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状况问题及对策
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状况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 2007-6-14 17:20:55 被阅览数: 831 次 来源: 《农业科技与信息》杂志
文字 〖 大 中 小 〗
自动滚屏
摘要 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信用社的业务有了较大发展,经营状况大为改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的问题比较严重,已不适应建立现代金融企业的目标。本文在对农信社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改革 人力资源
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信用社把管理和风险责任移交省级政府,在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上迈出了积极步伐,各项业务有了较快发展,经营状况有所改善,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在改革的过程中,农村信用社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完善,是严重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它严重阻碍了农村信用社的近一步发展。因此如何加强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是当前农村信用社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1 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的现状及特点
1.1 人员大龄化严重 以张家口地区为例,截止2006年6月底,全市辖区农村信用社职工人数3 944人,其中35岁以下占总人数的43%,35~45岁占总人数的37%,46岁以上人员768人,占到职工总数的19.50%,员工形不成梯次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且老龄化严重。即使与改革相对滞后的农业银行比较,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以辖区内某县为例,信用社职工人数为153人,46岁以上人员34人,占比22.22%,而该县农业银行职工总数33人,46岁以上人员仅1人,占比仅3.03%。
1.2 队伍文化素质整体偏低 农村信用社的招工渠道单一,人为设置因素较多。近年进入农村信用社的新职工几乎全是信用社子弟或亲戚。这些关系户文化水平比较低,也影响了农村信用社人员素质的提高。据调查,张家口地区信用社职工中,大专以上文化的有1 144人,占比29%,由于地处落后地区,全日制毕业生更是少之又少,中专文化(含高中)有2 306人,占比59%,而且中专学历大多数为后续学历,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509人,占比为12%,人员在文化素质上与国有银行差距明显。近年来虽然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但是自愿到农村信用社来工作的高学历毕业生越来越少,尤其是素质高、经营急需的人才引不进来,像计算机、法律等专业的人才严重匮乏。由于员工缺乏相关金融法律、计算机知识,在业务工作中让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
1.3 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和高级管理人才短缺制约农村信用社经营发展 张家口地区农村信用社已获得高级职称的仅有1人,中级职称的仅有166人,占比为4.20%,初级职称的752人,占比19.07%,高中级专业人才严重短缺,出现了专业技能人才断层和高中级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仍以该县为例,农村信用社中中级职称人员仅5人,占比3.27%,初级职称人员23人,占比15.03%,125名员工无职称,而县农行中级职称人员7人,初级职称人员20人,两项合计占比达81.82%。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信用社在经营状况、外围环境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在形势比较有利的情况下,高管人才缺乏问题日益显现。目前,基层乡镇级信用社的高级管理人员大都面临青黄不接的问题,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高管人员更是凤毛麟角。在任的高管人员,主要表现在或是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知识老化,或是市场开拓意识差,经营思路窄,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束手无策,“上级要求怎么干就怎么干”,工作被动应付。
1.4 分配机制不合理,激励机制不健全 目前农村信用社“大锅饭”现象依然较为严重,原因就在于缺
乏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难以对职工进行准确、合理的绩效考核;没有建立一个以能定岗,以岗定责,以责定酬的分配机制。虽然为打破“大锅饭”,农村信用社也出台了岗位技能等级工资制,但岗位工资相差不多,不能真正体现按技能分配。这就导致优秀人才的收入该高却高不上来,远远低于市场价;而一般劳动岗位人员收入该低又低不下去,这种分配在本质上还是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2 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结构改革的重要性和有利时机
企业任何战略目标的完成都离不开人力资源战略的配合,人力资源战略也必须与企业的总体经营战略相协调,才能发挥最大效用。
首先,农村信用社要适应新形势,为“三农”经济服务,就必须调整自身的人力资源战略。从农村信用社自身的发展来看,农村信用社作为由广大农民群众自愿入股组成的金融组织,根在农村,在农民。50多年来,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今,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力量,在保障“三农”资金供给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在较多地区已经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人力资源是组织的战略性资源,是组织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作为农村金融的中坚力量,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发挥好和农民联系最好的金融纽带作用,就必须与自身的人力资源战略相结合,才能更好的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的要求,从而发挥自身优势,找准支农着力点,以创造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其次,从国内形势看,人力资源战略的优化对农信社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正在对农信社进行改革,银监会提出5~10年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分期分批逐步过渡到现代金融企业的目标。人力资源是企业生存的关键资源,现代企业的生存是一种竞争性生存,人力资源自然对企业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说实现建立现代金融企业目标,人力资源是关键因素。而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又迫切需要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能创新的专业人才,尤其需要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农村信用社的绝大部分员工都只限于传统业务的操作,这远远满足不了现代金融企业对于员工素质的基本要求。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和队伍素质低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建立现代金融企业的进程,这就给农村信用社从人力资源战略的角度上提出了新的课题。