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含五篇)

时间:2019-05-13 10:07: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

第一篇: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

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

毛颖洁

(云南财经大学 成人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本文旨在分析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

[提纲]

一、状况

(一)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

1、生产和资本国际化

2、经济全球化

3、区域经济集团化

(二)经济发展的方式

1、中国经济增长实效及其比较

2、目前的增长方式能够维持多久

3、经济发展方式与市场本质

4、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研行

二、对策

(一)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取得初步成效

(二)及时调整调控政策取向,促进三大需求积极变化

(三)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

三、建议

(一)以“保增长、促转型”为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

(二)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多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三)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四)加大政府对保障性住房投资,稳定房地产市场

(五)完善消费政策,进一步挖掘消费增长潜力

(六)完善外贸政策,帮助外向型企业渡过难关

(七)抓住有利时机,理顺资源能源价格

[关键词]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

一、状况

(一)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

1、生产和资本国际化

(1)生产和资本国际化

生产的国际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超出一国,在国际范围形成各国生产相互依赖、

第二篇:3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

孟建国

(河南财经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文章指出,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呈现了五大特征。着重分析了民营企业的三种风,并给出了发展民营企业的对策,特别是民营企业制度创新,要注意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制约机制。

关键词:民营企业;特征;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1)02-0038-0

3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突破思想禁忌的过程。它分为三个阶段:建国后的前30年,民营经济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营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涌现出了一批民营经大户;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私营经济 是对公有制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后,民营经济外部环境比较宽松,步人了较快增长的时期。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民营经济每年都以较大的速度向前发展。据《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提供的资料,我国私营企业由1989年的90581户增长到199年的960726户,年均增长34.3%;从业人员由1989年的164万人增长1997年的1349万人,年均增30.1%;注册资金由1989年84亿增长到514亿元,年均增长67.2%;产值由1989年的97亿元增长到1997年3923亿元,年均增长58.8%。在吸纳就业人员方面,民营经济也显示了强劲的实力,见附表。

目前,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已经进人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步呈现出“五大

特征”。

(一)企业发展规模化。一些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越来越体会到,有规模就会有知名度,就会有竞争力,就可出效益。于是他们积极融通资金,努力扩张规模,目前注册资金上亿元的民营企业不断出现。

(二)资本结构多元化。一些民营企业家在实践中体会到,仅仅依靠本身积累,是难以有大发展的,必须通资本经营来扩大规模。

(三)经营层次高度化。随着民营经济规模的扩大,经营层次也逐步提高,开始向工厂化、专业化发展,向深加工、技术密集型、现代管理型转化。温州的桥头市场开始是由几个农民自发摆摊搞起来的,经过多次引导和建设,已建成一个年成交额上百亿的全国有名的枢纽市场。民营科技企业北大方正采用国际流行的OEM方式建立自己的产业,制造出北大方正电脑,19%年初期销售量就突破33万台,创造了良好的业绩。民营企业上海和众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红外光幕保护器”,达到了国家先进水平。

(四)生产布局集中化。在市场大潮的催生下,全国各地出现了一批专业村、民营经济园、民营经济区。山东临沂市有各种类型的专业村1000多个,其中,适应市场发展要求而形成的服装、鞋类、胶合板、装饰材料等专业村就有210多个。上海嘉定区建有“希望”、“蓝天”、“沪太”、“大众”四个民营经济区,共吸纳了5904家企业落户,注册资本达54.2亿元。

(五)营销方式市场化。一些民营企业组织正在摆脱传统的推销方式,通过狠抓产品质量、加大科企联姻、培植知名品牌等市场手段,增强产品的竞争力。经过多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已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成为富县富乡富民的“活性细胞。”一人带多人,一户带多户,一业带一片,一厂带一村的格局已经形成。二是成为城市再就业的主渠道。比如上海“沪太”等四个民营经济区的从业人员共有4.7万名,其中安置的下岗工人约占40%,计1.8万人。三是成为发展公益事业的“排头兵”。大部分民营企业心系国家,扶危济困,积极捐资赞助社会公益事业。

