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财,形势与政策,期末复习资料,思考题

时间:2019-05-12 01:36: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东财,形势与政策,期末复习资料,思考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东财,形势与政策,期末复习资料,思考题》。

第一篇:东财,形势与政策,期末复习资料,思考题

1.钓鱼岛的意义:经济意义:专属经济区(200海里)渔业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资;政治意义:主权与国家尊严,地区主导权③军事战略意义:中:突破西方封锁岛链,东南沿海防御,日:遏制、威慑中国(设置雷达可获情报,军事安全一把尖刀)

2日本主张钓鱼岛主权的理由1钓鱼岛为“无主地”不包括在《马约》澎湖列岛,和台湾及其附属岛屿之内2钓不包含在“旧金山和约”第二条规定的日本所放弃的领土之内,而是包含在该条约第二条规定的作为西南诸岛置于美施政下,并根据《归还冲协定》归还日本3中国没有将钓鱼岛视为台湾一部分,对“旧约”第三条规定将钓鱼带置于美国施政区域内从未提过任何异议

3钓鱼带属于中国的依据1先占先得,钓鱼带从明朝就属于中国版图:

14、15世纪已发现并命名;明政府确认钓鱼岛属于台湾;甚至在宋元时期钓鱼岛就与福建渊源很深.2实际管辖:明清开始中国就对钓鱼岛实现实际管辖,明代纳入海防范围;清代使节出海曾举办过海祭仪式;清官员也曾巡视此地并建港泊船.3《大陆架公约》《波茨坦公告》均佐证了这个主权:中国大陆和钓鱼岛同属一个大陆架;《波茨坦公告》规定钓鱼岛不属于日本领土;日本学者也曾承认钓鱼岛属于中国.日本政治大国战略前景: 有利条件:1日本的经济大国地位为其实现政治大国目标奠定了雄厚的坚持经济基础2日本是事实上的军事大国,为其实现政治大国目标奠定了军事基础3日本具有一定的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和影响力不利条件(制约因素):1经济实力虽然强大,但也存在明显脆弱性,影响其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作用;2日本与其他大国利益关系复杂,短期内难以在国际体系中定位,因而在日本对外战略的选择性依然存在许多矛盾;3日本不能正视和反省其侵略历史,严重地伤害了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国家人民的感情,必然影响到日本仔国际上政治作用的发挥.5日本在钓鱼岛屡造事端的原因:1事关领土主权2国际因素:美:背后助推,嚣张气焰;中国的崛起:不安、压力、近邻及历史问题(重大伤害、甲午战争、八年抗战);挑战战后国际秩序:雅尔诺体制→两极格局冷战瓦解,多极格局未正式形成,正处于洗牌阶段3国内因素:政治大国战略的重要一环,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转移国内矛盾(国民对执政能力质疑时,90年代以来老龄化、赤字、经济不振、各方面发展困境、政府不作为),统一国民意识,凝聚国民意志(借中国力量崛起,夸大中国的威胁,为重建精神支柱不惜战争,突破和平宪法)6中国钓鱼岛争端走向:1国家司法解决→大国不太可能让第三方裁决2政治解决(当事国协商解决)→最理想的解决方式3通过武力方式解决→经济全球化时代只有协商合作才是大势所趋,战争两败俱伤4全球化的发展、主权概念的淡漠,自然解决,外交谈判是主要渠道.国际司法是重要手段,军事实力是强大后盾,综合国力是根本保证

7日本政治大国战略:战略的背景:1是日本经济实力膨胀的必然结果2既是国家政治格局演变的结果,又是亚太形势变化的产物(两极→多极,为占据一极,需在各方面强大)3传统的大国主义思想和政治右倾化趋势的发展(民族主义情绪)目标:近期:立足亚太,成为亚太地区的政治大国;远期: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最终成为多极世界格局中的重要一极;核心:今早摆脱战后均是化和民主化改革中形成的法律与体制束缚,力图成为一个具有经济、政治、军事等全面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国 措施:1加强日美同盟,提高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和干预能力,成为举足轻重的全球性大国2立足亚太,确立亚太地区的政治大国地位为基础,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3大力扩充军力,以此作为政治大国的后盾4大搞联合国外交,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8中日战略关系基础:共同利益:安全:共同的安全需求;经贸:互补型经济结构;维护地区及世界稳定;矛盾点:领土争端;历史问题(战争责任);亚洲定位问题; 贸易纠纷 9中日关系未来走向1通过战争对话与协商,中日关系重新回到正常轨道2继续维持当前局面,对峙、对抗成为未来相当一段长时间内中日关系主基调3中日冲突不断升温,擦枪走火的概率上升,升级为全面武装冲突 十八大

1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是什么: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和方向:原则: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充分、健全的人民民主;方向:民主,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法制国家,法制政府,法制社会,强化权利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

3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制度建议的主要内容: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范围.4权利制约和权力监督:1.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笼子的根本之策;2.加强行政监督和审计监督;3.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4.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5.健全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机制6.规范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7.完善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亲属经商、担任公职制度

5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2.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规范传播制度3.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4.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5.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6社会事业改革:1.教育:深化综合改革,坚持立德树人,促进教育公平2.就业: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3.收入分配: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促进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4.社会保障: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5.医药卫生: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 7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1.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3.加强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4.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5.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2.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制3.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9创新社会治理体制: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政社分开,发展志愿服务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2.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重大决策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3.改革信访工作制度,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5.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制度,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6.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确保国家安全

10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1.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2.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 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3.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4.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范围

11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理政路线图1.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总架构:五位一体全面深化改革: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

12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公有制经济财产不可侵犯3.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制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4.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监管国有资产5.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到30%,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13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1.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2.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

3.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制4.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

14政治体制改革方向::1.改革原则: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2.改革方向:民主、法制,民主: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法制国家、法制政府、法制社会,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1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1.制度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2.治理机制: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

16法制建设的主要内容:1.建设法制中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起建设2.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完善文件,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3.尊重和保障人权,严禁刑讯逼供,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4.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5.健全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联合国与可持续发展

1联合国建立的背景:1国际联盟瓦解,呼吁新的国际组织诞生2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成果,反法西斯盟国相互妥协的产物3人们对和平的向往

2联合国的宗旨与原则:宗旨:1.维护国家和平与安全2.发展国家间的友好关系3.促进国家合作与交流4.协调各国行动 原则:1.权利平等2.国家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不容侵犯3.不干涉他国内政4.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争端5.各国和睦相处

3分析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1.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2.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贷款赠款;世界银行→发展中国家3.裁军:为制止武器扩散,减少并最终消除所有大规模毁灭性武器,谈判4.各国、各地区的协调中心:各国增进了解、结交朋友、维护权益、交换意见的重要场所发展中国家推动建立平等工作民主合理的新秩序的主要场所

4说明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与作用:地位:作为国际经济政治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事关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项上享有否决权,是联合国中拥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之一.作用:尊重联合国的权威地位,维护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各项工作,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国家救援、中国是负责任的国家)

5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1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2世界经济发展战略注意经济与环境相关关系,二者发展目标不冲突,若不保护环境、促进资源合理利用、解决人口问题,经济就不能可持续或稳定增长.3.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4.全球人口问题更加突出,全球整体自然环境持续恶化:温室效应,沙漠化,淡水不足

6中国能够恢复合法席位的原因: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

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1如何认识中美关系中的经济因素? 经济:中美关系的“稳定器”;安全:变量;政治:台湾问题—中美关系的雷区

2一国两制度的基本点是什么?

