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域经济学论文-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
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
摘要:“十一五”“县域经济3年倍增计划”实施以来,辽宁县域经济迅猛发展,从一度的“短板”变为了“引擎”,研究分析辽宁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发现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实施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有利于把握未来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从而保持辽宁县域经济和区域整体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辽宁省,县域经济,区域经济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现况
辽宁省共有44个县和县级市,包括县级市17个,少数民族自治县8个。县域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9.2%,县域总人口2381.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7%。辽宁44个县(市)中总人口在100万~200万的县(市)有3个,总人口在50万~100万的县(市)有22个,总人口在20万~50万的县(市)有17个,总人口在20万以下的县有2个。
2007年,44个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为137亿元,到2009年已达283亿元,实现两年翻番。2008年,辽宁实施“县域经济3年倍增计划”,把工业集群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城市化作为工作重点,确定到2010年县域经济的主要经济目标翻番,并出台了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政策:累计安排专项资金35.2亿元;2009年共协调各金融机构向县域贷款170亿元;省政府新增7.9亿元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到2009年底,全省已基本提前一年实现了县域经济第一个“倍增计划”。2009年,44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703.6亿元,比2005年增长1.3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290.6亿元,比2005年增长2.5倍。
2010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年会在鞍山召开,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揭晓,辽宁的瓦房店、海城、庄河、普兰店、大石桥、东港、开原共7个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行列,东港市和开原市为首次进入全国百强县(市)。瓦房店和海城分列第18和19位,庄河位列第50位,普兰店位列第58位,大石桥位列第61位,新晋的东港和开原分别排名第83位和85位。七市的县域经济竞争力都处于上升趋势。
2010年上半年,辽宁44个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04.8亿元,同比增长25%,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0.4个百分点,有11个县(市)超百亿元,其中4个县(市)超过200亿元,海城市达到330.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高位增长,44个县(市)实现210.2亿元,同比增长50%,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7.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44个县(市)固定资产投资实现2575.5亿元,同比增长45.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8个百分点,瓦房店等6个县(市)超百亿元,有13个县(市)增速超过50%。辽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二、三产业比重薄弱
2006年,辽宁县域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5.6:43.2:31.2调整为23.2:44.9:31.9,二、三产业比重都有所提高,产业结构也实现了新的调整,但相比于河北、山东、江苏等地区(见表1),辽宁县域经济中农业比重仍然较大,在发展“一县一业”的同时没有加强产业间的联系,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二、三产业不够发达,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少,高市场占有率、高利润回报的产品少等已成为制约县域产业升级的因素。一般来说,县域经济发展规模的大小与其二、三产业发展程度呈正相关。
表1:2006年部分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百分比
辽宁省农业型县(市)有21个,占全省县(市)总数的47.7%。除经济发达地区的少数县域外,农业在县域经济总量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依旧是农业大、工业小、三产弱的产业结构模式。例如,老四平工业区以花生为主(义县、昌图),北票农产品工业园以辣椒为主,凌源工业园以花卉为主等,虽然已形成一定的优
势,但现代化农业水平还未成熟;第二产业中仍以农、林、矿产品的初加工工业为主,其产品附加值和利润回报都比较低。第二产业绝大多数属于资源依赖型、粗放型和传统产业型,缺少精深加工型企业和有市场竞争力并形成规模的加工业。当前,辽宁县域工业园内的工业未能有效地支援农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县域工业园内的农副产品多半是以出卖原始产品或初级产品为主,其精深加工处于起步阶段,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成经济优势。
2.2 县域产业缺乏多样化,仍然是传统的“二元结构”
辽宁县域经济主体仍然是传统的“二元结构”,即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没有很好的结合县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产业园区进行多样化的组合,没能使产业间形成一体化共同发展。在辽宁县域产业园区的发展中,专业的旅游服务园区和缺少专业的物流园区。例如,本溪市拥有关门山、汤沟、观音阁水库等多个著名旅游景点,但在旅游业发展中,没有建立专门的、具有现代服务特色的旅游园区;物流服务属于三产,它与一产、二产的关系密切,可以说农业和工业的现代化发展离不开物流的支持。要保持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一定要抓紧三产中配套服务产业的建设,加强县域产业的多样化组合。
