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篇: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教学目的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
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列宁: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就是社会主义阶段;社会主义是分阶段发展的。使用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完全的社会主义”、“达到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等词语。
苏共长期过高估计苏联社会主义所处发展阶段。
斯大林在1936年苏联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不久就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设想;1952年他又宣布党的主要任务是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
毛泽东:
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明确提出要区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限。
认识到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这些正确的认识并不稳固。
“大跃进”中我国忽视社会发展规律、脱离国情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幼年时期,它还不成熟、不完善,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
1981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不发达。”
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做了明确理论界定,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初步形成。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
党的十三大以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发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 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写进党章。
1997年党的十五大—— 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现实意义。
2002年党的十六大——继续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说明我国的小康状态是低水平的。2007年党的十七大——强调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条件下,我国基本国情没有变,主要矛盾也没有变。
2011年胡锦涛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讲话——强调“三个没有变”,即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中国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2012年党的十八大——继续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把它阐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而不能离开。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正确把握国情,必须把社会性质和发展程度统一起来。
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比较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济基础 公有制经济处于领导地位,但不是社会经济的主体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社会经济的主体
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尚未确立 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已经确立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地位尚未基本确立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
2、社会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
党的十三大从逐步发展过程、我国人口结构、工业化水平、地区发展状况、科学教育文化发展水平等五方面概括基本特征。
党的十五大从现代化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经济运行方式、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人民富裕程度、地区发展状况、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及国际比较等九个方面概括基本特征。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质性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在坚持社会主义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会犯“左”的错误;只讲程度和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会发生右的错误。这两种情况都会是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和损失。
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有利于深刻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即各方面指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三,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和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是一个相当常的历史阶段,又会在不同时期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很多新情况、新变化。党的十七大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八个方面概括了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特征。在新的形势下推进发展和改革,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
特征一:经济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粗放型增长付出了过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特征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特征三: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反贫困取得全世界最突出的进展。但目前所达到的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且平均数往往掩盖着不同社会阶层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
特征四:城乡发展差距、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抑制。但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仍很明显,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发展基础、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不同决定了地区差距将会长期存在,发展不平衡仍然是突出矛盾。
特征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政治体制总体上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但政治体制还有不少亟待完善和发展的环节。
特征六: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但文化建设总体水平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适应,和我国的国际地位还不适应,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特征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体系开始建立,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但社会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民生方面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课题。
特征八:我国已经从封闭半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同国际社会联系日益紧密,风险也随之增加。
只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的发展阶段,又认真分析不同时期具体的阶段性特征,才能科学判断和正确把握我国社会的具体国情,并据此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的八大指出: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57年下半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左”的错误,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进一步提升为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其思想与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一致。
1957年下半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左”的错误,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进一步提升为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1979年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议上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重要讲话,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新的阐述。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主要矛盾有特定的历史内容:
“落后的社会生产”——包括生产力水平落后、生产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人民”——包括各阶层人民群众,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
“需要”——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具有动态性和层次性。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国际和国内的因素,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因此,一方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另一方面要对阶级矛盾有清醒认识,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解决。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党的基本路线的形成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是党制定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依据,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基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提出并实施的不同的基本路线或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
“八大路线”
“大跃进”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基本路线
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1987年十三大正是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007年党的十七大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基本路线。
2012年党的十八大继续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奋斗目标——建设发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根本立足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要求:
第一,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
第二,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第三,必须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基本纲领,是指国家政
党或集团根据本阶级利益制
定的最根本的政治目标和行
动方针、指导原则。它是判
定这一政党的阶级属性、政
治倾向、进步水准的重要标
志。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
面旗帜。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主要经验的科学总结。
党在在十五大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十七大、十八大对基本纲领的内容作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关系。
阅读书目
1、邓小平《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2、如何认识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3、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的基本路线,如何实现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
证统一?
