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邻水县生态状况调查以及对策研究
邻水县生态状况调查以及对策研究
摘要:分析了邻水县的生态状况,邻水属于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地区,有三山夹两槽的特殊地貌,主要属于温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森林及丘陵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近几十年来,由于城市的建设与开发,农田的扩张,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水源被污染,森林树木被砍伐,空气质量下降。近年邻水县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了研究对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关键词:生态系统环境对策
邻水县位于四川东部,属于亚热带气候区,紧挨重庆,地形以丘陵为主,有三条主要的山脉:华蓥山,明月山,铜锣山,是三山夹两槽的特殊地貌。山上森林资源丰富,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属国家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区,旅游资源也较丰富。邻水县幅员一千九百多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飞速发展,邻水的工业企业逐年增多,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镇工业企业、生活排污量也随之加大,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生态状况也遭到破坏,基于这些情况,党委,县委都做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和研究方法,每个市民也有应尽的义务,共同把邻水县的生态搞好。
一. 生态状况
1.生态系统
邻水县属于低山丘陵地区,境内平均海拔300多米,主要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三条主要的山脉上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涵养了水源,淡水和湿地生态系统也占一定比例,由于近些年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区面积已有几十平方公里,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占很大比例。现列出生态系统的一些状况。
(1)按生态系统形成的原动力和影响力,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态系统三类。自然生态系统基本未受人类干预和扶持,依靠生物和环境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自身的相对稳定。邻水县现基本无原始的自然生态系统,位于八耳镇的倒须沟树蕨自然保护区内可能有少量未经开发的自然林。
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占多数,邻水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目前建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全国瘦肉型商品猪基地、全国名特优柑桔产地等,生态环境受人的干预较大,坡地,农田,人工林等占地面积大,近年城市不断扩张,城区面积也加大,各个旅游景点的开发,游客的增多,更是对自然生态进行干预,半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比例增多。
(2)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来看,有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邻水县三条山脉发育,森林资源丰富,占广安市的近50%,有华蓥山林峰从,罗家洞森林公园,御临河小山峡,八耳镇的古桫椤林,森林生态系统基本平衡,有亚热带常绿林的基本物种,植物资源较发达,动物类资源较少,特别是大型哺乳类动物。除了稍自然的 森林生态,还有一些人工林,经济林,如竹,柑橘等。山脉发育河流,并有一些湖泊,沼泽,水库,有一些淡水生态系统,一些淡
水鱼类,虾,贝类,但近些年来捕捞严重,鱼虾数量,种类,大幅降低,加上水污染愈加严重,淡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尽管进行了一些修复,但还是不太乐观。
邻水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因此农田比例很大,农田生态系统丰富,很多山坡,低地都被开发出来用作农田建设,农田作物种类多,数量大,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作物种植,除了本地的物种,还引进了许多外来物种,温室大棚也发展起来,农田的过度开发,甚至引起了一些水土流失,并又针对这进行了水土治理,合理进行农田开发。
另外,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区面积的扩大,城市生态系统也发展起来,而且有扩大的趋势,但不是很完善,毕竟邻水是一个小县城,基础设施还在建设中,人口素质也待提高,城市生态系统也需提高和完善。
2.生态资源
邻水县生态资源较丰富,有森林资源,动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邻水县属国家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全县林业用地60公顷
森林覆盖率30%,自然林占多数,也有经济林和果林、竹林等,森林资源丰富,有多种树种,主要野生植物有500余种,包括药用植物,观赏植物,珍稀植物等。
动物资源没有植物丰富,植被的破坏和人口数量的增多,城市的发展导致
一些稍大型和小型野生动物愈来愈少,有些甚至消失灭绝,江河、塘库有鲤科、鲶科、等鱼类20余种,盛产链鱼、草鱼、鲤鱼。也有一些雀鹰、苍鹰、雉鸡等珍贵动物。
水资源总体来说较贫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属山峡影响区水环境保护的范围。且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大洪湖沿岸水资源较丰富,而石灰岩山地因降水渗漏而成为贫水区。近年水资源受到污染,且越来越严重,水利资源也在兴起发展,已建成多座水库,蓄水池,引水渠等。
邻水县土地类型多、耕地比重较小、利用不够充分、潜力较大。土壤类型
有黄壤土、紫色土、水稻土等。黄壤土类分布于海拔500米以上的低山区,风化度较深,施磷效果好,宜种度广;紫色土分布于丘陵、平坝或山地,富含钾、磷、镁、锰元素,肥力高,占耕地比重较大;冲积土分布于溪河沿岸阶地上,土质肥沃,耕作方便,占耕地比重小;水稻土经长期水耕而成,占耕地面积比重最大。
二.现状
邻水县生态资源的现状总体说来是破坏严重,积极治理。近几十年来,邻水县发展较快,特别是近些年,城区的扩张,城镇工业企业,工厂的发展,导致生态状况愈加恶化,森林灌木的面积缩小,水土流失严重,水污染加剧,护城河一带生态尤为恶劣,水资源可利用量越来越少。未经过处理的造纸厂,火电厂,养牛场等严重污染了水、空气。生物种类缩小,减少,珍稀动植物等遭到杀戮、破坏,一些甚至灭绝,七八十年代原本清澈的河流,茂密的丛林,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变成了凄凉的荒山,臭味扑鼻的河流。旅游资源的开发,带去了大量的游客,对原有的原生态资源也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农垦的开发,也引起了森林的破坏和水土流失。
现邻水的城市和郊区生态破坏最为严重,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各种工业企业、生活排污量也加大,护城河一带聚集了很多厂矿,高楼住房,污水未经处理就排
