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生作文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中央教科所“十五”重点课题“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子课题——
中学生作文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四川省苍溪实验中学校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中学生中大部分学生作文水平不高,写作畏难情绪大,兴趣不浓,甚至写作时拒写或抄袭现象也时有发生。在平时,一听到“作文”学生就喊头疼;在考场上学生也只能硬着头皮拼凑敷衍。作文真就这么难吗?学生作文现状到底如何?制约学生作文的因素有哪些?怎样破解学生作文的思维紧箍咒?……这一系列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一方面,人们普遍认为现代人的社会交际能力势趋日下,中高考的作文得分极不如人意;另一方面,学生作文胡编乱凑、语不及义。针对这种现状,我校自2005年秋季开始进行了中央教科所“十五”重点课题“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子课题——“中学生作文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的研究工作,迄今已近三年。研究工作进展顺利,教师和学生参与积极,已取得较好的阶段性成果。
二、改革措施
1、问卷调查
中医诊病,讲究望闻问切,主要是为了确定病症,好对症下药。针对学生作文难的现状,我们在2005年10月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高中、初中和职高包括实验班和对比班在内的1500余人。问卷表是学校课题组精心设计的与中学生写作密切相关的10个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验意义。
2、问卷情况分析
问卷结束后,我们分班对收回的问卷表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
陈强老师在统计高中问卷并分析的基础上,写成了《中学生作文现状问卷调查情况统计和分析》。在文中他认识到:(1)、学生普遍认为写作是非常重要的。(2)、大部分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学生写作中的最大困难是 “无话可说”、“无从说起”和“说得无味”。(3)、学生在写作遇到困难时,都期望得到教师的帮助。(4)、绝大部分同学有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接受老师教育指导的愿望。
赵晓莉、程瑶两位老师在统计初中问卷并分析的基础上,写成了《农村中学生作文现状调查及对策》。两位老师发现农村中学生作文现状是:(1)、学生
畏惧作文。(2)、题材雷同,内容空洞,只会笼统地叙述或空发议论,缺乏生动具体的描写,人物形象成了没有血肉的空壳。(3)、语言贫乏、平淡,缺乏真情。
(4)、错别字、语病较多,标点错误。(5)、详略不当,层次不清,结构残缺,头尾不全,缺少主旨。(6)、作文训练随意、无序。
学校子课题组研究成员认真结合材料阅读了三位老师的文章,认为文章所述情况符合我校学生作文现状实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通过综合分析,我们认识到现在中学生作文时的心理特征有以下必修方面:
(1)、惧怕心理。通常不愿上作文课,不愿写作文。获得低下的作文成绩后,教师批评,家长斥责,使内心异常紧张,写作成了心理负担。
(2)、对抗心理。极少学生的作文心理主要取决于教师或家长的态度。他们很少甚至从未获得过学习成功,长期处于受人冷落的气氛中,萌发了压抑心理,渴望受到尊重和保护,对教师的态度尤其敏感。不能忍受教师、家长在帮助中显露出来的轻视或不满态度,一些个性倔强的学生对此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敌对情绪,常用乱写、抄袭或不写作文以示抗议。
(3)、应付心理。教师对学生缺乏具体的指导,作文时间一到,一齐收卷。这样,学生本来就很脆弱的写作信心,就逐渐丧失,走上了被动应付之路。
(4)、依赖心理。有些学生由于家庭教育不当,生活、学习依赖性极大,把写好作文看得很神秘,一写作文就愁眉苦脸,常求助于家长的帮助或抄袭别人的作文。这种不劳而获,尝到“甜头”后,更增强了依赖心理。
根据学生写作过程中的表现,其心理障碍主要有:
(1)、审题时:
①“对文题不胜了了”,产生迷惘心理;
②“不知从何下笔”,产生困惑心理;
③“还是老题目”,产生侥幸或厌烦心理。
(2)、行文时:
①消极定势的影响,结构模式化,有依赖思维惯性的经验心理;
②懒于思索的影响,材料通用化,有想走“终南捷径”的从便心理; ③机械运用的影响,语言成品化,有得过且过的应付心理。
④“旧瓶装古酒”,(3)、成文修改时:
①“不愿改”的怠惰心理;
②“不知何处修改”的茫然心理;
③“不是我一人写得不好”的从众心理。
通过这次对实验班和对比班的问卷调查的结果的统计、分析,我们了解到学生作文的现状,也认识到当前学生作文时心理特征,找到了学生作文的最大困难,也找到了制约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根本原因,这为有效开展下一步研究工作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和可靠的证据。
3、实施研究
(1)、制定对策
①资料积累(读、听、看、摘抄、剪贴)
②、课堂教学(课型模式:练习课、讲评课、欣赏课——核心:“三精一清”课堂教学)
③、课外活动(课本剧、文学社、校园电视台和校园广播站、诗歌朗诵、情感日记征文)
(2)、(3)、(4)、(5)、(6)、三、研究效益1、2、3、教师教学理念及行为的改变 学生写作兴趣的产生和培养 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第二篇:中学生校园安全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
中学生校园安全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
政史地组杨素田
中学生校园安全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
政史地组杨素田
中学生在校园里的安全一直受到各方面广泛关注,特别是2008年5月我国汶川大地震以来,包括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在内的校园安全问题得到普遍重视。国家有关方面做出积极响应,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小学生校园安全意识的教育。为了解我国中小学生在校安全情况,本文以佳木斯市为例,展开了其城区中小学生校园安全意识的抽样调查。通过发放和回收调查问卷进行抽样调查与分析、实地调查与访谈等方式,了解中小学生安全意识现状、存在问题及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并提出建议。
一、中学生校园安全意识现状
