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与对策

时间:2019-05-13 09:52: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与对策》。

第一篇:湖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与对策

湖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的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形成独特的“湖南文化现象”,已成为湖南的一张魅力名片,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不小影响。“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全国知名。影视制作成为了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重要生产基地,湖南卫视收视率一直位居全国省级卫视第一;出版成为了中国地方出版实力三强之一;湖南原创动漫总产量连续排名全国第一,宏梦卡通公司和三辰卡通公司位居全国十大动漫企业第一和第二位;湖南《体坛周报》占据了全国体育类报纸60%以上的发行和广告份额,湖南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湖南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关键词:文化产业产业优势发展障碍应对政策

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的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形成独特的“湖南文化现象”,已成为湖南的一张魅力名片,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不小影响。“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全国知名。影视制作成为了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重要生产基地,湖南卫视收视率一直位居全国省级卫视第一;出版成为了中国地方出版实力三强之一;湖南原创动漫总产量连续排名全国第一,宏梦卡通公司和三辰卡通公司位居全国十大动漫企业第一和第二位;湖南《体坛周报》占据了全国体育类报纸60%以上的发行和广告份额,湖南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湖南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一、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分析

资源优势。决定区域文化产业比较优势的首要因素是资源禀赋。湖南具有异常丰富的文化资源,种类繁多,与经济的可渗透性强,可开发程度高,为湖南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突出的优势。从原始社会起就有人类在此栖居,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具有湖南特色的传统文化,如原始古朴的楚文化,独树一帜的湖湘文化,极具神秘色彩的梅山文化,以及源远流长的龙舟文化等。文化遗存方面:距今七、八千年的石门皂市和澧县彭头山原始社会遗址,距今五千年左右的传说中华始祖炎帝和舜帝的陵墓,沉睡地下两千余年的马王堆女尸及其随葬品,千年之前就已打开国际市场的长沙窑釉下彩瓷,三百年前农民起义领袖闯王李自成的归隐之地石门夹山寺;名人方面:楚国爱国诗人屈原、西汉政治文学家贾谊、东汉造纸术发明者蔡伦、唐代书画家欧阳询、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家魏源、理学大师曾国藩、献身于维新运动的谭嗣同,以及领导辛亥革命的黄兴、宋教仁、蔡锷,特别是影响现代史发展走向的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英杰也都诞生在这片热土上,使湖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大放光彩,从而使湖南成为我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发红色旅游产品的理想之地。

产业名牌优势。2009年,全省有报纸86种,期刊238种,报纸出版量12.17亿份,期刊出版量1.24亿册。《湖南日报》是中共湖南省委机关报,创刊于1949年8月15日,毛泽东主席曾三次题写报头,日发行量达27万份,居全国省级党报前十位,是湖南省最具权威性、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大报。2009年底,全省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1.66%;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6.11%;有线电视用户606.39万户,基本形成了卫星、无线、有线多种传输方式并存的大众传媒覆盖网络。湖南卫视收视率继续稳居全国省级卫视第一,一批自拍优秀电视剧和电视栏目风靡全国。湖南动漫起步较早,目前已基本形成研发、制作、发行、教育培训、播出、衍生产品开发等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原创卡通动画占了全国70%的市场。2009年,全省动漫产业完成产值逾100亿元,成为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目前长沙的民营书刊发行业从黄泥街到定王台,已成为长沙文化产业的六大主导产业之一,仅定王台书市年销售额就达2 亿元,上缴税费近千万元;另外,长沙市的“歌厅文化”也在全国独树一帜,成为一大亮点。据

统计,仅长沙市就有大型歌厅37家,特大型歌厅7家,其中特大型歌厅的年营业收入一般都在2000万元以上。

二、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障碍

湖南文化产业虽然近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作为文化资源大省,还不能称为文化强省,更不是文化产业的大省,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产业意识比较淡薄。一些文化等其他部门,只有文化事业的概念,没有文化产业的观念,过于强调文化的事业定位,忽视了文化的产业属性,对文化产业的性质、地位、特点、规律缺乏研究,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模糊,许多文化资源领域的开发利用不充分,特别是极有市场潜力的诸如民间文化等资源尚未开发,更谈不上规模发展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是造成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难以真正分离的重要原因。相对于经济体制等其他领域的改革,我省文化体制的改革相对缓慢。特别是艺术表演团体,总量多、布局散、结构老等问题迄今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尽管广电、出版、报业等新闻传媒得益于国家垄断性保护政策,发展迅速,但随着国内和国际的竞争日益激烈,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优胜劣汰势不可挡。

文化产业总量多,但规模普遍偏小。面对国际和国内的竞争,湖南的广播电视业、出版业、报业、文化娱乐业等在全国具有较高的位次,但与上海、广东、江苏、北京等省市相比,总量和规模已显差距。产业链不大,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结不密切,也未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产业群体没有很好地形成,产品的规模优势没有得到发挥。而且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规模小,缺乏集约化的文化产业集团和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品牌,并未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难以形成竞争力和规模经营。

人才与科技制约明显。湖南目前文化产品生产从总体上说还是以传统工艺技术为主,创新能力不强和技术水平低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引入文化产业十分有限,已有的高新技术和装备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导致产品质量档次、科技含量不高。

以省会长沙为龙头,湖南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遍及国际国内各地,但是仍然感觉人

才紧缺,主要是人才环境不够宽松、人才待遇匹配不科学、整体市场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造成人才流失严重。文化产业地区分布高度集中,地区发展不平衡。湖南14个市州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省会长沙2010年长沙GDP占全省的比重为23.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高达50.8 %,一点一线经济带的六城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超过70%,其他8个市州不到30%,张家界、湘西、怀化等具有旅游文化优势的地区的文化产业占全省的比重不到5%。

利用、挖掘文化资源不足。湖湘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鲜明的地域特色极具开发价值。目前,湖南文化产业生产能力不足,部分文化资源闲置,文化活力没有充分发挥,文化市场还有待进一步拓展。经济效益不明显,在国内外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三、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意见,分别为: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体制、实施文化产业发展鼓励政策、建立文化产业人才激励机制、加强文化产业的领导和行业管理。长沙、岳阳等地虽然制定了一些文化产业政策,但是,提出“大跨越、大发展”等口号比较多,带有典型文化产业配套政策并不多,严重缺乏实际可操作性,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根据国际国内文化产业典型政策,结合湖南实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并形成规范性、可操作性规范文件,真正促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建立联动机制。以现有的专业性、综合性机构的政府文化产业机构牵头,如长沙金星文化旅游产业园等,工商、税务、国土、财政、文化、旅游、教育等多部门联合,成立办事机构,实行部门联动,让更多的文化产业单位享受政策,提高办事效率。制定可操作性政策。