2.3 产业链短,产业集群程度低
辽宁县域产业园内的产业链短且不完整,产业集群内缺乏细致的专业化分工,未形成网络化分工优势,“产业链的企业化倾向”严重,“小而全”的经营方式使产业聚集程度不高。以辽南镁质材料产业集群、瓦房店轴承产业集群为例,虽然形成了以技术制造为优势的产业集群。而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与环保相应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产业集群内的多数高新技术企业与区内或相近企业的后向联系少,尤其是跨国企业所需的关键性配件大多都是从国外进口,没有形成本土化经营。多数企业进入园区动因是享受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而并非是园区产业聚集效应的吸引。
2.4 辽宁县域经济消费市场不够活跃
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辽宁农村消费日渐旺盛,2009年人均收入为5958元,比2006年的4090元增长了近46%。2006年,县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9.5亿元,比上年增长16.1%,但与江苏、浙江、山东等相比仍旧有一定差距,仅高于河北的16.8亿元,其中最高的是江苏的55.2亿元,是辽宁的2.8倍。在经济全球化相对经济过剩格局下,经济发展主要以拉动内需,开拓农村市场为重点,加强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整体。辽宁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加快农业工业化、现代化进程
辽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资源丰富,尤其是粮食和肉类总产量高(2006年辽宁县均粮食总产量达39.2万吨,是东部地区25.9万吨的1.5倍,仅低于江苏;县均肉类总产量为9.1万吨,是东部地区4.4万吨的2.1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具有显著优势。培育和鼓励龙头企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配套产业,搞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产品产业线,实现生产、加工、产销一条龙格局,完成农产品多次增值,增加农业附加值。
3.2 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县域经济质量
在加快经济发展、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重点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县域经济质量。改变靠农业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以产业集群的提升和发展,推动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农业方面: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优化升级;工业方面: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引导工业由传统产业向高新 技术产业、轻工业向重化工业、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模式转变;第三产业方面:结合各县资源禀赋条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业、服务业和旅游业等产业,提高经济的综合实力。
3.3 提高县域产业集中度,打造产业集群
县域园区产业升级应以特色产业为主,主要发展精品农业、观光农业等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流通企业和承接大中城市辐射的二、三产业及高新技术企业;辽宁沿海县域应搞好滩涂开发,高新技术企业和开放型经济的合作发展;辽东山区县域重点发展林下产业、特色产业化龙头企业;辽西县域以发展生态经济、畜牧业等产业化项目,同时搞好资源精深加工。对于工业园区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地区,如瓦房店的轴承、开原的起重设备等工业制造项目,将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提高县域工业集聚水平。
3.4 以沿海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带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一步增强县域综合经济实力
沿海经济带“五点一线”开发战略的实施,12个沿海县(市)经济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格局。石化、冶金、装备制造业、船舶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工业基
础和技术基础雄厚,产业集聚度高,交通、现代物流、金融业、旅游业较为发达,具有较强的积聚和辐射功能,将会对周边县(市)的发展产生经济的带动作用,从而带动全省县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秀生,张平主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2]张秀生等.中国县域经济发展[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3]李晨阳,陈晓东,彭志彬等.辽宁老工业基地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考[J].科教创新,2007,(14):158-160.
[4]姜旭.辽宁县城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研究[J].理论界,2007,(8):91~92.
[5]剜朝,万福民.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趋势、难点与对策研究
[J].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8,(6).
[6]黄玮,刘喜渡,张钊等.辽宁沿海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及发展建议[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541-545.
[7]凌耀初.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8]贺伟.辽宁经济展2006-2010[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
[9]于书今.政革取向与制度创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报告[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4.[10]冯云廷.区域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1]陈萍,王圣淇.县域经济依托城市化发展的道路-辽宁县域经济问题研究
[J].社会科学译刊,2006,(6).
