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导读读后感

时间:2019-05-12 01:34: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导读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主义经典导读读后感》。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经典导读读后感

第二项基本任务的完成须坚定的继承和发扬新中国的三个选择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党大刀阔斧的实现一系列的改革后,近代以来新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任务基本完成了。不得不说这得益于我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三个郑重而正确的选择。

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与深入发展,不得不说在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富裕这条道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

第一,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经济体系,使经济文化极度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奋斗,勤俭建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中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阔步前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50多年来,在确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赢得政治独立的基础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得到确立、坚持和进一步完善。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蓬勃发展

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而来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方面的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指引下,积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增强综合国力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文化支撑。

第四,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新中国从成立之日起,就为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发展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为国内和平建设取得良好的外部条件,作了不懈的努力。20世纪70年代,以中美关系正常化为突破口,带动了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建交高潮,为后来实行对外开放战略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倡导改革的同时,推动对外开放形成了崭新的局面。第五,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近代以来中国屈辱的历史告诉中国人民,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和主权,就必须要有强大的现代化国防。50多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决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在实现国防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了自行研制和成功发射“两弹一星”等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世纪,人民解放军和武装警察部队等人民武装力量,围绕“打得赢”和“不变质”两大课题,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从严治军,依法治军,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设,沿着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不断地开拓前进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加强军队的革共同富但,在看到如此多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现阶段我国的国情: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实现裕任重而道远!

改革开放以后,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给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是同时一方面制度建设滞后于经济增长,给收入秩序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失调,社会补偿能力的提高严重落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使得贫富分化的在中国呈现非常态的特征。

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是新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时期”,而我国“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严重的国家”,这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共鸣贫富差距并非都是不合理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导致的新型经济板块的出现,使得首先占领新的经济板块的人获得了新的收入。也造成了社会成员在收入方面的距离加大,这是有它的历史合理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必然造成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市场经济建立的各个阶段中,不同的社会群体获益程度是不同的。拥有土地的人可以投资房地产,他就可以迅速的成为高收入阶层。所以,这个也是拥有历史合理性的。但是,不合理的贫富差距正在因为权力介入市场,落后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不断扩大。我们需要遏制的是不合理的贫富差距。

如果一个国家始终有大量的绝对贫困人口存在,其经济动力发展不足,起伏动荡势出必然,最终会波及每个人!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贫富的两极分化,社会财富的畸形集中,必将导致社会的不安定。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再雄辩不过地证明了这一点。

另外,贫困人口低下的生活条件会让他们失去劳动积极性,降低生产效率。社会的不公正与不平等还使人们逐渐失去国家凝聚力。大量人口资源闲置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威胁了社会的长治久安

1、“先富与共富”政策的实施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执行“先富与共富”政策的实施

3、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健全

4、税收制度的不合理

5、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6、不平等竞争的存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多数人如农民、城镇下岗职工以及国家公务员等并没有从我国的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取得多少实惠,这部分人的收入增长甚至还赶不上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这是极不合理的。因此,我们必须大幅提高这些人的收入水平。如,除了完全免除农民的各种税费以外,还要给农民尤其是种地农民大量的补贴;大幅提高城镇职工的最低工资水平和最低生活保障线;大幅提高国家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职工的完善社会保障

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较好地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是和他们拥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无关系的。与之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障工作才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健全财税制度

目前我国所得税的纳税主体仍然是工薪阶层,这充分说明我国财税制度的不合理,这也是我国贫富差距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想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功能,我们就必须进一步健全我国的税收制度 加强法制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片面地强调效率问题,导致一些人为了致富

而不择手段。现实生活中以权谋私、官商勾结、走私贩私、假冒伪劣等违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降低垄断收入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时间尚短,市场运行机制还不很完善。原有的某些体制性或政策性的原因,使得电力、电信、铁路等行业至今仍然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垄断 继续“两大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享受了优惠的政策,东部地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东部的发达程度已远远超过了中、西部。为了解决日益增大的地区差距,党中央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伟大战略。实践证明,两大战略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还不太明显。因此,我们应采取进一步的措施,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吸引国外投资者和东部的资金、技术、人才到中西部地区,从而有效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生活水平,最终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贫富差距。

机会平等是实现收入公平的根本途径 最突出问题不是收入的不公平,而是机会的不平等

机会平等关键要有有效的市场机制和合理的政策机制

在机会平等中改善公平,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有效的市场机制,二是合理的政策机制。