入水中,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破坏。郊区也有一些厂矿,农田,污染了河水。乡镇的生态破坏比城市较轻,但也有破坏和污染,一些乡镇企业的发展,耕
地的扩张,使生态资源也遭到一定的破坏。
针对这些现状,县委县政府也做出了一些决策和对策研究,经过一些整治,生态破坏的状况稍好一点。
三.对策研究
针对邻水县的生态状况和越来越不好的生态环境,邻水县也做出了一系列的对策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绩,生态环境有所好转,群众生活有了更好的环境。针对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的情况,邻水县制定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决策,做了森林防火的措施,加大了对森林保护的宣传,落实了科学发展观。近年,邻水县林业局做出了一些工作,积极推进造林绿化建设,每年春季深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不断完善城镇、道路、水系、校园和旅游景区绿化;严格了森林资源的保护,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严格保护林地,全力推进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还加强了领导科学执政,做好政治思想建设,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加大宣传教育。
邻水县的水资源状况不好,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水资源可利用量越来越少。水资源破坏、水质污染使全县经济发展、群众生活和社会和谐稳定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邻水县开展了“绿色学校”创建活动;组织了县内部分企业法人代表参加省、市、县环保部门举办的环保法制培训班;还邀请了市环保局专家讲授水污染防治法;还以世界环境日、地球日、中国水周、科技下乡和科普宣传等活动为载体,利用广播、电视、标语、墙报、宣传车等宣传工具,多形式、多渠道广泛宣传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水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为治理水污染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除了政府作出的努力,作为每个公民,还应履行好自己的义务,为邻水县的生态建设出一份力,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经过这些对策研究,邻水县的生态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护城河变清澈了,山坡上也有了绿地,相信今后邻水的生态状况会越来越好。
第二篇:关于开封生态文明状况的调查与研究
单位:姓名:调研时间:
1关于开封生态文明状况的调查与研究
摘要: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既有物质层面的,又有精神层面的。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模式的实际探索中,我们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制定符合我国各地区城市实际情况的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与保护模式。
关键词:城市
生态文明实践模式可持续发展
关于开封生态文明状况的调查与研究
【调查目的】
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一个象征。城市生态文明的建成是我国进入现代文明的标志,因此理解城市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容,对于我们进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调查对象、时间、方法】
为深入了解开封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现状,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与举措,在2013年5月至2013年6月,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专项调查活动。调查以开封职员,学生,市民为主要调查对象,针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等问题,先后深入国土资源管理局、林业局、环保局等相关职能部门机构(含网站)进行了调研,召开了座谈会,实地察看了部分企业,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向主体班学员和部分干部群众发放了问卷调查,来进行实践调查。
【调查结果】
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一个象征。城市生态文明的建成是我国进入现代文明的标志,因此理解城市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容,对于我们进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开封作为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在“郑汴一体化”“发展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契机中,正努力的像生态城市转变,并将驻马店的城市景观因地制宜的进行发展、改造。
一、开封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了解城市生态文明的内涵,我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和实质的突破,我们的工作才能有的放矢,行动才会着实有效。”采访时一位工作人员说:“”城市生态文明的物质成果主要是指改善与优化工业生产方式和城市生活方式所取得的物质成果;城市生态文明的精神成果主要指的是市民生态观念与意识的产生与增强、市民精神面貌的改善与提高、城市生态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程度等方面的内容。
二、开封市市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一)生态文明建设程度提高和发生质的升华。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取得的巨大成果,使得开封的社会面貌和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
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迅速发展的工业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开封广大地区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不仅使得城市要向新的文明形式转变。虽然比起国外城市的文明进程落后,但在新的形势与条件下,文明程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然也更有待于提高和发生质的升华。
(二)坚定不移的朝着“美丽开封”努力发展