第二篇:3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
孟建国
(河南财经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文章指出,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呈现了五大特征。着重分析了民营企业的三种风,并给出了发展民营企业的对策,特别是民营企业制度创新,要注意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制约机制。
关键词:民营企业;特征;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1)02-0038-0
3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突破思想禁忌的过程。它分为三个阶段:建国后的前30年,民营经济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营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涌现出了一批民营经大户;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私营经济 是对公有制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后,民营经济外部环境比较宽松,步人了较快增长的时期。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民营经济每年都以较大的速度向前发展。据《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提供的资料,我国私营企业由1989年的90581户增长到199年的960726户,年均增长34.3%;从业人员由1989年的164万人增长1997年的1349万人,年均增30.1%;注册资金由1989年84亿增长到514亿元,年均增长67.2%;产值由1989年的97亿元增长到1997年3923亿元,年均增长58.8%。在吸纳就业人员方面,民营经济也显示了强劲的实力,见附表。
目前,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已经进人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步呈现出“五大
特征”。
(一)企业发展规模化。一些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越来越体会到,有规模就会有知名度,就会有竞争力,就可出效益。于是他们积极融通资金,努力扩张规模,目前注册资金上亿元的民营企业不断出现。
(二)资本结构多元化。一些民营企业家在实践中体会到,仅仅依靠本身积累,是难以有大发展的,必须通资本经营来扩大规模。
(三)经营层次高度化。随着民营经济规模的扩大,经营层次也逐步提高,开始向工厂化、专业化发展,向深加工、技术密集型、现代管理型转化。温州的桥头市场开始是由几个农民自发摆摊搞起来的,经过多次引导和建设,已建成一个年成交额上百亿的全国有名的枢纽市场。民营科技企业北大方正采用国际流行的OEM方式建立自己的产业,制造出北大方正电脑,19%年初期销售量就突破33万台,创造了良好的业绩。民营企业上海和众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红外光幕保护器”,达到了国家先进水平。
(四)生产布局集中化。在市场大潮的催生下,全国各地出现了一批专业村、民营经济园、民营经济区。山东临沂市有各种类型的专业村1000多个,其中,适应市场发展要求而形成的服装、鞋类、胶合板、装饰材料等专业村就有210多个。上海嘉定区建有“希望”、“蓝天”、“沪太”、“大众”四个民营经济区,共吸纳了5904家企业落户,注册资本达54.2亿元。
(五)营销方式市场化。一些民营企业组织正在摆脱传统的推销方式,通过狠抓产品质量、加大科企联姻、培植知名品牌等市场手段,增强产品的竞争力。经过多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已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成为富县富乡富民的“活性细胞。”一人带多人,一户带多户,一业带一片,一厂带一村的格局已经形成。二是成为城市再就业的主渠道。比如上海“沪太”等四个民营经济区的从业人员共有4.7万名,其中安置的下岗工人约占40%,计1.8万人。三是成为发展公益事业的“排头兵”。大部分民营企业心系国家,扶危济困,积极捐资赞助社会公益事业。
民营经济在高速发展、取得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民营企业家自分身的局限,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甚至“优胜”不久之后被“劣汰”,直接影响着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目前,民营发展面临最大、最严峻的风险有三种:
(一)规模风险:产量上升,质量下降,牌子倒地。有的企业舍得花大钱,下大力气上规模,却忽视或看轻了企业管理的作用结果,产品的优质品成为劣质品,被 淘汰出局。
(二)“百货店”风险:品种齐全,综合经营,顾此失彼,质量失控。民营企业从目前看,可分为两大类:专业企业和综合性企业。“综合店”的经营理论上看风险 小。但其管理水平、技术种类以及人才配备都比“专卖店”的要求高得多。
(三)领导交替风险:人治企业往往导致人换政息。由于我国企业目前尚未完全进人法制阶段,因而人治的企业往往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人在政在,人息政息。细观我国民营企业,大凡领导变动大的,莫不出现管理混乱,并使企业由盛转衰。权力交管时期,也正是企业应付承受风险最脆弱的时期,也就最容易被市场淘汰。
除了微观上存在的风险外,在客观上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所有制混乱。一些民营企业为了寻求自我保护、自我发展,利用挂户经营、假承包、假承租等多种手段,以集体企业名义登记注册。“假集体”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数量很大。“假集体”现象影响各级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不利于宏观调控;搞乱了企业产权关系,民事责任主体不清;增加了行政管理上的困难,同时容易引发经济犯罪和消极腐败现象,败坏党政机关和集体企业的名声。
(二)内部管理滞后。一些民营企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从小商品、小作坊、小公司发展成现代化工厂、股份公司、企业集团。一般企业只从这些变化中看到资金的积累、规模的扩大,而对其背后隐含着的发展战略、经营方式、企业组织形式甚至企业产权制度的变化却常常有所忽视,他们往往仍然沿袭“事必躬亲”、“一人说了算”等起家时的管理模式,从而带来了管理上的漏洞和决策上的失误。
(三)竞争环境不够宽松。这主要表现在:(1)民营企业的经营范围受到限制,使民营企业与其他性质的企业在竞争的起点上就不平等。(2)民营企业经营规模受到限制。民营企业规模小,要扩大规模需筹集资金。但有些专业银行不是以效益为标准,而是以所有制为标准确定贷款对象和贷款规模,民营企业取得贷款难,且额度小、利率高。(3)各种费用负担不平等。有关单位把民营企业当作“唐僧肉”,个个都想捞一块,以各种名义收取费用,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民营企业的积极性。(4)合法权
益得不到保护。有些地方口头上说民营企业如何重要,但一遇到实际问题时,仍用“有色眼镜明相看。民营企业在一些人心目中仍然“低人一等”,非公有制经济在很多地方饱受不公平的对待。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这为民营经济带来了大发展的春天,全国上下必将掀起一个新的民营经济发展热潮。我们应当正视民营经济大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动我国经济登上新的台阶。
第一,广泛动员,形成良好的发展“气候”。民营经济要大发展,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大气候”。因此,要通过各种方法,创造民营经济发展的舆论氛围。要抓住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这个大好契机,引导广大干部深刻领会江总书记在报告中的重要论述,努力把思想统一到“三个有利于”上来,统一到十五大精神上来,统一到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上来。努力在社会生形成一个方方面面扶持经济、发展经济的“大气候”。
