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泽东思想概论论述题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是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
毛泽东思想是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
3、怎科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蜘统一沟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揭示了人类社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着眼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论的运用,着眼于以过实际问题的理论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因为:第一,新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只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旧中形成和发展的。20年代后和3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毛泽东思想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求实的革命精神,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国民革命失败后,“左”倾盲动主义思想初露端倪时,毛泽东就清醒地分析了国民革命失败后的形势,适时地将革命进攻的方向转向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开辟丁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为全党树立了把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典范。在“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的年代里,毛泽东虽然屡遭排挤和打击,但在实践中从未停止过同党内连续出现的“左’’倾错误的斗争。他在1930年5月所写的《反对本本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文献。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初步阐述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人从教条的束缚中,以及从对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的迷信中解脱出来,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毛泽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所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主要标志。
2、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事关中国革命成败的特殊困难的事业。在中国共产党内,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认识最早,做得最好,贡献最大。他不仅在实践中正确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巨大成就,而且在理论上明确提出并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并率领全党为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不懈的努力。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这里,毛泽东明确的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并把它作为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十分紧迫的问题提到全党面前。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 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这种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 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又完全是中国的东西。在内容上,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揭示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把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 所积累起来拘丰富经验加以科学总结和概括,使之上升为理论,成为中国的马范思主义。在形式上,它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成中国蜘民族夥式。即:根据中国的民族特点,运用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来深入浅出的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中国革榆的理它和政策。例如:用“实事求是”来概括中国共产党的辩证唯糊主义思想路线;用“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来说明党内斗争的方针等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毛泽东思想不断形成、发展和丰富陶过程。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总趋势。冲国虫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持马范思主义的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综观我们缉发屈陶八十余年的历史,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伊·史。陛乜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涎、明了脑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挥。立苦是毛泽东,我们党称之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舜是遣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赋:称之称邓小平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桶蛐统一科学体系。第一,从理论来源和本质属性看:毛泽东思想根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卢是马充思列宁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肛在中目的运用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也根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孕育于毛泽东思想之中,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与时代特涎、相纬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如果说马克思列宁主水、构赋叫、平理论的一般理论基础,那么,毛泽东思想则构成了邓小平翅沦的特殊理论基础。这就说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思想脂:邓斗平理论,是具有继承、发展的关系。第二,从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它像一 头永恒的金带连接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牵吞了这条金带就会从根本上把握住马克思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再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轨迹,以及三者之间的真实关系。第三,从总体系和总范畴看:毛泽东思想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理论当然也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但是,由于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所处的时代不相同,自然就会使马克思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风格上、主题上、方式上、角度上显现出差异。然而,它们之间在总体系和总范畴上是紧密联系的,是一致的。
4、该怎样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首先,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绝不能用毛泽东在某一时间内和某一条件下对某一问题所说的某一两句话,去代替毛泽东思想的整体性。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 科学体系来指导工作,尤其要着重掌握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其次,要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严格区别开来。毛泽东思想是指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则是被实践证明错误的毛泽东个人的思想,主要指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和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等“左”倾错误理论观点。这些错误理论观点严重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明显脱离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轨道。因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不应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再次,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客观真理,科学的理论。它的基本原则,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必须坚持的。但是毛泽东思想也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样,没有也不可能多 尽真理,只是为认识和发展真理开辟了道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必定要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而不可能—成不变。具体到当前,就一定要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有这样,才能真正坚持乞求泽东思想,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领导阶级不才能永葆毛泽东思想的青春和活力,中同。五四运动之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逐步形成的建设有中革命的政治指导者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就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五四运动后,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属国的马在包主义。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级了。中国无产阶级已经迅速地成长为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坚持邓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并登上历史舞台,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定主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第二,新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就是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第三,新5.无产阶级为什么会成为中国革命的领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导阶级? 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宇宙观和第一,近代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理论武斗封建社会,需要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反对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不是走资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本主义道路,但也不是立即建立社会主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没有使中义,而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和民族独立。辛会主义。
亥革命的历史证明,中国资产阶级没8.阐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有能力担负起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中成的原因。
国茸命客观上要求有新的领导阶级。第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变成一二,中国无产阶级最早诞生于19世纪40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原因有:第年代外国在华开设的企业中,其资历比一,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是造成中国中国资产阶级要老,其社会力量和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基础比资产 1840~1842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阶级要广大和坚实的多。中国无产阶级第一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富于组织性和纪英《南京条约》,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律性,是历史上最进步阶级。除此之外,主权、关税主权开始丧失,中国开始沦中国无产阶级还具有许多特殊的优点: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1860年,它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革命,哇最坚英法联合发动了经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决彻底;它和广大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府被迫又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便于与他们结成巩固自勺工农联盟;它京条约》,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中城市,集进一
中在煤矿、纺织等一些工矿企业部门,步加深;1894年,日本发动了中日甲午便于组织动员;它一走上中国的政治舞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开台就宁巴自己置于本阶级的革命政党—始在中国投资设厂,进一步加深了对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是中国社会国掠夺,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最有觉悟的阶级。中国无产阶级的这些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强优点,必然使它成为近代中国的一个特迫中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别能战斗的阶级,担当起中国革命的领洋人的朝廷,帝国主义牢牢地控制了中导重任。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命脉,中国社会6.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酌前途及共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产党在这方面的历史教训。义的入侵,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第二,中国腐朽的封建主义制度,也是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一般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重要原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途,应是建因。封建社会的封建专制制度、地主阶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制度。但是级的土地所有制、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多次丧失掉了发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生产力展资本主义的机遇,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发展缓慢,近代中国远远地落后于西方命胜利后,不走资本主义道路,但也不列强。第三,百余年来,中国人民反抗是立即建立社会主义,而是经过新民主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斗争,是西方列强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不能灭亡中国的主要原因。从三元里人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民的抗英斗争,到辛亥革命、解放战争,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走,第一从洪秀全,到孙中山、毛泽东,中国人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态,民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使帝国主义不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能灭亡中国,不能对中国进行殖民统治。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中国人民英勇斗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个社会主义社会。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与进步。
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9.为什么说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革命的必然趋势。关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党内曾流行过两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陈独秀的“二次革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命”论,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紧密联争。这是因为:(1)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要力量,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区别,没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要在两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在半殖民地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和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民占总人口的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二是以王明为代80%以上,是封建势力的主要压榨对象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将民主革和帝国主义者的主要掠夺对象。因而,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作为中国社会主要群众的农民,成为中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最广大的动力和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者。(2)农民是中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 国军队的来源。不同时期的中国人民武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装力量—— 红军、八路军和中国人民解的联系,而忽视两者之间的区别“二次放军,绝大部分是穿着军装的农民。(3)革命论”、“毕其功于一役”的观点都违广大农民所在的广大农村,是中国民主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中国革命两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的战略基地。中国步走的思想,正是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革命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主要的是在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农民游击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争。·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马克思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7.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准备积蓄和锻炼自
己的力量,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到落后的农村去创建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依靠农民,开展游击战,把农村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10.中国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作,深刻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特点,总结了井冈山和各地的斗争经验,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分析和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第一,中国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处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之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第三,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院独创性的贡献,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树立了榜样。第四,这条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现,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也同样具有启迪意义。
12.建立广泛的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什么?
