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高速公路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时间:2019-05-12 19:26: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区高速公路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区高速公路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第一篇:山区高速公路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简介:根据山区环境和地形特征,阐述山区高速公路的工程特点和环境影响的主要问题,分析建设期和营运期的环境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及管理措施。

关键字:高速公路;生态环境;水土保持;评价

1前言

高速公路是国家交通运输的大动脉,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对开发沿线自然资源、旅

游资源,发展地方经济,促进地区交流,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国防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十·五”计划期间,我国将建设“五纵七横”由12条国道主干线组成的高速公路网,总里程36032公里,贯通北京至直辖市及各省的省会,连接所有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和93的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2000年初,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决策,公路建设也将向西部倾斜。今后几年,交通部将把高速公路的投资重点向西部转移。

福建省从1994年开始高速公路的建设,提出“一纵两横”的高速公路建设计划,与国家高速公路网接轨。福建省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同多数西部省份一样,属典型的山岭重丘区域。与平原地区相比,在这样的山岭重丘区域建高速公路,除工程难度大外,环境影响的主要特征也不同。漳(州)龙(岩)高速公路龙岩段是典型的山岭区高速公路,文章通过分析该工程的主要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提出山区建设高速公路的环评重点及主要环保措施。

2高速公路工程特征

高速公路是具有四个以上车道、设有中央分隔带、全部立体交叉并全部控制出入口、专供汽车高速行驶的公路。通常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特征确定行车时速,划分不同等级的高速公路。在不同的地形区域修建高速公路,其工程特征和环境影响有明显的差别,对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也有明显不同。

在平原区修建高速公路,因地形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地面自然坡度较小,土石方开挖、填筑、废弃的量少,桥涵构造物及防护工程很少,隧道工程几乎没有,但折迁房屋、折迁电力通讯设施、占用农田或有商业价值的土地较多,影响较大。

在山岭区修建高速公路,因地形起伏较大,地面自然坡度陡,相对高差很大,导致路基土石方大挖、大填,桥涵、隧道、防护工程量多,废弃土石方量大,但占用的土地主要是价值较低的山坡地,居民搬迁及其它设施的迁移量较少。

漳龙高速公路龙岩段地处福建闽西山区,是福建省高速公路建设中工程地形、地质、环境最复杂、施工条件最艰巨、每公里平均造价最高的路段,全长38.64km,共分三期建设,一、二期工程设计行车时速为60km/h,三期工程设计行车时速为80km/h。全线共有9座双线隧道,总长度为7135m,其中超过1000m的长隧道二座;桥梁共有24座,总长度为6848m,其中5座是沿高山峡谷修建的高架桥。隧道和桥梁占路线总长的36.2。全线主要工程量详见“表1”。

表1漳龙高速公路龙岩段主要工程量一览表

主要工程量新祠—龙门(一、二期)石崆山—新祠(三期)全线合计

路线长度(km)25.43513.20838.6

43土石方(万m3)452.3470218.9931671.340

1隧道(m/座)≥1000m1065/12619/13684/

2<1000m2350/31101/43451/7

桥梁(m/座)小桥15.93/1015.93/1

中桥343.4/590.7/1434.1/6

大桥973.98/71026.6/52000.58/12

特大桥04397.5/54397.5/5

该工程原建设标准为山岭区一级汽车专用公路,后变更为高速公路。标准变更后,建设项目应补充、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当时,一、二期工程已全面施工即将建成,三期工程刚开工,环评大纲审查时专家认为对一、二期的现状和施工期评价从简,重点应通过回顾调查对施工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补救措施,并对运营期的噪声进行预测评价,提出切实有效的噪声防护措施。对三期工程的评价应从建设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重点,突出路基施工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桥隧施工对溪柄水库的影响,提出可操作性强、能有效缓解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的对策以及植被恢复的措施。

3主要环境影响因子分析

公路建设是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属非污染生态影响,它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有:生态环境、水土流失、噪声、大气和水环境影响,同时对社会经济、自然景观等也产生一定影响,但不同时期主要影响因素也不同。

3.1施工期环境影响因子分析

由于工程占用沿线土地或临时用地,改变沿线生态环境,路线经过的居民住房需搬迁,供电、通讯设备及水利、灌溉等设施必需迁移,势必引起沿线动植物及自然、文物等环境的变化。同时因工程施工破坏沿线森林、土壤、植被,使得土地裸露和松散,容易产生边坡失稳和坍塌。施工期的开山爆破作业及工程机械的巨声将使动物远离工程沿线,改变原来的栖息地。

三期高速公路由于地形限制,路线两侧尽是悬崖峭壁,基本上是隧道连高架桥、高架桥接隧道。隧道挖出的大量洞渣除了部分用于填方外,其余必须废弃。这些弃渣堆放

在山沟、山坡等弃土场,造成新的植被破坏,如处理不妥容易引起水土流失,还存在滑坡或泥石流的隐患。沿线的高架桥只能在沟谷中布设,墩台挖基的土石方如果随意废弃,除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外,还将影响河道的泄洪能力。在沿线山沟中还发现数棵国家二类保护物种一桫椤,必须移到环境条件相似的地方种植和保护。

由此可见,山区高速公路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尤其是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而施工期的噪声、水、空气环境影响仅仅是局部的、暂时的。

3.2营运期环境影响因子分析

营运期高速公路对沿线附近村庄的噪声环境和空气质量产生影响,主要是汽车噪声和尾气,一般以噪声为重点,需对其影响进行预测。

对于1000m以上的长隧道,由于洞内汽车排放的尾气不易扩散,为了保证洞内空气质量和行车安全,需在洞内设置通风设备进行机械通风。

公路经过水源保护区,必须考虑保护水环境、防止事故污染水系的措施,特别是服务区的生活污水、清洗维修汽车的废水必须经过净化处理才能排放。

4环境保护对策

4.1施工期环境保护

4.1.1生态环境及水土保持

⑴挖方及上边坡防护

路基挖方必须按设计坡率控制开挖面,废弃的土石方必须运到指定的弃土场堆放。在坡顶边线以外设置截水沟和急流槽,将雨水归入地面排水系统,防止坡面遭雨水冲刷破坏。根据开挖的地质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边坡防护措施。对于高陡石质边坡采用锚杆、钢筋网、喷射砼的结构进行防护;对于土质结构稳定的边坡,可采用喷播草籽、种植草皮进行防护;对土质较差的路堑边坡采用砌石挡土墙或砌石边坡进行防护。

⑵填方及下边坡防护

填方路段应根据填方的高度分别采取相应的边坡防护措施。对高填方路段,为保证路基稳定、减少占用土地、保护农田水利及其它设施,可设置砌石挡土墙、砌石边坡或拱形骨架砌石护坡进行防护;对低填方路段,可种植草皮、喷播草籽,绿化和防护边坡。

⑶取土场防护

取土场尽可能选在沿线附近,减少运输便道和工程费用。取土后应整修边坡,建立排水系统,采用喷草籽、植草皮或植树等措施恢复取土场的植被,绿化、美化环境。

⑷弃土场防护

弃土场最好选在便于弃土又不易被水冲走的封闭沟、谷中,尽量避免设在山坡上。根据弃方量和堆放坡度,在弃土场的下方修建合适的拦土坝或砌石护墙,弃土必须层层压实,坡面不应太陡。弃土完成后必须整平场地,弃土场周围设置排水沟,场地及坡面必须植草、灌木或植树,以绿化环境,保护水土。

