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2011 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浏览次数:1648 次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11-7-4 00:03 | 提问者:lonelydrea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 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最佳答案 针对当前形势,宏观经济政策应以稳步微调为基调,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对可能出现的变化做好应对准备,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防止出现 大的起落。经济运行正在向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经济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 2010 年第一季度 GDP 增长 11.9%,比上年同期加快 5.7 个百分点,较上年 第四季度加快 2.2 个百分点。5 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分别为 17.8%和 16.5%,4、较第一季度分别降低 1.8 个和 3.1 个百分点。依据工业增长水平测算,第二季度 GDP 增长率在 10.5%左右,上半年 GDP 增长率在 11%左右。总体看,尽管出 现回落态势,但经济增长仍保持着较高速度。●物价涨幅保持在较低水平1~5 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 2.5%,其中 5 月份同比上涨 3.1%。1~5 月份物价同比涨幅呈现逐步提高态势,但主要受翘尾因素推动,新涨价因素趋于 减少。5 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下降 0.1%。随着翘尾因素减少,加之国际市场 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涨幅预计将从 6 月份开始稳步回落,居 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预计 7 月份以后也将回落。综合来看,价格涨幅保持在较低 水平。较高的经济增长和较低价格上涨相伴随的格局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市场力量明显增强 1~5 月份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 10.1%,国内贷款增长 33.1%,自筹资金增长 32.3%,利用外资下降 6.8%。从投资项目划分看,中央 项目投资 5400 亿元,同比增长 14.1%; 地方项目投资 61958 亿元,增长 27.0%。把这些变化与 2009 年同期比较可以发现,投资增长已在很大程度上由政府推动 转向由市场推动。由于消费主要是居民家庭自主性的活动,因此内需(国内投资 与消费)已经从政府力量推动转为市场力量推动。与此同时,出口持续强劲恢复。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长 35.2%,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 57 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 贡献大幅度由负转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综合看,经济增长的需求 基础已基本由市场主导。●企业效益好转,财政收入增幅提高
1~5 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 5
00 万元以上的企业)实 现利润 15396.5 亿元,同比增长 81.6%。财政收入同比增幅超过 20%。经济可持续增长基础尚不稳固 ●投资增速趋降,持续较快增长基础不稳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第一季度为 26.4%,1~4 月份为 26.1%,1~5 月份为 25.9%,增速持续降低。如果考虑到价格因素(2009 年 1~5 月份价格 绝对下降,2010 年 1~5 月则为上涨),投资实际增长率降低在 10 个百分点以 上。随着政府力量退出,未来投资更多地依靠企业投资支持,但企业的投资意愿 和能力均显不足。其中房地产企业投资潜伏回落风险。受房价快速上涨影响以及 针对性调控政策的实施,房地产企业对未来房地产市场预期不稳,建设投资活动 趋于谨慎。4 月份以后,城镇住宅用地交易量减少,房地产新开工项目减少。这 些可能导致今年第四季度到 2011 年的房地产投资增幅回落。由于房地产投资占 到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四分之一左右,这部分投资的波动必然会引起投资波动。非房地产企业受比较普遍的产能过剩、市场需求前景不确定以及融资难、行业准 入管理等因素制约,投资活动均不够活跃。●出口高增长难以持续,大幅回落的可能性较大 上半年的出口高增长,既有基数较低的因素,也由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 经济在补充库存活动带动下出现明显恢复。未来看,基数正逐步加大(2009 年 下半年,月度出口额已接近或超过 1000 亿美元),发达国家经济有出现反复的 可能(在高失业率、高负债率的压迫下,美国居民家庭消费恢复状况不好;银行 普遍惜贷约束了房地产市场需求;欧洲债务问题影响不断扩大)。出口的高增长 态势将发生明显改变。综合上述情况,支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需求基础还不稳固,内需增长(主要 是投资增长)存在下降趋势,市场投资还没有全面恢复,房地产投资存在较大下 滑风险;出口高增长难以为继。在需求因素影响下,下半年经济增速可能持续降 低。●下半年经济增长不会出现明显滑坡 在扩大内需一系列措施支持下,2009 年以来居民消费信心持续增强,买房、买车等消费结构升级活动趋于活跃。随着人口向城市的持续转移、就业和收入形 势好转,居住性的买房需求增加较快,受房价快速上涨及近期房地产市场调控的 影响,这些需求没有充分释放,但累积的能量在不断增强。如果房价走稳,政策 对其进行积极引导,就会释放较大的买房需求潜力。汽车市场需求可能会出现短 期调整,但其持续较快扩大的总趋势不会改变。综合看,消费结构升级活动将持
