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与对策分析123

时间:2019-05-15 14:43: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南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与对策分析12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南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与对策分析123》。

第一篇:河南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与对策分析123

河南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与对策分析

摘要:对外开放是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证明,发展对外经济,不仅可以引进外资弥补现代化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而且可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河南具有稳步提升的经济实力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利用外资成效显著开发区建设势头良好对外经济合作步伐加快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在谋求全省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十分注意提高利用外资直接投资利用效率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关键词河南省外向型经济2.河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 2.1 对外贸易

河南是典型的中部省份。改革开放以来 ,河南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近年来开放型经济有较大发展 ,东引西进成效显著。截止 “ 十五” 末 ,全省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 251 亿美元 ,年均增速达到 27.7 % , 其中出口 164 亿美元 , 年均递增27.9 %。其中 2003~2007 年 , 河南省的进出口总额分别为47.16 亿美元、66.13 亿美元、77.36 亿美元、104.80 亿美元和 128.05 亿美元。特别是 2006 年 ,河南省对外贸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进出口贸易总额一举跃升至百亿美元 , 增加近30 亿美元。2003~2007 年 , 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合同额完成 34.1 亿美元 , 年均增长 26 %;完成营业额 27.5亿美元 ,年均增长 45 %。

六、对外经

全年全省进出口总额517.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6 %。其中:出

口总额296.78亿美元,增长54.3 %;进口总额220.72亿美元,增长64.9%。机电产品出口193.79亿美元,增长130.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62.22亿美元,增长184.1%。

全年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63个。全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121.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2%。实际利用省外资金5026.6亿元,增长25.2%。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34.71亿

美元,比上年增长18.3%;营业额37.09亿美元,增长15.9%。河南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 1.1 稳步提升的经济实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就。2006年河南的生产总值为12496亿元,在全国各省排名第五,2007年河南的生产总值为14234亿元,在全国各省排名也是第五。但是河南对外经济不发达,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是

对内经济。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河南的经济实力,我们要加大河南的对外经济发展。1.2 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

农产品种类繁多,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烟草、花 生、芝麻、肉类、中药材等,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和畜产品生产基 地。2002年,全省粮棉油肉总产量分别达4209.98万t,76.49 万t,420.68万t,570.01万t,在全国分别居第一、二、一、二位。目前全省已发现矿产资源157种,探明储量的有81种。在 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居全国首位的有钼矿、蓝晶石、铸型 用砂岩、天然碱、水泥配料用粘土、珍珠岩、蓝晶铸岩等8种,居 前五位的有26种,居前十位的有48种。优势矿产可归纳为煤、石油、天然气“三大能源矿产”,钼、金、铝、银“四大金属矿产”,天然碱、盐、耐火粘土、蓝石棉、珍珠岩、水泥灰岩、石英砂岩等 “七大非金属矿产”。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河南省经济快速发展 的动力之基,也对外商直接投资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从而既有利 于河南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也有利于增强其实施“走出去”战

略、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年全省粮食种

植面积9985.1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3%,其中:小麦种植面积5340.00千公顷,增长0.3%;棉花种植面积256.67千公顷,下降35.3%;油料种植面积1573.63千公顷,下降0.3%;蔬菜种植面积1730.28千公顷,增长0.6%。

全年粮食产量5638.60万吨,比上年增长1.7%;棉花产量25.69万吨,下降32.8%;油料产量569.51万吨,增长7.0%;猪牛羊禽肉总产量659.9万吨,增长5.7%;禽蛋产量404.2万吨,增长3.5%;牛奶产量316.1万吨,增长3.1%。

1.3 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

一方面,中原文化具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的典 型特点,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方向,给后人提供了许多宝 贵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河南作为中华“根”文化的发源地,有 人祖之根—— —周口淮阳的伏羲太昊陵、中华民族之根—— —新郑黄 帝故里、姓氏之根—— —河南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中国百家姓中 有73个源于河南)。河南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要充分利用 好中原文化的积极因素和海内外的“寻根意识”,围绕中原“根 文化”做文章,并以此加强同海外华人、华侨的联系,让世界了解 河南,让河南走向世界,真正使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1.4 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

河南地处中原,位于我国陇海—兰新经济带的中间部位,东 邻发展势头强劲的沿海发达地区,西接广袤的西部地区,南接华 南地区,北连华北、东北地区,具有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优越区 位。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北距京津唐,南下武汉三镇,西入关中平原,东至沪、宁、杭等经济发达地区,其直线距离大都在 600~800km之内。全国两大铁路动脉在郑州交汇,境内主要铁路 干线有京广线、陇海线、京九线、焦枝线、新焦新荷线等,公路干线 有106,107,310等国道。随着连霍、京珠、阿深等高速公路的贯通

和国家规划建设的陇海、京广高速铁路客运枢纽在郑州的形成,区位优势将更加突出。无论从与全国经济联系考虑,还是从相邻 省区经济技术交流来看,河南均处于中心位置。在当前西部大开 发背景下,河南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的区位优势是中西部其它各 省区无法比拟的。1.5 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

全省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对外商投资的 吸引力逐渐增强,而外商投资的日渐增加又为河南参与经济全球 化进程、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良好契机。2003年,全省基础设 施建设投资额为667.73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其中,农林牧 渔业投资26.02亿元,增长67.0%;交通运输业投资301.67亿 元,增长19.2%;以城市供水、供热、污水处理、道路、园林等为主 的城市公用事业及社会服务业投资138.76亿元,增长70.5%;文 化教育卫生广播业投资89.97亿元,增长45.2%;电力工业投资 167.03亿元,增长63.6%。河南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对策建议 3.1 进一步吸引FDI,提高FDI质量

近几年来,河南省利用FDI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存在 不少问题:①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水平不高,高新技术项目少,国际知名大公司投资少。截至2002年,三资企业实际投资规模 84.22亿美元,其中外方投资额36亿美元,只占到42.7%。合资 经营企业实际投资规模56.11亿美元,外方投资20.45亿美元,只占到36.4%;合作经营企业投资规模8.56亿美元,外方投资 7.09亿美元,只占到38.2%。②投资规模偏小。2000年,河南投资 规模84.22亿美元,其中外方投资额36亿美元,只占到42.7%。合资经营企业实际投资规模56.11亿美元,外方投资20.45亿美 元,只占到36.4%;合作经营企业投资规模8.56亿美元,外方投 资7.09亿美元,只占到38.2%。③FDI规模偏小。2000年,河南省 的FDI占全国的比重为0.9%;2002年降低到0.8%.实际利用额 仅为广东省的3.2%,上海的8.3%,江苏的4.0%。必须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环境;加快 法制建设,健全与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转变政府职能,消除招 商引资的体制性障碍。