民营经济在高速发展、取得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民营企业家自分身的局限,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甚至“优胜”不久之后被“劣汰”,直接影响着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目前,民营发展面临最大、最严峻的风险有三种:

(一)规模风险:产量上升,质量下降,牌子倒地。有的企业舍得花大钱,下大力气上规模,却忽视或看轻了企业管理的作用结果,产品的优质品成为劣质品,被 淘汰出局。

(二)“百货店”风险:品种齐全,综合经营,顾此失彼,质量失控。民营企业从目前看,可分为两大类:专业企业和综合性企业。“综合店”的经营理论上看风险 小。但其管理水平、技术种类以及人才配备都比“专卖店”的要求高得多。

(三)领导交替风险:人治企业往往导致人换政息。由于我国企业目前尚未完全进人法制阶段,因而人治的企业往往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人在政在,人息政息。细观我国民营企业,大凡领导变动大的,莫不出现管理混乱,并使企业由盛转衰。权力交管时期,也正是企业应付承受风险最脆弱的时期,也就最容易被市场淘汰。

除了微观上存在的风险外,在客观上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所有制混乱。一些民营企业为了寻求自我保护、自我发展,利用挂户经营、假承包、假承租等多种手段,以集体企业名义登记注册。“假集体”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数量很大。“假集体”现象影响各级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不利于宏观调控;搞乱了企业产权关系,民事责任主体不清;增加了行政管理上的困难,同时容易引发经济犯罪和消极腐败现象,败坏党政机关和集体企业的名声。

(二)内部管理滞后。一些民营企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从小商品、小作坊、小公司发展成现代化工厂、股份公司、企业集团。一般企业只从这些变化中看到资金的积累、规模的扩大,而对其背后隐含着的发展战略、经营方式、企业组织形式甚至企业产权制度的变化却常常有所忽视,他们往往仍然沿袭“事必躬亲”、“一人说了算”等起家时的管理模式,从而带来了管理上的漏洞和决策上的失误。

(三)竞争环境不够宽松。这主要表现在:(1)民营企业的经营范围受到限制,使民营企业与其他性质的企业在竞争的起点上就不平等。(2)民营企业经营规模受到限制。民营企业规模小,要扩大规模需筹集资金。但有些专业银行不是以效益为标准,而是以所有制为标准确定贷款对象和贷款规模,民营企业取得贷款难,且额度小、利率高。(3)各种费用负担不平等。有关单位把民营企业当作“唐僧肉”,个个都想捞一块,以各种名义收取费用,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民营企业的积极性。(4)合法权

益得不到保护。有些地方口头上说民营企业如何重要,但一遇到实际问题时,仍用“有色眼镜明相看。民营企业在一些人心目中仍然“低人一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很多地方饱受不公平的对待。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这为民营经济带来了大发展的春天,全国上下必将掀起一个新的民营经济发展热潮。我们应当正视民营经济大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我国经济登上新的台阶。

第一,广泛动员,形成良好的发展“气候”。民营经济要大发展,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大气候”。因此,要通过各种方法,创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舆论氛围。要抓住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这个大好契机,引导广大干部深刻领会江总书记在报告中的重要论述,努力把思想统一到“三个有利于”上来,统一到十五大精神上来,统一到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上来。努力在社会生形成一个方方面面扶持经济、发展经济的“大气候”。

第二,正确引导,开辟大发展的途径。一要帮助他们制定出近期或远期的发展目标,鼓励他们做大生意,引导他们努力实现“四个转变”:以规模效益为中心,实 现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以发展专业村(镇)、专业园(区)和专业市场为重点,实现由分散经营、单位膨胀向区域化、集约化整体扩张转变;以市场为导向,实现由内向型为主向外向型转变;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实现由传统家族式管理方式向现代化科学化管理方式转变。二要完善民营经济组织,发挥工商联的独特优势和民间商会的作用。所有民营经济组织都应开展各种活动,通过多种渠道,着力提高民营企业家的政治素质和法律意识。三是努力培育市场,加快市场建设,为民营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经营“舞台”。

