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敌人》读后感

时间:2019-05-12 11:30: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亲爱的敌人》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亲爱的敌人》读后感》。

第一篇:《亲爱的敌人》读后感

《亲爱的敌人》,作者是邓一光,《亲爱的敌人》读后感。小说中主人公穆仰天与童云一见钟情结为伴侣,生下美丽的“天使”穆童。在一次交通事故中童云去世,突如其来的打击使父女俩人产生隔阂、误会。穆童以各种坏招阻碍女性对父亲的接近,父亲因为爱女儿和怀念妻子放弃了一次次择偶的机会,俩人成为“亲爱的敌人”。但当穆仰天患脑癌不久于人世时,父亲用生命的最后时刻为女儿操办一切,而女儿突然长大挑起照顾父亲的重担,二人的心真正走到了一起。

亲情是伟大的,当穆童沉浸在父爱中,她忘记了如何去体谅父亲,她只知道她想要得到什么,这和穆仰天的教育是有关系的,穆仰天甚至有点溺爱自己的孩子了。当一个人做什么事都一帆风顺时,他会觉得很多事都是理所当然的,殊不知,当灾难降临时,他应该如何去应对,读后感《《亲爱的敌人》读后感》。我很同情穆童最后的遭遇,同时,我也明白生活中必须有酸甜苦辣并进,时不时的挫折会使人慢慢成长,慢慢学会如何生存下去。

当亲情的双刃剑肆意伤害亲历者的心灵时,如何能够较为积极地冲击伦理的藩蓠,或许正是当今人们普遍面临的最痛苦、进退两难的境况,穆仰天和穆童之间留下的“流动的壕沟”写得令人感动嘘唏。在这部宿命深重的小说中,对“敌人”的爱是那样的大,以至放弃了自己的父亲得到悲怆的结局。而这恰是邓一光竭力张扬的人生的审慎魅力,也是邓一光思想光辉的又一次照耀。

第二篇:读后感-最大的敌人

最大的敌人

——读《鹦鹉鱼的睡衣》有感

“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开始读到这句话的时,我还很不理解,别人是外人,是最有可能成为你敌人的人,而自己怎么会伤害自己呢?在我读过这篇文章之后,我才明白其中的真谛。

文章讲述了一种生活在地中海的鱼——鹦鹉鱼,由于鹦鹉鱼能够互帮互助,所以一般的危险奈何不了它们,但这并不意味着鹦鹉鱼永远没有危险,因为它们怕死,他们想白天有同伴救它,晚上同伴睡着了怎么办?于是它们像蚕吐丝一样织成一件“睡衣”包裹在身上,这确定可以令它自己高枕无忧,然而这睡衣织得在牢固,以至于它们早上醒来要花很大力气才能从睡衣中钻出来,有时候,鹦鹉鱼病了,晚上睡在睡衣里,醒来时却没有力气撑开睡衣,这就麻烦了,因为同伴会以为它在睡觉,不便打扰。

鹦鹉凭着团结的力量甚至可以逃过聪明的人类的抓捕,却被活活困死在自己纺织的牢笼里,可见鹦鹉鱼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于外界的伤害,而是作茧自缚的自残,动物如此,人类亦然。

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是个“宴会狂”,他并非是被毒死的,因为那时毒药的药效还很慢。事实是,亚历山大在过量饮食后突然病倒,并在10天后离世。无独有偶,瑞典国王

阿道夫在一次宴会中狂吃海喝,还不忘享用14份甜品,最终搭上了性命。

亚历山大大帝和瑞典国王都是显赫一时的人物,但作为一代帝王,他们没有被其它国王消灭,没有被夺权者暗杀,而是由于放纵自己贪食的欲望,暴饮暴食,活活撑死。他们的遭遇和鹦鹉鱼一样,都能抵制外界的侵害,但在危险过后,都无法逃脱自己制造的监狱,一步步走向毁灭。

“我们都是囚犯,不过有的是关在有窗的牢房,有的就磁在无窗的牢房里。”纪伯伦如是我闻说。这名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失败并不是败在别人的手中,而是败在自己的脚下。惟有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克服身上的弱点上,才能将自己解放。

第三篇:《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读后感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 吴俊刚 联合早报

