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民建国60年优秀征文:60年话巨变
6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弹指一挥;在人生的历程中,从幼年到老年的蜕变;我们的祖国轮回了一个甲子周期的沧桑巨变。
60年我们的祖国走过风风雨雨,从水深火热、满目疮痍到幸福安康、和谐崛起,炎黄子孙再次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60年的,励精图治,热恤拼搏,让我们的祖国变成了雄踞世界的东方巨人。当今的中国人民享受着从
未有过的太平和谐盛世,中国人从未有今天的自豪与豪迈,强大的中国的巨轮正劈波斩浪,昂首前行!
历史不会忘记:1949年10月1日这个永远不能忘怀的日子,是那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结束了满目疮痍的旧社会;开启了复兴中华的新纪元。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了从四万万同胞到13亿人口的艰苦创业过程,解决了温饱。从物资极度匮乏的贫困,跨入小康的生活。
拨乱反正,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走出了政治为纲的沼泽,搭上了发展经济的快车道,把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初步变成了现实。
从联产承包到多元产业开发,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增添了发展的翅膀。工业自主、农业产业化、军事科技化、生活小康化,人民过上前所未有的幸福生活:千年的皇粮国税停收,农民兄弟享受了种粮补贴;新农合让贫困的人群能够看病了,人民的健康有了保障;城市的外乡人有了家,打工子女有了学上;义务教育免去学杂费,祖国的花朵享受着党的关怀和阳光;下岗职工有了补贴,让他们走出了贫困;师范类大学生享受着免费教育,为教育的在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后劲。
科技腾飞,人民享受上了信息、交通、日用等的便利;家电补贴、农资补贴等党的好政策,让农民兄弟卯足了干劲。
从第一团黑色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的原子弹试验成功,到“神州六号”从“酒泉”冲天而起,仰天长啸,傲然升空,顺利返回;再到“神舟7号”飞上太空,翟志刚成为历史上从中国飞船上进行太空行走的第一位宇航员,中国向世界展示着强大的科技实力和中华儿女的智慧。
香港回归,五星红旗在满清government丧权辱国条约租借的地方升起,中国人扬眉吐气;世界最为壮观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的成功地举办了,让世界敬意和佩服的目光投向中国;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力挽狂澜”,继续保持经济适度增长,让世界刮目相看!
强大的中国,促进着世界的繁荣、安定,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生命力,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气节和大国公正的风采。
居安思危,强大勿忘国耻。曾几何时,我们的民族也曾经沧桑、痛苦,祖**亲也曾经倍受**。园明园的火光;“东亚病夫”的帽子;触目惊心的南京三十万同胞惨案警告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日本对我国的钓鱼岛垂涎三尺、1999年5月8日我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误”炸。同胞的鲜血告诉我们,那就是“莫忘过耻”。如今分裂分子仍然猖獗,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我们还不够强大。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共和国60岁华诞之际,我们中华儿女更当凝神聚力,更须进一步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抬头仰望民族发展的星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向共和国60华诞献礼!
