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税费改革对山区贫困镇财政的影响及对策探讨
实行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出台的又一项重大决策。这一决策,得人心、顺民意,切实保护农民的权益,减轻农民负担,也是确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现就我镇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镇财力将出现的问题及对策,提出个人的探讨。
一、农村税费改革后,贫困山区镇财政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据有关文件试点单位介绍方案精神,这次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五取消”、“两调整”即取消生猪屠宰税、镇统筹和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项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的基金、政府性集资;逐步取消统一规定劳动积累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初步测算,农村税费改革后,就长田镇按农村人口计算,总体上大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全镇减负总额达39万元,人平减负44元。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农村税费改革后,对贫困山区镇的财政将会面临两个主要难题。
首先,财政收支矛盾更加尖锐化,财政资金缺口进一步加大,机构运转难度加深,事业发展所需资金更加无法保障。我镇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财源十分贫缺的特别贫困镇。2002年镇级年总收入41.57万元,其主要有:农业税附加收入0.57万元,教育费附加收入20.4万元,计划外生育费收入0.6万元,优抚五保收入7万元。而支出合计112.6万元,其包括教育经费支出20.4万元,优抚五保经费支出8.1万元,行政管理经费等三十一项共支出84.1万元。收支相抵资金缺额71.1万元。为了维持镇机关的正常运转,镇主要领导、财政所干部、上寻下找,上讨下借,拆东墙补西壁勉强打开了镇府大门。到目前止,我镇负债总额455万元,其中教育危房改造负债184万元。镇政府负债251万元。我镇的财政经济长期处于十分紧张的局面,正有些干部所说:“我镇财政经济一年三百六十日,天天惊蛰无日春分。”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教育费附加、基金、统筹,镇财政收入渠道更窄,收入来源更少,预测全镇收入只有财政税收超收分成,收入大约13万元,企业上交收入2万元,合计收入15万元。而支出同样需要112.6万元(不包括支持事业发展和建设所需资金)。原本捉襟见肘,前月支过后月粮的特困镇,那里还有能力支付村干部工资不足部分的补贴,现役军人家属优抚金,烈属抚恤费,五保养老金和事业发展所需的急用资金,更谈不上如何消化镇负债的问题。
其次,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税征收难度加大,影响财政收入的收取。据我们调查,目前有一部分人认为,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税征收难度加大,征收工作压力会更重。理由有三个方面:一是农民的反差思想突出,主要表现为:〈1〉农民对农业税缴税就低不就高。农村税费改革前,全镇每亩水田面积只负担农业税税额(实物)平均25公斤。税费改革后,调整农业税政策,每亩水田面积按常年产量795.6公斤计税(据统计部门统计94-----98年五年平均常年产量计算),农民每耕一亩水田应负担农业税45.8公斤,前后对比,农民多负担农业税20.8公斤。从另一个侧面分析,农村税费改革前,我镇农民负担各种税费是比较轻的,农民只负担农业税25公斤,优抚五保款10公斤,而我镇的教育费附加的收取是由国家干部职工、城镇居民、农村40%左右有子女入学农户三部分家庭共同负担。农村税费改革后,我镇农民减轻了10公斤优抚五保粮和40%左右有子女入学的家庭的教育附加费,相比之下仍有60%左右的农户要多负担农业税10.8公斤。〈2〉农村税费改革前,我镇农民负担的农业税额是由“三包四固定”延伸下来的,农民负担税额高低不一,高的每亩水田负担税额(实物)30公斤左右,低的只有14公斤,调整农业税政策后,全镇每亩水田平均要负担农业税额(实物)45.8公斤,原只负担14公斤的农户在思想上确实难于接受。二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税实际征收面积难于保证,有如下两个因素:〈1〉潜在因素在影响,据我镇经管部门提供的数据,二轮责任田承包时的调查,原全镇有水田面积6375亩,征收农税面积6301亩,实际调查面积5190.6亩,实际调查面积与征收面积相差1110.4亩,减少征收面积1110.4亩,其中:自然灾害造成无法耕种的564亩,水利用地105亩,道路用地353.63亩,建校用地13.6亩,其它32.6亩,另因劳动力转移丢荒弃耕的也不少,据我们调查,我镇的长江村江子村民小组,该小组总户数62户,其中全家外出打工6户,农转非1户,总人口246人,其中劳力110人,外出打工劳动力75人,占总劳力的68%,总水田面积220.5亩,其中因劳力转移丢荒弃耕面积89亩,占总面积的40.3%,上述减少的面积和负担的农业税税额早已写在承包合同里面,农民看在合同的严肃性份上,虽然没有种田,但每年的农业税农民还能勉强地缴交。农村税费改革后,我想,他们还会认这笔帐吗?〈2〉因受农业成本投资增加,影响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农村流行这样一名顺口若悬河话:“外出打月工,胜过半年耕田在农村”。从这句话里道出耕田亏本论。初步测算,税改前农民耕种一亩地,全年应投入成本1114元,其中:化肥160元、农药40元、机耕80元、种子52元、生产资料16元、投入劳工日46个(每个工日15元计)690元,农业税负担28元,优抚五保款10元。调整农业税政策后,增加农业税36.8元,取消优抚五保款10元,每亩全年投资1167.8元。农民耕一亩水田按常年产量1000公斤(每50公斤50元计算),每亩全年总收入1000元,而总投入1148.8元,收付相抵不敷148.8元,农民说不耕那么多田了,够吃就算。目前,我镇在农村耕田的都是40岁以上中年和老人。现在大部分农村就耕田的生产工具牛都无一头,故耕作条件差,劳动负荷大的边远山坑田、村小组的公田、农转非的责任田、全家外出经营打工田都很有可能丢荒弃耕。三是农民的纳税意识不够强,在农村税费改革前因受各种原因的影响,比如,田埂崩了、道路不通、水利设施不畅、民事纠纷没及时解决等等作为不交农业税的借口,每年都有5%左右的农业税未收上。税费改革后,调整农业税政策,农民每耕一亩水田农业税相对增加,或多或少地影响农民对缴纳农业税的自觉性,农业税短收的比例也有可能增大。