3.2 进一步加快开发区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级 河南省部分开发区中高新技术企业不多、企业产业规模偏

小、产业结构趋同,难以形成集团化优势,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的规 模经济效应;大多数开发区既无地理优势,又无交通、资源优势,也无人才优势,尚未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今后应 做好开发区的发展规划,制订必要法规和长期稳定的科技政策,加强对开发区建设的宏观管理,培养高素质开发区人才,提高区 内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3.3 推进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强大经济中心

中原城市群经济圈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

乡、焦作、许昌、济源、平顶山、漯河等9个省辖(管)市,下辖1

4个县级市,34个县城,374个建制镇。中原城市群经济圈是河南社 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和龙头,这一区域区位优势明显,科技实力强 大,生产要素集中,经济基础雄厚,但是该区域内城市之间的联系 程度还比较低,产业分工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整。今后要不断推进 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加强协调,统筹规划,可适时调整行政区 划,实现中心城市跨区域低成本扩张。发挥各个城市优势,优化群 内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建设强大经济中心,从 而带动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3.4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信息技术的推 广应用为突破口,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实施重点 企业技术改造示范工程,提高传统产业的设计、制造、装备和管理 水平,引导其向深加工、精加工、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和低污染 方向发展。加强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推广应用,发展特色效益农 业、都市型农业和生态效益型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产 品加工技术,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3河南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劣势

一、3.1河南外贸出口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一)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

2007年河南出口总额达83.91亿美元,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只18.22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1.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只有1.80亿美元,仅占出口总额的2.15%。众所周知,机电产品是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代表,应该成为出口产品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均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中机械设备占90%以上。可见河南出口商品技术含量较低。

(二)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过低

2005年河南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18.3%,占全国机电产品出口的0.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7.7个百分点;2007年全国机电产品出口达7011.72亿美元,河南机电产品出口只有18.2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0.25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全国有3478.26亿美元,河南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只有1.80亿美元,仅占全国出口总额的0.0517%。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过低,影响着河南外贸的增长。

(三)农产品深加工处在产业链的底端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民收入的60%以上来自农产品种植,发展优势农业和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农产品出口。但从目前来看,河南农产品出口农产品深加工处在产业链的底端。2006年,河南省农产品出口总值仅为4.7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比重仅为7%。2006年我省蔬菜、果品、畜产品三种主要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额达到34366万美元,占全省农产品总出口额的73.23%,在农产品出口中仍然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其中,蔬菜、果品出口分别达到9097万美元、6400万美元,而小麦、玉米、绿小豆等河南主要农产品出口的深加工几乎是空白。

(四)企业创新能力薄弱,产业分布不合理

目前,河南省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很少,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从事着

产品的简单加工和组织活动,还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低端环节。高新技术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生产,轻研发”的弊端。由于缺乏创新意识,河南省的高新技术企业产业的分布不合理,绝大部分企业集中在郑州、洛阳、焦作、漯河等城市。其他区域和城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规模有限。另外,高分子材料、光电子一体化、新型生物制药和化工产业等发展比较滞后。

二、河南省外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方式过于单一 ,加工贸易发展显著不足。2007 年一般贸易方式实现进出口总值 99.00 亿美元 , 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 77.3 % , 比上年同期提高 7.6 个百分 点 ,是我省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然而 , 加工贸易占比较小 且出现了负增长。全国加工贸易出口一直占据着对外贸易 的半壁江山 ,经济发达地区占比更高。2006 上半年 , 广东省 加工贸易占全部出口的 69.42 % ,而河南省不到 30 %。河南 加工贸易发展不足 ,比重偏低。

(二)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 ,结构性矛盾突出。出口商品技术含量较低主要表现为我省初级产品出口

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较高。以 2005 年为例 , 河南出口商品 排在前十位的基本上都是初级产品 , 技术含量较低 , 甚至有 很大比重是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产品。其中初级产品 出口占出口总额的 12.3 % ,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5.9 个百分 点;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 87.8 % ,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5.9 个百分点;在工业制成成品中 , 技术含量较低的纺织 品占 16.2 % ,有色金属占 23.7 %。

(三)外贸市场过于集中 ,存在着一定的市场风险。河南进口比重最大的国家和地区是美国、日本、欧盟 , 2005 年进口总额占总进口的 41.1 % , 其中进口商品中铁矿 砂、铅矿砂、氧化铝等绝大多数来自澳大利亚和美国;河南出 口比重最大的贸易伙伴是美国、韩国、欧盟 , 2005 年对这三 个市场的出口占总出口的 42.3 % , 此外主要出口商品中人

发制品、非合金铝、精炼铅、橡胶轮胎等对美国、日本、韩国的 依赖程度也很高 ,因而存在着很大的政治风险和贸易风险。(四)外贸出口以国有企业为主 ,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 业所占比例较低。

以 2003 年为例 ,河南出口主体结构中 , 国有企业外贸出 口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的比例为 62 % ,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出 31 个百分点 ,外资企业为 18 % ,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37 个 百分点 ,私营集体企业占比 20 % ,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 6 个 百分点 ,这表明我省外贸出口主要依赖于国有企业 , 与全国 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最近几年虽然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 企业的外贸出口有所增加但所占比例仍然较低。可见 ,我省 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对外贸易中没有发挥出巨大的 促进作用。

(五)缺乏外贸人才开发、使用的机制 ,人才流失严重。

河南一方面由于人才观念、人才开发使用的机制落后 , 缺乏为人才确定合理报酬的政策 ,加上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低 下 ,导致了大量外贸专业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 , 全省经济状 况不佳 ,又进一步加剧了现有许多优秀外贸人才的大量流 失。若长此下去 ,势必将会造成河南许多出口企业的创新和 发展能力严重不足 ,经营陷入困境的不利局面。尽管河南有 相当一部分传统优势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在国际市场并不缺 乏竞争优势 ,但长期以来大多局限在国内和本地市场上 , 很 难走出去;河南的一些大中型企业 , 生产规模较大、成本低、技术也较先进 ,但出口一直形不成气候。造成这种状况的根 本原因在于严重缺乏既精通外语 , 又懂得 W TO 运行规则、熟悉国际市场营销经验和现代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这种 情况下 ,有些企业即使有好的产品、有开拓国际市场的主观 愿望 ,也无能为力。

