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及对策

时间:2019-05-13 20:06: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及对策》。

第一篇: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及对策

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应鼓励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发表,能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但每当翻开学生的作文,我不禁悲从中来。经历了多年的作文训练,我们学生的作文还是缺少个性和创造力,学生习作的立意、选材与结构、表达等多方面如出一辙。作文仍然是千人一面,读来索然无味。

一、立意定势。我们语文教学从古至今一直带着极强的片面功利色彩。在作文教学中更要求“文以载道”。政治思想被作为衡量作文的重要标准,而忽视了学生的真实感,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也正因如此,近年来,高考阅卷中扼杀了许多有个性的佳作。学生动笔作文,便把先前准备好的思想内容作为作文的思想基础。常见例子:面对母亲的篮子,一定要赞颂母亲的辛劳与勤快;面对中秋圆月,一定要想到香港回归,台湾统一;面对朋友,一定要到与自己患难与共,给予自己真诚帮助的人,而自己的思想呢?靠边站或干脆没有。

二、选材定势。学生很少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选材常会从延用了几十年的陈旧事物中选取。如初二下学期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唱给母亲的歌,写作选材时学生总会想到雨中送伞;夜晚送往医院治病;考试失败后耐心的安慰等材料来表达母亲的爱。学生难以做到以我眼观生活,以我手写我心。

三、结构定势。写记叙文,学生往往写成总分式,开头写什么?中间写什么?结尾写什么?什么时候做什么事、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往往都是事先定好的;写议论文,通常是摆出问题——|分析问——解决问题,正反对比,再加上一些名言警句和名人故事,俨然成了新时期的八股文。

悲伤之余,我们冷静的思考,其实学生这些定势思维与我们教师平时模式化训练密切相关。当然也与我们的积累,观察力和感悟力等有关系、。

一、现在虽然提倡话题作文,但教师们总会担心学生无从下手,于是教给学生许多话题作文拟题的方法,如在话题前加修饰语,话题后加补足语等,甚至要给学生拟几个题目写在黑板上,这无疑是学生像骑着带花头上的骏马站在广阔的大草原上无法自由的驰骋。

二、教师重要理论指导,忽视情境设计,用写作原理指导学生写作,能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但对学生不能运用。无法企及的感受也会让学生陷入无法自由发挥的困境。

三、教师要求多,鼓励少。作文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学生个性差异和水平高低,忘记了因材施教,一味地的统一要求,即使少数基础差的学生习作中有闪光点,但因不符合整体要求,变不舍得给点表扬鼓励,长期以往就打消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

四、教师中批改,少互动。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到的,这一形成了一种共识。但我们语文老师往往把这一重要环节大包大揽,表现在对学生的习作精批细改的,圈画、打杠、总批,似乎改动越多越负责,这实在是一件事倍功半出力不讨好的事。多数学生拿到教师精批的作文本,看看的得分之就束之高搁,很少去推敲教师的评语,长期如此,学生写得 再多也难有长进。

根据上述原因,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一、学生不是要人云亦云,要勇于创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之所以在“前人之述备矣”的情况下能名与世,传与后,是因为它的利立意高人一等。放下自己而写天下。启示学生写作对应尽量反弹琵琶,变化角度,追求立意创新。如写《母亲的篮子》,我们可以通过篮子写母亲的辛劳和勤劳;也可以写母亲篮子里的物品的变化丰富,歌颂党的好政策,是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而相比较,两类哪种效果更好当然是不言而喻。

二、引导学生注重语言的积累和感悟,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是个性作文的过根本语言重在于学生作文现状分析及对策 武进敏

积累。具体做法是: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抄本,将平时看到的优美的句子抄到本子上,并写出简要的点评。加强“积累——感悟|——仿写”的思路,每星期教师要检查学生完成的情况,每个月在全班交流一次,评出活动的优秀学生,并给予适当的奖励。通过这样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自觉积累并灵活运用新颖丰富的语言,这对展现文章的个性色彩大有益处。

三、互动评改,给学生张扬个性,搭建平台。作文欣赏。教师客运用以下方法:⑴佳作欣赏。学生作文收上来之后,教师可从中选出几篇较好的在全班范读,将其余的发给学生,让他们找差距。这种批改方法,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激发其成功动机,还可以让其余学生能自觉的检查自己作文中的毛病,并积极争取下次作文也能被教师欣赏。⑵互批互改。⑶交流互评。⑷面批面改。⑸共批共改。多种批改方式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参与其中,变被动为主动。获得作文的兴趣,并开始自觉思考作文水平如何提高的问题。

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作文前,教师不要干巴巴的说教材、立意等理论,而是要想法创设一定的语境,用热情洋溢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语调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达到心理的亢奋,产生写作欲望。教师要扮演一个点火者,点燃学生感情和思维的火花。我校初一语文老师应很好地抓住学生送别实习老师这一材料指导学生写作,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关,创新作文教学更是迫在眉睫,我们语文教师只有在作文教学领域中积极探索,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才符合时代的要求——张扬个性,体现创新精神。

第二篇:中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心理教育论文:

中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安铺中学 黄妙锋

中学生厌学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现象。众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有相当比例的中学生存在厌学情绪,厌学情绪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演化成厌学症,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症不是简单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相加的结果,而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机制。对于 “厌学”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影响。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防治厌学行为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矫治中学生的厌学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

