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峡水电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序列号:__
课 程 论 文
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学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月**日
/ 5
三峡水电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峡水力发电站的简介
三峡水力发电站简称三峡水电站,又称三峡工程、三峡大坝,位于中国重庆市市区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长江干流上。大坝位于宜昌市上游不远处的三斗坪,并和下游的葛洲坝水利枢纽构成梯级电站。三峡水电站1992年获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建设,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水电站大坝高程185米,蓄水高程175米,水库长600余公里,安装32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的水电机组,建成后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站。三峡水电站的功能有十多种,其中防洪、发电、航运成为它的主要功能。
三峡水力发电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的工程项目,而由它所引发的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
三峡工程对生态坏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有利影响主要在长江中游,包括减轻洪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燃煤对环境的污染,减轻洞庭湖的淤积等。
(2)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除淹没耕地、改变景观和大量移民外,尚对稀有物种、天气、库尾洪涝灾害、水生动物、陆生动植物等等有影响
三峡水电站对环境有利的一面
1)低碳环保
自2003年7月10日三峡电站首台机组并网运行以来,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三峡电厂累计发电2885亿kW•h,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10847万t,减排二氧化碳2.5亿t。26台机组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847亿度,由此每年可减少煤耗4000-5000万吨,少排放二氧化硫200万吨、一氧化碳1万吨和大量工业废水,并收回成本250亿元。
三峡枢纽2004至2008年货运总量约2.8亿t,超过三峡工程蓄水前葛洲坝船闸通航22年过闸货运量的总和。蓄水后,单位能耗降低46%,节约了大约37万t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85万t;与三峡枢纽通航前历史最大货运量1800万t相比,2004至2008年三峡枢纽增加货运量累计1.76亿t,与相应公路运输能耗相比,节省约700万t标准煤能耗,相应减少排放约1600万t二氧化碳。
因此,三峡枢纽运行有效地减少了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为我国化石能源节约和应
/ 5
对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的减少排放做出了贡献。2)对周边的气候的影响
三峡工程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非常广,其中对库区的影响最直接和显著,对长江流域也存在重大影响。
三峡水库蓄水后,由于是典型的河道型水库虽然对周围气候又一定调节作用,但影响范围不大。对温度、湿度、风速、雾日的影响范围,两岸水平方向最大不超过2千米,垂直方向不超过400米。
年平均气温变化不超过0.2度,冬春季月平均气温可增高0.3~1度,夏季月平均气温可降低0.9~1.2度;极端最高气温可降低4度,最低气温可增高3度左右;相对湿度夏季增大3%~6%,春秋两季增大1%~3%,冬季将减小2%。
从整体上来看,三峡水电站对三峡周边的气候起了一定的调节和改善的作用。
三峡水电站对环境不利的一面
1)陆生植物
直接受淹没影响的陆生植物物种有120科、380属、560种。其中绝大部分在未受淹没影响的地区广为分布。而以下三种珍惜植物必须重视保护:
1、荷叶铁线蕨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库区特产,断续分布东起万州区、西至石柱县西沱区沿江近100千米长,向两岸纵深3~5千米的狭长地带。在亚洲大陆仅存与此。
2、疏花水柏枝
三峡地带特有植物,种源数量极少,分布狭窄,分类及地理分布有科学研究价值。树形美观,有潜在观赏价值;幼嫩枝叶可供入药。分布在秭归、巴东、巫山县的长江两岸,海拔高程在200米上下幅度内。
3、川明参
我国特有植物,仅此一种,多年生草本,为名贵药材。野生原产地是夷陵区莲沱。分布在海拔高程140米上下的页岩风华石缝中野生种已极稀少。该地位于三峡水库下游,虽不受淹没影响,但在修建对外公路或其他设施时又可能遭受毁灭。2)水生生物
1.白鳍豚
白鳍豚属鲸类淡水豚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我国特有珍惜水生哺乳动物,已被列入
/ 5
世界濒危物种名单目录,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湖北枝城至长江口约1600千米的江段内,由于历年来人类活动的增加或不当,使白鳍豚以外死亡增加(包括渔具致死、江中爆破作业致死、轮船螺旋桨击毙、误进水闸等)。三峡水库蓄水后,枯水期长江中下游流量增加,水深加大,对白鳍豚越冬极为有利。搁浅死亡可望避免,但由于长江中上游航运事业的发展,中游江段白鳍豚被轮船螺旋桨击毙事件将会增加。为此长江新螺江段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将会建立,上起螺山下至新滩口江段 全场135千米,该区域江面开阔,河道曲折,水深约25米是目前白鳍豚分布最密集的水域。
