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济南市南部山区生态环境状况调查与保护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济南市南部山区生态环境状况调查与保护对策
作者:张华玲 荀建国 高 焰 王 蕴 王兆军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5年第04期
摘 要:本文通过对济南南部山区生态环境现状的调查,分析了生态破坏原因,提出了保护对策。
第二篇: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与对策浅析
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与对策浅析
四、发展济南文化产业的具体对策
(一)济南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定位和原则
2006年2月,济南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济南市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确立了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 定位和目标,这就是: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重点抓好设施建设、文艺创作、群众文化活动和文化产业开拓,建成充分彰显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文 化气息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健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逐步形成 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实施“精品工程”,完善创作 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创造一批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具有“山东气派、泉城风 格”的艺术精品。大力提高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和宣传水平,着力打造一批品牌 栏目,积极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加快实现广播电视制播手段数字化。积极抓 好文化艺术产品生产,出版一批能够形成品牌、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精品图书和音像电子出版物。挖掘发展民俗文化、民间文艺资源,积极推进群众 文化建设。加强依法修志,继续做好史志工作。强化档案文化理念,加快档案馆库、档案信息化和馆藏资源建设,推进档案事业全面发展。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促进文化产业规范发展的政 策法规。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 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努力培育和推出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 牌,做大做强济南日报报业集团等一批文化产业集团,提高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 竞争力。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加 快文化设施建设。按照政府推动、企业运作、规范管理的原则,采取省市共建方 式,加快建成一批影响力强的标志性文化设施,重点规划建设齐鲁文博中心、山东 演艺中心、泉城文化娱乐园、山东书城、济南图书馆和群众文化馆等项目。按照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创建文化先进县区、社区的要求,建设县(市)区级、社区(乡镇)级图书馆、文 馆、文化站等,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覆盖城乡的文化设施网络。
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按照政府推动、企业运作、规范管理的原则,采取省
共建方式,加快建成一批影响力强的标志性文化设施,重点规划建设齐鲁文博中 心、山东演艺中心、泉城文化娱乐园、山东书城、济南图书馆和群众文化馆等 目。按照创建文化先进县区、社区的要求,建设县(市)区级、社区(乡镇)级图 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覆盖城乡的文化设施网络。按照上述基本定位和目标,根据济南市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城市结构 各方面情况,我们认为济南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定位应该是:
以齐鲁文化为底蕴,以省会城市为依托,以“泉文化”为主线,重点发展 闻出版服务、广播影视服务(包括互联网信息服务)、以文化旅游为主体的文 休闲娱乐服务和会展服务等几大支柱产业,建设统一、开放、多层次、多方位 文化市场体系,在全市形成主线突出,布局恰当,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筱盖 广的文化产业网络,使济南市成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独特自然风貌、浓 现代气息的省会城市和区域文化产业中心城市。
由于文化产业质的规定性和文化产品自身所具有的特性,要使济南市文化 业健康快速地发展,必须把握好以下基本原则:
1、统一布局、协调发展的原则
发展济南市文化产业,一定要充分考虑到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互动关系、中心市区与郊区各县的互动关系、城市与农村的互动关系,按照全市一盘棋的向进行整体设计,要尽力做到布局合理,功能互补,使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协 调地发展.由于文化产业所具有的政治教化意义,在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在考 虑经济效益的时候,更要注重社会效益。
2、突出特色原则
发展济南文化产业,一定要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做足历史名城