1.学校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到位
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学校都对学生进行了在校如何处理突发和意外情况的安全教育,但是教育的系统性不够,且有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演练的倾向。接受调查的对象中,高达98%的学生表示接受过学校安全教育,同比之下接受家庭安全教育的占85%,这一比例也较高。并且学生更倾向于接受和信任教师传授的安全知识。对于父母传授的安全知识,则认为比较零碎不够全面。由此可知,学校应急避险教育开展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在突发危险时能否很好地保护自己,并避免人身伤害。全面、系统的安全知识传授有助于学生形成面对校园危急情况的第一道“安全防火墙”,起到积极作用。当然,家庭安全教育也不能忽视。父母起着“榜样”作用,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家庭对孩子的校园安全知识教育。只有学校、家庭双管齐下,学生的应急避险能力才会真正得到提高。
2.师生对常见安全问题认识不足
踩踏事故是校园最常见的隐患之一,如在平常放学或做广播体操时,大量的学生涌出教室就可能发生事故,而在大型集会散会之后学生拥挤入教室造成踩踏的事故也屡见不鲜。调查显示,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认为“踩踏事故离自己很远”,部分教师也持此观点。调查同时也显示:在出操时,大多数学生会“沿着楼道右行,尽量不走中间”(比例达到了96%);当发生拥挤导致有同学被踩踏时有93%的学生会选择“保持镇静”;对于这一问题,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选择差异不大。访谈中一些学校的负责人表示,为防止踩踏事件的发生,其采用错时放学的方法,这一方法值得考虑推广。但仍需要寻找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控制拥挤的人流,从根本上解决踩踏问题。笔者认为,踩踏问题的解决,除了有赖于一定的基础设施之外,师生足够的重视也很重要。
3.学生实际安全技能欠缺
火灾初发时,使用灭火器能够控制火患,保护自己,从而大大降低火灾威胁。然而调查结果表明会用灭火器的学生数目偏少。关于灭火器的使用,中小学生们的表现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小学生们表现的情况反而较好,有52%表示“会使用”;初中年龄段的学生仅有33%的表示“会使用”;高中年龄段的情况并不乐观,高达68%的学生不会或者没有用过灭火器。之所以造成这一差别,可能与现在正进一步推广的“消防教育进校园”有关。调查也显示由于不存在直接的“升学率”等负担,小学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较多相关安全教育知识而中学阶段则更多地把时间用在了课业上。
4.安全逃生演习效果欠理想
佳木斯市中小学生普遍认为地震离自己较远,在问及地震来临的对策时,绝大多数学生选择“逃出教室”或者“躲在桌下”,只有极少数学生选择“拨打急救电话”。实地走访中发现,师生普遍认为地震的威胁离自己十分遥远,几乎“无须考虑”。但是,所有学校也都组织了相应的“地震逃生演习”。在对地震逃生演习用时情况的分析中发现,全体师生逃离现场所用的时间偏长,基本都在两分到两分半钟之间,有一所小学竟然用时8分钟,很难实现疏散的真正目的。究其原因,学校对此类演习尽管比较重视,但是细节组织不到位,靠近教室前后门学生的出逃顺序、不同班级学生楼梯间的使用先后等问题没有考虑周全。而更主要的原因则是学生对此不够重视,往往以“游戏”心态来对待逃生演练。
5.安全设施存在诸多隐患
调查中发现,许多学校教学楼中灭火器被锁了起来,应急灯具则没有,安全逃生通道等设施往往运转不良,形同虚设。可见,许多学校对校园安全设施投入不足。目前佳木斯市的教学楼都有安全通道,但绝大部分无法起作用。究其原因,虽是安全通道同时也为盗贼提供了方便,因此,许多学校出于财产安全的考虑选择了关闭安全通道。另外,教学楼的质量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在的教学楼安全与否并不太清楚,对建筑物质量的普遍怀疑导致学生对教学楼安全保护能力的担忧。再有,中小学生的课间活动主要地点是教室、楼梯间的走廊以及操场,而这些地方大都比较狭小,极易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如佳木斯城区学校的操场一般都很小,一到下课时间,大量学生涌入狭小的操场玩耍,极易发生各种意外,如摔伤、撞伤等。而高密度的学生活动,往往也会引起一些纠纷甚至导致事态扩大并造成群殴事件。
6.系统安全教育与心理辅导有待加强
座谈中了解到,佳木斯市区的中小学生普遍缺乏面对校园危急情况的心理应急教育。实际上,迄今为止,我国并未开展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的面对危急情况的心理教育,仅在部分地区有针对危急过后的心理疏导等。中小学生在独自面对前所未见的意外和危急情况时,心理往往极不平静,很容易反应过激或者失去理智。据报道,很多学生在楼内起火很小的时候就选择了跳窗逃生。而许多学生在校园里遭遇勒索敲诈或者殴打之后,要么反应过激拿刀伤人,要么忍气吞声被继续敲诈。种种现象表明,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危急情况,学生并没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另外,除了面对突发和意外事件时需要帮助学生进行心理防御以保
护身体健康之外,也要防止与身体伤害同时发生的心理伤害,这样的伤害是不直接呈现后果的、隐秘的、影响滞后的伤害,可以认为是伴随身体伤害发生的“二次伤害”。
二、中小学生校园安全应对措施
1.物质工程与技术是基础
物质工程建设包括建设高质量、高标准的教学楼,把学校建设成最安全的地方,把“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落到实处,对地质情况复杂和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舍进行抗震加固、迁移避险,提高综合防灾能力,使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并符合其它防灾避险安全要求。物质建设还包括紧急逃生通道、应急灯以及消火栓等基础设施的配备。而技术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学校采取的保障安全与物质建设直接相关的技术,载体是物质,另一部分则是载体为人的学生所掌握的技术。前者包括视频监控系统、紧急求助系统、校园广播公告系统等,其广泛采用有助于及时发现和预警、解决各类校园安全问题;后者包括通过有效的教育和训练,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防范和应急逃生技术,包括必要的灭火知识和实践技能、危急时刻按指定方式逃离的能力、特殊情况下自我急救和求救技能等。物质和技术,是学生校园安全得以保证的基础。
2.制度建设是保障