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许多中学生认为:从小学到现在,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作业、考试、分数,简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这样自然导致了厌学情绪的产生。老师的脸色难看,家长的唠叨难听,学习没有一点乐趣。

而厌学情绪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厌学症。厌学症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

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特征一:表现为对学习目的存在认识偏差,认为读书无用。有人说:“读书越多,收入越少”,“文凭越高,待遇越低”。这种错误的认识是对社会体脑倒挂,分配不公 1 的主观反映,也是流传的一种社会偏见在学校中的折射。但无论如何,尽管这一观点现阶段已缺乏市场,对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特征二:表现为对学习态度存在认识偏差,消极对待学习。本来学习应是一种轻松愉快、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但由于多种原因,却使学生讨厌学习。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学生勉强学习,却时常伴随着不愉快的体验。如紧张、焦虑、恐惧、羞愧、内疚、厌恶等。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好奇心,他们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学习。

特征三:表现为对学习活动存在认识偏差,远离学习活动。他们好像感到只有离开学习才能达到心理平衡。他们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之中,一般不愿做作业,不认真听讲,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时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有的干脆弃学出走或辍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此外,学习成绩差,且每况愈下。

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笔者十几年来通过与学生多方面交流,发现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症不是简单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相加的结果,而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着复杂的成因机制。

一.外部原因

(一)社会因素

1.社会大环境冲击着家长和学生的思想意识及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价值的体现也尚未被社会充分认可。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对他们的思想意识产生消极的影响。有些学生由于耳濡目染了“暴发户”家长或周围人群的所谓潇洒的生活方式,对自己的学习目的产生了不正确的认识。

2.低俗文化的传播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社会上的不健康思潮、不良行为和不正之风,加上西方社会的精神垃圾以及乘虚而入的丑恶现象,无时不在侵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易接受新事物,易接受外界影响,而又缺乏较高的是非分辨能力。当低俗文化成了学生的追求时,必然 2 会影响到他们对学习的追求和兴趣。

3.校园周边环境差乱。不容忽视的是,不少游戏机室就开在校园附近,网吧、电脑房也随处可见。校园门口摆设的桌球摊点和夹带黄色内容的书籍、卡通片比比皆是,吸引学生消费。学生又不具备科学的分析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很容易沉迷于这些无聊的活动中,结果往往使学生忽视了学习,这也是现在学生出现厌学心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4.社会更加激烈的竞争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的影响,即高压力产生的负面效应。压力过大,孩子没有时间休息,娱乐,因此学习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出现厌学心理的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学校因素

1.目前中学教育还存在重应试、轻素质的现象,“分数至上”仍有一定的市场。现在还有不少人为了抓“分数”,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在智育中又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课目,导致学生畸形发展,面临升学竞争压力,心理负担加重。

2.外界的功利评价左右了教师的教育思想

学校办学思想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很多中学教师心理压力很大,这些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学校领导、家长等因素,结果导致许多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为了在评价中获得好成绩,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不少压力。一些班主任只重视成绩的不断攀升,忽视学生能力培养与个性发展,造成大多数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痛苦的事,产生很大的厌学情绪。3.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

现在的中学生,有相当数量是早晨6点钟起床,一天要上八九节课,中午被困在教室接受教师的“补充”讲评,下午五六点钟才能回家,晚上还有三四个小时的作业要做。双休日要参加各种“提高班”、家教,有着做不完的作业和应付不完的考试,很少有节假日,这样的负担就是成人也难以承受。学习负担过重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痛苦、产生厌学情绪以及对学习丧失兴趣的主要原因。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护和培养。很多学生还没有真正领略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而从一踏进学校的那刻起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长期被动学习带来的只能是逆反心理状态。4.部分教师教学水平偏低。

教师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不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而是将学生置于题海之中。结果大量的机械式的作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就像机器一样,整天忙忙碌碌而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形成了逃学、弃学、不愿学等消极行为反应模式,厌学情绪愈来愈重,最终导致厌学症形成。

(三)家庭因素

1.父母的高期望值所带来的负效应。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学习天赋条件,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提出过高的要求。一些学生小学时成绩较好,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事实上,中学的学习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分数降低本属正常之事,但父母的过高期望会使孩子心理压力大大增加,家长人为地把子女的学习与痛苦体验联系起来。当孩子意识到我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这种期望值的时候,他就会放弃努力,产生厌学心理,严重的出现较明显的厌学现象,对学习失去兴趣,觉得学习就是为了应付父母对自己的要求。

2.家庭教育方式不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成就评价方式极端化,他们只重视眼前的成绩,无法冷静、客观地以长远的眼光去对待自己的孩子,整日以压力、唠叨去驱使孩子,完全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当孩子达到他们所要求的目标时,就不惜“重金”满足孩子的欲望;而当孩子“不争气”时就冷眼对待,或放任不管,这都会对孩子的学习心态产生不良影响。

二.内部原因

(一)学习能力薄弱

部分学生在文化学习方面先天不足:智商不高、能力缺乏,这类学生往往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学习;或者只会死读书,无法将学到的知识正确、合理地表达出来。这样,面对日益繁重的课业内容,自然产生厌学情绪。

(二)个性特点不良

如意志力薄弱,一些学生上了中学后学习环境发生改变,面临新的挑战,由于心理适应能力差,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无法正视自己,丧失自信心,消极地对待学习,4 从此一蹶不振。

