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与对策浅析

时间:2019-05-13 09:52: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与对策浅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与对策浅析》。

第一篇: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与对策浅析

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与对策浅析

四、发展济南文化产业的具体对策

(一)济南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定位和原则

2006年2月,济南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济南市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确立了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 定位和目标,这就是: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重点抓好设施建设、文艺创作、群众文化活动和文化产业开拓,建成充分彰显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文 化气息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健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逐步形成 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实施“精品工程”,完善创作 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创造一批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具有“山东气派、泉城风 格”的艺术精品。大力提高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和宣传水平,着力打造一批品牌 栏目,积极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加快实现广播电视制播手段数字化。积极抓 好文化艺术产品生产,出版一批能够形成品牌、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精品图书和音像电子出版物。挖掘发展民俗文化、民间文艺资源,积极推进群众 文化建设。加强依法修志,继续做好史志工作。强化档案文化理念,加快档案馆库、档案信息化和馆藏资源建设,推进档案事业全面发展。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促进文化产业规范发展的政 策法规。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 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努力培育和推出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 牌,做大做强济南日报报业集团等一批文化产业集团,提高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 竞争力。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加 快文化设施建设。按照政府推动、企业运作、规范管理的原则,采取省市共建方 式,加快建成一批影响力强的标志性文化设施,重点规划建设齐鲁文博中心、山东 演艺中心、泉城文化娱乐园、山东书城、济南图书馆和群众文化馆等项目。按照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创建文化先进县区、社区的要求,建设县(市)区级、社区(乡镇)级图书馆、文 馆、文化站等,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覆盖城乡的文化设施网络。

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按照政府推动、企业运作、规范管理的原则,采取省

共建方式,加快建成一批影响力强的标志性文化设施,重点规划建设齐鲁文博中 心、山东演艺中心、泉城文化娱乐园、山东书城、济南图书馆和群众文化馆等 目。按照创建文化先进县区、社区的要求,建设县(市)区级、社区(乡镇)级图 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覆盖城乡的文化设施网络。按照上述基本定位和目标,根据济南市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城市结构 各方面情况,我们认为济南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定位应该是:

以齐鲁文化为底蕴,以省会城市为依托,以“泉文化”为主线,重点发展 闻出版服务、广播影视服务(包括互联网信息服务)、以文化旅游为主体的文 休闲娱乐服务和会展服务等几大支柱产业,建设统一、开放、多层次、多方位 文化市场体系,在全市形成主线突出,布局恰当,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筱盖 广的文化产业网络,使济南市成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独特自然风貌、浓 现代气息的省会城市和区域文化产业中心城市。

由于文化产业质的规定性和文化产品自身所具有的特性,要使济南市文化 业健康快速地发展,必须把握好以下基本原则:

1、统一布局、协调发展的原则

发展济南市文化产业,一定要充分考虑到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互动关系、中心市区与郊区各县的互动关系、城市与农村的互动关系,按照全市一盘棋的向进行整体设计,要尽力做到布局合理,功能互补,使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协 调地发展.由于文化产业所具有的政治教化意义,在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在考 虑经济效益的时候,更要注重社会效益。

2、突出特色原则

发展济南文化产业,一定要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做足历史名城

①《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济南市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白.....目自州白匕.....文化特色,发挥省会城市优势,突出济南的特点。如“泉水文化”、“名士文化”、“齐鲁文化”等,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地结合起 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打造精品,积聚品牌,使济南的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出 齐鲁文化的历史底蕴、泉水之城的自然底蕴和省会城市的政治与社会优势。

3、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必须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处理好发展文化产业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关

系,对济南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必须实行保护性开发方针,对于重要的文化遗产,最大限度保持历史本来面日。把文化产业纳入文化保护和 自然保护的总体发展战略之中切实保护好济南历史文化名城.4、整体联动原则

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参与文化建

设,广泛吸纳民间资金和外资,以发展优势文化产业和大型文化集团为突破口,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加快济南文化产业发展步伐,提高全市文化建设的整体 水平。

(二)加快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l、更新观念,增强文化产业意识

在党中央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文化产业近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文

化能够成为产业,已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肯定。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文 化负面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人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上,仍然把许多文 化部门视为事业单位,习惯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一直把文化产业当作经 济舞台上的一个配角。重视文化的“事业”性质,忽视其产业性质,更缺乏对文 化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仍自觉不自觉地信守旧的文化发展观念和运作方法,对 文化能否产业化,如何产业化,文化产业的内涵应如何确定,如何看待文化产业 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等,在思想观念上仍然模糊和混乱,把文化产业真正纳入国民 经济计划并导入正常的发展轨道,还需要从观念上进行彻底更新。发展文化产业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对文化发展模式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文化建设中的一个全新课题,需要把

展文化产业纳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整体工作布局中去,摆上议事日程,把文化

业发展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

建设的整体规划,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结构调整之中。因此,解放思想,新观念,将文化与现实经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解决的要问题。