有个叫佟平的中国作者,最近读了已故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文思泉涌,一口气写了38篇读后感,在网上陆续发表。这些文章,可以说都是借题发挥之作,不是单纯的书评,而是利用书中的观点,结合现实课题,发表个人的意见。

据作者自己透露,有些篇章被版主抽掉或删除了。我到凯迪网查阅,发现第23篇注明:已删除。但是,以“知识分子的网上家园”自诩的光明网,最近却一口气把全部38篇都挂上了,第23篇题为《共产主义乌托邦》。

究实,这一篇也只是事实的陈述,“回顾一下新中国55年的历史”。但是,文中谈到了“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三年自然灾害”“人民公社”“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等等,自不免触及了旧伤疤。作者的结论是,“事实已经证明,他(毛泽东)曾经选定的那条闭关锁国的社会主义穷过渡的方向,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胡同”,“思想开放才是最重要的”。作者在文章结尾说,“我们的政府,已经不再一切以实现这个乌托邦为制定国策优先考虑的依据,我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其实是对现领导层的肯定。

社会要能自我反省

38篇在光明网上已经挂了几个礼拜,至今安然无恙。由此多少可以说明,“开放”,包括思想言论的开放,也正在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摸着石头过河。一个社会能自我反省,允许不同的观点互相碰击,激发思想的火花,允许人民有开阔的言论空间,思想自由,这个社会才能虎虎有生气。

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要维护的,就是这样的社会。这本书出版至今已经是将近六十年了,它写于1943年,两年后才有机会印行。对中国读者而言,开始的将近四十年对它感觉陌生是不奇怪的,因为它大力抨击的正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集权主义。波普尔后来在他的思想自传中还透露过,本来他要把书名定为《伪先知:柏拉图-黑格尔-马克思》。在改革开放后,这本书已在大陆解禁。

反观我们新加坡,谈起波普尔,也许人们已觉不新鲜了。但是,若要谈开放社会种种,我想,波普尔还是大有参考价值的。我们享有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制度,过去四十多年来,这个制度的运作也很顺畅,但是,当我们在讨论开放包容时,当报章的论坛上突然兴起“强势政府”的论辩时,温习一下波普尔,对我们应是有所裨益的。

作为开放社会的公民,首先要捍卫的,是民主这个可以不用暴力就能更换政府的政治机制。其次,是必须培养理性批判能力和加强公民责任感。波普尔指出,人世间是不可能有天堂的,乌托邦就是乌托邦,每个试图在地球上创造天堂的人,带来的都不过是地狱。希特勒、列宁、毛泽东都是如此。别忘了,希特勒可是靠民选上台的!

所以,开放社会的公民只能老老实实地通过试错的途径前进,用邓小平的话说,是摸着石头过河,别听信任何建立乌托邦的许诺,否则就很容易给集权和独裁者可乘之机。开放社会的公民,最重要的是必须具备批判的理性。

要有批判的理性

从“强势政府”论所激起的反响,我们可以隐约地感觉到,人们正在以委婉的方式相互提醒,我们要有批判的理性。这是好事,它说明我们珍惜和维护开放的社会。无可否认,“强势”的提法,很容易刺激知识分子敏感的神经,尽管人们都接受,在很多国家事务上,如国防、外交、打恐等,所谓“强势”政府是很必要的。

对“强势”有所顾忌,从捍卫民主的角度看,并非坏事。我觉得,不妨换个提法,着

眼于中国人所说的“执政能力”。在一般人心目中,一个好的政府,基本上就是一个执政能力强、能拿出好政绩的政府。除此之外,作为一个开放社会的政府,包容性也是必不可少的。种种迹象显示,我们正在朝这个方向进发。

也许,波普尔的一席话,可以用来作为本文的结尾,与大家共勉:“我们是有可能回到野蛮中去的。如果我们希望仍然成为人,那就只有一条路可走,这就是通向开放社会的道路。我们必须对未知、不确定和不保险的事情,不断进行探索,使我们所能具有的理性,尽可能好地为安全和自由而制定计划。

第四篇:《谁是教育的敌人》读后感

《谁是教育的敌人》读后感

暑假伊始,静下心来,拜读了郑杰和徐红两个教育名家合著的《谁是教育的敌人》一书。本书是以对话的形式就中小学教师教学、管理中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在两人你答我问的对话中让我们走近教育现象,更深一层次去思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去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

