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学术的现代魅力(模版)
传统学术的现代魅力
(——《类人孩:动物庄园另类解读》代序
一.
对历史人物和经典作品加以阐释,是西方知识中的一种专门的学问。在现代,更有学科或学派将其发扬光大。上帝死了、作者也死了之后,从哲学之语言学转向,到分析批评,到伽达默尔的阐释学,到斯特劳斯一派解经,都说明文本存在及对文本理解的重要。文本乃人们交往沟通的“主体间性”,是人们的共识基础,是我们文明普遍可传达的载体。阐释则意味着对话、给予、沟通、付出,意味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文明生成。
此种阐释,于传统中国更不陌生。可以说,此种阐释是传统中国人立功立言立德的载体。它是传统中国学术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从子曰诗云,到太史公曰,到异史氏曰,到乱曰,到评点,笺注,疏议,集解,到自成一家之诗话、词话、笔记„„,中国人有着极为丰富的“六经注我”和“我注六经”的经验。可以说,阐释经典,是中国传统学术的象征。
二.
近代以来,中国人在应激的转型历史里,也开始以新的眼光求学问道。人们以西方知识谱系或科学的标准来“整理国故”,言说之间有了焦灼的底蕴,学问、人生、大道等等文明意味被真理一类的历史意味置换。历史主义、历史决定论支配了数代中国人。道坎陷为理,智坎陷为识。人们希望找到真理,希望表达真理,甚至希望只要真理地表达。此种心态既导致传统学术衰败,又导致现代学术共同体的屡建屡败。在政统之外,道统、学统始终无能言说自身的正当有效。
此种中国知识的低能状况,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深重不安。从上一世纪陈寅恪、傅斯年等人在30年代的学术共同体自觉,到闻一多的诗歌自觉,到70年代钱钟书的学术自觉,到90年代费孝通的文化自觉,皆为前辈学人知识自尊的努力。而王国维、梁漱溟、陈寅恪、熊十力、唐君毅、牟宗
三、林昭、殷海光、顾准、李慎之等人在神州陆沉之际的个人担当,几乎就是传统中国圣贤的当代人格象征,他们是在天地大道消隐之际不忍心的仁者,是世风日下人欲横流之时飘零的“花果”,是黑暗混沌的浊世间不灭的“薪火”。兴废继绝,到了只是少数人参与的地步,中国现代转型的艰难可见一斑。
时间演进到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四五一代中有了更多的知识人尝试学统一类的言
说,中国学术共同体、中国学术规范,等等成为一时的知识热点,自性与他性、世界知识与本土知识,等等成为知识界广泛讨论的话题,邓正来、汪丁丁、杨念群、朱学勤、汪晖、甘阳、王焱等人都有独立的发言;“汉语神学”(刘小枫)、“汉语思想”(余世存)、“汉语人”(夏可君)等等也一时为人称道;秦晖、喻希来、王康、徐友渔、崔卫平等人,或自铸伟辞,或借来他人的火种,以尽心力。到新的世纪,读经之说现身,无论是中国基督徒们对圣经的诵读,还是蒋庆等人对儒家典籍的倡读,成为98年“自由主义浮出水面”、99年民族主义兴起之后中国知识领域又一大事。
三.
遗憾的是,中国知识跟中国的历史转型一样,仍属于苦难的历程。“道术为天下裂。”当代的中国知识始终没能摆脱四分五裂的乱象。共同体也好、学术规范也好、思想学术共识也好,都不存在,都系虚拟想象而非现实。无论处于启蒙的革命中、还是处于治理的革命中,现代中国学术始终呈现出工具一面,远未能张显其价值。在给中国社会提供公共知识产品方面,中国知识人几乎交了白卷。中国知识、学术,表态者多、宣言者多、策议者多,而自成鲜活的产品者少。正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传统中国学术、西方知识尚未能完成现代中国的转化。官学、国学、西学、私学等等学术碎片又彼此割裂。同时,学问本身成为一个极为庞大的产业,无数中国知识人投身到学问的流水线上生产、作业。从代圣立言,到言必称希腊,到第三世界的理论梦想,都难以有效地参与重建中国人最低限底的伦理共识。相反,当代的汉语知识参与主导了中国社会结构的二元断裂。即使主流社会有着学以致用的自觉,但学术的工具性使得治学或成为敲门砖,或成为学术贵族们的“玩意儿”。用诗人们的话,我们时代浮现的都是浪花泡沫,什么都已经说过,什么都没有留下。
四.
我们自知绵薄,但跟上述先辈和学界同人一样,抱有重光中国学术的用心。我们相信,中国学术一旦诚心于物,必能感人心,尽天命。
事实上,传统学术的魅力已初步显现。私塾之出现早已为新闻报道;读经则不仅是宣扬者姿态,更是部分青年生活的内容,是他们人生意义的生成途径。再举近例,注疏者之一编撰的《非常道》成为去年中国社会的一大热点,众多的读后感言,此一知识产品使历史显露
复杂面相,传统学术运用起来如此有趣。不特此也,出版家严搏非确认:“最近十年,体制化的知识生产体系已经完成,这架‘没有灵魂的机器’(按韦伯的说法)开始具有自主的内驱动力和完备的内部评价体系„„今年《非常道》的出版却意外地构成范例,它差不多意味着重构知识体系的话语系统的形成。”
于此可见,传统学术方法正有许多需要中国知识人刷新运用之处。
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化工作仍在尝试阶段。仍以上述阐释之学为例。当代学人从西学中获得教益,他们的阐释工作更多在于表达个性,他们的学术似乎更多地在生产读书笔记。而唐逸断言,“输入的概念,必化为日常用法,同化于本土语境,才成为与人们行为相联系的活的观念。”仅仅“改变”生活方式,也不能“激活”外来的概念,殖民地的生活方式可以完全洋化,但思维依旧。是故,当下阐释、译介西学,无论如何,对于科学、法治、理性、市场、民主等等,始终是词典或经典上的概念,或与少数人的学术活动有某种不完整的关系,却不是日常语言中的活的观念。
但我们发现,那种面对经典的态度,正是断裂之社会重建伦理共识的关键,正是阐释大有可为之处。
我们同样发现,面对经典,关键不在于言说自己,关键仍在于寻找普遍的可传达的言说,言说指向共识。此亦西人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三复斯意的态度。我们发现,这种态度跟传统中国学术之注经方法相似。
为此,我们不揣浅陋,将我们对动物庄园的注疏工作敬献给汉语世界。
五.