第二篇:种植业建国60周年巨变征文
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天津种植业经过了六十年不平凡的发展变化。从建国初期的缓慢起步阶段,到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全面繁荣阶段,再到近十年现代种植业的蓬勃发展,天津种植业取得了非凡成就。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经济效益大幅提升,结构调整明显优化,现代种植业实现了化学化、机械化、设施化、产业化、优质化、安全化生产。
建国六十年,天津市农业沧桑巨变,走过了辉煌的发展历程。从1949到2009,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跨世纪的农业演变铸就了天津农业发展的伟大成绩。农业兴,基础牢;农村稳,天下安。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种植业生产更是至关重要。六十年间,天津粮食生产稳步增长,蔬菜生产迅速发展,相当规模和水平的生产基地先后建立。种植业生产步入了持续、健康、高效发展的轨道,为天津的繁荣发展、为人民的安居乐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种植业60年的发展变迁
(一)1949-1977年,种植业发展缓慢,“以粮为纲”特征明显
改革开放前,天津种植业发展缓慢,形成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生产格局。29年间,我市种植业产值保持在3亿元左右,年均增速仅有3.7%;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维持在85%-93%。粮食产量起伏波动。建国初期至1957年,土地改革使农民第一次得到了土地,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从23.28万吨,稳步提高至72.17万吨,增长了2倍;1958-1962年,“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和三年自然灾害,五年间粮食平均总产47.33万吨,产量减少近一半,跌落至建国初期水平;自1963年粮食产量开始逐步回升,在1965年首次突破100万吨,但随着“十年文革”的到来,天津粮食产量没有较大起色,呈现出忽高忽低的不稳定局面。1949-1971年,天津粮食总产以稻谷为主,产量所占比重在30%-40%之间。由于1972年遇到罕见的大旱,使大面积水田被迫改为旱田,稻谷产量所占比重从1971年的33%下降到1972年的5%,播种面积从139万亩,下降到39万亩,1973年更是下降到9万亩。1972年后,天津确立了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体地位的粮食作物结构。
1949—1957年,蔬菜生产逐年发展,产量从24.28万吨增长到48.77万吨,播种面积从21万亩增长到31万亩。1958—1962年蔬菜生产达到一个高峰,蔬菜播种面积达到81万亩,产量增至84.76万吨。之后,由于供销体制的改变和“文革”影响,蔬菜生产受到极大冲击与破坏,播种面积仅维持在30万亩左右,产量并没有较大突破。受“以粮为纲”的影响,29年间,我市棉花生产长期得不到发展,油料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徘徊,棉花、油料产量始终不足1万吨。
(二)1978-1998年,种植业发展迅速,迎来全面繁荣时期
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进行重大变革,天津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0年代至90年代初,全面改革了农产品统派购制度,放开了粮食生产和销售市场。1992-1998年,农村全面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与之相适应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基本建立。粮食收购价格不断提高,国家1994年和1996年两次粮食提价达到82%,极大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投入加大。1978年后天津粮食总产开始稳步增长、逐年提高,并始终保持在百万吨以上水平,粮食总产屡上新台阶。1986年总产突破150万吨;1993年总产达到208.5万吨,创历史上第一个高产年;1998年旱情对我市粮食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但当年总产量仍达到210.12万吨,再创历史最好水平,与1949年相比增长8倍,年增长4.6%。20年间,天津粮食平均总产量165.6万吨,是改革前29年平均总产量的2倍。