开封市始终坚持“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开封。”这不仅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要求,更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市政协委员王珂尤其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他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增加到12家,并已完成PM2.5监测设备安装和运行工作。全年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0天,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连续13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复耕土地1.8万亩,造林12.6万亩。这些数字能体现出我市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作出的成绩,但就目前情况而言,距我们提出的美丽开封,还有一定差距。”[1]
(三)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可持续的发展要求与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存在反差。
调查结果显示,“重发展、轻保护,重眼前、轻长远”的观念仍然不同程度存在,许多矿山是先开发后规划设计,开发程序倒置,加之企业普遍存在着只开发、不恢复,重开发、轻维护现象,给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同时,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湿地资源利用过度,水资源的不合理调配与利用等现象也屡禁不止。开封市目前还有部分工业污染排放没有达标,城市生活污水未能全部经过处理直接排出。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2、生态环境优化的发展方向与保护管理体制滞后存在反差。
由于对资源保护的合理利用管理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和行业,存在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管理不到位等现象,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和成效。同时,林业生产上“重造轻管”的问题仍突出。一些问题,像那种“春天栽树轰,秋后管理松”、“年年栽树,年年在同一个地方栽树”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三、开封市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一)进一步明确“建设具有开封特色的生态文明”的具体内容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作为现今社会一个受人关注的重要概念,很多学者对它的内涵的把握与理解在形式上存在不同看法。开封市是整个组织多名专家学者对开封市生态文明进行分析讨论,制定了多个实施方案。
(二)根据“建设具有开封特色的生态文明”的内容出台相关政策
近年来,开封市全市上下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环境建设的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特别是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建设新型生态文化,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和公众宣传教育中,渗透于经济社会生活和管理的各领域、全过程,广大干部群众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新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绿水青山比金山银山更重要,生态优良比生产增长更可贵,低碳绿色比高碳黑色更持久,花红叶绿比灯红酒绿更科学”的观点开始为多数人所接受。
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所面临的困境
(一)主要问题与困境
市民自身生态观念与生态建设生态保护意识的薄弱,城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不足和设施建设投入不够,城市建设的不合理性,城市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工业产品大量进入城市引发的环境危害,不当的工业生产方式导致的危害,不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不良的风俗导致的危害等等。
(二)居民消费导致的“白色污染”
居民自身消费不当二回导致的“白色污染”,因此,探索一条符合开封现状的科学合理有效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成为解决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困难的重要课题。
(三)居民生态保护意识培养
居民自身生态观念与生态建设生态保护意识的薄弱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构成了一
个巨大的精神障碍。
居民生态保护意识的薄弱是市民肆意破坏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精神原因;城市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不足和设施建设投入不够,是引发市民生态保护意识不强的重要物质因素,良好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有利于培养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城市建设的不合理性,严重损害了城市的容貌,浪费了很多城市生态资源,也增加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本;
【调查建议】
(一)开封市一个历史文化深厚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模式应包括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生态文明保护两方面的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所针对的是城市生态文明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注重对现有城市生态特别是跟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设施的改造与新建,既包括物质层面的,也包括精神层面的。
(二)城市生态文明保护是指对城市已有的良好生态文明形式进行保护和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所要取得的成果进行保护与维持,其同样应该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三)要做好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开封,就要打造“四项工程”,即碧水工程、蓝天工程、绿色工程、洁净工程。要确保我市水体不受污染,已经污染的要花大力气治理;整治餐饮业的油烟污染、燃煤锅炉的烟尘污染、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重视PM2.5数据的监测与发布,让全市人民每天都能呼吸到清洁的空气;提高我市的绿化率,提高我市中心城区绿化率,加大城市广场及中心绿地建设,给开封人民创造一个洁净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开封网刘薇薇《建设生态文明 共享碧水蓝天》
[2]《2012年开封市政府工作报告》
[3] 黄承梁、余谋昌:《生态文明:人类社会全面转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5月)