第三,加大力度,积极清理“假集体”企业。要避免企业所有制混乱带来的危害,需从实际出发,积极而慎重地处理“假集体”企业。要严格把好登记关,防止 产生新的“假集体”。

第四,完善政策,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靠政策把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民营经济主体的积极性调动起

来。要进一步坚持做到放心、放手、放胆,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发展规模、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范围(国家明令禁止的除外)。切实保护民营企业 的合法权力,要像抓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国有企业负担那样,抓制止对民营企业的“三乱”。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引导民营经营者扩大再生产,加大技术含量和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进一步完善政策,协调部门关系,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困难。加强工商、税务、劳动、市场等方面的管理,规范经营行为,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积极支持和帮助民营企业进行改制,推进民营企业进行改制,推进民营企业的股份制。

第五,从规模上要从中小企业向集团过渡并注意协调几个关系:(1)从产业的选择上,民营经济要从盲目性走向自觉性。注意处理好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是市场创造企业的辉煌,有市场就上,无市场不上;企业与客观经济的关系,要把握客观经济的走向,企业业主与多元化经营的关系,防止多元化经营;上马与退路的关系,要思考企业的退路。(2)从资产的状态上,要将资产由静态化走向动态化,实行资产重组;(3)从融资方式上,民营经济要从不规范的融资走向规范的融资,即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的融资方式。最好采用间接融资——银行融资方式,直接融资— 资本市场融资,自我改造股份公司。另外,用组建民营企业发展基金和资产重组的办法也可以开拓直接融资渠道。

第六,注意企业的制度创新。以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为内容的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客观上要求所有权与经营权实行相对的分离。这就要求解决企业的代理问题,从目前看,比较成熟的解决模式和思路就是通过完善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兼并市场以及相关的市场载体,来产生和提供三个有助于规范经营者行为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制约机制。即通过‘激励机制”(一般可采用“购股权”计划或“经理人期权”计划,即让经营者持有企业的般权,使股权收益在经营者收人中占较大的比重。)来规定将来经营成果的利益分配,通过“制约机制”(主要是建立一套由独立会计师、证券分析师、投资者以及企业董事会等内外机构组 成的全方位监督体系。)来记录、校正经营者的经营业绩与行为,通过“制约机制”对经营者实施奖惩。“激励机制”所产生“动力”加上“制约机制”产生的“压力”,再加上有效的监督,将会使经营者奋发不息,勤于开拓,从而使企业代理问题得到

有效解决。

随着所有制理论迷雾的破除,集团化、股份化、国际化、产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国民营经济必将以一个崭新的形象,更加辉煌的业绩,在21世纪的经济舞台 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责任编辑:育川责任校时:薛平)

2001年第2期经济经纬38-40 N0.2 2001

第三篇:浅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一直发展相对平稳。农村经济在多年的发展中其成果表现如下:

(一)经济主体趋向多元化

大部分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农户手里,一些农户开始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农户开始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出现,并具有独立财产权和经营权;对于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生产资料和产品主要由集体控制并拥有,企业的经营计划和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集体来决定,国家对其的控制变得越来越弱;此外,农村还出现了很多私人企业和“三资”企业,它们为了实现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对行使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主权有很高的要求。

(二)农村经济成份与产业结构逐渐转向多元和复合经济体制在不断的改革下,农村经济原有的自给经济逐渐转变为商品经济,农村经济原有的单一经济形式已逐渐转变为多种经济形式,单一的经济结构也变成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格局逐渐形成。

(三)农村经济关系开始走向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特点逐渐消失,农村里面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逐步市场化,完全由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价值规律来自由调节,由市场去优化配置农业各种资源。

