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大题9道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是正确的吗?(辨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错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由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的。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和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这种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不是一般的、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它不是以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为目标,而是要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并经历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辨析题)答:改革和改造之间既存在明显的区别又有深层的内在关系。首先,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从新民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二者又存在深层的内在关系,二者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样重要。
(1)不论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中国共产党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摸索,是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
(2)社会主义改革并不是对社会主义方向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它继承了过去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基本成果,又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以及其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进行了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
(3)它们都统一于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道路,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一方面,不能用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否定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另一方面,同样不能用50年代指导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观点来否定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3.非公有制经济从性质上说不属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否对社会主义经济受到威胁?(辨析)答:不会;因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修遵循的一条进本原则。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从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2)它是社会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我国政党制度是一党制还是多党制?(辨析多党合作制)答:都不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是建立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同社会主义国家国体的性质相适应,具有如
下特征: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阶段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第三:各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和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宪法的保护,享有在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第五: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5、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根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2)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3)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以理论形态表现出来的党的思想路线,是由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从理论结构上看,这四个基本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贯通、互相补充的统一整体,但它又不是不分主次的并列关系。“实事求是”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相统一的概括,它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等内容,因而是其它三个基本点的核心,但它并不能代替其他三个基本点。
6、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首先,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次,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最后,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7.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及意义
科学内涵: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
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方略具有重要的意义: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地位、现实依据
答: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现实依据:①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②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③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9.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论述题)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搞好,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才能实现。)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建设中国特色主义社会文化,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持和智力支持。)
第二篇:毛概大题
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1、“四个全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从严治党。
2、“四个全面”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关系。
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发展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是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
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建成全面小康、焕发改革精神、增强法治观念、落实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不仅勾画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也勾画出了“第二个一百年”目标中的中国未来蓝图。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中央在治国方略上开拓提升出的新版本,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就和新境界,是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二、对待毛泽东思想的正确错误态度
三、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可行性重要意义
1、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1)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 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 队。
2)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 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必须派遣自己的先锋队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建立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无产阶级要想夺取革命的胜利,就要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
3)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 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为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奠定基础。因此,中国革命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2、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可能性
1)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经 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使中国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广泛存在。
2)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但广大农村 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 因。
3)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而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及其互相间的矛盾和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红色政权产生和存在的最基本原因。而良好的群众基础、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
4)土地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斗 争形式;农村革命根据地是革命武装斗争的战略基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毛泽东认为,这些原因和条件,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提供了可能性。
3、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重大意义
邓小平指出:“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这个原理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没有的。但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无论在中国革命史上,还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学说,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宝库的独创性贡献,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3)、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为其他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对其他受压迫的民族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4)、这条革命新道路的现实意义于:过去搞革命,要适合中国国情,走领导人民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不断探索,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斗争中,坚持实事求是,实践探索,一切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问题的典范。
四、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完成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进行和平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用事实向农民表明合作化的好处和给农民带来的利益,使农民拥护党的政策。手工业者的情况和农民基本相同。同时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个人的改造结合在一起进行。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不仅稳定了资本家的思想,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将几十万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干部。这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总之,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五、过渡时期国内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国家政治生活主题
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敌我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现在的情况是: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当然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但是人民内部的矛盾突出起来,成为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因此,在这个时候,正确地划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界限,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六、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于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不科学和对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做出严重错误的估计,又产生了“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不是什么遥远的事了”的盲目乐观情绪。60年代党的指导思想方面“左”的倾向不断发展,进而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上走了弯路,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由于这些失误,总结了以下经验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社会主义改造还未结束时,毛泽东就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然而,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中国的基本国情缺乏深刻认识,没有能够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逐渐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践证明,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始终坚持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对于社会主义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阶级斗争,不能将其简单的等同于全国范围的阶级斗争,更不能搞大规模的政治运动。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采用科学态度,深入了解和分析实际情况,努力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才能逐渐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由于民主和法制都不健全,党内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意见受到压制和打击,正确的主张得不到采纳甚至被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遭到批判,错误的决策得不到及时制止甚至被当作社会主义的原则加以固守,结果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甚至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实践证明,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实践证明,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以后,必须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个人崇拜,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必须大力发扬党内民主,确保党员的民主权利,避免少数人说了算、个人说了算的现象。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七、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在中国革命建设中的作用及辩证关系 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
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关系: 即党的最高纲领是: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影响、制约最低纲领的实现;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方向和道路的统一、目标和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八、社会主义本质论内涵的理解
其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邓小平强调: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其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九、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增强综合国力,充分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从广度、深度扩大对外开放。(2)以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3)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优化进出口结构。(4)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
(5)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同自力更生的关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篇:毛概大题
毛概大题
1.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如何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答: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重要意义:1)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问题。2)总结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去,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答: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这两大成果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关系。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答: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体系成果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体系的精髓。
首先,实事求是是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其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各个方面。最后,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4.什么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总路线?
