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大钊的“少年中国”思想
李大钊的“少年中国”思想
摘要:少年中国学会发起于五四爱国运动之前,是五四时期成立最早,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一个团体,既反映了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和思想状况,而且队此后中国的政治与学术有巨大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李大钊是少年中国学会的发起人之一,也是学会的灵魂人物之一,因而,研究李大钊少年中国主义的形成于转变,对认识李大钊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过程和了解五四时期只是分子的道路选择均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近代史李大钊少年中国五四运动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也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他还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我党早起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为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国共合作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也是个名重当时的具有发哦上道德品质的学者和思想家。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正是李大钊最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坚信马克思主义能救中国,拯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并在一九一九年七月一日与王光祈、曾琦、陈愚生、张梦
九、周太玄、雷眉生6人共同创建了少年中国学会。
“我们的理想,是在创造一个少年中国?
少年中国能不能创造成立,全看我们的少年运动如何
我所希望的,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是物心两面改造的运动,是灵肉一致改造的运动,是打破知识阶级的运动,是加入劳工团体的运动,是以村落为基础建立小组织的运动,是以世界为家庭扩充大联合的运动?少年中国的少年呵!少年中国的运动,就是世界改造的运动,少年中国的少年,都应该是我们世界的少年?这是李大钊在少年中国学会成立之初的一次演讲中的开头与结尾。”
在整个演讲的过程中,李大钊提出来一个实现少年中国的方案——少年运动,一种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改造。他把以人道主义为中心的精神改造与创造一种“劳工神圣”组织为手段的物质改造结合起来,提出了所谓“心与物”,“灵与肉”;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改造的主张。??在他的描绘下,少年中国理想社会的模
型不仅具有了消灭了剥削和压迫,人人劳动,相亲相爱的人情味,还具有返回大自然的田园美。此时的“少年中国”理想,是社会主义,互助论,新村主义,泛劳动主义与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和均平思想的混合体,但是对于这种脱离社会实际的理想主义方案,恩格斯早已给出了结论:“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以开始就要注定成为空想的,他越是制定的详尽周密,就越是陷入纯粹的幻想。”而正如恩格斯预料的那样,这种以理想主义为根据的少年中国的理想,不久便随着新村主义和工读互助主义的失败而破灭了。?五四运动时期,正是李大钊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重要时期,对于此时他思想中的“少年中国”的理想的看法在了解李大钊早期的思想变化中也就有着重要的地位。
首先,一个人思想的转变,并不意味着他原有的思想戛然而止。思想的转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决定性的质变发生之后,仍然有待于量变的继续和部分质变的发生。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不能保证他的思想立即一切更张。而且,当时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还是很肤浅的,各种五花八门的“社会主义”混杂在一起,想要超越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而直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无论对于谁都是十分困难的。可以说接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他不仅是我国早期共产主义者所共有的特点,同时也成为我国早期共产主义者所共有的特点,同时也成为我国早期共产主义者实现世界观转变的过渡。李大钊思想中的“少年中国”的理想,一方面反应了他当时还处在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之下;另一方面,也清晰的反应了他在思想转变过程中的进步。他的进步性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以唯物论代替了过去的唯心论。