续活跃,而且不断趋向健康稳定,在其影响下,消费将继续保持较高
水平增长,全年消费实际增长率预计大体保持在 2009 年水平。受买房、买车需求拉动,房 地产、汽车工业的生产与投资预计将不断恢复;国内消费市场持续活跃和出口强 劲恢复,也将对各类企业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逐步引导其生产投资趋于活 跃。综合这些情况,政府投资增量基本消失后,在市场力量推动下,投资增幅将 保持在 20%左右。房地产投资将成为投资的主导力量,若政策调控得当,有望 保持 30%左右的持续快速增长。尽管 2010 年世界经济恢复异常艰难,外部环境依然比较严峻,但不会出现 2009 年的深度滑坡。考虑到基数因素,以及出口竞争力提高的因素,预计我国 全年出口可以实现 10%~15%的增长。在需求温和恢复、国内产品供求大体平衡、输入性通胀压力较小等因素综合作用下,预计新涨价因素较少,全年 CPI 涨幅不会高于 3%。关于调控政策的思考 针对当前形势,宏观经济政策应以稳步微调为基调,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 活性,对可能出现的变化做好应对准备,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防 止出现大的起落。●平稳调整财政货币政策 随着经济持续回升和增长动力结构的转变,今年年初以来危机应对型政策已 开始向常规型政策转变。财政政策由扩大支出和结构性减税并重,开始向稳定支 出和增加税收方向调整;货币政策则由着重于“宽松”转向着重于“适度”。随着经 济运行特点的变化,预计这些政策调整将进一步推进。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经济 增长新的动力基础尚不稳固,外部环境仍然比较严峻,因此财政货币政策调整的 步伐不应过大,要高度警惕政策调整引起的较大波动。财政政策方面,应逐步收 缩政府投资规模,同时预留必要的回旋余地,为应对需求较大幅度下滑做好准备。应主要依靠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严格防止提高税赋总水平的倾向,积极为企 业投资、居民消费创造良好财税环境。货币政策方面,今年年初以来控制新增贷 款的力度较大,数量型货币调控措施比较集中,货币信贷增长较快向常态方向回 归,M2、M1 同比增速持续降低,市场利率有所上升。基于资产泡沫风险缩小、通胀压力减轻,以及企业融资难有所发展的情况,货币政策应在目前基础上保持 稳定,不应继续加大收缩力度。● 大力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房地产业发展既关系到城镇居住条件改善,也关系到工业、建筑业、服务业 的发展。房地产业对重化工原材料、能源、交通运输、金融等经济支柱性行业有 显著带动作用,因此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具有重要作用。房地产业发展与基础
设施建设结合,共同推动
着城市建设,是决定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 房地产业发展存在较多问题,面对较大困难,应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加以解决。第一,抑制投机性买房需求与鼓励居住性买房需求并重。市场需求对房地产 业发展至关重要,市场需求剧烈波动则对房地产业发展有很大危害。因为房地产 建设周期较长,对未来市场需求和房价的预期是决定建设投资的重要因素。在市 场需求剧烈扩张、房价快速上涨时,对未来市场需求及价格的预期一般较差(从 经验看,需求和价格大起必有大落),从而会抑制房地产开发建设活动。另一方 面,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对房地产业发展也会产生很大抑制作用。为此必须积极 促进房地产市场需求持续稳定增长。从这个目标出发,应一方面坚决遏制投机性 买房需求,防止市场需求的剧烈波动;另一方面应积极鼓励自住性买房需求,促 进房地产需求持续增长。应一方面加快房产税、物业税实施步伐,从制度完善上 抑制投机性买房需求;另一方面适度调整按揭贷款控制措施,对改善性买房活动 加大支持力度,支持自住性买房需求发展。第二,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支持商品房建设并重。我国住房制度市场化改 革以来,商品房供给较快增加,城镇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同时,保障性住房 建设也成为越来越紧迫的任务。协调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商品房建设的关系,就 是要在肯定商品房建设的基础上,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而不应厚此薄彼,出现 政策倾斜。从机制上看,市场增加供给的效率高于政府;从规模上看,目前保障 性住房建设规模约相当于全部住房建设规模的十分之一左右,商品房居于主体地 位。因此商品房建设是支持房地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应在大力加快保障性住房 建设的同时,从土地、资金等多方面积极支持房地产企业的商品房开发建设,有 效增加住房供给,推动房地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第三,住房需求管理和住房供给管理并重。受土地供给、基础设施建设、控 制投资过快增长等因素限制,城镇住房建设相对滞后。房地产市场持续呈现供不应求格局,是引起房价上涨和投机性买房活动增加 的基本原因。应以自住性买房需求作为房地产需求主体,通过完善物业税制度限 制过度改善住房条件的行为,实现买房需求大体稳定可持续增长。应以城镇户籍 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和征地补偿制度完善为主有效释放农村生活性占 地,增加城市建设供地数量;加强国土资源综合规划和城市长远发展规划,引导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推进;有效增加城镇住宅建设供地,加大资金、技术