第二,正确引导,开辟大发展的途径。一要帮助他们制定出近期或远期的发展目标,鼓励他们做大生意,引导他们努力实现“四个转变”:以规模效益为中心,实 现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以发展专业村(镇)、专业园(区)和专业市场为重点,实现由分散经营、单位膨胀向区域化、集约化整体扩张转变;以市场为导向,实现由内向型为主向外向型转变;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实现由传统家族式管理方式向现代化科学化管理方式转变。二要完善民营经济组织,发挥工商联的独特优势和民间商会的作用。所有民营经济组织都应开展各种活动,通过多种渠道,着力提高民营企业家的政治素质和法律意识。三是努力培育市场,加快市场建设,为民营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经营“舞台”。
第三,加大力度,积极清理“假集体”企业。要避免企业所有制混乱带来的危害,需从实际出发,积极而慎重地处理“假集体”企业。要严格把好登记关,防止 产生新的“假集体”。
第四,完善政策,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靠政策把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民营经济主体的积极性调动起
来。要进一步坚持做到放心、放手、放胆,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发展规模、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范围(国家明令禁止的除外)。切实保护民营企业 的合法权力,要像抓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国有企业负担那样,抓制止对民营企业的“三乱”。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引导民营经营者扩大再生产,加大技术含量和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进一步完善政策,协调部门关系,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困难。加强工商、税务、劳动、市场等方面的管理,规范经营行为,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积极支持和帮助民营企业进行改制,推进民营企业进行改制,推进民营企业的股份制。
第五,从规模上要从中小企业向集团过渡并注意协调几个关系:(1)从产业的选择上,民营经济要从盲目性走向自觉性。注意处理好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是市场创造企业的辉煌,有市场就上,无市场不上;企业与客观经济的关系,要把握客观经济的走向,企业业主与多元化经营的关系,防止多元化经营;上马与退路的关系,要思考企业的退路。(2)从资产的状态上,要将资产由静态化走向动态化,实行资产重组;(3)从融资方式上,民营经济要从不规范的融资走向规范的融资,即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的融资方式。最好采用间接融资——银行融资方式,直接融资— 资本市场融资,自我改造股份公司。另外,用组建民营企业发展基金和资产重组的办法也可以开拓直接融资渠道。
第六,注意企业的制度创新。以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为内容的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客观上要求所有权与经营权实行相对的分离。这就要求解决企业的代理问题,从目前看,比较成熟的解决模式和思路就是通过完善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兼并市场以及相关的市场载体,来产生和提供三个有助于规范经营者行为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制约机制。即通过‘激励机制”(一般可采用“购股权”计划或“经理人期权”计划,即让经营者持有企业的般权,使股权收益在经营者收人中占较大的比重。)来规定将来经营成果的利益分配,通过“制约机制”(主要是建立一套由独立会计师、证券分析师、投资者以及企业董事会等内外机构组 成的全方位监督体系。)来记录、校正经营者的经营业绩与行为,通过“制约机制”对经营者实施奖惩。“激励机制”所产生“动力”加上“制约机制”产生的“压力”,再加上有效的监督,将会使经营者奋发不息,勤于开拓,从而使企业代理问题得到
有效解决。
随着所有制理论迷雾的破除,集团化、股份化、国际化、产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国民营经济必将以一个崭新的形象,更加辉煌的业绩,在21世纪的经济舞台 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责任编辑:育川责任校时:薛平)
2001年第2期经济经纬38-40 N0.2 2001
第三篇: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
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
毛颖洁
(云南财经大学 成人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本文旨在分析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
[提纲]
一、状况
(一)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
1、生产和资本国际化
2、经济全球化
3、区域经济集团化
(二)经济发展的方式
1、中国经济增长实效及其比较
2、目前的增长方式能够维持多久
3、经济发展方式与市场本质
4、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研行
二、对策
(一)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取得初步成效
(二)及时调整调控政策取向,促进三大需求积极变化
(三)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
三、建议
(一)以“保增长、促转型”为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
(二)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多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三)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四)加大政府对保障性住房投资,稳定房地产市场
(五)完善消费政策,进一步挖掘消费增长潜力
(六)完善外贸政策,帮助外向型企业渡过难关
(七)抓住有利时机,理顺资源能源价格
[关键词]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
一、状况
(一)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
1、生产和资本国际化
(1)生产和资本国际化
生产的国际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超出一国,在国际范围形成各国生产相互依赖、
第四篇: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_论文
【摘 要】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新农村建设开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背景下,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战略土地流转制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合理
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是在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社会背景下,对农村经济发展做出各种正确合理科学的发展计划、目标、方法,以及运用于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具体实施的手段和方法。1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
