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研究及对策

时间:2019-05-15 01:03: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研究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研究及对策》。

第一篇:农村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研究及对策

农村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及对策

姓名:韦海斌

广西柳江县流山中学

邮编: 545113 关键词: 中学生 作文 现状分析 对策

联系电话:***(0772—7578330)作者简介:韦海斌

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中学一级教师,1992年7月参加工作,从事中学语文教学16年,著有多篇论文。1998年以来一直担任学校领导职务,现任流山中学校长。

农村中学生是一群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下的特殊群体,他们由于受社会环境、家庭生活和各方面素的影响,他们的作文或多或少呈现出与城镇中学生与众不同的作文特点。可以说,农村中学生的作文能力较差,在我从事的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纵观农村中学生的作文病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话语的组织与表达能力差

农村中学生大多数是讲地方言的,他们由于受本地方言的影响,其思维能力、语言习惯、遣词造句、语法逻辑等都烙上了地方方言的痕迹,他们的语言转换成文字的能力较差。如我所在的中学,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从小就是以壮话为主要方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他们对于自己熟知的事物,有时候也不知道怎样用文字来表达清楚,所以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往往是病句较多,词不达意,语言重复。造成这种现象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受语流音变的影响。

很多农村中学生(特别是方言较重的),他们对于耳熟能详的事物不知道用文字去表达,曾经有这样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位县城的小学教师到偏运山区献课,课堂一开始,这位老师就问道:“同学们,你们看到过蜘蛛吗?”全班四十多个同学都摇头说肖没有看到过,后来经老师多次提醒,他们才知道自己教室门后面那个会织网的动物叫做蜘蛛只是他们的的方言里没有这个名词而已。由于学生对于一些事物不知道怎样用文字来表达,受这方面的影响,他们往往用地方方言套装上去,于是在他们的作文当中就有了把沿街乞讨的叫花子写成了“裤角”。把农村装神弄、骗人钱财的巫婆写成了“芝麻奶”。(注“裤角”、“芝麻奶”都是地方方言转换成汉字),也曾有一位学生本来是为了表达“今天下午劳动,我们班的劳动任务是抬石头建厕所”这意思,结果却写成了“今天下午劳动,我们班的任务是提因做马四”的了。

2、受语言习惯的影响。

地方方言的语法逻辑与普通话的语法逻辑总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农村中学生的语言思维或多或少受到本地方言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文章中就往往出现笑话。如有一位学生为了表现自己母亲的勤劳在文中写道“有一天放学回家,我看到山上有一头牛,走近一看,果然是我妈妈”。这一句话如果用壮话来表达没有太大的逻辑错误,可是用文字表达就闹成了笑话,这是因为学生受到了地方语言习惯的影响而造成的。

二、中心不明确,立意肤浅。

中心不明确,立意肤浅,这几乎是所有初中生作文的通病,而不仅仅是农村初中生作文中所存在的,但农村初中生在这方面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农村中学生接触的外界事物较少,如书籍的阅读、影视文化的影响相对少。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村学生文化功底较差,他们对于某些事物,不会分析,不会透过事物的现象挖掘出事物的本质。如一位中学生写一件尴尬的事,文中写道有一天早上自己去街上吃早餐,当吃完早餐时却发现身上一分钱也没带,怎么办呢?上课的时间又快到了,这个时候自己很难堪。卖粉的中年妇女看出了苗头并问清了原因,就对自己说,算了吧,上课要紧,这碗粉算是我请你吃的,你快去上课吧!文章只是叙述了事情的经过结果,而只字没有提到这位妇女的优秀品质,可以说文章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中心的。再如另一位学生写山村里悲剧,文中写道有一位女学生考上了大学,但是父母无论如何也不让她去读书,她的父母认为,女孩子读书不中用,何况现在读书又没有分配,这个女学生在抗争无效的情况下喝农药自杀了。小作者只注意到这女孩不应该这么脆弱,造成了悲剧的发生,而没有意识到这不仅是小女孩个人的悲剧,也是她父母和社会的悲剧。从以上两例,我们可以看出,农村中学生作文中的立意是比较肤浅的。