机会平等核心是保证受教育机会、就业机会和起点公平

推进机会平等,要在制度上保障人民平等竞争的权利,核心是保证受教育机会、就业机会、社会保障方面的起点公平。

每个人的能力不等、贡献不同。之所以贡献不同,基本问题是他们所受的教育不同。社会成员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其收入的多少成正比例关系,受教育机会的不均衡导致了收入的巨大差距。柬埔寨、尼泊尔、越南这些人均GDP是中国1/3的国家,都在教育上完全免费了,中国现在完全有能力让农村的义务教育免费,同时对农民工和城市失业人员进行培训和职业教育。

链接地址:

本文由言小范文网原创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中指导我们进步。能够在看待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客观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学习马克思主义,就要求我们会客观地、全面地去理解社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处理问题。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做事情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掌握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世界上不存在孤立的事物,任何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而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相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因此,我们把事物的普遍联系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并思考各种问题之间的关系,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联系。比如我们在人际间的交往中,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在以后的各个方面必定会有好的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人类社会从最初的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到今天科技主导的新社会,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发展。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正如学习,要经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让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得到提高,事物的兴衰变化都有一个自己运行的过程。人的生老病死就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矛盾普遍存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也各有其特点,既然存在事物的矛盾就存在解决矛盾的方法。就如现在在很多人面前存在的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想总是倾向于美好,而现实又总是背道而驰,不合人意之事十之八九。面对如此境地,关键得看我们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是积极争取还是消极接受。我想,在学习了有关马克思主义相关哲学的知识后,我们能理智的处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时刻警醒自己,没有过不去的坎,只要努力。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使这一理论得到很好的运用,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共根据这一实际制定并实施的措施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大发展。

根据实际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制定学习计划时,切莫好高骛远,认真踏实的做好每一步。也不要急于求成,事事耐心,慢工出细活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而事实求是要求解放思想,这种解放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陈旧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深刻体现了彻底的唯物论和彻底的辩证法的统一。

三:掌握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规律是客观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例如,万有引力揭示了物体间的本质联系。牛顿在苹果成熟后脱落树枝的现象,概括出事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地球存在着引力。规律是从现象中来,却又不属于现象。它是事物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人类的历史只能是向前发展,这是必然的趋势。所以规律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规律的稳定性就是它的相对重复性。如四季的更换,昼夜的交替。

规律是客观的,表现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相反的,人的意识活动会受到规律的制约。正如战国时荀子所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规律的客观性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的。然而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并且可以被利用的。规律的客观性使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然而,人类的智慧是可以正确认识并加以利用,让规律更好地为人类所用。人们拦河筑坝,为的是在雨季时储蓄水,在旱季时为农田灌溉。植树造林,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又起到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的效用。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性质。人类的伟大在于意识的运用。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客观现实。人的意识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创造性,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最终达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人们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观选择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当初,在世界格局极度动荡的困境下,我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上,革命先驱毅然做出决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伟大的决策在多年的考验中被证明是正确的。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艰苦探索,作出的符合客观规律的选择。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习的目的就是用于实践。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实现理想不懈奋斗。不断积累新知识,掌握新本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科学的世界观看待事物,在以后的人生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是自己成为有用之士。

参考文献:

《马克思经典著作导读》彭国甫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读书报告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总结历史经验,既继承了我们党70多年的优良传统,又吸收近年来相关学科研究的新成果、新知识,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本书分别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和江泽民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和追求共产主义的言论、思想、讲话、报告进行导读、展开、深入。现在我有选择性地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恩格斯的《致国际社会主义者大学生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大学生代表大会》)以及列宁的《青年团的任务》展开阐述。

在《提纲》中,马克思第一次从根本上分析批判了费尔巴哈及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不仅同唯心主义而且同一切唯物主义划清界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标志。在我看来,篇幅不长的《提纲》却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严密的逻辑联系。从总体上看,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开始把实践纳入自己的哲学体系,批判了就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同时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灵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标志。由此看来,可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进性,决定了时代赋予给它的历史使命便不仅仅是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用实践改造世界。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仅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还应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抓住任何锻炼自我的机会,努力投身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当中去。

