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为艺术没有文化指向就和杂耍差不多
魏学峰:行为艺术没有文化指向就和杂耍差不多
2011年10月16日 09:09
来源:成都晚报 作者:董亮
“人与自然完全融合,生命才会在书画中释放。”在昨日的金沙讲坛上,主讲嘉宾中国汉画学会副会长、四川博物院副院长魏学峰带来了题为《中国艺术美的探索》的专题讲座,为市民讲述了中国艺术的哲学之思以及其独特魅力。
通过展示颜真卿、郑板桥、弘一法师等中国名家的书画作品,魏学峰介绍了我国古代书画作品的特点,并谈到了伤痕美术的兴亡和中外艺术的交融。魏学峰表示,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并通过信仰、科学、文化等途径达到哲学的境界。他认为,古代艺术家是将生命投入在作品中,这也成为考量现代艺术品价值的依据。
“艺术品投资非常火热,但是有炒作的成分。”魏学峰提出,评估当代艺术品的价值,应该将其放在特定的艺术史中,只有那些经过历史沉淀的作品才更有价值。对于现场观众关于行为艺术的讨论,魏学峰认为,行为艺术也是艺术的一种,应该放在当代文化中去解读,“行为艺术如果没有文化指向,和杂耍差不多。”
昨日下午,中国作协茅盾文学奖评委、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朱向前也做客金沙讲坛,带来了《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的专题讲座。从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分析了毛泽东诗词蕴含的丰富情感以及理性的思考。
朱向前表示,20世纪是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过渡的转折时期,毛泽东诗词反映的内容就带有当时的特色,毛泽东诗词中理性的思考结晶、情感的酝酿迸发,铸成了横绝于世的瑰丽诗篇。
第二篇:“禅商”的文化指向
“禅商”的文化指向
释果宁
摘要:
“禅商”是当代企业文化发展中的一个新动向,它涉及到三个基本问题:赚钱动机与生存智慧、差别智与根本智、张扬个性与破除我执。“禅商”是继“儒商”之后中国企业家对传统文化的再斟酌和再选择。这种“悟心灵之源,体万物之道”的文化觉悟有助于当代经济生活的质量沉淀和“商道”智慧的逐步成型。2000年,韩国作家崔仁浩出版了一本名为《商道》的长篇商业小说,仅两年发行量就突破200万册,在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地也迅速畅销,形成亚洲文化圈中的“《商道》热”。2003年8月,世界知识出版社引进推出该书之后,一月订数即达15万册。《商道》讲述的是19世纪初朝鲜巨商林尚沃从一个卑微的杂货店员成为天下第一商真实而传奇的一生,以及他在经商中悟得的“财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的所谓“商道”。《商道》虽是一部韩国小说,却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包含了很多儒释道的智慧和哲理。《商道》将经商做人的世俗智慧提炼升华为“道”的境界,并在书中渗透了“商道即人道”、“小生意旨在得利,大生意旨在得人”、“高手做势,中手做市,低手做事”的思想。崔仁浩在谈到他的创作动机时说:小说创作开始时,韩国发生经济危机,并进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监管的时代,于是他一面创作一面思索,韩国经济之所以陷入监管的境地,就是因为在经济活动中没有遵循“商道”的结果。
其实在国内,“商道”问题也是近年来企业界比较关心的一个话题,所谓“商道”,究其实是如何将中华传统儒、释、道文化变现为当代企业文化资源的问题,在信息经济或文化经济时代,“知本”、“知道”、“知心”已成为看得见的趋势,而对“道”的理解实际上也是一个对传统文化的自觉选择,这种现代化的道,究竟是究于人际以德配天,还是追问生命直入空茫?或者是人天和谐顺应自然?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企业界继“儒商”之后又有“禅商”一说,成为人们争议的话题。所谓“儒商”、“禅商”,其实就是商人对“道”的某种斟酌和选择。禅与商的结合在中国大陆虽然还远远未到明朗化的那一步,但一部分企业家开始看好“修炼”的价值,这一点应是千真万确的。例如北京大学正大国际中心做的“零项修炼”、“禅的涵养与心的管理”、“禅文化与汉唐经济文明”等题目,甚至还进入了经理人培训阶段。有趣的是,2004年9月新浪网还列表公布了54位“禅商人物代表”,其中大部分是广东、福建、香港人,这大概与禅宗六祖的地缘有一定关系
(1)在禅商结合方面日韩港台要领先一步,日本于上个世纪50年代在欧美传播日本禅,影响很大,所以西方人对中国禅的接受可能远比对儒、道文化的理解来得容易。日本人的企业管理颇有一点禅的味道,其出世精神更甚于中国禅,从日本禅的出世主义到它的精工文化似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呼应。在中国台湾,全岛规模的“禅与管理研讨会”已经开到第四届,研讨的题目有“禅修对企业领导之意义”、“禅与管理”、“企业经营的禅式无方位全观”、“禅带给企业新的活力”、“如何藉由禅学的精进,培育管理的智能”等等。在中国大陆未来企业文化发展中,禅对商的渗透和商对禅的需求极有可能“一拍即合”,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情。究竟什么是“禅商”?“禅商”与“儒商”到底有什么分别?香风谷禅网2004年9月2日发表了一段“净明山人”和“善财童子”的对话,将二者作了某种区分:
善财童子问:我行商以善济世,尽量做到利益众生,如对员工的照顾,对佛门的赞助,乃至救灾、济困等,这算不算与禅相应?