他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原理,尝试着从经济原因上去阐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而且他已经认识到文化结构的力量是远远比不上经济结构的力量的。他这一思想的初步形成,基本上否定了他早年受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影响,过分强调和夸大精神价值作用而产生的唯心主义倾向。
二,肯定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致性。
李大钊举例“人类在马克思所谓史前期间”,把物质改造与精神改造割裂开来所造成的恶果指出:精神改造,实在是要与物质改造一起进行。不改造经济组织,单求改造人类精神,必致没有效果。不改造人类精神,单求改造经济组织,也怕
不成功。我们主张物心两面的改造,灵肉一致的改造。
三,注意到了中国与外国的差异,看清了中国的国情。
他构想的“少年中国”模式带有与欧洲国家明显不同的中国特色,“我们是一个农国,大多数的劳工阶级是农民。他们若是不解放,就是我们国民全体不解放。四,认识到青年知识分子与劳工阶级相结合的必要性。
他认为青年知识分子只有投身实际,特别是到山林村落里与农民共同劳作生活,开发他们,慰安他们才会有所作为。他说;“只要青年多多的还了农村,那农村的生活就有改进的希望;只要农村的生活有了改进的效果,那社会组织就有进步了。”貌似幼稚的看法却反应了李大钊已经注意到了中国农村和农民在社会变革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为他不久完成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当然,李大钊的“少年中国”理想具有致命的缺陷,即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乌托邦”:
一,回避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幻想脱离城市社会,另去造个山村社会,用新鲜的空气,高旷的地点去创造一个新中国的基地,渐渐扩充——以创造一个理想的“少年中国”的标本来推动全社会的改造。这只能是一种空想。恩格斯在批评空想社会主义时曾说;“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大脑中生出来。”
二,提倡通过“物心两面”改造方案实现“少年中国”理想的李大钊,尽管这时候有了唯物论的思想,但此时,他头脑中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含义,还不是那种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三,李大钊的“少年中国”的理想,以村落为基地,以农村自然经济为基础,把“社会主义”与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上的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均平思想相混同,希望是在某种虽然不富裕单确实平均的生活水平中,获得地位的平等,财产的平均和人际关系的和美。从某种程度上说,“少年中国”的理想是《天朝田亩制度》所反映的农业社会主义理想的复归。从它选择的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具有合理性,但是这种回归,对于经济的发展,无疑意味着一种退步。
总之,从李大钊在近代中国社会蜕变过程中提出的“少年中国”的理想中可以看出,他在五四前后实行思想转变的初期,头脑中存留的无政府主义以及其他的非科学,空想的社会主义思想还是比较多的,对这些思想的清算也比对“问题与主义”的认识更晚一些。但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个成长着的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一个热切探索真理的战士,李大钊在研究理论和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的清算自己的错误认识,不断的由理论接近现实,在现实中不断的为理想开辟道路。比较早的选择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大钊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李大钊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994年第1版
2、《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李大钊于1919年9月15日发表的演讲
3、《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第5期?
4.、李大钊’少年中国’主义的形成于转变》 王元洲1999年
5、《李大钊作品集》百度文库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李大钊
我们的理想,是在创造一个“少年中国”。“少年中国”能不能创造成立,全看我们的“少年运动”如何。我们“少年中国”的理想,不是死板的模型,是自由的创造;不是铸定的偶像,是活动的生活。我想我们“少年中国”的少年,人人理想中一定都有一个他自己所欲创造而且正在创造的“少年中国”。你理想中的“少年中国”,和我理想中的“少年中国”没必要相同;我理想中的“少年中国”,又和他理想中的“少年中国”未必一致。可是我们的同道,我们的朋友,究竟都在携手同行,沿着那一线清新的曙光,向光明方面走。那光明里一定有我们的“少年中国”在。我们各个不同的“少年中国”的理想,一定都集中在那光明里成一个结晶,那就是我们共同创造的“少年中国”。恍如像一部雪白未曾写过的历史空页,我们大家你写一页,我写一页,才完成了这一部“少年中国”史。我现在只说我自己理想中的“少年中国”。我所理想的“少年中国”,是由物质和精神两面改造而成的“少年中国”,是灵肉一致的“少年中国”。为创造我们理想的“少年中国”,我很希看这一班与我们理想相同的少年好友,大家都反悔少年精神拿出来,努力往作我们的“少年运动”。