三、材料陈旧,套用别人作文样式。

农村初中生对外界事物的接触较少,加之农村生活的单调沉闷,农村初中生的作文也是在“重复那过去的故事”。另一方面,学生们见识少,对课外书的阅读也很少,知识面窄,他们作文的材料就不知从何而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办法,他们把写作文看成了做一种文字游戏,在作文的时候,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任务,不得不从作文选中套用一些作文材料。如以“变”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大多数学生写自己家乡的变化都写道了泥泞小路变成了柏油路,茅草房变成了楼房等材料相同的陈旧作文。甚至农村生活变味成了城市生活,如一位农村中学生写一个快乐的星期天,写自己辛辛苦苦从母亲那里得到了20元钱,坐公共汽车去买书,下车的时候看到路旁围着一群人,原来是为了给灾区捐款,自己犹豫了一下,终于把钱捐了上去„„。这一篇文章完全变味成了城市生活了,可以说捐款这事在农村是很少出现的,可是学生由于无材料可写偏偏虚拟出与别人相数似的事情来,这不能不说是写作材料缺乏的一种表现。以上种种都是农村中学生作文中所特有的一些毛病,根据以上的这些情况,应该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的作文能力呢?下面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不成熟的作法——

一、加强口头作文训练,提高话语表达能力。

口头作文其实就是训练学生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事物,果断地选择要口述的内容和语言,然后进行准确明白、有针对性、有条理性的现想现说。我们许多语文老师,平时只注重对学生作文实际写作能力的训练,而忽略了口头作文的训练,他们认为,口头作文训练一是占用了时间,二是学生胆量小,效果不理想。殊不知,口头作文训练对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学生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它最有效的克服了农村中学生语言转换成文字的障碍,加强话语的组织和表达。

如何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呢?学生口头作文的训练,教师一定注意要结合学生实际和安排好时间,首先进行口头作文训练的时候不要难度太大。例如可以结合课文教学要求学生复述故事、概括故事内容。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如我在上981班语文课的时候,我就利用每周星期三的早读课时间,让学生轮流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说成一句话新闻。这项“一句话新闻”的口头作文训练,作文中那种无材料可写的现象随之减少。进行口头作文训练,还要注意训练的序列性,应按照记忆性口头作文——观察性口头作文——想象性口头作文——论辩性口头作文的顺序进行。

二、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学生作文中,往往会出现“假、大、空”的现象,这是由于学生不注重观察身边事、写好身边人而引起的,他们觉得身边的人或事太平凡了、太普通了,他们对于身边的人或事缺乏观察和思考,觉得这些事和人,没什么好写。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曾经对学生进行了这样的作文训练,要求学生对班里的一个人进行语言、神态、动作等的描写,在描写时不要出现姓名,性别,学生作文完成后都上台来把自己的作文念一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他描写的对象是谁,如果班里的同学都能很快的认出其描写的对象,那么说明他的作文是成功的,否则就不成功。当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不仅是这些;另外,加强学生对作文材料的分析指导,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大有益处的。农村中学生虽然生活在比较单调的农村,但他们每天的生活中,不可能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留心观察,而且还应该学会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分析与思考,学会区分是非的能力。例如在本地发生了一起车祸,有一位学生把它写在作文中,认为造成伤员死亡的原因是因为车主,实际上在车祸发生的时候有许多围观的人,他们不及时地抢救伤员,而只是在那里麻木的观看,致使伤员在车祸两个小时后死亡,在讲评作文时候,我要求学生对这件事情展开充分的讨论,并指出这些“麻木的看客”也是造成人员死亡的原因。一位学生由此受到启示,在一次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时,这位学生写道:村中间的大榕树下,平时人们最喜欢到那儿纳凉聊天,有一天,不知从哪儿掉下一只死鸟,别人谁也不去理会这只死鸟。慢慢的,这只死鸟开始腐烂变臭,发出难闻的气味,连附近的几户人家也被这只死鸟的臭味逼得关上了门窗。可是大热天的,闷在屋里毕竟不是办法,于是人们开始埋怨这只臭鸟死在这里是谁之过„„一场大雨,把这只死鸟给冲走了,大榕树下又恢复了往日的欢乐气氛。这篇作文以小见大,构思巧妙,在考场上一举夺得高分。事后文章的小作者跟我说,这篇文章的成功,完全得益于我对那次车祸作文材料的分析。当然,这也离不开小作者平时的细心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所以说,指导学生细心观察,从平凡的生活中得到材料,挖掘出新意,这也是克服农村中学生作文材料雷同、套用别人材料的又一法宝。

三、加强课内学法指导,扩大学生阅读面。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几乎是所有在作文教学方面取得成功的语文老师的共识,可是有些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课文教学孤立地要求学生记字词句和听老师讲解时记下的课堂笔记就可以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一篇很好的文章,常被一些语文老师讲解得支离破碎,而对于文章好的构思,好的写作手法往往给忽略了。应当注意到,课文教学应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上来,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时把文章的写法教给学生,而且在涉及到文章构思巧妙、写作得法时要让学生真正领会到。一般地,我为了把课文教学与学生写作能力结合起来,主要采用了以下的一些方法:

1、对比法。

这种方法宜用于某些课文与学生作文体裁相同、写法相似的文章中,在对比时,把相类似的课文进行对比,也可以把一篇文章变换一种方式跟它本身相比,如在上《孔乙已》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体味到结尾的妙处,我给学生提了这样一提问题:如果文章结尾写孔乙已已死在某个地方,它与原文的写法有什么不同?这样一提问,学生就明白了文章结尾的这种避实就虚的写法不但增加了文章的悲剧意味,而且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

有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文章构思的巧妙,我在教学时重点把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之间的联系说清楚,如上《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时,我列出人物关系表:英莲是贾雨村恩人之小女,薛藩是贾雨村靠山这亲戚,门子是贾雨村患难之故人,突出人物性格。再如上《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要重点讲解好菲利普夫妇与于勒船上巧遇这一情节,作者把人物置身于一种自然而又十分偶然的事件当中,来突出人物性格。教师只有把这些讲清楚,学生就有可能受益,来突出人物性格。教师只有把这些讲清楚,学生就有可能受益,在写作时可能运用得上。如有一位学生在《这件事发生以后》的作文中受到人物关系的启发,在文中他把落水者与救人者构思成一对父子,把故事发生的时间安排在相对寂静的农村中午,这样就很好的突出了文章主题。

2、设想法。

教学生学习课文,对于好的文章、好的语段,应该让学生多读,并且边读边设想一下,如果让我写这篇文章,某个地方,自己应怎样处理?然后再比较两种写法的差距,学生一边读,一边联系自己的的写作实际,就会从范文中学得很多东西,在实际写作中也会运用得上,如初中课文中有一篇范文《读“画蛋”有感》我要求学生在阅读采用了设想法,后来我在布置“

得到的启示”这一作文时,有一位学生写从蜘蛛结网得到的启示,写自己因考试失败心灰意冷,一次暴风雨的傍晚,偶然看到一只蜘蛛无论狂风暴雨多少次把自己的网刮破,它总是毫不气馁地把网重新补上„„。

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从书籍中获取材料并运用到自己作文中去,这也是解决学生作文写作材料缺乏的一个好办法。农村中学生可阅读的书籍有限,我们要把有限的书籍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平时除了要学生经常到图书室借书阅读之外,还要求学生做到书籍阅读的共享,就是要求学生要出好语文版报,语文版报的出版要确定好时间,出版人员,出版内容以及主题等,用以上办法使学生阅读量的扩大。记得有一次班里出的版报,摘抄了2001年高考的优秀作文《诚信归去来》并加以点评,一学生在有一次以“幸福”为话题写作文进借鉴其寓言式构思的模式,文中构思了一对小鸟兄弟受父母之命去寻找幸福,鸟弟弟在寻找幸福的过程当中不断帮助别人,它终于找到幸福。鸟哥哥在寻找幸福的过程当中处处为难别人,它觉得自己活得很累,它终于没有找到幸福„„。这篇文章是受到了《诚信归去来》的影响,《诚信归去来》中写一男青年把诚信抛弃,带着健康,美丽、金钱来到一个岛上,结果什么也得不到而处处碰壁。另外介绍一些有益的书籍给学生看,也是扩大学生阅读量的办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文教学除了要遵循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外,在教学中还要紧密联系生活,联系实际,语文教学法才可能谓之得法。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用这样的一句话来形容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语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由于语文与生活的这种关系,生活的丰富多彩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百花齐放”,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只有对症下药,学生的语文成绩特别是作文能力才可能有所提高。

第二篇: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及对策

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应鼓励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发表,能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但每当翻开学生的作文,我不禁悲从中来。经历了多年的作文训练,我们学生的作文还是缺少个性和创造力,学生习作的立意、选材与结构、表达等多方面如出一辙。作文仍然是千人一面,读来索然无味。

一、立意定势。我们语文教学从古至今一直带着极强的片面功利色彩。在作文教学中更要求“文以载道”。政治思想被作为衡量作文的重要标准,而忽视了学生的真实感,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也正因如此,近年来,高考阅卷中扼杀了许多有个性的佳作。学生动笔作文,便把先前准备好的思想内容作为作文的思想基础。常见例子:面对母亲的篮子,一定要赞颂母亲的辛劳与勤快;面对中秋圆月,一定要想到香港回归,台湾统一;面对朋友,一定要到与自己患难与共,给予自己真诚帮助的人,而自己的思想呢?靠边站或干脆没有。