恩格斯在《大学生代表大会》中,鼓励大学生努力使自己成为脑力劳动无产阶级。恩格斯在这里所说的“脑力劳动无产阶级”,相信也是当代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也就是从事脑力劳动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以自己扎实的知识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各种专家和专门人才。在此不得不提出,在当代大学生中,争先当优的思潮的确存在。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大众,当然包括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的根深蒂固,造就了一批批大学生向中国共产党靠拢。然而,他们的思想有由始至终地纯洁吗?恩格斯认为,大学生应当向工人学习,同工人结合。这是恩格斯晚年在指导青年运动,培养革命青年的实践中反复强调的一个基本观点。在我看来,他们掌握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思想敏锐,具有开拓创新进取的精神,要培养大学生作为革命的主力军是势在必然的。同时,他们生存在一个虚拟的社会里,年少轻狂,缺少锻炼,在培养过程中与工人的结合也是不可或缺的。大学生与工人相结合,工人革命的彻底性和坚定性,纪律性和团结精神,可弥补大学生容易脱离实际,主观片面,缺乏革命坚定性的弱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学生更应该与工人结合,摒弃矫揉造作、骄傲自大,加强自身集体主义和团结精神。

在《青年团的任务》中,列宁反复指出:“学习共产主义,绝不仅仅只限于领会共产主义著作、书本和小册子里的东西,领会一些共产主义口号,而是应当按共产主义的真正要求去行动。青年团应当把培养善于将共产主义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起来的一代青年共产主义者作为自己的历史任务。”随着时代变迁,则需要开拓,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指出的是,现代的信息高速公路充满机遇,同时也充满威胁,这就要求共青团同时要教育广大青年必须在运用信息知识的时候用批判的态度加以吸收,用创新的态度加以运用。但是,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的我们,缺乏对著作书本的学习,更别说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且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诱惑,容易助长自身的享乐主义思想,甚至完全与革命时期的革命家所倡导的勤劳奋斗精神背道而弛。责任应落在谁身上?

总结前人的经典理论与经验,结合现代国际形势和国内实际,我们应不断探索更加适合、更加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追求共产主义的道路。实践观和与时俱进的思想一直贯穿这整个探索的过程并且不断发挥着它积极的作用。特别是青少年教育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建设共产主义社会是否后继有人的重大问题。作为大学生的我,肩

负着着重大的责任。我会把我的责任感与求知欲、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努力把自己发展成为一个新时代需要的人才,贡献于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建设的每一个所及住处!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及导读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及导读思考题

《反杜林论》

引论

2、恩格斯是怎么评价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第三章

2、杜林陷入先验主义认识的根源是什么?

3、恩格斯是怎样论述理论思维的相对独立性的? 第四章

2、恩格斯是怎样批判杜林的世界统一论的?

3、怎样理解恩格斯关于世界统一性的理论?

第五章

2、怎样理解恩格斯提出的无限性是个矛盾的命题?

3、怎样理解以下几段原文(见笔记)

第六章

3、怎样理解个别的运动趋向平衡,总的运动又破坏平衡?

第七章 为什么说达尔文生存斗争理论来源于马尔萨斯人口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八章

2、恩格斯关于生命的定义是什么? 第九章

1、杜林的道德观和真理观是什么?

2、为什么说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是辩证统一的?

4、为什么说在不同阶级的道德中必然存在共同之处?

第十章

1、杜林的平等公理是什么?恩格斯是如何批判的?

3、两端原文理解(第十八段、第五段)第十一章 道德和法。自由和必然

2、恩格斯关于自由和必然关系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3、怎样理解自由的定义?

第十二章

1、杜林否认矛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怎样理解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的观点?

第十三章

1、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不是单纯的证明工具?

3、关于形而上学思维的狭隘性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狭隘性。《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怎样理解第一条?

2、如何理解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费尔巴哈论》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内核? 第二章

1、恩格斯是怎样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

2、施达克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时什么?为什么是错误的?

3、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什么?为什么说费尔巴哈未能克服旧唯物主义局限性? 第三章

1、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恩格斯是怎样批判的?

2、费尔巴哈伦理观的基础和准则是什么?恩格斯是怎样批判的?

3、费尔巴哈停留在唯心史观的原因是什么?

第四章

1、为什么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2、恩格斯是怎样说明社会历史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 《共产党宣言》

1、如何理解《共产党宣言》序言中阐述的四个问题?

5、《共产党宣言》是怎样批驳各种反共产主义谬论的?

6、怎样理解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8、《共产党宣言》有什么当代价值? 《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批判》

1、马赫主义的基本前提是什么?怎样理解第一节第三段话?

2、什么书马赫主义的世界要素说、原则同格说、嵌入说?列宁是怎样批判的?

3、列宁是怎样分析马赫主义的理论渊源的?

4、列宁三个认识论的结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5、无可知论的实质是什么?

6、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哪些新贡献?