净明山人答:这仅是世间法上的善行,可纳入儒商的范围,如再加上文化上的延伸与国家、民族利益相一致的理念,才真正达到儒商的境界。
善财童子问:那么怎样才是禅商呢?
净明山人答:禅商要悟心灵之源,要体万物之道,要以智能运用文化知识,并充满着同体的慈悲与平等的精神,在运用商家的运作方法时,体现空灵无住的妙用,不住名利地位,不着个人建树,不贪着一己享乐,不倚财居傲,处处无为而又妙用常然,恰到好处,又能创立奇功,这是禅不二之道在商行中的体现。
(2)这种区别大约就是儒、禅之“道”的不同。“儒商”究于人际伦常,是此世的超越和忧乐天下的胸怀,而“禅商”要“悟心灵之源,体万物之道”,注重的是空灵无住的慧心妙用,在个体灵魂、智慧照用、生命本相这个层面上强调得更多,超越得更彻底。儒、禅虽同是负抱天下的“普世主义”,二者在生存论意义上的感悟却深浅有别。相比之下,儒的伦理教化、由人伦及天道的此世主义有它的局限性。近年来对“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反思就是一个明证,除了商业抱负和政治上的如鱼得水,现代商人更需要穷究生命本相,寻求智慧根基,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和驾驭今天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把握自己而不致迷失。心性的修炼和境界的提升是文化经济时代的必修课,也是物质文化日益精致化给当代企业家提出的要求。企业家潜力的开发实际上也是心性潜力的深掘和超越精神的比拼。汪丁丁在《企业家的精神》一文中作了一个颇有意思的中西超越精神的对比:
韦伯说的企业家的那种“敬业精神”,源于这些人感到有一种“神召”,也就是上帝的召唤下,我要去谋取利润以证明自己的价值。于是赚钱不再是身家性命的问题,不再是养家糊口的问题,而是敬不敬上帝的问题。你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说明你缺乏追随上帝所必须的理性能力,你肯定不是上帝的选民。要把利润作为“神召”一样神圣的东西来追逐,这是一种狂热的精神,是一种超越了身家性命追求的对利润的热爱。
我们中国企业的敬业精神,说实在的,只是从光宗耀祖的超越方式里面带出来的,一个企业家做得好了,他在家乡就光宗耀祖,到省里面,他就会被选为人大代表,再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道路,这就是他的最高理想。
(3)“神召”是基督教文明的超越方式,而通过实现利润最大化来追随上帝,是新教伦理给现代商人提供的一个世俗超越之道。撇开有神论问题不说,仅就超越层次而言,只有“大于人”的东西才能把人变
得“象个人”,这就是哲学家海德格尔让“存在”高于“此在”(人)的本意,也是黑格尔批评孔子的哲学不是哲学(超越不够)的初衷。其实在中国,即使是比较正统的儒商也不大可能避开商业活动中的短期行为,他要立言、立功、立德,换言之,要在有生之年“露脸”,要为芸芸众生树立一个样板,成就一个楷模,成为一个在社会上扬名立万的“知名企业家”。“修身”只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个次第。因为对他来说,人不可能超越生命的大限,也没有人之外和人之上的东西可以敬畏,神秘的生命和浩瀚的宇宙与他们无关,心灵只能对着“出人头地”、“经世致用”的目标有限地敞开,它还能有多少可以深挖的智慧潜力?至于大多数以钱为终极价值的商人,混一个有钱有势、财大气粗就心满意足,更谈不上超越。
当然,在这个多元主义时代,对文化资源的选择也是自主的和多元的,不能说“禅商”比“儒商”好,但是一定有某种不同,从“儒商”到“禅商”的新变也反映了某些值得深思的问题,显示了中国商人的一种值得称道的文化悟性。笔者感兴趣的是:“禅”与“商”究竟有何关联?在这种关联中会涉及到一些什么问题?本文试对这些问题作一点初步的探思。