目前正值农信社改革的大好时机,一方面可以说当前是给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整合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的人力资源优化也将对农信社的改革成败和未来的发展壮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后,从国际环境来看,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有利于农村信用社提高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目前,很多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方式落后,在当地独家提供信贷服务,独占卖方市场,竞争意识、市场化经营意识淡漠,在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根据WTO的协议,2006年以后我国将取消所有对外资银行的所有权、经营权的设立形式,包括所有制的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向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给予外资银行国民待遇。面对我国金融业即将全面开放,中国银行业将面临新的考验。农村信用社如何完善自身管理体制,应对入世后激烈的市场竞争,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金融业的竞争,最大冲击将来自金融专业能力的竞争,其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农村信用社要经受得起入世后金融开放带来的市场冲击,就必需从根本上克服自身的弊端,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经营观念,不断深化用人机制的改革。
3 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及建议
人力资源结构和配置上的不合理,对业务的发展形成制约是不可置疑的。要建立适应现代金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必须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狠下工夫,农村信用社可根据其业务特点,结合自身具体情况,从调整结构、系统培训、人力资源规划、健全竞争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对农村信用社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3.1 不断充实调整职工队伍结构,增强员工整体素质
农村信用社当务之急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现有人才,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作用,为员工开辟晋升的通道和发展的空间,通过对他们职业生涯的设计,努力营造优秀人才、高素质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使内部人才看到希望,受到鼓舞。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对不能胜任工作的员工进行裁减和分流,建立员工待岗、内退等制度,加快淘汰不称职员工的速度,为招聘人才留出岗位,以保证队伍质量。另一方面要广开门路,严把进人关,克服迁就照顾,坚持凡进必考,凭能力、凭业绩和思想道德水准的原则,根据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向社会招收目前急需的高学历专业人才,尤其是计算机、法律、财经等紧缺人才,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3.2 建立体系化的培训开发制度,加强对现有职工的培训与教育
传统的人事管理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重使用而轻培育,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将人视为组织的第一资源,更注重对其开发。因此农村信用社要端正思想,树立要把加强全员教育培训作为改革与发展的龙头工程的宗旨,常抓不懈,加大投入,加强现有员工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员工素质。要把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列为重要工作,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并结合农信社自身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员工培训计划,长期对员工进行新知识、新业务、新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增强他们应对新形势的能力。在具体实施培训方案过程中,一方面,针对老职工业务素质较低的情况,必须组织老龄职工参加新知识培训,让他们了解目前的新形势、掌握新理论,提高其业务水平。并对其实行定岗定责,不搞特殊化,同样给予严格的考核,使之能够适应本职工作。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年轻职工的培养和训练,把对他们的培训作为对人才投资和激励的手段,促使他们尽快熟悉业务,丰富社会经验,以便在工作上有高水平的提升。要通过人才整合,不断完善、健全机制,更好地培养人才,更好地发挥年轻人的作用。通过培训和教育,增强了员工掌握专业知识和背景性的广度知识的水平,从而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3.3 结合自身实际特点,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规划
农村信用社及信用社管理部门要定期调查同行业动态,了解同业人才市场的整体需求和供给,来确定农村信用社未来需求的人才数量和专业,以及企业内部所能供给的人才情况,建立人员数据库及人才供需系统,以求人力资源的供需平衡。
对现有人员进行盘点,进行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做好现有人才内部开发。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工作能力,并结合运用科学预测方法(人员替代法和马尔可夫分析法)建立人员储备表,通过它判断哪些员工会被提升或调配,这样可以保证空缺的岗位有相应数量的员工来填补,而且有合适的人来填补。要发现品德好,对企业文化认同,有潜能的员工,经过培养和锻炼后,使其能力提升,能担负一岗多职的责任,使其有资质和能力担当业务精英,成为今后管理部门的中坚力量。对流动性较大的岗位及早做好补充计划,建立后备人员梯队,以避免人员流失尤其是关键人员的流失给信用社带来的不利影响。
3.4 建立健全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
要通过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程序运作,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岗位的激励约束作用;建立“职务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员工能进能出”为主要特征的激励约束机制、绩效考评体系和薪酬制度。要使每一个员工都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同时有明确的业绩目标规定。通过目标和绩效的达成情况,对每位员工能力进行科学的评价,并以此汰弱留强,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建立企业内部的竞争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员工潜能,提高其工作积极性,这也是农村信用社持久发展的制度保障。原有的分配制度中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之间的报酬差距很小,业务骨干与非业务骨干工资相差无几,甚至还有“倒挂”现象。这就使得在农村信用社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导致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无生机,职工工作无积极性。因此,建立全新的农村信用社人事与激励约束机制体系尤为迫切,要适应建立农村金融体制的总体要求,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有效解决工资分配中的各种矛盾,理顺工
资关系,克服平均主义,逐步使员工的报酬与符合信用社特点的工资制度相适应,改变过去高度集体中统一、保护低效落后的工资管理体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员工工作积极性,为进一步解决工资分配中的问题提供制度保证。