二、解决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坚持以发展经济为重点,不断增强镇级财政实力。
坚持以发展经济为重,我们必须做到:一是我们要在思想上进一步深化对加快以发展经济为重是解决财政困难长远战略思想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必须很好地调整和理顺发展经济工作的新思路,严格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认认真真,扎扎实实,高度负责任的精神,科学地做好促产培财工作。二是要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有意识地做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本地的实际,积极支持帮助农民大力发展和培育 “名、优、特、高附加值、高商品率、高利税率”的产业和产品,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的进程,走农、工、贸、产、供、销一条龙之路。同时,我们还要及时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优质服务,从而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做实基础财源建设。三是政府部门要做好优化投资环境的工作。积极吸引和引进外商投资,加快个体私营和第三产业发展步伐,认真培植后续财源;四是有条件加速小城镇和中心村的建设,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尽快地增加农民收入,从于实现财政增收。
〈二〉做好两个强化工作,确保财政增收节支
(1)强化农业税的征管手段,积极组织收入。
在抓好国、省、地工商各税的同时,我们重点要强化农业税的征收手段,农村税费改革后,我镇的农业税占工商各税的200%,抓好农业税收入,对镇财政收入起着重要的影响。要做好这一工作,我们应从如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强化对税收法规、法律的宣传。针对当前有个别农户法律观念不强,纳税意识淡薄的思想行为,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印发宣传资料,举办税收政策竞赛等形式,认真地宣传好国家各项税收政策、法律法规,提高广大农民纳税的自觉性,使之在思想上树立为国纳税光荣,为已逃税可耻的新风尚。二是要继续坚持以农税部门直接征收为主,委托产品收购部门代扣代缴和镇村干部协助征收为辅的征收办法。解决农税部门人手少,难征收的问题。三是改进征管手段,建立农税征收厅,设立流动征收点,实行“定点、定时、定额”集中缴交税款,做到平时与突击征收相结合。四是建立农税稽查专业队,以法律为准绳打击刁难户,我们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严历打击逃税、抗税的行为,确保农业税征收顺利进行。五是要积极帮助农民,切实解决好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做好潜移默化的群众工作,减少农业税征收的工作阻力。六是要搞好农业税征收的基础工作,做好农业税税源调查,登记台帐建设,及时掌握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的计征面积,计征品种,计征产量等变动情况,确保农业税基础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七是要强化农业税干部队伍的自身建设,做好人员培训,努力提高农业税干部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廉洁自律,勤奋工作,为做好农业税工作而努力。
(2)强化支出管理,落实节约措施,确保机关运转和事业发展。
一是领导要带好头做表率。在落实抓好支出管理,落实节约措施过程中,领导要认真学好各项财会知识和财政法律法规,以身作则,自觉严格地执行和遵守各项财经制度,克服不怕丢人情,丢面子,丢帽子,真正意义上做到既带头又敢抓。二是强化预算控制支出,严格执行预算法,从源头上把支出控制好,做到镇属所有预算外收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所属各部门的各项经费支出,统一纳入财政一个袋子支付,全面推行“零基数预算”,细编预算,在做好预算编制时,要坚持“量入为出,保证重点”的原则,有轻有重,对各项支出的安排细化到具体项目,人员经费细化到人头,工资标准,工资福利按人计算,严格把好公用经费,实行“定额支出,节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办法。对专项经费细化到具体的项目,每一个项目细化到具体的支出名称,内容、时间进度,达到堵塞漏洞,减少浪费,节约支出,减轻压力。三是规范支出审批程序,建立审查、审核小组,镇的各项经费支出,采取由部门分管领导,部门领导、干部代表组成三支笔审核,镇长一支笔审批的制度。克服无监督的领导一支笔审批制度。四是要强化支出的日常检查监督,建立审计领导小组,对镇所属单位包括镇属的财务账目按季度进行专项审计,同时,镇属各部门的账目要及时上墙公开,提高透明度,自觉接受检查监督。
〈三〉实现两个到位,减轻财政支出压力