建立广泛的中国革命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非常必要的。这是因为:首先,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一“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少数,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却占了全国人口的绝战线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团结尽可能多的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主要的敌人,这就要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要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关键在于善于抓主要矛盾。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斗争的矛头只能对准一个主要的敌人,凡属同这个主要敌人有矛盾的力量都应争取,它们相互间的矛盾都要注意利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会发生转化的,所以革命政党要“各个击破”,要适时改变斗争策略,以便集中力量,解决新的主要矛盾。四是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在统一战线问题上,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政治上逐步把同盟让高到当前革命纲领的水平,而不是把自己降低到同盟者的水平,运原则性。同时,要灵活机动地运用各种斗争形式,及时改变自己策略,善于与同盟者达成必要的妥协。实行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应与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首先,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政策。这是因为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是具有两面性的阶级。自近代以,他们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势力的束缚,因此,他们具革命性的一面,所以要联合他们。另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又没有全割断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联系,并且同工人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存在着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所以又有同敌人相妥协的一面。因而对他们的动摇性和不彻底性要进行必要的斗争。另外,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根本上来说,是为发建立 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条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对革命发展和历女的进步起消极作用。所以,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同他们进行联合的同时,应当进行必要的斗争。其次,在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第二,良好的群众基础。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与发展的必备客观条件。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往往是那些受过国民革命影响,曾经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的地方。这些地方有良好的群众革命基础。第三,不断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客观条件。国民革命失败后,引起中国革命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因此全国革命形势是继续向前发展的,由此也必将推动红色政权的向前发展。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主观条件。如果没有正式红军,便不能对付反动派,不能造成割据局面。只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才能拥有对敌作战的强大组织和力量。第五,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执行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性的主观条件。
11、中国农民乌黑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理论的主要和伟大意义是什么?
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条件。(1)中国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小农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了魄政权间的长期分裂和战争,使线色政权能在其乌黑中得以自下而上和发展。(2)良好的群众基础。(3)中国革命的基本矛盾没有解决,革命形势在不断发展着。(4)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在存在。(5)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第二、“工农武装害”的思想。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睛,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东南亚 中心内容,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的红色政权建设的总概念。第三、1936年12月至1939年12月,毛泽东先后发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等文章进一步系统论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外部没有民族独立。中国无产阶级只能用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2)根据中国在较长时期内敌强我弱的特点,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3)明确提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类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4)根据中国敌人总是长期占据中心城市的特点,提出建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积蓄革命力量,逐步地争取革命胜利。(5)指出根据地的武装斗争还要同其他各种秘要的斗争形式相配合。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具有伟大深过错的意义;第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是中国革命惟一正确的革命道路。历史证明,这条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道路。只有沿着客要道路前进,革命能才顺利发展。第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大多数。在这种情况下,处在中间地位的阶级阶层,往往在革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的无产阶级能否领导革命胜利,关键就在于能否处理好与这些阶级、阶层的关系,能否在一定的形式下同他们建立并保持革命的统一战线。其次,中国革命的长期性与不平衡性,决定了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必要的。由于中国革命所面临的敌人异常强大,不但有帝国
主义列强和顽固的封建势力,而且还有勾结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与人民为敌的大资产阶级,这就导致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同时由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又导致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更加有必要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的策略。在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这是因为:首先,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近代世界矛盾的焦点。中国社会存在着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不断发生转化和变迁。极端复杂的中国社会政治局面,在客观上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其次,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野蛮侵略,使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这一历史条件决定了无产阶级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甘心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包括全中华民族绔,大多数人口在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因而,中国革命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完全可能的。13.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原则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和实行了一系列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的重要策略方针和原则,使统一战线得到了成功的运用。这些基本方针原则主要有:一是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所谓独立自主,就是指在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保持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一方面要讲统一性为结成联盟必须具有的共同的东西,统战各方都必须遵守。另一方面要讲独立性,不能因合作和统一而牺牲党派和阶级的必要权利,否则必然会牺牲统一战线。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只有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才能及时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自己在统一战线
中的领导权,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二是坚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的原则。中国共产党在研究和制定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和策略原则时,总是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对统一战线的阶级构成进行科学分析,将统一战线分为左、中、右三种势力,制定相应的政策,加以区别对待。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适时地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三是坚持利用矛盾、团结多数的原则。统一就要求在统一战线中,对同盟者作出必要的、有原则有条件的让步,同时要求善于照顾同盟者的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
14.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第一,要制定统一战线的正确的政治纲领,作为全国人民一致行动的具体目标。党在政治上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主要是依靠自已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这样,共产党的政治路线、纲领,实际上就成了统一战线共同纲领的核心。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和路线,集中地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共同经济利益和政治要求,为各阶级、各党派和全体人民所接受,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政
治基础,从而实现了党对统一战线的政治领导。第二,要对同盟者进行政治教育,在政治上把同盟者尽可能提高到当前革命纲领的水平。工人阶级在统一战线中,不但决不可以被其他阶级、阶层所影响和动摇,以至把自己降低到同盟者的水平;相反,必须积极地影响和吸引其他阶级、阶层,尽可能提高他们的政治水平。这就需要进行政治教育和理论宣传,以克服资产阶级的动摇性、不彻底性,克服小资产阶级的散漫性、狭隘性等等。第三,要率领同盟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参加统一战线的各种力量在组织上是各自独立的,但是,共产党员可以而且应该在统一战线中发挥骨干作用,敢于并且善于率领同盟者进行坚决的对敌斗争,取得对敌斗争的胜利。这样不仅会提高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获得越来越广泛的拥护,而且也会坚定同盟者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斗争的信心和决心,这样就能牢牢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第四,要在教育提高同盟者的同时,照顾同盟者的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这是在症一战线中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一条重要原。在这方面,中国共产党制定过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如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政权组织方面采取的“三三制”。就照顾了同盟者