制度建设应该是保障各类设施正常运转、提供校园安全正常运行的依据;其制定应科学、合理、可行,应明确与校园安全相关的各方面责任和义务。实际上,鉴于越来越多的以人际间冲突形式出现的校园安全隐患,应该以专项立法的形式来规范学校、学生和社会的行为边界,尽快创立《校园安全法》。有了法制性的刚性制度,还应辅以柔性制度,可以保障校园安全设施的正常运行和措施的准确、及时执行,并实现安全管理机构网络化、危机防范常态化等,进而保障学生安全。调查中发现,众多学校此项工作尤其薄弱,需要特别加强。
3.教育心理防御是重要内容
安全教育与心理防御是重要环节。安全教育是以旨在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以及应对不安全事件的处理应对能力教育。如今中小学的安全教育存在重视知识教育、忽视能力发展与意识养成的问题。今后的安全教育要编制一定计划并注意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对学生进行危机心理应对的教育,其核心在于心理防御,只有把心理防御做好了,才能在突发事件面前镇定自若、从容不迫,从而减轻伤害。中小学生在校时间长,自我保护能力弱,加之校园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多,群死群伤的几率比较大。因此,应认清形势,尽快构建物质与技术、制度保障、教育与心理防御三维一体的保障体系,有效地保障学生的在校安全。这是宏伟的工程,具有重大的意义,这更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义务。▲
第三篇: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在教育改革以来,打破了以往保旧思想观念,提出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新形式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手段和途径。本文通过对中学生心理发展现状的描述和提出存在问题以及问题的分析,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旨在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成因分析、实施对策。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 心理健康的认识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步,国家更加重视素质教育的实践,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心理健康”。一个人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曾给健康下过一个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上没有疾病,还应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所以,中学生心理健康尤为重要。近几年来,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呈现种种问题。
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学习压力。心理压力大,受挫力差。进入中学后,所学的课程像阶梯式一样,越爬越难,课程亦如此,有些学生就感到不适应,从而导致成绩下降、精神压力越来越大,随即学生出现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即心理压力变大。同时,在“高手”越来越多的中学,竞争力是非常激烈的,每一次考试是多么的关键,使学生十分紧张,总担心考不好怎么办,如果那样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焦虑症,而一旦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心情失落,这种现象尤为出现在即将要中考和高考的学生身上。经询问,大多数同学的说法:“复习了那么多,期中考试还是倒数的,再学还有什么意思”,“有时想直接辍学得了”,”如果考不上,不仅自己丢脸,更加给父母丢人”等。于是自信心严重受到打击,挫败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自傲、嫉妒倾向。“自傲”是中学生当中比较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一些学生一直是班里的佼佼者,经常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是老师的得意门生、家长的希望之星,一直在礼物与掌声中长大的。久而久之,这种优先荣誉感飘飘然升起,从而使自己孤独、不合群、傲慢。而嫉妒是一种含有憎恨、猜疑、诋毁等成分的消极否定性的复杂心态,是一种为了保持自己的优越地位而极力想排除他人优越地位的心理倾向,是极端地以自我为中心的扭曲状态。比如,当自己考试失败后,就会埋怨其他同学是抄的,讽刺比自己优秀的同学。逆反心理。中学时期是学生的叛逆时期。随着青少年不断的成长,他们的心志向未完全成熟。逆反心理是社会心理现象之一,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固有的传统定势给予对立信息。常见到学生顶撞、批评或挖苦老师、家长,表现为学生的自尊需求。它会导致学生出现对人或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异常性格,使其信念动摇、理想泯灭、学习被动、精神不振,逆反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
交往恐怖。交往恐怖是中学生群体中常见的人际关系障碍,是指个体的交往活动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强然恐惧和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从而出现回避反应的一种人际交往障碍。中学期间,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大多是独生子,自我中心意识强。有些学生一到具体交往或别人给自己打招呼时,就出现恐惧反应,表现为一种紧张的状态。害怕和同学交往,在众人面前不敢说话,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时,表现出一种害怕、胆小、紧张、说话结巴等。中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屡遭挫折、失败,就会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打击,在情绪上产生不愉快,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焦急等情绪状态。