①《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济南市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白.....目自州白匕.....文化特色,发挥省会城市优势,突出济南的特点。如“泉水文化”、“名士文化”、“齐鲁文化”等,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地结合起 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打造精品,积聚品牌,使济南的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出 齐鲁文化的历史底蕴、泉水之城的自然底蕴和省会城市的政治与社会优势。
3、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必须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处理好发展文化产业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关
系,对济南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必须实行保护性开发方针,对于重要的文化遗产,最大限度保持历史本来面日。把文化产业纳入文化保护和 自然保护的总体发展战略之中切实保护好济南历史文化名城.4、整体联动原则
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参与文化建
设,广泛吸纳民间资金和外资,以发展优势文化产业和大型文化集团为突破口,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加快济南文化产业发展步伐,提高全市文化建设的整体 水平。
(二)加快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l、更新观念,增强文化产业意识
在党中央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文化产业近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文
化能够成为产业,已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肯定。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文 化负面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人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上,仍然把许多文 化部门视为事业单位,习惯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一直把文化产业当作经 济舞台上的一个配角。重视文化的“事业”性质,忽视其产业性质,更缺乏对文 化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仍自觉不自觉地信守旧的文化发展观念和运作方法,对 文化能否产业化,如何产业化,文化产业的内涵应如何确定,如何看待文化产业 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等,在思想观念上仍然模糊和混乱,把文化产业真正纳入国民 经济计划并导入正常的发展轨道,还需要从观念上进行彻底更新。发展文化产业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对文化发展模式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文化建设中的一个全新课题,需要把
展文化产业纳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整体工作布局中去,摆上议事日程,把文化
业发展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
建设的整体规划,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结构调整之中。因此,解放思想,新观念,将文化与现实经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解决的要问题。
2、制定出切实可行、符合济南实际的发展规划
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和管理的表现之一,就是制定济南发展文化产业的近
中、长期规划,明确总体目标,确定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统计范畴和指标体系 使文化产业始终在规范有序的竞争中发展壮大。当前,己经制定了《2004一20 年济南市文化发展规划》,《济南市“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济南市国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将文化旅游与会展作为济南市文 产业发展的重点为,但相对而言文化产业部分仍然比较薄弱,应在此基础上制 出更为具体翔实、易于操作、目标明确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并注意在国家有 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济南实际,建立健个地方性的文化产业法规,出台鼓 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3、创新管理体制,理顺几种关系
目前,从事文化产业经营的主体大多脱胎于传统的文化事业单位,其中大
数在运行机制上还未能适应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强化文化行政部门宏 调控、公共管理和行业管理职能,切实抓好监督、评估、执法和服务,坚决克 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弊端,扩大文化产业单位的经营自主权,进 步确立文化产业单位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按照政企分开、经营性机构与非经 性机构分开的原则,对现有文化单位进行科学分类。作为一个省会城市,济南 展文化产业还必须理顺几个关系:一是理顺省、市级文化管理体系的关系:二 理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与文化事业和企业单位的关系;三是理顺文化企业和事业 单位的关系。并注意尽快实现政府部门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转变。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激活经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文化企业成为产权明晰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 体。在工商管理和税收、信贷等政策上,进一步鼓励文化企业的发展.调动业主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千方百计增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企业的活力。同时要建立灵活 投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外资、国内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鼓励版权、品牌、个人声誉、经理人资质等无形资产作为资本投资。
