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现状分析和对策

时间:2019-05-14 21:27: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生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现状分析和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生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现状分析和对策》。

第一篇:中学生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现状分析和对策

中学生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现状分析和对策

团山子乡第一中学 孙铭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实施教学,要注重历史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历史教学形式及手段呈现出多样化,重在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理解能力。本文根据对所在学校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调查分析,发现了教学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对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理解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起到指导作用,算是抛砖引玉。

关键词:初中学生 历史 阅读理解 调查分析 对策

目前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国家还及时修订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高效课堂已成为共识,各个学校都在践行新课改理念,而我们历史教师也应该围绕新理念、新课标实施教学,历史教学形式及手段呈现出多样化,更加注重历史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然而我们所在地区的许多学校的学生,包括领导,甚至历史教师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仍然不能跟上课改步伐,教学中仍以传统的教师“教”,学生简单粗糙的背记为主,忽视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学局限于知识目标。

新课程界定历史学科的学习目的从宏观上讲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目标包括历史事件,人物等,毋庸赘述;情感目标即培养学生爱国主义,人生观和世界观,人格教育等即所谓“学史明智,学史做人”,然而这两方面都建立在历史技能教育目标的基础之上,技能就是学习技能,包括阅读技能,历史思维能力,理解和运

用等能力,而历史阅读能力是这些方面的基础。知识的来源是多渠道,多途径的,因此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学应突破单一的知识传授,重点教会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应用历史知识,体会其人文精神,形成学生成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对历史史料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回顾近年来的中考,自历史学科参与到中招考试中后,由最初的客观性试题占主导,已过渡到以史料为载体的主观性试题为主导,包括选择题,几乎每一题都以非原始甚至拓展性的原始材料作为背景,减弱了对教材的依存度,着重考察学生能力。许多历史老师对此束手无策,对于学生为什么总答不好,错误给出审题不清的笼统因素,究其根源是学生历史阅读能力欠缺所致。

我调查了本校100多名学生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状况,发现80%以上的学生对历史资料阅读感到无所谓,或者说学习历史与阅读何干?许多学生认为阅读是语文的事情,因为只有语文考试才有阅读题,历史学习只要能够记下就可以了,40%左右的学生对于课堂老师分析历史资料则没有兴趣,课外阅读更谈不上,学生对历史材料阅读缺乏兴趣,并且所谓“兴趣”的来源是被逼的;做题时,约有70%的学生看到材料题,常常忽略材料或走马观花,不能有意仔细阅读,更不能正确理解;学生平时做历史材料阅读题少,而且缺乏交流;60%的学生认为材料没有阅读的必要,它只是每天做作业的需要抄写的题目而已,做题全凭记下的知识点,很盲目;30%学生有做好历史材料阅读题的愿望,学生平时做历史材料阅读题方法不对,没有掌握材料的信息便着急做题,学生做历史材料阅读题缺乏指导。

这一切不仅使得学生历史学习成绩不如人意,使历史教学进入误区,处于尴尬境地,少了历史资料的历史,无疑是一堆杂乱的年代和名词,以及毫无意义的历史意义,这些东西,老师如何教,学生怎样学?而更为严重的是:这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素养,扼杀学生思维,是阻碍学生技能提高和发展的一座大山,这与新课程理念,与教育的本源背道而驰!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窃以为首先要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春秋时期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习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历史阅读能力的获得首先是阅读兴趣的获得,尤其是处于思维快速发展时期的初中学生,时间紧张,挑战严峻,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强,兴趣会成为知识获得和理解的内驱力。因此,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克服“只讲知识一讲到底勾画重点”的陈旧的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自觉阅读历史教科书的兴趣与习惯。

例如:初中历史教材文字生动、内容具体和资料简单,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利用生动的故事及其人物的语言,形象的把历史在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另外,还可以拓展一些与历史有关的成语等,增强资料的趣味性,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比如在讲“淝水之战”前,教师可以提出“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会产生一种探求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历史的兴趣。

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历史地图、事件插图和人物插图,这也是历史资料。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可以将其放大,制成教学挂图或黑板图,指导学生自己看,自己讲,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中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很强,对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历史事件的结果很有极大的兴趣,有时甚至替古人担忧。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征,适时引导学生探求答案,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研究历史问题的技能。

总之,教学中,教师要把史料运用常态化,运用史料,帮助学生深入历史,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阅读的兴趣。

其次,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应该从技能入手,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作业及辅导都要加强训练和方法指导,所谓“授之以渔”。

一是要加强教师的导读示范作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过程,而且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积累逐渐培养起来的。因此导读活动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并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课堂上培养学生充分掌握自主阅读的基本功,必要时开设阅读方法指导课,指导学生读好资料。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有原因、经过、结果、三个部分。其中经过和结果是历史事件的客观存在。历史的经过又分为时地、人、事四个基本要素。也就是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发生时间、空间、重要人物、基本过