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和平谈判

3中国对待台湾的基本战略是什么?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反对态度活动决不妥协, 照顾和维护台胞的正当权益决不改变

4中美关系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有哪些?人权问题上的对抗与对话,“经济型政治”驱动下的中美贸易争端,中国的崛起和地区安全问题,最容易引发直接冲突的台湾问题,战略互相信任

5中美关系中存在哪些共同的利益?维护世界和平与繁荣,保持亚太地区的稳定与成长,促进国际投资与贸易发展,防止人类环境恶化,遏制毒品泛滥,台湾问题上维持现状,日益成为命运共同体,平衡关系

6影响两岸关系未来走向的因素有哪些?1美国“不统、不独、不战、不和”台独:国民党领导人的个人理念影响着以后的两岸关系,领导人的个人素质,思想对政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台独的分裂活动:台湾民众对祖国的感情在不断淡化,在本土化教育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很少3中国大陆的综合实力影响力增强,台湾岛内民众的国家和民族认可;4台湾岛内政局民进党在台湾政坛的作用影响着两岸关系的走向.民进党利用民粹,诉诸民意,宣扬“台湾第一”,推行台独主张,从而在台湾民众中引起混乱5国际因素的影响:影响与制约两岸关系的最大外部因素是美国

7台湾是中国不可割分的一部分:原因:自古即属于中国,海峡两岸中国人为反对外国侵占台湾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国际社会公认;中国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点: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和平谈判

8国际事务中涉及台湾的几个问题:与中国建交国通台湾的关系问题,国际组织与台湾的关系问题,与中国建交国同台湾通航问题,与中国建交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

9当前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1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2“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利益3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4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5“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数国家的承认

10美国在台利益:政治:试图利用台的“民主化”影响亚太地区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安全:美国要确保台湾的安全,现实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影响力;经济:台是美十大贸易伙伴之一.美食对台投资第一大国,占台外资约四分之一;外交策略:利用台牵制中国,制约中国发展

第二篇:形势与政策 复习资料

形势与政策> 2016-5-26 11:15:02 苏丽杰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到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形势,认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必须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全会研究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和指导思想

(一)“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我们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等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推动形成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的良好态势。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十三亿多人口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至七千八百美元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农业连续增产,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百分之五十五,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新增就业持续增加,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快提高。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推进,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我国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主要对外投资大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成就显著,强军兴军迈出新步伐。全面从严治党开创新局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丰硕,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赢得了党心民心。“十二五”规划目标即将胜利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二)“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效益下滑,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收入差距较大,人口老龄化加快,消除贫困任务艰巨;人们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设有待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强化。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综合判断,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三)“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是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坚持依法治国。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方位对外开放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既立足国内,充分运用我国资源、市场、制度等优势,又重视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必须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确保我国发展航船沿着正确航道破浪前进。

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各项事业取得重大进展。今后五年,要在已经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新的目标要求。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二○二○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业比较充分,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二)完善发展理念。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深化改革,开拓前进,推动我国发展迈上新台阶。

三、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一)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引导消费朝着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促进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

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结构,增加有效投资。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创新融资方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创新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增强对外投资和扩大出口结合度,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实施优进优出战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营造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新优势,提高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二)拓展发展新空间。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

拓展区域发展空间。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形成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强化区域服务功能。支持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建设和城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重点地区一体发展,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开辟农村广阔发展空间。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支持节能环保、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广新型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发展天使、创业、产业投资,深化创业板、新三板改革。

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实施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工程。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完善水利、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通用航空、管道、邮政等基础设施网络。完善能源安全储备制度。加强城市公共交通、防洪防涝等设施建设。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加快开放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

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壮大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完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集中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瞄准瓶颈制约问题,制定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形成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力度。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

(四)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建设,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推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种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增加农业投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改革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

(五)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二○二五》。引导制造业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

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化解产能过剩,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完善企业退出机制。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挥产业政策导向和促进竞争功能,更好发挥国家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

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产业发展壮大。

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放宽市场准入,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大力发展旅游业。

(六)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权益。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推进国有资本布局战略性调整,引导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更好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

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优化运营模式,增强盈利能力。限制政府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干预,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完善公平竞争、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制度。激发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

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竞争保障机制,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深化市场配置要素改革,促进人才、资金、科研成果等在城乡、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间有序流动。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全国统一市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现代财政制度,建立税种科学、结构优化、法律健全、规范公平、征管高效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实施跨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体制。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健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着力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推进股票和债券发行交易制度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开发符合创新需求的金融服务,推进高收益债券及股债相结合的融资方式。推进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提高金融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加快建立巨灾保险制度,探索建立保险资产交易机制。

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标准的监管规则,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完善国有金融资本和外汇储备管理制度,建立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有效运用和发展金融风险管理工具。防止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七)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按照总量调节和定向施策并举、短期和中长期结合、国内和国际统筹、改革和发展协调的要求,完善宏观调控,采取相机调控、精准调控措施,适时预调微调,更加注重扩大就业、稳定物价、调整结构、提高效益、防控风险、保护环境。

依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和总供求格局实施宏观调控,稳定政策基调,增强可预期性和透明度,创新调控思路和政策工具,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增强针对性和准确性。完善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主,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价格政策协调配合的政策体系,增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性。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经济运行信息及时性和准确性。

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放开电力、石油、天然气、交通运输、电信等领域竞争性环节价格。

建立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以可控方式和节奏主动释放风险,重点提高财政、金融、能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粮食、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网络安全等方面风险防控能力。

四、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

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西部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加快市场取向改革。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更好辐射带动其他地区。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大对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生态严重退化等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

培育若干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增长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交通一体化,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高起点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和分工协作。

(二)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

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三)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注重通过法律和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

