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及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及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包括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世界上不同的的国家执行不同的社会制度,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我们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而马克思主义作为最科学、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胡锦涛强调:“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面对当前意识形态相互渗透的复杂形势,我们唯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灵魂地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才能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才能有效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指导权、主动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意识和个人理想日趋多元化,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却将全国56个民族十几亿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牢牢凝聚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被社会各阶层广泛认可和赞同。正如李长春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统领作用。如果把握了这一点,也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题。
时代精神作为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推进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精神风貌、民族气质、行为规范、价值追求。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特指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在总体上呈现出的由改革创新精神所统领的整个时代精神。从实践来看,改革创新既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又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文化特质,它体现出历史性、实践性、民族性、科学性、包容性等鲜明特征,经历了初步形成、继续深化和全面拓展三个发展阶段。要在新时期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需要积极回应时代发展需求和科学解答时代课题并举、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创新、总结归纳和宣传普及并重。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髓之一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是其核心要素。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于推进党的建设,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民族文化自觉具有重要价值。要根据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去大力弘扬与培育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反映和体现,是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坚持自主创新,造就新一代合格人才,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新概括和新总结,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体现了鲜明的时代要求。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突出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应当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和实际进程中。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立足国情,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的产物,是对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准确、系统表达。它为我们旗帜鲜明的指出了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为我们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建设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环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它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飞跃和升华。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将长期面对激烈的东西方文化竞争,将长期面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意识形态、思想侵扰的压力,我们在此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抓住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和根本,适应了现阶段我国国情和当前国际局势,符合现阶段人民群众思想观念变化的新特点,对更好的凝魂聚气、强基固本,进一步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我们要全面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切实把这一价值体系的灵魂、精髓、主题、基础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真正建立起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哲学层面上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机整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统一:坚持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坚持价值“一元”与“多样”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思想基础上所形成的。因此,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马恩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思想,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依据,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唯物史观来阐释未来社会价值理想;二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人的发展目标原则,也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三是,要使人类获得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就要通过实践使现存的世界革命化,改变人的生存现状,而这一现实途径就是旨在消除现实中社会和人“片面发展”的共产主义运动。价值观总是和特定的主体相联系,是一定主体的价值观。不同主体的价值观是和主体所处的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以及他们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紧密相关的。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其根本宗旨,以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全面复兴为目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其价值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对于我国的发展和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聂月岩 黄存金试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绥化学院学报2008-12-15
段永清 肖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10
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人民日报 2006-10-19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吴潜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道德与文明2007-01
第二篇: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实践意义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实践意义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抓住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和根本,适应了现阶段我国国情和当前国际局势,符合现阶段人民群众思想观念变化的新特点,我们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体系的科学内涵和实践意义。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核心价值体系 科学内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1]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2],并且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从当前的国际局势来看,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冲突愈演愈烈,西方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在隐蔽中加强。从国内发展形势来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结构不断更新,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群众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进一步增强,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不可避免的趋向多样性,我们唯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实践意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转化为社会各方面的自觉行动,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引领社会思潮和社会行为的价值取向。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复杂的经济结构、阶级阶层结构决定了社会复杂的意识结构和社会意识形态结构,其中客观的存在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被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以及中间阶级的意识形态。而阶级阶层的意识形态的核心层面就是价值体系或价值观念体系,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的多种价值体系中处于核
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价值体系。”[3]。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多种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高度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价值体系。