⑸其它用地的防护

因工程建设临时占用的场地和便道,工程结束后必须完善排水系统、平整场地,种草、植树,做好环境保护和植被恢复工作。

4.1.2水环境防护

工程沿线经过水系时,施工中必须预防土石堆入河道,造成河道堵塞或水源污染。当工程影响不可避免时,必须改移河道、改移水渠以及其它水利设施,以保证水系通畅。

工地施工、机械及生活废水不能直接排入附近水系,必须设立临时蓄水池,将废水引入临时水池,通过过滤、净化等措施处理后才能排放。

溪柄水库是该工程重点保护目标。施工便道、路基土石方开挖、桥梁挖基坑以及隧道弃渣均对水库造成影响。施工中严禁在库区周围和公路沿线随意弃土,防止弃土落入水库。水库边的弃土场,必须砌筑好临水一侧的挡土墙,并随弃土填筑的升高及时防护坡面。

4.1.3噪声环境影响防治一、二期工程沿线村庄较多,三期工程较少,施工期对周围居民的噪声影响主要来自工程机械及汽车噪声。为了尽可能减少对沿线周围居民的影响,在居民点附近施工的机械应控制工作时间,每日施工时间为6点至20点,夜间禁止机械施工,以保证工程附近居民夜间休息。

4.1.4空气环境影响防治

施工期影响沿线附近空气质量的污染物主要是粉尘(TSP)。为了减少扬尘对附近居民的影响,根据天气情况及施工特点,适时在工地洒水,以减少粉尘污染。

水泥混凝土搅拌站及材料堆场必须设在周围附近及主要风向下方100米内无居民点的地方。沥青路面拌和场必须设在离开居民点300m以外的地方,并且采用封闭式搅拌设备,减少沥青烟雾及材料粉尘对工地周围大气环境的影响。

4.2营运期环境保护高速公路建成后,营运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噪声,其次是空气和水。

4.2.1噪声环境污染防治受公路噪声影响较大的路边居民点,需采取如下防护措施:

⑴近路基边缘10m范围内的散户居民,建议以搬迁为好。

⑵近公路近处村庄居民较集中的路段应修建隔声墙。隔声墙的高度和长度根据影响居民区的范围,通过噪声影响预测结果决定。

⑶靠近公路附近居民集中区,居民区与公路之间有空地并且有条件种树的路段,可种隔声树带,或建设非噪声敏感的建筑物。

⑷加强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禁止超载运输车及噪声不符合规定的车辆上路,噪声敏感的路段禁止鸣喇叭,要求上路车辆安装减声器等。

4.2.2空气环境污染防治

保护公路沿线的空气环境质量必须加强公路运营管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车辆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⑴车尾气排放要达标,禁止燃柴油超载的运输车上路,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空气。

⑵高速公路的车辆必须干净,以减少公路扬尘。

⑶运输含尘量大的物质(如石灰、水泥)必须有蓬遮盖,减少粉尘飞扬。

⑷隧道长度超过1000m的长隧道(乌石山隧道、后祠隧道),必须有通风装置,根据车流量大小决定开启通风机台数。

4.2.3水环境污染防治

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生活废水、车辆冲洗废水以及汽车维修的油污对水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必须经处理达标后才能排入水系。

为防止交通事故,特别是危险品事故对水系的影响,各路段必须有专人负责公路运营环境管理,且备有应急处理措施。对装运有毒或危险品物质的车辆实行许可证制度,加强对危险品车辆的管理。

5环境管理措施

高速公路建成投入运营后,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组建高速公路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机构,专人负责处理环境保护的有关问题。高速公路一般事故较少,但若发生则多是恶性事故,因此,营运管理机构必须加强对交通安全和环境保护的管理,制定处理突发事故的应急措施,建立与有关部门快速反应的事故联动网。当遇不利的气象条件(如浓雾、下雪)时,应采取限速行驶或暂时关闭高速公路的控制措施,保证高速公路运营安全。平时应经常检查和维护公路沿线防护工程、绿化及水土保持情况,雨季期加强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6结语

高速公路的环境保护工作必须遵循国家环保、交通等有关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经审查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是工程项目设计、施工、运营各个阶段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依据。山区高速公路应将施工期的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运营期的声环境影响作为环评工作的重点,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切实保证各项措施的实施,以利于环保验收的顺利通过。

第二篇:浅谈旅游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精选)

浅谈旅游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旅游业得到了蓬勃发展, 但与此同时带来的环境问题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我国大部分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旅游开发,为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人们与大自然之间的互动接触越来越频繁,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旅游环境的日益恶化和生态系统遭受到越来越多的破坏,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环境问题的解决,不仅仅依赖经济和法律手段,同时还应该诉诸伦理信念。目前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诸如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却限制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论文主要分析了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实现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字:旅游

环境问题

综合治理

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相对丰富而相应发展起来的朝阳产业。通过旅游既可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愉悦身心,又可以锻炼身体、广交朋友。因而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外出旅游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也是人们追求和向往的休闲方式。特别是近年来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和经济高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使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国旅游资源、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为了使旅游业持续、协调发展, 分析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方式和所造成的结果, 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我国旅游业发

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旅游业面临的环境问题及存在的原因

生态环境状况的好坏对旅游者旅游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游客旅游的满足程度与旅游区环境条件息息相关,直接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

(一)旅游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旅游业面临诸多环境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旅游区污染严重。主要表现为:水、空气、噪音污染,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

(1)水污染。由于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及旅游区废水不加净化或净化不达标便排入景区水体,许多穿城而过的河流已遭严重污染,水色发黄甚至发黑,造成水体旅游资源受到严重污染,这些污染使河水不再清澈,使湖泊富营养化,造成水生物无法生存,严重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2007年的太湖,一场蓝藻诱发的生态灾难让两百万无锡市民守着太湖却要抢购纯净水饮用,昔日的鱼米之乡成了鱼的“坟墓”。除了太湖,还有巢湖、滇池、海河、淮河等,水体污染都及其严重。

(2)大气污染。旅游交通的频繁和飞机、汽车、游艇等交通工具废气排放量的增大,致使旅游接待地的空气污染加剧。很多旅游景区设置烧烤项目,比如杭州西湖风景区的曲院风荷、植物园、九溪建有3大主要烧烤区,烧烤区的滚滚浓烟,致使周围空气污染严重。南山风景区的马尾松针叶尖枯黄脱落,诱发病害虫而大面积死亡,受害面积为85%,死亡面积达800公顷,被视为全球大气污染对森林造成毁灭性灾难的典型。

(3)噪音污染。很多旅游景区摆摊设点的现象很严重,小摊小贩为了吸引游客的注意,便在景区内大声叫卖,有的甚至用高音喇叭招徕顾客,加上不文明游客的大声喧哗,还有导游手持各种扩音设备招集游客的声音,所有这些声音混杂在一起,使得旅游景区就像热闹非凡的集市,致使整个旅游氛围受到极大影响。

2、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很多与旅游有关的服务性行业产生的固体废物都不加处理或处理不当便堆放于景区内,严重污染了景区环境。如峨嵋山风景区 1 每年产生固体废物4800多吨,其中96%以上未加处理排入景区的溪流中,如此下去,这涓涓溪流可能将变成名副其实的垃圾河。固体垃圾还会助长苍蝇、鼠类、蟑螂、蚊虫以及其它害虫繁殖,传播疾病,导致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健康受损等等。

3、旅游景区超规模接待游客。“超负荷”的现象随处可见,特别是黄金周期间,旅游区人满为患,拥挤不堪,造成交通、食宿、人身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也加重了当地基础设施的负担。水、电、交通等的供应因需求量急增而显不足。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有关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资源、旅游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忽视旅游区的整体协调及其所蕴涵的内涵,盲目开发,只会造成景点的不伦不类,进而丧失其旅游价值,使游客的兴致减退。