女政治上的权利。此外,在经济政策、劳动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等等许多方面,既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又照顾了同盟者的切身利益。第五,要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思想的统一性,纪律的严重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就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党的模范工作,说服和教育党外人士,使人们自觉地愿意接受共产党的建设。因此,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起十分重要的。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正确地开展反倾向斗争,保持党在思想政治上的一致性,组织纪律上的严格性,增强党的战斗力。
15.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应如何处理与资产阶级的关系? 对一部分大资产阶级推行两面政策时,无产阶级及其政也应与其建立:—定程度上的暂时的联盟,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中国的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历来是中国革命的对象。但是,在一些历史时期或特殊政治条件下,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便会推行其两面策,因而此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也应该与他们建立统一战线。比如,在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独占中国时,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英美派乙资产阶级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山斗争,中国共产党便可把他们视为间接同盟军,与之建立统一战线.同时,也要对他们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对民族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都要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但是在联合与斗争的性质及方式上是有重大差别的。民族资产阶级从总体上来说,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是无产阶级的同盟者。因此,我们同民族资产阶级主要是政治上的联合和斗争,斗争的主要手段是批评和教育,即使在他们追随大地丰大资产阶级反对革命时,也应采取政治上争取和经济上保护的政策,不能把他们同大资产阶级同样对待。大资产阶级从总体来说,是中国革命的对象,在特定条件下,其中某一集团有可能成为无产阶级的间接的暂时的同盟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与他们的联合,属于利用敌人内部矛盾性质的联合,对他们的反动政策要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种斗争既有和平的说理斗争,也有非和平的流血的斗争,甚至不排除一定规模的武装对抗和冲突。16.为什么说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无产阶级专政?
(1)从领导力量上看,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力量是工人阶级,这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所主张的无产阶级专政,实际上与无产阶级政治统治是相一致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对国家政权的领导,而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正是一贯坚持了工人阶级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权。(2)从阶级基础上看,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农联盟,这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所主张的无产阶级与其他劳动阶层结成的“特种形式的阶级联盟”是一致的。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党和毛泽东历来强调工农联盟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以农民为最可靠的同盟军,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关键,因而工农联盟很自然地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3)从实际内容上看,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一样,都是民主与专政的结合。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而毛泽东则认为,人民民主专政是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的结合。(4)从历史使命和基本任务上看,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执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和基本任务。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它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其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完成以后,还将向更高阶段过渡,直到最后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无差别的共产主义社会。可见,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17.为什么说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我们的主要经验,是我们的主要纲领。这是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学说,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得出的正确结论。人民民主专政之所以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是因为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打碎敌人的国家机器,建立人民自己的政权。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提出过“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方案,进行过多次斗争,但都失20.为什么说中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全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这一点。首先,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新中国建立后,经过3年的努力,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我国仍是个落后的农业国,教育、科学和文化也很落后。要使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因落后而挨打,就必须加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状况,更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使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起来,使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好地显示出来。其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新中国建资料收归国有。第二,创造了在工业中实行加工订货、统购销,在商业中经销代销等低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再逐步发展到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第二,保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联盟,不剥夺其政治权利,在改造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同时,给资本家本人出路,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它的特点是:第一,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避免因生产关系突出而引起生产力受到破坏;第二,采取和平方式进行,即用说服教育方法,变个体所有制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变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第三,把对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
造相结合,使这两种改造同时进行,互相促进,逐步将资本家和地主中的绝大多数人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22.我国对私人资本主义的社会主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回内主要矛盾。中共人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明确宣布,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了。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了,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在社会主义制度条舟下,我国国内的主尹矛盾,已经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4.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败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经过长期艰苦探索,创造了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民主专政,解决了国家政权这个革命的根本问题。人民民主专政之所以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纲领,是因为完成了中国革命的第一步——新民主主义革命,接着就要不停顿地走第二步,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因此,不能满足于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来维护与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成果,而应以此为条件,估中国有可能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由新占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二同。这是我们的主要纲领,也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目的和任务。
18.试述人民民主专政中的“人民”与“敌人”两个概念的历中范畴。人民民主专政包括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两个方面。毛泽东指出:“人民”和“敌人”都是历史的范畴,这两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范围,而日本帝国主义、汉奸、亲日派则是人民的敌人;解放战争时期,一切反又美帝及其走狗即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劈:反动派的那些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范围,而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即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则是人民的敌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范围;而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则是人民的敌人。19.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有哪些?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表现在:(1)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社会主义工业产品还不能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的情况下,国家可以利用资本主义工业产品,来补充社会主义工 业生产的不足,供应一部分人民生活所必需的消费晶和生产资料。这样,使国家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去进行重要的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同时,还可以利用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一部分产品,去换取农民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从而加强工农联盟。