(一)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
以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为指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问题。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而马克思主义作为最科学、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胡锦涛强调:“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1]面对当前意识形态相互渗透的复杂形势,我们唯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灵魂地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才能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才能有效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指导权、主动权。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条红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依据作出的价值选择,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时代观为依据形成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我国优秀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实践相结合形成的价值准则。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
胡锦涛指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个人理想是一个人对未来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的想象,代表个人利益,反映个人需求,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个人理想的多样性;国家理想是一个国家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追求和目标,它代表统治阶级利益,反映统治阶级的要求。统治阶级利益的特殊性决定了国家理想不可能与全体人们的理想相一致。但在社会主义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只有将个人理想引导靠拢到共同理想,才能凝聚社会各个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动员整个国家、民族蕴藏的一切潜能,形成统一的步调和强大的战斗力。
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意识和个人理想日趋多元化,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却将全国56个民族十几亿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牢牢凝聚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被社会各阶层广泛认可和赞同。正如李长春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统领作用。如果把握了这一点,也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题。
(三)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是精髓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本质、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长期社会实践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毛泽东早在1935年就深刻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利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5]经过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华民族早已形成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团结友爱、和平互助的伟大民族精神,而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则是爱国主义。因为只有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才能最大限
度的调动和凝聚全国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
“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统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时尚的综合体现。”[6]当前时期,“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党在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中华民族伟大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重要成果,是全国各民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唯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破除一切束缚生产力的观念、做法以及体制机制,才能破除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形而上学主义的制约,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进入新世纪以来,改革创新更加成为世界发展的动力。对我们国家而言,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利于激发中华民族的创新竞争意识,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
荣辱观,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荣辱观。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深刻指出:“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和人民群众的利益。”[7]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大力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大力发展各民族和社会成员之间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在道德方面的建设成效明显。但是,封建主义道德影响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在我国依然存在,影响依然深刻,亟需将是非、善恶、美丑、荣辱区别开来,亟需确立起能够被全社会普遍奉行认可的道德规范。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立足国情,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的产物,是对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准确、系统表达。它为我们旗帜鲜明的指出了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为我们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
辱观,是我们建设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环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它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飞跃和升华。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将长期面对激烈的东西方文化竞争,将长期面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意识形态、思想侵扰的压力,我们在此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抓住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和根本,适应了现阶段我国国情和当前国际局势,符合现阶段人民群众思想观念变化的新特点,对更好的凝魂聚气、强基固本,进一步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我们要全面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切实把这一价值体系的灵魂、精髓、主题、基础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真正建立起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核心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
[1] 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1).[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2-25(1).[3] 李斌雄,夏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界定的多维视角[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18-21.[4]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论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民日报,2006-2-23,(1).[5]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1.[6] 杨麻: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J].改革与战略,2005(10):95.[7]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3.
第三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十六大以来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之一,是党中央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新时期形势,以应对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提出的重要理论主张。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作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显现,这一理论主张的提出再次表明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运 行中具有广泛的整合力、凝聚力、影响力和感召力,标志着党和政府有能力有决心应对复杂局势的挑战。在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相互融合的语境下,我们要深入领会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需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党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古老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经济体制上说,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从政治体制上说,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意识形态上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这些根本性的制度和要求相适应,必然要有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价值体系。