(三)学习行为盲目

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学习动力。笔者曾经在一堂英语课上提问,“你为什么学习英语?”,结果近80%的学生表情很无奈,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学校要他们学习英语,个别学生的回答是“因为有英语考试”。这种为考试而学习的想法其实在学生中是很普遍的,他们根本就没意识到现在所学的学科对将来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那么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是很自然的了。

措施对策

中学时期是学生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中出现的“厌学”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学生的身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那么如何防治学生的厌学行为呢?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防治厌学行为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矫治中学生的厌学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

一. 须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政府领导要建立和完善教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树立起两个文明一起抓的现代社会发展观,努力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净化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网吧、网络游戏、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对中学生的诱惑力是巨大的。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期,一旦迷上此类场所,必将无心于读书,最终浪费了大好时光,遗憾终生。所以作为政府要协调社会各方管理力量共同治理学校周边环境,整顿娱乐场所,努力消除由此而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 充分发挥学校在防治学生厌学现象中的主体作用 1.学校内部要转变评价观念和课程结构。

学校以分论质、唯分是求的做法必然导致教师教育行为的偏费。只用文化考分就把学生分成“优生”与“差生”,是片面的,也是很不科学的。其实每个学生都有潜能,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他们都能学好,都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现代教育应该适应并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增加学校课程的多样性、层次性和选择性,从而增强学校教育对学生的适应性,让每个人 5 在这个大千世界中能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会让每个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学习的成功,避免厌学的产生。2.发挥学校各种力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通过日常各种适合每个学生个性展示和能力发展的活动,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并使其在良好的集体环境中形成正确的人际关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如举办多种类型的文艺体育比赛,举办特长培训班,开展各种社团活动等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这种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能够无声地起着教育人、改造人和鞭策人的作用。3.重视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强化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班主任是学校最基层和最直接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一个班的班风和学习风气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班的班主任。班主任的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学生思想工作做得深入扎实,这个班学生的“厌学”现象肯定会少,学习风气肯定会好。因此班主任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4.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切实提高课堂质量。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对教师无比信赖和崇敬,才会喜欢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前面在分析中学生“厌学”的原因中,其中一条是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尽管教师学识渊博,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但有些学生还是不愿听他的课而产生“厌学”情绪,结果是教师埋怨学生难教,学生则埋怨教师授课听不懂。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师要了解各个年龄段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和所教班级的班风、学风,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教育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消化吸收。教学双方有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学生自然学得起劲,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逐步提高。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厌学情绪的重要保证

尽管社会和学校已经为防治厌学现象做了很大的努力,但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子女厌学情绪的重要保证。面对孩子的厌学,家长们该如何防治呢?

首先,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 6 长的一言一行在无意之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对学习的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多会在子女身上有所体现。家长乐学好学,孩子受到这种学习氛围的熏陶,自然乐学上进。其次,家长应正确估计子女的学习能力。前面说过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值往往会产生负面影响,结果南辕北辙。因此家长首先应冷静分析自己子女的天赋条件,事实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家长应努力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要让孩子从苦学、厌学变为喜学、乐学,需要家长循循善诱,耐心指点,家长要讲究引导方法。因为这个时期中学生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逆反心理较强,如果家长采用简单粗暴地处理方式,不仅不能很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且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将矛盾激化,这样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更不能达到消除孩子厌学心理的目的。

结论

综上所述,中学生“厌学”,除学生自身的思想和文化素质较差外,也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管理和家庭教育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注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齐抓共管,从严治校,那么,中学生的“厌学”现象就一定能够得到有效地扼止。

2011

年7月

第三篇:中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厌学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现象。众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有相当比例的中学生存在厌学情绪,厌学情绪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演化成厌学症,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症不是简单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相加的结果,而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机制。对于 “厌学”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影响。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防治厌学行为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矫治中学生的厌学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

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许多中学生认为:从小学到现在,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作业、考试、分数,简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这样自然导致了厌学情绪的产生。老师的脸色难看,家长的唠叨难听,学习没有一点乐趣。

而厌学情绪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厌学症。厌学症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特征一:表现为对学习目的存在认识偏差,认为读书无用。有人说:“读书越多,收入越少”,“文凭越高,待遇越低”。这种错误的认识是对社会体脑倒挂,分配不公的主观反映,也是流传的一种社会偏见在学校中的折射。但无论如何,尽管这一观点现阶段已缺乏市场,对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特征二:表现为对学习态度存在认识偏差,消极对待学习。本来学习应是一种轻松愉快、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但由于多种原因,却使学生讨厌学习。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学生勉强学习,却时常伴随着不愉快的体验。如紧张、焦虑、恐惧、羞愧、内疚、厌恶等。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好奇心,他们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学习。

特征三:表现为对学习活动存在认识偏差,远离学习活动。他们好像感到只有离开学习才能达到心理平衡。他们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之中,一般不愿做作业,不认真听讲,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时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有的干脆弃学出走或辍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此外,学习成绩差,且每况愈下。

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笔者十几年来通过与学生多方面交流,发现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症不是简单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相加的结果,而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着复杂的成因机制。

一.外部原因

(一)社会因素

1.社会大环境冲击着家长和学生的思想意识及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价值的体现也尚未被社会充分认可。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对他们的思想意识产生消极的影响。有些学生由于耳濡目染了“暴发户”家长或周围人群的所谓潇洒的生活方式,对自己的学习目的产生了不正确的认