我们“少年运动”的第一步,就是要作两种的文化运动:一个是精神改造的运动,一个是物质的改造运动。精神改造的运动,就是本着人性主义精神,宣传“相互”、“博爱”、的道理,改造现代腐化的人心,使人都把“人”的面目拿出来对他的同胞;所侵夺的习惯,变成同劳的习惯;把那私营的心理,变成公善的心理。这个精神的改造,实百要与物质改造一致进行,而在物质发行开始时期,更是要紧。由于人类在马克思所谓“前史”的期间,习染恶性很深,物质的发行固然,人心内部的恶,若不剔除净尽,他在新生活里依然还要复萌,这改造的社会组织,于受他的害,保持不住。物质改造运动,就是本着勤工主义的精神,创造一种“劳工神圣”的组织,改造现代游惰本性、掠夺主义的经济制度,把劳工的生活,从这类制度下解放出来,使人人都须作工,作工的人都能吃饭。由于经济组织没有改变,精神的改造很难成功。在从前的经济组织里,未尝没有讲过“博爱”。“互助”的道理,不过这表面构造(就是一切文化的构造)的气力,到底比不上基础构造(就是经济构造)的气力大,你只管讲你的道理,他时时从根本上破坏你的道理,使你永久不能实现。“少年中国”的少年好在呵!我们的一生生涯,是向“少年中国”进行的一条长路程。我们为到达这条路程的终点,应当把这两种文化运动,当作车的两轮,鸟的双翼,用全生涯的鼓舞着向前进行,向前奔腾。“少年中国”的少年好友呵!我们要作这两种文化运动,不该经常漂泊在这都市上,在工作社会外作一种文化的游民;应当投身一到山林里村落里往,田间篱下那绿野烟雨中,一锄一犁的作那些辛劳劳家的伴侣。吸烟休息的时候,田间篱下的场所,都有我们开发他们,慰安他们的机会。须知“劳工神圣”的话,断断不配那一点不作手足劳动的人讲的。中国本日的情形,都市和村落完全打成现橛,几近是两个世界一样。都市上所发生的题目,所传播的文化,村落里人,尽不发生一点关系;村落里的生活,都市上的人,大概也是漠不关心,或全不知道他是甚么状态。这全是交通阻塞的原因。交通阻塞的意义,有两种解释:一是物质的交通阻塞,用邮电船车可以救济的;一是文化的交通阻塞,非用一种文化的交通机关不能救济的;在文化较高的国家,一般劳农容受文化的质量多,只要物质的交通没有阻塞,隆重可以传递,文化传播,就可以到达这个地方;而在文化较低的国家,全仗自觉少年的宣传运动,在这个地方,文化的交通机关,就是在山林里村落里与那些劳农共同劳动自觉的少年。只要山林村落里有了我们的足迹,那精神改造的种子,由于得了洁美的自然,深厚的土壤,自然可以发育起来。那些天天和自然界相接的农民自然都成了人性主义的信徒。不但在共同劳作的生活里可以感化传播于无形,就是在都市上产生文化利器,——出版物类——也必随着少年的足迹,尽可能输进到山林里村落里往。我们应当学那闲暇的时候就来都市里著书,农忙的时候就在田间工作的陶土泰(按:托尔斯泰)先生,文化的空气才能与山林里村落里的树影炊烟联成一气,那些静沉沉的老村落才能变成活泼泼的新村落。新村落的大联合,就是我们的“少年中国”。
第三篇: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
曾去北京拜访过李大钊同志的烈士陵园,淡青色花岗石纪念碑上,镌刻着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这简短的文字言简意赅的写出了李大钊同志一生的成就以及对国家对党的贡献,没错,他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给旧中国带来了新思想,并且一生都在为了解放人民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和解放中国而作斗争,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因为家乡同样在河北,所以我小时候曾去河北乐亭县李大钊故居拜访,了解了李大钊同志的生平和他的生活环境,他有着深厚的革命热情,一生都在为革命做贡献,并且有着满清热血和一手好的文笔,在革命的时期写出了很多流传下来的作品。读过李大钊的作品会发现,他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且结合中国国情,能够写出很多解放思想,提倡新文化的文章,极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李大钊同志从小就有着深刻的爱国热情,并且一生都在为着救国的目标不懈奋斗,他努力的在思想上实现国家的解放。青年时代,目睹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国家危亡局势和社会黑暗状况,他被激发了爱国热忱,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留学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之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大钊同志受到极大的鼓舞和启发,他以敏锐的眼光,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中国人民求得解放的希望。后来他又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旗帜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李大钊同志还是青年人的良师益友。在他的影响下,许多先进青年不仅在五四时期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而且很快地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曾在《青春》一文中号召青年“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
受李大钊精神的影响,我从小就对马克思主义有着一些了解,直到后来在书本中学习到了这方面的知识,才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是解放人民思想的新思潮,是救国救民的社会主义思想,并且这种思想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思想,能够解放人民的思想,从而带领中国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