程、意义。这四要素是历史事件的精髓。有了课堂上阅读基本功的指导和训练,学生记忆与表达历史事件就知道牢牢抓住四要素,并采用归纳法阅读,要求做到准确、精要、完整。摒弃逐字逐句、整段整章地死记硬背课文的陈旧阅读方法。这样,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历史自主阅读能力。

二是课堂内课外让学生进行适当习题训练。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历史自主阅读能力后,在阅读课内和课外的历史材料时,能主动识记比较简单的历史现象,能回答“是什么”一类的问题,但有的学生停留在看故事情节、记历史表象的形象思维阶段,不知道从哪里着手理解和思考。遇比较复杂的历史现象,探索规律性和本质性问题,回答“为什么”、“怎么样”一类问题,仍然力不从心。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要使教师传授的阅读方法转变为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还需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来完成。适当的、高质量的练习题能够起巩固知识,弥补阅读缺漏,培养自主阅读能力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科学设计习题,通过练习、考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例如对曹操有评价,通过史实和演义的对比,不但对曹操有正确评价,同时对文学作品与史书的区别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历史自主阅读能力。必须强调的是,在初中阶段对学生历史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只是初步,不能要求太高,拔苗助长,进一步的历史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放在高中阶段去进行。

三是在课堂外鼓励学生进行学生自己搜集史料、自由阅读和自主

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目前教育体制之下,学生往往奔忙于“家庭—学校”之间,拘囿于“课堂—课文”之中,无暇顾及课外阅读,因此,笔者认为,初中生自己要阅读自救,弥补历史知识的不足。可利用元旦节、国际劳动节、国庆节、寒假、暑假等可由学生自主支配的节假日时间,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自主阅读。

最后,要注意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作业设计,应该科学有效,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初中学生的历史资料,太难,揠苗助长,太易则禁锢思维——不能为了史料而史料。初中学生大多是十一、十二岁到十四、十五岁的孩子,由于年龄的特点,他们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此时也是抽象思维发展的时期,中学生初中阶段对历史知识的认知,是在获取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的,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仍以形象思维作为获取知识的主要思维形式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形式中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他们对历史知识的认知程度比较浅,对于抽象的理念化的历史知识难以认知,而对形象、生动、具体和有趣味性的历史知识比较感兴趣。

第一史料的选择应具备针对性,不要过于隐晦。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是比较差的,所以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由易及难,层层递进。

第二史料的表现应是多种形式和载体。历史是过去的实践,我们不仅可以从文字中看到历史,还可以听到历史,可以品味历史,更可以再现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古迹,绘画,地图等特殊的历史资

料还原历史,让学生感悟历史。还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以直观、生动、形象的影像,把不易理解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历史事件变得具体直观,从而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还有,史料的选择要有适度的趣味性。历史学科中很多知识点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之感,运用一些趣味性强的史料,往往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学生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只要我们每一个一线历史教师我们树立新课程理念,不断学习、实践和改革,相信完全可以在创造性的开展历史教学,让学生成为历史阅读的主人,历史新课改一定能逐步走向成功。

中学生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现状分析和对策

团山子乡第一中学

孙铭

第二篇:农村中学生历史学习现状分析与对策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历史学习现状 调查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B-0008-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我国农村中学历史教学当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中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如何在教学中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统一,怎样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突出学生“学”的主体角色。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以了解学生的历史学习现状为基础。为此,笔者对广东省茂名市第四中学、茂名市第五中学、茂名市第十中学、茂名市茂南区第一中学等4所农村中学的300余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初

一、初

二、初三年级的学生各100名),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历史学习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农村中学生历史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结果

此次问卷调查主要涉及学习兴趣、学习时间、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策略与方法、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等方面的内容。在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得出以下调查结果: 1.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分析

调查显示,有超过90%的学生表示自己并不喜欢历史课,以提高自身素养为学习动机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不到3%,以应对高考为学习目的的学生占大多数,所占比例为95%。对于获得历史知识的来源,有50%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来自于相关的电影、电视等媒体及家庭、社会的影响,有30%的学生则认为自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来自于对历史故事书的阅读。2.学习习惯的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未养成良好的预习和复习习惯。表示“只会在上课之前几分钟之内浏览将要学习的内容”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达到40%,“有时间就预习,没时间就不预习”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也超过40%。没有按时复习所学内容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将近80%,表示有时间才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还不到60%,特别是当其他学科的作业较多时,有超过70%的学生表示不会复习在历史课上所学到的知识。在问及作业情况时,有85%的学生表示只满足于课后教师所布置的有限的作业,其中还有15%的学生表示自己曾经用抄袭的方法来应对教师的检查。

3.对课堂教学方式的分析

在对课堂教学方式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喜欢在师生谈话、讨论和问答之中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占到了一半,而喜欢通过自己的探索来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掌握新方法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为三分之一。