总之,农村信用社当务之急,就是要以农信社的大改革为契机,着手改革和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切实改变一些不合时宜,缺乏活力的人力资源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全体信用社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农村信用社能在金融机构林立且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站稳脚跟,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金融主力军。
第二篇:农村信用社:问题与对策(精选)
农村信用社:问题与对策
一、农村信用社发展中的问题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D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紧紧围绕服务“三农”,上下凝心聚力,抢抓机遇,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存款业务超常发展、贷款业务稳健发展、不良贷款压降成效显著、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较快、经营效益持续向好等。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前进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最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资金组织能力较弱
农村信用社的资金组织能力虽不断提高,但与市级其他金融机构相比,资金组织能力仍相对较弱。一是集体存款呈下降趋势。全市农村信用社的集体存款较年初下降了8000多万元;二是定期存款上升幅度较大。存款结构的倒挂,加大了农村信用社运行成本。
(二)贷款营销后劲不足
在农村信用社大发展的背景下,满足于业务增量创历史的成绩,存有“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小农意识;缺乏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营销工作停滞不前;市场营销方向迷茫,驻足观望气氛增浓,方法陈旧,手段落后,力度较弱。
(三)网点建设相对滞后
营业网点是办理业务的主要平台和业务转型的前沿阵地。目前,全市农村信用社部分网点标识不统一,人员配备不到位,营业设施陈旧老化,没有做到功能分区、服务分层、客户分流。如有的网点办公设施破旧不堪、东西摆放杂乱无章,对待不同层次客户的服务也是千孔一面。落后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方式已不适应客户的有效需求,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二、加快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对策探讨
(一)切实抓好市场营销
一是做好优良客户和项目储备。通过认真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在拓展项目、营销项目上早出手,为今后业务经营上台阶、缩小与同业的差距奠定基础。一是要切实树立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积极拼抢市场、做大做优信贷资产业务。二是要在冷静分析市场、规避风险的基础上,强化贷款业务营销,尤其是要加快已准备好的项目投放。对年内不具备投放条件的项目,要扎实做好项目储备申报工作,为明年尽早投放打好基础;对今年能够报批的,要加快报批进度,力争早投放早见效。三是要加快市场营销节奏,切实提高后台操作效率,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抢占发展先机。四是要加强客户经理培训,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五是要继续推进机制创新,完善客户经理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大客户经理贡献率的挂钩力度,拉大客户经理分配差距,激活经营活力。
二是拓宽低成本存款增长渠道。农村信用社存款业务虽然保持了迅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扔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继续加强存款业务营销。要下大力气狠抓集体存款,特别是加强对既稳定、成本又低的企事业单位公存款的营销力度。要积极开展与大中型企业创新业务合作,促进中间业务的创新发展。
三是提高客户服务综合回报。要坚持做客户、做服务、做综合营销的经营理念,树立产品组合、业务联动的综合营销意识,加快业务内涵式增长。要对有潜在
1需求的客户逐户排查摸底,锁定部分合作基础扎实、忠诚度较高、附加值较高、信贷关系牢固的客户,通过对目标客户的资金链、采购链、销售链、投资链等相关环节的全面了解,认真分析客户在资本筹集、项目投资、经营运作、资金与财务管理,有侧重地实施产品的分类推广,最大限度地提高客户服务的综合回报。
(二)努力增加有效收入
一是加大中间业务收费管理。后阶段,财务会计部门要加大对中间业务收费项目的监管和问责力度,切实堵塞收费漏洞,防止“跑、冒、滴、漏”现象发生。同时,挖掘业务量大、有增收潜力的收费项目,适时增加条件成熟的收费项目,以提高中间业务价值创造水平。
二是努力提高重点产品创效。要在继续加大福祥卡发行的同时,大力推进银行卡产品结构、收入结构、客户结构的转型,强化福祥卡营销,努力完成银行卡收入计划。要加强与政府部门、证券、保险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的合作,带动产品功能创新和服务叠加,增加代理业务手续费收入;要积极拓展保险代理业务,大力营销宣传风险小、收益稳定的保险产品。
(三)扎实做好风险和案件防控
一是进一步强化贷款风险控制。进一步强化贷后管理与监测。国际先进银行的历史经验表明,“三分放贷,七分管理”。各经营单位要切实按有关规定的要求加强贷后管理,当前的重点:一要严格信贷客户用信的审查、审批与跟踪管理,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核实每一笔资金的流向及真实用途;二要按规定办理好抵押物登记手续,加强对抵押物的监管,确保抵押担保合规;三要加强对客户贷款的清收管理,对内的存量贷款户,客户经理要在年内上门催收一次,彻底摸清农户的生产、生活情况,确保贷款资金不被“蚕食”,确保能按期收回。
二是进一步强化对员工行为的排查和处理。人力资源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员工异常行为的排查,要突出排查重点,对经商办企业、经商亏损、买彩票、买股票、买码、赌博、吸毒、向客户借支、家庭长期不和、银行卡高额透支等重大风险信号,进行重点排查;要讲求排查方法,加大跟进处理力度,对排查出有不良倾向和问题的人员采取引导教育、调整岗位、停职学习、调离原单位等组织措施,并切实加强对问题人员的后续监控。
第三篇: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问题及对策
民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问题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在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着新的危机——人才的危机,民营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因人才的缺乏而受到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先天不足,从目前来看民营企业进入到人力资源开发层面的几乎没有,原因在于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适合中国民企发展的科学合理的人才战略。因此,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民营企业,其人力资源管理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民营企业往往留不住人才,人才流失率过高。其中占较大比例的是中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这些人具有特有的专长,有管理经验,是企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流失,不仅带走了商业、技术秘密,也带走了客户,使企业蒙受直接经济损失,而且,增加了企业人力重置成本,如不加以控制,最终将影响企业持续发展的市场竞争力。人才流失已经成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普遍的主要障碍。本文试探讨民营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并对此提出在体制、管理、文化等方面相应的对策。