但是,我国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思想理论领域的价值融合难度不断增大,种种“多元化趋势”致使主流价值观虽仍有其外在的话语权力空间,但却失去了昔日的内在感召力。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各种思想文化有吸纳也有排斥、有融合也有斗争、有渗透也有抵制。表现在价值观的层面上,就是善恶、是非、真假、美丑、荣辱等观念的内在排斥性或对立性的边界不仅在民间社会,即使在执政权力体系内部也被模糊化和消解化。致使嘲笑真理、拒绝崇高、淡化理想、鄙视责任、享受堕落、自我麻痹等等言行得以瘟疫般地泛滥。在“多元、多变、多样”的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中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就尖锐地演绎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性与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的时代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碰撞进一步扩大,随着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部位作出清晰的界定显得越来越迫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不仅影响到能否构建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问题,更关凸到社会主义中国向何处去的未来命运问题。
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一面旗帜,就是一个灵魂,鲜明地亮出这面旗帜,公开彰显这一灵魂,就是要昭示人们不论在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的情况下,不论在人们价值取向发生了怎样变化的情况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部位是不能动摇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定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有利于我们更清醒、更坚持地把握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弘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的需要。
在一百多年来的社会主义运动史中,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价值体系,一直发挥并保持着指导作用:它引领和指导方向、团结和组织队伍、动员和鼓舞人民,正是在它的指导鼓舞之下,人民群众才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事业中去。我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始终是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照耀下进行的。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更离不开社会主义价值观、价值体系的指导。
我们坚持的科学观,始终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而“以人为本”不仅意味着我们的一切事业都是为了人民,而且一切工作也都要依靠人民。那么对于人民来说什么又是最重要的呢?首先当然是思想,是人的价值观念。所有的矛盾和问题都会反映到人们的头脑里来,都会表现在价值观上,人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它就会转化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应对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更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正是我们党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正本清源、创建和谐的重大战略举措,它明确提示了我们共同思想基础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将会推动全党全社会更加自觉地维护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念的提出,是对共同思想基础的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我们党建设统一的核心价值体系理念,是在中国社会经历深刻的变革、社会阶层和利益结构呈现多元化的背景下提出的。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的结果。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由传统农业农村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社会黩武中,产生了结构复杂的不同利益群体。改革开放前,中国只有两个阶级和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改革开放后则逐渐增生出新的社会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经理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等都属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在我国13亿人品中,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超过1.4亿人;宗教信仰者1亿人左右。此外,还有11亿非党派和非宗教人口。协调各利益群体、社会阶层间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日趋呈现出层次性和多样性,这种现实凸显出构建一个全民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管理不能仅仅依靠制度,制度不能制约人的心灵。共同价值对社会的指引力量是巨大的。一个社会和全体成员应该有共同的理想和抱负。如果没有供全社会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不可想像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非意味着在思想领域的排他性,在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时,还需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团结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
在现实生活中,个体有个体的理想,个体的理想是个体人生追求、精神寄托和精神动力所在。人们总是尽可能按照自己的理想去生活,有什么样的理想就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和行为取向。同时,国家和社会也一定有自己的主导理想。一个社会的主导理想构成它所特有文化、文明的精神裨和显著标志,是这个国家和社会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决策的动机和目的之所在。正国为如此,理想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往往占有核心和基础的地位。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的社会理想,将激励我国人民不断追求,并维系我们这个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是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人们思想道德观念不断提升和进步,塑造和谐道德风尚的需要。
思想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观念。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同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相适应,同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相适应,同对外
开放的环境相适应,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这种层次性要求我们,在思想道德建设上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照顾多数,把先进笥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对不同层次的人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我们不能因为存在着多层次的思想道德而降低甚至否定先进性的要求,对于共产党员来说,要坚定不移地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我们也不能不顾人们思想道德的客观差异,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而是要倡导积极的,支持有益的,允许无害的,履行落后的,抵制腐朽的。我们还要针对人们思想道德上的层次性,坚持用先进的思想道德来引领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共同进步。用什么样的思想道德来引领人们在思想道德上不断提升和进步?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回答了这个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先进性要求,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既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符合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既体现了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盖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报和支配的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就会因推动遵循而迷失方面。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面,才能抓住社会主义价值需要、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关键,也才能在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中突出重点、抓住根本、五、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文化和要求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坚强的政治保障,又需要有良好的思想文化条件。所谓和谐文化,是指以程序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特别是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实践。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多元多样、健康有益的文化兼容共生、和谐相处为特征的思想文化体系。
我们建设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为内在规定的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发展。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很强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包容性、整合性。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论,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
社会主义既是一种运动、一种社会制度,也是一种价值目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现状促使人们从价值视野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保证各项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骤然“变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随之陷入低谷。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有些人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开始发生动摇,有些思想主张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道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积极倡导和践行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具体实际的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引导人们树立爱国情怀,知荣明耻,锐意创新,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奋斗。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党领导下的各项建设事业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又快又好地发展。