识。

2.低俗文化的传播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社会上的不健康思潮、不良行为和不正之风,加上西方社会的精神垃圾以及乘虚而入的丑恶现象,无时不在侵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易接受新事物,易接受外界影响,而又缺乏较高的是非分辨能力。当低俗文化成了学生的追求时,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对学习的追求和兴趣。

3.校园周边环境差乱。不容忽视的是,不少游戏机室就开在校园附近,网吧、电脑房也随处可见。校园门口摆设的桌球摊点和夹带黄色内容的书籍、卡通片比比皆是,吸引学生消费。学生又不具备科学的分析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很容易沉迷于这些无聊的活动中,结果往往使学生忽视了学习,这也是现在学生出现厌学心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4.社会更加激烈的竞争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的影响,即高压力产生的负面效应。压力过大,孩子没有时间休息,娱乐,因此学习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出现厌学心理的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学校因素

1.目前中学教育还存在重应试、轻素质的现象,“分数至上”仍有一定的市场。现在还有不少人为了抓“分数”,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在智育中又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课目,导致学生畸形发展,面临升学竞争压力,心理负担加重。2.外界的功利评价左右了教师的教育思想

学校办学思想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很多中学教师心理压力很大,这些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学校领导、家长等因素,结果导致许多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为了在评价中获得好成绩,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不少压力。一些班主任只重视成绩的不断攀升,忽视学生能力培养与个性发展,造成大多数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痛苦的事,产生很大的厌学情绪。

3.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

现在的中学生,有相当数量是早晨6点钟起床,一天要上八九节课,中午被困在教室接受教师的“补充”讲评,下午五六点钟才能回家,晚上还有三四个小时的作业要做。双休日要参加各种“提高班”、家教,有着做不完的作业和应付不完的考试,很少有节假日,这样的负担就是成人也难以承受。学习负担过重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痛苦、产生厌学情绪以及对学习丧失兴趣的主要原因。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护和培养。很多学生还没有真正领略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而从一踏进学校的那刻起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长期被动学习带来的只能是逆反心理状态。

4.部分教师教学水平偏低。

教师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不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而是将学生置于题海之中。结果大量的机械式的作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就像机器一样,整天忙忙碌碌而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形成了逃学、弃学、不愿学等消极行为反应模式,厌学情绪愈来愈重,最终导致厌学症形成。

(三)家庭因素

1.父母的高期望值所带来的负效应。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学习天赋条件,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提出过高的要求。一些学生小学时成绩较好,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事实上,中学的学习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分数降低本属正常之

事,但父母的过高期望会使孩子心理压力大大增加,家长人为地把子女的学习与痛苦体验联系起来。当孩子意识到我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这种期望值的时候,他就会放弃努力,产生厌学心理,严重的出现较明显的厌学现象,对学习失去兴趣,觉得学习就是为了应付父母对自己的要求。

2.家庭教育方式不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成就评价方式极端化,他们只重视眼前的成绩,无法冷静、客观地以长远的眼光去对待自己的孩子,整日以压力、唠叨去驱使孩子,完全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当孩子达到他们所要求的目标时,就不惜“重金”满足孩子的欲望;而当孩子“不争气”时就冷眼对待,或放任不管,这都会对孩子的学习心态产生不良影响。

二.内部原因

(一)学习能力薄弱

部分学生在文化学习方面先天不足:智商不高、能力缺乏,这类学生往往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学习;或者只会死读书,无法将学到的知识正确、合理地表达出来。这样,面对日益繁重的课业内容,自然产生厌学情绪。

(二)个性特点不良

如意志力薄弱,一些学生上了中学后学习环境发生改变,面临新的挑战,由于心理适应能力差,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无法正视自己,丧失自信心,消极地对待学习,从此一蹶不振。

(三)学习行为盲目

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学习动力。笔者曾经在一堂英语课上提问,“你为什么学习英语?”,结果近80%的学生表情很无奈,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学校要他们学习英语,个别学生的回答是“因为有英语考试”。这种为考试而学习的想法其实在学生中是很普遍的,他们根本就没意识到现在所学的学科对将来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那么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是很自然的了。

措施对策

中学时期是学生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中出现的“厌学”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学生的身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那么如何防治学生的厌学行为呢?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防治厌学行为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矫治中学生的厌学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

一. 须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政府领导要建立和完善教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树立起两个文明一起抓的现代社会发展观,努力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净化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网吧、网络游戏、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对中学生的诱惑力是巨大的。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期,一旦迷上此类场所,必将无心于读书,最终浪费了大好时光,遗憾终生。所以作为政府要协调社会各方管理力量共同治理学校周边环境,整顿娱乐场所,努力消除由此而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 充分发挥学校在防治学生厌学现象中的主体作用

1.学校内部要转变评价观念和课程结构。

学校以分论质、唯分是求的做法必然导致教师教育行为的偏费。只用文化考分就把学生分成“优生”与“差生”,是片面的,也是很不科学的。其实每个学生都有潜能,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他们都能

学好,都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现代教育应该适应并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增加学校课程的多样性、层次性和选择性,从而增强学校教育对学生的适应性,让每个人在这个大千世界中能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会让每个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学习的成功,避免厌学的产生。