(六)思想观念落后 , 外贸配套改革不完善 , 阻碍了河南 对外贸易的发展。

河南由于区位及历史等多种原因 ,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

对外贸易

河南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对策

三、河南要提高对外经济发展水平,具体建议如下:

(一)利用产业梯度转移的优势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形成东部发达,中部相对落后,西部更落后的一个梯度结构。外资先在东部发展,但是东部发展到一定时期,人力成本、土地成本提高,会往中部转移,因此,河南应该做好产业承接工作和产业转移工作。

(二)发挥河南基础建设设施优势河南的基础建设设施比较好。河南地处中国的中部,区位地理位置优越,是中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京广、陇海、焦枝、京九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省会郑州位于京

九、陇海两大铁路干线交汇处;河南公路运输网络也四通八达;河南航空事业也发展很快,有新郑,洛阳和南阳三个机场。因此,河南应利用基础建设设施的优势吸引外商投资,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三)河南利用要素禀赋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河南是农业大省,有众多的农业人口,劳动力成本低。河南要对发展劳动密集型和农产口加工业的对外经济给予支持,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和竞争的强势,多发展一些农产品加工行业,大力发展畜牧业、养殖业。鼓励农民在当地就业和创业,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这不仅能为中部地区解决富裕劳动力问题,而且有利于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的改善。

(四)多元化对外开放和对外经济合作河南在和一些发达国家发展对外经济的同时,更要重视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缘接近的国家发展对外经济。例如可以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合作,使产业逐步升级。

(五)提高招商引资利用效率河南要加强政府机构改革,提高政府机构的工作效率。除了对外商投资的政策优惠外,更要重视为外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减少对外投资的审批手续,使一些对外政策制度化、法制化,给外商树立一个诚信政府的形象。

(六)加快旅游资源的整合河南地处中原,中原文化渊源流长,黄河是炎黄子孙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有九朝古都的洛阳,七朝古都的开封,有历史

古迹登丰少林寺、洛阳白马寺、龙门石窟,安阳的殷商文化等。河南应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加强对外宣传,充分开发河南的旅游业,使旅游业成为对外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同时,一方面政府应建立一套引导促进品牌成长的政策和措施,把保护知识产权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上,加快科技创新的载体建设,优化专利市场,让专利的拥有着与需求对接,促进专利技术的转化和实施。另一方面,企业家要有长远的眼光,自护研发,创造自己的品牌,(一)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

现阶段河南省主要进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企业应该把握时机,着力研究进口产品的技术,从事国内生产,在模仿基础上进行创新,并结合本国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实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从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通过对河南出口情况的分析,结构性矛盾是目前河南外贸最为突出的问题,以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尤其要解决好外贸中的“三低”(档次低、卖价低、效益低),“一多”(贸易摩擦多)的状况,这样的出口产品不加快改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只会是粗放式的、不可持续的增长。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

目前,河南省的高新技术产品比较少,在机械、电子、仪器仪表、生物农业等科技领域的比较优势不突出,在许多世界先进科技领域甚至是一片空白。河南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过程中,以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的跨越式发展作为今后的战略取向,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道路,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纵深发展。充分利用河南的优势产业、优势技术,发展适宜的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附加值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三)培育河南的优势产业发展特色产业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的贸易商品结构是由其比较优势决定的。河南人口众多,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工业庞大,轻工业基础较好等具有其他省区没有的比较优势。河南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全省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一位,棉花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芝麻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出口潜力大;芝麻、花生的出口价格相对于国际市场的60%-70%,竞争优势明显;瓜果、蔬菜、食用菌、花卉、中药材等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因此,今后河南应将发展特色创汇农业放在突出位置,重点扶持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创建特色农产品基地,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品,形成优势产区,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创建自主出口品牌

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他的自主核心技术以及理念、管理和营销创新,而目前河南企业的技术创新以及理念、管理和营销创新都比较滞后。目前,河南企业缺乏研发和创新,出口的高科技产品占出口总数的21.5%。因此,一方面,政府通过补贴,信贷优惠,税收减免和信息服务等,扶持那些能产生显著创新外部经济的产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培养和创造出这些行业的动态比较优势;另一方面,作为经济微观主体的企业,应利用我国广阔的国内市场,实现规模经济利益,在研发、生产、营销、管理、品牌等方面加大创新支持,创造出企业内生的比较优势,增强竞争力。

形成市场化的产品。企业只有强化创建自主品牌意识,才能在更高端层面上占领市场,真正提高企业出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自主出口品牌真正成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外贸可持续发展,让河南出口名牌更多更快地走向世界。

实现出口加工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扩大加工贸易额。河南省应抓住世界加工制造中心向我国转移及国家实 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历史机遇 ,充分发挥河南劳动力资源丰富 和交通便利的优势 ,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实现出口加工区加 工贸易转型升级 , 应综合运用政策手段、完善管理、改进服 务 ,从而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技术含量、增值空间 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出口加工区。通过延伸 产业链 ,提高加工企业的国内采购比例 ,发挥辐射效应 ,提高 产品附加值。应加快郑州出口加工区等重点出口基地建设 , 培育一批优势产品。

实施 “ 科技兴贸战略” ,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一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 各行各业的应用 ,进一步做好电脑农业、制造业信息化等品 牌工程。二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研究开发和推广应

用节能、节材、节水、节地技术 , 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 的原则 ,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和产业循环式组合。科技部 “ 十五” 期间曾经把沈阳市和绵阳市列为用高新技术改造老 工业基地的综合试点 , 收到很好效果。建议在 “十一五” 期 间 ,结合促进中部崛起 , 把洛阳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综合试 点纳入科技部有关科技计划中去。

(三)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 ,保持外贸出口可持续增长。亚洲、北美洲、欧洲是河南出口产品的传统市场 ,要根据

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消费习惯和偏好、购买能力、风俗 等 ,在各个不同消费群体的市场细分上下功夫 , 通过多样化、针对目标消费群体的优质产品出口 ,进一步深度开发这些国 家和地区的市场。与此同时 ,河南应及时捕捉世界市场的变 化和我国对外关系的新进展、新变化 , 积极拓展对非洲、拉 美、中欧和大洋洲的出口。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到境 外建厂设点 ,带动出口 ,并努力促使进出口与海外投资 ,对外 援助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结合起来 ,全方位开拓市场。(四)鼓励各种类型的经济实体和个人开展外贸经营 活动。