经济发展战略的引导地区或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1.1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策略是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的客观存在要求农村应该拥有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策略。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依据农村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发展策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结构和经营模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意识的改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1.2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政府管理的客观需要
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依据科学合理的发展册落的引导和支持。农村作为我国落后地区,以政府为主体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短期不得改变。政府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策略制定的主体单位,必须依据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生活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策略,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政府管理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2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开发的基本物质保证,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
1)道路交通的不完善
道路交通是打开农村对外开放大门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农村广大地区道路建设十分落后,道路承载量低、质量低,宽度不够,无法承载大刑载重车辆,交通网络结构单一,乡村公路质量低,甚至有的地方还未实现乡村交通网。
2)水、电、通讯网络不健全
水、电、通讯网络是农村农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之一,是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目前我国大量农村自来水网络不健全,生活用水质量低,电力低无法进行大规模建设;通讯网络不健全,农民获取信息的手段单一。目前我国正逐步进入后工业时代,即以信息为支撑的信息经济时代,水、电、通讯网络的不健全降低了人们生活的质量,减少农民获取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渠道,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2.2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落后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最重要的原因是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经营模式的落后。主要在农村生产力的落后,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
1)生产力的落后
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的保证。目前我国大量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处于以牛、耕、锄为主要生产工具的原始农业时代,属于典型的自家经营、自主消费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生产技术含量低,劳动者素质低。
2)农业结构单一
我国农村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主要生产方式以种植业为主,结构单一。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农业,没有形成种植多样化、特色化农业生产结构,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低。
3)农村市场不规范
农村市场的健全繁荣程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大量农村市场不健全,市场场所不健全,市场管理交易不规范,市场小。商品流通量低。农村市场网络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市场量小。同时,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发展缓慢,市场仍不健全。
4)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作为我国资源的宝库,具有强大的潜在资源优势。目前我国广大农村资源开发力度低,资源开发利用率低,造成大量资源闲置、浪费,无法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如: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农村基本人力资源,目前我国开发粒度仍不大。
5)乡镇企业发展缓慢
乡镇企业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农村乡镇企业发展十分缓慢,没有实现自身主力军的作用。经营管理及生产模式落后,科学含量低,从事简单的农产品加工、销售。无法带动农村形成产地—市场加工—销售一体化农产品市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力量低。
6)农村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程度低
农村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低,是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对外开放程度低,导致外部资金无法进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无法引入,内部市场无法与外界市场相接合和经济形式和市场动态的掌控和了解,阻碍农村资源开发、农村市场健全和农村经济发展。
2.3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不健全
完善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和政策前提。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尚不健全和完善,存在严重的政策制度缺陷。
1)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农村的部分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力度低,医疗保障制度存在很大弊端。如:医疗保障制度中药品价格和质量问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门槛费”问题等。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加重农民的后顾之忧,无法调动农民自主投资生产积极性,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2)基层干部管理机制不健全
基层干部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直接管理者,在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目前我国干部管理呈现反金字塔形,呈头重脚轻之势,造成基层管理力度下降,基层干部素质降低,社会基层腐败现象严重。3农村经济发展中激励机制不健全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呈现疲惫状态,需要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运用于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目前我国农村的部分地区激励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执行力度低,调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程度低,没有取得较高的成就。