二、选材定势。学生很少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选材常会从延用了几十年的陈旧事物中选取。如初二下学期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唱给母亲的歌,写作选材时学生总会想到雨中送伞;夜晚送往医院治病;考试失败后耐心的安慰等材料来表达母亲的爱。学生难以做到以我眼观生活,以我手写我心。

三、结构定势。写记叙文,学生往往写成总分式,开头写什么?中间写什么?结尾写什么?什么时候做什么事、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往往都是事先定好的;写议论文,通常是摆出问题——|分析问——解决问题,正反对比,再加上一些名言警句和名人故事,俨然成了新时期的八股文。

悲伤之余,我们冷静的思考,其实学生这些定势思维与我们教师平时模式化训练密切相关。当然也与我们的积累,观察力和感悟力等有关系、。

一、现在虽然提倡话题作文,但教师们总会担心学生无从下手,于是教给学生许多话题作文拟题的方法,如在话题前加修饰语,话题后加补足语等,甚至要给学生拟几个题目写在黑板上,这无疑是学生像骑着带花头上的骏马站在广阔的大草原上无法自由的驰骋。

二、教师重要理论指导,忽视情境设计,用写作原理指导学生写作,能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但对学生不能运用。无法企及的感受也会让学生陷入无法自由发挥的困境。

三、教师要求多,鼓励少。作文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学生个性差异和水平高低,忘记了因材施教,一味地的统一要求,即使少数基础差的学生习作中有闪光点,但因不符合整体要求,变不舍得给点表扬鼓励,长期以往就打消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

四、教师中批改,少互动。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到的,这一形成了一种共识。但我们语文老师往往把这一重要环节大包大揽,表现在对学生的习作精批细改的,圈画、打杠、总批,似乎改动越多越负责,这实在是一件事倍功半出力不讨好的事。多数学生拿到教师精批的作文本,看看的得分之就束之高搁,很少去推敲教师的评语,长期如此,学生写得 再多也难有长进。

根据上述原因,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一、学生不是要人云亦云,要勇于创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之所以在“前人之述备矣”的情况下能名与世,传与后,是因为它的利立意高人一等。放下自己而写天下。启示学生写作对应尽量反弹琵琶,变化角度,追求立意创新。如写《母亲的篮子》,我们可以通过篮子写母亲的辛劳和勤劳;也可以写母亲篮子里的物品的变化丰富,歌颂党的好政策,是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而相比较,两类哪种效果更好当然是不言而喻。

二、引导学生注重语言的积累和感悟,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是个性作文的过根本语言重在于学生作文现状分析及对策 武进敏

积累。具体做法是: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抄本,将平时看到的优美的句子抄到本子上,并写出简要的点评。加强“积累——感悟|——仿写”的思路,每星期教师要检查学生完成的情况,每个月在全班交流一次,评出活动的优秀学生,并给予适当的奖励。通过这样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自觉积累并灵活运用新颖丰富的语言,这对展现文章的个性色彩大有益处。

三、互动评改,给学生张扬个性,搭建平台。作文欣赏。教师客运用以下方法:⑴佳作欣赏。学生作文收上来之后,教师可从中选出几篇较好的在全班范读,将其余的发给学生,让他们找差距。这种批改方法,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激发其成功动机,还可以让其余学生能自觉的检查自己作文中的毛病,并积极争取下次作文也能被教师欣赏。⑵互批互改。⑶交流互评。⑷面批面改。⑸共批共改。多种批改方式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参与其中,变被动为主动。获得作文的兴趣,并开始自觉思考作文水平如何提高的问题。

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作文前,教师不要干巴巴的说教材、立意等理论,而是要想法创设一定的语境,用热情洋溢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语调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达到心理的亢奋,产生写作欲望。教师要扮演一个点火者,点燃学生感情和思维的火花。我校初一语文老师应很好地抓住学生送别实习老师这一材料指导学生写作,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关,创新作文教学更是迫在眉睫,我们语文教师只有在作文教学领域中积极探索,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才符合时代的要求——张扬个性,体现创新精神。

第三篇:农村中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查及引导对策

《农村中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查及引导对策》

科研课题阶段性报告

自课题立项后,全体课题组成员立即再进行详细分工。课题组成员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工作,努力实现研究目标。同时课题组成员之间加强相互协作,充分发挥集体优势,确保按时、按量、按质完成研究任务。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本研究课题,目前在国内被人们广为重视。特别是马加爵事件发生以后,农村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已受到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在国外,人际交往已是成功人士的必修课;国内一些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时开始注重人际交往能力,这促进了我国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