问题一:赚钱动机与生存智慧。一般商人以赚钱为目的,“禅商”的商业活动只是“悟心灵之源,体万物之道”的方便,是探索一种智慧的生存方式,不以赚钱为终极目的,亦不受外在道德理想的驱使。这里涉及到对财富和经商的看法。对禅商而言,财富只是因缘的虚现,商业谋划只是照机的流露,禅者觉性光明、人法本空,以无得之心经营财富,体现的是“生命的大道”。而问题就在于,这种高蹈的“禅”何以能融入世俗的“商”。解开这个结的关键是对“心”的理解。上海有位学者提出过一个有趣的见解:新时代就是心时代,新生活就是心生活,新经济就是心经济。佛学是心学,禅宗是心宗,佛经是心经。“所有的发展也只是为心灵的回归所作的铺垫”。
4)由此便可作如下发挥:信息产业不过是“交心”,教育产业只不过是“修心”、传播产业只不过是“明心”,娱乐产业只不过是“调心”、健康产业只不过是“养心”、咨询产业只不过是“益心”、服务产业只不过是“关心”,慈善产业只不过是“爱心”、宗教产业只不过是“安心”。于是得个结论:这是一个“直指人心”的时代。消费者不仅购买商品的功能价值,还要购买商品的心灵价值、精神价值、文化价值,对于商人来说,得人心者得市场。商品的开发就是心的开发,心的大化流行。心有万殊,故商品也有可供开发的万千形态。而“禅”是什么?禅就是明见本心,从明见本心而中得心源;禅也是发明本心,从发明本心而化禅入商,有了经商的基本阅历和经验,最要紧的就是“心”的质量提升和深度开发,所以从禅的智慧中直取商业活动的根本智是顺理成章的。在这里,商业活动只是外显的方便,智慧生存才是根本。
这种境界当然不是一般商人能达到的,它需要觉悟和一定程度的财富积累。比如对财富的看法,可以因觉悟而自觉地改变,也可以因积累和投入的扩大而不自觉地改变。海尔总裁张瑞敏推崇觉悟,他的看法是:“智力比知识重要,素质比智力重要,觉悟比素质更重要。”(5)广东商人也有一句口头禅:“赚十万是自己的;赚一百万是家庭的;赚一千万是社会的。”一己之私的赚钱目的渐渐淡化,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境界上不来就会变成“数字游戏”,而回归根本智才能体现“生存智慧”。这种“大私无私”的现象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比尔·盖茨最高身价曾达1千亿美元,但他声称只为三个孩子留下几百万美元,其余全部用于慈善事业。用他的话说:“我不过是财富的暂时看管人”。在新经济时代,财是“守”不住的,是“液体”的、流动的,任何个人、家庭、民族都不可能把财富“圈死”,没有人是财富的终点。用禅者的话讲,叫作“取之于空,还之于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在禅者看来,经商是赚取财富的活动,是一种生存方式而不是生存本相,是一种智慧活动而非智慧本身,经商不能着相,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经商又无非是真如缘起的大用,是利益众生造福社会的大行大愿,是用自己的智慧、福报、事业、财富大公于世。商本身是私,而没有对私的保护就不能有效地增长财富、行于大公。所以商人不经商就不
能见禅,此谓真俗不
二、禅商不二,禅是商的真源,商乃禅的妙用,惟有行此中道,才能不落二边、契入究竟。因此,经于商而不着于相,行于功利而又超于功利,这才是禅者的本色。
问题二:差别智与根本智。现代商业活动崇尚的是理性精神,每一项制度设计、每一种经营活动都需要科学地决策、合理地安排。经商是一种精明人所从事的讲求理性法则的智慧活动,是一种“差别智”,在这种条分缕析的理性精神的催生下,各式各样的管理理论、管理词汇也空前地繁荣起来:企业战略、名牌战略、CIS策划、营销企划、×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公关战略与策略、MBA教程、六西格玛、ERP、CRM、平衡记分卡、绩效管理、OEM、MBO、股票期权、品牌管理、员工满意度······令人目不暇接,其中的泡沫化倾向也是不言自明的。而高度理性化的另一面又是以某种激情偏执作为补充,现代营销的“魔鬼训练”和成功学的一些潜能激发就带有某种偏执成分。“似乎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人着起魔来,有股疯劲,真有一种潜能被激发出来的感觉。