第二篇: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范文模版]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摘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包括了农业经济发展。可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力量,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因为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着决定的作用,是社会经济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主导了历史、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科学合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民群众力量
我国是世界上古老而文明的农业国之一。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就是她养活的。但是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着问题和困难,比如:
1.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开发的基本物质保证,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
1)道路交通的不完善。道路交通是打开农村对外开放大门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道路交通的不完善,将会减少农民获取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流通,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2)水、电、通讯网络不健全。目前我国正逐步进入后工业时代,即以信息为支撑的信息经济时代,水、电、通讯网络的不健全将会降低人们生活的质量,减少农民获取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渠道,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1.2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落后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最重要的原因是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经营模式的落后。主要在农村生产力的落后,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
1)生产力的落后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落后将使农村无法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
2)农业结构单一,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农业,没有形成种植多样化、特色化农业生产结构,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低下。将无法使农村经济高速发展。
3)农村市场不规范,令农村市场无法做到健全繁荣。
4)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造成了大量资源闲置、浪费,无法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
5)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将使经营管理及生产模式变得落后,科学含量降低,无法带动农村形成产地—市场加工—销售一体化农产品市场,使得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力量降低。
6)农村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程度低,会导致外部资金无法进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无法引入,内部市场无法与外界市场相接合和经济形式和市场动态的掌控和了解,阻碍了农村资源开发、农村市场健全和农村经济发展。
2.3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不健全
完善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和政策前提。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尚不健全和完善,存在严重的政策制度缺陷。
1)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加重了农民的后顾之忧,无法调动农民自主投资生产积极性,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2)基层干部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基层管理力度下降,基层干部素质降低,社会基层腐败现象严重。
3农村经济发展中激励机制不健全,令大部分指令执行力度低,调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程度降低,无法取得较高的成就。
4)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使得农民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引导,将造成农村劳动者素质低,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虽然有这样问题那样困难,但中国还是在进步在发展在崛起。1949——2009年,新中国走过了整整60年的历程。60年来,尤其最近30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农村产业结构不再是单一的农业,而是工农商齐头并进,农林牧渔业共同发展。农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温饱不再是梦想,小康或更高层次的生活标准成了农民的追求。其中最大最辉煌的成就是什么?答案是,中国用着占世界7%面积的耕地,养育了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也就是13亿多人!这就是作为世界上人均农业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的中国创造出来的奇迹!