众所周知,注经一事向来是挑战着注经者本人。注经者自谓解人,对经典品头论足,将自己与经典同列,此工作并非博闻强记一类可以取巧,它更是对注经者才学识的检验,它更多暴露者,乃注经者之心性。
经典自身会对谬托知己者实施报复。
是故中国明智君子,不到沧桑迟暮,不敢轻易在经典一侧立言;也因是故,无数注经解经疏集笺证点评,堪与经典比肩者,寥寥可数。韩非解老、郭象说庄、朱子语类、圣叹注骚,等等现象,并不多见。红学(注红楼梦者)、鲁学(吃鲁迅者)、胡学(拜胡适者)之盛,与传统学术相距已远,其纷呈犬儒之学、独尊己见罢黜他言者,有伊语伊于胡底之势。
注经者惟一功效,或在将经化为“日常用法”,使经在民生日用里“安身立命”。
六.
《动物庄园》,又译《动物农庄》,《一脸猪相》等,系英国大家奥威尔反乌托邦名品。其书虽有艾略特等人极力阻挠,而一经问世即风靡欧美世界,渗入苏俄。至于汉译多种,深得中国有识者喜爱。
论者咸谓《动物庄园》系反苏反共反革命之力作,读者却各有会心所得。即或此意亦作者作书动力,而时移世异,此书仍得鉴别、趣味大不同之今人喜欢,可见经典之历久弥新。今日看来,此书虽然影射明确,而关怀却已迈越苏俄革命,直指启蒙运动甚或人类的命运。其变形扭曲处,自与好莱坞卡通之浅薄单纯有异。
论者多谓苏俄革命自马克思那里借来火种,对通达明察者而言,苏俄革命仍是自家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以别尔嘉耶夫、索尔仁尼琴之大才明哲,不免栽陷马克思,而二人后来终有所悟,“这个狼种是我们自己的”。对任一有责任感之文明个体而言,“认识你自己”才是正当方法。早在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就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神圣化进行尖锐批评,他针对当时一些具有理论幼稚病的俄国人痛陈,把历史公式化的作法“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
初选《动物庄园》而非其他久远之经典进行注解,乃在于我们的注解并非完全募仿传统那样简单机械。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在于努力让其他语种里的性格、人物、形象到汉语世界安家。在今天人们已经将全球当作旅游资源,将其他文明传统当作消费对象时,其他文明的经典亦应活在当下活在吾人心中才是。
注疏者之一多年前曾作此说:“这个数千年来‘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古老而坐霸天下的语言如今不过是一种方言,这个有着庞大言说者规模的语言不过是一个弱小的语种。汉语的知识总量极为微小,汉语的思想分布极不均匀,汉语的表达空间极是可怜。直到今天,我们没有概念,借用别人的说辞做概念;我们没有工具,借用别人的框架规范做工具;我们没有目的,在语言的转换中生成了我们的思维和目的。直到今天,人权观念、自由观念、现代理性等等属人的生命意识仍是借助于其他语种来鞭策并要求着汉语的‘自我完善’。”最近的例子,则是中国优秀的志愿者曾金燕对母亲们和妻子们告诫的:“努力学习英语,因为没有用英语表达的事情,世界上有相当一大部分的人不知道它发生过。”此语足令有耻之“汉语
人”勇猛精进,以贡献于汉语思想,服务于汉语世界。
七.
中国传统,向有读懂读通一书之说,即使读破万卷,亦以不作腐儒腐语为诫。现代学术分类,多有令学子学者往而不返。皓首穷经,才学折命,而难有通达之见通达之人。知识的污染毒害了不少人。在这方面,我们的注经传统或可作为一解毒剂。一花一世界,它在一书中见出大千宇宙。它在要求我们展现才学外,亦检验着我们的生命质量。
《动物庄园》,虽然小说,却含至道。我们注疏之际,发现它仍挑战着我们的趣味、同情心、认知,挑战着我们的生活和存在方式。在关于启蒙运动以来的知识承诺、社会革命、阶级解放等方面,此书提出的问题,直到今天仍未得统一的标准的答案。关于爱与仇、清算与正义、名与实、阴谋与救赎等等,仍需要每一时代的人做出选择。以是故,在关于小说技法方面,我们注解得极少,而重在历史叙事、文学叙事和哲学叙事的把握,以让读者见识历史、人物的喧哗,有所明心见性于自身。
《动物庄园》中之动物命运,能得读者之大同情,在于它撩拨了我们人类,它拷问我们的慈悲。在性格、命运、灵心面前,一切观念、意识形态的污染,一切所谓高贵的、博雅的教育,都显得多余。我们注疏之际,发现任何观念的碎片、体制的名利、成功的境界、知识或思想的荣誉,都无能面对人生命运本身。我们的注疏有如语言的百衲衣,远比不上经典本身的护生质地。西人所谓,诗比历史更真实。如果把《动物庄园》看作诗,把我们的注疏、我们关于人类革命年代的观念看作历史的话,此语成立。
注疏工作看似枯躁,却是一个丰富的对话过程。它的魅力难为外人道,关键在于,它让人体会:人类的一切于我都不陌生。
八.