这是增长人性中无明渴望的妄业的方法,使人大脑处于兴奋、激动、贪着、竞争的一种颠倒状态,这样会导致人类社会失去宁静、自然、平和、正直、无求、喜舍、利乐的精神,更会在极端情况下产生不择手段地谋取财物与建树业绩,一切的罪恶均由此而引发,使人类在发展财富的同时,丧失了生命的根本原则,远离了觉性家园的空乐与清净。”(6)没有根本智的觉照,没有大本大源的显现,不能将商家的行为提升为道的高度,那么这些差别智就会演变成一场无休止的精神混战,经济发展也会偏离人性的轨道,比如泡沫经济、片面追求产值、短期行为、经济增长中的文化瓶颈、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假冒伪劣等等。
对于企业家来说,根本智的彻显应是开发创造潜力的首选。禅主张明见本心,在清寂无为的光明洞照中,为思维洗刷、简化、清零,从而使觉性彻显而得根本智。净明山人对此的描述是:“体达一念未生处本来空寂,而于空寂处又灵明了知,此体虽空明无相,却是万法的源头,一切商业运作都从此而生演变,故唯有把握现前一念,一切从此流出,并于此当下,智悲不二,内外一致,体用一如,则自性清净湛然,应用无亏,所有作为,均如理如法,符合于一切因缘的变化,而于禅商者心中却无一丝作为,自然而然,妙智独到,故虽经商济世利益广大却无一法在心,了然洞达,道契天地而不居功也。”
(7)禅无定法定见的束缚,心性无限开放而又心无旁骛,于当下一触即发、直截了当。这种悟性不是非理性,而是超理性,是将天下的道理“打成一片”,所以这种“悟”是经验、知识、能力、素养、智慧的升华和提纯,是商人开发心智的根本。
从经营战略的角度看,企业家选择项目、谋划大局尤其需要开放心灵、提升悟性。企业家不是一般的商人和经理,他不能凭借发生过的案例来推理,而是要处理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新情况,他对项目的悟性总是发生在具体论证之前,其风险和不确定性甚至不可以用概率分布来描述。所以有人说项目是“嗅”出来的,是企业家的“原创”。北京地产商潘石屹以悦禅闻名,着有《茶满了》一书,他对项目的选择别有一套见解:“我曾经在internet上下载过一张世界地图,是傍晚从卫星上看地球。结果地图上灯光的亮度与人均GDP高度吻合。受此启发,我晚上开车横穿北京城,西边一片黑暗,······东边灯火通明,有在办公室加班的,有饭店的灯光,有酒吧的灯光,所以我把所有的项目都选择在东边。”
(8)这种选择靠的不仅仅是想象力,更需要心灵的敞开。潘石屹对此似有所悟:“创造需要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清灵、放松、天马行空的状态。有人反复强调要有周围环境,其实环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能不能战胜自己,本身最重要。工业文明的基石是专业化、细分化、规范化、标准化。这些在今天都过
时了,成为创造力的阻碍。在今天工业文明处处污染的天空,有一股清风就是‘禅’,她反对任何的形式,提倡自然、实证,也是现代人寻找到了医治工业病的良药。”
(9)禅讲开悟,开悟的心态就是不着相不定型、空诸所有、自由开放。
潘石屹也有一些怪诞的举止,比如他写《投诉潘石屹,批判现代城》的书,拿自己做的项目开骂,虽有广告炒作之意,却也不失开放自我、超越是非和恢复真诚批评的宽容。其实,世界上任何不可思议的创意都应该有一个平常心的底蕴,只有在“无”的空茫中,在大定现前、止水于心的清灵中,才会生出”天马行空”的自由和“无奇不有”的见地,才能空纳万境,火中生莲,权变随机。这就是不着相的智慧,就是根本智的开发。
差别智与根本智往往是互补的,不能偏废。商人偏重差别智,禅者倾向根本智。一般商人把“商业利益”当作唯一目的,即使悦禅也是只求“神通”,不求解脱;而禅者没有开发出差别智时,根本智暂处于本位中,自心清净六尘不染,唯于境缘中不得力,所以这种出世禅仍处在“见山不是山”的阶段,最易导致无明“顽空”。所谓“住心观静,是病非禅。”
(10)禅惟有深入生活,觉性才得以活泼妙用,触途成观,“桃花红,李花白,谁道融融只一色?”