我国外贸法已作重大修改 ,其中修改的内容主要有外贸

经营者的范围、货物贸易和技术贸易的外贸经营权、国营贸 易和进出口许可等三大方面。外贸经营者的范围再次扩大 ,使外贸经营权的门槛再度降低 ,自然人也享有经营外贸活动 的权益。河南应抓住这一机遇 , 动员更多的私营、个体企业 积极参与外贸活动。与此同时 ,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股 份制公司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 ,从而形成开放的供应链和 密切的外部市场联系提高我省外贸发展水平。(五)建立并完善适合河南外贸发展的人才战略体系。首先 ,应大力发展河南的高等教育事业 , 加快培养外贸 专门人才。在省内高等院校中 ,择优选择一些外贸专业进行 重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条件成熟时可以成立对外经济贸 易大学;同时应采取选派外贸专业人员到科研院所进修、培 训和攻读学位等各种形式 ,大力培养河南外经贸建设事业急 需的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其次 ,应建立并完善渠 道多样、制度健全的选拔和使用人才的运行机制 , 达到以事 业前景、感情、政策吸引和留住高层次外贸人才的目的 ,与此 同时 ,还应鼓励国内外优秀人才以各种形式为河南的外贸事 业服务。再次 ,加快建立并完善外贸人才的激励机制 , 健全 人才的评聘和任用制度 ,不断地完善以工作能力和业绩为主 要评判标准的考核评价体系 , 在全省大力营造一个公开、平等、择优、竞争的用人环境。

(六)政府有关部门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 为河南外贸 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当前河南各级政府应讲树立开明、开放的思想意识 , 破 除不合时宜、不利于加快发展的陈旧落后观念 , 切实改变政 府管理外贸的方式 ,实现由外贸管理为主向外贸服务为主的 转变 ,为进一步扩大全省外贸的增长提供必要的保障等等方 面的工作作为今后政府有关部门工作的重心。与此同时 ,还 应进一步改革外贸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完善外贸企业法人治 理结构 ,清理与 W TO 规则不相符的文件和规定 , 比照和借 鉴其他省份好的做法 ,在政策上实行 “ 你无我有 , 你有我优” , 增创政策的比较优势。此外 ,全省还应尽快地构建外经贸的 经营监管体系 ,杜绝各种乱摊派现象 ,加强海关的监管能力 , 严厉打击走私 ,维护全省市场的公平竞争 , 以保证河南外经 贸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资料

2012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12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第二篇:优势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我县是农湖业大县,生态环境优良,渔湖资源丰富,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条件得天独厚。充分利用我县特有的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是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对优化广南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竞争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农村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把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作为一项重要的举措来抓,充分挖掘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打造特色优势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12年底,全县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养殖发展到26万亩;肉鸭年养殖量已达到3300万只,xxxx麻鸭保种量已达到3000只;水生经济植物发展到16.1万亩,大蒜、瓜菜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8.3万亩;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到12.1万亩;全县林地面积7.8万亩,其中经济林3.8万亩;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7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70家;肉鸭宰杀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4家,日宰杀能力达到10万只;农产品“三品”认证达到67个,完成xxxx麻鸭地理标志产品商标注册,xxxx湖乌鳢、xxxx湖大闸蟹、xxxx湖四鼻鲤鱼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高楼乡被授予“中国河蟹之乡”称号。

随着全县特色农业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张,产业效益逐步增加,出现了一批特色农业发展雏形。但是,由于我县特色农业发展起步较晚,发展的基础条件薄弱,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地规模虽然发展壮大,但资源利用还没有实现最大化,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产业效益依然较低。二是缺乏高层次加工的龙头企业,产品加工能力和水平不高,产业链条短,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农产品流通渠道仍然不畅,专业市场缺乏,农村营销队伍少、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好,严重制约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四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五是投入严重不足。在示范点建设上数量增多,但大多数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县特色农业的发展。

二、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对策措施

(一)基本思路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农村经济工作全局,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及省市加快建设鲁西发展高地的重大战略。以“资源—龙头—市场”为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创新工作主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科技为支撑、企业为依托、效益为中心、制度为保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调整结构,合理布局,鼓励创新,激活机制,坚持走“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子,强化基地建设、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培育发展名优水产品、畜禽产品养殖、设施蔬菜、经济林果等区域优势产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过基地、园区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提升我县农业现代化水平。

(二)主要目标

按照“分步实施、梯次推进”的原则,通过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建设一批名优水产品、畜禽产品养殖、设施蔬菜、经济林果基地,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系列化加工、品牌化营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努力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力争到2015年,建成1家省级、3-5家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三)对策措施

1、抓产业,建基地,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1)淡水渔业产业。以实施现代渔业园区建设为引领,以把我县建成北方最大的淡水水产品生态养殖基地、淡水水产品加工中心、淡水水产品交易中心、淡水渔业文化中心、淡水渔业科研中心为目标,整合渔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力发展品牌渔业、标准化渔业、生态渔业,带动渔业转型升级和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湖区和谐发展。一是加快建设现代渔业园区。坚持“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园区,以园区建设促进转型”,通过严控养殖面积、核发养殖证、实施养殖水面流转等措施,集中整合养殖水域,积极争取省市对我县的项目安排和资金扶持,引进业内知名企业投资建设经营园区,力争3--5年时间建成集优质高效商品鱼规模化养殖、精细化加工、品牌化销售于一体的现代渔业示范园区。二是规划改造县特种水产养殖试验场。采取分步实施的方法,将该场逐步建成集名优新水产品养殖示范、苗种繁殖培育、新技术培训与推广、现代渔业示范、渔业休闲、水生动植物博览、湖产品展示等为一体的xxxx湖现代渔业园。三是实施好鲁桥镇1000亩乌鳢、高楼乡1000亩河蟹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和鲁桥镇7000亩乌鳢养殖区基础设施的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优质鱼项目,搞好xxxx湖乌

第三篇:湖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与对策

湖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与对策

摘要: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的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形成独特的“湖南文化现象”,已成为湖南的一张魅力名片,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不小影响。“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全国知名。影视制作成为了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重要生产基地,湖南卫视收视率一直位居全国省级卫视第一;出版成为了中国地方出版实力三强之一;湖南原创动漫总产量连续排名全国第一,宏梦卡通公司和三辰卡通公司位居全国十大动漫企业第一和第二位;湖南《体坛周报》占据了全国体育类报纸60%以上的发行和广告份额,湖南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湖南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关键词:文化产业产业优势发展障碍应对政策