聂绀弩有诗:“真陌真阡真道路,不衫不履不头巾。”钱钟书因此为聂诵王船山诗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第二篇:聆听专家讲座 感受学术魅力
聆听专家讲座
感受学术魅力
曙光小学
毛雪霞
蒋军晶
著名特级教师,杭州市天长小学副校长,全国知名儿童文学阅读推广人,2010全国十大推动读书人物,曾获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评比一等奖第一名,应邀赴台湾、北京等各地执教研究课、讲座300余节次。出版专著《打磨课堂——蒋军晶小学语文典型课例》《蒋军晶小学语文教学艺术》《小学生老舍读本》《耕读缘写作教材》《新经典日日诵(第9册)》等,即将出版专著《多面向的阅读教学》《和孩子聊书吧》《你不能错过的儿童文学经典》等,发表论文、案例100 余篇。
在本次“名师之路”全国“新理念 新课标”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研究会上,蒋军晶老师执教了《维也纳生活圆舞曲》,并作了《 多面向的阅读教学》的专题讲座,介绍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上千位与会老师为蒋老师纯熟的课堂教学技巧所折服,为巧妙的教学设计而击掌。他的专题讲座更是妙语连珠,旁征博引,诙谐幽默,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教学视野,独特的思考角度都在传递着正能量,引发热效应。课堂情境不能一一再现,我主要谈几个精彩的片段。
精彩之一:运用课堂提问、交谈、讨论等,探明学生的前理解。
【教学片段一】
师:我们先把课题读一下吧。
生: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师:这个题目里包含了一个地名。
生:维也纳。
师:听说过维也纳吗?
生:维也纳是世界音乐之都。
生:维也纳有许多著名的音乐家。
师:是的,许多家喻户晓的音乐家都是在维也纳出生或者在维也纳完善自己的艺术风格的。你知道贝多芬吗?
生:知道。
师:知道李斯特吗?
生:知道。
师:关于维也纳,你还有什么了解?
生:我在电视中看到过维也纳金色演奏大厅,金碧辉煌,非常漂亮。
师:是的,在金色演奏大厅里经常会有世界顶尖的演奏家和乐团演绎经典的音乐作品。维也纳是音乐圣地,一说到维也纳,大家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闻名世界的金色维也纳大厅,想到那些享誉全球的大音乐家,想到那些家喻户晓的经典名曲。下面请你们再仔细读读《维也纳生活圆舞曲》,待会儿说说你们读了之后的感受。
在教学中努力探明学生的“前知识”“前理解”,对教师实施差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维也纳生活圆舞曲》这一课中,无论是课的开始阶段,还是聚焦、深入学习重点段的时候,蒋老师在“教”之前,都会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读后感。学生说的还真是深浅不同、角度不同,因为每个人 的“阅读先见”是不一样的,因此,阅读的感受、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也就不同。教师在“教”之前让学生先发表看法,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一种阅读的成就感,因为每个层次的孩子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更重要的,教师从中可以获取设定教学起点的依据,然后确认和调整后面的教学问题。针对课题中的“圆舞曲”,蒋老师估计到学生难以理解,就播放了一段圆舞曲,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圆舞曲就是跳舞时配的乐曲。
精彩之二: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使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推进思考,深入体验。
【冲突一】解题后,蒋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一篇描写维也纳生活的文章,会写哪些内容呢?默读,思考,《维也纳生活圆舞曲》写了什么呢?
师:你读这篇文章过程中,头脑中时时会浮现一个词。生:是音乐。
师:那我们来梳理一下,作者在文章中到底写了什么?
生:写了鸟叫声。(师板书“鸟叫”)
生:写了花钟。(师板书“花”)
生:写了维也纳的一条小路。(师板书“路”)
生:写了维也纳酒馆里的一个老汉。(师板书“酒馆”)
师:是啊,同学们,作者写维也纳,写得很特别,他不写闻名世界的金色维也纳大厅,他不写那些享誉全球的大音乐家,他不写那些家喻户晓的经典名曲。他写什么呢?他写鸟鸣,写花钟,写小路,写 老汉。更奇怪的是,他写鸟鸣、花钟、小路、老汉却仍让我们一次次想到“音乐”。所以我们必须思考一个问题:“鸟鸣”和“音乐”有什么关系呢?“花钟”和“音乐”有什么关系呢?“小路”和“音乐”有什么关系呢?“老汉”和“音乐”有什么关系呢?请学生分组研读有关段落。
提问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怎样的问题能照顾到差异,能吸引各个层次的孩子参与表达并使他们都有相应的进步呢?我们来看看蒋老师最后这个问题好在哪里。首先,这个问题是在探明学生“前理解”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太简单的问题,大部分孩子不屑一顾,太难的问题,大部分知难而退,而这个问题难易适中。其次,这个问题具有巨大的弹性空间,有明显的开放性,每个层次的孩子都可以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参与。“鸟鸣”“花钟”“小路”“老汉”和“音乐”究竟有什么关系?有的人理解得浅一点,有的人理解得深一点,但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个问题老师引入了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不相吻合的冲突信息,使学生认知失衡,从而挑起学生认知的冲突,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冲突二】
在小组汇报交流后,蒋老师又用一些问题激起了学生第二轮的认知冲突。
(1)文章为什么不多写婉转、嘹亮、悠长的鸟叫声,而去写那些难听的鸟叫声?
(2)花与路根本没有声音,为什么会让人时时想到音乐?哪些 事物让人想到音乐?
(3)小酒馆里的人很多,作者为什么不写小伙、姑娘、孩子,而要写老人,甚至还写一只狗?
要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必须再次研读课文,蒋老师用一系列的追问引领学生慢慢走进文本。
【教学片段三】
师:这段话写了“小路”,“小路”和音乐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这段话写了在维也纳的小路上开车,很容易想到音乐。
师:这段话里说:“跑着跑着,很容易想起音乐来”,难道这一路上有声音吗?
