创办的“云福楼歌厅”(茶室),我县澜沧江大酒店创办的“水乐宫歌厅”(茶室),我县畜牧局、县农行创办的“云中云歌厅”(茶室),云南糖业集团幸福分公司创办的“我县印刷厂”。民营个私企业创办的综合游乐场所、歌舞厅、卡拉ok厅、音乐茶座、电玩室有70个,印刷厂2个,打字复印室16个,音像制品出租、零售65个,书报刊出租、零售12个,艺术摄影15个,艺术培训3个,工艺美术装璜16个,电影放映9个,互联网上网服务20个。这些文化经营项目为丰富和活跃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对促进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扩大就业、涵养税源、广开财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存在问题

我县文化市场的经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在产业规模、经营水平、运作方式和经济效益上都无法与其它产业相提并论,也无法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相媲美,更无法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我县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数量多,但由于起步晚,经济相对滞后,缺乏具有强大实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很多文化经营单位没有形成产业化运作,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总体战略和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对文化的产业属性认识不清,对文化的产业化存在错误的认识,对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过分强调。因此,没有把文化真正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这种观念导致文化产业的政策长期处于摇摆之中,而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受政策影响很大的产业,如果没有好的政策支持,很难获得长远发展。同时,文化市场管理婆婆多,有利益多头管理,无利益没人管理,文化法规侧重于规范、控制,强调“禁止性”、“惩罚性”,缺乏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条款。

(二)文化产业缺乏整体规划,产业布局不合理。到目前为止,我县还没有正式规划的娱乐区域或文化产业区域,市场相对分散零乱,文化产业发展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没有上规模的综合性经营场所,绝大部分经营项目规模小,市场整体档次不高,许多经营者因管理不善、方法不多,经营项目单一,消费者光顾少,导致经营情况差,时开时停,造成了文化资源极大的浪费。

(三)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严重滞后,财政投入力度不大,国办文化没有起到主导地位。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的办法不多,金融政策与资本市场的支持不够,文化企业形不成规模,文化基础设施难以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缺乏各类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文化产业是高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产业。文化生产的巨额投资以及文化产品销售的不确定性,一般经营者很难把握。因此,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高素质的经营管理、策划、营销等人才。目前我县文化市场经营从业人员主要来自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个体经营人员,缺乏专业化人才,难以适应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文化市场经营秩序还有待于规范。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展示城市精神面貌的一个重要标志。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县文化市场混乱的状况已有好转,但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变,表现在:一是演出市场发育不健全,低层次、低质量的演出多,扰乱了演出市场秩序;二是保护知识产权力度不大,盗版书刊、盗版音像制品、盗版软件屡禁不绝,严重冲击了正版书刊、正版音像制品、正版软件的经营秩序,扼杀了原创精神;三是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现象未得到彻底的治理;四是少数文化经营单位违法经营现象突出,娱乐场所超时经营现象严重存在,造成了不正当竞争。

(六)居民文化消费主导地位尚未确立,社会平均文化消费水平偏低,拉动作用不大,也严重制约了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

(七)广播电视设备陈旧,网络混乱,有线电视覆盖率底,内部体制不合理。

三、对策建议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它与经济、政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反映着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并以巨大的作用推动或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今世界,文化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我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群众生活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文化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扩大,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我县发展文化产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文化产业要发展,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立足现实、顺应潮流,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艺术生产自身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作用,充分发挥我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有效整合各类文化资源,以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音像业、美术装璜业、广告宣传、网络文化及计算机服务、旅游文化为主题或核心行业,着力培育文化产业特色品牌,重点扶持主导文化产业,构建国办文化为主导,多种结构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采取县办好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馆、图书馆、电影管理站、广播电视事业及乡(镇)办好文化站的同时,加大事业单位的投入,按现行编制、现行财政供给经费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自收自支编制,增编后扩大文化经营项目,实行自收自支,逐步实现全县每个文化事业单位创办1至2个文化项目。此外吸引社会资金创办文化企业,把大量的文化经营项目交由社会承担。通过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实现我县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做到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产业规模和竞争力不断加强,逐步将我县建设成为文化创新能力强、文化传播范围广、文化产业程度高、文化消费市场活跃,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重要基地,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支持产业。要实现以上目标,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制订并落实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文化产业在我县是一个新兴产业,又是一个特殊产业,需要依靠法律、行政、经济等综合手段来支持它的发展,要尽快制定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分配激励政策、用地政策和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政策,逐步使文化政策法规覆盖文化产业的主要领域。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文化体制的所有制结构,尽快制定鼓励非文化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股份制企业创办文化产业的政策。要明确文化开放领域的市场准入标准,准入程序及管理监督办法,降低文化产业准入的门槛。