2.中华鲟
中华鲟属鲟形目鲟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一种大型洄游鱼类。幼鱼待性腺发育到三期恋爱后,会进入长江口洄游至金沙江下游交尾繁殖。葛洲坝工程于1981年1月大江截流后,阻断了中华鲟至长江口至金沙江的洄游路线。三峡工程位于葛洲坝上游,不存在阻隔中华鲟洄游路线问题,但三峡工程每年10月份开始蓄水,将使下泄流量比天然流量有所减少,这就又可能干扰中华鲟在葛洲坝下游的栖息和产卵活动。3)水库的污染
目前三峡两岸城镇和游客的排放的污水和生活垃圾,都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长江。在蓄水后,由于水流静态化,污染物不能及时下泄而蓄积在水库中,因此已经造成了水质恶化和垃圾漂浮,并可能引发传染病,部分城镇已在其他水源采集生活用水。同时大批移民开垦荒地,也加剧了水体污染,并产生水土流失的现象。蓄水后,库湾及支流回水区多次出现水华现象,主要是由于回水区水流减缓,严重的只有1.2厘米/秒,几乎不再流动,引起扩散能力减弱,使库周围近岸水域及库湾水体纳污能力下降。
针对问题的相关解决措施
1)陆生生态保护
对陆生生物的保护实施了以荷叶铁线蕨和疏花水柏枝两物种为重点的陆生物种保护,采取了包括种质资源的保存、植物园保存、野外迁地保存、就地保护等多种保护措施。并针对区域代表性的陆生生态系统,开展了宜昌大老岭植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和兴山龙门河常绿阔叶林保护工程的建设和保护工作。为保护荷叶铁线蕨,在万州新乡三道河村建立一个2平方千米的物种保护点进行人工栽培;疏花水柏枝的保护点选在秭归县一集中树木产地;川明参的保护点就设在夷陵区莲沱。
2)水生生态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人工繁殖放流法)
/ 5
水生生物地保护措施是建设长江河口中华鲟、白鲟幼鱼保护区,葛洲坝下中华鲟保护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白鳍豚江豚自然保护区等;持续实施了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和幼鱼的放流工作,累计放流中华鲟500多万尾,2005年至今连续四年组织实施了达氏鲟、胭脂鱼及其它特有鱼类和经济鱼类的人工增殖放流,并将继续实施;组织开展了物种资源保护的相关科学研究,如特有鱼类人工繁殖技术研究、中华鲟和四大家鱼产卵繁殖的生态水文学机制与保护对策研究等。3)漂浮物清理
长江干流上的漂浮物一般由树木和农作物秸杆、生活垃圾及工业垃圾等组成,主汛期主要是山林植被和农作物秸杆,非汛期漂浮物较少,主要是船舶垃圾和白色污染物。
自2004年开始,中国三峡总公司委托重庆市和湖北省地方政府在三峡库区干流进行清漂,主要清理方式为使用机械化清漂船和机驳船对漂浮物进行打捞并转运至垃圾填埋场处理。坝前水域的漂浮物由中国三峡总公司租用拖轮及机驳船进行清理,并建造了一艘为300 立方米的大型机械化清漂船,于2007年进入投入使用。
从2003年蓄水初期至2008年底,三峡水库坝前和库区干流共清理漂浮物约185万立方米。库区干流没有出现漂浮物大面积聚集和严重的碍航现象,坝前没有因漂浮物而影响通航、发电,水库水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同时,当地政府还正在大力兴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以期解决污染问题,如果发现污染过于严重,也可能会采取大坝增加下泄流量来实现换水。
整体看待三峡工程对生态坏境的影响
三峡水电站在防洪发电和航运所起做的贡献的不可忽略的;它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减少碳的排放量和改善周边的气候,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如影响水生和陆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但是经过不懈的努力还是找到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总的来说,趋利避害是指导管理运作三峡水电站的中心思想,让人们从三峡水电站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保护好生态环境。
专业班级:电气创新班
姓名:xxx 学号:xxxxxx 联系电话:xxxxxx
/ 5
第二篇:水电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电站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1.绪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在河流上大规模筑坝拦截河流水量(发电,灌溉,控制洪水等),是河流生态环境受人为影响最显著、最广泛、最严重的事件之一。根据世界大坝学会的统计,目前全世界有36000座大中型水坝在运行,控制着全球20%左右的径流量。在中国,长江、黄河等主要河流的梯级水库正快速进行,部分河流缺乏有效管理引起河流断流、水体污染等,严重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大坝建设人为改变了河流原有的物质场、能量场、化学场和生物场,直接影响生源要素在河流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生源要素输送通量、赋存形态、组成比例等),进而改变河流生态系统的物种构成、栖息地分布以及相应的生态功能。鉴于筑坝造成河流生源要素、河流和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变,国内外科学家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响应过程广泛重视,成为目前河流生态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水电设施及运转过程给生态带来压力,值得重视的主要影响来自两个过程,一是筑坝过程,二是取水过程。