7、列宁在书里谈到了几个物质的定义?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部分复习资料

一、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一方面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革命运动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为实现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

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的。意思是说,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的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旦离开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将停止,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3、如何认识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答: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哲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哲学家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他们既不懂得理论只能从实践中来,又不懂得获得理论的目的只是为了用于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正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就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特点。

4、试概括《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答:《共产党宣言》的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了《宣言》中所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段话表明,《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其基本观点是:1)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即社会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3)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

5、恩格斯如何阐释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

答:1)自然科学是唯物辩证法产生的重要前提,要确立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必须研究自然

科学。

2)研究自然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规律。

3)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自然 科学家掌握辩证思维规律才能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理沦自然科学的发展。

6、简述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深刻批判的杜林关于价值的五种谬论。

答:在《反杜林论》第二编第五章里,恩格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体分析和深刻批判了杜林关于价值的五种谬论,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这五种谬论分别是:

1)杜林的生产价值论。2)杜林的“分配价值”论。

3)杜林关于人力的花费计量一切价值的谬论。4)杜林关于再生产费用决定价值的谬论。5)杜林关于工资决定价值的谬论。

7、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

答:历史功绩:1)、其宗教观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他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及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然后对上帝顶礼膜拜,把他崇拜得五体投地,使上帝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正是由于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因此世界被二重化了,世界分裂为两个部分,一是宗教的想象世界;一是现实的人间世界。现实世界是受宗教世界的统治和支配的。2)、费尔巴哈揭去了宗教的神秘外衣,得出人类创造上帝的结论,他认为宗教并不神秘,宗教只不过是人把自己的本质从自己身上分离出去,把他变为脱离人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把他从人间搬到了天国,人间出现了不平等,神的世界也就有了等级。局限性:1)、他并没有进一步揭露宗教产生的社会阶级根源,他不了解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宗教中的人的自我分裂由有世俗中的人的自我分裂决定的。2)、他没有找到克服宗教异化的正确途径,他把宗教的产生仅仅归结于人的心理上和认识上的原因,认为只要通过宣传和教育,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就够了,事实上是行不通的。3)、他想用爱的宗教代替神的宗教,建立一个新的宗教及爱的宗教。在爱的宗教中,没有神的地位,只有人对人的爱,人就是人的上帝。

8、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这一命题?

答: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1、人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是受宗教关系制约的人,所以不能离开社会关系抽象的考察人的本质。

2、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有主次之分的有经济,政治思想关系等等,这些关系都会对人的本质发生影响,同时在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是经济关系,因此,既要全面的考察人的社会关系又要有所侧重,这样才能科学的理解这个问题。

3、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变化,人的社会关系也在不断变化,从而导致人的本质也在不断变化,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因此,不同时代的人类具有不同的本质,同一时代不同阶级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同一时代不同阶层或不同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所以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是社会关系的总合。

9、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对黑格尔:“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这一命题的剖析。

答:恩格斯全部剖析了黑格尔命题。1)、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必然的东西,黑格尔认为绝不是一切现存的存在都无条件是现实的,他认为现存的存在包括两部分,即现象和现实。现象只是偶然存在,是一种飘忽即逝,可有可无的东西,只有具有必然性及符合规律性的存在才是现实的,因而是合理的。2)、现实性不是一切事物永远固有的属性,因为现存的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随着事物自身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具有现实属性的东西,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丧失必然性,因而也就丧失了现实性。而新的附有必然性的东西就会代替已经丧失必然性的东西,进而转化为现实性的东西。3)、黑格尔的命题,必然转化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10、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的矛盾的体现?

答:首先、按照黑格尔辩证法,人类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真理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但是黑格尔按照旧哲学的传统要求,建立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绝对的真理体系,人的认识到黑格尔这就结束了。其次、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一切都是发展的,自然界也是发展的。但是按照黑格尔的体系,自然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因而自然界的一切,在绝对精神的逻辑阶段就已经规定好了。最后、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人类的历史是一个由低到高级的无穷发展的过程,每一个社会制度,都不过是社会发展历史中的一个暂时的阶段。但是

按照黑格尔体系,人类社会必须有一个终点,普鲁士王国所许诺的等级君主之政体便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顶点。

11、黑格尔哲学的成就及其影响?