社会和谐,就必须有共同遵守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而且,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也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处理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洽。这不仅需要相应的社会机制,也需要相应的主导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提供了和谐社会
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不但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且强调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求同存民、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能够引导人们超越民族、城乡、地域以及社会阶层等方面的差异,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整社会的团结和稳定。
第四篇: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1.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得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更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民族人名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地成才之路;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3.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
理想含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 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特征:1)人类社会实践产物,2)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3)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4)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5)具有现实性和预见性。
信念含义: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信念特征:具有高于一般认识的稳定性
和有不同的内涵,也有不同的层次。4.理想的分类:
1)从理想性质和层次上分,理想有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理、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2)从理想的对象上分,有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3)从理想的时序上划分,有长远理想与近期理想;4)按内容划分,可分为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
5.结合实际,谈谈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
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理想变为实现是一个过程。一般来说,理想目标越小越低,它的实现需要的时间就越短;而理想越是高远,它的实现需要的时间就越长。理想的实现具有曲折性。通向理想的道路并不是笔直的,往往是充满了曲折。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犯一些错误,走一些弯路。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任何一种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理想对现实的超越性并不是现实状态的简单延伸,而是需要对现实和自我作出比较大的改变才能够实现。这种改变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阻碍和波折,充满着曲折和坎坷。要实现理想、创造未来,就必须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6.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尊严感、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爱好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7.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
1)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跨国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销售,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各国经济交往中需要遵 循共同规则,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2)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8.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含义:1)世界观来源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2)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关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基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生产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3)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的根本观点。9.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劳动对社会和它人做出了贡献。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所作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10.人生的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具有怎样的关系?
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从谈起。
11.人生态度和人生目的
1)人生目的: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2)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人什么的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3)人生态度: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4)人生态度与人生观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一个人有什么养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一个人如果不思考人的生命应有的意义,对什么事都显得“无所谓”,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实际上是庸碌无为的人生观的表现。
12.道德的含义及其本质。
含义: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持,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13.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主要内容(表现在哪些方面):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14.大学生与诚信道德
1)讲究诚信道德的意义:诚信和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所以我们大学生要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道德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学习品质、立身处世的个别本原则。2)大学生为什么要讲究诚信道德?
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 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3)诚信道德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15.社会公德特点及其重要意义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特点: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
意义: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成为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
主要内容: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16.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意义: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17.职业道德的含义及其特征 含义: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和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
特征:鲜明的职业性,明确的规范性,调节的有限性。
内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群众服务、奉献社会。
18.应当怎样认识爱情与人生? 爱情的本质: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性爱、理想和责任是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真正的爱情是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着人的自然和社会的双重需要,并通过生活而获得充实的意义。爱情是人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人生在具体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展开,理解和把握爱情的真谛或本质,要考虑到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考虑到一定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和风俗习惯的影响。
大学生恋爱观:不能误把友情当爱情;不能错置爱情的位置;不能片面的或功利地对待爱情;不能只重复过程不注重结果。
19.什么是法律:法律是有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20.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1)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2)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3)提高党依法制造的水平;4)加快建设法制政府;5)深化司法体制改革;6)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7)培植新型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1.如何加强大学生法律修养: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不仅要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而且要树立法律信仰,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为法犯罪行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权威。
22.什么是正当防卫?