(11)差别智的开发体现了发明本心、变化无尽的妙用,禅者若能充分发展这种方便力,就是圆满自性的功德。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商这种高强度智能活动倒是一种最好的“修炼”。在中国历史上,许多经世奇才都有某种“修炼”的功底,比如诸葛孔明羽扇伦巾的镇定超然,得益于隆中草庐的闲淡;南京兵部尚书王守仁的军事胜算,离不开长期悦禅的心得。
问题三:张扬个性与破除我执。现代企业家具个性风采,有推行自己的价值观的能量和魄力。禅的宗旨同样也是看重“自性”,主张“自家宝藏”、“即心是佛”,但这个“自性”虽是“自家”的,却又不是自我封闭的一己之心,而是超越小我的“大我之心”。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既有的、不变的“我”,一切都是流动的、缘起缘灭的,唯无我无法、无心无念,方有心灵的敞开。禅宗主张“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12),就是要帮助人们洞见这个虚化流动的世界本相,以无心为心,以无我为我,这就是般若的智慧。否则头上安头,被一个“我”字束住了手脚,就会落入无明与偏执。
对商人来说,“无心”、“无我”并不是提倡做事漫不经心,而是说做事的时候不要“我”字当头,要把主体破掉,做事就是做事,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应机而发,把我忘掉,不要把我的情绪、思量、观念、边见带进去,这样才能真正一心一意地“进入事情本身”,把事情做好;看问题也是这样,要就事论事,不要掺杂我的先入之见,即使有也要化掉,让它透明,“见则直下便见,凝思即差”
(13),直下之见才能让问题直接呈现,而不是被错综复杂的表象遮蔽,变成语言的圈套。没有边见的“直下之见”往往见之更深、见之更切,日僧咏富土山有诗云:“八面都无向背处,横空突出与人看。”
从平常的角度看,我们永远不可能同时看到六方体的六个面,但是一旦放弃角度的束缚,以直下之心相见,以无心之心为心,六个面就会同时进入我们的意识。这就是所谓“大道无门八方开”。
这种“人无我”、“法无我”的境界与商人的事业和个性并无根本冲突。因为“无心”成全的是“一心”,是世界本相的当下呈现,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这种境界会使人更敬业、更专一,更能体会一沙一花的灵妙之境;而“无我”就是“大我”,是做大事的开放性人格,开放个性不等于消除个性,而是对自我的展开和超越。这种开放的个性是无需张扬的,有一种埋头做事的、“低调”的风格:“我所接触的禅,更像新经济时代的网络精神,更注重的是平等、自然而然的东西,你有什么样的事你就说什么事,表达什么。整个风格,无论是管理风格还是说话还是建房子都注重不要张扬。如果是张扬,显示自己的力量、显示自己的聪明,就和‘禅’背道而驰了,这是禅宗最重要的。”
(14)如果一个人的心灵是真正开放的,就不需要“向外”张扬什么,因为没有“外”。也不存在“拥有”智慧,而是直接就在其中,前提是去我执、除边见,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以上是对禅-商关系的一点粗略之见。应当看到,禅与商的结合不仅为现代经济生活输入智慧资源,同时也是对人类经济行为的一种清理和质量沈淀。在中国改革深化和社会转型的这个关口,在经济发展处处瓶颈和潜规则盛行的“商战”环境下,“禅商”也许可以给我们注入一些清醒剂,给我们一点返朴归真、自我反思的空间,这就是“禅商”对现代经济生活的意义。
第三篇:书评“差不多先生”文化启示
“差不多先生”的文化启示
“差不多”是我们的口头禅,潜移默化中就会脱口而出“差不多”,万事求大同,中庸之道,不肯为人先的“差不多就行”的惰性表现在工作和生活中比比皆是,并且是熟视无睹,毫无感觉,直到这次参加了装备公司组织的《海尔生产现场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与OEC基础管理模式借鉴高级研修班》的青岛考察学习活动,在聆听葛树荣老师的授课学习中,“差不多先生”的故事震撼了我的心灵,使自己去重新审视“差不多”现象。
“差不多先生”1942年诞生在胡适笔下。他是懒人的代表,办事粗枝大叶,他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思想却很不细密”,办事很“不认真”。让他买红糖,他买成了白糖;让他记账,“十”字写成了“千”字;要他请“人医”王医生,他却请来了“牛医”汪医生„„在他看来,“红糖”与“白糖”,“十”字与“千”字,“人医王医生”与“牛医汪医生”,都是差不多的,无碍大局。差不多先生临死前的格言:“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何必太认真呢?”。
“差不多先生”只是文章塑造的一个形象,但其深刻的寓意告诫我们,“细节决定成败”,办事一定要精益求精,做事做到位不能马虎,不能用“差不多”来敷衍塞责,以主人翁的意识和尽职尽责的心态去热情工作,并持之以恒不断学习,否则,当人的理念是“差不多就行”时,实际的差异就是差许多,是会大大地误事害人的。这种“差不多先生”的所作所为,差不多都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决非是危言耸听的;由量变带来的质变的“绳锯木断,滴水石穿”更能令人深思;做事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大而化之的工作状态大有人在。如果你的工资钱数少了,你愿意差不多就行了吗?把你的名字写成同音别字,你认可差不多就行了吗?。。。