2.发挥学校各种力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通过日常各种适合每个学生个性展示和能力发展的活动,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并使其在良好的集体环境中形成正确的人际关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如举办多种类型的文艺体育比赛,举办特长培训班,开展各种社团活动等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这种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能够无声地起着教育人、改造人和鞭策人的作用。

3.重视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强化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班主任是学校最基层和最直接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一个班的班风和学习风气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班的班主任。班主任的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学生思想工作做得深入扎实,这个班学生的“厌学”现象肯定会少,学习风气肯定会好。因此班主任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4.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切实提高课堂质量。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对教师无比信赖和崇敬,才会喜欢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前面在分析中学生“厌学”的原因中,其中一条是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尽管教师学识渊博,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但有些学生还是不愿听他的课而产生“厌学”情绪,结果是教师埋怨学生难教,学生则埋怨教师授课听不懂。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师要了解各个年龄段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和所教班级的班风、学风,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教育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消化吸收。教学双方有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学生自然学得起劲,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逐步提高。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厌学情绪的重要保证

尽管社会和学校已经为防治厌学现象做了很大的努力,但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子女厌学情绪的重要保证。面对孩子的厌学,家长们该如何防治呢?

首先,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在无意之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对学习的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多会在子女身上有所体现。家长乐学好学,孩子受到这种学习氛围的熏陶,自然乐学上进。其次,家长应正确估计子女的学习能力。前面说过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值往往会产生负面影响,结果南辕北辙。因此家长首先应冷静分析自己子女的天赋条件,事实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家长应努力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要让孩子从苦学、厌学变为喜学、乐学,需要家长循循善诱,耐心指点,家长要讲究引导方法。因为这个时期中学生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逆反心理较强,如果家长采用简单粗暴地处理方式,不仅不能很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且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将矛盾激化,这样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更不能达到消除孩子厌学心理的目的。

结论

综上所述,中学生“厌学”,除学生自身的思想和文化素质较差外,也与社

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管理和家庭教育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注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齐抓共管,从严治校,那么,中学生的“厌学”现象就一定能够得到有效地扼止。

第四篇:中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上海市南汇区万祥学校

陶春红

中学生厌学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现象。众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有相当比例的中学生存在厌学情绪,厌学情绪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演化成厌学症,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症不是简单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相加的结果,而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机制。对于 “厌学”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影响。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防治厌学行为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矫治中学生的厌学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

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许多中学生认为:从小学到现在,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作业、考试、分数,简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这样自然导致了厌学情绪的产生。老师的脸色难看,家长的唠叨难听,学习没有一点乐趣。

而厌学情绪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厌学症。厌学症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

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特征一:表现为对学习目的存在认识偏差,认为读书无用。有人说:“读书越多,收入越少”,“文凭越高,待遇越低”。这种错误的认识是对社会体脑倒挂,分配不公的主观反映,也是流传的一种社会偏见在学校中的折射。但无论如何,尽管这一观点现阶段已缺乏市场,对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特征二:表现为对学习态度存在认识偏差,消极对待学习。本来学习应是一种轻松愉快、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但由于多种原因,却使学生讨厌学习。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学生勉强学习,却时常伴随着不愉快的体验。如紧张、焦虑、恐惧、羞愧、内疚、厌恶等。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好奇心,他们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学习。

特征三:表现为对学习活动存在认识偏差,远离学习活动。他们好像感到只有离开学习才能达到心理平衡。他们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之中,一般不愿做作业,不认真听讲,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时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有的干脆弃学出走或辍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此外,学习成绩差,且每况愈下。

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笔者十几年来通过与学生多方面交流,发现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症不是简单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相加的结果,而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着复杂的成因机制。

一.外部原因

(一)社会因素

1.社会大环境冲击着家长和学生的思想意识及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价值的体现也尚未被社会充分认可。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对他们的思想意识产生消极的影响。有些学生由于耳濡目染了“暴发户”家长或周围人群的所谓潇洒的生活方式,对自己的学习目的产生了不正确的认识。

2.低俗文化的传播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社会上的不健康思潮、不良行为和不正之风,加上西方社会的精神垃圾以及乘虚而入的丑恶现象,无时不在侵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易接受新事物,易接受外界影响,而又缺乏较高的是非分辨能力。当低俗文化成了学生的追求时,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对学习的追求和兴趣。

3.校园周边环境差乱。不容忽视的是,不少游戏机室就开在校园附近,网吧、电脑房也随处可见。校园门口摆设的桌球摊点和夹带黄色内容的书籍、卡通片比比皆是,吸引学生消费。学生又不具备科学的分析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很容易沉迷于这些无聊的活动中,结果往往使学生忽视了学习,这也是现在学生出现厌学心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4.社会更加激烈的竞争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的影响,即高压力产生的负面效应。压力过大,孩子没有时间休息,娱乐,因此学习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出现厌学心理的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学校因素

1.目前中学教育还存在重应试、轻素质的现象,“分数至上”仍有一定的市场。现在还有不少人为了抓“分数”,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在智育中又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课目,导致学生畸形发展,面临升学竞争压力,心理负担加重。

2.外界的功利评价左右了教师的教育思想

学校办学思想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很多中学教师心理压力很大,这些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学校领导、家长等因素,结果导致许多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为了在评价中获得好成绩,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不少压力。一些班主任只重视成绩的不断攀升,忽视学生能力培养与个性发展,造成大多数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痛苦的事,产生很大的厌学情绪。