这些奇迹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他们决定了中国的命运,造出了辉煌的成就,编写了伟大的历史,在历史巨柱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包括了农业经济发展。可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力量,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因为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着决定的作用,是社会经济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主导了历史、社会、经济、文化、思想发展的方向。在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在人民群众的努力下,温饱不再是农民的梦想,小康或更高层次的生活标准成了我国农民的追求目标,他们将获得更好更幸福的生活!
参考文献:[1]史晋川、金祥荣、赵伟、罗卫东等:《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修订版。
[2]金祥荣、朱希伟:“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一个历史与理论视角的考察”,载《经济研究》2002年第8期。
[3]青木昌彦等编:《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较制度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4]基思·格里芬:《可供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倪吉祥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中文版。
[5]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中文版。
第三篇:近几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我国13亿多人口,其中农民达9亿多。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农村市场发育滞后,农产品商品率低下,产供销体系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够优化;农村人口众多,劳动力严重过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经济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可见,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严重束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新农村建设开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背景下,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经济发展战略 土地流转制度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科学合理
目录
5.6 有效转变政府职能.................................20 5.7加强生态环境保护..................................19 6结束语................................................21 参考文献................................................22
1.1经济主体趋向多元化
大部分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农户手里,一些农户开始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农户开始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出现,并具有独立财产权和经营权;对于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生产资料和产品主要由集体控制并拥有,企业的经营计划和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集体来决定,国家对其的控制变得越来越弱;此外,农村还出现了很多私人企业和“三资”企业,它们为了实现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对行使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主权有很高的要求。
1.2农村经济成份与产业结构逐渐转向多元和复合
经济体制在不断的改革下,农村经济原有的自给经济逐渐转变为商品经济,农村经济原有的单一经济形式已逐渐转变为多种经济形式,单一的经济结构也变成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格局逐渐形成。1.3农村经济关系开始走向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特点逐渐消失,农村里面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逐步市场化,完全由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价值规律来自由调节,由市场去优化配置农业各种资源。2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
经济发展战略的引导地区或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2.1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业,支持农民进城打工;增加了农业收入,加大了工业对农业的支援;大力推广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等等。这些政策和措施,极大地调整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近年来,我国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使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实行了“两减免、三补贴”的政策,减免农业税、免征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实行种粮直接补贴、购买良种补贴、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农民从中直接受惠451亿元。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资料,在国家支农政策及粮食市场回升等其它有利因素的推动下,2011年的粮食总产量达到11421亿斤,比2010年增加了493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77元,比2003年增长率1177元。同时,自20005年以来,我国在政策和财政上每年都在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农村经济水平有效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稳步上升,实际增长幅度连续每年超过8%,是20多年来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第一次。此外,全国范围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约有8.15亿农民参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得到全面推行,4284万贫困农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尽管我国农村发展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当前我国农村经济落后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农村经济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农业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最薄弱的环节。4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据显示,到2006年底,全国农村绝对和低收入贫困人口总数达到5700万。自2005年国家实行“两减免、三补贴"政策以来,虽然我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以6%以上的幅度快速增长,但由于农产品价格下跌,而物价上涨,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增长,从而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支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增收实惠。此外,虽然近5年来农民收入增长很快,但速度仍然落后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加大,2010年,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自1998年以来首次快于城镇,但目前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巨大。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的缺陷难以克服,城乡管理体制之间尚存巨大鸿沟,以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4.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开发的基本物质保证,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
1)道路交通的不完善
道路交通是打开农村对外开放大门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农村广大地区道路建设十分落后,道路承载量低、质量低,宽度不够,无法承载大刑载重车辆,交通网络结构单一,乡村公路质量低,甚至有的地方还未实现乡村交通网。2)水、电、通讯网络不健全
3)农村市场不规范