(二)旅游环境问题存在的原因

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自然因素对旅游环境的破坏多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的,如地震、火灾、洪水、滑坡、海啸、火山爆发等等,人为因素主要是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旅游环境问题,旅游环境问题人为因素占主要方面。

1、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还不完善

在我国现行的整个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还不够连贯,各个单行法或部门法之间还存在着相互重复、互不协调、甚至相互矛盾和抵触的现象,这就很容易导致部门与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在利益面前当仁不让,在责任面前相互推诿。这种现象在旅游区的管理中尤其明显,使得旅游环境日趋恶化的程度更为严重。

2、政府和旅游企业只重开发不重保护的现象严重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很多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不惜牺牲长期效益和破坏环境为代价,虽然中央反复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对地方政府和企业来说,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是两难选择,更多的是注重开发而不注重保护。

3、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普遍不强

随着环保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有所提高,但整体还比较薄弱,破坏环境的事件随处可见,比如旅游区居民为了获取经济收入,上山采集各种植物标本、猎杀各种动物以供旅游纪念品交易,居民这种薄弱的生态意识进而又影响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旅游者环保意识差,加重了旅游景点的人为破坏因素,在旅游景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旅游者触摸攀爬名胜古迹,在部分古迹上乱刻乱画的现象也不时发生,所有这些,都使名胜古迹的本来风貌和存在寿命受到严重威胁。一些穿着入时的旅游者随手丢垃圾的不良行为,也致使风景区的美观大打折扣。更有少数旅游者,竟在旅游区狞猎、采集、露营、野炊,这既加重了旅游区的生态负担,又可能造成物种稀少,甚至灭绝,使旅游区的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4、各地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普遍较少

当前很多地方政府对环保的资金投入普遍较少,很多该收的环保费没有按规定加以征收,加上污染治理成本太高、欠账太多,致使许多环保治理项目没有资金保证,环保工作难以开展,形成恶性循环。

二、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环境的影响

1、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对旅游环境的影响。很多地方政府及旅游部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旅游资源做过度性、掠夺性的开发,使许多地方的旅游资源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这必然会使整个旅游环境遭到破坏。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有关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资源、旅游区生态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情调,而旅游的价值正蕴涵在这些当中。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这些无疑是应当保留且极力保护并充分予以展现的。忽视旅游区的整体协调及其所蕴涵的内涵,盲目开发,只会造成景点的不伦不类,进而丧失其旅游价值,使游客的兴致减退。而盲目的城市建设破坏和削弱景区的协调性,则也是显而易见的。

2、旅游活动对旅游环境的影响。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旅游过程产生的垃圾对景点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点自然生态平衡和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一致,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扩大,景点垃圾遗弃量日益增加。旅游区内大量垃圾随意抛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有些景区只注重短期效益,盲目扩大规模,无限制地接待游客,将对旅游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损害。超过景点容纳容量的超规模接待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构成自然景观的生态系统对旅游活动本身存在一定的承载能力,这种承载能力由生态系统的结构所确定,超过其承载能力的旅游活动将使旅游区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旅游区旅游功能丧失。

3、政策失误对旅游环境的影响。在我国旅游界、理论界和政府某些决策中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即“旅游业是无烟工业,不会像其他产业那样对环境造成污染”,并且旅游资源主要是由可再生性资源组成的,旅游消耗是“非耗竭性消耗”,所以不必考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这种传统观念指导下,致使政府制定的有关旅游业发展政策缺乏综合性和科学性。这种现象极易造成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的发展速度过快,进而加快旅游资源环境的退化。

三、旅游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

保护好旅游环境就奠定了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如何做到既保护了环境又发展了旅游业,主要的对策有以下几方面。

1、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环境保护与旅游关系紧密。必须加强二者的科学研究,以获得正确的认识与科学的识见。要从旅游业对旅游环境的依赖关系,旅游区环境对旅游活动的承载能力,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环境的破坏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从确定景观美学质量标准、自然生态质量标准、满足特种旅游活动的环境质量标准、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方法论,从美学、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工程方法,还要进行旅游环境保护政策研究,为正确的决策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以提高人们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要向全体游人、旅游从业人员和景区附近居民宣传旅游环境保护知识,以培养旅游主客体的环保自觉。我们应该树立起环境质量意识,认识到环境质量的优劣是关系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大事;并且要树立环境首先意识,为全人类及其后代保护好环境,保护好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另外还要树立环境公德意识,不为满足个人私利,不为局部或眼前利益而损害他人或全局的利益,让人类贴进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提高旅游地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当前许多旅游地的当地居民为了获得经济收入,在旅游景区周边摆摊设点,有的甚至向游客兜售各种假冒伪劣产品,使整个旅游环境的氛围受到影响。在一些自然景区的居民还是以柴为薪,经常猎取野生动物为食或者进行贩卖,使得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应该确保当地居民获得稳定的就业和收入。

(2)提高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要保护自然,游客的意识至关重要。

到自然地区旅游的游客,如果了解自己的旅行、购物、饮食、住宿、游玩会给自然带来什么影响,游客就会作出更好的选择,减少对自然的直接破坏;游客的监督和选择可以督促景区和旅游从业者提供更加环保的产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通过更好地欣赏自然,公众可以得到真正原汁原味的旅游体验。通过我们的生活细节来改善环境,我们每一位中国公民都应该为环境保护尽一己之力,改变生活方式,身体力行。

“除脚印以外什么都不要留下,除相片以外什么都不要带走”。

旅游作为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于一体的前卫生活方式,现在已蔚然成风,成为时尚。旅游者离家出门花钱“购买”的“旅游”这种“商品”是一种观赏、体验和经历,而不是去“买回”那里的一花一木、一山一水、一景一物。

权衡利弊得失,建立旅游绿色开发、经营、宣传和管理体系,坚持旅游科学开发管理,减少粗放 式开发,防止低水平开发,杜绝破坏性开发,是实现开发与保护统一的关键。

2、完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适当限制游客量。旅游风景区的环境,对于污物的净化能力以及对于旅游人群的承接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一旦游客人数过于拥挤,人流疏散不开,必然会产生践踏风景区的绿化地、花圃、园林,甚至也往往会造成对旅游设施、荷塘水榭、花草树木、亭台楼阁的破坏。同时,游人过多伴之而来的是抛撤的垃圾狼籍满地,噪声超过标准等。为了顺利地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必须加强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根据每个风景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可容纳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标,来控制门票的出售量,开发增设新的景点、卖点(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以分散游客量,使旅游资源在其所能承受的限度内接待参观游客,以确保风景区环境的良性循环。同时要设法维持旅游区道路的通畅,以便及时疏散人群,降低对环境的压力。

3、加强旅游企业和政府间的相互合作。资源开发需要各级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合作。加强旅游行业和政府间的相互合作,应该鼓励和支持全国各个地区制订各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政策。比如建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倡导旅游企业实行绿色经营以及开发各种绿色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产品结构的创新等等,对环保做得好的旅游企业应该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使企业能够更加积极的实施各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政策。因此,国家应建立全国性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和相应的管理法规,以指导和协调旅游旅游资源开发,约束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不良行为,把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外部不经济效应减小到最低限度。同时,政府还应积极组织培养环境资源市场,更多地采取排污收费制度、环境税、押金制度、排污交易制度等经济手段,通过客观财政和金融措施对那些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有利于资源活动的或是那些能够产生正的外部性活动者提供支持,包括各种优惠贷款、赠款、补贴以及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基金等形式,使旅游环境问题解决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之中。