讲课中葛老师列举的大量工作做到位的例子都是日本或德国等欧美经济发达的国家,而我们中国的代表人物则是胡适先生笔下的“差不多先生”,为什么中和日德两国的人在具体工作态度方面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仔细揣测和斟酌, 究其原因是“差不多”的心理在作怪。中国人确实不如德国人做事严谨和认真,不太讲究精确;不如日本人讲究细节精专,尽善尽美;在中国的语言文字处理表现上,比如汉语的时间词:一会儿,一下子,很快,一瞬间,一刹那,一眨眼等等,谁知道是多长多久呢?量杯、天平、时钟在德国家中厨房相当普遍,连洗衣服也需要称洗衣粉和衣服重量,在中国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和不可思议的事。
诚然“差不多”是一种中庸之道。生活中,吃饭差不多吃饱就行;走路差不多走快就行;房间差不多干净就行;相反有些事却不然,工业制造技术的特点是严谨到位,老师给我们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拧螺丝。中国工人的做法是拧紧了就行,以差不多的心态去工作,而德国的要求是拧多少圈,不能多也不能少。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中德文化的差异,传统的糟粕文化形成的处世心态是我们工作上做事不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高、精技术领域的现代化工业中,图纸基本尺寸是毫米,公差精确到微米等,更能准确的表达其意,但是由于“差不多”的思想作怪,我们的产品质量投诉层出不穷;由于“差不多”的思想作崇,我们付出了昂贵的返工、返修和退货代价;由于“差不多”的思想观念,我们错失了提升企业自我的机会;由于“差不多”的思想充斥着我们的大脑,灾难来临时我们才恍然大悟;由于“差不多”的思想,我们„„
老子的“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目前企业正在倡导:敬畏制度,注重执行,“差不多”的思想将没有生存之地。我们在此呼唤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做事情也好,管理也好,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是如此,做事情都要处处求精,越精越好,绝不是“差不多”、“还可以”等模糊的概念,不能象“差不多先生”那样,将学到的东西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只有严格要求自己,认认真真地做好手头的每件事,滴水成溪,汇聚成海,从自身做起,就会创造出一个严谨认真做事到位的工作氛围。让“差不多”的思想象远离毒品一样远离我们身边。
第四篇: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了。这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这次全会是一次从战略上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研究部署的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决定》,全面总结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决定》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肩负历史使命的深刻把握、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对文化建设的高度自觉,充分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战略地位。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再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不断推动着文化建设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回答好走什么路、朝什么目标迈进这个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
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奋斗。
第五篇: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是没有文化
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是没有文化
来源:中国营销传播网 作者:汪春风
真诚的老板从不谈文化。即使谈,那也是被别人逼出来的。