1、财政政策。省级财政对基层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倾斜。各级财政安排一定专款,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对具有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给予特色扶持,其他优势和前景良好的文化

产业项目重点扶植。

2、投融资政策---对于重点公益性文化项目,确保资金及时到位。鼓励自筹资金进行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改造,省财政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相应市级、县区级财政给予配套。

3、税收政策---对以国家规定的鼓励文化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且其当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企业总收入70%的,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社会力量兴办的各种文化企业,税收减免方面一视同仁。

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展览馆、书画院、图书馆、文物保护单位等,在自有场所举办的属于文化体育业税目征税范围的文化活动,取得的第一道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对销售图书、报纸、杂志、音像制品以及书报刊印刷,按13%的税率或4%的征收率征收增值税。经国家批准成立的报业、出版、发行、广电、演艺、电影、体育等集团,报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可合并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新办或转制组建的报业、出版、发行、书报刊印刷、广电、电影、放映、演艺、体育等文化企业,自开业之日起,报经税务机关批准,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免征5年城镇土地使用税。

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电影制片厂销售的电影拷贝收入,免征增值税。对电影发行企业向电影放映单位收取的电影发行收入,确定免征营业税年限。文化产品出口可按国家现行税法规定享受出口退税政策,文化劳务出口境外收入不征营业税,免征企业所得税动漫软件开发、网络游戏软件开发、体育文化等企业,每一纳税年度可在销售(营业)收入8%的比例内据实扣除广告支出,超过比例部分的广告支出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

4、土地政策。简化文化企业用地的审批程序,在国家法律政策许可范围内优先安排用地,并降低相关费用。

非盈利性公共文化设施(含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文物保护设施、文化馆、青少年宫、青少年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用地,按划拨方式提供。

优先保证被拆除文化设施的恢复建设。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应纳入新建城区、居民住

宅小区、各类园区的规划建设中,当地政府和建设单位优先保证文化设施建设所需用地。

5、社会保障政策。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险和住房住房公积金待遇。转制前参加工作、转制后退休的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和调整,按照企业的办法执行。

6、人才政策

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允许个人以其拥有的文化品牌、创作成果和科技成果、管理经验等作价入股,其持股比例最高可达40%。采取科学合理的办法,重奖贡献突出的文化工作者。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对人才的依赖程度高,人才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建设文化强省,要形成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形成一种更好的流动、竞争、开放的环境。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技术要素等参与分配机制。

7、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文化产业布局,促进文化产业结构升级。加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文化产业的规划和布局,将长株潭打造成湖南文化产业的核心增长极,重点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动漫、文化艺术等业态,促进的全省文化要素实现良性互动,带动全省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发展。构筑京广线人文文化、大湘西旅游文化、大湘南历史文化三大产业带,各市州建设和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打造一批文化强市、强县,形成文化发展的中间层,立足大湘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建设自然文化产业带。重点推进湖南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园、金鹰卡通产业科技园、中南数字出版基地等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向高端化、数字化、网络化各信息化方向发展,将文化产业同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配送、金融保险、科技服务等结合起来,延伸和拓展文化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中介服务,构建与文化产业相配套的服务体系。

第二篇:比较优势与永州文化产业的发展

比较优势与永州文化产业的发展

[摘 要]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资本要素匮乏,但文 化底蕴厚重、人文资源鲜活的永州地区而言,充分利用比较优势,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是永州发展文化产业 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 比较优势;文化产业;永州

文化产业是挟新经济之势蓬勃于世的朝阳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资本要素匮乏,但文化底蕴厚重、人文资源鲜活的永州地区而言,发展文化产业,只有充分地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竞争优势,摆脱目前文化产业徘徊不前的局面。

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又称比较成本学说,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来的。按照李嘉图的论述,所谓比较优势就是不同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差异,该差异的来源是各国生产产品时的劳动生产率差异。他认为,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即劳动成本的差异,各个国家应专门生产并出口劳动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进口其劳动成本相对较高的产品,就能获得比较利益。比较优势战略使得经济发展在每个阶段上都能发挥当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从而维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并提升资源禀赋的结构。

比较优势理论告诉我们,不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处于怎样的状态,经济力量是强是弱,技术水平是高是低,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总体上处于劣势,也可从诸多劣势中找到相对优势。第一个成功的例子是日本,紧随其后的是亚洲“四小龙”。在过去数十年,这些地区的经济以与其他发展中地区经济相同的起点,实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绩效,被誉为“东亚奇迹”。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发展之初的经济规模小、人均拥有的自然资源少,与其他国家一样,政府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结果遇到了财政赤字增大、外贸收支不平衡、通货膨胀过高等困境。政府只好放弃这一战略,以充分利用经济中现有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为出发点,着重发展轻工业即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生产过程使用较多的廉价劳动力,减少了昂贵资本的使用,其产品相对来说成本就比较低,因而竞争力强。实施比较优势战略,正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成功的核心所在。相反,20

世纪初欧洲移民向往的黄金地、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的阿根廷,在“二战”后,企图希望建立自己完备的工业体系,从而放弃了自己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各类工业,结果退回到了发展中国家。而具有与阿根廷类似比较优势的澳大利亚一直坚持在国际分工中发挥自己自然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如今已跃升为发达国家。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选择产业发展道路时,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才能实现其竞争优势,只有遵循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发展地方经济,才能够最大限度地积累资本,在市场中获得好处。