4、健全现有的相关旅游法律法规。由于旅游法在短期内难以出台,而当前又迫切需要法律法规来规范旅游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针对旅游资源破坏性、掠夺性的开发行为,应该尽快制定一些相关的规定,比如《旅游资源开发暂行规定》,《旅游环境保护条例》等,防止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对旅游环境的破坏。

5、要树立防重于治的新观念。保护旅游风景区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促使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化,为人类的休养生息,创造越来越好的条件。因此,必须贯彻树立防重于治的思想,做到防患于未然。无论是山林、水体、风景名胜,只要是已开辟为旅游区,或计划要开发为新的旅游区的,都应事先就其环境保护方面制定规划,采取措施,按其重要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分级保护。

6、要加强治理已受破坏的环境。旅游环境问题的产生、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不当造成的,因此需要制定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预见性的旅游环境规划,用于组织、管理经济、旅游及其它破坏旅游环境的活动,来解决发展生产、扩大旅游规模与景点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其协调一致,以保证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持续稳定的进行,防止旅游区环境的破坏。

总之,旅游业已不再是人们所说的“无烟工业”,它也同样会影响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因此,在开发我国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必须注意抓好环境的保护工作,才能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保护旅游资源、创造优美的生活娱乐环境,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人为发展旅游业所应承担的责任,而且也为我们子孙后代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生活条件。

参考文献

[1]王一江 孔繁敏《现代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3.[2]张厚义 刘文璞《中国的私营经济与私营企业主》知识文献出版社, 2005.6.[3] 《中国旅游发展三大误区》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2005年08月11日07:13

[4] 孙延红《城市居民旅游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工业技术经济

2006年11期

第三篇:公路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要: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影响,不论是环境污染及资源破坏,都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即造成生态破坏。公路建设与使用过程中环境污染与自然资源破坏也必将对生态系统产生破坏,因此,必须加以控制。

关键词:公路立交;景观设计;线形;桥跨结构

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公路建设与营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明显。所以,只有科学评价公路交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将公路交通的建设、管理与保护生态环境密切结合起来,才能使公路交通与区域环境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

1公路交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公路施工、运营与养护过程中,有害物质进入土中,污染地下水,导致饮用水和农业用水质量下降;由于地下水位变化和土壤遭到污染,可能使农作物减产,使用消冰雪的盐对水、土壤和农作物都有不良影响;汽车尾气和盐类有害物质影响公路沿线树木花草等植物生长,公路附近的动物容易被汽车撞伤、压死;公路选线不当,会破坏地貌、休息场所、风景名胜、文化古迹和自然保护区等。

公路建设与营运过程中,对沿线一定范围内的生态环境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通常,山区公路建设难度大,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远比平原地区大。而平原地区公路建设对人工生态系统影响明显。选线不当及施工中引起局部自然生态失调,会对沿线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公路建成营运后,沿线经济带开发引起人类活动的增加,也将成为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失调的新的诱发因素。

1.1公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高速公路的建设将占用耕地,拆迁房屋和其它附属设施,影响沿线生物和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高速公路延伸长达数十到数百公里,穿越不同的省、市、县,路线对现有的行政区划、城镇布局、农业用地及其排灌系统、林场及水产养殖区等,会造成分割从而影响路线两侧的生物交往及人际交往、信息传递、原料及成品的交流等社会活动。还有的会给一些文物、古迹地的保护带来不利的影响。

1)生态环境影响

公路建设会使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一些有特殊要求的生物和种群向偏僻地方或其他地区迁移。另外,使动物的活动区域缩小,领地被重新划分,导致种群变小和种群间的交流减少。

2)水土流失

修建公路需取土填筑路堤,开挖山丘形成路堑,必将破坏原有植被,干扰动物栖息环境,破坏土体的自然平衡,引起边坡失稳、水土流失。在施工期取土、弃土场及暴露的工作面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发生源,山区坡面弃土可带来长时间的水土流失,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3)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路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通常情况下,公路路其工程特别是高速公路路基较高,土方量较大,施工期间路堑的开挖、路基的填方对地表的扰动较大,路线两侧局部范围已有的植被易遭到破坏,土壤疏松,这种微地貌的改变,对降雨集中季节在雨水的冲刷作用下,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水土流失。另外,路基的取土、弃土,施工前临时占地,使路线所经过地区耕地及植被面积减少,路线两侧

20~30m

范围天然植被破坏,对农业生产发展有不利影响。施工期临时用地由于施工机械的碾压、人员的踩踏,使土壤结构发生改变,耕地复耕后一定时期内肥沃度难以恢复,影响作物生长,非耕地植被的自我恢复能力减弱。

(2)桥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由于桥梁的修建,使河床过水断面受到压缩形成桥前局部壅水,水流速度减缓,泥沙下沉。桥下水流速度加快,造成局部冲刷。此外,施工期间基坑开挖、筑岛钻孔、打桩,使河床受到扰动,泥沙上浮以及泥浆废碴排放,致使下游局部河段水质变差。

隧道的修建虽对洞身所处地段扰动不大,但隧道进出口两端,仰坡面的开挖使天然的植被破坏,对局部山体的稳定不利,另外,隧道废碴若处置不当,碴土可能随汛期暴雨流失,淤塞沟渠、河道,破坏良田等。

4)环境污染

公路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振动及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必将污染大气、土壤、水体及周围环境。特别是一些穿越居民稠密区和生态敏感区域的高速公路的路段,施工中由于大型施工机械的作业,每日产生的噪声、振动、废气会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公路建设项目施工期间对大气的污染,主要是施工扬尘和运输车辆及施工机械所产生的扬尘,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沥青所散发出来的气味等,尤其是碎石加工厂石料的破碎过程,粉尘很大,对周围环境影响大;同时,沥青混合料拌和场的拌和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粉尘也较大,近年来采用除尘设备,达到一定效果,但仍然不能根本解决。

施工期间的噪声污染,主要是由于施工机械如打桩机、钻孔机、挖掘机、推土机、平地机、稳定土拌和机、路面材料拌和机、压路机及各种运输车辆等所产生。这些机械的噪声源强,一般为

80~100dB(A)。

第四篇:水电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电站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1.绪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在河流上大规模筑坝拦截河流水量(发电,灌溉,控制洪水等),是河流生态环境受人为影响最显著、最广泛、最严重的事件之一。根据世界大坝学会的统计,目前全世界有36000座大中型水坝在运行,控制着全球20%左右的径流量。在中国,长江、黄河等主要河流的梯级水库正快速进行,部分河流缺乏有效管理引起河流断流、水体污染等,严重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大坝建设人为改变了河流原有的物质场、能量场、化学场和生物场,直接影响生源要素在河流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生源要素输送通量、赋存形态、组成比例等),进而改变河流生态系统的物种构成、栖息地分布以及相应的生态功能。鉴于筑坝造成河流生源要素、河流和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变,国内外科学家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响应过程广泛重视,成为目前河流生态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水电设施及运转过程给生态带来压力,值得重视的主要影响来自两个过程,一是筑坝过程,二是取水过程。这两大过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整体性可能造成严重影响,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改变自然水文过程,不同程度地切割生境,隔断河流廊道系统的空间连通性;二是对河流廊道在时间尺度上的自然动态造成严重干扰。两方面的胁迫影响都会导致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除了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影响外,对其他临近水电站的生态系统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水电站大坝截流造成上游大面积农田、林地被淹没,河道鱼类的活动范围受到极大的限制,阻碍了鱼类的繁衍和其它野生动物的正常活动。大坝下游出现了大面积河道干枯,致使下游鱼类生存面临灭绝危机,野生动物饮水、迁移受到严重威胁。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阻断了河流的天然连续,改变了河流的水文情势,破坏了鱼类的栖息环境,对鱼类的影响非常严重。如,根据近些年调查统计,长江干支流四大家鱼产量在逐年下降;根据2001年对长江监利段的监测,四大家鱼产量与1981年相比,平均下61.46%;在黄河、淮河等流域,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鱼类资源衰退现象。