二、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农产品质量跟不上

目前,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供给出现了结构性、地区性和阶段性的过剩。我国农产品产量增长趋势过快,但是由于农业科技发展滞后,人均资源匮乏,导致产品质量没有跟上,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导致大量产品处于积压状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质量提高迫在眉睫,但我国对农业的科技投资存在着严重不足,导致农业技术进步受阻,从而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对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投资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是受到资金的限制,另一方面投资动力相对缺乏、缺乏优越的投资“技术”,投资引诱也严重不足。过度安逸的农村生活使得农民缺乏生存和竞争的压力,从而导致其抗风险能力不高,因此农民通过投资来进行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的动力相对缺乏。主要是由于农业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周期过长,规模较大、风险较高,而且盈利水平还相对较低,缺乏对市场资本吸引力,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去农村投资。

(三)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目前在我国,还存在着相当大比例的薄弱村集体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这些不足严重阻碍了高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使党支部缺乏履行领导职能,缺少为群众提供多种服务的能力,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得不到更好地服务,因此他们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安定因素,从而导致农村经济不能持续、稳定、全面发展。

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

政府要采取硬性财政预算政策,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充足并准确到位;政府还要使农村信贷管理机制不断得到完善,加大农村信贷投入的力度,要确定好支农资金的比例和额度,并疏通供应渠道,确保资金及时到位,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资金启动。另外加大对农村商贸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投入,对农产品价格改革不断深化,使得农产品价格进一步提高,使国家能更合理地安排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此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要想使农业产量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就必须紧跟市场经济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首先要使农业生产多元化,将各种农业资源进行整合并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去,使各种农产品的产出得以增加。还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各种农产品,同时还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村经济已具备了推进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客观条件,因此,下一步进行农村改革就是围绕市场和资源优势发展农业产业化。产业化可以帮助农产品抗御市场风险;可以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可以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从而使农业能

持续发展;产业化有利于农业科技的不断推广与应用,这种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因此,这种产业化必然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使农业的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结论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基础地位,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农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农产品质量跟不上,农业生产性投入不足,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基层党组织对农民的有效引导相对缺乏,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下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投入力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全面持续的发展。

第四篇:我国民族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民族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民族经济是我国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自加入WTO以来,民族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历史遗留、地区差异、自然因素等问题,民族经济的发展仍较为滞后,本文多角度地对民族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民族经济的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民族经济;存在问题;对策措施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长足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民族经济的发展问题一直是讨论的热点。每年两会期间,许多代表委员都对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协调、不持续、不平衡等问题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具有社会效益和改革影响的建议。由此可见,民族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民族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关乎到民族的团结。如何巩固好民族团结之心是确保国家和党长期治理以及民族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过程。民族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我国民族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民族经济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包括工业、农业、交通、畜牧、电力等在内的某一民族社会经济的总称。民族经济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相对落后性、复杂性及国际性等特点。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省委、省政府都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工作高度重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民族经济作为国家整体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家的各项措施对民族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促进作用,在扶贫开发攻坚力度上国家在不断提高,同时也在不断的开展民族地区的各项民生工程,大力推进了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也增强了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但民族经济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和阻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下面就民族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阐述。

(一)传统观念滞后,内在动力不足

在已有研究中,许多学者都认为历史遗留的传统观念对民族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少数民族的宗教、政治、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也在不断变化,但历史长期形成的民族观念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经济的发展。民族观念导致的民族文化固化模式直接影响了民族地区人们的心理思考和生产方式,从而直接对民族经济的生产发展造成影响。我国民族地区大多集中在西部、北部等边疆地区,地理位置大多较偏远,由于民族聚居性虽使各民族生产力相对集中,但生产方式的单一和生产模式的落后使民族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由于思想观念和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现代市场经济对民族地区的影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民族地区传统观念的落后和内在动力的不足是制约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基础设施落后,发展环境欠优

由于民族地区地理位置的特殊,其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更新都远不及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在互联网信息飞速穿梭的当下,仍然有较为落后的民族山村还未通电通路,其他诸如用水安全、医疗困难等问题则更为普遍。因此在这种环境下去大力发展民族区域经济,困难重重,举步维艰。落后的基础设施只能满足当地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而交通和信息的闭塞则直接阻碍了与外界的各种信息交往,极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和进一步发展。民族地区由于农业经济占比较大,结构较为单一,要实现多种经营相对比较困难,因此民族地区的商品经济基础非常薄弱,较难吸引外商的青睐去进行相关投资,大都靠当地自身民族企业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显然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经济运行马力不足。另外,由于基层指导力和相关发展经验的缺乏,导致民族地区的整体发展环境不容乐观。