二、认准发展永州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

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是指由于特殊的文化资源禀赋和地域特征所形成的优势,是一种比较而言的存量优势,是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之一。永州古称零陵,缘名于舜帝,“舜南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司马迁《史记》)。永州是湖南省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文化资源优势。永州文化底蕴厚重,文明源远流长。其一是远古文化灿烂多姿。境内留存的远古历史文化遗址、遗迹有481处。“零陵”即是中国夏朝前仅出现的34个古地名之一。永州远古文化的发现,向传统的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说及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中原说提出了重大的挑战。湖南省社科院炎帝舜帝文化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表明“永州是世界稻作农业之源、中国制陶工艺之源、中华道德文明之源、是以舜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永州境内的舜文化、柳文化、瑶文化,周敦颐的理学,怀素、何绍基的书法艺术,以及母系社会留传下来的古老文字“女书”,是潇湘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重要瑰宝。其二是名人文化异彩纷呈。永州历代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产生了怀素、周敦颐、何绍基、李达、陶铸等驰名中外的杰出人物。鸦片战争以前,湖南载入中国历代名人词典的共23人,其中永州有5人,在湖南有名可考的15个状元中,永州有4人,湖南的第一个状元也出自永州。历史上,永州是文人墨客的神往之地,“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宋·陆游),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谪居永州10年,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永州八记》和《捕蛇者说》等名篇。历代文豪、先哲如司马迁、蔡邕、李白、杜甫、李商隐、元结、颜真卿、欧阳修、苏东坡、寇准、朱熹、徐霞客、毛泽东等仰慕永州,咏诗称颂。所有这些都是永州的文化

企业进行市场开拓不可多得的条件。永州的古文化和名人文化为永州文化产品乃至其他可以负载文化符号的耐用消费品的设计、生产、创新提供了不竭的灵感源泉。

旅游资源优势。永州位于湖南省南端,五岭北麓,南接广东,西邻广西,是全国唯一同时与广东、广西两省相毗邻的地区。处于桂林、南岳、广州旅游圈南来北往,东推西进的旅游线上,有着良好的客源市场。“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旅游是经典山水游;南岳旅游是人文、风景游;广州旅游是都市游。我国南方旅游惟独缺乏的是纯文化旅游。而永州得天独厚的古文化资源和名人文化与之有着巨大的互补性。“画图曾识零陵郡,今日方知画不如”(宋·欧阳修)。永州旅游资源总量居湖南省第三位,汇自然情趣与人文意蕴于一身,呈现出这样的特点:第一是胜迹多。历代形成的名胜达2000多处,被国家、省、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达200多处。第二是品位高。这里有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居住的洞穴遗址——石棚,20世纪100大考古发现之一的12000多年前人类最早培植水稻的遗址———道县玉蟾洞,纪念柳宗元的胜地——柳子庙,与山东孔庙齐名的文庙——宁远文庙,中华人文始祖舜帝秦汉时期特大型舜帝陵庙遗址——九疑山舜帝陵,海内外瑶胞向往的瑶族祖居地——江永千家峒,全国最大的露天摩崖石刻——祁阳浯溪碑林。第三是种类全。全市共有旅游资源7类、47种类型、225处景观。地缘和人缘优势。永州市位于湖南南部,地处中南、华南、西南三大经济协作区的结合部,可集聚人流和物流,自古便是华中、华东地区通往广东、广西、海南及西南地区的交通要塞,也是湖南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素有“南山通衢”之称。“距水陆之冲,当楚粤之要,遥控百蛮,横连五岭,梅庚绵亘于其前,衡岳镇临于其后”,镇东北可入中原腹地,控制西南扼广西边陲之咽喉,据东南握广东海滨之通道,故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境内有六个县距广州仅400多公里,是“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此外,永州还有一批热衷于地方文化研究和开发的专业化机构和高素质的专业队伍。近年来,永州地方文化研究者共出版地方文化学术专著数十部,举办了数届“舜文化学术研讨会”、“柳宗元学术研讨会”、“女书学术研讨会和祭舜大典”。“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直接参与了地方文化产业的开发和建设,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储备。

三、利用比较优势,提升永州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与

必要性条件。一种产业只有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才能实现其竞争优势。而保持产品差异被认为是维持产品在市场上的垄断力量的关键,文化产品的差异首先是来自价值观及表达手段的独特性。因此,永州文化产业要形成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就要尽快地把当前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第一,加强政府主导作用,营造优良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永州的文化产业比较优势只有在营造优良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之后,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实施文化产业的政府主导,首先,政府要在地方产业结构的战略构架上转变思路,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搞大工业已不符合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尤其加快以古文化旅游为突破口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应列入决策层的重要议事日程。其次,理顺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一是树立文化产业观念。彻底扭转长期以来文化与经济、文化与商品、文化与消费、文化与市场严重分离的局面,破除文化只是一种事业的旧观念,树立文化产业意识、文化市场意识。二是要调整文化资源的管理经营方式。明确政府各部门是相关文化资源的管理者而不是经营者,各部门均不得自办产业、自控文化产业市场,要实行文化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即所有权是国家的,管理权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将经营权交给投资商和企业去运作。再次,政府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市场的管理。政府要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当前特别要打击走私、倒卖、破坏文物活动。在文化产业建设中,要尽快健全法律,依法办事,形成制度化、法律化的市场秩序,将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分开,保护纳入事业管理,开发和利用纳入企业化管理。最后,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政府应繁荣节庆娱乐、商务会展和学术研讨,以节造势,以会聚客,提高永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积极开拓文化市场,拓展永州文化产业的生存空间。

第二,科学规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方向。首先要充分做好全市文化资源调研,把制定文化产业规划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首要任务来抓。在制定规划时,思路要开阔,应面向社会文化来研究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文化产业的概念,既是一个社会概念,也是一个行业形态的概念。在行业门类上以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音像、网络及计算机服务、旅游、教育为体,传统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摄影、舞蹈、电影电视创作甚至工业与建筑设计以及艺术博览场馆、图书馆都是文化产业正在争夺的前沿。其次,准确定位文化产业。准确的市场定

位是产业经营的前提。利用比较优势,形成永州文化产业核心竞争能力,也必须正确定位文化产业。正确定位的关键是要做到适应环境、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要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外部环境的影响,重视市场调查研究工作,正确把握政治法律、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意识等经营环境因素的发展变化及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了解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与此同时,要正确地分析自己,认清形势。在此基础上,按照抓住市场机会、尽量回避风险、扬长避短的原则,做好永州文化产业的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再次,重点应放在既有资源的市场运作上。对现有的文化产业资源要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进行设计和开发,寻找各种途径发掘文化产业的潜力。包括对古文化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人文资源进行保护研究和综合开发设计,对已经开发但开发不成功的文化产业设施进行改造,不断从事新的旅游、旅游产品、文化礼品、民俗产品和休闲娱乐项目的策划与设计。