郑杰,曾当过中小学教师、校长,现是自由教育者和撰稿人,著有《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学校的秘密》、《从校长到幕僚》等专著,因其观点新锐,被戏称为“另类校长”。

徐红,语文特级教师,现任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上海市实验学校是上海市教委直接领导的一所市重点学校,是一所集教育科研于一体的中小学十年一贯制的学校。

我想,这样的两位教育管理者必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教育更需要情感还是理性

徐红老师相信情感和直觉的力量。她谈到:理性是为感情服务的,因为爱教育我们才做教育、才做的好教育,这是一个前提。

而郑杰老师谈到了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被情感驱使,男性比女性更能觉察到自己的理性,也能自觉接受理性的指引。他的观点是:

----价值观是理性的产物,是人类用理性进行澄清的结果。

----我从来不藐视情感,我认为情感是人类最美好的真实存在,因为有了情感我们才能体味到生命的力量。而我认为理性,也只有理性能够让人感觉到生命的意义。也就是说,价值观决定着我们为什么而活以及如何活,情感可以让人活的更好、更精彩。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性要高于情感,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会自觉地将情感之余理性的控制之下,让情感成为理性的奴仆,让情感俯仰理性的鼻息,让一切情感全都沐浴着理性之光。

----理智型的校长不是没有情感,习惯用头脑去分析,先辨别情况再采取行动。”

显然,在这些对话发现中,郑杰老师更能理性的看待教育管理,当然他也承认理性的教育也需要感性的管理。

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组织

只有在学习型的组织里,才能让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真正融为一体。学习型的组织应该具备四个特性:开放性、民主性、合作性、自主性。这是他们的共同认识。但又在以下对话中一一验证,要达到“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组织”这个目标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

----学校是开放的,教师和学生的头脑是开放的,学校信息是开放的;学校的内外资源要共享;那么人力资源的开放能做到吗?人才能进能出可以做到吗?学校解聘一个不称职的老师比留在一个优秀老师还要困难。

----学校中彻底的民主是没有的,在学校管理方面你不能彻底民主,否则你全听大多数人的意见很有可能导致失职。

----少讲团结,多讲合作。作为学校每一个自主团队,需要精神基础——团结,同样也需要在尊重多元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多赢的合作关系,这样团队才能走出瓶颈,走向创新,更需要团结基础上的有技能、有方法的有效合作能力。

----在一个学校里若管得越多,相反人们做得会越少。急功近利的环境,教育专家推波助澜,参与制造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肥皂泡,领导管得越多,教师做得越少,同样,教师管得越多,学生学得越少。在大环境下要想独善其身很难,你很想做的事情常常不允许你做,而即使允许你做,技术条件又达不到。“一刀切”的管理与要求捆住了学校、限制了老师、害苦了学生,热情和创造力一点点被磨灭。

看到这儿,我不禁疑惑了,什么样的学校才能是一个学习型组织?

教育理念

----教育的好坏决定未来社会的状态,今天社会状态反映了以前的教育结果。目前乱象丛生的社会是我们多年教育失败的后患,同时,几天急功近利的教育必然会影响到现在的孩子,未来的社会。就目前状况来说,不可否认我们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讲是失败的,原因在于我们忽略了教育中最根本和最核心的东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拼命育分。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教育好不好,关键是看培养出来的人好不好。很多西方国家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教育的目的,把批判性思维纳入课程。新加坡在建国初期就将教育的目的定位为“培养好人”。我们的教育目标也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然而,事实却是教育目标成了纸上谈兵,“思品课”成了考试的科目,背诵代替了行为,学做两张皮,就连对教师师德考查也是通过网上答题的形式来完成。很多教师上课既无理念也无目标,只是带着教学内容,尤其是带着考试的内容进课堂。为高考而教(学)成了唯一的目的,成绩也成为唯一的评价衡量手段。

----优秀的老师有着牧师般或者宗教般的情怀,懂得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幸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为什么总是试图把草当树来种呢?