早恋倾向。‘‘早恋’’可定义为青春期恋爱或对异性感兴趣或暗恋。属于一种不适时的失控行为。在中学期间,学生间的早恋感情特别强烈,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冲动。早恋的中学生往往非常亲密,以这些形式:约会、逛街、看电影,写情书甚至拥抱、亲吻来表达他们的感情。早恋有时候像一个波源,波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犹如一个班上有一对早恋的学生,其他的学生也会开始效仿,从而至校园、源源不断,好像早恋是一种具有正能量的东西。但当你问他们为什么早恋,并说不出什么理由。往往早恋的学生对家长和老师的干涉表现做出极大的反感与不满,认为这是合理的事情。但因传统观念的影响,家庭对青少年早恋总保持反对的态度,这使得他们与异性交往有压力,甚至不敢与异性交往或保持过度的敏感。导致与异性交往缺乏经验,不能把握与异性交往的尺度,从而陷入困扰,这样会影响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家庭的影响。父母过于重视子女在校的考试成绩和健康与安全,他们往往忽略了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有些学生由于家庭不和谐,没有给予学生家庭的温暖,从而缺少一种归属感,甚至为了逃离家庭而弃学出走。当然,家长也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质、行为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乃至日后是否成功。家长和儿女不是和睦相处,相互尊重和关爱,而是相互埋怨,缺少必要的交流和沟通,这种家庭不能使儿女有健康的心理素质。
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不重视。现在的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愈加强烈,对新事物特敏感,喜欢追求时尚、与众不同,探索奇怪的问题,喜欢标新立异。不按常理出牌,不喜欢“老生常谈”,所以看问题比较片面、偏激。因此,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校教育上。
新课改后,新课标下,学校的教育并没有全面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而是往往以“升学率”为主体,以分数衡量学生、老师。同时,学校受社会和家长“看重学校教学质量”观念的影响,心理学的课一直可有可无。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明显专业性,学生分不清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区别。学校不注重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功底和实施技能,而是利用学校空闲的人任为心理老师。中学生健康教育建立在衡量高智商成绩的基础上,对如何学生解决考试焦虑、调整学习心态、提高自信心等方面研究过多,对学生的情感、品质、性质问题考虑较少。
社会环境的影响。国家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提倡“八荣八耻”,都有社会公德意识方面。但在社会上并没有起到好的效果,导致公民的公德并不好,人们对于一些违反道德的行为非常坦然与无视,这对青少年影响特别大,导致他们认识模糊,不能正确认识问题,就会引起他们说谎、欺骗、网瘾等不良行为。同时,社会娱乐场所、新闻、媒体也影响青少年行为的改变。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1.学校要建立相关机构,如心理咨询室等。同时,要明确各层领导的职责。校长为总负责,教师协助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室是学生心理咨询的专门场所,必须要有专业的心理老师给予辅导,以促进和改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建立师资队伍和培养新型教师的基本品质。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教师必须要有优良的品质,这样不但帮助学生学习,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师资是关键,学校应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安排相应课程,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课程的老师,给予学生良好的指导,且要提高教师的素养及质量。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心理现状采取不同地指导方法,让中学生摆脱心理障碍,调节自我。因此,①要丰富教师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教师要丰富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来全面了解学生。教师的心理学知识水平的提高是学生心理特征发展的要求。要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要改革教育课程设置,不要一味地进行讲授式教学,要尝试采用活动教学,让学生参加实践,在实践中成长。②因此,在培训教师时,要设置一些问题情境,如交往恐怖、攻击行为、厌学等,要求教师采取不同的策略,然后帮助教师认真分析总结。这样有助于培养和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技能。③要增强教师的调控能力,现在人们生活繁忙,生活压力大,心理变化随之而来。由于“升学率”、“评职称”等工作压力,使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力,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从而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教师必须有极强的调节情绪能力,教师要保持积极的心态。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进步,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备受关注,在学校重视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通过种种措施,旨在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完善健美的心理状态,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
第四篇:放射源现状调查及管理对策研究
1概述
核技术在我省工业、医疗、农业和科学研究等许多行业的应用日益广泛,使用放射源的范围和数量大大增加。在工业领域,各种放射性料位计、密度计、水分仪、灰分仪等放射性计量或分析仪器正日益成为常用的仪器设备,许多港口、车站都配备了核子皮带秤作为煤炭、矿石等大宗产品的质量计量的仪器,γ射线照相(探伤)机在机械制造等行业的应用十分常见,放射性测井仪在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勘探部门广泛应用。近十年来我省的辐射加工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全省已建成了五个使用钴-60密封放射源的辐照站,对食品、中成药、电线电缆等进行辐照保鲜和辐照改性;海关配备放射性的集装箱检测系统对进出口货物进行管理;在医学上用放射源进行放射诊断或放射治疗。