我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第五篇: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内涵的两个向度
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内涵的两个向度
“由简到繁”和“由繁到简”
当下,学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内涵的研究主要有两个侧重点:一是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部分内容及其内在逻辑关系,二是研究怎样以更为简短精练的文字表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精神。笔者认为,这两个侧重点恰好体现了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内涵很值得尝试的两个向度:一个是“由简到繁”,另一个是“由繁到简”。
所谓由简到繁,就是在现有认知水平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更加完整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使其理论内涵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际,更加彰显理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所谓由繁到简,就是在完整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把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理论规定性的价值观理论系统,简化成为最能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实质、语言精练通俗、朗朗上口、易懂易记的若干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语,目的在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
从逻辑上讲,由简到繁的过程主要是运用从理论抽象到理论具体的方法,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涵义出发,依照价值学的一般原理与方法,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抽象,达到理性的具体,即形成概念清晰、观点正确、逻辑严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系统。由繁到简的过程主要是运用从理论具体到理论抽象的方法,通过理论的抽象和提炼,从复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系统中提取出核心和精华的东西。这两个思维向度,从形式上看是方向相反的两个过程,从内容上看则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为前提,互相依赖又互相补充;其共同的基点、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通过由简到繁的过程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在思想方法上,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律,坚持倡导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允许探讨和超越,鼓励理论创新。第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展开并作具体的学理分析和界定,重点梳理概念之间的纵、横关系,发现和解决概念之间的逻辑矛盾。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而不是全部内容,它为我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的价值观“源点”,由这四个“点”放射到马克思主义一般价值观理论、社会主义价值观、文化价值观、人生价值观这四个方面,再通过研究这四个方面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立体结构,甚至有可能创立“社 1 会主义核心价值学”。第三,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理论研究延伸到社会主义亚文化领域。学界正在日益关注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诸如政治文化、政党文化、意识形态文化、大学文化等亚文化的论题。结合社会亚文化建设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更接近实际,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途径。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由繁到简的研究工作,有一个如何确定逻辑思路的问题:不能直接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语言形式“压缩”为更“简单”的语言形式,或者试图从中找出所谓最重要的方面,因为那只会使“量”减少而不会使“质”提升;也不能从这四个方面向外平行延伸的概念中去寻找比这四个方面更重要的概念,因为那可能导致对现有四个方面的核心意义的否定;更不能从现有四个方面所包含的下位概念中去寻找,因为从概念的属种关系看,“种”概念总是不如“属”概念更深刻、更揭示本质,下位概念只能比上位概念更零散。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由繁到简研究的正确思路应当是“向上”走,即在完整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内涵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抽象进一步找到其更高层次的精神实质。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所对应的马克思主义一般价值观理论与方法,其精髓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最高精神、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最高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高结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精髓,也必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实事求是以“人与世界的关系”为视角,蕴含了“人是价值主体”的以人为本理念,直接具有价值观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所对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其核心可以归结为“和谐富强”: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又是一个包涵了“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概念,因此,和谐同民主、自由、法制、公平、正义等概念不是并列关系,其内涵更丰富,更具有概括性;富强即经济富裕和力量强大,是一个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蕴含的概念;和谐与富强互为条件、互为目的又互相包含、互相渗透,和谐是富强中的和谐,富强是和谐中的富强;和谐富强的概念也蕴含了“和谐富裕”的意思,因此又与“共同富裕”的理念相联系,而且从思维逻辑看,和谐富裕比共同富裕的提法更具辩证理性;同时,“和谐富强”作为中国人民的社会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还具有向全世界不同类型国家宣示的意义。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对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的最高精神应当是“崇尚真理”:社会文化发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统一,其中真是善与美的基础,真是文化之根本,是否具有真理性是判定一切文化先进与否的基本标准;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是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宗旨、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的爱国主义,它彰显着社会前进发展的规律性,2 凝聚着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对人的社会本质的真理性感悟,因此其精神实质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改革创新精神的客观依据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等的特殊规律,其依据的根本思想方法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因此其文化实质也在于崇尚真理。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对应的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所包含的内容也很多,仅“八荣八耻”就涉及到祖国观、人民观、科学观、劳动观、利义观、法纪观等多个方面。上述观念的共性就是:体现社会主义社会对其成员的价值追求、个人品德的本质要求,可以归结为“品德高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精要可以概括为“实事求是、和谐富强、崇尚真理、品德高尚”这十六个字。这是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内涵的基础上,对其精神本质的最高抽象。一方面,它同所有的思维抽象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它又可以更为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本质,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内涵,而且为不同社会行业、不同部门提炼低一层次并具有自身特点的核心价值观用语,如“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学核心价值观”等,提供原则、留有余地。
(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周玉清 王少安)