3.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

现在的中学生,有相当数量是早晨6点钟起床,一天要上八九节课,中午被困在教室接受教师的“补充”讲评,下午五六点钟才能回家,晚上还有三四个小时的作业要做。双休日要参加各种“提高班”、家教,有着做不完的作业和应付不完的考试,很少有节假日,这样的负担就是成人也难以承受。学习负担过重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痛苦、产生厌学情绪以及对学习丧失兴趣的主要原因。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护和培养。很多学生还没有真正领略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而从一踏进学校的那刻起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长期被动学习带来的只能是逆反心理状态。

4.部分教师教学水平偏低。

教师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不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而是将学生置于题海之中。结果大量的机械式的作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就像机器一样,整天忙忙碌碌而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形成了逃学、弃学、不愿学等消极行为反应模式,厌学情绪愈来愈重,最终导致厌学症形成。

(三)家庭因素

1.父母的高期望值所带来的负效应。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学习天赋条件,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提出过高的要求。一些学生小学时成绩较好,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事实上,中学的学习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分数降低本属正常之事,但父母的过高期望会使孩子心理压力大大增加,家长人为地把子女的学习与痛苦体验联系起来。当孩子意识到我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这种期望值的时候,他就会放弃努力,产生厌学心理,严重的出现较明显的厌学现象,对学习失去兴趣,觉得学习就是为了应付父母对自己的要求。

2.家庭教育方式不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成就评价方式极端化,他们只重视眼前的成绩,无法冷静、客观地以长远的眼光去对待自己的孩子,整日以压力、唠叨去驱使孩子,完全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当孩子达到他们所要求的目标时,就不惜“重金”满足孩子的欲望;而当孩子“不争气”时就冷眼对待,或放任不管,这都会对孩子的学习心态产生不良影响。

二.内部原因

(一)学习能力薄弱

部分学生在文化学习方面先天不足:智商不高、能力缺乏,这类学生往往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学习;或者只会死读书,无法将学到的知识正确、合理地表达出来。这样,面对日益繁重的课业内容,自然产生厌学情绪。

(二)个性特点不良

如意志力薄弱,一些学生上了中学后学习环境发生改变,面临新的挑战,由于心理适应能力差,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无法正视自己,丧失自信心,消极地对待学习,从此一蹶不振。

(三)学习行为盲目

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学习动力。笔者曾经在一堂英语课上提问,“你为什么学习英语?”,结果近80%的学生表情很无奈,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学校要他们学习英语,个别学生的回答是“因为有英语考试”。这种为考试而学习的想法其实在学生中是很普遍的,他们根本就没意识到现在所学的学科对将来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那么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是很自然的了。

措施对策

中学时期是学生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中出现的“厌学”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学生的身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那么如何防治学生的厌学行为呢?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防治厌学行为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矫治中学生的厌学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

一. 须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政府领导要建立和完善教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树立起两个文明一起抓的现代社会发展观,努力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净化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网吧、网络游戏、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对中学生的诱惑力是巨大的。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期,一旦迷上此类场所,必将无心于读书,最终浪费了大好时光,遗憾终生。所以作为政府要协调社会各方管理力量共同治理学校周边环境,整顿娱乐场所,努力消除由此而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 充分发挥学校在防治学生厌学现象中的主体作用

1.学校内部要转变评价观念和课程结构。

学校以分论质、唯分是求的做法必然导致教师教育行为的偏费。只用文化考分就把学生分成“优生”与“差生”,是片面的,也是很不科学的。其实每个学生都有潜能,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他们都能学好,都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现代教育应该适应并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增加学校课程的多样性、层次性和选择性,从而增强学校教育对学生的适应性,让每个人在这个大千世界中能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会让每个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学习的成功,避免厌学的产生。

2.发挥学校各种力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通过日常各种适合每个学生个性展示和能力发展的活动,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并使其在良好的集体环境中形成正确的人际关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如举办多种类型的文艺体育比赛,举办特长培训班,开展各种社团活动等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这种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能够无声地起着教育人、改造人和鞭策人的作用。

3.重视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强化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班主任是学校最基层和最直接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一个班的班风和学习风气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班的班主任。班主任的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学生思想工作做得深入扎实,这个班学生的“厌学”现象肯定会少,学习风气肯定会好。因此班主任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4.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切实提高课堂质量。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对教师无比信赖和崇敬,才会喜欢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前面在分析中学生“厌学”的原因中,其中一条是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尽管教师学识渊博,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但有些学生还是不愿听他的课而产生“厌学”情绪,结果是教师埋怨学生难教,学生则埋怨教师授课听不懂。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师要了解各个年龄段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和所教班级的班风、学风,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教育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消化吸收。教学双方有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学生自然学得起劲,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逐步提高。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厌学情绪的重要保证

尽管社会和学校已经为防治厌学现象做了很大的努力,但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子女厌学情绪的重要保证。面对孩子的厌学,家长们该如何防治呢?