第三,提高永州文化产业整体素质,抢占文化产业市场制高点。提高永州文化产业的素质,必须用创新的观念去认识文化产业、开发文化产业、管理文化产业。应根据市场需求提出新创意,用新创意、新技术重新组装开发各类文化资源,挖掘包装出文化“新产品”,营造文化产业“新形象”。再通过整体营销,拓宽新渠道、新地域、新市场。形成研究与开发、经营与管理之间有机结合的文化产业“创新链”。首先,开发特色文化产品,塑造国际化的文化产业品牌。品牌经营是文化产业的必由之路,目前,永州文化产业发展中虽然凸现了柳文化、舜文化两个品牌,但实质上是在做“产品”,尚没有形成品牌。品牌是什么?品牌是一种复杂的关系符号,包含了产品、消费者与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总和,它往往通过产品的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信誉、广告以及促销等具体行为表现出来。品牌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品牌定位、品牌创建、品牌经营、品牌保护、品牌提升等环节。构建永州文化产业品牌,就要运用市场运作的方式,制定统一完整的品牌计划,在品牌与消费者接触的任何点线面上有效整合与控制所有沟通元素,使其充分反映永州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其次,对现有的发展中的文化产业进行规划和整合,走联合型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永州文化资源丰富,但分布较散、规模较小、产品单一。单个开发,既增加了开发成本,又无法建立

整体形象,同时,小规模、单一的文化产品开发,吸引的只是零散消费,效益不大。因此,在文化产业开发时,应从全局出发,统一规划,进行综合开发,推出以古文化、名人文化、生态景观为主题的产品系列,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互联、互动,获取规模效益。再次,做好营销工作,开展招商合作。文化产业发展缺乏资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建设和社会要求是永州文化产业发展中毋需讳言的事实,所以,必须抓紧制定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充分运用信贷、税收等经济手段,积极开展多样化的营销活动,引进外资、调动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建设,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最后,建立有利于刺激文化消费的市场环境。一是要加强对消费者的引导,培养消费者良好的文化品位,不断提高其消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水准。二是要建立有利于文化消费的市场拉动机制,尊重价值规律,既可以让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经营者按投入产出的原则计算成本、确定价格,也可以让经营者按照市场供求规律制定价格,形成竞争机制,促进文化产品通过市场选择优胜劣汰。

参考文献:

[1]张拓.“入世”与比较优势[J].经贸世界,2003,(1).[2]林毅夫,蔡?,李周.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A].林毅夫.中国经济研究[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 张小蒂,李晓钟.经济全球化与我国比较优势理论的拓展[J].学术月刊,2001,(6).[4]钱杭园.中国广告业发展的比较优势[J].商场现代化,2006,(1).[5]孙文清.对发展区域文化产业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5,(1).

第三篇:北京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北京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当前,世界经济正面临一场极其深刻的变革。文化产业悄然兴起,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青睐。有专家称,21世纪人类社会的竞争形态,将由“武力竞争”转为“经济竞争”,再转为“文化竞争”,“各国的胜负决定于文化领域,其胜负的重点就在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党的十六大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任务,强调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在中央精神的指引下,全国不少地区和城市纷纷提出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在全国各地蓄势待发的形势下,北京只有深化改革,整合资源,加快发展,才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占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大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的同时,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使文化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3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46.1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6.7%,成为首都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328.7亿元,比2003年增加82.6亿元,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综观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可以用“三长、两短”来概括。“三长”就是资源、市场、环境三大优势比较明显;“两短”就是产业发展还存在两大方面的不足。对此,我们要重新审视,深入分析,以便廓清思想,理清思路,谋划对策。我们的三大优势是———

第一资源优势

经济学研究表明,决定比较优势的首要因素是资源禀赋。北京具有异常丰富的文化资源,种类繁多,与经济的可渗透性强,可开发程度高,为北京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突出的比较优势。首先,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北京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50多年建都史。在悠久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丰富璀璨的文化遗产,各个历史朝代的文物古迹达3500多处。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浏览到的一个门脸、一座院落都可能流传着一段故事;触摸到的一砖一瓦都可能有着三四百年的历史,都蕴含着文化,都是我们保护利用的宝贵资源。其次,文化人才荟萃。文化产业是创意的产业、内容的产业。文化人才是文化产业的主体,创意是文化产业的灵魂,假如说文化资源是基料,那么文化人才是酵母,是最具活力的因子,是发展的生力军。文化名城与首都的优势地位使北京汇集了大批文化人才,不仅包括享誉全国的文化名人、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而且还有众多的领导人才、管理人才、创作人才和表演人才,成为首都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第二市场优势

主要表现在有条件、有需求、有基础。首先,首都的唯一性,决定了北京作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地位不可动摇,决定了北京对全国具有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北京有着1500多万常住人口、300多万流动人口,每年大约有1亿国内外旅游者来京参观游览,如此庞大的人口规模,既是文化的消费者,又是文化的传播者,由此也使北京对各地文化建设和文化消费具有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这是北京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条件。其次,巨大的文化需求。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构成庞大的文化消费市场。发展经济学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居民的文化消费会出现较大的增长,占到人均消费支出的18%。目前,北京人均GDP已突破5000美元,居民的文化需求不断增强,文化消费扩大已是必然趋势,表明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北京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以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汇展、古玩艺术品交易等优势行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了一些著名文化品牌,诸如,相约北京、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图书节等,这些都是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

第三环境优势

一是领导重视。目前,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已形成自上而下的努力推动与自下而上的积极开发相结合的格局。按照首都经济发展战略,未来几年北京仍将坚持以知识经济为方向,第三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既是北京市的重大决策和重要战略部署,也成为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的共识。二是教育资源充沛。文化产业作为高科技支持与文化结合的产业,特别需要大批高素质、复合型的新型人才。北京是我国最大的专门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高等教育密集区之一,有77所高等院校,各种职业教育以及留学生教育等也非常发达。这些教育机构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本身也成为拥有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人才库,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资源。三是科技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借助科技的翅膀。随着科技的发明与应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侵入文化领域,文化产品得以用工业生产的方式被生产出来,“文化产业”才轰然问世,并迅猛发展起来。北京地区集中了353家科研院所(不包括转制的),科技人员达30.1万人,技术产出非常丰富,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特别是与文化产业紧密相关的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和产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不足和障碍