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一个现代人是否适应开放社会的标准之一。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当前,农村学生教育存在急待解决的一些问题,如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导致很多农村学生在生活中缺乏与他人交往的基础,部分学生不原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存在种种交往心理障碍,给学生的成长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授以人际交往知识,使其掌握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不论对学生本人的成长发展还是国家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内容与目标

本课题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目前农村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以及他们对人际交往的认识;2.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与运用;3.人际交往技巧及运用;4.适合农村中学生的孤僻性格及闭锁心理的转变解决方法;5.互联网对农村中学生交友的影响以及网络时代的学生交友指导;6.非正式群体对农村中学生的个体成长的影响。

通过本课题研究,达到以下目标:①使农村中学生懂得交往的基本礼仪,学会与人交往;②在交往实践中提高交往技巧,形成健全的人格;③使学生认识到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交往范围可以扩展到全世界,但更要正确交友,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才能健康成长;④转变少数同学孤僻的性格和闭锁的心理及解决他们的各种交往心理障碍。

三、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1.把课题研究与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

2.德育与心理研究相结合。

四、本课题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重点在本地区初中各年级学生中进行,注意样本的代表性; 2.研究交往心理变化发展情况及差异个性心理转化情况。以定性研究为主,采用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活动指导法等方法。

五、已经开展的工作:

1.调查目前农村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以及他们对人际交往的认识、互联网对农村中学生交友的影响,分析调查数据。

2.宣讲人际交往常识,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搞好舆论导向,充分认识未来生活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3.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互联网查询和社会及家庭调查,广泛收集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交往中获得重大成功的典型范例。整理编印成课题研究小刊物,在校内交流发表。

4.指导一部分学生尝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指导写好人际交往初步心得体会。

六、存在问题及今后策略

(一)存在问题

1、作为教师,在研究时还存在以工作代研究的倾向,工作时由于主客观原因,往往就淡化了研究的意识,影响了研究的效果。

2、课题研究的教师们自身能力还需提高,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未能全面操作,有时伤害到学生稚嫩的心灵。

3、初中学生由于青春期的到来,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很大问题,这也给我们提出很大挑战,我们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必要、及时的心理疏导、心理分析、心理指导。

(二)解决策略

1、研究者本人要端正研究的态度,继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让自己从研究中找到乐趣,通过研究促进自己的专业水平的提升,也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必须加强课题研究的力度,促进研究工作正态运作。

2、今后还要加大力度进行学习、研究,有可能的话邀请专家教授前来指导,以便于课题研究顺利高质量地进行。

3、真正从质和量上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工作,做好学校环境校风校纪建设,为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社会适应教育打开方便之门,从而使学生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提供外部环境。

4、争取把剩余的科研工作按计划完成,注意保存好相关资料,有什么问题随时提出存求解决。

《农村中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查及引导对策》科研课题组

2010年7月2日

第四篇:中学生作文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中央教科所“十五”重点课题“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子课题——

中学生作文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四川省苍溪实验中学校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中学生中大部分学生作文水平不高,写作畏难情绪大,兴趣不浓,甚至写作时拒写或抄袭现象也时有发生。在平时,一听到“作文”学生就喊头疼;在考场上学生也只能硬着头皮拼凑敷衍。作文真就这么难吗?学生作文现状到底如何?制约学生作文的因素有哪些?怎样破解学生作文的思维紧箍咒?……这一系列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一方面,人们普遍认为现代人的社会交际能力势趋日下,中高考的作文得分极不如人意;另一方面,学生作文胡编乱凑、语不及义。针对这种现状,我校自2005年秋季开始进行了中央教科所“十五”重点课题“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子课题——“中学生作文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的研究工作,迄今已近三年。研究工作进展顺利,教师和学生参与积极,已取得较好的阶段性成果。

二、改革措施

1、问卷调查

中医诊病,讲究望闻问切,主要是为了确定病症,好对症下药。针对学生作文难的现状,我们在2005年10月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高中、初中和职高包括实验班和对比班在内的1500余人。问卷表是学校课题组精心设计的与中学生写作密切相关的10个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验意义。

2、问卷情况分析

问卷结束后,我们分班对收回的问卷表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

陈强老师在统计高中问卷并分析的基础上,写成了《中学生作文现状问卷调查情况统计和分析》。在文中他认识到:(1)、学生普遍认为写作是非常重要的。(2)、大部分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学生写作中的最大困难是 “无话可说”、“无从说起”和“说得无味”。(3)、学生在写作遇到困难时,都期望得到教师的帮助。(4)、绝大部分同学有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接受老师教育指导的愿望。