是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方向。我们总把草当成树来种。只要你踏进校门,不管你是花草还是树,反正都要把你弄成参天大树,这让学生成长得很痛苦。其实这个世界,既需要草的绵密青绿,也需要的花娇艳绚烂,以及树的苍翠挺拔。

教师的专业发展

----国外把教师由实习期到专家教师分为三个阶段:新手阶段、中间阶段和最后阶段。在新手阶段,允许教师有失误,在失误中成长;在中间阶段,教师积累了实践经验,能够自觉调节;最后阶段只有部分老师能够超越自我成为优秀的教师。

联想到对新入职的年轻教师来说,目前都会参加一年的见习教师培训,同时学校也为新教师配备了学科导师和班主任导师,先从教学规范,教学模式,教学行为从一点一滴抓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他们必须先“入格”才能“出格”,先养成规矩,才能突破规矩,教有定方是走向教无定方的前提。

----老师最欠缺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教学目标,方法和模式。集体备课和课堂观察能够使他们少走弯路、减少失误,减少才生手成为熟手的时间。

对于这一点,学校也充分认识到集体备课和课堂观察对老师的重要性,也是对教师校本培训的两大抓手。但总体而言,我们大多数教师缺乏专业意识,从来也没有认识到老师是个专业。另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规律性,是有一定的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因此,培训更需要分阶段、分层次,当然我们的师训工作也在不断提高。

职业倦怠

---职业满足感的人有两个特点:一是有方向感,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到那里去;二是有可控感,能够将正在做的事情控制在自己能控的范围内。一名教师,如果没有自己的梦想,屈从急功近利的趋势,只能将教学僵化为完成固定的课本内容讲解,日复一日肯定会失去教学的热情和兴趣,职业倦怠成为必然。将教师职业当做一份事业的人则不一样,他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思想和创意并为此主动学习反思。

----职业倦怠与老师缺乏智慧和情感有关,随着岁月见长,老师失去了热情和创造力,尤其是在学校越来越像一架组织严密的机器的时候,教师待遇、评职困难和工作环境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职业倦怠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个学校如何减少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严峻课题。学校的文化、课程都需要老师的认同,凝聚力工程相当重要。

《谁是教育的敌人》中,虽然每次对话的篇幅不长,但智慧的火花、思想的碰撞处处可见。郑杰老师是个很有思想的人,从他与徐红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他这位“另类校长”的理智和深刻与徐红校长的温和和包容。这些对话体现了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博大情怀,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对教育实践工作的新的思考。

在教育思想的碰撞中,在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中,在深邃而不失幽默、轻松但直抵问题本质的对话中,逐步理解了困扰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实际问题。随着对话的深入,对书中提出教育存在着两大敌人的观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和“统一思想”是教育的两大敌人。教育一旦从实际出发,那么教育的大问题便迅速被实际中的小问题所羁绊,最终葬送在功利世界里,失去梦想的光辉;教育一旦统一思想,则会使教育者失去思想和灵魂而沦为行尸走肉,也会使教育不幸再次成为政治或经济的奴仆和帮凶。

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校长是一校之魂,一个学校没有了魂,这个学校就失去了办学的方向和目标。一个好校长应该把办出有特色的学校作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社会呼吁有思想、有胆识的好校长。

好校长成就好老师,好老师成就一所好学校。记住一所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记住了老师。不是说学校教育不重要,一所好的学校,它有好的学风、好的学习氛围,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很重要的,但有时候觉得,遇到一位好教师比上一所好学校更重要。好老师是学校的中流砥柱,是学校形象的代言人。好老师就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好校长更应该提供教师一个愉悦的环境、发展的平台。

第五篇:《谁是教育的敌人》读后感

教育一直都是人们关注度很高的事情之一。而《谁是教育的敌人》一书对现实中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非常有意义。那么,接下来就一起来看看相关的读后感范文吧!《谁是教育的敌人》读后感范文一:

暑假伊始,静下心来,拜读了郑杰和徐红两个教育名家合著的《谁是教育的敌人》一书。本书是以对话的形式就中小学教师教学、管理中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在两人你答我问的对话中让我们走近教育现象,更深一层次去思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去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

郑杰,曾当过中小学教师、校长,现是自由教育者和撰稿人,著有《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学校的秘密》、《从校长到幕僚》等专著,因其观点新锐,被戏称为“另类校长”。

徐红,语文特级教师,现任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上海市实验学校是上海市教委直接领导的一所市重点学校,是一所集教育科研于一体的中小学十年一贯制的学校。

我想,这样的两位教育管理者必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教育更需要情感还是理性

徐红老师相信情感和直觉的力量。她谈到:理性是为感情服务的,因为爱教育我们才做教育、才做的好教育,这是一个前提。

而郑杰老师谈到了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被情感驱使,男性比女性更能觉察到自己的理性,也能自觉接受理性的指引。他的观点是:

----价值观是理性的产物,是人类用理性进行澄清的结果。

----我从来不藐视情感,我认为情感是人类最美好的真实存在,因为有了情感我们才能体味到生命的力量。而我认为理性,也只有理性能够让人感觉到生命的意义。也就是说,价值观决定着我们为什么而活以及如何活,情感可以让人活的更好、更精彩。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性要高于情感,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会自觉地将情感之余理性的控制之下,让情感成为理性的奴仆,让情感俯仰理性的鼻息,让一切情感全都沐浴着理性之光。

----理智型的校长不是没有情感,习惯用头脑去分析,先辨别情况再采取行动。”

显然,在这些对话发现中,郑杰老师更能理性的看待教育管理,当然他也承认理性的教育也需要感性的管理。

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组织

只有在学习型的组织里,才能让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真正融为一体。学习型的组织应该具备四个特性:开放性、民主性、合作性、自主性。这是他们的共同认识。但又在以下对话中一一验证,要达到“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组织”这个目标目前存在的现实问题。

----学校是开放的,教师和学生的头脑是开放的,学校信息是开放的;学校的内外资源要共享;那么人力资源的开放能做到吗?人才能进能出可以做到吗?学校解聘一个不称职的老师比留在一个优秀老师还要困难。

----学校中彻底的民主是没有的,在学校管理方面你不能彻底民主,否则你全听大多数人的意见很有可能导致失职。

----少讲团结,多讲合作。作为学校每一个自主团队,需要精神基础——团结,同样也需要在尊重多元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多赢的合作关系,这样团队才能走出瓶颈,走向创新,更需要团结基础上的有技能、有方法的有效合作能力。

----在一个学校里若管得越多,相反人们做得会越少。急功近利的环境,教育专家推波助澜,参与制造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肥皂泡,领导管得越多,教师做得越少,同样,教师管得越多,学生学得越少。在大环境下要想独善其身很难,你很想做的事情常常不允许你做,而即使允许你做,技术条件又达不到。“一刀切”的管理与要求捆住了学校、限制了老师、害苦了学生,热情和创造力一点点被磨灭。

看到这儿,我不禁疑惑了,什么样的学校才能是一个学习型组织?

教育理念

----教育的好坏决定未来社会的状态,今天社会状态反映了以前的教育结果。目前乱象丛生的社会是我们多年教育失败的后患,同时,几天急功近利的教育必然会影响到现在的孩子,未来的社会。就目前状况来说,不可否认我们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讲是失败的,原因在于我们忽略了教育中最根本和最核心的东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拼命育分。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教育好不好,关键是看培养出来的人好不好。很多西方国家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教育的目的,把批判性思维纳入课程。新加坡在建国初期就将教育的目的定位为“培养好人”。我们的教育目标也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然而,事实却是教育目标成了纸上谈兵,“思品课”成了考试的科目,背诵代替了行为,学做两张皮,就连对教师师德考查也是通过网上答题的形式来完成。很多教师上课既无理念也无目标,只是带着教学内容,尤其是带着考试的内容进课堂。为高考而教(学)成了唯一的目的,成绩也成为唯一的评价衡量手段。

----优秀的老师有着牧师般或者宗教般的情怀,懂得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幸福。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为什么总是试图把草当树来种呢?

是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方向。我们总把草当成树来种。只要你踏进校门,不管你是花草还是树,反正都要把你弄成参天大树,这让学生成长得很痛苦。其实这个世界,既需要草的绵密青绿,也需要的花娇艳绚烂,以及树的苍翠挺拔。

教师的专业发展

----国外把教师由实习期到专家教师分为三个阶段:新手阶段、中间阶段和最后阶段。在新手阶段,允许教师有失误,在失误中成长;在中间阶段,教师积累了实践经验,能够自觉调节;最后阶段只有部分老师能够超越自我成为优秀的教师。

联想到对新入职的年轻教师来说,目前都会参加一年的见习教师培训,同时学校也为新教师配备了学科导师和班主任导师,先从教学规范,教学模式,教学行为从一点一滴抓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他们必须先“入格”才能“出格”,先养成规矩,才能突破规矩,教有定方是走向教无定方的前提。