生:有啊。
师:你再读读,这一段话中写到声音了吗?(生答“没有”)
师:在这些弯弯曲曲又畅如流水的街道上,作者看到了一座宁静又精致的房舍,这是声音吗?
生:不是。
师:在这些弯弯曲曲又畅如流水的街道上,作者看到了开满花朵的树,这是声音吗?
生:不是。
师:是啊,这一路上有许多景物,但没有声音啊。作者为什么会想到音乐呢?
(生再次停顿、迟疑。)师:(追问)作者为什么会想到音乐呢?
生:作者在那样美的街道上开车,心情很舒畅,心情舒畅了,就会想到音乐,因为音乐也是让人感到很开心的。
生:是的,我也认为不一定非得听到声音才能想到音乐,看到美好的景物也可以想到音乐,因为艺术是相通的。
生:因为这是一个音乐王国,在维也纳人眼里,一切都跟音乐有关,一切都跟音乐有联系。
生:在维也纳旅游的人,会被那里的环境感染,看到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想到用音乐来表达。(掌声)
四名学生的不同回答,谁对谁错呢?都是他们自己的见解,都很可贵。
这段的教学蒋老师没有就此打住,他又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车在这些弯曲曲又畅如流水的街道上跑着,你想到了什么音乐? 两边的景物像是突然冒出来的,你想到了什么音乐? 看到一座宁静有精致的房舍,你想到什么音乐? 看到几株像喷泉一样开满花朵的树,你想到什么音乐? 就这样带学生走进了文本,体会了内涵,蒋老师又把学生带进了省略号:他可能还看到什么,想到什么音乐?
在这里,我们看到,想象,不但读懂文本,还把书真正的读“厚”了。
在交流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可能启发别人以及被别人启发,这 在蒋老师的课里体现得很充分。作者驱车行驶在一条没有声音的路上,为什么总会想到音乐呢?有的说因为在那样美的街道上开车,心情很舒畅,心情舒畅了,就会想到音乐;有的说“我”是被那里的音乐氛围感染,看到美好的东西,本能想到用音乐来表达„„不同的看法,相互启发,相互促动。差异教学的意义就在这里,教师尊重差异是第一步,了解差异是第二步,关键是第三步“利用”差异。
精彩之三
在学生充分交流理解的基础上,蒋老师让学生在优美的圆舞曲伴奏下写出对课题的理解,音乐停,笔就停。学生很快开始。
音乐停后,他让全体学生起立,读自己所写内容。没完的用语言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如果你的角度跟同学所读一样,表达不如他,就坐下来,如果角度一样,表达比他好,就站着。学生开始汇报。一位学生读完后有个别学生坐下去了,站着的学生越来越少,他们的回答也越精彩,受到台下老师的阵阵喝彩。这个环节的设计可谓一举多得:首先检验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其次这个小练笔培养了学生书面表达能力,训练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完成一件事,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倾听他人说话并判断其话语含义的能力。
蒋老师的课我们无法还原,但我觉得最值得学习的是他能站在新课标的高度去使用教材,设计教学,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各种感官都发挥作用,语文素养全面提高。
第三篇:聆听专家讲座 感受学术魅力
聆听专家讲座 感受学术魅力
教师:高忠娥
2015年5月23日和24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数学翻转课堂现场展示教学模式观摩活动》。来自北京的吉春亚、江苏王红梅、甘肃傅平,这三位特级教师分别为全体学习的老师们上了一节示范课,并做了教学报告,收获一些语文翻转课堂的知识,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受益匪浅。
三位教师精彩纷呈的讲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们虽然观点不同,性格迥然,但是她们都是那么坦坦荡荡,挥洒自如,出口成章,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让我深深为此折服。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则是来自北京小学的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我深感教师职业内涵之广博。
王宏梅老师《基于全脑理念的教与学》让我了解到翻转课堂不仅仅是学与教顺序的颠倒,其实教与学环节的辅助是不能缺少的。去过杜郎口中学参观的人只领略了白天学生在课堂上的光鲜亮丽,游刃有余,却没有看到他们为第二天课堂展示的翻阅资料精心准备完成导学案的样子。所以,课堂前的自主学习是上好课的前提,很多预习资料,预设练习,问题探究提示都要提前准备,要求都让学生了然于胸。只有精心的预习准备,学生才能找到所学的重难点,疑惑点,使第二天的课堂学习有目的,有意义。结合学习我归纳了几点不成熟的收获。
一、精彩的课堂教学让我们回味无穷。
三位特级教师执教的课例体裁不同。吉春亚老师执教的是古诗《乞巧》,王红梅老师执教的是苏教版五年级的《海伦.凯勒》,傅平老师执教的是写作《青青子衿,低吟潜唱、、、让习作反转,让缄默的心灵放飞诗情画意》,教师们教学风格不同,课堂上精彩不断。吉老师循循善诱,激情四射,王老师厚实稳重,傅老师清新有活力,方法新颖,带着学生在游戏中完成写作。三位老师的教学让我看到了语文教学中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奥妙。但是,三位教师又同时体现了语文教学中坚守不变的东西。
1.师生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了老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的地位。
教师只在有疑难处点拨,学生始终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如吉老师执教的古诗《乞巧》,这课的重难点、难点是理解诗意、重点字意以及诗中蕴含的道理。吉老师指导学生从理解难懂的字义、逐渐过渡到理解诗句意思,在教学此部分时水到渠成把教学的难点化解,学生通过学习资料袋很容易理解了诗意并懂得了道理。整节课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重点,教师只在重点、难点处稍做点拨,充分显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2.课堂教学扎实、有效、生动、幽默。
课文朗读的指导,品味词语的教学、概括课文内容、以及体味写法、练笔训练等无不体现了扎实、有效的特点。老师们朴实、扎实、真实的课堂教学效果,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回归语言文字训练原点的思想,在王老师所执教的《海伦.凯勒》一课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给与会老师留下了有益的思考。对于中高段的学生来说归纳段意伤神枯燥,但王老师运用了我是“小诗人”激励学生大胆总结,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平实的教学报告引领我们的成长
三位特级教师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做的报告为我们的教学打开了一扇扇窗。
吉老师对古诗教学的研究让我们感觉到,每一首古诗的教学,都可以为学生打开了解古代文化的视野,引领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语文课的教学要注重实践,让学习语文成为一种生活。
语文教学中的习作教学一直是令语文老师头疼的——学生对习作没有兴趣,一提写作就头疼。傅老师的心理描写法:内心独白法、梦幻再现法、环境猫写法及心理描写法,通过不同的写法练写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变化,从而使自己的文章更吸引读者。童漫教学,对如何引导学生建立起对习作的兴趣做了一个很好的探索。一幅幅漫画让学生在想象、猜测的过程中精彩不断。引领着学生的思维、想象不断向前走,在游戏、娱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也完成了对语言文字的表达。
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是扎实有效的培训,相信我们能尽快成长起来,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做出更多有益的尝试与思考。
第四篇:传统与现代__作文
守望·腾飞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或许,那古老的铁血丹心的生活早已驾着历史的战车悄悄逝去,但是,负载其上的中华民族灿烂而辉煌的传统文化,是否也一去不复返?