这两大过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整体性可能造成严重影响,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改变自然水文过程,不同程度地切割生境,隔断河流廊道系统的空间连通性;二是对河流廊道在时间尺度上的自然动态造成严重干扰。两方面的胁迫影响都会导致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除了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影响外,对其他临近水电站的生态系统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水电站大坝截流造成上游大面积农田、林地被淹没,河道鱼类的活动范围受到极大的限制,阻碍了鱼类的繁衍和其它野生动物的正常活动。大坝下游出现了大面积河道干枯,致使下游鱼类生存面临灭绝危机,野生动物饮水、迁移受到严重威胁。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阻断了河流的天然连续,改变了河流的水文情势,破坏了鱼类的栖息环境,对鱼类的影响非常严重。如,根据近些年调查统计,长江干支流四大家鱼产量在逐年下降;根据2001年对长江监利段的监测,四大家鱼产量与1981年相比,平均下61.46%;在黄河、淮河等流域,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鱼类资源衰退现象。
2.水生生物的影响及措施
2.1鱼类洄游
一般的水电站的水工建筑物如大坝等都是将河流拦腰截断,这样就阻断了鱼类的流动通道,对洄游性鱼类的影响更大。洄游是指一些水生动物为了繁殖、索饵或越冬的需要定期定向地从一个水域到另一个水域集体群迁移的现象。水电站的工程建筑物的建设如果阻断了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道,会导致鱼类不能到河流的另一端繁殖,越冬等。
在中国,长江的鱼类资源无论种类还是数量都是世界上占据重要位置。从种类数目看,长江水系有鱼类约370种,居我国水系之首,是我国鱼类物种资源的宝库。就鱼类资源数量而言,长江水系一直居中国各水系之冠。长江上的葛洲坝等水工建筑也无疑阻断了很多鱼类的游动通道,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中华鲟。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建成后,切断了中华鲟由海口上溯金沙江生殖洄游的通道,一致那些大腹便便的母鲟,被阻于坝下而丧生。
如何解决鱼类洄游通道的问题,措施基本有两种:①建立各种鱼梯、鱼闸等过鱼建筑物;②对受到影响的鱼类进行人工培养。但这两种方法也存在弊端。首先,对于过鱼建筑来说,现阶段的利用率不高。鱼类并不像人类有思维可以选择从哪里游,大多数鱼类都是依靠本能。鱼类是否能选择建筑物过坝,本身就是需要再研究的问题,需要生物学和水力学共同协作,利于鱼类的习性诱使鱼类通过过鱼建筑物。其次,人工繁殖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但是人工繁殖的鱼类和野外生活的鱼类在某些方面还是有差别,久而久之可能会使鱼类的本性又不好的改变。
2.2鱼类繁殖
水库淹没使某些鱼类特有的产卵场和栖息地不复存在,使事宜某些鱼类产卵的流水生境消失,加之库区水面扩大、流速减缓使上游产下的漂流性鱼卵的可漂流里程缩短,严重时导致鱼卵下沉死亡。此外,流速减缓和静水性鱼类种群的发展将使急流行鱼类种群受到抑制。
水利水电工程对鱼类资源的影响可以通过人工增殖放流措施进行恢复。人工增殖放流即采用人工手段向某一鱼类栖息水域补充投放一定数量的该种鱼苗, 以保护和恢复其种群数量。人工增殖放流需要了解其放流水域自然状况和鱼类资源现状, 需进行亲鱼驯养技术、催产孵化技术、苗种培育技术、放流和效果评价技术等研究工作。增殖放流总体设计主要包括: 增殖放流对象的确定、亲鱼数量的确定、增殖放流的数量和规格、工艺流程设计、增殖放流地点的确定等。目前, 人工增殖措施在水电工程建设中采用较多, 建成并运行的有索风营鱼类增殖放流站、向家坝鱼类增殖放流站、思林鱼类增殖放流站、功果桥鱼类增殖放流站等, 在鱼类保护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人工增殖放流措施也可以用来解决鱼类洄游的问题。哥伦比亚河上的大坝保护洄游性鱼类的措施就是建造孵化场所;1980 年, 我国为解决葛洲坝对中华鲟等珍稀鱼类洄游的影响, 采用了人工增殖放流的方法。但是, 人工繁殖放流经过若干世代后, 有可能导致整个自然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崩溃。如Waples对美国的大西洋鲑人工繁殖放流和种群动态变化的研究证明,长期人工繁殖放流的副作用,导致了该物种的自然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遗传性状衰退。
2.3鱼类“气泡病”
大坝特别是高坝在泄洪过程中,水与空气中的气体混合后一起释放到坝下, 在流体静力压的作用下,空气以气泡形式溶解到水中,使下游水域形成气体过饱和状态。水体中气体过饱和会引起鱼类的 气泡病,鱼肠道出现气泡,或体表、鳃上附着许多小气泡,使鱼体上浮或游动失去平衡,严重时可引起大量死亡,这种病对鱼苗危害最大。由于鱼苗身体机能发育尚未完成,无法抵御这种影响,会大量死亡,这对于鱼类资源的影响是巨大的。三峡大坝开闸泄洪将空气卷入水中,使下游水域处于气体过饱和导致鱼类死亡。
2.4下游水生生物
水电站发电一般需要建筑坝体将水面抬高,利用谁能转换成电能。经过水轮机发
电后的水体与其原有可有水体相比有不同之处。
首先,发电的水取自水库底部,水温较正常值偏低。水库上层为表温层,温度高,受风浪、环流、对流等影响;下层为深水层,水温变化小,接近均匀,常年维持在较稳定的低温状态;中间的过渡段为温跃层,层内水温梯度大,全层从上到下水温变化较大。水生生物生长需要一定的水温,水温对鱼类性腺的发育和成熟影响显著。鱼类为变温动物,无保持体温结构,当水温上升时,鱼的体温随之而升高,生理过程加快,对事物的消化吸收、生长、胚胎发育以及到达性成熟的时间等都会发生变化。总体来说,水库运行下泄水温变化最不利的影响主要为对鱼类繁殖的影响。3-6月天然水温回升是鱼类的主要繁殖季节,但电站下泄的低温水使鱼类达到产卵水温所需的时间延长,推后了鱼类繁殖时间,使鱼类原有长期形成的繁殖与自然环境条件的耦合关系可能被打乱,影响繁殖。