第三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党的十八大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三个总”的概括,高屋建瓴,提纲挈领,言简意赅。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个新概括,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和要义。
强调总依据,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我们在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既不偏离“一个中心”,也不偏废“两个基本点”,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强调总布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们要牢牢抓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我们要按照这个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强调总任务,是因为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按照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我们国家的奋斗目标,都聚焦于这个总任务、归结于这个总任务。我们要紧紧扭住这个总任务,一代一代锲而不舍干下去。
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充实和完善,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这些目标要求,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相衔接,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一致。全党全国要同心同德、埋头苦干,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共同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而奋斗。
第四篇: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一、基本知识点(单选、多选、辨析知识点)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P92
2.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认识国情,最主要的是搞清楚现在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变化。P92
3.马克思曾依据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规律的分析,阐明了未来社会将经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并第一次明确地把共产主义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P93
4.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不科学和对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作出严重错误的估计,又产生了“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的事情了”的盲目乐观情绪。P94
5.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性,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P94
6.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
7.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P96
(1)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上阐述: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上来讲: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8.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P97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而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P99
1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种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3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合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既纠正了那些超载阶段的错误观点和政策,又掏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P99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P100
11.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P103
12.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概括和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十八大进一步强调,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新胜利。P104
13.“富强”是经济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民主”是政治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文明”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目标和要求,“和谐”是社会领域的目标和要求。P105
14.十五大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十七大、十八大又对基本纲领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P108
二、综合知识点(材料分析、案例分析及综合论述知识点)
1.材料分析题p99
[材料1]邓小平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材料2]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很长的历史过程”,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始阶段”,我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材料3]党的十六大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材料4]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材料5]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
一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上阐述: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二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上来讲: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结合材料分析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3)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有关理论,说明我国一再强调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种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3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合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既纠正了那些超载阶段的错误观点和政策,又掏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
历史实践表明,在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只讲性质和方向,不讲程度和水平,或者只讲程度和水平,不讲性质和方向都会使人们陷入盲目、不清醒的状态,发生左的或右的错误,使社会主义事业受挫折和损失。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基本国情,就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以及各方面方针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五篇: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教案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复习内容要求
1、通过明确复习重点、难点、步骤、方法、训练。并配套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知识网络,掌握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
2.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最大的实际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现在所建设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课堂实施步骤:
1.先让学生采取尝试回忆,分析本单元要复习的的内容(知识框架结构),不明确的再结合课本整理,这样才能检测出自己知识掌握的情况,明确自己需要进一步复习的内容。
2.再组织学生进行重点问题讨论,分析并归纳解题方法技巧,鼓励学生举一反三,从而达到能力的提升。
3.学生进行课堂训练。重难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问题。
3、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4、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5、正确认识党的最高纲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关系。本章内容结构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三、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是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设想 马、恩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 马恩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 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
1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列宁)2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列宁)
(二)前苏联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1、列宁:以俄国国情为基础的分析 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列宁。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本身的发展阶段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列宁认为,在经济落后的俄国,只能建成“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而不能立即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这里包含着社会主义社会也要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发展过程的思想。但是,列宁当时主要回答了俄国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具体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发展阶段问题,因而对这一思想未能作出进一步的阐述。
列宁在1917年,把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称为社会主义,把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称为共产主义。
1920年,列宁把社会主义社会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意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将是长期的。其中,列宁认为在经济落后的俄国,只能建成“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而不能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的评价: “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苏联搞社会主义,从1917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63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我们确实还缺乏经验,也许现在我们才认真地探索一条比较好的道路。”(1980年1月)
(三)我国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1、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探索
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经历了曲折的历史过程。毛泽东最先提出了这个问题并进行了探索。
毛泽东在1959年底、1960年初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经过后一阶段,到了物质产品、精神财富都极为丰富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的时侯,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毛泽东这一探索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来源。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我国国情的正确认识(1)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的必要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建国以来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进行了新的探索,逐步作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准确把握了我国的基本国情。(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980年4月,邓小平指出:“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这里已孕育着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思想。(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过程
1987年,十三大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历史地位、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务,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92年,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理论基础。
1997年,十五大第一次系统阐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002年,十六大再次强调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还需要长期艰苦努力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007年,十七大再次重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1)党的十三大,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一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
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
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
四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 五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
(2)党的十五大报告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任务,概括为九个方面: 一 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i的历史阶段;(基本特点)
二 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三 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四 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五 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六 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七 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八 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九 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历史任务)
上述第一和第九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的总概括。
概括地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也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3)党的十七大报告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任务,概括为八个方面: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2.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三、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
2、是由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决定的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国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确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根本依据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的锐利武器。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助于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正确认识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1956年党的八大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3、“以阶级斗争为纲”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党的十三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表述为:我们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5、主要矛盾决定和影响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力落后
因此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主要矛盾:支配和影响其他矛盾。
6、警惕:阶级斗争不是主要矛盾,但在一定范围内将长期存在。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基本路线又称总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是党制定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依据,是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纲领。
① 十一届三中全会初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②1980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
③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标志着后来被概括为党的基本路线核心内容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逐步形成; ④1985年邓小平又进一步指出:“我们拨乱反正,就是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从而开始将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联系起来。⑤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更为明确地指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基本路线。”
⑥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作了明确概括: 基本路线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 依靠力量:全国各族人民 中心任务:经济建设
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根本原则 物质保证:坚持改革开放——根本动力 根本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 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
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的基本路线,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这个基本纲领围绕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及各自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其核心是解放生产力,同时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以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和文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 用,它们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并且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根本保证。
基本纲领与基本路线、奋斗目标的关系:
基本纲领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按经济、政治、文化三个领域展开,系统地规定了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要坚持的基本政策,更加清晰地描绘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基本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 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