(三)人才需求不足,教育亟待提高

教育事业历来都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根本保障,而民族教育事业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民族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原因,大多地处偏僻山区,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再加上民族经济发展滞后等因素致使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而正是由于民族地区这些“先天”条件,优秀人才很难被吸引前往支持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虽然国家和政府对于民族地区的人才引进实施了各种计划措施,并给予优秀人才一定的政策鼓励和奖励措施,但就目前的人才流向情况而言,大部分硕士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都把沿海及发达地区作为了择业的第一选择,即使有小部分高校人才进入民族地区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其中有许多都是将民族地区的高校作为了自己职业生涯的跳板,等自身阅历或其他条件成熟之后又“另攀高就”,因此民族地区人才的流失情况相当严重,导致民族地区的教育基础和质量不能得到一个稳固的形成和提高。另外,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学业有所成就之后往往也会更倾向于选择更加发达的地区去就业和发展。这种情况就类似于“海归”是选择回国发展还是继续在外深造。民族地区由于教育资源和人才力量都较为薄弱,因此人均文化水平都相对偏低,这也直接影响了人们日常的生活质量和拖后了人们的素质水平。教育水平影响文化水平,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各级阶层文化水平较低直接导致了管理者自身者素质偏低,管理理念缺乏创新。由此可见人才力量的缺乏对民族经济的发展没有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教育水平的落后也直接制约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三、关于促进我国民族经济发展的对策

面对国际经济纷繁复杂的形势和国内经济转型的变革之态,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

(一)依据自身条件,发展特色经济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本质原因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经济落后,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应该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当地农业生产的环境和特点,遵循地域差异规律,科学的对农区、牧区、林区和经济作物区进行划分,充分合理的利用好当地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进行农业生产。不应该盲目的采取“甜菜南种”和“南茶北引”等行为,要因地制宜将少数民族地区的本土资源最大化的利用起来,从而更好的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了跟上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各少数民族主动或被动的在对民族内部结构或民族运动机制进行相应的调整,而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各民族心理和观念发生了改变。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的大浪潮正在对民族经济形成强有力的推动,各种经济政策的刺激会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信息时代的当下,商品经济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达到空前之高,民族地区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利用好大众传播媒介来更好的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1]。结合民族特色传播民族文化,既能够潜意识的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又能够及时注意到新观念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若民族传统文化中与商品经济相抵触的价值观念不予以摒弃,则会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向来对民族经济贡献良多。在一定的概念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往往都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色或丰富的山水资源,除此之外,特别而丰富多彩的文化也是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内在价值。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景点在被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旅客进行参观时,参观者更多的是带着一种对旅游景点本身去欣赏参观的态度,旅游者对于景点文化的求知程度和景点自身管理部门对于景点文化的弘扬力度和方式都十分欠缺。因此,如若能够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民族旅游产业进行更好的融合,一定能够大力地推动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

(二)加大教育力度,提高文化水平

教育是改变现实现状的有力途径,通过教育不仅可以加速一个地区的知识信息获取能力,还可以提高人对社会的应变能力以及知识的应用能力,为社会输送大量的优秀人才,支撑着民族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应该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通过建立起完善的现代化教育结构和教育基础设施使民族地区的学子能够与发达地区的学子一样接受到最优质的教育,能够及时的了解到各种新鲜事物,并能够通过国家政策吸引优秀人才从而借助优秀的师资力量帮助其进行消化。而民族地区本身应该对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各级政府应该努力做好日常对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宣传工作,让民族地区的百姓意识到“科教兴国”和“科技兴农”的重要性,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只有不断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提高人民素质,使少数民族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才能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强国。