赵晓莉、程瑶两位老师在统计初中问卷并分析的基础上,写成了《农村中学生作文现状调查及对策》。两位老师发现农村中学生作文现状是:(1)、学生

畏惧作文。(2)、题材雷同,内容空洞,只会笼统地叙述或空发议论,缺乏生动具体的描写,人物形象成了没有血肉的空壳。(3)、语言贫乏、平淡,缺乏真情。

(4)、错别字、语病较多,标点错误。(5)、详略不当,层次不清,结构残缺,头尾不全,缺少主旨。(6)、作文训练随意、无序。

学校子课题组研究成员认真结合材料阅读了三位老师的文章,认为文章所述情况符合我校学生作文现状实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通过综合分析,我们认识到现在中学生作文时的心理特征有以下必修方面:

(1)、惧怕心理。通常不愿上作文课,不愿写作文。获得低下的作文成绩后,教师批评,家长斥责,使内心异常紧张,写作成了心理负担。

(2)、对抗心理。极少学生的作文心理主要取决于教师或家长的态度。他们很少甚至从未获得过学习成功,长期处于受人冷落的气氛中,萌发了压抑心理,渴望受到尊重和保护,对教师的态度尤其敏感。不能忍受教师、家长在帮助中显露出来的轻视或不满态度,一些个性倔强的学生对此会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敌对情绪,常用乱写、抄袭或不写作文以示抗议。

(3)、应付心理。教师对学生缺乏具体的指导,作文时间一到,一齐收卷。这样,学生本来就很脆弱的写作信心,就逐渐丧失,走上了被动应付之路。

(4)、依赖心理。有些学生由于家庭教育不当,生活、学习依赖性极大,把写好作文看得很神秘,一写作文就愁眉苦脸,常求助于家长的帮助或抄袭别人的作文。这种不劳而获,尝到“甜头”后,更增强了依赖心理。

根据学生写作过程中的表现,其心理障碍主要有:

(1)、审题时:

①“对文题不胜了了”,产生迷惘心理;

②“不知从何下笔”,产生困惑心理;

③“还是老题目”,产生侥幸或厌烦心理。

(2)、行文时:

①消极定势的影响,结构模式化,有依赖思维惯性的经验心理;

②懒于思索的影响,材料通用化,有想走“终南捷径”的从便心理; ③机械运用的影响,语言成品化,有得过且过的应付心理。

④“旧瓶装古酒”,(3)、成文修改时:

①“不愿改”的怠惰心理;

②“不知何处修改”的茫然心理;

③“不是我一人写得不好”的从众心理。

通过这次对实验班和对比班的问卷调查的结果的统计、分析,我们了解到学生作文的现状,也认识到当前学生作文时心理特征,找到了学生作文的最大困难,也找到了制约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根本原因,这为有效开展下一步研究工作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和可靠的证据。

3、实施研究

(1)、制定对策

①资料积累(读、听、看、摘抄、剪贴)

②、课堂教学(课型模式:练习课、讲评课、欣赏课——核心:“三精一清”课堂教学)

③、课外活动(课本剧、文学社、校园电视台和校园广播站、诗歌朗诵、情感日记征文)

(2)、(3)、(4)、(5)、(6)、三、研究效益1、2、3、教师教学理念及行为的改变 学生写作兴趣的产生和培养 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第五篇:中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厌学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现象。众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有相当比例的中学生存在厌学情绪,厌学情绪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演化成厌学症,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症不是简单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相加的结果,而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机制。对于 “厌学”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影响。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防治厌学行为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矫治中学生的厌学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

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许多中学生认为:从小学到现在,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作业、考试、分数,简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这样自然导致了厌学情绪的产生。老师的脸色难看,家长的唠叨难听,学习没有一点乐趣。

而厌学情绪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厌学症。厌学症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特征一:表现为对学习目的存在认识偏差,认为读书无用。有人说:“读书越多,收入越少”,“文凭越高,待遇越低”。这种错误的认识是对社会体脑倒挂,分配不公的主观反映,也是流传的一种社会偏见在学校中的折射。但无论如何,尽管这一观点现阶段已缺乏市场,对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特征二:表现为对学习态度存在认识偏差,消极对待学习。本来学习应是一种轻松愉快、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但由于多种原因,却使学生讨厌学习。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学生勉强学习,却时常伴随着不愉快的体验。如紧张、焦虑、恐惧、羞愧、内疚、厌恶等。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好奇心,他们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学习。