随着我国核技术事业的蓬勃发展,放射源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近年来,因管理不善造成放射源丢失、被盗等事件屡屡发生,特别是漏管失控的部分放射源,已造成多起放射性污染事件和事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为此,结合今年的“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专项行动,我们积极组织人员和技术力量,对全国和浙江省的放射源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管理对策。
2放射源管理现状
2.1 全国放射源管理现状
根据2002年各地上报数据,全国重点行业现有用源单位8300多家,放射源总数63700余枚,其中有约30%的放射源未办理许可登记,待处理的废弃放射源超过13000枚,其中无主源270枚,关停并转企业拥有的废放射源2700枚。据专家估计,全国放射源总数应在8万枚以上,其中至少有2000枚放射源完全失控。目前我国的放射源用户还在以每年15-25%的幅度增长。废源的收贮形势依然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从1954年到现在全国共发生各类辐射事故1500余起,平均的受照人数为3393人,平均每年发生事故31.2起,近83人受照,其中四起致死性辐射事故造成8人死亡。近年来,放射源事故仍然居高不下,其中放射源丢失、被盗占首位。仅今年,广东、广西、湖南、山西、陕西、吉林和甘肃先后发生了八起放射源被盗事件。
这些丢失的放射源中有的完全失控,下落不明;有的单位擅自处置或掩埋放射源;有的地质勘探部门在使用放射源时发生放射源落井无法取出;有的放射性物质和放射源被“科盲”或不法分子滥用,甚至被用作赌具或犯罪工具;有的放射源被作为废金属非法收购后熔炼,造成放射性污染。
2.2 我省放射源管理现状
根据2004年调查:我省放射源应用单位共608家,放射源总数3574枚,其中在用放射源3285枚,闲置废弃放射源289枚,闲置废弃放射源占全省放射源总数的8%,核素、活度不详的放射源173枚。杭州、宁波、金华闲置废弃放射源分别占全省闲置废弃放射源的37.7%、10.4%、23.5%。这些密封放射源主要分布在建材、钢带、医疗、科研院校、石油、化工、造纸、冶金、煤炭、辐照加工等20个行业。建材、医疗分别占用源单位总数的22.7%、6.6%,占放射源总数的33.8%、9.5%。
全省11个地市放射源分布状况较不平衡,经济文化较发达地区的放射源应用单位和放射源数量较大。涉源单位较多的地市为杭州、宁波、金华,分别为196家、88家、61家,放射源数量分别为815枚、414枚、858枚,占全省放射源总数的22.8%、11.6%、24%。专项行动共清查出无证使用放射源的单位160家,占涉源单位总数的39.4%。
在专项行动期间,我省收贮枚闲置废弃放射源178枚,占已查到的闲置废弃放射源总数的62%,环保部门承担全部收贮费用的72枚,承担部分收贮费用的90枚,这些已安全收贮的闲置废弃放射源绝大多数是由关闭、破产、停产、特困企业产生的。
3造成放射源管理失控的原因
我国放射源类型多、数量大,丢失、被盗事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一是放射源发出的射线与一般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不一样,它无色、无味、无形,看不见、嗅不到、摸不着,不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是造成失控的一个原因;二是放射源涉源单位的领导不重视、责任不落实、安全防护设施不合格、闲置废弃放射源处理资金不到位是主要原因;三是部分企事业单位在停产、关闭、破产时,使放射源管理失控;或者企业改制重组过程中,对废弃放射源的处理处置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四是不明真相的人误盗放射源转卖到废品收购站,谋取利益;另外法律不健全,职能交叉,监督管理不到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4我省放射源应用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全省放射源数量和管理现状的调查,发现我省在放射源安全监管上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4.1 放射源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去年《放污法》颁布实施后,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对环保、卫生和公安等部门在放射源安全监管中的职责和任务进行了调整,与其相配套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与防护条例》、《放射源安全管理规定》、《放射源事故管理规定》、《辐射工作安全许可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放射性同位素备案制度》等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出台尚需一段时间,致使目前对放射源安全许可、放射性物质运输、放射源事故处理、放射性物质备案、工作人员培训上岗等一系列活动无法无章可依,制约了辐射环境安全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4.2 机构队伍和监管能力不能适应工作需要
放射源安全监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社会敏感,责任重大。我省绝大多数市、县环保部门并未因放射源安全监管职能的转移,而带动相应机构、编制和人员的同步增加,无机构、无人员、无装备问题比较严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我省的放射源安全管理存在很大的困难。
4.3 安全隐患尚未彻底消除 我省无《放射性同位素工作许可证》使用放射源的现象比较普遍。除金华、台州、宁波、嘉兴外,我们对其余7个市进行了统计,发现160家单位无证使用放射源,占涉源单位总数的39.4%。这些无证单位多年来一直处于监管范围之外,安全措施得不到保障。
辐照装置、工业探伤、核子仪器生产单位和流动放射源使用单位的放射源安全隐患较多,使用场所不符合安全与防护要求。特别是早期设计建造的辐照装置,普遍存在相当大的缺陷,设计先天不符合国际标准,安全设施不完备,安全联锁不良或失效,未配备剂量监测报警仪等问题,容易造成人员的误入或误照,安全隐患突出。
我们在现场调查中发现:许多放射源使用单位制度不全,安全责任不落实,内部管理不善,没有建立放射源安全与防护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安全与防护工作,规章制度过分简单,没有建立放射源管理台帐,对从事放射性操作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人员违章操作等现象较为严重。