答:1)、黑格尔哲学包括了以前的任何体系所不可比拟的广大领域,而且在这一领域中产发现在还让人惊奇的丰富思想。2)、黑格尔哲学不自觉的指出一条走出绝对真理体系的迷宫,而达到真正切实的认识世界的道路。

12、简述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基本原理 答: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分裂为经济利益上互相对立的阶级后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是剥削阶级压迫和剥削被剥削阶级的暴力工具。

(3)军队、警察、监狱等特殊武装力量是国家最本质的特征,是国家权力的主要强力工具,是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

(4)资产阶级国家不能“自行消亡”,而必须由无产阶级用暴力革命将它打碎,代之以无产阶级国家。(5)无产阶级国家只能通过“自行消亡”,当社会上没有任何阶级需要镇压的时候,国家也就不存在了,那时对人的统治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来代替。(6)国家自行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

13、怎样理解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的关系?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自行消亡”学说和暴力革命理论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暴力革命是针对资产阶级国家说的,国家“自行消亡”是针对无产阶级国家说的。

(2)资产阶级国家是镇压剥削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暴力工具,不会“自行消亡”,根据一般规律只能由无产阶级用暴力革命来打碎它;无产阶级只有用革命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机构,才能进而创造国家“自行消亡”的条件。

(3)国家“自行消亡”必须以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为前提,以消灭阶级为条件。国家不是被废除的,而是自行消亡的。

(4)国家“自行消亡”的学说既反对无政府主义,又反对机会主义。

14、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自行消亡”的原理,说明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1)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才能为国家消亡创造条件。

(2)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之后,不能直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必须有一个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度时期,在这个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剥夺资本家的私有财产,镇压剥削阶级的反抗和国外敌对势力的颠覆活动,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

(3)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还不具备国家消亡的经济条件,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担负着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任务,还要保卫生产资料公有制,保卫事实上存在的资产阶级法权残余,因此国家还不能消亡,还必须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只有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国家才能自行消亡。

15、学习《国家与革命》这一光辉著作有什么现实意义?

(1)学习《国家与革命》阐明的国家学说,使我们认清当今资产阶级国家是资产阶级统治和剥削无产阶级

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它为了欺骗人民,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采用了民主共和制这一政治形式,标榜实行全民民主。但是,这丝毫没有改变资产阶级国家的阶级实质。资本主义各国的无产阶级必须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夺取政权,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2)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消亡的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的理论,可以使我们认清在社会主义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并发挥它的管理组织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作用,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可以增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自觉性,努力为实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创造条件,以便于国家“自行消亡”。

(3)通过学习这一光辉著作,有助于我们识别当今世界上资产阶级辩护士们所散布的资本主义是“人道”的、“永恒”等谬论,认清“西方文明”和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增强识别真假社会主义的能力,增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坚定性。

16、《论十大关系》

《论十大关系》是在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进入高潮,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了初步的实践经验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基本思想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路。主要内容是:①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要防止片面发展重工业,应当用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②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应大力发展内地工业;为了发展内地工业,必须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必须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尽量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④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无论不顾哪一头,都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⑤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⑥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要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也要反对。⑦党和非党的关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原则。⑧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要按照不同情况,对反革命分子采取杀、关、管、放等不同的处理方法。也应当给他们以生活出路,使他们有自新的机会。⑨是非关系。对待犯错误的同志要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一要看、二要帮。⑩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搬照抄。《论十大关系》是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尝试,其中许多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辨析题

1、黑格尔明确指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答:该命题错误。黑格尔的命题是:“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其并没有说“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恩格斯认为,现实性本身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变化发展的,在一定条件下曾经是现实的东西,随着必然性的消失变为不现实,并被新的现实所取代。黑格尔不敢推出这一革命性结论,由于他所代表的是具有两面性的德国资产阶级。一方面,他们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又有软弱性和保守性,他们不敢公开向封建制度挑战。在这一命题中,他一方面通过辩证法要求变革,他认为现实的才是合理的,不现实的即为不合理,因而是不应存在下去。但是另一方面,黑格尔故意不说后半句话,表明不愿与封建专制社会对抗,不愿失去统治阶级给他的利益和荣誉。只有代表无产阶级的恩格斯才能推出彻底革命的结论。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就是庸俗唯物主义。答:该命题错误。

(1)庸俗唯物主义简单地把人脑与胆、胃相比,认为人脑产生意识,就像胆排出胆汁、胃排出胃液一样,这样就把意识的主观特征抹煞了,这就否认了哲学基本问题,取消了物质与意识的对立。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具有三个局限性:⑪机械性,用机械运动来解释一切,自然科学中达到某种完善地步的只有力学;⑫形而上学性,这是由于当时的自然科学处于收集材料的阶段;⑬不彻底性,即对社会历史领域的非历史观点庸俗唯物主义是19世纪50年代出现的,是马哲产生之后产生的,是哲学上的倒退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在哲学史上有重要贡献。

所以,不能把形而上学和庸俗唯物主义混为一谈。

3、费尔巴哈绝不希望废除宗教,因而是无神论者。答:该命题错误。

(1)费尔巴哈确实是无神论者,他在反对宗教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对传统的宗教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分析,针对宗教的危害他勇敢地提出了“政治代替宗教,人间代替天国、劳动代替祈祷”的口号。(2)但是同时他并且没有主张彻底地废除宗教,他在提出取消人格化上帝的宗教后,又提出了要建立起爱的宗教。

三、论述题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如何内在地统一起来的?