特征三:表现为对学习活动存在认识偏差,远离学习活动。他们好像感到只有离开学习才能达到心理平衡。他们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之中,一般不愿做作业,不认真听讲,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时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有的干脆弃学出走或辍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此外,学习成绩差,且每况愈下。

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笔者十几年来通过与学生多方面交流,发现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症不是简单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相加的结果,而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着复杂的成因机制。

一.外部原因

(一)社会因素

1.社会大环境冲击着家长和学生的思想意识及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价值的体现也尚未被社会充分认可。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对他们的思想意识产生消极的影响。有些学生由于耳濡目染了“暴发户”家长或周围人群的所谓潇洒的生活方式,对自己的学习目的产生了不正确的认

识。

2.低俗文化的传播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社会上的不健康思潮、不良行为和不正之风,加上西方社会的精神垃圾以及乘虚而入的丑恶现象,无时不在侵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易接受新事物,易接受外界影响,而又缺乏较高的是非分辨能力。当低俗文化成了学生的追求时,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对学习的追求和兴趣。

3.校园周边环境差乱。不容忽视的是,不少游戏机室就开在校园附近,网吧、电脑房也随处可见。校园门口摆设的桌球摊点和夹带黄色内容的书籍、卡通片比比皆是,吸引学生消费。学生又不具备科学的分析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很容易沉迷于这些无聊的活动中,结果往往使学生忽视了学习,这也是现在学生出现厌学心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4.社会更加激烈的竞争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的影响,即高压力产生的负面效应。压力过大,孩子没有时间休息,娱乐,因此学习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出现厌学心理的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学校因素

1.目前中学教育还存在重应试、轻素质的现象,“分数至上”仍有一定的市场。现在还有不少人为了抓“分数”,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在智育中又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课目,导致学生畸形发展,面临升学竞争压力,心理负担加重。2.外界的功利评价左右了教师的教育思想

学校办学思想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很多中学教师心理压力很大,这些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学校领导、家长等因素,结果导致许多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为了在评价中获得好成绩,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不少压力。一些班主任只重视成绩的不断攀升,忽视学生能力培养与个性发展,造成大多数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痛苦的事,产生很大的厌学情绪。

3.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

现在的中学生,有相当数量是早晨6点钟起床,一天要上八九节课,中午被困在教室接受教师的“补充”讲评,下午五六点钟才能回家,晚上还有三四个小时的作业要做。双休日要参加各种“提高班”、家教,有着做不完的作业和应付不完的考试,很少有节假日,这样的负担就是成人也难以承受。学习负担过重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痛苦、产生厌学情绪以及对学习丧失兴趣的主要原因。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护和培养。很多学生还没有真正领略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而从一踏进学校的那刻起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长期被动学习带来的只能是逆反心理状态。

4.部分教师教学水平偏低。

教师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不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而是将学生置于题海之中。结果大量的机械式的作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就像机器一样,整天忙忙碌碌而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形成了逃学、弃学、不愿学等消极行为反应模式,厌学情绪愈来愈重,最终导致厌学症形成。

(三)家庭因素

1.父母的高期望值所带来的负效应。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学习天赋条件,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提出过高的要求。一些学生小学时成绩较好,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事实上,中学的学习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分数降低本属正常之

事,但父母的过高期望会使孩子心理压力大大增加,家长人为地把子女的学习与痛苦体验联系起来。当孩子意识到我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这种期望值的时候,他就会放弃努力,产生厌学心理,严重的出现较明显的厌学现象,对学习失去兴趣,觉得学习就是为了应付父母对自己的要求。

2.家庭教育方式不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成就评价方式极端化,他们只重视眼前的成绩,无法冷静、客观地以长远的眼光去对待自己的孩子,整日以压力、唠叨去驱使孩子,完全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当孩子达到他们所要求的目标时,就不惜“重金”满足孩子的欲望;而当孩子“不争气”时就冷眼对待,或放任不管,这都会对孩子的学习心态产生不良影响。

二.内部原因

(一)学习能力薄弱

部分学生在文化学习方面先天不足:智商不高、能力缺乏,这类学生往往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学习;或者只会死读书,无法将学到的知识正确、合理地表达出来。这样,面对日益繁重的课业内容,自然产生厌学情绪。

(二)个性特点不良

如意志力薄弱,一些学生上了中学后学习环境发生改变,面临新的挑战,由于心理适应能力差,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无法正视自己,丧失自信心,消极地对待学习,从此一蹶不振。