(1)镇机关改革要到位。一是做好镇级的机构改革,克服以往变相减人、减事、减支,真正意义上达到减人、减事、减支的目的,精兵简政,精简机构,裁减富余人员,达到减支。二是加快对事业单位的改革,按照公益性和经营性标准,对半公益性,半经营性的事业单位逐步削减财政补贴。对经营性的事业单位,逐渐推向市场。三是推进教育体制改革,遵照“规范、效益”的原则,依据生源数量和分布情况,合理调整和规划教育布局,大力压缩教师队伍人数,确保有限的教育经费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学质量。四是能否扩大村级规模、依据人口和土地面积作为并村的条件,凡农村人口不足1500人,土地面积不足15平方公里以上的村,采取小村并大村,精简村官,实行干部交叉兼职,适当提高村干部报酬,调动工作积极性达到减少用人,减轻支出压力。
(2)上级政府的扶持政策要到位。一是适当加大对贫困县镇财政资金转移支付政策,对富裕、中等、贫困、特别贫困要严格的区分,若不严格区(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分,越贫越见鬼,特别是改革后,取消各种收费,提留基金以后,无着实的现役军人家属的优待金,军烈属的抚恤费,五保护的养老金,以及村干部工资不足部分补贴等资金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缓解镇财政经济压力。二是能否在税收政策方面,给予贫困县、镇的政策上倾斜,比如在税收比例分成上,对贫困县镇提高分成比例,另外对贫困镇新办新开发新发展的企业所缴纳的税额多留点给贫困镇。三是能否实行农业补贴政策,调动农民耕田的积极性。四是上级政府协助支持贫困镇做好治本工作。要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引导、协助,支持山区贫困县镇创办
一、两个举足轻重的支柱产业,拳头企业,使之尽快摘掉头上戴了很久的贫困帽子。
第二篇:关于农村税费改革对县乡镇财政的影响及对策
关于农村税费改革对县乡镇财政的影响及对策
实行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新时期农业基础地位、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减轻农民负担、遏制农村“三乱”的治本之策。××县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第一阶段工作于2003年顺利完成后,规范了农村税费制度,取消了“三提五统”和各种专
门面向农民的收费,减轻农民负担总额××××万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得到了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尤其是我县从2005年起免征农业税后,势必给乡(镇)财政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也对乡(镇)财政收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的影响
农村税费改革的首要目标是进一步规范农村税费制度,全面实施有利于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分配政策,确保农民实际负担总体水平减少20以上。作为辖××个乡(镇)、××*万农村人口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项改革,必然对乡(镇)财政在收入数量、收入来源、征管方式、理财思路等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可用财力大幅下降
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两取消,三改革”。“两取消”即: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三改革”即:乡镇机构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从××的实际来看,取消乡统筹等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涉及农民的政府性集资,特别是免征农业税后,每年将减少县财政收入××*万元,减少乡(镇)村农业税附加收入××*万元。这就进一步加大我县“确保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不反弹,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正常需要”的“三个确保”难度,对乡(镇)基层政权的运转、社会各项事业和乡(镇)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影响。
(二)财政支出更难保障
农村税费改革后,虽然通过配套的机构改革,减人、减事、减支可精减一批财政供养人员,但大部分转岗分流人员还要靠财政供养,而且村组干部工资、五保供养、农村中小学房屋维修等原来由“三提五统”解决的支出项目全部纳入财政供给范围,加之法定硬性支出、政策性增支措施不断出台,离退休人员、优抚对象还要靠财政保障,财政实际支出不但不会减少,而且呈逐步增加趋势。
(三)财政平衡难度加大
税费改革后,乡(镇)可用财力大幅减少,同时,由于上级转移支付赶不上财力减少数额,所以,实现“收支平衡,略有节余”财政平衡目标的难度加大,许多乡(镇)将面临不能平衡财政预算的困难。
(四)乡(镇)债务负担难以消化
就××而言,全县××个乡(镇)几乎都有债务,据统计,××××年前沉淀下来的乡(镇)村债务为××××万元,其中乡(镇)××*万元、村组××*万元。税费改革后,农村税费征收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斩断了其它部门乱收费的“黑手”,但同时也断了偿还债务的“财路”。面对债务包袱,由于乡(镇)财力减少,偿还债务的能力将会削弱,久拖不决的债务包袱不仅会成为制约乡(镇)财政发展的障碍,而且将成为乡(镇)工作不稳定的“导火索”,尤其是从今年起取消农业税后,我县急需加强和改进的农业基础设施、教育设施、行政管理设施建设难以开展,靠“一事一议”再向农民集资来办事极为困难。