5、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各种资源优势和济南的区位优势,突出发展重点 济南市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各种资源优势,尤其是作为省会城市的政治文
化方面的优势,突出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要重点发展广播传媒、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会展等领域,尽快形成产业优势。同时,要充分利用济南市北通京津、南接京沪、东有出海口、西连全国腹地的区位优势,立足于成为区域性的文化产 业发展中心。在具体发展中既要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建立实力强大、履盖面广、竟 争力强、前景看好的大型文化集团,但必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能过多地求 大,以形成大、中、小企业共存,全市文化产业产业健康发展的格局。
6、打造文化品牌,加强宣传力度
济南市甚至包括山东省近年来的会展业、旅游业等都有了很大发展,但却并 没形成自己有竞争力的品牌,我们应立足泉文化,依托齐替文化的深厚底组,打 造以泉文化和齐鲁文化为内涵的文化品牌。铸如文化产业博览会、全国煤炭会议 等影响大的会议应多搞,同时还必须做到宣传先行,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 宣传力度,使泉文化深入人心。同时通过宣传开发文化消费市场,尤其是本地文 化消费市场,以形成良性循环。
7、尽快建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规范。
文化产业的行业协会,还有工会、联盟等,是从业机构或从业人员为捍卫自 身利益而自愿结合的非官方机构,它在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促 进规范有序竞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作为一种民间的组织形式,它与政府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管理职能部门一道,起着政府部门不可替代的管理作用,特别在协调全行业行动,加强行业保护,维护民族传统行业地位等方而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国外的文 产业之所以具有较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与强有力的行业自我管理很有关系。于行业协会,要加强引导和管理,北京、广州、等城市在这方而取得了一些经验,值得济南借鉴学习。
8、充分发挥驻济高校的作用,加快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目前文化产业专门
才缺乏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济南不仅缺乏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和乏文 产业策划、管理和经营方面的领军人物,就是一般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也 待于培养和提高。因此,济南市要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广泛吸引国内 的高级人才,更要充分发挥驻济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定点培养发展 南文化产业的人才。对于现有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也要利用济南各高校师资 足的便利条件,尽快启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全员培训,进一步提高文化队伍 整体素质。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五、结语
众所周知,文化产业是全球的新兴产业,被称为“21世纪最后一块暴利蛋糕”,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中国作为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发展文化产业具有自 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广阔的文化消费市场以及国家和政 府的大力扶持,等等。济南市作为经济强省山东省的省会城市,地处沿海发达地 区,是全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先天优势,并已取得了一定 成绩。我们有理由相信,济南市的文化产业将继续保持其高速发展势头,并逐渐 成长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
然而也应该看到,与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成都、昆明、西安等相比,济南市文化产业起步较晚,由于它正处于发育期,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其优势,将是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的 关键所在。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剖析,并对其解决措施及产业发展方案进 行了探讨。
当然,本文对这些问题所进行的探讨只是一些初步尝试。虽然本人通过多种 途径广泛搜集文献,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以期对济南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有所裨益,但是由于本人能力、时间及材料有限,难免挂一漏万。所以仅能以此 求教于方家。
第三篇:校园自然生态环境状况调查
校园自然生态环境状况调查
调研地点:上海同济大学
调研方式:查询资料、网络调查、实地考察 调查目的:
大学校园中的绿化景观不同于一般的园林,在占地面积越来越大的同时,如何维护好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怎样平衡各种功能需求,将人文精神融入校园风光中,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校园自然生态区域分布图:
调查结果和内因分析: 生态环境
大学校园往往面积较大,户外空间开阔,美树盈庭。同济大学本部是上海市内环线以内面积最大的单位,也是全国绿化先进单位。整体校园内的绿化系统已经构成一个绿色网络,点与线的结合使得校园平面张弛有度,环境优美。同济校园内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师生员工的绿色家园,也是上海的“绿肺”之一。功能使用
大学的使用者主要是师生员工,还有各种入校办事和参观的人。大学校园户外环境主要的使用功能是交通、交流、学习、休闲和运动等。同济大学本部地处上海市中心,正在开辟越来越多的停车场,校园道路设有警示作用的交通标识,安装了高密度的减速带,还辅以严格的机动车进校证管理。即便如此,校园拥堵、争执,乃至交通事故仍有发生。精神文化
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让同济自此以土木建筑类学科著称;建成于1953年的文远楼,作为经典的现代主义建筑入选了新中国五十周年上海经典建筑之列(整个上海共有30座建筑入选);建成于1961年的大礼堂采用了当时十分先进的预制装配钢筋混凝土联方网架结构,是当时亚洲最大跨度的建筑之一;上世纪80年代扩建图书馆,为保护老馆,让新馆像两棵
树一样立在老馆的庭院中,建筑主体在六层以上悬挑伸展出来;在同济大学抗震实验室外,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世博会中国馆的抗震模型在完成实验后被请进绿地等。结论和建议: 生态环境
要保持或者增加校园绿肺的“肺活量”,对于历史悠久的老校园来说,在人、车、建筑与日俱增、绿地率减少的情况下,可以注重绿化覆盖率,保护好古树,建设时优先考虑枝繁叶茂、绿量较大的乔木品种。而对于新建的校园,应避免贪大求洋、过度追求欧风草坪等华而不实之举,以营造绿量较高、具有生态群落结构的绿化为主线。至于一些不宜绿化的地方,如地下车库顶部广场等,则可巧妙增绿。除了绿量,生物多样性也值得关注。同济大学在百年校庆时改造了毛主席像所在的入口区,以整洁的大面积草坪映衬高大的悬铃木,仪式感、迎宾气氛都很好。不过,改造后有十几个植物品种在同济校园中就此消失,美中不足。
相比自然生态,人工生态环境同样大有可为。同济大学在全国率先建设节约型校园,着力于三个方面:在学校的规划建设和运营中实现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和资源循环利用;在校园能源消费过程中实现设施设备的节能运行管理;在校园中普及节约宣传教育,培育学生节约理念,充分体现行为节能。中水回用于绿化灌溉和补充景观水体、屋顶绿化、湿地净化水体、节能路灯、太阳能利用设施等让校园更加生态,这些低碳环保的做法也正在推向全国。功能使用
中国步发达国家的后尘,私车激增,大学校园内人与车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大学校园应在入口区建好停车场库,截流大部分机动车;在内部则建立公共自行车系统、提供校园电瓶车交通等,既降低校园的机动车交通量,又不影响人方便地到达校园的各个区域。对于进校的车辆,安排人车分流的交通系统以及高效短捷的行车道、藏于大树下的停车场等,尽量减少对步行交通的干扰。
大学是在交流中创造知识和学习知识的地方,要想方设法在户外空间中增进人与人的交往与交流。舒适的公共空间吸引大家停留,同济问源园的大草坡就很有魅力,每逢艳阳高照,人头攒动。合理的设施也能聚得人气。招生宣传、毕业义卖、社团招新、户外表演等都是大学的特色活动,应安排专门的环境,助推校园文化活动。此外,室外的观演、论坛等场地目前在高校还不多,但作为思想碰撞之地,大学终归会需要如伦敦海德公园那样的能慷慨演讲之地。学习、晨读是大学校园内的一道风景,在自然灵气中学习,身心皆宜。这样的学习方式很个体化,需要安静而私密的空间。所以充分利用校园中的边角小空间,能书写一篇满足学生户外读书学习的大文章。从这个角度而言,精心谋划后的大学校园可以成为户外空间使用率最高的地方。景观风貌
谈大学校园的景观风貌,建筑与环境不可分割,关键在于整体效果。中国高校经历了一个时期的大扩张,大学城遍布全国。很多高校轴线气派,楼宇高大且林立。其实,大学是出大师的地方,校园环境应求“雅致”和“明快”。“雅致”的校园需人工与自然和谐相配。有自然条件的校园可因借山水。无此优势的校园则用绿化环境融揉建筑群体,疏密有致,精在体宜。一些新校区即使绿色不够丰润,也不要急着移植过多的大树,让植物与人才一起慢慢地成长成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而且,中国人讲究通过主观体验发现平淡事物中的美,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
则灵”。要以细腻、平和的建筑与环境让师生心中有一片“雅致”的风景,静下心来求学问道。身处一个海量信息、快速发展的社会,校园还需“明快”。“明快”的校园景观风貌和区块功能紧密契合,宜敞则敞,宜直则直。要去什么地方标识清晰、方向明确,一路走去,看到的各处环境都干净利落,很透气。校园环境管理到位,处处应显得整洁有致。大学校园景观风貌的“雅致”和“明快”,也可以说是大而雅,丰富却不乱。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大学”的立校之本,发展之基。大学校园是学校历史发展的物质见证,是每一位师生和毕业生都能沉浸其中、感受学校精神文化的环境。校名、校训、校徽是全校师生同舟共济、高度认同的物质和非物质载体。厚德载物、高瞻远瞩,创立丰功伟业的先师前辈是凝聚学校精神、激励师生的榜样。所以,在大学校园绿化景观中必然要结合这些核心思想和文化,各个学校一般也都做到了。要让大学校园绿化景观中的精神文化更上一层楼,则需要进行整体性的文化规划与策划,好的校园环境还应该能解读出大学的学科发展和办学特色。对于同济这样历史悠久的校园,不同年代建成的建筑与环境记录了同济的足迹,经过系统梳理后,可以通过点景系统和游线组织,在校园环境中让师生员工和参观者亲身感受学校发展的历史脉络。
第四篇:生态环境与生态保护
生态环境与生态保护
——人类对生态的破坏 生态环境,英文名称:ecological environment,意指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因子(如植物、动物等)和非生物因子(如光、水分、大气、土壤等)。它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生态是指生物(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动物、真菌、植物五大类)之间和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当代环境概念泛指地理环境,是围绕人类的自然现象总体,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当代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及其与人类的相互关系的综合性科学。生态与环境虽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但两者又紧密联系、“水乳交融”、相互交织,因而出现了“生态环境”这个新概念。