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加强文化人才培养,繁荣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实施中华典籍整理工程。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深化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全民阅读。发展体育事业,推广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做好二○二二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筹办工作。

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传播正能量。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优化媒体结构,规范传播秩序。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方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四)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相一致,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加强军队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加强各方向各领域军事斗争准备,加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到二○二○年,基本完成国防和军队改革目标任务,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取得重大进展,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健全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建立国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军民融合领导机构。制定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专项规划。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建立国防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立法。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领域推出一批重大项目和举措,打造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增强先进技术、产业产品、基础设施等军民共用的协调性。

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加强现代化武装警察部队建设。密切军政军民团结。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支持国防建设和军队改革,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要积极支援经济社会建设。

五、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度有序利用自然,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

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

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自觉。

(二)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政策,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图和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目录,推动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

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优化开发区域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发展,防治“城市病”,逐年减少建设用地增量。推动重点开发区域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度。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强化激励性补偿,建立横向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

维护生物多样性,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工程,建设救护繁育中心和基因库。强化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严防外来有害物种入侵。严厉打击象牙等野生动植物制品非法交易。

以市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

(三)推动低碳循环发展。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发展分布式能源,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有序开放开采权,积极开发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改革能源体制,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机制。

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加强轨道交通建设,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提高电动车产业化水平。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

主动控制碳排放,加强高能耗行业能耗管控,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率先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

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四)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坚持节约优先,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

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合理制定水价,编制节水规划,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工程,建设国家地下水监测系统,开展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调整建设用地结构,降低工业用地比例,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节水管理。

倡导合理消费,力戒奢侈浪费,制止奢靡之风。在生产、流通、仓储、消费各环节落实全面节约。管住公款消费,深入开展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五)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推进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实行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扩大污染物总量控制范围,将细颗粒物等环境质量指标列入约束性指标。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

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健全环境信息公布制度。探索建立跨地区环保机构。开展环保督察巡视,严格环保执法。

(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草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发挥国有林区林场在绿化国土中的带动作用。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加强草原保护。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创新产权模式,引导各方面资金投入植树造林。

加强水生态保护,系统整治江河流域,连通江河湖库水系,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江河源头和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六、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

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

(一)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加强内陆沿边地区口岸和基础设施建设,开辟跨境多式联运交通走廊,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形成各有侧重的对外开放基地。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

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从外贸大国迈向贸易强国。完善对外贸易布局,创新外贸发展模式,加强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提高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巩固出口市场份额,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壮大装备制造等新的出口主导产业。发展服务贸易。实行积极的进口政策,向全球扩大市场开放。

完善投资布局,扩大开放领域,放宽准入限制,积极有效引进境外资金和先进技术。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建设一批大宗商品境外生产基地,培育一批跨国企业。积极搭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金融服务平台。

(二)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健全有利于合作共赢并同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建立便利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的体制,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全面实施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提高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质量,在更大范围推广复制。

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促进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完善境外投资管理,健全对外投资促进政策和服务体系。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扩大银行、保险、证券、养老等市场准入。

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推动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成为可兑换、可自由使用货币。转变外汇管理和使用方式,从正面清单转变为负面清单。放宽境外投资汇兑限制,放宽企业和个人外汇管理要求,放宽跨国公司资金境外运作限制。加强国际收支监测,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改进并逐步取消境内外投资额度限制。

推动同更多国家签署高标准双边投资协定、司法协助协定,争取同更多国家互免或简化签证手续。构建海外利益保护体系。完善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监管措施,完善风险防范体制机制。

(三)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秉持亲诚惠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完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以企业为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国际大通道建设,共同建设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加强能源资源合作,提高就地加工转化率。共建境外产业集聚区,推动建立当地产业体系,广泛开展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卫生、环保等领域合作,造福当地民众。

加强同国际金融机构合作,参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建设,发挥丝路基金作用,吸引国际资金共建开放多元共赢的金融合作平台。

(四)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促进和谐。

支持香港巩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中心地位,参与国家双向开放、“一带一路”建设。支持香港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推动融资、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支持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可持续发展。

加大内地对港澳开放力度,加快前海、南沙、横琴等粤港澳合作平台建设。加深内地同港澳在社会、民生、科技、文化、教育、环保等领域交流合作。深化泛珠三角等区域合作。

坚持“九二共识”和一个中国原则,秉持“两岸一家亲”,以互利共赢方式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推动两岸产业合作协调发展、金融业合作及贸易投资等双向开放合作。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打造平潭等对台合作平台。扩大两岸人员往来,深化两岸农业、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等领域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同胞福祉,让更多台湾普通民众、青少年和中小企业受益。

(五)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积极引导全球经济议程,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促进全球经济平衡、金融安全、经济稳定增长。积极参与网络、深海、极地、空天等新领域国际规则制定。

推动多边贸易谈判进程,促进多边贸易体制均衡、共赢、包容发展,形成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支持发展中国家平等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监管改革。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致力于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六)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落实减排承诺。

扩大对外援助规模,完善对外援助方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免费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经济政策等方面咨询培训,扩大科技教育、医疗卫生、防灾减灾、环境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减贫等领域对外合作和援助,加大人道主义援助力度。主动参与二○三○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维护国际公共安全,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积极支持并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加强防扩散国际合作,参与管控热点敏感问题,共同维护国际通道安全。加强多边和双边协调,参与维护全球网络安全。推动国际反腐败合作。

七、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一)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加强义务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努力实现全覆盖。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强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帮扶。

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加快社会事业改革。

(二)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

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因地制宜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对在贫困地区开发水电、矿产资源占用集体土地的,试行给原住居民集体股权方式进行补偿,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

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完善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脱贫工作责任考核,对贫困县重点考核脱贫成效。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互补作用,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健全东西部协作和党政机关、部队、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定点扶贫机制,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重点。

(三)提高教育质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发展学前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教师交流。办好特殊教育。

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落实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完善教育督导,加强社会监督。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

(四)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

统筹人力资源市场,打破城乡、地区、行业分割和身份、性别歧视,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带动青年就业创业。加强就业援助,帮助就业困难者就业。

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职称评定制度,推广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等同大城市落户挂钩做法。

提高劳动力素质、劳动参与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促进劳动力在地区、行业、企业之间自由流动。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能力。完善就业失业统计指标体系。

(五)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

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完善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

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快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完善鼓励回馈社会、扶贫济困的税收政策。

(六)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坚持精算平衡,完善筹资机制,分清政府、企业、个人等的责任。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拓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渠道,加强风险管理,提高投资回报率。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

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研究实行职工退休人员医保缴费参保政策。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发挥医保控费作用。改进个人账户,开展门诊费用统筹。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整合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和经办管理。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医保经办。将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