(二)加强总体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循序渐进。要在保证党委总揽全局和最后决策的前提下,积极发挥政府部门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组织、管理、协调、引导等功能。计划部门要会同文化部门加强对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协调和领导,要在制定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各个门类的专项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确定重点发展的行业门类项目,形成文化产业的中长期整体发展纲要和规划,完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整体设计。发展纲要和规划要具有前瞻性、战略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包括文化产业的保护以及如何与国际接轨等。

(三)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文化投资的总量和规模是决定文化增长的最基本因素,一个时期文化投入量的多少,不仅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和机构,而且决定文化对经济作用的大小,扩大内需,拉动消费肯定包括文化建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文化产业必然也在开发范围之中,要拓展投融资金渠道,为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提供资金支持。资金投入不足,是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在当前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新形式下,应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吸收业外资金和社会资金创办文化产业,采取支持国有非文化企业兴办文化项目,吸引股份制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形式,形成文化产业的多元投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为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还可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的规定,充分利用项目合作的形式,积极尝试在硬件设施建设、技术更新改造等领域引进外资,共同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实施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战略。文化产业与任何产业一样,有一个逐步发展的渐进过程。文化产品也有一个从开发期到上升期到兴盛期,然后逐步衰弱的过程。既要研制高品位,高附加值,高文化含量,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产品,也要培育、开发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由于文化消费者的经济状况、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发展文化产业也应该多样化、多层次,以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即要实施集团战略、名牌战略,又要实施多路出击,充分占领市场的战略,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现象是乡(镇)文化生活贫乏,与县城反差极大,这也可以称为一种“文化二元结构”。农村的看戏难、看书难、看电影难,没有文化娱乐设施等问题,说明农村有一个潜力极大的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所以,应该瞄准这一市场,用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赢得巨大的消费群体,把产业做强做大。

(五)造就一大批“文化商人”,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构筑人才高地。我县文化产业能否快速发展,成为我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归根到底是人才。分析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到,文化产业要发展,就必须造就一大批既有开拓能力又有经营能力,既懂文化又懂市场,善于运作企业的文化经营者。从目前我县情况看,当务之急是营造一个能使高水平的文化经纪人不断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机制,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经纪人队伍。

(六)加强管理,依法行政,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文化市场管理要借鉴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大改革力度,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真正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建立新形势下保证党的领导,调控适度,运行有序,促进发展的宏观管理体制。要以行业管理为主,通过各种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调控市场,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利用价格机制、税收机制、信贷机制和收入机制的调节作用,理顺文化市场运作,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要压缩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审批手续、增强行政审批的透明度。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文化产业行业协会,逐步将一些不适合由政府行使的职能交给行业协会,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维护行业权益。

第五篇:*县文化产业市场发展调查报告

根据县委办的安排,最近,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文体、广电、教育、工商联等部门配合,对全县文化体制现状和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我县现有国办文化事业单位18个,在职职工105人。即:我县文化馆、我县图书馆、我县电影管理站、我县广播电视局和14个乡(镇)的文化广电工作站。有文艺表演单位1个,有表演职员50人,即:云南澜沧江啤酒企业集团职工艺术团。有文化企业2个,有职工36人。即:我县新华书店、我县电影公司。国营、集体、股份制和民营个私企业创办文化经营单位有232个,从业人员达800多人。其中:国营、集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创办文化经营单位有4个。即:我县福利公司创办的“云福楼歌厅”(茶室),我县澜沧江大酒店创办的“水乐宫歌厅”(茶室),我县畜牧局、县农行创办的“云中云歌厅”(茶室),云南糖业集团幸福分公司创办的“我县印刷厂”。民营个私企业创办的综合游乐场所、歌舞厅、卡拉OK厅、音乐茶座、电玩室有70个,印刷厂2个,打字复印室16个,音像制品出租、零售65个,书报刊出租、零售12个,艺术摄影15个,艺术培训3个,工艺美术装璜16个,电影放映9个,互联网上网服务20个。这些文化经营项目为丰富和活跃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对促进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扩大就业、涵养税源、广开财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存在问题我县文化市场的经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在产业规模、经营水平、运作方式和经济效益上都无法与其它产业相提并论,也无法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相媲美,更无法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我县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数量多,但由于起步晚,经济相对滞后,缺乏具有强大实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很多文化经营单位没有形成产业化运作,文化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总体战略和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对文化的产业属性认识不清,对文化的产业化存在错误的认识,对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过分强调。因此,没有把文化真正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这种观念导致文化产业的政策长期处于摇摆之中,而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受政策影响很大的产业,如果没有好的政策支持,很难获得长远发展。同时,文化市场管理婆婆多,有利益多头管理,无利益没人管理,文化法规侧重于规范、控制,强调“禁止性”、“惩罚性”,缺乏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条款。