2、制定出切实可行、符合济南实际的发展规划

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和管理的表现之一,就是制定济南发展文化产业的近

中、长期规划,明确总体目标,确定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统计范畴和指标体系 使文化产业始终在规范有序的竞争中发展壮大。当前,己经制定了《2004一20 年济南市文化发展规划》,《济南市“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济南市国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将文化旅游与会展作为济南市文 产业发展的重点为,但相对而言文化产业部分仍然比较薄弱,应在此基础上制 出更为具体翔实、易于操作、目标明确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并注意在国家有 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济南实际,建立健个地方性的文化产业法规,出台鼓 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3、创新管理体制,理顺几种关系

目前,从事文化产业经营的主体大多脱胎于传统的文化事业单位,其中大

数在运行机制上还未能适应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强化文化行政部门宏 调控、公共管理和行业管理职能,切实抓好监督、评估、执法和服务,坚决克 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弊端,扩大文化产业单位的经营自主权,进 步确立文化产业单位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按照政企分开、经营性机构与非经 性机构分开的原则,对现有文化单位进行科学分类。作为一个省会城市,济南 展文化产业还必须理顺几个关系:一是理顺省、市级文化管理体系的关系:二 理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与文化事业和企业单位的关系;三是理顺文化企业和事业 单位的关系。并注意尽快实现政府部门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转变。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激活经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文化企业成为产权明晰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 体。在工商管理和税收、信贷等政策上,进一步鼓励文化企业的发展.调动业主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千方百计增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企业的活力。同时要建立灵活 投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外资、国内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鼓励版权、品牌、个人声誉、经理人资质等无形资产作为资本投资。

5、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各种资源优势和济南的区位优势,突出发展重点 济南市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各种资源优势,尤其是作为省会城市的政治文

化方面的优势,突出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要重点发展广播传媒、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会展等领域,尽快形成产业优势。同时,要充分利用济南市北通京津、南接京沪、东有出海口、西连全国腹地的区位优势,立足于成为区域性的文化产 业发展中心。在具体发展中既要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建立实力强大、履盖面广、竟 争力强、前景看好的大型文化集团,但必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能过多地求 大,以形成大、中、小企业共存,全市文化产业产业健康发展的格局。

6、打造文化品牌,加强宣传力度

济南市甚至包括山东省近年来的会展业、旅游业等都有了很大发展,但却并 没形成自己有竞争力的品牌,我们应立足泉文化,依托齐替文化的深厚底组,打 造以泉文化和齐鲁文化为内涵的文化品牌。铸如文化产业博览会、全国煤炭会议 等影响大的会议应多搞,同时还必须做到宣传先行,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 宣传力度,使泉文化深入人心。同时通过宣传开发文化消费市场,尤其是本地文 化消费市场,以形成良性循环。

7、尽快建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规范。

文化产业的行业协会,还有工会、联盟等,是从业机构或从业人员为捍卫自 身利益而自愿结合的非官方机构,它在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促 进规范有序竞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作为一种民间的组织形式,它与政府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管理职能部门一道,起着政府部门不可替代的管理作用,特别在协调全行业行动,加强行业保护,维护民族传统行业地位等方而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国外的文 产业之所以具有较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与强有力的行业自我管理很有关系。于行业协会,要加强引导和管理,北京、广州、等城市在这方而取得了一些经验,值得济南借鉴学习。

8、充分发挥驻济高校的作用,加快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目前文化产业专门

才缺乏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济南不仅缺乏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和乏文 产业策划、管理和经营方面的领军人物,就是一般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也 待于培养和提高。因此,济南市要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广泛吸引国内 的高级人才,更要充分发挥驻济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定点培养发展 南文化产业的人才。对于现有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也要利用济南各高校师资 足的便利条件,尽快启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全员培训,进一步提高文化队伍 整体素质。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五、结语

众所周知,文化产业是全球的新兴产业,被称为“21世纪最后一块暴利蛋糕”,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中国作为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发展文化产业具有自 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广阔的文化消费市场以及国家和政 府的大力扶持,等等。济南市作为经济强省山东省的省会城市,地处沿海发达地 区,是全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先天优势,并已取得了一定 成绩。我们有理由相信,济南市的文化产业将继续保持其高速发展势头,并逐渐 成长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

然而也应该看到,与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成都、昆明、西安等相比,济南市文化产业起步较晚,由于它正处于发育期,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其优势,将是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的 关键所在。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剖析,并对其解决措施及产业发展方案进 行了探讨。

当然,本文对这些问题所进行的探讨只是一些初步尝试。虽然本人通过多种 途径广泛搜集文献,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以期对济南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有所裨益,但是由于本人能力、时间及材料有限,难免挂一漏万。所以仅能以此 求教于方家。

第二篇: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思考

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及思考

一、公共文化建设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我区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文化社团培养以及提供文化服务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村基础设施覆盖面逐年增加,截止目前,农村文化广场覆盖面达100%,农家书屋覆盖面100%,基本文化设施投放面90%以上。

通过建立有效的培训和扶持机制,面向广大群众,开展一系列培训、引导和扶持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民间文化领头人和社团组织,这些文化领头人和社团组织在群众文化方面起着引领和组织的作用。