(2)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拥有相当数量的技术人才和熟悉供销情况的人员,利用他们生产经营的力量,对恢复和发展生产是有利的,并且可以通过这些企业培养出更多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3)随着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企业的盈余也不断增加,国家通过税收和价格政策,可以把其中的一部分转变为国家的积累。(4)资本主义经济拥有广大的商业网和国外贸易联系,国家可以利用它活跃城乡经济,促进内外交流。此外,新中国建立初期,资本主义企业还可以维持和吸收一部分职工就业,对解决社会劳动就业也有很大的好处。立后由于当时工业不发达,国家需要利用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同时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这就不能不在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之间发生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更加尖锐。而这种经济上的矛盾又必然造成阶级关系的紧张和阶级矛盾的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仅靠“五反”运动和限制资本主义经济的消极作用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客观上要求必须及时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便从根本上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解放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迅速发展。再次,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土改后的农村,农业生产虽有一定发展,但又受到个体经济的限制,个体农民由于生产规模狭小,力量单薄,在生产和经营中存在许多困难,他们确有一种发展互助合作的积极性。从社会政治生活方面看,实现农业合作化,是巩固工农联盟,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的需要。土改后,农村中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要避免两极分化,巩固工农联盟,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必须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手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手工业在供应城乡人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维持就业,活跃市场,增加出口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分散的手工业是十分落后的,新技术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在生产和销售方面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同样不能适应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因此,必须通过合作化把手工业者个体所有制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总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具有现实依据的,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需要的,反映了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21.试述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经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我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笮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逐步把农民引导到互助合作道路上。第二,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和常年助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具确’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实行土地及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按劳分配的原则。第三,在合作化过程中,实行了正确的阶级政策,即:依靠贫下中农,巩固地团结农,对富农采取从限制到逐步消灭的政策,把消灭剥削阶级同改造剥削者结合起来。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的特点,基本上与农业相同。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实行单买政策,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代价地把资本的生产义改造为什么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主义和平赎买的设想,为中国共产党通过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把资本家私有制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表现为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进步性与妥协性。他们既同旧势力有矛盾,又不愿与势力彻底断绝联系,并且害怕群众性的革命运动因而要对他们进行改造。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表现在:(1)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社会主义工业产品还不能满足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情况下,国家可以利用资本主义工业产品,来补充社会主义工业生产的不足,供应一部分人民生活所必需的消费晶和生产资料。同
时,还可以利用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一部分产品,去换取农民的粮食和其他农业产品,从而加强工农联盟。(2)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拥有相当数量的技术人才和熟悉供销情况的人员,利用他们生产经营的力量,对恢复和发展生产是有利的。(3)随着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企业的盈余也不断增加,国家通过税收政策和价格政策,可以把其中的一部分转变为国家的积累。(4)资本主义经济拥有广大的闹业网和国外贸易联系,国家可以利用它活跃城乡经济,促进内外交流。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以上的积极作用,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和政府对民族资产阶级及其工商业采取了以下政策:对资本主义经济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对资方人员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改造是一个过程,是通过各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和赎买形式,有区别、有步骤地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引导到社会主义道路上来。最后,国民经济恢复以后,我国具备了对资本主早工商业进”和平赎买的条件。表现在:第一,民族资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仍然具有两面性,即在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同时,又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第二,我国建立了强大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工农联盟,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力量。第三,我们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23.中共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形势、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是如何分析的?
(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巩固、不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但又还很不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也存在着薄弱环节。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全建成和完全巩固,不仅需要时间,而且需要国内外各种条件,其中首要条件就是必须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充分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获得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2)国内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道路?
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国民经济恢复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许多方面主要是采取了苏联模式。其主要原因有二:第一,二战后,世界上出现了以美苏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尖锐对立,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新中国实行封锁和遏制,而苏联则给新中国以援助和支持。第二,新中国没有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需要向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学习,而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在工业化建设中所取得的高速度显示了苏联模式的威力,并且这种模式又适应了新中国在工业化初期着重发展重工业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工业化之初选择苏联模式是必然的。但是,苏联模式本身存在着一些弊端,并且这一模式也未必适合中国。”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前后,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揭示了苏联模式存在的一些弊端,如,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统一等等。与此同时,一贯主张从中国实际出发并对照搬苏联模式不满的毛泽东,也在实践中逐渐察觉到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陆续发现苏联的一些经验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1956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率先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问题。随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对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了初步探索,在经济建设方针和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民主政治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思想理论观点。
25.试述以毛泽东头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及现实意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其中所取得的成果主要有: 第一,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的基本方针和战略思想。这一重要判断,是建立在对中国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正确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即中国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这一矛盾。第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关系,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首先,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现实出发,以农业为基础,充分重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其次,正确处理好沿海工 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等。,正确处理好建设速厦、建设规模和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即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产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最后,大搞技术革命,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第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7.如何理解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的原则?