[4] 薛晓源,陈家刚.从生态启蒙到生态治理[M]//薛晓源,李惠斌.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4-45..2013-6-14
第三篇:农村学校师资流动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农村学校师资流动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乡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摘 要:农村的义务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对云南当 地社会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在通过实地考察,调查问卷,查阅相关权威可 靠资料的基础上对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和 看法.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 社会发展 师资力量 教育体制
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十一五”期间全 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已经拉开序幕, 农村的义务教育即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 期.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在地处大西南的云南省,正确认识和研 究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农村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 无疑 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一)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 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 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 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聊胜于 无.有些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以前分级办学,以 村为单位负责,区县为辅;改革后农村以区县为主,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农村 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比如说曲靖市沾益县 2008 年 11 所学校有危房,撤掉了 8 所,按照规定,应该把撤了的还建,8 所学校危房全部还建至少需要 30 万元,而 上面的经费只有 15 万,实际上落实到位的只有 3 万,基本上都没有还建.目前 在农村, 一方面由于生源减少, 主要来自于计划生育和外出打工, 学校进行合并, 有些学校没有学生,成了空的;另一方面,村里面因为普九的债务,又把学校固 定资产作为偿还债务的重要资本,学校合并并未形成资源整合,达到改善学校环 境的目的.很多学校的校舍年久失修,房屋漏水,卫生条件状况很差,现代化教育环境离他们还很遥远.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农村孩子,在文化素质,综合素 质和心态等方面都严重滞后于城市,客观上造成城乡教育的不平等,加深城乡之 间的隔阂,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社会安定.(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 因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 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但是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 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滞后性 从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主要还是在追求“应试教育”,片面追求 升学率阻碍着课程改革.同时,课程改革总是受到具有守旧思想的教师,学校和 家长的强烈反对,因此改革总是迟缓的.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 教育的模式,即除了不断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外,再没有其他的功能.农村与城市 采取相同的教材, 教法, 进度, 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 由于在学校硬件, 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根本不可能都去上大学.(五)学生辍学较多,读书无用论出现回潮 一方面受传统愚昧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而排斥教育, 一些贫困地区地理 位置僻远,与外界社会联系甚少,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依然盛行.不 少人思想观念陈腐,认为孩子在家劳动是天经地义之事,而送孩子
(尤其是女孩)上学是一大损失;另一方面又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大 背景下,那些背负着很大债务学习的农村孩子,一旦毕业无法就业,相对而言对 于他们较高的教育风险投资就得不到回报, 而农村义务教育的出口又被堵死或者 不畅,即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出口有限和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了知识在农村 基本没有什么用处,使得农村“读书无用论”重新回潮,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 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很多小学 都没有毕业.(六)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和人员流动的加强, 农村的生源数量在不断下 降,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
(1)由于生源不断减少,人口分散, 有些地区非常偏僻,学校进行合并后,学校不能相对集中,无法达到规模效益.加上交通等条件的限制,贫困地区“一师一校”或“复式教学班”屡见不鲜,使 教学质量难以提高.(2)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也处于尴尬的境地.据推 算,全国约有 200 万流动人口的子女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确保他们享受义务教育 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然而, 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性以及各项配套措施尚不完善, 又受到政策,经费管理困难等多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教育也常常是名存实无.二,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产生