其次,上游来水在水库聚集后,水中的泥沙沉淀,发电后的水比原有水要清澈且含有的营养物质少。有一些鱼类的营养物质或一些浮游生物是依附在河流水体的泥沙颗粒上的,当上游来水在库区停留后,泥沙颗粒沉到库底,这些依附在泥沙颗粒上的物质也聚集在库区内。一方面会造成下有生物食物链的断裂,另一方面有可能造成库区水体的富营养化。水库蓄水后,库区水流变缓,甚至局部出现静水区,上游河段带来的泥沙以及其它一些悬浮物质会在库区沉积。如丹江口水利枢纽蓄水后,由于水库的拦沙作用,库区水的透明度上升。水库建成初期,库区底栖生物量会有一定程度增加,但一段时间水体透明度改变后,鱼类的饵料生物组成和数量将随之减少,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又会降至很低,这对以底栖生物为食的鱼类是不利的。
以上鱼类“气泡病”和下游水生生物影响均可通过栖息地保护的方法来寻求解决,水库形成后,坝上蓄水对栖息地造成大面积淹没,坝下水文情势改变导致栖息地面积减少,可通过2 种方式保护鱼类的栖息地:①通过保护支流的流水生境保护鱼类的栖息地。选几条具有代表性的支流作为保护区, 保护受影响的鱼类, 从而减缓工程对鱼类的影响。②人工再造适宜栖息地。通过生态水文学计算,将鱼类“适宜生境”量化为水文、水温等数值, 并根据这些数据优化规划方案、调整设计参数和运行方式, 以达到人工再造适宜栖息地。
建立河流自然保护区。例如,在西方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涉及很多法律问题,河流自然保护区更由于管理上的困难而难以有效实施,因此除前面所说的在流域层面建立水域多样性管理区等类似的构想外,鲜见这方面的实践。在国内,针对三峡水库和金沙江一期工程建设的影响,我国政府决定在长江上游选择保留向家坝水利枢纽坝址以下至三峡水库回水末端长约380余千米的干流江段、一级支流赤水河约430余千米的干流江段,以及一些邻近支流的河口或下游段,作为珍稀、特有鱼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是基于对长江上游水能资源开发规划与水域生态系统保护相协调的思路设计的,其中包含取消上游干流区间3个、赤水河干流10个水电梯级规划。由于包含了一条完整的支流、一段具有足够流程的干流,以及其下游连接的三峡水库,该保护区在环境结构方面是相对完整的,可以满足长江上游鱼类4种主要繁殖类型的需要,包括在干流或较大支流流水中产漂流性卵的长薄鳅和圆口铜鱼,以及在干流河段的大片砾石滩前产粘沉性卵的白终、达氏鳃和胭脂鱼等,能够在靠近向家坝水利枢纽坝址以下的江段找到繁殖场所;在集雨性支流的上游河段产粘附性卵的岩原鲤和南方绘等大型特有鱼类,可以上溯到赤水河的上游去繁殖;在沿岸带适宜的小环境中产粘附性、漂流性和漂浮性卵的小型鱼类,可在不同的河段和支流等各类水体中繁殖。各种鱼类的幼鱼则可以在保护区长江干流段的中、下游及三峡水库索饵肥育。
3.对于水电站引起的水生生物问题,自己的一点看法
3.1出台专项保护水生生物的法律法规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物种资源保护,除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外,早在2002年10月1日颁布实施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二十六条还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水能资源。在水能丰富的河流,应当有计划地进行多目标梯级开发。建设水力发电站,应当保护生态环境,兼顾防洪、供水、灌溉、航运、竹木流放和渔业等方面的需要”。第二十七条规定:“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水运资源。在水生生物洄游通道、通航或者竹木流放的河流上修建永久性拦河闸坝,建设单位应当同时修建过鱼、过船、过木设施,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批准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妥善安排施工和蓄水期间的水生生物保护、航运和竹木流放,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关于鱼类资源和水生生物保护,相关的法规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此外还有很多相应的规范、导则、标准等。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长江流域新建的大中型水利工程,皆按相关法规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其中大多数的评价重点涉及到水生生物和鱼类资源保护并对其进行了专题研究和评价,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乌江构皮滩电站、汉江王甫洲工程、嘉陵江亭子口工程等等。但这些工程对水生生物影响评价都只限于其工程本身而未从梯级水库的角度进行影响分析。
因此我国应出台关于水电站等水利工程建成后对生态保护的法律,尤其要有针对性的保护水生生物、鱼类、河流生态系统等方面的法规。做到保护生态要有法可依,并且要赋予一些部门监察的权利,做到真切的落实法律法规,秉公做到法律法规。
3.2技术方面的探索
开展鱼类洄游通道恢复关键技术研究。应重点开展鱼类生态调查和鱼类行为特性评估,过鱼地点的确定及过鱼设施的选择,过鱼设施工程设计参数确定,如,设计运行水位和设计流速、进口的布置、设施的主要尺寸、出口结构、过鱼设施的附属设备,过鱼试验及过鱼效果监测评价等方面的技术攻关工作,通过生物学和水力学相结合,大幅度提高鱼类洄游通道的利用率,极大的保护鱼类洄游的畅通。
限制捕捞,限制捕捞是恢复渔业资源的有效方式。前苏联自1940年开始, 将里海流域的鲜鱼捕捞限制在流人里海的河流中(如伏尔加河),在里海海区则禁止捕捞;1962 年开始制定更为严厉的法律制度,对偷猎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由此使20 世纪60~70年代里海流域的鳃鱼产量得到恢复, 并稳定增长即。加拿大和美国都针对不同鲜鱼种类制定了非常具体的捕捞限制措施,包括作业区网具的总数、网目大小、持证许可等。1872年, 美国对萨克拉门托河高首鲟捕捞没有限制,每日捕捞量约5000尾,导致资源量严重下降,至1917年已捕不到高首鲟。后来,有关方面采取禁止捕捞等保护措施,使该河流的高首鲜的资源量得以重新恢复。