4.学生在历史学习当中存在的困难

对于历史学习当中存在的困难,有30%的学生归结为时间概念不清,不会审题;有不到20%的学生归结为其他学科的作业过多,以至于用来学习历史的时间太少,不能及时地复习和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所学的知识就会被遗忘。

(二)调查结果分析

从以上调查结果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农村中学生的历史学习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只是一味地抄录笔记,未能及时地消化所学的知识,学习过于机械、被动,不能创新地学习。突出表现为在学习当中过分地依赖教师,只要遇到疑点、难点就等着教师来讲解,而不是主动地去探究和发现规律。2.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够浓厚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了近十年的时间,但是部分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仍然过于陈旧,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3.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束缚

现在,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仍然在历史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受其影响,历史课堂教学的重点往往不是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在课堂教学当中总是有手脚被他人束缚的感觉,总是有窒息之感。

二、改善农村中学生历史学习现状的对策

针对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统筹安排,充分考虑农村中学生的实际水平,找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笔者认为,应该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

农村学生受其生活条件限制,能够接触到的书籍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想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唯书、不唯师,关键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学。我们可以采用“三段式教学法”: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自己在课堂学习中“要做的事”“要达到的目标”心中有数;其次,要求学生细读预习提纲,较快地掌握基本的学习内容;再次,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例如,在学习“科举制度的创立”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如下预习表格(见表1)。

学生在这样的预习表格指导下,通过阅读课文和相关书籍,或者询问他人,会对新知识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可以在较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当中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当然,不是每节课的内容都适合用表格的形式来呈现,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对学生加强引导,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一提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少教师往往只注重形式和手段,比如文字是否生动形象、教学活动是否丰富多彩、课型是否新颖活泼等。实际上人们想要对事物和活动产生持久的兴趣,除外在的、形式上的兴奋与快乐之外,还要依赖于内在的、对人们心灵深处的震撼。历史教师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努力营造开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积极性。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前提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创新解答,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独立思考问题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无论如何也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在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空间。

例如,在教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内容时,可以引用“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典故,引导学生对这一典故进行思考:公民可以拒绝国王进入自己的住宅,能拒绝贫困吗?学生在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思考之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资产阶级民主是存在缺陷的,仍然不能给予公民应有的基本权利和人格尊严。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资本主义社会与封建社会加以对比。在封建社会,人们不仅不能拒绝贫困,国王和军队随时都能闯入其住宅。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理解相对于封建社会来说,资本主义社会还是较为进步的。那么,如何才能使人们既能够拥有人格尊严,又能拒绝贫困呢?这样一来,就给学生留下了充足的思考空间,为以后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三)重视不同章节、不同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教学中,历史教师应该特别重视不同章节、不同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应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对世界和社会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和理解。如世界近代史可以简单地概括为3个数字:“1”“2”“3”。“1”是指一个形态,即资本主义;“2”是指两大时期,即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3”是指三大线索,即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殖民扩张引起亚非拉人民的反抗,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引发工人运动。当然,这种概括教师不能简单地告知学生,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感悟。为此,教师在讲完一节课的内容后,应该注意将其与前面所学过的内容相联系,使学生在学习新内容的同时,深化对以前学过的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还要为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好铺垫,使学生能够将新的学习内容与已有知识自然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只有将不同章节、不同单元的内容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形成整体的认识。

(四)高度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一直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此,笔者仅就历史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途径加以探讨。如何才能科学合理地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用真实的历史来教育学生。历史的价值源于真实,容不得半点虚假。如果教师用来教学的历史素材是虚假的,它们不管多么美好、多么感人,最终都会因为其虚假而失去教育效果。

二是遵循潜移默化的教育原则。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和心灵引导绝不能搞“假、大、空、玄”和牵强附会,更不能将其视为知识的记忆和语言的表达过程。为此,教师应该深入挖掘历史事实本身的真、善、美内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历史的深意,让学生在与历史对话的过程中产生情感的激荡和人生态度的变化。

三是教师本身应该是情感体验、态度转变和价值观提升的引路人和先行者。也就是说,历史教师应该对历史事件有自己的见解,有感触,有激情,对祖国有强烈的认同感,懂得和挖掘历史精华,能引导学生在感悟历史的过程中受到心灵的荡涤。

总之,历史教师要在了解农村学生历史学习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善于总结,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三篇:中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心理教育论文:

中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安铺中学 黄妙锋

中学生厌学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现象。众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有相当比例的中学生存在厌学情绪,厌学情绪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演化成厌学症,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症不是简单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相加的结果,而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机制。对于 “厌学”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影响。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防治厌学行为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矫治中学生的厌学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

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许多中学生认为:从小学到现在,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作业、考试、分数,简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这样自然导致了厌学情绪的产生。老师的脸色难看,家长的唠叨难听,学习没有一点乐趣。