(一)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是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以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 的.长期以来工农业之间的“剪刀叉”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 影响农业效益和农民富裕的主要制度性因素.由于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社会地位 低下,农村教育自然也处于弱势的地位.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稍微有头脑和能力的农民又都去打工,农村基本上是老 弱病残和文化素质不高的村民留下来, 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导致农村积贫积弱的恶 性循环.(二)农村教育目标错位,升学教育,离农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 现行农村教育的最大问题, 是教育目标的错位.长期以来, 农村教育 “克隆” 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在国家实行高校全国统一 招生考试制度下,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农村大 学入学率,只有城市学生的十几分之一乃至几十分之一.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 很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图()
(三)财政体制,教育体制的改革,造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
县,乡财政难以承担两次税费改革后的财政责任.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只负 担城市义务教育经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农村,农民自己负担.义务教育 投资体制改革后,60%左右的县级财政无力保证义务教育支出,农民的教育负担 仍然很重.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附加费和大部分教育集资,使得农村义务教育 经费大为缩减.在农村地区,教育费附加是补充教师工资不足部分的主要来源, 农村教育集资则是改善校舍和办学条件的主要经费来源.城乡之间同等教师工资 待遇差距一般是在一倍以上,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必然是使得好的资源流 向城市,陷入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恶性循环.图()
(四)社会,家庭,家长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教育产业化改革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家庭收入的减少直接影 响农村学生的求学积极性.很多特困户,贫困户家庭辍学的原因就在于此.加上 农村很多地区观念陈旧,家长文化水平低,没有法制观念,认为孩子上不上学是 自己的私事,不知道送适龄子女读书是家长法定的义务.而某些家长只顾眼前利 益,不顾长远利益,让学生辍学早点赚钱,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图()
三,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 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是要发展经济.政府要转变解决“三农”问题的指 导思想,制定各项有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
发展的制度.通过补农,助农,护 农, 让农民拥有财富, 享受不断提高的现代物质文化生活, 保持发展经济的活力.要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民自身发展经济的能力.要改革城乡失衡的教育制 度,教育投入要多向农村倾斜.(二)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它与农村经济发展是 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2003 年温家宝总理提出了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途径: 一要推进教学改革.农村中小学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 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促进城乡优质教 育资源共享.二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在我国广大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同农民群 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并将长期存在.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 积极发展公办教育,同时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办学.三是推进农村中 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办好农村学校,关键是要有好校长,好教师.要采取有效政 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到西部任教,鼓励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通过定向招生等 方式培养乡村教师,切实解决“老少边穷”地区乡村学校缺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 师不稳定的问题.(三)要建立部分城市教育资源为农村服务的体制
温家宝总理在很多场合强调了城市教育资源要为农村服务的问题.目前农村 经济还不发达,尤其是西部地区,因此还没有出现象沿海和国外高度重视农村教 育的情况.在这样的条件下,需要政府加以政策的引导,需要先发展起来的城市 教育资源来带动农村的发展.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城市教育资源的优势,更积极,更有效地为农村和农民 提供服务,特别是要向他们培养输送合格教师;要扩大城市各类职业学校面向农 村的招生;发达地区城市应进一步做好对贫困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工作.要广泛动员高校和科研所参与.对于农村的扶贫不能局限于项目和基础设施 的建设,要逐渐转移到知识和技术的扶贫上来,由高校出技术,由农民出劳力, 资金由几方共同投资解决,城市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参与农村教育改革, 发挥自己的优势,使自己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村的现代化.要 建立为农村经济和教育发展服务的科研体制,如建立农村教育研究所,农村科技 推广培训中心,农村教育学院等.借鉴美国,日本,德国,韩国重视职业教育, 继续教育和农村教育的经验,加强对农村发展的政策,科技,信息等各方面的理 论.(四)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执法主体地位,预防辍学率的上升