第四篇:浅谈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全面推开以来,农村信用社结合自身实际选择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组织形式,部分信用社实现了两级法人社向一级法人社的转变。农村信用社如何转变经营理念,加快金融创新,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强化财务管理尤为重要。农村信用社的财务管理,就是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制度,利用价值形式,进行预测、分析、确定本社的经营方针、财务目标、成本控制、利润分配和财务改进等实施有效地控制和监督全部管理职能的活动。它是信用社经营管理的综合反映,贯穿于信用社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各项管理工作的优劣成败,最终都会表现为不同的财务成果。是信用社管理的中心。本文针对当前信用社普遍存在成本过高、长期亏损、资金周转不灵、经济效益低下的局面,提出了当前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即财务管理缺乏科学性,核算不实,费用开支过高;财务管理改革创新意识差;财务管理、经营理念意识薄弱等三个方面的问题,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进信用社财务管理,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功能和作用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一级法人 财务管理
I
目录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1)
(一)财务管理缺乏科学性,核算不实,费用开支过高·····················(1)
(二)财务管理改革创新意识差·········································(1)
(三)财务管理、经营理念意识薄弱·····································(2)
(四)会计基本制度、内控制度执行流于形式,会计风险未得到有效防范·····(2)
(五)会计管理手段单一,监督制约乏力································(2)
(六)会计队伍老化,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会计工作的需要·····(2)
二、加强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的对策········································(3)
(一)提高素质,健全机制,促进人才最优化·····························(3)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造就一支业务精、作风硬的会计队伍·············(3)
2、建立激励机制······················································(3)
(二)强化约束,完善监督,实行管理制度化····························(3)
1、完善财务管理制度·················································(3)
2、推行会计主管派驻制度,强化监督制约机制···························(3)
(三)转变职能,创新机制,实施财务管理科学化························(4)
1、制定目标,编制财务预算············································(4)
2、落实目标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的控制和约束能力·······················(4)
3、总结目标,对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和分析·······················(4)
(四)加强成本管理,挖掘内部潜力;控制费用开支,实现成本最低化······(4)
1、加强宣传,强化全员成本意识······································(5)
2、努力降低存款成本·················································(5)
3、严格控制费用支出·················································(5)(1)实行大额费用开支“集体审批”制度·······························(5)(2)费用开支实行“帐户”管理·······································(5)
4、“改善形象”、“停占节支”提高盈利水平···························(5)
(五)建立健全会计监督约束机制,加强监督检查 ························(6)参考文献······························································(7)
II
浅谈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全面推开以来,农村信用社结合自身实际选择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组织形式,部分信用社实现了两级法人社向一级法人社的转变。农村信用社如何转变经营理念,加快金融创新,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强化财务管理尤为重要。农村信用社的财务管理,就是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制度,利用价值形式,进行预测、分析、确定本社的经营方针、财务目标、成本控制、利润分配和财务改进等实施有效地控制和监督全部管理职能的活动。它是信用社经营管理的综合反映,贯穿于信用社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各项管理工作的优劣成败,最终都会表现为不同的财务成果。是信用社管理的中心。当前,信用社普遍存在成本过高、长期亏损、资金周转不灵、经济效益低下的局面,其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因此,加强和改进信用社财务管理,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功能和作用,对于信用社摆脱困境、扭亏增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就如何强化信用社财务管理谈一点肤浅的看法。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缺乏科学性,核算不实,费用开支过高
农村信用社在近60年的发展中,虽然历经多次改革,但始终存在着管理体制不顺和管理方式落后的实际情况,使信用社在财务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始终没有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科学的管理体系,导致信用社在执行财务制度中五花八门,各行其是;二是信用社普遍购置了运钞车,增加了计算机设备,因而增加了费用支出。个别信用社主任利用手中的权利乱批乱花,变相列支费用,浪费现象严重;三是违背财务制度,核算制度执行不严,应付未付利息等计提不实,有的为了实现盈余,少提应付未付利息、呆帐准备金、折旧等虚盈实亏,造成利润反映不实;四是严重违反财经纪律,搞帐外经营,私设小金库等。
(二)财务管理改革创新意识差
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是现代金融业经营管理水平先进与落后的重要标志。从信用社的实际情况看,在财务管理的创新上尚有较大差距:一是缺乏创新理念,管理方法、模式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二是与财务管理创新发展相配套的现代化管理手段不完善,计算机业务发展迟缓;三是财务行为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各个环节的制约机制不够完善;四是没有建立起一支与现代金融文化相适应的人才队伍,财务指标数据失真、信息扭曲现象 时有发生。
(三)财务管理、经营理念意识薄弱
经营理念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经营方式、经营构想等经营活动的最高指导原则。信用社的经营理念,必须从它的本质规定和生存空间去寻找。信用社作为一个金融组织和经济实体,它要生存和发展下去,必须实行经济核算制,强化财务管理,必须有利润。根据这个理念反省信用社的过去,我们有种种违背这个理念的行为和意识,这些行为和意识正是造成今天困难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表现在盲目树立存款立社思想,不计成本,不惜以牺牲金融秩序稳定与安全为代价,高息揽存;在贷款上由于没有科学的核算体系,不良资产逐年增加,造成信用社亏损严重。二是表现在管理意识、手段、方法落后,管理人员、职工没有正确的经营理念。部分干部职工为了个人利益而不讲工作效率、不讲经济效益、不讲经济核算、甚至不管信用社明天的命运;缺乏市场经济的经营理念