它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是一个大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中的各个“元素”共同组成。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在含义上十分相近,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中的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平衡。一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来比较稳定的状态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物质和能量输出输入不能平衡,造成系统成分缺损(如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结构变化(如动物种群的突增或突减、食物链的改变等),能量流动受阻,物质循环中断,一般称为生态失调,严重的就是生态灾难。生态地理环境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相关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的功能系统或称为生态系统。在特定的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中,当其发展到一定稳定阶段时,各种对立因素通过食
物链的相互制约作用,使其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从而保持了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平衡。如果环境负载超过了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极限,就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弱化或衰竭。人是生态系统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人类活动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既有空前强大的建设和创造能力,也有巨大的破坏和毁灭力量。一方面,人类活动增大了向自然索取资源的速度和规模,加剧了自然生态失衡,带来了一系列灾害。另一方面,人类本身也因自然规律的反馈作用,而遭到“报复”。因此,环境问题已成为举世关注的热点,有民意测验表明,环境污染的危胁相当于第三次世界大战,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问题都已成为制约经挤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就全球来说,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有:森林破坏严重、土地资源的丧失;淡水资源紧缺;生物种消失;全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与荒漠化;人口激增等等。而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情境也不容乐观,我国自然环境先天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从而导致荒漠化严重;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森林覆盖率低;天然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面临危机;同时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我国的气温也呈上升趋势。下面我就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导致的全球变暖这一生态问题做简单的论述。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3.8--7.6nm,波长较短)具有高度的穿透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如红外线)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2.5-10.4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
来潜在的重大影响。地球正在升温,在上个世纪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大约攀升了0.6 摄氏度。北半球春天的冰雪解冻期比150年前提前了9天,而秋天的霜冻开始时间却晚了10天左右。20世纪90年代是自19世纪中期开始温度记录工作以来最温暖的十年,在记录上最热的几年依次是:1998年,2002年,2003年,2001年和1997年。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表示,据世界上许多科学家预测,未来50—100年人类将完全进入一个变暖的世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21世纪温室气体和硫化物气溶胶的浓度增加很快,使未来100年全球、东亚地区和中国的温度迅速上升,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上升1.4℃-5.8℃。到2050年,中国平均气温将上升2.2℃。“入冬以来罕见大雾天气频发也是暖冬的一个征兆。”罗勇说,大雾天气系“暖冬”造成强冷空气非常弱所致。全球变暖的现实正不断地向世界各国敲响警钟,气候变暖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不仅是一个科学问题,而且是一个涵盖政治、经济、能源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全球变暖的事实已经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
全球变暖的原因很多,概括以后有以下几点:
1、人口剧增因素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危肋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