在当代,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生活在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在如今也已日趋完善,我们却早已失去了当时的前辈这样的斗志。战乱动荡的年代更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人们的斗志,而如今社会已经和平国家已经安定,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和继续发扬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如今的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已经初步建成,但仍不完善,还有着许多的弊端,如贫富差距过大,仍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学习革命时期的前辈的精神是很有必要的,未来的社会的发展将需要我们去继续努力,虽不需要再去像前人一样还要在**的时代中一边努力求生存一边为救国而斗争,但新时代有着新时代的需求,前人在战争时期留下来的不屈不挠实事求是的思想对我们来说仍然是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在未来的发扬光大的仍需要我们的努力。
李大钊同志不仅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还是我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20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活动,筹建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由于李大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中的历史贡献和作用,又由于他和陈独秀一齐积极从事组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因而在思想界的先驱者中享有了“南陈北李”的崇高声誉。
1927年4月,在反动军阀的白色恐怖中,李大钊同志在北京被捕入狱。他受尽各种严刑拷问,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惨遭反动军阀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李大钊同志英年早逝,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悲哀,他的革命精神与对祖国做出的贡献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去敬佩去瞻仰。作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和一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同志为我国共产主义事业做出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并且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共产党的建立,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和一些革命志士虽然光荣的牺牲了,但是他们的精神永存,他们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他们为新中国做出的贡献也是永远不会磨灭的,他的业绩也永远会受到中国人民的追怀和崇敬。
李大钊同志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当代我们更应该继续学习和发扬李大钊同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首先要学习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日本学习时,他果断参加留学生的反日斗争,结果被学校除名,然而这在民族大义面前,他从未畏惧,在国家面前,一切他个人的事情都显得微不足道,他生来就是为了为祖国付出为祖国奉献。爱国精神在今天仍值得强调,如今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进步,国家间的差异在慢慢缩小,民族间的文化在慢慢的互相渗透,民族大义在人们心中似乎已经不再像当年那么重要,甚至很多人已经慢慢忘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一味地追求外国文化。所以在几十年后的今天,虽然已经没有了民族危机以及战乱,我们也应该重拾爱国精神,时刻将民族大义牢记心中。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时刻在自己心中强调爱国精神,并不只是表面功夫,要落实到思想上行为上,时刻践行前辈们留下来的爱国主义精神。