4.4 废源收贮工作难度很大
我省的289枚闲置废弃放射源中,除极少部分由销售商回收外,还有111枚未得到安全处置。由于历史上处理处置闲置废弃放射源随意性和不规范,将有些源就近埋入地下,位置不明,资料不全,无法回取;有些源被处置在交通困难的边远地区,地址不详;停产、半停产、倒闭、改制企业产生了大量无主源;有些辐照装置和医疗单位产生的废源活度大,安全处置尚无妥善的办法。加上收贮经费得不到落实等,给废源收贮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4.5 对含源仪器设备生产销售单位缺乏管理
调查发现我省从事核子仪器、仪表(密度仪、料位计、核子秤等)生产销售单位,在销售仪器仪表时购买的放射源数量大,其用户多、分布广,由于监管不严,放射源随仪器销售给未取得许可证单位的现象依然存在,且未建立完善的销售档案,造成这部分放射源失控,放射源安全监管环节出现漏洞,致使放射源管理出现混乱。
4.6 放射源安全管理的经验和能力不足
尽管对放射源管理实行从出生到死亡的一条龙管理体系,但对放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还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对废弃放射源处置的方法和手段不能满足管理工作的需要,尤其是对其他国家先进的放射管理源体制、机制和成功经验缺乏了解,对其回收处置较大活度废放射源的技术手段缺乏交流与合作。
5管理对策措施
5.1 加强领导,统一安全认识
要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近年来,国务院领导对放射源管理非常重视,多次作出批示:核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监管;认真清查和整顿,严格管理,不留安全隐患;要建立核与辐射安全工作的应急机制,消除一切核与辐射安全隐患,确保万无一失。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主要负责人要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国家核与辐射安全工作的政策和方针,认真落实和完成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的工作要求和任务,在困难中摸索,在交流中推进。切实将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和污染控制、生态保护并列为环保工作的三大领域,对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要做到与环保整体工作统一计划、统一部署、统一安排,并作为今后环保工作的重点来抓。
5.2 扩大宣传,做好教育培训
由于对放射源长期实行国家和省两级管理,基层同志对放射性基础知识、防护知识、法律法规、标准、导则等了解不多。要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教科书等多种途径,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增强守法的自觉性和对违法行为行使有效的监督、检举和控告的权利,积极宣传放射源管理政策规定、科普常识和管理部门的工作进展,争取全社会对辐射环境管理事业的理解和支持,发动广大群众对涉源单位进行监督;对涉源单位的领导和有关工作人员开展经常性的法律法规、安全防护等方面的专题培训,增强其安全防范意识,提高管理水平,从源头上预防放射源事故的发生。
5.3 强化理念,树立大局观念
省、市、县各级环保部门要形成合力,建立高效运行和协作通畅的新工作机制,形成全省各级各地监管一盘棋,放射源安全监管与整个环保工作一盘棋的新工作局面。通过今年的放射源清查,环保部门基本掌握了全省用源单位和放射源数量。我们必须按照“深入、细致、严格”的要求,对各涉源单位的管理制度及落实情况、放射源数量、安全措施等进一步详细核查,并形成制度,努力做到监管到位,确保用源安全。
5.4 明确责任,发挥地方作用
放射源安全监管工作必须做到职能明确,责任到位。我省是一个核电大省和经济发达的省份,在设有辐射环境管理处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成立“省核安全局”。同时,要充分调动地市、县参与放射源安全监管工作的积极性,积极创造条件使地市、县逐步具备进行现场监督检查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使全省尽快形成一个不留空白的监管网络,以提升我省辐射环境管理能力,确保我省核技术应用的安全。
5.5 加快速度,完善管理法规
由于国家的许多放射源安全管理规定的出台尚需时日,为了加强我省放射源安全管理,急需出台操作性较强的地方性法规和实施办法,同时建立环保系统内部的管理规定,建立起放射源安全评价制度、申报登记制度、资质管理制度、竣工验收制度、转移备案制度、定期抽检制度、废源送贮制度等一系列规定。要高度重视调查研究,汲取兄弟省市和国际上最先进的核安全理念、监督经验来开拓我们的思路,完善自己的工作。
5.6 增加编制,加强队伍建设
抓住放射源安全监管职能调整的历史机遇,大力支持市县尽快争取落实机构和编制,积极争取省政府下达文件给各市县。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快队伍建设,创造条件稳住现有队伍,吸引优秀人才进来,致力于建立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善于做群众工作和执法水平高的放射源安全监管队伍。实行岗位聘用制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激励机制等手段,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对工作人员应严格筛选,认真考核,坚持持证上岗。
5.7 争取资金,提升能力建设。
各地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的支持,加大对放射源安全监管工作的资金投入,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切实保障工作经费。市级环境保护部门要抓紧落实辐射监测设备的基础配置,尽快完善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全力构筑我省核与辐射安全监控和应急体系。
各市要认真组织制订和落实各自的核与辐射事故、反核恐怖应急响应方案,全面提升辐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和污染控制能力。辐射污染应急监测必须在日常监测工作基础上,适应突发性事件的要求,配备必要的仪器装备,加强应急监测人员业务培训,同时,在指挥、协调、配合和防范等环节上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5.8 消除隐患,加大执法力度
加大现场执法检查的力度,要从放射源事故中吸取教训,举一反三,落实放射源安全责任,防止放射源事故的发生。要重点抓好对辐照中心、工业探伤源、核子仪器生产销售单位、流动放射源使用单位等风险大的辐射工作单位的监督检查,切实提高安全意识,落实安全措施,确保达标使用。
5.9 严格要求,做好换证工作