当然,北京文化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两短,即“胶着”与“脱节”。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胶着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是相互关联的两个范畴,都以文化为内容,然而性质、目标、方式、策略都各不相同,胶着与混淆的结果是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企业化进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中可以通过产业方式运作的那一部分,必然是经营性文化。这是由文化产业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公益性文化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偏重于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不以盈利为目标,不能被纳入产业的轨道,应由非产业化的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提供。但实际发展中,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常常胶着在一起,既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也使文化事业发展跟不上社会和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要。

文化、经济、教育、科技脱节

世界经济发展经验表明,比较优势在发展中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或者首要因素,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整合、统筹、兼顾而形成的规模优势。脱节、割裂、单一的发展将消耗比较优势,使资源禀赋成为包袱。要尽量避免陷入“比较优势的陷阱”。具体到北京,尽管北京在全国文化资源中心的地位是稳固的,但文化资源中心并不等于文化产业中心。由于资源缺乏整合,目前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与其拥有的文化、教育、科技资源以及经济总量相比还远远不够。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两短”只是表象,从深层分析论证,其根源在于“三大障碍”,即观念障碍、体制机制障碍和政策障碍。

观念障碍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既创造了璀璨的民族文化,也有守旧落后的一面。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是一个产业问题,是市场问题,不再是传统的事业问题。因而,一些传统的文化观念与现代产业发展理念抵牾和冲突,成为产业发展的障碍。首先,“伦理至上”观念与功利观的冲突。中国文化传统从道德标准上把人分成两类:“君子”和“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导致禁欲主义。文化产业追求的就是收益最大化,讲求的是效率、效益、利润。纯粹的文化人难以接受物化的精神和精神的物化的现实,在他们看来,文化产业的崛起,标志着文化的沉沦、文化的堕落。其次,“人治”观念与“法治”观念的冲突。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人治传统的国家,延续了4000多年的宗法家长制,没有受到强有力的挑战和批判。“法治”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没有法治的环境。市场经济提倡和鼓励竞争,提倡树立忧患意识、进取意识、竞争意识。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创造,需要通过竞争激发出人们无穷的创新能力,“删繁就简三秋树,领意标新二月花”,为广大文化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作品。

体制机制障碍

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是造成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难以真正分离的重要原因。当前,北京市文化管理体制滞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各部门文化产业促进职能不明确,兼有文化行业管理、发展文化事业和促进文化产业的三重职能,是典型的政资、政事、政企不分。例如,市文化局既负责农村电影“2131工程”、基层图书馆建设等文化事业范畴的活动,也负责局属艺术院团管理等文化产业范畴的工作,还负责文化市场行业管理和文化执法等政府工作。二是市区两级文化管理体制衔接不畅。市一级,文化管理部门分得过细。区县一级,由文化局、文物局、新闻出版局、广播电视局等合并建立了文化委员会,开始试行文化综合执法。上下工作机构不能对接,影响了工作效率。三是社会文化市场主体还没有完全纳入政府文化管理的视野。目前,仍只局限于北京市属文化部门,特别是市属的国有文化单位,与中央部委及部队所属文化企业资源缺乏整合,对民营文化企业更是底数不清。

政策障碍

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国家财政部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的通知》,市里出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实施办法的通知》等政策,从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工商管理等方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总体上看,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在投融资、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明显不足;有些政策过于原则,缺乏实施细则,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保障也没有及时出台。

促进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综合考虑北京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未来几年,北京应紧紧抓住奥运机遇,深化体制改革,打破瓶颈制约,以求文化产业有更大的发展。

深化改革,加快创新,着力解决体制机制问题

尽快理顺文化管理体制,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是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一是实行全行业统一管理,探索建立党管方针政策、人大立法规范、政府依法行政、社会自治自律的新型文化管理体制。二是建立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对全市文化产业促进工作统一规划、统一协调,避免由于条块分割造成的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三是紧紧围绕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企改制、转变政府职能四个环节,推进政企政事和管办分开、国有文化资产监管、转企改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等工作。四是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建设,将目前政府部门承担的诸如制定和推广产品技术、质量标准,实行行检行评,职业技术培训等工作转移给行业协会,增强企业自我经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活力,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方式转变。

完善政策,落实政策,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北京文化产业虽然具备了一定规模,但尚处于初始阶段,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要努力建立起既符合国际规则,又适合我国国情、北京特点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需要的文化产业

政策。一是加快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加强政策整合力度,制定出台支持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地方法规和优惠政策。二是发布实施《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指导目录》,设立发展引导资金,支持企业重组,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保护知识产权的地方法规,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示范区。四是高度重视思想发动工作,在部门、企业和群众中广泛宣传和培训已出台的各项促进政策,为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打牢思想基础。

整合力量,扩大开放,走出文化抓文化,走出文化圈、北京圈,寻求与国内外企业更广泛的合作

树立首都大文化的发展观念,站在大局看文化,将首都功能和文化产业发展统一起来,通过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展首都文化中心的内涵,提升其功能和地位,建设国际性文化之都。另一方面,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的主体,也是创新发展的主体,更是全球化竞争的主体。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加快在全国范围内组建若干家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一业为主、兼营相关产业的综合性文化集团,参与国际竞争,在开放式的文化市场空间中获得一席之地,提升北京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拓展融资渠道,吸引外资及社会资本进入,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

资金不足是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2004年底,北青传媒在香港上市成功,融资额达到10.4亿港元,为我市文化企业利用国际资本市场融通资金积累了重要经验。加快推进市属文化行业的改革,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打破行业垄断,积极吸收境外资金和社会资

本投入文化产业。可采取通过支持国有非文化企业兴办文化项目,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形式,形成文化产业的多元投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为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提供更加有力的资金支持。在文化产业的资本结构上,形成国有资本、社会民间资本、境外资本共同投入并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所有制格局。