每年利用节庆日、传统节日和消夏及周末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实、主题突出的各类由公众参与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实了辖区群众文化生活,并促进了辖区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步,与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的方面。一是处于城市中心的区级公共设施接近空白。文化馆没有独立的场所,与写字楼、商住楼一体建设,且布局受诸多制约,不利于最大程度的向群众开放,不能形成地标性的文化场所面向居民开放。美术馆和图书馆作为城市的又一文化象征,尚属于空白。二是街办均没有能与当地经济发展和商业建筑群相协调的公共文化站或集镇文化中心,居民无法就近享受文化服务。三是乡镇文化机构不健全,专职文化工作者,文化服务人员尚属空白。

以上情况是我区公共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应加强的重点工作。这些问题可以用一到两年的时间加以改善。

二、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文化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建设,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在我区初步形成包括新闻出版、图书音像、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体育健身、文艺演出、工艺美术、信息服务、茶秀、酒吧等行业在内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到目前为止,我区统计范围的文化经营单位已达512家,其中印刷装订复制场所268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86家,出版物、音像经销单位80家,文化娱乐场所31家,旅游景点21个,文化相关经营单位15家,文物博览馆10家,民俗文化村1个。从业人员总计6000多人,注册资本共计2亿余元,其中100万元以上的120家,50

万元以上的80家,10万元以上的30家,10万元以下的268家。按经济类型划分,民营企业和摊点占总户数的90%以上,占注册总资本的80%。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全区现实情况看,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很不充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存在文化产业组织规模小而分散、科技含量少和竞争力差、市场机制不健全、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以及宏观管理政出多门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一)文化产业的发展缺少战略性规划和统一指导

就全市而言,目前没有明确的城市定位,倾力打造文化古都名城的思路和规划还未清晰。文化产业在全市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是主导产业,因而也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指导。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我区未将文化产业纳入重点进行统筹规划,没有形成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产业聚集区的规划,我区打造文化一条街还只是一个蓝图。要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群和项目还需要深入研究,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全市统一的规划与指导。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社会引导,市场结构不完善

文化产业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属性,正因为如此,它需要社会的引导,市场结构需要通过引导实现优化。目前我区市场中,传统产业中,如网吧、图书音像、打字复印、KTV占较大比重,仅仅是满足和适合了部分群体的休闲娱乐消费需求,新兴高端的和文化科技含量高、经营方式新颖的高品质产业项目尚属于空白。文化市场的投资及发展基本属于投资主体的自发行为,缺乏社会关注和政策的扶持引导,对一些能够传承和弘扬地方光辉历史文化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以及能够引导人们传统的正确价值观和寻求精神归属的产业项目,因没有特殊的政策扶持,在投资方面尚属空白,仅有的几个民办博物馆,也都存在个人投资不足、规模太小、地理位置偏僻等实际问题、并缺乏较高层次的策划和现代化的展示、多媒体演示手段而几乎无法运营,甚至长期关闭,未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文化旅游产业未做强做大

一般地域性文化产品及演艺很多是借助旅游发展,而我区由于旅游景点少,没有大型景点,限制着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地域性文化产品包括文化纪念品、民间工艺品和美食以及演艺项目,这些作为旅游产业链条中的项目,缺乏向社会推介的平台。

(四)文化招商难

由于我区城区内用地规划权受限,致使外来的文化投资很难在城区内成功引进,因这个原因我区已放弃了许多投资意向,同时也使文化部门策划包装和推介文化项目的积极性受挫。

四、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确立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路和战略性规划

我市具有悠久的古都历史和丰厚的人文资源,具有打造文化名城的先天条件和优势。建议全市进行文化资源和特色的摸底调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制定全市整体的发展思路和战略规划。打破条块分割,按照“行业和区域互动,统一规划和统一指导,促进协调发展”的思路,整合各县区文化、文物、旅游等相关部门资源,确立龙头主导产业及辅助产业,规划产业园区。各市县区在全市的统一部署下,结合各自的文人历史和地域资源,寻找结合点和切入点,发展特色产业项目,打造特色产业平台。

(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

要使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战略规划落到实处必须要政策跟进。一是全面落实国家出台的税收及金融、融资等方面的文化经济优惠政策。我市文化产业几乎都是一些小微企业,国家在政策上已明确提出支持小微性文化企业;二是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政策,确立优势主导产业,扶持社会效益显著的产业项目,扶持新兴的文化科技、附加值高和具有先进经营手段的新兴高端产业,扶持自主研发的地域特色产品项目,扶持文化历史、文物、民俗展览和文化旅游等项目,在强大的政策支持下,营造良好地文化产业投资环境,引导鼓励投资的积极性,增强产业发展的活力。