辐射安全许可证的换发工作是一项时间紧、任务重、政策性强的工作,也是加强放射源安全管理的重要制度。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认真做好辐射安全许可证换发的审核、审批和发证工作,对手续不全,措施不到位,管理不严的用源单位要从严要求。不断加大对市县环保局的业务指导。针对目前许可管理职能交接后,新许可管理办法未出台的实际情况,做好这期间核技术应用单位临时许可的办理工作,保障核技术应用工作的正常开展。
5.10 大力收贮,确保废物库安全
闲置废弃放射源的安全收贮是确保放射源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要克服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收贮资金不足等客观因素,不断加大对闲置废弃放射源的收贮力度。同时要做好入库放射源的登记、分类,加强对我省废物暂存库设施的检修维护,积极争取政策,由省财政安排废物库的正常运行经费,确保废物库安全运行。
总之,放射源安全管理是我省乃至世界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观念、制度、体制、机制、人力与能力创新,以法律法规为基础,以安全许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竣工验收制度等为手段,对放射源生产、销售、运输、贮存、处置等实施全过程统一监管,严格执法,以确保环境和公众安全,促进核能和核技术应用的可持续发展。
(注:该文获2004全省环保系统优秀调研报告三等奖。)
第五篇: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嘉兴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例
2010-06-13 15:38:36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总第290期)作者:周建新
【摘要】近年来,由于就业形势严峻,从政府到社会各界日益关注大学生创业。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等种种原因,需要以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等予以扶持,以弥补其不足。政府应给予创业服务平台以更强有力的调动、协调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以便更好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 对策
大学生创业现状
嘉兴市2009年科技计划《创业环境与大学生创业模式研究》课题组对嘉兴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进行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研,深度访谈选择了4家企业业主,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33份,回收33份。有关情况分析如下:
大学生创业准备。一是创业动机。超过半数的创业者创业时最强烈的动机是“实现个人理想和自我价值”,其次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占42.4%,27.3%的创业者是为了“赚钱”,说明创业者的价值观是多元化的。二是创业前的经验积累。调查表明,45.5%的大学生创业时的年龄为23~25岁,24.2%的大学生创业时的年龄为31~40岁。如果以22岁作为大学毕业的正常年龄,近一半的创业者创业时间为大学毕业1~3年后,还有相当比例的甚至在毕业10年以后才能创业。54.5%的创业者认为在大学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创业,66.7%的创业者创业前在其他企业工作过,且超过八成的创业者认为创业前的就业经历对于创业活动影响较大或很大。
大学生创业模式。第一,创业项目及创业形式。由于嘉兴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对入住企业有一定的科技含量方面的要求,近半数创业项目属于专利产品生产经营类。非专利产品生产经营类、服务类创业项目也占相当比重。创业形式方面,一半以上的创业者能筹集到一个公司的注册资金,以注册成立公司形式进行创业,也说明多数创业者比较倾向于经营一个独立实体。第二,创业资金与创业组合。近四成创业者的创业资金为自有资金,三成以上来自亲朋好友的资助,二者相加超过七成,说明创业资金的融资渠道狭窄,来自风险投资和政府资金支持的均不到一成。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创业者希望有2个人分担风险,但不希望有更多的合作伙伴,也不希望独自承担风险。
大学生创业过程。第一,自主创新与核心技术:调查显示,48.5%的企业有自主创新,且自主创新的领域一般是核心技术。技术领域涉及软件、电子科技、物联网、生物技术等行业,其业主有不少是来自美国、韩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留学回国人员。
第二,成长阶段与经营收入:由于嘉兴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管理到位,成熟的企业不能获得服务中心的支持政策,入住企业一般处于初创阶段和成长阶段。接受问卷调研的企业中,近七成为小企业,近半数的企业经营收入呈上升趋势,但也有27.2%的公司呈下降趋势。
第三,经营成本与存在问题: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创业者选择通过社会招募的办法来招募员工,即不愿意员工与自己有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在回答“您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时,“接到的业务不多”填答率最高,占30.3%。可见销售收入不高和创业成本(劳动力成本)高是阻碍企业成长的重要原因。
第四,关于引进风险投资:选择“尚未接触风险投资,有这方面计划”的占42.4%,选择“对风险投资尚无多少了解”的占24.2%,说明创业者虽有需求,但引进的风险投资不多;在对风险投资的看法方面,近四成的创业者认为风险资金“都在回避风险,实为安全投资”,1/3的创业者认为风险资金“对企业产权构成威胁”。说明风险投资的经营目标与企业引进风险投资的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分歧。
第五,关于创业的体会:近四成的创业者体会最深的是“建设团队”,1/3的创业者体会最深的是“提高创业素质”,可见,大多数创业者对于创业过程中的体会更多着眼于创业经营管理团队的建立,着眼于人的因素。