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最核心的内容和最重要的特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创造性的发展。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亦即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各方面建设的首位。那么,通过党的优良作风体现出来的。因此,在执政条件下,党中央及毛泽东等同志非常重视对党员进行党的优良作风的教育,特别是进行反对官僚主义和反对贪污腐化的教育。为此,党先后进行了多次整风运动和整党运动。第三,接受党内和党外的双重监督。接受党内和党外的双重监督,是保证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保持党的优良作风的重要条件。对此,邓小平着重地作了论述。他讲道:所谓监督,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是党的监督。第二,是群众的监督。的主题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在这两类矛盾中,大量的是人民内部矛盾。在社会主义学说历史上,毛泽东第一次把我国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独创性发展。第四,经济体制和管理制度改革的初步思考。如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国家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为主体,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毛泽东的让地下工厂合法化;刘少奇的可以搞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邓子恢的“主要公有,次要私有”、包工包产到户;商品生产;“两参“改三结合”等。所有这些理论探索,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其实践探索,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积累了宝贵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26.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艰难曲折 及其历史局限性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当然,由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共产党是新生事物,没有经验,所以社会主义建设必然是曲折的。另外,由于复杂而深刻的历史与现实因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局限性。第一,这一探索从总体上来说,还没有摆脱苏联模式。走苏联的建设模式,是那个时代的必然选择。从苏联模式中发现弊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另辟蹊径,并取得了不少成果,这必须予以肯定评价;但是,实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并全面发动“文化大革命”,却使探索走人歧途。说到底,没有找到正确答案,实际上还是没有彻底摆脱苏联模式。第二,探索中所取得的一些正确的理论成果,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在实践中坚持下去,有的甚至还出现了严重背离。如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国情、基本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矛盾、中心任务的论断本来是正确的,但是,最后又背离了,政治上人为树敌,造成阶级兰争扩大化;经济上习惯地套用革命战争年代的群众运动、政治动员等方法去搞经济建设,从而造成了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第三,这二探索中存在着的错误倾向逐步发展,最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这样长时间的、全局性的“左”倾错误的发生。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全面损失。之所以出现这种失误,有两个原因:第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缺乏清醒的思想认识:一是脱产主子力发展水平,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导致的“空想论”;二是由于对当时社会政治状况和主要矛盾的错误判断导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第二,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缺乏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兰户主遭到破坏,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上存在某些缺陷;复杂的国际因素的影响,等等。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的拨乱反正,在实践中成功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为什么要着重于从思想上建党呢?这是因为:第一,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各方面建设的基础。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都毫无例外地以党的思想建设为基础。搞好党的思想建设,必须坚持不懈地反对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对党的侵蚀和影响。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从思想上人手,用无产阶级思想去克服和改造小资产阶级思想。也就是说,党必须着重于从思想建党,搞好思想建设。才能使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
设、制度建设顺利进行。第二,从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来看,党的思想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教育,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克服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树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方法,提高全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能力。二是以党章为主要内容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提高全党的素质,克服党内的个人主义、宗派主义等非无产阶级思想,实现全党思想行动的高度一致。经常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原则不循私情,大公无私廉洁奉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党员。通过这些教育,使党员既在组织上人党,又在思想上入党。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这是争取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28.党的思想建设的原则、.内容、方法和形式是什么?
毛泽东对党的思想建设的原则、内容、方法和形式,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第一,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要帮助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更要在思想上入党,以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这是毛泽东提出的一项重要建党原则,是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的具体体现。为了解决党员思想入党的问题,毛泽东提出必须从思想上、组织上认真地整顿一番。首先需要在思想上整顿,需要展开一个无产阶级对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斗争。第二,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作为中心环节。毛泽东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斗争的中心环节。第三,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教育,亦即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二是以党章为主要内容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提高全体党员的素质。加强理论学习,必须有正确的学习方法,特别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第四,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是搞好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途径。第五,整风运动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好形式。1942年2月到1954年4月,毛泽东亲自发动并领导了全党规模的整风运动。
29.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第一,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武装全党。党从领导革命到领导建设,从战争环境到和平环境,从被压迫到执政地位,始终坚持要求全党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用无产阶级世界观武装全党。这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传统,也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经验之一。第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的优良作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与保持党的优良作风紧密相联的,是
第三,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土的监督。他坚信,只要党和党员不脱离群众及接受监督,虚心学习和不断地工作,我们党就一定能同过去领导革命取得胜利一样,顺利地领导国家建设。第四,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严格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党内的团结问题,是党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党所处的客观环境、党的中心任务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宏伟事业的实现,同样离不开全党的坚强团结。为了增强党的团结和统一,党必须更严格地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要健全党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党的集体领导,把党的民主生活提高到更高的水平。第五,努力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毛泽东指出,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家所开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事业是不是后继有人的问题,就是将来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权能不能继续掌握在无产阶级革命家手中的问题。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基本条件是:必须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是全心全意为中国和世界的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革命者;必须是能够团结绝大多数人一道工作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必须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模范执行者;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富于自我批评精神,勇于改正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毛泽东等人提出的上述思想,在原则上是正确的,对于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有着长远的战略意义。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概论辨析论述题综合
辨析题
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有所增加,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减少。这势必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
1、(1)、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改变了我国所有制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经济成果之一(2分);(2)、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所有制结构中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增强自身的竞争力(2分);(3)、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主要代表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仍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2分);(4)、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减少并不代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生变化,也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1分)。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经济行为可以不受道德规范。(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2分);(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强法制建设,以法律约束和规范人民的经济行为(2分);(3)、道德规范是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对人民的行为也会起到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2分);(4)、在参与市场经济过程中,人民的经济行为既要受法律的约束和规范,同时也要受到的规范的约束(2分)。
四、分析论述题
1、结合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说明任何理论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1)、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分);
(2)、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分);
(3)、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分);
(4)、邓小平理论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分);
(5)、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分)。
2、请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至少需要上百年 时间。
(1)、在经济上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但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2分)在政治上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制度还不完善不健全;(2分)文化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资产阶级和封建剥削阶级思想及小生产习惯势力还存在(2分)。
(2)、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1分);是由我国现实国情所决定的(1分);是由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际特点所决定的(1分);是由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的艰巨性所决定的(1分)。
3.试结合邓小平理论精髓分析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答案:(1)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2分左右)
(2)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如果不顾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就会因为脱离实际而僵化,就不能顺利前进,甚至会发生失误。(2分左右)
(3)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3分左右)
(4)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3分左右))
1、试述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答案:(1)“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内容。(3分左右)
(2)“三个代表”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4分左右)
(3)按照“三个代表”思想要求加强党建重要性:是我们党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能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使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等等。(8分左右)三:
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两个概念的含义
答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强调过程。指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历程中,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形势的变化,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5分左右)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结果。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逐步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成果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5分左右)
2、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论依据