培养人才,壮大队伍,造就专业化、国际化、现代化文化产业企业家队伍

北京文化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壮大,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归根结底靠人才。一是要坚持以人力资源开发为重点,培养具有领先的策划能力、文化产品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开放的国际视野的优秀文化创意人才和市场经营管理人才,造就一支政治强、素质高、业务强的文化产业企业家人才队伍。二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积极主动地吸引优秀的国内外文化人才到京发展,为他们提供发展空间,形成北京市独特的优秀文化人才流入的洼地,构建北京市文化产业活力竞相迸发的高端舞台。

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努力建设“六大中心”

打破行业、部门等所属界限,整合首都文化资源,将民营文化企业、中央及部队所属文化企业资源纳入文化服务和管理体系,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培育有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和企业集团。抓紧时机继续组建一批文化产业大型集团,使北京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演艺、娱乐、展览等产业都有支柱型的大集团,把北京建设成全国文艺演出、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动漫和网络游戏制作、文化会展和古玩艺术品交易等六大中心。力争到2008年,文化产业创造增加值在北京市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达到9%,成为

首都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

第四篇: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与对策浅析

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与对策浅析

四、发展济南文化产业的具体对策

(一)济南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定位和原则

2006年2月,济南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济南市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确立了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 定位和目标,这就是: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重点抓好设施建设、文艺创作、群众文化活动和文化产业开拓,建成充分彰显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文 化气息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健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逐步形成 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实施“精品工程”,完善创作 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创造一批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具有“山东气派、泉城风 格”的艺术精品。大力提高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和宣传水平,着力打造一批品牌 栏目,积极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加快实现广播电视制播手段数字化。积极抓 好文化艺术产品生产,出版一批能够形成品牌、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精品图书和音像电子出版物。挖掘发展民俗文化、民间文艺资源,积极推进群众 文化建设。加强依法修志,继续做好史志工作。强化档案文化理念,加快档案馆库、档案信息化和馆藏资源建设,推进档案事业全面发展。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促进文化产业规范发展的政 策法规。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 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努力培育和推出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 牌,做大做强济南日报报业集团等一批文化产业集团,提高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 竞争力。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加 快文化设施建设。按照政府推动、企业运作、规范管理的原则,采取省市共建方 式,加快建成一批影响力强的标志性文化设施,重点规划建设齐鲁文博中心、山东 演艺中心、泉城文化娱乐园、山东书城、济南图书馆和群众文化馆等项目。按照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创建文化先进县区、社区的要求,建设县(市)区级、社区(乡镇)级图书馆、文 馆、文化站等,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覆盖城乡的文化设施网络。

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按照政府推动、企业运作、规范管理的原则,采取省

共建方式,加快建成一批影响力强的标志性文化设施,重点规划建设齐鲁文博中 心、山东演艺中心、泉城文化娱乐园、山东书城、济南图书馆和群众文化馆等 目。按照创建文化先进县区、社区的要求,建设县(市)区级、社区(乡镇)级图 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覆盖城乡的文化设施网络。按照上述基本定位和目标,根据济南市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城市结构 各方面情况,我们认为济南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定位应该是:

以齐鲁文化为底蕴,以省会城市为依托,以“泉文化”为主线,重点发展 闻出版服务、广播影视服务(包括互联网信息服务)、以文化旅游为主体的文 休闲娱乐服务和会展服务等几大支柱产业,建设统一、开放、多层次、多方位 文化市场体系,在全市形成主线突出,布局恰当,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筱盖 广的文化产业网络,使济南市成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独特自然风貌、浓 现代气息的省会城市和区域文化产业中心城市。

由于文化产业质的规定性和文化产品自身所具有的特性,要使济南市文化 业健康快速地发展,必须把握好以下基本原则:

1、统一布局、协调发展的原则

发展济南市文化产业,一定要充分考虑到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互动关系、中心市区与郊区各县的互动关系、城市与农村的互动关系,按照全市一盘棋的向进行整体设计,要尽力做到布局合理,功能互补,使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协 调地发展.由于文化产业所具有的政治教化意义,在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在考 虑经济效益的时候,更要注重社会效益。

2、突出特色原则

发展济南文化产业,一定要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做足历史名城

①《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济南市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白.....目自州白匕.....文化特色,发挥省会城市优势,突出济南的特点。如“泉水文化”、“名士文化”、“齐鲁文化”等,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地结合起 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打造精品,积聚品牌,使济南的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出 齐鲁文化的历史底蕴、泉水之城的自然底蕴和省会城市的政治与社会优势。

3、可持续性发展原则

必须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处理好发展文化产业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关

系,对济南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必须实行保护性开发方针,对于重要的文化遗产,最大限度保持历史本来面日。把文化产业纳入文化保护和 自然保护的总体发展战略之中切实保护好济南历史文化名城.4、整体联动原则

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参与文化建

设,广泛吸纳民间资金和外资,以发展优势文化产业和大型文化集团为突破口,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加快济南文化产业发展步伐,提高全市文化建设的整体 水平。

(二)加快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l、更新观念,增强文化产业意识

在党中央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文化产业近年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文

化能够成为产业,已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肯定。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文 化负面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人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上,仍然把许多文 化部门视为事业单位,习惯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一直把文化产业当作经 济舞台上的一个配角。重视文化的“事业”性质,忽视其产业性质,更缺乏对文 化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仍自觉不自觉地信守旧的文化发展观念和运作方法,对 文化能否产业化,如何产业化,文化产业的内涵应如何确定,如何看待文化产业 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等,在思想观念上仍然模糊和混乱,把文化产业真正纳入国民 经济计划并导入正常的发展轨道,还需要从观念上进行彻底更新。发展文化产业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是对文化发展模式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文化建设中的一个全新课题,需要把

展文化产业纳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整体工作布局中去,摆上议事日程,把文化

业发展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

建设的整体规划,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结构调整之中。因此,解放思想,新观念,将文化与现实经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解决的要问题。

2、制定出切实可行、符合济南实际的发展规划

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和管理的表现之一,就是制定济南发展文化产业的近

中、长期规划,明确总体目标,确定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统计范畴和指标体系 使文化产业始终在规范有序的竞争中发展壮大。当前,己经制定了《2004一20 年济南市文化发展规划》,《济南市“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济南市国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将文化旅游与会展作为济南市文 产业发展的重点为,但相对而言文化产业部分仍然比较薄弱,应在此基础上制 出更为具体翔实、易于操作、目标明确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并注意在国家有 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济南实际,建立健个地方性的文化产业法规,出台鼓 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3、创新管理体制,理顺几种关系