春花秋谢,雁阵南移华夏民族从历史的硝烟中一路走过来,她徘徊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长城前,纵横于大唐盛世的舞榭歌台之上可悲的是秦淮河的水太冷,北方大漠的铁骑太硬,晚清末朝的统治者太软弱,西方侵略者的枪炮太利,风风雨雨,凄凄惨惨戚戚的近代民族史化为无数仁人志士的花塚,怀抱传统经典,胸怀文化末节而含恨长眠!时至今日,远去了刀光剑影,逝去了血雨腥风,安详的太平盛世似乎也成为传统文化的守墓者与送终人。先不说麦当劳文化在神州达地泛滥成灾,法兰西的名贵香水迷失了多少青春年华,英吉利的流行乐疯狂席卷乐坛,还有日本的动漫腐化我们的青少年,单是那情人节朦胧的月亮,也比七夕的动人故事更煽情,比中秋的团圆之月更美丽
难道,蕴育了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已行将就木,奄奄一息?如果是那样,在传统文化被遗忘西化之日,也是华夏民族灭亡之时这并不是耸人听闻,一个民族的立足根本便是他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深深融于我们每个人血液中的精髓,是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的不竭动力 欣喜的是,近年来掀起的国学热,古典文化研究热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沉沦于历史长河深处的文化经典开始浮现于人们面前于丹的论语“心得”,将孔子的思想精华用美丽易碎的语言编织成现代人心灵的摇篮;易中天以幽默调侃的话语演绎了一部部超现代的《史记》、《三国》„„片片感人,剧剧精彩且不说功利主义的解说违背了严肃的学术研究,但究其对传统文化传播的贡献却是难以估量的
孔子不是于丹一个人的圣人,而是我们每个人心灵的守望者;“三国”也不是易中天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心驰神往的美丽传说传统文化的迷失与复活,将见证我们古老民族的崛起与复兴
“盛世歌者萧条人,怅望千秋一掬泪”,让我们守望心灵的文化净土,驾起历史的罡风,仰天长啸,看巨龙腾飞!
论传统文化的继承
翻开中国的历史长卷,综观而得的尽是璀璨的星火:远古神话的浩大纯美,诸子散文的洋洋洒洒,辞赋经文的博大精深,唐诗宋词的经典奇葩。辉煌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思如今,我们的心灵和眼球正在经历着怎样的浩劫呢?
低级庸俗的小说随处可见,商业报刊杂志铺天盖地,明星逸闻秘事的书刊一路畅销。传统文化的精髓已被时代的步伐踩于足下,更不用说古代的礼仪道德了。当现今的中华儿女在圣诞之日狂欢庆贺、在情人节忘情浪漫时,我们应当看见传统文化受伤的表情:端午节时的冷冷清清、重阳节时的寂寥。我们接受了太多的时代潮流,却也遗弃太多祖先的东西。传承千年的文化、兴盛了万代的习俗在物质文化多样化的今天已是渐行渐远。
中国乃博大精深的文明国度,可我们的文化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过去端午节是很盛重的节日,可龙舟竞渡时的人山人海、粽子飘香的美丽传说已被时代潮流带离了中国。而我们的邻居韩国却将其占为己有,申请端午节为世界非文化遗产。我想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愤怒,都会 为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出谋划策,而不是把西方的圣诞节奉为狂欢的主。
新世纪的中国青年几乎都能讲上流利的英文,都能对哈韩文化信手拈来,可又有几个熟识孔孟之道,知晓五经六艺,甚至都忘了历史的痕迹。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已被尘埃覆盖,反而那些外国的潮流占尽风头。传统文化见证了华夏的成长,是历史的结晶,也是我们的国宝,我们虽不能全盘吸收,可我们有义务把它发扬光大,使其成为我们的资本和骄傲。
在当代中国,粗俗丑陋的言行随处可见,压老欺幼、恶语伤人之事常见报端,再看看日本韩国,礼仪节数周到平常,仁与爱的理念深入人心,可那些原本都是中国的东西啊!我们丢失了、遗弃了,却在他们那里奉为真理教义,这是国人的悲哀,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遗憾。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炎黄子孙的宝贵遗产,那些记载着历史的文字、那些彰显着气度的礼节、那些散发着真理的教义,每一样都值得中国骄傲。可是否又是每一个人都继承和发扬着先人的血统呢?当全球化的浪潮袭卷而至时,当时尚潮流泛滥时,作为站在时代浪尖上的青年理应坚持自我,而不是对西方习俗的顶礼膜拜,对庸俗文化的疯狂着迷,而是应该学习继承中国的传统,吸收其精华,把自己传流本土的文化推上更高更灿烂的浪尖。
传统与现代
在一些人看来,传统则意味着“落后”、“保守”、“抱残守缺”,如同一位生命垂危的老者;而现代则给人以“时尚”、“希望”、“与时俱进”,它像一个富有朝气的青年,焕发青春的活力,吹响着时代的号角。从某一角度来说,我并不反对这种说法,有时,两者确有水火不融之势,但两者却又相辅相成,互相作用,它们共同统一于人类社会的进程中。
鲁迅先生在他的《拿来主义》一文中,在谈到如何对待外来的东西时,他采取的态度是“吸其精华,弃其糟粕”。这八个字也同样可以用来对待我们传统的东西。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经不起时间检验的所谓的“传统的事物”也早已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如中国女人的裹足、男女性别的歧视以及不合理的等级制度等,而有些传统则在我们的头脑中挥之不去。还记得小时候,姥姥、姥爷牵着你的手一起逛庙会的情形吗?手中拿着一串冰糖葫芦,看着街边的老艺人卖弄着技艺,捏泥人、剪纸、杂耍等令人流连忘返;还记得在烟雨迷蒙的江南中,那位撑着油纸伞,走在青石巷中,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吗?还记得端午时节,粽香四溢时,那些汉子们勇立潮头,齐心协力、奋勇前进的情形吗?这些传统,即使步入现代社会,依然会在我们的记忆中,不会因为社会的发展而随之风化。