其次我们也要学习和践行李大钊同志留下来的勇于献身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李大钊同志曾说“牺牲永是成功的代价”,正因为有如此这般的精神境界,他才能在面对民族大义的问题上,从容的选择国家而不是自身,他淡泊名利,一生都在为国家而奉献,在北大任职期间,他的薪水几乎也全部用于捐助别人和支持革命事业。“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副他亲手写的对联便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将民族的责任担在自己的肩上,通过一篇篇的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为中国的思想解放而努力。现如今也有许多人有着这样的品德,比如感动中国人物放弃安逸生活去山区支教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孙丽娜夫妇,最美老师张丽莉,还有蹬三轮近60年捐助300多个贫困孩子的白方礼老人,这些都是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志士,他们都在践行着无私奉献精神,他们的精神和伟大人格和李大钊一样,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尊敬。
同时我们还要学习李大钊同志创新的态度和变通的思想。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后,李大钊同志首先从中受到启发,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救国之路,并且他并没有像陈独秀一样,一味地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和思想,而是根据中国国情而科学的运用马克思主义。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时代的产物”,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于是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在看待新事物方面,我们应该学习李大钊同志,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能从新事物中看到新想法,并结合自己的需要加以创新,创造出适合自己需要的东西。如今的国家在文学,艺术,科技方面都缺乏创新方面的人才,我们应该开发自己的思维,看待问题时能够有一些打破常规的创新的方法,只有敢于尝试才会有真正的突破,也为现如今中国的发展探索新的出路。
在李大钊等革命先烈开拓的道路上,无数的革命领导人前仆后继地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奋斗着,如今我们已经初步实现了社会主义,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并没有结束,我们需要更加深刻的了解马克思主义并且时刻分析中国的国情,做到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与时俱进地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且继承和发扬李大钊等革命志士留下来的精神财富。
李大钊同志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他的贡献不管是前人还是后人,都是不可逾越的。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同志,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第四篇:少年中国
《少年中国》观后感
摘要:《少年中国》是一部以鸦片战争之后的历史为背景创造的纪录片,整部《少年中国》使用电脑特效技术制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能够时刻唤醒少年们爱国的热血,不忘历史的教训,同时理解到自己的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国梦是当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关键词:少年、中国、青春、梦想、共产党、中国梦
《少年中国》共5集,每集30分钟。该片创意灵感源于青年毛泽东谱写的千古绝唱《沁园春·长沙》,以苍茫大地—激扬文字—书生意气—指点江山—谁主沉浮五句词意建构全篇。五句话对应五个阶段,形象而生动地演绎出中国青年和早期共产党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
在表现手法上,整部《少年中国》使用电脑特效技术制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每一集将分成三种呈现板块——情景再现、实景拍摄以及三维动画特效,既有强大的演员阵容进行表演再现当时情景,又有对名人、领导者二代的现实采访,追溯过往故事,同时运用炫目的三维动画特效,重现20世纪初的中国图景。纪录片制作充分考虑当下“80后”、“90后”的观影感受,以明快的剪辑节奏提供一道视觉盛宴。
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经历了这样救亡存国腥风雪雨,青年在这场救亡图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了救亡图存的学习与抗争。我们记得的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等,每一个阶级每一个人都参与了这场亡图存的运动。只是青年在这场运动的胜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记得五四青年们是如何起先锋的作用,如何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在《少年中国》中一幅幅激动人心的画面,一幕幕引发共鸣的场景,时刻提醒我们是中国的少年。当我们看到逃亡日本的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到“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时,我们全身的热血都沸腾了。在看到陈独秀在北大的演讲时,真想出生在那个时代为了救亡中国而出份自己的力,想做一个力挽狂澜的人,为积贫积弱的中国找到希望。虽然有时知道每一场运动的结果,却时常想去改变他。因为这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在别人欺凌,作为了一个中国的少年我们不能平静自己的内心。我们要为中国的崛起而奋斗,我们都是中国的少年。