而厌学情绪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厌学症。厌学症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

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特征一:表现为对学习目的存在认识偏差,认为读书无用。有人说:“读书越多,收入越少”,“文凭越高,待遇越低”。这种错误的认识是对社会体脑倒挂,分配不公 1 的主观反映,也是流传的一种社会偏见在学校中的折射。但无论如何,尽管这一观点现阶段已缺乏市场,对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特征二:表现为对学习态度存在认识偏差,消极对待学习。本来学习应是一种轻松愉快、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但由于多种原因,却使学生讨厌学习。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学生勉强学习,却时常伴随着不愉快的体验。如紧张、焦虑、恐惧、羞愧、内疚、厌恶等。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好奇心,他们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学习。

特征三:表现为对学习活动存在认识偏差,远离学习活动。他们好像感到只有离开学习才能达到心理平衡。他们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之中,一般不愿做作业,不认真听讲,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时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有的干脆弃学出走或辍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此外,学习成绩差,且每况愈下。

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笔者十几年来通过与学生多方面交流,发现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症不是简单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相加的结果,而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着复杂的成因机制。

一.外部原因

(一)社会因素

1.社会大环境冲击着家长和学生的思想意识及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价值的体现也尚未被社会充分认可。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对他们的思想意识产生消极的影响。有些学生由于耳濡目染了“暴发户”家长或周围人群的所谓潇洒的生活方式,对自己的学习目的产生了不正确的认识。

2.低俗文化的传播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社会上的不健康思潮、不良行为和不正之风,加上西方社会的精神垃圾以及乘虚而入的丑恶现象,无时不在侵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易接受新事物,易接受外界影响,而又缺乏较高的是非分辨能力。当低俗文化成了学生的追求时,必然 2 会影响到他们对学习的追求和兴趣。

3.校园周边环境差乱。不容忽视的是,不少游戏机室就开在校园附近,网吧、电脑房也随处可见。校园门口摆设的桌球摊点和夹带黄色内容的书籍、卡通片比比皆是,吸引学生消费。学生又不具备科学的分析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很容易沉迷于这些无聊的活动中,结果往往使学生忽视了学习,这也是现在学生出现厌学心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4.社会更加激烈的竞争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的影响,即高压力产生的负面效应。压力过大,孩子没有时间休息,娱乐,因此学习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出现厌学心理的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学校因素

1.目前中学教育还存在重应试、轻素质的现象,“分数至上”仍有一定的市场。现在还有不少人为了抓“分数”,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在智育中又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课目,导致学生畸形发展,面临升学竞争压力,心理负担加重。

2.外界的功利评价左右了教师的教育思想

学校办学思想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很多中学教师心理压力很大,这些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学校领导、家长等因素,结果导致许多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为了在评价中获得好成绩,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不少压力。一些班主任只重视成绩的不断攀升,忽视学生能力培养与个性发展,造成大多数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痛苦的事,产生很大的厌学情绪。3.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

现在的中学生,有相当数量是早晨6点钟起床,一天要上八九节课,中午被困在教室接受教师的“补充”讲评,下午五六点钟才能回家,晚上还有三四个小时的作业要做。双休日要参加各种“提高班”、家教,有着做不完的作业和应付不完的考试,很少有节假日,这样的负担就是成人也难以承受。学习负担过重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痛苦、产生厌学情绪以及对学习丧失兴趣的主要原因。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护和培养。很多学生还没有真正领略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而从一踏进学校的那刻起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长期被动学习带来的只能是逆反心理状态。4.部分教师教学水平偏低。

教师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不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而是将学生置于题海之中。结果大量的机械式的作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就像机器一样,整天忙忙碌碌而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形成了逃学、弃学、不愿学等消极行为反应模式,厌学情绪愈来愈重,最终导致厌学症形成。

(三)家庭因素

1.父母的高期望值所带来的负效应。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学习天赋条件,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提出过高的要求。一些学生小学时成绩较好,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事实上,中学的学习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分数降低本属正常之事,但父母的过高期望会使孩子心理压力大大增加,家长人为地把子女的学习与痛苦体验联系起来。当孩子意识到我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这种期望值的时候,他就会放弃努力,产生厌学心理,严重的出现较明显的厌学现象,对学习失去兴趣,觉得学习就是为了应付父母对自己的要求。

2.家庭教育方式不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成就评价方式极端化,他们只重视眼前的成绩,无法冷静、客观地以长远的眼光去对待自己的孩子,整日以压力、唠叨去驱使孩子,完全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当孩子达到他们所要求的目标时,就不惜“重金”满足孩子的欲望;而当孩子“不争气”时就冷眼对待,或放任不管,这都会对孩子的学习心态产生不良影响。