4)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
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是政策引导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保证,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基层管理者管理能力、转变农村落后观念的保证。目前我国农村关大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农民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引导,造成农村劳动者素质低,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措施
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过程。
3.1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我国新的投资领域。
1)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建设
农村道路交通建设要求国家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农村道路交通质量,提高农村道路利用率,加宽路面,加大硬化力度和保养力度。同时,加强道路“乡乡通”“村村通”建设,打造乡村、城镇立体化交通网络。
2)健全农村水、电、通讯网络建设
坚强农村自来水网络化建设,控制水价,实行“谁安装谁受益”原则,提高农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质量;加强农村电网改造,控制电价,提高电量,促进农村工程开发;完善农村通讯网络,普及电脑技术等,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对称度。
3.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要求不断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封闭半封闭状态向对外开放型发展。
1)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
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加工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能力,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实行小机械生活蚕经营模式,摆脱以牛、犁、锄为主要生产工具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向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从而形成现代农业的生产关系。
2)实行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改造
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改变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结构单一现状,因地制宜的实行立体农业改造,形成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农业。以“一乡一产,一乡一特色”为引导,树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结构分布布局。如:林业开发依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实行,原始林、薪碳林、果林、经济林、用材林等相间的立体林业结构。渔业、种植业、养殖业经济作物区等相间的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等。
3)规范农村市场
规范农村市场要求政府加大市场管理,逐步健全农村市场管理制度,确定农村市场场所,规范市场交易活动、管理市场秩序,完善农村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促进农村市场繁荣。规范农村市场要求不断健全农村市场,实行供、产、销一体化结构,同时加强与各个农村、市场的联系,形成乡乡、乡镇、城乡一体化市场体系。
4)加大农村资源开发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
农村资源丰富,具有强大的资源开发潜力。科学合理的大力开发农村资源有利于直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农村资源开发应该以可以持续发展观和生态保护为依据,提高
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资源利用的价值,运用循环经济理念,使资源开发和资源环境问题相协调。
5)促进农村乡镇企业发展
促进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要求扩大乡镇企业生产规模和经营范围,促进生产产品多样化,扩展乡镇企业产品销售市场。引进先进生产机器和技术,提高管理者才能,引入资本投入,进行加工、深加工,增加产品负加值,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形成科学合理的供、产、销产业化链条。
6)打开农村市场,实行“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
农村市场的封闭性是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农村经济发展应该在政府的引导下打开农村市场,实行“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打开农村市场,引入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和人才,引进大量的外部投资和科学发展和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建设,并逐步树立自身的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和资源开发力度,逐步打入外部市场,共同竞争。
参考文献:[1]史晋川、金祥荣、赵伟、罗卫东等:《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修订版。
[2]金祥荣、朱希伟:“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一个历史与理论视角的考察”,载《经济研究》2002年第8期。
[3]青木昌彦等编:《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较制度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4]基思·格里芬:《可供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倪吉祥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中文版。
[5]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中文版。
第五篇:商丘市经济发展及对策分析
商丘经济发展及对策分析
单位: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地理科学类
摘要:商丘作为豫东地区经济中心,在中原崛起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商丘党和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团结拼搏,开拓创新,使商丘经济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是,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努力克服不足,探讨新的发展路子,将有利于商丘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关键字:商丘市;经济发展;对策