答案: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重要条件。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种种难题,妥善应对关键时期有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挑战的需要。(5分左右)
实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具体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时期的到来、经济社会整体转型以及全球化对提升一国综合国力竞争的要求等任务。(5分左右)
1.联系实际,试析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主要内容。
答案:(1)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2分左右)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注重自身建设,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党的建设为民主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3分左右)
(3)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党又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任务、新考验。一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既要不断学习、探索和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带领人民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的大业,又要克服党内存在的以权谋私、腐化变质、官僚主义等问题,从而使党面临着执政的考验;二是改革开放中,随着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负面影响和消极丑恶现象,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会传播到党内,腐蚀党的机体,从而使党面临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三是国际敌对势力不断对我国加紧“西化”、“分化”,使我党面临着国际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考验。只有加强党的建设,才能完成新时期赋予的历史重任,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立于不败之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在自身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4分左右)
(4)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就是把党建设成为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3分左右)
(5)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根本的是坚定不移地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是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3分左右)
2,论述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答案: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处理好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5分左右)
要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5分左右)
3.试述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答案: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分左右)
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分左右)
1.试述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1)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观点和方法论,因此,它在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三个基本内容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概括,同样也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理论基础,而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则不仅体现着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和实质,反过来也对实事求是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5分左右)
(2)实事求是的首要要求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不仅要从客观的自然条件出发,更重要的是要从社会的实际出发,而社会实际,主要就是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必须从群众生活和群众实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只有如实地了解群众的生活与实践中提出的需要,才能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可见,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是实事求是内在的根本要求。(5分左右)
(3)独立自主的基本点,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事业做好,因此,独立自主就是遵照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反之,如果离开了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也无法做到实事求是,因此,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保证。(5分左右)
综上所述,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内容之间是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所以它使得毛泽东思想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3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制度的主要原因。
答案:(1)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分配结构。(3分左右)
(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由于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承包经营等实现形式。必然产生按劳分配以外的各种分配收入。(3分左右)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管理)都要有相应的市场评价,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应得到相应的收入。此外,市场经济中还需要有风险收入、以及通过社会保障获得的收入等等。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经营方式、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分左右)
1.试述邓小平关于“先富”和“共富”与“共富”思想的内容以及“先富”的关系。
答案:(1)邓小平的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否定把平均主义和社会主义混同起来的错误观念和政策;第二,先富起来的手段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不能用非法手段谋取暴利。第三,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先富要帮助后富,不搞两极分化。(6分左右)(2)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因为在带动人们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它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示范作用、帮助作用、带动作用。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但又不能使全体人民同时同步实现同等程度的富裕,只能通过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先富和共富是目标和手段、目的和途径的关系,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如果离开先富谈共富,在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下,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如果离开共富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9分左右)。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1.原因: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为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过条件。帝国主义的间接统治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导致军阀混战,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2.内容: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1.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2.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3.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和平友好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4.强调和平统一工作也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5.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
怎样理解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党?
当事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各级党组织是带领人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战斗堡垒。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党。坚持这一根本观点,要把握好三点:一是党的领导是科学发展坚强可靠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有引领发展的科学理论,才能有指引发展的正确方针,才能有领导发展的政治核心,才能有带领发展的先锋队组织,才能有促进发展的带头人。二是实现科学发展必须着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只有我们党驾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能力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加有效地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去。三是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切实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党的先进性是与时俱进的。今天,党的先进性要体现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党的基层组织的先进性要体现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上;党员的先进性要体现在牢记宗旨、心系群众上,力争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和社会和谐的积极推进者,科学发展观不仅包含了党的领导,而且创立、贯彻落实和坚持发展科学发展观,关键都在党。
首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党的先进性建设。科学发展观赋予了党的先进性建设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任务,强调把党的先进性落实到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民主政治、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所有这些理论创建,都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加强先进性建设,尤其是理论建设的成果体现,是党带领人民群众完成新时期历史任务的理论纲领和战略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创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并行不悖的两个历史任务,只有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好了,党的先进性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而党的先进性建设成果如何,也直接影响到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最终效果。
其次,贯彻落实科学观,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共产党是领导党、执政党。我们党只有首先抓好了自身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主体,才能抓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个客体。在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将面临一系列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的体制、制度矛盾,需要在政府职能、经济社会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大量开创性的工作,不管难度多大,都必须面对和解决。只有我们党驾驭经济社会文化事务的能力提高了,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加有效地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事业中去。否则,没有党的执政能力做保证,没有党对科学发展观的强大的执行能力和实践能力,科学发展观只能成为空谈。党要管党,搞好自身的建设,但同时党也要执政,并执好政。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要进一步搞好党政职能分工,决不能以党代政;同时也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政治、思想、组织的领导,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的领导。这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根本保证。
再次,贯彻落实发展观,也对党的理论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着的理论体系,仍然面临如何结合国际国内发展的最新实际,进一步研究、阐发,不断丰富、完善的问题。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到理论,由此往复,科学发展观才能为群众所掌握,才能最终掌握群众,也才能在科学指导我国发展建设实践的同时,不断提高这一理论自身的时代感和针对性。从科学发展观到我国发展建设的实际,从科学的理论到具体的实践,并不是自发完成的过程;对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进行概括、总结、提升,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丰富科学发展观,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更不是一件简单的、自发完成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一个关键的实践领导者和理论建设者,这个角色,只能由中国共产党来承担,舍此没有任何其他的力量、党派可以完成。也正是从这个意义讲,坚持发展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三篇:关于毛泽东思想论述题
1、试述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答:(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提出的科学论断,并得到全党的肯定。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科学理论,是各国无产阶级政党行动的指南。但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由于各国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如何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运用它,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使之能够解决本国的具体问题,就成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考虑的事关革命和建设事业成败的大问题。
(3)①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而且十分落后,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完成了这一特殊困难的事业。②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在具体内容上,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特殊规律,对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经验进行了正确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理论;在表现形式上,它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政策。毛泽东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试述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
答: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伟大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人民革命的理论,找到了解决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和胜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国内外反动势力,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而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思想是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旗帜。