统筹救助体系,强化政策衔接,推进制度整合,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健全上下联动、衔接互补的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基层医疗服务模式,发展远程医疗。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推进全科医生、家庭医生、急需领域医疗服务能力提高、电子健康档案等工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完善纠纷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理顺药品价格,增加艾滋病防治等特殊药物免费供给。提高药品质量,确保用药安全。加强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和职业病危害防治,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大病慢性病医疗费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服务。

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

(八)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帮扶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注重家庭发展。

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

八、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各级党委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一)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制度化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完善信息发布制度。

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提高专业化水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广大干部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更好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反腐倡廉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不能停步、不能放松。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巩固反腐败成果,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二)动员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充分发扬民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激发各族人民建设祖国的主人翁意识。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高度重视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

(三)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实施更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更大力度引进急需紧缺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个人等有序参与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

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清除人才流动障碍,提高社会横向和纵向流动性。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健全有利于人才向基层、中西部地区流动的政策体系。

(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厉行法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必须坚持依法执政,全面提高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加快重点领域立法,坚持立改废释并举,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推行综合执法,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尊重司法规律,促进司法公正,完善对权利的司法保障、对权力的司法监督。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五)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平安中国,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建立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相关实名登记制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

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建设基础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和调解工作,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严密防范、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强化预防治本,改革安全评审制度,健全预警应急机制,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及时排查化解安全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频发势头。实施危险化学品和化工企业生产、仓储安全环保搬迁工程,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落实重点领域国家安全政策,完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完善国家安全法治,建立国家安全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极端宗教活动,坚决维护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信息、国防等安全。

(六)确保“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制定“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本建议确定的发展理念、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本地区“十三五”规划。各级各类规划要增加明确反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指标,增加政府履行职责的约束性指标,把全会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前景光明,任务繁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共同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完)

形势与政策> 2016-5-26 10:58:06 苏丽杰

当前国际关系与大国外交

一、关注国际体系变革调整和热点问题动向

当前国际体系处于变革期,越来越反映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与国际事务中不断上升的地位和作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国际体系调整变革和各国抢抓全球治理主导权的势头将会延续。要持续关注一系列涉及国际体系变革的重大事件,联合国框架下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出台,中美等主要大国协调推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定》,美国推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达成协议,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谈判加速推进。二要认识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牵动大国关系深刻调整。美避免向中东派遣地面部队,缓和与伊朗、古巴关系,加快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支持日本突破和平宪法和“专守防卫”。三要认识大国协调合作解决国际地区热点问题的趋势加强。伊核问题六国与伊朗达成冷战结束以来最重要的外交协议之一;美俄等就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展开协调,政治解决叙问题的国际努力再度活跃。四要关注国际恐怖主义发展动向及影响。西亚北非地区局势不稳定、发展不平衡、域内外各种力量角逐加剧极端恐怖势力发展,多国遭受恐怖袭击,各主要力量加大反恐国际合作。五要引导学生关注国际体系调整动向、发展趋势及对我国影响,认识到中国是现行国际秩序的参与者、维护者、改革者,将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在本轮国际体系变革调整中,竞争摩擦的一面有所上升,但斗而不破、适度妥协,既借重合作又牵制斗争的基本框架仍将延续。

二、认清世界经济调整变化及对我影响

世界经济虽保持复苏态势,但负面因素增多,仍面临放缓失速甚至长期低迷风险。在教育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认清世界经济总体形势和新动向:一是世界经济复苏根基不稳,增长整体乏力。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频繁,全球增长预期创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低,世界贸易增幅也可能降至6年来最低。二是增长格局分化。发达

第三篇: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

有关选题(其中两题,20*2=40)

1.简要回答在城镇化过程中,各级政府如何保护农民权益?你对保障新进城农民权益的具体建议? a.加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逐步实行城乡劳动者同工同酬。

b.逐步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公共

服务。

c.扩大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目前,农民工工伤保险工作取得较快进展,相关法律法规趋向健全。(任选一些)

政务区: 部长致辞 部令公告 行政通知 政策法规 信息发布 人事信息 计划公报 招标公告 应急管理 机关党建 廉政建设 国际合作 农资监管 植物检疫 兽医公报 价格指数 统计数据 农业部公报 新闻发布

办事区: 工作规范 行政许可 办事指南 网上申请 结果公开 财政专项 项目管理 采购填报 价格报送 无公害认证 信息员认证

资讯区: 农业要闻 信息联播 国内动态 国际动态 经济评述 分析预测 价格行情 农业科技 劳力转移 视频点播 农业信息化

服务区: 批发市场 供求发布 网上展厅 消费

指南 农技推广 乡镇企业 优质产品 产品加工 新 农 村 推介服务 农业网站

互动区: 部长信箱 网上信访 法规意见 网上对话 网站调查 改版调查 访问分析 农业热线 记者之家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2.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前景怎样?这种进程对政府

和农民将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方针是,大力发展城关镇、经济重镇、一般乡镇,带动全国的成城镇化建设。像国外那种以发展特大城市或城市群的方法来推进城城镇化发展,早以被抛弃。主要原因就是,就算在我国发展起一二十个能容纳人口一两千万的特大城市群,也不能解决我国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需求。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深入,“小政府大社会”将成为现实。更多的农民将洗脚进城,成为市民。由于人口的集中,第三产业将得到极大发展。而服务业的繁荣,就意味着资金的流动很快。人们将比在农村时有钱得多,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城。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农村人口稀少时,就可以实行规模化、产业化农业,将最后一批农民转化为现代化农业工人。所以,留守在农村的人,将是“共同富裕”目标中,最后一批富起来的人。

3.从日本政府及国民应对3月11日特大地震的种种变现你有哪些启示?(主观题自由发挥)4.请简要谈谈美元量化宽松政策对我过经济带来的哪些影响?