Shangqiu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the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Abstract: Eastern regional economic center shangqiu as in the rising of central China, has important strategic significance.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our party and government in shangqiu lead the baishan people unite and striv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and makes shangqiu economy well developed.But, in developing also some problems.Therefore, to overcome the shortage, inquires into the new development path, will benefit shangqiu economy sustained, rapi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Keywords:Shangqiu;economic 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
引言
商丘市位于河南省东部,是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地,素有“豫东门户”之称。下辖六县二区一市,人口约800万,面积约10704km2[1]。商丘历史悠久,名胜众多,资源丰富。陇海铁路与京九铁路、105国道与310国道均在市区交汇,形成了起东连西、起南贯北的黄金交通枢纽。华东第二通道商丘至杭州铁路的开通,连霍高速公路的开通使用,使商丘成为我国集铁路、公路为一体的重要交通枢纽,占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目前,商丘已初步形成了煤及煤化工、铝及铝深加工、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等四大主导产业。农业大市商丘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市。1 商丘经济发展的成就
几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商丘市经济发展取得很好的成绩,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2009年,商丘市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26.2∶44.7∶29.1。即在第一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二三产业快步提升,经济结构逐步改善,工业经济对全市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和拉动作用明显增强[6]。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以2009年为例):
1.1农业方面
2009年,尽管商丘的农业生产遭遇了两场严峻的考验,但全年粮食产量610万吨,比上年增长4.1%。全年肉类总产量50.9万吨,比上年增长5.6%;禽蛋产量26.7万吨,增长5.4%;水产品产量7.6万吨,增长7.0%。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093.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5%;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达到26.5万台、38万台;农村用电量16.4亿千瓦小时,增长11.6%。近年来,商丘在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了粮食核心示范区,提出商丘的粮食产量到2010年达到120亿斤,农业综合开发和生态建设都有新的发展[6]。
1.2工业方面
2009年,商丘市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461.7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44.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288亿元,较上年增长13%,实现利润80.4亿元,增长10%[6]。河南煤化集团和神火集团在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中,分别占据第68位和335位,占河南上榜总数的1/8。据统计,2009年,商丘市围绕煤及煤化工、铝及铝深加工、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四大支柱产业,引进固定资产投资3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7个。商丘市还以1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为平台,积极推进关联企业、下游企业联合重组,培育行业龙头企业,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在规模上、结构上、质量上、效益上都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目前,产业集聚区内已建成投产企业449家,在建企业166家。
1.3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方面
2009年,王公庄绘画产业年收入达3200多万元,比上年增长28%,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夏邑县火店乡有19个行政村从事宫灯、中国结、刺绣等文化产品生产销售,产品畅销全国并打入东南亚市场,年销售额达2.5亿元。著名的“书法村”永城市茴村,全村1000多人从事书法产业,有6名中国书协会员、8名省书协会员,90次荣获国家书法大奖,12次走出国门入选国际书展并获奖。目
前,商丘市已建成15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9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781.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2%:旅游收入12.99亿元,增长14.6%。同时,商丘市把文化与旅游联姻,重点规划建设了商丘文化商业步行街、商丘古玩城、华商文化广场、民权县王公庄画虎专业村、商丘豫剧院等10个重点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同时向外推出了商丘古城文化旅游区、永城民俗文化大观园等40余项文化招商项目。目前,商丘古城南湖游乐场、商丘古玩城、古陶瓷博物馆、永城民俗大观园已得到投资者的青睐,正加紧兴建。文化与旅游联姻,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4]。
1.4交通与邮电业方面
2009年,全市交通系统积极推进交通改革,县乡公路建设突飞猛进,运输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公路通车总里程22264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6公里。全年公里运输完成货物周转量4796987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9.6%;游客周转量完成683710万人公里,增长18.5%;货运量13979万吨,增长19.4%;客运量10652万人次,增长20.1%。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82.14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4.04亿元,增长23.8%;电信业总量78.1亿元,增长16.9%。年末公用电话交换机总量121.89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21.87万户[6]。商丘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商丘市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无论是区域格局,还是发展质量,均不容过分乐观,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2.1工业化进程缓慢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从产业内部结构看,在第一产业总产值中,传统种植业仍然占据较大比重,而优质高效农业占据比重相对较小,给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造成极大影响。另外,工业化水平低。突出表现为信息化水平低,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信息设施严重落后,工业主体以县(区)属中小企业居多,传统工业比重大、发展后劲不足。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劳动技能较差,很难从农业劳动者转变为工业劳动者[5]。