关键栖息地的人工修复。由于河床的底质对鲟鱼的繁殖十分重要,法国为此还专门制订了禁止从鲟鱼产卵场上下游区域抽取沙石的规定。北半球有鲟鱼分布的国家对保护和恢复其繁殖场的环境条件普遍都很重视,有些地方在河流中进行了建立人工产卵场的尝试,以为鳄鱼提供繁殖场所。人工产卵场有的是在河床底部用大石益成较高的水底坝,在其中铺以一些较小的石块。由于石坝的夹束作用,河水的流速加快,达到1m/s左右,为鲟鱼自然繁殖提供喜好的水力学环境。
第三篇:七言诗:咏三峡水电站
咏三峡水电站
题记
三峡水电站,即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又称三峡工程。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长江西陵峡段与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梯级电站。
三峡水电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三峡水电站的功能有十多种,航运、发电、种植等等。三峡水电站1992年获得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建设,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六月一日下午开始蓄水发电,于2009年全部完工。
三峡水电站大坝高程185米,蓄水高程175米,水库长2335米,总投资954.6亿元人民币,安装32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的水电机组。三峡电站最后一台水电机组,2012年7月4日投产,这意味着,装机容量达到2240万千瓦的三峡水电站,2012年7月4日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和清洁能源生产基地。
华夏经济看蒸腾,三峡电力助东风。
建国方略世纪梦,注1 超级工程古今惊。
平湖泛舟放眼阔,注2 高塔翻山送光明。
腐儒隘见求反证,利弊千秋记永恒。
注解
注1:孙中山先生100多年前在其《建国方略》曾轮廓地设
想在长江水系宜昌上游筑大坝,“改良此上游一段,当
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
注2:毛泽东1956年视察长江水利枢纽时写的《水调歌头·
游泳》词里诗句:“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诗句
表现了毛泽东浪漫主义的远景想象。
2016.4.3
第四篇: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所谓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指人们在改造和利用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由此所产生的对人和社会的负面影响,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科学发展观在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以及顺应当代国际社续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会重视生态保护、资源可持观。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整个社会文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为我们进一步建构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1.工程建设实行工程化管理是集约经营的具体体现
工程建设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我国在以往的建设中,对每个项目都进行规划,有的项目做到作业设计,大部分是根据规划的估算进行资金投入,由各级政府组织施工,最后由国家管部门进行检查验收。果是资金流失投资效果差资金利用率低。由于没有实行工程管理 我们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重复建设、多次投资等现象时有发生这种弊端是不可避免的。现在国家要对生态环境建设实行工程化管理,这就要求严格按照工程管理程序进行,完全纳入工程化管理轨道。
由于这项改革刚提出 在认识上没有统一,在操作规范上又没有规程可依,甚至对工程的内涵意义还认识模糊,把政策当成工程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作为一个工程管理项目,从工程本身而言,首先它是一个具体的项目,有设计文件、编制施工文件、投资预算等资料。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制,工程管理合同制、监理制,工程竣工要由代表业主方进行验收,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对工程实行终身负责制。这就保证了工程建设第一的质量投资目标的实现。
2.建设工程与生态经济学理论
生态经济学理论是我们一切经济工作的理论基础,特别是林业工作更是如此。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主体,从人类社会有 了经济活动开始 地球的陆地就产生了经济系统 任何一个经济系统都脱离不了生态系统,即融入生态系统之中,并依附于生态系统的存在而存在。开生态的经济系统是不存在的,反过来,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存在着经济价值,当人类进入一个生态系统从事经济活动的时候,这个系统也就成了生态经济系统。当今世界(地球陆地)纯生态系统可以说已经不存在了。