(三)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民间文化的基因,以产业的方式对非遗进行保护与传承也是一项有效的措施。将非遗保护和传承与发展旅游产业相结合,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按照文化发展的要求,成立相应的机构和配备相应的人员,以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探索、管理和指导。其次是加强对文化行政管理层面和投资运营层面人员的培训,采取走出去选派学习的方式,学习领先地区的经验,同时利用市内大专院校开设文化产业研修办或轮训班,提高相关人员综合素质,培养一批具有前瞻性眼光,有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理念,掌握一定现代科技的文化和经济两栖人才,来引导新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按照全国、省、市统一要求,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降低文化产业进入市场的“门槛”,扩大投资领域,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共同经营,制定实施“国退民进”的文化产业民营化战略。特别是在文化产品集散地建设、文体用品制造业项目引进、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加强与省、市政府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联系与沟通,按照“三个有利于”和“特事特办”的原则,采取多种联合和多种经营的方式,激活文化产业经营机制,促进文化产业的兴盛。

第三篇:北京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北京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当前,世界经济正面临一场极其深刻的变革。文化产业悄然兴起,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青睐。有专家称,21世纪人类社会的竞争形态,将由“武力竞争”转为“经济竞争”,再转为“文化竞争”,“各国的胜负决定于文化领域,其胜负的重点就在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党的十六大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任务,强调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在中央精神的指引下,全国不少地区和城市纷纷提出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在全国各地蓄势待发的形势下,北京只有深化改革,整合资源,加快发展,才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占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大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的同时,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使文化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3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46.1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6.7%,成为首都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328.7亿元,比2003年增加82.6亿元,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综观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可以用“三长、两短”来概括。“三长”就是资源、市场、环境三大优势比较明显;“两短”就是产业发展还存在两大方面的不足。对此,我们要重新审视,深入分析,以便廓清思想,理清思路,谋划对策。我们的三大优势是———

第一资源优势

经济学研究表明,决定比较优势的首要因素是资源禀赋。北京具有异常丰富的文化资源,种类繁多,与经济的可渗透性强,可开发程度高,为北京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突出的比较优势。首先,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北京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50多年建都史。在悠久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丰富璀璨的文化遗产,各个历史朝代的文物古迹达3500多处。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浏览到的一个门脸、一座院落都可能流传着一段故事;触摸到的一砖一瓦都可能有着三四百年的历史,都蕴含着文化,都是我们保护利用的宝贵资源。其次,文化人才荟萃。文化产业是创意的产业、内容的产业。文化人才是文化产业的主体,创意是文化产业的灵魂,假如说文化资源是基料,那么文化人才是酵母,是最具活力的因子,是发展的生力军。文化名城与首都的优势地位使北京汇集了大批文化人才,不仅包括享誉全国的文化名人、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而且还有众多的领导人才、管理人才、创作人才和表演人才,成为首都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第二市场优势

主要表现在有条件、有需求、有基础。首先,首都的唯一性,决定了北京作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地位不可动摇,决定了北京对全国具有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北京有着1500多万常住人口、300多万流动人口,每年大约有1亿国内外旅游者来京参观游览,如此庞大的人口规模,既是文化的消费者,又是文化的传播者,由此也使北京对各地文化建设和文化消费具有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这是北京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条件。其次,巨大的文化需求。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构成庞大的文化消费市场。发展经济学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居民的文化消费会出现较大的增长,占到人均消费支出的18%。目前,北京人均GDP已突破5000美元,居民的文化需求不断增强,文化消费扩大已是必然趋势,表明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北京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以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汇展、古玩艺术品交易等优势行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了一些著名文化品牌,诸如,相约北京、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图书节等,这些都是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

第三环境优势

一是领导重视。目前,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已形成自上而下的努力推动与自下而上的积极开发相结合的格局。按照首都经济发展战略,未来几年北京仍将坚持以知识经济为方向,第三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既是北京市的重大决策和重要战略部署,也成为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的共识。二是教育资源充沛。文化产业作为高科技支持与文化结合的产业,特别需要大批高素质、复合型的新型人才。北京是我国最大的专门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高等教育密集区之一,有77所高等院校,各种职业教育以及留学生教育等也非常发达。这些教育机构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本身也成为拥有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人才库,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资源。三是科技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借助科技的翅膀。随着科技的发明与应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侵入文化领域,文化产品得以用工业生产的方式被生产出来,“文化产业”才轰然问世,并迅猛发展起来。北京地区集中了353家科研院所(不包括转制的),科技人员达30.1万人,技术产出非常丰富,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特别是与文化产业紧密相关的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和产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不足和障碍

当然,北京文化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两短,即“胶着”与“脱节”。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胶着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是相互关联的两个范畴,都以文化为内容,然而性质、目标、方式、策略都各不相同,胶着与混淆的结果是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企业化进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中可以通过产业方式运作的那一部分,必然是经营性文化。这是由文化产业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公益性文化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偏重于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不以盈利为目标,不能被纳入产业的轨道,应由非产业化的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提供。但实际发展中,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常常胶着在一起,既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也使文化事业发展跟不上社会和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要。