认真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执法主 体地位.依法健全和完善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制度.每年开学前, 各相关部门必 须督促入学儿童的监护人带领入学.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国应全面实行九年 一贯制教育.要依法健全和完善学生辍学报告制度.每学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部 门要做好辍学情况统计,统计工作要真实,
第四篇:大学新生的学习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
大学新生的学习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
龚松林,刘世勇,高翠欣
(1.中国地质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中国地质大学 学工处,湖北 武汉 430074)1
21摘要:通过对大学新生学习状况的调查发现,大部分新生学习兴趣浓厚,有着良好的学习愿望,对专业比较满意,但学习动机比较现实和功利,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适应性上表现得不尽人意,学习活动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为促进大学新生的学习,学校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二要建立学务指导制度,认真做好学习指导工作,三要加强学风建设,努力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关键词:大学新生;学习状况;调查;对策
学习是构成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的中心内容,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大学生的学习呈现了一系列新特点。就大学生而言,如何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身学习能力,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正确了解和把握当代大学新生的学习状况,并有针对性开展教育指导工作,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成才,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调查结果分析
笔者于2005年12月至2006年6月对1320名大学新生进行了学情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309份,有效回收率为99.2%。被调查对象涵盖理、工、文、管、经、法、艺术等学科专业的本科生,其中女生占31.5%,男生占68.5%;农村学生占54.6%,城镇学生占45.4%;独生子女占到30%,数据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对问卷进行认真统计后,主要分析结论如下:
1.大学新生的学习动力来源多元化,学习目标比较明确,但学习动机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
大学新生经过艰苦努力,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大学校门,他们的学习动力是什么?他们努力学习的目标又是什么呢?为此我们调查了大学生求学的动机。调查表明,关于“学习动力来源”这个问题,有41.3%的同学选择了“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有53.7%的同学了选择“谋求自己美好的生活”,还有9.4%的同学选择了“报效祖国”。关于“学习目标”这个问题,31.3%的同学的学习目标是为了取得好成绩,将来可以考研或出国留学,30.6%的同学是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有41.5%的同学说学习是为了拓宽知识面,为自己将来的创业打基础,也有11.8%的同学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要求而学习。以上可以看出,大学生上大学的动机趋于多样化,但细分之下也无非三类,即为国家(社会)、为家庭、为自己。结果显示,大学生上学的主要动机是为了找个好工作,生活得更美好和报答父母,也就是主观上为自己和家庭而读书,而为报效祖国读书的仅占9.4%。这表明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动机逐渐世俗化,倾向于以个人为中心,他们上大学是为了追求个人前途,而忽视了奉献国家和社会的崇高理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充分体现高校当前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大部分新生喜欢现在的院系和专业,有着良好的学习愿望,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态度端正。
兴趣开启成功之门。调查显示,77.2%的同学是满意现在所学的专业的,22.8%的同学不满意或不喜欢。另外,在从何时喜欢上本专业这个问题上,49.4%的同学是入学前就喜欢了,原因主要是个人爱好,或是社会上的热门专业;44.3%的同学是入学进行专业介绍后才喜欢的;还有6.3%的同学是学完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后才对本专业有所喜欢。关于学习兴趣的调查发现,23.9%的新生学习兴趣浓厚,渴望学习尽量多的知识,48.6%的学习兴趣比较浓
厚,希望自己掌握的知识比别人多一些,而学习兴趣一般,只求顺利毕业的只占13.8%。对学习态度这个问题,选择“希望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和“希望提高综合素质”的同学共有84.7%(因是多项选择,数据有交叉部分),而11.5%的同学选择“希望课程得高分”,38%的同学“认为成绩及格即可”。这说明大部分新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有个正确地认识,有着良好的学习愿望,能够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渴望学习尽量多的知识。因此,学校要通过合理的教学计划,让学生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劲头。而对于那些对专业没有兴趣的学生,学校一方面可以通过教育加强他们对专业的认识,培养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实施校内调换专业的办法让学生重新选择感兴趣的专业,进而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3.大部分新生能够适应集体生活,但有相当一部分人还不太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