量化宽松政策是一种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提高货币供应,可视之为“无中生有”创造出一定数量的货币,也被简化的形容为增印钞票。通过增印钞票来增加流动性,希冀以此来达到刺激经济,加快复苏步伐的目的。超量美元一旦经由货币当局创生出来,便不会凭空消失,而必然流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按照参与广义生产过程的程度和特征等的不同,将经济体系细分为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和金融体系,故一般货币至少有三种流向:流向实体经济、流向虚拟经济和滞留在金融机构内部。另外,美元作为国际本位货币,能够很容易地流向国际市场。

由上观之,易知美元(包括其他能够在国际市场流通的货币)的四种流向及分别的影响。第一,流向实体经济。这种情况下,货币参与真实产品和服务的交换,降低社会产品和服务在生产、交换、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交易费用,并通过引起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和货币幻觉,促进真实经济的增长。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根本目的,正

是希望货币能够流向实体经济,促进真实经济的发展。当超量货币流入实体经济时,居民消费价格(CPI)和GDP平减指数等一般价格水平就会上升,也即通货膨胀。

第二,流向虚拟经济。金融深化程度加强必然带来经济虚拟化水平的提高。目前,代表虚拟经济规模的全球金融资产名义价值与全球GDP早已相去甚远,仅金融衍生品一项即逾600万亿美元。较之流入实体经济,超发的货币往往先流入以金融市场和资产市场(如股市、房市等)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以期获得更大的收益。当大量货币流入金融市场和资产市场时,就会出现金融产品和资产品价格膨胀的情况。

第三,金融体系内部循环。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经济主体对前景感到悲观,导致经济社会的信用创造机制萎缩,大量资金无法贷出,货币流向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数量极少,银行体系只得将资金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存放。这一点在美国体现得较为明显。2008年9月份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的基础货币在极短的时间内倍增,但同时银行机构的超额准备金也基本上等额增加,流通中的现金规模变动极小。这一点,即使在今天美国经济已连续5个季度复苏的情况下,仍然没有改观。

5.为什么说ECFA的签署是两岸关系的和平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1、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力。

4、当前,“台独”分裂势力加紧进行分裂活动,严重危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同胞要共同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活动。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任何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2、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中国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理应携手维护好、建设好我们的共同家园。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3、我们理解、信赖、关心台湾同胞,将继续实施和充实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两岸同胞要加强交往,加强经济文化交流,继续拓展领域、提高层次,推动直接“三通”,使彼此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努

必须由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共同决定。我们愿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海内外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共同奋斗,祖国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实现。

二.1.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倡导与我国国情想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对此你有和想法?

1.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从点滴做起,节约利用资源。不使用或者少使用一次性饭盒、筷子等消费品,不浪费纸张,可持续不浪费水电,随手关灯关紧水龙头,节约能源,做到资源的利用。

2、绿色消费、环保选择。使用环保电池,防止汞、铬污染,慎用洗涤剂,尽量用肥皂,减少洗涤剂中的化学物质对水的污染,认准绿色食品标志,选购环保食品。

3、讲究卫生、保护环境。制止乱贴乱画、乱停乱放等不文明行为。不随地吐痰,不制造噪音。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常开窗户多通风,勤换衣服勤洗手。不乱扔垃圾,正确处理好废弃物,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4、保护自然、万物共存。不猎杀、食用珍惜动物和受保护动物,关爱救助野生动物。植树造林,爱护身边的每一份绿地、每一株花草、每一片树林。

2.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90年伟大时间历程的感想?并结合重庆“六个一”实践活动的开展,谈谈大学生应如何更好地投身社会实践,将自己塑造成优秀人才?

PS:“六个一”是指:规定在渝大学生就读期间要种100棵树;带薪实习1个月;到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1个月、到企业或服务一线做工1个月;开展学军1个月;撰写1篇有价值的社会调研报告。

(变通此题)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有哪些

经验和启示?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历史责任?

回首中国共产党90年的风雨历程,回首中国社会90年的沧桑巨变。历史和现实总是反复证明这样一个道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总结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综观中国共产党 年的历史,正是坚持不懈地实践着“ 三个表” 的历史,尽管在“ 三个代表” 的实践上,我们党走过弯路,例如史无前例的十年“ 文革” 时期,我们党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极“ 左” 路线占据了主导地位,给人民

利益带来极大损失,付出过沉重代价,但不能因此否定中国共产党的“ 三个代表” 的形象,失误本身不是“ 三个代表” 的错误,恰恰是违背了“ 三个代表” 的错误。过去90年,由于我们能够成为“ 三个代表”,我们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赢得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展望未来,我们党只有不断成为“ 三个代表” 才能取得更大胜利。

而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敢于创造,积极进取,为了梦想抱负不断努力前进的人,为了社会的发展努力奉献着自己的一份薄力。充分利用在校就读期

间充实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俗话说“穿前人的鞋子,走自己的路",在取其精华的基础上又有

所创新。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上有意义的活动,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嘛~人才总

是不会过剩的。凡事整体利益放于首位。不要小觑自己的能力,未来未来正是由这些看似碌碌无为的大学生挑起国家大梁。

3.你认为大学生应该怎样准确理解和把握”十二五

“规划的主题、主线以及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和重

大措施?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主要任务包括: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三)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五)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

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七)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

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八)

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把科学发展确定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建立在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准确把握基础之上的。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当代中国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综合国力极大增

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同时,随着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国发展出现一系列阶段性新特征,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人民群众对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期待。事实表明: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因此,以科学发展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待,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二是增强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四是坚持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五是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6.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稳步的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改革;

第四篇:2014《形势与政策》复习思考题

《形势与政策》课后思考题

1.如何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2.中国当前反腐败工作有何特点?如何认识反腐败工作未来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3.我国目前产能过剩的现状及其危害如何?如何化解产能过剩的矛盾?

4.如何认识和评价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族化”生存现象?

5.当前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进展如何?有何影响及启示?

6.如何认识和评价当前中国周边外交工作?

7.如何认识和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及思路?

8.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有哪些重要决策和部署?

9.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有哪些举措和部署?

10.如何认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11.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你有哪些思考及体会?你对本门课程教学有何评价和建议?

第五篇:形势与政策思考题

1、结合你所学的专业,谈谈新工业革命将带来哪些变化/机遇

新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以计算机与通信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以绿色能源为核心的能源技术。包括太阳能、风能、页岩油气等非传统油气、分布式智能电网、储能等新技术。以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为核心的生物技术,包括转基因、干细胞、生物医药等新技术。以新制造方法为核心的制造业技术,包括3D打印、工业机器人等新技术。以新型材料为核心的材料技术,包括碳纤维和石墨烯等新技术

新工业革命的内容

新科技革命

新工业文明的关键科技和标志性生产力就应该是能够导致人工创造化学物质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说的再具体一点,就是应该能够以微观粒子(原子甚至基本粒子、小分子)为基本原材料而生产各类分子乃至各种宏观化学物质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纳米科技等微制造科技是一种从小到大的物质深层次生产技术,原则上它可以从原子层次上把各种物质作为原材料来制造出一切我们想制造的东西。除了纳米科技等微制造科技,新工业文明还必然有许多其他相关科技革命成果,但它们的新发展都与纳米科技密切相关, 信息-智能科技,新能源科技,生物科技,太空科技,新产业革命