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的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形成独特的“湖南文化现象”,已成为湖南的一张魅力名片,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不小影响。“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全国知名。影视制作成为了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重要生产基地,湖南卫视收视率一直位居全国省级卫视第一;出版成为了中国地方出版实力三强之一;湖南原创动漫总产量连续排名全国第一,宏梦卡通公司和三辰卡通公司位居全国十大动漫企业第一和第二位;湖南《体坛周报》占据了全国体育类报纸60%以上的发行和广告份额,湖南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湖南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一、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分析

资源优势。决定区域文化产业比较优势的首要因素是资源禀赋。湖南具有异常丰富的文化资源,种类繁多,与经济的可渗透性强,可开发程度高,为湖南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突出的优势。从原始社会起就有人类在此栖居,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具有湖南特色的传统文化,如原始古朴的楚文化,独树一帜的湖湘文化,极具神秘色彩的梅山文化,以及源远流长的龙舟文化等。文化遗存方面:距今七、八千年的石门皂市和澧县彭头山原始社会遗址,距今五千年左右的传说中华始祖炎帝和舜帝的陵墓,沉睡地下两千余年的马王堆女尸及其随葬品,千年之前就已打开国际市场的长沙窑釉下彩瓷,三百年前农民起义领袖闯王李自成的归隐之地石门夹山寺;名人方面:楚国爱国诗人屈原、西汉政治文学家贾谊、东汉造纸术发明者蔡伦、唐代书画家欧阳询、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家魏源、理学大师曾国藩、献身于维新运动的谭嗣同,以及领导辛亥革命的黄兴、宋教仁、蔡锷,特别是影响现代史发展走向的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英杰也都诞生在这片热土上,使湖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大放光彩,从而使湖南成为我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发红色旅游产品的理想之地。

产业名牌优势。2009年,全省有报纸86种,期刊238种,报纸出版量12.17亿份,期刊出版量1.24亿册。《湖南日报》是中共湖南省委机关报,创刊于1949年8月15日,毛泽东主席曾三次题写报头,日发行量达27万份,居全国省级党报前十位,是湖南省最具权威性、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大报。2009年底,全省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1.66%;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6.11%;有线电视用户606.39万户,基本形成了卫星、无线、有线多种传输方式并存的大众传媒覆盖网络。湖南卫视收视率继续稳居全国省级卫视第一,一批自拍优秀电视剧和电视栏目风靡全国。湖南动漫起步较早,目前已基本形成研发、制作、发行、教育培训、播出、衍生产品开发等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原创卡通动画占了全国70%的市场。2009年,全省动漫产业完成产值逾100亿元,成为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目前长沙的民营书刊发行业从黄泥街到定王台,已成为长沙文化产业的六大主导产业之一,仅定王台书市年销售额就达2 亿元,上缴税费近千万元;另外,长沙市的“歌厅文化”也在全国独树一帜,成为一大亮点。据

统计,仅长沙市就有大型歌厅37家,特大型歌厅7家,其中特大型歌厅的年营业收入一般都在2000万元以上。

二、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障碍

湖南文化产业虽然近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作为文化资源大省,还不能称为文化强省,更不是文化产业的大省,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产业意识比较淡薄。一些文化等其他部门,只有文化事业的概念,没有文化产业的观念,过于强调文化的事业定位,忽视了文化的产业属性,对文化产业的性质、地位、特点、规律缺乏研究,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模糊,许多文化资源领域的开发利用不充分,特别是极有市场潜力的诸如民间文化等资源尚未开发,更谈不上规模发展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是造成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难以真正分离的重要原因。相对于经济体制等其他领域的改革,我省文化体制的改革相对缓慢。特别是艺术表演团体,总量多、布局散、结构老等问题迄今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尽管广电、出版、报业等新闻传媒得益于国家垄断性保护政策,发展迅速,但随着国内和国际的竞争日益激烈,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优胜劣汰势不可挡。

文化产业总量多,但规模普遍偏小。面对国际和国内的竞争,湖南的广播电视业、出版业、报业、文化娱乐业等在全国具有较高的位次,但与上海、广东、江苏、北京等省市相比,总量和规模已显差距。产业链不大,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结不密切,也未形成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产业群体没有很好地形成,产品的规模优势没有得到发挥。而且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规模小,缺乏集约化的文化产业集团和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品牌,并未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难以形成竞争力和规模经营。

人才与科技制约明显。湖南目前文化产品生产从总体上说还是以传统工艺技术为主,创新能力不强和技术水平低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引入文化产业十分有限,已有的高新技术和装备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导致产品质量档次、科技含量不高。

以省会长沙为龙头,湖南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遍及国际国内各地,但是仍然感觉人

才紧缺,主要是人才环境不够宽松、人才待遇匹配不科学、整体市场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造成人才流失严重。文化产业地区分布高度集中,地区发展不平衡。湖南14个市州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省会长沙2010年长沙GDP占全省的比重为23.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高达50.8 %,一点一线经济带的六城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超过70%,其他8个市州不到30%,张家界、湘西、怀化等具有旅游文化优势的地区的文化产业占全省的比重不到5%。

利用、挖掘文化资源不足。湖湘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鲜明的地域特色极具开发价值。目前,湖南文化产业生产能力不足,部分文化资源闲置,文化活力没有充分发挥,文化市场还有待进一步拓展。经济效益不明显,在国内外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三、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意见,分别为: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体制、实施文化产业发展鼓励政策、建立文化产业人才激励机制、加强文化产业的领导和行业管理。长沙、岳阳等地虽然制定了一些文化产业政策,但是,提出“大跨越、大发展”等口号比较多,带有典型文化产业配套政策并不多,严重缺乏实际可操作性,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根据国际国内文化产业典型政策,结合湖南实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并形成规范性、可操作性规范文件,真正促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建立联动机制。以现有的专业性、综合性机构的政府文化产业机构牵头,如长沙金星文化旅游产业园等,工商、税务、国土、财政、文化、旅游、教育等多部门联合,成立办事机构,实行部门联动,让更多的文化产业单位享受政策,提高办事效率。制定可操作性政策。

1、财政政策。省级财政对基层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倾斜。各级财政安排一定专款,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对具有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给予特色扶持,其他优势和前景良好的文化

产业项目重点扶植。

2、投融资政策---对于重点公益性文化项目,确保资金及时到位。鼓励自筹资金进行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改造,省财政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相应市级、县区级财政给予配套。

3、税收政策---对以国家规定的鼓励文化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且其当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企业总收入70%的,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社会力量兴办的各种文化企业,税收减免方面一视同仁。