答: 马克思主义由三个组成部分构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石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首先,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统一性在于它们目的的一致性,即都是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斗争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无产阶级有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使无产阶级认识到了自身受剥削和压迫的根源,意识到了自身的地位和伟大使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为无产阶级指明了一条实现社会主义的光明之路,并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原则。

其次,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统一性还在于它们在逻辑上形成前提、论据和结论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成果,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他们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地分析和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内在固有的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说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使无产阶级有了完备的斗争武器。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中,这三个组成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深刻认识并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才能真正弄懂并掌握整个马克思主义。

2、如何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答: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首先应当承认,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大量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存在于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样也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否认或回避矛盾的想法及态度是不正确、不可取的。我们应当敢于正视矛盾,善于分析矛盾,并妥善解决矛盾。我们必须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具体地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特点及解决的方法。

第一,从矛盾的性质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总体上属于非对抗性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大量地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当然,由于国内因素和国际影响,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因此社会主义社会仍将长期存在两类不同

性质的矛盾。对此,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了解决矛盾的途径,应当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觉地得到解决,而不是像以往社会那样,最终要通过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根本改变社会制度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是成长中的社会,其矛盾是由于其不成熟、不完善而引起的,因此,只能随着社会制度的逐步成熟和完善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解决社会主义矛盾的基础和前提,如果离开社会主义道路,不但原有的矛盾无从解决,还会产生新的更大矛盾。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在总体上的非对抗性,决定了在总体上必须采取非对抗的方法去解决。从根本上说,现阶段,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才能使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断得到解决。为此,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大力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及相应的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互协调、共同促进,从而保证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立了邓小平同志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为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指明了方向。

3、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阶级斗争学说和阶级斗争方法有何特点?《共产党宣言》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

答:历史唯物主义在分析历史结构时发现:除原始形态的社会外,迄今为止的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正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直接动力。

第一,资本主义社会中对立的两大基本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以往历史的产物,同样,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这种对立也必将失去其基础。这就是说,资本主义作为私有制的最高和最后形态,在它之后,必定是无阶级对抗的共产主义社会。历史证明,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工人不断觉醒,他们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愈发成熟。不仅如此,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趋势,不同于以往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并非简单以一个阶级的统治取代另一个阶级的统治,其最终结果,是消灭阶级。因而无产阶级的胜利也就是阶级消灭的开端。

第二,资本主义的两大阶级对立的必然结果是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这是由两个阶级的阶级属性所决定的。这就是说,社会化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本性,这一本性同大工业的发展趋势和新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完全一致。不仅因为只有在彻底消灭私有制和阶级的条件下,无产阶级的解放才能实现,而且因为只有在消灭私有制和阶级的条件下,通过联合起来的个人,才能真正驾驭社会化的大生产,根除私人占有制下对社会化大生产的破坏。从这个意义上说,无产阶级的胜利就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胜利,因而这一结果是必然的。

第三,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特点是阶级关系日益简单化,即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种特点表明,人类社会消灭阶级的条件已日益成熟。因此,无产阶级真正的解放就是消灭阶级,解放全人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4、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如何?你认为这一思想在今天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应当如何坚持?

答案:概括起来说,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包括以下三方面基本内容:第一,无产阶级专政就是使无产阶级变成统治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通过国家形式对整个社会实现领导;第二,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的实质是人民民主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既是对资产阶级反抗的镇压和对剥削阶级的改造,又是根本区别于资产阶级民主的新型民主形式;第三,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就是消灭一切阶级,进入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因此,从根本上说,它是人民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的政治形式。

我们应当承认,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当家作主确实是历史从未有过的创举,要真正实现难度太大。但是,这并不能证明国家就永恒存在。恰恰相反,正因为无产阶级专政要开辟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所以必