二、对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以发展经济为重点,不断增强乡(镇)财政实力
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要走出困境,摆脱困难,最根本、最重要的是靠发展经济,培植财源,逐步增强财政实力。一是解放思想求发展。要抓住税费改革后“轻徭薄赋”的政策机遇,引导农民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固步自封思想,树立大发展、快发展的市场经济观念。二是调整结构促发展。要以农村税费改革为契机,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创税农业;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走贸、工、农,产、供、销一条龙之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夯实基础财源。三是大力发展非公经济。要按照县委九届六次全会提出的“五放并举扩总量,多管齐下提质量”的思想,把非公经济作为乡(镇)的“人民经济”来对待,制定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实行财政贴息、重点保护、多渠道融资、治理“三乱”等措施,支持非公经济发展。
(二)以推进机构改革为途径,大力压缩乡(镇)财政支出
乡(镇)村规模偏小,财政供养人员过多,运行成本过高,是难以治愈的顽症。要以农村税费改革为契机,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坚决转变乡(镇)村政府职能,实行精兵简政,分流人员。一是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按照“减人、减事、减支”的原则精兵简政,精简机构,裁减冗员。二是推进事业单位改
革。依据公益性和经营性的标准,对半公益性、半经营性的事业单位,逐步削减财政补贴;对经营性的事业单位,逐步推向市场。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要立足实际,宜合则合,宜撤则撤。三是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合理调整教育布局。要按照“规模、效益”的原则,根据生源数量和分布情况,合理调整和规划农村中小学教育布局,适当合并现有乡(镇)村学校,集中办
学,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要优化教师结构,压缩非教学人员,实行教师公开竞争择优上岗,提高教师素质,确保有限的教育经费真正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同时,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创办私立学校,兴办教育事业,形成一种公平竞争的农村教育格局。
(三)以促进财政平衡为目标,合理调整乡(镇)财政支出结构
一是按照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思路和财力可能,坚持“一是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调整支出结构,合理安排支出,巩固“零户统管”(即在保持乡镇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财产支配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这些单位的帐户和会计,在乡镇财政所内设会计管理核算中心,将由财政供养的行政、事业单位纳人统管的范围,统一银行帐户,统一会计核算,统一票据管理,统一报销标准和审批)成果,进一步完善“零户统管”办法,建立工资专户,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二是加大农田水利、生态保护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做好生态保护、土壤改良、造林绿化、中低产田改造、农业新科技的引进试验推广、品种改良等各项配套的财政服务。三是禁止重复建设项目,严格控制会议费、车辆费、招待费等非生产性开支,取消各种不切实际的达标升级活动。四是对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项目,要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尊重农民意愿,实行民主决策,切实减轻乡、村财力负担。
(四)以加强债务管理为己任,努力化解乡(镇)村债务
对于××××年前沉积下来的××××万元乡(镇)村债务,要加强管理,努力化解。一是认真清理债权债务。要集中时间、组织力量,开展债权债务的清理核实工作。对于债权,要逐项认可落实到户到人,落实清收责任;对于债务,要逐项核对,制定还债计划。二是加强债务管理。坚持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原则办事,积极开源节流,严防新债发生,确保乡(镇)村债务逐步减少。三是努力化解债务。对有发展经济条件的乡(镇)村,要积极采取措施,创造条件,扶持和发展集体经济,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以偿还债务。
(五)合理划分收支体系,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按照“乡财乡理、乡事乡办、统筹兼顾”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和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充分调动乡(镇)理财的积极性。上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乡(镇)的转移支付力度,让乡(镇)尽快平稳渡过税费改革的“磨合期”。
《关于农村税费改革对县乡镇财政的影响及对策》完毕!