文化、经济、教育、科技脱节

世界经济发展经验表明,比较优势在发展中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或者首要因素,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整合、统筹、兼顾而形成的规模优势。脱节、割裂、单一的发展将消耗比较优势,使资源禀赋成为包袱。要尽量避免陷入“比较优势的陷阱”。具体到北京,尽管北京在全国文化资源中心的地位是稳固的,但文化资源中心并不等于文化产业中心。由于资源缺乏整合,目前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与其拥有的文化、教育、科技资源以及经济总量相比还远远不够。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两短”只是表象,从深层分析论证,其根源在于“三大障碍”,即观念障碍、体制机制障碍和政策障碍。

观念障碍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既创造了璀璨的民族文化,也有守旧落后的一面。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是一个产业问题,是市场问题,不再是传统的事业问题。因而,一些传统的文化观念与现代产业发展理念抵牾和冲突,成为产业发展的障碍。首先,“伦理至上”观念与功利观的冲突。中国文化传统从道德标准上把人分成两类:“君子”和“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导致禁欲主义。文化产业追求的就是收益最大化,讲求的是效率、效益、利润。纯粹的文化人难以接受物化的精神和精神的物化的现实,在他们看来,文化产业的崛起,标志着文化的沉沦、文化的堕落。其次,“人治”观念与“法治”观念的冲突。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人治传统的国家,延续了4000多年的宗法家长制,没有受到强有力的挑战和批判。“法治”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没有法治的环境。市场经济提倡和鼓励竞争,提倡树立忧患意识、进取意识、竞争意识。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创造,需要通过竞争激发出人们无穷的创新能力,“删繁就简三秋树,领意标新二月花”,为广大文化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作品。

体制机制障碍

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是造成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难以真正分离的重要原因。当前,北京市文化管理体制滞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各部门文化产业促进职能不明确,兼有文化行业管理、发展文化事业和促进文化产业的三重职能,是典型的政资、政事、政企不分。例如,市文化局既负责农村电影“2131工程”、基层图书馆建设等文化事业范畴的活动,也负责局属艺术院团管理等文化产业范畴的工作,还负责文化市场行业管理和文化执法等政府工作。二是市区两级文化管理体制衔接不畅。市一级,文化管理部门分得过细。区县一级,由文化局、文物局、新闻出版局、广播电视局等合并建立了文化委员会,开始试行文化综合执法。上下工作机构不能对接,影响了工作效率。三是社会文化市场主体还没有完全纳入政府文化管理的视野。目前,仍只局限于北京市属文化部门,特别是市属的国有文化单位,与中央部委及部队所属文化企业资源缺乏整合,对民营文化企业更是底数不清。

政策障碍

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国家财政部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的通知》,市里出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实施办法的通知》等政策,从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工商管理等方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总体上看,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在投融资、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明显不足;有些政策过于原则,缺乏实施细则,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保障也没有及时出台。

促进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综合考虑北京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未来几年,北京应紧紧抓住奥运机遇,深化体制改革,打破瓶颈制约,以求文化产业有更大的发展。

深化改革,加快创新,着力解决体制机制问题

尽快理顺文化管理体制,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是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一是实行全行业统一管理,探索建立党管方针政策、人大立法规范、政府依法行政、社会自治自律的新型文化管理体制。二是建立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对全市文化产业促进工作统一规划、统一协调,避免由于条块分割造成的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三是紧紧围绕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企改制、转变政府职能四个环节,推进政企政事和管办分开、国有文化资产监管、转企改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等工作。四是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建设,将目前政府部门承担的诸如制定和推广产品技术、质量标准,实行行检行评,职业技术培训等工作转移给行业协会,增强企业自我经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活力,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方式转变。

完善政策,落实政策,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北京文化产业虽然具备了一定规模,但尚处于初始阶段,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要努力建立起既符合国际规则,又适合我国国情、北京特点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需要的文化产业

政策。一是加快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加强政策整合力度,制定出台支持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地方法规和优惠政策。二是发布实施《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指导目录》,设立发展引导资金,支持企业重组,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保护知识产权的地方法规,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示范区。四是高度重视思想发动工作,在部门、企业和群众中广泛宣传和培训已出台的各项促进政策,为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打牢思想基础。

整合力量,扩大开放,走出文化抓文化,走出文化圈、北京圈,寻求与国内外企业更广泛的合作

树立首都大文化的发展观念,站在大局看文化,将首都功能和文化产业发展统一起来,通过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展首都文化中心的内涵,提升其功能和地位,建设国际性文化之都。另一方面,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的主体,也是创新发展的主体,更是全球化竞争的主体。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加快在全国范围内组建若干家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一业为主、兼营相关产业的综合性文化集团,参与国际竞争,在开放式的文化市场空间中获得一席之地,提升北京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拓展融资渠道,吸引外资及社会资本进入,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

资金不足是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2004年底,北青传媒在香港上市成功,融资额达到10.4亿港元,为我市文化企业利用国际资本市场融通资金积累了重要经验。加快推进市属文化行业的改革,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打破行业垄断,积极吸收境外资金和社会资

本投入文化产业。可采取通过支持国有非文化企业兴办文化项目,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形式,形成文化产业的多元投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为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提供更加有力的资金支持。在文化产业的资本结构上,形成国有资本、社会民间资本、境外资本共同投入并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所有制格局。