1981年,天津响应中央“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方针指导下,我市种植业结构逐步向“两高一优”方向发展。在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扩大了蔬菜、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当年,蔬菜种植迎来高峰,蔬菜产量111.25万吨,首超粮食产量。1984年天津市实施“菜篮子”工程后,蔬菜产业更是有了较快发展,蔬菜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到1998年蔬菜播种面积129.6万亩,比1949年增加108.5万亩,年均增长3.8%。蔬菜面积占总播种面积比重由1949年的2.5%上升到15.3%。蔬菜总产增加到505.35万吨,比1949年增长了20倍,年均增长6.4%。改革开放后20年,棉花、油料快速发展,平均总产量增至1.08万吨和3.85万吨,是改革前棉花、油料平均总产的3倍和8倍。
(三)1999年至今,以设施农业为标志的现代种植业蓬勃发展
1999-2003年的五年间,受连年干旱影响,天津粮食种植面积和产
第三篇:市民庆祝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东城河上的寻梦之旅
著名策划师**建议泰州旅游定位为:水天堂,夜游城。带着几分憧憬,乘着暮色,三五好友,画舫轻舟,我们开始了东城河上的寻梦之旅。
沿河两岸的璀璨灯光倒影在水中,在天上淡月微云的陪衬下,好像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夜色迷茫,清新的河风夹带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记得考古工作者黄炳煜据史料考证说,泰州城河是南唐时开挖的。南宋年间,金兵南下,扬州失守,时任泰州知州的岳飞觉得作为淮南重镇的泰州城小河窄,在镇江郡的支持下,拓宽了城河。据说几万金兵大军南下,看见烟波浩淼的东城河望而却步,知难而退。东城河以其博大的胸怀,千百年来护佑着一方平安。东城河水系流淌着的血脉,滋养辐射着这座城市。
船在河中流,人在画中游。
堤岸上,高高低低,错落点缀着无数的亭台楼阁。作为背景的灯光或近或远,或浓或淡,增加了夜的辉煌和层次。驶至梅苑,一阵悠扬的戏韵京曲穿透了黑夜的阻拦在水面上飘扬,空谷余音,回荡在东城河的上空,袅袅不绝。
穿过来凤桥,我好像透过了历史的重重烟岚,遥遥看见这位清代深受康熙皇帝赏识的昆曲大师孔尚任,在一屋的星光之下,奋笔疾书,银钩铁划,在呕心沥血地创作着《桃花扇》。让李香君、侯方域一个个鲜活的角色荡漾在东城河的柔波之中。
望海楼在凤城河边遥想千年,饱经无数岁月的沧桑,如今修缮一新,抹平了他额角的皱纹,重新焕发生机,默然矗立。还有我们的柳敬亭老人?带着一脸的沧桑,踏浪而来,用他独特魅力的嗓音,诉说着俗世众生的喜怒哀乐。半个世纪前,俞平伯、朱自清两位大师在秦淮河上泛舟,他们看到的只是缺乏古韵和极度艳俗的河流,所以宁愿在灯与月交融的静静的秦淮河一隅,“静听那汩——汩的桨声”,想必在泰州,他们定不会有如此遗憾!
十里城河,十里画廊。思绪悠长,船移人思。我的目光穿越了时空。清晰看见一位伟人曾经读书的地方——大浦小学,这里至今仍保存着他小学读书时的许多珍贵资料。城河畔,二中、省泰中,都是当年总书记读书的地方,城河边,老城墙上,都曾闪动他矫健的身影!
千年东城河,承载了历史的变迁,也见证了城市的进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早期的清汤素面,八九十年代的污染烦恼,最后迎来了新世纪的青春。作为全国保存至今的首屈一指的城河,她既是古老的,又是年轻的,重新焕发生机的庞大的水系恰如源自骨髓的血脉在她周身流淌。东城河是有生命的,善待她不仅仅是善待我们的血脉,更是善待我们泰州历史悠久博大文化的根;东城河是有生命的,见证着“汉唐古郡”在苏中大地上的率先崛起,特别是新世纪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第四篇:看油坊巨变庆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榨油坊