人类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经济活动,超负荷地破坏了生态系统,也就是使生态失去平衡。因此,我们搞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目标就是要调节这种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目前我国政府实行的“退耕还林”就是这种调整的政策措施, 目的是恢复森林的陆地生态系统主体的地位。
我们搞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恢复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不是就脱离经济活动了呢?我们说不是的,搞生态环境建设不是不要经济。从整个生态经济系统而言 其目的是要保证经济稳定、健康、安全地发展,生态县建设就是一个事例。从生态环境建设而言,也是离不开经济,我们所进行的种树、种草也都存在着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认为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是不符合生态经济学理论的。当今世界存在一个错误的倾向,把陆地生态系统主体———森林给分开了,分经济
林、生态林,这是一项最有害的举措,我们在《为森林正名》的文章中已做过论述。
3.我国建设工程与生态环境的系统整合前面我们论述了生态与经济是不能截然分开的。目前在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分类中由于依据不统一而比较混乱。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依据结什么理论进行整合,这是必须讨论清楚的。从系统论看来,世界一切事物都是由系统和系统的组合构成。我们所要进行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也必然是一些系统的组织。那么在我国所实施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中有哪些系统、如何进行分类、怎样整合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优先抓好对全国有广泛影响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力争在短时期内有所突破;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发挥综合治理效益;坚持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建设进程,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法制化,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科学化;坚持以预防为主,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除害和兴利并举,实行“边建设、边保护”,使各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发挥长期效益;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依靠亿万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
我们认为系统分类要根据灾害的种类划分,根据这一观点,我国的灾害主要划分以下5 个类型。
(1)保护物种、防止物种灭绝、建立保护区系统。
(2)防止水土流失、进行国土整治、建立水土保持系统。
(3)防止风沙灾害、保护农田、防风固沙系统。
(4)改善城镇环境、防止大气污染、防止城镇环境污染系统。
(5)保护海洋资源、防止海洋环境污染系统。我们认为,这5个系统,基本概括了我国灾害 的大部分内容。在系统论中,系统性是其中的一个特性,它的另一个特性就是层次性,也叫顺序性。如何进行层次划分,是进行工程整合另一个关键问题。
第五篇:水电站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水电站对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2013级水工三班 张志威 1302010334 摘要:众所周知,水电工程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本文概要介绍了现阶段水电站对环境影响的内容,包括水电工程对鱼类的影响,对陆生生态影响的重点是对珍稀濒危保护动植物的影响,对水环境影响包括对水文泥沙情势的影响,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对移民安置产生的影响等,并对这些主要环境影响扼要介绍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水电站;环境影响;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污染防治 正文:
水电站的建设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水电站在给我们带来一定收益的同时,对环境的影响也愈发引人关注。那么,水电站的建设具体会对环境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租出应对呢?下面是我的一些看法。陆生生态影响及对策措施
陆生生态影响一般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二是生态敏感区问题;三是对生态完整性的影响。目前,备受瞩目的是前两项影响。
根据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三层含义。工程上最为关心的是物种多样性。决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关键物种大多是系统中的顶级物种,这些物种基本上都是国家级保护物种,或者被CITES、I2UCN列为珍稀濒危的中国物种。当水电工程水库淹没区或者永久占地区中有国家级保护植物分布,或者在上述区域有国家级保护动物的主要栖息地时,必须详细阐述工程建设对保护动、植物可能的影响,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水电工程建设中经常遇到的生态敏感区主要是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而地质公园、水源保护区、上述地区时,如果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一般需要开展专题研究,详细阐述工程建设可能对这些地区的结构、功能、保护目标的影响,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或替代措施。