农村市场的健全繁荣程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大量农村市场不健全,市场场所不健全,市场管理交易不规范,市场小。商品流通量低。农村市场网络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市场量小。同时,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发展缓慢,市场仍不健全。4)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作为我国资源的宝库,具有强大的潜在资源优势。目前我国广大农村资源开发力度低,资源开发利用率低,造成大量资源闲置、浪费,无法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如: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农村基本人力资源,目前我国开发粒度仍不大。5)乡镇企业发展缓慢
乡镇企业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农村乡镇企业发展十分缓慢,没有实现自身主力军的作用。经营管理及生产模式落后,科学含量低,从事简单的农产品加工、销售。无法带动农村形成产地—市场加工—销售一体化农产品市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力量低。6)农村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程度低
农村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低,是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对外开放程度低,导致外部资金无法进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
1区激励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执行力度低,调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程度低,没有取得较高的成就。4)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
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是政策引导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保证,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基层管理者管理能力、转变农村落后观念的保证。目前我国农村关大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农民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引导,造成农村劳动者素质低,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4.6劳动力过剩,农民综合素质低
当前,劳动力就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需要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近几年由于城市下岗人数增多,企业发展不景气,以及经济危机等原因,加上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农村劳动力输出、农民外出务工就业难度增加,农村劳动力回流开始上升。同时,乡镇企业发展落后,也难以充分吸收回乡劳动力。因此,解决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问题仍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文化素质方面,由于经济落后、生活贫困,农民受教育的机会较少,文化层次普遍较低。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推算,在全国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中,约有文盲2亿多,占总人口的18%,其中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小学程度以下的占有51.68%。较低的文化水平也使得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同时,3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要求不断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封闭半封闭状态向对外开放型发展。1)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
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加工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能力,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实行小机械生活蚕经营模式,摆脱以牛、犁、锄为主要生产工具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向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从而形成现代农业的生产关系。
2)实行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改造
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改变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结构单一现状,因地制宜的实行立体农业改造,形成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农业。以“一乡一产,一乡一特色”为引导,树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结构分布布局。如:林业开发依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实行,原始林、薪碳林、果林、经济林、用材林等相间的立体林业结构。渔业、种植业、养殖业经济作物区等相间的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等。3)规范农村市场
规范农村市场要求政府加大市场管理,逐步健全农村市场管理制度,确定农村市场场所,规范市场交易活动、管理市场秩序,完善农村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促进农村市场繁荣。规范农村市场要求不断
5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等三大方面。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的提高,包括提高企业家素质、提高企业员工素质。要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就要加强学习、拓展思路、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提高企业素质,必须走内涵发展道路,把企业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管理水平的轨道上来,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6)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效益
我们要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应着力做到以下几点:(1)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一方面加大财政对农机研究推广的转移支出,另一方面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科研究推广,特别是农业产业企业要加大投入。促进自主创新。(2)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创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信息体系。(3)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大基层农技所的设备、技术投入,配备更多更好的农技推广人员,重点做好对农户、农业企业的实地指导工作。同时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7)打开农村市场,实行“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
农村市场的封闭性是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农村经济发展应该在政府的引导下打开农村市场,实行“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打开农村市场,引入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和人才,引进大量的外部投资和科学发展和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建设,并逐步树立自
7位,加强宏观调控,努力适时增加银行信贷的有效投入,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与银行自身效益的关系,把二者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其次要努力盘活信贷存量、优化信贷总量增量。提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其根本不是继续贷与不贷或贷多贷少的问题,而是如何按照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等法规努力做好银行信贷工作的问题。所以,按照央行的指导意见适时增加有效信贷投入,努力盘活现有银行信贷资产的首要任务,无论是对整个国民经济还是对银行自身业务经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5.6 有效转变政府职能
发展经济.要根据外在环境的变化及时有效地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就是政府自身制度创新的问题。如果政府能够根据外在经济社会运行的变化而及时进行自身制度创新,调整职能,转变职能,就会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因此,政府应尊重和维护市场的效率,转变观念,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新观念,对农户、乡镇企业等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多给予(提供优质服务)、少索取(减少乱收费),为有效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理顺政府与群众的关系提供条件。5.7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要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农村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保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发展工业的前提和基础。农村地区工业发展决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而要坚持环