(二)文化产业缺乏整体规划,产业布局不合理。到目前为止,我县还没有正式规划的娱乐区域或文化产业区域,市场相对分散零乱,文化产业发展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没有上规模的综合性经营场所,绝大部分经营项目规模小,市场整体档次不高,许多经营者因管理不善、方法不多,经营项目单一,消费者光顾少,导致经营情况差,时开时停,造成了文化资源极大的浪费。

(三)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严重滞后,财政投入力度不大,国办文化没有起到主导地位。引导民间资本投入的办法不多,金融政策与资本市场的支持不够,文化企业形不成规模,文化基础设施难以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缺乏各类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文化产业是高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产业。文化生产的巨额投资以及文化产品销售的不确定性,一般经营者很难把握。因此,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高素质的经营管理、策划、营销等人才。目前我县文化市场经营从业人员主要来自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个体经营人员,缺乏专业化人才,难以适应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文化市场经营秩序还有待于规范。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展示城市精神面貌的一个重要标志。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县文化市场混乱的状况已有好转,但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变,表现在:一是演出市场发育不健全,低层次、低质量的演出多,扰乱了演出市场秩序;二是保护知识产权力度不大,盗版书刊、盗版音像制品、盗版软件屡禁不绝,严重冲击了正版书刊、正版音像制品、正版软件的经营秩序,扼杀了原创精神;三是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现象未得到彻底的治理;四是少数文化经营单位违法经营现象突出,娱乐场所超时经营现象严重存在,造成了不正当竞争。

(六)居民文化消费主导地位尚未确立,社会平均文化消费水平偏低,拉动作用不大,也严重制约了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

(七)广播电视设备陈旧,网络混乱,有线电视覆盖率底,内部体制不合理。

三、对策建议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它与经济、政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反映着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并以巨大的作用推动或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今世界,文化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我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群众生活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文化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重不断扩大,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我县发展文化产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文化产业要发展,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立足现实、顺应潮流,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艺术生产自身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作用,充分发挥我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有效整合各类文化资源,以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音像业、美术装璜业、广告宣传、网络文化及计算机服务、旅游文化为主题或核心行业,着力培育文化产业特色品牌,重点扶持主导文化产业,构建国办文化为主导,多种结构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采取县办好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馆、图书馆、电影管理站、广播电视事业及乡(镇)办好文化站的同时,加大事业单位的投入,按现行编制、现行财政供给经费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自收自支编制,增编后扩大文化经营项目,实行自收自支,逐步实现全县每个文化事

下载中国文化产业及演艺市场发展状况[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文化产业及演艺市场发展状况[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县文化产业市场发展调查报告

    根据县委办的安排,最近,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文体、广电、教育、工商联等部门配合,对全县文化体制现状和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一、我县文化产业发......

    *县文化产业市场发展调查报告

    根据县委办的安排,最近,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文体、广电、教育、工商联等部门配合,对全县文化体制现状和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县文化产业......

    *县文化产业市场发展调查报告

    根据县委办的安排,最近,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县文体、广电、教育、工商联等部门配合,对全县文化体制现状和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一、我县文化产业发......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作者: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2年第01期 —《中国文化蓝皮书—2001~2002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出版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

    东营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东营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为及时了解和掌握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出解决的对策和措施,我们组成专门调研组,通过座谈、专访、实地考察、数据统计分......

    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与对策浅析

    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与对策浅析四、发展济南文化产业的具体对策(一)济南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定位和原则2006年2月,济南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济南市......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状况及前景分析大全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中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开始逐渐消失,而作为新兴领域的机器人产业则迅速崛起。2012年中国机器人购买量达到2.3万台,中国一跃成为仅次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机器......

    艺术市场业态及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范文大全)

    产业规范 当代艺术推广的特点之一便是“艺术产业化结构规范”,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各方面社会资源构建起一套强化有力的艺术推广工作结构,如:社会公关、文化传媒、艺术品实体、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