目前,从事文化产业经营的主体大多脱胎于传统的文化事业单位,其中大

数在运行机制上还未能适应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强化文化行政部门宏 调控、公共管理和行业管理职能,切实抓好监督、评估、执法和服务,坚决克 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弊端,扩大文化产业单位的经营自主权,进 步确立文化产业单位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按照政企分开、经营性机构与非经 性机构分开的原则,对现有文化单位进行科学分类。作为一个省会城市,济南 展文化产业还必须理顺几个关系:一是理顺省、市级文化管理体系的关系:二 理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与文化事业和企业单位的关系;三是理顺文化企业和事业 单位的关系。并注意尽快实现政府部门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转变。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激活经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文化企业成为产权明晰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 体。在工商管理和税收、信贷等政策上,进一步鼓励文化企业的发展.调动业主 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千方百计增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企业的活力。同时要建立灵活 投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外资、国内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鼓励版权、品牌、个人声誉、经理人资质等无形资产作为资本投资。

5、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各种资源优势和济南的区位优势,突出发展重点 济南市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各种资源优势,尤其是作为省会城市的政治文

化方面的优势,突出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要重点发展广播传媒、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会展等领域,尽快形成产业优势。同时,要充分利用济南市北通京津、南接京沪、东有出海口、西连全国腹地的区位优势,立足于成为区域性的文化产 业发展中心。在具体发展中既要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建立实力强大、履盖面广、竟 争力强、前景看好的大型文化集团,但必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能过多地求 大,以形成大、中、小企业共存,全市文化产业产业健康发展的格局。

6、打造文化品牌,加强宣传力度

济南市甚至包括山东省近年来的会展业、旅游业等都有了很大发展,但却并 没形成自己有竞争力的品牌,我们应立足泉文化,依托齐替文化的深厚底组,打 造以泉文化和齐鲁文化为内涵的文化品牌。铸如文化产业博览会、全国煤炭会议 等影响大的会议应多搞,同时还必须做到宣传先行,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 宣传力度,使泉文化深入人心。同时通过宣传开发文化消费市场,尤其是本地文 化消费市场,以形成良性循环。

7、尽快建立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规范。

文化产业的行业协会,还有工会、联盟等,是从业机构或从业人员为捍卫自 身利益而自愿结合的非官方机构,它在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促 进规范有序竞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作为一种民间的组织形式,它与政府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管理职能部门一道,起着政府部门不可替代的管理作用,特别在协调全行业行动,加强行业保护,维护民族传统行业地位等方而起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国外的文 产业之所以具有较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与强有力的行业自我管理很有关系。于行业协会,要加强引导和管理,北京、广州、等城市在这方而取得了一些经验,值得济南借鉴学习。

8、充分发挥驻济高校的作用,加快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目前文化产业专门

才缺乏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济南不仅缺乏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和乏文 产业策划、管理和经营方面的领军人物,就是一般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也 待于培养和提高。因此,济南市要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广泛吸引国内 的高级人才,更要充分发挥驻济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定点培养发展 南文化产业的人才。对于现有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也要利用济南各高校师资 足的便利条件,尽快启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全员培训,进一步提高文化队伍 整体素质。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五、结语

众所周知,文化产业是全球的新兴产业,被称为“21世纪最后一块暴利蛋糕”,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中国作为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发展文化产业具有自 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广阔的文化消费市场以及国家和政 府的大力扶持,等等。济南市作为经济强省山东省的省会城市,地处沿海发达地 区,是全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先天优势,并已取得了一定 成绩。我们有理由相信,济南市的文化产业将继续保持其高速发展势头,并逐渐 成长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

然而也应该看到,与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成都、昆明、西安等相比,济南市文化产业起步较晚,由于它正处于发育期,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其优势,将是济南市文化产业发展的 关键所在。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剖析,并对其解决措施及产业发展方案进 行了探讨。

当然,本文对这些问题所进行的探讨只是一些初步尝试。虽然本人通过多种 途径广泛搜集文献,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以期对济南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有所裨益,但是由于本人能力、时间及材料有限,难免挂一漏万。所以仅能以此 求教于方家。

第五篇: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省直相关单位,各市州财政局、市州委宣传部,各省直管县市财政局: 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们制定了《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湖南省财政厅

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 2015年7月22日

附件

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支持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文资〔2012〕4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整合规范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的意见》(湘政办发〔2012〕58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发展专项资金)是指省级财政预算安排,专项用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

第三条

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符合财政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讲求效益的原则,在省文化改革发展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联合管理。

第四条

省委宣传部主要负责根据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会同省财政厅发布项目申报指南,组织项目申报、审核,监督检查项目实施情况;省财政厅主要负责资金管理,编制资金使用计划,会同省委宣传部发布项目申报指南,参与组织项目申报、审核,分配和拨付资金,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追踪问效和监督检查。

第五条

发展专项资金实行制度办法、申报流程、评审结果、分配结果、绩效评价等全过程公开。第二章

支持方向及申报条件 第六条

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向:

(一)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的发展项目予以支持。

(二)支持文化产业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对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文化产业重大项目予以支持,对重点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兼并重组和股份制改造等重大事项予以支持。

(三)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对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所确定的重点工程和项目、国家级重点基地平台建设、省级重点园区和基地、文化创意产业、精品人才培养等予以支持,并向优势文化产业、特色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业态倾斜。

(四)促进金融资本和文化资源对接。发展专项金融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对文化企业利用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渠道融资发展予以支持;对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等活动予以支持。

(五)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对文化企业开展高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技术装备升级改造、数字化建设、传播渠道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等予以支持。

(六)推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鼓励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鼓励文化产业项目与旅游、体育、休闲农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七)推动文化企业“走出去”。对文化企业扩大出口、开拓国际市场、境外投资等予以支持,对重大文化交流推介活动予以支持。

(八)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创新发展。

(九)其他新兴文化产业类项目。

第七条

申报发展专项资金的单位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湖南省行政区域内依法登记注册设立的文化企业以及办理转企改制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从事行业在国家统计部门发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类别名称》之列。