(四)会计基本制度、内控制度执行流于形式,会计风险未得到有效防范
行社分门办公以来,农村信用社行业管理当局先后制订了一系列的会计基本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以规范会计工作,防范会计风险。但从实际执行效果看,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现象普遍存在,员工风险防范意识淡薄,会计风险频发。分析近年来发生的会计案件及财务会计检查暴露出问题的成因,绝大多数是由于会计基本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未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五)会计管理手段单一,监督制约乏力
现阶段,农村信用社的会计管理、监督工作一般由营业单位的内勤主任或会计主管承担,受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影响,会计管理和监督的力度及方式已不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会计管理、监督工作未得到足够重视,会计监督检查人员配备不足,会计检查辅导和事后监督未得到有效开展或流于形式,检查监督的效果及频率缺乏保证。作为农村信用社会计工作主要的检查监督形式——内部稽核,对会计业务一般侧重于合规性、合法性检查,对会计基础性、规范性工作检查力度较小。同时,由于对检查稽核发现的问题处理不及时、处罚力度不够,内部稽核的监督约束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
(六)会计队伍老化,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会计工作的需要
近几年,受农村信用社人员编制影响及经营工作的需要,一方面,会计队伍未得到有效的补充和更新;另一方面,年轻的优秀会计人员先后被充实到其他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工作,会计队伍呈现出日益老化的趋势。会计发展到今天,新准则、新业务、新知识层出不穷,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农村信用社的会计培训工作一直未得到有效开展。同时,由于激励机制缺位,会计人员学习会计新业务、新知识的自觉性不够,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更新已 不适应业务发展及管理的需要。
二、加强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素质,健全机制,促进人才最优化
现代金融业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信用社财务管理工作同样离不开一支专业水平高、素质优良的专业人才队伍。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造就一支业务精、作风硬的会计队伍。县联社要组织财会管理人员进行政治、业务、法律培训,认真学习《会计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政策法规及有关财务制度,学习国外金融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取其精华,更新观念。同时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树立“敬业爱岗、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的职业道德。在学习培训过程中,县联社要邀请政法、税务部门和执法部门的权威人士、行家里手给他们上课,并且要选派主管会计外出参加学习,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建立激励机制。利益分配是信用社内部激励机制的中心部分,好的分配政策必然带来好的激发作用。因此,要彻底打破“大锅饭”,在员工利益分配上体现“靠贡献大小取得收入”的激励机制,实行工作目标与工资奖金挂钩,推行量化考核,鼓励创新,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
(二)强化约束,完善监督,实行管理制度化
1、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制度是财务活动所遵循的行为规范,是信用社在业务经营活动中处理各种财务关系的准则。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是有效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石。重点对财务管理的程序、方法、步骤进行研究探讨,制定出台信用社固定资产、抵债资产、成本费用等管理规定,形成一整套科学、系统的制度体系,使信用社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保持良好的工作秩序。
2、推行会计主管派驻制度,强化监督制约机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对财务机构高效灵活的要求,改革现有财务机构、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财务人员已是当务之急。会计主管派驻制度是联社对所辖信用社的财务会计工作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有效途径,会计主管亲临第一线,对财务会计行为做原始确认,从源头抓起,实施有效监督,从而确保其规范性和真实性。现代金融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上的一大特点,就是对其分支机构的财务主管实行“垂直管理”和“双线负责制”。各个信用社的财务主管分别由县联社垂直管理,实行业务上的专门领导。同时,在本社内部,对于日常的财务管理,实行双线负责制:即一方面要负责本社内部所有的财务管理事务,协助本社主任开展工作,参与本社的财务决策;另一方面,也要对联社负责,贯彻县联社或上级部门的有关政策,监督本社的所有业务活动在可以控制和可 行的范围之内。同时,负有向联社报告本社重大财务事项和重要经营管理活动的责任。信用社的财务主管一般由联社任命和考核,实行任命制,由县联社在全辖范围选定业务素质高、原则性强、有事业心的主管会计,将其工资关系转入联社管理,与基层信用社脱钩,并签定工作目标责任书,由联社下发文件委派到指定的信用社工作,代表县联社对信用社进行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和财务管理工作,为其所在的信用社领导提供真实可靠的工作改进依据和合理化建议,协助领导扎实地开展好各项工作。薪酬由县联社统一管理其奖金按工作情况由联社确定;凡职责履行不好,对问题隐瞒不报的,一经发现,要严肃处理。
(三)转变职能,创新机制,实施财务管理科学化
信用社会计管理工作必须由单纯的“记帐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过渡。目前,信用社的财务管理还仅限与事后的财务分析和监督,财务工作基本上还停留在记帐、报表、财务分析、财务检查的记帐型会计阶段。管理会计是以强化内部经营管理,通过对经营过程的预测、规划、组织、控制和考核评价,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1、制定目标,编制财务预算。信用社财务管理需要信用社内部共同配合,而会计是具体管理财务收支的部门,所以会计人员要 利用财务会计的历史资料及有关信息,特别是对存、贷款、成本、利息收支等各项指标进行科学的整理和分析,预测经营前景,确定总体的经营目标。在县联社主任的领导下,组织召开经营分析会,对总体经营目标进行分析,找出目标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和措施。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测算和分解资本状况、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盈利状况和资产流动性等几方面的约束指标,确定信用社的目标利润,并寻求实现目标利润的最佳预算方案。同时对总体目标层层分解,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责任制度和考核办法,确保经营目标的完成。
2、落实目标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的控制和约束能力。对确定和核定的财务目标,县联社的各个部门要充分考虑财务预算的约束,围绕实现财务预算开展工作,使财务预算渗透到哪里,财务管理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以形成全员和全方位的财务管理局面。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要及时进行对比分析,发掘成本管理的潜力,同时,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发现和查清目标管理和项目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准着力点,切实加以解决。