今日的中国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发展着,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少年的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中国。即梁启超先生理想中的“少年中国”。作为一个“少年中国”的少年,怎样做才愧对这称谓呢? 首先,少年要有理想,有知识。因此,我们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的习惯,孜孜不倦、勤勤恳恳,而且要谦虚谨慎,不耻下问。这样,知识才会在我们的脑子里扎下根,成为我们自己的财富。少年还要有进取心和创造力。少年的精力是旺盛的,他是初升的太阳,他是才华发源的长河,他是一团能燃烧世界也能燃烧自己的烈火!少年来到这个世界上,对所有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总想凭自己的本事改造它们,有时对一切都感到不甚满意,虽然有些目空一切,然而,这正是少年所特有的性格争强好胜,我们尤其要保持少年人特有的性格!古人云:时间如同东流水。是的,时间过得很快。所以,作为“少年中国”的少年,我们要珍惜光阴,加倍努力。现在的中国,一切都在快节奏、高效率地行进。生活在这样一个飞跃的时代,我们少年人更要做时间的主人,用掌握的知识、实践和创造去开拓生活。
我们古老文明的国度有不少的英雄出自少年。“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著名的诗人。自幼聪颖过人,才华出众。但是年近28岁就死去。这说明旧时代的有为少年缺乏用武之地,所以,只有今天的少年才是未来历史的主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少年智则国智。我们少年要做到智,首先就应该好好学习,积极上进了。一个有智慧的人要学会多思考,多实践。很多时候,简单的一件事,每个人都能够完成,而有些人完成了只是松了一口气,觉得终于做到了,另一些人,则会从这件事中学到些什么。而这些人,便是少年中国所需要的少年,所需要的智。一切智都体现在所作所为中。
少年富则中独立。少年如何富足?让少年富足的有智,也有强。少年强则国强。强需要坚持,需要毅力。有些挫折,有些艰难,要相信挺一挺,努力去战胜,便能飞越那重重叠叠的障碍。强,也需要有实力。这里的实力便又体现在智了。当然,也不要忘记,自信是强的源泉,相信自己能够做到,甚至能够吓跑困难。少年独立则国独立。独立很容易,一些能够办的到的,能独立;一些渴望办到的,更要独立地去尝试。多“独立”,发现独立并不难。当能够正确完成每一件事的时候,少年便独立了。国便独立了。独立的实力,来自于尝试——而独立的这一天,一定不会让人等待很久。少年自由则国自由。独立便是自由的前提条件,独立了,再要自由,完成不困难,不过,自由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了走来这一步的每一步的不容易,保证那些精神依然永存心中。管理好一个国家需要它们。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源源不断的进步,需要一颗上进心和不断的动力。进步,让少年,让国家渐渐完善。智、富、强、独立、自由都是进步不可缺的条件。上面的情形一定不难实现。在每个中国少年的努力下,进步着的中国便是少年中国!雄于地球的少年中国朝气蓬勃,自信自律,永远年轻,永远不败——中国少年们的努力,不会让人失望!
从纪录片中回到现实生活,每一代都有自己的使命。在风雨飘摇的时期,他们的使命是救亡图存;而在和平时期,我们的使命是建设我们的国家。我们无法像他们一样用血来创建一个新中国,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汗水使这个新中国崛起。当中国梦别提出时,我们这个时代的任务也就出现了。我们的使命承载着他们的愿望与我们的责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时刻要记住中国的风雨历程与上一代青年们救亡图存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风中立起一面中国少年不倒的旗帜。
参考文献:《少年中国》
第五篇:少年中国
少年精神--永不停止的飞翔
--《少年中国》观后感
12级中文2班 李洪慧 12401040212
摘要: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岁月;那是一个民族意识面临异族泯灭而迸发的岁月;那是一群知识分子奔走呼告的岁月;那是各种思潮涌进的岁月。上世纪初,一群中国少年走到了历史的转折点。从觉醒到成长,从追寻到升华,他们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真理的脚步。我们所确信的是,这群有着不甘平庸、不甘屈从、不甘得过且过的血性和品节的的少年,将带着这种“少年精神”,不断努力,不断追寻,不断复兴,不断建立。这是一种永不停止的飞翔。
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岁月;那是一个民族意识面临异族泯灭而迸发的岁月;那是一群知识分子奔走呼告的岁月;那是各种思潮涌进的岁月。上世纪初,一群中国少年走到了历史的转折点。面对黑暗,有的人沉沦,有的人反抗,还有的人,向着黑暗中依稀那一点光明,进行永不停止的飞翔。
开国领袖毛泽东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其言简意赅,意义深远。这个“精神”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超越,一种不甘平庸、不甘屈从、不甘得过且过的血性和品节。这是中华民族之精神,是中国少年之精神!