(2)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新中国和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构成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毫无疑问,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制度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建立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政治基础。
(3)毛泽东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成果,两者又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前者的许多重
要思想,为后者提供借鉴、启迪并被吸收;前者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后者所继承和发展。
(4)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和政治优势。毛泽东思想中所倡导的许多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如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等,教育和激励了几代中国人,成为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动力。
(5)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落后而又极不平衡,毛泽东思想成功地解决了在这样的国家中,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孕育和启迪了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
3、试述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答: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党的思想路线。它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
(2)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中,而形成的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是对党和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群众路线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党一切组织和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根本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之一。
(3)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提出的根本方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无产阶级革命是国际性的事业,需要各国无产阶级的相支持和帮助,但首先需要各国无产阶级立足本国,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依靠本国人民自己的力量,去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来说,显得尤
为重要。其次,要正确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和向外国学习的关系,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关系等。
4、试述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答:毛泽东思想在形成和发展中,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主要是: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的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同样,正确的革命理论,只有同亿万群众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和形成。作为指导中国革命的毛泽东思想,不是个别天才人物主观臆造的东西,而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不断结合过程中产生的科学体系。在如何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来解决中国革命实践中的问题上,曾经出现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教条主义的倾向;另一种是经验主义的倾向。这两种倾向都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割裂开来,都不能引导中国取得胜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从而获得了克敌制胜的强大武器。
(2)毛泽东思想是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就清醒地分析了国民革命失败后的形势,适时地将革命进攻的方向转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开辟了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为全党树立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榜样。在“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的年代里,毛泽东虽然屡遭排挤和打击,但他从未停止过同党内连续出现的“左”倾错误的斗争。1930年5月他所写的《反对本本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文献。这篇文章初步阐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人从教条主义的束缚中,从对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的迷信中解放出来,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毛泽东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3)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项事关中国革命成败的特殊而伟大的事业。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正确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在理论上提出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主要是使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在内容和形式上来了一番改造,使它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5、试述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1)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学说。
(2)制定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采取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制定了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经济文化落后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
(3)提出了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
(4)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经济体制的改革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观点。
(5)提出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着重阐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思想,并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
(6)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任务,提出了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以及一整套同时并举的“两条腿走路”的经济建设方针。此外,毛泽东还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可分为不发达的和比较发达的两个阶段的设想,提出了“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的思想与和平解放台湾的提议,等等。
(7)上述思想集中体现在毛泽东的《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著作中。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答题论述题
毛概复习题
简答题: 为什么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的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做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其次,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根植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最后,它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新的巨大勇气。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所以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内在的辩证关系。
答: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在党的思想路线中,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都是围绕实事求是的。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与教训。
答: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是:
第一,第二,第三,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实现了平稳过渡,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
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对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至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怎样理解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要继续解放生产力?
答:首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是最积极活跃的因素,而生产关系一旦形成则是相对稳定的。所以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展开,生产关系就会逐渐落后于生产力,这时就必须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和调整,解除对生产力的制约和束缚,实现解放生产力的目标。这是适用于任何社会形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其次,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原油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改革,继续不断的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前景。
.5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改革和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互相协调和互相促进,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为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哪三个转变?
答:(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具体内涵。
答: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答: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六条基本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六条原则构成有机整体。简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答:(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白和平共处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上;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实现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5)“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论述题: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区别。
答:(1)革命领导权不同。五四运动以前,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只是追随资产阶级参加革命;五四运动以后,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2)革命的时代条件不同。新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以后,不再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3)革命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4)革命的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要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专政的国家,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则要在中国建立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既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然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最终目标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试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相互关系。
答:(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足以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4)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答: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要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障;
第三,依法治国是法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试述科学发展观与新型工业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做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的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污染、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联系: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知道思想,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可持续的发展观,本身就包含着新型工业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二,新型工业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完全一致的;新型工业化强调的“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直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联系“
第一,科学发展观本身就包含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为根本目标,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完全一致的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述题
一、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P214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即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发展模式。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时事方面):
1、十七大之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并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这方面集工业、能源、农业和交通优势于一体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无疑具有很高的试验价值,以“两型社会”试验为突破口,将全面提高两大城市圈的整体素质。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湖北、湖南均以湖泊众多闻名,东湖、梁子湖、洪湖以及大别山地区是武汉城市圈两大生态板块,环洞庭湖地区和湘西地区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大生态板块,两地共有近900公里的长江防洪堤。长株潭城市群南北之间以及武汉与周边城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经济发展结构差异,东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发展梯度差。比如,武汉与黄冈人均GDP相差近5倍,武汉拥有良好产业基础和科教研发实力,周边城市腹地则拥有较为宽松资源和较低开发成本。
2、努力方向:如何按主体功能区要求,根据资源环境承载条件,进行科学合理开发、综合利用、集约使用资源,如何把中心城市发展同周边城市腹地开发与保护生态结合起来,如何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既是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需要及时面对、寻求突破性破解的重大问题,也是湖北、湖南两省乃至中部地区和全国其他区域需要共同探索的重大问题。湖北湖南被确定为两型社会的优先试验区,湖南湖北毗连一区,有丰富的资源优势,经济发展方式相同点众多,互补性强大,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一系列的国家改革政策的制定更加确立了湖南湖北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3、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均根据区域发展现状、发展要求及承载能力,按主体功能区要求划分禁止开发、限制开发、远景开发、规划期内可建设和已建成五类区域进行有序开发,按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进行分类管理。