人类文明的车轮一路向前,身处现代社会,我们欢欣雀跃,我们欣喜于现代化的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当手机短信代替了传统的书信,鸿雁传情的无尽思念也只能在唐诗宋词里去追寻。当电子阅读代替了纸质阅读,那一抹淡淡的书香还有谁能够体会得到?我们似乎可以随心所欲,好像天下没有我们不知道的事情,但到头来我们却忘记了自己是谁,脚步太快了,灵魂被远远的落在后面。这是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一个致命的灾难,当一个人在现代化的节奏中迷失了自己时,他已经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当信息风暴轰炸他的头脑时,他还有思考的空间吗?现代化其实就如一把双刃剑,它可以让你成为至尊,也可以让你死在自 己的剑下。
因此,只有将传统的东西与现代化有机融合,传统借现代而大放异彩,现代因传统而富有底蕴。这正如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青年,既有底气,又有朝气。青春版的《牡丹亭》在这方面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一个优秀的传统昆曲剧目经过现代科技的“包装”,更容易为新新人类所接受,从而使这种艺术的生命力得以持久。现代与诗意、传统并不矛盾,你可以想象一下,日暮时分,与家人或三五知己围坐在一起,谈论古往今来的事情,听着远处传来的民间小调,在灯影摇曳中,请停下你匆匆的脚步,让灵魂附体!
传统与现代
参天大树的蓊郁苍翠,屹立不动,离不开那盘根错节的根;幽香屡屡,亭亭玉立的花儿,离不开那一抹沉稳的绿的陪衬;黝黑肥沃的土地,离不开那生命之源的水的灌溉。传统与现代,就好比根与树,叶与花,水与土的关系。然而现实又是怎样的呢?
曾记否?你曾迈着轻盈的步伐,在历史的林间小道上前行。你曾在灯火阑珊处注视着世人。你曾为中华文化植入了不朽的根。而现在的你,却在这个功利化的社会中踽踽而行,犹如一个晚境凄惨的老人。
当天空飘着雨丝时,除了看到大家纷纷躲雨,是否还能看到一个撑着伞的丁香般的姑娘徐徐前行?当一瓶五粮液卖到成百上千时,人们还能否想起“欲饮一杯无”的情怀?我们看到的,是追求速度化的现代社会,传统文化愈来愈淡出人们的视线。
现代社会是一个功利化的社会,在人们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中,传统文化的容身之处越来越小。人们需要的是如何在如此快的生活节奏中获得快乐,于是,快餐文化出现了,四大名著被改的面目全非,历史人物也被“翻新”形象,更有甚者,颠倒黑白,只为搞笑,娱乐大众。我们应该扪心自问,我们需要的难道仅仅是这些吗?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传统文化向我们展示的精神,不是为了博君一笑而胡乱编造。
当然,并不是说现代化的东西都是坏的,没有价值的,只是如果我们把传统与现代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不是创造出更璀璨的文化呢?应当牢记的是,没有了根,长得再高大的树,最终的结局都是轰然倒地;没有了绿叶,再漂亮的花都是有缺陷的;没有了水,在肥沃的土地爷逃脱不了龟裂的命运。传统文化对于现代文化意义重大,现代文化若与传统文化结合,中华文明之树就会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传统与现代
世博会,是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之处,也是传统与现代交汇之所。两者就似世博的两种表情,共同存在却各有千秋。
传统,是流动的时间的凝固剂,是外形的历史的显隐液。它可以是除夕夜的爆竹声,团圆饭,还可以是古朴的素砖汉瓦、温暖的宋瓷元陶;它可以是夏日度凉的团扇,也可以是秋日送暖的绍兴黄;它可以是东北的窗花,也可以是西北的腰鼓;它可以是一方天下为公的匾额,也可以是一幅“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的对联。传统是民族个性的鲜明烙印,无法磨灭,风笛悠扬,苏格兰的清俊如威士忌沁人心脾;一曲弗拉门戈热情如火,西班牙人的热烈就好像曼陀罗在绽放;一个足球应声入门,巴西人的狂热像是里约的骄阳激荡人心……
传统是一种代代相守的价值观。陶潜的家园是人声暖暖,墟烟依依的田园居;王维的居所是“连山接海隅”的太乙峰;梭罗在瓦尔登湖躲避缠人的税务官的嚣嚣红尘,郝思佳相信“明天”在塔拉庄园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无论哪个年代,哪个民族,我们最终双脚踏地,亲吻自然,这是一种亘古不变的价值观。
但是,如果没有蒸汽机车,人类文明至今在马车上上下颠簸;如果没有一段钨丝照亮世界,我们至今孤灯常伴,生活在一派蒙昧中;如果没有胰岛素,没有盘尼西林,没有遗传医学,人类将是多么地孱弱,在病榻上苦苦挣扎;如果没有网络,“山长水远,死生契阔”,我们终究无法知道世界尽头发生了什么。
这一切都是现代科技导演的一部鸿篇巨制。
年轻的营养师把传统与现代紧密地联系起来,我们要尊重传统,但不固于传统,我们紧跟现代,但不盲从现代。我们知道“传承是我的权力,反叛是我的责任”。传承不是“亦步亦趋”,不是拘泥形式,而是对精神的领悟。反叛不是颠覆传统,而是创造思维的渗透,以缔造全新的传统。传统与现代,这两种世博表情,并不是哭与笑,它们相辅相成,共同展示着各自的魅力。