----老师最欠缺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教学目标,方法和模式。集体备课和课堂观察能够使他们少走弯路、减少失误,减少才生手成为熟手的时间。

对于这一点,学校也充分认识到集体备课和课堂观察对老师的重要性,也是对教师校本培训的两大抓手。但总体而言,我们大多数教师缺乏专业意识,从来也没有认识到老师是个专业。另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规律性,是有一定的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因此,培训更需要分阶段、分层次,当然我们的师训工作也在不断提高。

职业倦怠

---职业满足感的人有两个特点:一是有方向感,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到那里去;二是有可控感,能够将正在做的事情控制在自己能控的范围内。一名教师,如果没有自己的梦想,屈从急功近利的趋势,只能将教学僵化为完成固定的课本内容讲解,日复一日肯定会失去教学的热情和兴趣,职业倦怠成为必然。将教师职业当做一份事业的人则不一样,他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思想和创意并为此主动学习反思。

----职业倦怠与老师缺乏智慧和情感有关,随着岁月见长,老师失去了热情和创造力,尤其是在学校越来越像一架组织严密的机器的时候,教师待遇、评职困难和工作环境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职业倦怠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个学校如何减少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严峻课题。学校的文化、课程都需要老师的认同,凝聚力工程相当重要。

《谁是教育的敌人》中,虽然每次对话的篇幅不长,但智慧的火花、思想的碰撞处处可见。郑杰老师是个很有思想的人,从他与徐红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他这位“另类校长”的理智和深刻与徐红校长的温和和包容。这些对话体现了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博大情怀,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对教育实践工作的新的思考。

在教育思想的碰撞中,在理性与感性的冲突中,在深邃而不失幽默、轻松但直抵问题本质的对话中,逐步理解了困扰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实际问题。随着对话的深入,对书中提出教育存在着两大敌人的观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和“统一思想”是教育的两大敌人。教育一旦从实际出发,那么教育的大问题便迅速被实际中的小问题所羁绊,最终葬送在功利世界里,失去梦想的光辉;教育一旦统一思想,则会使教育者失去思想和灵魂而沦为行尸走肉,也会使教育不幸再次成为政治或经济的奴仆和帮凶。

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校长是一校之魂,一个学校没有了魂,这个学校就失去了办学的方向和目标。一个好校长应该把办出有特色的学校作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社会呼吁有思想、有胆识的好校长。

好校长成就好老师,好老师成就一所好学校。记住一所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记住了老师。不是说学校教育不重要,一所好的学校,它有好的学风、好的学习氛围,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很重要的,但有时候觉得,遇到一位好教师比上一所好学校更重要。好老师是学校的中流砥柱,是学校形象的代言人。好老师就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好校长更应该提供教师一个愉悦的环境、发展的平台。

《谁是教育的敌人》读后感范文二:

最近两周在读郑杰和徐红两个教育名家合著的教育书籍《谁是教育的敌人》。

读完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有以下几条:

第一,写作形式:对话体。

以往读的书籍基本都是独白,这本书则以两人对话的形式展开对教育各个范畴的探讨,在两人你答我问的对话中让我们走近教育现象,更深一层次去思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去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让人读下去不在是那么单一枯燥。这种阅读感觉有点像在看电视访谈。

第二,部分理论让人深思。

学校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只有在学习型的组织里,才能让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真正融为一体。学习型的组织应该具备四个特性:开放性、民主性、合作性、自主性。在一个学校里若管得越多,相反人们做得会越少。

我们总把草当成树来种。现在我们的教育,习惯的做法是,只要你踏进校门,不管你是花草还是树,反正都要把你弄成参天大树,这让学生成长得很痛苦。其实这个世界,既需要草的绵密青绿,也需要的花娇艳绚烂,以及树的苍翠挺拔。

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大多来自心理学领域。第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它所产生的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掌握学习“、”直接教学"。第二是认知主义心理学理论,它所产生的教学模式“概念获得模式”、“巴特勒的自主学习模式”、“范例教学模式”、“加涅模式”;第三是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它所产生的教学模式则有“自学-辅导式”、“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模式”等。作为高效能的教师,他具备深厚的学科基础,同时他还具备调动各种教学模式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能力。

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我们教师总体上都缺乏专业意识,从来也没有认识到老师是个专业。另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规律性,是有一定的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而我们经常搞一些“大培训”,如听报告、记笔记是很难有效果的。