其一,新产业革命主要源于新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推动形成了新产业并改变了旧的产业结构,总体上形成了产业的高知识化高新科技化;其二,形成了产业的有机化网络,形成了循环式生产方式;其三,产业结构的二元化,总体上形成生活性产业群与创新性产业群,其运行规则将发生重大变化。新社会体制革命 新观念革命

面对工业4.0的冲击与挑战,我们不应盲目跟从、一拥而上,而应该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做好切合实际的规划,特别是要做好“两化深度融合”这一篇大文章,既不能畏缩不前,更不能迷失方向。

新产业革命即将到来,中国必须加强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通过制定激励政策,鼓励物联网、大数据、3d打印等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鼓励产业加快互联网化应用。

实现弯道超越,正是我国工业发展战略的一个支点。未来20年有两件事将改写全球经济竞争格局:一是全球范围内持续推进的能源革命,它将改写世界能源版图;二是发端于发达国家的智能制造革命,它将重塑现代制造业面貌。我国正在加快推进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正是基于对这个形势的判断。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体现在工业科技创新领域,就是要引导各种资源适当向中小创新企业倾斜,保护好他们的创新热情,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全球的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正处于从传统技术向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化技术时代迈进阶段,这为我国整个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胥和平说,只要抓住这股东风,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不仅我国在高端制造领域能占据一席之地,更会为提高国民经济发展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压反腐

我对反腐倡廉的建议

1、加强大学生“反腐倡廉”的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层次,对其进行廉洁修身教育。首先,廉洁修身是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期望,在大学生身上祖国和人民寄托了许多期望,廉洁修身就是其一;其次,廉洁修身是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大学生是新时代的知识分子,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责任;再次,廉洁修身是大学生现实需要,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复杂的社会,腐败行为有很多,廉洁修身是大学生在复杂社会环境中保持道德人格的关键,廉洁修身是大学生追求的一种道德品质,一种道德能力,一种道德关键。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廉洁修身教育。

2、建立健全民主法制机制与监督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进行。制度造就腐败,而法就是对制度的规范,完善的法制建设可以从根本上杜绝腐败现象。所以打击腐败需要建立反腐败的专门机构,不受有关官员的牵制,制定专门法律,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对官员的监督。只要把反腐败斗争纳入法制轨道,才能取得更好成效。

3、加强党的党风廉政建设,突出以领导干部为重点的反腐倡廉教育,在继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重视作风建设是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鲜明特色。党风廉政建设是党艰深晦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个代表”的内

化对纪律执行情况的检查,抓紧修改党风廉政建设党规党纪和相关法律,保 证党内监督权威、有效。

拿破仑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强大的力量,即刀枪和思想;从长远看,刀枪总是被思想战胜的。”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刀枪只是工具,人类进化文明史上衍生出来的(有利于自己的东西),而掌控刀枪的是人的主体,人的主体就是思想。一个只会刀枪的统治和只会繁衍生存的机器没有任何区别,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没有任何意义去打仗带来的只是无谓的牺牲。拿破仑在很大程度上道出了人类历史的一个秘密——那就是忽视了意识形态的力量,很难实现国家的独立自主和繁荣富强 在某个历史时期,武力的胜出是可以改变现状的。但是,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控制的,掌控了人的思想,就等于是掌控了这个人。劳心者役人,就用的是通过役其思想而役其行为的作法。

世界上能征服别的地方或者国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是武力也就是刀枪,其次就是思想文化。武力的征服是短暂的,人民会不断反抗,总有失败的一天。而通过思想文化的征服却是长久的有效的,文化思想会慢慢潜移默化地改变任何民族。就像北魏鲜卑族和清朝满族,少数民族入侵了汉族,但是在学习汉族文化中被同化,甚至鲜卑族最后融入了汉族,整个民族都变成了汉族。

思想成全了人的伟大,是一切行为的原动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读书不学习不思考的人,思想就会停止。恩恩,思路决定出路,没有思维能力就缺乏行动能力。只有善于思考,做到谋划在前、思虑在先,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思想是进入人们内心的,永不磨灭的,杀不死的,而人的肉体是可以被刀枪杀死的!思想是永恒的力量!

 西方对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有哪些方式?你有没有感触?

美国及西方国家对我意识形态渗透主要有五大战线(该论断由国防大学部分教授得出):

(一)对我实施政治渗透,企图通过各种形式对我政治走向渐进施加影响;(二)对我实施长期、广泛、全方位的文化渗透,企图改变中华民族,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思想观念;

(三)充分运用以互联网为核心手段的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广泛对我实施舆论渗透和思想渗透,为政治颠覆创造条件;

(四)对我实施组织渗透,“精确演变”,培植代理人基团,为政治颠覆埋下大威力的“定时炸弹”;

(五)对我实施政治干涉和社会渗透,积极培植反对力量,隐蔽扩大政治颠覆的社会基础和组织基础。

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时,一般不会直接标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更多的是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包装成所谓的“普世价值”、“普世伦理”、“普世文化”、“大众文化”等。事实上,当前西方国家输出的“普世价值”、“普世文化”、“大众文化”等大多是暗含意识形态内容的文化和价值。毋庸置疑,经由“普世”、“大众”等名称的包装和文化修饰,暗含意识形态的西方文化就蒙上了普世的虚假幻象,在远离其发生的特定环境后就会给人以形式上抽象的普遍性和合理性,这无疑增加了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渗透的潜隐性、蒙蔽性,以及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他们刻意将这套东西包装为所谓的“普世文化”,无非是为了增加蒙蔽性和减少推销阻力,从而达到实现其意识形态斗争的目标。

内容的隐蔽性。意识形态的斗争并没有消除,明确颠覆中国意识形态的著作和文化产品不可能在中国公开发行,西方就将意识形态的内容分散嵌入在哲学、经济学、语言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和大众文化产品中对我国进行渗透,从而使西方意识形态在内容上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从表面上看,中国出版的大部分西方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与意识形态的渗透无关,其实其内部大都嵌有西方意识形态的内容,学习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不可能避开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

当前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和大众文化产品在中国高校和市场中有很高的占有率,其中嵌入的意识形态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方式和过程的隐蔽性。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方式和过程的隐蔽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文化与学术交流中向中国进行意识形态的隐蔽渗透。为了向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西方国家设置了文化与学术交流项目,资助专家、学者、学生进行学术、思想文化交流。有些中国的专家、学者和学生通过文化与学术交流,在国外很容易强化对西方文化意识的认同,回到国内有意无意地传播暗念强烈意识形态内容的西方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西方国家通过学术讲座、国际会议等文化途径,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嵌入在各种理论中输入到中国,影响中国的知识分子,使中国的知识分子接受和传播西方的文化价值,最终实现意识形态渗透的目的。