生态完整性是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工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两个方面,主要是在生态制图的基础上回答水电工程对生态完整性的影响。生态图件包括土地利用图、水土流失图、植被类型图、保护动植物分布图、景观结构图等。一般而言,由于生态评价图件范围的确定难以规范化,评价结论都认为工程建设不会影响评价区域的生态完整性。当水电工程建设遇到需要保护的动、植物时,提出的保护措施包括:对于保护植物一般采取工程避让就地保护(如道路绕行、施工场地位置调整)、异地移植(一般应移植到业主永久生活区或工程永久征地区内、当地的植物园)、采集种子播种、基因库保存等措施。对于保护动物一般采取禁止捕猎、异地建栖息地等措施加以保护;而对于极其敏感的保护动物,则可能需要采取调整工程规模、工程避让等措施。
对于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项目,首要的工作是在开展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对保护区的范围或功能进行适当调整,在此基础上,如果调整区内有保护动、植物等敏感对象分布时,则须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所有涉及生态敏感区的建设项目,均应取得行业主管部门的同意函后,方可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
2对鱼类的影响及对策措施
水电工程建设对水生生态尤其是对鱼类资源的影响是现阶段我国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头号重点。
水电工程对鱼类的影响主要包括:一是水文情势的改变使土著鱼类难以在库区生存。由于拦河筑坝改变了河流水文情势,河流天然的水文状况如流量、流速、水位、水温、洪水过程、水流含沙量等都将改变,而河流的天然水文情势是土著鱼类长期适应的生境,生境的改变,使土著鱼类尤其是喜激流鱼类被迫向库区支流及库尾迁移。二是拦河坝阻断了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道,从而使鱼类的生境破碎化、片断化,一些长距离洄游鱼类的生存空间大大缩小,甚至失去生存空间。三是水库蓄水将淹没鱼类原有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等。四是高坝大库下泄的低温水影响下游可能长达数十甚至数百公里的鱼类产卵和育肥,从而影响渔业资源。五是水库泄洪时可 水生态影响。
水电站的建设一般会伴有鱼道。鱼道主要为保护洄游性鱼类而设,但由于受流速、鱼的洄游能力及洄游习性等的影响,一种鱼道只能对个别鱼类有效果,而且效果不明显;加之,鱼道大多在低坝条件下使用,高坝大库难以建设鱼道。鱼道的建设必须在深入研究洄游鱼类的生态习性基础上方可设计、建设,从而使鱼道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
增殖站的适用条件则很宽松,对任何需要增殖保护的鱼类都可适用,包括洄游鱼类、国家保护鱼类、特有鱼类等,而且不受大坝高低的限制,是目前水电工程中使用最多的鱼类保护措施。增殖保护需要确定增殖种类、规格、规模等内容。
支流鱼类保护区的建设主要是针对大型水电站而言。如果库区支流中有保护鱼类或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鱼类、特有鱼类比较集中的栖息地,则可以根据需要在支流中设鱼类保护区。设置支流鱼类保护区需要地方政府多个部门的配合、协调,工作有一定的 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及对策措施
对水土流失的研究是水电工程建设可恢复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内容。水土流失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损坏的原地貌分析、工程损坏的水土保持设施分析、工程土石方平衡及弃渣量分析、工程新增水土流失量分析、水土流失危害分析;工程水土保持的综合防治措施方案,包括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
对于工程损坏的原地貌要求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确定,主要包括耕地、林地、草地、荒坡等地貌类型。工程损坏的水土保持设施包括水土保持工程设施和水土保持植物设施,一般而言,都是植物设施,也就是林草地否合理,根本原则,比选。工程新增水土流失量分析是工程水土保持措施设计的基础,一般要求采用类比法进行分析,但目前水土流失量的预测在理论上、方法上尚有不完善之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监测措施、管理措施等内容,其中防治的重点是施工道路两侧区域、取土场、采石场、弃渣场。目前,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措施的薄弱环节是施工期施工场地的临时防护措施落实不够到位。水环境影响及对策措施
水电工程建成后,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一是库区和下游水文情势发生变化;二是库区水质变化;三是下游河道水质变化。
水库建成后,库区水文情势的变化主要包括:库区水位不同程度升高,水面面积扩大,从而水面蒸发加大,对库区两岸区域小气候产生影响,如湿度和降水增加、无霜期延长等;水库水流流速不同程度的降低,从而使入库泥沙大量沉积,改变下垫面条件,也使库区水体透明度增加等;受坝前水位顶托影响,在洪水情况下,从而改变库尾天。,与天然状况相;,水库调洪运行也会改变下游。出库水流含沙量降低也会对下游两岸形成冲刷,可能使库岸失稳;而水库排沙运行时又会使下游水流含沙量过饱和,在河道内形成淤积。库区和下游水文情势的种种变化是水电工程对水生生物尤其是鱼类产生显著影响的根本生态学非生物因素。