此外,在分析一些问题时,作者很多时候能用哲学的观点去思考,去辨别,我觉得这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一种思维方式。当然,到底谁是教育的敌人,最终作者没有形成结论。但在一系列的争辩中,让我们知道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其实就是一念之差。

《谁是教育的敌人》读后感范文三:

理性的郑校长在与一线校长的对话中不断学习思考,又获得新的思想。这是一种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博大情怀,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对教育实践工作的新的思考。

郑杰:我们对教师的管理更应该关注他们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念,而不是多加干预他们所应用的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哪怕这些方法和行为貌似不符合“科学技术”的要求。

邓模:我很认同您的说法。因为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背后是他的教育价值观及思维方式在起作用,所以我们的管理应学会抓住最本质的核心问题。站得高,才能看得全,进入得深,才能抓得准,从而帮助教师真正地教好书育好人。

郑杰:我理解的团结,一是指存在分歧时,大家为了防止分裂而达成一种妥协;二是指大家在干同一件事的时候能劲往一处使,比如拔河,就是考验团结的,因为大家都在做同一件事,而打篮球却不一样,打篮球不仅需要团结,似乎更需要合作。

邓模:联系我校多年来实施的年组自主管理治,我也感受到,光站在团结这个精神基础上工作的效能,的确是没有在团结基础上学会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团队每个成员的个性、长处工作效能高。的确,打篮球需要团结,但更需要团结基础上的有技能、有方法的有效合作能力。作为学校每一个自主团队,需要精神基础——团结,同样也需要在尊重多元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多赢的合作关系,这样团队才能走出瓶颈,走向创新。

郑杰:教育存在着两大敌人;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二是“统一思想”。教育一旦从实际出发,那么教育的大问题便迅速被实际中的小问题所羁绊,最终葬送在功利世界里,失去梦想的光辉;教育一旦统一思想,则会使教育者失去思想和灵魂而沦为行尸走肉,也会使教育不幸再次成为政治或经济的奴仆和帮凶。

邓模:在未看到您提出这话之前,我还真没意识到这是个问题。现在细细品读,琢磨之后,结合自己的工作现状,的确觉得有一定道理。为什么我们会每天陷在实际工作中的小问题里解决不完?跳不出来?总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按上面要求“步调一致”行走?

其实也许这样做教育有可能看似做了很多事,很热闹,但很可能在原地踏步,效能并不高,未真正在教育上有突破有创新。当今教育,盲动实在太多,理性思索远远不够。教育真的很难,但我想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绝不能放弃,还要试图想办法做得更好,向雷夫学习。希在相互鼓励中坚定地一路前行。

下载《亲爱的敌人》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亲爱的敌人》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蝇王》读后感——朋友与敌人

    《蝇王》读后感——朋友与敌人引:无论文学角度还是在对人性的深刻探讨方面,《蝇王》都不失为一部巨著。胡青善·《蝇王》的寓意和预意——及其象征体系的构建再析:“野蛮的核战......

    别了,亲爱母校

    别了,亲爱母校 那年,我来到了这美丽的泸师附小,看到了泸师附小是那么的美丽,现在即将离开它,我真有点舍不得啊,自从98年进入了泸师附小,我就深深的爱是了它!它六年来教会了我许多的......

    孝亲爱老材料

    兄弟睦、姐妹亲、孝敬父母守本份 ——————孝老爱亲模范事迹材料 xxx同志是我校推荐的孝老爱亲模范,主要事迹摘要如下: 一、兄弟睦、姐妹亲、孝敬父母守本份,常怀感恩之心,关......

    亲爱作文400字[合集]

    亲爱作文400字四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

    亲爱作文600字(最终定稿)

    【精选】亲爱作文600字三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

    最亲爱的人

    最亲爱的人 人的一生,起初,总是被亲人们爱着,没有过付出,也就天真的以为父母、爷爷奶奶这样做是天经地义的,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们一味的付出,我们一味的接受,不曾给予,对我们亲爱......

    信托业的敌人

    信托业的敌人 “屡乱屡治”的中国信托业,面临的最大敌人究竟是谁?相较其他金融部门而言,中国的信托业无疑是一个“坏孩子”。它一直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麻烦,引发一次次金融......

    致我亲爱的人——《平凡的世界》读后感[范文模版]

    致我亲爱的人——《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致我亲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