第三篇: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的影响及对策
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的影响及对策
董凤琴
〔内容摘要〕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消除改革带来的新问题,要从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化解乡村债务、机构改革等方面着手。
〔关 键 词〕 农村 税费改革 影响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实行农村税费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新时期农业基础地位、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减轻农民负担、遏制农村“三乱”的治本之策。根据中央部署,农村税收改革的主要内容为“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即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集体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贵州省委、省政府本着“早改革、早受益”的原则,2001年在湄潭、贵定和铜仁三个县(市)进行了试点。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扩大到全省,成为全国第一批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省份。
六盘水辖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钟山区四个县级行政区,98个乡镇,1755个行政村。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从2002年的“三个取消、两个调整、一个逐步取消、一项改革”到2005年的“两取消,三改革”(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全面免征农业税。改革乡镇机构,精简人员,进一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改革农村教育体制,有效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改革县乡财政体制,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增加对农村的公共财政投入),取得了一定成效。2005年市级财政对农业的预算投入达18951万元,比2004年增加16.36%,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从改革前的9629.33万元(含政策内负担、教育集资和以资代劳等),降到改革后的5534.13万元,总减负率57.47%,人均减负24.46元,将改革落实到实处。2004年—2005年两年期间,我市对农民的“三项补贴”(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就已达1250.5万元,进一步巩固了农村税费改革阶段性成果。但我市农村面积大,农民贫穷,因而影响乡镇财政的收入。
一、税费改革对乡镇财政的影响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1、乡村债务负担过重,农民收入低。据统计,2004年,乡村负债1.6亿元,平均每个乡镇乡村负债163万元,负债乡镇高达86.73%。乡村债务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是公共品的供给,国家一直是向城市倾斜,很少惠及农村,于是本该由国家提供的农村公共品,却让乡村基层组织来承担,加之事权和财权的不对称,乡村组织只有负债经营,举债办事,从而导致长期债务的形成。二是由于制度的惯性,虽然国家实施了税费改革政策,取消了农业税,让“皇粮国税”成为历史。但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难以巩固,将进一步加剧财政风险,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2、乡镇机构改革还未完全到位。县乡两级政府职权不清,事权关系需进一步理顺;乡镇与上级部门派驻机构关系不顺,条块分割;乡镇机构事事不分,事业单位行政化倾向比较突出;一些乡镇自行核定行政事业编制,借用、临时聘用和超编使用人员,财政供养人员多,负担重。
3、集体经费不足,公益事业难开展。多年来,农村公益事业的开展都是以农业税费作为资金保障。乡村收入的税费改革前主要来源是向农民征收统筹及三项提留(公益金、公积金、管理费),税费改革后主要来源是农业税附加转移支付资金,农业税的免征,造成了乡镇财政收入的严重减少,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履行社会公共职能,直接影响到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乡村道路维修、沟渠修整、活动室建设、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障等公益事业和制度难以开展和实施。
4、土地纠纷增多,农业综合开发难。一些外出农民纷纷返家,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原农户二次转包租种地,发包方要求终止原转包协议或补偿因免农业税后增加的收入,由此引发双方的矛盾纠纷。
二、对策与建议
1、做好乡村债务的化解工作。乡村两级长期形成债务,已成为许多乡镇政府和村级的沉重负担,成为农村税费改革中的难题。据统计,我市乡村债务总额为16058万元,其中乡级债务15051万元,村级债务总额为1007万元。在这种情况下,一是乡镇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二是村级组织要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三是各有关部门要转变工作方式。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2、加大乡镇机构改革力度,做好减员增效工作。规范乡镇财政支出管理。财政部门应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的原则,根据乡镇收支规模和实际情况,分类制定乡镇公务费定额和费用开支标准。实行“财政国库支付、银行代发”的工资发放办法,优先保证人员工资发放。严格控制会议、招待等费用开支,严禁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3、完善县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在维护乡镇既得利益的前提下,结合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县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加大对乡镇的扶持力度,尽可能增加乡镇可用财力,充分调动乡镇发展经济和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实现农村税费改革提出的确保实现农民负担得到明显减轻、不反弹;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政党需要的改革目标。通过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积极性,维护农村稳定。要根据实际,调整管理的重心。一是在预算安排上,坚持把保工资放在第一位。目前教师工资纳入县级统发,教师队伍稳定,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出现新的不稳定因素。为此,乡镇财政要把保工资作为“第一要务”、“第一政绩”,做到“三个必须”:即编制预算,必须满足工资;安排支出,必须保证工资;拨付资金,必须优先工资。逐步推行部门预算,对工资支出,实行定编、定员、定额管理,把财政干部、行政干部、村组干部工资纳入微机监控。对公用经费和其它经费支出,实行定额包干,超支不补,节余留用。二是财务管理上,坚持集中核算不动摇。在强化乡镇财务零户统管的基础上,逐步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型的财务集中核算,达到预算收入直达国库、预算外资金直达专户、干部工资直达个人账户、采购资金直达商品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的目标。同时,建立农村财务管理中心,由财政统管农村财务。三是在转移支付的管理上,坚持规范管理。对上级拨付的转移支付资金,严格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确保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