答:总路线是相对具体路线而言的根本指导路线。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路线。
5.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然性及可能性和重大意义?
答:1)必然性:中国革命之所以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2)第一,中国是众多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四分五裂,军阀割据,存在不少的同志薄弱环节,为党在农村开展革命斗争,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了缝隙和可能。第二,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深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多重压迫和剥削,人民革命愿望强烈,加之经历过民主革命的洗礼,革命的群众基础好。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为在农村建设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客观条件。第四,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第五,党的领导的有力量及其政策的不错误,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主管条件。3)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主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辟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独创性的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6.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自身建设中积累了那些经验?
答:第一,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第二,必须在任何时候都重视党的组织建设。第三,必须建设党的作风建设。第四,必须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
7.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
答: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8.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答:第一,坚持社会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永和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9.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据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答:第一,极大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第三,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伟大胜利。第四,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重点:中国从1956年底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10.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答:意义: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经验: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答:首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旧突出。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最后,对外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1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答: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基本纲领: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
1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内涵及实现途径?
答:内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实现途径: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1)走中国道路,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弘扬中国精神,就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3)凝聚中国力量,就是要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力量。4)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14.社会主义本质?答: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5.如何坚持科学发展?
答:1)坚持以人为本2)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3)坚持统筹兼顾。
16.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
答:主要任务: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奋斗目标: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已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深层次矛盾问题,以全面依法治国确保现代化建设有序进行,以全面从严治党确保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共同绘就全面小康的宏图。
17.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及如何处理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答 :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①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②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③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8.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答:1)要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战略。2)要以开放促发展。3)既要借鉴其他文明,也要推动中国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4)要树立开放条件下的安全观。
19.中国如何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答: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20.如何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与主要原则?
答: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主要原则: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二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三是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四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第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从我国国情出发,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绝不照搬国外法治理念和模式。
21.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1)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生化的基本遵循2)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3)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4)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弘扬红色文化。
22.如何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
答:第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第二,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第三,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第四,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相互关系?
答:社会主义核心制体系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社会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和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凝练,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把握好核心价值观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首先要充分认识两者的内在一致性。还要认识到两者各有侧重,特别是要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突出核心要素、更加注重凝练表达,更加强化实践导向。
24.如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答:1)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2)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3)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4)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25.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答:1)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其核心是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2)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是推动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宗旨3)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4)两岸双方要着眼大局,本着互相尊重的精神,不仅要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不断增进政治互信5)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大家一起来干。
26.如何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答:1)要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2)要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友好合作3)要坚决维护核心利益4)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27.如何理解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答: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1)共同富裕时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2)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3)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28.全面从严治党如何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29.答:1)建立健全惩罚和预防腐败体系2)坚持惩治这一手不放松3)加强反腐倡廉的教育4)推进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
第四篇:毛概大题
毛概大题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p3)
一、毛泽东之所以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具体要求。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思想实质(p3、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只有紧密地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才能找到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做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
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中产生的独创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创造出新的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3.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评价
首先,要肯定毛泽东一生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这是第一位的。
其次,也要指出他晚年所犯的严重错误,包括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应负主要责任,但这是第二位的。
第三,要指出毛泽东所犯的错误,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错误,与林彪、江青两个反党集团的罪行有根本区别。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间的关系(p5,6,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
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涵(p27、28、29)
《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方法来。”在当代中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我们讲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注意初级阶段。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做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就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判定或认识理论是否是真理,而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6.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p29、30、3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它们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路线,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首先,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其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最后,实事求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章
7.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性质、任务的关联 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任务: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前提。
性质、任务的关联: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p44、45、46)
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既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又和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相区别。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总之,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就是新民主主义政治。
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简答题或选择题)。“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9.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关系(PPT)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1)领导力量: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这是最根本的区别。
(2)指导思想: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指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3)革命目标: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共和国为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则以向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发展为目标。
(4)时代背景: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区别: ①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社会主义革命则是无产阶级革命; ②对象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是三座大山,而社会主义革命则是资产阶级。联系:
①一个革命过程的前后两步: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②关系: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10.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客观依据、现实可能及基本内容(p47、48)客观依据:
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内部没有民主,外部没有独立,无任何合法斗争之可能,必须拿起枪秆子,实行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第二,中国革命的性质及其动力决定----实质上是农民战争,农民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
第三,中国革命所面临的客观形势决定----敌强我弱,强敌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现实可能:
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重要的客观条件。而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决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主要内容:
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土地革命和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的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时进行武装斗争还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和有机统一。