3、总结目标,对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和分析。终了,对各项经营目标的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进行比较,计算出差异,分析原因,提出对策评价和考核所属单位的绩效,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实现以预算为前提的财务管理模式,使一切经济活动都围绕财务目标的实现而开展,从而带动和推动信用社的各项工作,提高信用社的经济效益。
(四)加强成本管理,挖掘内部潜力,控制费用开支,实现成本最低化
一个企业,无论是属于什么性质,从事什么行业,无论处在什么发展阶段,降低成本的 工作始终是搞好企业的永恒主题。信用社作为金融企业,也不例外。成本是影响信用社经济效益的关键,决定着信用社的竞争能力的强弱、盈利能力的大小。强化财务管理,应把成本管理作为提高经济效益活动的主攻方向,建立以成本控制为手段的成本管理制度。
1、加强宣传,强化全员成本意识。通过宣传教育,使信用社每个职工深刻认识到信用社面临的困难,关键在于降低成本。抓住降低成本就抓住了信用社提高经济效益摆脱困难、求得生存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突破口。以此提高职工对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的参与意识,实行全员成本管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提质降耗、千方百计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责任。
2、努力降低存款成本。作为信用社主要资金来源,存款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信用社的经营效益,降低存款成本无疑成为信用社的“另类收入”。要千方百计吸收活期存款、财政性资金、预算外资金等行政事业性存款存入信用社;通过科学的奖惩机制,鼓励职工吸收低成本存款的积极性。同时,对负债成本高、规模小的信用网点进行撤并;三是刹高息。要刹住搞高息存款、高利股金的歪风,减少无谓的利息支出。四是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环境,争取客户。
3、严格控制费用支出。县联社要提倡“过紧日子”思想,以“勤俭办社、厉行节约”为宗旨,有效地控制各项费用开支,杜绝一切不合理支出。
(1)实行大额费用开支“集体审批”制度。对小额开支要严格控制;对大项的费用开支,必须坚持“先请示、再审批、后列支”的原则,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集中审批。部分项目可采取招投标的方式或推行“集中采购”制度,增加费用开支的透明度。
(2)费用开支实行“帐户”管理。对所有费用支出帐户进行分类,根据每个帐户的不同性质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工资福利型帐户。必须严格按照员工工资标准、经营效益及国家和地方津贴规定执行;二是比例控制型帐户。如: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等,必须在规定控制比例内据实列支,不得预提,更不允许突破;三是比例计提型帐户。如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等,必须按照规定的比例及时足额提取,不准多提或少提,更不准不经提取自行列支;四是监督控制型帐户。如公杂费、钞币运送费、水电费等,此类帐户要严格控制,认真履行审批手续,可通过核定费用额和费用率的方法实行“双线”控制。
4、“改善形象”、“停占节支”提高盈利水平
前几年不少农村信用社“贪大求洋”,盖楼、买车、装修门面。结果,几年过去后,亏损越来越大,形象也越来越差。目前又出现了许多新的乱占资金、乱占抵贷物资的现象,存在收回的抵贷车、房子自用现象,有些地方没有盈利,却要占用几百万乃至上千万的存款去购置固定资产,这种现象还比较普遍。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农村信用社实力不强,家底尚不丰厚,国家虽然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扶持,但还有相当部分信用社仍处于亏损状态,如果 再占用资金购置固定资产,势必继续扩大亏损。因此,当前农村信用社必须切实停止占用信贷资金,占用抵贷物资的行为,千方百计地节约费用支出。一是减人。人多,人头费用就多,人少,人头费用就少。二是少购。即少购置设备,不能借电子化建设之名,行给厂商推销之实。三是停建。即停止非经营性的建房、装修。四是禁占。即禁止占用信贷资金,禁止占用抵贷物资。信用社应制定统一的固定资产购置、使用、管理办法,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严格禁止各种不合理的挤占、挪用信贷资金的行为,只有通过勤俭办社、节约开支,才能提高农村信用社实力,树立农村信用社的良好形象。
(五)建立健全会计监督约束机制,加强监督检查
一是建立和落实会计检查辅导制度。要合理调配、充实会计管理人员,配备专职会计检查辅导员,充分发挥会计检查辅导的规范、监督和约束作用。要以县联社为单位组织开展会计检查辅导工作,实行会计检查辅导责任制。要实行专项检查与全面检查、一般辅导与重点帮教相结合,加大检查辅导力度,确保会计检查辅导质量。
二是全面推行会计事后监督制度。要结合当地实际,合理配备会计事后监督人员,采取集中监督或分散监督的形式,对所有网点的会计业务实施全面监督。
三是积极推行会计主管委派制。实行合作银行或一级法人组织形式的农村信用社,要对辖属营业单位的会计主管实行委派制,并将会计主管的报酬和人事管理权上收一级,以充分发挥会计主管的财务管理职能和会计管理职能。
四是实行重要岗位定期轮换制度和强制休假制度。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重要岗位人员实行定期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以全面培养会计人员,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防范会计风险。
五是积极探索、稳妥推进柜员制核算模式。实行柜员制是金融系统改进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农村信用社要在综合考虑风险控制、人员业务素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柜员制核算模式,在城区及业务量较大的营业网点稳步推行
参考文献
[1] 杨有红.中级财务会计[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2005 [2]宋常.成本会计[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2003 [3] 金中泉.基础会计[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2006 [4]余绪缨,蔡淑娥.管理会计[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2006 [5]孙虹.浅析金融市场与财务会计的关系[J].河北金融,2007(4)
[6] 人民银行天津分行事后监督中心课题组.人民银行内部会计制度的新思考[J].北金融,2007(3)
华
第五篇: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改革中推广小额贷款的主力军,对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发展地方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只有各级农村信用社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对农户的信贷投入并保证贷款效用的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意义上改善和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农村信用社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创建信用村(镇)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做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农户