二是通过大学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意识形态的隐蔽渗透。随着教育国际化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地采用西方发达国家的原版教材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学校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对西方学术著作翻译介绍得多,反思批判得少。在一些高校的学科建设和教学中,往往不加批判地照搬西方教材,一些国内编写的教材也以介绍西方理论为主,以致西方理论的话语系统统治着我国高校的科研与教学领域。西方原版教材除部分纯自然科学外,应当说都不同程度地打上了西方国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印记。从整个渗透过程来看,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环境内,通过看、听、讲、练等过程很容易无意识地受到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主动、自觉地接受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约束。

三是在“大众文化”消费过程中进行意识形态的隐蔽渗透。大众文化产品消费过程是西方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渠道。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渗透可以造成一种意识形态的接受机制,使主体进入一种无意识接受的环境。西方国家把意识形态嵌入在西方的影视、音乐光盘、游戏软件等大众文化产品中。这些文化产品具有新、奇、特的视听审美形式,对大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消费过程中通过大学生感知体验,开启意识形态渗透的心理机制,通过创造性艺术形式的表现和丰富的联想,释放意识形态感染力,使大学生形成一种完全开放的意识形态接受心理机制,从而使大学生抛弃心理束缚,自觉地接受大众文化艺术内涵的意识形态理念,使大学生在乐陶陶的享受中无意识地就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长期接受西方大众文化的熏陶,大学生就会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西方文化烙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 你应该怎样迎接新工业革命时代的机遇?

面对工业4.0的冲击与挑战,我们不应盲目跟从、一拥而上,而应该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做好切合实际的规划,特别是要做好“两化深度融合”这一篇大文章,既不能畏缩不前,更不能迷失方向。

无论德国的工业4.0还是我国的两化深度融合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都不可能出现超越某一阶段的跃升式发展。只有从本国国情出发,立足国内产业,以开放和辩证的方式来参考世界其他国家的做法与理念,才能够真正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新的产业模式,实现产业链的良性互动与可持续发展,从而完成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这一历史任务。

新的机会来了,如果没有及时积极应对,很可能会抑制产业发展,从而在新的技术大潮中败下阵来。而对我国来说,只要能借助新的技术力量快速形成新的制造技术,制定新的制造业产业升级路径,则完全可能成为赢家,成为引领全球制造业的先导力量。

我国将推动“3D打印”产业化,路线图和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制定工作。工信部副部长苏波认为,如果中国能把握住3D打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趋势,那麽将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制造行业目前数字化3D设计技术应用人才的缺口约为800万人,未来的需求还在不断攀升。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呼唤一种比传统模式更加自由、灵活和有效的3D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的变革正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产业互联网与德国“工业4.0”最大的共同点是具有相同的技术支撑,都是建立在物联网、信息通信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等相关技术基础上,通过网络与信息物理生产系统的融合来改变当前的产业生产与服务模式。两者更多的区别在于行业覆盖范围、技术要求程度、商业运作模式和运营主体都存在一定差异。与“工业4.0”相比,产业互联网主要存在两大方面不同。

首先,产业互联网覆盖范围更广泛,各行业都将被互联网化。而“工业4.0”的着眼点仍集中在工业制造业内部。其次,产业互联网主体更倾向中小企业。而“工业4.0”也会引导企业从“集中型”转变为“分散智能型”,但仍具有一定的规模性和集聚性要求。

新产业革命即将到来,中国必须加强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通过制定激励政策,鼓励物联网、大数据、3d打印等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鼓励产业加快互联网化应用。

以开放的心态迎接;对于机遇要积极参与,要有制定好合适的国家、个人利益; 对于机遇要有冷静的心态理解、分析。

从机遇的角度来讲,第三次工业革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极其难得的机遇。由此可见,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仅具有经济上的意义,也具有政治上的意义,在经济和政治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这次新工业革命和以往的蒸汽机革命、电动机革命确实不一样,个体的作用很大,但这一革命形成的生产依然是社会化生产,只不过这种社会化生产是以更强调数字化信息化过程中人的个体作用为基础的,是充分展示个性化特点的社会化

社会主义所赖以建立的社会化生产,是充分发挥个人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社会化生产。因此,这一场与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相联系的新工业革命,对于社会主义,特别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重视第三次工业革命提供的机遇

在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邓小平同志特别重视科学技术革命为我们提供的历史机遇,也特别重视科学技术革命对我们提出的挑战。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必须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

从机遇的角度来讲,第三次工业革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极其难得的机遇。

首先,第三次工业革命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时,我们由于错过了机遇导致落后挨打,后来经过不断努力,我国现已到达工业化中后期。记得第三次工业革命初露端倪时,我们就在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一直到十八大,就提出要把工业化与新科技革命结合起来,进而提出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一直到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一条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道路。今天,更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结合起来,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推进跨越式发展、加快赶上西方发达国家有重大意义。

其次,第三次工业革命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并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调整期和动荡期。国际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世界经济调整和转型的结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治理”问题出现了,随之G20出现了。中国也顺势从世界的边缘进入世界中心舞台,直接参与了全球治理。需要研究的是,这样的结构将向哪个方向发展,谁将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突出的作用。而问题的答案,则将取决于谁能最成功地在世界经济调整中把握先机和主动权。

我们注意到,一些发达国家为了找到从当前危机中走出来的出路,把注意力放到与数字化信息技术相联系的新工业革命上。而我国经济发展的真正软肋在科技,这场正在到来的新工业革命将使得我国可以在新的起点上改变这种落后的状况。因此,我们要加大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力度,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及时、果断地学习、吸收和利用这场新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最先进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之上,使得我国在全球治理中具有更多的话语权,发挥更大的作用。再次,第三次工业革命为我国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进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由于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与信息化相联系的,而信息化特别是互联网的一个巨大特点,是能够以扁平的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突破纵向的等级的社会体制的束缚,从而使得最大多数的公民能够获得平等的知情权和话语权。这一特点,为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也为多元主体通过民主和法治的形式治理国家和社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由此可见,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仅具有经济上的意义,也具有政治上的意义,在经济和政治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面对挑战首先要转变观念

讲到挑战,大家首先会想到互联网的管理问题。确实,在互联网中出现了许多乱象,如传递色情信息、谣言等,对此必须依法加强管理。此外,还有信息安全问题包括国家和个人的信息泄密问题等,对此也要从法律上、道德上和技术上认真加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挑战,而且是对人类良知的挑战。对此,我国要和世界各国共同应对这样的挑战。