二.内部原因

(一)学习能力薄弱

部分学生在文化学习方面先天不足:智商不高、能力缺乏,这类学生往往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学习;或者只会死读书,无法将学到的知识正确、合理地表达出来。这样,面对日益繁重的课业内容,自然产生厌学情绪。

(二)个性特点不良

如意志力薄弱,一些学生上了中学后学习环境发生改变,面临新的挑战,由于心理适应能力差,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无法正视自己,丧失自信心,消极地对待学习,4 从此一蹶不振。

(三)学习行为盲目

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学习动力。笔者曾经在一堂英语课上提问,“你为什么学习英语?”,结果近80%的学生表情很无奈,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学校要他们学习英语,个别学生的回答是“因为有英语考试”。这种为考试而学习的想法其实在学生中是很普遍的,他们根本就没意识到现在所学的学科对将来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那么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是很自然的了。

措施对策

中学时期是学生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中出现的“厌学”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学生的身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那么如何防治学生的厌学行为呢?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防治厌学行为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矫治中学生的厌学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

一. 须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政府领导要建立和完善教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树立起两个文明一起抓的现代社会发展观,努力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净化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网吧、网络游戏、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对中学生的诱惑力是巨大的。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期,一旦迷上此类场所,必将无心于读书,最终浪费了大好时光,遗憾终生。所以作为政府要协调社会各方管理力量共同治理学校周边环境,整顿娱乐场所,努力消除由此而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 充分发挥学校在防治学生厌学现象中的主体作用 1.学校内部要转变评价观念和课程结构。

学校以分论质、唯分是求的做法必然导致教师教育行为的偏费。只用文化考分就把学生分成“优生”与“差生”,是片面的,也是很不科学的。其实每个学生都有潜能,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他们都能学好,都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现代教育应该适应并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增加学校课程的多样性、层次性和选择性,从而增强学校教育对学生的适应性,让每个人 5 在这个大千世界中能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会让每个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学习的成功,避免厌学的产生。2.发挥学校各种力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通过日常各种适合每个学生个性展示和能力发展的活动,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并使其在良好的集体环境中形成正确的人际关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如举办多种类型的文艺体育比赛,举办特长培训班,开展各种社团活动等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这种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能够无声地起着教育人、改造人和鞭策人的作用。3.重视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强化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班主任是学校最基层和最直接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一个班的班风和学习风气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班的班主任。班主任的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学生思想工作做得深入扎实,这个班学生的“厌学”现象肯定会少,学习风气肯定会好。因此班主任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4.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切实提高课堂质量。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对教师无比信赖和崇敬,才会喜欢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前面在分析中学生“厌学”的原因中,其中一条是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尽管教师学识渊博,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但有些学生还是不愿听他的课而产生“厌学”情绪,结果是教师埋怨学生难教,学生则埋怨教师授课听不懂。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师要了解各个年龄段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和所教班级的班风、学风,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教育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消化吸收。教学双方有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学生自然学得起劲,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逐步提高。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厌学情绪的重要保证

尽管社会和学校已经为防治厌学现象做了很大的努力,但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子女厌学情绪的重要保证。面对孩子的厌学,家长们该如何防治呢?

首先,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 6 长的一言一行在无意之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对学习的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多会在子女身上有所体现。家长乐学好学,孩子受到这种学习氛围的熏陶,自然乐学上进。其次,家长应正确估计子女的学习能力。前面说过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值往往会产生负面影响,结果南辕北辙。因此家长首先应冷静分析自己子女的天赋条件,事实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家长应努力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要让孩子从苦学、厌学变为喜学、乐学,需要家长循循善诱,耐心指点,家长要讲究引导方法。因为这个时期中学生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逆反心理较强,如果家长采用简单粗暴地处理方式,不仅不能很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且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将矛盾激化,这样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更不能达到消除孩子厌学心理的目的。

结论

综上所述,中学生“厌学”,除学生自身的思想和文化素质较差外,也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管理和家庭教育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注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齐抓共管,从严治校,那么,中学生的“厌学”现象就一定能够得到有效地扼止。

2011

年7月

第四篇:中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厌学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现象。众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有相当比例的中学生存在厌学情绪,厌学情绪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演化成厌学症,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症不是简单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相加的结果,而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机制。对于 “厌学”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影响。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防治厌学行为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矫治中学生的厌学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

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许多中学生认为:从小学到现在,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作业、考试、分数,简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这样自然导致了厌学情绪的产生。老师的脸色难看,家长的唠叨难听,学习没有一点乐趣。

而厌学情绪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厌学症。厌学症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特征一:表现为对学习目的存在认识偏差,认为读书无用。有人说:“读书越多,收入越少”,“文凭越高,待遇越低”。这种错误的认识是对社会体脑倒挂,分配不公的主观反映,也是流传的一种社会偏见在学校中的折射。但无论如何,尽管这一观点现阶段已缺乏市场,对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特征二:表现为对学习态度存在认识偏差,消极对待学习。本来学习应是一种轻松愉快、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但由于多种原因,却使学生讨厌学习。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学生勉强学习,却时常伴随着不愉快的体验。如紧张、焦虑、恐惧、羞愧、内疚、厌恶等。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好奇心,他们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学习。