(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会计信用和纳税信用良好。

(三)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上,成立时间两年以上,资产及经营状况良好,近两年资产负债率低于60%(小微文化企业不在此限)。

第八条

申报发展专项资金的项目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和我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二)拥有可靠的技术来源、投资来源和成熟的技术方案,无知识产权纠纷。

(三)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应用项目具有推广、示范、带动效应。第三章

支持方式及标准

第九条

发展专项资金主要采用项目补助、贷款贴息(费)、保费补贴、资本注入和基金投入等方式。同一项目原则上不重复安排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同一一个法人单位原则上只能申报一个项目。第十条

支持标准:

(一)项目补助主要用于支持符合规定条件的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补助额度原则上不超过项目投资总额的20%,对单个项目的补助原则上不超过500万元,特别重大项目补助原则上不超过1000万元。

(二)贷款贴息主要用于补贴符合规定条件的文化产业项目利用银行贷款实际发生的利息支出。对单个项目的贴息原则上不超过500万元。

(三)保费补贴主要用于补贴符合规定条件的文化企业在信用担保贷款及文化产品出口购买商业保险中实际发生的保费支出。对单个企业的补贴额度原则上不超过50万元。

(四)采用基金投入方式的,按照省人民政府或者省财政厅的有关规定执行。第四章

项目的申报及审批

第十一条

每年7月底以前,省委宣传部会同省财政厅下发次项目申报通知,发布项目申报指南,申报通知将在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门户网站及相关媒体同时公开。

第十二条

市州、县市区和省属项目按照申报指南的要求实行网上申报,纸质申报材料依据评审结果逐级上报。

(一)省管文化企业集团所属企业申报的项目,由省管文化企业集团进行初审、汇总后,行文报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

(二)省直部门所辖企业申报的项目由省直部门按照项目类别分别推荐到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文化厅或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对项目进行初审、汇总后,行文报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

(三)市州项目由市州宣传部门会同市州财政部门按照项目类别分别推荐到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文化厅或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对项目进行初审、汇总后,行文报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

(四)国家级、省级园区和被认定的省重点项目、省级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以及省委省政府相关会议纪要确定支持的项目可向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直接申报。

第十三条

项目申报单位须如实上报《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书》一式两份,申报书材料包括:

(一)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表。

(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地税及国税登记证、经审计的近两年财务报告及纳税证明复印件。

(三)申请项目补助的,需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相关合同等复印件。

(四)申请贷款贴息的,需提供利用贷款实施重点发展项目情况说明及银行贷款合同、贷款承诺书、付息凭证等复印件。

(五)申请保费补贴的,需提供信用担保合同、付费凭证等复印件。

(六)其他与项目相关的材料。

第十四条

项目申请人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申报项目不予受理:

(一)申报项目存在重大法律纠纷的。

(二)未按规定报告以往发展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

(三)受补助项目经绩效评价不合格未按要求整改的。

(四)项目配套资金未同时落实到位的。

(五)因违法行为被执法部门处罚未满2年的。

(六)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的。

(七)违反本办法规定,正在接受有关部门调查的。

第十五条

省直相关部门、省管文化企业集团、各市州宣传部门、财政部门负责项目推荐、初审,重点审核申请人是否具备申请资格、申报程序是否符合要求、申请项目是否属于指定范围、有关申报文件材料是否真实有效等。

第十六条

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按以下程序进行审查及确定:

(一)省委宣传部会同省财政厅组建并及时调整文化产业项目评审专家库,委托第三方组织业内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专业和综合评审,提出评审意见。

(二)省委宣传部会同省财政厅根据项目评审意见,结合预算管理要求及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提出支持项目的建议方案。

(三)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审核建议方案。

(四)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将发展专项资金拟支持项目在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门户网站公示5个工作日。

(五)公示结束后,按程序报批确定项目。第五章

资金下达及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省财政厅按照审批确定的项目资金分配方案及时下达发展专项资金。对市县的发展专项资金,在省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预算后的60日内下达。

第十八条

资金使用单位应当按照“专款专用、单独核算、注重绩效”的原则,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的,必须按规定程序报批。第十九条

省直相关部门、省管文化企业集团、各市州财政局应当按照相关制度办法,督促项目单位按进度实施项目建设,督促资金使用单位及时报告资金使用情况,并于每年12月31日前将有关材料汇总后报省财政厅、省委宣传部备案。

第二十条

省财政厅会同省委宣传部对发展专项资金的拨付使用情况及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监督检查,建立项目绩效评价与监督检查制度并组织开展绩效评价与监督检查工作,提出评价与处理意见,作为以后安排专项资金的重要依据。绩效评价与监督检查结果在省财政厅、省委宣传部门户网站公开。

第二十一条

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单位必须严格遵守国家财政、财务相关法律法规,严肃财经纪律,自觉接受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的检查和社会监督。

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虚报、冒领、滞留、截留、挤占、挪用发展专项资金。一经查实,由省财政厅收回发展专项资金,单位3年内不得申报发展专项资金,并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相关法规进行处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委宣传部关于印发<湖南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湘财文资〔2013〕2号)同时废止。

下载湖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优势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我县是农湖业大县,生态环境优良,渔湖资源丰富,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条件得天独厚。充分利用我县特有的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是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对......

    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优势与不足

    必要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迫切要求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个文化服务。......

    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合集五篇)

    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文化事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事业产业化的内在要求越来越......

    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和对策

    刘朝来重写稿实文化强省战略部署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民进安徽省委一、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文化强省战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

    发展湖北文化产业对策研究(精选合集)

    发展湖北文化产业对策研究武汉理工大学课题组(王威孚、柯育芳;柯育芳执笔)一、 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对策根据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我们认为,要发展壮大我省的文化产......

    大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近段时间,在发展大文化产业课题调研中,我们与市直有关部门进行了座谈,实地考察了中心城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和环境,并到长沙学习取经。在此基础上,思考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提出发展的......

    发展长沙歌厅文化产业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发展长沙歌厅文化产业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摘要:发展长沙歌厅文化产业优势与劣势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长沙歌厅应充分发挥自身和文化湘军、电视湘军的品牌效应,抓住中部崛起、长......

    湖南省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

    湖南省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 《湖南省小城镇综合改革与社会发展》课题组 摘要 在评价小城镇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发展动因,提出了建设与发展的目标构想及其对策,建议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