但这里重点讨论的是,这一场与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相联系的新工业革命,对社会主义,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哪些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我曾经向从事信息技术研究的科学家请教: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将会促进个体化或个性化的发展,还是促进社会化、集体化的发展?之所以要讨论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个大趋势将会影响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我们知道,社会化生产是从手工业个体化生产发展过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小皮匠转变成了皮鞋生产流水线中的一名工人。马克思从这个变化中看到了与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必然会取代资本主义,看到了同社会化生产相联系的工人阶级的特点和力量。那么,数字化信息化的出现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这种社会化生产是否会重新转化为个体化生产呢?如果出现这样的前景,对马克思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挑战。

科学家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这次新工业革命和以往的蒸汽机革命、电动机革命确实不一样,个体的作用很大,但这一革命形成的生产依然是社会化生产,只不过这种社会化生产是以更强调数字化信息化过程中人的个体作用为基础的,是充分展示个性化特点的社会化。比如,一个人可以在电脑前设计甚至生产一个产品,消费者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定制个性化产品等。人的个体作用必将大大地突破大机器生产中流水线上个人的作用。但是,这一切又都是在网络上进行的,而网络就是社会化。也就是说,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个体化与社会化将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获得一种新型的社会化生产。

这样的社会化生产,会不会伤害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从理论上讲,社会化生产作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决不会伤害社会主义,而只会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而且,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理想社会,本来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样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毛泽东同志在上世纪50年代也说过:我们“提倡以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为一切言论行动的标准的社会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所赖以建立的社会化生产,是充分发挥个人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社会化生产。因此,这一场与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相联系的新工业革命,对于社会主义,特别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不能不看到,由于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我们过去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误,许多人头脑中的社会主义,或者说,许多人所理解的社会化和社会主义,是同发挥个人作用、张扬个性相对立的社会化和社会主义,少数人甚至把互联网视作洪水猛兽。如果不更新我们自己头脑中的社会主义观念,不重视社会个体的作用,或者更准确地说,不能有序有效地将各种个性化的社会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充满生机活力而又有序发展的全社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我们将会像现在互联网管理上遇到的困难那样,在社会治理和社会发展中陷入新的困惑。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在社会进步中,尤其在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人类没有多大的选择权,而只能认识它、顺应它、适应它。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我们也必须认识、顺应、适应它,在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的同时,认真转变观念、应对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现在起,就要准备接受这样的考验。

 中央纪委在“反腐新常态”下将有哪些新作为?

中央纪委下一步工作重点

第一,从严治党、依规治党,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强化对四中全会精神

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中央政令畅通。纪律是党的生命,纪律建设就是 治本之策。我们党是肩负着历史使命的政治组织,必须有严明的政治纪律和 政治规矩。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必须遵守政治规矩,以更强 的党性意识、政治觉悟和组织观念要求自己。守纪律是底线,守规矩靠自觉。我们党决不容忍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决不允许自行其是、阳奉阴违。要强化对纪律执行情况的检查,抓紧修改党风廉政建设党规党纪和相关法律,保 证党内监督权威、有效。

第二,深化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推动组织和制度创新。实行下级纪委向

上级纪委报告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情况制度,制定实施省区市、中管企业纪 委书记、副书记提名考察办法。围绕“四个着力”,聚焦突出问题,创新方 式方法,深入开展专项巡视,提高频次、机动灵活,扩大巡视覆盖面。对已 巡视过的地方或部门开展回头看。2014 年要加大对国有企业的巡视力度,实 现对中管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巡视全覆盖。加强派驻监督,新设8 家中央纪委 派驻机构,完成对保留派驻机构的改革和调整,实现派驻全覆盖。第三,深入落实主体责任,强化责任追究。要巩固成果,推动地市一级

和国有企业党组织落实主体责任。没有问责,责任就落实不下去。2014 年开始,尤其要突出问责。坚持“一案双查”,对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 “四风”问题突出,发生顶风违纪问题;出现区域性、系统性腐败案件的地方、部门和单位,既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又严肃追究领导责任。第四,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要在坚持

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锲而不舍、狠抓节点、扩大成果。紧盯“四风”问 题新形式新动向,坚决查处公款吃喝、旅游和送礼等问题。加强对中央关于 厉行节约、公务接待、公车配备等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把违反中央八 项规定精神列入纪律审查重点,对顶风违纪者所在地区、部门和单位党委、纪委进行问责。以优良党风带动民风社风,倡导时代新风。

第五,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突出纪律审查重点,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重要岗位领导干部中插手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侵吞国有资产,买官卖官、以权谋私、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把违反政 治纪律、组织纪律等行为作为审查重点,对转移赃款赃物、销毁证据,搞攻 守同盟、对抗组织审查的行为,必须纳入依规惩处的重点内容。加大对群众 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查处力度。

第六,加强国际合作,狠抓追逃追赃,把腐败分子追回来绳之以法。健

全追逃追赃协调机制,强化与有关国家、地区司法协助和执法合作,突破重 大个案,形成威慑。加强法规制度建设,推动落实《北京反腐败宣言》,做好防逃工作,布下天罗地网。

第七,落实监督责任,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坚

决克服不想监督、不敢监督、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对尸位素餐、碌碌无为 的干部,该撤换的撤换、该调整的调整。对不敢抓、不敢管,监督责任缺位 的坚决问责。打铁还需自身硬,信任不能代替监督。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干 部监督机构的作用,完善自我监督机制,健全内控措施,严肃查处跑风漏气、以案谋私行为,坚决防止“灯下黑”。

下载东财,形势与政策,期末复习资料,思考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东财,形势与政策,期末复习资料,思考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形势与政策》复习思考题(大全五篇)

    1. 如何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2. 中国当前反腐败工作有何特点?如何认识反腐败工作未来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反腐败成为国家治理战略重要内容 党中央把反腐败......

    形势与政策期末论文

    我们这一代人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波浪出生的,每一刻都见证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与艰难。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3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程。30多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只是短短的一瞬,但它却影响......

    《形势与政策》期末论文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期末论文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论文题目展望中非关系学院会计学院专业财务管理(财务信息化方向)年级2018级班级校企财务管理二班姓名孙......

    形势与政策期末作业

    为什么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党的十七大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郑重地鲜明地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并将其载入党章,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

    形势与政策期末论文

    形势与政策期末论文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 我......

    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小编推荐]

    第一章经济形势与我国经济政策 一、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突出特征 1、经济全球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国经济市场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

    2012年形势与政策复习资料答案大全

    1、什么是文化软实力?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如何响应国家的号召,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一个强大的民族往......

    2013年形势与政策复习思考题答案

    形势与政策复习思考题 一、中央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为何从“保增长”转向“稳增长”? 当前中央经济政策的调整基于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 一是长期原因:中国总人口中劳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