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展览馆、书画院、图书馆、文物保护单位等,在自有场所举办的属于文化体育业税目征税范围的文化活动,取得的第一道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对销售图书、报纸、杂志、音像制品以及书报刊印刷,按13%的税率或4%的征收率征收增值税。经国家批准成立的报业、出版、发行、广电、演艺、电影、体育等集团,报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可合并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新办或转制组建的报业、出版、发行、书报刊印刷、广电、电影、放映、演艺、体育等文化企业,自开业之日起,报经税务机关批准,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免征5年城镇土地使用税。

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电影制片厂销售的电影拷贝收入,免征增值税。对电影发行企业向电影放映单位收取的电影发行收入,确定免征营业税年限。文化产品出口可按国家现行税法规定享受出口退税政策,文化劳务出口境外收入不征营业税,免征企业所得税动漫软件开发、网络游戏软件开发、体育文化等企业,每一纳税可在销售(营业)收入8%的比例内据实扣除广告支出,超过比例部分的广告支出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结转

4、土地政策。简化文化企业用地的审批程序,在国家法律政策许可范围内优先安排用地,并降低相关费用。

非盈利性公共文化设施(含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文物保护设施、文化馆、青少年宫、青少年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用地,按划拨方式提供。

优先保证被拆除文化设施的恢复建设。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应纳入新建城区、居民住

宅小区、各类园区的规划建设中,当地政府和建设单位优先保证文化设施建设所需用地。

5、社会保障政策。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险和住房住房公积金待遇。转制前参加工作、转制后退休的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和调整,按照企业的办法执行。

6、人才政策

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允许个人以其拥有的文化品牌、创作成果和科技成果、管理经验等作价入股,其持股比例最高可达40%。采取科学合理的办法,重奖贡献突出的文化工作者。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对人才的依赖程度高,人才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建设文化强省,要形成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形成一种更好的流动、竞争、开放的环境。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技术要素等参与分配机制。

7、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文化产业布局,促进文化产业结构升级。加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文化产业的规划和布局,将长株潭打造成湖南文化产业的核心增长极,重点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动漫、文化艺术等业态,促进的全省文化要素实现良性互动,带动全省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发展。构筑京广线人文文化、大湘西旅游文化、大湘南历史文化三大产业带,各市州建设和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打造一批文化强市、强县,形成文化发展的中间层,立足大湘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建设自然文化产业带。重点推进湖南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园、金鹰卡通产业科技园、中南数字出版基地等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促进文化产业向高端化、数字化、网络化各信息化方向发展,将文化产业同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配送、金融保险、科技服务等结合起来,延伸和拓展文化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中介服务,构建与文化产业相配套的服务体系。

第四篇:黄冈市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优势与对策

黄冈市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优势与对策

摘要:

一、黄冈市油茶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黄冈市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074.45万亩,森林面积855.15万亩。其中:生态林160.95万亩,商品林694.2万亩。

二、黄冈油茶产业发展的潜力和优势

油茶有耐干旱瘠薄,抗低温冻害,防火效果好,适生范围广,可以充分利用荒山荒地、四旁地、丢荒地、应退而未退的坡耕地、各种低产低效的残次林地,甚至是用来建设防火线的林(土)地,大力培育油茶基地,既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又能绿化荒山、保持水土,促进生态脆弱区的植被恢复,显著改善农村生态面貌和人居环境

三、发展油茶产业的规划与对策

(一)发展的规划设想

黄冈市林业发展战略的总体格局应该是:以大别山脊背为主体的中山远山地区的生态屏障和沿长江大及其一级支流河为主兼顾星罗分布的大中型水库的水体保护的生态公益林体系。在基地建设的基础上,要积极筹划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及其合理布局。

(二)实现战略目标的对策

一是科学规划。

二是林权关键。一般正常情况下应该林权相对稳定期至少应定在50-70年,即做到承包主体或者业主必须持有50年以上期限的有效林权证件,才适合参与油茶产业的基地建设,做到林权不落实不设计、不施工、不供应种苗、不验收、不兑现相关扶持政策。

三是良种先行。基地建设最基础的工作是良种壮苗,首要的任务选育良种。四是政策拉动。可以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以点带面,促进产业化经营。

五是科技主导。

六是组织领导。

原文

黄冈市油茶产业发展现状优势与对策

油茶与油棕、油橄榄和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是我国特有的优良乡土树种。上世纪80年代,我国油茶栽培面积曾达6000多万亩,主产区茶油产量占到食用油的一半以上,我市面积也曾一度达到万亩,茶油产量达到 吨,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认识不足,导致品种选育工作滞后、加之长期经营管理不善、建园期投入较高而又缺乏政策扶持等原因,油茶没有形成一个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随着人们对油茶的认识的上升,加之一些科技成果的应用,使得油茶这一传统的油料植物被充分认识,其开发利用价值激剧上升,而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为此,笔者结合黄冈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调查和思考,形成一点心得。

一、黄冈市基本概况

黄冈市地处湖北省东北部、长江中游北岸,大别山南麓。东经11424'-11555',北纬29。53'-31。36',南北长209.5公里,东西宽166公里,全市版图面积174.74万公顷,其中陆地面积160.94万公顷,内陆水域13.8万公顷。黄冈市境内地形地貌北高南低,东突西平,东北部为中低山区,中部为低山丘陵,西南部为平原湖区,最高海拔1729米,最低海拔17米。境内大小河流纵横交错,主要水系有倒水、巴水、举水、浠水、蕲水、华阳河等六大水系,水系走向均由东北流向西南,进入长江,而水库星罗棋布。

黄冈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江淮小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5.7℃-17.1℃。全年无霜期在237-278天之间。年平均降雨量1223-1493毫米。

黄冈中、北部地区属南方亚热带立地区域,大别山桐柏山山地立地区,大别山山地立地亚区,以黄棕砂壤为主,成土母岩是片麻岩、花岗岩、石英岩、石灰岩等。南部地区属南方亚热带立地区域,长江中下游滨湖平原立地区、长江中游滨湖平原立地亚区,以棕沙(粘)壤为主,成土母质为河湖沉积物。

二、发展油茶产业的重要性

首先是维护国家粮油安全需要。在我国人多耕地少的历史大背景下,粮食和油料的充足始终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仅在大力利用有限的耕地种植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来保障食用油供给将会十分困难,其增加总量的空间也是十分有限。一片盛果期油茶是一种经济林作物(树种),它既是一种特殊的森林,具备长久保护林地不受到严重的雨水冲刷,保障生态安全的功能,同时也是一座食用油料库,在山区发展,不与粮棉争地,是人类十分难得的一种特殊的植物群落。以麻城市为例:。