特征三:表现为对学习活动存在认识偏差,远离学习活动。他们好像感到只有离开学习才能达到心理平衡。他们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之中,一般不愿做作业,不认真听讲,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时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有的干脆弃学出走或辍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此外,学习成绩差,且每况愈下。

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笔者十几年来通过与学生多方面交流,发现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症不是简单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相加的结果,而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着复杂的成因机制。

一.外部原因

(一)社会因素

1.社会大环境冲击着家长和学生的思想意识及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价值的体现也尚未被社会充分认可。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对他们的思想意识产生消极的影响。有些学生由于耳濡目染了“暴发户”家长或周围人群的所谓潇洒的生活方式,对自己的学习目的产生了不正确的认

识。

2.低俗文化的传播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社会上的不健康思潮、不良行为和不正之风,加上西方社会的精神垃圾以及乘虚而入的丑恶现象,无时不在侵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易接受新事物,易接受外界影响,而又缺乏较高的是非分辨能力。当低俗文化成了学生的追求时,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对学习的追求和兴趣。

3.校园周边环境差乱。不容忽视的是,不少游戏机室就开在校园附近,网吧、电脑房也随处可见。校园门口摆设的桌球摊点和夹带黄色内容的书籍、卡通片比比皆是,吸引学生消费。学生又不具备科学的分析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很容易沉迷于这些无聊的活动中,结果往往使学生忽视了学习,这也是现在学生出现厌学心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4.社会更加激烈的竞争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的影响,即高压力产生的负面效应。压力过大,孩子没有时间休息,娱乐,因此学习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出现厌学心理的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学校因素

1.目前中学教育还存在重应试、轻素质的现象,“分数至上”仍有一定的市场。现在还有不少人为了抓“分数”,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在智育中又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课目,导致学生畸形发展,面临升学竞争压力,心理负担加重。2.外界的功利评价左右了教师的教育思想

学校办学思想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很多中学教师心理压力很大,这些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学校领导、家长等因素,结果导致许多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为了在评价中获得好成绩,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不少压力。一些班主任只重视成绩的不断攀升,忽视学生能力培养与个性发展,造成大多数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痛苦的事,产生很大的厌学情绪。

3.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

现在的中学生,有相当数量是早晨6点钟起床,一天要上八九节课,中午被困在教室接受教师的“补充”讲评,下午五六点钟才能回家,晚上还有三四个小时的作业要做。双休日要参加各种“提高班”、家教,有着做不完的作业和应付不完的考试,很少有节假日,这样的负担就是成人也难以承受。学习负担过重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痛苦、产生厌学情绪以及对学习丧失兴趣的主要原因。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护和培养。很多学生还没有真正领略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而从一踏进学校的那刻起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长期被动学习带来的只能是逆反心理状态。

4.部分教师教学水平偏低。

教师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不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而是将学生置于题海之中。结果大量的机械式的作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就像机器一样,整天忙忙碌碌而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形成了逃学、弃学、不愿学等消极行为反应模式,厌学情绪愈来愈重,最终导致厌学症形成。

(三)家庭因素

1.父母的高期望值所带来的负效应。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学习天赋条件,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提出过高的要求。一些学生小学时成绩较好,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事实上,中学的学习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分数降低本属正常之

事,但父母的过高期望会使孩子心理压力大大增加,家长人为地把子女的学习与痛苦体验联系起来。当孩子意识到我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这种期望值的时候,他就会放弃努力,产生厌学心理,严重的出现较明显的厌学现象,对学习失去兴趣,觉得学习就是为了应付父母对自己的要求。

2.家庭教育方式不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成就评价方式极端化,他们只重视眼前的成绩,无法冷静、客观地以长远的眼光去对待自己的孩子,整日以压力、唠叨去驱使孩子,完全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当孩子达到他们所要求的目标时,就不惜“重金”满足孩子的欲望;而当孩子“不争气”时就冷眼对待,或放任不管,这都会对孩子的学习心态产生不良影响。

二.内部原因

(一)学习能力薄弱

部分学生在文化学习方面先天不足:智商不高、能力缺乏,这类学生往往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学习;或者只会死读书,无法将学到的知识正确、合理地表达出来。这样,面对日益繁重的课业内容,自然产生厌学情绪。

(二)个性特点不良

如意志力薄弱,一些学生上了中学后学习环境发生改变,面临新的挑战,由于心理适应能力差,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无法正视自己,丧失自信心,消极地对待学习,从此一蹶不振。