成功案例:
1、2007年12月14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短短两年间,圈内城市积极主导,地方政府倾力推动,中央部委殷切支持,大型企业激情投身,先行先试的武汉城市圈建设,在荆楚大地呈现勃勃生机。
2、2008年8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建设总体方案。从重大项目到部省合作,从一体化探索到体制机制创新,短短两年间,武汉城市圈按照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总体要求,在“两型”道路上迅速起步。
3、机制创新,奠定可持续发展根基:两年间,武汉城市圈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大东湖生态水网、梁子湖生态保护等工程为重点,率先在中部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创新环境保护机制;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挥引领与示范作用。
4、两型社会一体化,迈开对接脚步:两年间,城市圈九城市主动融合,圈域产业优化整合风生水起,从武汉出发,4条城际铁路全面开工,一小时经济圈呼之欲出;商业企业上山下乡,农超对接,连锁经营,城乡现代流通一体化,科教文卫资源联动共享,武汉城市圈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乡建设、区域市场、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全力推进。
5、重大项目,托起城市圈建设新景:两年间,在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公司这个崭新的投融资平台上,政府部门、大型国企、民间投资共同奏响城市圈建设的新乐章,以此为依托,城际铁路、武汉新港、大东湖生态水网、花山生态新城等一个个响当当的大项目纷纷启动。在全国7个综改区中,武汉城市圈重点项目投资额度之大、投资节能环保产业项目之多、投资项目进展之快可圈可点。
6、部省合作,在全新平台上聚合能量:两年间,先后有67个国家部委与湖北展开省部共建,密集签订的协议表明,国家力助武汉城市圈走“两型”道路。湖北省武汉城市圈综改办专职副主任 王培锦:"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全面展开,在重大项目全面开工,在五个一体化方面,城市的融合度进一步提高,这个就为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乃至全省经济的发展,推进“两圈一带”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民族问题:
1、含义:所谓民族问题,指的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指民族从形成、发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和民族集团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矛盾。民族问题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它随着人们形成为不同的民族而发生,也将随着民族差别的消失而消失。解决民族问题,核心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问题。
2、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各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它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关系。这种关系随着高度的社会主义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将不断巩固和加强。
3、民族问题的特点: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重要性、阶段性、复杂性、敏感性的特点。
4、民族问题的性质和内容: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社会在发展变化,民族问题也随之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在阶级社会里,不论是国际范围还是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主要是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民族不平等的问题。要解决这种历史条件下的民族问题,必须推翻阶级压迫制度。而在业已消灭了阶级剥削,铲除了产生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实现了民族平等的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问题则主要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的差距,造成的各民族在享受法律所赋予的民族平等权利时,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的一个较长时期内,仍然存在民族摩擦的主要原因。要解决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民族问题,国家和先进民族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帮助落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更快地发展、繁荣、逐步缩小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同时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些任务只有随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才能解决。所以,在民族问题存在的全部历史中,不论任何时期,它的发展变化及问题的解决,都是和社会发展的总进程及改造社会的总任务联系在一起的。
5、民族问题的产生:民族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民族差别的存在。这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因。民族差别通常是指每个民族在四个基本特征方面的差异以及因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等。二是人为因素。在私有制社会里,民族内部存在的阶级压迫和剥削扩展、延伸到民族之间,导致民族问的压迫剥削和矛盾斗争,进而形成为民族之间的对抗关系;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执政党和政府由于某些主观认识不足或其他原因导致有关民族政策、措施不当,而出现民族问题。
6、我国处理民族问的基本原则:
1、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解决要依靠发展,民族问题也不例外。社会主义制度下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任务就是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2、坚持各民族平等和团结,是社会主义时期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乃至最终繁荣的前提保障。没有民族的平等和团结,就不会有发展经济建设的良好环境。实践证明,在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里,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党的民族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积极推进民族事业的发展进步,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彻底解决民族问题;
3、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各民族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民族间的关系性质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使发生一些矛盾、摩擦乃至纷争,也都是由在共同发展繁荣的前进道路上的某些不协调因素所致,除了极少数挑动民族纠纷、制造民族分裂、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敌对行为以外,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对于人民内部矛盾,应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用正面教育的方法,实事求是地划清界限,提高思想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但对于危害民族团结和进步的极端行为,必须针锋相对,依法打击。
三、我国的政体和国体P222 国体指国家的阶级本质,亦即国家的性质。具体说,一个国家的国体是指在一个国家中,哪个阶级或哪些阶级处于统治地位、掌握国家权力,哪些阶级是统治阶级的同盟者,哪些阶级处于被统治和被压迫的地位。中国宪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作了如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体(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我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含义是:第一,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工农联盟是我国的政权基础;第二,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在我国的一种实现形式;第三,人民民主专政是对人民民主和对敌人专政的结合。
我国的国体:1 我国的国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2 人民民主专政体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本质,故常简称.3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越发展,民主也越发展.民主是具体的,历史的.4人民:现阶段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全体公民.政体,就是国家的权力机构。又称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指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采取的一定组织形式去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我国宪法规定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享有最高权力。中国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没有国家权力。他负责执行人民代表大会上获得通过的提案。总理是国务院最高长官,负责管理领导国务院。
(我国)民主和专政:二者辩证统一,一方面而者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分别适用于人民内部和敌对势力,另一方面,二者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政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四、三农问题:P20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含义:“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问题。主要体现在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和中国农业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这两个方面。从现在看来,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农村问题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2、地位: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3、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一是切实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二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五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深受农民欢迎。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
4、三农问题的危害:影响社会稳定;剩余劳动力过多、就业压力大等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P67: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
1、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建立或被迫分裂革命的民族统一战线;
2、主要的革命形式是武装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它区别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又必须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它又区别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这个革命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几个阶级联合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这个革命的锋芒不是向着一般的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而是向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而以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作为这个政权的构成形式。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把操纵国计民生的即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收归国有,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在此基础上发展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合作经济;允许那些不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所谓民族的,就是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有自己的民族形式,带有自己民族的特性。所谓科学的,就是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所谓大众的,即是民主的,它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六、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
3、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
4、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是:在“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的指导下,按照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对待发展过程中的一切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和一切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5、科学发展观的终极指向是:促进生产力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使之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从而增进社会和谐,更好的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所以,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最为提纲挈领的理论。
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P27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为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而奋斗!
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P156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九、党的“三个代表” 党的建设工程 党的先进性;P27 一是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二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三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十、社会主义本质论;P117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反思了我国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论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概括和发展。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A、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B、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C、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十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P13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主要表现: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与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完善。
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根本任务:立足基本国情,面对主要矛盾,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中共十七大,对基本路线做了补充:由原来的“富强、民主、文明”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十二、改革开放理论。P161
1、改革开放的走向
2、改革开放的基本内容
3、改革开放的战略目标
4、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导
5、改革开放的基本原则
6、改革开放的利益走向与评价标准
7、改革开放的成本
8、改革开放的时间表与阶段性
9、改革开放的推动、控制与检验
10、改革开放的国家宪法机制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理论。
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两层含义是紧密相联、缺一不可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改革开放决策的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