(三)合理利用政策,积极探索创新

在国家实施“扶贫攻坚计划”、支持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下,民族地区应该要用好用活用足国家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千方百计争取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力求高起点、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地兴办各类建设项目,加快发展速度。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民族地区丰富的综合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并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从原料型民族经济区向生产高精工业品的沿海地区学习。而在生产发展的同时也应注意保护地区生态环境。在探索创新方面,民族地区可以利用民族品牌或地理品牌战略努力改善自身生产条件和外商投资环境,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分清发展主次,争取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

另外,各少数民族自治州、市、县应充分利用好国家赋予的民族自治权,相关问题在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实际进行自主决策和灵活的自主措施。政府应该简政放权,尊重自治权利,迅速有力的落实党的政策方针,同时不能“政策一刀切”,应从实际出发。从根本上解决和处理好国家帮助和自力更生的关系。

四、结束语

加速民族地区发展,有利于扩大民族地区对外开放;有利于清除封建落后习俗的影响,树立全新的商品意识和社会道德新风尚;有助于发展和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维护祖国的统一[2]。因此,国家应充分认识民族经济的特点,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进一步激发其活力,利用自身优势有效发展,加大民族扶持力度,促进民族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周国茂.要重视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在民族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贵州民族研究,1991(7):26-30.[2] 栗多能,曹庆五.黔东南州民族经济发展问题试论[J].贵州民族研究,1996(7):22-26.

第五篇:毕业论文:浅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农业经济专业专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学生姓名 *** 学 号 ***** 指导教师 *** 专 业 农业经济 年 级 **** 学 校 ****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制

目 录

摘 要.................................................................2 引 言.................................................................3

一、农村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3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3

(二)中央全面重视“三农”问题.........................................3

(三)农业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4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4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不健全.....................................4

(二)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相对落后.............................5

(三)农村劳动力过剩...................................................5

三、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5

(一)政府失灵.........................................................6

(二)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起直接影响作用.................................6

(三)城乡企业发展遇挑战...............................................6

(四)农村基础设施成为投入盲点.........................................6

四、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措施.........................................7

(一)加强调整现行政策制度.............................................7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7

(三)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8

(四)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8 参考文献...............................................................9

浅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基础地位。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背景下,解决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意识的改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仍有待提高。我国很多地区仍存在较为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因此,本文主要对农村经济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进行概括后,再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形势提出了一些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性对策。

关键词: 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农业

引 言

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基础地位。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但是,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农村发展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后,面临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农业发展以及农村居民的经济更是面临着一定的艰难,农民增收困难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存在等诸多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也直接或间接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探讨新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十分重要,本文将结合当前形势提出了一些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性对策。

一、农村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对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保证社会安定以及实现社会公平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农业落后则必将拖住国民经济发展的脚步。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率仍然很大,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文件显示,乡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50.32%,劳动力市场极为广阔[1]。农村不仅为城市提供必要的粮食、蔬菜、农副产品,而且为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提供各种资源,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提供原料,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

(二)中央全面重视“三农”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以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核心目标,以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人才和体制支撑,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开展,持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背景下,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是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2]。

(三)农业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农业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在中国不可或缺,有着其与众不同的地位和无与伦比的作用。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并且将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经济发展的道路任重而道远,而农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推动其稳定发展是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新时期新环境决定了我们必须努力探索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借鉴其它国家的成功经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把我国农业建设成现代化农业,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业发展落后、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的问题。

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不健全

完善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和政策前提。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尚不健全和完善,存在严重的政策制度缺陷。

1.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然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至今尚未形成。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数地方的农村养老保险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力度低,医疗保障制度存在很大弊端,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模式。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加重农民的后顾之忧,无法调动农民自主投资生产积极性,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2.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尚未健全

第一,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不善,流失严重,且对征地补偿费的使用管理也不到位;第二,财务科目设置不规范,票据管理混乱不清,资金使用审批把关不严等问题比较普遍;第三,民主管理程序执行不到位,有违规行为,缺乏有效监督。