大学生创业成效及发展计划。第一,创业成效。企业能否较好地成长与企业获利能力密切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嘉兴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这些处于初创阶段企业的获利能力不高,一半以上“有少量盈利”,1/3“盈亏持平”。七成以上的创业者对自己公司的利润率是不满意的,只有不到三成的创业者较为满意。面对这一现状,63.6%的创业者对创业前景感到“有压力”,9.1%的人感到“迷惘”,只有24.2%的人感到“自信”。第二,发展计划。调查显示,近七成的创业者对自己人生的期望是“做一名企业家或职业经理人”,说明他们进行创业不是权宜之计;另有三成的创业者选择“在机关事业单位谋取稳定职位”或“专心致志研究技术或业务”则可能是因为感觉到自己不适合创业或体验了太多的创业艰辛。创业者不会因为一次创业失败就放弃创业,假设一次创业失败,54.5%的创业者选择“等待时机,积累经验”,45.5%的创业者则选择“筹集资金,努力进行下次创业”。在填答“下一步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时,57.6%的创业者选择“进一步开拓市场”,关注“加强创业团队建设”和“融资问题”的分别占27.3%和24.2%。
大学生创业环境。第一,影响创业成功的因素及障碍。在诸多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的因素中,60.6%的创业者认为“个人管理经验、专业技术知识及个人能力”比较重要,57.26%的创业者认为“政府的政策”比较重要,还有33.3%的人选择“机遇”。关于创业成功的障碍,72.7%的创业者认为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经验不够,缺乏社会关系”认为是“资金短缺”的也占21.2%。
第二,对政府扶持政策的建议。创业者们能入驻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本身就是政策支持的结果,入驻后,与政府近距离接触,自然会关注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但也有36.4%创业者只是“偶尔关注,比较清楚”,说明政策的影响力需进一步加强。关于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建议,创业者们的建议主要集中在提供“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支持”和“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服务机构提供服务”这两方面,分别占51.5%和45.5%。
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建议。一是创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在诸多创业必备的素质中,63.6%的创业者选择了“出色的沟通及交际能力”,54.5%的创业者选择了“良好的社会关系”,可见,创业者们认为社会经验是最重要的;此外,也有36.4%的创业者强调“强烈的挑战精神”在创业中的重要性。
二是对创业教育开设课程的建议。60.6%的创业者建议开设“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51.5%的创业者建议开设“创业机会和环境分析”,可见在这些创业者看来,在校期间学习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以便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是至关重要的,其次才是创业机会分析。三是对创业教育方式的建议。51.5%的创业者倾向于由创业者或企业家提供定期讲座的方式开展创业教育,36.4%的创业者建议“以创业实践和创业模拟分析作为创业指导课程的主体”,可见创业者们很注重创业实际经验的传授和创业案例分析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四是对高校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建议。66.7%的创业者建议将大学生创业“纳入大学科技园区提供场所、实验设备等环境和服务”,39.4%的创业者建议“学校提供配套资金”,可见创业者们认为应从场所、设备、资金等方面对大学生创业给与扶持。
大学生创业对策建议
政府、高校等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再创业”的理念。一方面,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大学生创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首先要普遍开展创业教育,使大学生普遍具备创业意识,普遍认识到创业是必备的谋生手段;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极低,而一旦创业失败,对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打击很大,所以不能盲目鼓励大学生创业,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先就业,着眼于积累社会经验和创业资金,具备条件以后再择机创业,以提高创业成功率。
构建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体系,为不同创业阶段的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通过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以弥补大学生不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等诸多不足。还要采取措施,实现创业服务平台之间的衔接,特别是大学校园里为大学生创业模拟提供支持的创业园与政府设立的创业孵化基地之间的衔接。整个服务平台体系可以着眼于开拓市场、创业团队的建立、创业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创业风险融资等初创企业关注较多的难点提供政策支持。
着眼于初创企业的健康成长,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服务。对于经营状态各不相同的高科技型初创企业,政策的制定要更加体现柔性化、个性化,以便初创企业能有效地利用政策,获得各种资源。嘉兴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从2008年起就建立区域性的“中国南湖科技创业导师团”。创业导师对创业者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辅导,为创业企业提供人脉、团队协调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把所服务的企业作为投资或合作的首选伙伴,以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家。这一举措就是典型的个性化服务,这种个性化服务还需进一步深入和普及。(作者为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本文系嘉兴市2009年科技计划重点软课题《创业环境与大学生创业模式》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