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近年来全球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增多,与此相关的报道也是举不胜举,比如 “全球变暖,孟加拉湾一小岛消失”“北冰洋含冰量剧减”“全球生物正面临‘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地球的‘冰河时代’将要来临?”“加科学家发现北极海永冻层完全消失”“海中的甲烷释放速度加快”“马尔代夫沉没百年倒计时”“北极冰川融化 地球或被淹没“水城”威尼斯再遭水淹”由全球变暖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报道也很多:“岛国马尔代夫将在海上建家园”“澳大利亚下冰雹,像高尔夫球一样大”“百年大旱:产粮大县面临部分绝收”“甘肃罕见雪灾,最深1.5米”“澳大利亚遭暴雨侵袭,墨尔本市区洪水齐膝”“地球或进入强地震频发期”“德国雪崩,46辆汽车挤成一团”等等。
这一切无不给我们人类敲响了警钟,我们不得不在这种严峻的时刻好好的反思我们的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并且在今后的生活和活动中有所改变,不要一味的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不考虑对生态带来的破坏。如果不这样,那么到最后受惩罚的只有我们人类自己。
第五篇:仙游县再生资源回收状况调查与对策
仙游县再生资源回收状况调查与对策
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是再生资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废旧物资市场是实现破旧利废的关键环节,是有效利用资源、治理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此项工作。在计划经济时期,废旧物资回收是供销合作社传统主营业务,形成遍布城乡的回收网络,随着废旧物资回收市场逐步开放,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大量进入,回收市场的组织形式及经营运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目前,我县废旧物资回收市场已形成集体回收企业、私营回收企业和个体经营户三者并存的格局,主要以私营和个体为主,几家集体回收企业也是个体户挂靠的,可以说真正的集体回收企业为零。他们各自为阵,分散经营,不便管理,已影响了全县的社会治安、城乡环境和文明形象。
一、基本现状
(一)资源状况。仙游县具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历史,经过近30多年的积累,已从上世纪的走街串巷收破烂发展到今天遍及全国的收购网络,废旧塑料回收利用产业已成为该县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目前,全县形成了以塑料为主的兼营废旧电器、废旧金属、废旧玻璃等综合性回收市场体系。据统计,全县每年回收的各种再生资源约80万吨,其中各类废旧塑料原料40万吨,废旧金属20万吨,废旧纸原料(如废纸、废布、废棉等)10万吨,废玻璃10万吨。仙游县废旧塑料主要来自福建、广东、浙江、江苏、江西等省,初步形成以郊尾镇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的再生塑料回收网络。
(二)从业及经营状况。据调查,仙游县废旧物资回收大都集中到郊尾镇分类、加工。郊尾镇地处福厦路与三郊线交汇处,具有区位优势,区域面积58.81平方公里,辖有21个村(居),18326户,77777人。长期以来群众有从事经营废塑、废铁、废纸的习惯,现有从事经营废塑256家,废铁45家,废纸5家,有从事塑料深加工企业20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含拾荒、流动收购人员),年经营量20多万吨,总价值10亿元以上,存在着量多面广分散经营,是农民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这支队伍若能通过政府规范管理,将对资源利用、环境治理、扩大就业、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既然大部分废旧物资都销往郊尾镇,废旧物资的利用率应该是比较高一些,然而目前废旧物资深加工能力有限,回收经营仍处于简单的“回收——分类——销售”初放模式,缺乏“初选——精选——初加工——深加工——销售”的一体化产业链条。经营单一,处理能力非常低,再生资源利用率较低,资源浪费严重,有相当一部份可以增值的废旧物资被廉价出售。大多数收购点只对收购回来的废旧物资进行挑选分类、破碎、简单加工成粒后,直接销售给外地,运输成本高,利润空间小,转移劳动力少,把十分可观的增值效益拱手相让,对地方经济发展十分不利。
二、主要问题
(一)布局散乱,影响市容。为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部分回收网点乱堆、乱放、乱丢,致使村道、废旧物资收购场所脏、乱、臭问题特别严重,全仙游县及毗邻县区回收网点都集中在仙游县郊尾镇,尤其是福厦路、三郊路郊尾路段一带,好多个体废旧物资回收点随意设置在楼前楼后,公路、干道和居民小区周围,废旧物资回收站点已成为镇内流动人口的聚居点,环境卫生的脏乱点,镇容管理的棘手点,严重影响了“文明卫生县城”的整体形象。
(二)无证经营,违规收购。调查发现,全县已领取工商营业执照的废旧物资收购加工业主仅30多家,而实际收购业主却有300多家。这些大量无证的黑收购点,站点规模小、档次低,开业的随意性大,给行业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扰乱了正常的收购秩序,对县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为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部分废旧物资回收业主不择手段,违法违规收购,给犯罪分子提供市场空间,出现了盗窃市政公共设施、汽车器材、生产性原辅材料、通信电力设施、水利灌溉设施、建筑材料等案件,影响社会的安定。
(三)消防安全,存在隐患。消防安全及违法占地、违章搭建问题严重,部分废旧物资收购业主只顾方便,电线乱布乱拉,人员混杂居住,收购的塑料等废旧物资多是易燃易爆物品,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容易酿成火灾、爆炸等重大安全事故。
(四)初级加工,随意遗弃,污染严重。大多收购业主只对废旧物资进行简单的初拣加工,余料随意丢弃,造成了环境二次污染。可悲的是,“二次垃圾”滞留在郊尾,有用的资源被销往外地。郊尾镇现在的废品物资收购加工看似有创造一些利润,但,这是严重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对整个社会效益及将来的、间接的影响来说,是负值的、负面的。许多废旧家电被流动的 “游击队”收走,回收处理也不规范,一些懂行的收购者以低廉的价格买回废旧家电,拆出可利用材料,而后将其余的器件就地
2遗弃,随后被当作普通生活垃圾,被填埋入土。殊不知,其中大量的铅、贡、铬、砷等有害毒素迅速侵入土壤,危害环境。仙游沧溪支流郊尾段沿岸随处可看见丢弃的废鞋底、废铁屑、废电子零件等,水源被污染臭气冲天。前几年甚至出现把废旧轮胎运到边村、山上炼(蒸)油的事件。2007年引发血铅事件,至今未决,环境污染,影响及坏可见一斑。说不定哪一天又突然爆出“砷污染”、“苯污染”或因环境污染致胎儿畸形等等,想起来毛骨悚然,务必敲起警钟!