2.水生生物的影响及措施

2.1鱼类洄游

一般的水电站的水工建筑物如大坝等都是将河流拦腰截断,这样就阻断了鱼类的流动通道,对洄游性鱼类的影响更大。洄游是指一些水生动物为了繁殖、索饵或越冬的需要定期定向地从一个水域到另一个水域集体群迁移的现象。水电站的工程建筑物的建设如果阻断了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道,会导致鱼类不能到河流的另一端繁殖,越冬等。

在中国,长江的鱼类资源无论种类还是数量都是世界上占据重要位置。从种类数目看,长江水系有鱼类约370种,居我国水系之首,是我国鱼类物种资源的宝库。就鱼类资源数量而言,长江水系一直居中国各水系之冠。长江上的葛洲坝等水工建筑也无疑阻断了很多鱼类的游动通道,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中华鲟。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切断了中华鲟由海口上溯金沙江生殖洄游的通道,一致那些大腹便便的母鲟,被阻于坝下而丧生。

如何解决鱼类洄游通道的问题,措施基本有两种:①建立各种鱼梯、鱼闸等过鱼建筑物;②对受到影响的鱼类进行人工培养。但这两种方法也存在弊端。首先,对于过鱼建筑来说,现阶段的利用率不高。鱼类并不像人类有思维可以选择从哪里游,大多数鱼类都是依靠本能。鱼类是否能选择建筑物过坝,本身就是需要再研究的问题,需要生物学和水力学共同协作,利于鱼类的习性诱使鱼类通过过鱼建筑物。其次,人工繁殖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但是人工繁殖的鱼类和野外生活的鱼类在某些方面还是有差别,久而久之可能会使鱼类的本性又不好的改变。

2.2鱼类繁殖

水库淹没使某些鱼类特有的产卵场和栖息地不复存在,使事宜某些鱼类产卵的流水生境消失,加之库区水面扩大、流速减缓使上游产下的漂流性鱼卵的可漂流里程缩短,严重时导致鱼卵下沉死亡。此外,流速减缓和静水性鱼类种群的发展将使急流行鱼类种群受到抑制。

水利水电工程对鱼类资源的影响可以通过人工增殖放流措施进行恢复。人工增殖放流即采用人工手段向某一鱼类栖息水域补充投放一定数量的该种鱼苗, 以保护和恢复其种群数量。人工增殖放流需要了解其放流水域自然状况和鱼类资源现状, 需进行亲鱼驯养技术、催产孵化技术、苗种培育技术、放流和效果评价技术等研究工作。增殖放流总体设计主要包括: 增殖放流对象的确定、亲鱼数量的确定、增殖放流的数量和规格、工艺流程设计、增殖放流地点的确定等。目前, 人工增殖措施在水电工程建设中采用较多, 建成并运行的有索风营鱼类增殖放流站、向家坝鱼类增殖放流站、思林鱼类增殖放流站、功果桥鱼类增殖放流站等, 在鱼类保护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人工增殖放流措施也可以用来解决鱼类洄游的问题。哥伦比亚河上的大坝保护洄游性鱼类的措施就是建造孵化场所;1980 年, 我国为解决葛洲坝对中华鲟等珍稀鱼类洄游的影响, 采用了人工增殖放流的方法。但是, 人工繁殖放流经过若干世代后, 有可能导致整个自然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崩溃。如Waples对美国的大西洋鲑人工繁殖放流和种群动态变化的研究证明,长期人工繁殖放流的副作用,导致了该物种的自然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遗传性状衰退。

2.3鱼类“气泡病”

大坝特别是高坝在泄洪过程中,水与空气中的气体混合后一起释放到坝下, 在流体静力压的作用下,空气以气泡形式溶解到水中,使下游水域形成气体过饱和状态。水体中气体过饱和会引起鱼类的 气泡病,鱼肠道出现气泡,或体表、鳃上附着许多小气泡,使鱼体上浮或游动失去平衡,严重时可引起大量死亡,这种病对鱼苗危害最大。由于鱼苗身体机能发育尚未完成,无法抵御这种影响,会大量死亡,这对于鱼类资源的影响是巨大的。三峡大坝开闸泄洪将空气卷入水中,使下游水域处于气体过饱和导致鱼类死亡。

2.4下游水生生物

水电站发电一般需要建筑坝体将水面抬高,利用谁能转换成电能。经过水轮机发

电后的水体与其原有可有水体相比有不同之处。

首先,发电的水取自水库底部,水温较正常值偏低。水库上层为表温层,温度高,受风浪、环流、对流等影响;下层为深水层,水温变化小,接近均匀,常年维持在较稳定的低温状态;中间的过渡段为温跃层,层内水温梯度大,全层从上到下水温变化较大。水生生物生长需要一定的水温,水温对鱼类性腺的发育和成熟影响显著。鱼类为变温动物,无保持体温结构,当水温上升时,鱼的体温随之而升高,生理过程加快,对事物的消化吸收、生长、胚胎发育以及到达性成熟的时间等都会发生变化。总体来说,水库运行下泄水温变化最不利的影响主要为对鱼类繁殖的影响。3-6月天然水温回升是鱼类的主要繁殖季节,但电站下泄的低温水使鱼类达到产卵水温所需的时间延长,推后了鱼类繁殖时间,使鱼类原有长期形成的繁殖与自然环境条件的耦合关系可能被打乱,影响繁殖。

其次,上游来水在水库聚集后,水中的泥沙沉淀,发电后的水比原有水要清澈且含有的营养物质少。有一些鱼类的营养物质或一些浮游生物是依附在河流水体的泥沙颗粒上的,当上游来水在库区停留后,泥沙颗粒沉到库底,这些依附在泥沙颗粒上的物质也聚集在库区内。一方面会造成下有生物食物链的断裂,另一方面有可能造成库区水体的富营养化。水库蓄水后,库区水流变缓,甚至局部出现静水区,上游河段带来的泥沙以及其它一些悬浮物质会在库区沉积。如丹江口水利枢纽蓄水后,由于水库的拦沙作用,库区水的透明度上升。水库建成初期,库区底栖生物量会有一定程度增加,但一段时间水体透明度改变后,鱼类的饵料生物组成和数量将随之减少,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又会降至很低,这对以底栖生物为食的鱼类是不利的。

以上鱼类“气泡病”和下游水生生物影响均可通过栖息地保护的方法来寻求解决,水库形成后,坝上蓄水对栖息地造成大面积淹没,坝下水文情势改变导致栖息地面积减少,可通过2 种方式保护鱼类的栖息地:①通过保护支流的流水生境保护鱼类的栖息地。选几条具有代表性的支流作为保护区, 保护受影响的鱼类, 从而减缓工程对鱼类的影响。②人工再造适宜栖息地。通过生态水文学计算,将鱼类“适宜生境”量化为水文、水温等数值, 并根据这些数据优化规划方案、调整设计参数和运行方式, 以达到人工再造适宜栖息地。