首先,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在无意之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对学习的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多会在子女身上有所体现。家长乐学好学,孩子受到这种学习氛围的熏陶,自然乐学上进。其次,家长应正确估计子女的学习能力。前面说过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值往往会产生负面影响,结果南辕北辙。因此家长首先应冷静分析自己子女的天赋条件,事实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家长应努力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要让孩子从苦学、厌学变为喜学、乐学,需要家长循循善诱,耐心指点,家长要讲究引导方法。因为这个时期中学生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逆反心理较强,如果家长采用简单粗暴地处理方式,不仅不能很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且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将矛盾激化,这样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更不能达到消除孩子厌学心理的目的。

结论

综上所述,中学生“厌学”,除学生自身的思想和文化素质较差外,也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管理和家庭教育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注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齐抓共管,从严治校,那么,中学生的“厌学”现象就一定能够得到有效地扼止。

第五篇:中学生语文阅读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语文阅读现状分析及对策

面对当今这个信息多元化时代, 阅读能力对每一个人 来说, 都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功。/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 的动态过程。0这一新理念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在阅 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教师 绝不能漠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因此, 在目前的中 学语文教学中, 很有必要对中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分析, 并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习效率。

一、中学生的阅读现状

(一)有阅读兴趣而无阅读习惯 通过问卷调查, 我们发现, 目前中学生对于课外自主阅 读有一定的兴趣, 78% 的学生则明确表示自己喜欢利用课 余时间阅读一些有用的课外书籍。但是, 在所有被调查的 对象中, 只有 7% 的学生养成了每天阅读的好习惯, 他们总 是在每天固定的时间里(午休或晚上睡觉前)至少阅读半 个小时以上, 17% 的学生则是每周集中一两个小时阅读(大多是利用周末的时间), 而 74% 的学生对于阅读没有固 定的安排, 看时间和心情而定, 有空闲的时候就阅读, 也没 有具体的时间长短的限制。同时, 还有 11% 的学生明确表 示不喜欢阅读, 认为中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是没有必要的, 因 为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 他们不堪繁重的学业之苦, 没有时 间和精力阅读课外书籍, 那就更谈不上阅读习惯的养成了。(二)有阅读要求而无阅读方法 调查结果显示: 大部分被调查的对象都认为中学生阅 读课外书籍是有必要的, 他们希望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获 得更多的 知识, 丰富、完善自 己的知 识结构, 但是 只有 7103% 的学生知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阅读方式, 其 余的学生面对着阅读文本, 只习惯于略读或精读, 造成阅读 效率低下或阅读兴趣下降。(三)有阅读行为而无阅读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 高中生有阅读的需求, 亦有阅读的实际 行为, 但是涉及为什么会产生阅读兴趣时, 他们就基本无话 可说了, 因为他们大多只是追求阅读过程中的猎奇心理的 满足, 阅读只停留在故事情节的了解层面上, 至于通过阅读 后得到了什么, 除了情节的引人入胜没有更多的收获, 由此 发现, 高中生的阅读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四)有阅读数量而无阅读品位 调查发现, 目前中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已经阅读了大量 的书籍, 甚至少数初一(高一)的学生就基本上阅读过了教 育部规定的课外必读书目中大约一半的作品, 但这毕竟只 是少数。走进学生课堂, 我们仍能发现他们的课桌上赫然

摆着卡通漫画绘图小册子、粗制滥造的武打言情小说、网络 电脑游戏高手、/搞笑0作品或写当代影视歌星、媒体主持、体坛明星之类的/ 时尚0杂志, 甚至新生代的/ 另类文学作 品0。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诸如此类的书籍, 但我们不能不 相信这个数据: 34% 的中学生没有真正完整地读过一本中 国或外国名著, 通过道听途说能知道有这个书名就已经很 了不起了, 根本谈不上阅读的感受了, 而每一次写读后感之 类作文时, 只有去/ 拿来 0了。但是一提及电脑游戏、武打 招式、明星逸闻趣事, 他们往往滔滔不绝, 如数家珍。这些 都是因为缺乏选择与鉴别, 盲目追随 /流行0, 造成阅读资 源浪费, 阅读品位不高。

二、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的途径

新课程标准以及语文学科性质决定了语文这一基础学 科必须建立在/双基0的基础上, 但又不能把 /双基 0作为唯 一目标, 而要以/双基0为基点, 注重文化传递, 从而影响学 生的精神领域;在学习过程中熏陶学生的感情、性格、人格,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正义感, 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的正确导向;而/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0, / 语 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0, 针对中学生的 阅读现状,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提高教师的阅读素质 现在, 读书的教师越来越少了。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 培养对书的酷爱, 使书 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 取 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如果你 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 如果学生深信你今 天所讲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 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 生的精神需要0,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给语文教师的建议, 尤 其是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大前提下, 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 尽 快把握新教材, 搞好课堂内外, 更是离不开阅读, 更是需要 以读促思, 以读养教。(二)明确阅读的作用 不言而喻, 要学生读和学生要读会带来截然不同的阅 读效果。因此, 教师还必须使学生明白阅读的作用, 体会到 阅读的益处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阅读愿望, 才会让他们自 然而然地积极地主动地去阅读。1.积累知识 司马迁为编5资治通鉴6, /遍阅旧史, 旁采小说, 简牍 盈积, 浩如烟海。0屈原的 5天问6一口气提出 172个问题, 天文地理, 博物神话, 无所不涉, 显示了作者的丰富学识。