张瑞敏在海尔创业之初不谈文化;马云在阿里巴巴创业之初不谈文化,柳传志在联想创业之初不谈文化……所有老板在创业之初都不谈文化。他们全神贯注的事情只有一个:如何搞好企业经营。等到他们的企业成功以后,就有无数的专家、学者、媒体、文人,打着研究总结传播宣传的旗号,来与他们谈论企业文化了。
于是这些老板不得不开始谈文化,不然没法打发这些人。他们也被逼的不得不到处演讲文化,否则就会被社会误解指责。
于是这些企业就有了企业文化。本来企业根本没有注意到,经过这些高人的提醒,才发现自己很有文化,而且还有很不错的文化。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这些企业绝不是为了文化而经营的。经营是因,文化是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些声称能够借别人的豆,帮助企业种自己的瓜的高人,除了骗子还是骗子。
在这些高人骗子鼓吹下,很多渴望成功的企业,也按照这些高人的描述,照猫画老虎,依葫芦画瓢,给自己的企业制造出企业文化。理念层,制度层,行为层,形象层,层层叠叠,样样不缺。这种文化装修工程,在众多文化装修工,众多文化装修公司的努力下,在中国盛行几十年,打造了无数“很有文化”的公司企业。
然而企业文化的“成功”,并不等于就是企业的成功。因为这种文化是形式主义的,对企业经营没有丝毫益处。很多企业老板忘记了一个事实:企业文化建设是要花钱的。企业花费大量的金钱,聘请了高人大师,支付了大笔酬金,印制了大量文件,粉刷了大量标语,开展了大量活动,举办了大量仪式,才发现最后只得到一具空壳,一具僵死的文化空壳。不但没有实际效益,反而浪费了很多钱财。有些企业甚至因此而倒闭。
在文化装修风潮盛行之下,企业文化不仅形成一个古典定义,而且还形成了一个古典套路。按照这个定义和套路,企业文化只是为文化而文化,片面追求高大全,追求炫丽独特精彩豪华,从理念、使命、愿景、精神、价值观,到制度,标识,口号,文化手册,形象工程,文娱活动,面面俱到一个都不能少。不管企业规模大小,无论经营业务需要,只要是搞企业文化,就必须沿着这条轨迹行进。否则,就显得自己不够水准,不够专业,不够大气,不够档次。
企业内部也专门设立了企业文化机构,专门负责为文化而文化。一大批文人秀才,每天都在绞尽脑汁,舞文弄墨,总希望搞点名堂,做点成绩,弄点声响,出点颜色,否则就很容易被轻视,被边缘化,被排挤到企业核心权力利益圈子之外。事实上,他们从一开始就已经被轻视被排挤被边缘化了,再多的努力也只能是徒劳挣扎。于是企业文化成了摆设,成了装饰,成了门面,成了抹布——用时信手拈来,不用时丢弃一旁。企业文化人成了企业里最苦逼得一群人,放屁不响,说话没用,吃力不讨好,费心无功劳。
越是虚伪不诚恳的老板,就越是喜欢四处炫耀企业文化。这些人天生缺乏一颗真诚的内心,也没有对员工利益的真切关怀,更不喜欢什么企业民主。这些人所需要的,是形式主义带给自己的实在好处。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下,在不正常的政治文化里,形式主义能够给这些人带来政治利益,这才是推动企业文化走向形式主义的幕后推手。
有需求就有市场。既然有人需要形式主义,需要文化装修工程,自然就有文化装修工,文化装修公司。不管这些咨询公司标榜自己,如何独特,如何深度,如何权威,如何专业,其操作套路都是一样的。总之是一个比一个能吹,一个比一个会做,一个工程比一个工程豪华、壮观、炫丽、庞大。企业有多少钱可糟蹋,他们就能做多大的工程。不管钱松与钱紧,总有一款适合您。只有舍不得花钱的企业,没有他们做不出来的文化。
当文化成为虚伪的代名词,当形式被当作本质来建设,当文化与战略完全割裂,当企业政治利益背离经营利益,当经营文化屈服政治文化,当企业文化成为门面装修之时,企业文化就不仅没有价值和意义,反而成为十分有害的东西。
有人把企业文化描绘成三重境界。第一层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也就是企业文化的原始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企业文化包含老板文化,外来文化,自发文化,尚未在主观意识上认识。第二层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是企业文化的中级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企业学会从企业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企业,并且开始构建自己的自觉文化。第三层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企业文化的高级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企业文化已经完全融入企业经营,基本失去自己独立的角色了。显然,形式主义的企业文化,永远也达不到第三层次,因为其无法融入企业经营之中。当企业文化完全成为内在的动力,成为习以为常的工作生活方式,成为本来如此的面貌形象时,企业文化才算是发挥了最大效用。因此,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是没有文化——不是真的没有了,而是已经无法从外表上分别了。也只有真正的企业文化,才能达到这个最高境界。这个时候的文,就真的化入企业骨髓了。
试问有几家企业,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呢?