9参考文献
【1】石一话,增加农民收入搞活农村经济[N];国际金融报;2000年 【2】徐琴,中国农村经济现代化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3】陈延良,农村小城镇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0年
【4】韩宁,葛峰.农村制度改革:现状、方向及路径选择[J].财经界,2007.2 【5】孙敏荣 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制约因素浅析[期刊论文]-现代农业 2004(12)【6】程伟 农村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分析[期刊论文]-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10)【7】邓辉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07(30)【8】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作者:戴婧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第四篇: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
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
毛颖洁
(云南财经大学 成人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本文旨在分析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
[提纲]
一、状况
(一)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
1、生产和资本国际化
2、经济全球化
3、区域经济集团化
(二)经济发展的方式
1、中国经济增长实效及其比较
2、目前的增长方式能够维持多久
3、经济发展方式与市场本质
4、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研行
二、对策
(一)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取得初步成效
(二)及时调整调控政策取向,促进三大需求积极变化
(三)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
三、建议
(一)以“保增长、促转型”为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
(二)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多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三)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四)加大政府对保障性住房投资,稳定房地产市场
(五)完善消费政策,进一步挖掘消费增长潜力
(六)完善外贸政策,帮助外向型企业渡过难关
(七)抓住有利时机,理顺资源能源价格
[关键词]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
一、状况
(一)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
1、生产和资本国际化
(1)生产和资本国际化
生产的国际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超出一国,在国际范围形成各国生产相互依赖、
第五篇: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_论文
【摘 要】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新农村建设开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背景下,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战略土地流转制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合理
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是在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社会背景下,对农村经济发展做出各种正确合理科学的发展计划、目标、方法,以及运用于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具体实施的手段和方法。1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
经济发展战略的引导地区或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1.1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策略是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的客观存在要求农村应该拥有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策略。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依据农村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发展策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结构和经营模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意识的改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1.2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政府管理的客观需要
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依据科学合理的发展册落的引导和支持。农村作为我国落后地区,以政府为主体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短期不得改变。政府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策略制定的主体单位,必须依据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生活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策略,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政府管理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2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开发的基本物质保证,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
1)道路交通的不完善
道路交通是打开农村对外开放大门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农村广大地区道路建设十分落后,道路承载量低、质量低,宽度不够,无法承载大刑载重车辆,交通网络结构单一,乡村公路质量低,甚至有的地方还未实现乡村交通网。
2)水、电、通讯网络不健全
水、电、通讯网络是农村农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之一,是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目前我国大量农村自来水网络不健全,生活用水质量低,电力低无法进行大规模建设;通讯网络不健全,农民获取信息的手段单一。目前我国正逐步进入后工业时代,即以信息为支撑的信息经济时代,水、电、通讯网络的不健全降低了人们生活的质量,减少农民获取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渠道,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2.2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落后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最重要的原因是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经营模式的落后。主要在农村生产力的落后,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
1)生产力的落后
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的保证。目前我国大量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处于以牛、耕、锄为主要生产工具的原始农业时代,属于典型的自家经营、自主消费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生产技术含量低,劳动者素质低。
2)农业结构单一
我国农村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主要生产方式以种植业为主,结构单一。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农业,没有形成种植多样化、特色化农业生产结构,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低。
3)农村市场不规范
农村市场的健全繁荣程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大量农村市场不健全,市场场所不健全,市场管理交易不规范,市场小。商品流通量低。农村市场网络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市场量小。同时,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发展缓慢,市场仍不健全。