妈妈打来电话,说家里又要榨油了,让我们回家一趟帮下忙。
离家老远就已闻到了一阵浓浓的茶油香。那种香不同于花的芳香,也不是水果的甜香,总之,让你闻了以后全身都惬意,似乎一下子有了食欲。
顺着香气,来到村头那座大泥瓦房。能老远就听到叮当的响声和说笑声,这就是榨油坊了。不远处还有一口古井。儿子
很是兴奋,一下子跳了下来。几年不见,榨油坊更破旧了。泥砖砌成的墙厚厚的,黑黑的瓦上安装了透明瓦,光线还是很好的。不过,也不知它有多少年了,与周围的小楼房相比,是那样地不和谐,所以它一年中多半是寂寞无语的。只有到了腊月,它才开始了一年中最热闹的两个月,这也是油坊最快乐的日子了。走进油坊,堂屋很宽敞,左边有一个巨大的石碾,扁扁的,很像药房里用来碾药的那个,但碾身约有两米高。它是用来碾碎油茶籽的。将烘好的油茶籽倒进石槽中然后牵着大水牛带着石碾转动,像推磨一样,将茶籽磨成粉末。可现在石碾已经很多年不用了,而是用粉碎机了。
油茶籽粉碎后由师傅把它做成油茶饼。做油茶饼过程很有意思,我小时候百看不厌。师傅站在一块大青石板上,青石上经常被油渍,所以油光油光的,能照出人影来。将粉末放入蒸笼,蒸一下,同时,将两个大铁箍放在地上,然后将一小把干净的稻草放在蒸笼上烫一下,软了再轻轻一扭,变成一朵草花,放在铁箍中,再将蒸好的油茶粉倒入,用脚包好、踏平。看似简单,实则很难,因为蒸熟的油茶粉很烫,需要很麻利地把它包好,草很疏,又不能让粉末露出来,力太重了,油又会渗出来。我总在一边替师傅担心,怕他烫伤了脚。妈妈却安慰我:不用担心,伯伯的脚是铁脚,不怕烫。长大后才知道,那是习惯了,脚的动作又很迅速,所以才会不被烫伤。
茶饼一个个终于做好了,油光光的,叠在一起,里面的油似乎就要喷挤而出。这时,要赶快把茶饼装入榨油机,像叠饼干一样,排成一排,然后将旁边的铁棒拴好,在出口处放好盛油的器皿,即可开始了。榨油其实是件苦差,要用很大力气去压。刚开始还好,轻轻按几下,油就哗哗流出来了。越到后面,油越少,就越难压了,我和哥两个可以掉在上面而机手柄却仍压不下来。这可能就是真正的榨油了。不过,现在不同了,用柴油机代替人工,既省力又快。
对于我们孩子来说,榨油却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因为这时大人一般不太管我们。我们又可尽情地在一年中只能进来一趟的榨油坊里玩。里面很宽,特别适合我们捉迷藏。还可以爬上大石碾子上玩。常常为这大石碾子是怎么雕出来的争得面红耳赤的。但我最喜欢呆在烘房里。烘房是专门用来烘油茶籽的。一共有四个大土灶炕,一个约有六七平米宽。把油茶籽平铺好,然后,在下面的灶里烧起火。慢慢地烘,火候是很重要的。所以要专人看管。我小时候最喜欢与妈妈一起烘茶籽了。躺在软软的稻草上,烤着暖暖的火,吃着热乎乎的红薯。听大人们谈着有趣的白话。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那是现在的我只能在梦里才能找到的感觉了。
正愣神,妈妈叫我烧火了。我忙抱起正在爬上爬下的宝宝,来到烘房。看着依旧破烂的榨油坊和一边玩得不亦乐乎的儿子。心头突然莫名地涌起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十多年了,家乡的变化不可谓不大,可榨油坊却越来越破烂了。人们似乎只在要它榨油的时候才记起它。不过庆幸的是,有一点还是没变,那就是童年的那份快乐依旧。
第五篇:生活巨变喜庆建国60周年征文
抚今追昔话童年
我与共和国诞生同年,命运与祖国息息相关。
抚今追昔,六十年天翻地覆坎坷路,祖国旧貌变新颜。
感谢英明共产党,爷孙三代话童年。
父亲童年时,祖国正黑暗。
自小睡草铺,穿的破烂衫。
三餐难果腹,六岁去讨饭。
瘦得皮包骨头露青筋,整日泪洗面。
50年
代里,我辈正童年。
住的茅草房,穿的粗布衫,睡的是光席,吃的红薯面。
给羊拔草拾柴禾,推磨烧锅全都干。
随着父母下田地,满身泥土浑身汗。
哪里找欢乐,哪儿可以玩?
七十年代里,儿子正童年,穿的呢子、的确良,吃的是玉米面。
睡的木板床,住的瓦接檐。
不干家务活,学堂把书念。
晚上村里看电影,三里五村把戏看。
奶奶教他唱儿歌,爷爷跟他侃大山。
手里常拿收音机,小脸儿整天带笑颜。
进入新世纪,喜把孙子添,起名叫笑笑,生活多美满。
吃的好面馍,副食从不断。
鸡蛋吃个够,肉食不耐烦。
渴了喝饮料,饿了吃饼干。
穿的是时装,常把花样变。
睡的席梦思,小楼上下间。
白天玩的游戏机,晚上彩电看。
三岁就上幼儿院,唱歌跳舞多新鲜。
七岁学校去读书,义务教育费全免。
喜今日,人民生活真幸福,日子越过越美满。
这真是:
吃着甘蔗上楼梯,步步高来节节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