建立河流自然保护区。例如,在西方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涉及很多法律问题,河流自然保护区更由于管理上的困难而难以有效实施,因此除前面所说的在流域层面建立水域多样性管理区等类似的构想外,鲜见这方面的实践。在国内,针对三峡水库和金沙江一期工程建设的影响,我国政府决定在长江上游选择保留向家坝水利枢纽坝址以下至三峡水库回水末端长约380余千米的干流江段、一级支流赤水河约430余千米的干流江段,以及一些邻近支流的河口或下游段,作为珍稀、特有鱼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是基于对长江上游水能资源开发规划与水域生态系统保护相协调的思路设计的,其中包含取消上游干流区间3个、赤水河干流10个水电梯级规划。由于包含了一条完整的支流、一段具有足够流程的干流,以及其下游连接的三峡水库,该保护区在环境结构方面是相对完整的,可以满足长江上游鱼类4种主要繁殖类型的需要,包括在干流或较大支流流水中产漂流性卵的长薄鳅和圆口铜鱼,以及在干流河段的大片砾石滩前产粘沉性卵的白终、达氏鳃和胭脂鱼等,能够在靠近向家坝水利枢纽坝址以下的江段找到繁殖场所;在集雨性支流的上游河段产粘附性卵的岩原鲤和南方绘等大型特有鱼类,可以上溯到赤水河的上游去繁殖;在沿岸带适宜的小环境中产粘附性、漂流性和漂浮性卵的小型鱼类,可在不同的河段和支流等各类水体中繁殖。各种鱼类的幼鱼则可以在保护区长江干流段的中、下游及三峡水库索饵肥育。

3.对于水电站引起的水生生物问题,自己的一点看法

3.1出台专项保护水生生物的法律法规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物种资源保护,除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外,早在2002年10月1日颁布实施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二十六条还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水能资源。在水能丰富的河流,应当有计划地进行多目标梯级开发。建设水力发电站,应当保护生态环境,兼顾防洪、供水、灌溉、航运、竹木流放和渔业等方面的需要”。第二十七条规定:“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水运资源。在水生生物洄游通道、通航或者竹木流放的河流上修建永久性拦河闸坝,建设单位应当同时修建过鱼、过船、过木设施,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批准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妥善安排施工和蓄水期间的水生生物保护、航运和竹木流放,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关于鱼类资源和水生生物保护,相关的法规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此外还有很多相应的规范、导则、标准等。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长江流域新建的大中型水利工程,皆按相关法规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其中大多数的评价重点涉及到水生生物和鱼类资源保护并对其进行了专题研究和评价,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乌江构皮滩电站、汉江王甫洲工程、嘉陵江亭子口工程等等。但这些工程对水生生物影响评价都只限于其工程本身而未从梯级水库的角度进行影响分析。

因此我国应出台关于水电站等水利工程建成后对生态保护的法律,尤其要有针对性的保护水生生物、鱼类、河流生态系统等方面的法规。做到保护生态要有法可依,并且要赋予一些部门监察的权利,做到真切的落实法律法规,秉公做到法律法规。

3.2技术方面的探索

开展鱼类洄游通道恢复关键技术研究。应重点开展鱼类生态调查和鱼类行为特性评估,过鱼地点的确定及过鱼设施的选择,过鱼设施工程设计参数确定,如,设计运行水位和设计流速、进口的布置、设施的主要尺寸、出口结构、过鱼设施的附属设备,过鱼试验及过鱼效果监测评价等方面的技术攻关工作,通过生物学和水力学相结合,大幅度提高鱼类洄游通道的利用率,极大的保护鱼类洄游的畅通。

限制捕捞,限制捕捞是恢复渔业资源的有效方式。前苏联自1940年开始, 将里海流域的鲜鱼捕捞限制在流人里海的河流中(如伏尔加河),在里海海区则禁止捕捞;1962 年开始制定更为严厉的法律制度,对偷猎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由此使20 世纪60~70年代里海流域的鳃鱼产量得到恢复, 并稳定增长即。加拿大和美国都针对不同鲜鱼种类制定了非常具体的捕捞限制措施,包括作业区网具的总数、网目大小、持证许可等。1872年, 美国对萨克拉门托河高首鲟捕捞没有限制,每日捕捞量约5000尾,导致资源量严重下降,至1917年已捕不到高首鲟。后来,有关方面采取禁止捕捞等保护措施,使该河流的高首鲜的资源量得以重新恢复。

关键栖息地的人工修复。由于河床的底质对鲟鱼的繁殖十分重要,法国为此还专门制订了禁止从鲟鱼产卵场上下游区域抽取沙石的规定。北半球有鲟鱼分布的国家对保护和恢复其繁殖场的环境条件普遍都很重视,有些地方在河流中进行了建立人工产卵场的尝试,以为鳄鱼提供繁殖场所。人工产卵场有的是在河床底部用大石益成较高的水底坝,在其中铺以一些较小的石块。由于石坝的夹束作用,河水的流速加快,达到1m/s左右,为鲟鱼自然繁殖提供喜好的水力学环境。

第五篇:影响大理生态环境的原因及对策

影响大理生态环境的原因及对策

大理山高箐深,沟壑纵横,白云悠荡,流水淙淙,有诗情画意般的意境,然而谁也想不到这么美丽的地方会连续四年大旱,大理承受着大地域变化小地域受灾的苦痛。

一、影响大理生态环境的初步原因

大理异常气候的变化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如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我们还可以找到证实这个论题的有力证据,如泰国洪灾、朝鲜干旱、巴西半边干旱半边涝灾……我们没有能力阻滞世界气候异常对大理气候的影响,但是我们有理由探讨大理生态自身方面的原因,有理由做好大理自身方面的事情。

现在就大理气候异常情况作初步的分析,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及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在会上或者在会后指出。

1、过度砍伐导致森林植被遭受极度破坏。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为了追求经济增长率,大理向大山发起了进攻,导致大理大量原始森林及次原始森林遭受破坏,政府不得不拿出大量资金引导农民退耕还林,而要恢复原始森林和次原始森林,不是短时期内的退耕还林所能做到的,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成效极为缓慢。有人把大理森林遭受破坏归于以前政策失误,这种观点其实不对,上个世纪的中国是一个全身患病的老人,仅靠打点滴是不能救治老人生命的,明知饮鸩止渴不是好办法,但是政府总不能看着老人在哀嚎声中死去吧?

这种情形跟民间借高利贷医治病人有些类似,结果老人的病没有医好,借贷者从此背负起还债的重任,多年不得解脱。现在对大理苍山系水资源状况和可能出现的地震、泥石流、山洪危害等方面内容予以简单论述,以此证明在大理实施生态立县究竟艰难到何种程度!根据《苍山植物科学考察》介绍,可以得知大理和大理地区是湄公河褶皱带的一部分,从大理西北1127公里的昆仑山地区向东沿湄公河延伸至老挝和越南,大理地区石灰岩沉积在变质层之上,后来的构造运动使大理生成了无数断层带。

雪山河电站前池(海拔2400米)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58°C,马鹿堂(海拔2677米)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3°C,由此推测出大理地温比气温高2.4°C,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不大,但是受昼夜温差所制约。如果不考虑以上气温指数限制而盲目在海拔2700米以上区域或者在1800米以下区域种植核桃,经济效益非但不好,相反因为破坏了苍山系(含清水朗山系)植被平衡状态,将引发山崩、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

包括森林砍伐、开山取石、工程建设等因素,导致土层裸露,风化层崩塌,造成土壤侵蚀,是汇集泥石流的主要原因。苍山经过多年砍伐林业用地91.7万亩,占苍山总面积的62.69%,森林总面积只有28.52%,多为幼林、疏林和灌木丛,而荒草地占地高达21.38万亩,占苍山总面积的14.61%,加上裸露的道路、石山、冲沟等面积大,土层失去了保护,造成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紊乱,修复极为困难,加上河床抬高,次生土增加,导致洪、涝、旱灾害频发且成恶性循环态势,造成了农业经济的严重损失。