(三)学习行为盲目

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学习动力。笔者曾经在一堂英语课上提问,“你为什么学习英语?”,结果近80%的学生表情很无奈,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学校要他们学习英语,个别学生的回答是“因为有英语考试”。这种为考试而学习的想法其实在学生中是很普遍的,他们根本就没意识到现在所学的学科对将来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那么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是很自然的了。

措施对策

中学时期是学生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中出现的“厌学”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学生的身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那么如何防治学生的厌学行为呢?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防治厌学行为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矫治中学生的厌学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

一. 须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政府领导要建立和完善教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树立起两个文明一起抓的现代社会发展观,努力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净化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网吧、网络游戏、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对中学生的诱惑力是巨大的。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期,一旦迷上此类场所,必将无心于读书,最终浪费了大好时光,遗憾终生。所以作为政府要协调社会各方管理力量共同治理学校周边环境,整顿娱乐场所,努力消除由此而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 充分发挥学校在防治学生厌学现象中的主体作用

1.学校内部要转变评价观念和课程结构。

学校以分论质、唯分是求的做法必然导致教师教育行为的偏费。只用文化考分就把学生分成“优生”与“差生”,是片面的,也是很不科学的。其实每个学生都有潜能,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他们都能

学好,都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现代教育应该适应并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增加学校课程的多样性、层次性和选择性,从而增强学校教育对学生的适应性,让每个人在这个大千世界中能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会让每个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学习的成功,避免厌学的产生。

2.发挥学校各种力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通过日常各种适合每个学生个性展示和能力发展的活动,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并使其在良好的集体环境中形成正确的人际关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如举办多种类型的文艺体育比赛,举办特长培训班,开展各种社团活动等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这种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能够无声地起着教育人、改造人和鞭策人的作用。

3.重视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强化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班主任是学校最基层和最直接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一个班的班风和学习风气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班的班主任。班主任的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学生思想工作做得深入扎实,这个班学生的“厌学”现象肯定会少,学习风气肯定会好。因此班主任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4.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切实提高课堂质量。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对教师无比信赖和崇敬,才会喜欢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前面在分析中学生“厌学”的原因中,其中一条是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尽管教师学识渊博,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但有些学生还是不愿听他的课而产生“厌学”情绪,结果是教师埋怨学生难教,学生则埋怨教师授课听不懂。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师要了解各个年龄段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和所教班级的班风、学风,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教育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消化吸收。教学双方有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学生自然学得起劲,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逐步提高。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厌学情绪的重要保证

尽管社会和学校已经为防治厌学现象做了很大的努力,但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子女厌学情绪的重要保证。面对孩子的厌学,家长们该如何防治呢?

首先,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在无意之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对学习的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多会在子女身上有所体现。家长乐学好学,孩子受到这种学习氛围的熏陶,自然乐学上进。其次,家长应正确估计子女的学习能力。前面说过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值往往会产生负面影响,结果南辕北辙。因此家长首先应冷静分析自己子女的天赋条件,事实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家长应努力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要让孩子从苦学、厌学变为喜学、乐学,需要家长循循善诱,耐心指点,家长要讲究引导方法。因为这个时期中学生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逆反心理较强,如果家长采用简单粗暴地处理方式,不仅不能很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且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将矛盾激化,这样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更不能达到消除孩子厌学心理的目的。

结论

综上所述,中学生“厌学”,除学生自身的思想和文化素质较差外,也与社

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管理和家庭教育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注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齐抓共管,从严治校,那么,中学生的“厌学”现象就一定能够得到有效地扼止。

第五篇: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及对策

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应鼓励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发表,能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但每当翻开学生的作文,我不禁悲从中来。经历了多年的作文训练,我们学生的作文还是缺少个性和创造力,学生习作的立意、选材与结构、表达等多方面如出一辙。作文仍然是千人一面,读来索然无味。

一、立意定势。我们语文教学从古至今一直带着极强的片面功利色彩。在作文教学中更要求“文以载道”。政治思想被作为衡量作文的重要标准,而忽视了学生的真实感,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也正因如此,近年来,高考阅卷中扼杀了许多有个性的佳作。学生动笔作文,便把先前准备好的思想内容作为作文的思想基础。常见例子:面对母亲的篮子,一定要赞颂母亲的辛劳与勤快;面对中秋圆月,一定要想到香港回归,台湾统一;面对朋友,一定要到与自己患难与共,给予自己真诚帮助的人,而自己的思想呢?靠边站或干脆没有。

二、选材定势。学生很少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选材常会从延用了几十年的陈旧事物中选取。如初二下学期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唱给母亲的歌,写作选材时学生总会想到雨中送伞;夜晚送往医院治病;考试失败后耐心的安慰等材料来表达母亲的爱。学生难以做到以我眼观生活,以我手写我心。