调查发现,79%大学新生由于曾经住过集体生活或因为自己适应能力强,所以对集体生活比较适应,还有17.1%的人正在适应阶段。在学习内容适应性方面,56.2%的人能适应大学的学习内容,其中43%的人认为虽然学习内容不与高中挂钩,但还是能适应,34.6%的人认为虽然与高中有衔接,但还是不能很快适应,9.2%的同学认为学习内容与高中没衔接,不能适应。在对学习方法的适应性上,经过两三个月的过渡期,有60.3%的同学已能适应大学学习,也有26.6%的同学虽然认为自己还不能适应,但并不着急,认为可以慢慢来,另外,还有13%的同学对自己不能适应大学学习很苦恼。对学习方法和内容的适应性上,相当多的新生还是面临着困扰。从高中到大学,最根本的转变是学习自主性的转变。但对于大学的自主式学习和开放式教学,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还不能适应,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由老师和家长设计好一切,在督促和提醒下学习,一旦有了太多的自主时间,他们就无所适从了。因此,大学新生要克服依赖心理,学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制定学习计划,独立完成既定学习任务。此外,我们的教育制度、教学管理、教学方法也要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4.大学新生的学习活动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存在心理困扰。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很容易相互影响,并表现出一定的趋众性。调查显示,对于周围的学习环境,63.3%的同学表示对自己有影响,其中有23.3%的同学表示影响很大,经常受到干扰。因此,加强大学生群体建设和社区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对大学生的成长是十分必要的。在回答“你认为自己最大的心理困扰来自哪里?”这个问题时,35.8%的新生表示是学习因素,33.6%的因素是人际关系,而经济条件的影响占到14.9%。此外,对“入学后最迫切的愿望”的调查显示,47.1%的同学是以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愿望,43%的同学选择学会学习,为以后打基础。以上调查表明,面临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一些新生会因为不适应而感到困惑,他们一方面想尽快去适应新生活,另一方面又不知从何做起,因此会感到焦虑和困扰。由此可见,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时,要重点关注新生的学习状况、人际交往和家庭环境,对家境困难和性格内向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积极开展学习指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二、对策研究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防止学习动机转向现实和功利的倾向,把大学新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到“为中华之崛起读书”的崇高理想上来。
首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其次,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引导大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的良好形式;是大学生投身改革开放,向群众学习,培养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次,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文化熏陶人。青年学子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强,要充分利用学生宿舍,社区橱窗,宣传栏,校园BBS等阵地对学生加强教育引导,提升其综合素质。
2.建立学务指导制度,认真做好大学新生的学习指导工作。
大学新生刚进入大学,还不太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大学新生的学习指导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通过在每个班级设立学务指导老师来具体开展指导工作。具体做法为,一是充分利用学校各种教学资源,在选择学习课程与专业、制定大学期间乃至人生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有效帮助及指导;二是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了解大学学习的基本特点,掌握大学学习的学习方法,做好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做好学生的专业引路人;三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特长选择学习的课程,确立学习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各种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积极主动地学习。
3.加强校风、学风、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学习成长的良好环境。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大学生学习与成才的重要外部条件,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培育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形成对教师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其次,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再次,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建造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The Survey of Study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on Freshmen
GONG Song-lin, LIU Shi-yong, GAO Cui-xi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 The survey of freshmen's study situation shows that most of freshmen are very interested in learning, have good will to study and are satisfied with their majors.But their study motivation is more practical and utilitarian.Their learning contents and learning adaptability are not very satisfactory.Moreover their learning activities are susceptible to the influences of outside factors.Aiming at promoting the study of freshmen, universities should firstly strengthen education in ideals and convictions so as to guide freshmen to set up a correct motivation in learning, secondly establish a system of academic guidance and do a good job in guiding and thirdly enhance the learning style to create a good study atmosphere.Key words: freshmen;studying;survey;countermeasures
作者简介:
龚松林,1979年1月生,男,助教,博士在读,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五篇:11年教职工思想状况调查及对策
可可托海镇第一小学学校2011年教职工思想状况调查及对策
一、农村乡镇中小学教师的思想主流
(一)关心国家大事,参政议政的意识较强。
(二)关心国家的教育改革,关心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热爱本职工作,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三)关注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