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这就是三者的相互关系。
第三章
12.能够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原因 首先,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其次,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这就为将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的对抗性的矛盾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并按照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提供了前提。
12.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历史经验,失误和偏差(p66、67、68)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一五计划)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农业:互助社、初级社、高级社等过渡形式)第三,采用和平方式进行改造。失误和偏差: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p68)出现这些问题的基本原因是:
第一,对中国国情和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第二,指导思想上存在急于求成、方法上过于简单等因素
第三,虽然我们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方法是创新的,但受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影响,急于消灭私有制经济,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等。
13.社会主义改造与十一届三种全会后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历史关联性 改造与改革的关系:
(1)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是要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是要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际是一场革命。(2)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是一脉相承的。
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对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进行合理的修正;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完善和巩固社会主义改造所确立的制度。(4)社会主义改革不是要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现阶段允许和鼓励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不是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1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理论依据
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经济:社会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根本性变化。
第五章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把握长期性的原因与阶段性特征有哪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的发展过程。
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阶段性:首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最后,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只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有机统一起来,构成了一个科学概念,才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住我国的基本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特定内涵的新概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间的关系(p9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继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它同新民主主义社会因为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而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却在社会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成分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从而整个经济社会生活是否牢牢建立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
上层建筑: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否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整个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是否得到基本确立。
新民主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虽然处于领导地位,但不是社会经济的主题,因而这个时期社会的阶级关系、主要矛盾以及由此决定的革命和建设的任务也不同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但它毕竟处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起来了的新社会范畴,而新民主主义社会则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没有建立、正在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过渡的阶段。
第六章
17.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科学内涵: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一,突出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第二,突出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随着实践的推进逐步深入。我们必须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在根本任务与发展目标的辩证统一中,全面准确的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更好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18.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理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一,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第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9.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刻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形象描绘了中华民族的不懈奋斗的历史过程,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愿景。中国梦的思想内涵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国家富强,是指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民族振兴,就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强大,继承并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先进的文明成果。
人民幸福,就是人民全力更加充分,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民族振兴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七章
20.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原因:
国内:“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及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严重灾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遭到破坏,政治局面处于混乱状态;经济停滞不前甚至濒临崩溃边缘,人民保守物质贫乏之苦,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为了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当时的严重局势,成为人心所向。
国际: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是党和人民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和奋起直追的紧迫感。
要赶上时代的步伐,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改革是唯一出路。
党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拨乱反正,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21.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p134、135)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其他方面改革也要与之向适应,相衔接。
2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和保障。
改革是动力,新时期我们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在改革中实现的,实现未来的奋斗目标,关键仍在深化改革。
发展是目的,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兼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发展。稳定是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一些国家由于政局动荡、社会**,不仅失去发展机遇,也给这些国家的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第五篇:毛概大题
1.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在党的基本路线中,经济建设是中心,是主体,它统领着其他的内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形成的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现实意义: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坚定了我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明确了我们努力的方向和承担的历史责任,激励着我们不断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伟大力量。
理论意义:如同任何正确的理论都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一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理论意义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特别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进行科学总结的结果。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 就是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 同时也是理论不断升华的过程。
3.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区别和联系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在时代主题、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路线方针政策和实际工作等方面,有着重大的区别,但两者“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又有着共同的特征。这两个历史时期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为改革开放后历史时期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后历史时期是在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基础上的拨乱反正和合乎逻辑的继承发展。正确认识两者的相互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4.为什么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因此,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实现了目的和效果的高度统一,就在于我们既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又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决排除各种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的干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邓小平区分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认为基本制度如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是正确的、优越的,是我们的历史选择,不能改变。而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即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其中有不少是需要改革的。当具体制度和体制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束缚生产力发展时,如果不适时地进行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甚至会丧失掉。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改革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多次指出,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他说:“世界上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两种评论。有些评论家认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另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中国不会放弃社会主义。后一种看法比较有眼光。”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含义和依据
根据我国国情,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建国开始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然而总的来说,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6.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以人为本,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仅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要满足精神文化需要。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基础上,还要满足安全、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还要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的环境和条件。要关注全体人民的需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要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努力为人人都能成才创造良好环境和平等机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逐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在教育、就业、收入、财产和发明创造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7.什么事和谐社会,本质是什么?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8.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取得胜利所依靠的三大法宝是什么?
三个主要法宝:1.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主要法宝。
9.中国梦方面的小论文
中国梦,是一个代代相传的精神:坚持,永不放弃。正是因为中国人民有了这样一个精神,才击败了帝国主义列强,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这样一种精神,使十三亿中国人奋发图强,领悟到了成功的真谛。如果没有了它,中国将会屡战屡败,从此不再进步。
10.如何正确认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只有在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各革命阶级的领导,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领导权的关键;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坚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领导权的坚强支柱;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主要内容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于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中共十七大做了补充:由原来的“富强、民主、文明”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相互关系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就厘清了两大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内在逻辑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两大理论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指引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行动指南。
15.马克思主义中国话原因、内涵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16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依据和内容 基本内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建立红色证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现实意义:它是坚持实事求是,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1)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2)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多样性的先河,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新鲜血液。17我们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什么?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 “左”倾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