其次是建设稳定的森林体系的需要。稳定的森林体系即既包括森林自身具备健康和良好的抵御病虫危害的能力的森林体系,同时又要具备阻隔林火袭击等人为活动带来危害能力的森林体系,林火阻隔体系是由多种形式的阻隔带构成,生物防火林带是森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阻隔形式,既不像修防火线那样,使土地浪费,同时它的建设和完善是通过人们付出了劳动的结果,人们会更加珍惜它,而在心理上筑起了一道防火线,而这一条防火线的作用远大于实际意义上的防火线。

三、黄冈市油茶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黄冈市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074.45万亩,森林面积855.15万亩。其中:生态林160.95万亩,商品林694.2万亩。在商品林中,用材林567.15万亩,经济林仅有127.05万亩,占森林面积的14.86%,油茶面积29.8万亩,占经济林的23.6%,据2007年统计,油茶产籽量为560万公斤,产茶油160万公斤,亩产茶油不足6公斤,每亩产值300元左右,除去生产经营、运输、加工成本外,亩年平均收入仅有几十元。

四、黄冈油茶产业发展的潜力和优势

油茶有“铁杆庄稼”的美誉,四季常绿,根系发达,耐干旱瘠薄,抗低温冻害,防火效果好,适生范围广,可以充分利用荒山荒地、四旁地、丢荒地、应退而未退的坡耕地、各种低产低效的残次林地,甚至是用来建设防火线的林(土)地,大力培育油茶基地,既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又能绿化荒山、保持水土,促进生态脆弱区的植被恢复,显著改善农村生态面貌和人居环境,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生态产业,是完全符合现代林业发展方向和要求的,因此在土地上和时间上都有着十分广阔的空间。我们初步的设想是黄冈能够建成100万亩油茶基地,即使建成50万亩的油茶园,每亩年产10公斤油,年产茶油的产量将达到500万公斤,这将是一项不可估量的财富,同时能够长期保护好我们的居住环境。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油茶产业的发展要求十分迫切,但是,在实际当中仍然存在相当突出的问题。一是油茶基地的总体产规模小,而且集中程度低,尚不具备形成强大的产业优势,基地建设还缺乏推动力。

二是经营粗放,荒芜现象十分严重,长期不进行垦抚、施肥极少、修剪和病虫的防治长期跟不上,真正是人放天养的经营方式。

三是目前品种杂乱、品质差、产量低,良种应用率极低,而且是以直播种子形成实生林为主,种籽出油率仅有27%左右;

四是缺乏科技支撑、生产上没有标准的示范基地、无良种壮苗供应缺乏、管理上缺乏技术指导。

五是加工能力差,没有品牌战略,对产品开发研究不够,导致没有产业龙头拉动产业的发展。

六、发展油茶产业的规划与对策

(一)发展的规划设想

黄冈市林业发展战略的总体格局应该是:以大别山脊背为主体的中山远山地区的生态屏障和沿长江大及其一级支流河为主兼顾星罗分布的大中型水库的水体保护的生态公益林体系;以大别山腹地的低山近山培育板栗、油茶、茶叶等为主体高效经济林和沿长江低山丘陵及洲滩营造杨树、湿地松马尾松等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的商品林体系,在两大体系间顺其自然特点辅以良种繁育基地、大径级用材林基地、自然保护区及保护小区等特种用途林。在生态公益林体系和商品林体系中,油茶有其独特的个体优势,即兼备商品林和生态公益林的双重特性,其发展的空间相对较大,同时集约经营型的油茶林具备分隔农地与乔木林的功能,起到生物防火林带的作用,它的发展也可以作为林业,尤其是森林防火的一项基础设施建设来抓,也给油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空间,因此我们可以大胆的设想我们的油茶基地建设规模,黄冈市总体的发展规模100万亩,达到林业用地面积的十二分之一,是完全可能的。发展的重点无疑将麻城市30万亩、红安县15万亩、蕲春县、浠水县、罗田县、英山县等县各10万亩、武穴市、黄梅县、团风县等各5万亩。在基地建设的基础上,要积极筹划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及其合理布局。

(二)实现战略目标的对策

一是科学规划。油茶产业的发展规划,一定要讲求科学性,前面讲的100万亩是一个大概数,决不是硬性的规划数,真正的规划要来自于基层,特别是要来自于村民的对油茶产业认识,对其所有的林地的开发利用的方向,政府加以引导,林业部门加以指导,经过“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反复讨论的过程,使规划切实可行。

二是林权关键。林权林业产业建设的根基,是关键,它既是一个政策性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林地所有者与林地经营者的一种长期的合同(或者合作)关系,油茶基地建设决不例外。因此在油茶基地建设上,首要的是落实林权,即落实林地权属、经营权属、管理权和受益权,由于油茶基地的经营期和受益期相对来说是比较长的,一般正常情况下应该林权相对稳定期至少应定在50-70年,即做到承包主体或者业主必须持有50年以上期限的有效

林权证件,才适合参与油茶产业的基地建设,做到林权不落实不设计、不施工、不供应种苗、不验收、不兑现相关扶持政策。

三是良种先行。基地建设最基础的工作是良种壮苗,首要的任务选育良种,可以通过选择优良单株、家系和品种等多种办法,建设地批良种采穗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制定苗木生产计划,保障种苗供应,确保工程建设从高起点上发展。

四是政策拉动。油茶基地建设需要较高的投入,政策无疑是发展的动力和旗帜,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融资渠道很多,诸如国家政策性投资、林业项目资金调整方向、企业业主投资、农民个人投资、甚至组建上市公司用股民的钱来经营等等,但实质性有效的不多,从目前的情况捆绑各种支农惠农项目资金是最易行的,但有拆东墙补西墙的嫌疑,真正意义上的拓宽融资渠道可以鼓励资金实力雄厚的公司进行投资建设,甚至鼓励上市公司拓展其经营领域,参与到油茶基地建设和加工生产的环节中来,也可以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以点带面,促进产业化经营。

五是科技主导。科技的主导作用在油茶产业建设中显得格外重要,无论是多年的实践证明,还是科学研究的结论都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只要各项经营管理措施按照科学的要求跟上去了,它的单产就会明显地增加。科学技术渗透在油茶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从选种、育苗、整地、造林、施肥和修剪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有科技作支撑,同时,随着大面积地发展油茶产业,甚至包括采收油茶果的方法和工具也需要研究,都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主导作用。