前 言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为农业、农村和广大农户服务的办社宗旨,立足农村、以农为本,在改进支农服务方式、大力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户担保贷款,创建信用户、村、镇活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农村信用社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创建信用村(镇)工作,是我国农村信贷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具体体现。这一做法简化了农民贷款手续,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帮助农民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益,实现了“双赢”的目标,较好地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但农村信用社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约束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作用的进一步发挥,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存在的问题
(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性质,与资金运营的基本原则有所冲突,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缺乏后劲。
1.贷款的安全性与农业生产的风险性相冲突。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生产方式还将继续存在下去,这 一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是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一旦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或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生产和生活将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对农村信用社来说,投入资金的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是首要考虑的因素,由于当前农业生产的高风险、低收入,导致农村信用社往往会高估农业经营的风险,出现“惧贷”现象,而农户由于对市场信息缺乏了解,缺少对市场前景的判断能力,往往会低估农业经营的风险,出现“盲贷”现象,二者的矛盾将使有限的小额信贷资金难以发挥效用。、2.信用担保方式在中国农村现有的信用体系中要保障资金安全操作非常困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贷前调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乡村党政组织的推荐、介 绍,对农户信用状况的评估也更多的是建立在感性认识而非理性分析的基础上。信誉低者偏好赖账,发展潜力小的农户对资金需求大,需求最急切,有些农户在签约前会隐瞒自己的信息。这样,农村信用社在签订贷款合同之前,并不充分知道债务人类型,同时,农村信用社在给农户发放贷款后,由于农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贷款额度小、笔数多、户头多、工作量大,使得监督农户不要从事那些可能会使贷款难以偿还的事情显得困难,进而影响信用社收益行为,导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此外,由于部分地方政府的“短视”,有些地方对信用村的建立做表面文章。对农民资信的评定,把关不严,敷衍了事,结果使评出的信用等级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信用村农户贷款到期偿还率较低,甚至出现有些农村信用社对借款逾期多年的农户也发给“贷款证”的情况。
3.农民认识上的偏差,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道德风险更为突出。目前在农村,还有一些农民认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既是“支农”的,又是“扶贫”的,是国家无偿提供给农民发展生产,还不还都无所谓。有的贷到钱后,不是用于发展生产,而是挪作他用。有偿还能力的也不主动还款。
4.小而分散的经营模式存在缺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规模经营对商品生产者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农村信用社作为市场竞争的一个行为主体,也一 样需要规模经营。分散放贷,固然是分散了一定的风险。但与此同时,贷理管理的成本也会随之大幅提升,管理的难度也会大大增加。
(二)操作方式局限,信贷队伍力量薄弱,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变味”,优势难以显现,社会效益削弱。
1.贷款目标群体选择缺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指以农户自然人为对象,基于农户的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内向农户发放的不抵押、担保的贷款。一方面,农户 小额信用贷款规定发放的对象是有信誉的农户,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说,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较高,与农户的信誉有关。另一方面,按照农村的传统习惯和经营意识,农民较为保守,担心贷款到期无法偿还,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借款,信用社又规定原欠贷款的农户要借新贷款必须还清旧贷款本息,这样,借款的人一般都是那部分有社会活动能力的人,而那些忠厚的低收人群体缺少信贷支持,这就限制了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目标群体选择空间,使小额信用贷款失去了开办的初衷。
2.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相对较长的周期不一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期限一般为一年,这对于种植瓜菜等传统农业是可行的,但对于海南热带高效农业的种植,如胡椒、橡胶等长期经济作物显然不匹配,影响了小额贷款的实施效果。
3.农村信用社管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力量薄弱。从当前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情况来看,各信用社一般配备l一2名专职信贷人员,而每个乡镇农户一般都在一千户以上,多的达到4—5千户,如果按10%的农户得到小额贷款的支持,农户最多的要达到400--500户,平均一名信贷员要负责200多户,从贷款的调查到发放,都显得力不从心,选不能满足农户的贷款需求,直接影响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的开展。
(三)各方认识的“错位”,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缺乏足够动力。
由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面对的是千家万户,规模较小,只能解决农户一般性的生产、生活资金困难。它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是潜移默化的、长期的,很难直接快速而立竿见影地显现基层党政领导的政绩,因此,部分急功近利的地方政府领导对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创建信用村(镇)活动表现“冷淡”。同时,部分农村信用社长期贷款垒大户形成的惯性思维难以及时转换。部分信用社没有很好地正确理解开办小额信用贷款的意义,认为这项工作费时费力,畏苦畏难,不积极主动发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出现了“怕逾期、怕难收、怕超标”的“惜贷”、“惧贷”思想,以消极的态度应付上级的工作部署。贷款利率较高,也影响了农户借款的积极性。《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管理办法》规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按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浮动幅度适当优惠。但信用社在执行过程中,过多考虑自身的利益,图方便管理,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不管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还是其他贷款,都按上浮40% 的利率执行,不符合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率规定,也损害了农户的切身利益,影响了农户借款的积极性。