须突破西方式的民主。我们知道,当代西式民主理念概括起来就是“投票的民主”、程序的民主。其所仰仗的投票活动,由于总是以金钱力量为后盾,以利用和操纵群众情绪为手段,因而并不能真正代表民意,而广大下层民众在其中往往只扮演着“沉默的大多数”的角色。实际上,投票绝不是表达民意的唯一方式,社会调查、民主协商和评议等往往能更好地体现民意。但是,比起竞选一类轰轰烈烈的“作秀”,它需要真正地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和学习群众,因而艰难得多。可见。问题绝不像西方学者所说的那样,不存在实质民主,只有形式民主。关键在于有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而这个党只能是以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的共产党。只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世界历史使命的分析不能推倒,把无产阶级专政同民主对立起来就没有根据。

5、马克思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是如何论述社会主义的科学性的?从今天的实践者看,其有生命力的内容是什么?结合个人体会。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科学性的认识。

答案: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奥秘及其发展规律,直接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

第一个伟大发现——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引起了整个世界观的根本变革。

恩格斯在分析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基础时,形成了这样一个观点,即任何思想体系都是一定阶级要求的表达,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思想武器。他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在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制度后创立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以后,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起来,当“新的生产力已超过了这种生产力的资本阶级利用形式”,巨大的新的生产力便和限制它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冲突,这种冲突标志着新的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发展到不相容的地步,标志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日益激化。因此,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就在于研究这两个阶级的矛盾及其相互斗争的规律,为无产阶级指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革命道路。

第二个伟大发现——剩余价值学说的建立,揭示了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剥削的奥秘和对抗本性。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现了剩余价值,从而彻底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及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恩格斯指出,对无偿劳动的占有是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基本形式。由于资本是以追逐剩余价值为本的生产方式,因而它不可能根本解决其发展过程的两极分化和人的异化问题。随着资本主义的拓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将日益激化。这种矛盾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6、《共产党宣言》是如何论述共产党的性质和作用的?结合今天的实践,谈谈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方面有哪些值得注意的经验教训?

答案:首先,共产党必须作为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组织,才能担负起领导这场斗争的使命。迄今为止的社会政治运动的事实告诉我们,近代社会以来的政治斗争必然是政党政治,而工人阶级要争取自身的解放,没有自己的组织是不可想象的。只有通过党的领导,工人阶级才能组织成为阶级,团结起来为本阶级利益而进行自觉的斗争。

其次,共产党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才能担负起领导的责任。共产党人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城和一般结果”。只有他们不仅代表而且坚持着运动的未来。因此,只有共产党才能胜任领导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并且也只有在其指导下,无产阶级解放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

7、为什么说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推倒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本性的论断?

答:不可否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变革而产生的社会经济的新的发展。但是,他们大都从技术论的角度,将经济发展、社会的发展直观地归结到科学技术之上,而完全撇开了生产关系问题和社会制度的差异。这样,他们在实际上就回避了当代的基本矛盾,即邓小平所概括的、表现为“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的“东西”(指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南北”(指

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关系)矛盾。脱离了这样一种宏观视野,哪怕是再天才的机巧,也显得与实际距离太远,因而缺乏生命力。

当代的历史是否显示了超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立的发展趋势?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起码证明不了这点。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给人类所带来的黑暗,无不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本身不可克服的矛盾所造成的。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在科学技术革命进城中的矛盾,正以最成熟的形式表现出来。科学技术革命不仅在已经扩大的基础上不断再现传统的社会对抗,而且正在产生着新的对抗。相反,摆脱了私有制关系自发性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一,就在于其为科学技术进步问题的有效解决,为科学技术成果的合乎理性和人道的利用,创造了前提。

8、谈谈学习经典著作的体会和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含着一系列的范畴、论断和原理,它们彼此联结,形成多层次的、统一的理论体系。学好经典著作对于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1、本课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一场伟大的变革,更加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做到既准确把握原理,又加深对原理的理解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2、通过对原文的研读,有利于培养我们阅读原著的能力,并增强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研读经典著作,有利于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尤其是增进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的把握。

4、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助于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以及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5、《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使我们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批判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错误观点,进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9、关于人的本质。

答: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句话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

一、人的本质并不是其自然特性,而是它的社会性。因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社会本质,就是其社会性。人与人之间也有本质区别,这种区别也不在于其自然生理方面的区别,也在于其社会性,即是说,离开了社会关系,不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人。

二、人的本质不是由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决定的,而是由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因为现实的人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是不能够脱离社会而存在的。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生产劳动。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就必须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进而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家庭、阶级、国家等复杂的关系。正是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关系就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人的本质就主要表现为阶级本质,而费尔巴哈离开人的社会关系去抽象考察人的理智、意志、感情,是无法说明人的本质的。