库区水质变化主要包括:流速减缓,有机物降解能力减弱,在库区有大量有机物汇入时,可能在库区局部库段尤其是库湾、库叉处,使水质恶化,甚至出现富营养化;而沉降作用的增强,又会使重金属和部分有机物随大颗粒的泥沙一起沉积到库底而使水质变好。在库区没有大量有机物汇入的情况下,库区的水质将比天然河流更好。水库调节性能较好的高坝大库将出现水温分层现象;水温分层也给水质带来复杂的影响。
下游河道水质变化主要受库区水质变化的影响,如低温水影响,主要是由水库下泄低温水造成的。不同于水库的是在引水式电站的脱水河段,由于水量大量减少甚至断流,将出现水质变差的现象,如果区间有水污染源,还可能出现水质恶化。在水库采用挑流消能时,下游河道还可能出现气体过饱和现象。在水库降水冲沙时,出库水流水质受水库底质的影响,也可能使重金属或者有机物浓度含量升高而使水质变差。
库区水质保护的关键是加强库区水污染源的管理,而这需要库区地方政府环境保护等相关部门的大力协助。为降低低温水对下游鱼类及其它用水户的影响,采取的必要措施是分层取水;为保护引水式电站减、脱水河段的水域功能,通常采取的措施是泄放生态流量,泄放生态流量的多少需要进行多方面的研究才能最终确定。
在移民安置过程中将开发改造部分土地、新建移民新村及其配套基础设施,受淹的专项设施也需要复建、改建,这些项目的建设,将对库区及安置区原有的自然环境,包括土地利用、农业生产、水土流失、人群健康等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协调经济发展、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出发,需针对工程建设及移民安置造成的不利影响采取必要的环境保护,以保证电站建设征地区及移民安置区的社会可持续发展。
为防治移民安置工程对自然和社会环境造成破坏,协调安置区经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步发展,需在移民安置过程中做好: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水土流失的综合防治、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管理、做好移民安置的社会组织与保障等工作。
6社会环境影响及对策措施
水电工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二是移民产生的影响。水电工程对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应该说是有目共睹的,一是水电作为绿色清洁能源为国家和地方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收入;二是道路、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三是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如建材、服务业、旅游业等;四是许多大型水电工程除发电外,还具有防洪、供水、灌溉、养殖、通航等综合效益。
水电工程移民产生的社会影响相对较为复杂,一方面,移民会从基础设施的改善中受益;而另一方面,移民也会产生一些新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
7其它影响
其他影响主要包括施工期的施工机械、施工生活、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问题等。这些问题对环境的影响都是短期的,一般随着施工期的结束,影响自行消失,而且这些影响在施工期也相对好治理。一般施工期产生的废污水大多能做到处理后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大型工程对生活垃圾一般都采取设置专门的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理;水电工程一般都地处偏远的山区,人口稀少,声环境、大气环境的影响问题不突出;人群健康问题,主要由水库淹没和移民搬迁引起,一般采取保护饮用水源、加强安置区和施工区环境管理等措施解决;对景观和文物的影响问题,一般而言,水库建成后,基本都会成为一处新的人文景观,但水库蓄水也可能影响部分原有的景观或文物。
此外,国家环保总局于2006年2月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该办法要求在大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全过程中都要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工程的相关信息和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信息均需要向社会公布。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将更多地受到社会各方面的监督。结论
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较大的,也是很复杂的。有些影响可以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减免或消除,如施工期的影响等;而有的影响是建设水电站必须付出的代价,主要是水库淹没影响。总之,在开展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时,必须全面、客观、公正地对水电工程建设和运行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免水电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福。
参考文献: [1] 方子云.水利建设的环境效应分析与量化[M]1北京:中国环境 科学出版社,1993.[2] 王祝安,牛天祥.从碧口水库环境效应预测宝珠寺建库后局地 气候及水质变化趋势[J].水能技术经济,1985,(1).[3] 雷震宇,张瑞佟.黄河龙—青段水质现状评价[A].大中型水电 站规划[C].南京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