传统与现代作文 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撞击
“有鱼吃还捉老鼠?”一个貌似简单的问题,却引来我们无尽的思考。
其实,同样的问题,我们每天不也在问着自己和别人吗?——“有手机短信还用登门拜年吗?”“有百度知道还用去买那些工具书吗?”“有Email还用一笔一画写信吗?”……毋庸置疑,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使我们的生活质量逐步提升,生活中到处都是便捷的信息工具、交通工具、学习工具……
可以说,这些新科技的产物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传统的生活模式!当年跨海远航的哥伦布和郑和,一定不会想到千百年的后的超音速飞机,可以轻松到达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国家。而当年怀揣八百里加急公函快马飞驰的驿卒,更是不会想到千百年后的今天,只需指头动动,信息就可以飞速进入对方的眼帘……这就是科技进步的直接表象!但是,当我们尽享这些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便捷与愉悦时,又何曾想到——在这享受的背后,我们又失去了什么?大海最美丽的难道只是海天一色、万里无云的美景吗?透过飞机的舷窗,只能看得到波澜不惊的蓝色汪洋,却感受不到一丝海风的吹拂,更不可想象在船头看到鱼儿跃起的那种欣喜!而当我们新年时看到那苍白的不过几十个字符的短信祝福时,又怎能想象得到当年驿卒驰骋于山水之间的那种酣畅淋漓?胯下飞驰的骏马、耳畔回荡的铃铛声和周围的崇山峻岭组合在一起,这本身就是一幅悠然惬意的画卷!而这种美丽,在手机铃声响起的那一刻,早已荡然无存!有情调的生活,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生活!所以,在如今电灯早已普及的年代,我们依然要在生日和圣诞时点燃蜡烛!在那样特殊的时刻,我们所需要的不只是光明,更需要一种温馨的氛围!曾几何时,全国很多城市都禁放烟花爆竹,于是电子爆竹应运而生,很是畅销了几年!但是最终的结果呢?却是各地的禁放令在逐步放宽甚至不了了之。因为人民群众依然希望在除夕之夜看到被烟花照亮的夜空,听到震耳欲聋的爆竹声响、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烟花喷射出的硝烟的味道!这样的视觉、听觉和嗅觉,是电子爆竹永远所不能比拟的!北京奥运开幕之夜,夜空中由烟花所构成的大脚印一步一步走进鸟巢,这样的感觉和氛围就是中国所独有的!这就是民族文化力量的充分彰显!鱼与老鼠的关系,显然和鱼与熊掌的关系不同!后者不可以兼得,而前者,却都是猫所喜爱的食物,完全可以兼得!这就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一样,完全可以在当今社会中共同存在、共生共荣。比如各种铅笔、钢笔、中性笔,早已应用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不可或缺。但是,传统的毛笔却依旧散发着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因为它所蕴含的,并不只是一支笔而已,而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黄庭坚的《砥柱铭》拍出了四亿元天价,就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即使我们已经生活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依然需要毛笔和卷轴来铭记和传承先人的书法艺术!打开电视机、广播和网络,最新的影片和各种流行歌曲在撞击着我们的视网膜和耳膜。但是,诸如相声、评弹、皮影戏这些传统艺术形式,却依然在民间具有广阔的受众群体!这些发源自最底层群众的艺术表现形式,本身就承载了太多的文化信息,代表了太多的文化符号,所以,它们才有资格成为受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只抛下鱼不吃,却辛苦捕捉老鼠的猫咪,从一个侧面去理解,其实就是在向我们表达着一种对于文化的积极态度——即使有了新的,依然不可以忘却旧的!我们只有从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有益的养分,并将之在当今文化中发扬光大,才可以使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继续向着积极、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捉老鼠固然很累,肯定没有坐在那里吃鱼那么舒服;发掘和保护传统文化,也必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但是,只要我们具有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强烈渴求,具有这种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那我们就一定可以成为称职的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者!我们为那只执着的猫叫好,也为那些执着于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人们叫好!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也许他们并不曾引人注目,但是,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正是因为他们的辛勤努力,才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感召力!正是因为这样一朵又一朵小小的浪花,才构成了漫漫历史长河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第五篇:传统和现代订婚流程