(四)希望生活有更多改善,对目前的生活状况比较满意。
二、农村乡镇中小学教师中存在的思想问题
(一)对政治现状满意度不高,政治热情有所下降
1、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信心不足。当被问到“你目前最关注的政治问题是什么?”时,大部分教师的回答是“党风廉政建设”。在提问“在政治方面,你目前感到最不满意的是什么?”时,教师们几乎异口同声地答道:党内和社会上存在的腐败现象。绝大部分教师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表示信心不足。
2、对现行的干部选任制度认同度不高。许多教师认为,在一些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存在“跑官买官”现象,主要原因是现行的干部选任制度存在缺陷。对产生各级领导的选举办法,一些教师表示不太赞成,认为是走形式。
3、对干群关系评价不高。
4、对政治理论学习不重视。由于业务工作的压力和政治观念的淡化,大多数教师注重对自身学历和本职业务的学习进修,忽视对政治理论和有关时事政策的学习。
(二)收入差距导致心理不平衡
1、由于各县(市)的财政收入很不平衡,在不同县(市)工作的教师工资收入存在一定的差距。乡镇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收入同城市重点中小学和大中专院校的教师工资收入比较,差距就更加悬殊,后者是前者的2—4倍。教师们感到心理很不平衡。
2、部分教师家庭生活负担较重,要求增加工资收入。生活负担较重的教师,主要有二部分:一是年龄在40岁左右的中年教师。这部分教师大都上有老、下有小,一般有两个孩子,要照顾四个老人,需要办得事情多,日常花销大。二是“一头沉”教师,即配偶在家的教师,这些教师的家庭收入不高,日子明显紧张。
(三)教育观念陈旧,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开展
素质教育在中小学很难实施,主要原因还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教师观念难以转变的原因,就是现行的考试制度。在中考特别是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乡镇中小学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应试课程教学,轻技能素质培训的倾向。
(四)面临问题增多,心理压力增大
1、社会和家庭对学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一是现在社会各界和学生家庭对学校和教师工作优劣的评判,主要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二是在社会舆论的引导下,人们对学校和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些学生家长认为,我把孩子交给学校,老师就应该负全责。不出事则已,一出事全是学校的责任。
2、评定职称难。一是指标少。二是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发表论文和机算机考试方面困难较大。三是基层中小学教师中获得省、市级荣誉称号的太少,评定职称时,加分的因素很少。使得一些教师工作了十几年、二十几年还没有晋升相应的职称。
3、教师兼课较多,工作量偏重。
4、教师评价制度存在缺陷。教师普遍反映,每年县教育局对乡镇中小学教师进行考评,在考评的项目、标准和量化处理等方面不够科学、合理,存在一定缺陷。有的音、体、美等副科不列入考核项目,即使列入,所占的量化分数比例同主科相比明显偏低。
5、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难度增大,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情绪违规、违纪呈上升趋势。一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对农村产生负面影响,“读书无用论”的思潮又重新泛起。二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失衡。
6、职业危机感加重,由于学生数量减少,教师岗位竞争激烈,教师普遍担心下岗。
(五)部分教师感到自身的社会地位有所下降
一是随着学生上学费用的提高,一些学生家长把家庭与学校关系看成是一种合同关系、买卖关系,尊师重教的风气有所淡化。二是受重强轻弱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教师在社会交往和办一些事情的过程中困难较多,造成不少教师认为自己作为弱势群体,得不到社会的公正对待,体现不出人民教师的荣誉。
三、加强和改进农村乡镇中小学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议。
(一)完善分配制度,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经济收入。一是要保证足额发放基层中小学教师工资。二是实行财政倾斜,进一步提高基层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在现有财力范围内,适当增加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性补贴项目,使其工资收入与当地同级行政和事业单位的人员相比,有明显增加。三是建立基层中小学教师特殊困难补助机制。四是建立健全基层中小学教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
(二)采取多项举措,提高基层中小学教师的社会政治地位。一是重视发展基层教师党员工作,把那些政治坚定、业务突出的优秀基层教师吸收到党内来,巩固和扩大党在农村知识分子中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提高基层中小学教师的政治使命感。二是进一步拓宽基层中小学教师参政议政渠道。三是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
(三)改进管理机制,做好教师的减负释压工作。一是建立和完善素质教育评估制度。必须抛弃现行的应试教育评估模式,探索建立和实行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估模式。二是科学配置教师工作量。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完善小学教师人事管理制度,调整小学教师编制,实行专业任教,减少或杜绝“普遍兼课”、“兼课过多”现象,把教师有限的精力从繁杂的兼课中解脱出来,集中到自己较为熟悉的专业课上来。三是要注意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四)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一是加大对政府教育财政投入的监督和考核力度。要把落实国家规定的政府财政预算中教育投入的指标,作为考核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政绩的重要内容。切实解决目前在许多地方存在的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只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二是各级政
府要随着财政收入水平的提高,逐步增大财政支出中对教育的投入比例。三是多渠道筹措农村教育资金。
(五)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是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加强基层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三是丰富基层中小学教师的精神文化生活。四是全力解决教师的思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可可托海镇第一小学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