一、觉醒:恰同学少年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外部是西方列强环伺,内部则是腐朽、衰败、纷争的政权格局。武昌起义的第一声枪响,让革命之火势不可挡地蔓延全国,开启了中国一个新的时代。在辛亥革命的新旧交替之际,在知识青年惶惑徘徊之际,陈独秀在《新青年》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号召青年担当起救亡图存的重任,并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基本口号。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黑暗的隧道。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到陈独秀李大钊的青春中国,时代在呼唤一种狂飙突进的运动,历史的使命,也必将落在新一代青年人的身世。
而此时,19岁的毛泽东在离开军营后无处读书,无所适从,精神上也十分空虚迷茫,最后,在机缘巧合之下,他走进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同年,邓中夏考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恽代英考入武汉中华大学哲学系,罗家伦在复旦大学读预科,许德珩从走进了北京大学,还有傅斯年,朱自清,张国焘„他们都开始接受新知,感受着时代的新变化。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属于中国少年的时代,已经拉开了帷幕。
一、成长:书生意气,舍我其谁
上世纪初的中国,有这么一群少年:瓢泼大雨中,他们脱下上衣,尽情呐喊;毒辣的阳光下,他们接受烈日的炙烤,闲庭信步;早春的大风中,他们顶着刺骨的江水,畅游湘江„他们以近乎自虐的方式,锻炼着自己的意志和体魄。风浴、雨浴、日光浴,一批热血青年,就这样在风浪里成长着。
以《新青年》为先声,1919年,中国先后出现了四百余种白话报刊,到1921年全国新出版报刊有1000种以上。这些报纸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大量的问号。当时在华讲学的美国思想家杜威感叹道:“在一个信仰既有权威的教条,又使人感觉满足的国家里,这种提出疑
问的热潮,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这个新时代,属于毛泽东、邓中夏,属于周恩来、恽代英„属于那一个个年轻的名字,属于万千中国少年。正如毛泽东在他自己主编的《湘江评论》中宣言的那样—“我们知道了,我们觉醒了,天下是我们的天下,国家是我们的国家,社会是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这种舍我其谁的气势,标志着一个属于少年的崭新的时代的来临。
二、追寻: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1918年,协约国取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民主战胜了专制,公理战胜了强权。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中国人以这样一个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胜利者。然而,当中国人还沉浸在胜利的幻想中时,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却又把整个民族再度陷于水火之中。期望既殷,失望愈烈。经历过新文化运动启蒙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的莘莘学子长久以来积累的能量,瞬间爆发了。五四运动的热血呼喊,点燃了全中国的爱国热情,罢课、罢工、罢市,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四万万中国人团结起来,寻求一切可能的救亡图存之路。
然而这时候,只有一个人经过理性思考,觉悟到了只有争取民族的自决,民族的独立,中国才有可能重新站立起来—他就是李大钊。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让很多先进的知识分子觉醒了,应该用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以俄罗斯共产党为榜样,走俄国人的路,去寻求解决中国的根本出路问题。
如果说李大钊是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那么紧随其后的就是陈独秀。他激励青年人“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如研究室。”要为了理想而不断努力,不断斗争。这样志同道合的两个人注定了终将携手奋斗,共同实现理想。于是,1919年,陈独秀、李大钊,两位北京文坛领袖,年龄相差十岁,一个善辩好斗,言语尖刻,一个温文尔雅,颇有君子之风,在这个岁末,一个南下,一个北上,从此就有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历史传奇。
除了陈、李二位,毛泽东等人也在向着理想不断追寻。1918年8月15日,毛泽东与25名湖南青年人从长沙北上京城,第一次踏入了这个苍茫而博大的城市。他们背井离乡,半工半读,在勤工俭学的同时不断从书本中汲取养分。正是在这时候,毛泽东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建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他们赴法留学,在自由的发源地寻求真理,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可以说,中国人睁眼看世界,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因为中华民族遇到了空前屈辱,一批进步的中国人开始从西方寻找救国救民之道,特别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与资产阶级改良式的救国主张彻底决裂,探索用更为宽广的世界眼光来观察中国的命运。
三、升华:少年精神,与国无疆
1921年夏天,十几个青年来到上海,代表全国五十多个党员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这次会议宣告了一个新兴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十几个青年分别是毛泽东、董必武、李达、李汉俊、何叔衡、陈潭秋、刘仁静、王尽美、邓恩铭、张国焘、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平均年龄只有28岁。这群年轻人一定想不到,这场略显狼狈的会议在历史上将有“开天辟地”的意义—它标志着日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告成立。
年轻的中国共产党,虽然此时它的力量如此弱小,但它满怀信心地以改造中国为己任,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的共同富裕,开始了艰苦卓越的斗争
历程。我们所确信的是,这群有着不甘平庸、不甘屈从、不甘得过且过的血性和品节的的少年,将带着这种“少年精神”,不断努力,不断追寻,不断复兴,不断建立。
这是一种永不停止的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