与其通过所谓的“提炼”,把企业文化与经营实际割裂开来,然后又搞什么宣贯落地,试图将两者再结合,不如一开始就不要割裂。也就是说,企业文化本来就应该围绕经营实际,为企业经营服务。企业文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应该脱离本质,脱离实际,脱离基层。这种三脱离的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完全不匹配不协调。越是构建的富丽堂皇,就越是远离企业经营实际,最后要想使其再回归相融,岂不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所以可以这样说,至今一切企业文化实践,都是在错误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那个所谓的古典定义,所谓的古典套路,一开始就将企业文化引向错误的方向,使得理想与现实渐行渐远,最终无论如何也无法走到一起。企业经营实际本来是鲜活的,企业文化本来也应该是鲜活的。把好端端的新鲜食材,偏要“提炼”成干巴巴的营养套餐,然后又“宣贯”强迫人们服用,本身就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焚烧古典定义,抛弃古典套路,重新回到正确的定位上来。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道无形,大道无名,有形有名,皆非道也。专注于企业文化的形与名,其实是背离了真正的道。企业文化建设不能为文化而文化,要跳出文化而文化。也就是说,企业文化的真谛,不在其形与名本身,而在于形名之外,在于企业经营实际当中。企业文化要与企业战略同步建设,要让文化与战略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企业战略面临什么问题,企业文化就要面临什么问题。文化和战略的目标,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提出战略和文化的主题任务,再围绕这个主题任务,系统规划目标、方针、策略,制定规章制度,通过执行与督导双轨制,将战略和文化意图,具体落实到企业员工的一言一行。这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这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形与名只是附属产品,而不是建设中心。当企业经营沿着正确地战略方向,一步步稳健前进的时候,企业文化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
诊断,提炼,编写,宣贯,落地,走人,这是企业文化的古典套路。
这个古典套路,专注的就是企业文化的形与名。这个古典套路所追求的,就是形与名的外在华丽效果。当这种华丽令人目炫头晕的时候,也就是企业文化走上不归路的时候。越是虚假的企业文化,其外表就越是绚丽多姿光彩夺目。而真正的企业文化,一定是朴实无华实实在在的,以至于经常让人注意不到,也就是好像完全没有什么文化,这就是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
在一个大家庭里,如果只是一群衣着华丽,举止风骚的小姐,却没有一个操持家务,简装素颜的主妇,迟早要败家没落,挨饿受冻。现在的企业文化,就如同那些中看不中用的小姐。真正有用的家庭主妇,其身影总是在厨房里,卧室中,水井旁,厅堂后,一般外人不太容易看见。情况如果不是这样,本该是家庭主妇的女子,却总是出现在舞厅里,聚会中,酒桌旁,公众前,那这个家庭就离崩溃不远了。
知道什么是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对企业文化建设意义非常重大。只有这样,企业文化才有了正确的目标定位和建设方向。显然,企业文化不是越华丽越好,越庞大越好,越齐全越好。相反,企业文化是越朴素越好,越简明越好,越实际越好。这么多年的企业文化,都被所谓的专家学者大师高人误导了,因为只有形式搞得越大越虚,看起来神乎其神,他们就越容易骗钱,骗更多的钱。企业家们应该明白,最好的企业文化,应该是无声无息,无色无味,以至无形无名。处处有文化,处处又不闻不见文化。无为而无不为。凡有意为之者,皆是背道而驰也。凡是自诩有文化的企业,都不是一个诚信的企业。凡是好谈文化的企业家,都不是一个真诚的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