培养人才,壮大队伍,造就专业化、国际化、现代化文化产业企业家队伍

北京文化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壮大,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归根结底靠人才。一是要坚持以人力资源开发为重点,培养具有领先的策划能力、文化产品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开放的国际视野的优秀文化创意人才和市场经营管理人才,造就一支政治强、素质高、业务强的文化产业企业家人才队伍。二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积极主动地吸引优秀的国内外文化人才到京发展,为他们提供发展空间,形成北京市独特的优秀文化人才流入的洼地,构建北京市文化产业活力竞相迸发的高端舞台。

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努力建设“六大中心”

打破行业、部门等所属界限,整合首都文化资源,将民营文化企业、中央及部队所属文化企业资源纳入文化服务和管理体系,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培育有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和企业集团。抓紧时机继续组建一批文化产业大型集团,使北京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演艺、娱乐、展览等产业都有支柱型的大集团,把北京建设成全国文艺演出、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动漫和网络游戏制作、文化会展和古玩艺术品交易等六大中心。力争到2008年,文化产业创造增加值在北京市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达到9%,成为

首都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

第四篇:2012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指南

2012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指南

为认真落实我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精心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增强我市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我市将对文化产业项目进行资金扶持。根据《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济财教〔2008〕25号)以及我市2012年文化产业扶持方向,制定2012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指南。

一、资金使用范围

专项资金的支持对象是政府鼓励投资且能够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明显提升济南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具有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项目和园区等。本重点支持范围是:

1.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文化旅游、文化类设计服务及印刷复制、工艺美术、数字内容和动漫游戏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2.新兴文化业态项目: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广播电视、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纸质有声读物、电子书、手机报、网络出版物、传统娱乐设施和舞台技术改造、数字电影娱乐设备、便携式音响系统、流动演出系统及多功能集成化音响产品等新兴文化产业项目。

3.园区基地建设项目: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和动漫等产业园区基地项目;区域性文化产品物流中心、文化产品交易中心等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项目;特色文化街区、聚集区建设项目。

4.促进文化消费项目:演出场所连锁经营、文化票务网络建设、有线电视网络整合、电影院线、数字影院、主题公园等项目;与文化结合的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项目。

5.对外文化贸易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艺术、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网络游戏、出版物、民族音乐舞蹈和杂技等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项目;在境外举办的图书展、影视展、艺术节、博览会等国际大型文化展会和文化活动项目。

6.特色资源利用项目:富有地方传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旅游、泉水旅游、民间工艺、历史文化、特产文化、“曲山艺海”等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利用项目。

7.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中与文化相关的创意设计项目。

8.产业发展相关项目:文化产业规划、重要研究课题、协会组织建设、文化产业统计、文化人才培训、招商推介平台等与文化产业发展有关的项目。

9.对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项目。

二、资金扶持方式

1.专项补助。对以自有资金为主投资的文化产业项目给予补助,补助金额原则上不超过项目投资总额的20%。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新兴的和体现我市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可集中资金予以重点支持。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活动,可予以补助。

2.贷款贴息。主要用于已获得银行贷款文化产业项目的贴息。根据项目水平和贷款规模确定相应的贷款贴息额度。

3.以奖代补。对获得国家级或国际、省级、市级文化产业相关奖项的项目,重点文化企业、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进入省外及国际市场的,以及引进国外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等给予奖励。

4.融资担保。委托有资质的信用担保机构为文化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带动金融资本进入文化企业。

除中央、省、市有明确规定用于配套扶持的项目外,在一个内,对同一企业的同一项目,其他产业资金扶持过的项目不再重复支持;对已有项目获得政府产业引导资金(含中央及省级财政产业引导资

金)扶持的企业,原则上不再安排。对同一个项目,不得连续多年重复扶持,特殊情况可根据国家、省、市产业政策及市相关要求办理。

三、申报主体及条件

在济南市辖区范围内办理注册和纳税登记的文化产业类企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文化事业单位或财政支持类事业单位,均可参与项目申报。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申报主体可以是合法的具备管理资质的社会团体。

(一)项目申报应符合以下条件:

1.具有独立企业法人或事业单位法人资格和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规范;产权关系明晰,股权结构合理;管理团队素质较高,具备与完成项目相适应的经营管理能力;资产及经营状况良好,资信等级较高,资产负债率低于60%。

2.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文化发展规划,具有较好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能够对济南市地方税收和就业作出贡献。

3.项目必须是在建项目、已完成项目或本内能够启动的拟建项目。

4.对市直部门、单位和县(市)区政府安排配套资金的项目给予优先支持。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专项资金不予支持:

1.知识产权有争议的。

2.申请单位因违法行为被执法部门处罚未满2年的。

3.申请单位违反有关规定,正在接受有关部门调查的。

四、申报程序

符合申报条件的项目,属于市级的企业和单位,按隶属关系报行政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对所报材料提出初步审核意见后,按照规定的时间,向市委宣传部及市财政局申报;属于各县(市)区的企业单位,报各县(市)区委宣传部和县(市)区财政局,由各县(市)区委宣传部和县(市)区财政局对所报材料提出初步审核意见后,向市委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申报;没有行政主管部门的项目承担单位,直接向市委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申报。申报时间截止到2012年4月30日。