4、积极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引导农民自愿协商投工投劳。对农民直接受益的村组公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在农户自愿、民主协商的前提下,鼓励农民自力更生,办好、管好自己受益的事。利用受益户协商讨论,出工出力,兴办公益事业。对改善公益设施,农民自愿投工投劳的,可通过乡镇、村向上争取,对所需材料给予适当补助。
5、采取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的方法,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农村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和完善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铺,国家政策扶持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六盘水市农村面积大,农村人口比较贫困,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大多数农民只是在较低水平上解决温饱,摆脱贫困,开展农村税费改革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既要贯彻中央有关政策规定,又要对税费改革后出现的新问题灵活面对,大胆实践,及时总结,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改革政策。
第四篇: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作者:李 伟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06期
[摘要]农村税费改革对于减轻农民负担、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同时也给基层政权运行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为乡镇政府财政陷入困境。乡镇债务沉重,偿付能力大幅度削弱,乡镇政府供给公共物品的能力大幅度降低。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消除改革带来的新问题,要从化解乡镇债务、发展地方经济、机构改革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农村税费改革;乡镇工作;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8)06-0031-0003随着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颁布实施,以减免农业税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农村税费改革正式拉开帷幕。这次改革,波及全国各个乡镇,惠及中国9亿农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由于农业税是乡镇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农业税减免也必然会对乡镇工作产生巨大影响。
一、农村税费改革状况
从全国范围来看,农村税费改革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地方的自发改革阶段。从1993年到2000年,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我国许多县市自发地进行了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的探索。其典型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是实行农业税费“征实”制,即实行农业税费合并征收,一定三年不变;第二是“费改税”,即把“三提留五统筹”改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税”;第三是“土地综合负担大包干”。二是中央指导下的安徽试点改革阶段。2000年3月,中央文件确定在安徽省以省为单位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由此农村税费改革进入中央指导试点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可以简单概括为:“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个调整、一项改革”。“三个取消”指取消生猪屠宰税、取消乡镇统筹款、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专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两个调整”即调整农业税政策、调整农村特产税征收办法(停征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五年内取消农业税);三年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配套改革:主要是改革撤并乡镇涉农事业机构、撤组并村;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布局等。“三个确保”:确保改革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不反弹;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正常支出需要。三是中央指导下的改革全面推进阶段。2003年,在中央政府的政策引导下,全国范围内各个省市全面展开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在2004年召开的人大会议上,中央又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的新举措:从2004年起,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五年内全部取消农业税。四是2005年12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全面取消农业税。
二、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工作产生的影响
(一)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效
1.农民负担显著减轻
取消农业税后,从事农业项目的主要好处就是:负担减少,收入增加。以免去农业税为核心的“一免三补”政策,一增一减,不但使农民眼前的收入提高,而且通过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从而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有了保证。其实,按照国家规定缴纳的农业税并不多,但是,在我国很多地方,搭车收费情况特别严重,取消农业税,连带着取消了很多隐性收费,使其他费用征收失去了借口。
2.解放了乡镇干部,改善了干群关系。优化了干部形象
在农业税减免以前,由于乡级财政实行包干自筹,农业税费的收缴状况不仅与乡镇政府的办公经费直接联系,而且与乡镇干部个人的收入直接挂钩。据中国社科院调查报告的统计数据,乡镇干部70%以上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抓农业税费的征收。因此乡镇政府要动用大批的人力、财力,耗时长,成本巨大,包括办公费、手续费、奖金、临时工工资等等在内要付出一大笔钱。不仅如此,乡镇干部为了完成收税任务,向农民要钱要粮,甚至动嘴动手,与家家户户面临对立,干群关系恶化,农民严重不相信政府。农业税取消后,可以裁掉许多富余人员,精简政府机构,降低成本。乡镇干部也可以从与农民的对立中摆脱出来,走向合作。
3.促进了乡镇机构改革,催化了乡镇新体制的诞生
农业税取消以后,乡镇政府的收费职能不复存在,工作任务大大减轻,工作中心与工作方式也发生相应改变。目前,乡镇改革主要围绕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撤乡并镇。通过撤乡并镇,“庙小菩萨多”的问题有望得到解决。第二,重设机构。乡镇机构的设置将打破党政界限,党政领导也将实行交叉任职。乡镇政府只设立党政办、经济发展办和社会事务管理办三个综合性办事机构,事业机构除了保留计生技术服务中心和财政所,新设一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以外,其他机构统统取消。这种设置充分体现了乡镇的特点,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促进农村的发展。
(二)农村税费改革带来的问题