雪山河上游最为危险,“Y”型构建模式导致水流侵夺点的形成,过多的泥石随水流移动。笔者在调研和走访中看到,雪山河上游乱砍乱伐现象极为严重,甚至由此延伸到普子山,其终结方式为大规模地种植经济作物如苹果如核桃,雪山河上游村民不仅不会反对,相反会带着感激之情大踏步向山上进发,砍树烧山挖坑,栽下核桃幼树,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意外地发现大量泥土正在随流水下泻。

百姓不知道,很多人员同样不知道,云南以4%的国有土地,承担着全国22%的地震风险,我们以生活在苍山西坡而自豪,却不知道我们生活在刀尖风口上。

2、过度采矿导致大量山体裸露。云南号称有色金属王国,大量采矿企业向云南的大山发起了进攻,因为财政需要,因为财政压力,有些部门对此行为采取了容忍姿态,导致严 重后果云南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裸露的山体面积不断扩大,太阳暴晒矿石残渣,雨水把矿石残渣带到田间、山坡、河流……绿水化作虚幻,青山化作遐想,大山无法向空中提供水汽,冷热空气难以形成对流。

人们借助节日推介产品,晴朗天气成为获取利益的条件,于是拖着红线的驱雨弹钻进了云层,云层向地面回应出隆隆的声响,受了委屈的积雨云愤然离去,本该下雨的地方烈焰当空,本该享受清凉的人们享受着烈焰的烘烤。云南气候的变化势必会影响到大理气候的变化,大理承受着云南气候变化的恶果,继而使得百姓在灾难性气候面前显得难以适从,受苦受难。

3、改变交通现状的行为导致山体遭受破坏。大理是以大山为主体的县份,长期人背马驮的苦楚导致山民渴望出行方便,政府顺从民意,拿出大量资金改善大理交通。村村通演变成了户户通,村民合情不合理的修路行为无情地摧残着大山的肌肤,构建绿色大理的声音响在耳畔,构建绿色大理的初衷渐行渐远,实行家家通公路硬化不是短时期内所能做到的事情,大理承受着简易公路泥水下泄的苦痛。

为了写好这篇调研报告,我去过很多地方,见证过许多公路——硬化的或者不硬化的,那些没有硬化的公路,天晴时尘土飞扬,撒向路边的树木,下雨时泥水飞溅,撒向路边的树木,更多的泥水冲向下游,带走了森林所需要的养分,对下游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贫瘠,为了生活,百姓放弃了传统的耕作方式,大量使用化肥,循环使用,反复使用,导致土地不使用化肥不能种出庄稼,泥土逐渐失去自我造肥功能,山水逐渐失去自洁功能。

4、经济行为导致大量水源林遭受破坏。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换个角度来说,改造自然等同于破坏自然,导致废水流向河流,矿渣扑向田野,鲜活的河流瞬间变成了死河臭河,空气里弥漫着呛人的气味,受到气味侵袭的生物正在癌变,食用癌变生物的人们,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怪病不是出现。

为了获取经济价值,改善生活环境,栽种经济林木纯属正常,然而大理有些村民没有计划,没有听从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该种的地方不种,不该种的地方偏要种,大量毁灭水源林,等到雨季刚过,村民意外地发现小溪过早地干涸,河床变得过于狭窄,砂石掩埋了树木,石头上粘贴着垃圾,恶臭令人晕眩。

核桃树散发的毒气能够杀死周边的植物和树根下的生物,具有极强的排斥性。大规模种植核桃是以牺牲其它树种为前提的,其终结方式是土壤中的有效成分被大量吸纳,核桃林土块将变得坚硬,难以再种其它植物。

核桃树不具备保持水土功能。核桃树根系极为发达,核桃树身具有拉高式生长特点,其根系逐渐露出地面,造成树下岩石大量裸露,不具备保持水土功能,大规模种植核桃导致水土严重流失,造成水资源严重枯竭,继而导致泥石流出现和气候变得异常,大规模开挖山地大规模种植核桃,远不如优化核桃树种以及提高单株产量,保护常绿如松树、杉树、柏树等树种至关重要,有积极意义。

核桃树有极强的吸纳功能。核桃仁之所以营养丰富,在于核桃树有极强的吸纳功能,能够吸纳土壤中的有效成分挪为己用,最终导致土壤中的碘、铁、钼、锌等元素消失。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大理州卫生部门对大理光明、金牛等村镇小学进行了碘调查,证实这些村镇绝大多数学生有患地甲病的可能,其诱导物质应该是核桃树。洱源县乔后盐矿生产的食盐外包装上注有“专供大理”四个字,可以证明大理人民正在补充碘等元素,以补充碘等元素来预防碘等元素匮乏所带来的疾病。

【钼是一种金属元素,可用来生产特种钢,是电子工业的重要材料,以钼粉的形式存在,钼又是人体需要的元素,以微量形式储存在土壤中。钼为多种酶的组成部分,钼缺乏导致龋齿、肾结石、大骨节病、食道癌等疾病,全肠道钼不足可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甚至死亡,还可以促使尿酸、黄嘌呤、次黄嘌呤排泄增加——根据观察分析,钼元素很容易被核桃树根所 吸纳,土壤或者水中的铜和食醋反应所产生的亚硝酸盐,在没有钼制约的前提下容易导致人体器官癌变。】

大理有部分人头发过早变白、容颜过早衰老、肾结石和胆结石患者多、肠癌患者偏多、少数人智力发育迟缓等现象。除受海拔高、紫外线强、空气湿度低、生活方式差等因素影响外,跟体内部分元素缺乏有直接关系,如果有可能的话,应该尽早对大理的土壤和水源进行化验,及早进行补充。

5、水电站对大理气候的影响。可以肯定,大理水电站对于发展大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大理不是电力丰富,如果城乡不是采取以电代柴的生活方式,大理的森林状况将会更加糟糕,但是水电站也给大理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大理水电站大都采用径流式发电,不具备蓄水功能,导致大量弃水出现。经过测算,1个流量在经过两公里的流程,至出水口时变成了0.94个流量,如果水渠建筑不达标,1个流量在流经两公里之后变成0.87个流量,部分水流进入山体,部分水流从水渠渗出,这是大理江上下游水流量不对称的原因。

全封闭式的引水渠不能够向空中提供水汽,坝下几公里河道没有水流,河石裸露,河石被无序开采的现象非常普遍,等到雨季到来时,河沙被大水冲走,河床迅速走低。经过比对,金牛至平坡大桥上方,河床几乎变形走样,有些地段河床变低,达到半米以上——如果不是雨季泥土的补充,其变低数值更高。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大量修建水电站,至其实年代,美国大量炸毁水电站,保持水流畅通,恢复自然生态,其建与毁跟经济形势相关。我国现在经济形势跟美国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差不多,再过二十年,当中国经济形势达到美国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水平时,国家会不会炸掉一部分水电站呢?