(五)税收征管,有失公允。由于个体经营和无证经营者一直处于监管“盲区”,他们未申报纳税,出现了规范经营的企业要缴税,而不规范未建帐的经营户却“逍遥法外”,形成竞争上的不平等。由于整个回收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差价普遍较低,一些回收企业为羸得竞争,往往采取少报、甚至不报收购量的办法,来逃避税金。
(六)主管缺位,管理滞后。废旧物资回收市场以前是特种行业,规定由特种部门从事回收经营。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进入废旧物资市场后,致使废旧物资回收市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家未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未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出现了公安、工商、环保等部门分头管理,各自为阵,部门职责不明确,这种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制,不能对分散的回收经营者进行有效地管理和监督,导致了回收市场秩序紊乱。
三、对策与建议
㈠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废旧物资回收市场整治的领导。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建设部、工商总局、环保总局同意,国家商务部出台的《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已从2007年5月1日施行,这是一部规范性文件,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强化政策宣传,明确工作职责。据此,我县应出台相应的配套性文件,以进一步明确职责,理顺关系,加强监管服务。
㈡优化站点布局,抓好专项整治。
1.废旧物资回收是供销社传统主营业务,仙游县供销社系统要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专业合作社,以仙游县再生资源有限为龙头,以各基层供销社为依托,建立遍布各基层供销社村级服务站、门点、农家店为网络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服务网络。再生资源回收服务网络要主动配合完善社区、村居服务业务,将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延伸到社区、村居。
2.按照“退市进郊、退路进场”的要求,重新规划布局,组建再生资源管理园区,规范交易地点和交易行为,引进生产企业进场发展精深加工,实现产业化经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建立集回收、加工、综合利用处理为一体的再生资源圈区管理模式。建设再生资源管理园区缺乏大企业的资本介入及技术提供是难以运行的,要以股份制形式招商引资,考虑技术、资金因素,股东设为:大公司+企业+农户,要以优惠的条件引进福建省再生资源龙头企业——华闽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到郊尾投资兴业,华闽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能提供雄厚资金控股,并提供先进技术,供销社等企业、农户可以作为股东参股。
3.建议县人民政府制定《仙游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对城区收购经营网点划定区域,重新布局。建议在郊尾镇埕边——三埔或沙溪附近山头平整作为再生资源管理园区,集中废旧物资回收加工处理。在此基础上,坚持“整合资源、综合利用、规模经营”的原则,由供销部门牵头,工商、公安、税务、环保、建设、交通等部门密切配合,联合开展废旧物资回收市场集中整治。采取“堵疏结合,边堵边疏”原则,组织力量先就福厦路、三郊路、市第五医院周边的经营户动员搬迁,动员入园,后其他地方经营户入园,不入园一律取缔,逐步规范废旧物资回收的站点布局。对违法用地、违章搭建的站点,坚决予以排除;对无证经营的站点,坚决予以取缔;对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和影响市容市貌的站点,坚决予以关停;对管理混乱,未按相关法规经营的站点,坚决予以纠正;对伙同违法犯罪分子违法经营的站点,在查证的基础上,坚决予以打击处理。
㈢建立奖励机制,实行政策保护。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对规范经营、规模经营、合法经营的废旧物资回收企业和个人,特别是对报废电子产品、废塑料袋、塑料瓶、编织袋、橡胶制品等极易造成环境污染的回收行业,实行政策保护和鼓励,使他们的劳动成果得到社会的尊重。对回收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就业岗位多、环保财税贡献大的企业和个人,政府应纳入年终表彰奖励范围,适当给予精神或物资方面的奖励。
㈣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经营行为。一是实行行业准入制度。对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不予领取营业执照。二是实行责任追究制。凡经营废旧物资回收业的单位(站点、个人),必须同综治部门签订责任书,明确权利义务,对违反责任规定的,有关部门有权责令整改直至吊销营业执照。三是坚持岗位培训制度。由供销部门牵头,对废旧物资经营业主、从业人员、流动收购人员分别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法律
4意识和鉴别能力。四是试行持证上岗制度。分设经营许可证、从业许可证、流动收购许可证、拾荒人员许可证四类上岗证,经培训合格后,执证上岗,有利于行业的规范管理。五是实行划定区域拾荒制度。积极探索拾荒分块管理办法,对拾荒人员作出规定,要求在指定区域内拾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