伴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进行,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尽管由于这项改革时间不长,各种问题暴露得不是太充分,但是问题的苗头已经开始有所显现。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财政造血功能萎缩
农业税取消前乡镇财政收入主要是工商税、农业税和乡统筹,同时加上当时制度不规范,政府还通过各种收费来加强财政收入。尽管如此,乡镇财政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前仍然难保收支平衡。改革之后,乡镇财政势必留下更大的资金缺口。镇、村一级的可用财力必然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对一些工业经济欠发达、农业占主导地位的乡镇来说,农业税原本在其可用财力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农业税免征后,对其可用财力将会造成直接的影响。而乡镇财政的各项支出却并未减少,从而对乡镇财政的平衡、政府公共产品的提供都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2.加大了镇、村的偿债压力
乡镇债务的成因多种多样:有兴办企业亏损形成的债务,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债务,有拖欠干部和教师工资形成的债务,有公用经费支出形成的债务等。农村税费改革前,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一些债务可以通过“三提五统”和向农民筹款等形式予以偿还。税费改革以后,乡镇政府的收费功能被废止,各种“创收”的路子被堵塞,尽管由农业税减免造成的财政缺口由上级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来弥补,但这些资金也仅仅能够勉强维持乡镇机构的正常运转,根本没有结余用来还债。根据河南省新乡市农委所做的专项调查结果,截至2003年年底,该市153个乡镇中有145个乡镇负债,负债总额高达12.09亿元。其中,负债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33个,占乡镇总数的21.43%;负债在2000万元以上的有7个,占乡镇总数的4.5%。这些债务如何化解,已经成了目前困扰乡镇政府的一大难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妥善处理,不仅有碍农村的发展,而且可能影响农村的稳定。
3.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减速
税费改革后的财政困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乡镇政府供给公共产品的能力。所谓农村公共产品是指在农村范围内,为农民、农村、农业生产提供的具有公益性的物品或服务。多年来,农村公益事业的开展都是以农业税费作为资金保障。乡村收入税费改革前主要来源是向农民征收统筹及三项提留(公益金、公积金、管理费),税费改革后主要来源是农业税附加转移支付资金。农业税的免征,造成了乡镇财政收入的严重减少,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履行社会公共职能,直接影响到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这就造成一个问题,即今后农村公益事业怎样发展,所需资金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不解决,就会导致两种结果:第一,不发展农村公益事业。这必然影响农村建设的总体发展,引发广大农民群众的不满。第二,乡镇政府重开收费口子。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一旦收费的口子被重新打开,就有可能旧态复发。这将使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被部分抵消或者全部化为泡影。
4.乡镇政府运转困难
首先,财政开支压力大。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乡镇所需的各种经费支出会呈现出扩大化趋势;另一方面,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落后,政府行为不规范,部门权力无约束的情况还比较普遍地存在,乡镇机构庞大、人满为患,人员编制严重失控,成了典型的“吃饭财政”。其次,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剥夺了乡镇政府的自主性。在规范化财政的约束下,乡镇政府为了缓解自身的财政压力,就只能仰赖国家财政的转移支付和上级财政的资金支持。而现实中,转移
支付的总量偏小,且缺乏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特别是省级、地市级财政对县乡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明显不足,省以下特别是乡镇处于政府级次的末端,转移支付的链条过长,在经过多级次的缺少透明度的转移后,尽管有专项拨款,但到了乡镇一级已经所剩无几,造成乡镇财政履行事权和所需财权高度不平衡。
保证乡镇政府正常运转,关键在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是否充足到位。取消农业税以后,农村基层政府的财政经费和公共服务所需资金主要依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因此,转移支付资金是否足够使用、能否及时到位,就成了制约乡镇政府正常运转的关键性因素。
三、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的对策建议
农村税费改革,改的是税费,动的是全局:利益关系调整大,涉及面广,需要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作为支撑,才能保证农村税费改革的顺利和高效推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化解债务,经济减压
1.清查核实,锁定债务
采取“一把锁、一本账、一道关、一个户”从严控管乡镇债务。一是“一把锁”锁定债务。不允许乡镇新增债务,按照“老债老算、新债新算”的原则,对乡镇债务严格管理考核。二是“一本账”台账监管,县化债办按照锁定债务分乡建立债务明细台账,增加和偿还债务到县登记台账,对各类有息借款、工程欠款等债务进行重点监管,按月通报债务增减变化情况。三是“一道关”。举债县审,各乡镇在不新增净债务的前提下,举借债务,必须报县化债办审批。四是“一个户”规范偿债,各乡镇建立偿债专户和偿债准备金,所有债务偿还必须通过偿债专户,并按照“公开、透明、规范”的原则按计划、按比例偿付。
2.盘活资产,偿还债务
对乡镇拥有的企业、设备、闲置房产等,可以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形式加以综合开发利用,以此筹集资金偿还债务。尤其是在撤乡并镇以后,被撤消乡镇的办公用房、用地、用车等,都可以通过上述方法用来筹资还债。
3.核销降息化解债务
对不符合国家金融政策的高息贷款、借债,应当按照国家正规金融部门的利息标准重新计算利息,已付利息的高出部分可以用来冲抵本金;对过去因完成税费任务、发放工资、保证运转、兴办企业等形成的债务,可由政府出面协调财政、地税、金融部门核销部分债务。
4.国家出资还债
对乡镇政府因拖欠干部、教师的工资形成的债务,以及乡镇无力偿还的其他正常债务,国家可安排专项资金帮助偿还。如果国家财力紧张,可以分期分批进行。
(二)完善制度。开源节流
1.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弥补乡镇财政缺口的一个重要做法就是实行转移支付。要加强对中央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防止截留和挪用,建立规范转移支付的办法,增强转移支付的透明度,尽量减少转移支付的中间环节,特别是直接转移支付给乡镇财政的资金,尽量直接到乡镇财政的账,以避免层层截留。同时在转移支付的目的上要首先保证不同水平的乡镇和不同收入阶层能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即加大均等化的转移支付的数量,及在形式上应建立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类。
2.发展地方经济,增强造血功能