要使自己渊博富有, 就要认真读书, 旁学杂收, 广取博览。华罗庚曾说: /天才在于勤奋, 读书在于积累0。可见, 读书 学习是积累知识的好办法。尤其是当今时代, 新兴科学、边 缘学科不断涌现, 知识不仅是学业的基础, 也是技能的催化 剂, 我们要吸收新概念、新知识, 就要多读书, 广纳百家之 言, 加强知识储备。2.丰富语言 /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0学习语言是我们的终身任务, 具有较高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尤为重要。词汇丰富, 进行口 头交流时能从容自若, 善于表达, 进行写作时遣词造句也就 不会贫乏。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基本功是每一个现代社会 有文化的人都应该具备的, 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是书面语 言的宝库, 它们的语言准确、精炼、规范化, 极富于表现力, 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滋养。而多进行阅读, 可以丰富语言, 积累词汇。

提高能力 /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0, 这句话说明了 读书与写作的密切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阅读多了, / 厚积而薄发0, 就能对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读书能 使人站得高, 看得远。思路开阔, 写文章就会得心应手;有 远见卓识, 写文章就能格调高, 不至于出现陆游笔下的/ 恨 渠生来不读书, 江山如此一句无0的情况。而当前许多专 家学者认为, 科技人才最基本的智能包括自学能力、思维能 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这 诸多能力的培养与读书学习是密不可分的。(三)养成阅读的习惯 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 中学生一定要努力养成好的 阅读习惯。课内阅读方面的认真预习、听讲、复习自不必 说;课外阅读方面, 可以让学生从 5语文读本6中挑选一些 他们感兴趣的文章来共同赏析, 一些课余阅读到的好文章, 也可以作为对比阅读材料, 进行知识迁移;教师要充分利用 网络等多种媒体, 向他们推荐优秀教育网站和文学网站;一 段时间之后还可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体会、阅读推荐办成 小报形式, 张贴起来, 诸如此类种种良好习惯一旦形成, 我 相信将使学生一生受益, 同时他们每日的学习也会在这种习惯支配下获得自信心和充实感。(四)指导阅读的方法 / 公欲利其事, 必先利其器0, 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 指导显得尤为重要。以下略举几种对中学生切实可行的主 要的阅读方法: 1.积累性阅读

主要是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范文阅读和自己广泛的课 外阅读来进行有效的积累。通过熟读背诵, 学生既进行字、词、句、篇等语言表达形式方面的知识积累, 又进行文章所 包含的思想内容、语言知识和自然社会知识方面的积累。2.理解性阅读 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他们逐步在较全面、较深入理解字、词、句、篇的基础上,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这种阅读水平的提高有一个由模仿到独立、由单项到全面、由浅近到深刻的分析综合的过程。.比较性阅读 比较是辩证法中经常运用的分析方法, 把比较法运用 到阅读教学中, 是一种方法, 也是一种学法, 即将两种或多 种材料对照阅读, 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比较可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扩大知识视野,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较 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运用他们的聪明 才智去鉴别、去欣赏, 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比较可以使学 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实现学习过程中的正迁移。4.扩展性阅读 扩展性阅读, 是指以某篇作品(或某本书)为阅读基础 点, 向有关方面扩展的阅读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扩展 阅读训练对于学生拓展知识视野, 启迪思维, 增强理解的深 度与广度, 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扩展阅读的关键是确定 好阅读基点与扩展方向。对于阅读基点应以精读为主, 扩 展性阅读应根据阅读的目的、层次、基础等因素略读为宜。这种扩展可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 向整篇(部)著作扩展;也可以某篇名作为基点, 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 展;以某篇作品为基点, 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以某一作 品为基点, 向同一文体的其他篇章扩展;以某作家作品为基 点, 向介绍这位作家的传记或评述性文字扩展;以某篇作 品的引文为基点, 向引文的(出处)原作扩展;以作品的删 节稿或修改稿为基点, 向原稿扩展等。5.评价性阅读 随着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进一步增强, 对文章 的阅读评价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和提高。阅读只有发展到 这个阶段, 才能圆满地达到阅读的目的。总之, 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更多、更 高、更新的要求, 语文教师只有在理透教育新观念、重视教 学新教法的基础上, 勤学多思, 不断充实自己, 以更好地指 导学生进行大量有益的阅读, 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逐步形成良好的读书文化氛围, 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 局面。

下载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生作文现状原因及其对策

    中学生作文现状原因及其对策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写作成了困扰广大语文老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笔者希望能通过对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对其产生原因的分析,企图从中......

    农村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研究及对策

    农村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及对策 姓名:韦海斌广西柳江县流山中学邮编: 545113 关键词: 中学生 作文 现状分析 对策 联系电话:***(0772—7578330)作者简介:韦海斌华中师范大......

    中学生作文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中央教科所“十五”重点课题“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子课题—— 中学生作文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四川省苍溪实验中学校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中学生中大部分学生作文水......

    中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

    一、中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分析 中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 据权威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其中青少年学生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在城市,中学生的上......

    中学生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现状分析和对策

    中学生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现状分析和对策 团山子乡第一中学 孙铭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实施教学,要注重历史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历史教学形式及手段呈现出多样化,重在培......

    农村中学生历史学习现状分析与对策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历史学习现状 调查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B-0008-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我国农村中学历史......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分析..

    陕西省山阳县城区第三初级中学 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分析 现今初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这些问题的表现......

    中学生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中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 姓名:何晶晶 学号:110411209 班级11英本2班 摘要:社会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