3.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

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是政策引导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保证,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基层管理者管理能力、转变农村落后观念的保证。目前我国农村广大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农民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引导,造成农村劳动者素质低,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4]。

[3]

(二)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相对落后

在中国,当工业迈入现代化大规模生产之时,广大农村由于受到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和自身落后的生产与经营方式的限制,并没有随之走向规模化和现代化。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农业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5]。目前我国大量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结构比较单一,农村市场网络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市场量得不到扩展,市场仍不健全。同时,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及生产模式落后,科学含量低,只能从事简单的农产品加工、销售,无法带动农村形成产地——市场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农产品市场,无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更无法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人才。

(三)农村劳动力过剩

我国人口的长期过快增长,促使我国劳动力大量过剩。据计算, 农村剩余劳动力造成的产出机会成本相当于我国GDP 的20%~30%, 造成消费机会成本相当于GDP 的2%~10%[6]。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农村基本人力资源,其开发力度低,利用率低,造成大量资源闲置、浪费,无法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中国由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没有形成对各种特定用途劳动力的规模需求,也就不可能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进行系统地培训开发和有效使用,而是把他们作为只能从事重体力工作的简单劳动力看待,暂时转移到非农产业从事简单劳动。

(四)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主要是由政府和各类经济组织实施和推进的,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占基本建设总投资的比重偏低。而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剩余产品或资金分配与使用的一个方面,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组成部分[7]。目前,我国农村广大地区道路建设不完善,道路承载量低、质量低,宽度不够,无法承载大型载重车辆,而且交通网络结构单一。大量农村自来水网络不健全,生活用水质量低,电力低,无法进行大规模建设;通讯网络不健全,农民获取信息的手段单一。这些基础设施的不健全降低了人们生活的质量,减少农民获取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渠道,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三、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失灵

国家针对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在具体实施中仍处于滞后状态,部门组织仅仅还只停留在形式上,政府扶持力度不大。当前,部分农村党组织不健全、自治组织不正常、合作组织不规范、市场组织不成网,这是关键性问题。有的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村干部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开拓创新能力不强,缺乏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两手抓的自觉性,造成村级建设发展迟缓。在当前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齐帮共扶的情况下,各方面齐心协力为村集体加油、鼓劲和“松绑”的形势下,部分村仍然像“扶不起的阿斗”。从目前情况来看,经济社会发展比较好的地方的主要经验也是选准能人、配强班子,充分发挥好组织的功能与作用。

(二)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起直接影响作用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区域内部的非均衡性,农业发展水平呈现极大的差异性,呈现出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双重并举的态势。一方面,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农业的发展水平在现代科技的作用下飞速提高,各种农业技术信息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现代农业的发展效益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而另一方面,大部分地区并没有摆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影响,依然停留在传统农业的发展阶段。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内部结构的优化调整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

(三)城乡企业发展遇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中将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量原先从事于农业的劳动力需要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然而农村经济社会内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还相当有限。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在产业选择、资源利用、企业标准、市场准入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乡镇企业发展的起点和标准更高,对依靠传统的资源支撑发展战略的企业提出新的挑战。而入世以后,国内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注重产品在质量和价格上的竞争,这给那些规模小、技术装备和工艺比较落后、管理方式粗放的乡镇企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

(四)农村基础设施成为投入盲点

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中央和省的农业投入大幅度增加,但到地方,受重工轻农和政绩观的影响,农业投入的概念和范围被扩大化了。一些地方把惠及全社会 6 的水利工程、道路、桥梁、环境治理等建设项目的投入、农村社会事业投入都纳入农业投入,而真正用于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则增加很少。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投资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不少,但相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农业基础设施管理落后、效率低下,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许多河道淤积、防洪排涝能力减弱,保障能力明显下降。

四、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措施

(一)加强调整现行政策制度

加强调整现行政策制度,不仅要求要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上的融合,也要求实现和保障农民政治上的平等。逐步改变调整现行农村经济政策制度是关系提高农民收入、协调社会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大举措。