三、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而一定的社会关系都是在一定的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形成的。这些社会历史条件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从而决定了社会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人的本质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本不存在费尔巴哈说的永恒的、抽象的、不变的人的本质。

五、列宁《怎么办?》

1、《怎么办?》思想建党的主要内容。

答:第一,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第二,工人阶级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地从外部向工人阶级灌输科学理论。第三,无产阶级政党要培养工人群众的阶级意识和政治意识,领导他们进行政治斗争。第四,无产阶级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革命家组织作为领导核心。

2、对列宁思想建党原理的创新。

第一,思想建党理论创新的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进党建理论的创新。

第二,思想建党理论内容的创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创新的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三,思想建党方法上的创新:坚持理论灌输,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3、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领袖、政党、阶级和群众的相互关系。

答:群众是划分阶级的;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

4、列宁和马尔托夫的观点。

答:二者的分歧的焦点是在,作为一个党员要不要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列宁认为,党员只有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党才能成为一个集中统一、有严密组织的真正的工人阶级政党。马尔托夫则主张,作为党员只需经常亲自协助党就行了。按照他的规定,就可以把一切愿意入党的人全部吸收到党内来,不要求他们全部参加党的一个组织,也不用党的纪律约束他们。这样一来,任何一个罢工或者知识分子,都有自行报名入党的权利,从而使当时去明确的组织界限,变成一个成为复杂,组织涣散和不定型的团体。混淆了政党和阶级的区别,无法使党在吸收党员使区分空谈家和实际工作者,而且它是自相矛盾的。

5、列宁对党的先进性理论的丰富发展。

第一,党的先进性在于当使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起来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革命理论能使一切社会主义者团结起来,他们从革命理论中能取得一切信念,他们能运动革命理论来确定斗争方式和活动方式。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

第二,党的先进性在于当时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当时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但不是普通的一部分,而是工人阶级中的先进的那一部分。整个现代社会所依据的真理。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的。党是阶级的、觉悟的、先进的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

第三,党的先进性在于当有严格的纪律。无产阶级要保持先进性,具有战斗力和凝聚力,就必须有严格的纪律。第四,党的先进性在于党是有组织的而且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部队。每一个党员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组织,生活在组织之中。没有组织就没有无产阶级政党。党必须有统一的意志、统一的纪律和统一的行动,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严格执行党的纲领和党的章程,每一个党员都必须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领导工作。党内一切事物由一律平等的全体党员直接或通过代表来处理,当的所有负责人、所有领导人员、所有机构都是选举出来,是必须向党员做工作报告的,是可以撤换的。强调党内的民主运作和民主氛围,强调中央对全党的权利实行严格集中领导。

第五,执政党的先进性在于高的重视党员质量。执政党由于执掌了国家政权这种特殊而又具有腐蚀性的东西,其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极易发生质变,所以执政党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始终如一地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的纯洁性,这就涉及到提高党员质量,增强党的战斗力的问题。

第六,执政党的先进性在于善于正确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当时不是先进、党的执政有没有合法性都涉及到正确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处理好,党的先进性就无从谈起。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第七,执政党的先进性在于能够有效地领导经济建设。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会管理经济,成为内行,要管理就要内行,就要精通生产的一切条件,就要懂得现代高度的生产技术,就要有一定的科学修养。

6、列宁是如何论述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核心的? 列宁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辨证法的实质、核心的:(1)、对立统一规律是划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重要标准;(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对立统一规律是把握辨证法的钥匙;(4)、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分辩证法与诡辩论的标志;

(5)、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下载马克思主义经典导读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主义经典导读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笔记

    为什么说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是直观的: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

    马克思主义著作导读考试题目整理

    1《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就是不断进行理论为什么说《共产党宣言》是不断理论创新的结果?○ 创新的产物《共产党宣言》思想的发展也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一直以来我是比较喜欢观看美国科幻电影的,往往会为里面气势宏大的场面而激动兴奋,很少有心事关注印度片,自认为听不懂看不惯的印度片除了一再的仿造没有......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

    《马克思 主义哲学》读后感 院系:软件学院 班级:信息安全08-02 姓名:吴姗姗 学号:200813080243《马克思主义哲学》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旗帜,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

    大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复习资料5篇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部分复习资料 一、 简答题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

    马克思主义原著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齐,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后感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后感李国志10外语3班61 读完这本书后,哲学这个神圣而又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清晰了起来。哲学使人深刻。它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是揭示事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