(三)学习行为盲目

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学习动力。笔者曾经在一堂英语课上提问,“你为什么学习英语?”,结果近80%的学生表情很无奈,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学校要他们学习英语,个别学生的回答是“因为有英语考试”。这种为考试而学习的想法其实在学生中是很普遍的,他们根本就没意识到现在所学的学科对将来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那么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是很自然的了。

措施对策

中学时期是学生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中出现的“厌学”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学生的身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那么如何防治学生的厌学行为呢?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防治厌学行为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矫治中学生的厌学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

一. 须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政府领导要建立和完善教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树立起两个文明一起抓的现代社会发展观,努力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净化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网吧、网络游戏、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对中学生的诱惑力是巨大的。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期,一旦迷上此类场所,必将无心于读书,最终浪费了大好时光,遗憾终生。所以作为政府要协调社会各方管理力量共同治理学校周边环境,整顿娱乐场所,努力消除由此而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 充分发挥学校在防治学生厌学现象中的主体作用

1.学校内部要转变评价观念和课程结构。

学校以分论质、唯分是求的做法必然导致教师教育行为的偏费。只用文化考分就把学生分成“优生”与“差生”,是片面的,也是很不科学的。其实每个学生都有潜能,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他们都能

学好,都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现代教育应该适应并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增加学校课程的多样性、层次性和选择性,从而增强学校教育对学生的适应性,让每个人在这个大千世界中能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会让每个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学习的成功,避免厌学的产生。

2.发挥学校各种力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通过日常各种适合每个学生个性展示和能力发展的活动,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并使其在良好的集体环境中形成正确的人际关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如举办多种类型的文艺体育比赛,举办特长培训班,开展各种社团活动等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这种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能够无声地起着教育人、改造人和鞭策人的作用。

3.重视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强化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班主任是学校最基层和最直接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一个班的班风和学习风气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班的班主任。班主任的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学生思想工作做得深入扎实,这个班学生的“厌学”现象肯定会少,学习风气肯定会好。因此班主任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4.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切实提高课堂质量。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对教师无比信赖和崇敬,才会喜欢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前面在分析中学生“厌学”的原因中,其中一条是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尽管教师学识渊博,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但有些学生还是不愿听他的课而产生“厌学”情绪,结果是教师埋怨学生难教,学生则埋怨教师授课听不懂。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师要了解各个年龄段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和所教班级的班风、学风,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教育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消化吸收。教学双方有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学生自然学得起劲,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逐步提高。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厌学情绪的重要保证

尽管社会和学校已经为防治厌学现象做了很大的努力,但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子女厌学情绪的重要保证。面对孩子的厌学,家长们该如何防治呢?

首先,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在无意之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对学习的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多会在子女身上有所体现。家长乐学好学,孩子受到这种学习氛围的熏陶,自然乐学上进。其次,家长应正确估计子女的学习能力。前面说过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值往往会产生负面影响,结果南辕北辙。因此家长首先应冷静分析自己子女的天赋条件,事实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家长应努力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要让孩子从苦学、厌学变为喜学、乐学,需要家长循循善诱,耐心指点,家长要讲究引导方法。因为这个时期中学生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逆反心理较强,如果家长采用简单粗暴地处理方式,不仅不能很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且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将矛盾激化,这样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更不能达到消除孩子厌学心理的目的。

结论

综上所述,中学生“厌学”,除学生自身的思想和文化素质较差外,也与社

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管理和家庭教育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注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齐抓共管,从严治校,那么,中学生的“厌学”现象就一定能够得到有效地扼止。

下载农村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研究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研究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心理教育论文: 中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安铺中学 黄妙锋 中学生厌学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现象。众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有相当比例的中学生存在厌学情绪,厌学情绪发展......

    农村中学生的心理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5篇]

    农村中学生的心理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 【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课程对人才培养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当今全面实施新课程,大力推进素质......

    《农村中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查及引导对策》开题报告

    《农村中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查及引导对策》 开题报告 (2009年9月28日) 我校申请的科研课题《农村中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调查及引导对策》已由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批准......

    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

    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宁化县泉上卫生院游瑞耆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村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更是食品安全卫生网络的重要部分,农村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农民......

    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品供给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品种丰富、数量充足、供给有余的食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食品消费需求。但是,随之而来的食品安全事件,也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

    农村住房现状问题及对策

    农村住房现状问题及对策 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字方针,既是......

    农村中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中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三个年级的作文存在着共性的问题:一、语句不通顺,词不达意,不能言为心声;二、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反复絮叨以充实字数;三、选材俗套,了无新意,千人一......

    农村中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中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年了,我深深感受到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水平普遍低于城市中学。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上作文课,怕改作文,作文教学效率低成为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