2.2农民收入增长滞缓
近年来,由于商丘市农业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产品价格低迷,乡镇企业发展不平衡,农民致富信息不畅,导致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加之自然灾害影响,使得农民收入出现低速徘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拉大,农民收入增长呈现滞缓状
态。
2.3财政构成不合理
商丘的经济版图格局是,以居中的柘城为界,东南三县强,而西部三县弱。一个永城集中了商丘工业的精华,2009年占了整个商丘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七八十;同时,睢县、宁陵等四五个县年财政收入均不到1亿元,工业基础非常薄弱。长期依靠单一企业财政收入对可持续发展及产业化升级、城市品位、均衡发展不利[3]。
2.4招商引资吸纳能力弱
主要表现在招商引资数量少、规模小,先进技术和管理机制引进较少。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招商引资程度仍然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对外来资金、技术、人才等短缺资源的吸纳能力较差,资源配置效率低,企业经营机制不健全,较大限度地影响到商丘市的经济发展。
2.5外贸出口结构不合理
商丘市的对外贸易额近年来虽然有所上升,但总体来说,规模仍然较小。在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偏大,中低档次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商品居多,缺少品牌产品;另外商品出口方向也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少数国家和地区,比如,日本、贝宁、巴基斯坦、印度等。在贸易保护日益盛行的国际贸易市场上,这种相对集中的出口方式势必不利于风险的分散[2]。[3]商丘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快工业化进程
进一步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加大工业项目的投资力度,推动企业战略重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根据商丘的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推进煤电、煤层气开发和电源项目建设,打造商丘能源基地;加快电解铝、铝合金、铝型材、铝板带、铝箔坯料、轮毂等项目建设,打造商丘铝深加工基地;进一步拉长面及面制品加工、畜牧饲养及肉奶加工、食用菌、林果及加工、林板浆纸一体化、棉纺业产业链条,打造商丘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加快醋酸、乙二醇、醇醚、中石油商丘千万吨炼油厂等项目建设,打造商丘化工基地。加快专用汽车、特种汽车、摩托车、电动车、汽车零部件等项目建设,打造商丘机械制造业基地。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传统产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2实施“科教兴市”战略
以科技为导向,要大力引进先进的技术,特别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技术向生产力转换。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以提高城乡居民的素质为目标,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事业,提高劳动力素质,不断推进科技进步,最终提高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要改善人才环境,特别要抓好紧缺人才的培养。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科学的人才机制,千方百计的吸引高素质人才,以科学的机制用好人才,走科技兴商、人才兴商之路[4]。
3.3制定正确的招商引资策略
首先,要加快商丘市城市品牌的塑造。其次,要按照长期的产业优势确定人才培养战略。投资商对于城市劳动力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商丘市政府不能只简单地根据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而选择企业,应该找准本地长期的优势产业并据此来进行人才培训,以满足未来投资企业所需,实现投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要把招商引资的范围扩大。根据商丘市的历史文化优势和经济特色,将招商引资的对象圈定几个层次,除了美日欧及我国的港澳台外,还有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沿海地区、国外的跨国集团、国内的500强企业等,都可以是招商引资的对象。同时要注意提高政府许诺优惠政策的诚信度,降低厂商投资的风险。但也要防止少数厂商利用优惠政策扰乱本地区市场或者进行欺诈活动[2]。
3.4定位好旅游城市的发展
商丘旅游业起步较晚,要避免走弯路,重点要在“唯一性”上下工夫。要突出商丘特色,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以芒砀山汉墓群、明清古城、阏伯台等古迹和汉化、商文化、火文化的深厚内涵确定商丘城市旅游的比较优势。对商丘市旅游发展准确定位,既考虑到自身在河南省旅游业发展大格局中所处的地位,也考虑到与边地区及城市的竞争和合作关系,扬长避短。同时加大市场宣传力度,进一步完善各项服务设施,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4]。
3.5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
有京九铁路、陇海铁路、商杭客运专线、徐兰客运专线、连霍高速、济广高速、105国道、310国道等在商丘市区纵横交汇,交通便利,北通京津,南达广深,西接兰新,东抵沪苏,为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十字路口”。在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构筑区域内完善便捷的交通网络,为商丘的经济带来收益。
结语
综上所述,商丘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虽然不高,存在一些问题;但商丘的发展是迅速的,特别是近几年已经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充分证明了商丘是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及商丘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下,如果,充分发挥资源、区位优势,抓住机遇,总结以往经验,商丘经济等各项事业必会取得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建立.商丘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2(8):14.[2]冯慧.加快发展商丘对外贸易的对策建议[J].市场研究,2003(8):35—36.[3]徐志辉,孟桂英,雷新超.商丘资源状况与经济研究 [J].商丘师范学院学
报,2000(1):7—8.[4]冯兰,周鸿飞.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
报,2009,13(9):113—114.[5]李雪苑.对商丘经济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7(14):167
—168.[6] 刘晓亭.2009年商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EB/OL].http:///view/c6450523331126edbfla104.hf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