六是组织领导。组织领导是一项事业成功的保障,特别是在当前的形势下,农业农村工作丝毫离不开政府的组织和引导,政府必须建立组织领导机构,从上到下统筹产业发展的各方面的工作,解决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组建油茶专业的协会,网络油茶基地经营者、加工者,产业的发展健康有序。

第五篇: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与对策分析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与对策分析

摘要: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振兴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本文针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且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并制定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矛盾;对策性;

近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位居世界第一位,这其中离不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效益,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不断壮大,产品的在结构形式、涉及范围、商品种类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提高,并且针对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链条进行了有效调整,在此状态下,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经进入了集群型生产阶段。

一.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虽然起步很晚,但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就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逐步形成了一个以电子信息、科学研究、产品销售为一体的产业网络,并且保证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增长保持至今,在2008年以后这种增长速度更是高达每年25%的增长率。在这期间我国的GDP比重贡献率明显高于其它产业的增长值,并且成为了第三产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我国经济政策的不断改变而发生了优化。并且形成了十分完整的产业链,所有的产品在研发、销售等发面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对全球的行业开发呈现出十分强大的支撑作用。随着产业发展的不断集中,电子信息企业也出现了一种“扎堆”,的现状,这种现状变现为产业升级、市场需求、生产能力,同步增长,并且形成了良好的配套性产业形势。同时伴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素质整体提高使国民经济增长的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我国针对电子信息产业大发展一直采取鼓励进口技术、出口产品的政策。这样不仅缩短了关键技术的研发时间,同时使我国的电子产品能够追赶上国际上的信息产品,使电子信息产业增长不断加快。在出口范围上我们将产品定位面向非洲、南美等国家,这使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成为了具有较高附加值的电子产品,目前我国的电子产业的外贸发展程度超过60%,产品在出口和进口的同时能够具有十分良好的经济带动作用。

二.电子信息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虽然发展很快,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具有十分长足的进步,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高科技研究人才奇缺

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国家政策的扶植下导致很多技术长期依靠进口,虽然提高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销售率,但是却造成了电子科技人才培养的断档。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高密度型产业,它的核心竞争就是高科技人才的竞争。另外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很多小型的电子信息产业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完成人才的自我培养,这使很多人才外流到了外企,这是我国电子信息人才流失的主要问题之一。

2.技术进口引发的矛盾

我国的电子信息起步很晚,这与国际上发达的欧美、日韩等国家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并且在电子信息产品上来看在世界范围内还处于一个中下游的水平。所以为了提高电子信息产品的技术性含量,就需要在国家电子和信息技术中使用大量的资金,进行先进技术的引进,这种方法虽然能够提高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科技含量,但是也使我国的电子信息处于一个长期波动的范围内。同时因为技术引进风险小,极易诱导国家和企业往往只注重“引入”,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投入则相对较少,从而偏离技术引进的初衷;此外,外资企业的逐利性决定了它只可能着眼于短期经济利益,不会关心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长期技术进步的问题,特别是对一些核心技术,他们更是严格控制流出国门,所以国内大多数电子信息企业无一例外地缺乏核心技术,只能靠代加工别人的产品赚取辛苦的劳务费,技术进步则越来越成为了这些电子信息企业的“神话”。

3.企业缺少良好的创新意识

我国的企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都是相对薄弱的环境,这一点充电子信息产品的关键技术依赖进口就可以看出,同时很多产品缺少合理的自主品牌和知识性技术产权,使很多科技成果不能被实际性的转换,这使很多核心技术缺少专利性,导致电子信息企业在国际竞争过程中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提高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策略

要想提高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发展中迎合机遇和挑战,就必须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占率作为基础,所以要从如下几个方面中进行加强。

1.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

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创造能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企业可以拿出部分资金,用于现有人才的进一步培养和潜在人才的开发,努力保持适当的人才流动性,争取达到人才流动“溢出效应”最大化。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研究制定有利于造就领军人才和技术带头人的分配政策和激励措施,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通过高等学校、民办机构、企业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大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的力度,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电子信息产业需要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信息产业的强大支撑力量,在自主创新的同时要保证科技进步和市场的激烈竞争,要将自主创新作为行业发展的基础要素。首先我国要为电子信息产业创造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并且在科技人才培养上加大力度,要保证有针对性的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的优惠政策,将产品提高速度,和产品附加值同步提高,并且使企业的应用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在提高产业优化的同时,使企业最大程度的获取效益。

结束语

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不仅在产品制造上逐步细化,并且形成了很多我国特有的电子信息技术,这使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性竞争中占有了一席之地,电子信息技术也朝着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所转变,同时电子信息种类中的界限被逐渐消除。我们要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就必须对自身的产业结构组成进行调整,并且在科学发展观的带领下,将国际电子信息产业和我国实际科学技术能力相互结合。电子信息产品在生产、组装、销售等环节加强整合性,使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适合国际形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希军.我国光电子产业的技术选择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吴江.信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3]宁钟,郭熙保.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经济规律[J].软科学;.2001年01期

[4]杨礼茂,王玉玲.武汉光电子企业品牌创新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2年10期

下载河南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与对策分析123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南省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与对策分析12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区域发展优势分析(5篇)

    广州的区域发展优势分析 一 、自然条件优势1、地理位置的优势:广州市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中心.广州市地处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

    个人就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个人就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本文摘要:本文通过职业发展的方向,采用SWOT的方式进行自我分析,认清自我的内在和外在的条件。同时根据分析现在的社会环境影响和学校环境影响,将......

    浙江桐庐乡村旅游优势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浙江桐庐乡村旅游优势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乡村旅游是一种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特色建筑和文化风俗等资源,在传统......

    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易之卿 金融0822班 081210683 一、 引言 风险投资是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领域,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尽快产业化,以取......

    彩信业务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彩信业务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摘要:简单介绍了中国移动彩信业务的基本含义,指出了当前彩信业务发展运营中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市场推广、终端和资费。提出了加快彩信业务发展的几......

    农村人口与发展的战略对策分析

    农村人口与发展的战略对策分析 摘 要:人口问题是事关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关键问题,解决我国农村人口失控问题必须从转变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及社会保障入手,逐步......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生态旅游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国际上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龙之谷外挂论坛一种新兴旅游产业,它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和谐发......

    我国物流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我国物流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论文摘要: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重生产、轻流通,对物流业的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致使物流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物流发展与管理对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