五、申报材料

(一)项目申报材料

1.《2012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申报表》。登录舜网(www.xiexiebang.com),从“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题网页下载。

2.项目单位的申请报告(申请报告中要注明申请金额)。

3.项目单位工商营业执照或事业单位机构代码证(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4.法人代表身份证复印件。

5.项目可行性报告和批复文件。

6.项目实施进度说明。

7.项目预算。

8.项目单位(或新项目主要出资人)经中介机构审计的近三年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报表说明等。

9.贴息项目申请,需提供与银行签订的贷款合同、贷款利息结算清单和支付凭证复印件。

10.其他相关材料。

(二)材料要求

1.项目单位按上述顺序排列上报材料,编写页码和目录,统一采用A4纸完整装订成册(具体格式见舜网或“天下泉城”网站),由法人代表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一式三份报受理单位。

2.《申报表》及可行性报告须同时报电子文档。3.申报材料不予退回。

六、项目受理、评审与下达

(一)受理单位

市委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地址:济南市历下区龙奥大夏E区1021房间;电话:66601219;联系人:李文超;电子邮箱:xcb8421@163.com)。

(二)项目评审

市委宣传部会同市财政局对申报项目进行初审通过后,组织由项目、财务等相关专业人员构成的专家评审组,对项目进行专业评审,并出具评审意见书。专业评审分财务评审、项目评审、实地考察三个阶段进行。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市文改办严格按照指南有关要求,提出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名单、扶持方式和扶持金额建议,经市财政局审核确认,市委宣传部审定后,联合下达文件公布专项资金扶持项目计划。纪检部门全程监督项目的评审、论证工作。

(三)资金拨付

根据公布的项目扶持计划,市委宣传部与项目单位签订专项资金使用合同;市财政局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关规定,对市属及以上项目,直接将资金拨付到项目用款单位;对县(市)区申报项目,市财政局将资金指标下达到县(市)区财政局,各县(市)区财政局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关规定,尽快将资金拨付到项目用款单位,并负责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

济南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

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年3月13日

第五篇: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作者:平凉市统…文档来源:本站原创

文化是传承物质文明的载体,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一般是与公共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文化事业单位主要靠政府扶持、社会赞助,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单位则主要面向市场,依法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其范围随着国家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2006年是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对2003年以来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进行了全面总结。《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确定了未来五年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党的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党清醒认识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在这一背景下调查研究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是将平凉市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现实需要。为了监测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2009年9月在《甘肃省文化产业统计调查实施方案》的指导下,在2007年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平凉市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我们对平凉市文化产业进行了全面统计调查,现依据调查和相关资料以及初步对平凉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总量规模、存在问题等方面作一专题统计分析。

一、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这次文化产业调查,范围涉及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商品批发和零售业;文化商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和娱乐业等行业大类。具体包括新闻出版业,文化艺术业,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文化用品印刷、记录媒介复制业,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用品批发零售业,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等行业。文化产业调查对象为平凉市范围内的所有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私营企业、个体户,即平凉市行政区划内从事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和提供文化服务的法人单位、私营企业、个体户。文化产业统计调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财务状况指标:反映文化产业单位的资产、收支和经营状况的价值量指标,如固定资产原值、主营业务收入、折旧、工资、税金、利润等等。财务状况指标按文化产业企业和单位执行的会计制度及其财务状况指标内容不同而不同,以系统反映文化产业经营和收支情况,同时满足增加值核算的需要。二是业务活动指标:指反映文化产业主要业务活动的状况和规模的实物量指标,如图书、报刊的种类和印数,艺术表演团体的演出场次和观众人数,广播电视播出节目套数及时间等。业务活动指标以部门的职责范围和现行统计制度为基础,力求全面反映甘肃文化产业活动的全貌,并尽

量贴近部门管理工作实际。三是就业人员指标:指反映文化产业就业人员的数量、素质等情况的指标,如年末就业人员数、专业技术人员等。

2008年,平凉市有文化产业单位2526个,其中文化行政事业单位127个,文化产品生产企业44户,文化商品销售、中价、服务企业30个,从事文化产业生产经营的个体经营户2256户;从事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14217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平凉市全部从业人员总数(118.56万人)的1.23%,占城镇从业人员总数(16.18万人)的9%;文化产业当年实现增加值19722万元,占2008年平凉市GDP总值(175.06亿元)的1.13%,比2007年的比重下降0.03个百分点;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共有资产56281.6万元,其中个体生产经营户共有资产7563.9万元;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28866.32万元,其中个体经营户收入8962.91万元。