成都亚果摄影会所
传统和现代订婚流程
婚礼习俗信不信由你
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里,「婚姻」是一辈子的大事,以往婚姻多为媒妁之言,且离婚为社会所不容,在这种情况下,女子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毫无「退货」的空间。因此,想要下半辈子有幸福快乐的生活,只能将希望寄托上苍,而一些所谓的「习俗」,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一种「祈祷」的模式。
翻开婚礼习俗,从所有人员该如何「排列」,到新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有「明文规定」,其中之繁复非常人所能理解,结婚时若不手持「范本」,按步就班,任谁也无法做得周全。其实,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些习俗是否还适用?在婚姻自主,甚至「来去自如」的情况下,这些习俗还具有何种功能?是否还是不得不遵循的必要步骤?都是值得讨论及深思的问题。前总统之女陈幸妤日前风光出嫁,虽没有搬出所有结婚的习俗,但是第一夫人在陈幸妤上车后还是「照例」泼了盆水,而她脱口而出开了个的玩笑:「以后别回来分财产喔!」,更让旁人听来颇觉怪异。
照婚礼习俗「规定」,新娘上了礼车后,新娘的妈妈要向外泼出一盆水,意思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新娘从此就是夫家的人,与娘家无关。事实上,这个举动在以前是理所当然,在今日却早已不合时宜,甚至带有将女性「物化」,转送夫家的意味。除此之外,礼车开动时,女方主婚人需用嘴含酒,喷向车后,或用脸盆装水,泼向车后,表示覆水难收,叫新娘不要有后悔的念头,或不会被休妻回家。
到夫家大门时,媒人得先进门,边撒铅粉边念:「人未到,缘先到,入大厅,得人缘」,并在大厅门槛前需置火盆及瓦片,让新娘右脚跨过火炉,再踩破瓦片,意谓「过火」与「破煞」。婚嫁时忌生肖属虎的观礼,以免虎伤人,导致夫妇不和睦或不孕。以上种种举动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都显得格外荒谬。此外,男方要请一位生肖属龙之男童,在新房床上翻滚,媒人在旁念吉祥语:「翻落铺,生查埔,翻过来,生秀才,翻过去,生进士」,希望能生个儿子,并光耀门楣,同样延续了以往重男轻女的不当观念。
结婚的确是人生大事,但婚后生活幸福与否,是否得以延续,重在两人的心及相处之道,而不是依靠这些毫无根据的枝节。要有个成功而永难忘怀的婚礼已不容易,如果还得被这些繁杂的习俗劳心劳力,又岂是一个「累」字所能形容。如果不想因为这些古人一厢情愿的想法而觉得绑手绑脚,何不从这些错误的观念中解放,将婚礼的重心摆在两人的身上。当然,在摆脱传统束缚的同时,双方家长的感觉也不可不顾,如果老人家坚持一定要靠这些步骤求个心安,不妨与他们沟通,保留些坐床、奉茶等无伤大雅的习俗,免得因为两代间思想差异搞得不欢而散。
传统版
祭祖:男方出发前先上香祭告祖先并拜天公,祈求婚姻幸福美满。
出发:男方携带六件或十二件礼,由车队放鞭炮后出发。车队人数及车数均应为双数,不过四与八的数目最好避免。
纳采:男方在到达女方家前一百公尺时要鸣炮,女方家听到鞭炮声时,也要放鞭炮回应。迎宾:媒人先下车,由女方家的晚辈帮新郎开车门,并且端水给新郎洗手洗脸,新郎需赠送红包答谢。
介绍:男方车队人员将聘礼搬入女方家大厅交给女方父母,女方需给搬聘礼人员红包,之后由媒人介绍双方亲人相互认识。
奉甜茶:女方在祭拜祖先后,请男方人员依序入座,新郎应坐在末座。新娘由媒人或十全妇人陪同,奉甜茶给男方亲友,媒人同时在旁念吉祥话。
压茶瓯:男方亲友喝完甜茶后,新娘出来收杯子,男方亲友要将红包放在茶盘上,用茶杯压住。
成都亚果摄影会所
戴戒指:新娘收完压茶瓯红包后,由媒人陪同坐在大厅的高椅上,双脚则踩在小圆凳上。新郎将系有红线的金、铜婚戒,戴在新娘右手中指,取夫妇同体同心之意。新娘在戴戒指时手指略弯,不让新郎套到底。之后准婆婆也为新娘戴上项链、手镯、耳环等见面礼。女方家燃炮庆贺。成都婚纱摄影http://
改称呼:媒人引导双方改换称呼,先由准新郎对女方家属一一改口称呼过一次,再由准新娘对男方家属同样改口称呼一次。
祭祖:女方父母及新人祭拜祖先,禀告婚事,由舅父点烛,媒人说吉祥话,香柱插进香炉后不可拔起重插,忌讳重婚。
回礼:女方将男方送来部份聘礼退回一部分,包括礼香礼烛礼炮各一份、几盒喜饼,另外再回赠新郎预先准备的六或十二件礼物。
订婚宴:女方设宴款待参加订婚礼的双方亲友及媒人,并准备鸡腿扎红纸和红包送给男方的幼辈;男方要准备压桌红包给女方,支付喜宴费用。在喜宴没有结束前,男方不向女方招呼,更不能说再见,就要先行离席,因为忌讳下聘之事再来一次。
分饼:喜宴后,女方将喜饼分送给亲朋好友与左邻右舍,表示广告周知女儿己经名花有主。
告祖礼:男方回家后应由父母或长陪同焚香祝祷,禀告祖先及神明。
现代版
订婚流程现代及传统差别不大,不过迎宾时由女方晚辈开车门后,大多省去端水给新郎洗手一节。
现代媒人大多为男方长辈,接近介绍人的角色,不是职业媒人,因此也在各仪式中说吉祥话的仪式也省略。
戴戒指时手指要不要弯,己经成为订婚仪式中最「好看」的戏码,许多新人不信这一套,一套到底也很常见。
取消改称呼的仪式。
男方在订婚宴时未结束时先离席,不过由于许多新人在订婚后还有许多待办事项,例如送喜饼、整理聘礼等,因此有些准新郎与男方家属一起离席后,稍后再回到女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