6、老旧水库蓄水能力差,需要改造升级。以前是百姓自己出力出钱修建水利设施,现在是政府出钱请百姓修建水利设施,钱不到位百姓不愿意做工,有时还会资金到位工程不到位的局面,许多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渠道已经消失,大量水库长时期得不到改造,大量垃圾被冲到水库里,水库里大肠杆菌孳生嚣张。

我几次去某水库,发现该水库已经严重污染,大量垃圾在水里沉积。我有幸钓到了六条小鱼,六条小鱼体型短小,肚皮鼓胀,造型怪异,通过解剖,发现鱼肠里都有塑料、布条、橡筋之类的物质——吃这种鱼会对人身造成伤害,答案是肯定的。

7、农村垃圾得不到有效处理。山区村民随意倒垃圾,垃圾随山水而下,污染着山下坝区和城区。几年前,某些村民尚有掩埋病死牲口的习惯,到了现在,某些村民抛出了这种习惯,行走河边或者行走山间,发出恶臭的死牲口随处可见。某些村民心里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愿意生活在受到污染的环境之中,个别人甚至把家中尚未用完的农药和医用药物随意丢在路边,丢在垃圾坑旁。

8、野生水生物几乎灭绝。大理是个把吃字放在嘴边的地方,拿能吃作为存世的炫耀。“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不是现在大理的真是写照。现在大理的情况是能够弄来吃的都弄来吃了,有些人把贪婪的目光投向在路树上吵闹的麻雀,对如何才能吃掉麻雀伤透了脑筋。大理野生水生物大量减少,连最具繁殖力的泥鳅黄鳝也即将成为稀有,大量河流成为臭河,除了病毒细菌,其它水生物不复存在。

1、成立生态立县综临时合办公室。“颠覆—重建—破坏—修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律,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颠覆大理生态环境容易,修复大理生态环境困难,但是面对困难,我们惧怕吗?答案是否定的。

治理生态环境不是某个职能部门所能独立完成的,需要多个部门通力合作,建议成立生态立县综合办公室,调研,评估,分析,制定治理方案,按治理方案实施。不要三年翻番五年翻两番的口号,要循序渐进式的行动,注重质量和效益,在三到五年内初见成效,在十年内大见成效,操作过急反而不好。

2、树立大山情愫,保护大山。广大农民已经尝到了以电代柴的好处,保护水源林的初步理念正在形成,职能部门要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水源林调查,确实掌握全省水源林概况,根据调查概况制定相应措施,此外,尚需做好以下工作:(1)、做好采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2、限制木材违规输出,尽量禁止城市到农村挖取成年树木;

3、做好水源林保护工作。做好生态保护工作的难点在于部分村民以为分给他们的山,就是他们的私有领地,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想挖什么地方就挖什么地方,跟政府无关。大理是藏富于民的县份,有些村民缺乏主人公意识,以为政府是阿里巴巴的主人,钱多到连自己都不知道,不但不配合政府工作,反而给政府出难题,相关职能部门正在唱别扭的独角戏,部分村民依然故我地向大山发起进攻,加强县情教育势在必行。

看到生姜价格好,大家来年都种生姜,看到山药价格好,来年大家都种山药,非但没有种出效益,反而伤害了原有种植户利益。现在百姓看到牛羊价格高,大家都去养牛羊,殊不知牛羊养殖规模超过自然承受能力,势必会遭遇自然的反抗,好在有些百姓还算聪明,向牛羊提供猪饲料,牛羊被主人家养得膘肥体壮,减轻了对自然的破坏力。

3、做好水电站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水电站蓄水不足,径流式引水途中损耗严重,坝下干涸,遍布垃圾,水生物绝迹,面对种种情况,我们应当考虑在坝下成阶梯状修筑拦水坝(坝高2米,间隔500米)——这种拦水坝投资不高,可以考虑由电站投资者独立完成,如有可能,还可以考虑在拦水坝内养鱼(坝上设置拦鱼铁丝网即可),这样可以保证有水汽升入空中,对于保护河石和河床也有好处。

可以考虑在坝下修建水渠,使水生物能够顺水渠上下游动,修建这种水渠投资不多,效果明显,可以考虑在大理相关河流投放幼鱼。

最为重要的是禁止电子捕鱼。电子捕鱼危害性极大,鱼类、蛙类、蛇类甚至虫类在强大的电流面前难以幸免,侥幸逃脱的也因为生殖系统遭遇破坏,在不能繁育后代的遗憾中死去,严厉禁止人们在3—5年食用野生水生物,要让人们知道没有野生水生物的大理不是有生机的大理,知道野生水生物不是非吃不可的东西,对违规提供野生水生物的饭店予以重罚,给野生水生物一个繁殖后代的机会。

4、做好经济树木种植和保护水源林的工作。核桃价位很高,但是随着核桃种植面积的迅速增长和速生核桃在周边省市的大量种植,大理核桃降价将成为事实,不可置疑。

核桃从种植到产生效益至少10年,其间会导致土壤大量流失。核桃树根能释放出毒气,侵害周边植物,导致周边植物难以生存,加上核桃具有抬高式生长习性,核桃树下往往山石裸露,不具蓄水功能,避免因为种植核桃而毁灭水源林的事情发生。

向质量要效益,向核桃深加工要效益。调研发现,在核桃价格下降时刻,县内有许多村民变出售核桃果为出售核桃仁,自我弥补了核桃价格下降所造成的部分损失,相关职能部门要密切关注大理核桃发展态势,预防核桃病虫害发生。

5、实行农村垃圾填埋制,建立绿色农村。农村垃圾是导致水源污染的重要原因,是毁损构建大理生态的重要因素。

“权衡利弊取其轻。”垃圾填埋会对地下水源造成污染,但污染程度不是很高,这是经过论证的,也是许多地方采用的。既然大理县城对垃圾采取填满制,而且已经沿用了几年,乡镇、山村和家庭应当铺开。

农村家庭沿用方法:在住宅附近选择空地挖掘垃圾坑,深宽均1米,费时2—3小时,在四周打上木桩,避免牲口误入,边倒垃圾边填埋,填满后种树或者庄稼,接着在原坑旁侧挖坑,既可以彻底解决农村垃圾问题,还可以节约大量土地。

6、种植可食性竹子,保护清洁水源。竹子根系发达,能够有效保护水资源,还能有效地清洁水资源,是构建生态大理的绿色物种。调研资料证明,大理竹笋大多不能食用,应当鼓励农民种植食用竹,如江西楠竹、贵州香竹、湖南水竹……

尝试油茶种植。油茶广泛种植于湖南、江西、广东等南方省份,适应性强,引种方便,属于常绿灌木经济树种,蓄水性强。茶油市场价每千克80元以上,国内市场紧缺,东南亚市场也很紧缺,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下载山区高速公路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区高速公路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超限运输对高速公路损坏影响的分析及对策

    超限运输对高速公路损坏影响的分析及对策 摘要:介绍了超限运输对高速公路的影响,分析了形成超限运输的原因,从法治手段、经济手段、设计理念三方面论述 了治理高速公路超限运输......

    农村税费改革对山区贫困镇财政的影响及对策探讨

    实行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出台的又一项重大决策。这一决策,得人心、顺民意,切实保护农民的权益,减轻农民负担,也是确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现就......

    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所谓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指人们在改造和利用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由此所产生的对人和社会的负面影响,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

    三峡水电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序列号:__ 课 程 论 文 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学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号____________......

    浅析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浅析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摘 要: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趋明显。现阶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科学发展之路,旅游业不仅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迅......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及中国经济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及中国经济的影响 气候条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日常天气和气候变化趋势非常为人们所关注。全球变......

    项目管理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和对策(大全五篇)

    项目管理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和对策简介:近年来,随着建筑企业深化改革和“一法两条例”的颁布实施,建设工程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通过实践来看,实施工程项目管理因受企业内部......

    济南市南部山区生态环境状况调查与保护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济南市南部山区生态环境状况调查与保护对策 作者:张华玲 荀建国 高 焰 王 蕴 王兆军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5年第04期 摘 要:本文通过对济南南部山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