二、对策
这些问题的出现,要求我们从自身出发,按照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各自地区实际,加以解决规范,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走上快速、正规的发展轨道。
(一)以塑造农民信用为根本,致力于建立农户信用体系,以信用保障贷款的安全,以安全保障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
1.优化农户信息资源,建立农户信用体系。在农村,农民之间的长期交往、多次交易即重复博弈中,关于个人资信的信息已经充分外化,沉淀在民间关于个人资信的信息存量是很多的,只不过对于信用社而言,其现有的管理方式要发现这些信息显然成本过高。可以借鉴国内外小额贷款扶贫的实践经验,以自然村为单位,建立村贷款中心,实现对散落于民间的关于农民个人资信状况信息的利用。村贷款中心由3—5个村干部和农民组成,并定期召开中心会议,会议内容包括督促社员按期还款、交流经验、相互激励、互通信息、提供和传授实甩农业技术、传达有关贷款政策内容。通过村中心,就可以甄别贷款人类型,剔除掉游手好闲、好逸恶劳、不讲信用、违法乱纪、不讲民间道德的人,而且对农户贷到款后的行为选择也可以进行充分而有效的民间监督。这样,可以促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生或增加发放量,并为实现资金安全构筑了最前沿的第一道防线,最终可以提高信用社的经济效益。同时,农村信用社应不断完善现有的农户档案,以自然村为单位,一户一档,详细记录农户用款、还款情况,为做好农户信用评估和有效控制信贷风险提供依据。这种制度安排,实际上也就是把朴素的、不太规范的民
间信用规范化、制度化,由不太正规的制度变为正规的制度,村贷款中心相当于一种过滤假信息、提高识辩率的组织安排。在这种制度框架下,通过长期交易对象的相互监督,农户和信用社之间的信息结构得以优化,信用社间接地有限介入农户生产过程,减少了信用社的成本。同时“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问题通过这些民间性制度安排也得以有效防范。
2.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支部、村委会的作用,推进信用村(镇)建设。传统的支农贷款的发放一般都是信用社“孤军作战”,在贷款发放的“量”和“面”上都存在极大的局限性,这也是农民贷款难的原因之一,同时也造成了农村信用社自主发放贷款与发挥地方党政组织作用的矛盾,不同程度存在着农村信用社“独 撑门面”和行政干预贷款等现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村委会的作用,是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重要环节,发挥基层党组织、村委会熟悉农户情况的优势,在贷款目标群体的选择上,以支持农民奔小康为目标,对那些忠厚的低收入群体给予适当支持,增强“造血”功能,通过村贷款中心,对农户的信用情况进行评 定,并以此作为核定贷款限额的依据,这样做,客观上要求基层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干部要贴近农民,熟悉农民,了解农民的疾苦,与农民打成一片。同时,也要求农民群众充分依靠党支部、村委会,与他们保持联系,有困难及时向他们反映,使信用社、基层党支部、村委会和农民紧密联系,极大地提高农民的信用意识,逐步加强“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必将产生农民增收,信用社增盈的效果,促进信用村(镇)的建设,也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的建设。
(二)以农业生产的基本规律和农民的实际需求为立足点,不断丰富、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操作方式。
1.贷款期限要与贷款用途相结合。农村信用社要认真做好贷前调查工作,深入农村及时了解农户的资金需求和生产经营情况。根据不同的贷款用途、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科学合理地确定贷款期限。
2.建立农业信息预测体系和贷款保障机制,有效地防范贷款风险。由于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农业是一个低收益的弱势产业。自然灾害是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市场风险存在着许多人为因素,要由地方政府、农业部门和信用社建立农民信息中心,通过增加对农民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增强对市场的分析、预测功能,为农民提供必要的信息咨询服务,通过信息咨询和市场价格的调节,加强农民对市场的认识和了解,种什么、不种什么,由农民自己来决定,不能采取行政化的手段强制农民,更不能采取垄断经营的手段侵害农民的利益。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增产义增收,贷款的偿还也得到保障。同时,地方政府要从农业发展的高度和从农民的利益出发,与农村信用社共同出资建立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保险基金,以解决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的补偿问题,确保农民增收和信用社发展。
3.进一步完善信贷服务网络。农村信用社既要为广大分散的农户提供信贷服务,方便农民借贷,又要讲求经济核算观念,尽量精简人员,这就对农村信用社的服
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量大,需要农村信用社一方面要减少内勤、增加外勤人员,并通过实行客户经理制,加大对农户贷款的营销力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村委会的作用,并发展培养农户联络员,吸收农村社会中有影响力的人员帮助信用社发展业务,逐步形成县、乡、村、组各层次都有农村信用社信贷服务人员的服务网络体系。
4.理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外部政策环境。一是建立健全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明确农村信用社的性质、职能定位,使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在法律保障下正常开展。二是理顺农村信用社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政策环境,对农村信用社办理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要免征营业税,通过这种机制鼓励农村信用社增加对农户贷款的投放;三是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农村信用社消化历史包袱,减少资金占压,增加支农资金供应。
以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农民,给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注入活力。
(五)三、结语
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及创建信用村(镇)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通过过细的工作,经过艰苦的努力,不断推进这项工作稳步有序进行,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姜艳灵.我国农村小额信贷运行机制研究[D] 湖南大学, 2007
[2] 韩红.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模式与管理体系研究 [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12)
[3] 杨威.浅析我国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金融研究, 2007,(09).[4] 林丽琼.小额信贷:近期文献述评[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7,(04)
[5] 何敏峰.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制度的政策建议[J]黑龙江金融, 2005,(06).[6] 王群琳.论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7] 杨序琴.小额信贷发展的占优均衡:福利主义宗旨与制度主义机制的有机融合[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