4)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作为我国资源的宝库,具有强大的潜在资源优势。目前我国广大农村资源开发力度低,资源开发利用率低,造成大量资源闲置、浪费,无法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如: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农村基本人力资源,目前我国开发粒度仍不大。
5)乡镇企业发展缓慢
乡镇企业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农村乡镇企业发展十分缓慢,没有实现自身主力军的作用。经营管理及生产模式落后,科学含量低,从事简单的农产品加工、销售。无法带动农村形成产地—市场加工—销售一体化农产品市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力量低。
6)农村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程度低
农村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低,是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对外开放程度低,导致外部资金无法进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无法引入,内部市场无法与外界市场相接合和经济形式和市场动态的掌控和了解,阻碍农村资源开发、农村市场健全和农村经济发展。
2.3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不健全
完善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和政策前提。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尚不健全和完善,存在严重的政策制度缺陷。
1)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农村的部分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力度低,医疗保障制度存在很大弊端。如:医疗保障制度中药品价格和质量问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门槛费”问题等。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加重农民的后顾之忧,无法调动农民自主投资生产积极性,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2)基层干部管理机制不健全
基层干部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直接管理者,在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目前我国干部管理呈现反金字塔形,呈头重脚轻之势,造成基层管理力度下降,基层干部素质降低,社会基层腐败现象严重。3农村经济发展中激励机制不健全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呈现疲惫状态,需要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运用于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目前我国农村的部分地区激励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执行力度低,调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程度低,没有取得较高的成就。
4)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
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是政策引导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保证,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基层管理者管理能力、转变农村落后观念的保证。目前我国农村关大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农民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引导,造成农村劳动者素质低,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措施
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过程。
3.1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我国新的投资领域。
1)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建设
农村道路交通建设要求国家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农村道路交通质量,提高农村道路利用率,加宽路面,加大硬化力度和保养力度。同时,加强道路“乡乡通”“村村通”建设,打造乡村、城镇立体化交通网络。
2)健全农村水、电、通讯网络建设
坚强农村自来水网络化建设,控制水价,实行“谁安装谁受益”原则,提高农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质量;加强农村电网改造,控制电价,提高电量,促进农村工程开发;完善农村通讯网络,普及电脑技术等,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对称度。
3.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要求不断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封闭半封闭状态向对外开放型发展。
1)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
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加工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能力,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实行小机械生活蚕经营模式,摆脱以牛、犁、锄为主要生产工具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向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从而形成现代农业的生产关系。
2)实行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改造
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改变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结构单一现状,因地制宜的实行立体农业改造,形成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农业。以“一乡一产,一乡一特色”为引导,树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结构分布布局。如:林业开发依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实行,原始林、薪碳林、果林、经济林、用材林等相间的立体林业结构。渔业、种植业、养殖业经济作物区等相间的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等。
3)规范农村市场
规范农村市场要求政府加大市场管理,逐步健全农村市场管理制度,确定农村市场场所,规范市场交易活动、管理市场秩序,完善农村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促进农村市场繁荣。规范农村市场要求不断健全农村市场,实行供、产、销一体化结构,同时加强与各个农村、市场的联系,形成乡乡、乡镇、城乡一体化市场体系。
4)加大农村资源开发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
农村资源丰富,具有强大的资源开发潜力。科学合理的大力开发农村资源有利于直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农村资源开发应该以可以持续发展观和生态保护为依据,提高
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资源利用的价值,运用循环经济理念,使资源开发和资源环境问题相协调。
5)促进农村乡镇企业发展
促进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要求扩大乡镇企业生产规模和经营范围,促进生产产品多样化,扩展乡镇企业产品销售市场。引进先进生产机器和技术,提高管理者才能,引入资本投入,进行加工、深加工,增加产品负加值,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形成科学合理的供、产、销产业化链条。
6)打开农村市场,实行“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
农村市场的封闭性是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农村经济发展应该在政府的引导下打开农村市场,实行“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打开农村市场,引入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和人才,引进大量的外部投资和科学发展和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建设,并逐步树立自身的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和资源开发力度,逐步打入外部市场,共同竞争。
参考文献:[1]史晋川、金祥荣、赵伟、罗卫东等:《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修订版。
[2]金祥荣、朱希伟:“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一个历史与理论视角的考察”,载《经济研究》2002年第8期。
[3]青木昌彦等编:《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较制度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4]基思·格里芬:《可供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倪吉祥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中文版。
[5]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