1.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相关法律制度

农村社会保障建设需要政府依法推进,要加快政策调整、制度创新,完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建设。因此,应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立法,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明确农村社会保障的地位、对象、资金来源和保障水平,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法可依。并通过立法来规范和强制政府、企业和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强制各类企业事业单位为农民工建立社会保险,以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实施。

2.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机制

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机制,一是要加强推进制度化管理,例如,探索建立产权登记制度,落实农村集体资金管理制度,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二是要切实加强规范化管理,规范农村集体“三资”运营以及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三是要不断深化民主化管理,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完善加强民主理财和推进信息化强监管[8]。

3.强化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强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就要加大农业农村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力度,要深入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强化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的管理,继续组织实施万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培养计划。大力实施阳光工程,构建普及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民学历教育培训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从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要求不断促进农村生产经

营发展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封闭半封闭状态向对外开放型发展。第一,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加工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能力,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逐步转向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从而形成现代农业的生产关系。第二,实行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改造,改变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结构单一现状,因地制宜的实行立体农业改造,形成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农业。同时,要促进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要求扩大乡镇企业生产规模和经营范围,促进生产产品多样化,扩展乡镇企业产品销售市场。引进先进生产机器和技术,提高管理者才能,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9]。第三,要规范农村市场要求政府加大市场管理,逐步健全农村市场管理制度,确定农村市场场所,规范市场交易活动、管理市场秩序,完善农村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促进农村市场繁荣。科学合理的大力开发农村资源有利于直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三)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首先,要通过在农村适当的地区建立若干个农村工业区,实现农村工业化,使之充分利用工业区中的各项基础设施,有效的缓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矛盾,使农村尽快地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进一步实现建成小康社会和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其次,要加强农村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农村小城镇的综合配套改革。例如,搞好农村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住房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提高农村小城镇的管理水平,大力整顿村容村貌,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缩小农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通过农村城市化发展,可以全面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城乡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最基本的农村公共产品,因此,政府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到工业化的进程中,农业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不断降低,依靠农业、农村自身是很难吸引足够的资金投入,这就要求政府投资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10]。要加大对节水灌溉、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农村沼气、通讯通电、医疗卫生设施、中小学校舍及教学设备、农民培训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的投资。完善农村通讯网络,普及电脑技术等,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对称度。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始 8

终坚持农民自愿、政府支持、项目支撑的原则,采取农民出工出力、市场方式运作的办法,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2011,4(28).[2] 马敏.十八大报告(全文).2012,11.[3] 徐培华,夏明.当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发展.2012,12(4):28~29.[4] 翟振远.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 刘彦随,鲁奇,等.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方向和策略[J].地理科学.2002,22(4):385~386.[6] 朱元凤.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及对策[J].现代农业.2007,5.[7] 董志凯.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变迁[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3.[8] 陈克立.创新体制,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J].农民日报.2012,3.[9] 廖卫东,王万山.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9.[10] 沈尤佳.关于政府投资向农村基础设施倾斜之我见[J].农业经济.2005,1:22~23.

下载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含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含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范文模版]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摘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包括了农业经济发展。可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力量,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民......

    2011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2011 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浏览次数:1648 次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11-7-4 00:03 | 提问者:lonelydrea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

    罗定经济发展状况研究(合集五篇)

    学号:20113114209 姓名:黎满成 班级:2011级经济类20班 罗定经济发展状况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在经济建设的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我的家乡---罗......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07 经济学 3 班 张婷婷 3207004233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 20 世纪 80 年代沿海发展战略、 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 90 目前新的区域发展......

    近几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我国13亿多人口,其中农民达9亿多。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农村市场发育滞后,农产品商品率低下,产供销体系不完善,资源配置......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_论文

    【摘 要】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新农村建设开展.在全面......

    探究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与分析

    探究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探究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作者 冯兴吾 芮加清 杨仕田 内容摘要: 民营经济已成为支撑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

    加强我国县级经济发展

    加强我国县级经济发展姓名:王娜学号:0083671【摘要】县级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环节,尤其是作为一个拥有一半多农民人口的国家,县级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