三、结构定势。写记叙文,学生往往写成总分式,开头写什么?中间写什么?结尾写什么?什么时候做什么事、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往往都是事先定好的;写议论文,通常是摆出问题——|分析问——解决问题,正反对比,再加上一些名言警句和名人故事,俨然成了新时期的八股文。

悲伤之余,我们冷静的思考,其实学生这些定势思维与我们教师平时模式化训练密切相关。当然也与我们的积累,观察力和感悟力等有关系、。

一、现在虽然提倡话题作文,但教师们总会担心学生无从下手,于是教给学生许多话题作文拟题的方法,如在话题前加修饰语,话题后加补足语等,甚至要给学生拟几个题目写在黑板上,这无疑是学生像骑着带花头上的骏马站在广阔的大草原上无法自由的驰骋。

二、教师重要理论指导,忽视情境设计,用写作原理指导学生写作,能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但对学生不能运用。无法企及的感受也会让学生陷入无法自由发挥的困境。

三、教师要求多,鼓励少。作文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学生个性差异和水平高低,忘记了因材施教,一味地的统一要求,即使少数基础差的学生习作中有闪光点,但因不符合整体要求,变不舍得给点表扬鼓励,长期以往就打消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

四、教师中批改,少互动。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到的,这一形成了一种共识。但我们语文老师往往把这一重要环节大包大揽,表现在对学生的习作精批细改的,圈画、打杠、总批,似乎改动越多越负责,这实在是一件事倍功半出力不讨好的事。多数学生拿到教师精批的作文本,看看的得分之就束之高搁,很少去推敲教师的评语,长期如此,学生写得 再多也难有长进。

根据上述原因,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一、学生不是要人云亦云,要勇于创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之所以在“前人之述备矣”的情况下能名与世,传与后,是因为它的利立意高人一等。放下自己而写天下。启示学生写作对应尽量反弹琵琶,变化角度,追求立意创新。如写《母亲的篮子》,我们可以通过篮子写母亲的辛劳和勤劳;也可以写母亲篮子里的物品的变化丰富,歌颂党的好政策,是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而相比较,两类哪种效果更好当然是不言而喻。

二、引导学生注重语言的积累和感悟,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是个性作文的过根本语言重在于学生作文现状分析及对策 武进敏

积累。具体做法是: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抄本,将平时看到的优美的句子抄到本子上,并写出简要的点评。加强“积累——感悟|——仿写”的思路,每星期教师要检查学生完成的情况,每个月在全班交流一次,评出活动的优秀学生,并给予适当的奖励。通过这样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自觉积累并灵活运用新颖丰富的语言,这对展现文章的个性色彩大有益处。

三、互动评改,给学生张扬个性,搭建平台。作文欣赏。教师客运用以下方法:⑴佳作欣赏。学生作文收上来之后,教师可从中选出几篇较好的在全班范读,将其余的发给学生,让他们找差距。这种批改方法,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激发其成功动机,还可以让其余学生能自觉的检查自己作文中的毛病,并积极争取下次作文也能被教师欣赏。⑵互批互改。⑶交流互评。⑷面批面改。⑸共批共改。多种批改方式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参与其中,变被动为主动。获得作文的兴趣,并开始自觉思考作文水平如何提高的问题。

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作文前,教师不要干巴巴的说教材、立意等理论,而是要想法创设一定的语境,用热情洋溢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语调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达到心理的亢奋,产生写作欲望。教师要扮演一个点火者,点燃学生感情和思维的火花。我校初一语文老师应很好地抓住学生送别实习老师这一材料指导学生写作,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关,创新作文教学更是迫在眉睫,我们语文教师只有在作文教学领域中积极探索,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才符合时代的要求——张扬个性,体现创新精神。

下载中学生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现状分析和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生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现状分析和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精选五篇)

    中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及对策上海市南汇区万祥学校陶春红中学生厌学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现象。众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有相当比例的中学生存在厌学情绪,厌学情绪发展到一定阶段......

    中学生语文阅读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语文阅读现状分析及对策 面对当今这个信息多元化时代, 阅读能力对每一个人 来说, 都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功。/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 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

    中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

    一、中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分析 中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 据权威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其中青少年学生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在城市,中学生的上......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分析..

    陕西省山阳县城区第三初级中学 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分析 现今初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这些问题的表现......

    中学生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中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 姓名:何晶晶 学号:110411209 班级11英本2班 摘要:社会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

    中学生心里现状分析

    中学生心理现状分析与对策 一、学生心理问题之双重性格 双重性格是多重性格的一种,是严重的心理障碍。具体指一个人具有两种以上的、相对独特的并相互分开的亚人格,是一种癔症......

    中学生作文现状原因及其对策

    中学生作文现状原因及其对策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写作成了困扰广大语文老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笔者希望能通过对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对其产生原因的分析,企图从中......

    农村干部现状分析对策

    农村干部现状分析对策陈海建三甲街道海丰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贯彻落实富民强国之路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途径。社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