平凉市文化产业单位户均资产24.09万元,人均资产3.86万元。这两项指标反映文化产业集约化水平、规模化水平,与全国和西部横向比较反映平凉市文化产的差距,全国文化产业单位户均资产583.61万元,人均资产18.62万元;西部为363.37万元和14.22万元,从文化产业集约化水平、规模化水平方面讲平凉市不能算文化大市。文化产业人均营业收入反映文化产业的经营规模水平。平凉市为1.98万元,全国为17.28万元,西部为9.91万元。户均、人均增加值反映文化产业经营效益,平凉市户均为7.3万元,人均为1.17万元,全国户均为108.21万元,人均为3.45万元,西部户均为68.28万元,人均为2.67万元。无论从文

化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上讲,还是从文化产业的经营效益上讲都与全国和西部比,存在很大差距。

二、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观念滞后,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关系界定不清。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和束缚,很多人对文化产业认识不清,概念模糊,思维方式还未从“福利文化”、“公益文化”的圈子里跳出来,认为“文不经商”,文化形成不了产业,“文化知识无偿服务的”等等,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混为一谈,缺乏文化经济意识,对文化单位的管理仍用行政管理的老模式,无法使文化单位真正成为“自立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

2、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竞争不力。形象地讲,目前,平凉市的文化产业仅仅是亦步亦趋地跟进式发展,各行其是,档次不高,水平不高,活力和后劲不足,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文化管理体制没有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一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由政府全拨文化事业单位的经营体制,虽然这一体制已被逐步打破,但力度小,导致了文化产业经营者仍有依赖心理,难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二是各种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的投资渠道还远远没有建立健全起来;三是目前由文化主管部门管理所属文化事业系统的部门化管理体制有很多弊端,即不能很有力的把需要管理的事业单位管好。也不能把社会办的各种文化活动系统地管好;四是从事文化产业经营的主体大多数在运行机制上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要求。有问题不找市场,而是找政府,要求投入,减免

税费,在分配上“平均主义”,在人事管理上还未形成流动、竞争、淘汰机制,在经营中盲目投资,缺乏科学决策。社会办文化产业,缺乏正确引导,不健康文化占领一定市场,内部管理弊端百出,急功近利。

3、投入不足是制约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一是政府投入不足。平凉市是财政,面临一系列困难,尽管政府在文化建设上的投入不断加大,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而且绝大部门是“公益性文化”投入,产业化发展缓慢;二是文化事业单位发展产业投入不足,由于事业单位基本上是“吃皇粮”的,积累少,机制不活,自身处于维持、萎缩状态,根本无力投入文化产业;三是社会力量投入不足,社会资金的吸纳渠道不畅,文化资源的盘活还缺少有力措施;四是文化产业投入产出低于一、二、三产业,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投资回报率低,影响投资者积极性。

4、缺乏文化市场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平凉市文化市场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知识面较窄,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更新慢,对现代企业管理和资产经营知识掌握较少,缺乏高素质的文化经纪人和文化市场中介机构。

5、文化资源整而不合。平凉历史、风俗、自然、人文文化资源源远流长,丰富深厚。除旅游资源近年开发发展较快外,文化产业的主要行业,如电影、电视、出版、演艺等基本上是空白。现有的文化产业主要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广播电视网络传输,文化产品的生产也是印刷、工艺品制造等较低层次的产品生产行业,其他资源开发还没有形成区域文化品牌。这些宝贵资源只要规划好,开发好,利用好,整合好,使其潜在价值和效益充分发挥出来,打是成最具特色的文化知识牌与旅游产业结合,就会极大推动平凉经济的快速发展。

6、缺乏支持和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目前,平凉市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文化产业支持和配套政策,与产业政策配套的保障体系也有待建立,有关经营主体的市场准入,市场竞争,市场退出规则不规范,使一些经营主体难以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竞争。特别是对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给予平等待遇,在土地、税制、分配、人才等方面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

下载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与对策浅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与对策浅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合集五篇)

    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文化事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事业产业化的内在要求越来越......

    湖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与对策

    湖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与对策摘要: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的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形成独特的“湖南文化现象”,已成为湖南的一张魅力名片,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不小影响。......

    济南市南部山区生态环境状况调查与保护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济南市南部山区生态环境状况调查与保护对策 作者:张华玲 荀建国 高 焰 王 蕴 王兆军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5年第04期 摘 要:本文通过对济南南部山区生......

    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和对策

    刘朝来重写稿实文化强省战略部署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民进安徽省委一、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文化强省战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

    发展湖北文化产业对策研究(精选合集)

    发展湖北文化产业对策研究武汉理工大学课题组(王威孚、柯育芳;柯育芳执笔)一、 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对策根据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我们认为,要发展壮大我省的文化产......

    大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近段时间,在发展大文化产业课题调研中,我们与市直有关部门进行了座谈,实地考察了中心城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和环境,并到长沙学习取经。在此基础上,思考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提出发展的......

    东营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东营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为及时了解和掌握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出解决的对策和措施,我们组成专门调研组,通过座谈、专访、实地考察、数据统计分......

    湘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湘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姓名班级学院学号【摘要】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启动后,湘西州进入了区域发展黄金期和扶贫攻坚关键期。民族文化产业作为地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