农业税取消以后,出现的乡镇债务难偿问题,实质上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等深层矛盾的具体显现。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千方百计加速发展地方经济,快速壮大地方经济实力。只有这样,才是彻底解决乡镇债务问题的根本出路。一方面立足实际,积极开发地方资源。要结合各地实际,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引进农业专家型人才,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因地制宜,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地方特色,走科技兴农、科技兴企的道路;另一方面,加快小城镇开发建设,增强对经济发展的拉动能力。要建立多元化的小城镇建设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有效整合小城镇各类资源,扩大招商引资、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小城镇的开发建设。
(三)机构改革,和谐发展
乡镇政府作为农村社会、经济的直接管理者和农村税费改革的直接执行者,其机构和职能的合理设置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税费改革有效推进的逻辑要求和重要保证。
1.对原有乡镇进行撤并,改革乡镇机构
原有乡镇规模过小,而财政供养人员并不因乡镇规模过小而有所缩减,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人员过多的结果必然是导致国家行政成本的加大。
2.根据职能需要严格规范乡镇机构和岗位设置
要重新核定乡镇编制,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坚决清理超编人员和靠收费供养的人员。坚决把住进入的“口子”。将过多过散的事业单位进行合并,鼓励条件成熟的镇级事业单位企业化,走向市场。
3.明确乡镇政府职能,改变治理方式
第五篇: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机化工作的影响及对策初探
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机化工作的影响及对策初探
今年,我市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全面铺开,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扎实、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这次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三取消”是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逐步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两调整”是,调整农业税政策和农业特产税政策。“一改革”是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农村税费改革是国家对农村经济利益的一次重大调整,涉及面大,影响深远。乡村两级作为农机化事业的前沿阵地,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机化事业必将产生较大影响。下面结合去县市区督导农村税费改革了解的一些情况,就农村税费改革给农机化事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影响以及如何进一步做好工作谈些粗浅的看法。
第一,改革给农机投入带来了新的问题。农村税费改革,有效地减轻了农民负担,重新理顺了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有利于提高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据测算,我市平均每个农民每年减负额为35元左右。并且这次农村税费改革同时规范了面向农村的各项收费行为,从根本上解决了乱收费问题。农民负担的减轻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为增加对农机化的投入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但是,在农村税费改革初期,很多地方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收入明显减少,原本有限的用于扶持农机化事业的资金将更难保证,乡村两级购机补贴等政策短期内将难以继续实施。
第二,改革对农机执法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将更加优化,广大农民依法生产经营,照章纳税,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将不断增强,为依法管机、依法兴机带来了机遇。与此同时,随着广大农民懂法、用法水平的提高,要求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必须进一步增强执法工作的透明度,要求执法程序更加科学、规范、严谨,这对农机执法工作将是有力的促进。
第三,改革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按照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规定,承包占用土地资源成为缴纳农业税赋的基本依据,过去农民承包不承包土地都要按人头缴费,现在不承包土地就可以不缴纳农业税赋或者只缴纳少量的乡村事业公益金。这一政策变化,使一些基本脱离农业生产转而从事工商业的农民不再承包土地,为土地使用权流转奠定了基础。土地使用权流转加上这次农村税费改革对“种粮大户”的优惠政策,给实行土地规模经营带来了机遇,会出现更多的种植大户和农场。土地规模经营是农机化发展的本质要求。
这次农村税费改革还规定,3年内逐步取消统一规定的“两工”(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这从根本上结束了传统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方式,继而结束了农民无偿出工的“人海战术”作业方式。今后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主要靠国家、集体投入和农民自愿投入,新的投入机制,为更广泛地采用机械化作业提供了保障。第四,改革使基层农机管理机构建设及其职能的发挥面临新的考验。在农村税费改革中,对乡镇所属事业单位要进行结构调整和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把原财政拨款事业单位转为经济实体或自收自支单位。按照这一政策,乡镇农机管理组织面临着精减或转为自收自支单位的压力,直接影响到基层农机管理组织及其人员的稳定甚至留存。
再是,随着乡镇政府发展经济的着力点由直接参与微观经济决策,转变到为生产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上来。乡镇政府将逐步放弃原来对农业催收催种的管理模式,改由市场调节。这样,一些地方对农机在关键农时季节发挥作用的重视程度势必会逐步下降,进而使农机化工作在基层政府中的地位受到削弱。
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一是,基层农机管理组织必须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严格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加强监督,彻底消除以权谋私,乱收费、乱罚款和吃拿卡要等行为,使农机管理、执法工作相应地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是,要大力宣传农机化工作在农业产业化、国际化、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主动地阐明乡镇农机管理组织所从事的农机管理、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等是社会公益性事业,产生的是巨大的社会效益,应当纳入乡镇财政拨款事业单位,保证人员工资发放和工作正常运转。
三是,乡镇农机管理组织既要履行好以农机安全生产为重点的管理职责,又要在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中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和新机具,真正使农业机械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生产手段。有了作为就会有地位。
四是,基层农机管理工作要主动适应乡镇政府职能调整,改革原有的管理服务方式,转到抓农机发展环境和综合服务上来。针对目前农机经营者大多为农户或联户的实际,围绕提高农机大户的组织化程度,因地制宜地建立各类农机股份合作组织和农机协会,把农机经营户吸引到股份合作组织和农机协会中来,充分发挥协会作用,不断提高当地农机化水平和农机经营业户的经济效益,形成规范有序的农机运营机制。
综上所述,在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下,农机化工作要抓住机遇,主动改革,以推动农机化事业的持续发展(潍坊市农机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